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伟业观后感想

2024-04-15

建党伟业观后感想(共8篇)

篇1:建党伟业观后感想

建党伟业

这个片子是90周年献礼的重点影片,主要以毛泽东、李大钊、周恩来、陈独秀、蔡和森、向警予、张国焘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中心,讲述他们为国家赴汤蹈火的精彩故事。

我觉得影视剧作品是通过镜头来展示银幕形象的艺术,是更能为广大人民群众男女老少所能接受的艺术形式,比书籍、广播等传媒形式更加生动直接地表现出来,这就是影视剧作品的优势,加上本次强大的演员阵容,更是吸引了观众的眼球,这样的大制作是其他片子难以匹敌的,它是通过镜头解读历史,所以它又像一部纪录片,通过演员形象追记历史,客观,简约,大气磅礴,影片两个小时的戏份也是有张有弛,一些历史人物都处理的过眼云烟,但不乏个性鲜明、闪亮登场者,这样的大制作样样具备,是其他片子难以匹敌的,《建党伟业》以其恢宏的气势席卷人心,产生心灵震撼,制作完美,大的方面做的几乎无可挑剔,红色爱国主义电影和商业化的运作再一次完美的结合,让我们再一次看到民族文化的振兴。

跟我们一起看电影的还有好多中学生,散场时听他们议论都说以后考历史时再也不害怕考到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的这段历史了,电影表现得这段历史太连贯了。如今我们坐在这么好的电影院里看电影。舒适的座位,凉爽的空调,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成果,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未来任重道远,我们要以时代为己任,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国家,要把实现自身的人生追求同党的事业、国家的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胸怀祖国,扎实工作,与时俱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出我们的全部才智。

《建党伟业》的故事从1911年辛亥革命讲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期的中国历史可谓是“风雷激荡”“巨变迭起”。其间,著名历史事件之多、相关历史人物之众、人物、事件互为因果相互牵扯的关系之复杂,远远超出了一部电影的容量。同时,绝大部分观众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只是个皮毛而已,因此,要在一部电影里把这段历史清晰地表述出来,对编导是最大的考验。

由于众多历史事件和人物内在的关系太过复杂,因此编剧在尽量简化、明晰历史脉络时,采取了抓住标志性事件的办法。比如关于宋教仁被暗杀导致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其间的纷争纠葛足以另拍一部电影甚至是电视剧,但编剧在暗杀前,让陈其美在宋教仁提出建立国民党演说时意味深长地点评了一句,暗杀后,用字幕打出“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

当然,尽管采取了删繁就简的策略,《建党伟业》在涉及史实的部分还是相当严谨,因此观众若能事先对中国近代史多做点功课,将有助于看懂电影。

《建党伟业》采取了多线叙事的方法。其中一条线是近代史上的大事记,从辛亥革命讲到五四运动;一条线是青年毛泽东的人生轨迹,从参加新军到参加中共一大;另外一条线是中共成立前的历史思潮,主要是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辜鸿铭等人的事迹串联。

其间涉及不少历史教科书中的反面人物,《建党伟业》并没有简单地将他们脸谱化,很多细节上更接近这些人物的本来面目。

以袁世凯为例,无论是镇压戊戌变法还是改制称帝,他都是一个绝对的反派,在过往的影视作品中,袁世凯往往被脸谱化为一个残忍、愚蠢的大光头形象。但是在《建党伟业》中,周润发饰演的袁世凯是个有手腕、有心机、有胆量对日本人破口大骂,甚得部下拥戴的总统形象,但最终因为“想过把皇帝瘾”,结果“过把瘾就死”。

关于五四运动中最出名的“三大卖国贼”之二的曹汝霖和章宗祥,近年来,随着关于二人在抗战期间始终拒绝日本人的威逼利诱,不做汉奸的史实被披露,对他们的评论也越来越客观。显然,这种评论也被带进了电影中。比如,章宗祥和太太被学生困在赵家楼内,借着牌桌上的几句对白,点出了章宗祥在职务上的身不由己。另外,作为和“火烧赵家楼”齐名的“痛打章宗祥”这段史实,也被巧妙地艺术化处理为章宗祥夫妇脱身离去。

尽管顶着巨片的名头,出品单位多达40家,但电影本身依然难以避免出现粗疏错漏。廖凡扮演的朱德打了场“个人英雄主义”的恶战,枪炮轰鸣的好莱坞动作片范儿十足。这场“一个人的战斗”居然就是蔡锷指挥的护国战争的浓缩。如此铺排,未免有点恶搞之嫌。

片中毛泽东的服装要么是笔挺的学生服,要么是浆洗熨烫得没有一丝褶皱的长衫,外加一根很五四青年范儿的长围巾。编导显然忘了,求学时期的毛泽东一直是个贫穷学生。

《建党伟业》是部全明星阵容电影,纯属“打酱油”的明星安排本应是非常简单的,但黄建新导演显然没有意识到笑星一张嘴,正剧眨眼间会被消解为喜剧。冯巩扮演的冯国璋和李菁扮演的袁克定开腔讲话的那一刻,影院里笑声一片。

最让我感到血脉贲张、激动莫名的电影桥段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全面失败,日本全面接收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利益,消息传来,举国震动,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终于把满腔爱国热情迸发出来,他们以无所畏惧的姿态走上街头,高呼着“爱国无罪”、“革命万岁”等口号示威、游行,继而火烧赵家楼、痛殴卖国贼;青年学子的拳拳爱国心震撼激扬、感昭日月,不仅在视觉上冲击着我,更在在心灵上感动着我,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就这样以其独特的魅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之中,凝固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之中了。

最让我肃然起敬,钦佩动容的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全国各地的共产主义组织分别推荐代表奔赴上海召开会议,这些青年才俊怀抱着共同的理想和主义走到了一起,他们在中国的大地上共同缔造了一个全新的政党,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这个叫做“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成立之初只有五十多名党员,他们为了召开一次会议还得东躲西藏,谁又能料到,这个年轻而力量单薄的政党,却在二十八年之后成为新中国的执政党,带领全国人民从此走上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

通过观看这部《建党伟业》,我们再一次形象地认识到,在当时的旧中国,无论是封建王朝还是北洋政府,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其他民主党派,无论是议会制、总统制、还是君主立宪制,都救不了积贫积弱、处于列强环饲的旧中国,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无数仁人志士在黑暗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最终他们发现,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人民的不二选择!

影片的结尾真美啊:在那水气氤氲、朦胧迷离的嘉兴湖面上,年轻苗条的王会悟身着粉色碎花旗袍,手撑油纸伞坐在船头上,为这群焕发着年轻活力的共产党人放风;船里面,先是一个人,继而是一群人的声音,他们缓缓唱起铿锵有力的《国际歌》,打破了这山水江南纯朴的宁静,历史的传奇在山水中若隐若现……

一路曲折一路歌,从当年建党之初的五十多名党员到今天拥有将近八千万党员,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九十年的风雨历程。这九十年是不平凡的九十年,是可歌可泣的九十年,是丰功伟绩的九十年,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为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观看《建党伟业》,重温中国共产党建党那段峥嵘岁月,感受革命先辈崇高的信仰,以及他们为了自己的崇高信仰而执着地去努力奋斗,使我再一次深深地被他们的革命精神所感动,自己的理念信念也得到了洗礼,思想境界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最后我想诚恳地说一句:《建党伟业》真的是一部好看的电影,一部让你感动的电影,一部成功的电影!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品味眼前幸福的人生!

篇2:建党伟业观后感想

---观《建党伟业》有感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为感受那段光辉的建党历程、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公司党委组织我们观看了《建党伟业》这部献礼建党九十周年巨片。随着一个个历史事件在镜头前展开、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出现,我或喜或悲、或愤或恨,仿佛进入到了那个军阀混战、社会黑暗、民不聊生的年代,融入到了那个无数仁人志士为挽救危亡的中国,而四处奔波、四处探寻,最终在黑暗中开辟出了一条光明大道,完成建党伟业的历史岁月中:当见到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人们感到雀跃与自豪,对未来充满期待。当袁世凯为了一己之私利,秘密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时,我们恨不得上去一脚把他踩扁在脚下。当外国人同意把山东送给日本人时,我们在愤怒的同时,又不得不深思“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真谛。当学生们涌上街头,振臂高喊“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的口号,咬破手指血书“还我青岛时,我顿时被宏大场面深深震撼,让我热血沸腾,当看着那12名中国共产党的先锋战士在嘉兴南湖游船上激昴地读着《共产党宣言》,唱着《国际歌》的时候,我不禁眼眶湿润了,因为我真实的看到了我们的党是怎么一步步艰难的走过来的,也清楚的了解了我们的党是怎么从稚嫩一步步走向成熟的,让我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又有了新的、直观的了解。

120分钟抒写了10年磨难、10年坎坷,中国共产党终于破茧而出,这不是终结,而是刚刚开始。在其后烽火连天的战场上,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战斗,在血与火的考验下,成功领导全国人民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走向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历史的烟尘掩盖不住岁月的风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先辈们将烂漫的红色洒向中华大地,“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共产党向历史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今年,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她的90岁生日!90年,弹指一挥间!90年,蝶破茧鹰冲天!90年,步履奔腾信心不变!时光如水,岁月如歌。中国共产党从弱到强,从幼稚到成熟,不断发展壮大,从建党之初的寥寥几十名党员,逐步发展成为在中国执政六十多年,拥有七千八百余万党员的大家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正逐渐强大起来,屹立于世界的名族之林。90年前的7月1日,中国共产党为黑暗的中国点起了一盏明灯,照亮了漫漫革命之路;90年后的今天,《建党伟业》追本溯源,去寻找和讲述光明源头的故事。当然,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史,内容丰富而生动,仅靠一部《建党伟业》是无法完全展现出来。但是,它无疑是一部生动的党史教材,让我们从中认识中国共产党各位先驱的伟大与平凡,认识革命先驱的筚路蓝缕和光辉岁月。作为一名80后,我沐浴着党的雨露,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走进知识的海洋。是党把我从一个无知的孩童,培养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作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我坚定自己追随党坚贞不渝的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加强学习,因为学习使人智慧,知识使人强大,信念使人坚强,理想使人升华。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力军,“十二五”的宏伟蓝图已经展开,在满怀希望的同时更感觉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但是,无论我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都不会退缩,因为党永远在我心中、因为前进的道路上还有众多的同伴风雨兼程,坚定不移。

篇3:影片《建党伟业》的叙事结构分析

作为建党90周年献礼片的《建党伟业》创造了华语电影的商业奇迹, 无论是对政治正确性的诉求, 还是对商业艺术性的追逐, 导演韩三平、黄建新努力打造的是一部主流电影的政治类型片。影片《建党伟业》围绕1921年前后展开, 讲述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10年间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影片从两方面入手来展开叙事:一方面是从1911年到1921年10年间的重大事件, 另一方面是重大事件中的一些重要人物的所作所为, 他们的性格、情怀、成长和时代特征。叙事结构是指一部影片的结构 (组织) 关系和表达方式, 从叙事结构上看, 《建党伟业》的叙事基本采用大历史的结构, 将影片分为北洋时期、五四时期和中共一大三段。三个段落事件不同, 人物各异, 其叙事策略也相应呈现不同的对策。然而结构只是形式, 与它同样重要并且密不可分的是内容, 因此分析叙事结构离不开对内容的理解。

北洋时期:谁主沉浮

《建党伟业》横跨10年, 第一部分北洋时期就占据6年, 6年间政体革新、权力更迭、各种思潮百家争鸣、各类阴谋和各种论调层出不穷。选择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作为影片开场, 一方面是因为它打响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帝制的近代革命的第一枪, 同时它也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影响了袁世凯、段祺瑞等地方军阀的制衡格局, 也展现了孙中山、黄兴、蔡锷等一批革命党人的群像。从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到溥仪退位, 从袁世凯称帝到护国运动, 从四川战役到张勋复辟, 在历史的舞台上不断地上演着惊心动魄、壮怀激烈的剧目。影片并没有按照常规浓墨重彩地渲染孙中山的就职仪式, 相反却着重提及了陶成章遇刺和宋教仁遇刺两个场景。其原因一方面是史实的依据, 在历史上这两场刺杀直接触发了二次革命;另一方面从电影类型元素构成的角度, 这两场戏为这部政治类型片提供了类型延展的机遇和空间, 从而提升了影片的观赏性。

影片的叙事策略之一, 是邀请众多一线明星参与演出, 一方面明星的加盟会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电影院;另一方面是由于那个热血沸腾、群情激昂的年代, 众多历史人物在这个舞台上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 表现自己的雄韬伟略, 自然能够吸引众多演员来扮演这些颇具魅力的历史人物。影片《建党伟业》三部分分别起用了不同类型的演员。第一部分北洋时期主要是巨星出演。袁世凯称帝是《建党伟业》全片第一个详细描写全过程的事件, 也推出了全片领衔出场的两位主角——周润发饰演的袁世凯和刘德华饰演的蔡锷。周润发所饰演的袁世凯无论是在擦拭皇袍时眼中的不甘和无奈, 还是在与日本使者交流中的时而强横时而犹豫, 都是十分精准和到位的。刘德华在片中主要表现了蔡锷将军“抱病反袁”的情形。最初蔡锷对袁世凯抱有幻想, 认为他“雄才大略, 群望所归”, 但是袁世凯与日本帝国主义秘密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 深深刺痛了蔡锷, 使他看清了袁世凯的反动面目, 袁世凯复辟帝制, 使蔡锷气愤至极, 他决心以武力为“四万万人争人格”。于是他表面疏离政治、玩物丧志, 在当朝文武官员面前“斗蛐蛐”, 让“天下人都知道, 蔡锷爱美人不爱江山”, 借以蒙蔽袁世凯。后秘密离京赴津, 旋以治病为名东渡日本, 筹备革命。影片在此着重表现了英雄的侠骨柔情, 蔡锷将军与红颜知己小凤仙在车站挥泪告别, 当蔡锷眼含热泪沉重道出“奈何, 七尺之躯, 已许国, 再难许卿”时, 表现出了一位将军为民族大义舍弃个人情感的艰难选择。

五四时期:上下求索

《建党伟业》第二部分主要叙述十月革命后, 中国知识分子精英探索革命发展, 在“五四”前后对国家民族未来的理性思考。历经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传播、巴黎和会的召开以及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爆发的全过程, 这部分由陈烨、冯远征、张嘉译等实力派演员担纲出演。

早在五四运动前几年, 中国知识界就出现了一个思想启蒙运动。这个运动是在内忧外患交迫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新的阶级力量有所增强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在这个形势推动下, 接受了西方新思潮影响的先进知识分子, 眼看封建军阀的倒行逆施, 帝国主义又加紧了对中国的掠夺, 内忧外患、风起云涌, 而旧文化和旧思想又严重地阻碍着民族意识的觉醒, 因此开始奔走呼号, 致力于新的启蒙思想工作, 以唤醒民众, 挽救民族危亡的局面。这个启蒙运动后来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传播的条件下, 转化成为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犹如奔流汹涌的潮水, 泥沙俱下, 但生机勃勃。影片中表现了1917年, 北大校长蔡元培聘请胡适、陈独秀、李大钊、辜鸿铭等人任职北大, 一开场就是学界耆老辜鸿铭与胡适、陈独秀、罗加伦等人的激烈辩论。事实上辜鸿铭在片中的言论并不是在接受委任时的演讲, 而是在其他场合的言论, 放在这里似乎有些不尊重事件本身, 但却符合历史的逻辑。编剧董哲这样说:《建党伟业》的重心在于揭示中国共产党成就伟业的必然性, 要揭示这个必然性, 就需要有一个清晰的逻辑线来阐释。至于如何选择事件, 那就要看是否在这条逻辑线上。这样的创作方式, 董哲的总结是“大事不虚, 小事不拘”。

因为有了新文化运动思想上的准备和巴黎和会的导火索, 五四运动的爆发则成为一种可以预知的学生运动和民众行动。群情激奋的五四运动也成为影片最具爆发力的场面之一。学生高举旗帜、挥舞手臂、高喊口号、走上街头、声讨卖国贼、火烧赵家楼, 而五四运动中众星饰演的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情绪激昂的演讲场面, 也呈现出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段落。张嘉译饰演的革命伟人李大钊是沉稳而厚重的, 他是那个风云激荡的大时代里, 怀揣以天下为己任的先进分子之一。他“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 是在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 他投身新文化运动, 向封建顽固势力展开猛烈斗争, 他与陈独秀一起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 “南陈北李, 相约建党”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中共一大:红色青春

《建党伟业》第三部分是讲中国的进步青年们发现西方列强完全靠不住, 而列宁的成功却如一盏明灯, 为他们指引了方向。这群朝气蓬勃的社会精英开始彼此来往交流, 誓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1921年7月22日, 13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代表集结在上海博文女校宿舍, 以北京大学师生暑期考察团的名义, 参加这次历史性的聚会, “中国共产党”在众人齐声吟唱的《国际歌》中呼之欲出。为了避免会议戏的沉闷, 影片还特意设置了巡捕房的便衣跟踪和陈公博夫妇的旅馆惊魂。尽管第三部分占据全片不足五分之一, 但却是影片中最富有青春和激情的, 因为影片要刻画出“一个风华正茂做大事的年代”, 所以起用了众多风头正健的青年演员。刘烨饰演的毛泽东第一次出场是在1914年, 当时他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 在校期间, 受杨昌济等进步教师的影响, 成为《新青年》杂志的热心读者, 他崇拜陈独秀、胡适, 北上北平, 为留法学生募集款项, 在北大图书馆担任助理员, 1919年回到长沙, 同何叔衡等组织长沙共产主义小组, 两人在1921年作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里展示了青年毛泽东的人生轨迹和成长历程, 描述了从最初的体育救国、教育救国到马克思主义救中国的探索历程, 同时也表现了毛泽东与杨开慧的青春浪漫, 在除夕晚上, 杨开慧陪着毛泽东在图书馆值夜班, 一起喝酒庆祝新年, 一起观看新年礼花。这里历史人物不仅具有了历史的真实, 也具有了情感的真实。

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犹如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 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 也揭示出历史的必然。这场戏是影片的重头戏, 而南湖渔船的戏份又是召开一大的重中之重, 因而被创作者重度渲染。整条船从造型到摆设, 所有的细节都是按照史书中的记载制作的。在烟波浩渺的嘉兴南湖, 辽阔温润的水面上漂浮着这条船, 周迅饰演的“周南三杰”之一的李达夫人王会悟, 这位南国女子婉约温婉, 身着旗袍, 端坐船头, 手执油纸伞, 为船内的共产主义者的秘密会议站岗放哨。南湖的渔船内外呼应, 成就了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 表达出共产主义是科学的、共产主义是美丽的这样一种深刻体认。

结语

篇4:《建党伟业》怎么卖

作为全世界成员最多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已经达到8000万,《建党伟业》无论创造多大票房都不足为奇,而人们所关注的,是《建党伟业》能不能叫好又叫座,将其营销最大化。

新票王不能只是件奢侈品

在《建党伟业》上映之前,就有不少人认定该片票房必须超过8亿,乍听之下8亿的数目让人瞠目结舌,仔细一算却并不算多。

按照目前中国电影的平均票价35元计算,也就是说只要有3000万观影人次,就能刷新票房纪录,也就意味着影片的票房将超过10亿元人民币。而3000万人,不到我国党员数量的一半。

目前我国电影院的屏幕总数已经将近10000块,如果将这一资源充分利用,让所有党员都走进电影院,8亿这个数字远远不是最终目标。

动辄六七十元甚至一百多元的高额票价,让部分普通收入的人们第一时间难以观看这部电影,也表明了目前《建党伟业》走的是奢侈品的路线,而不是像麦当劳一般让平民老百姓都接受的大众化。而希望成为新票王的《建党伟业》,是否能做成面向大众化的产品?

有资料表明,美国电影产业的总收益,20%来自于银幕营销,80%来自于非银幕营销。除了走进电影院,《建党伟业》还拥有其他多种营销手段。

近年来,各地方的电影公司也不断为百姓的娱乐生活作出贡献,电影走进社区就是其中一大方式。大部分的城市居民都居住在社区里,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社区居民对电影大片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但是无论《建党伟业》如何造势,都有部分居民对此片毫不知情,这一部分居民都是《建党伟业》的潜在消费者。如果能花小钱、不花钱就能看大片,是社区群众求之不得的。

不仅是走进社区,别的营销手段也可供选择。NBA的篮球大篷车是一种非常成功的商业活动,无论走到哪个城市哪个地区,大篷车周围永远人潮涌动,欢乐无限。设想如果《建党伟业》能用专属它的“电影大篷车”,穿梭大街小巷,在城市各个人群聚集地播放,定能取得良好反应。当然,配合上其他精彩演出效果更出色。

《建党伟业》的上映气势恢弘,在其上映之前,全国各地都铺满了该片的海报。但是,光有本国市场远远不够,这股红色热潮更应该在全球流动。

《建党伟业》在内地上映一周,票房轻松突破1.5亿元,6月24日,该片将登陆北美,在北美10个城市的30家影院公映。除了北美等发达地区,广大亚非拉国家也应成为《建党伟业》的营销对象。

中国崛起速度让世界惊叹,而中国的强大更是得到了广大第三世界同胞的认可。对于中国,他们是好奇的,他们希望通过各种渠道更好地了解中国。而《建党伟业》,这部讲述中国人奋斗的片子,正是了解中国的最佳途径。

把观影行为变成公益行为

虽然《建党伟业》在全国都有大力度的宣传,该片的知名度节节攀升,就连儿童都知道了这部大片,但是片子的美誉度,却没有同比例增加。

早在影片上映之前,网络上就纷纷流传一则消息:《建党伟业》票王不超过8亿,其他大片就无法上映。一时间,无论是微博还是各大SNS(社交)网站,都有对《建党伟业》的不同看法,他们并不是不喜欢这部电影,而是认为《建党伟业》这一行为涉嫌不正当竞争。

对于《建党伟业》来说,公益营销无疑是其提升美誉度的好方法,只要拿出一部分的票房做慈善,就能将观影行为变成公益行为,从而抢占舆论阵地。

对于《建党伟业》来说,如何吸引党员来看已经不是难事,而该片众多的明星演员,让年轻人对红色电影的看法有所改善。部分年輕人更是抱着“数星星,看电影”的观点走进了电影院。

其实,该片吸引年轻人的并不只是众多明星的参与,而是片中年轻的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大多都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却为了共同理念努力奋斗。《建党伟业》不仅是部历史片,更是一部励志片,希望年轻人在观看此片时能够热血沸腾,充分感受到彼时中国知识精英在乱世中求治国之方的精诚之心。

篇5:建党伟业感想

《建党伟业》这部电影是我一部我感觉拍得很不错的电影,我不仅自己在家看了一遍,也在操场的大屏幕中看了一遍,这部电影是一部讲述的是在风起云涌的年代里,一群有知识、有梦想、勇敢的热血青年为了改变当代中国的命运,在腐败横行、内忧外患的环境中,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敢于推翻腐败、独裁专制、卖国求荣的清政府和军阀的统治,秘密组建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这部不单是给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献礼的重点影片,也是一部讲述中国近代可歌可泣的历史影片,给了当代中国人一个重温历史的好机会,相当具有时代的价值,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电影。

《建党伟业》,可以给人很震撼的心灵冲击,电影里再现了中国那段风雨飘摇的历史,重现了老一辈的革命家的爱国抱负,他们这些热血青年为了拯救危难中的中国,历经千难万险,经过不懈斗争,终于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所以我觉得这部电影对我们这些出生在新社会、沐浴在党阳光下的花朵,无疑是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机会。

每当我看到里面的情节时,我的内心就会非常澎湃,我觉得我自己真的被当代中国的时代所震撼,被那个时代的青年的激情和热血所感动,被他热血青年们的那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精神所感动。当看到学生们不怕牺牲地冲击卖国贼,我就感受到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性;当看到毛泽东北上寻求救国之道,我就看到热血青年的救国决心;当看到蔡锷将军为了寻求救国的方略,不惜在火车站与小风仙挥泪相别,与孙中山相吐血谈,在战场上抱病的上阵,我就看到将士爱国的赤胆忠心;当我看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胜利了,推翻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我就感到雀跃与自豪,对未来的中国充满期待,我的内心就他们被感动了、被震撼了,眼眶不知不觉地湿润了。但当我看到外国列强瓜分中国土地,是无忌惮地残害中国人民,我就十分气愤,很想把列强全部赶出中国;当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德国将山东的全力拱手相让给日本,我就更加气愤,但在气愤的同时也让我明白了“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真谛;当我看到袁世凯为了一己之私利要颠覆时代的潮流,自己称帝,我就看到他的野心和私心;当我看到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我就为中国的未来感到担忧;当三大军阀的混战让中国的百姓饱受战争的痛苦,我就为百姓向往的生活所感到忧虑。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与辜鸿铭进行辩论时,我就可以看出新旧思想在当时高层知识分子中斗争的严酷。这部电影将那段风云变幻、可歌可泣的历史展现的淋漓尽致。

我最欣赏的是五四运动的那一幕,一声声“保卫主权”、“还我青岛”喊得气壮山河,雄壮有力,慷慨激昂,令人热血沸腾,犹如我自身也身临其境!那轰轰烈烈的场面,足以感动每一个观众,让每一个人人为之动容。我记得,我高中的老师讲述这一幕时也是激动不已的,作为当代中国的学生,我觉得我们很难想像他们那份爱国的情怀,但是我们也可以作出爱国的行动,爱国不当是过去学生的事情,也是当代学生应该做的事情。

作为一名当代学生,作为爱国青年,我们更应该熟知中国历史,将知识学以致用,对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强化时代责任感,提高认知和学习能力,为我们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也应该牢记历史,以史为鉴,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在工作和生活中展示当代青年的时代精神。

虽然,我们在通往梦想和成功的路上也会有挫折和失败,但和革命先驱者的鲜血和生命比起来,我们就会显得很渺小,因为我们还有更多再来一次的机会,直至获得成功的喜悦。而革命先烈们有的只是前赴后继的坚定信仰,以及将这种信仰托付给同志继续传递的信任,他们甚至大多还没见到过成功的曙光,和他们比起来,我们还是幸福的。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应该想起孙中山那传扬千古的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面对困难,不要退缩,要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努力挺过去,因为我相信,黎明之前最黑暗,成功最前最艰辛。

在电影中我们看到,过去很多共产党人、革命志士为了国家的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上刀山下火海,他们的精神斗志不但值得我们学习,并且要发扬光大。但现在,我们党内部分党员贪污受贿,革命意志衰退,工作热情退化,严重影响党的形象和战斗力。我们要从电影中学习老一辈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无私奉献忘我工作的爱国主义高尚品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力量。

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诞生的。它应允了历史的要求,应允了民族的要求。它的诞生,给中国带来了希望,给人民带来了光明,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从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的斗争,最终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劳动人民翻身做了主人。

篇6:建党伟业观后感言

闭上眼睛,浮现的都是1945年抗战胜利,国共两党重庆谈判,一向到新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五年间的风云变幻,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画面。

是啊,光阴似箭,此刻党已经90岁了,从当年的“风腥血雨”到此刻雨过天晴,又有谁能体会当时的艰辛历程呢,只有亲身经历过才明白什么是苦,什么才是甜。当共产党诞生的时候,就仿佛注定它以后的成功,看完《建党伟业》才明白,当初党的诞生,就是为此刻的和平而建立,虽然此刻已经没有了战争,但我们依然不能忘记共产党对我们的“恩赐”。

作为当代的学生,我们有无限的自由,可这些自由是谁赢取的呢,是党。我们有幸生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我们在二十一世纪这个完美的时代下,不用呼吸战火弥漫的空气,只需沐浴在和平的阳光下,不需要担忧吃了上顿没下顿,只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需要担虑半夜敌人入侵,只需安然入睡。中国已经从落后走向繁荣。

就从食物上来说,以前人们只要能吃饱就很满足了,不像此刻都讲究营养平衡。以前人们衣服只求穿暖,此刻只有时尚才是“真理”。90年来,我国经济在不断增长,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

《建党伟业》里解放上海,解放军累了,没有占民宅,整体睡在马路上。我看到了,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会胜利。这就是我们百姓最亲的亲人——中国解放军。当毛主席在天安广场向人民宣告共产党的胜利时,同时也预示了中国人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新王朝,我们要珍惜这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它是由无数共产党用鲜血换来的,祖国繁荣昌盛,人们幸福安康,靠的就是党。所以让我们张开翅膀,向广阔天空飞去,为未来打拼,为祖国争光!

建党伟业观后感言精选模板【二】

我参加了集团工会组织的“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9周年”主题观影会,观看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建党伟业》。通过观看使我又接受了一次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建党伟业》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十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这十年的时间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十年。这十年里发生了许多改变中国命运的、使人永远铭记的事件。比如:武昌起义,清帝退位,二次革命,新文化运动,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护法运动,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等。展现了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一批爱国爱民族的仁人志士为国家为民族的生死存亡,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

《建党伟业》这部影片以时间的为顺序,将那十年间发生的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娓娓道来,精彩绝伦。影片中表现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失败,消息传回国内举国震惊,全国人民愤怒了。各地的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们纷纷走上街头,高呼口号,游行示威,要求收回国土,严惩卖国贼。一名女学生跪在地上高举一块写着冤字的大布,为四万万同胞喊冤的镜头深深震憾了我。我内心异常澎湃,被那些青年的激情和热血所感动,被他们为了实现理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所感动。同时也为我能生活在如今的和平年代而高兴,而这一切都是因为那些革命先烈们为中国寻找到了一个真正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和光明,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国家从此走向繁荣富强。

建党伟业观后感言精选模板【三】

一部电影,翻开了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虽说只有两个小时,虽然相比于那段纷扰的年月我们只不过管中窥豹,但我仍感觉到先贤们于迷惘困苦中执着于真理的艰辛与可贵。震古铄今的伟业就起于几位看似狂妄的年轻人,而如今的我们也正当年,是否我们也能建立属于我们的伟业呢?

看《建党伟业》这是第三遍,每一次看,笑点还是会忍俊不禁,泪点还是无法不动容。三年前的我不会想到,三年后我会坐在北大里,和众同志观影,亲历着电影映射到现实的奇妙。我曾理所当然的以为波澜壮阔的光影中流淌的是与我银河之遥的故事,关乎战斗,关乎国运,关乎历史和未来。而此刻,我的目光从文艺审美升华到汲取受教,我的身份从观众叠加为党员,看到前排同学的背影投射到屏幕里五四运动时振臂高呼的有志青年中去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光影里的人群中,有一个,应该是我。历史穿越银河,书写时间简史;党员生生不息,扣响时代之门。生于和平年代固然幸运,而燃烧于革命的熊熊烈火中才是幸福,惟愿党徽中一抹金黄的我能从此发光,去编织属于我的光影传奇,不朽我的奋斗离骚。

建党伟业观后感言精选模板【四】

《建党伟业》所描述的这段历史,是我十分感兴趣的一段历史,也就是俗称的北洋政府时代,时刻从1912年至1928年,在我的大学教科书《中国革命史教程》上是这样描述这段历史的:“辛亥革命后出现了一个比较迅速发展的时期,被称为民族工业的‘黄金年代’。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是空前的,轻工业、重工业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新式学校的兴建和发展,国外派遣留学生的增加,出现了数十万收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成为中国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

教科书总结这段历史的工业和经济发展神速的原因,一是北洋政府颁布的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二是抵制日货户外推动了民族工商业发展,三是一战令欧美国家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控制。

然而,《建党伟业》这部电影对于当年中国的如此惊人的发展几乎没有提及,而是将重点放在抹黑北洋政府,突出袁世凯称帝等细节,将北洋政府描绘成为近代中国最坏的政府,这种描述并不太贴合事实,北洋政府并不是那么糟糕的政府,恰恰相反,从客观上看,由于外部的种种原因,北洋政府反而是一个十分民主自由的政府。

建党伟业观后感言精选模板【五】

2011年6月,最值得期待、最不容错过的一部中国电影,当属《建党伟业》。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以电影的形式,回顾那段风雨如晦的岁月,拨开云雾看那纷繁的历史,无论对中国共产党人而言,还是对普通的中国人来说,都是一次深刻的历史教育课。我昨日看了这部电影,感受很深。

影片的历史维度很广,从1911年到1921年这十年,正是中国社会发生着深刻变革的历史关头。这十年里,中国发生了很多的事情,影片一一回顾:辛亥革命、清帝退位、袁世凯称帝、护法运动、张勋复辟、护国运动、新文化运动、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以至早期共产党人的活动、中共一大召开。

在这部影片中,虽以《建党伟业》为名,但是故事的重点不是共产党。影片的主线并是不共产党的建立,而是中国仁人志士的救国探索。影片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历史的选择!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民国,但是最终还是没有成功,“平等被无视,自由被蹂躏,博爱精神荡然无存”。从1912年民国建立到影片叙至的1921年,中国大地战争不断,内忧外患,军阀割据混战。面对这样的境况,有的人是乘机捞好处,有的人是不断求索国家存亡之道,更多的人则是浑浑噩噩。每个时代,都有机会主义者、理想主义者。今天我们看来,当时那些被斥之为稚嫩的学生、那些“坐而论道”的教师,他们是有理想的,他们在思考着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这边是民族的希望!

这段时间,一直在看徐百柯的《民国那些人》,真的感觉到,那个时代远离我们而去了。也可以说,是我们已经抛弃了这样的氛围。我们这个社会,现在是机会主义者多、功利主义者多,理想主义者少。看看影片中,北大那些学生和教师,都是有思想的人。我常感慨:那真可谓是星光熠熠啊!然而,这些人的结局多不算很好,因为他们“知识越多越反动”。事实上,的确是如此的。这个道理一直都是这样的,几千年前老子就有这样的思想了。例如,我们看到影片中的辜鸿铭,他的思想就是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思想,与新文化运动是相左的。

今天,我们抛开意识形态层面的东西,回看这些人物,我们都应该佩服他们,都不禁为其倾心。陈独秀当时对胡适说:(辜鸿铭)难掩其才华。辜先生虽然是翻译家,但是在我看来,辜先生并不是将外语翻译成中文,而是将中国文化翻译为外语。辜先生骨子里是传统的。

影片中,对辜先生是公允的。对一些“反动”学者是公允的。

除了这些文化人,还有一些政治上相对立的人物,影片也是开明的。例如中共一大代表张国焘、陈公博。在我们的党的历史上,的确出现过叛徒,尤其是在刚刚起步的阶段,一些信仰不是很坚定的人进入了党组织。这本是规律,不可能诞生一个政党,她就是完美的。而一些人,即使最后是离开了党,但是他在党内所做的事情,不应该被抹杀。真实的历史才显大气!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了,如果是人的话,他已然是耆宿。然而对一个政党而言,尤其是对一个致力于民族复兴、人类解放的政党而言,中共才逐步走向成熟。建党90周年之际,全国掀起读党史的热潮。既然读史,就应该多一份成熟,多一份大气。

篇7:建党伟业观后心得

在建党初期的那些日子,在中国人民一同抗日的八年,无疑是艰辛的,这更是那些英雄们的辉煌时刻,奔涌的热血染红了大地,让越来越多的抗日英雄们激发自己的潜力为祖国贡献出了一份真诚的力量!

在这之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又抗击了四年,这样的内战让人心痛,但是为了和平,为了老百姓的安宁,毛主席带领着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败了蒋介石,打败了国民党!打出了一个和谐的新中国!

篇8:建党伟业观后感想

关键词:主题思想,叙事结构,叙事手法

电影《建党伟业》自上映起至今, 热评如潮, 可以说是开创了华映电影的商业奇迹。作为一部定位非常准确的主旋律电影, 《建党伟业》无论在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上来说都是非常成功的。电影讲述了了以南昌起义为开端, 以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为结束的长达十年的历史故事和其间出现的风云人物。电影非常重视对中国近代事件的讲述, 准确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 根据历史的波动, 引出历史答案, 真正地触及了社会的根本——人民大众才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影片从不同角度, 无一不展现了它是一部成功的电影。

一、电影的主题及中心思想

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 该片以一种真诚的态势把握电影的脉络, 清晰的展现中国的近代历程, 借用逻辑中的因果关系, 论证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历史的选择。

电影从中国近代历史入手, 很好地把握了历史的发展走向。通过描述历史脉络, 找到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源。电影用较长的篇幅, 渲染中国历史的发展及状况, 描述了中国人民经历过的许多历史性的选择, 却最终无法走向成功, 中国始终不能摆脱任人宰割的局面, 始终不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 从而隐晦地表达了,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主题。电影导演利用较强的叙事能力和驾驭能力, 经过精妙的逻辑分析, 推出历史的逻辑联系, 用科学的方法论证这一主题。避免了如《董存瑞》等早期电影一般的、简单的“喊口号”式的表述方法, 在提高了电影艺术价值的同时, 也加强了观众对电影主题的认同感。从而使电影在内容上做到了深层探索, 形式上做到了简练质朴, 风格上做到了含蓄隽永。

同时, 《建党伟业》在主题表达上也比同类电影更加客观, 更加真诚, 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历史, 做到了“不虚美, 不隐恶”。电影还原历史真实, 刻画历史重要人物, 不再像以往的主旋律电影一般, 将敌人描写成简单的邪恶符号, 而在于着重还原历史人物原貌。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全面描写, 真实的反映历史的同时, 也把握了电影的主题。利用历史真实人物的原貌, 这就大大增加了讲述历史的可信性, 用真诚打动了观众, 同时, 也很具客观性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历史的选择, 是人民的选择。电影用历史中的主要人物为叙事中心, 用多方位视角反应中国历史状况, 表达了中国近代历史中, 苍茫大地上, 不合时宜的多数英雄人物, 皆被雨打风吹去。电影也表达出时代造英雄的特质, 但是在历史的舞台上,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任何个人英雄主义都不可能力挽狂澜。要数风流人物, 还要看人民大众。电影在表达“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主题的同时, 也表述了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观, 人民大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更加深化了主题, 增强了电影的思想深度和叙事宽度, 从而加强了观众对电影的认同感。

二、电影的叙事结构

影片的叙事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开展:一方面是对从1911 年到1921 年这10 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讲述, 另一方面是对重大事件中的一些重要人物的成长经历、个体认知, 乃至性格、情怀等进行讲述, 颇具时代特征。从叙事结构上来看, 《建党伟业》的叙事基本都是采用了分阶段历史的结构。电影主要分为三个叙事段落, 分别是“近代历史背景”、“五四爱国运动”、“建党伟业过程”这三个阶段。三个段落事件不同, 人物各异, 其叙事策略也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对策。然而结构只是形式, 与它同样重要并且密不可分的是内容, 因此, 分析叙事结构离不开对内容的理解。三个叙事段落在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描述的过程中, 依然隐藏着一个隐晦的因果逻辑。可以简单的总结为“种树——开花——结果”的因果关系。

第一个叙事段落: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在这期间不仅是权力更迭、政体革新, 各种思潮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同时, 各类阴谋和各种论调更是屡见不鲜、层出不穷。影片选择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作为影片的开场, 不仅是因为武昌起义打响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帝制的近代革命的第一枪, 同时也对其后发生的历史事件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时期既有袁世凯、段祺瑞等地方军阀的混战、制衡格局, 也展现了孙中山、黄兴、蔡锷等一批革命党人的光辉英雄形象。于是, 在中国近代北洋政府的无能与软弱、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社会背景下, 最终播下了民族救亡运动的种子。正因为播下了民族救亡的种子, 于是产生了第二个叙事段落:“五四爱国运动”时期。

第二个叙事段落:五四爱国运动时期。影片第二部分主要叙述十月革命后, 中国知识分子精英们探索革命发展的道路, 并在探索的过程中对国家、民族的未来进行理性思考。历经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传播、巴黎会议的召开以及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爆发的全过程, 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理论和宣传的基础。正因为“五四运动”的宣传, 爱国青年们逐渐意识到要想救中国, 就必须结束这种群龙无首的混乱运动局面, 进而建立拯救中国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至此, 影片切入第三个叙事段落。

第三个叙事段落: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期。这一部分主要是讲中国的进步青年们在一次又一次的经验教训中, 意识到西方列强完全靠不住, 而列宁的成功却如一盏明灯, 为他们指明了方向。这群朝气蓬勃的社会精英们开始彼此来往交流, 誓要建立中国人民自己的政党无产阶级政党。1921 年7月22 日, 13 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代表团聚在上海博文女校宿舍, 以北京大学师生暑期考察团的名义, 参加了这次历史性的会议, 与会的“中国共产党人”齐声吟唱《国际歌》, 至此, 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电影的整个叙事安排, 使电影整体结构非常合理, 这种结构打破了传统电影的线性结构理念, 开创了全新的电影叙事方式和技巧, 极大地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力。电影在最后段落的叙事中, 还采用了蒙太奇的手法表达了第一次党的会议之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 更加切合主题, 使整个电影结构完整严密。

三、电影情节的叙事手法

影片利用了渐变和突变的情节发展手法, 这也是电影情节时间变化的具体体现。渐变是实现突变的手段, 而突变则是渐变的最后结果。他们两者是“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从电影的一开始到发展中的每个环节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从天的不断叠加, 渐变也随之叠加, 当渐变到达一定程度时, 电影就会出现突变, 从而发生质的变化, 至此达到电影的高潮。

《建党伟业》就是一个典型的运用渐变到突变发展的电影。导演运用“渐变——突变”的叙事手法, 将中国民众逐步的唤醒, 通过个人的力量, 唤醒思想沉睡的人们。从而导致了叙事的突变——“五四运动”的爆发。对于最终结果,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五四运动”的爆发又成为了一种渐变的过程。没有领导核心的运动注定是失败的, “五四运动”的非理性的行为, 如“烧桌子”等愚昧行为, 从侧面反映了“人民运动”需要一个政党的科学领导。于是, 在五四运动这个“渐变”的基础上,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为一个“突变”的结果。这种叙事手法, 非常有力的论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呼唤, 是人民的选择”, 同时也证明了人们大众“主沉浮”的主题。

甘瓜苦蒂, 物不全美, 任何一部电影都不会是完美无缺, 电影《建党伟业》也不例外, 《北京日报》就曾批评《建党伟业》“明星盖剧情, 揭示社会矛盾不够”, “所谈历史不太真实”。毕竟, 艺术来源于生活, 却又高于生活。作为主旋律电影来说, 我们不能太过苛求电影中的方方面面, 而忽略了《建党伟业》作为主旋律电影对影视艺术的贡献。中国电影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辈当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陈旭光, 《潮涌与蛻变——中国艺术电影三十年》[J].《文艺研究》, 2009年01期.

上一篇:失独家庭一次性补助金下一篇:14个提升自己能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