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新探索

2024-05-24

小学科学教学新探索(共6篇)

篇1:小学科学教学新探索

怎样上好小学科学实践课

贵州省长顺县第一小学 陈兴珍

【摘要】上好科学实践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无论是指导学生认识各种自然事物,探索各种科学规律,还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都离不开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小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可以激发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他们对科学实验的探究欲望。

【关键词】科学实践 目的 任务 过程 结果

小学科学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是中学地理、化学、生物的基础,因而小学阶段的科学课教学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怎样才能更好地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呢?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小学目前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的特点,本人认为开展小学科学实践活动,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

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做实验前,只有给学生提出做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任务是什么,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

例如,本人在教学《美丽的晶体》时,教师提出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让我们比较一下用肉眼和放大镜分别观察食盐、白糖、碱面、味精这几种 1 物质的颗粒形状与大小是什么样的,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和记录,从而获得这些物质的颗粒特点:虽然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但是它们的颗粒都是由有规则的几何形体组成。人们把这样的物质叫做晶体。

其次,要明确观察任务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学生年龄小,经验少,无意性、情绪性明显,感知的选择性较差,观察时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观察前提出观察要求,使学生明确观察范围和观察重点。

以三年级《观察植物的种子》为例,课前我让学生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带到学校来。上课时教师提出观察任务:先仔细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看看它们的外形有什么不同,并要求学生会用一些形容词进行描述,如圆形、椭圆形、月牙形等;再通过用眼看一看,用手摸一摸的方法观察不同的植物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又有什么不同,也要求学生用一些形容词进行描述。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最后再进一步观察:种子里面有什么?这样一步一步的观察,学生对植物的种子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又如在学习《各种各样的岩石》时,我提出的观察任务是:要求学生用眼睛看一看岩石的形状、大小、颜色、是否透明、是分层结构还是颗粒结构;用手摸一摸岩石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用手掂一掂,感受它的轻重;把两块岩石相互撞击一下,用耳听一听它们发出的声音;用鼻闻一闻岩石发出的气味; 用小刀划一划,观察岩石的软硬程度;用滴管滴一滴稀盐酸,观察岩石遇酸的反应等等。让学生充分运用眼、耳、口、鼻、手等感觉器 2 官去仔细地、有序地、全面地进行观察,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和感知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个细小的变化。只有让学生明确了实验时的观察任务,才能在实验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

第三,要明确实验过程

小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可以激发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他们对科学实验的探究欲望。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但每个学生理解能力不一样。由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他们往往是做了这一步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所以在实验过程中要一步一步明确操作过程。

如教学六年级《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师在桌子上放着两盆液体,出示两个马铃薯,把两个马铃薯都放入其中一个盆中, 马铃薯都浮起来了; 再把两个马铃薯都放入另外一个盆中,马铃薯都沉下去了;把两个马铃薯分别放到两个盆子里,马铃薯在一盆液体里沉,在另一盆液体里浮;交换马铃薯,再分别放入两个盆中,在刚才沉的盆子里,马铃薯还是沉,在刚才沉的盆子里,马铃薯还是浮。这时候有学生发出疑问:这是怎么回事呀?接着有个学生说:“哦,浮的一盆水可能是盐水!”听一个学生这样说,好多学生都跟着认为是盐水。这时,老师需要反问:“你能确定浮的一盆水肯定是盐水吗?”这个提问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有一些学生就说不敢确定。老师又说,如果不能确定这盆水是不是盐水,那么我们怎么办?有的学生说:我们取些水烧干,烧一烧就烧出盐来了。接着学生动手实验,按照教材的方法烧盐水,结果真的烧出了白色的粉末,这就是盐!3 从而证明了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就是盐水。最后让学生回忆整个操作过程,写出实验报告。

第四,要明确实验结果

实验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初步学会透过现象找出事物本质特性和规律。现象往往是表面的、零散的,如何通过分析这些现象找出事物规律,要靠教师的指导、启发、点拨。教师要根据实验的性质、难易和学生水平,精心设计问题,一步一步将通过观察获得的还处于零散的感性认识逐步联系起来,进而引导学生向本质问题探讨,结论由学生探讨出来,教师只加以肯定和总结。

在《磁铁》这一课的实验中,当我们看到磁铁能把带铁的东西吸起来,就提出磁铁有什么性质?(会吸引铁)我们把磁铁的这种特性叫做磁性。当我们用磁铁的两端和中间部分去吸引铁钉时,会看到什么现象?由这个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磁性有强弱,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当我们把磁铁用细线悬挂起来旋转,等到它静止时,又会看到什么现象?(磁极分别指向南方和北方,我们把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指南的磁极叫南极。)这时,告诉学生:指南针就是根据磁铁的这一特性发明的。通过引导学生这样一步一步的探讨,学生基本能归纳出实验结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是一种积累,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学生的合作,更需要师生的合作。只要实验老师敢于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把解决实验教学难点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相结合,实验课教学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成效。

篇2:小学科学教学新探索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施昌魏 ***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课堂的教学组织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基于网络的小学科学教学新模式”的研究,在尝试小学科学基于网络教学的可行性的同时,发现了基于网络的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具有学习时空灵活性、学习媒体多元性、学习活动探究性、教学活动交互性、学习任务立体性等特点,并开发了网上科学教学新模式——Q群、网上科学论坛、网上班级、空中课堂、博客等,为学生的网上科学探究学习提供了平台,也为学生们提供自我表现、自我管理、多向交流的网络舞台,还为家庭教育增加了一条新的途径。

【关 键 词】:网络学习超媒体 网上班级 空中课堂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探究为核心”的课程。但由于教材编写的限制,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很多科学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在现行的小学科学教材中及时准确地反出来。同时因为教学条件的限制,如教学资料、实验设备的欠缺,以及时空等客观条件都制约着学生探究学习。而现代网络条件可以利用信息资源、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跨越时空的界限使科学教材活起来,实现了学生学习内容和方法的飞跃。于是网络状态下学生科学探究学习模式的研究便成了我们需要迫切研究的问题。研究网络背景下的小学科学探究教学新模式,其最根本的目的不是通过一个或者几个教学课件,达到学科教学形象化、生动化的这么一种简单的教学目的,本研究的本质目的在于促进师生信息意识的提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同时促进教学互动方式的变革。

一、基于网络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组织形式

网络学习是一种基于网络资源的学习,如果放任自流,必将事倍功半,教学容易失控。如何组织孩子们的网络学习呢?我们需要一个教学的组织平台,它与教学资源平台相辅相成。

只有适合的组织讨论平台,才能保证网络学习的有效性、高效性。基于网络的小学科学教学组织平台有哪些呢?

(一)Q群:

Q群是一种非常简单的组织平台,它主要是通过文本对话,音频对话,达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上的交流。Q群的论坛可以让孩子们集中讨论有关科学探究的话题,共享精彩与智慧。另外,它还可以进行一些文件的传输,老师可以通过QQ传送给学生题目,学生解答好了,把思路或答案发回来;Q群的群空间可以上传教师的一些科学教学资源,也可以上传学生的优秀文本或图片作品;Q群的像册可以适时地上传一些学生科学探究的照片,展示课堂学习的精彩„„。

但Q群较随意,它的教学组织性不强,教师无法调控课堂,导致学生游离课堂之外。它只适合一些简单的沟通与交流,或是适合发布一些信息。

(二)科学探究论坛:

论坛是一种相对静态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一种具有丰富智慧资源的模式。为了指导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课题,我通常会采用这种形式组织活动,指导孩子们选定课题,上网搜集资料,并发布研究进展与相关成果,教师通过论坛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这种模式的远程指导教学组织性教差,很容易造成信息的流失。所以,这种模式要实现它的最大效用,它涉及的问题和边界条件主要有:①一个负责的现实教师,当然他对课题涉及的领域没有特别高的要求,但他需要情感魅力与积极参与。②这些学生在网上,懂得主动去寻求帮助,当然也可以通过现实的老师去帮助学生网络虚拟导师的资源。③必要的聚会研讨和同步活动很重要,大家才能随时获得反馈的信息。

(三)网上班级:

这是一种虚拟的班级形式,在这样的班级里,所有学生通过点击鼠标相互联系,这是一个集科学学习、管理、思想交流、资源共享、和家校共建的平台。

我们在温州市中小学辅导网建立的网上互动辅导班级,以学生自主选择、自由互动辅导学习为根本,建立如下几大子栏目:

①在线答疑:具有强大的视音频交互能力,听课学生可以与授课教师进行双向交流, 2 可以进行实时提问与回答;

②在线测试:利用计算机程序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测试,每次测试成绩只有学生自己和本班负责老师知道(从后台管理进入),保证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③班级讨论区:这相当于班级的论坛,学生可以通过它上传科学研究成果,提问有关研究问题,并自由发表评论和观点;

④试题下载:教师可以将优秀的科学试题进行上传,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下载;

⑤学习指南:教师可上传一些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方向性,学生可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

⑥热门图书:教师可将近期优秀科学学习辅导书的介绍进行上传,方便同学们购买;

⑦课程安排:以日历的形式显示,点击日期即可查询到此日期的课程安排,方便孩子或家长提早知道课程的安排,避免因不了解时间而导致没有听到课的问题

⑧班级留言版;卡通的形式,生动活泼,便于孩子与老师之间的沟通; ⑨个人管理:学员可以从这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情况,包括发表过的留言,测试记录,要做的作业,所发表过的问题等;

在网上班级里,学生在学习和完成作业方面没有硬性规定。他们可以自己选择时间和方式进行学习和作业。因此在规定的学时内,学生科学学习的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即必须在某个特定时间段内完成作业。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们可以在电子教室里遇见老师,否则学生们只能通过电子邮件和电话才能找到老师。

这种班级方式有很多优点,如教育内容多媒体性、资源丰富性、活动协作性、管理自主性、组织虚拟性、主体平等性和时空无限性等。但它也有缺点,比如,如何保证学习质量和效果,如何防止学生们在科学作业上相互抄袭等。

(四)空中课堂:

“空中课堂”更是利用先进的视频技术进行师生间近乎“面对面交流”的学习形式,通过网络享受到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和信息。

我们在温州中小学辅导网上开设的空中课堂学习的平台具有强大的学习组织功能,它的交流形式同时存在有文本交流、语音交流、视频交流。课堂学习界面具有以下几个模版功能:

(空中课堂页面介绍)

文本共享:可以共享教学资料与课件;

屏幕共享:可以共享教师或学生的屏幕,实现教学互动与监控; 白板:可以进行教师板书和图图画画;

协同浏览:同步屏幕,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的网页;

投票与答疑:可以进行学习反馈,主要形式是选择题和问答题。

(空中课堂学习现场:文档共享)

(空中课堂学习现场:协同浏览)

(空中课堂学习现场:学习反馈界面)

空中课堂,意味着我们可以跨时空的进行教学,意味着全世界的小朋友只要接上网络,都可以实现同步学习。

二、基于网络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特点分析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而言,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具有哪些优势呢?

(一)学习时空的灵活性

在传统的课堂学习中,教学活动是局限于35分钟之内的,而网络平台的教学活动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地点进行课程设计和自我学习。

有个孩子在学习了“日食和月食”之后,发现“日食有日偏食、日全食和日环食,而月食只有月偏食、月全食,没有月环食,这是为什么呢?”放学回家后,他马上在网络上发帖子提问,其他同学看到这个问题后纷纷去做各种猜想,有的说“日食有日环食,月食也应该有月环食”,有的同学说“因为地球比月球大”,有的同学说“月食应该是和地球落在月球上的影子大小有关系”,很多同学围绕这个问题开始在网络上搜索资料,尝试解释,老师也会一起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第二天,这个孩子再上线就能找到他满意的答案。这一过程没有任何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只要一打开网络,孩子就可以进行在线提问、在线学习、在线讨论。

(二)学习媒体的多元性

网络平台教学可以综合利用文本、图形、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对于教师而言,可以开发出丰富的课程内容;对于学生而言,这种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有利于情境的创设和认知的改变。目前网上的教学资源主要有:

■教学信息,重点、难点的文本辅导; ■与教学相关的拓展性学习资料;

■各种图片素材、案例、试题下载、在线测试题; ■虚拟实验指导;

■实时和非实时交互讨论、答疑; ■网上直播音频、视频课; ■多媒体课件;

以上几种教学资源基本避免照搬面授教学和文字教材的倾向,强调辅导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学习的交互性和启发性。

如《恐龙世界》这一话题,相关的研究资料太多了,课堂能呈现的内容和形式都非常局限。我们将恐龙的信息整理成一个网页,“走进恐龙”介绍恐龙最基本的知识;“恐龙影片”收进了国内外有关恐龙的很多影片;“恐龙化石”收藏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恐龙化石;“恐龙世界”中有四十多种恐龙或恐龙相近的爬行动物的介绍;“灭绝之谜”中介绍了各种恐龙灭绝原因的科学假说;……学生徜徉在网络的海洋里,享受着春风化雨的收获。

(三)学习活动的探究性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综合应用多学科的学习成果或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选择并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在教师的指导下,仿照科学探究的过程,主动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中心,自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网络知识的丰富性为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提供了保证,通过检索与查阅相关资料,学生能够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找到合理的答案。这会极大提高学生的成功体验和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学生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分工组成学习小组,以网络为媒介搜集相关的资料,共同解决所面对的问题。这种合作性的学习拓宽了学生知识获取的途径,使获取知识的途径成为多维的,轮式的。如《太阳系》一课,信息量较大,很多内容课堂根本无法完成,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组成小组,“水星探索组”、“金星探索组”、“火星探索组”、“木星探索组”、“土星探索组”……,大家分组行动,遨游网络、遨游太空,搜寻信息,然后在网上班级讨论区交流讨论各组的学习收获,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活动的交互性

网络学习可以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协作式的虚拟学习社区,可以利用各种交流工具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同步或异步交流,加强思想的交流和信息的反馈。

原有的学生知识获取途径,主要为课堂学习,学生主要从教材和教师的讲解中获得知识。知识流向为从教师到学生,是一维的,线性的,学生学习基本上是各自为战,相互之间的交流很少。网络平台的学习增加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知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进行探讨和交流,可以知识共享、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教学“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的时候,有老师认为铝是可再生资源,她觉得铝是“可以反复使用”的。传统的课堂,孩子尽管有自己的想法,但最终还是只能接受老师的观点。那天晚上,很多同学进入我辅导网的网上班级发帖,一时网上班级沸腾了:

“树还可以栽种,铝不行,所以铝应该是不可再生资源。”

“现在收废物的人把铝、铜的材料都收过去,就是因为它们还都能再利用,它们是可再生资源。”

“可以更新和重复利用的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不能再生和重复利用的资源是非再生资源,矿产资源被挖了后,是不会再从地里长出来的,是非再生资源,所以铝是非再生资源。”

……

孩子们在网络上寻找更多的证据以证明自己的观点,渐渐的,大家逐渐清晰起来。第二天,那位老师看了孩子们讨论的问题和相关的内容,他很感动地说:“网络平台真好,我也明白许多!”

(五)学习任务的立体性

网络学习不仅让学生学的有趣,轻松,而且兼顾了学生的差异性,给孩子提供的是一份学习的自助餐。在这个超媒体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知识基础,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策略,自主地控制学习过程,这弥补了原有教学模式中“齐步走”、“一刀切”的弊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好的学生可以多学一些,一般的学生可以少学一些,还能在“在线作业”和“在线测试”中得到老师的个别辅导。而对于每次测试的成绩,只有孩子自己和老师知道,孩子彼此之间都保持着一种神秘与自信。

对于网络时间充裕,有较高学习兴趣的同学,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些网站,让孩子在指定的网页上“冲浪”,推荐在线阅读一些科普的电子书籍,参加一些适合他们的网上竞赛活动,发表自己的文章、科幻绘画作品,上传一些小制作照片等等,鼓励学生在网络的天空中展现自我,让学生们在更为广阔的网络平台上个性健康、多姿多彩地成长。

三、基于网络的教学组织形态给予我们的启示

网络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拥有无可比拟的信息量,在社会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不可代替。这就要求我们应该重新思考、构建网络背景下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体系,主动指导孩子们去接受网络的挑战。E时代给我们带来冲击的同时,更给我们带来启示。

(一)交互中的智慧共同体

发生在真实时间中面对面的交往仅仅是教学的一种形式、一个组成部分,将学校和社会隔离开来的藩篱已被网络彻底拆除,教学成为全球化、网络化的交往。“网络化交往”促进交互中的主体成为广泛关联的智慧共同体。

网络开放性有助于社会各界人士更为积极地深入地介入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学习活动,这里教师和学习者的来源已不局限于单一的教育内部。这样一种群体主体,它使我们课堂、学校的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也为我们对教学组织的变革,带入了全新的世界。

(二)动态开放的课堂状态

网络以其时空上的超越性构成了一个生态式的学习环境,就象一个柔性的空间结构,为学习者提供了更为自由的开放环境。网络进入孩子们的科学学习课程,把学校、家庭与整个社会联在了一起,各种学习空间也彼此互相连通,打破各种学习空间的封闭性,实现了在各种环境下更为广泛的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直接信息交换,以及各种活动的共同开展。

篇3: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的新探索

老教师对新知识储备的自我评价普遍偏低, 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有很强的紧迫感, 对新教材新知识储备感觉不满意, 需要进一步提高以应付以后的变化。作为新课程提倡的三大学习形式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老教师对于合作学习的使用比较娴熟, 也比较能够从中得到启发, 促进教学的深入开展。新老师可能因为对于合作学习的内涵、主旨等掌握比较欠缺, 所以启发相对较少。

二、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必要性探讨

(一) 教学理性提升的呼唤。

教师要通过教育研究做最好的自我。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学校教育, 而学校教育的价值主要靠教学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 让教师成为研究者, 让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进行反思性的研究, 正是响应教学理性提升的呼唤, 将教师从操作性的活动者转变为反思性活动者的重要举措。

(二) 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要求。

教师开展研究的基本目标是成为智慧的实践者。20世纪下半叶以来, 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给社会生产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人类面临着一个新的经济时代——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这种变革体现在教师身上, 就是教师不再仅仅传递知识, 而且要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素质, 尤其是他们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为此, 教师们都要探讨育人规律、反思自身的教育实践而成为教育的研究者。教师不再是教书匠, 而是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发展。

(三) 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真正的教育科研不仅仅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事情, 而是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共同的任务。广大的教师工作在教学的第一线, 他们的研究与问题都与他们自己的教学有关, 因此他们可以获得第一手的鲜活的资料, 这些资料可以作为形成和检验更为基础的教育理论所需要的材料。正是从教育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对教育实践的研究这个意义上讲, 教师成为研究者可以丰富、充实教育学的发展, 从而逐步使之成为既科学又生动的一门学科。

(四)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趋势。

教师专业化问题一直是各国学者关心和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这是因为, 长期以来, 教师职业是否称得上一门专业一再受到怀疑。教师专业拓展的关键在于专业自主发展的能力。专业自主发展有三个途径:一是通过系统的自学。二是通过研究其他教师的经验。三是在教室里检验已有的理论。如果仅仅依靠改善待遇与住房等手段来提高教师的地位与声誉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还需要自己行动起来, 树立研究意识与态度, 积极参与到教育科学研究中去。只有这样, 才能改变教师自己的职业形象, 使教师职业真正够得上是一门专业。

三、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可能性探索

(一) 教师从事研究, 并不一定要课目挤占教学时间。

从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来看, 教师的教学任务确实够繁重:备课、课堂教学、批改作业、组织课外活动、管理学生等等。事实上, 教师的研究与教学不但不是毫不相关, 而且还存在着“共生互补”的关系。它在研究之初可能费时费力, 但一旦进入研究的正常状态, 熟练地掌握了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 那么教师的教学就演变成了一种“研究式的教学”。这种“教研相长”的结果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 但是学生可以多学。

(二) 掌握研究方法与技术的有效方式。

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师在研究方法和技术的掌握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这些不足, 也确实让他们在进行实际的研究时面临着不小的困难和障碍。然而, 即便是这样, 事情也并非像反对者们所以为的那样无可救药。教师从事教学研究, 并非一定要等到系统地学习、掌握了研究方法和技术之后才能进行。事实上, 研究方法技术的掌握与研究的进行并不是一种直线的孰先孰后的关系, 它们可以存在于同一过程中, 并行不悖。

(三) 丰富的研究机会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提供了可能。

教师从事研究虽然有自己的困难和不足, 但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那就是教师拥有最佳的研究位置和丰富的研究机会。教师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是教室, 而从实验主义者的角度来看, 教室正好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实验室。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理解教育研究, 都不得不承认教师充满了丰富的研究机会, 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科学研究过程来系统地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问题, 这使教师拥有了研究的机会。

四、提升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 转变观念, 培养强烈的科研意识。

在教育实践中, 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教师能否从事教育科研, 而是现在的中小学教师普遍缺乏教育科研的意识。有的中小学教师受到自身知识结构和科研水平的限制, 对整个教育科研过程和方法的把握和运用不够熟悉, 科研素养偏低, 部分教师对科研工作有距离感, 找不准定位, 直接影响到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纵深发展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通过学习, 充分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 培养强烈的科研意识。

(二) 不断思考提高自身的科研素养。

思考是研究型教师必须具备的核心品质。作为教师专业发展重要的助推器, 思考是教师回顾历史, 总结经验的过程, 是教师实现自身成长、提高科研素养的过程。教师的科研工作, 实际上就是对自身或他人的教育教学的一种思考, 积极参与, 勇于创新, 才能不再一味地重复经验, 才能在行动和研究中逐步提高反思的能力, 才能做一个真正的研究型教师。

(三) 善于学习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不断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 才能够从容应付来自职业工作的挑战。向书本理论学方法, 有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 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升才有稳固的基础。向专家同行学经验, 只要充分发挥教育专家的引领作用, 合理利用好教育专家的优势资源, 就会使教师在成为研究者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好。向科研实践学技巧, 对于一线的中小学教师来说, 一定要重视科研实践的过程, 选择合适的表达形式, 将自己的思想升华成文字, 在科研上不断超越自我。

(四) 脚踏实地坚持科研精神。

创造性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本质特征。从本质上来说, 中小学教育科研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它所要研究的课题, 往往就是教育科研中的现实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必须要有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传承创新的科研精神, 具备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才能够适应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 才能够实现教育科研工作的不断创新。

(五) 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良好的科研环境需要通过制度建设和必要的激励机制在中小学教师群体中形成一种积极探索、互帮互助的研究氛围。学校要为教师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研究氛围, 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 进而促进教师整体科研素质的提高。教师要加强同事之间的合作, 在研究中共同提高, 学会用集体的智慧来研究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这样才能够由单纯的教学者成长为研究者。

总之, 中小学教师应该立足于教育科学研究, 不断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学校为教师创造良好科研氛围提高研究条件, 这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中小学应当加强科研工作的制度建设和过程管理, 把“科研兴校”切切实实地从口号变成行动。

摘要:在我国教师群体中, 中小学教师是特殊群体, 这一群体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他们不仅数量多而且接受职前教育的年限短。他们从教的起始年龄比其他教师群体轻, 而对他们教学知识中的方法性知识要求较高, 这些都使得他们在具有了一般教师群体的共同特征时又具有了自身专业发展的特殊性。而在众多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 无论是大样本的实证研究, 还是对教师个案的叙事研究, 都缺乏对中小学教师群体的观照。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新探索

参考文献

[1].李正栓, 张敬彩.教师教育新探索——对顶岗实习的理论思考与实践综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版) , 2008

篇4:小学科学教学新探索

1.按部就班的实验过程,学生主动性不高

实验教学时小学科学教材的基础,也是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实践的内容。但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总是把实验的步骤写在黑板中,让学生按照黑板上写出的步骤一步步进行实验,不能够自己随意地更改实验内容。这样的教学模式下,部分学生还不明白这堂课要进行的实验内容,就按照老师给出的步骤机械地进行,对其中的反应以及其中的原理都不知晓。

在这样的科学实验中,学生没有感受到科学实验的乐趣,反而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步骤相同,没有自己的创意,也没有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究,部分喜欢在科学实验课程中说出自己不同看法的学生不但不会被教师表扬,反而会认为是扰乱了课堂纪律,使得学生更加不敢在实验过程中违背教师给出的实验步骤。例如,在进行观察小草与大树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时,教师所给出的实验过程是让学生观察已经准备好的小草叶子、花、果实等,并根据观察的内容在纸上画一画自己观察的特点,然后再观察大树的特点,找出小草与大树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学生会对不同的小草有不同的疑问,希望观察的小草果实、叶子也不相同,教师使用统一的实验器材,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会得出同样的结论,没有进行创新,学生也会认为,大家观察的都是一样的,到时候看看别人的就知道观察的结果了。

2.教师不重视科学实验课程

科学课程是小学课程中的兴趣课程,安排的课时少,学校对科学实验课程重视程度不高,使得教师在进行实验课程教学时,会敷衍了事,认为只要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实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也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述教材中的内容,忽视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以及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教师的不重视也会影响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例如,在六年级的科学实验中,要进行显微镜观察物体的实验,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了实验过程时,学生按照教师给出的步骤进行实验,但显微镜的操作方法以及观察细菌玻片时,没有正确的操作容易观察不到细菌的形态,学生看到教师在课程中的敷衍时,也会不愿意询问教师自己在操作中存在哪些误区,使得学生没有看到实验结果。

二、如何改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创新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新课程的改革下,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对于科学实验教学来说,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地对科学实验产生热情,能够在实验过程中拓展自己的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进行“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时,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酸奶带到课堂当中,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在课堂中分享自己喜爱的酸奶能够活跃课堂气氛,然后,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教学法,设立一定的悬念:你想知道你们喜欢的酸奶是如何做出来的吗?我们这堂课就亲自来做一做你喜欢喝的酸奶吧!学生听到可以做自己喜欢的酸奶一定会很感兴趣,不同学生喜欢的酸奶口味不同,所以在进行酸奶制作时,要准备不同的器材。教师可以让学生看看自己喜欢的酸奶口味,对照给出的实验步骤,进行自我创造。

教师给出的实验步骤是原味酸奶的做法,学生要将原味酸奶做成自己喜欢的味道需要进行怎样的改进呢?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思考,要怎样才能够做出风味不同的酸奶口味。在思考过程中,学生会想到利用不同的水果加入,或是将水果味的糖进行融化加入到酸奶中,就能够形成不同口味的酸奶了。教师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也提升了课堂趣味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与学生一起探讨实验步骤,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按部就班的步骤使得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时兴趣不高,教师给出的实验步骤也让学生能够想到实验的结果,这样容易使学生在进行实验过程时敷衍了事,脑中已经知道了实验结果对实验过程就会马虎了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教师可以利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将传统的写出实验步骤,转变为与学生一起探究实验过程,并与学生一起合作实验,通过自己在实践中的过程,自己写出实验步骤。3.开展课外科学实验,让学生明白生活与科学之间的关系

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是科学实验的例子,教師在教学中不能够局限于课堂教学,要让学生融入生活,进行课外教学,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科学的能力,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例如,在进行“太阳和影子”实验时,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讲述不同时间段太阳光照射的影子长短不同这个概念时,学生的记忆力不深,可以让学生自己在阳光中感受,进行课外科学实验。

针对“太阳和影子”实验,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早上上学过程中记录太阳的方向,时间以及你自己影子的长短,中午的时候与下午的时候再进行记录,通过自己的观察,明白实验结论。这样将生活融入科学实验,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也能够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仔细地观察自己的生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结语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只有在科学实验教学中不断创新,才能够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参与性,提高教学质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科学实验中拓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与自身的科学素养。

篇5:小学科学教学探索论文

小学科学课教学要充分针对学生特点,调动学生兴趣,提供良好的课程学习材料与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做好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引导。具体操作上,需要依据不同年龄、不同课程内容与不同教学目标做适宜的调整,进而从大体方向与具体细节执行上得到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发挥。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创新能力培养是当代全国乃至全世界教学界的主要任务之一,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小开始。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依据学生情况展开针对性的创新能力引导与培养。其中适时的采用兴趣引导、探究式学习方法来达到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建立,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效果,而具体的操作原则与细节上还需要不断深入挖掘。

一、调动学生对知识探究的兴趣

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才能有效而持久的发挥学生创新意识与实操能力。在兴趣的培养上,可以充分的让学生发挥思考的能力,首先需要充调动学生提问能力开始。在一定程度上,提问代表了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只有不断的发问才能不断抽丝剥茧的深入了解问题。而为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需要充分了解不同年龄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兴趣点,将知识点充分的与兴趣点融合,通过生动的讲述,丰富的形式,趣味的想象空间来扩展学生思维空间,让呆板的课本知识教学更为丰富活跃,具有可联想条件。具体情况,学生与学生之前,班级与班级,年级与年级之间都有巨大的差异,因此更多情况下应该因地制宜的具体执行。一般像一年级等低年级的学生在联想能力与理解能力上都较为缺乏,因此,需要更为细化形象与吸引性的引导,而随着年级的升高,可以将教学内容渗入更多丰富信息含量内容,在更高的理解与联想能力下,其思考能力更为活跃。

二、科学情景的建立,培养创新意识

在科学课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材料与媒体手段做知识情景的演示,从而充分的调动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在具体的情景建立上,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日益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的通过影像、图片、声音等具体有形生动的内容做知识内容的解释。而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展示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给予学生充分理解与思考的时间,特别是在联合科学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由于通过动手操作的结合,可以有效的提升参与感、兴趣和真实理解能力,进而让知识能够充分的消化。在具体情境建立上可以更为形象、趣味化,满足学生的理解能力。尤其在网络资源不断丰富的当下,在互联网中寻找适合相应知识点教学的素材变得更为便捷,同时也考验了教师在素材检索方面的能力。当然,在知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还需要加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形成探究式的学习习惯。但是引导创新意识不是替代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展开适当的举例,或者适宜的提问来做好意识引导的准备。在知识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创新意识的形成可以有更好的基础环境。失去基础知识情况了解的新思维并不是真正意识上的创新,真正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可以在已有科学成果之上进行更新、更深入的思考。小学生由于对科学世界没有全面的认识,因此给予有限的知识内容情况下,可以避免成人化惯性思维对其创新意识的局限性,促进创新意识的生发。

三、强化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实际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形成在已有的意识产生后付诸行动会提升整个创新能力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在知识的学习中,积极的引入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兴趣性,去除呆板沉闷的书本教学局限性,提升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更进一步程度的认识,同时在不断操作与认识中逐步形成创新能力的构成。这种实践活动可以是课堂实验操作,也可以是课下生活中的实验操作。例如物体水中沉浮知识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运用含气的空心塑料瓶与灌满水的塑料瓶做沉浮的实验操作,同时还可以通过相似原理让学生对知识点的衍生进行联系,让学生发掘生活中相关原理的生活场景,甚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相关原理展开创新思维的联想与具体实践操作。但是在实践操作上,要做好学生安全和便捷性的支持,避免学生创新性实践操作中造成人身伤害,或者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对于高危险高难度的创新实践可以进行充分的讨论分析,扩展创新思维,但是避免学生操作。具体实践操作前要嘱咐学生与教师或家属做充分的沟通,避免盲目操作而导致的不必要损失。

四、强调学生个性发展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因材施教,不同年龄、不同理解能力、不同家庭情况的学生在创新能力上具有不同的潜力。因此在具体的创新能力培养上需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展开。对学生的要求不可统一化,应依据各自情况进行适度的拔高。同时要充分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做肯定,适当的鼓励可以有效的激发缺乏自信学生的内心积极性,而对于自负性学生而言,在适当的鼓励下要指出其不足,让其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从而达到个性化处理的效果。

五、结束语

篇6: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活动的探索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作为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着和亲密的伙伴,教师要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真正提高探究活动的实效性。

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获得认识——发现新问题,由问题开始至问题“结束”,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将科学探究活动落到实处呢?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立足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探究者

我们需承认,目前的学校教育,学科课程仍是主要阵地,教室仍为主要空间,教材仍为主要载体。因此,立足课堂,深入钻研教材是实施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有人可能说,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些科学挂图,有什么好探究的呢?其实任何教学方式都带有探究的成分和性质,尤其对学生更是如此。重要的是让探究的精神走进课堂,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探索的眼光看待学习对象。“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有了探究、探索的眼光,任何载体都可以培养探究意识、锻炼探究能力,不一定非得另外寻找课题,不妨把探究的精神和方法结合在日常学习中更方便更有效。

1.创设直观性问题情景

苏霍姆林基说:“直观性是一种发展观察和思维的力量,能给人带来情绪色彩,由于视听感觉和思维同时进行,学生形成了一种被成为情绪记忆的东西,在这种好心情下,没有理解不了的东西,没有记不住的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物、标本、插图、模型、录像、多媒体课件,精心创设形象化的问题情景,形成直观的教学情景,给学生一个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对象,使学生深入其境,激发探究的欲望,真正作为一个主体去从事科学探究活动。

在教学《水面的秘密》时,我设置了量筒中水面形状的图片,制作了雨滴下落的Flash动画,立体感强且形象逼真、直观,再联系学生已熟悉的感性认识,填补了学生思维的空缺,求知欲立即被激发了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了许多关于水的表面张力的问题。为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2.暴露错误的思维过程

经验告诉我们,教学中只向学生介绍成功的方法和途径,将会破坏学生对科学思维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学习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的发现过程,利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审视错误,突破原有条件、问题锁定的框框,进行将错就错修正条件或问题的训练,让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有效途径。

在学习《哪杯水多》时,教材呈现了三个形状、粗细、水面高低不同的容器,不少学生认为水面高的容器中水多,有的认为粗容器中含水多,而事实却不一定如此。再如《水温的变化》一课,学生对水温的变化规律有着多种看法。这时可试着先让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分组讨论,暴露学生错误的思维过程,然后设计出探究验证的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教学效果是很明显的。

二、体验生活,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让学生在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展开交流和讨论。人类的学习活动一般认为有三种形式:一是接受学习,二是发现学习,三是体验学习。体验学习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在情感、行为支配下,通过努力观察、尝试,最终构建新 1 知识的过程,他追求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认识的积累和更新。围绕体验学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科学现象、规律,善于用科学的眼光审视客观世界,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医学领域、尖端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玩具里的科学”、“给文具分类”、“秋天里的动植物”、“岩石的用途”等教学内容非常其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所以教师要超越材料和课时的束缚,设计玩具市场调查、秋天里动物的变化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现实、体验生活,学点“有用的科学”,不是单纯应付“考试的科学”。

三、倡导合作,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极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健康、有益、互利的合作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学习、求得共同发展、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也是增强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没有合作,就无法实现和谐的“教学互动”,更谈不上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科学探究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应该给每一位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机会。在实践中我体会到小组合作是合作学习的有效形式,以前后4人合作学习(优生1人、中等生2人、学困生1人)一组为宜,坚持独立在前、合作在后、成果共享的程序,坚决杜绝优生当老师、中下生当听众的现象。例如在“改变浮和沉”实验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步骤引导学生合作探究:①、问题质疑:教师先简要指出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组长认真组织组员展开讨论,做好记录形成小组意见。②、实验操作:每组自选探究项目,组长分好工,4人换轮,比赛哪些组做的既快又成功,这样分工明确,人人参与,热情高,凝聚力强。③、活动总结并展示:包括以上环节所出现的问题,组内分析要求组员既要积极参与,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又要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及时补充修正自己的看法;组间交流时,组长先代表本组发言,组员要大胆补充更正,甚至代表组长发言,教师鼓励学生想说就说,说不清楚的允许补充,说错了允许改正,不同见解的允许坚持,保留看法,必要时可按观点的不同设小小的辩论台,教师相机诱导,适当评价,师生共同总结出改变物体浮和沉的方法。

四、突破传统,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

苏霍姆斯基在《让学生进行独立脑力劳动---研究性学习》一文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明者、研究者。”因此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应围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活动组织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想成为探索者、发明者、探究者的动机,鼓励学生超越自我、超越同学、超越老师。现在的学生处于一个信息的时代、网络的时代,在某些领域拥有的信息量已超过老师,如学习“有趣的石头”和“风的形成”时,不少同学已通过其它途径接触到,教师可以先请他们讲,既可以模仿教师平日的新授方法,亦可自创教的形式,使其他同学学会这部分内容。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精神,也常常能开拓教师的思路,师生互补,教学相长。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尝试组织学生利用校园网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不断探索,培养其创新能力。

上一篇:《中华美德——从孝敬父母开始》国旗下讲话下一篇:云南洱海景点800字的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