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英文版

2024-05-17

中西文化差异英文版(共8篇)

篇1:中西文化差异英文版

The concept of time(时间观念)

①In china,words and phrases about time are very general.For example,if you date with someone, most of Chinese used to answer: in the afternoon /at night/after a while and so on.But in western, people have a very strong concept of time.If you date with a foreigner, they will ask you the Specific time, such as: what time should we meet?

②In Chinese dating, people would like to come in advance and they think its represent respect and politeness.Westerners like come to the dating place on time or a few minutes late, which can give each other fully time to prepare and the enough private space.They think that arriving on time shows people have good education.Otherwise he will be regarded as unreliable or is not responsible for the other people.

篇2:中西文化差异英文版

关于文化差异的英文作文

The 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ast and West.As we know ,there are so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culture of the East and West that I can not list all of their different aspects.I will focus on the differences of diet custom and teaching system.For your better understanding ,I will set examples of China and America.It is no doubt that it is a tradition to use chopsticks for Chinese.But people in America prefer to forks and knives.This different result is based on different food they are like.Americans choose to eat beefsteak,bread,and salad,while Chinese people choose noodles ,pancakes and rice.What is more,the custom of drinking tea in China and drinking coffee in America are stand out particularly.However,there is a trend that the food in both countries has been mixture.For example,the coffee and bread have introduced to China.The famous KFC is very popular at children.The gap of teaching system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is big.Chinese students always complain about their homework.Too much homework has limited the time to exercise and relax.They

have to recite many things as to get a high mark.Homework comes the first to them.In my opinion,the study in America is more interesting.Teachers pay attentions to training students skills in thinking in realastic life not to emphasis on the importances of memories.In a addition,the rate of going to school ,the salary of teaching ,and the job of gruduates are quite different,too.I should say that Chima government should make great efforts to improve its teaching syetem.I am also expect to be one day ,the West give more cheers to our country.

篇3:中西文化差异英文版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英文文学,翻译处理

由于中西文化具有很大的差别, 对两种文化差异的理解度标志着等值等效的翻译度, 所以在英文文学作品的翻译中, 需要了解大量的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 熟悉中西文化的差异, 这样才能保证文学作品的翻译的正确性, 才能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1]。在中西文化差异下, 英文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中, 最难的就是对其语言风格的传译, 同时这也是能否对原作艺术形象和艺术风格再现的关键环节, 所以翻译者在对原作进行翻译的时候, 一定要对原作中的语言风格进行正确把握, 并且尽力找到能够与之对应的目的语, 以达到对原做风格的准确再现。

1 译文和原作作者语言风格比较

一篇好的译文, 是和原作“基调”完全相符的。想要和原作的风格保持一致, 就比需要先对原作作者的写作风格进行详细的了解, 了解作者的生活年代、爱好、性格以及创作欲望等, 准确的把握住原作作者的思想感情, 进入到他的精神世界中, 完全从作者的审美情趣出发, 才能够把原作作者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东西准确的呈现出来[2]。

《老人与海》是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作品, 一经发表就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 这部作品也把海明威的写作风格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凝练、简洁以及精当, 给读者的感受鲜明、深刻。通常都是运用一个连接词连接若干个短语, 不管是描写几个景物, 还是人, 所呈现的都是这些事物最本色的东西。了解了这些, 我们就来看一看不同译本的风格。例如:He was an old manwho fished alone in a skiff in the Gulf Stream and he had gone eighty-four days now without taking a fish.这是文章开头的一句, 第一种翻译: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 至今已经去了八十四天, 一条鱼也没有逮到。第二种翻译: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只小船上打渔的老人儿, 他到那儿接连去了八十四天, 一条鱼也没有捉到。第三种翻译:他是个老人, 独自驾了一条小船, 在墨西哥湾流捕鱼, 出海八十四天了, 连一条鱼也没有到手了。通过阅读, 我们不难感到第二种翻译虽然在句子结构上和原文一致, 意思也一样, 但是频繁出现人称代词, 不但和汉语习惯不相符, 还破坏了原文中的节奏感。第一种翻译较第二种有所改善, 把原文分成了若干个短语叙述, 并且完全符合汉语习惯。最好的应该是第三种, 不但把意思原文意思完整的表达了出来, 还保存了原文的语序, 读起来更具有原文作者的风格, 让译文读者也可以体会到“海明威”式的气势。所以对于中外文学作品的翻译语言风格一定要和原作作者的写作风格相融合, 才更有利于进行风格传译[3]。

2 直译和意译语言风格比较

直译是指尽量的保留原作中的语言形式, 不管是词语, 还是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等全部保留, 同时还要确保语句通顺、易懂, 以最大化的把原作的语言风格真实的展现出来。而意译就是根据原作的意思, 而不注重细节方面的翻译, 力求译文语句的通俗流畅自然即可。这两种方式各有优点, 对其优劣更不能一概而论, 只能在具体的文学翻译中对比来说。比如在英文文学作品《The story of an hour》中There stood, facing the open window, a comfortable, roomy armchair.Into this she sank, pressed down by a physical exhaustion that haunted her body and seemed to reach into her soul.对于这部作品有很多翻译, 其中第一种翻译为:房间里有一张舒适的安乐椅, 正对着敞开的窗子放着。马太太一屁股瘫在这张安乐椅上, 她浑身倦怠, 精神恍惚。而第二种翻译是:正对着打开的窗户, 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全身的精疲力竭, 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 她一屁股坐了下来。不难看出, 第一种翻译方式是意译, 第二种则为直译。第一种读起来更为流畅, 通俗易懂, 但是其句子结构却和原文有较大的差别, 缺失了原文的风格, 特别是马太太和四字句的使用;而第二种翻译则把原文中的句式特点以及语言风格真实准确的展现了出来, 语句通畅, 所以说第二种翻译方式更胜一筹。德国学者Cauer更主张于直译, 称其直译更有主意展示原文中语言风格, 但是如果一旦出现直译不能够对原文的意思表现清楚, 或者其翻译出来的语言不能让人正常理解, 这个时候就必须借助于意译了。简单来说, 在文学翻译中尽量直译, 如有必要则可进行意译, 这样不但可以最大化的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 还可以让译本读者更好的理解原作[4]。

3 译本中的选词方面

在翻译的过程中, 对于词汇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不仅要准确的表达原作中的意义, 还要符合翻译成汉语的表达习惯。例如: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这位太太, 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个句子在《傲慢与偏见》中非常的经典, 译者使用了夸张和讽刺的翻译手法来表达了自己的婚姻观, 但同时也抓住了文章所具有的喜剧特色。因此, 在翻译时, 对于恰当的词汇选择显得非常重要。译者用通俗的“钱”充分体现出了原文的意思, 而却表达的非常准确。再例如:这句话足以引逗太太讲下去了。当贝内特太太听说一位单身汉购买了尼日斐花园后, 非常高兴的去告诉是自己的丈夫, 但是丈夫并不搭理她。因此, 她变得不耐烦。于是, 丈夫说“既然你要说给我听, 我听听也无妨”, 这对于嫁女心切的贝内特太太来说, 每每遇到一个有钱的单身汉, 便将他作为自己女儿的“合法财产”, 而且深受鼓舞。而译者所使用的“引逗”一词, 充分体现出了原作中所要表达的意思[5]。因为, 从贝内特太太和她先生的性格来看, “引逗”一词甚是合适, 贝内特太太是个急性子, 但是她的先生对她所讲的内容并不是很感兴趣, 而他的一句话又引起了贝内特太太继续讲下去的欲望。

4 总结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语言的土壤, 翻译是中西文化之间交流的重要的桥梁, 翻译是不同的语言社会之间交往和交际的重要的工具, 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中西方政治, 文化的交流和进步。但是由于中西文化之间的差距较大, 对文学作品的翻译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在英文文学作品翻译中必须注重文化的翻译, 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综上所述, 在中西文化背景下, 充分认识中英文化的差异, 在翻译中注重文化和风格的翻译, 才能为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卢玉玲.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地图的重塑——“十七年”英美文学翻译研究[D].复旦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2007:20-22.

[2]彼德·纽马克.翻译问题探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102-103.

[3]戴乐平.在翻译中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差异[J].时代文学, 2008 (23) .

[4]刘华文.《管锥编》的英译与中西文化的异同之争[J].中国比较文学, 2008 (3) .

篇4:从中英文姓名透视中西方文化差异

语言和文化是共生共存且互为表里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呈现,而文化则是语言的基底和内涵。因此,我们常说,一个民族的语言是该民族文化的表现。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探究语言问题之时,就应当在致力于语言本体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着眼于其文化内涵的深度发掘,这才是我们语言学研究的题中之义。

值得一提的是,姓名是任何语言中都有的,尽管不如其他词类,如动植物词、颜色词、数字词这样有鲜明的对应关系,但不同文化中的姓名仍蕴藏着一定的文化差异。姓氏作为人类社会中最简单且最为直接有效地用来区分人与人的象征符号,是人类社会从蛮荒蒙昧的原始社会迈入人类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变,姓名不仅具备了区别功能的实用性作用,在各种社会中,姓氏在相当大程度上还具有一定的文化功能。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交际双方首先遇到的信息就是姓名和称呼。

一个在本民族人看来不成其为问题的姓名和称谓,在跨文化交际中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当我们对另一方的文化知之不多或者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交际上的误会与尴尬,而这些是可以通过我们将两种语言进行比较分析加以掌握的。尽管近现代学者研究姓名已经开始逐渐深入到文化层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往往更多的局限于语言学层面,而同文化的联系显得稍有隔阂,实际上中英文姓名文化的诸多异同是我们跨文化交际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它将对我们了解两个民族的语言乃至历史文化提供可靠的参照。

从最直观的形式出发,中文名和英文名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中文名的姓在前,名在后,而英文名中的形式则是first name(given name)+middle name+family name(surname),其中first name相当于中文姓名中的名,而family name指的则是中文姓名中的姓,可见中文与英文的姓名在姓与名的次序上是有所不同的,且中文姓名中不存在英文姓名中为的middle name这一“中间名”概念。而深究中英文姓名的差异则可追朔到它们的起源乃至历史的发展,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它们的不同之处,试图从姓名以管窥豹地对两种语言及其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为跨文化的交流提供些许便利。

谈到姓氏中的名,我们可以从中文名和英文名在选择时的自由度来加以比较。首先以历史的眼光来看,传统的中国名字在选择上有一个典型的现象,即避讳。这是人们为了表达对已过世或有名望、受人敬仰的先辈的敬畏之情,而在命名时的一种处理。《礼记·典记》曾记载道:“名字者不以国,不以日月,不以隐疾,不以山川。”发展到后来,则有了“公讳”和“家讳”,到汉以后的避讳又有了所谓的“国讳”、“圣讳”。在汉民族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这种严格的姓名避讳制度实际上是建立在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之上的,到了现代社会,民主思想进入了中国之后,传统的避讳制度便成为了历史而不复存在。相较于中文名的这种严格的避讳制度,英文名在西方社会则没有将等级制度反映在名字上,在他们看来重复使用某个名字更多的是为了表达某种特殊的意义,有时是为了希望子女能继承先辈的某种精神,有的则是为纪念家族中的某一位成员或表达对某一位成员的爱戴、敬仰和怀念之情,父子同名在西方社会中是很常见的一种做法,如著名的黑人人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这体现在称呼上则表现为比较熟悉的朋友和同事之间多用名相称,与汉语文化里的称呼方式不同。因此,注意到这种区别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上避免前文提到的类似于初次见面不知如何打招呼的尴尬。

当时间的车轮驶入二十世纪下半叶,等级观念制度在中国已经不再占主宰地位,人们彻底放弃了传统的家庭宗室观念,在名字的选择上,中国人迎来了一个极度自由的新时期。越来越多的父母为了使自己的孩子拥有一个耳目一新的名字,在命名时往往标新立异,不但喜欢用生僻字,如“陈一氍”、“鲁暐”,还喜欢用父母双方的复姓来起名,如“张杨细雨”、“陈余落雁”、“汪孟子骏”,甚至将一些常用词组作为名字,如“王妃”、“王子”等等,究其原因,无外乎是这些父母想要避免孩子与他人重名,表达对孩子的美好祝愿,同时显示出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追求。事实上,随潮流取名在近几十年的中国历史中是有先例的,比如建国初期以“建国”、“援朝”、“解放”、“跃进”为名,六十年代出现的“自力”、“自强”、“卫红”、“卫东”为名,七十年代出现的“文革”为名等,都体现了中国人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而在精神层面上的一种需求,以及他们赋予名字深刻内涵背后的心理诉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人在名的选择上基本是限制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其选择也具有相当的随意性。对于他们而言,为孩子选择名字几乎是在一种完全闭合的状态中,因为一般的英语工具书后通常都附有英语名字的列表供他们选择,在他们眼中,名字并不像中国人看来如此的重要,名字仅仅是用来区别于社会成员的符号而已。可见,仅仅在姓氏这样一个并不大的问题上都给与了较大关注的中华民族无愧为一个有着深厚历史积淀和人文情怀的民族。

综上所述,中英文姓名从起源、形式、功能及取名和称呼方式上蕴含的文化信息都不尽相同,这正是中西方文化差异之体现。通过对中英文姓氏的语言文化层面的对比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两种民族姓名文化内涵的了解,进一步认知中西方在文化心理、传统思想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异同,相信在这类问题上更深入的探讨,对跨文化交际是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1]周一农.词汇的文化蕴涵[M].上海:三联书店,2005.

篇5: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分析 英文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 in Chinese and western table manner , but which tings lead to these difference, There may be three aspects.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different ways of thinking ,different values.Now I will explain how the values make the culture different.The value is the deepest level in the culture , is used to evaluate the behavior things by members in society, and select the most suitable principle in a few possible targets, that is the theme of culture.Therefore every country and society use the same value which is recognized.The table manners behaved by the people is a microcosm of their value.Such as China , a country which emphasize “filial” “loyalty” reflect the value of collectivism.When we eat dinner ,we can find that Chinese people emphasize that caring the young, respecting the old.So the arrangement of the seat is regularly.In western countries , the values of individualis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People use their own values.Embodies their personal energy This is because in Western philosophy, people tend to focus on individualism,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nd self-expression.They believe that if one can not achieve the goal , that is not destiny ,but their laziness and lack of struggle spirit..It can be seen through the dining system, each of them eat t food on their own plate and choose their favourite food.and the scene that eating the food that hosts provide will not appear.

篇6:从中英文语言禁忌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中英文语言禁忌看中西文化差异

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基石,在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文化影响、塑造着语言.对中英文语言禁忌的`探讨能揭示中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更好地扫除交流上的障碍.

作 者:裴艳丽 张学丽 纪亚品 PEI Yan-li ZHAHG Xue-li JI Ya-pin  作者单位:裴艳丽,纪亚品,PEI Yan-li,JI Ya-pin(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外语系,河北,秦皇岛,066004)

张学丽,ZHAHG Xue-li(燕山大学,外语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刊 名: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ENY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 8(4) 分类号:G04 关键词:语言禁忌   文化差异  

篇7:中英文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比较

Abstract Idioms usually include idioms, proverbs and allusions.Large in quantity, long in history and rich in cultural informatio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are deeply rooted in life.Idioms represent the social phenomenon and natural rules accurately with lively and plain words.As far as their underlying cultural information is concerned, some idioms are completely or partial equivalent both in Chinese and in English while some others have nothing in common at all.In order to convey their cultural information fully, faithfully and effectively, we can translate these idioms word for word, give notes or add extra words.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discusses the influence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he idioms and gives some specific approaches i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Key Words: Idioms, cultural difference, translation.摘要

习语通常包括成语、谚语以及典故等。英汉习语源于生活,纷繁浩瀚,源远流长,文化信息异常丰富。习语常用形象生动、浅显易懂的语言,准确地描述社会现象、自然法则,高度地阐述人文习俗、思想感情。由于受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等方面文化差异的影响,英汉习语中有些文化信息完全对应,有些部分对应,还有一些无任何对应的关系。为了形神兼备地传递其中的文化信息,在翻译习语时,应当充分了解英汉习语中所含的文化内涵,视具体情况,或英汉对译,或文外加注,或另添字词。本文从多方面比较英汉习语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列举出在英汉习语翻译中常见的方法,如直译、意译等。直译多适用于文化信息完全或部分对应的英汉习语翻译,而意译多用于无对应关系的习语。

关键词:习语、文化差异、翻译

1.英汉习语的不同所反应的文化背景差异

1.1生活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无不与人们生存的环境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地处西欧边缘,与西欧很多国家相邻,国内有很多富有特色、享有盛誉的城市和河流,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都反映在习语上,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比如“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进退维谷)”,“Carry coals to Newcastle”(把煤送到纽卡斯尔———英国的产煤中心),“Set the Thames on fire”(火烧泰晤士河,伟大的壮举)。中国自古以来便以锦绣山川而著称,有些习语直接反映了这一特色,如“不到长城非好汉”,“有眼不识泰山”,“长江后浪推前浪”,“千里黄河水滔滔”等;中国是个内陆国家,千百年来以农业为主,人与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也产生了许多与农耕有关的成语、谚语、习语,如:五谷丰登.英国是个岛国,为了生存,不得不与气候恶劣的海洋环境抗争。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源于航海或与海洋有关的成语、谚语、习语,如:weather(ride out)the storm安然度过了风暴;know(learn)the rope 熟悉内幕(一个有经验的水手熟悉船上所有用来挂帆的绳子)。

1.2风俗习惯的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比如,在饮食习俗上,汉语中常见,“小葱拌豆腐”,而英语常见诸如“bread,butter,milk,cheese”之类的词,如“bread and cheese”(便饭,粗茶淡饭),“bread—and—buttteletter”(感谢招待的信),这些习语反映了两个民族饮食习俗上的差异。另外,中英两国人民对各种动物的态度也有较大差异,如“龙”在汉语文化中被奉为中华民族吉祥的象征,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与龙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褒义,如“龙腾虎跃,生龙活虎,龙飞凤舞”等,但“dragon”在生活中常指凶恶的人,如“the old dragon”,指恶魔;以上例子表明,不同民族对动物的喜好,及态度对习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们都深深地打上了英汉习俗差异的烙印。

1.3宗教信仰的差异

宗教信仰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 它作为一种精神风俗, 是极其复杂的, 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在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 “闲时不烧香”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1.4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叶公好龙”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1.5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习语表现出来的各种动物的文化意义不同的有很多。这一点从两个民族的人们对待动物的态度上可见一斑。两个民族都有养狗的习惯,但在中国,人们从心理上讨厌这种动物。因此,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如:狗腿子、狗急跳墙、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著名文人鲁迅就曾经号召人们要“痛打落水狗”。由此可见中国人对狗讨厌之至,对狗没有任何赞美之意。猫头鹰中国俗称“夜猫子”,它意味着灾难、死亡,而西方人却把它看作智慧的象征。

2英汉习语的种类

2.1成语

仔细观察和研究单个汉语成语与英语习语,人们会发现有极少量的具有相同表现内涵的汉语成语与英语习语具有基本相同的表层结构。有时表达成语时,可以互译。英语中“pour oil on the flame” 和汉语成语“火上加油”都是使火更旺的这个形象比喻,使人“更加气愤”或“使事态更加严重”。“Walls have ears”和汉语的”隔墙有耳”,在构成和意义上也十分相近,都是”秘密商量的事情被人偷听去了” 例如: Shall I come to your hotel? Better if we meet in the park.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和迁移过程中出现的习语互借现象越来越普遍,eyefor eye and tooth for tooth.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英语习语借用汉语成语的现象甚少,只有个别汉语被英语吸收.如毛泽东关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历史名言,在世界上具有非常强烈的影响.纸老虎paper tiger一词进入英语.2.2谚语

谚语是指“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应出深刻的道理。”谚语绝大部分是人民群众对长期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有的是来自文学的警句妙语。英语谚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圣经》,以格言或箴言的形式,总结生活的经验,阐述做人的道理,因此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在语言格式上,英汉习语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征。

谚语经过长期的实践,其用语十分讲究,单句间接凝练、言简意赅,双句大多采用对仗,结构整齐、对称。如汉语谚语:滴水穿石 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As distance tests a horse’s strength.sometime reveals a person’s heart.英语谚语:Out of sight, out of mind.眼不见,心不烦。Like father,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谚语经过人们长期的使用流传,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特点,单句讲究韵律,双句讲究对仗,因此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如汉语谚语:失之东隅,收之桑隅。What one loses on the swings one gets back on the roundabouts.英语谚语:Accidents will happen in the best-regu-lated families.家规再严,丑事难免。

2.3典故

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 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及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 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 往往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例如“三个臭皮匠, 合成一个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 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 他在中国读者的心目中当然是智慧的象征。但英美读者未必知道他是何许人也,与“臭皮匠”又有什么关系, 若采用直译的方法, 很难传递它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信息。因此, 只有采取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法, 才能使原语的文化信息得以充分再现, 故该句可译为: 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 Geliang , the mastermind.3英汉习语中文化相似与不同的比较

中西方文化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指出:“中国文化精神最主要的乃在教人怎样做人,……西方文化更看中怎样创造物。因此中国文化更在践行人道,而西方文化则重在追求物理。”中国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人伦文化。西方文化是重物轻人,唯物文化。

3.1英汉习语的相似性

人类共有一个客观的大自然,共同的生活经历、共同的感受,有语言的“共性”特征。一个民族的习语往往又都能在其它民族的习语中找到它们的影子,例如,英汉语言中都用羊比喻温顺,用钢铁比喻坚硬,用象比喻高大,用狐狸比喻狡猾等。若把英汉习语的喻体作一对比,就会发现形象相同、意义相似的习语俯拾即是。例如:

①No man can serve two masters一仆不能侍二主。

②Bitter pills may have blessed effects良药苦口利于病。3.2英汉习语发展与渊源的不同 西方国家许多人都信仰基督教,《圣经》是他们的必读之书。《圣经》最初的宗教价值远远超过其文学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圣经》中的宗教价值渐渐淡化。《圣经》中的典故、比喻和寓言却广泛的为世人所接受。由《圣经》而产生的谚语、习语、成语也成为妇孺皆知的日常用语。

中国哲学认为天地人合一,自然界和人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是个和谐的统一体。这种哲学思想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中,形成整体性思维方式。

4.英汉习语翻译的方式与介绍

要了解翻译规律,提高翻译质量,有必要先来探讨一下翻译的原则。我们认为,翻译的原则有三,即传意性、可接受性、相似性。这三个原则也可称之为翻译三要素。关于翻译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中心要结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忠实反应是非曲直原作的面貌。从翻译理论的角度来看,由于两种语言表达方式不同等诸方面的原因,只能要求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在做翻译时,我们会经常遇到习语的翻译。不能把习语当成普通的语句来翻译,要避免死译硬译,歪曲原意。

一般说来,英汉习语翻译,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我们应根据不同的习语和上下文,采用不同的方法来翻译。

4.1直译

直译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原习语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例如: 初战告捷 first success 多年夙敌 old enemy 浑水摸鱼 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 火上浇油to pour oll Ontheflame 断断续续off and on 挥金如土to spendmoney likewater

4.2意译

意译,即舍弃原文中的比喻形象。只译出其本质涵义,或作解释性的翻译。它的特征就在于避开文化障碍,传达原文内容并使译文顺畅。例如:沧海一粟a drop in the ocean开门见山to come to the point杞人忧天unnecessary anxiety 八仙过海,各显其能each ofus shows his trueworth

4.3直译加意译

其中的直译意在保留原文的比喻形象,而意译部分清晰地传达原文含义。例如:

风餐露宿braving the wind and dew 贼眉鼠眼to behave stealthily like a thief 狼吞虎咽to wolf something down 总之,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习语又是语言中的精华。英汉习语承载着各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表达出不同的语言色彩和寓意. 只注重语言知识本身的学习是不全面的,还应注意通过英汉习语的研究,不断深化对习语所蕴含 的文化成分的理解,更好地掌握所学的语言。

结束语: 翻译是不同民族沟通思想, 交流文化的行为, 翻译与文化背景有着血肉联系。英汉民族文化的差异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它以一种最深刻和最微妙的方式影响着人们观察事物的视角、概括事物的方式。翻译不但要跨越英汉语言的障碍而且要逾越英汉两种文化体系的鸿沟。因此, 归根结底, 语言的翻译就是文化的翻译。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文化差异的因素, 只有了解了语言中的社会文化, 具有强烈的文化意识, 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与技巧, 才能把英语中字里行间的深层涵义与文化的真正内涵传达出来。参考文献:

篇8:中英文商标寓意的文化差异探析

关键词:商标,文化差异,对等性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 因此, 商标的选用和翻译必须了解掌握本国与异国的民族文化差异, 要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与对等, 并设法使这些差异在传译过程中消失, 同时在译入语中找到准确的词语, 使异国文化在译入语中再现。在我们打造某种商品品牌而考虑商标名称的初始, 就应有国际市场意识, 就应想好将来闯入国际市场时商标的国际英文名称, 避免商标在国内市场名称和国际市场名称的较大差异甚至脱节。同样, 在引入一个品牌时, 也必须从文化层面考虑译名是否容易被国人理解, 同时又体现英文商标名称的文化寓意, 为被国人认可、接受进而得以畅销打好基础。然而, 在实际中, 文化信息有时很难传递到译入语中, 结果对等的标准就不能完全做到。下面, 本文就三个方面探析导致文化差异的原因:

一、对事物认识的文化差异

我国的羊绒制品在国际上评价颇好, 北方某厂曾出口一种“双羊”牌高档羊绒被, 商标被译成英文Goats, 结果销路特别不好, 原因就在于在英语中goat这个词除了本意“山羊”外, 还有“色鬼”之意。有了这样的英文商标, 无论这种羊绒被的质量有多好, 用起来多舒服, 那些妙龄女子、家庭主妇也不会愿意把它铺上床的。再如, 将中国名酒“杜康”翻译成英语一般按发音译为Dukang, 英语国家读者看到英语商标Dukang时, 只会把它与酒联系起来, 而不会想到中国历史上酿酒的高手“杜康”, 也不会像中国人那样把“杜康” (Dukang) 与“好酒”联系起来。所以, “杜康”作为商标, 文化信息没有完全对等。不过, 我们不妨可以用希腊酒神的名字Bacchus作“杜康”酒的英语商标, 这样, 文化信息的对等无疑比“杜康”要好得多, 因为Bacchus会使西方人产生更多有关的联想。

Nike和Shell商标是在这方面比较成功的例子, Nike作为商标能使英语国家人士联想到胜利、吉祥。因为Nike一词在希腊神话中是胜利女神。传说中的Nike身上长有双翅, 拿着橄榄枝, 给人们带来胜利和诸神的礼物, 她是吉祥、正义和美丽之神。Nike作为体育用品商标, 我们把它音译为“耐克”, 暗示Nike牌体育用品经久、耐用, 使用Nike牌体育用品能在比赛中克敌。“耐克”可以说是较好的翻译, 不过, 英语单词Nike所蕴涵的文化信息对中国人来说, 不可能像英语国家人那样想起Nike女神, 翻译中文化信息被丢失。Shell商标译成“壳牌”, 不仅词义上对等, 音也极为相近, 还使人们容易联想到石油的产生源于地下生物体的演变。

二、颜色的文化差异

商标中颜色词的运用是很普遍的, 在颜色词的选用时要注意不同文化的人对颜色的认识是有差异的。尽管有相似之处, 但他们对各种颜色的感觉有可能不同, 甚至截然相反, 其原因在于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例如, 蓝色在英语国家有忧郁的含义, 美国有“蓝色星期一” (blue Monday) , 指心情不好的星期一。blue sky在英语中意思是“没有价值”, 所以, 把“蓝天”牌翻译成Blue S k y, 意思便是“没有用的”, 这样商品怎能销得出去呢?另外, 埃及人和比利时人视蓝色为倒霉的颜色。蓝色在中国人心中一般不会引起“忧郁”或“倒霉”的联想。尽管如此, 世界知名品牌“蓝鸟”汽车并不是“伤心的鸟”的汽车, 否则怎么会用Blue Bird作为汽车商标呢?blue bird是产于北美的蓝色鸣鸟, 其文化含义是“幸福”, 所以, 英语国家人驾驶Blue Bird牌的汽车, 心中的文化取向是“幸福”。但是, 驾驶Blue Bird牌汽车的中国人恐怕不知道身在“福”中, 而只感到驾驶世界名牌汽车是一种身价的体现和财富的象征。

英语国家视“红色”为残暴、不吉利, 红色意味着流血, 在中国红色则预示着喜庆。美国人一般不喜欢紫色;法国入不喜欢墨绿色却偏爱蓝色。西方人视白色为纯洁、美好的象征, 在中国白色有不吉祥的文化含义。在西方文化中, 人们可能将绿色和“缺少经验”联系起来, 而在中国绿色代表春天, 象征新生和希望。

三、数字的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 在西方, “十三”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 其原因就是与圣经故事中耶稣被他的第十三个门徒犹大出卖有关。所以, 在西方国家, 人们通常避免使用“十三”这个数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数字“十三”没有这种文化含义, 但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 近来这种蕴涵也被国人所接受。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九”因为与“久”同音, 所以“九”经常用来表示“长久”的意思。例如, 我国历史中, 皇帝都崇拜“九”, 希望其天下长治久安。因此, 我国便有“999”药品。英语中的nine没有这种含义。但不要把用“6 6 6”作商标的商品出口到英国, 因为“6 6 6”在《圣经》里象征魔鬼。

“七”在欧美国家有积极的意义。所以, 商标为“7-Up”的饮料翻译或汉语为“七喜”, 而不是“七上”。英语国家的人心目中的“七”相当于中国人的“八”。“七”对英语国家人是个大吉大利的数字, 投掷中以“七”为胜利。商标还有Mild Seven、7-Eleven (连锁店) 。但在我国, “七”是个普通的数字。

上海生产的“三枪”牌内衣, 是名牌产品, 翻译成英语Three Guns。如果将Three Guns牌内衣出口到日本、哥伦比亚及北非地区, 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因为“三”在这些国家表示“积极”的意思。但是, 在乍得、贝宁等地, 则不能将“三枪”翻译成Three Guns, 因为在乍得像“三”这样的奇数表示“消极”的意思, 在贝宁“三”含有“巫术”的意思。

四、结束语

各民族有不同的哲学、文化传统, 所以, 文化差异就必然存在。此外, 差异的原因还在于东西方民族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等的不同。正是这些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商标所体现的文化的可译性受到限制。商标的选用和翻译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些差异, 必须在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中找到一个切合点。如果这个切合点是两种文化的交融, 那就是最理想的了。但是, 往往由于文化差异, 有时很难找到切合点, 这时, 选用和翻译是就必须就自己的能力让这两种文化尽可能接近, 做出适当的调整, 使带异国情调的东西在译入语中得以再现。

参考文献

[1]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2]李平:国际经贸英语教程.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9

上一篇:医院等保三级建设方案下一篇: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