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小学数学的读后感

2024-05-06

有关小学数学的读后感(精选9篇)

篇1:有关小学数学的读后感

寒假里借了几本教育类的书籍准备好好品读,然而过年的热闹,冲散了好多原本好好读书的时间,幸好也不是一无所获,特级教师李烈的《我教小学数学》还是深深吸引着我挤出空来细细品读。

《我教小学数学》这本书主要分《以爱育爱》和《以会教会》两大部分,记录了李烈老师二十多年来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涯,走的是一条既平凡又闪烁着智慧之光的创新之路,她在书中所阐述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深入思考。

李老师认为:做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决不能只是研究数学学科,还应该研究人的情感,人的需要;当好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研究数学学科的有关知识,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更要研究如何调动孩子学好数学的积极性,要研究如何真诚的爱孩子,为学生的成长创设宽松、健康的氛围。只有这样做了,你才会成为一名学生欢迎的数学老师。

是啊,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首先要让学生觉得数学真奇妙,要让学生热爱数学。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尝到了成功的甜头,学好数学的信心必然也会倍增。好奇之心,人皆有之。爱迪生也曾说过:凡是新的不平常的东西都能在想象中引起一种乐趣,因为这种东西使心灵感到一种愉快的惊奇,满足他的好奇心,使之得到他原之自然地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变成孩子们学习和探索的内动力。

数学的东西向来都认为是枯燥无趣的,那么,数学教师就要采取形式把枯燥的知识变得更加有趣味。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

李老师一直都倡导“把数学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创造有活力的课堂”,这也正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终生追求的教育目标。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因为这不只在教和学,而是感受课堂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登书山如获至宝,游书海如行碧波。面对新课程改革,面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用现代教育思想充实自己,用科学的方法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用自己全部的爱熏陶、感染、教育学生。

篇2:有关小学数学的读后感

全书共分三篇:“以爱育爱”、“以会教会”和“课堂教学实录及教案”。书中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儿童观、教学观,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们的爱,并认为,正是在“爱”与“会”的良性循环中,老师和学生得到了同步提高。

一、任何教育都需要在“爱”的土壤上成长

于漪老师说:“对孩子的爱,能够使一个老师变得聪明起来”。作为老师来说都应是这样的一种人。爱是教育的前提,但远不是教育的全部。应由爱而升华为责任――对孩子的一生负责,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爱。它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良好的情绪情感的交流,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智力活动及综合能力的发展,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唯此,只有教师爱自己的学生,才能使学生爱他们的老师,爱老师你所教的学科,学生的各个方面就能健康的发展。然而学生的兴趣又靠爱而产生的,只要学生有了兴趣,就便会产生爱的念头,他们就会自觉地去寻找。这样就不愁自己的学科教不好。由此可见,以爱育爱尤如泥土和种子,一旦种子撒在泥土中,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以师之“会”促生之“会”()

以会教会的核心是教师的会,这就是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地自觉提高自己的水平,只有发自内心地想方设法教好每一位学生,才能真正做到使学生学会。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以及知识水平和教育素养等,对每一个孩子都起作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每点每滴都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这样一来,我们教师的工作便显得非同小可,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马虎。古语说“有其师必有其徒”。这就充分地说明了有怎样的老师就教出怎样的学生,不防我们今天也可以反过来看,知其徒略知其师,就是说知道学生怎样也略知学生的老师如何。正因为学生的会就像一面明镜,可以反映出一个教师全部或某个方面。为此,我们都必须先达到“会”,所指的“会”,不仅是文化知识和各种学习能力,还包括会合作、会关心、会健体、会审美、会劳动、会创造、会生活、会做人等。这样才能使孩子从小打好做人的基础。

篇3:小学数学有关提问的思考

课堂提问是师生在课堂交往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良好的课堂提问能提示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 能激发学生思维, 了解学生听课的质量, 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等。然而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提问方式确实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一问一答, 频繁问答, 表面热闹, 华而不实。这样“一问一答”式一般设计为师问众生答, 如, “答案等于几?”“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 这类问题的提出, 教师只关注结果是什么, 而忽视对规律的揭示, 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齐声回答“是”或“不是”, “对”或“不对”, 问题太过于简单僵化, 不利于学生思维训练, 显然丧失了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机会。

2.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 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提问离题遥远, 脱离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启而不发。

3.提问目的不明确, 淡化了正常的教学。备课时问题未精心设计, 问题不能很好地服务于教学, 有时甚至脱离了教学目标, 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 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抓不住重点, 能力得不到提高。

4.答案被教师控制, 排斥求异思维。提问时对学生新颖或错误的回答置之不理, 或者中途打断, 只满足单一的“通法”或标准答案。这样提问, 学生偶尔闪现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容易被教师否定扼杀, 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5.提问后候答时间过短, 或先点名后提问, 学生无时间思考。教师的提问, 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回答, 必须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 其目的在于让全体学生能在这个“时间差”里去动脑思维, 积极参与认识活动。像这样的提问, 不利于学生冷静地思考问题, 起不到提问的应有作用。

6.提问面向少数学生。教师的问题设计, 如果只针对少数学生能回答, 课堂上就会“冷场”, 就会有“被遗忘的角落”。所以, 教师要针对提问的难易程度从“学情”出发, 选择不同类型的学生回答, 以便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 《现代汉语词典》对其的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 有效果。”“有效提问”, 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 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 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 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问要明确。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 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 有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观察物体”时, 让学生观察玩具小狗, 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答到:“小狗。”显然, 这一提问不明确, 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如果在学生观察后出示四张不同位置拍到的照片后问:“你在小狗的哪面?看到了这里的哪一张照片?”这样的提问既明确, 又问在关键处, 有助于学生理解观察物体时所处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的图像也就不同。

2.提问要具有思考性。教师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 能突出重点, 分散难点, 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 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 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

3.提问要灵活。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

4.提问要多向。教师所提的问题的答案, 或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不能是唯一的, 学生回答这类问题时, 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 学生的思维要跃出线性思维的轨道。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改变信息单向传递的被动局面, 使课堂呈现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的生动活泼局面。

5.提问要具有逻辑性。教师所设计的问题, 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 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 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 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

6.提问要巧妙。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时, 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 或于无疑处设疑, 或在内容深处、关键处、结合部设疑, 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

7.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时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要面向全体学生, 特别要“偏爱”后进生。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 教师运用艺术的手法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既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主动探索, 又能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控制, 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师借助课堂, 艺术性地层层设疑提问, 能促思益智, 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不是枯燥乏味的, 而是趣味无穷的。总之, 课堂提问是思维训练的指挥棒。教师只要在教学中深入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实际, 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 优化课堂提问方式, 就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避免满堂问带来的思维训练不到位的弊端。

摘要:课堂提问是师生在课堂交往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良好的课堂提问能提示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 能激发学生思维, 了解学生听课的质量, 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等。然而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提问方式确实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策略。

关键词:思考,不足,策略

参考文献

[1]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06.

[2]游爱霞.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教研究, 2009 (6) .

[3]何明建.课堂提问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浅析[J].教改聚焦, 2009 (5) .

篇4:有关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估算;教学方法

一、重视估算方法的指导

估算并不是胡乱的猜想,而是一种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使用一种简单的方法就可以知道答案的范围。学生学会一些基础的估算方法,是进行估算教学提升的基础。在平日教学中,应该多多指导学生使用估算的方法,小学数学估算主要是围绕加法、减法、乘法以及除法进行,一般教学中常用的估算方法有:取近似数估算、看数位估算、结合规律估算、联系实际生活估算等,当然在实际教学中,这些估计方法还比较多,需要教师深入去探究,不断总结和归纳,这样才能拥有一套完整的估算方法,针对班级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教学。

二、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

当学生掌握了一些估算方法之后,教师在平日教学中适当地渗透给学生,不断加强学生训练,在给学生提供的习题中,最好可以涉及估算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计算之前,需要做好估算準备,先进行估算再进行计算。一般而言,选择估算方法,应该根据该习题的实际情况,正确选择出估算方法。例如,在计算前可以这样问,这道习题大约答案是多少?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在经过计算之后,得出数值的取值范围。这为进行准确性估算奠定了基础。教师计算教学完成之后,需要经常询问学生。可以这样询问:计算结果准确吗?为什么你们的计算结果是错的呢?这个计算结果同你们的估算,是否在合适的范围内?同时,在教学时,也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计算后再进行估算,这样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的评估教学工作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教师应该加以重视。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对比彼此的估算方法,从中总结发现。通过交流,学生知道了估算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估算的结果不是唯一的,估算的结果没有正确错误之分,不能简单认为估算结果越精确越好,而是要根据实际的需要来选择方法。

参考文献:

朱小燕.小学数学估算教学问题研究[J].文理导航,2012(06).

(作者单位 四川省阿坝州理县甘堡乡小学校)

篇5:有关小学数学教案汇总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课时目的:

1、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感受倍的含义,使学生逐步体会倍与等分之间的联系。

2、在理解倍含义的基础上,会用除法算式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倍与等分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学生每人10个彩色小圆片,白纸一组8张;挂图1幅;动物数只;幻灯片若干;奖品若干。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创设情境:

(过渡语言):(放音乐)春天,气候温暖,动物王国欢聚!森林中的许多小动物都来到河边玩耍!它们是谁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提示:展示挂图。

(过渡语言):谁来介绍一下?在什么地方?都有谁?它们有多少只各在做什么事情?A同学你来。(能说完整话吗?)

(评析语言:)(你成功了!回答得棒极了!)我们现在来填填已知条件的数量是多少!

谁来试一试!H同学你胆子大一些!试试看!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把每种动物的只数填在方格里。

鸭□只 小松鼠□只孔雀□只

猴子□只小鸟□只 小鸡□只

(用惊喜的语气肯定,我们大家向他学习!)

(反思):这一个环节,遵循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物王国欢聚、许多小动物都来到河边玩耍为题,这时学生都乐于玩耍。在探究性学习里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让学生感觉非常有趣,在一种兴奋、积极的心态下学习数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二、探究性学习

1、体会除法与等分活动的联系

(过渡语言:)玩耍既轻松又愉快是很好玩,现在我们边看他们玩耍边学习数学好吗?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提数学问题吗?(请其他同学口答)回答妙极了!

(教学语言:)现在我们来学习新的知识---用除法解决的问题!请同学们分别用圆片代表猴 子、小鸭,摆出它们的数量。

猴子:○○○

小鸭:○○○ ○○○

(讲解语言:)现在我们按3只一组,在小鸭右边的圆片图上圈一圈。注意观察:6只小鸭里面有(多少)份3只小猴那么多。(订正:2个)

(教学语言:)请再好好想想!想一想上面分的过程和结果用算式怎么表示,A同学你来一说:板书:63=2

(评析语言:)猴子有3只,小鸭有6只,按每3只为一组,通过在小鸭的数量上圈一圈,我们发现6只小鸭里面有(2)份3只小猴那么多。因此,我们可以说小鸭的只数是小猴只数的2倍,用算式表示就是63=2。

板书:小鸭只数是小猴只数的(2)倍。

(讲解语言:)现在要注意的是倍不是单位名称,得数2后面不要写倍字。

(反思):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收者,被动学习,而是能与教师一样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与客观世界对话,从而使学习与探究统一。

2、做一做,生生互动

每个小组发一张表。(小组活动)(评出这节课听得最认真、发言最积极的同学以及合作最好的小组。分别奖励小红花、小红旗。)

教学语言:请同学们注意,现在要求前后桌合作,用手中○代表,摆出松鼠、小鸡的数量;过渡语言:然后圈一圈,观察8只小鸡里面有()份2只小松鼠那么多;最后,填空列式。

小鸡的只数是小松鼠的()倍。

□○□=□

教学语言:B同学你来回答。

(小结性语言:每2只一组,8只小鸡里面有4份2只小松鼠那么多,所以小鸡的只数是小松鼠的4倍。)

(反思):可惜这里没有留多一点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比如你问我答、我问你答。

3、说一说,师生、生生互动

实物投影出示问题。

小结性语言:我们通过前面的应用题的练习知道了这样的应用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份另一个数那么多?用除法来计算!下面我们再来看下面的几道应用题;教师读题一遍。

(1)鸭子数是松鼠的()倍。□○□=□

(2)猴子数是孔雀的()倍。□○□=□

(3)你还能提出什么除法问题?

教学语言: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活动,争取每位同学都来说说是怎么想的?有困难的同学别泄气,先用学具摆一摆,再说一说;

(讲解语言)然后推荐一名同学说一说!(你回答得棒极了,哪组还有更好的?)

(反思):这个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活动,争取每位同学都来说说是怎么想的?;如果采用以小组为单位活动、汇报的形式,让学生考教师、考学生;教师考学生等多样活动,学生的积极性会很高,活动面会更广,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

4、过渡语言:质疑:你还能提出什么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学生口头提问,教师板书:

小鸭的只数是小松鼠的()倍。

小鸟的只数是小鸭的()倍。

小鸟的只数是小猴的()倍。

教学语言:现在我们来看问题口答,D同学你说一说用算式怎么表示。

三、课时练习。

1、教学语言:翻开教科书p47找到练一练第1题。

老鼠数是小猫的□倍。蜻蜓数是蝴蝶的□倍。

□○□=□ □○□=□

教学语言:⑴先自己仔细看第一图和第二图,通过看图你知道了这道题告诉了我们什么条件,要求的是什么?

⑵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同学呢就用学具画一画,圈一圈。

⑶评析语言:

2、教学语言:现在找到练一练的第2题。

淘气的身高是机灵狗的□倍。

□○□=□

教学语言:⑴先自己仔细观察图,通过看图你知道了这道题说了什么条件,要求的是什么?

⑵独立填空列式。

⑶评析语言:用8个小圆片代表淘气有8个南瓜那么高,用3个小圆片代表机灵狗有3个南瓜那么高。

3、教学语言:找出练一练第3题。

讲解语言:气象组调查了近日来的天气情况,见下表。

⑴下雨□天,晴天□天,多云□天。

⑵晴天的天数是下鱼的□倍。

⑶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①独立完成。

②组内口头提出问题,并口头解答。

四、课堂评价。

评出这节课听得最认真、发言最积极的同学以及合作最好的小组。分别奖励小红花。

反思):在评价中采用,教师评、学生评,评个人、评集体等多种评价方式,也是想达到对学

生的一个促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由于课前就强调了最后要奖励小红花,所以,整节课学生的秩序井然有序,即使在活动中也没有出现混乱状态。

五、课堂小结。

小结性语言:今天,我们学习了新的一种除法应用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想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那么多?所以用除法来计算!好了以后我们又多了一个本领,就是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并学会了解决。

五、(附)板书设计:

快乐的动物

1、小鸭只数是小猴只数的()倍?

(想:6只小鸭里面有(多少)个3只小猴那么多?)

□○□=□

2、小鸡的只数是小松鼠的()倍?

(想:8只小鸡里面有(多少)个2只小松鼠那么多?)

□○□=□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掌握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能用两种方法正确地解答.

(二)通过分析解答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初步渗透不变中有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用两种方法解答.

难点:第二种解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选择合适的条件和问题,再算出来.

(1)每层有4个教室.

(2)每个教室有6盏灯.

(3)每箱“可乐”有12瓶.

A.12个教室装几盏灯?

B.4箱“可乐”共多少瓶?

C.3层有多少个教室?

学生回答后,老师提问.

这三道题为什么都用乘法计算.

(因为都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8-49页。

教材分析:《营养午餐》的这一内容的设置,是为了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透过生动有趣的营养搭配、调配系列活动而呈现出来,进而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逐步形成有序地、严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1、了解健康常识,知道吃好午餐的重要性。

2、会用专家的建议正确地分析午餐菜肴中营养成分,能设计调配科学、合理午餐食谱。

情 感 目 标 :懂得科学、合理营养饮食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 学 重 点:能合理地调配午餐食谱,对学生平时不正确的饮食习惯有所改变

教 学 难 点:理解“不低于、不超过”的含义

教 学 准 备:整合课件,电脑,白板。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轻松导入

(1)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每个人都离不开吃。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精美的菜肴图片想和大家一起来欣赏。(出示菜肴图片)

(2)你平时都喜欢吃什么菜?

(3)你昨天中午吃了什么?你认为自己吃得科学、合理吗?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回小小营养师。

二、小小营养师

(一)分析菜谱

1、叮叮餐厅推出10款最新菜款,欢迎您的光临。(课件出示)

2、这些菜可以进行如何分类?(肉类和菜类或荤菜和素菜)

3、这些菜中,哪几种你们最喜欢吃?

(二)初次点菜

1、让学生按照个人喜好,任点三个菜

我们就来做一回小小点菜员吧。请你们从这份菜谱中点出自己最爱吃的3道菜来,你想吃什么就尽情点什么。好,现在开始,看谁能当好小小点菜员。

2、点完三种菜后,请同学们算一算自己所点的菜热量和、脂肪和、蛋白质和各是多少。(填入表格中)。

请三名学生汇报不同的菜谱(菜式热量总和很低、脂肪总和很高和合理的菜谱各一份)。

你对他们所点的菜有没有意见?同学们的话说得有道理吗?

(三)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营养专家是怎么说的1、出示专家建议。让学生阅读饮食与健康(专家建议)。(课件出示)

2、让学生结合实际说说“不低于”和“不超过”的具体含义。

师:看了营养专家的话,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我们知道:10岁左右的儿童从每餐午饭中获取的热量应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不超过 50克。(生边说师边板书:热量应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不超过50克)

师:其实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有很多,但最基本的是热量和脂肪。

师:营养专家说的“热量不低于2926千焦”中的“不低于”是什么意思?“脂肪不超过50克”中的“不超过”又是什么意思?

3、师:按照专家提供的这两条基本的营养标准,每个同学都检验一下,看看自己刚才点的菜符不符合这两条营养标准。跟同桌同学谈谈自己点的菜为什么符合或为什么不符合标准。

(四)合理调配

师:那么,你们觉得怎样配菜容易达到这两条标准呢?请各小组讨论解决这些问题:(课件出示)

(1)如果三道菜点的全是荤菜,热量和脂肪都能符合标准吗?(热量能符合标准,但脂肪不符合标准。)

(2)如果三道菜点的全是素菜,热量和脂肪都能符合标准吗?(脂肪能符合标准,但热量不符合标准)

(3)怎样配菜才容易使热量和脂肪都符合标准?(荤素搭配容易使热量和脂肪都符合标准。)

师板书:搭配

师:同学们真聪明!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科学、合理的配菜方法。现在就请同学们重新搭配这些菜,使它符合营养专家所说的`两条标准。标准是:科学、合理

(五)选五个不同搭配上台演示。

介绍自己的菜式

哪一种搭配获取的蛋白质最多?

(六)对于班上偏胖或偏瘦同学的饮食习惯,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师:同学们,不科学的饮食一定会对身体造成不良的影响。我们在选择食物时,不能只想着好吃,也要进行合理的搭配,让我们吃得更合理、更科学,使我们的身体更健康。因此,老师建议你们:在日常饮食中要克服偏食、挑食、厌食的不良习惯,可以做到吗?

三、全课总结

1、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本节课的学习对你有什么帮助或启示?

《营养午餐》教后反思:

本节课围绕午餐营养问题设计相应的数学综合应用活动,组织学生调配符合营养标准的午餐,组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一方面使学生综合应用简单的排列组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的观念也从纯粹按自己的喜好点菜到考虑菜式的科学与合理性,有效促使了学生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饮食的习惯。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基本方法,能正确地分析应用题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

使学生能合理地选择解答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写出等量关系式

(1)二月份生产的洗衣机比十一月份的2.5倍少1500台。

(2)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另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8千米,2.5小时相遇。

2、用X表示未知数,列出方程。

(1)一个数与7.6的和的2倍是24.8。求这个数。

(2)一个数除1.6等于2300减去2.8乘以450的积,求这个数。

一、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1)一辆汽车装运大米和面粉。大米装了X袋,每袋重90千克,面粉装了52袋,每袋重25千克,共运大米和面粉4吨。

(2)百货公司进一批羊毛衫,进货价X元,出售价是进价的1.2倍,每件得毛利36元。

二、复习指导。

1、红星机械厂用9千克钢材制造一种机器,每台用钢材52千克,制造80台后,改进工艺,每台只用刚才45千克。余下的刚才还可以制造这样的机器多少台?(用两种方法解)

(1)学生独立解答。

(2)交流反馈。

A、算术方法。

(9-52×80)÷45

说出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B、列方程解答。

52×80+45X=9

请说出相应的另几个方程,并说出数量关系。

(3)比较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

2、按照解方程应用题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1)四、五年级同学工植树187棵,五年级同学植树的棵数是四年级的1.2倍。四、五年级同学各植树多少棵?

(2)一辆汽车和一辆摩托车同时从相距175.5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汽车每小时行驶52千米,摩托车的速度是汽车的1.25倍。经过多长时间两车相遇?

3、引导

今天复习了什么内容?说说用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

三、独立作业。

复习五的其余题目

四、布置作业

作业本[81]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分米、毫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科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借助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并关注了对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学习。

【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通过寻找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际测量,知道1分米、1毫米有多长,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难点:通过实际测量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

学具:米尺,卡片,吸管,铅笔,剪刀,测量单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温故引新。

1、观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

师:请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看看在这个数学故事中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数学思考?你有什么好办法?

2、回忆在测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师:你觉得在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周老师带来了现场留下的脚印,谁来测量?

生:测量并汇报,这个脚印的长度是10厘米。

3、揭示“分米”。

师:10厘米还可以用另一个长度来表示,它就是——1分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米的认识。

师:你知道分米用字母怎么表示吗?

二、认识分米。(11:00之前必须结束)

1、在直尺上找出“分米”,揭示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现在请你拿出直尺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PPT 活动一:

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生汇报

师小结:借助直尺,同学们充分的感受了1分米的长度,如果要把1分米和10厘米用一个符号来连接,你会选择哪个符号呢?

师:很好!1分米=10厘米。

2、自主学习,进一步认识分米。

师:现在,我们对1分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请你拿出桌上的吸管,估一估这根吸管的长度比1分米长,还是短?

师:现在我们就利用这根吸管来继续研究1分米。请看活动要求!

PPT 活动二:

估 估一估1分米的长度。

量 用直尺量一量,进行调整后剪下1分米长的吸管。

找 用1分米长的吸管比一比,量一量长约1分米或几分米的物品。

生汇报

师小结:在今后的估计中,这些1分米、2分米、7分米(分别拿出吸管、文具袋,指出课桌的高)的长度都可以作为我们估计的标准和依据。

3、发现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上学期我们还认识了米,那米和分米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试着在米尺上找一找,也可以借助吸管来研究。

PPT 活动三:

小探究

1米 ? 分米

生汇报

师小结:真棒!我们通过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用手指来比划1分米,还找到了生活中的1分米,相信同学们对分米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和感受!

三、认识毫米。

1、通过“量一量”,揭示毫米。

师:请用直尺在测量单上“量一量”铅笔有多长?

生汇报

师:不是6厘米吗?铅笔的长度比6厘米长,但是又不到7厘米,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它就是刚刚——毫米,用字母来表示。

2、通过自学,发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一起对分米进行了研究,接下来请同桌之间用研究分米的方法,展开对毫米的独立学习吧!

PPT 活动四:

找一找 在直尺上找出1毫米。

比一比 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

看一看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或几毫米。

想一想 1厘米=?毫米。

生汇报。

师小结:看来同学的收获可真多,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1厘米=10毫米。

3、通过摞卡片,感受毫米、厘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师:刚刚我们说一张卡片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现在请你将3张卡片放在一起,这时的厚度大约是——3毫米,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3毫米,现在把5张卡片放在一起,这时的厚度大约是——5毫米,再用手摸一摸!如果同桌两个人把所有的卡片合在一起,这时候大约是——10毫米,也就是1厘米,用手指感受一下10毫米的长度吧。

师:现在请看,周老师吧20张卡片摞在一起,这就是?30张卡片呢?90张卡片呢?再添10张卡片就是?

师:10厘米也就是——1分米!那看来1分米就是10厘米,也是100毫米!看来1毫米实在是太短了!不细心都注意不到,所以,在测量时一定要认真仔细!

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并且在老朋友米和厘米的帮助下,发现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接下来就请你带着这些满满的收获,赶快帮黑猫警长找到偷吃红土的小象吧!

四、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1、测量脚印

师:你觉得案发现场的这个脚印是哪只小象留下的?

生独自测量

师:看来确实是小象嘟嘟偷吃了红土,可是,你知道小象为什么要偷吃红土吗?

师:红土中有小象所需要补充的矿物质铜和盐,但是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东西,不劳而获是不对的。

2、修改日记。

师:小马虎最近也学习了长度单位,他已经迫不及待的写了一篇数学日记,一起读一读吧!

今天早晨,我从2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洗了洗脸,用70米长的毛巾把脸擦干,吃过早饭去上学。来到学校,我坐在5分米高的凳子上,拿出7厘米厚的语文书准备开始语文课。

3、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师:这两个算式请同学们今天回家后想一想,并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爸爸妈妈听!

1()-9()=1()1()-99()=1()

4、全课小结。

师: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收获了很多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其实长度单位不只是我们现在认识的这四个,还有比米更长的单位,也有比毫米更短的单位,这些长度单位都等着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去探索、去发现!

五、板书。

分米、毫米的认识

1米=10分米 分米 d

1分米=10厘米 厘米 cm

篇6:有关小学数学的读后感

今天围棋集训结束后爸爸开车接我回家,在停车场爸爸指着汽车问:“一辆汽车有多少个轮子?”我立刻回答:“当然4个轮子。”“那3辆汽车有几个轮子啊?”我说:“3×4=12(个)轮子。”

回到家,我发现放鞋子的柜子里摆满了鞋。爸爸对我说:“有客人来了,你能猜猜有几个客人在家里吗?”我数了一下,一共有14只鞋子。每人两只鞋子, 14÷2=7(个),有7个客人。进了门我发现是青岛的公公、婆婆、包哥、戴逸凡、舅妈、芋头和舅舅来了。今天是中秋节,他们还带来了月饼。

大家开始吃月饼了。这时,爸爸又开始提问了:“我们有六盒月饼,每盒里面有四个。平均每人能分几个?”我动了动脑子说道:“4×6=24(个),24÷8=3(个)。每人能分到三个月饼呢。”爸爸又问:“假如我们有18个人,每人一个月饼,一盒有2个月饼,一共要几盒月饼?”我立即说:“18×1÷2=9(盒)。”爸爸夸我是个爱动脑经的孩子。

篇7:有关小学数学船只航行问题公式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例1.一支运货船队第一次顺水航行42千米,逆水航行8千米,共用了11小时;第二次用同样的时间,顺水航行了24千米,逆水航行了14千米,求这支船队在静水中的速度和水流速度?

解答:

船速:4千米/小时;水速:2千米/小时。

(42-24)(14-8)=3(倍)

顺水速度:(42+83)11=6(千米/小时)

逆水速度:8(11-426)=2(千米/小时)

航速:(6+2)2=4(千米/小时)

水速:6-2)2=2(千米/小时)

例2.已知80千米水路,甲船顺流而下需要4小时,逆流而上需要10小时,如果乙船顺流而下需5小时,问乙船逆流而上需要几小时?

解答:

水速:[(804)-(8010)]2=6(千米/小时)

乙船逆水速度:805-62=4(千米/小时)

逆水所行时间:804=20(小时)

篇8:有关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的探讨

体验学习虽然本意来自经验学习, 但我们认为取体验这个词的内涵比经验要丰富些, 它不仅包含了学习的结果——经验, 也包括了学习的过程——体验, 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更重要的是, 它已经不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说的经验学习, 而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赋予新内涵的名词。当然, 我们在追溯体验学习的本意时, 往往也要考察它的起源。体验学习的体验, 开始来自杜威所说的经验, 这个在20世纪20~30年代风靡一时的概念, 当时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术语。也就是说, 人们的经验或体验都是复杂的、各自不同的内心感受。无论当时还是今天, 人们之所以一直喜欢沿用这个概念的背后, 其实包含了一个时代的召唤和对人类学习本质认识的理论发展, 包含了人们渴望对自己经验的解放及其对体验范围的扩大。

二、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的特征

1.情境性

体验学习强调学习者通过实践而获得具体的经验, 最终又在实践中检验知识, 学习者的实践必定是在具体情境中的实践, 因而体验学习是具有情境性的。而传统的学习方式, 是以书本为媒介, 以符号和图表为主体的, 是很难进行实践的。体验学习强调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开展教学活动, 这个情境可以是真实的, 也可以是模拟的, 使得学生可以置身于实践环境中, 以其亲身的感性认识产生丰富真切的体验, 又以情感为动力, 深化和升华理性知识。

2.亲历性

亲历性是体验学习的本质特征。所谓亲历性, 是指学习者进入到某种情境, 参与其中的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 用自己的心灵去体悟。学生的实践感受是体验内化的前提, 也是体验内化的源泉。亲历性可分成两个层面, 一是实践层面的亲历 (如角色扮演、动手实际操作等) , 二是心理层面的亲历, 学习者在虚拟情境下的“亲身经历” (如心理上的移情理解、对自身经验的回顾与反思) 。作为学习当事者学生首先关心的是自身学习, 只有自己才能体验所发生的事情, 才能明了经过的情境。必须由学习者亲历亲为, 谁也不能代替, 谁也不可能代替, 即使是最有经验的教师也不能代替学生去体验。

3.主体性

尽管体验学习强调课程的目标、内容与环境的适当性, 但在活动的方式上是以学习者为中心, 关注学习者自己的感受、价值取向以及学习方式, 需要学生自己观察、反思和总结, 学会在不同的环境中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体验学习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 获得身体活动和心理活动的感受。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关注学习者自己的感受、价值取向以及学习方式, 需要学生自己的观察、反思和总结, 学会在不同的环境中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 是教学的中心, 学生只需专心听讲, 认真做笔记即可。但体验式学习则要求学习者发挥主动精神, 对自己的学习负主要责任, 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 它强调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 认为没有这种参与, 就不能产生任何体验, 更谈不上学习过程的完成。

4.过程性

过程性是指体验性学习是一个通过实践操作循序渐进的过程。体验是主体内在的历时性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 它是一种活动, 更是一个过程。体验的过程性正好内在地吻合于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对外在世界的接受与内化过程。体验性学习不仅是一个学生凭借书本在教师的指导下, 把知识对象化、情境化, 以获得客观、精确的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直观地感受、体味、领悟, 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三、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的操作策略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在课堂教学中怎样组织学生进行体验学习, 我们作了以下的尝试:

1.情境体验策略

在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的需要。学习数学是件非常有意义的行为, 需要有推动、刺激他们去学习的内部动力, 从而实现学习目的, 而这种内部动力来源于学习自身的需要。如果当学生产生了学习数学的想法和需要时, 就会出现一种推动、刺激自身去学习数学的内部力量, 并且会主动地去参加学习活动。为了实现这种愿望, 在教学过程当中, 笔者会从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 把学生需要学习的各个知识点, 尽最大可能地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创造出一个使学生“认知冲突” 、“相似思考“或“厌旧思新”等体验情境, 开启学生的心理需要, 激励学生相关的认知结构, 带领学生主动去体验。

2.生活体验策略

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学生是生活中的人, 学生的数学体验, 学生的生活是不可分割的。如果缺乏数学和生活的关联, 体验也就失去了“舟辑”与“桥梁”。从这个意义上说, 我们认为体验学习首先一点就是需要去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同时《标准》也提出,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学科特点, 更应该遵守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重点, 数学教学活动应该建立在知识经验基础和已有的学生的认知水平之上。”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 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 使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和体验数学作用。

四、结语

篇9:有关小学数学的读后感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形结合;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0-001-01

案例描述:

师:把3种花比一比来说一句话。

生1:蓝花比黄花少4朵。

生2:蓝花比红花少6朵。

生3:红花比黄花多2朵。

师:两个数量之间除了有多和少的关系,还有倍数关系。(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师:我们就以蓝花和黄花为例(把蓝花和黄花贴在黑板上),

把2朵蓝花看作一份(圈出一份),黄花有这样的几份?

生:3份。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能让我们一眼就看出来是3份?

生:6÷2=3。

师:你为什么要除以2?

生: 2表示一份。

师:我们把黄花也来圈一圈……

(算式又出现了,教师同样是跟着预设的教学案引导学生在圈一圈中得出“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2倍”。)

【教学反思】当教师的预设遭遇到学生的生成时,如果跟着学生的生成完全改变我们预设的教学案,在今天的这节课上显然是不行的,当时学生对倍的概念还没建立好,只是部分学生能够说出并理解算式;但选择跟着预设走下去而置学生的回答于不顾,显然也是不妥的,学生的回答是有道理的,只是时间稍稍提前了而已。第二位上课教师用“你为什么除以2”来关注,也只是蜻蜓点水的的过渡,很快就回到了预设的教学案,可以说也是“选择了跟着预设走下去”。

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既能照顾教师的预设又能顾及学生的生成,更能关注到知识的建构和学生的数学思考呢?下面是我的思考。如案例中:

师:把2朵蓝花看作一份(圈出一份),黄花有这样的几份?

生:3份。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6÷2=3。

(当学生说出算式时,教师及时板书算式予以关注,且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

师:这里的6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生: “6”表示黄花有6朵,“2”表示蓝花有2朵, “3”表示黄花有3个2朵。

师:对呀,(边指算式边指图)这里的“2”(指着算式)表示“2朵蓝花”(在图上指出蓝花),“6” (指着算式)表示“6朵黄花”(在图上指出黄花)。(在图上指说)也就是把2朵蓝花看作一份,看看6朵黄花里有几个这样的一份,我们也一起来圈一圈。(相机在图上圈一圈)

师:(边引导学生说边板书小结知识)像这样,“蓝花有2朵”(板书),我们看作一份;“黄花有3个2朵”(板书),也就是有这样的3份;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板书)。

师:现在,谁能用“倍”说说黄花朵数与蓝花之间的关系吗?

生: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师:那为什么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呢?

师:(指着板书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有序交流)蓝花有 黄花有 所以 .(让学生用三句话完整地说出黄花的朵数与蓝花之间的倍数关系。)

师:现在你知道6÷2=3这个算式的意思吗?

生:6表示黄花有6朵,2表示蓝花有2朵,3表示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师:就是把2朵蓝花看作一份,看看6朵黄花里面有几个2朵,也就是看看6里面有几个2。

师:回顾一下刚才的学习,我们可以通过圈一圈(指着图)知道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也可以通过算一算(指着算式)知道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理由】一是服务知识——立体建构概念。

真的是“算式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吗?教师要给的“直观的圈一圈”和学生说出的“抽象的算式”,这两者是不是矛盾的呢?本节课的知识重点是理解“倍”的概念。对此一种教学策略是上述案例中两位教师先“操作感悟倍”再“理解计算倍”。但操作是对“倍”的感悟,计算也是对“倍”的理解,所以当课堂出现算式时,另一种教学策略是将二者巧妙结合,立体建构“倍”的概念。

学生之所以能想到除法算式,是有知识基础的。在前面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就通过操作理解形成了“平均分“的表象,并建构起“每几个作为一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的概念。这里,“圈一圈”的动作唤醒的是“平均分”的 表象,所以“算式”也就出现的理所应当,正如钟启泉教授所说“教学内容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创造的”,真正体现了“理解知识和创造知识的统一”。“圈一圈”是对倍的概念的直观感知,“算式”则是对倍的概念的抽象升华。 “圈一圈”就是直观的“形”,“算式”就是抽象的“数学语言”。

上一篇:表示人物的常见英语单词下一篇:现场排查安全隐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