社会问题调查报告

2024-04-18

社会问题调查报告(通用6篇)

篇1:社会问题调查报告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种类的多样化,食品数量的不断增加,食品安全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农贸市场则是人们获取食物的重要场所,农贸市场和里面的各类蔡的卫生状况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我们食品安全宣传实践服务团队—“健康卫士”就对高沙农贸市场进行了一次实地调查!

一、高沙农贸市场所在地高沙社区基本情况

高沙社区原名高沙大队,始建于1930年8月1日,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社区xx年5月14日被区政府批准为高沙社区居民委员会。它位于国家级开发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部,省重点工程“高教园区”西侧,杭州绕城高速公路南面。高沙商业街交通便利,居民与学生流动量日趋增大,有学在下沙,生活在高沙之称。西侧紧连杭州市政府规划落实的平方公里大型居住区(经济适用房),居住人口约9万余人,东邻浙江省最大的高教基地(杭州下沙高教园区),面积平方公里,教职员工、学生15万余人。黄金地段属杭州市副城区之一,规划人口65万余人,市场前景广阔。而高沙农贸市场则位于高沙社区的南部!

二、高沙农贸市场的设施情况

高沙农贸市场始建于xx年,当时农贸市场的设施比较简陋,摊位也比较少,农贸市场外没有现在的各种食品店面。据我们从农贸市场管理人员处了解到,当时农贸市场的卫生设施也没现在的好,来买菜的多数是高沙本地人。

但20xx年时,按杭州市农贸市场提升改造的要求,高沙社区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对农贸市场进行了升级改造,改造之后的高沙农贸市场宽敞明亮,大大改善了顾客的购物环境,原来简陋的棚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干净整洁的瓷砖柜台。全新的高沙农贸市场已于09年11月26号正式开门营业。我们采访了一位正在买菜的高沙居民,她表示新的农贸市场不仅更卫生而且更漂亮了,有一种逛超市的感觉。

现在的高沙农贸市场共建有147个摊位,其中蔬菜摊82个,肉类摊30个,家禽摊3个,海鲜摊11个,冷冻摊8个,豆制品摊6个,干货摊4个,水果摊3个。还有其他店面72个。

另外,我们还在市场门口看到有检测室和称量室,通过与值班室人员的交流我们了解到,市民们如果买到一些食品后怀疑有卫生问题可到检测室进行检测,这样就对该农贸市场的食品卫生起到监督作用。

三、高沙农贸市场和其农副产品的卫生情况

正如我们采访的那位居民说的那样,现在在高沙农贸市场里买菜好像在逛超市一样。在高沙农贸市场里,同期设施建造得很好,空气较清晰,闻不到那些难闻的异味。走道基本都是干燥的,看不到瓜果菜叶等垃圾。农贸市场配有专门的灭蝇设施,抑制了病毒细菌通过苍蝇传播。

我们在市场入口处的电子“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结果公示表”上看到市场里的所有菜都已通过检测合格。我们在值班室里了解到各类菜的检测合格率为98%,而已经在市场里销售的菜市通过检测的。我们也观察到农贸市场里的瓜果蔬菜确实较为新鲜,一般畜肉食品的颜色气味外观都属于正常,但部分海产品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海产品本身带有一定鱼腥味加之天气较为炎热,招来苍蝇和蚊虫,不过许多商贩都采取了一定措施,都能保证海产品的安全合格。总体可得高沙农贸市场的卫生状况良好!

四、我们的建议

1、农贸市场的垃圾箱应及时清倒,以免带来异味,引来苍蝇。

2、农贸市场的管理人员应多去市场里检查检查,发现不卫生或过期的食品应及时消除。

3、农贸市场清洁工人应随时清除市场走道角落里的垃圾。

4、部分蔬菜摊位的残叶应及时清理。

5、部分海鲜摊位应及时更换水桶里的水。宰杀鱼后留下的鳞片等应及时清理干净。

6、部分家禽摊位应注意通风,定时检测家禽的情况。

总结:通过我们“健康卫士”一上午的调查可得,高沙农贸市场的卫生情况良好,农副产品卫生状况良好,无农药残留、食品过期等状况,在销售的产品都已经过检测并合格,市民可放心使用。

这一次调查只是我暑假实践中一次小小的实践,我要做的还有很多,不过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我相信我会在今后的实践工作中做的更好,相信自己的能力一定能够做到,这是最起码的,我相信我会在实践中学到更多!

篇2:社会问题调查报告

(二)注重矛盾排查,调处矛盾纠纷。随着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的进一步调整,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将进一步凸现,对社会治安稳定必将产生一定影响和冲击。矛盾纠纷给社会稳定带来一些隐患,务必充分估计出现矛盾的复杂性和工作的艰巨性。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重点排查调处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和可能转化成刑事案件的矛盾纠纷;密切掌握社会动向,依法调节各种社会关系,及时解决因资源二次整合,拆迁、改制等利益调整所产生的新矛盾和新问题。要快速反应,冷静处置,做好教育疏导工作,有效化解和钝化矛盾。要加大社会保障工作力度,努力维护社会弱势群体和人员的利益,认真分析人民内部矛盾纠纷的成因,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依法予以调处和疏导,把纠纷和矛盾解决在当地,消除在萌芽状态。

(三)实行长效管理,保持“严打”态势。实现社会治安根本好转,必须实行长效管理,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只有“严打”才能震慑犯罪,伸张正义,树立广大人民群众维护社会治安的信心。对于某些社会治安混乱地区和某些猖狂一时的犯罪活动,应及时开展集中整治和专项斗争。对严重刑事犯罪活动必须露头就打,决不能让其形成气候。要进一步提高“110”快速反应能力,加大案件侦破的力度。继续把“扫黑除恶”作为“严打”整治斗争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除恶务尽,不留后患。要以重点整治为突破口,对顶风作案分子,要狠刹其嚣张气焰,从重、从快打击。要实行“人性化”管理,寓监督于服务之中,确保我县社会治安的稳定。

(四)强化治安防范,完善防控体系。建议在县委、政府直接领导下,在人大的监督下,由县政法委、综治办统一协调,建立以公安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为依托,以社会面、居民区和单位内部的防范为基础,以案件多发的人群、区域、行业、时段为重点,以社区为单位,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专业防范与群众防范相结合的治安防控体系,增强全社会预防和控制犯罪的能力。

(五)加强基础建设,坚持群防群治。建议加强对社区治保、保安队伍,调解等基层综治工作队伍的管理和教育。坚持专门机关工作和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广泛动员和组织国家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职工、学校学生等,建立健全群众性自防自治的治安保卫组织,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治安防范活动。充分发挥村委会和居委会维护社会治安的积极作用,确保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得到全面有效落实。切实加强对群众性治安保卫组织的指导和监督,建立完善的工作和保障机制,确保群防群治队伍工作的顺利进行。

社会问题调查报告范文篇3

由于没有营业执照,这些商贩出售的商品便没有质量保证。消费者购买后,一旦出现问题,就不能依法维护自身权利获得赔偿。甚至可能连当时的摊位都找不到。这就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生命财产安全产生重大隐患。另一方面,无照经营破坏了市场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对于合法商贩的利益造成损害。于是我便对无照经营这一社会现象作了调查,并去工商和平分局了解情况。据和平分局的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无照经营现象久治而不能根除并逐渐形成一个顽疾。由于和平区地处市中心繁华地段,人流量较大,是全市商业中心。许多无照经营者选择在此开店摆摊,致使和平区成为无照经营现象较严重的地区。随后我看到工作人员的统计数据。根据资料显示和我的走访观察,仅对和平区无照经营情况做以下分析:

一、无照经营的现状及特点由于上述766户市场内无照经营均面临拆迁等原因,具有不确定因素,因此不列为调查范围。市场外无照经营的1200户,由于不能挨家调查,因此只进行粗略调查分析,发现其存在几个特点:

(一)从行业角度来看,以餐饮和食品零售和服务业居多。我观察到的主要有餐饮食品、小百货、美容美发、家政咨询服务等行业,在和平分局的统计中看到分别为489户、302户、161户、137户,占无照经营总数的90%。

(二)从经营的人员角度来看,大多为下岗职工从事无照经营,达693户。外来人员、残疾人及其他闲散人员无照经营分别为143户、10户、354户,占无照经营总数的40%。

(三)从经营场所分布的角度来看,劝业场周围地区较为集中。在我调查时发现无照经营多集中在劝业场、小白楼周边的一些小门脸、小商铺。店面很简陋甚至是临时搭建的。和平分局工作人员说他们对此进行过专项调查。

(四)从表现形式的角度来看,呈现多样化特征。在劝业场周边我发现无照经营者采取各种方式掩盖无照经营。如一家有营业执照的服装店,屋内有门通向一饮品店,而饮品店没有营业执照。和平分局企管科的工作人员说“从近几年查处的无照经营案件分析得出:一是违法主体以个体、私人经营等非公有制主体的自然人或合伙居多;二是经营规模以小规模居多;三是经营时间上以短时间居多;四是涉及的领域有所扩大,经营方式更加多样。前一阵劝业场工商所已经发现并查处了一件利用网络游戏和网络商铺等经营手段来从事无照经营的案件。五是以其它形式掩盖无照经营。”可见其形式的多样。

二、无照经营的具体原因

(一)从无照经营者的角度分析,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1、客观原因在于:

(1)因没有取得《卫生许可证》而不能办营业执照,造成无照经营。

(2)依据市政府有关文件规定,不能办理营业执照造成无照经营。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些无照经营主要原因有:属违章建筑,如临时建筑、居民楼窗口售货、窗改门等;还有无房本等产权问题;再有就是商铺已经规划拆迁。

(3)同时具备上述两种因素而无照经营,主要集中在食品餐饮及美容美发行业。他们多数既在违章建筑、临时建筑等场所经营,又不符合卫生许可的要求,因而造成双重因素的无照经营。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一种还是两种因素造成的无照经营,都集中在食品、餐饮及美容美发等行业。他们的共同原因,就是不具备卫生防疫部门在营业面积、卫生条件、操作间等经营条件的统一规定,在无《卫生许可证》的前提下无照经营。

2、主观原因在于:

(1)有的个体经营者生活有困难,交不起各项税费;我询问一位小餐厅老板为何不办营业执照时,他无奈的说:“不是不想办,但起一个餐饮执照需交的税费有卫生部门的检查费、环保测水换证费、门前三包费、工商管理费等等。刚刚营业,根本没那么多钱,只好先拖着。”

(2)买卖不好、刚干或不想长干,对经营前景没有信心,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不起照先经营。如一家外贸服装店老板所说“干一段也许买卖就黄了,改行了。所以先不办照了。”

(3)见其它商户未办营业执照,怀有侥幸心理不起照。

(二)从社会角度分析,造成无照经营的原因有:

1、无照经营价格低、地点便利,一些个体经营者往往受这些因素的诱惑;

2、市民对无照经营的卫生状况没有充分认识,对其商品和服务还做不到自觉抵制,使其有得以生存的环境;

3、城市规划配套设施相对滞后,商用房屋较少且租金较贵,使一些小本经营者无利可图;

4、无照经营者大部分为下岗职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他们对执法人员的工作不理解,又容易取得社会同情。在一家卖馒头切面的店铺前,我问一位顾客为什么这家店没有营业执照却还来购买,答说“她们几个下岗工人开个店不容易,东西做的又不错,没执照也没关系。”由此可见执法人员工作难度较大

三、治理无照经营的几点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无照经营的现状堪忧而成因复杂,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治理无照经营也不能一蹴而就。我认为各管理部门应该去其害存其利,用疏导与取缔相结合的方法,避免群众对工作不理解而产生逆反情绪,避免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就业压力及不稳定因素。一方面要防止其继续蔓延,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从根本上消除隐患。

(一)在市民中普及法制观念,认清无照经营存在的隐患。

无照经营行为的优势是成本低,以至于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相对较低,市民容易被其诱惑。然而,他对守法的有照经营构成冲击,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原则,损害了守法商户的利益。另外,无照经营从事餐饮、食品行业,由于没有《卫生许可证》,其卫生状况得不到审查监督,对于消费者的健康构成威胁。这些隐患应让市民更加清楚和了解。执法管理部门可以与各区物业人员相互配合,在市民中普及法制意识和市场机制原则。一旦市民充分认识到无照经营的隐患,做到自觉抵制,无照经营自然会从根本上消除。

(二)各部门协调配合,增强执法力度。

对于有条件办理营业执照而拒不办理,屡教不改的商户,及涉及市民健康安全的餐饮业等无照经营活动,一经查处应加重处罚。以起到警示作用。对于违章建筑,由于随时有坍塌的危险,应及时拆除。另外全市可以同时开展大规模的专项治理工作,从无照经营集中的行业、地区入手,各部门配合工作。据了解,工商河西分局在暑假期间的专项治理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三)对弱势群体实施优惠政策,保护有照经营者。

下岗职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生活确实困难,而上铺的房租、各种税费又较贵,致使他们无法办理营业执照。因此对弱势群体办照应免收一部分税费,下调房租,降低办理营业执照的条件,简化手续。建议政府出资建一些硬件设施规范的经营场所,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帮助弱势群体再就业,实现自力更生。对于有照经营者应加强服务,减少后续的杂税。对守法且口碑良好的商户给予减免税款的奖励。这样可以创造一个有照经营受保护,无照经营受打击的公平竞争环境。总之,行政执法部门应转变职能,以服务为本,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

篇3:社会问题调查报告

关键词:新农村,问题,创新管理

2011年4-5月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组成调查组, 深入12个县 (市) , 对600个农户进行问卷调查, 就农村创新社会管理, 加强新农村建设问题进行了调研。调查结果表明, 在黑龙江省农村创新社会管理中, 有八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成果卓著

2005年10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5年来, 全省新农村建设在各级政府投入增多、村集体组织和农民群众积极参与下, 新农村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 农民期盼多年的民主管理得到加强, 民生状况显著改善。突出表现在:

一是民主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民思想转变。几年来, 在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指导下, 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提高。“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得到初步落实, 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调动。民主决策、民主监督、财务公开渐成风尚。目前在农村, “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逐渐成为农村干部的共识, “亲民、为民、富民”的管理机制初步形成, 有效地推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发展。

农民思想意识有了根本转变, 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去”打工习以为常, 独立创业的群体不断壮大, 科技种田能手不断涌现。“重学习, 了解国内外大事;重教育, 让孩子受到良好教育”氛围逐渐形成。一度盛行的赌博、封建迷信活动不断减少。据调查, 七成农民认为, 赌博、封建迷信等社会丑陋现象在农村明显减少。

二是县乡村教育资源得到整合, 促进了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全省农村中、小学校经过多年的布局调整, 数量大幅度减少, 教育资源得到整合。据黑龙江省教育厅统计, 2002年全省拥有农村中、小学校12100所, 经过8年时间的布局调整, 到2010年, 全省有农村中、小学校6458所, 比2002年减少5642所。

据有关部门统计, 5年间, 农村中小学全面消除了D级危房, 启动实施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 中小学生全面享受“两免一补”政策, 促进了城乡教育资源的均等化。据小康监测调查, 2010年全省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8年, 比2005年提高5.4%。

三是通乡、村公路变畅通, 基本改变出行难。5年间, 全省共完成通村公路建设9.8万公里, 是建国至2005年建设总量的3倍, 通畅率达到99.3%, 比2005年提高81.5%。村屯面貌也大有改观, 全省硬化村内街道5896公里、边沟1万多公里;安装路灯6200多盏, 部分农村开启了有路灯的历史。

四是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生活舒适度提高。据农村住户调查, 2010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年末住房面积为22.8平方米, 比2005年增加2.4平方米, 增长11.6%。居住的舒适度提高, 使用暖气的农户占全部被调查农户的40.9%, 比2005年提高7.1个百分点;使用液化气的农户占全部被调查农户的11.1%, 比2005年提高7.3个百分点;自来水入户率由2005年的34%提高到60%。

五是文体设施从无到有, 医疗保障水平提升。5年间, 黑龙江省农村建设文化信息共享基层服务点9054个、文化休闲广场2500多个, 安装健身器材3800套;有线电视入户率由2005年的40%提高到56.8%。医疗保障水平提高, 新建改建乡镇卫生院646所, 标准化村卫生所4492个,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84%, 培训各级农村卫生管理和技术人员8万余人。

二、当前黑龙江省农村创新社会管理急需解决的八个问题

近几年来, 各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上, 加大了改善民生的资金投入, 农民也越来越多地享受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但调查也发现, 仍然存在着八个急需解决的新问题, 需创新管理机制, 合理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一) 村级管理方式需要创新

新时期对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查发现, 个别乡村干部长期忙于应付日常事物性工作, 学习不够, 政策性不强、对如何建立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机制思路窄、办法少。个别村干部往往在工作上靠个人威望或家族势力来维持整个村事务的管理和运转, 在日常的工作中不能严格按政府法律和政策办事。个别乡干部, 缺乏适应新时期的管理模式和服务型政府的理念, “听民声”、“办民事”、“解民难”落不到实处, 民主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有效机制很难形成。

(二) 农村中小学教育面临新问题

一是学前教育设施简陋, 师资水平低。由于农村资金短缺等一些客观原因, 多数农村幼儿园只是普通农家庭院, 设施简陋, 教师水平低, 仅能起到看护作用。

二是新改、扩建中小学所需经费缺口大。据笔者对5个县 (市) 调查, 在建和改扩建九年义务学校共计54所, 校舍面积14.5万平方米, 所需经费共计26424万元, 已筹措到位资金11709万元, 缺口14715万元。

三是师资力量“既多又少”。农村中、小学教师, 多是原“民办转公办”的, 50岁以上的年龄偏大, 相当部分教学水平难以胜任新的教学任务, 如果让其退休, 从政策上讲, 尚不够退休年龄。而一些知识面新、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受编制限制, 难以招进。

四是寄宿易产生家庭教育缺失。一些寄宿制学生在校时间远远多于在家时间, 造成家庭教育缺失, 尤其是有的孩子到乡镇、县城寄宿后, 课余时间上网打游戏、吃喝、玩耍, 缺少家长看管, 放松了正常学习, 影响自身健康成长。

五是学生求学路途远, 交通安全成隐患。据调查, 近4成学生家长对孩子求学的交通安全表示担忧。

(三) 通村道路还差“一公里”

近几年, 黑龙江省通乡、通村公路已基本畅通, 但一些村屯内的道路变差, 村民出行仍很艰难。据农村住户调查, 2010年农民住宅外道路为水泥或柏油路面的户数仅占42%, 依然存在着走一截水泥路, 又走一截泥巴路的现象, 农民形象的比喻为通村公里还差“一公里”。农民要求改善村里“行路难”的愿望十分强烈。据问卷调查, 有72%的被调查者反映现在农村最需要解决的是改善村中街道。

(四) 部分村屯依旧“脏、乱、差”

新农村建设以来, 农村面貌有较大改观。但由于农村缺乏垃圾处理设施和管理机制, 各种垃圾得不到相应处理, 部分村屯的环境状况依旧“脏、乱、差”, “垃圾靠风刮, 污水靠蒸发”现象普遍。据调查, 超过6成的农户对所居住的环境表示不满意, 认为所在村屯的环境近几年“没有改善”或“改善很小”。

(五) 多数农民业余文化生活都比较匮乏

据问卷调查, 认为当前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的被访者占被调查总数的44.5%;认为当前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相当贫乏的被访者占被调查总数的23.8%。文化生活匮乏的主要原因是文化设施缺乏, 文化馆、图书馆或文化活动室等设施满足不了农民需求。同时, 农民普遍认为交流渠道狭窄、结交面不宽, 仅局限于本村或亲属之间。据调查, 表示当前日常生活交往和参加娱乐活动渠道太窄的被访者占被调查总数的26.0%。农村文化人才缺乏也是重要因素, 现在农村的文化人才与广大农民对文化需求相比存在差距较大。

(六) 部分农民仍有“懒、散”习惯

受城乡二元结构局限, 农民长期受教育少、被局限在农村, 观念被束缚, “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思想影响较深, 部分农民对新生事物不能主动接受, 少部分农民还存在着“人生有命, 富贵在天”、靠天吃饭思想, 闯市场、创业激情不足, 存在“懒、散”习惯, 这些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

(七) 老人养老有“三怕”

一是怕生病。据调查, 近半数农村老人怕生病。虽然“新农合”给农村老人看病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但其报销比例较低, 加之黑龙江农村村屯大多居住分散, 一些距县城、中心城镇远的村屯, 农村老年人如出现紧急病情, 交通不便, 极易延误救治。据问卷调查, 占67.3%的农户反映最怕老人突然发病,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很难应付。

二是怕生活难自理。绝大多数农村老人没有养老金, 晚年经济上主要依赖子女供给。农村老人怕给子女添负担, 往往是小病忍, 大病拖, 所以, 患慢性病的比较普遍, 许多人甚至是多病缠身, 自理能力弱。据调查, 占10.3%农户反映怕老年人生活难自理。

三是怕孤独寂寞。大多数农村老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孤独感, 有事无人帮, 有话无处诉说。特别是一些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单身老人、体弱多病的老人感到情感孤独。农村老年人除看电视、听广播外, 几乎没有别的娱乐活动, 孤独、压抑的情感问题十分突出。据调查, 占9.2%的农户反映家中老人怕孤独寂寞。

(八) “人情风、彩礼风、婚事铺张风”浪费严重

农村日趋严重的“人情风、彩礼风、婚事铺张风”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

一是“人情”名目繁多, 礼金数额不断增高。据调查, 农村的人情往来范围逐步扩大、请客收礼名堂繁多。特别是最近几年, 子女上学、参军、盖房上梁、盖猪圈、乔迁、过生日、生病出院, 更有甚者还借得癌症、母猪下崽等名义, 大操大办, 广邀亲友, 收取“人情”。且礼金数额不断攀升。据调查, 每户一次随礼礼金在100~200元的占37.7%;在300~500元的占43.8%;在600~1000元的占12.8%。有的甚至在千元以上。

二是“彩礼”花掉父母“半辈子”积蓄。在农村中青年男女结婚前都有定婚仪式, 男方家长须给女方家长或者要结婚的“小两口”拿出“一笔彩礼”, 且数目较大, 10万元左右已很普遍。据在国家级贫困县拜泉县的调查, 有的家庭在子女结婚时, 一次性送彩礼达到17万~18万元, 个别的超过20万元, 致使许多男方家长花光“半辈子”积蓄。调查显示, 一个农村青年结婚的花销中, 盖房用钱占42.3%, 彩礼用钱占41.7%, 彩礼钱仅次于盖房花销, 大大超出普通农户经济支付能力。

三是婚事铺张浪费严重。当前婚事大操大办的规格超出了多数农村家庭承受能力。据调查, 超6成被调查者表示:“如果家有事情, 仍会大操大办”。

三、完善新时期农村管理的几点思考

新的历史时期, 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 完善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结合黑龙江省具体省情:“树理念、强机制、建制度、落实处、重实效”。树理念, 就是科学规划、政策引领新农村建设;强机制, 就是在创新理念的指导下加强新农村建设机制建设;建制度, 就是各级政府与时俱进用制度要求新农村建设作为考核内容;落实处, 就是按照总的方针具体细化当地的建设目标和步骤;重实效, 就是在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中不能走马观花, 用成绩和效果来说话。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趟出一条适合黑龙江省发展的路子。

(一) 创新教育方式, 完善农民思想道德教育, 提高农村干部管理水平

教育的对象是农民和农村干部, 两者是一个整体, 只有共同提高, 才能形成合力, 在教育上注重提高农民和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 有的放矢的完善教育内容,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在内容上改变过去单一的文化知识教育, 让农民和农村干部乐意学。在农民的教育上, 注重文化素质、科技信息、创收能力、社会适应、与人交往上重点培养, 在乡村干部上除了学习上述内容外, 还要注重创新科学管理水平、政策法规、组织协调、文件精神理解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让农民在思想上感觉到大家都在比勤快、比致富、比和谐, 感觉到外面有更广阔的生活内容, 调动农民发家致富积极性, 调动农民的智慧共同建设新农村, 同时, 也让干部和农民在一起, 深入了解基层的需要和矛盾, 有针对性的实施各种政策, 拉近农村干部和村民的感情距离, 加强沟通交流, 在理论和实践上提高农村干部的管理水平。

(二) 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支持

针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出现的问题, 应从解决教育经费入手, 在具体措施上, 国家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专项拨款等途径加以解决, 特别是对一些贫困县要加以资金上倾斜。强化对学校网吧、游戏厅等娱乐设施的监管,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循序渐进地作好农村中、小学校调整, 在制定中小学网点布局规划指标时, 既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执行, 又要考虑实际需求与可能, 因地制宜, 带有适度的弹性。合理保留部分必要的教学网点, 以便农村学生的就近入学。

(三) 完成“一公里”建设

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路的投入力度, 完成“一公里”公路建设, 接上“断头路”, 满足农民出行需求, 真正达到乡村公路的顺畅无阻、四通八达。

(四) 培养农民“爱护环境光荣”氛围

治理农村环境污染, 关键是要把广大农民群众发动起来, 不断增强农民环境保护意识, 让保护农村环境变成农民的自觉行为。使农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形成“爱护环境光荣, 污染环境可耻”氛围。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板报、标语、倡议书等多种形式, 广泛宣传, 积极引导农民群众自觉摒弃不良习俗和不文明行为, 开展“创清洁家园, 从我做起”等实践活动, 组织各村 (屯) 定期开展“清洁文明家庭”评比。

(五) 科学规划畜禽养殖, 合理利用畜禽粪便

一方面, 统一规划, 优化整合畜禽分散养殖点, 创造条件建设养殖小区, 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新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必须选择在远离村屯、饮用水源地和居民点, 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另一方面, 鼓励、指导养殖场把粪便变废为宝, 实现生态养殖。开展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的研究和推广, 走循环经济之路。

(六) 巩固完善家庭养老, 逐步推行农村社区养老

巩固家庭养老功能。农村家庭养老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政府社会保障的不足, 今后很长一段时期, 农村养老还主要依靠家庭。因此, 应深入持久地开展敬老、爱老教育, 同时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法规, 从道义和制度两方面巩固家庭养老功能。

加强农村老人活动设施、场所建设。为老年人提供活动、交流平台, 可以财政补助一些, 乡村集体拿一部分, 全体村民凑一点的办法。

篇4:社会调查报告

被调查对象:本地籍未成年人

一、基本情况

Q,男,1996年出生,汉族,B市人,职高在校学生,曾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缓刑期间再犯罪。

2014年3月4日14时30分许,Q在其学校教室内,趁人不备盗窃同学放于桌兜内的金色苹果牌iphone5s手机一部。

二、成长经历

由于父母工作的关系,Q出生后主要由奶奶照顾,到学龄后在奶奶家附近上小学,平时学业主要由姑姑照看。据Q及其父亲描述,在他小学5年级时父母离异。父母离异时考虑到他的感受,向Q隐瞒了一段时间,他是后来从姑姑处得知的,父母的离异给当时的他造成了不小的打击,“我把眼睛哭坏了,在医院住了三天”,Q称,自己学习有一定的惰性,同时因为家庭的原因,自己的学习成绩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但是家里对他的学习比较重视,尤其是姑姑,曾在他初三时花费近十万元给他报班补习功课。“那段时间学习还行,有提高,考个高中应该是没问题”。但是在临近中考前,家中发生矛盾,Q称自己的情绪受到较大影响,“坐在考场里想起家里的事脑子一片空白,大半张卷子没写”,也因此中考失败。后Q选择到某职高就学。Q曾于2013年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此次案发时他还处在缓刑期间。

三、个体状况

(一)个人综合特质

Q身体状况良好,未见异常。在认知和心理方面,Q描述自己平时是个较开朗的人,在职高上学期间老师认为他较其他同学懂事和积极,并且人缘好能服众,所以让他担任班干部。但是在父亲印象中,Q不太爱说话,“不知道他想什么,麻木”。父亲的描述与其自述在外和在校的情况截然不同,这与家庭对其心理状况缺乏了解,以及他与父母缺乏沟通有关。Q还表示,自己有时候“会犯糊涂”,其父亲也称“他做事不过脑子”,此点应归纳为Q思维和处事习惯较简单、片面,缺乏理性思考。Q表示,在上职高后,自己习惯在他人面前突显自己,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比别人强”。

(二)个体生活习惯

在生活和行为习惯方面,据Q描述,家里在花钱方面管的比较严,在上学期间家里给的零花钱很有限,例如上职高后,父亲每周三和周日会分别给他50元钱,用于在校吃饭。除此之外,姑姑和母亲有时候也会给他一些零花钱,有时姑姑给的会多一些。Q的父亲称,Q“手里留不住钱”,缺少节制,平时手里有零花钱了,或是嫌家里的饭不好吃叫外卖,或是买饮料等,在家长眼中存在浪费的情况。Q的父亲称,他很少向家里提要求,“因为他知道有的要求我们不支持,他就不敢说”。在初三时,Q经朋友介绍结识了一些社会青年,其中多数人既不上学也没有工作,整日无所事事。Q称,跟那些朋友混迹在一起的那段时间,自己常和他们去网吧、台球厅、KTV等场所,也曾和他们一起参与打架,后因参与抢劫被司法机关抓获并处罚,判处其缓刑一年。Q及其父亲称,在被判刑后,他的行为改变较大,每天基本保持学校、家、健身房,三点一线的生活作息,“健身卡是姑姑给办的,让我没事去锻炼锻炼”。

(三)法律法规认知状况

Q称自己此前知道盗窃属于违法行为,但是他在事发时没有考虑行为的性质和后果,“当时脑袋是糊涂的,什么也没考虑就拿了,我也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拿他的手机”。Q称,事后他曾想悄悄将手机交还被害人,但没有找到机会,为了掩盖自己的错误,于是自己设法变卖更换了一部新手机使用。Q称,此前虽然涉嫌抢劫,但是觉得自己有迫不得已的情形,并且自己发挥的作用较小,加上没有被羁押以及后来的缓刑,他觉得自己此前对涉罪“没有太当回事”。此次被抓获并羁押后,自己才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后果有了直接而深刻的理解。

目前Q认罪悔罪态度良好,认识到自己此次行为的违法性和严重性,对自己的行为给被害人和家人带来的损失及影响感到歉疚和后悔,并希望表达歉意。

四、家庭及社会关系状况

(一)家庭状况

Q自小一直与奶奶生活在一起,由奶奶、姑姑照顾较多。爷爷奶奶早年离异,爷爷居住在某区,后来父亲为了方便照顾爷爷,搬去和爷爷共同居住,Q则仍在奶奶家居住,“上学近,比较方便”。据Q父亲称,他与Q的母亲在孩子5年级时离异,Q由父亲抚养,其母亲每月支付一定生活费。两年多前,Q的奶奶去世,此后Q跟随父亲,与爷爷生活在一起。目前Q的父亲有了新的对象,双方居住在一起,Q称其阿姨。据了解,Q的父亲为出租车司机,月收入两三千元。母亲此前曾干个体,经营过美容店等,目前在与朋友创业从事教育咨询方面的工作。总体而言,Q的家庭经济状况良好。

在家庭成员关系和教育沟通方面,据Q描述,他印象中爷爷和父亲脾气比较急,而母亲也比较要强,“属于女强人”,并且爱唠叨,在一起居住时家中经常发生争吵。即使父母离异后,母亲还因为探视他的原因跟奶奶起过冲突,Q曾为此感到烦恼。在家中,Q和奶奶在一起生活的时间较长,与奶奶关系较亲厚。其次是姑姑,因为姑姑对他的学习和生活不遗余力的照顾。但是据Q及其父亲描述,姑姑的教育方法有时不当,曾经动手打过Q,事后后悔向他道歉。“姑姑管得严,但是对我是真好”。在与父母的关系方面,Q表示,与父亲缺乏良好的沟通,父亲对他的想法并不了解。Q上职高后,“基本不在家吃饭,回到家就在自己屋里不出来,听歌玩游戏,没有交流”。在母亲方面,Q觉得此前自己对母亲的说教和她的处事感到不耐烦,但是随着自己慢慢长大,观察到一些细节令他感受到母亲对自己的关爱,“现在的感觉和以前不一样了”。

(二)社会关系状况

在访谈初期,Q表示,在初三之前的社会交往群体较为简单,朋友基本都是发小或在校的同学,平时在一起的主要活动就是一起邀约出去在各自住家附近或是朋友家中玩。在初三临近毕业时,Q经朋友介绍认识了一帮社会青年,Q称与这些朋友交往并非完全出于自愿,“有点受胁迫的感觉”,因为这些朋友无所事事,常去学校或家附近“堵他”,让他无法回避。而且跟这些朋友在一起时,他们不时会“给我几下”,“有一次踢我把我弄烦了,我把踢我的人摁到墙边,他们后来才没怎么招我”。据Q称,此前所参与的抢劫行为也是这些朋友去找他,要求他给找个人“切点东西”,“我要不找他们就该找我了”。在与社工交流过程中,Q虽然向社工表示自己对这些朋友的一些言行举动和生活习惯感到厌恶,但是自己与这些朋友又关系密切,常一起出去娱乐场所,并一起参与打架。

随着访谈深入,Q反思自己在交友方面的问题。Q表示,自己在初三和上职高后,慢慢接触到一些行为较闲散的在校学生和社会青年,其中不乏具有打架、抽烟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Q称,自己对这些学校限制的行为“没有什么感觉(不反对)”,并且逐渐发现“我认识这些人,和他们在一块,别人看我的感觉都不一样了,觉得我自己还挺厉害的,别人也不敢怎么招惹我”,于是接纳了这些朋友,也接纳了他们的不良行为,“慢慢变坏了,没有底限”。由此可见,Q在与这些朋友相处时行为习惯受到他们较大影响。

五、回归社会状况

(一)本人对今后发展的期望

Q对未来有一定的规划。Q希望自己能有机会继续完成学业,“家里让我上职高肯定还是想让我继续学,参加高考”,“如果不能上高中,今后也可以通过自考什么的继续学,反正家里肯定不希望我就这么步入社会”,“我自己也觉得,如果就高中水平,在社会上也找不到好的工作”。目前Q较担心自己面临的处罚结果会影响自己今后上学。

(二)家庭及社会关系对其将来回归社会的支持态度

目前Q的父母已得知其此次发生的盗窃行为,为了不对其爷爷的身体造成影响,Q的父亲暂时向其他家人隐瞒了此事。在沟通过程中,Q的父母都表示对其回归社会持接纳态度,同时希望社工能够多对其进行疏导,帮助其纠正自己的问题,家里也会尽可能地做好对他的引导和支持工作。Q的父亲在一次会面时表达的支持态度给Q带来较大的触动,有助于改善目前较疏离的亲子关系。

(三)其他社会支持资源

社会工作者是Q可利用的社会支持资源之一,在帮教过程中,社工与Q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通过社工与Q的沟通,能够帮助其进行自我剖析,正确地看待和评价自己,同时帮助他调整自己的行为。

六、综合评估意见

(一)此次违法行为因素分析

通过与Q的多次访谈,以及对其父母的调查了解,本报告认为导致其实施此次违法行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Q称,自己此次实施盗窃是因为一时冲动,“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拿别人的东西”。但是根据Q的描述,他自身缺乏明晰的是非观念和良好的规范意识,没有严格的行为界限,所以也缺乏对自身行为的有效约束。这些认知特点和思维习惯对Q此前和此次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2.根据Q的描述,他出现认识和行为习惯方面的变化是在他初中和职高阶段。在此期间,他经历了家庭结构的变化、重要家庭成员离世,加上青春期的年龄特点和父母的简单的教育方式,Q与家庭的沟通越来越少,直接导致关系的疏离,家庭也因此出现对他了解和引导上的空缺。家庭环境是导致Q出现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

3.由于家庭关系疏离,Q在家庭环境中感到“孤独”,进而通过朋辈寻求支持和陪伴,因此在初三和职高阶段,Q在外结识了形形色色的朋友。在和这些朋友玩乐、相处的过程中,Q感觉到融入这个群体带给自己的好处,例如陪伴、虚荣心等方面的满足,也促使他接受了友伴中存在的不良行为,与不良友伴交往对其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4.据Q的描述,此前他虽然因抢劫被判处缓刑,但是在司法流程期间自己一直处于取保候审状态,使得其没有深刻感受到法律的严肃性和强制性,进而使他在此次行为时产生了一定的侥幸心理,导致其此次违法行为的实施。

(二)回归社会的不利因素

1.Q性格特点和处事习惯较为冲动、片面,缺乏明晰的是非观念和原则立场,行为自律性较差。

2.Q此前存在不良社会交往,与这些不良友伴的紧密关系容易对其回归社会带来行为风险。

3.由于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的影响,Q此前与家庭的关系较为疏离,缺乏沟通,造成家庭在教育监管方面的疏失。

(三)回归社会的有利因素

1.目前Q对自身违法行为具有良好的认识和反思,认罪悔罪态度良好,对此次行为的违法性和严重后果有了较直接的认识,对法律的敬畏感有所提升,回归社会的思想基础较好。

2.Q的家庭对其回归社会持接纳态度,能够为其回归社会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监管环境。

七、帮教过程及效果

(一)帮教问题

1.Q性格特点和处事习惯较为冲动、感性、片面,缺乏明晰的是非观念和原则立场,行为自律性较差。

2.Q此前存在不良社会交往,而他的交友需求与其和家庭的关系有直接关系,需要加以调整。

(二)介入过程

社工自2014年3月开始对Q进行帮教工作。期间Q羁押于看守所,社工与Q进行帮教访谈七次。2014年3月10日、5月5日、5月8日、5月15日、5月19日、5月29日、6月16日,社工与Q进行访谈。

社工与Q的父亲联系时,其父表示目前不希望Q的爷爷得知此事,因此拒绝了社工进行家访的要求。由于其父亲工作较忙,帮教期间社工主要通过电话联系的方式进行社会调查和家庭支持工作,并在家庭教育方式方面加以引导。帮教期间,社工共与Q的父母进行较深入的电话访谈六次。由于Q及其父母未能提供学校老师的联系方式,社工未能到其学校了解情况。

(三)帮教效果

1.在访谈中,Q表示“我也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拿别人的手机。我自己也会去想原因,但是想不明白,而且想起来就烦,就不愿意再去想了”。在帮教过程中,社工借用生命线等习作,通过回溯Q的成长经历和关键事件,帮助其探索自己的成长轨迹。经过引导,Q逐渐深入剖析自己,发现了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经过反思,Q表示,自己以前没有明晰的是非观和原则。Q认为规则只要有人没遵守,那自己也可以不遵守,而且从他的感受而言,只有规则符合他的利益,他才会去遵守。Q意识到,自己以往没有明确的行为界限,才会导致自己接连发生违法犯罪行为,“经过这一次教训也有好处,至少能让我知道什么是底限”。在帮教过程中,社工与Q探讨了规则制定的依据、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等,帮助他树立良好的规范意识,取得了一定效果。

篇5:社会问题调查报告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这次调查的主要内容涉及群众对当前社会的评价、群众的安全感受、影响安全的主要因素、各种违法犯罪的程度,群众对当前社会治安状况的心理感受、群众对打击罪犯力度的评价、群众对政法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满意程度等方面。

1、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男性80人,女性50人,20岁以下的2人,21岁以上30岁以下的16人;31岁以上40岁以下的34人;41岁以上50岁以下的37人;51岁以上60岁以下的23人,61岁以上70岁以下的14人,71岁以上的4人。

2、调查对象的文化层次:文盲4人,小学文化的31人,初中文化的46人,高中文化的31人,大专文化的15人,大学本科及以上的3人。

3、调查对象的职业身份:工人5人,干部9人,职员5人,务农农民66人,务工农民1人,经商农民12人,文教科卫体占8人,个体工商业者4人,服务业人员1人,无业人员8人,离退休9人,其他2人。

二、群众对当前社会安全状况的感受和基本评价

1、调查对象感受目前社会治安环境安全状况

从问卷调查情况看,在目前社会治安环境下,调查对象“很安全”的占15%,感觉“安全”的占61%,感觉基本“基本安全”的占19%,感觉“不太安全”的占5%。

2、调查对象认为影响安全的原因

在影响安全的主要原因中,选择“刑事犯罪”的占16%,选择“公共秩序混乱”的占30%,选择“交通事故”的占38%,选择“火灾”的占10%,选择“危险物品”的占6%。

3、调查对象所在地社会治安状况的评判

在调查中,调查对象在回答对“所在地治安状况很好”的占33%,认为“较好”的占43%。认为“一般”的占22%。认为“较差”和“很差”的分别有1人。

在评判当地社会治安形势的变化情况时,认为自己所在地与去年相比,有“明显好转”的占32%,“有好转”的占44%,“和以前一样”的占23%,“比以前差”的仅有一人。

4、调查对象对各种违法犯罪现象的认识程度

从调查对象所在地一些违法犯罪严重程度的评价看,总的来说各种违法现象不严重,相对而言,认为“赌博现象”和“入室盗窃”犯罪现象表现“一般”和“比较严重”占的比例较高,分别达到25%和15%,别的违法犯罪现象基本都属于“不严重”或“不太严重”。但还有大部分人对有些犯罪现象不了解,特别是“吸毒贩毒现象”,“制黄贩黄、卖淫嫖娼现象”,“外来人员违法现象”等现象不太了解,其主要原因是这次专项调查对农村农民的覆盖面较大,达到77%,这部分调查对象生活在农村,对这些违法犯罪现象现在知之甚少。

调查显示,在130名被调查者中,未遭受过不法侵害的有123人,占调查总数的95%,只有7人遭受过不法侵害。其中20**年遭受一次不法侵害的6人,二次的1人;入室盗窃的3起,自行车被盗2起,人身侵害1起,其它1起;发案后“报了案”3起,“未报案”4起;报了案公安机关“已破案”1起,占33%,未采取任何措施或行动的2起,占67%。

三、群众对政法工作和队伍建设的基本评价。

1、政法机关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有待加强。

调查显示,认为政法对违法犯罪打击“有力”的占70%,认为“不太有力”的占26%,认为“不力”的占4%。这说明政法机关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还有待加强,同时也反映出群众要求政法机关加大对违法犯罪活动打击力度的愿望。

2、增加群众安全感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调查显示,认为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由高到低顺序排列,分别是“公正执法”占28%、“加强青少年教育”占20%、“提高警察素质”占12%、“迅速破案”占9%、“加强巡逻”“加强外来人口管理”都占7%、“其它”占6%、“增加街面警力”占5%、“改善警民关系”占3%、“鼓励见义勇为”“警察装备”都占1、5%。

3、当前政法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调查显示“不了解”共54人占42%,“效率不高”共42人占32%,“工作推诿”共10人占8%,“态度生硬”共9人占7%,“执法不公”共7人占5%,其余各项8人占6%。大部分人之所以不了解是因为我们的调查对象大部分是农民,和这些部门很少甚至没有打过交到。

四、对策建议

篇6:社会问题调查报告

如今违反社会公德较突出的现象有哪些?调查发现,55%的市民认为排在首位的是随地吐痰和乱扔废弃物。排在第二的是过马路时不走人行横道,这一项有54%市民选取。紧之后排下来的是乘车购物时不排队、服务态度冷淡、乘车时不给老弱病残孕让座以及在公共场所喧哗、怪叫、争吵。36.7%的市民对在禁烟区吸烟很反感。此外,被列为十大违反公德现象的还有,在公共场所与异性过分亲热、出言不逊污言秽语、乱放自行车、攀折花木、践踏草坪、在旅游场所乱写乱画及在楼道中乱堆杂物。

其他较突出的还有,在城区养鸡狗鸽扰民、污损公共场所的雕塑、毁坏公用电话、在居民密集区燃放爆竹烟火等。

提高市民素质,要采用让市民心服口服愿意理解的方法。接近六成的受访者认为“加强管理监督队伍”、“制定宣传各类礼貌公约”及“加强舆论监督”是有效方法,另外14.3%的被调查者认为要像开展学雷锋等大型活动那样进行宣传、教育和治理,还有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可通知违反者所在的单位或居委会。

来自山东的黄先生认为,对违反者实行严厉的经济惩罚和变换主角,让他亲身体验一下其行为的后果比较有利,而从长远效果来看,就应从建立合肥自身主流城市文化上下工夫。就像山东人对孔孟文化的认同一样,合肥的城市文化也应与合肥的历史文化和城市发展目标结合起来,让本地人和外来人口在合肥都能找到归属感,把自己当成这座城市的主人,“让市民的社会公德意识有凝聚的核心”。

“四乱”整治活动卓有成效

改变部分市民不良陋习,营造合肥良好形象是整治“四乱”的主旨,调查发现,这轮公德整治在市民中留下了极深的印象。109名被调查者中,87人明白“四乱”的资料,占样本总数的79.8%。基本到达了合肥市委、市政府要求知晓率到达80%的整治目标。

上一篇:和哥哥聊聊天三年级作文下一篇:马春晖讲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