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2022-07-18

第一篇: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测绘发展现状

浅述我国测绘发展趋势

长春工程学院 测绘工程2010级

李 强

内容提要: 1998 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这一系列全新的概念后,在世界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短短几年时间里,从测绘手段、测绘成果的表现形式、测绘成果的应用等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大大地促进了测绘科技的发展。我国继“数字地球”这一理念提出后不久,北京举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和“数字地球”有关的国际会议数字地球国际会议。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会上强调,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数字地球的作用,实行 “ 需求牵引、统筹规划、阶段发展、共建共享 ” 的方针,将力争在数字地球建设中实现跨越式发展。随后,“ 数字地球”的概念逐渐演变成“数字中国”、“数字区域”、“数字省”和“数字城市” 。在这样大好形势下,我国测绘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

( 1 )地理空间数据库建设

基础空间信息数据库是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基础 , 也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 , 在国家信息化建设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建国以来国家投巨资开展了大规模的国土调查 , 积累了专业齐全、系统性和标准化程度较高、覆盖全国、多期、不同比例尺的地理信息 , 绝大部分地理空间信息由国家生产和管理。

初步测算经数字化可以进入网络进行共享的基础性地理空间信息约 1250 GB 。同时已积累了丰富的对地观测数据,包括 50 年代以来覆盖全国的多期航空相片约 500 万张以上, 70 年代以来多期覆盖全国的国内外卫星影像 50 多万景,约 140TB 。全国共建设 500 多个大中型数据库,涉及主要应用领域为:基础及综合应用;土地、房产;市政、规划、道路;林业;土壤、农业;水利、水土保持;地质;遥感;生态、环境;铁路;勘界;灾害和其它。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的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为:全国 1: 400 、 1 : 100 万、 1 : 50 万、 1 : 25 万及部分地区 1 : 5 万和七大江河流域重点防汛区 1 : 1 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已经建成的土地基础数据库有 1 : 50 万全国土地利用数据库、全国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省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重点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正在建设的土地基础数据库有: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库、全国开发区数据库、全国城市基准地价数据库、 1 : 1 万土地利用数据库、 1 : 1 万 -1 : 5 万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 ( 包括乡规划数据 ) 。

此外, 1 : 500-1 : 1000 城镇地籍数据库、 1 : 2000-1 : 1 万城市基准地价数 2 据库、建设项目用地与补充耕地数据库等也正在部分省、市、县建设中。

急需要建设的土地基础数据库主要有农用土地分等定级数据库、建设项目预审数据库、国家级土地开发、复垦数据库、国家级城镇基准地价数据库等。同样还需要建设省级、地市级和县级相应的数据库。

国家基本资源与环境时空数据库建设包括:遥感影像数据库(依照 1 : 10 万比例尺专题地图的成图标准要求)、土地利用 / 土地覆盖专题图形数据库、野外考察数字相片库(用于建立遥感影像判读标志和对结果进行验证分析)、多重采样框架数据库、动态监测数据库( 1 : 10 万比例尺)、全国资源环境与地区经济综合数据库、城市空间数据库(主要有 1 : 500 、 1 : 1000 、 1 : 2000 、 1 : 5000 和 1 : 10000 等 5 种)。

( 2 )空间信息技术标准建设

①空间数据格式交换标准 ( 国家标准 ) 空间数据格式交换标准由国家科技部组织研究,该标准定义了矢量数据、栅格数据、影像数据等三种数据的交换格式。在此基础上开发数据交换软件,实现在不同部门、不同系统之间交换空间和非空间数据。该标准已于 1999 年 8 月 2 日作为国家标准予以颁布, 2000 年 10 月 1 日实施。

②空间信息共享元数据标准

该标准规定了对地理空间信息描述的基本内容和模式,其内容包括地理空间信息的标识信息、质量信息、表示信息、空间参照信息、实体和属性信息、发行信息和元数据参考信息等部分。

③国家空间信息共享体系

已逐步建立和健全国家空间信息共享体系,为国家信息化建设服务。 ( 3 )空间信息处理、分析与管理技术能力

国家空间信息处理、分析与管理技术是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发展基础的平台和工具,是产业发展的灵魂。该领域的主要技术包括: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和软件、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软件、以及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和软件等。长期以来,在这个领域,国外软件一直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国产软件处于相对薄弱的位置。但是,随着国家的重视,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这种局面已经大为改观,特别是在 " 九五 " 期间,我国自行研制的该领域的软件许多都已经达到和超过国外同类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都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① 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和软件

在 " 九五 " 期间结合实际应用先后开发了大数据量遥感信息快速处理系统,高光谱图像处理与分析系统、遥感影像人机交互判读系统、数字正射影像制图软件系统、 SAR 图像处理程序包、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等。

在 " 九五 " 科技攻关和 863 项目中开发的高光谱图像处理系统 (HIPAS) ,采用国际通用的开发环境,按照模块化、开放式的特点进行开发。该系统对推动我国高光谱遥感技术和应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在许多项目和国际合作中成功地应用。

1999 年、 2000 年连续两年参加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组织的国产 GIS 软件测评中获优秀奖的数字正射影像制图软件系统 (PhotoMapper) ,已占领国内数字影像地图的国内市场,并被国家测绘局指定数字正射影像地图生产软件,已在国土、测绘、城建、地质、林业、农业、水利和军事等部门得到大规模应用。

数字摄影测量系统 (JX-4C DPS) 已经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并销售到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拥有业内最多用户、应用领域最广的技术平台之一。

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 (VirtuoZo) 已经作为商品化软件在国内外市场销售,有广大的用户群。

② GIS 技术能力建设和软件开发

3 国产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已经成为国内市场一支重要的力量,国产地理信息系统的市场占有率从 1995 年的几乎为零发展到 1999 年的 28.9% ,到 2001 年的调查表明,国产软件与国外软件之比已跃为 58 : 42 ,特别是在数据采集,图形处理等方面,已占明显优势。经过 " 九五 " 科技攻关,国产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产品和软件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基础软件 MapGIS 可对数字、文字、地图、遥感图像、 GPS 定位数据等多源地学数据进行有效的采集和一体化管理、综合空间分析和可视化表示,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成熟的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软件。整体水平与国外同类软件相当。特别是它的空间分析性能,较国外优秀软件有明显的优势。在电信、地下管网、数字国土、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地图出版、民政事务等领域使用,每年销售 1000 余套,成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市场上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基础软件 GeoStar 具有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管理,包括数据采集、转换、处理、查询、分析、制图等功能。它的 DEM 处理能力,在精度方面已经超过国外同类优秀软件,在我国 1 : 1 万七大江河流域 DEM 数据生产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除了基础软件以外, AM/FM 应用开发平台 Grow 具有大数据量管理和高效的实时三维显示、具备动态拓扑实时重构、面向对象建模、支持网络浮动用户管理与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与实时通信底层紧密耦合等 AM/FM 领域特殊要求的功能,可以在广域环境中组织多级分布式多用户协同工作,整体技术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多次与国外软件竟标中获胜。

在空间数据获取和加工生产方面,数据加工软件 GeoWay 、 EPS2000 系列和数字正射影像处理软件 PhotoMapper 等支持地图扫描数字化、野外直接采集数字化地理数据、利用卫星和航空遥感图像生产数字正射影像图,形成了完整的空间数据采集、加工生产平台,基本上占领了我国空间数据生产方面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市场。

在地图出版领域,国产地图出版软件 " 方正智绘 " 和 MapCAD 在功能和性能上已经超过了国外同类软件,牢牢地占据了国内工程地图出版市场。此外,在地理信息系统互联网应用方面, 国产软件已经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国内地理信息发布、交通旅游、房地产销售和物流配送等方面,在奥运申办、数字北京、昆明世博会等工作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GeoBeens 、 Geosurf 、 AF InternetGIS 等是其中的佼佼者。

随着国产地理信息系统产业的发展,一批国产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与技术服务企业应运而生,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就国家 " 九五 " 科技攻关支持的范围,产品销售和技术服务年总收入已经超过 1 亿元人民币,五年中平均年增长率超过 75% ,带动国民经济产值超过 15 亿元人民币。国家对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支持,也带动了全社会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关注,近两年来,国内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企业大量涌现,发展形势十分喜人。由于国产软件参与市场竞争,打破了国外软件一统天下的局面,国外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普遍大幅度降价,这也有利于国内消费者。

③ 全球卫星导航定位、导航技术能力建设 建立了我国点位分布较均匀、并与国际地球参考框架 ITRF 相一致的高精度地心坐标框架基准。由于受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的约束,国家 GPSA 、 B 级网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复杂的大规模高精度 GPS 网,但其数据处理精度达到了国家先进水平,一些 GPS 数据处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开发并完成了服务实时和非实时的差分定位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公安、银行和公共交通工具的指挥,调度及空间信息的快速获取等领域。

目前正在进行数据处理的全国 GPS2000 网,其点数可达 2000 余个,其中 GPS 永久性追踪站为 25 个,该网点的相对精度预计可达 10-7 以上。这个网在 2002 年启用后,使我国大地坐标框架在三维和高精度方面走上一个新的台阶。但在另一方面,该网点的平均密度 4 仅为 1 : 70km × 70km 。也就是平均 9 幅 1 : 5 万比例尺的地形图中才能找到一个 GPS2000 网点。

为了推动我国的全球导航定位系统的应用,我国除了利用美国的 GPS 卫星外,还在探索与欧洲的合作,如 GALILEO 系统合作计划。

3 、存在问题 ① 数据库建设 l 数据共享问题

数据库建设中的重复建设问题严重存在,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没有相应政策法规保障和相关数据库标准,数据共享实际上很难实施。另外,数据多为各单位自行加工,数据产业尚未形成。

l 测绘经费问题

长期以来,国家对测绘的投入不足,测绘体制一直沿袭传统的体制,市场不规范,测绘队伍不稳定,政策环境不健全等。这些问题充分表明:地理空间的技术是一项高新技术,它所涉及的领域是一项技术密集性产业,无论是对硬 件、软件设备的购置,还是对数据生产与更新的投入,都不是一个小数字,投入与产出反差很大,这是影响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l 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程度和开发利用水平较低; l 基础性信息资源不足,信息标准化进程缓慢;

l 高分辨率航天遥感数据源 90% 以上卫星信息资源来自国外; l 现有公用网络还不能满足海量空间信息高速传输的要求等。 ② 空间信息技术标准 l 空间标准规范滞后 在基础类标准规范中,目前只有 " 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 成为国家标准,但缺乏相应的软件工具,国内使用还不普遍;一些重要的数据标准,如空间元数据标准、空间元数据系统运行规范、空间数据共享模型等还仅仅停留在方案阶段,与真正成为国家标准还有相当的距离;一些重要的基础性标准,例如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功能标准、空间数据传送协议、空间互操作协议、空间信息查询语言标准等尚未开始工作。在应用类标准规范中,尚未建立一个行业的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或标准。在行业和工程标准规范类中,也没有建立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质量标准、地理信息应用工程质量标准、工程承担单位资质论证标准、建立标准等。标准是规范技术和产品的重要依据,也是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在进入 WTO 以后,还可以起到一定的门槛作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l 空间数据共享困难

我国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空间数据的获取和生产正在大规模开展,国家、部门、地方和单位每天都在生产大量的空间数据和专题应用数据。全国已经建成 100 多个大型空间数据库。由于没有空间数据的共享机制和政策,目前大量的是各自为战,许多数据库只是限于本部门、本单位使用,利用效率极低。一方面是大量数据闲置,另一方面继续使用的单位又找不到数据,结果是出现严重的数据重复建设现象。例如,仅北京市的电子地图,就有不下 10 个单位在生产。一些建成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工程就因为缺乏现势数据而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严重影响了地理空间信息应用的普及和产业发展。

空间数据共享的问题比较复杂,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例如各类标准规范和共享工具,又有机制、观念和政策问题,需要区别对待,认真解决。

③GIS 、空间信息处理技术与软件 l 商品化和产业化

在 " 九五 " 期间开发的大数据量遥感信息快速处理系统,高光谱图像处理与分析系统、遥感影像人机交互判读系统、数字正射影像制图软件系统、 SAR 图像处理程序包、数 5 字摄影测量系统、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等。这些软件虽然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但总的来说,其商品化和产业化还不够。

l 国产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产品系列不完整

国产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目前还集中在中小型产品,缺乏大型软件,致使国家大型空间信息应用工程还完全依赖国外软件,对国家信息安全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不利。另一方面,在 " 嵌入式 " 实时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方面,我国还比较落后,产品不够成熟,这对数量极大的地理信息系统社会化应用和军事应用极为不利。此外,我国十分缺乏应用领域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产品,特别是缺乏可以支持行业应用的开发平台软件。

l 技术储备不足

国内在这一领域基本上处于跟踪、追赶的状态。经过艰苦的努力,差距大幅度缩短,但技术储备显得不足。理论研究、技术进步和产品发展三个层次中,放在第

一、第二层次的注意力显得不够。

l 遥感图像处理软件

我国在遥感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和软件的开发方面在资金和人力的投入不够,国外的遥感图像处理软件一直占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市场。目前开发的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商品化程度不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与国外商用卫星图像处理软件相当的产品。

④GPS 技术能力和应用软件 l GPS2000 的点数过少

GPS2000 网要真正成为实用的国家大地坐标框架,要服务于全国广大 ( 静态 ) 定位用户 ( 不论是二维的还是三维的 ) ,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GPS2000 的点数过少,分布密度太低;而要服务于全国动态或高精度定位用户,则要在中国建立远比 25 个更多的 GPS 永久性追踪站和相应的数据传输、处理和分发的网络系统。

l 缺乏自主生产的 GPS 接收机 我国 GPS 接收机 97% 为外国产品,年销售量约 3 亿人民币,其中测量型约 1 亿左右;导航接收机约 3 万台,近 1 亿万元;应用系统开发产值约 1 亿多,并呈逐年上升趋势。据业内人士估计,目前中国的 GPS 市场规模只占国际市场的 0.3% 左右。目前国内从业公司约 200-300 家,其中 60% 为外国产品的代理销售商。而依靠自身技术队伍,选择 OEM 板级产品进行系统集成、自主开发应用软件的公司约有

七、八十家。其中除航天部 704 所有少量自主品牌产品提供市场外,几乎没有一个公司投资生产国产 GPS 接收机。至于专门从事车载 GPS 自主导航系统开发的国内公司数量很少,更未见到商品化程度较高的软硬件系统。

l 缺乏统一的大地定位参考框架

虽然近年来由各个部门独立建立的各等级 GPS 定位网,但没有进行必要的联测和统一整体平差。

l 沿海各部门 100 多个验潮站没有统一组织 GPS 联测,精密确定各验潮站水位标尺零点的大地高,陆海相接地带重力测量仍为空白。

l 陆地 GPS 定位框架未能向我国领海扩展,需着手建立我国包括海域的广域差分 GPS 定位系统。

l 我国重力基本网需重建,需要发展航空重力测量系统,加密西部地区重力测量和 GPS 水准。

二、我国测绘发展战略目标及分析

1 、进一步加强测绘工作的统一监管,努力构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提高测绘保障服务能力,为解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问题,提高强有力的测绘保障。

6 2 、完善测绘法律法规体系、基础测绘保障体系和现代化测绘技术体系,加快标准化建设。要对现有标准进行清理,制定和修订一批有利于建立共享平台的地理信息新标准,保证国家、省、市、县地理空间信息的整体性、完整性和系统性,促进地理空间信息的共建共享。

3 、更新周期、政府投入、技术标准、成果共享、分级管理等方面,依法逐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稳定的基础测绘更新机制,为社会各界提供新颖可靠的测绘数据资料。

4 、要建立健全以 3S 技术、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支撑的现代化测绘体系,加快建设 “ 数字中国 ” 地理空间框架的五个重点数据库工程,包括国家空间定位基准数据库工程,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工程,城市综合地理信息数据库工程和专用数据库工程。同时要着力开展数据整合、集成和再加工,形成系列产品,积极为政府其他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提供基础平台。

5 、以应用为主导大力开展测绘技术应用,提高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充分发挥地理空间信息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6 、加速建设现代化的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为空间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空间信息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环境,支持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空间信息产业的跨越发展。

7 、进一步加强空间技术及其应用的科技创新,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8 、加强空间信息技术和应用领域的国际合作,通过对外开放,培育国内外应用市场,提高我国在国际空间信息技术领域的地位与作用。

9 、积极推进空间技术系统及其应用的产业化,充分发挥空间技术应用的商业效益,注意培植具有产业化和商业化前景的领域和项目。

10 、进一步加强对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的宏观规划指导与协调,促进各类相关机构的协同与健康发展。

11 、落实人才培养和吸引高技术人才参与国家地理空间信息事业的政策。同时,广泛开展多层次的应用技术培训,形成稳定的人才队伍。

12 、大力研制、开发国产测绘设备、仪器、数字化测图软件,并推广鼓励应用国产品牌软硬件,以促进基础测绘工程的低投入、高收益。

三、重大测绘项目建议 大地测量方面:

1 、尽快统一我国大地定位参考框架的建设,对近年来由各个部门独立建立的各等级 GPS 定位网进行必要的联测和统一整体平差,此举可望进一步加强国家级的大地定位框架。

2 、 将沿海各部门 100 多个验潮站统一组织 GPS 联测,精密确定各验潮站水位标尺零点的大地高,填补陆海相接地带重力测量空白。此举为统一陆海大地水准面,建立海洋高程基准,研究海平面变化至关重要。

3 、 研究将陆地 GPS 定位框架向我国领海扩展的方案,着手建立我国包括海域的广域差分 GPS 定位系统。

4 、 尽快完成重建我国重力基本网,发展航空重力测量系统,加密西部地区重力测量和 GPS 水准,加大力度支持对卫星测高数据的利用,为下世纪确定我国亚分米级或厘米级大地水准面作好数据储备,建立可在因特网上运行的新的重力数据库。

5 、利用新的卫星遥感测地资料重建我国 30 ″× 30 ″数字高程模型。

6 、 尽快研究我国大地测量数据向社会开放的政策、法规和管理机制,着手建立国家级能够进入 NSDI 的大地测量数据库。

7 、开展多角度测量、测高和成像技术并逐步走向实用,目标探测由二维向三维拓展。 遥感遥测方面: 1 、获取全球对地观测信息的遥感和定位卫星系统迅速发展,遥感数据获取和处理的技术和能力全面提高,加强国际竞争和合作。

7 2 、充分已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随着美国 SA 政策的终止和这些国家空间定位系统的投入运行这一大好时机,提高我国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静态和动态定位精度、运行的可靠性。

3 、 在微电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取得突破,提高卫星遥感传感器的分辨率。 4 、 在全球观测的背景下,提高目标重复观测的时间分辨率和卫星的光谱分辨率。 5 、 发展民用遥感卫星的研制,以多源、多分辨率地理空间信息的集成化和网络在线应用为特点的空间信息技术应用,推动空间信息技术应用及其产业化。

7 、加速空间信息技术的产业化步伐,促进卫星定位和遥感设备的研制发射以及遥感数据产品加工服务的商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8 、加强以地球系统为目标的对地观测计划,以形成多平台,多系列,多种分辨率的对地观测系统。

四、促进测绘发展的重大措施建议

1 、 针对我国国情,制定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政策,应当首先考虑四个原则:鼓励公开,提供数据共享程度的原则;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利用利益驱动的原则;运用国家宏观手段的原则以及实行数据分类动作的原则。

2 、制定空间信息共享政策,包括:数据投资政策、数据报偿定价政策、市场竞争和利益驱动政策、数据分类运作政策、数据公开和保密政策、数据安全和防护政策、数据产权保护政策、数据质量监督政策和数据标准化政策等。

3 、解决 数据共享的关键问题,主要有:数据结构、数据模型和数据格式;地理信息的标准化;空间数据质量;数据的互操作;网络建设;政策和法规。 在保证国家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促进部门和地区之间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合理利用。

4 、 地理信息标准化是实现地理数据共享的关键问题之一,是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与国际上有关组织研制的地理信息标准的水平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标准的理论基础和适用性上。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地理信息标准的研制,真正发挥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委员会的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加快研究、制定、修订和颁布地理信息标准的速度,以适应新技术发展和地理信息产业化的需要;努力提高标准的质量并与国际地理信息标准接轨,但要保持其独立性;加大地理信息标准的宣贯力度和推广应用;成立地理信息标准认证机构,开展标准一致性测试工作。

5 、空间数据质量标准化,空间数据产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类型的数字产品有不同的质量特性和不同的度量指标以及不同的评定原则。因此,数据质量元素及其子元素的确定、数据质量的检测方法、度量指标体系、综合评定的原则和方法,尤其是理论研究成果的实用化和数据质量的管理需要深入研究,以提高数字产品质量水平和加强质量管理。

6 、 支持基础性、业务化运行的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开发。这一类信息系统的业务化运行将有效提高各级政府经济社会管理的水平,全面提升国家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应用和服务能力。在统一规划指导下,分步骤完善国家和省级各类基础性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将其纳入全国性地理空间信息交换网络体系,形成相应的信息服务能力将全面提高我国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和公共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服务能力,为各个领域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空间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创造高起点发展的信息环境。

7 、支持各类空间信息应用示范系统的实用化、产业化运行,加大地理空间信息产品的开发力度,逐步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地理空间信息系列产品。

8 、健全地理空间信息标准和政策法规,建立完善的公益性、基础性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及其交换网络体系,为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9 、重视遥感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国家基础性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基础影像数据库、地物波谱测量数据库以及应用模型库等基础数据群的建设,使其对空间技术 8 的开发和不断更新的应用形成强大的支持。加速对具有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技术的科技攻关。

10 、进一步加强测绘技术及其应用的科技创新 , 切实保证数据的质量,数据的延续性以及应用的可靠性。不断跟踪地理空间信息应用的前沿技术,促进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应用的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国产化水平。在政府采购项目中,要优先考虑采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理空间信息技术装备。鼓励企事业单位研究、开发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理空间信息系统软件产品,替代进口。

11 、鼓励企事业单位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生产经营地理空间信息产品,并提供商业化服务。积极促进现有地理空间信息高技术企业重组、联合,形成规模化经营能力,造就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市场服务体系,促进地理空间信息市场的健康发展。

12 、加强对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的宏观规划指导与协调。目前,各地区、各部门都在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建设步伐,但由于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条件和工作基础存在较大差异,发展不够平衡,为此加强国家的宏观指导与协调成为保障各级、各行业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统

一、科学、互联、互通的重要保证。

13 、加强测绘技术开发和应用的重大项目的统筹规划,使之纳入国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重大信息化应用工程计划和规划,促进各地区、各部门地理空间信息的合理布局和高效利用,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保障国家各级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统一性和通用性。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地方在空间信息技术应用和产业化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导性,鼓励各地立足于本地区信息化的条件和需求,从省情出发,以应用为主导,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找准发展的重点和突破口,讲求实效,实现高起点跨越发展。特别是在地区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产业化途径的选择方面,应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建设资金。

14 、建立、健全国家空间遥感的管理体制,针对新世纪全球空间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研究制定我国空间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国家战略,进一步明确和制定可操作的发展战略、基本技术路线、总体规划和专项计划、政策法规,以及重大研究发展和建设项目的实施方案和计划的立项、论证、投融资渠道的落实的拨款制度等。

1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面对测绘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要进一步落实人才培养和吸引高技术人才参与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持续不断的支持这一领域的科学探索,增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时,充分发挥应用成果的示范作用,广泛开展多层次的应用技术培训,形成稳定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 景维立,孙仁锋. GPS网络RTK技术及其应用[J]. 四川测绘,2005,28(4):184-187. 2. 晏红波,黄腾. GPS网络RTK 的现状及应用前景探讨[J]. 现代空间定位技术研讨交流会论文集,2007,5(3):66-73。

3. 陆贤东,顾和和,王飞. 网络RTK在地籍测量中应用分析[J]. 矿山测量,2008(2):18-24. 4.过静郡,王丽,张鹏. 国内外连续运行基准站新进展和应用展望[J].全球定位系统,2008(1):1-10. 5.李征航,何良华,吴北平. GPS技术的最新进展——网络RTK [J]. 测绘信息与工程,2002,27(2):22-25. 6. 张琼,王建文. VRS技术原理及网络RTK在城市规划测量中的应用[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8,31(4):63-65. 9 7. 李成钢,黄丁发,周乐韬,等. GPS/VRS参考站网络的对流层误差建模技术研究[J].测绘科学,2007,32(4):29-31. 8. 卫柳艳. GPS网络RTK系统的算法及定位精度研究[D].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9. 朱华统.常用大地坐标系及其变换.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 10. 李英冰,徐绍铨.利用RTK进行数字化测图的经验总结.全球定位系统,2005[5] 11. 金继读,詹家民,吴庆忠.GPS-RTK配合全站仪联合进行数字化测图.全球定位系统,2003[6] 12. 靳海亮,韩奎峰,周兴东.矿区地形图测绘中RTK技术的应用.测绘通报,2003[10] 13. 乔月娥,詹家民.RTK联合全站仪实现官山镇1:1000地形图的测绘.现代测绘,2003[6] 14. 张书华,刘绍堂.RTK技术在郑东新区测图中的应用.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4[5] 15. 张晓明,高旭光.浅谈GPS RTK测量技术的应用.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4[10] 16.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北京: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第二篇: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预测

从总体来看,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GDP连续4年保持10%以上的增速,并且年度最高最低的增幅仅差1.1%,CPI年平均上涨2.1%(除2007),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已达到2010美元,比2002年翻了近一番,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9504亿元,比2002年底底 5784亿元多13720亿元,四年年均增速高达35.55%。出口贸易总额为17604亿美元,与1978年外贸出口相比增加了80倍。世界排名由 2002年底第6位跃升至第3位。外汇储备达到10066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特别是本地区经济发展底发动机。国内生产总值由 2002年的120332.7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10871亿元,是2002年的1.5倍,跃居世界第四位。2003年至2006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2%,2002年至2006年,粮食平均年产量为46774.5万吨。财政收入连年显著增加,2003年至2006年财政收入年增长为 19.7%,由2002年的18903.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8760.2亿元。能源和交通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煤,油,电等的“瓶颈”制约也得到明显的缓解,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年均增长11.3%,在2004年成为除美国之外的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发电量年增长14.7%,新增发电机装机容量9744万千瓦,电力紧张的状况得到初步缓解。铁路营业里程由17.19万公里增加到345.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由2.51万公里增加到4.53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以上的各项数据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让我们回顾改革的历程,我们能够从商品匮乏的短缺经济转变为目前的应有尽有,基本满足十三亿人口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不能不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神奇力量创造了奇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放弃了以高度集权为特征的传统计划体制模式,把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经营决策权下方到企业,农民等生产经营的主体,由他们根据市场的需求,独立作出决定,并承担相应的盈亏责任。国家计划管理的产品,由最高时的100种减少到只对少数关系到国际民生和国家安全的产品,实行一定的战略储备,彻底取消了过去一贯沿用的计划分配模式。这一个重大的决策极大的调动了经济主题的积极性。经过多年的实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建立,并且正在日益完善,它将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起到更强的推动作用。由于社会经

济的快速发展,给人民带来了更多的实惠。城乡居民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从2002~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703元增加到11759元,比2002年增长了52.7%,年增长9.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由2476元增加到3387元,比2002年增长了44.9%,年增长6.2%。人民的就业规模日益扩大。从2002~2006年,全国城乡就业人员从73470万增加到76400万,增加了2660万,年均增加665万人。使2000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4.3%的较低水平。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加强,全国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到了1.9亿。比2002年增长了27.3%。2003年以来,城镇职工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状况的改善,2005年全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 72.9岁,比2002年提高了2岁。

1 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呈现一派祥和的景象。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首先使是在经济的发展中如何注意对环境的保护。由于粗放型的增长使我们付出了过大的环境代价。某些地区的企业为了满足致富的需要,大量的排污,使空气和水质发生严重的污染。据媒体报道:地处江南地区的生命资源太湖遭到了严重的污染。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的发源地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由于中国是燃煤大国,传统的燃煤技术使得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废气排放到空气中,空气和水质的污染将使人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这种以牺牲环境和人民健康为代价而换来的高速发展的 GDP是不受欢迎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容的。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与民生有关的问题是居高不下的房价。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应该使大多数人能够买的起住房,能够安居乐业;但是事实却相反,2007年以来,全国特别是大中城市,房价飙升,居民的收入积累赶不上房价的上涨幅度,只好放弃买房。有的居民采取贷款购房的办法,但每月还款的负担很重,几十年的还款计划使他们喘不过气来。与民生有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我国目前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召下,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人民的收入差距开始拉大。在上世纪90

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相当一部分城镇居民下岗失业,居民的收入差距逐年拉大,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收入差距很大,因此也引起了一部分人对一部分人的不信任,产生了“仇富”心理。在众多媒体报道的案例说明,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区,中西部落后地区,犯罪案件频发,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胡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说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农业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城市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所以农村中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号召下,农村中成长的下一代,也千方百计地离开农村,长此下去,发展农业的人力资源将严重缺乏。在房地产“暴利”的驱动之下,有些地区把粮田变成商品房的开放地,因此我国耕地面积在逐年缩小。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

2今后的改进措施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各种矛盾,这种矛盾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会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我国经济日后的发展中,应该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按照十七大提出的要求,我们今后应该又好又快地发展经济。为了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我们在发展中,应该有效地保护环境。如果城市中,空气和江河的水受到污染,我们的生存将受到威胁,我们的健康将受到损害。因此,今后一切工厂和企业的建立和新项目的上马应该实行污染的一票否决制。现有的达不到排污指标的老企业将被淘汰,或者限期整改。为了防止“官商勾结”,政府的审批过年过程应该由当地老百姓创建的监督机构参与。在今后发展中,应该建立资源节约型模式。因为我国的耕地、淡水、能源、矿业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不足世界水平的1/2到1/3。在前一阶段在暴利驱动下,对地下资源的无序的开采,使我国的土地、淡水、石油和主要的矿产品的供求矛盾日益尖锐。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不应盲目地追高GDP数字,应该严格控制投资规模,应该关闭效率低下的耗能大企业。同时要对大量的现有的燃煤锅炉进行技术改造。在今后发展中,更加注重农业的发展。在现有的取消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的基础上,应该支农惠农的各项政策,确保粮食和副食品的产量。为此,应该保护农业可耕地的面积。已经被非法开发的土地应该坚决清退。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说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随着改

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将面临各种新的挑战,在今后我们应该突出强调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宏观调控,注重统筹兼顾,把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

3亚行预测中国经济发展状况

亚洲开发银行(亚行)近期在香港地区发表的年度经济报告中预测,由于投资和出口增速放缓,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将略为放慢至9.6%。

受益于出口强劲复苏,以及投资和消费反弹,中国经济2010年增长10.3%。根据亚行当日发表的《2011年亚洲发展展望》,2011年和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放慢至9.6%和9.2%。

报告表示,在未来两年,固定资产投资仍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不过,伴随着财政刺激政策告一段落和更紧缩的货币政策环境,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将轻微减速。与此同时,世界主要市场仍然疲弱,而且部分产品出口退税措施届满,将导致中国出口及工业生产增幅放慢,并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带来的贡献。

在通胀方面,报告表示,在资金充裕和食品及商品价格高企的推动下,中国通胀率将由2010年的3.3%增加至今年的4.6%,而随着商品价格在2012年可能在高位回落,当年通胀率将降至4.2%。

第三篇:我国民族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民族经济是我国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自加入WTO以来,民族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历史遗留、地区差异、自然因素等问题,民族经济的发展仍较为滞后,本文多角度地对民族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为民族经济的发展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民族经济;存在问题;对策措施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长足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民族经济的发展问题一直是讨论的热点。每年两会期间,许多代表委员都对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协调、不持续、不平衡等问题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具有社会效益和改革影响的建议。由此可见,民族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民族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关乎到民族的团结。如何巩固好民族团结之心是确保国家和党长期治理以及民族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过程。民族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二、我国民族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民族经济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包括工业、农业、交通、畜牧、电力等在内的某一民族社会经济的总称。民族经济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相对落后性、复杂性及国际性等特点。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省委、省政府都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工作高度重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民族经济作为国家整体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家的各项措施对民族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促进作用,在扶贫开发攻坚力度上国家在不断提高,同时也在不断的开展民族地区的各项民生工程,大力推进了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也增强了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但民族经济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较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和阻碍了民族经济的发展。下面就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阐述。

(一)传统观念滞后,内在动力不足

在已有研究中,许多学者都认为历史遗留的传统观念对民族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少数民族的宗教、政治、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也在不断变化,但历史长期形成的民族观念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经济的发展。民族观念导致的民族文化固化模式直接影响了民族地区人们的心理思考和生产方式,从而直接对民族经济的生产发展造成影响。我国民族地区大多集中在西部、北部等边疆地区,地理位置大多较偏远,由于民族聚居性虽使各民族生产力相对集中,但生产方式的单一和生产模式的落后使民族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由于思想观念和地理位置等客观因素,现代市场经济对民族地区的影响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民族地区传统观念的落后和内在动力的不足是制约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基础设施落后,发展环境欠优

由于民族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其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更新都远不及沿海城市等发达地区。在互联网信息飞速穿梭的当下,仍然有较为落后的民族山村还未通电通路,其他诸如用水安全、医疗困难等问题则更为普遍。因此在这种环境下去大力发展民族区域经济,困难重重,举步维艰。落后的基础设施只能满足当地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而交通和信息的闭塞则直接阻碍了与外界的各种信息交往,极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和进一步发展。民族地区由于农业经济占比较大,结构较为单一,要实现多种经营相对比较困难,因此民族地区的商品经济基础非常薄弱,较难吸引外商的青睐去进行相关投资,大都靠当地自身民族企业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显然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经济运行马力不足。另外,由于基层指导力和相关发展经验的缺乏,导致民族地区的整体发展环境不容乐观。

(三)人才需求不足,教育亟待提高

教育事业历来都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和根本保障,而民族教育事业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民族地区由于地理条件原因,大多地处偏僻山区,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再加上民族经济发展滞后等因素致使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而正是由于民族地区这些“先天”条件,优秀人才很难被吸引前往支持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虽然国家和政府对于民族地区的人才引进实施了各种计划措施,并给予优秀人才一定的政策鼓励和奖励措施,但就目前的人才流向情况而言,大部分硕士以上学历的高校毕业生都把沿海及发达地区作为了择业的第一选择,即使有小部分高校人才进入民族地区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但其中有许多都是将民族地区的高校作为了自己职业生涯的跳板,等自身阅历或其他条件成熟之后又“另攀高就”,因此民族地区人才的流失情况相当严重,导致民族地区的教育基础和质量不能得到一个稳固的形成和提高。另外,民族地区的学生在学业有所成就之后往往也会更倾向于选择更加发达的地区去就业和发展。这种情况就类似于“海归”是选择回国发展还是继续在外深造。民族地区由于教育资源和人才力量都较为薄弱,因此人均文化水平都相对偏低,这也直接影响了人们日常的生活质量和拖后了人们的素质水平。教育水平影响文化水平,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各级阶层文化水平较低直接导致了管理者自身者素质偏低,管理理念缺乏创新。由此可见人才力量的缺乏对民族经济的发展没有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教育水平的落后也直接制约了民族经济的发展。

三、关于促进我国民族经济发展的对策

面对国际经济纷繁复杂的形势和国内经济转型的变革之态,我国民族经济的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

(一)依据自身条件,发展特色经济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本质原因在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经济落后,而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应该正确的认识和分析当地农业生产的环境和特点,遵循地域差异规律,科学的对农区、牧区、林区和经济作物区进行划分,充分合理的利用好当地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进行农业生产。不应该盲目的采取“甜菜南种”和“南茶北引”等行为,要因地制宜将少数民族地区的本土资源最大化的利用起来,从而更好的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为了跟上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各少数民族主动或被动的在对民族内部结构或民族运动机制进行相应的调整,而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各民族心理和观念发生了改变。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的大浪潮正在对民族经济形成强有力的推动,各种经济政策的刺激会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发生转变。信息时代的当下,商品经济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达到空前之高,民族地区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充分利用好大众传播媒介来更好的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1]。结合民族特色传播民族文化,既能够潜意识的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又能够及时注意到新观念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若民族传统文化中与商品经济相抵触的价值观念不予以摒弃,则会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向来对民族经济贡献良多。在一定的概念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往往都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色或丰富的山水资源,除此之外,特别而丰富多彩的文化也是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内在价值。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景点在被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旅客进行参观时,参观者更多的是带着一种对旅游景点本身去欣赏参观的态度,旅游者对于景点文化的求知程度和景点自身管理部门对于景点文化的弘扬力度和方式都十分欠缺。因此,如若能够将文化创意产业与民族旅游产业进行更好的融合,一定能够大力地推动当地民族经济的发展。

(二)加大教育力度,提高文化水平

教育是改变现实现状的有力途径,通过教育不仅可以加速一个地区的知识信息获取能力,还可以提高人对社会的应变能力以及知识的应用能力,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优秀人才,支撑着民族经济的发展。因此,国家应该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通过建立起完善的现代化教育结构和教育基础设施使民族地区的学子能够与发达地区的学子一样接受到最优质的教育,能够及时的了解到各种新鲜事物,并能够通过国家政策吸引优秀人才从而借助优秀的师资力量帮助其进行消化。而民族地区本身应该对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各级政府应该努力做好日常对于教育事业的教育宣传工作,让民族地区的百姓意识到“科教兴国”和“科技兴农”的重要性,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只有不断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提高人民素质,使少数民族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才能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强国。

(三)合理利用政策,积极探索创新

在国家实施“扶贫攻坚计划”、支持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下,民族地区应该要用好用活用足国家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千方百计争取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力求高起点、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地兴办各类建设项目,加快发展速度。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对民族地区丰富的综合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并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从原料型民族经济区向生产高精工业品的沿海地区学习。而在生产发展的同时也应注意保护地区生态环境。在探索创新方面,民族地区可以利用民族品牌或地理品牌战略努力改善自身生产条件和外商投资环境,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分清发展主次,争取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

另外,各少数民族自治州、市、县应充分利用好国家赋予的民族自治权,相关问题在不违反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根据自身实际进行自主决策和灵活的自主措施。政府应该简政放权,尊重自治权利,迅速有力的落实党的政策方针,同时不能“政策一刀切”,应从实际出发。从根本上解决和处理好国家帮助和自力更生的关系。

四、结束语

加速民族地区发展,有利于扩大民族地区对外开放;有利于清除封建落后习俗的影响,树立全新的商品意识和社会道德新风尚;有助于发展和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维护祖国的统一[2]。因此,国家应充分认识民族经济的特点,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进一步激发其活力,利用自身优势有效发展,加大民族扶持力度,促进民族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周国茂.要重视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在民族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贵州民族研究,1991(7):26-30.

[2] 栗多能,曹庆五. 黔东南州民族经济发展问题试论[J].贵州民族研究,1996(7):22-26.

第四篇:我国食品企业发展现状

我国绿色食品经过20年发展,创立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兴产业,打造了一个代表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精品品牌,创建了一套符合我国农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模式,构建了一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标准体系,绿色食品的公信力和美誉度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认可。从1990年到2009年,我国绿色食品企业由63家发展到6003家,产品由127个发展到15707个,绿色食品生产总量近1亿吨,国内年销售额达到3162亿元,出口总额达21.6亿美元。

近年来,我国绿色食品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为了进一步发挥绿色食品在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2005年,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建设全面启动。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基地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走出了一条以绿色食品品牌带动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新路子。全国已有240个单位(199个县、41个农场)创建了312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问题的日益严峻,有利于人们健康的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食品已成为时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开发绿色食品已具备了深厚的市场消费基础。未来,绿色食品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开发潜力都十分巨大,它是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特殊产业,有极大的经济发展空间。

第五篇: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

摘要:当前,科技进步已经成为推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特别是科技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的发展突飞猛进。总体说来呈现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人力资源雄厚,科技资金来源多元化,民生科技产业兴起这样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从中可以发现,我们要注意产品进口依赖度高的问题和进一步引导产业技术创新链形成中的诸多环节,以促进我国科技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和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科技实力。

关键词:科技事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促进发展;提升科技实力

当今世界,各种新技术、新知识层出不穷,且更新周期快。科技进步已经成为当前推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随着科技体制的改革,我国的科技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产业技术创新链形成

最近十年间,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原始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1998年我国专利申请量为12.2万件,2001年达到20.4万件。一批重要的非线性光学晶体新品种的诞生,使我国在人工晶体研究开发方面继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我国科学家独创性的“量子避错码”和“量子概率克隆机”等研究,被国际权威专家公认为量子信息领域“最令人激动的成果”;10兆瓦高温气冷核反应堆并网发电成功和“神舟”号系列飞船点亮宇宙般地圆满发射等等表明,我国在部分重点和关键领域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龙芯”系列通用芯片研制成功,CPU方舟3号研究取得重要突破,使我国结束信息产品“无芯”的历史迈出了关键步伐;联想万亿次计算机研制成功,“使我国超大规模计算机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1]。2002年,SCI、EI和ISTP三大国际科技检索共收录我国科技论文6.5万篇,国际论文数排序跃居世界第六。

企业在实践中也越来越体会到科研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一些企业尤其是行业龙头企业开始围绕产业技术链的构建,进行跨行业、跨领域的”产学研合作” [2]。一是在产业领域内以构建产业技术创新链为目标的产学研合作开始出现。如由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清华大学等10家单位组成的新一代煤化工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钢铁研究总院、宝钢、北京科技大学等10家单位组成的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二是跨行业、跨领域集成创新的产学研合作开始出现。如由一汽、奇瑞、吉利、西南铝业等12家单位组成的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三是围绕产业新兴技术及标准的研发与应用开展产学研结合。如长风开放标准软件联盟、TD-SCDMA联盟等。

二、科技人力资源雄厚

经过新中国50余年的艰苦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迅速发展,截止到2005年末,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经达到4200余万人。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拥有量仅次于欧盟和美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科技人力资源大国”[3]。

不仅如此,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体结构年轻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并且出现女性比重持续上升的趋势。从年龄结构的分布上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主体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培养的本专科科技领域相关专业毕业生,其中40岁以下的人群达到2647万,约占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65.7%左右。从性别的分布看,据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女性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1437万人,占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33%,比例之高超出人们的预期。其中,在女性科技人力资源中,女性技师和高级技师分别为23万和7.7万人,分别占我国技师和高级技师总量的14.9%和14.2%。

三、科技资金来源趋于多元化

迄今为止,中国研发活动是所有国家中发展最快且最稳定的。据OECD的数据,2000年中国是第四大研发支出国,2005年将增长到1150亿美元,排名进一步上升。[4]国家财政的投资一直是研发资金的主要来源。近五年来,国家财政用于科技的投入累计2670亿元,比前五年增长一倍。全国研究与试验开发经费从509亿元增加到104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0.64%提高到1.1%,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中央财政还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国家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知识创新工程等专项投入。除了直接的投入外,财政还在税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相当于国家财政对科技创新间接地投入了一笔相当可观的资金,从而间接地支持了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国内的竞争日趋激烈,财政拨款已不再是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惟一资金来源。科技投入中来自非财政性的资金特别是社会性资金正在逐年增长,近年来已经逐渐超过了国家拨款的数量。]5]以90年代末为例,1998年国家财政的科技投入为438.6亿元,而各科研单位自筹的资金达到655.1亿元,向银行贷款额为171亿元,非财政性的资金占到整体投入总额的65.32%。1999年全国共筹集科教活动经费1460.6亿元,比上年又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不少有远见的企业家将进一步发展的希望投向科研和高新技术的开发,他们或者直接投资购买已经开发出来的科技成果,将其产品化,或者与各科研院所合作,根据市场需要开发新的高科技产品。可以说,企业资金逐渐成为了科技投入的主体。从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五”期间实施的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资金投入构成数字中可见一斑。2001年至2004年累计投入资金63919万元,政府资金的比重由2001年的16%下降到2004年的8%;金融机构贷款的比重也由2001年的57%下降到2004年的9%;企业资金的比重逐年上升,由2001年的27%增加到2004年的78%。各种资金在投入上的比重呈现出来的规律表明企业资金投入的主体地位逐步展现。资金来源渠道的多元化,大大改善了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科技界的资金不足问题,加上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可喜成绩.

四、民生科技产业成为亮点,但产品进口依赖度高

健康营养的食品、温暖舒适的衣物、节能环保的住房、方便快捷的交通、优质高效的医疗等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都离不开科技进步,这些民生状况问题也都是民生科技着重关注的的问题。民生科技要求科技关注于民,科技还之于民。这里“民”指的是人民大众这个群体,这便对科技的有效性提出了新要求。[6]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民生科技已经成长为增长最迅速、最具活力的产业,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可是,与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的民生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然不高,核心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占有率也偏低,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万分之三左右,自有品牌产品出口不到10%。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尤其是对特定贸易伙伴依存度高,而发达国家对外技术依存度都低于30%,美国和日本则在5%以下。[7]民生技术产品进口来源地前四位集中在东盟、日本、我国台湾、韩国,这些国家和地区合计占我国民生技术产品进口额的63.4%。目前我国一般仪器仪表的进口依存度为52.87%,中档产品和关键零部件的进口依存度超过60%,大型和高精度仪器仪表的进口依存度几乎高达100%。医药达95%、芯片达80%以上、数控机床和纺织机械达70%以上、汽车达90%以上,专利全是国外的。

民生技术产品进口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的生产能力、加快我国的技术进步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从长远看,技术密集型产品过度依赖进口会影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甚至影响到我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因此,我们必须下力气解决关键技术过度依赖的问题,采取综合手段引进国外关键技术,在继续扩大技术进口贸易的同时,重视利用引进国外人才等其他技术引进方式,加强技术引进与国内研发相结合,增强对引进技术的吸收和再创新能力,以促进我国科技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和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科技实力。

参考文献

[1] 方在农.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 李文君.浅析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10).

[3] 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科技信息[J],2008,(12).

[4] 徐峰.当前世界科技研发的态势[J].《政策瞭望》.2008,(05).

[5] 陈华山等.科技、体制与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6] 张颖. 科技新品,民生新宠[J].广东科技,2008,(05)

[7] 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007.

[8] 吕晓萍.论信息化与科学创新的关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03).

[9] 首届全国科技人力资源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J].科学学研究,2007,(04).

[10] 柳卸林、潘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J].中国科技产业, 2008,(06).

[11] 唐袅.科技属于人民:全球化与科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2] 查英青.科技创新与中国现代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上一篇:外汇交易术语汇总下一篇:文化传播公司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