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

2024-05-02

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精选6篇)

篇1: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

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行势,面对国内经济改革的发展与稳定的艰巨任务,全国各族人民在胡主席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我国的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从总体来看,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GDP连续4年保持10%以上的增速,并且最高最低的增幅仅差1.1%,CPI年平均上涨2.1%(除2007),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已达到2010美元,比2002年翻了近一番,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9504亿元,比2002年底底5784亿元多13720亿元,四年年均增速高达35.55%。出口贸易总额为17604亿美元,与1978年外贸出口相比增加了80倍。世界排名由2002年底第6位跃升至第3位。外汇储备达到10066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特别是本地区经济发展底发动机。国内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120332.7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10871亿元,是2002年的1.5倍,跃居世界第四位。2003年至2006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2%,2002年至2006年,粮食平均年产量为46774.5万吨。财政收入连年显着增加,2003年至2006年财政收入年增长为19.7%,由2002年的18903.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8760.2亿元。能源和交通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着,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煤,油,电等的“瓶颈”制约也得到明显的缓解,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年均增长11.3%,在2004年成为除美国之外的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发电量年增长14.7%,新增发电机装机容量9744万千瓦,电力紧张的状况得到初步缓解。铁路营业里程由17.19万公里增加到345.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由2.51万公里增加到4.53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以上的各项数据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让我们回顾改革的历程,我们能够从商品匮乏的短缺经济转变为目前的应有尽有,基本满足十三亿人口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不能不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神奇力量创造了奇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放弃了以高度集权为特征的传统计划体制模式,把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经营决策权下方到企业,农民等生产经营的主体,由他们根据市场的需求,独立作出决定,并承担相应的盈亏责任。国家计划管理的产品,由最高时的100种减少到只对少数关系到国际民生和国家安全的产品,实行一定的战略储备,彻底取消了过去一贯沿用的计划分配模式。这一个重大的决策极大的调动了经济主题的积极性。经过多年的实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建立,并且正在日益完善,它将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起到更强的推动作用。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人民带来了更多的实惠。城乡居民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从2002~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703元增加到11759元,比2002年增长了52.7%,年增长

9.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由2476元增加到3387元,比2002年增长了44.9%,年增长6.2%。人民的就业规模日益扩大。从2002~2006年,全国城乡就业人员从73470万增加到76400万,增加了2660万,年均增加665万人。使2000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4.3%的较低水平。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加强,全国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到了1.9亿。比2002年增长了27.3%。2003年以来,城镇职工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状况的改善,2005年全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2.9岁,比2002年提高了2岁。1 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呈现一派祥和的景象。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首先使是在经济的发展中如何注意对环境的保护。由于粗放型的增长使我们付出了过大的环境代价。某些地区的企业为了满足致富的需要,大量的排污,使空气和水质发生严重的污染。据媒体报道:地处江南地区的生命资源太湖遭到了严重的污染。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的发源地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由于中国是燃煤大国,传统的燃煤技术使得大量的二氧化

碳和二氧化硫废气排放到空气中,空气和水质的污染将使人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这种以牺牲环境和人民健康为代价而换来的高速发展的GDP是不受欢迎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容的。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与民生有关的问题是居高不下的房价。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应该使大多数人能够买的起住房,能够安居乐业;但是事实却相反,2007年以来,全国特别是大中城市,房价飙升,居民的收入积累赶不上房价的上涨幅度,只好放弃买房。有的居民采取贷款购房的办法,但每月还款的负担很重,几十年的还款计划使他们喘不过气来。与民生有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我国目前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召下,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人民的收入差距开始拉大。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相当一部分城镇居民下岗失业,居民的收入差距逐年拉大,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收入差距很大,因此也引起了一部分人对一部分人的不信任,产生了“仇富”心理。在众多媒体报道的案例说明,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区,中西部落后地区,犯罪案件频发,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胡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说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农业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城市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所以农村中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号召下,农村中成长的下一代,也千方百计地离开农村,长此下去,发展农业的人力资源将严重缺乏。在房地产“暴利”的驱动之下,有些地区把粮田变成商品房的开放地,因此我国耕地面积在逐年缩小。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2 今后的改进措施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各种矛盾,这种矛盾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会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我国经济日后的发展中,应该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按照十七大提出的要求,我们今后应该又好又快地发展经济。为了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我们在发展中,应该有效地保护环境。如果城市中,空气和江河的水受到污染,我们的生存将受到威胁,我们的健康将受到损害。因此,今后一切工厂和企业的建立和新项目的上马应该实行污染的一票否决制。现有的达不到排污指标的老企业将被淘汰,或者限期整改。为了防止“官商勾结”,政府的审批过年过程应该由当地老百姓创建的监督机构参与。在今后发展中,应该建立资源节约型模式。因为我国的耕地、淡水、能源、矿业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不足世界水平的1/2到1/3。在前一阶段在暴利驱动下,对地下资源的无序的开采,使我国的土地、淡水、石油和主要的矿产品的供求矛盾日益尖锐。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不应盲目地追高GDP数字,应该严格控制投资规模,应该关闭效率低下的耗能大企业。同时要对大量的现有的燃煤锅炉进行技术改造。在今后发展中,更加注重农业的发展。在现有的取消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的基础上,应该支农惠农的各项政策,确保粮食和副食品的产量。为此,应该保护农业可耕地的面积。已经被非法开发的土地应该坚决清退。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说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将面临各种新的挑战,在今后我们应该突出强调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宏观调控,注重统筹兼顾,把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

篇2: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

从总体来看,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GDP连续4年保持10%以上的增速,并且最高最低的增幅仅差1.1%,CPI年平均上涨2.1%(除2007),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已达到2010美元,比2002年翻了近一番,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9504亿元,比2002年底底 5784亿元多13720亿元,四年年均增速高达35.55%。出口贸易总额为17604亿美元,与1978年外贸出口相比增加了80倍。世界排名由 2002年底第6位跃升至第3位。外汇储备达到10066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特别是本地区经济发展底发动机。国内生产总值由 2002年的120332.7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10871亿元,是2002年的1.5倍,跃居世界第四位。2003年至2006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2%,2002年至2006年,粮食平均年产量为46774.5万吨。财政收入连年显著增加,2003年至2006年财政收入年增长为 19.7%,由2002年的18903.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8760.2亿元。能源和交通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煤,油,电等的“瓶颈”制约也得到明显的缓解,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年均增长11.3%,在2004年成为除美国之外的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发电量年增长14.7%,新增发电机装机容量9744万千瓦,电力紧张的状况得到初步缓解。铁路营业里程由17.19万公里增加到345.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由2.51万公里增加到4.53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以上的各项数据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让我们回顾改革的历程,我们能够从商品匮乏的短缺经济转变为目前的应有尽有,基本满足十三亿人口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不能不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神奇力量创造了奇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放弃了以高度集权为特征的传统计划体制模式,把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经营决策权下方到企业,农民等生产经营的主体,由他们根据市场的需求,独立作出决定,并承担相应的盈亏责任。国家计划管理的产品,由最高时的100种减少到只对少数关系到国际民生和国家安全的产品,实行一定的战略储备,彻底取消了过去一贯沿用的计划分配模式。这一个重大的决策极大的调动了经济主题的积极性。经过多年的实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建立,并且正在日益完善,它将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起到更强的推动作用。由于社会经

济的快速发展,给人民带来了更多的实惠。城乡居民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从2002~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703元增加到11759元,比2002年增长了52.7%,年增长9.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由2476元增加到3387元,比2002年增长了44.9%,年增长6.2%。人民的就业规模日益扩大。从2002~2006年,全国城乡就业人员从73470万增加到76400万,增加了2660万,年均增加665万人。使2000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4.3%的较低水平。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加强,全国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到了1.9亿。比2002年增长了27.3%。2003年以来,城镇职工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状况的改善,2005年全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 72.9岁,比2002年提高了2岁。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呈现一派祥和的景象。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首先使是在经济的发展中如何注意对环境的保护。由于粗放型的增长使我们付出了过大的环境代价。某些地区的企业为了满足致富的需要,大量的排污,使空气和水质发生严重的污染。据媒体报道:地处江南地区的生命资源太湖遭到了严重的污染。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的发源地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由于中国是燃煤大国,传统的燃煤技术使得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废气排放到空气中,空气和水质的污染将使人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这种以牺牲环境和人民健康为代价而换来的高速发展的 GDP是不受欢迎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容的。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与民生有关的问题是居高不下的房价。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应该使大多数人能够买的起住房,能够安居乐业;但是事实却相反,2007年以来,全国特别是大中城市,房价飙升,居民的收入积累赶不上房价的上涨幅度,只好放弃买房。有的居民采取贷款购房的办法,但每月还款的负担很重,几十年的还款计划使他们喘不过气来。与民生有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我国目前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召下,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人民的收入差距开始拉大。在上世纪90

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相当一部分城镇居民下岗失业,居民的收入差距逐年拉大,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收入差距很大,因此也引起了一部分人对一部分人的不信任,产生了“仇富”心理。在众多媒体报道的案例说明,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区,中西部落后地区,犯罪案件频发,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胡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说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农业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城市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所以农村中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号召下,农村中成长的下一代,也千方百计地离开农村,长此下去,发展农业的人力资源将严重缺乏。在房地产“暴利”的驱动之下,有些地区把粮田变成商品房的开放地,因此我国耕地面积在逐年缩小。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

2今后的改进措施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各种矛盾,这种矛盾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会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我国经济日后的发展中,应该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按照十七大提出的要求,我们今后应该又好又快地发展经济。为了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我们在发展中,应该有效地保护环境。如果城市中,空气和江河的水受到污染,我们的生存将受到威胁,我们的健康将受到损害。因此,今后一切工厂和企业的建立和新项目的上马应该实行污染的一票否决制。现有的达不到排污指标的老企业将被淘汰,或者限期整改。为了防止“官商勾结”,政府的审批过年过程应该由当地老百姓创建的监督机构参与。在今后发展中,应该建立资源节约型模式。因为我国的耕地、淡水、能源、矿业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不足世界水平的1/2到1/3。在前一阶段在暴利驱动下,对地下资源的无序的开采,使我国的土地、淡水、石油和主要的矿产品的供求矛盾日益尖锐。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不应盲目地追高GDP数字,应该严格控制投资规模,应该关闭效率低下的耗能大企业。同时要对大量的现有的燃煤锅炉进行技术改造。在今后发展中,更加注重农业的发展。在现有的取消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的基础上,应该支农惠农的各项政策,确保粮食和副食品的产量。为此,应该保护农业可耕地的面积。已经被非法开发的土地应该坚决清退。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说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随着改

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将面临各种新的挑战,在今后我们应该突出强调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宏观调控,注重统筹兼顾,把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

3亚行预测中国经济发展状况

亚洲开发银行(亚行)近期在香港地区发表的经济报告中预测,由于投资和出口增速放缓,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将略为放慢至9.6%。

受益于出口强劲复苏,以及投资和消费反弹,中国经济2010年增长10.3%。根据亚行当日发表的《2011年亚洲发展展望》,2011年和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放慢至9.6%和9.2%。

报告表示,在未来两年,固定资产投资仍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不过,伴随着财政刺激政策告一段落和更紧缩的货币政策环境,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将轻微减速。与此同时,世界主要市场仍然疲弱,而且部分产品出口退税措施届满,将导致中国出口及工业生产增幅放慢,并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带来的贡献。

篇3: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 在邓小平同志“先富论”的倡导下, 我国实施了加速东部沿海地区非均衡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重心逐步转移到东部, 由此带来了东部沿海地区的高速增长与经济繁荣。但上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东西部差距迅速扩大, 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经过多年的努力, 到目前为止, 我国区域经济逐渐形成了“四大板块”, 即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其中, 东部地区包括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10个省市 (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大、海南) , 中部地区包括6个省 (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 , 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自治区 (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 , 东北地区包括东三省 (辽宁、吉林、黑龙江) 。

为了系统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笔者按照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 并通过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质量三个角度, 全面、系统地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现在有很多用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 如国民收入、社会总产量、GDP、人均GDP、GNP、人均GNP等。不同的学者根据其研究问题的不同, 所选指标也有所不同。笔者同时选取GDP和人均GDP考察经济的发展水平。GDP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最简单直接的方法, 但是GDP衡量的是经济的总体实力, 光用GDP还不足以全面分析, 区域整体的经济实力受区域面积和人口数量的影响。所以, 笔者用人均GDP作为补充, 剔除人口因素的影响, 力求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反映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

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总体的GDP在近10年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97209亿元, 增长到2010年的422928亿元;人均GDP从2000年的7701元, 增长到2010年的32181元。其中, 东部地区所占GDP总量份额最大, 约占全国近50%的GDP, 且近10年来份额变化不大。中、西部GDP的发展轨迹相似, 各占20%左右。其中, 中部区所占份额略高1%。东北地区份额最小, 约占10%的份额。这是因为仅有黑龙江、辽宁、吉林三省可划入东部地区的范畴, 区域面积远小于东、中、西地区。总体来说, 总体的格局变化不大, 东部一直维持发展领先的地位, 对全国GDP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从2000年以来, 随着西部大开发及中部崛起战略的实行, 中、西部也得到了较大发展。西部地区的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16654.6亿元, 增加到2010年的81408.4亿元, 增加了近5倍。中部地区从19791亿元增加到86109.4亿元, 增加了3倍多。

2.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1) 从横向上看, 2010年, 全国31省、市、自治区的GDP有很大的区域差别。从GDP总量上说, 广东以46013.06亿元的总量位居首位, 紧跟其后的是江苏、山东、浙江。排名前5位中有4个来自东部地区, 其总量约占全国GDP的36%以上。河南以其人口优势排名第5。排名后5位中有4个来自西部, 包括甘肃、青海、宁夏、西藏, 其总量仅为前5位总量的5%, 占全国总量的2%不到。GDP总量最大的广东是总量最小的西藏的90倍。中部地区发展差异较大, 但排名基本在中后位, 其总量占全国GDP总量的20%左右。东北三省GDP总量差别较大, 其中总量最大的辽宁是吉林的两倍。

(2) 从人均GDP上看, 上海以74548.45元的人均GDP位于全国之首, 北京、天津紧跟其后。而位于最后的贵州人均GDP仅为13228.62元, 还不到上海的五分之一。排名前10中有8个位于东部, 其他两个为中部的内蒙古与东北的辽宁。排名最后的10位中有7个位于西部, 其中一个是东部的海南, 另两个是位于中部的江西和安徽。近年来, 内蒙古靠着资源优势发展迅速, 人均GDP也大幅上升, 达到了47213.42元, 排名第6。以全国人均GDP的均值作为划分高、中、低收入的标准, 当区域人均GDP高于标准值时, 则认为该区域为高收入地区, 反之为低收入地区。具体标准如表1所示:

根据表1的划分标准, 分析全国31省、市、自治区的经济情况, 可得出我国人均GDP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情况:一是中收入组的数量明显增加, 低收入组明显减少, 超高收入的变化不大。中等收入组的数量由2000年的8个省份, 增加到2010年的12个省份。低收入组的数量由2000年的14个, 减少到2010年的8个。超低收入组的数量由原来的1个增加为3个。甘肃、云南进入超低收入组。二是差距缩小。以超高组为例, 2000年上海的人均GDP是天津的1.5倍, 而2010年两者差距已不大。上海、北京、天津相对差距缩小。上海的优势由明显渐渐转为不明显。最高收入的上海与最低收入的贵州的人均GDP之比, 由2000年的9.65降到5.64。三是2000~2010年大部分资源大省上升较快。其中最明显的是内蒙古, 其由2000年的中等偏下收入组, 迅速上升到高收入组。山西、陕西、宁夏也由低收入组上升到中等收入组。四是总体格局不变, 但中西部地区上升较快。东部沿海和东北的辽宁省稳居高收入组不变, 低收入组绝对数量下降, 多为西部及个别中部省分。2000~2010年, 西部和中部地区位于低收入组的省份分别由9个和5个下降为4个和2个。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0年、2010年年度数据)

区域经济发展活力

看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不仅是发展水平要高, 而且要有发展活力。GDP增长速度是经济发展活力的最重要的体现和重要内容之一。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预示着未来的发展潜力。速度快的区域往往有较强的发展前途。

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活力状况

2000~2009年期间, 全国整体经济发展保持平稳高速增长。近年来, GDP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8%以上, 平均增长率为10.3%。特别是2003~2007年连续五年保持10%以上超高经济增长, 在2007年达到最高14.1%。虽然曾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但总的来说, 2000~2010年我国总体经济发展情况较好, 在稳定中略有升降, 起伏不大。

2.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活力特点

从区域布局看, GDP增长的区域分异规律并不明显。如下图所示:2000~2009年, 东北三省内部差异明显, 吉林高出全国平均速度0.5%以上, 而黑龙江增长速度却低于全国0.8%;东部沿海地区总体高于全国平均速度, 但河北、海南两省却低于全国0.5%以上;中部地区各省发展速度普遍低于全国正常水平;西部地区存在两级分化的情况, 内蒙古领先全国4.57%, 是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此外, 除西藏、重庆、陕西外, 其他省市均低于平均水平。特别是云南、新疆、甘肃、贵州低于全国0.5%以上。总体上看, 增长较快的多位于沿海地区。

区域经济发展质量

一味地用毁坏自然环境换取经济发展, 是不科学的和不可持续的发展。近年来, 我国渐渐重视环境与生态的保护, 并加大了这方面的支出。笔者用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衡量经济发展质量。总体上说, 全国经济发展质量渐渐转好。其中,

1.单位GDP能耗的区域分异明显

呈现较为明显的东部优于西部、沿海由于内地、中部优于西部的空间格局。2010年, 耗能最少的8个地区均来自东部。排名首位的北京的单位耗能不到最末位宁夏的五分之一。西部的贵州、青海、宁夏、内蒙古、甘肃、云南等省区远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东北地区三省差异不大, 但单位耗能也较高, 总体高于东部地区。

2. 从降低幅度看

传统的资源大省, 如山西、内蒙古, 虽然耗煤量仍大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在2005~2010年下降幅度高达22.66%、22.62%, 仅次于北京的26.59%。

3. 从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看

全国31省、市、自治区单位耗能的降低幅度, 都超出了“十一五”期间的计划额 (见表3) 。其中, 北京比计划多降低了6.59%, 位居全国第一。其他各省市基本达标, 超出幅度不大。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5~2010年年度数据。因缺乏新疆的数据, 未对新疆进行统计)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综合状态

从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质量三方面看, 全国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沿海和内地的地域分异。

1.各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类型

(1) 高质高速发展的发达地区———北京、上海、天津。这3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及质量都很好, 近几年来发展速度较快。特别是天津, 由于滨海新区的设立, 其增长速度高出全国3.4%。

(2) 持续快速发展的发达地区———浙江、江苏、广东、山东。这4个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都高于平均水平1%以上。但经济发展质量相对较差。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广东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地位有所下降, 其余各省、市、自治区在全国的地位变化不大。

(3) 超高速发展的经济发达地区———内蒙古。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 以及对能源原材料的巨大需求, 能源、原材料丰富的内蒙古取得了较快的发展。2000~2010年, 内蒙古的经济地位明显上升, 其GDP增长速度远超出全国平均水平, 但发展质量较差, 高速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4) 平稳发展的中等发达地区———辽宁、吉林、福建、重庆、陕西、河北、湖北、湖南、河南、宁夏。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增长速度都与全国持平, 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质量较好, 但辽宁、吉林、河北、宁夏单位GDP耗能较高。

(5) 发展缓慢的中等发达地区———海南、新疆、山西、黑龙江。这4个省区经济发展水平虽然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但是发展缺乏活力, 近10年来平均GDP增长速度低于全国水平。

(6) 稳定增长的较不发达地区———四川、江西、安徽、广西。这4个省区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低, 但是经济发展速度略高于平均水平, 经济增长质量也较好。

(7) 缺乏活力的不发达地区———贵州、云南、甘肃。这三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低, 且长期缺乏活力。

(8) 发展较快、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欠发达地区———青海、西藏。这两个省区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但近10年来发展较快。因为其资源环境条件优越, 未来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2.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综合分析

由此可见, 东部沿海地区均为发达和中等发达地区, 但发展速度差异较大, 既有高速发展也有发展缓慢类型;中部地区既有中等发达地区, 又有较不发达地区, 绝大部分省份实现平稳增长;东北三省均为中等发达地区, 通过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 辽宁、吉林两省摆脱了长期相对衰落的状态, 但黑龙江发展缓慢;西部涵盖范围较广, 各省差别较大, 既有高速发展的内蒙古, 又有稳定增长的重庆、陕西、宁夏, 但贵州、云南、甘肃缺乏活力, 经济落后。重庆、陕西、宁夏、四川、青海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下, 摆脱了落后的局面, 实现了经济的平稳增长。

结论

从区间发展格局来看, 2000~2010年, 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并未发生大的变化, 经济发展综合状态仍呈现东部地区较好, 东北、中部和绝大部分西部省区相对较落后的基本格局。除了内蒙古地位明显上升外, 江苏、广东的地位有所下降。全国各大部分省市在全国的地位变化不大, 区域经济增长没有明显的区域分异。虽然绝大部分沿海地区仍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 但西部的内蒙古、陕西等资源大省得益于国际高速发展对资源的巨大需求, 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但从发展质量来看, 调整资源大省的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还任重道远。随着未来国家结构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过去11年一些以高能耗为基础的快速经济增长地区的发展速度可能会放慢。

参考文献

[1]金凤君等.东北地区振兴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2]李晓西.中国地区间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3]刘卫东等.2011中国区域发展报告——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区域发展态势[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

[4]刘卫东等.2007中国区域发展报告——中部地区发展基础、态势与战略方向[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8.

[5]刘卫东等.2009中国区域发展报告——西部开发的走向[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6]刘勇.区域经济发展与地区主导产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7]陆大道等.2002中国区域发展报告——战略性结构调整与区域发展新格局[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8]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9]王梦奎, 李善同.中国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篇4: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

关键词 农业经济;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1-00-02

1 现状

首先,农业基础相对薄弱,国家保障农产品供给平衡的能力相对不足。即便是当前人们已不再担心温饱问题,但大家必须要认识到,我国粮食安全及粮食供求平衡一直以来都是必须重视的问题。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耕地面积逐渐被城市所侵蚀,尤其是水资源的急剧短缺,造成农产品供给的资源压力;另外,因为种粮经济收益低,农民群众种粮积极性无法提起来,地方上也不注重这一问题,国家保障农产品供给平衡能力也被再次削弱。其次,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由于农民群众重量收益较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持续上升,造成农业生产的投入不足。过去几年来,我国农民人均年收入在5 000元左右,但农民群众收入增长依旧形势严峻,如果要在2020年前让这一数字翻一番,就代表今后每年的平均增幅必须要保证在6%以上,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农民选择了进入城市打工,农村土地荒废情况越来越严重。加之一些技术上、资源上的因素影响,也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最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始终存在,其中的矛盾依旧突出,在很多地方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不断的拉大,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教育、医疗以及社保等都与城市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2 对策

2.1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要不断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推动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以及地方性的农业科技研究开发中心,在机构的设置、人员的招聘以及投资建设方面运用新的机制;鼓励一些地方性企业建立农业科技开发中心,国家在财政税收、金融和技术服务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不断改善农业科技发展环境,加快高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实施高科技产业化项目,尽快取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研成果;对于目前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应重点进行农作物与禽畜繁育、动植物病虫害防治、循环农业与绿色农业等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将农业科技开发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重要位置上来,不断增加农业科技在社会科技投入中的比例;努力推动农业新技术推广体系的创新与改革,深入探索对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科学手段,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制。

2.2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必须结合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并安全的要求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与调整;做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投资建设工作,努力发展地区特色农业,持续发展绿色农业与生态农业,构建知名的农产品品牌,不断壮大主导产业;努力发展畜牧业,增加禽畜良种补贴,普及健康养殖技术,利用专项投入支持禽畜养殖小区建设;做好动植物病虫害的疫病防治管理工作,打造一支专业化能力强的农业科技带头队伍;努力发展水产业及远洋渔业,保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增强农产品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做好优质农副产品的出口工作,强化农产品对外贸易磋商,增强我国农业面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

2.3 促进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很多,让农民群众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难度比较大,还需进一步努力。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应根据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稳粮、增收”的基本观点,出台更多惠农政策并贯彻落实,为农民群众的增收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该适度的提升粮食直补标准,提高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同时完善补贴调整机制,通过综合性收入补贴的提高来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另外,还应加强农业机械化、规模化、一体化建设,让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应适当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政策,努力培育农村生产要素市场,构建现代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让农民群众能够进行多要素、多形式的联合合作,做好农业组织化建设。

2.4 用现代化经营发展农业

在不断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对农业经营方式进行创新和发展,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不同形式的规模经营,另外,应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首先,可进行产业化经营,围绕发展农村商品生产,根据不同产品产业类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逐渐推行贸易工业农业一体化,实现产业加工以及销售一条龙经营模式。其次,可探索规模化经营,逐渐发展以耕地适度规模经营为主导的集约化经营模式,努力发展一大批专业化养殖户、发展地区性的龙头企业等能够符合现代农业经济发展需求的经营主体。依托这些专业大户、龙头企业以及地方农业技术部门、供销部门组建合作社,促进地方特色农业建设,做好中介流通工作。

3 结语

总而言之,要确保我国农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处理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必须要站在农村经济的角度出发,不仅要让农民群众增收,同时,还必须要解放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力量。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应依靠现代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利用现代科技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推动农业生产朝着精细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不断提升农村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另外,还必须要深入分析市场规律,构建农副产品试产监督管理机制,只有重视农村经济,才能够确保它的稳定健康发展。

篇5: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的现状与发展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国际经贸关系的发展,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自己主权范围内专门划定一个或多个区域,在其内部实行比其它地区更加开放的政策和减免税收等优惠措施,建立高效能的管理系统,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以此来吸引外资和技术的投入,并带动整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

城市经济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一个伟大创举,对区域经济、地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与作用力。城市经济开发区在提高地方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以及规模、速度上都显示了强大的影响效应与辐射功能。创办城市经济开发区是我国深化改革,发展经济的战略举措。我国作出设立经济特区和城市经济开发区的战略选择,其目的就是要吸引国际资本,参与国际分工,引进世界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发展我国经济。

关键词:开发区 发展 环境

城市经济开发区的整体概述

城市经济开发区,是指以较具经济实力的城市为依托,在其交通便利的地方(港口或海陆空交通枢纽)划出一定的范围,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一些特殊的经济政策,用减免关税,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等优惠方式,发展贸易和转口贸易;利用国外资金或技术,发展加工业或其他经济事业,以增加就业和扩大出口,赚取外汇,引进先进技术,达到促进本国或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这种特定的经济区域,我们称之为城市经济开发区,很显然,城市经济开发区的概念具有以下三方面的涵义:

1.城市经济开发区以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城市为依托,具有自己的核心城市。

2.城市经济开发区是以实行一定经济开放政策为特征的特定的经济区域。城市经济开发区市场运行的主体应该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化企业。

城市经济开发区是吸引外资投入的密集场所。同时城市经济开发区也是我国经济全面发展与局部先行一步的统一体。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兴建更新了城市建设的传统观念,在我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建设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都被作为工业项目的附属与配套设施,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则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城市建设,首先进行水、电、路、通讯等设施的开发与建设,使其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以此来吸弓}国内外资金和项目的投入。城市经济开发区建设的程序打破了城市建设的传统观念,理顺了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也为其它城市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改善投资环境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城市经济开发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同时又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城市经济开发区设立的一个重要宗旨就是作为深化改革的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进行企业经营机制、人才管理制度、社会化支撑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引进外资、扩大出口及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改革试验,以产生新思路、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和符合科技发展自身规律的科技体制和机制,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培植示范样板,提供成功经验。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大规模兴建对加速全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具有战略意义。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兴建不仅是一个政府扶持下的工业化运动,也促进了全国城市化的进程。从事农业的人数减少,一部分农业用地转向以工业为主的领域,这是一国经济走向繁荣的表现。目前,我国农业人口仍然高达70% 城市化进程的滞后造成了土地利用的不经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以及产业结构推移过程中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有限等一系列后果。现在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大量出现,则是继乡镇企业之后我国又一次工业化、城市化热潮。开发区通过非农占地,招商引资,从而扩大了老城镇的发展空间,改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增强了城市的综合功能。农民转让土地的收益,为其开辟第二、三产业创造了条件。开发区集产业开发、商贸经营、文化和生活设施为一体,随着开发规模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势必会吸引更多的劳动力,从而推动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把开发区建成全面体现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新型城区,推动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城市经济开发区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拉动和辐射作用。开发区除了自身经济高速增长对当地所做的贡献外,对母城和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目前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的现状

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分布、区位特征具有明显的沿海倾向性和经济中心趋近性。从大的区位来考察,其分布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约有80%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约占15%,西部地区仅占5%.从小的区位来讲,几乎所有的城市经济开发区都集中在交通便捷,靠经济中心、自然条件好的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开发区集中在沿海并依托区域经济中心的特征,表明开发区今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推进和宏观经济水平的稳步上升。

现在,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的性质级别基本上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不同级别的开发区的主要区别在于政府对开发区的支持上。国家级城市经济开发区是国家为经济发展战略推进实施的需要而设置的,因而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中央政府的长期政策倾斜。中央一般采取资金与政策交互支持的办法,诱使开发区良性发展。使国家级城市经济开发区完整的规划得以循序渐进并具有良好的远景。而省市一级的城市经济开发区,由于地方政府的经济实力、权力弹性有限,因而地方政府对开发区建设的推动力较小。因此,我国目前城市经济开发区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还是集中在地方型城市经济开发区上。开发区类型的广泛性是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的重要特征,也是其内容创新的体现。但类型的纷繁复杂将使开发区的建设难以形成统一的策略。

苏州、深圳开发区以其独有的投资环境优势,在国内开发区招商引资工作方面,一直走在前面。首先他们有着完整的产业链配套环境,以苏州开发区为例,其许多产业已经形成产业链,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非常健全,而且每个环节都有若干企业在合作和竞争,这对吸引外资而言,是十分具有优势的环境因素。如在电子计算机行业,台湾最大的8家笔记本电脑企业中的6家以及大批零部件厂商都己经进入苏州,外商在苏州生产笔记本电脑可以在当地采购到笔记本电脑95%的零部件。据台湾明基电脑公司的资料,一大批电脑配件厂商已追随明基公司到苏州及周边地区投资,目前在苏州及周边已经有了600多家供应商。深圳开发区在鼓励大型中外企业发展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扶持中小企业,并鼓励中小企业为大企业配套,通过许可证贸易、零部件采购、OEM、委托加工等形式使许多中小企业与大型跨国公司形成服务、配套关系。完整的产业链结构在深圳开发区形成规模经济,并产生集聚效应,成为吸引外资的重要环境因素。其次他们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深圳开发区在区位环境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深圳毗邻香港,港深两地已实现24小时通关,两地合作非常紧密。深圳的蛇口和盐田港成为当地、乃至全国货物进出的两大重要港口,这对出口型外资企业而言,是极为重要的环境因素。并且目前已有800多家大型跨国公司总部设在香港,因此,深圳便成为外资进入中国内地的桥梁。深圳开发区在吸引外资方面,尤其注重发挥这种区位优势.苏州开发区的区位优势亦十分明显,它地处中国东部沿海长江三角洲,距上海仅90公里,到南京200公里。通过沪宁高速公路,到上海1小时,到南京2小时。同时,苏州一上海是海关总署批准的全国三条绿色通道(直通关)之一,通关简捷便利,上海到货可直达苏州通关。还有他们注重保护知识产权。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外企要求保护知识产权的呼声渐高,尤其对高新技术产业来说。深圳市为了吸引外商投资,十分注意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并先后颁布了《深圳经济特区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等六部保护知识产权的地方法规和条例,有效地以法律形式保护了企业的知识产权。这对深圳开发区吸引外商投资来说,形成了环境优势。苏州、深圳开发区外商投资环境除上述优势因素外,还有很多其它的环境优势,如人力资源市场非常便利和灵活,尤其对深圳开发区来说,其劳动力市场已形成立体的层次结构:既有科技管理人才的供应市场,也有很多技术工人的劳动力市场;在优惠政策方面,也较为灵活。

苏州和深圳开发区是我国比较典型的两个开发区,可以是我们发展我国城市开发区的楷模,我们在对于其他开发区的发展上可以借鉴它们的经验,但它们独特的自身优势又是我们无法学习和借鉴的,我们应该补长取短,充分发挥各个城市开发区的特色,有利于它的发展。

优化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结构的主要措施

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是对外开放的产物,但它同时又是对外开放走向全范围、全方位格局的一个过渡阶段。随着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势必要向更广、更深的领域推进,逐渐演变成经济特区,我们优化和评价其投资环境,就是为了使开发区更快、更好地良性发展,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拓展.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的城市经济开发区在其实际运作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其微观投资环境的改善,也大大延缓了我国整体宏观投资环境的形成,必然会发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停滞效应。因此,如何分析和解决这些在宏观和微观领域中出现的问题,进而优化宏观和微观投资环境就显得日益重要了。

①在结构调整中迅速扩大经济总量。结构调整具有量与质的双重规定性,对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开发区来说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重点、不同的措施,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但对我国几乎每一个城市经济开发区来说,其结构调整都必须和扩大总量结合起来,以量的扩张带动结构调整,以结构的调整来推动量的扩张。一定的经济总量是结构调整的载体,没有一定的经济总量,结构优化就成了无源之本.同时,又要通过调整来扩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质量,增强经济实力。扩大经济总量最根本的是扩大利用外资的总量,但在目前招商引资竞争日益激烈的状况下,我们也应该把吸引国内资金放在重要位置,面向国家各部委办、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招商。

②调整外资来源,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外资一直以港台投资为主,其中港资占大多数。十多年来,港资遍布全国各个地区、各个行业,投资项目超过16万个,投资额达1029亿美元,占内地实际利用外资的56%.同样,目前绝大多数开发区港台投资也是外资的主要来源,由于港台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这样的外资来源就决定了开发区的外资企业以中小型为主的局面。开发区要在全国外资城市经济开发区投资环境的优化与评价调整中作出大的贡献,就要借鉴其他国家,如新加坡等国家吸引外资的宝贵经验,实现外资来源“多国化”。跨国公司的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标志,跨国公司集中了巨额资金,技术水平很高,管理现代化。我们应在继续巩固扩大港台、日本、韩国、东南亚地区招商的基础之上,主动向欧美拓展,加大吸引大型跨国公司来区投资的力度,更多地引进外资大项目,使开发区经济规模再上新台阶。

③调整投资方式。目前开发区外资企业以合资、合作、独资为主,这样的投资方式显得过于单一。我们可以偿试拓展利用外资的方式,比如:对那些规模大、投资额度大、技术复杂、设周期长的基础设施项目,我们可以采用BOT的方式利用外资;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在条件允许时,偿试发行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债券,特别是在目前开发区吸引外资整体思路转变的背景下,此举更具现实意义。还有,在开发区经济高速增长,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我们应该加大举借外债的力度来利用外资。解决地区区域结构、资金到位率等方面的诸多问题,④ 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二是开发区的特点和优势,如港口、淡水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则最适宜于发展大运输吞吐量、大用水量的工业:三是开发区如何为其依托城市的结构调整服务;四是开发区已形成的产业基础。根据这些因素,编制开发区产业导向。再根据产业导向实行定向招商,增强结构调整的有效性。以上就是针对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具体问题而提出的优化。

结 论

该文通过对城市经济开发区在其实际运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以发展国家或地区经济为目的,对其投资环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优化。同时,希望该文能对建立中国城市经济开发区投资环境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篇6:我国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的现状

趋势

林学院水保二班孙高强20102039近年来,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已经成为我国畜牧业新兴的一支养殖大军,其特点是种类多、范围广、经济价值高。发展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已经成为城乡市场消费的热点,成为广大农民寻找的新出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的新亮点,但在中国,它的发展还不是很健全,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特种经济动物的养殖现状

我国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呈现的态势是:品种多、发展快、利润丰。

目前我国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的品种达到了200多种,在改革开放前,只有少量的饲养,近年来特种养殖进入大发展阶段,每年都有很多品种和很多人进入特种养殖行业。由于特种养殖技术高、风险大、数量少,因此其中的利润相对于传统养殖业而言十分丰厚。

二、存在的问题

1、种源问题

种源是养殖业的源头,优良品种是基础,而特种经济动物的驯化时间短,对种的选育和改良方面水平较低,动物群体中近亲繁殖问题尤为突出,品种退化严重,再加上部分养殖户急功近利,以次充好,造成特种养殖产品质量下降,达不到标准。

2、饲养技术落后

特种养殖的发展历史短,品种繁多,而专业的研究机构和人员严重的缺乏,导致生产中很多的技术问题没有办法解决。加之特养量的发展速度与相应的技术发展速度不匹配,管理方法滞后等,导致特养的风险很大。

3、饲养规模小

目前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一般以家庭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养殖户通常采用养殖畜禽的方法养特种经济动物,有的依据其他养殖户自己的养殖经验养殖,缺乏科学的养殖技术。养殖户开始饲养时,技术、饲养方法、饲料、管理、药物等有关配套的要素发展速度很慢,经常被一些问题难住造成亏损。同时,产业链不连续,即使养出来,也不能加工,直接卖也不方便等。

4、盲目的炒种、炒作

目前特种养殖业仍处于自发发展状态,不受政府有关部门统一协调管理,与相关产业也缺乏紧密配合,信息交流尚处于借助报刊、会议的交流阶段。相当部分养殖户了解的所谓信息,大部分来源于炒种者的广告,而部分人发财心切业,一旦发现或者在当地饲养成功某个品种后,就盲目地、大肆地做宣传、登广告倒种、卖种。

5、产品深开发不够,各种深层次的潜在利用价值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我们国家大部分特种经济动物的养殖户基本停留在肉用的整只活的卖出去,蛋用的卖蛋,毛皮兽取皮卖原料皮等的原始阶段,缺乏产品深加工的能力和意识。

三、发展前景

特种养殖是一项技术性工作,首先要通过侧面或书本资料了解一些有关该动物栖息环境、繁殖情况、疾病防治和有关注意事项。科学饲养,每一种特养动物都有各自独特的一些生活习性,也就决定了其对饲料、饲养、管理、用药等方面的特殊性。规模较大的养殖1种或多种动物,应先派饲养员外出培训,待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再发展。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大部分饲料来源比较容易解决,但有些特种动物饲料来源要提前准备。像蛇、蝎类动物,它们的主要饲料是小的活体动物和昆虫,为此,就要提前解决饲料问题,然后再考虑如何上项目的问题。注意开发副产品的经济价值,比如毛皮动物每年脱落的毛,可以收集起来销售或做他用,动物的肉开发成食品等,饲养的间隔地适宜地种树、种菜,不仅美化环境,还可以增加收益、节约成本。

特种养殖是保证野生动物满足人类需求的适宜途径,由于各种原因,野生动物资源锐减,原来单纯依靠野生动物提供的资源已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如麝香等名贵药材以及一些供人们食用的野生动物,其惟一出路就是人工养殖。目前农村适宜发展特种养殖,我国农业人口占到很大比例的主要收入来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逐渐从传统的种植业为主的劳动、创收模式,逐渐的发展成为以种植业、畜牧业和外出务工为主的劳动、创收的模式。很多的中国农民已经无法再从传统的大畜牧生产中去获取比较高额的回报。而一些刚起步和甚至还没有起步的特种养殖业,具有投资小、规模小、饲养回报高等特点,适合我国农民发展。特种养殖的终端产品,大部分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这些特殊的需求的,比如食用、药用、服饰、装饰、观赏等。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特种养殖行业的前景将更加的广阔。

四、小结

上一篇:车站企业文化建设情况下一篇:共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