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家庭一次性补助金

2024-04-15

失独家庭一次性补助金(精选10篇)

篇1:失独家庭一次性补助金

想学法律?找律师?请上 http://hao.lawtime.cn

失独家庭补助标准2014

核心提示:失独家庭补助最新政策如何规定补助标准?自2014年起,将女方年满49周岁的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夫妻的特别扶助金标准分别提高到:城镇每人每月270元(伤残)、340元(死亡)。具体内容由法律快车编辑为您介绍。

失独家庭补助标准201

4一、经济扶助

国家卫生计生委、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五部委发出《通知》提出对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要加大经济扶助力度,做好养老保障工作,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广泛开展社会关怀活动。

自2014年起,将女方年满49周岁的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夫妻的特别扶助金标准分别提高到:城镇每人每月270元(伤残)、340元(死亡),农村每人每月150元(伤残)、170元(死亡),并建立动态增长机制。中央财政按照不同比例对东、中、西部地区予以补助。

二、保障房优先安排

开展社会关怀活动,对生活贫困、住房困难的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申请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要优先给予安排;对农村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要按照有关规定优先纳入农村危房改造范围。

三、城乡医疗

《通知》提出,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各地要将符合条件的低收入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成员纳入城乡医疗救助范围,给予相应的医疗救助,并帮助其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有再生育意愿的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参加生育保险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要将其接受取环、输卵(精)管复通等计划生育手术及再生育服务的医疗费用按照规定纳入支付范围;免费向农村居民提供取环、输卵(精)管复通等计划生育手术服务,并给予住院分娩补助;对确需实施辅助生殖技术的,要做好咨询指导工作,并给予必要的帮助。鼓励和支持各级医疗机构开通“绿色通道”,建立社区医疗服务巡诊制度,为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提供便利的就医条件。

四、养老保障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

优先入住养老机构

《通知》要求,做好养老保障工作。对符合条件的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成员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应当按照规定给予参保缴费补贴。对60周岁及以上的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成员,特别是其中失能或部分失能的,要优先安排入住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有条件的地方可对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成员中的生活长期不能自理、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发放护理补贴。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

篇2:失独家庭一次性补助金

在人们的身边生存着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年龄大都在50开外,疾病或意外却让他们遭遇独子夭折的厄运。在经历了“老来丧子”的人生大悲之后,只能独自承担养老压力和精神空虚。全国“失独家庭”已超100万!“独苗”夭折,步入暮年的他们有着怎样的生存状况?

现如今,政府已经意识到了将由此产生的贫困与赡养问题,并试点一些生活补贴项目。但物质上的补贴,是无法弥补心灵上的创痛。因此,我团队将以石家庄为实施地区,开展一系列的关爱“失独家庭”的公益活动:

1、积极与本地政府民政部门、街道社区、居委会等联系,寻求指导,获得较为全面的本地“失独家庭”信息。

2、在本地高校招募志愿者,组织相关的慰问、恳谈、文体交流活动,并开展一系列的家政服务、体检医疗、郊游出行等关爱活动。

3、对“失独家庭”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访谈调查与观察调查,并将此次公益活动过程与效果以详细文字的形式反映给民政部门、街道社区、居委会。

4、高校志愿者成立组织,建议并协助街道组织家园,为关爱“失独家庭”活动提供活动阵地,使得该公益活动得以长期长效的开展 创意亮点:

篇3: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研究

“失独者”是指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 他们大多50岁以上, 很难再生养孩子。央视《新闻周刊》报道指出, 我国计划生育的政策已经持续三十余年, 它为中国的前行减少了人口爆炸的风险。但是它也为一些家庭增大了生活的风险, 尤其是失独家庭, 在这样的家庭中几大挑战同时存在, 养老、精神疾患、返贫等等。据卫生部发布的数据, 我国至少有100万个失独家庭, 此外, 卫生部发布的《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统计中, 中国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

今年两会期间, 中编办负责同志在同记者谈话时指出:“第一, 中国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不会变。第二, 中国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制度不变。第三, 计划生育的一票否决制不变。”这三个不变就从制度上、机制上保证了计划生育这个领域的工作只能加强, 不会削弱。既然我国的计划生育国策不会变, 那么“帮助失独家庭, 处理好失独”问题就是一个关键问题。

2011年, 中国计生协对14个省的1500余户失独家庭开展调查, 发现部分家庭在生活、养老、健康等方面存在困难。一是经济状况较差。超过一半的家庭达不到当地平均水平。二是患病率较高。近一半失独父母患有抑郁症, 超过60%患有慢性病, 70%—80%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创伤或心理障碍。三是照料资源缺乏。失独父母在生病或年老时, 或相依为命, 或仅靠邻居帮忙。在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中, 基于养儿防老和传宗接代的考虑, 孩子不仅是血脉的延续, 也是精神的寄托。但是对于数量庞大的失独家庭来说, 他们的情感依赖和养老保障自然就成了一个越发凸显的社会问题。

二、失独家庭存在的问题

1、目前国家层面还没有制度化的针对失独家庭的帮扶措

施, 各地措施形式单一、存在标准低、可持续性不强、政策不衔接等问题。

在《中国计划生育条例》第27条规定: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 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 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这个规定没有具体的与时俱进的明确标准。各级地方政府给予失独家庭的帮助往往是杯水车薪。

2007年, 国家计生委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规定, 独生子女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夫妻, 由政府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100元的扶助金, 直至亡故, 目前扶助金提高到135元。在许多失独家庭看来, 这笔钱更像是一笔可有可无的“安慰金”。

2、失独家庭面临疾病、养老问题严峻。

生病时无人护理, 动手术无人签字, 入住养老院无监护人签字, 死后无人料理后事。

有些养老院的负责人明确表示他们不接收失独老人。“接收失独老人的顾虑很多, 比如老人生病后他们无法做到提供专门的人陪老人去医院治疗, 老人去世后火化等一切事情都因无人签字而无法办理。”。民政部门对于接纳失独老人方面没有相关政策出台。

对于收养三无老人的社会福利院, “目前也还没有针对失独老人入住福利院的具体政策。福利院的工作人员说:“三无”老人是指“无子女, 无经济来源, 无配偶的老人”, 失独老人仅是失去了子女, 但自己有一定的经济收入来源, 或是有配偶的, 都不符合入住条件。

3、失独家庭还面临着巨大的精神创伤, “目前还鲜有针对失独父母的心理疏导。”

三、失独家庭养老的对策

1、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尽快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

对失独者实行医疗关怀, 承担对失独者的赡养责任, 解决赡养的相关事宜, 将年满49周岁失独者的医保纳入特病管理;同时建议发放“计划生育失独家庭优抚证”, 各级政府及计生部门确定专人负责失独者的日常管理工作。

2012年5月15日, 中国经济周刊披露:每年全国有将近200亿元超生罚款。这些钱需要一个合理的去处, 体现《计划生育法》中所规定的“社会抚养费”的真正价值, 也能让失独者们老有所依。全国人大代表、我国养老问题专家郭新为失独家庭呼吁——国家应尽快统一立法规范养老服务机构。

2、各级党政一把手把帮助”失独“家庭, 解决”失独“问题列入日常议事日程。

失独“问题是”一胎化”为中心的计划生育政策的产物, 对这项政策的后果, 国家要勇于承担责任和义务。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 要解决这个问题, 离开了党政一把手的关心、支持是不行的。“失独”问题牵扯方方面面, 解决这个问题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 离开党政一把手的领导、组织、协调也是不行的。

十八大报告指出, 解决民生问题是今后的重点工作之一。“失独”家庭的父母在陷入年老、疾病等状况无所依靠时, 国家有义务、有责任提供保障和政策补偿, 真正做到解“失独”家庭之难事、为“失独”家庭做实事、做好事, 这也是落实十八大报告精神的实际行动。使“失独”家庭能及时、有效的得到帮助, 从而能有尊严的生活、有尊严的离去。

3、建立专门的各类失独者养老院。

目前我国福利性质的养老院极少, 多数养老院都是盈利性质的, 有时候即使政府出钱养老, 即使失独老人能顺利进入这样的养老机构, 当他们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来看老人时, 难免触景生情, 悲从中来, 勾起痛苦的回忆, 心里也会及不舒服。很多失独老人有个共同的愿望, 就是建立一个属于失独群体自己的养老院, 因为只有这些失独父母待在一起, 他们的心理才没有芥蒂, 并且能够互相帮助。

去年年底, “中国失独者网站”的创建人张先锋在网络中向失独者做了一次调查。“你最中意的失独养老方式是什么?”调查问卷发出后, 一共收到了334个失独者的回复。其中超过半数的失独者选择了“失独者集中养老”一项。得票第二位的方式是“自主养老 (发放养老卡) ”, 有24%的失独者选择此项。大多数失独者最满意的养老方式是:两个人时居家养老, 当只剩下一个人时, 和同命人在一起集中养老。

4、支持、帮助“失独”群体自己组织起来, 早日走出心理阴影, 过上正常的生活。

“失独”群体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怀, 亲朋好友的关心, 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 可是关键还得自己要面对现实, 调整好心理, 早日走出阴影。各级领导要给予关注、帮助, 这样才能处理好、协调好。

作者:李博雅性别:女籍贯:内蒙出生日期:1962、

9、3日.学历:大学本科职称:副教授。

摘要:失独给一个家庭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包括经济支持、精神的慰藉还有生活上的照料。由于家庭结构变得不完整, 从而导致家庭功能的欠缺。对于年龄在50开外的失独家庭, 疾病或意外却让他们遭遇独子夭折的厄运。在经历了“老来丧子”的人生大悲之后, 已失去再生育能力, 只能独自承担养老压力和精神空虚。计划生育是我们的基本国策, 这种情况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必须集全社会之力, 让这些计划生育的贡献者老有所养, 老有所依。

篇4:失独者家庭

世上有一群父母,或许比谁都明白英国哲人培根的话。他们的年龄大都五十开外,20多年来,和自己唯一的子女快乐地生活,正当他们幸福地为孩子购置新房、准备嫁妆的时候,一场意外却夺走了孩子年轻的生命。他们由此陷入常人无法想象的痛楚当中:年龄太大,他们再次生育几无可能,每到合家团圆的节日,为免触景生情,他们只好躲亲避友;但儿女的音容几乎每时每刻都历历在目,这让他们总是眼含泪珠。他们自称为“失独者”,垂暮之年的他们,余生该如何度过?

除夕风雪夜

——别样的团圆

2012年1月22日,除夕。北风正劲。南昌当地的天空灰蒙蒙的,一场飞雪就在眼前。这时,在南昌市郊的莲塘公墓里,传来了一对夫妇的哭声。

在墓园哭泣的,是杨维国、蔡丽夫妇,当时,风雪无情地拍打着他俩,但他们似乎忘了严寒,蔡丽扑在女儿的坟头,对着地下的孩子哭诉:“今天过年了,我们吃年夜饭你吃一点啊。”去年3月5日,一场车祸让夫妇俩永远失去了当时正在江西财经大学读研的23岁女儿杨菲。

白发爬满了这对夫妻的双鬓。丈夫曾两次试图自杀,都被妻子拦了下来,“他每天都喊着女儿的名字,有时激动地敞开衣领大叫,一次想从楼上跳下去,一次又把菜刀架在脖子上,我撕心裂肺地劝他,‘你死了,我可怎么活’?”

生活也变了。原本三口之家一起逛的商场,夫妇俩再未踏足;原本合家团圆的节日,夫妻俩却逃避亲友,“一见到别人家的孩子和父母快快乐乐地在一起,情绪就控制不住了。什么饺子、汤圆,原来都是我们喜欢吃的,但现在再也不吃了。”

老年丧子,人生之大不幸。这样的大不幸总是无情地在人世传递。江西九江的廖先生也有一位漂亮聪明的独生女儿“小丫”。小丫从厦门大学毕业后,在福建一家外企工作,只一年就晋升为公司的中层。过年的时候,廖先生和妻子为女儿购置了一套新房,为的是等着以后女儿带男朋友回来时住。

可造化弄人,廖先生和妻子等来的却是噩耗。那一年清明放假,小丫早上还打电话和母亲问好,但晚上却传来单位的电话,女儿出车祸了,生命垂危。

死神最终不期而至,随后是妻子的寻死觅活,两个月的粒米不进,只靠在医院输液维持生命,丈夫将一家三口住的房屋出售,精神极度痛苦,却依然要在妻子面前假装坚强,有时候控制不住,就跑到屋外去流泪、狂吼……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在经历了丧子之痛后,一对对年逾半百的夫妇们开始在网络上寻找和自己一样的同命人,以求心灵的慰藉。他们在网上的昵称带着失子的悲伤,同样的命运也让他们愿意尽情地袒露心扉。趁着刚刚过去的五一节,网名为“倩影”、“往事回忆”、“小丫留住”、“坎坷”等的40多位暮年丧独子的父母通过网络联系,相聚在了湖北。“在别人面前,我们是两面人,总会显得坚强,但回到家后,深夜合上眼后,却默默哭泣。但面对这群兄弟姐妹,我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倾吐。”

精神折磨

——压抑、自闭和尊严

事实上,除了失子之痛,其他精神上的折磨也让失独者痛苦不堪,普通人的一句不经意的话语或许立刻引来这些父母的怒目相视或者失声痛哭,他们的精神极度敏感和脆弱,睹物思人,极力躲避世俗人伦。

失独者在节日里恐惧一切聚会,每年到了春节,这些父母都如临大敌,他们或躲到人迹罕至的清冷山庄度过漫漫假期,或在洗浴中心一待七八天,无论亲朋好友如何请他们,他们都不愿意出来。碰到亲友结婚、做寿、给小孩摆满月酒时更是如此,他们往往会将礼金奉上,但从来都不会去参加婚礼。睹物思人、触景伤情。他们自称是精神残疾者,今生不可治愈。

孤苦伶仃

——丈夫离他们而去

他们也曾想过用人工的手段再次进行辅助生育,但这样的方式却常常被他们自我否定,“有这么多钱去生小孩吗?即使能生下来,我们还有精力去抚养他吗?他的身体发育可能和正常孩子一样健康吗?”他们时常这样扪心自问。而前不久发生在广州的一出悲剧再次让有这样想法的失独父母踟蹰不已——在失去长子后,50岁的文姨与刘叔耗费12万元通过试管技术再次当上爸妈,在生下一对龙凤胎、含辛茹苦地抚养了10载后,夫妇俩却因长期精神压抑选择了轻生。

精神的痛苦往往带来生理的疾病。在这次有40多人参加的失独者父母聚会中,只有1/4是男性,“老怪”说:“这年头,丈夫能带着妻子一起出来聚会,就已经很不错了。我们回家还能和老婆倾诉,但她们回家,就真正是孤苦伶仃一个人啊!”

在经历了失子之痛之后,很多妇女都失去了丈夫。她们的丈夫或承受不了巨大的痛苦,不久就身患重病,离妻子而去;或者是离家出走,自此杳无音讯。来自甘肃天水的女士“坎坷”说:“我的网名叫坎坷,我的一生也是如此坎坷,我今年48岁,我的儿子在21岁的时候,在大学宿舍里突然晕倒,永远地离开了我,我当时还可以生育,但我的爱人却得了尿毒症,我爱人的最大心愿,就是能够看到儿子大学毕业,但他的心愿却没能完成,如今,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有尊严地活着,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不要在医院做手术时,没有人来给我签字……”

唯一愿望

——建独立养老院

“梦在天堂”:我来自福建三明,2002年,我的丈夫因为重症肝炎去世,当时儿子才11岁,没想到当我把儿子养到21岁时,我的儿子遇到车祸。与别人一起摔落到了河里,我的儿子救了两个人,就再也没有从河里上来。每年春晚,节目都很关心儿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我们这些没有儿女的空巢老人,谁来关心啊?(泪如雨下)

“荆棘鸟”:我来自四川德阳,儿子刚走了1年,真实的心情其实很不好。但是在外人看来,我似乎什么都不缺,是那样成功,那样风光。我前年被评为四川省的三八红旗手,去年又被评为“巾帼英雄”,我又是高级工程师,但是,孩子没了,什么都没有了。(痛哭不已)我想着,根本没有谁来为我们送终啊,我们希望晚年应该有一个保障。

“倩影”三年前就开始建立全国失独群体的QQ群,三年下来,QQ群由一个变成了三个,群员的规模也超过1000人,“倩影”说,现在群员的共同愿望,就是建立一个属于失独群体自己的养老院,因为只有这些失独父母待在一起,他们的心理才没有芥蒂,并且能够互相帮助,“其他养老院的老人都有儿女,入院时,儿女要签字成为老人的监护人,儿女们也会时常来看望老人。我们一方面进养老院时,手续上会遇到问题;另一方面,看到别人的儿女来看望自己的父母,我们情绪上受不了。”

“老怪”说,他希望建立这个养老院,就是希望这个养老院成为他们这些暮年丧子者养老送终的所在,“我们不可能同时生病,总能够有健康的人来照顾那些生病的人,我们这群人,所有人都是病人,所有人也都是医生,我们痛苦时,只有跟我们一样的同命人,才能劝住我们,我希望政府能够考虑到我们群体的特殊性,我们自己也愿意出一部分钱,来建这个养老院。”

但是,全国暮年失独的家庭到底有多少?目前我国还没有进行过详细的数据统计,只能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卫生部此前发布的一系列统计数据进行推算。

篇5:失独家庭调研报告

一、农村老年失独家庭现状

天元区乡镇农村户口的老年失独家庭有37户,50人。

1.年龄分布

49-60周岁的失独父母有17人,占总数的34%;61-70周岁的失独父母有15人,占总数的30%;71周岁以上的失独父母有18人,占总数的36%。

2.婚姻状况

夫妻健在的失独父母14对夫妻,28人,占总数的56%;丧偶未再婚的父亲或母亲15人,占总数30%;离异未婚的父亲或母亲3人,占总数6%;再婚的父亲或母亲2人,占总数的4%;因独生子女死亡受到刺激妻子精神障碍出走未归的失独父亲2人,占总数的4%。

3.独生子女死亡情况

独生子女在儿童时期早夭的为16人,占总数的43%;独生子在青年时期死亡的为11人,占总数的30%;独生子女在壮年时期死亡的为8人,占总数的22%。

4.生活保障

现50人均享受了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金,起每人每年由政府财政发放扶助金3600元。有退休工资的失独父母8人,占总数16%(其中退休工资1000元以上3人,1000元至500元4人,500元以下1人。);五保户9人,占总数18%;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3人,占总数6%。无固定收入30人,占总数的60%。

5.孙子女情况

有亲孙子女的失独父母8人,占总数16%(其中有一对夫妻);有继孙子女的失独父母1人,占总数的2%。

6.居住情况

夫妻两人单独居住自己房屋的失独父母有16对,30人(含再婚家庭,其配偶不是失独父母),占总数的60%;单身独居的失独父母有11人,占总数的22%;与兄弟、父母儿媳、女婿居住的失独父母有4人,占总数的8%;寄住村中无亲戚关系的组员家中有2人,占总数的4%;由政府抚养住敬老院的失独父母有3人,占总数的6%。这些父母中,家中有房,但因无钱修缮成为危房的有3人,其中1人的房屋已经垮塌。

7.身体健康状况

身体不佳,经常住院的有7人,占总数的14%(其中有亲戚照顾一二的仅有3人);有精神障碍、智力残疾等无生活自理能力的有5人,占总数的10%;身体肢体残疾或听力障碍的有4人,占总数的8%。小病不断,大病暂无的有16人,占总数的32%。身体健康、完全生活自理的老人仅18人,占总数的36%。

二、数据采集说明

(一)此次调研针对的失独父母为以下几种情况

1.女方年满49周岁失去生育能力的家庭,或丧偶、离异单身年满49周岁的父亲。生育情况未违反湖南省人口计划生育政策要求。

2.符合情况1的父母,曾经生育子女或收养子女,同时存活子女数从未超过两个,现在子女死亡现无子女。

3.符合情况1的再婚家庭,夫妻再婚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子女死亡的一方任统计为失独的父亲或母亲。

4.夫妻双方均未生育过,未纳入此次调研范围。

(二)数据采集方法

1.多人群调查

⑴直接调查对象本人。入户直接向对象本人核实情况,并查看有关证件以确认年龄、户籍、子女残疾等情况。

⑵向对象的邻居老人了解情况。左邻右舍比较了解情况,通过调查印证对象情况。

⑶咨询对村人口情况较了解的村干部了解情况。

2.调查时发放失独家庭现状调查表

数据汇总表附后。

三、现状分析

1.失独家庭越来越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老的失独家庭比青壮年的失独家庭只会多不会少。根据年龄分布和独生子女死亡情况分析,儿童时期、青年时期、壮年时期的独生子女占总人数比例的43%、30%、22%。意味着失独家庭不断在累积增加。43%的家庭在有生育能力的情况下却没有再生育。

2.年老的失独父母形影单离的越来越多

受到失独的刺激,很多父母在心理上留下了强烈的刺激。37对夫妻中,有2位母亲出现精神异常,离家出走。更多的失独父母丧偶、离异后选择了单身独居生活。调查对象中健在的22对夫妻,仅有两位父亲是再婚。

3.生活来源困难

农村失独家庭中,有退休工资的父母非常少,仅16%。大部分依靠自己在田土种稻谷和蔬菜换点零花钱,身体有残疾的父母只能依靠平时政府一点微薄的补贴和慰问。

仅有6%的父母由政府接到敬老院抚养。大部人选择了夫妻独居或单身居住,其3户居住的危房还无力修缮。有12%的父母由亲戚、村中组员照顾,寄住他人家中。

4.生病护理堪忧

此次调查的50人,都担心自己生病了怎么办,夫妻健在的只能互相照顾,但单身独居的老人却无法想象该如何安置。失独家庭的父母不敢病,住院的7人中,仅3人有亲戚照顾。在计划生育实施30年后,独生子女已经到了第二代,在第二代独生子女中,已经没有了兄弟姐妹,没有了姑姑、姑爹、舅舅、堂兄、堂弟这些亲戚,如果他们面临失独,在没有固定生活来源请不到护理人员的情况下,年老生病后哪来的亲戚照顾?

四、建议和对策

1.综合政府各部门力量,用活政策,分类养老

按照“失独”老年父母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政策给予抚养。

⑴投入更多资金资建设养老院,提高老人们的生活质量及让更多的孤独老人老有所依。

⑵托养在其亲戚或者本村组员中的老人,政府每月提供一定补助;

⑶对自身要求单独居住的老人,政府能安排义工或志愿者固定时日上门服务。

2.加大对“失独”家庭的帮扶力度。

精神方面:配备专职心理康复治疗机构和人员,对经受家庭创伤的家庭积极引导,提高承受能力。组建“失独”家庭联系团队,让失去孩子们的父母在同样遭遇的父母一起互帮互助,积极组织他们参加社会活动。

物质方面:根据现行政策,除人口计生部门每人每年3600元的失独扶助金、或适当申请最低生活保障金外,株洲没有针对“失独”的老年父母有何优惠政策。

建议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建立多元投资的养老服务机制。

⑴提高医疗保险报销标准,让老人们生病后不怕住院;

⑵扩大农村养老保险参保范围,对“失独”的老年家庭成员纳入养老保险金发放范围。同时加大农村养老保险金对“失独”家庭成员的发放标准,让老人们在年老后有一份固定的生活来源等。

⑶提高最低生活保障金标准,针对“失独”家庭低保户,因增加一人份的低保金额,适当提高低保标准。

篇6:自治家园失独家庭

—— 失独家庭

2013年2月27日,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我国空巢老年人口规模继续上升,2012年为0.99亿人,2013年突破1亿人大关。在空巢家庭中,失独老年人开始增多,由于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一代陆续开始进入老年期,加上子女风险事件的发生等因素,无子女老年人越来越多。一时间 “失独家庭”引发了社会的热议,面对现在严峻的形势国家在政策上也做出了相关支持。作为居民生活的最基层组织的管理机构的居委会更应该向这些“失独家庭”送出更多的关心,帮助。所以在社区所开展关心救护失独家庭是非常必要的,是践行自治家园的实践。

古人云人生有三大痛,分别是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失独家庭就是有着三痛之一的特殊的群体,这些家庭的组成人员年龄大都在50开外,疾病或意外让他们遭遇了独子夭折的厄运。在经历了失去子女的痛苦后,他们失去再生育能力,只能独自承担养老压力和精神空虚。失独老人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空巢老人,由于长期感到寂寞又不能排解,不少老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每逢节假日,老人们尤其感到孤独和无助。依托社区,爱心“失独家庭”

随着失独问题的逐渐凸显,失独群体的养老问题已经引起政府的重视。2012年4月国务院公布的《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就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养老保险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养老保障工作,积极探索为独生子女父母、无子女和失能老人提供必要的养老服务。并且现在社会对于失独群体的心理救助机制还在探索中,甚至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对于他们的误解与歧视。社区是距离他们生活最近的基层机构,必须要切实落实好对“失独家庭”的关爱帮扶工作,这也是居委会的工作职责,更是践行自治家园建设目标所要做的。1.失独老人的特点

在我们国家,绝大多数的父母都把孩子当成全部的生活寄托,父母生活的重心就是孩子,当失去惟一的孩子,而且不能再生育时,他们就感到天塌下来了。因而很多失独老人,在经历丧子之痛以后就不再愿意接触社会,他们的心理变得脆弱和敏感,甚至选择自我封闭。普通人一句不经意的话语,就可能导致他们怒目而视,或是失声痛哭。失独老人还是只愿意躲在角落里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内心极度自卑和孤独,感觉自己已经被社会抛弃。所以针对失独老人的心理自卑、精神敏感,孤独,郁郁寡欢的特点,我们要在具体社区帮扶中采取适当的措施关心帮助他们。

2.“失独家庭“更注重精神慰藉

对于他们而言,释放情绪、倾听关怀最重要。要帮助他们尽快从中老年丧子的悲痛中走出来,帮助他们学会释放悲伤的情绪,避免情绪长期积压,用正常的方式对逝者进行追悼,释放悲伤的情绪。

总之失独家庭是不幸的,他们所承受的痛苦是巨大的,也是我们难以理解。为了减轻他们的痛苦,抚平其内心的伤疤,我们全社会都应该去关心这些失独家庭,给予他们更大的帮助与支持,好让他们可以更好地克服难关,安享晚年。救助方案

在我们府谷居委目前有失独家庭4户,如何做好失独家庭的工作,一直是我们居委的一个空白之处。为此我想了下列方法,来为失独家庭提供帮助。

1.建立失独家庭档案,健全管理。

2.在社区专门成立“温心计划”,建立失独家庭“关爱联盟”。开展 “温心行动”让社区内的优秀青年志愿者利用2个假期参与失独家庭亲情牵手结对活动,与失独家庭结为“关爱联盟”,为他们提供精神慰藉和亲情抚慰。

3.构建长效的帮扶机制,帮失独家庭重温天伦之乐。

鼓励志愿者,特别是在节假日,带上亲情“常回家看看”,将失独老人从繁重的家务中解脱出来,亲手为他们准备几顿丰盛可口的年饭;多与老人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这些都能让失独老人心情舒畅,排解孤独寂寞。定期走访,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4.成立“温馨之家”交流沟通的平台

通过有效运作平台使失独老人们互相交流走出人生低谷等。对社区内的失独家庭提供关爱帮扶服务。5.应采取相应的帮扶措施。

篇7:失独家庭慰问信

10月9日下午,许昌县计生委计生协会领导来到许由办事处慰问了失独家庭范宝珍及马巧玲、李金灿夫妇。

许昌县计生委张庆军股长代表县计生协分别向马巧玲、范宝珍两户送达了800元救助金,并详细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鼓励他们积极面对困难,重新振作生活的勇气。

并叮嘱计生办干部要定期到失独家庭家里问寒问暖,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同时向失独家庭宣传了关怀、关爱失独家庭的各种新政策,鼓励他们多参加些社会活动,融入到社区大家庭中来。

失独人员范宝珍说:“计生部门每年都能想到看看我们,给予我们帮助,感谢政府给我们的关爱”,李金灿和马巧玲夫妇早已激动的热泪盈眶。

篇8:失独家庭调查研究

一、失独问题是老龄化社会到来的预兆

老龄化社会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定的比例的人口结构模型。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 新的出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 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全国老龄办于2月23日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统计显示, 自2020年起, 我国将有约2.5亿以上的老龄人口, 且这一数字还呈现出了不断攀升的态势, 而根据《独生子女夭亡家庭生存状况调查》中所说, “5.4%的人在25岁之前死亡, 12.1%的人在55岁之前死亡”, 这就意味着自2020年起, 我国就将出现超过200万的丧独老龄人口, 这一不断攀升的数字不容小视。

中国于上世纪80年代实施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 人民群众积极响应政府号召, 实行计划生育, 只生一个孩子。在国策执行了30多年之后, 目前产生的人口红利锐减、未富先老、空巢老人, 乃至“失独”等问题, 都是当年决策时不曾预见的问题。独生子女一旦亡故, 家庭中的老人父母, 在承受精神打击的同时, 也同时遭遇到了经济困难, 养老成了难题。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健全, 独生子女的家庭有着非比寻常的脆弱性。一是独生子女家庭只有一个孩子, 却有两位老人需要照顾, 养老压力很大。二是一旦独生子女去外地工作, 家中老人就变成“空巢老人”老人的精神抚慰难以得到, 一旦独生子女出现意外事故伤残或者死亡, 整个家庭等同于彻底崩溃。失独家庭之所以引人关注, 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晚年失去了支撑和依靠。

由此可见, 失独问题是我国老龄化社会到来的预兆, 它会加快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速率, 加剧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施行压力。失独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经济发展与社会体质改革的失衡, 经济发展远远高于社会体质改革。这就提醒我们设立一套人性化的应对机制已经迫在眉睫。

二、应对失独家庭问题的策略

据媒体统计, 我国目前大约有一百万失独家庭, 每年新增7.6万个失独家庭。以目前政府万亿财力, 对这个规模的失独家庭特殊救助, 并不困难事情。城镇失独家庭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养老保障, 农村失独家庭经济更加困难, 而且农村居民多半没有养老保险, 所以养老问题要比城镇居民更加困难。政府应该强化对城乡失独家庭的人道主义政策制定, 但凡出现独生子女意外亡故的家庭, 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助。适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 以控制或减少失独者的新增数量, 使社会改革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 从根本上缓解失独现象所带来的社会危机。国务院2001年12月份出台的《中国计划生育条例》第27条规定:“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 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 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但对于这个“必要的帮助”却没有制定具体的标准而且如何实施并没有明确的加以说明。

社会各界都应该加强对失独家庭的关注。尽管目前新闻媒体对失独者开始关注, 但比较起其他社会热点问题还远远不够, 学术界对其的关注也相对较少, 基本找不出这方面研究文献, 这就造成政府和相关部门无法对其采取适当有效地应对策略和措施, 有些政府想针对失独家庭予以帮助也苦于没有相应的参考依据。所以, 加大对失独家庭的关注就尤为重要, 比如网络媒体可以设置专栏着重报道, 各大BBS网站也可以发帖吸引公众的关注度, 以便于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对其的关注度。一些失独者在交友方面具有特殊选择性, 他们很难与一般人群交往接触, 从心理上更加容易接纳的唯有跟自己有同样命运的失独人群。失独者跟与自己同命的人在一起史容易坦诚对待, 他们认为只有同为失独者才可以做到真正彼此理解, 所以可以组建一些失独者组成的联谊社团, 比如QQ群, 也可建立一些组织帮助失独者群体获取社会救助, 以便于他们顺利度过丧子痛苦期。所以, 这种同辈之间的激励可以帮助失独者度过心理和精神的困难期。

国家可以对独生子女家庭建立相应的保险制度, 为失独家庭提供社会保障。对那些确因失独而陷入养老困境的家庭, 全方位解决其养老问题是我国人道主义社会必须解决的。但是, 经济救助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心理扶持对失独家庭往往更加重要。如何建立一种可以为社会所分享的人性关怀体系, 可能是需要长久探索的社会课题。将生命安全教育纳入生活教育中去, 从娃娃抓起, 在中小学加设安全教育课程, 父母日常生活中也要加强对子女的安全防范教育, 降低意外伤害的风险。加大对失独家庭的精神关怀。

失独问题加深了中国的老龄化危机, 而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是解决当前一切问题的唯一出路。失独问题绝不仅仅是计生问题, 离不开全社会共同的关爱与帮助, 如何帮助他们, 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他们, 真正关乎社会稳定, 也真正考量一个国家的文明。改革30年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对中国的崛起来说功不可没。只有不断地健全、深化社会主义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才会走的更顺畅、更稳健。

摘要:独生子女意外亡故, 对于失独家庭而言失去的不仅是一条生命, 更是一个家庭的希望。面对丧子之痛时, 失独家庭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面临着非常大的困难, 有许多父母长时间沉浸在悲痛中无法自拔。本文从心理、养老等方面加以分析, 并得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失独家庭,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计划生育政策什么时候开始实施》中顾法律网

[2]《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穆光宗《人口研究》2004年第1期

[3]《独生子女夭亡家庭生存状况调查》《中国经济周刊》人民网2009.6

篇9:失独家庭问题研究

【关键词】失独;家庭问题;救助

“失独”家庭问题是指独生子女遭意外亡故或严重伤残,引发的一系列家庭和社会问题。这是我国特殊历史阶段出现的典型问题。据新华社2011年年底报道,计划生育使中国人口数量缩减了约4亿,将“世界70亿人口日”推迟了5年。在推行计划生育,一对夫妻一个孩的基本国策的过程中,对问题的另一面即失独家庭问题,无论从政策上还是法律上情感上等等诸多方面方面考虑的少之又少。对于日益显现的新问题,急待找出适宜的解决办法。

1、失独家庭现状

我国失独家庭到底有多少,目前还没有权威部门给出统计数据。据人口学专家、《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推断:中国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会有1009万人在或将在25岁之前离世。这意味着不用太久之后的中国,将有1000万家庭成为失独家庭。数量推断来自于两组数据:一个是中国从1975年到2010年共产生了2.18亿个独生子女家庭;另一个是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每出生1万人,就有360人在10岁之前夭折,有463人在25岁之前死亡,760人在44岁之前死亡。

结合这两组数字不难算出,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中有1009万人会在25岁之前死亡。

按照医学上49岁生育极限年龄来看,这些失去孩子的母亲很少再生育自己的第二个孩子。

现实的问题是,50岁以上失独群体在日益庞大,中国银发狂潮已经来临。首批独生子女的父母正在步入晚年,对失独家庭来说,生活和精神支柱双坍塌,“疾病”、“养老”、“情感缺失”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三座大山。

有调查显示失独家庭普遍存在:1.经济状况较差。2011年,中国计生协对14个省的1500余户失独家庭开展调查,超过一半的家庭达不到当地平均水平。绝大多数失独者属于中低收入群体,部分则是因病致贫。2.面临养老难题,“失独”老人缺乏养老保障。3.由于情感缺失,出现心理疾病。有调查显示独生子女死亡后,近一半失独父母患有抑郁症,超过60%患有慢性病,70%—80%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创伤或心理障碍。

2、失独家庭存在的问题

(1)目前国家层面还没有制度化的针对失独家庭的帮扶措施,各地措施形式单一、存在标准低、可持续性不强、政策不衔接等问题。

在《中国计划生育条例》第27条规定: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这个规定没有具体的与时俱进的明确标准。各级地方政府给予失独家庭的帮助往往是杯水车薪。

2007年,国家计生委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规定,独生子女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夫妻,由政府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100元的扶助金,直至亡故,目前扶助金提高到135元。在许多失独家庭看来,这笔钱更像是一笔可有可无的“安慰金”。

(2)失独家庭面临疾病、养老问题严峻。生病时无人护理,动手术无人签字,入住养老院无监护人签字,死后无人料理后事。

中国青年报记者初步统计发现,在受访的失独家庭中,其经济来源一般分退休金和政府特扶金两块。东部地区好的每人每月的收入一般在2000元上下,西部地区每人每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还有很多低于这个水平。这样的经济状况一旦生病是无力请保姆照料的。如果是仅余一位失独老人,将面临动手术将无人签字,死后无人料理后事的问题。失独老人们常说“不怕死,怕老,怕病”。

即使二老双全的失独家庭,入住养老院也是没有监护人的,一般的养老院是不接收的。按目前的政策规定,任何老人入住养老机构都必须要有监护人签署相关协议进行担保。以防老人入院期间发生生病等问题没人来处理。而监护担保人必须是直系亲属,没有直系亲属的,需要委托非直系亲属或老人的原单位或居住地街道办事处指定担保人。

有些养老院的负责人明确表示他们不接收失獨老人。“接收失独老人的顾虑很多,比如老人生病后他们无法做到提供专门的人陪老人去医院治疗,老人去世后火化等一切事情都因无人签字而无法办理。”民政部门对于接纳失独老人方面没有相关政策出台。

对于收养三无老人的社会福利院,“目前也还没有针对失独老人入住福利院的具体政策。福利院的工作人员说:“三无”老人是指“无子女,无经济来源,无配偶的老人”,失独老人仅是失去了子女,但自己有一定的经济收入来源,或是有配偶的,都不符合入住条件。

(3)失独家庭还面临着巨大的精神创伤,“目前还鲜有针对失独父母的心理疏导。”

3、解决失独家庭问题的对策

(1)是建立多部门帮扶的协作机制。帮扶失独家庭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扶助、医疗救助、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多个领域,绝非单个部门的事。各级党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建立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协作机制,建立相关社会资源向失独家庭适当倾斜的政策体系。

(2)是加大生活帮扶的力度。国家设立失独家庭帮扶专项资金,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包括:参照病故军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人民警察的父母抚恤金政策,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父母发放一次性抚慰金等经济扶助;提供免费再生育服务;建立公共服务体系,以购买社工服务为特殊家庭提供适宜的生活照料。同时,适度提高中央财政投入的比例。

(3)对于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如果说连“三无老人”都属于国家供养的特殊群体,那么失独之后的老人,在状况上跟"三无老人"并无不同,国家应责无旁贷承担其赡养责任,这才能体现我国大力提倡的“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精神。如果因为失独之后,老人们还面临着失养,那么无疑于对他们的第二次伤害,而这种伤害可能比失独更不人道。国家的主动承担无疑是对他们付出的一种正视和承认,这既是一种物质上的帮助,更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

(4)是提供科学的精神帮扶。积极培育专业社工人员,为失独家庭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对失独老人的救助,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更需考虑情感帮助。我国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大部分失独老人更需要精神上的抚慰,更需要专业社会机构的关爱。对失独老人,应建立长效的心理救助。可以联合社会的公益机构,依托志愿者的力量,给他们带来希望。

篇10:实施宜家工程 帮扶失独家庭

帮扶失独家庭

——毛集实验区计生特殊家庭帮扶工作案例

基本情况:

毛集实验区是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下辖三个镇乡,一个景区管理处,总面积201平方公里,总人口13.6万人。建区以来,区工委、管委始终坚持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的指导思想,把人口计生协会工作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来抓。以协会活动为抓手,建立载体,完善机制,创新人口计生工作方法和措施,全区人口计生协会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通过对计生家庭开展节日慰问、医疗救助、精神慰籍、心理疏导、生活照顾、生产帮扶等活动,使其切实感受到党的计生政策的温暖,他们的身体、心理等状况明显改变,逐渐走出悲观的阴影,为重塑生活信心,提高幸福生活指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主要做法:

在工作中我们以宜家工程为载体,建立了三项“卡片”。一是暖心卡。我区13位特扶计生家庭中,其中有一位女特扶对象叫张秀梅,现年72岁,是毛集镇梁庵社区居民。她于1970年结婚,并于同年11月产下一子。初为人母的她满怀喜悦,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憧憬与渴望,然而,现实却事与愿违。就在儿子刚上上中学那年,婆婆却不幸被查出患青光眼,紧接着儿子被查出患有白血病,经过多方治疗无效死亡,这一系列家庭的变故给张秀梅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自我省开展生育关怀活动以来,区、镇、社区把张秀梅列为首选对象开展了多种形势的关怀关爱活动。首先是将其如实申报为特扶家庭给予及时的救助,与此同时,社区根据其实际生活现状,将其纳入租房补贴范畴,镇党政领导、有关单位、社区在节日期间对其开展一系列帮扶慰问活动。此外,社区计生协理事、协会会员及部分志愿者主动上门对其进行精神慰籍、开展心理疏导、抚平失子创伤。并引导她参加再就业培训,通过社会各界关怀关爱,张秀梅逐渐走出家庭变故的阴影,积极重新面对现实,并如愿找到了新的工作岗位,脸上也逐渐绽放出了久违的笑容。与此同时,每年的“计生贫困母亲”、“计生困难家庭”等民生工程均对其进行了特殊救助。在一次计生困难家庭基金兑现仪式上,她眼含热泪说道:“感谢党和政府、感谢计生协会、感谢各位领导的关爱,我一定会生活的更好来回报社会”。她是这么说,更是这样做的。面对一些跟她有相似遭遇的计生特殊困难人群,她总是苦口婆心,现身说法,鼓励困难对象重塑生活信心。为他们谋生创业、再就业出点子、想办法。在她的真情感召及悉心帮扶下,其他计生特殊家庭重新拾起生活的信心,积极经营美好生活,也使其他计生家庭切实感受到和谐计生的魅力。

二是“连心卡”。区工委、管委安排,区直部门单位、企业负责人,人人手持一份计生特殊家庭“连心卡”,帮助联系户解决生活生产中所遇到的困难。如夏集乡朱岗村村民邵元奎的女儿学习成绩优秀,考上了清华大学,邵元奎拿不起学费,东挪西凑也只有1000多元。区里获悉后,从关爱女孩工程基金中拨出6000多元解决了其学费问题。每年区工委、管委领导都要到联系的“二女户”家慰问,如每年春节前,区工委、管委领导班子分成3个小组,为全区430多户“二女户”送去了米、面和8万多元慰问金。

三是建立“帮扶卡”。区计划生育协会开展给计划生育家庭送去“千头牛、千头猪、千头羊、万只鸡、万只鸭、万只鹅”的帮扶计划,区协会给每名会员发放了一张“帮扶卡”,上面写有2名要帮扶的计生户姓名,参加帮扶的区直机关干部每人要捐助帮扶对象200元,区财政另外再补贴帮扶对象200元,需要贷款的农户由帮扶人员担保信贷2000-5000元,确保受帮扶的户每年养猪养牛不少于5头,或养鸡、鸭、鹅不少于百只。受到帮扶的340户计生户中,有70%的户当年家庭经济收入就超过万元。

四是办理“计生绿卡”。为转变群众的传统生育观念,解决老有所养问题,2010年起,在全区范围内对“两女户”和“独女领证户”发放《计划生育先进户优待证》,郑重承诺:女孩上学杂费全免,中考时可以加10分,为女孩父母办理2000元养老保险,当男满65周岁,女满60周岁时进敬老院安度晚年。群众高兴地将《优待证》称为“计生绿卡”。办理“计生绿卡”后,全区有200多人主动放弃了二孩生育指标,男到女家落户的有150余人。

经验和体会:

毛集实验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协会在区工委、区管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等部门的支持、监督和关心下,在市计生协会大力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协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促进了协会的发展。

一是进一步健全协会组织,完善工作网络,继续打造好“三张卡片”。

二是抓好村、社区协会组织建设。运用好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通过民主推荐,民主选举、民主监督等制度,选举出热心计划生育事业,责任心强,有能力人组建基层协会机构。

三是抓好流动人口协会组织建设,突破难点。在流动人口多而集中的社区建立流动人口计生协会,设立固定宣传阵地,开展生殖健康讲座,在人口集中居住地设立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便民箱,为外来人员提供良好的计生服务。

上一篇:客房部礼貌礼节下一篇:建党伟业观后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