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失独家庭的社会救助

2022-09-10

“失独”听上去只是简简单单一个词语, 但是这背后隐藏着许多难言痛苦又是别人无法体会的。那么社会到底对“失独家庭”这个群体了解多少?造成失独群体存在的原因都有哪些?政府社会应该怎么做?带着这些问题, 笔者做了以下简单研究。

一、“失独家庭”的基本状况

1、什么是失独家庭

“失独”是指独生子女意外亡故后引发家里老人养老送终问题难以解决的社会现象;“失独家庭”指独生子女死亡, 其父母不再生育、不能再生育和不愿意收养子女的家庭[1]。据不完全统计, 2000 年中国有超过16000 名学生死于食物中毒, 溺水, 交通事故, 自杀和其他非正常原因。从卫生部公布的《2010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有统计数据可看出, 我国当前新增失独家庭平均每年达到7.6 万个, 更有甚者, 有人口学家估计, 未来我国失独家庭将可能达到1000 万。

育儿防老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 随着人口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完善, 为了减缓人口对环境资源造成的巨大压力、提升国民经济发展指数, 1980 年我国开始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这在当时是实现国强民富的必要选择。但近年来我国的家庭规模不断缩小, 1982年平均每个家庭有4.43 人, 到了2010 年缩减到3.10 人, 其中独生子女家庭更是超过了1.5 亿户, 有人提出, 我国劳动力由以前的过度剩余向短缺转变的“刘易斯拐点”正在逐步向我们逼近, 许多独生子女面临沉重的养老负担, 而老人“失独”不仅是家庭灾难, 更是严重的社会问题[2]。

2、失独家庭的现状

独生子女是整个家庭的核心, 父母把所有的希望与爱都寄托在他们身上, 一旦其遭遇不测, 那么对家庭对社会来说都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1) 精神伤害, 现今中国大部分失独父母多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人到中年却经历了“老来丧子”的人生大悲, 且因政策、身体原因无法生育二胎, 精神上遭受巨大打击, 容易陷入自我封闭, 濒临崩溃, 导致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更有甚者可能会产生自暴自弃, 厌恶社会, 对社会充满仇恨, 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2) 生活困境, 在生活医疗养老成本都居高不下的今天, 4:2:1 的结构已经让养老问题十分棘手, 更遑论4:2:0 的失独家庭[3]。虽然当今政府倡导为养老居家提供社会化

服务, 然而还处于探索阶段, 没有形成成熟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

二、“失独家庭”形成原因

1、政策原因

1) 计划生育政策, 人是国家的根本,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 人口的增长完全处于自发的状态, 再加上当时大家秉持“人多力量大”的观念, 人口出生率持续增加, 但随着人口与经济的矛盾逐渐加深, 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探讨控制人口以缓解经济压力并节育的方法措施。1982 年计划生育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在全国推行, 2002 年9 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开始实施, 这意味着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内容在不断的发展完善, 更加的法制化、制度化。

计划生育政策自实施以来, 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只能生一个就意味着一旦这唯一的希望遭受任何灾难, 那么父母就只能面临“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凄凉境地, 又由于政策和身体情况的限制, 这个家庭就变成失独家庭。这就是“失独”的根本原因。

2) 社会抚养费,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发展起来的社会抚养费, 早些年又被称为超生罚款或计划外生育罚款。国务院于2002 年在《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中明确, 社会抚养费是指为调节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环境, 适当补偿政府投入到社会公共事业的经费, 而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生育子女的公民征收的费用[5]。

但在历史上这笔费用一直存在着标准、执行不统一, 钱款去向不明确等诸多问题, 导致2014 年11 月产生了“废止之争”。由于社会抚养费对于贯彻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起到法律维护作用, 国家卫计委曾明确回应称不会取消征收, 仅于11 月20 日公布了《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条例 ( 送审稿) 》, 在政策法规上作出了相应调整:统一征收标准设最高三倍上限, 这对有二胎生育欲望的人是好事;统一执行标准以执法区域的户籍地收入为主, 在外务工人群不再怕被重复收钱;处罚权仅掌握在县级政府手里;征收范围缩小违法才罚, 对于未婚妈妈等人群来说, 可以免交“超生费”;增添了调查环节当事人可申辩;“乱收费”的征费指标得以明确, 实现规范化收费, 减少了拿上户口与收费挂钩的现象。这是新规定对广大普通群众带来的福音。但在某些关键点上, 新规定还没有做到彻底符合人们的期待, 还需要更多的改进调整。

3、社会个人原因

造成“失独”的直接原因却是这个社会存在着许多不稳定不安全的因素, 而个人又没有完善的系统的安全防患意识, 或者说更多时候有天灾人祸、疾病侵袭等诸多无法避免的突发事件, 从而导致“失独”的发生。

三、社会对“失独家庭”的救助

1、失独家庭有获得救助的权利

2012 年, 2400 多名失独父母联名向国家计生委递交了《关于要求给予失独父母国家补偿的申请》, 他们十分理性地向国家提出了权益保障诉求, 而非要求困难扶助, 但对他们的这一要求国家计生委信访处宋处长表示, 就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中并没有做出相关规定[6]。

这就不得不提出, 我国产生的许多独生子女多在1980 年后, 他们大多属于“政策性独生”的范畴, 相对的也就存在着“政策性失独”的风险, 那么国家就应该负起立法保障其权益的职责, 而非推诿拖延。众所周知, 权利与义务历来都是对等的, 既然失独家庭履行了国家规定的义务, 那政府部门就应该来承担履行相应义务所受的风险, 这不是一种恩惠, 而是权责对等的体现。

关怀与尊重是失独者的权利, 失独首先带来的是家庭结构不完整、唯一希望破碎的巨大的深刻的无法弥补的痛苦, 孩子作为中国家庭的中心, 是每个家庭的希望, 一旦失去独生子女, 这个家庭所要承受的精神和心理压力未免过重, 更需要国家社会给予深切的关怀。保障是失独者的权利, 而不仅仅是需要, 无论失独家庭贫富与否, 他们都应该共享统一、公平的养老补偿金, 解决失独家庭在经济上的困难。

自然, 我国对失独家庭也有相关的政策与规定, 但更多的是属于一种道义上的关心, 而没有赋予失独父母自身的权利。我国2001 年12 月出台了《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第27 条规定, “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 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 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7]。”一个“帮助”, 似乎什么都说清了, 但其实并没有提及具体措施。这就给失独家庭要求补偿却被告知法律无明确规定找到了理由, 这其实就是对失独家庭现状的漠视。

目前, “失独”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 让失独者不再孤独, 不仅仅与某个政策相关, 更是对社会文明和国家责任的一种考量。顶层设计加上底层互动, 整个社会要联合起来去关注、帮助这个群体, 为他们打造一个充满爱与温暖的大环境, 才能让这个群体走出悲伤, 孤独得以抚慰。

2、社会组织的援助措施

1) 针对失独家庭经济困难方面的扶助, 目前一些社会组织如公益基金会, 充分利用社会慈善力量, 通过发动募捐等方法, 筹集资金, 给予失独家庭一定的经济救助, 在节假日期间走访各个失独家庭, 为他们带去各种物资和日用品[8]。这对于没有子女可以依靠的失独父母来说, 是最广泛直接, 也是最容易办到的事, 同时也为政府减轻了负担。

2) 针对失独家庭精神心理方面的帮助, 目前社会上也有很多公益组织在开展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 他们找来专门的心理咨询师、青年志愿者, 把部分失独家庭聚集在一起, 大家共同分担痛苦, 互相走出家门, 去感受外界的关怀和爱, 同时政府应发动全社会人员体谅帮助失独者, 引导失独者开展自救, 自己主动寻求帮助, 战胜困难, 寻找新的生活动力, 保持良好的心态, 并通过各种宣传与演练提高各家庭成员的安全意识和安防能力, 避免因自身疏忽原因造成灾难的再次发生。

3) 政府政策的救助措施, 2013 年, 国家卫计委等5 部委发出通知, 自2014 年起, 将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特别扶助金标准提高。

同时调整生育政策也是控制失独群体持续增长的一个良好手段, 2013 年年底, 中央印发《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意见》, 开始实施“单独两孩”。截至2014 年七月初, 全国有24 万对夫妇获批二孩证, 仅重庆就有16599 人申请成功[10]。该政策的实施是保持持续的劳动力优势, 促进家庭和谐幸福的一大助力。

每个省份城市都应以国家政策为准绳, 联系当地不同的经济社会情况, 制定出符合自己的政策规范, 为我国的计生工作和广大“失独群体”做出巨大贡献。

四、对失独家庭救助的建议

从社会对“失独家庭”的现状了解出发, 研究造成失独的根本和直接原因, 进而深入探讨如何救助“失独家庭”。综上所述, 我们了解到失独家庭的伤痛是叠加的, 难以愈合的, 面对这一社会困境, 我认为唯有构建政府、社会、个人的多方协作, 共同配合模式, 才能有效的予以攻克。

1、明确失独家庭的社会地位, 建立专门保障制度

失独家庭, 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所以片面的套用原有制度是不现实的, 我们必须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 针对失独家庭进行广泛而全面的调查摸底走访, 从实际情况出发, 区别对待, 有针对性的开展援助, 全面杜绝责任不明确, 大家相互推诿的状况, 做到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服务:对有心领养孤儿的家庭, 要做好资金补助工作, 完善政策支持;在看病住院时, 应给失独群体优先权, 在某些需要子女签字才可以办理的事项面前, 要寻找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替代组织, 特别办理;对担心养老送终问题的家庭, 民政部门要对其相关殡葬费用予以免费, 帮助其解决身后之忧。

政策可能是冰冷的, 但政策的传达可以是温情的, 失独家庭的尊严和权利应该得到维护, 只有把失独家庭放在一个平等合理的社会地位上, 才能让他们感到来自整个社会的善意, 心理得到安慰, 精神得到慰藉, 利于找寻新的人生意义。

2、政府、社会、个人多方协作

个人的力量不足以支撑起失独者昏暗的天空, 中国人只要团结在一起就能攻克一个个难关, 针对失独家庭的救助, 应坚持政府为主导, 社会、个人积极参与, 精神抚慰为主, 资金补助为辅, 全方位多层次的原则。

首先政府应起到领导带头作用, 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关注失独家庭, 可以尝试设立失独扶助基金, 为失独老人进入养老院提供各种优惠政策;为失独老人购买一定的保险, 修改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提高特别扶助金标准的基础上, 政府还可以同时扩大发放范围, 加大补贴力度, 探索完善农村、城镇保险新机制, 鼓励社会性养老;把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各种养老方式联合起来, 建立一个集日间照料护理、急救医疗保健为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形成政府、社会多方参与的救助格局。

其次社会的力量更多的应该与政府的支持联系起来, 以防止公益资金难以聚集或资金去向不明造成的社会不信任。比如: (1) 培育社会服务型、公益型社会组织, 通过政府购买, 提升社会组织的经济能力和政策实施能力; (2) 通过政府购买, 加强资格认定与考核, 制定监督机制, 从而加大社会组织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帮助更多的失独家庭; (3) 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 收集社区内失独家庭的具体情况, 召集广大志愿者, 针对失独家庭进行上门服务, 以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灵活性和专业精神, 从精神层面上接近失独群体, 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帮助;组织各种志愿活动, 号召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积极参与帮助失独群体的活动中。

个人要积极参加志愿活动, 响应国家社会号召, 帮助失独老人积极主动的走出去和社会其他群体多多联系和交流, 加强与相关社会弱势群体的互动, 以获得感情共鸣、塑造积极的生活态度, 进而驱散心灵中的“阴霾”。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为了中国每个人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全社会都应该积极协作, 共同努力, 妥善解决失独现象。

摘要:近年来, “失独家庭”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每个失独家庭所要承受的痛苦是旁人难以想象的, 为了深入了解帮助这个群体, 本文从调查问卷出发, 浅谈了失独家庭的定义、现状, 分析了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救助措施。

关键词:失独,失独家庭,生存现状,失独原因,救助措施

参考文献

[1] 任飞.关于对失独家庭的关心与救助的建议[EB/OL].http://www.tyzx.gov.cn/tazt/viewta.asp?id=5380.

[2] 杨晓升.失独—中国家庭之痛[M].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4:10.

[3] 穆光宗.失独家庭本质上是痛苦家庭[EB/OL].中国网, 2014-05-1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EB/OL].中国政府门户网, 2005-08-21.

[5] 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条例 (送审稿) [N].人口与未来, 2014-11-21.

[6] 黄建.失独家庭社会救助体系构建研究[C].2013年民政论坛, 2013-10-06.

[7] 易富贤.大国空巢—走入歧途的中国计划生育[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3:2.

[8] 吴铎思.如何构筑失独老人安全网[N].工人日报, 2013-03-24.

[9] 边极, 任民.改革热点面对面[M].北京.学日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2014, (1) .

[10] 魏铭言.全国24万对单独夫妇获批二孩证[J].重庆人口, 2014, (7) .

上一篇:精准扶贫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法律权益保障研究下一篇:《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