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翻译原文

2024-04-10

谏太宗十思疏翻译原文(共7篇)

篇1:谏太宗十思疏翻译原文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谏太宗十思疏》译文]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头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和越这样隔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人。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众人;(百姓和皇帝的关系,就象水和船一样),水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如果真的能够作到: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恐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为限度;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意见;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恶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没有因为偏爱而给予不恰当的奖赏;惩罚所涉及,就要想到没有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

篇2:谏太宗十思疏翻译原文

谏太宗十思疏

唐代: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望国 一作:思国)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

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注释

1.长(zhǎng):生长。

2.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树根。

3.浚(jùn):疏通,挖深。

4.在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5.明哲:聪明睿智(的人)。

6.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7.域中:指天地之间。

8.休:美。这里指政权的平和美好。

9.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10.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景,大。

11.殷忧:深忧。

12.实:的确。

13.克终者盖寡: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克,能。盖,表推测语气。

14.傲物:傲视别人。物,这里指人。

15.吴越为一体:(只要彼此竭诚相待)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胡,指北方;越,指南方。

16.骨肉为行路:亲骨肉之间也会变得像陌生人一样。骨肉,有血缘关系的人。行路,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

17.董:督责。

18.振:通“震”,震慑。

19.苟免而不怀仁:(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

20.怨不在大:(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

21.可畏唯人:可怕的只是百姓。人,本应写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讳而写作“人”。

22.载舟覆舟:这里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23.见可欲: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出自《老子》第三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下文的“知足”、“知止”(知道适可而止),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24.将有所作:将要兴建某建筑物。作,兴作,建筑。

25.安人:安民,使百姓安宁。

26.念高危: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危,高。

27.则思谦冲而自牧: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修养。冲,虚。牧,约束。

28.江海下而百川:江海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下,居……之下。

29.盘游:打猎取乐。

30.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

31.敬终:谨慎地把事情做完。

32.虑壅(yōng)蔽: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壅,堵塞。

33.想谗邪: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谗,说人坏话,造谣中伤。邪,不正派。

34.正身以黜(chù)恶: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黜,排斥,罢免。

35.宏兹九德:弘扬这九种美德。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36.简:选拔。

37.效:献出。

38.松乔:赤松子和王子乔,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39.垂拱:垂衣拱手。比喻很轻易的天下就实现大治了。

篇3:《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魏徵(580~643),字玄成,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魏徵先后上书二百多次,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大多被唐太宗采纳。魏徵病卒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徵殁,吾欠一镜矣。”

这篇奏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特别忘记了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他先下令修了飞仙宫,又下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义巡游怀州、狩于济源。魏徵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称为“论时政第二疏。”

疏,作为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或进行规劝时所写的文章。疏,意思是“分条陈述”。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课堂学习】

(一)字词积累

1.注音

求术之长(chang) 浚其泉源(jun) 殷忧(yin) 壅蔽(yong bi) 谗邪(chan)

黜恶(chu e) 乐盘游(le) 懈怠(xie dai) 谬赏(miu) 宏兹九德(zi) 垂拱(gang)

2.解词

(1)一般词语

承天景命:大。

殷忧:深切的忧虑。

傲物:自己以外的人。

骨肉:亲人。

貌恭而不心服:貌、心,形用作状,表面上、在内心里;而:表转折。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君,名词作动词,做君主;欲,动词用作名词,想要的东西。

思谦冲以自牧:冲,谦虚;牧,约束,修养。

乐盘游:以……为乐。

谗邪:形用作名,谗佞之言,邪恶之人。

简能而任之:简,选拔;能,动用作名,有才能的人。

择善而从之:善,形用作名,好的意见。

信者效其忠:效,献出。

何必劳神苦思:何必,为什么一定;劳,使……劳。

(2)一词多义(解释在括号中)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高)

②孰与君少长(年长)

③尔翁长铨(掌握、担任)

④宁为百夫长(首领)

⑤塞源而欲流长也(长远)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

②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连词,表因果)

③简能而任之(连词,表承接)

④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连词,表并列)

⑤貌恭而不心服(连词,表转折)

①可畏惟人(只、只有)

②惟庚寅吾以降(句首语气词)

③惟草木之零落兮(思)

①戒奢以俭(连词,表并列)

②伐根以求木茂(来,连词表目的)

③竭诚以待下,纵情以傲物(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

④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用,介词)

⑤思三驱以为度(把……当作,介词)

①承天景命(大)

②至若春和景明(日光)

③良辰美景(景色、景致)

(3)词类活用

①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

②源不深而望流之远(形容词用作动词,流得远)

③人君当神器之重(形用作名,重任)

④居域中之大(形用作名,重大的地位)

⑤德不处其厚(形用作名,深厚的境界)

⑥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动用法,使……安)

⑦则思江海下百川(名用作动,居……之下)

⑧则思虚心以纳下(使动用法,使……虚)

⑨则思正身以黜恶(使动用法,使……正;形用作名,邪恶的人)

⑩宏兹几德(使动用法,使……光大)

3.句式特点

①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判断句)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定语后置)

③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被动句)

④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状语后置句)

4.本文中的成语

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择善而从垂拱而治正本清源善始善终骨肉至亲

心服口服慎终如始赏罚分明人尽其才劳身焦思

(二)整体把握

1.明确主题

太宗贞观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逐渐骄奢,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圃。魏徵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唐太宗“忘本”(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忘记隋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提出十条建议,劝谏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知晓结构

第一段文章开篇连用两个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第二段:总结历史经验,指出人君有始无终,天下易取难守的原因,从反面论证“居安思危”的必要性。第三段正面回答如何居安思危,即“十思”。

nlc202309051542

3.把握写法

文章言词恳切而情感真挚,处处为国家着想;运用比喻而深入浅出,时时把握对方心理;骈散结合而句式整齐,既有语势义简明扼要。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正反两方面阐述道理的方法和比喻、排比及对仗的修辞手法,正反论述,说理透彻,比喻排比,生动有力,化意用典,简洁明白,文章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三)重点研习

1.第一段前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看法的?

【明确】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重要性;第二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必要性;第三句从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罔家,必积德义。

2.为什么会出现人民“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的情况?

【明确】因为“凡百元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而“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3.魏徵是唐代名臣,他心中治国的最高境界是什么?要实现这一境界,必须形成何种局面?君王要怎样做才能出现这样的局面?(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4.根据十思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几戒?作者反复提醒君王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五戒:一戒贪心奢侈,二戒骄傲自满,三戒放纵懈怠,四戒壅蔽谗邪,五戒谬赏滥刑。作者的用意是说明为人君者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从而“积其德义”,因为“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要“永保无疆之休”,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就必须如此。

【课后检测】

1.疏,作为一种文体,是_____________。疏,意思是“_____________”。魏徵,史以“_____________”称之。他在文化事业上也颇有贡献,曾主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编撰工作。

2.下列词语,字形与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疏浚 金壁辉煌 载(zai)舟覆舟 正身以黜(chu)恶

B.谬赏 首曲一指 木之长(zhang)者 浚(jun)其泉源

c.壅蔽 开诚布公 克终者盖(gai)寡 董(dong)之以严刑

D.罢黜 压赴刑场 垂拱(gong)而治 仁者播(bo)其惠

3.下列加点的词语有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

A.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C.则纵情以傲物 D.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4.下列用“/”表示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c.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 D.永保/无疆之休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德不厚而望罔之治

治:治理得好 B.莫不殷忧而道著

殷:深

c.简能而任之 简:简明 D.永保无疆之休 休:美好,福祉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一篇文章,纵然开头美妙至极,但如不能善始善终,收尾无力或成败笔,则近乎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B.要治理好同家,不仅统治者要事必躬亲,知人善仟,下面的官员还要廉洁能干,同时,再赋予民众以监督官员的权力,这样,统治者就能够垂拱而治。

c.完善各类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者队伍建设,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亡羊补牢,使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在萌芽状态及时得到解决。

D.中国足坛腐败现象十分严重,从高层到俱乐部、从裁判到运动员涉及面很广,只有司法部门介入才能从根本上正本清源。

7.下列对“十思”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

A.作者提出,作为帝王,在他计划营造宫殿时,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以尽可能减轻百姓负担,使他们安居乐业。

B.帝王担负着治理天下的重任,当他骄傲自满时,就应想到自己要像江海那样宽广,有能容纳百川的胸怀。

c.帝王担心自己偏信谗言邪说,就要想到首先端正自身以便除去邪恶,将要施恩奖赏人时,要警惕不因自己的偏爱而赏错。

D.帝王喜欢到郊外去打猎,就要想到最多只能去三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呜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作:兴建,指兴建宫室一类事情

nlc202309051542

B.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牧:约束,修养

c.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滥:过度,无节制

D.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效:效仿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正身:使自身端正

B.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心:使心虚

c.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 代下:代替老百姓

D.何必劳神苦思 何必:不必

10.对下列各选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徵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③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④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A.①②中的“夫”用法相同,③④中的“而”用法也相同。

B.①②中的“夫”用法相同,③④中的“而”用法不同。

c.①②中的“夫”用法不相同,③④中的“而”用法相同。

D.①②中的“夫”用法不相同,③④中的“而”用法也不相同。

11.根据解释从文段中找出相对应的名句。

(1)开头做的得好的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 ( )

(2)老百姓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警惕的事。( )

12.翻译。

(1)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_____________

(3)文武争驰,君臣无事。

_____________

(4)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解析

1.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或进行规劝时所写的文章

分条陈述 诤臣 隋书 群书治要

2.C(A.“壁”应为“碧”;B.“曲”应为“屈”,“长”应读“chang”;D.“压”应为“押”)

3.D(古,“把……当作”;今,“认为”)

4.C(正确的停顿是:则脂者/尺其谋,勇者/竭其力)

5.C(“简”应为“选拔”的意思)

6.A(B.“垂拱而治”,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就能使天下太平,与句中“统治者要事必躬亲”相矛盾;C.“亡羊补牢”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与语境不符;D.“正本清源”与“从根本上”重复)

7.D(对“三驱”理解不当。“三驱”:从三面驱赶野兽,留一面放生,指狩猎有度)

8.D(“效”的意思应为“献出”)

9.C(“代下”应是“代替臣下”)

10.D(①夫,那;②夫,发语词;③而,表并列;④而,表转折)

11.(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2)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12.①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危险,就要谦虚谨慎,自我约束。 ②如果竭尽诚心,那么即使像吴越这样的世仇,也能团结在一起,如果轻视他人,那么亲骨肉也会变成陌生人。 ③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忧。 ④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违背无为而治的方针呢?

篇4: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其详细解释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1〕;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9〕。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1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1〕。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3〕。虽董之以严刑〔14〕,振之以威怒〔1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呼?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8〕;乐盘游〔19〕,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此九德〔23〕。简能而任之〔24〕,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26〕 ——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旧唐书·魏征传》 【注释】

〔1〕固:使……稳固。〔2〕远:使……流得远。〔3〕浚:疏通,深挖。〔4〕当:主持,掌握。

〔5〕居域中之大:占据天地间的一大。《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域中,天地间。〔6〕以:用,行。〔7〕凡百:所有的。〔8〕景:大。

〔9〕克:能够。盖: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10〕盖: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殷:深。〔11〕傲物:看不起别人。物:这里指自己以外的人。〔12〕吴越:吴国和越国。〔13〕行路:路人。〔14〕董:督责,监督。〔15〕振:同“震”,威吓。

〔16〕作:兴作,建筑。指兴建宫室之类。〔17〕谦冲:谦虚。自牧:自我修养。〔18〕下:居于……之下。〔19〕盘游:打猎游乐。

〔20〕三驱:一年打猎三次。《礼·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猎)。” 〔21〕敬:慎。〔22〕黜:排斥。

〔23〕宏:使……光大。兹:此。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21〕简:选拔。〔25〕信者:诚信的人。〔26〕百司:百官。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译文: 听说过,要求树木生长,就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本;想要河水流得长远,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使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帝王的大权重任,处于天地间至尊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到危难,戒除奢侈而厉行节俭,这也就像砍断树根却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泉源却希望流水长远一样啊!

凡是古代的君主,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始做得好的确实很多,但是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难吗?大概是他们在忧患深重的时候,必然竭尽诚意对待下属,一旦得志,便放纵情欲,傲视他人。竭尽诚意,那么即使像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像过路人一样。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恫吓人们,结果只能使人们图求苟且以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国君的恩德,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百姓像水一样,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这是应该特别谨慎的。

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能轻视吗?身为君臣,果真能够做到: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考虑到帝位高随时会有危险,就想到要谦虚,并且加强自我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是居于百川的下游;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把三面追赶野兽,留一面放生作为限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忧虑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害怕谗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恶小人;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正在发怒而滥施刑罚。完全做到上述十个方面,扩大九德的修养,一定会得到很多补益。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选择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聪明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智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气力,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文臣武将都得到任用,就可以垂衣拱手,安然而治了。何必劳神苦思,代行百官的职务呢!(顾伟列)分析:

篇5: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及翻译

谏太宗十思疏

唐代: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望国 一作:思国)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

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注释

1、长(zhǎng):生长。

2、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树根。

3、浚(jùn):疏通,挖深。

4、在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5、明哲:聪明睿智(的人)。

6、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7、域中:指天地之间。

8、休:美。这里指政权的平和美好。

9、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10、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景,大。

11、殷忧:深忧。

12、实:的确。

13、克终者盖寡: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克,能。盖,表推测语气。

14、傲物:傲视别人。物,这里指人。

15、吴越为一体:(只要彼此竭诚相待)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胡,指北方;越,指南方。

16、骨肉为行路:亲骨肉之间也会变得像陌生人一样。骨肉,有血缘关系的人。行路,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

17、董:督责。

18、振:通“震”,震慑。

19、苟免而不怀仁:(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

20、怨不在大:(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

21、可畏唯人:可怕的只是百姓。人,本应写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讳而写作“人”。

22、载舟覆舟:这里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23、见可欲: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出自《老子》第三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下文的“知足”、“知止”(知道适可而止),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24、将有所作:将要兴建某建筑物。作,兴作,建筑。

25、安人:安民,使百姓安宁。

26、念高危: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危,高。

27、则思谦冲而自牧: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修养。冲,虚。牧,约束。

28、江海下而百川:江海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下,居……之下。

29、盘游:打猎取乐。

30、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

31、敬终:谨慎地把事情做完。

32、虑壅(yōng)蔽: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壅,堵塞。

33、想谗邪: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谗,说人坏话,造谣中伤。邪,不正派。

34、正身以黜(chù)恶: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黜,排斥,罢免。

35、宏兹九德:弘扬这九种美德。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36、简:选拔。

37、效:献出。

38、松乔:赤松子和王子乔,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39、垂拱:垂衣拱手。比喻很轻易的天下就实现大治了。

40、无为: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其自然。

衍生成语

居安思危:居,是处于,处在的意思;思,想,考虑。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

载舟覆舟:载,承载;覆,颠覆。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

择善而从:从,追随,引申为学习。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善始善终:做事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形容办事认真。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却能使天下太平。多用来称赞帝王无为而治。

篇6:谏太宗十思疏 ..

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难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重点)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初步熟悉课文,疏通字词

一. 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二、作者・解题

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魏征,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唐初社会能够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劳的。

题目中的“谏”是进谏的意思。疏,是一种文体名,属于奏疏类。

三、阅读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朗读,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第三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教师巡查答疑。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具体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文言现象

2、完成练习二――五

3、难句的翻译(教师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提名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思考练习一

第一段.开篇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比喻说里,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而况于明哲乎?”接着进一步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使国家常常治久安,就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样只能是一种妄想。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利用了“木”、“水”的比喻。

第二段.总结历史教训,从反面论证“居安思危”的必要性。先指出历史现象:几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终。然后以“岂……”设问,引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的分析:取天下时,“殷勤深”,能够“竭诚以待下”;守天下时,难免得意洋洋,以致“纵情以傲物”。而“竭诚则……为行路”。心态不同,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深慎”,这是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民关系比作水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精警。这一段从现象到本质,逐层剖析,清楚有力。虽然全段未见一个“思”字,但是从反面强调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第三段.回答任何“居安思危”。是全文的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两条戒奢侈;“念高危”、“惧满盈”两条戒骄傲;“了盘游”、“忧懈怠”两条戒纵欲;“虑壅蔽”、“惧谗邪”两条戒轻人言;“恩所加”、“罚所及”两条戒赏罚不公。最后作者说明: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国家却可以“垂拱而治”。 “垂拱而治”是作者的政治理想,但它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治”,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积极地求治,不是消极地以不治为治。

4、联系背景说明本文的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上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特别是渐渐忘了隋代灭亡的历史教训,渐渐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就从魏征进《十思疏》的贞观十一年来看,他先后下令修了三宫殿,多次巡游、打猎。老百姓为了服役,长年不能回家。为此有大臣进谏,他竟说:“百姓无事则骄,劳役则易使。”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爽快地接受下级的意见。于是,魏征在这一年从三月到七月共四上奏疏,《十思疏》是其中一篇。在这里,魏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代灭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以“思”治“忘”,实在是一剂良药。

5、学生齐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体会语言特点

篇7:浅议《谏太宗十思疏》之主旨

【关键词】主旨;“积其德义”

《谏太宗十思疏》(以下简称《十思疏》)是魏徵的很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篇文章,它集中反映了魏徵的治国主张。在这,我想对该文的主旨发表一下看法。

在人教版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是这样分析的:第一段,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第二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从这分析来看,“居安思危”是该文的主旨。附在该分析后的余国瑞的《〈谏太宗十思疏〉试析》中,也明确地说主旨是“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去听其他老师的公开课,老师也告诉学生课文的主旨是“居安思危”。

细读《十思疏》,认真思考,觉得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它的主旨都不应该是“居安思危”,而应该是“积其德义”,查阅相关资料,更觉得它的主旨是“积其德义”,居安思危只不过是“积其德义”的原因之一。

首先,从文章的内容来分析。魏徵不是一开始就提出自己的观点的,而是作了一些铺垫:连用了两个比喻“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这两个比喻,都用到了“必”,当然这“固本思源”也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在人们肯定这两个现象的百分之百正确的情况下,作者顺理成章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跟前边的“固本思源”一样,作者为了强调它的正确,又从反面加以论证:“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把治国之道和自然常理联系在一起,更加显示它的真理性。在第二自然段,作者又从历史的兴替出发,引古论今,分析为什么要“积其德义”。大业未成,广施仁义,“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这是积德。“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即不施仁义,不积德。积德,则业成民安,不积德,则民怨国危。“怨不在大,可畏惟人”,强调民乃国之本,它能载舟覆舟,要想国家长治久安,必须为民着想。积德才能让他们“怀仁”,“貌恭”而“心服”。作者这样正反对比,就是为了说明积德的重要性。在第三段提出的“十思”,是积德的的具体措施。概括起来为五个方面:戒奢侈、戒骄躁、戒纵欲、戒轻人言、戒赏罚不公。紧接“十思”之后,作者明确提出了“十思”的最终目的“宏兹九德”。文章起于积德,收于扬德,无处不与德相关。

其次,从句子、文章结构方面来分析。“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从这个句子来看,“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均属“不念”的宾语,既然“居安思危”是《十思疏》的主旨,那么“戒奢以俭”也应是其主旨。既然是主旨,它就要能概括文章的内容,但是“居安思危”却不能概括《十思疏》的内容,如戒骄躁、戒赏罚不公它就无法概括。“戒奢以俭”就更不能了,只与戒奢侈相关联。而“积其德义”则能囊括所有“十思”的要点,“十思”中的每一思,都是在积德。

第三,从魏徵的立法思想来看。魏徵的立法思想是“德主刑辅”,他曾说“臣闻为国基于德礼,保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情,德礼形则远者来格,故德礼诚信国之大纲,不可须废也。”魏徵出身于社会的底层,曾参加过李密领导的瓦岗军,他亲眼目睹了隋末暴政给人民的灾难,亲眼目睹了隋因暴政而灭亡,再看看历史,没有哪一个朝代的灭亡不是因为不施仁政。无论是作为一个辅臣,还是作为一个百姓,都希望君王施行德政,都希望国家长治久安。魏徵曾多次与唐太宗讨论过君民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劝唐太宗施行德政。

上一篇:数据统计报告范文下一篇:厂房基础验收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