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周边社会治安情况”社会调查

2024-05-02

“大学周边社会治安情况”社会调查(精选9篇)

篇1:“大学周边社会治安情况”社会调查

“大学周边社会治安情况”社会调查

——调查报告重庆大学城社会治安状况

报 告 书

学生姓名及学号 学生姓名及学号

学生姓名及学号

学生姓名及学号

所 在 学 院

年级专业班级

指 导 教 师

“大学周边社会治安情况”社会调查

——重庆各大学周边社会治安情况

摘 要:为了对大学周边治安状况有一个客观、全面、科学的认识,我们小组于2013年暑假开展了对重庆范围内的大学治安状况公众安全感调查工作,此次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家对社会问题的关心程度和社会环境的感受状况。通过对大学城高校治安现状调研,分析形成目前治安现状的因素,针对因素提出科学、合理对策。面对当前高校的紧张的新形势,新特点,我们应认清形势,更新观念,加强教育,不断增强我们对大学校园稳定的自觉性,为了更好的了解我们校园治安。从这次调研报告可以看出学生对各自所在公寓的满意度评价普遍不高,反映了学校的治安工作并没有获得学生的认可,治安工作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整体上各个大学的治安是不容乐观的,这值得校方重视起来。

关键词:大学,治安,调查

引言

为了认真的完成这次调研报告,对社会治安状况有一个客观、全面、科学的认识,我们组于2013年九月成立了一个调研小组。此次调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周围大学生对周围治安情况的了解程度和感受状况。我们做了一个主要是针对各大高校调查问卷并写了调研报告。调研报告主要包括了调研的基本情况、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建议、总结、参考文献,附录等六个方面。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一)调研目的

为了认真的完成这次调研报告,对社会治安状况有一个客观、全面、科学的认识,我们组于2013年九月成立了一个调研小组。开展了对重庆大学城周边的各大学社会治安状况公众安全感调查工作,面对当前高校的紧张的新形势,新特 点,我们应认清形势,更新观念,加强教育,不断增强我们对大学校园稳定的自觉性,为了更好的了解我们校园治安。此次调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周围大学生对周围治安情况的了解程度和感受状况。我们做了一个主要是针对各大高校调查问卷。

(二)调研内容

面对当沙坪坝区大学城周边社会治安状况,我们做了一个调查,主要是对各大高校调查。面对当前高校的紧张的新形势,新特点,我们应认清形势,更新观念,加强教育,不断增强我们对大学校园稳定的自觉性,为了更好的了解我们校园治安,我门做了一个关于以下11点的治安现状的调查

1)你认为你所在的学校所做的校园安全措施完善吗?

2)你是否了解我校教学楼。宿舍楼的灭火器和逃生通道的位置? 3)你觉得学校对校园安全的宣传工作做的怎样? 4)校园安全问题,你认为较严重的有哪些?(多选)5)你所在的校园内,有校园暴力现象? 6)您希望下列哪些问题得到改善? 7)您认为提高校园安全的措施有哪些?

8)当您在校内外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您会怎么做? 9)你对校园及周边环境的治安情况满意吗? 10)在校园内你最担心你的哪方面安全受到威胁? 11)你觉得周边治安环境怎么样?

12)针对你所在的学校存在的安全隐患,提些您个人的建议。

(三)调研的地点、方法

为认真完成这次关于各大学城校园治安现状的调查情况,我们四个同学成立了高校治安现状研究小组,制作了《大学校园安全问题调查问卷》。在重庆师范大学发放调查问卷70份,在重庆师范大学旁边的重庆医科大学的图书馆发放调查问卷30份,在大量学生出入场所大学城熙街发放调查问卷40份,对重庆其他大学就读的高中同学发放网络问卷调查10份。共收回调查问卷137份,其中有效问卷134份,调查问卷的有效率接近89%,整个调研科学有效,基本真实反映出重庆大学城高校的治安情况。

(四)调研过程

调研过程:把预先从网络上下载下来的关于大学校园安全问题的问卷调查表打印出来,交由本校在图书馆,自习室和教室等地学习的同学填写,然后去了重庆医科大学的图书馆发放了调查问卷,也去了熙街发放试卷并收回调查问卷,还对在重庆大学,重庆科技学院的同学发放了网络问卷。回收发放出去的问卷,并对能够收回来的试卷选出的有效问卷对其进行整理分析,也综合了每位填卷人在问卷上提出了书面意见和建议,然后将问卷内容统计分析,最后完成我们的调研报告。

(五)调研时间

9月14日晚上7点多在图书馆发放问卷,9月15日的下午4点半在自习室和教室发放问卷。9月21日的上午去的重庆医科大学发放问卷。9月21人傍晚在熙街发放问卷。9月21日晚上通过网络向在其他大学的同学发放网络问卷。9月22日对能够收回来的试卷选出的有效问卷对其进行整理分析,也综合了每位填卷人在问卷上提出了书面意见和建议,然后将问卷内容统计分析。9月23日至9月26日写调研报告。

(六)调研结果

此次调研的综合结果显示:觉得周边治安环境很好的大约只占8%,觉得很差的都有7%,而觉得较好和较差的分别有23%和24%,认为治安一般的为38%。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各自所在周边环境的满意度评价普遍不高,反映了学校的治安工作并没有获得学生的认可,治安工作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光就重庆师范大学的治安问题主要集中在入室盗窃、自行车盗窃、手机盗窃和外来人员的骚扰这几个方面。这学期就发生过几起影响及其恶劣的入室盗窃案,雅风苑C栋有几个寝室一共被偷12台电脑,而自行车盗窃和手机盗窃案频率也相当高,严重时几乎一天会有好几十件。

整体上重庆师范大学各个公寓的治安是不容乐观的,这值得校方重视起来。只有治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学生才能安心学习,对学校的归属感才会更高。

二、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曾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河北大学“10·16”校园车祸案30日一审宣判,河北省望都县人民法院认定李启铭醉酒驾驶,致1人死亡1人受伤,且肇事后逃逸,构成交通肇事罪。李启铭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本人在此并不谈论“官二代”,而是从这次发生在校园内的交通事故来反思学校的安全工作。[1]

2011年5月8日下午16时许,中南大学南校区升华公寓16栋下发生一起命案,一男子持刀将该校一女生杀死,随后自杀。警方初步查明,嫌疑人王某,因性格偏执被女生拒绝将该女生杀害。[2]

到底是什么导致以上一幕幕校园惨案的发生。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都面临着来自哪些方面的挑战呢? 主观方面来看,首先是学校目前保卫队伍的建设在梯次发展方面和培养接班人方面还存在不足,并没表现出很好的业务能力,其次宿舍管理员、宿管员没有认真履行职责 ,导致在宿舍内内盗有时发生,更有甚者 ,当出现问题时,不能得到行之有效的及时处理,还有学校对校园维稳工作、安全生产、治安防范、综合治理等方面的人财物的投入 ,远远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如情报信息、庭院建设投入较少等。而客观方面来看,主要是各公寓附近流动人口极大,有些公寓就在闹市中,校园周边形形色色直接针对学生的服务网点星罗棋布。社会上的一些非法中介组织或个人 ,借勤工俭学之名 ,行骗欺诈钱财之实等等都阻碍学校对公寓的管理。上述一些因素的存在 ,不仅给安全保卫工作带来难度和压力,同时在 一定程度上制约学校稳定和发展。

学校安保部门发展滞后:首先,学校安全保卫部门权责不明。当前,学校安保卫部门基本没有执法和刑事侦察权,面对广大师生的安全需要,学校安保部门只能求助“校园110”或邻近的公安局派出所。但在具体工作中,由于校园内经常发生的是案情简单、涉案金额小的治安事件,公安部门也没有精力统一立案侦查,以至久拖无果,导致求助师生常常怨声载道,认为学校安保部门不作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安保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在工作中常常缩手缩脚。

大量学生认为大学校园出现大量治安问题有几方面的因素:

1.重视程度不够。有学校的,也有学生个人的。在大学城这样一个新建的高校聚集区中,建设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原因,由于学校经费不足,安全设 4 施还不健全,学校的安全防卫、消防安全器材配备不全,这对于治安的重视实际上是不够的,接近10万年轻气盛的青年聚集在方圆10公里左右的区域,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一旦疏忽酿成的事件是难以预测的。

2.安全意识薄弱。主要体现在学生对安全的认识上,高校治安事件多出现在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淡薄,对于治安防范技巧掌握不够,许多学生参加朋友聚会什么的呀晚上很晚才回寝室,学校周围不仅仅只有学生,还是应该提高警惕。有些学生认为只要进入学校了一切就安全了,夜间睡觉宿舍门不关,随便留宿网友等情况经常出现。比如说,寝室电脑被盗主要是学生防范意识不强,晚上睡觉门窗没关好,电脑随手乱放,要是锁好了也许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还有很多学生还认为是因为自己运气不好才发生案件。以上这些问题的影响,很容易出现治安事件。

3.校园及其政法职能部门打击不力和校园治安经费少以及校园里流动人口多,群防群治难以进行等,也是重要因素。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无可置疑,学校的工作重心是为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以人为本的原则不可更改,因此,学校应该对治安问题的解决有积极的行动,只有解决或降低治安问题给学生带来的麻烦,学生才能集中精力将注意力放在学业上来。在问卷调查过程中,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建议和意见,如增加宿管,提高宿管素质,增加技术监控防范措施等等。

通过对目前大学城高校校园治安现状分析,总结看来,我们对高校治安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从学校方面来说,应加强校园治安管理。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配备专职保安,设置监控系统,加强安全防范,对进校人员进行身份核查,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3]

2.相关部门联合防范。公安机关要增加警力、建立巡防制度,并联合教育部门等进一步加强学校周边的治安防控措施,加强对犯罪分子的打击和防范。另外 5 要完善疏解机制,防患于未然。心理学家、社区工作者、信访接待人员等在心理疏导方面可以发挥相应的作用。[3]

3.建立维护校园安全的长效机制。长期以来,校园安全设施和安全管理相对薄弱,致使校园安全事故屡次发生,相关部门应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视行为,应建立维护校园安全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来维护校园安全。[4]

4.营造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在努力推进行政、法制进步的同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要使镇、街道和社区、村委会、治保会等基层组织充分发挥其作用,进一步落实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同时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化解社会矛盾,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大环境。

5.增强安全意识。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增强各级领导、教职员工、每个学生的安全意识,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把安全作为一项专项工作抓好抓实,层层落实安全,处处讲安全,时时防安全。只有安全意识到位,校园治安和校园周边治安才能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6.积极出击,争取工作主动权。主动是一种工作态度,尤其是在和平环境下,很多潜在影响校园治安稳定的因素是存在的,作为高校的治安工作,不能等到发生事情后去处理,而是要在未发生事情前进行科学的判断和预测,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被动地思考校园治安工作只会让工作永远都落后与现实情况。主动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显性的工作状态,被动是一种隐性的工作状态,人们愿意看到的是主动的态度而非被动的状态。[4]

7.合理布局,科学设点,形成治安网络。针对校园周边治安工作,高校要密切与主管部门协调配合,积极提出建议,在大学城各高校之间的连接点进行规划,将现有警力进行划片区包干负责,在大学城外围,校园外围,校园之间科学设立治安点,形成大学城外围治安网,高校校园外围治安网,高校之间连接治安网,将所有治安点通过布局连接起来,形成一张高效的治安保护网。

8.加强巡逻,严格检查,构筑高校周边安全网。建设治安网络后,针对大学城特殊的地位位置和环境,在属于城乡结合部的重要位置和点上加强治安巡逻,对出入大学城的人员进行设卡检查,对大学城周边乡镇和各高校的流动人口进行严格排查,从外至内构筑高校的安全网。[5]

9.加强校级信息共享,形成联动机制。目前各高校的校园治安工作都是由各高校保卫处或派出所具体负责,各方只要保一方平安就算完成工作任务。今后要打破只盯着自己一亩三分地的思想,各种治安信息进行共享,可依托重庆市高等教育协会保卫专业委员会平台,定期举办校级治安工作研讨会,交流先进经验,及时互通信息,形成各高校之间配合行动的联动机制,联动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各高校在处理类似突发事件方面及时知晓信息,及早发现事件,进行有效控制。

10.信息渠道畅通。高校治安信息渠道可以分为校园内搜集信息,校园之间的信息渠道,社会治安事件信息渠道等。对于高校校园内发生的治安事件,处理完成后,应及时向各高校传递。各高校之间也要建立信息沟通渠道,渠道畅通对于及早预防和遏制校园治安事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1.“平安校园”体系建设。各高校要根据校园治安工作特点,防重于治。要有各自的校园安全工作的规划,可以依托“平安校园”建设工作,将安全制度建设,消防安全责任落实,综合治理责任落实,校园安全宣传教育,师生安全意识培养,安全教育“三进”等工作结合起来,精心谋划高校治安工作。将校园的安全稳定工作作为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充分认识到校园安全工作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切实做好工作规划,加强自身的安全体系建设。[5]

四、结语

从这次调研报告可以看出学生对各自所在公寓的满意度评价普遍不高,反映了学校的治安工作并没有获得学生的认可,治安工作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整体上重庆师范大学各个公寓的治安是不容乐观的,这值得校方重视起来。自从不久前我们旁边几个宿舍发生晚上有贼潜入宿舍盗取十几台电脑,不仅让我们看到来自社会方面不法分子的挑战,而且学校的保安和公安机关的后期做法并没有让我们感到很安心,让大家对学校的治安问题存在诸多意见。只有治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学生才能安心学习,对学校的归属感才会更高。

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既是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种安全保证措施,也是为国 家培养较高安全素质人才的战略行动。因此,高校应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注健

康、关注安全、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价值观,并能够达到由关爱自己到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全人类的境界。

如此可见,学校治安问题挑战的压力来自多方面,既有学校的主观因素,也有来自社会的压力。要想使大学周边治安环境有所改善,我们自身,学校相关组织,社会相关机构都需要共努力,这样才能促进校园安全与稳定,和谐发展得到了保障,高校 能最终实现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永宁、左凌.校园安保工作如何应对挑战 [EB/OL] [2] 刘景涛.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安全工作的通知[J] [3] 方斯琴.关于校园安全问题的思考[M].人们教育出版社,2009 [4] 张中英.高校安全工作的部署问题[EB/OL] [5] 唐明远.安全教育[J].安全研究[EB/OL] 附录一:调查问卷

大学校园安全问题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您好!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校园安全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现仅普遍存在的校园安全问题,然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本次调查采取不记名方式,请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填写。我们将根据国家统计法,对您的填写内容保密。在此,我们衷心感谢您的支持与合作!谢谢!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你认为校园安全问题重要吗?

A.非常重要

B.一般

C.无关紧要 2.你认为你所在的学校所做的校园安全措施完善吗?

A.非常完善

B.比较完善

C.不完善 3.你是否了解我校教学楼。宿舍楼的灭火器和逃生通道的位置? A.完全了解

B.宿舍楼了解教学楼不了解

C.教学楼了解宿舍楼不了解

D.不了解 4.你觉得学校对校园安全的宣传工作做的怎样?

A.很到位

B.一般

C.只是表面工作

D.很差 5.校园安全问题,你认为较严重的有哪些?(多选)

A.交通事故

B.体育活动事故

C.学生身体特殊事故

D.自然灾害事故 E.校园暴力事故

F.卫生事故

G.消防事故

H.其他安全事故 6.你所在的校园内,有校园暴力现象?

A.没有

B.偶尔出现

C.经常出现 7.您希望下列哪些问题得到改善?(多选)

A.出入校门人员管理

B.校内公共场所的治安管理

C.校内宿舍及教学楼用电或设备安全

D.校内食品安全的管理和监督 E.校内消防安全管理

F.其他 8.您认为提高校园安全的措施有哪些?(多选)

A.健全制度,加强管理

B.改善校内安全设施 C.加强校园监控体系的建设

D.提高保安人员素质 E.加强学生对危险的防御能力

9.当您在校内外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您会怎么做?

A.向有关部门申诉

B.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C.自认倒霉,不采取措施

D.向学校寻求帮助 10.在校园内你最担心你的哪方面安全受到威胁? A.人身

B.财产

C.隐私

D.其他 11.你觉得校园周边治安环境怎么样?

A.很好

B.较好

C.一般

D.较差

E.很差 12.针对你所在的学校存在的安全隐患,提些您个人的建议。附录二:调研图片

篇2:“大学周边社会治安情况”社会调查

学校及周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文化市场情况说明.2016年5月24至26日,金果坪乡成立了以工作专班,对我张范围内的中小学、幼儿园、托管所进行了社会综合治理大检查,公安派出所、消防、交通城建、安监、工商、食药监、中心学校、卫生院、文体各部门行业单位,分工协作,各负责其责,查找自己行业领域内对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文体中心就全乡文化市场进行了详细走访排查,在金果坪乡范围内除金果坪集镇有个长青文化经营文化用品,金坪村委会有一KTV(间歇性营业)外没有网吧、舞厅、电子游戏厅等文化经营场所和娱乐场所,也没有宣传封建迷信、淫秽色情、凶杀暴力等电子出版物和书刊经营主体。文化市场环境较好。

金果坪乡文化体育服务中心 2016-5-26

篇3:关于大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关注情况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主力军, 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关注社会热点, 把握社会动向能够提升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而影响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因素有很多, 如大学生所处的年级、大学生是专业以及性别等。若采用以往简单的定性分析往往得不出深层次的理解, 因此采用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等可以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从而得出更深一层次的分析。

二、进行统计分析

1.中共中央出台了“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规划, 而当代大学生积极关注“十二五”计划对于以后的就业以及提高自身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以下的非参数检验中的独立性检验, 来检验当代大学生的不同专业对国家“十二五”规划的了解度是否有显著性影响。

由交叉表可得知,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国家出台的“十二五”规划还是有一定了解的, 只有极少部分同学没有听说过。

原假设:不同专业对“十二五”规划的了解程度无显著性影响

备择假设:不同专业对“十二五”规划的了解程度有显著性影响

从上面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 p值为0.511>0.05, 故接受原假设, 即不同专业对“十二五”规划的了解度无显著性影响, 是独立的。

2.不同性别对社会热点的关注是否具有显著性影响

一般来说, 女生热衷于了解娱乐资讯, 而男生则更倾向于时事、体育等新闻。为此, 我们进行了深入地了解, 把不同性别设置为自变量, 社会热点是因变量, 运用SPSS软件处理方法进行非参数检验

由上表可以得知, 男女同学观察社会热点的比例基本一致

原假设:不同性别对社会热点的关注无显著性影响

备择假设:不同性别对社会热点的关注有显著性影响

通过上表可以发现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关注情况没有显著性的影响, 既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关注情况与性别无关。

3.不同年级对社会热点的关注是否有显著性影响

不同年级的学生由于其认知方面、空闲时间方面的不同, 通常情况下, 其关注热会热点的情况也是不同的, 为检验这一假设, 我们把不同年级设置为自变量, 社会热点为因变量, 运用SPSS软件处理方法进行非参数检验

由上表可得知, 不同年级的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关注情况是不同的, 大四的学生更愿意关注社会热点, 而大一大二的学生则很少关注社会热点

原假设:不同年级对社会热点的关注无显著性影响

备择假设:不同年级对社会热点的关注有显著性影响

由上表可知, p值=0.012<0.05, 所以不同年级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具有显著性的影响, 既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同学对于社会热点的关注情况是不同的, 大四的同学更关注社会热点。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四的同学即将毕业, 且其面临的巨大的就业压力, 积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有利于其掌握社会动向, 从而更好的择业。

4.不同专业对社会热点中的经济热点是否具有显著性影响■■

经济热点历来是社会热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物价问题、■■房价问题等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通过对这个问题进行检验, ■■■可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经济热点的关注情况。■■

把不同专业设置为自变量, 社会热点中的经济热点为因变量, 运用SPSS软件处理方法进行非参数检验

由上表可知, 经济类的学生更倾向于关注社会热点, 而理工类的学生对此则没有太大的关注。

原假设:不同专业对经济热点的关注无显著性影响

备择假设:不同专业对经济热点的关注有显著性影响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 p值<0.05, 既不同专业的同学对经济热点的关注情况的不同的, 经济类的同学对经济热点的关注程度更高一些。这是因为经济类的同学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可观的看待一些经济问题;另外, 经济类的同学以后从事经济类的工作可能性较大, 因此, 积极关注经济热点有利于其以后的就业。

5.不同年级每天看新闻的时间是否有显著性影响

由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课外时间的不同, 通常情况下其每天看新闻的时间也是不同的, 为检验这一假设, 我们把不同的年级看做自变量, 每天看新闻的时间为因变量, 根据单因素的方差分析, 运用SPSS软件进行检验级对每天看新闻具有极显著性的差异, 既不同年级每天看新闻的时间是不同的。

三、结论

篇4:“大学周边社会治安情况”社会调查

关键词: 执业药师 药学服务 苏州地区

我国自1995年开始实施执业药师制度,药师负有审查处方的合理性、正确性及向患者提供良好的药学服务等职责,以指导患者安全用药。2012年,国家出台了《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新修订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也正式公布,其中规定:药品零售企业应该配备执业药师,指导合理用药。然而,当前从事社会药学服务的执业药师数量严重不足,其执业现状不佳的新闻报道屡见报端。

为更好地了解苏州市及周边地区执业药师的生存现状,本课题组从工作环境、执业水平、社会认知、薪酬水平、职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入手,设计了一份16题左右的无记名调查问卷,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访问和网络调查三种调查方式,对500名左右的江苏省苏州市及周边地区社会药店的在岗执业药师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从2014年7月开始,首先本课题组利用2个月的时间查阅文献,走访资深执业药师和相关专家,通过充分讨论,于2014年9月制定调查问卷的初稿。随后,课题组成员通过实地走访的方式,发放20份问卷初稿进行预调查。根据预调查的结果反馈,我们又改进了问卷,获得了第二版初稿问卷,并通过网络方式进行了第二次预调查,最终在2014年12月确定了最终版本的调查问卷。从2015年1月初开始,课题组成员同时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调查和网络调查方式,进行正式调查,整个调查过程在2014年5月结束。

本次调查网上网下共回收有效问卷516份,对问卷所得的结果进行了整理分析。我们希望本次调查的结果能为进一步改善执业药师制度,提升执业药师的服务水平,改善生存状态,推进执业药师法的出台作出贡献。现将本地调查的结果整理报告如下:

1.目前年轻执业药师在本地区执业药师中所占的比例较高,调查中,30周岁以下的执业药师占到了总人数的66.28%,执业经历不足5年的占到76.74%。这可能与执业药师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有关。执业药师制度在我国的历史并不长,对于社会药店配备执业药师强制要求的严格执行和执业药师参考人数的大规模增长都是近几年的事。对于一些在社会药房服务时间较长的从业者,国家另有“从业药师”制度进行管理。据国家药监局执业药师认证中心网站资料,2013年我国执业药师考试参考人数仅有5万人,而2014年则增长至13.5万人,同时考试通过率达到了创纪录的19.52%。这可能是目前苏州及周边地区执业药师呈现年轻化态势的主要原因。

2.在所调查的执业药师中,67.44%的执业药师拥有药学专业学历;学历层次方面,拥有大专学历的药师所占比例最高,占到63.95%,其次是本科学历药师,占到23.26%,而中专及以下学历的执业药师只占到总人数的9.3%。这说明,目前苏州及周边地区的执业药师无论是从专业上,还是学历上,都已经能够满足执业药师药学服务的需求。

3.有29.07%的执业药师认为,目前执业药师未能在岗位上充分发挥作用,另有45.35%的执业药师认为,自身仅能在岗位上发挥基本作用;认为目前行业和社会对于整体执业药师药学服务工作的认可程度仅为“一般”和“不认可”的占到总人数的54.65%,认为得到“非常认可“的人数仅占16.28%。这说明目前虽然执业药师在社会药房中的地位得以提高,但是离充分发挥执业药师的作用还有距离。

4.69.77%的被调查执业药师认为,目前在社会药店领域,执业药师供不应求,但是53.49%的执业药师的每月收入在2000-4000元/月。据苏州市统计局网络公布,苏州地区2013年的人年平均收入为57177元,也就是说,大部分执业药师的收入尚无法达到苏州地区的人均年收入。考虑到执业药师群体是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就业者,这一收入情况并不能令人满意,调查发现,有66.28%的药师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或仅是“基本满意”。

5.对于“目前制约执业药师在药品零售及使用领域,充分发挥药学服务作用的最大因素”,被调查的执业药师大多认为是“政策完善程度”“执业药师的自身能力条件”和“服务对象的认可程度”,三者的比例分别是36.05%、20.93%、22.09%。

6.在职业能力方面,76.74%的执业药师熟悉常用OTC药物的使用方法,56.98%的执业药师能够完全准确理解开方者的意图,并按照要求调配处方。68.6%的执业药师熟悉常用药物的配伍禁忌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50%的执业药师熟悉常用的抗菌药物的治疗周期。具体到执业工作中,77.91%的执业药师能够帮助患者选择经济有效的OTC药物,46.51%的执业药师能够理解常见各项检查检验结果,51.16%的执业药师能够诊断常见疾病,41.86%的执业药师能够识别常见药物中毒并进行解救,44.19%的执业药师懂得基本急救,36.05%的执业药师对常见传染性疾病进行判断处置,宣讲相关传播及预防知识,44.19%的执业药师能对常见中老年疾病进行预防、治疗和保健。另外,能够对特殊人群用药进行指导的执业药师占到总人数的51.16%。这些数字告诉我们,目前在社会药房,大部分执业药师能够胜任目前执业药师制度中所赋予执业药师的基本职责,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执业药师甚至能够承担较高水平的一些职责,比如诊断常见疾病,基本急救,等等。一些执业药师制度发展较早的国家,执业药师的职责和发挥的作用要远高于我国,这是这些国家执业药师制度较为成熟的标志。在目前的执业药师培养制度下,许多执业药师已经逐渐具备了承担这些较高水平职责的能力,因此,提升执业药师在执业中承担的职责,使执业药师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提升我国执业药师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其条件应该是越来越成熟。

7.在目前社会药房执业药师实际的承担的工作方面,大部分执业药师依旧将主要精力放在一些传统工作方面。70%以上的执业药师都经常需要完成“审查处方合理性,调配处方”、“对患者进行用药咨询,指导合理用药”、“帮助患者选择有效经济的OTC药物”、“为患者提供医药保健常识”、“负责所在单位的药品质量管理工作”和“负责所在单位的药品进销存及储藏保管工作”六项工作。但是,经常承担“协助医生制定患者的临床用药方案”和“为患者建立用药档案,持续跟进患者的整个疗程”的执业药师均不足1/3,在工作中主动承担更高水平职责的执业药师人数尚且较少。显然,在素质允许的条件下,执业药师职责的提高需要制度建设的进一步推进。

综上所述,近年来,国家加强了药学人才的培养,大部分医科大学纷纷开设了临床药学专业,培养高层次药学服务人员(临床药师),使得社会药店的执业药师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是,目前执业药师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社会地位不高。执业药师在社会药房成了摆设,不能有效进行科学用药指导和合理用药监督。执业药师的服务内容、作用和职责不被患者关注,不能被充分了解和信赖。而且与执业医师相比,执业药师物质回报低,这些与执业药师常年来学习考试和继续教育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不成比例的。很多执业药师都在制药企业普通岗位从事一些一般人都能胜任的工作,造成执业药师资源相对浪费。执业药师法的出台,可以保障在基层工作的执业药师更好地进行药学服务工作,指导群众安全用药。

参考文献:

[1]焦利平,黄锐,刘艳芳.湖北省执业药师执业现状抽样调查.中国药房,2009,Vol20,4:318-320.

[2]叶奎英,杨世民.对我国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抽样调查.中国药房,2007,18,Vol10:796-800.

[3]康震.我国执业药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与对策.中国执业药师,2014年10,11,Vol10:36-39.

[4]周全魁.当前执业药师的执业现状及发展思考.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12,9,Vol34:253-254.

篇5:“大学周边社会治安情况”社会调查

自查报告

一、校园及周边环境治安整体情况

为了全面贯彻全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暨萍乡市争创“文明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工作,学校领导和每个教师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出发,把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来抓,为此成立了以陈如松同志为组长,以程异、曾庆虎、谭金国、李陵萍、颜克萍、沈萍生、宋国勇、彭勇、滕新华、凌敬安等同志为组员的校园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并且制定了《校园综合治理领导小组职责》,在职责中明确规定:校园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成员负责与当地治安机构的联络和合作,及时对学校周边环境予以整顿和清理;加强学校内部的治安值班工作的检查和落实,积极采取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措施;加强门卫工作的指导和检查。及时向学生和教师了解有关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情况;经常性地与派出所互通情况,并在派出所的指导下,做好治安防范工作;收集学生向学校提供的治安状况信息,做到心中有数,通过机构的成立和职责的制定各领导小组都能主动积极地开展工作,发挥各自的职能,使校园及周边环境治安整体情况良好。

二、校园及周边治安整体情况

开校初学校安全领导小组对全校的安全隐患进行了全面的排查,对安全隐患最大的学校电路,近期内正在进行改造。对小的隐患,及时地进行了排除。校园内没有重大的安全隐患。

1、校园靠社区办公室处和旧教学楼后面有三处围墙出现开裂,需及时修复。

2、学校的办公楼和老教学楼的房屋结构都是空心板结构的建筑,不防震。

3、学校化学实验室存放一些废弃的化学药品没有得到正当处理。

4、老教学楼的天花板的石灰粉脱落比较严重,出现砸伤人的现象

5、校门口右边不到5米处就有一家不锈钢门窗制作店,每天的噪音严重影响到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

6、学校大门口就是菜市场,过往人流大,交通严重阻塞,影响师生的正常出入。并且在校门口每天有流动商贩摆摊设点,阻碍交通,严重干扰我校教学的正常运行。

7、我校周边有四家网吧,它们都接收我校学生去上网玩游戏,致使学生都上学迟到,甚至旷课。

8、我校地处人流多而又复杂的菜市场,校门口的小卖铺、饮食店、商店较多,每当中午或是下午放学时,都有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青年聚集在这些店的附近,不时敲诈学生钱财,扰乱我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9、校门口有些商店还向学生出售香烟、槟榔等,严重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二 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防范体系建设情况

首先、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机构,完善了各项制度。建立了以校长——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班主任——学生安全联络员组成的分布广泛、功能齐全、整体联动、效果明显的综合治理防范体系。

其次、系统深入地开展“创建交通安全文明学校”的活动,把交通安全工作作为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来抓。

第三、加强法律常识的学习,在学生知法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预防其犯罪。

第四、认真开好家长会,使家长充分认识到自己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重要作用,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第五、充分发挥学校团委其先锋模范作用,每月创办一期内容丰富的教育专版,每星期利用“校园之声”广播站及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广播,发挥了其重要作用。

第六、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讲座。加强学校值班护校工作,学校每天派两名教师和一名领导进行值班护校工作,对学生校舍派保安专人进行夜间的管理。

当然我校的此项工作还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请上级领导给予指导并帮助解决。

安源区第一中学

篇6:“大学周边社会治安情况”社会调查

为进一步维护我校校园及周边社会治安秩序,确保广大师生生命和身心健康,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工作,创造更加安定有序的教书育人环境,根据《“六枝特区教育系统校园及周边社会治安大排查大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思想,健全安全工作“主要领导负责、分管领导统筹、条块紧密结合、纵横到底到边、不留任何死角”的工作机制,全面实行安全责任网络化、安全管理网格化,努力创建卫生、平安、文明、和谐校园,保障师生安全,维护教育稳定,推动全镇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健全安全组织,构建安全网络

1、学校建立安全综治工作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如下:

2、构建校园安全及周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三线”网络:一是领导线,即校长——分管领导——校园监督管理员,负责学校安全工作的安排部署、检查督办;二是落实线,即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班主任——科任教师,负责各项任务的分解和落实;三是辅助线,即学生会(共青团)——班委会(团支部)——各种小组,利用学生组织开展各种安全教育活动。

三、大排查、大整治重点内容

一是暴力伤害、敲诈勒索、抢劫抢夺、盗窃诈骗等严重侵害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案件;

二是流氓滋扰、寻衅滋事等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 三是校园及周边出租房场所;

四是强化校内各种危险物品的安全管理,收缴在学生中的管制刀具和其他危险物品;

五是清理在校门口及校内的摊蓬、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

六是整治各校确实防控学生私自下河洗澡的管理和防范预案,建立有效的措施和事发追究责任制;

七是整治学校及周边餐馆店、食品店、流动摊点减法经营不合格产品、不

符合卫生标准要求造成饮食卫生安全了隐患的行为,以及整治学校食堂不按规范操作,存在安全隐患的行为;

八是整治学校学校教学楼、实验室、宿舍楼、食堂、厕所等教学设施存在的安全隐患;

四、实施步骤

(一)工作部署阶段(2011年1月15日至5月上旬)。按照上级有关精神,全面开展排查分析校园及周边治安情况和存在的重点问题,做好记录,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制定开展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的具体实施方案。

(二)集中整治阶段(2011年5月中旬日至7月上旬),对排查出的问题反馈给相关部门集中力量进行整治。

1、落实消防安全制度。对已配备的消防设施和器材加强日常维护,保证其能够有效使用。逐步加大消防设施设备投入,满足预防火灾基本要求。在相关部位设置消防安全标志,保证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和消防车辆通道畅通。

2、建立健全用水、用电、用气、等相关安全管理制度。定期对水电、等设施进行检查,自觉接受相关部门检查,发现隐患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

3、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对危险化学品、放射物质等危险实验物品的购买、保管、使用、注销等环节严格把关,将操作规程置于实验室显著位置。

4、建立健全门卫制度。实行半封闭管理,科学安排,调整人员担任安全保卫人员,对外来人员进出进行验证、登记,禁止无关人员和机动车辆入内,严禁易燃、易爆、有毒物品和管制器具等危险物品进入校园。逐步建立安全保卫机构。

5、加强对学生预防疾病教育,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做好学校传染病疫情及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协助做好预防接种等工作。

6、加大检查力度。注重过程检查督办,有效预防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三)总结阶段(2011年8月下旬日至12月上旬)。针对本次大排查、大整治,认真进行总结。

岩脚镇第一中学校

2011 年月

岩脚镇第一中学校园及周边社会治安和安全隐患大排查

组 织 机 构

构建校园安全及周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三线”网络:

一是领导线,即校长——分管领导——校园监督管理员,负责学校安全工作的安排部署、检查督办;

二是落实线,即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班主任——科任教师,负责各项任务的分解和落实;

三是辅助线,即学生会(共青团)——班委会(团支部)——各种小组,利用学生组织开展各种安全教育活动。

领导小组

长:帅学将(校长)

副组长:杨

华(书记)、王

皓(政教主任)

成员:李

强、马定荣、付锡敏、汪

华、田野青、江

文、田锦艳、付锡翔、陈帮国及其各班班主任。

岩脚镇第一中学校

2011

年 月

岩脚镇第一中学

安全隐患大排查及整治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根据特区教育局文件通知精神,我校认真组织实施,成立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责任,现将本次安全隐患排查及整治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安全隐患排查情况

2011年3月19日我校对校园及周边环境进行了检查,我们发现仍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

1、学校出大门口外公路上车辆很多,没有明显安全标识。

2、星期五放学时有不少摩托车在校外接学生,并存在超载现象。

3、应急设施、消防设施及防雷设施还有待健全。

二、加强整改,组织实施。

针对以上相关情况,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

1、提高认识,加强安全教育领导和管理工作。为进一步加强学校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切实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我校认真组织全校师生学习上级相关安全教育文件,并吸取近期发生安全事故的教训,特别是针对学校存在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关安全工作措施以及相应的应急预案。

2、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我校严格贯彻执行《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规定和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特别是针对春季传染病易流行的特点,我校通过黑板报、班会等渠道进行安全教育宣传,全员树立安全意识,切实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教育学生如何预防溺水、食物中毒、疫情、交通等安全事故的教育以及应对洪水、火灾、雷电等突发事件的安全知识教育,广泛宣传预防传染病常识,不断提高师生的防控意识,4

切实增强了广大学生的防控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

3、加强学校与社会各部门及家庭的联系工作。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组织和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学生的生命安全,共同做好学生校外安全工作,并通过与学生家长签定安全责任书和印发《告家长书》、家庭访问、家长会等形式,加强了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并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学校大门口公路上车辆多,没有明显安全标识,学校将配合公路部门设立安全警示牌,确保学生安全;,同时向派出所反映摩托车超载现象,他们也将配合相关部门进行完善和处理。加强对学生家长的安全教育,要求接送学生不能超载。

4、严格实行安全责任首问制。学校建立领导安全巡视制度和节假日值班制度,值日领导带领值日教师每天对校园进行巡视,各位教师发现问题应在第一时间内进行处理和报告,严格实行安全责任首问制,学校将在第一时间内向上级部门报告。

三、今后的工作

因此,全校上下形成了人人有责任、事事有人做、时时有监控、天天有督办、月月有检查的良好局面。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校安全工作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校园周边环境治安整改工作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对此,我们认真分析和勇于正视学校安全及校园周边环境治安整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采取强有力措施,进一步深化专项整治,搞好学校安全和治安工作。

1、强化思想认识。2000余名师生在校园内生活、学习和工作,学校安全工作任务极为艰巨,社会关注程度十分集中,绝不能有任何的松懈和疏忽。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必须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高度,进一步认清形势,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理顺和建构学校安全整治长效机制,做到环环相扣,点点相连,密而不繁,疏而不漏,确保万无一失。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也必须具有高度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做到人人重视安全、事事安全第一,确保学校安全管理和治安整治卓有成效。

2、强化饮食卫生

一是必须加强宣传,进一步提高学生饮食卫生安全意识。要利用校内各种宣传阵地定期刊发播报有关饮食卫生安全的信息,要通过班主任、学生家长科学引导,劝阻学生不买三无食品,不食用来历不明的可疑食物,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二是必须建立台帐,进一步健全学校伙房食品购销台帐制度。食品购销情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饮食卫生安全,学校应该严把食品采购索证关,严防伪劣、5

不合格食品进入学校,及时建立食品购销台帐,保证食品安全问题有据可查。

三是必须坚持督查,进一步做好饮食卫生每日检查制度。对于学校的饮食卫生问题要常抓不懈,坚持做好每日检查制度。要组织相关人员对食品卫生、操作间卫生进行检查、督促,及时做好检查记录备查,发现违章操作、违规经营严厉查处。

3、强化疾病防控

一要加强晨检,控制传染病在学校蔓延。进入春季后,传染病又有所抬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老师们要引起重视,加强晨检和疫情的报告。

二要加强消毒、通风,切断传播途径。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加强消毒,降低药物对学生的危害;同时,利用中午气温较高时,对班级适度通风,加大空气的流通,降低病菌的存活时间和密度,切断传播途径。

三要加强宣传,提高学生的防控意识。各班要充分利用健康教育课、板报、等多种形式,向学生讲解常见传染病的防控常识,提高自身预防意识,降低人为发病率。

4、强化交通安全

一要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最大限度的避免人身伤害。二要教育学生不乘坐超载车、不合格车辆、农用车、三轮车。

三要做好监督工作,严禁不合格车辆、三无车辆、农用车、三轮车到校接送学生。

5、强化治安安全

一要做好校园封闭工作,严格外来人员入校登记工作,严禁社会闲杂人员进入校园。

二要做好校园巡逻工作,确保学校、师生财产人身安全。

三要加强对学生遵纪守法教育,及时发现情况,及时化解矛盾,严防群殴事件发生。

6、强化目标责任。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是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学校安全责任制。

7、强化师德师风。教师注意为人师表,注意语言文明,不辱骂学生,不体罚学生,教育学生注意方式方法。教师要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对班级中有些能力差的学生,要加强疏导。

8、强化教育宣传。要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采取多种措施,在深度和广度上狠下功夫,切实加强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如升旗仪式、演

讲、安全知识讲座、家长会议等教育活动。要开展好每周二的安全教育课,要利用班、队会等有利时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加强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纪律教育和卫生健康教育,全方位地占领学生思想阵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要求大家多下班级,多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发现苗头性问题,及早处理。教育学生做到:

一是严禁攀坐楼层护栏,不得在楼层的楼梯或走廊追逐,奔跑,打闹,以防跌倒、摔伤;课间操、放学下楼梯、升旗集会解散时不要拥挤,推搡,以防发生踩踏事故。

二是不摸、不动灭火器材、电线、各种开关;为防止火灾和意外事故,除实验外,所有教室及其他场所严禁违反规定使用明火。

三是严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出入校门步行,放学后不要在校门外逗留。

四是克制自我,禁止打架伤害行为的发生。

五是妥善保管好个人钱物,将个人随身所带的钱币不要放在教室、宿舍等处。

9、强化协作协调。为进一步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周边环境整治工作,要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共同治理校园周边流动的无证摊点,学校各部门;各值日组要严格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识大体、顾大局,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各自作用,做到学校安全有什么问题就及时解决什么问题,在第一时间消除学校及校园周边环境的安全隐患。任何人发现安全隐患、学生违纪事件、学生伤害事件均应及时向学校报告、制止或施救,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推脱,实行首问制。

综上所述,我校在安全管理中,严格执行上级的有关要求和精神,为学生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条件和环境,是我们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将向管理要安全,向道德要安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到认识再升华、责任再增强、作风再转变、措施再到位,上下一心、左右联动,深化整治、扎实工作,确保学校安全及校园周边环境治安良好。

岩脚镇第一中学

2011年11月28日

岩脚镇第一中学校园及周边社会治安和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图片

岩脚镇第一中学校园及周边社会治安和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图片

篇7:“大学周边社会治安情况”社会调查

浆洗街办采取五项措施加强武侯祠及其

周边环境综合整治

武侯祠及其周边地区位于武侯区腹心地带,是区委、区政府所在地,是展示我市、我区对外形象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是成都市少数民族特别是藏族的主要聚集地。一段时间来,该地段偷窃、砸车盗包案件时有发生,乞讨人员在这里流窜,车辆乱停乱放现象突出,群众的投诉接二连三,严重扰乱了辖区社会治安秩序,影响了成都市和武侯区的对外形象。

在区委、区政府领导的特别关注下,按照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的指示精神,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领导高度重视,及时与交警、派出所及辖区重点单位、相关科室的同志一道反复分析街面这些情况产生的原因,研究应对方法,采取了以下五大措施实施综合整治。一是强化领导。成立了武侯祠周边联合整

责任到人,实行领导督查,综治办主任、派出所所长、城管科长、城管执法中队队长巡查;全面实施社会治安“十户联勤”制度,充分发挥“25米责任制”的作用;对治安案件高发地区每天进行16小时不间断巡逻和清查。五是强化技防。在纯居民院落新增设15套“电子眼”;投入近10万元为巡逻队配备必要的安防器材和电动摩托车等设备;现正对重点地段设置岗亭,发动人民群众进行文明劝导,达到街面联合整治迅速,处置突出矛盾稳妥,又不引发民族矛盾的效果。

由于上述措施落到了实处,因而使武侯祠周边地区偷窃、砸车盗包、车辆乱停乱放、出摊占道和乞讨者较多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治安和旅游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

篇8:“大学周边社会治安情况”社会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选择南通市区学生人数密集的小学,按照卫生部门制定的《食品中污染物监测工作细则》采集学校门口200 m以内的商店和摊点销售的儿童喜食的糕点、饮料冷饮、鲜乳(奶)、糖、果汁饮料、膨化食品、熟肉制品等7大类共175份样品(相同品名食品不重复采集),测定铅含量。

1.2 方法

按国家卫生部门制定的《食品卫生检验方法》(GB/T 5009.12-2003)处理消化样品,用AA-680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日本岛津公司)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检测。

1.3 评价标准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标准》作为评价标准,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检测数据。

2 结果 见表2。

注:()内数字为国家标准安全限量。

由表1可见,糕点、糖、膨化食品、熟肉制品类中的铅含量超标情况严重,尤其是膨化食品和熟肉制品的超标率高达57.5%和52.0%;饮料冷饮、鲜乳(奶)、果汁饮料类的超标样品相对较少,但超标率也有18.5%,15.8%和16.7%。

3 讨论

调查发现,采集的膨化食品和糖果食品多数为非正规厂家生产,食品包装粗糙,有些无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还有部分食品为迎合儿童好奇心理,内附劣质玩具,且多为非正规渠道进货。铅含量严重超标,膨化食品的超标率达到57.5%,其最高含量是国家标准的21.9倍,分析污染来源可能是食品在经过高温加热、油炸和添加膨松剂的加工过程中造成铅污染或是食品在加工过程中直接与铁制品接触所致。熟肉制品是此次调查中发现的另一类重污染食品,超标率达到52.0%,其最高含量超过国家标准17.54倍,分析其原因可能主要是熟肉制品部分为流动摊贩所售,从业人员法制观念淡薄,素质低,并且摊点多设在街边、路旁,条件简陋,没有必要的卫生防护措施,而食品无包装、汽车和摩托车排放的尾气和烧烤、油炸等加工方式可能是造成这类食品铅污染的重要因素。此次调查采集的鲜乳(奶)、饮料冷饮、果汁饮料类食品多为知名品牌,是由正规厂家生产,因此超标样品份数相对较少,超标的样品多为乳酸菌饮料,为非正规厂家生产。提示食品的进货渠道是控制铅污染的关健。

铅是一种不可降解的物质,在环境中可长期蓄积。王舜钦等[3]对1994-2004年公开发表的30余篇关于我国儿童血铅水平的论文进行综述显示,我国儿童血铅平均值有33.8%高于目前公认的美国CDC铅中毒诊断标准(100 μg/L)。当儿童体内的血铅水平超标时,可引起智力下降、神经行为改变、贫血、昏迷甚至死亡等后果。因此,加强学校周边日常食品的检测和卫生监督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卫生执法部门要加大对学校周边食品卫生的监管力度,对有证商店的食品卫生情况要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查,对非正规渠道进货的商品要坚决销毁,把好进货渠道的质量关,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处罚、取缔不符合卫生条件的商店、无证商店和摊点;学校和家长要加强对儿童进行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他们的食品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引导他们正确的消费观念,提高识别假劣食品的能力,认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确保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三虎,高星.铅的生物标志物研究.中国职业医学,2002,29(1):50-51.

[2]沈晓明.儿童铅中毒.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178.

篇9:校园周边的社会微环境

笔者在北京一所中学进行课题调研时,惊奇地发现这所学校两个门口安装的居然都是“双重的校门”:在高大的铁栅栏大门里面1~2米处又增建了一道半人高的铁栅栏。很多人在初次看到这种校门时都颇为不解,并生出连串的疑问。在校门之内为什么又加上这么一层呢?

原本这所学校只有那道高大的铁栅栏大门,但是后来学校发现这种方式存在问题。学校从早晨上课后到下午放学前实行校园封闭管理,不允许学生外出,校外人员也不得入内。但是,学生和商贩仍能从栅栏缝隙里互递钱物进行交易。只要学生冲着马路对面的店铺喊上一声,店主就会把学生要的东西送到门口。由此,校园封闭管理的目标就打了折扣,校方于是在正式大门里面增建了这道半人高的铁栅栏“防火墙”,并规定学生不得跨越。

学校为什么要这样煞费苦心呢?道理似乎很明白:保证学校安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校方不想让学生“出事”,尤其不能让学生在校期间惹出麻烦。

这样一种教育行为和管理方法反映了教育者的良苦用心,以及对学生可能受到的来自社会的不良影响的担心。实际上,不只是这所学校,在很多教育者的头脑里,都普遍地相信校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学生有不利的影响,于是只好实行封闭式校园管理,试图“阻断”或“杜绝”校内外的联系和互动。这所中学建起的“双重校门”就是一个典型的象征,折射了我们对“复杂的”(潜台词是“纷繁杂乱的、甚至带着几分邪恶的”)社会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的忧虑,更折射了我们的期待,那就是希望青少年学生能在学校这方“净土”里健康成长,最好永远都不要掉进社会这个“大染缸”。

在校期间,是可以封闭管理,其他时间呢?学生并不总是呆在学校里(或家里)且有成人监管的。放学后,学校周边的胡同、街道、公园……到处都是穿校服的学生在活动。至于周末,他们的活动区域就更大了。显然不可能把孩子的活动只限制在某块“净土”上,他们总要走向社会,而且不是将来才这样,现在他们就要接触社会。因此,这种“双重校门”颇有些反讽的意味:再多的栅栏校门,也挡不住内外互动,阳光以及恶风依然会从缝隙透进来;同样,这种“双重校门”还会引发我们反思的价值:校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就只有不良影响吗?我们能将社会的不良影响“拒于校门之外”吗?为什么认为学生毕业后才走向社会,而不是现在?

校园周边环境问题:所谓“整治”

就像这种“双重校门”所潜在意指的,校园周边的环境存在问题,而且这几乎是各方的共识。长期以来,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乃至全社会一直都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问题大伤脑筋,政府部门也一再颁布各种政策、法令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肯定的是,每次努力“整治”时都是有明显成效的。然而,实际问题的复杂性远非很多政策的制订和实施者所料及的,这些问题也并非采用“治理”或“整治”的思路所能完全解决的。

当社会亟待解决这个问题时,很多学者能提供的也只是这类“整治”论调,很少人对此认真地做调查研究。目前,大多数文章往往是学校里从事思想政治或者学校治安工作的人员有感于实际问题而发表的经验之论,他们对校园周边环境的“乱相”的描述大体一致,往往把问题的原因归结到不良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上。这种不良的校园周边环境会让学校里的儿童青少年出现健康问题、安全问题、犯罪问题,甚至沾染上黑社会习气。为此,这些文章建议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我们从这些文章中能获得的往往是尽人皆知的道理或生活经验而已,而仅有的几份研究报告却是关于校园周围噪声、区域规划之类的调查分析。

综观现有研究,大都很少使用明确的理论框架,也很少深入分析校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学生学习和社会化的深层影响,更谈不上对,个体与环境互动机制的分析。国家已经颁布了各种政策法规要求治理校园周边环境,然而,很少有研究者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和调查结果。目前,之所以少有深入研究,可能在于缺乏这方面的理论建构,特别是没有找到对现象能够加以良好概括的学术性概念,没有学术的话语,就无法进行学术的思考和探究。

作为社会微环境的校园周边环境

“校园周边环境”这个通常的提法,主要是指以学校为中心的,且是在周围某个范围内的区域。“治理”过程中关心的重点是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例如,学校周围的网吧、娱乐场所要搬走等。此外,还应看到,校园周边环境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环境。例如,街道、景物都有其文化含义,商铺、公园都折射着社会百态。无论是把校园周边环境视为自然地理环境还是社会文化环境,都应认真探讨成长于其中的青少年与这种环境的关系,探讨环境的社会心理意义和教育价值。然而,在现有的社会心理和发展心理的研究中却很少考察作为青少年成长的直接环境的校园周边环境,这种环境恰恰是长期被我们忽视的“社会微环境”的典型样例。

涉及到环境或背景对个体的影响,我们通常想到的就是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方面的变量,而“社会”往往被视为宏大的背景,只作为我们讨论经验研究结果时的背景因素,弥散于很多研究报告的“讨论”部分,好像社会就是个体直接能面对的家庭、学校等系统之外的那个远远地存在着但很难清晰定义的远端因素,很少有研究者认识到社会也可以是我们清晰可感的、直接生活于其中的环境系统一——社会微环境,更少有实证研究考察这种社会微环境及其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为此,我们在认真批判现有理论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微环境”理论,并认为校园周边环境就是一种社会微环境,它涉及个体能直接参与的校园周边的社会物质和文化环境及其中能与之发生互动的他人。当学生放学走出校门后,就踏入了校园周边的社会微环境中,街道、店铺、公园、广场等都构成了他们存在的环境,并为他们直接感知和体验,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与想法。

社会微环境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将改变我们关于个体发展或社会化环境的观念。例如,在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论调背后隐藏的观念是,环境中恶的、消极的因素必须被排除,不仅校园,而且其周围都要是净土一块。然而,如果把校园周边环境视为社会微环境,视为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一部分,视为青少年了解社会的窗口和舞台,那我们就不能简单使用“排除”或“整治”(即使整治,对象也不仅是校园周边,而是整个社会的治理),这种否定性思维来看待环境的影响,更应该以双向的、互动的、生态的、适应的观点来看待青少年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和结果。如果以这种观点来看待人与环境的关系,校园封闭管理的举措或许只是教育者一厢情愿的、简单化的做法,试图使青少年不接触社会,肯定会妨碍其健康的社会化。

总之,社会微环境理论的提出,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校园周边环境的心理意义和教育价值,从而将其纳入学术研究的领域。基于明确的理论框架,我们以北京市东城区一所完全中学为对象,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研究了校园周边社会微环境的特点及其与青少年发展的关系。下文结合其中有价值的发现,讨论如何从教育的视角来看待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

关于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的教育视野

校园周边环境作为青少年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之外接触最多的环境,引起关注的通常是它的消极作用,它对青少年社会化的积极意义并未得到重视。然而,上述调查研究的结果促使我们重新反思这种环境的教育意义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立场。

1纠正“简单化”的认识和做法

如同前面分析指出的,我们对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关系、青少年与周边环境的互动关系的认识存在偏差和“简单化”倾向。例如,校园封闭式管理的做法就试图阻断这种关系,而非建立良好的关系。在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上,从目标到工作方法都缺乏深入的依据。我们的调查表明,青少年在校外活动的地点,距离学校的平均距离超过5公里,只有约12%的青少年在距离学校500米以内的场所内参与活动,大多数人都在更大范围的区域内活动。也就是说,这个校园“周边”并非我们想象的是完全在校园附近,而是一个相当大的区域。由此,只是整治校园周围100或200米内的环境,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也就是说,社会治理的意义或许更大,然而社会治理的成本和复杂程度都是无比巨大的。因此,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应该适当调整。

诚然,保持每个学校最近的区域内有良好的环境是十分必要的,现在的“整治”似乎不可废除。但是,在此基础上,应该重视建立学校与社会的良好互动关系,积极开展青少年与学校附近社区的互动,鼓励青少年了解和适应社会,而非简单通过“双重校门”或封闭管理对待青少年。

2校园周边环境是不可或缺的成长环境

首先,校园周边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了“多样性”的活动场所。我们的调查表明,青少年所参与的社会微环境既包括封闭性的场所(如运动场所、图书馆、书店、饭馆),也包括很多在空间边界和功能上并不是很确定的开放性场所(如街道商场、回家或上学的路上)。这些场所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各种需要,也提供了他们接触和了解真实社会的机会。其次,这些场所还具有相当的“不可替代性”。很多场所的功能学校里无法实现,学生的各种需求不可能完全由学校满足;而且很多学校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也没有帮助和引导好学生。例如,有的学生放学后,在一块刚拆迁平整好的地方结伴踢足球——找一个空的矿泉水瓶子当球踢,踢烂了再回家。他们之所以这样,只是因为学校一放学就“净校”,无法使用学校的操场,而且学校里的足球不让带出来用。很显然,这种教育制度的安排并非总是以学生的发展和需求为导向的。校方的理念是,放学后学生的监护权就应该尽快转给家长,以免出了问题学校承担责任。可问题是,学生并非在放学后立即得到了家长的监护,而是进入了一个没有任何成人监护的校园周边环境里。在这个既非学校,也非家庭的地方,学生们只好自主、自立了。

3校园周边环境中的风险与缺憾

首先,恰恰因为缺乏监管和指导,学生在校园周边环境的活动,可能会遭遇到一些风险。例如,他们会去不该去的地方,做不该做的事情。

其次,由于校园周边环境是缺乏设计的,也并不是专为青少年服务的,因此存在很多缺憾,并非总是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例如,我们的调查表明,青少年喜欢开展的兴趣活动与实际从事的活动“脱节”。虽然谈到兴趣爱好时青少年较多地认为自己喜欢那些旨在促进自身素质提高的“学习性”活动,但实际上他们在社会微环境中参与较多的却是单纯的“放松性”活动。这主要因为环境条件所限,譬如想学电脑却没有。由此可见,校园周边环境是需要设计的,学生的活动也是需要指导的。

4校园周边环境是青少年群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我们的调查表明,青少年通常(70%以上的比例)是“结伴”一起在校园周边从事各种活动的。同伴以同班同学和同性朋友为主,当然也不乏(甚至亲密的)异性朋友、校外人员等。他们喜欢和同伴在一起的主要原因是有共同语言,同伴群体提供了调节情绪的避风港,是他们形成和表现青少年亚文化的必要条件。调查还表明,这些青少年大多是在周末和每天放学时参与活动,其他时间较少。在这些时段,在校园周边各种场所里,学生不再处于教师和父母的控制下,获得了“自在”的空间。可以说,校园周边的微观社会环境是青少年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域,是他们人际交往和互动的舞台,是增长社会技能、获取交往经验的重要背景,它提供了家庭和学校所未能提供的真实社会经验。

5校园周边环境的价值凸显了现有教育制度设计的不足

青少年生活在一个成人主导的社会里,这个社会里各种场所的安排基本都是为了成人的需要。例如,成人为了沟通交流的需要,可以到茶馆、酒吧等场所,而青少年则不适宜去,而学校同样是为教师所主导和控制。虽然青少年在学校度过很多时间,但那只是一个学习的场所,几乎没有心灵成长的空间,更没有私密的空间,因为学校为无所不在的权力控制着。

就如程天君指出的,在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与管理中,存在一种“尊崇细节”的传统和流行做法,借由纪律和日常规范,权力在向无穷小的“小事”的浸透过程中获得了无限胀大的支点与机制,因而形成一种“无所不在”和“时刻警醒”的微观“权力物理学”。这种显微镜式与如影随形式的纪律规范机制在操持学校井然有序运转的同时,也把它塑造成一个窒闷的自我维系的权力规训空间:“自身而心”的权力规训目标,“以小见大”的权力规训机制,“亦得亦失”的权力规训效果。可见,虽然我们强调学生要全面发展,重视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但是学校里根本没有这种空间和时间的保证。所有的时间都要学习,所有的空间都被监督和控制着。传统的学校制度安排和环境设计,只是保证了学校是适合课堂学习的场所,而不是个体心灵成长、人际沟通、个性社会性发展的理想地方,校园周边环境恰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我们的调查也表明,青少年“渴望”拥有这种自主空间。他们参与校园周边环境的主要目的是为放松心情和了解社会等,而且现有的学校和家庭教育没有充分满足这些诉求。因此,青少年要求学校和家庭增加他们的自主空间和时间,满足其成长需要。

6创设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

就像要保护自然环境一样,我们也要为学生的成长创设良好的校园周边社会微环境。基于我们的研究结果和理论思考,提出如下建议:第一,校园周边环境问题并非只是“整治”了事,它本质上不只是社会治安或环境治理问题,更是教育问题、心理学问题和社会工作问题。第二,政府在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时,可依靠的并非只是公安、城管等,更要吸纳教育者、心理学工作者、社会丁作者、青少年问题专家等参与。第三,学校应该给青少年提供更多的课外活动,但并非为了提高成绩,而是为了促进他们社会化,促进成长和发展。第四,学校的功能并非只是一个学习场所,不应该过分强调对学生的“监控”,而应该增设适宜的“社会化”场所,让学生有心灵成长的空间、人际交流和情绪表达的空间。第五,应该建立健康的同伴自主的群体组织,而非一切组织均由教师或辅导员等成人控制。第六,吸纳社会力量,帮助学生现在就走向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而不是关上校门,等他们毕业后才走向社会。

总之,对于校园周边环境问题,教育部门更应该采取“教育的”而非“治理的”思想,关心的重点应该从“环境问题”转向“社会微环境下人的发展问题”,工作重点应该从“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转向“促进青少年在校园周边环境中健康的社会化”。研究者,特别是教育领域的专家亦有责任担当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我们理解学生,特别是青少年成长与校园周边乃至其他环境的关系提供有价值的学术洞见。

上一篇:浅谈探索实践课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论文下一篇:在评估动员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