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学书文言文翻译

2024-04-10

宋太宗学书文言文翻译(共14篇)

篇1:宋太宗学书文言文翻译

母亲说:“想要看你用笔法。”父亲见他还小,怕他不能领悟到书中的奥秘,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把)它传授你。”王羲之跪着请求说:“倘若等到我成人(你再把它传授给我的.话),恐怕就阻扰了我的才华。”父亲很高兴,于是就把书传授给他。不满一月,(王羲之的)书法就大有长进。

原文

晋王羲之,七岁善书。年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欲看尔用笔法。”父见其少,曰:“待尔成人,吾授之。”羲之拜请:“使待成人,恐蔽儿之才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月,书便大进。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

篇2:宋太宗学书文言文翻译

王羲之学书文言文翻译【1】

【原文】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①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②于其父枕中 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 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③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④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

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⑤,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三十三书《兰亭序》。三十七书《黄庭经》。书讫,空中有语:“卿书感我而况人乎!吾是天台丈人。”自言真胜钟繇。羲之书多不一体。(选自张怀瓘《书短·王羲之》)

【注释】

①旷:王旷,王羲之之父。②笔说:论书法的书。③幼令:幼年时的美好才华。④卫夫人:卫夫人,名铄,字茂猗(公元242-349年),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是晋代著名书法家。卫铄为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世称卫夫人。卫氏家族世代工书,卫铄夫李矩亦善隶书。卫夫人师承钟繇,妙传其法。王羲之少时曾从其学书,卫夫人是“书圣”的启蒙老师。⑤祝版:祭神的木板。

【参考译文】

晋朝王羲之,字号逸少,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看见父亲枕头中有《笔说》,偷来读,父亲说:“你为什么要偷我的秘籍?”王羲之笑着却不回答,母亲问:“你看的是用笔法吗?”父亲看他年龄小,恐怕不能领悟,告诉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教你书法。”王羲之跪拜说:“现在就让儿子看这书吧,长大再看就耽误了孩儿幼年发展了。”父亲很高兴,立刻就把书给了他。还不到一个月时间,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

卫夫人知道后,告诉太常王策说:“这孩子一定正在看《用笔诀》,最近看见他的书法,就已老成大器。”王策流着眼泪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能遮住我的名声。”

晋帝时,朝廷在北郊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他的字,渗入木板三分。

三十三写了《兰亭序》,三十七写了《黄庭经》,写完后,空中有人语说:“卿的书法都感动我,而况世人呢?我是天台丈人,自称真胜钟繇。”羲之书法多数不是一种字体。

王羲之简介【2】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后迁居会稽(绍兴),写下《兰亭集序》,晚年隐居会稽下辖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生平

王羲之出生于名门望族(琅琊王氏),从曾祖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为同父异母异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14岁时,家族助晋室南渡建立东晋于江南建康(今南京市),与陈郡谢家同为东晋著名家族,唐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羲之16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东床快婿”。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出任。

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公元345年-公元347年),曾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今抚州市临川区文昌学校内),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对此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墨池记》全文285字,介绍了墨池来历,颂扬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精神。“文革”期间,墨池遭毁。2002年6月,抚州市政府引进外资500万元,重建洗墨池,恢复旧貌,供游人观赏。

王羲之擅长书法,少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其行书《兰亭集序》、草书《初目贴》、正书《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篇3:宋太宗学书文言文翻译

一、注重方法,译文忠于原文

对古文的翻译实际上是一种汉语言形式的转换,所以翻译过来的现代汉语应如实传达原文语义,既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想随意猜测原文含义, 也不能对原文妄加分析评论甚至曲解,而应逐字逐句对译理解。在具体教学中,可合理使用“留、补、删、调”四字翻译法,实施文言翻译教学。

“留”,即把文言文中不译的词保留下来。这些词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特殊名词,包括人名、地名、官名等;另一类是与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词, 如远、近、高等。《烛之武退秦师》中“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晋君”是人名,“焦、瑕”是地名,翻译时可把它们照搬到译文中。

“补”,即在省略句中,把原句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使译文通顺畅达。如“敢以烦执事”省略了代词“之”,即“敢以之烦执事”, “之”代指亡郑这件事。再如,“许君焦、瑕”省略了主语“晋国”, 即“晋许君焦、瑕”。

“删”,即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把无意义或没必要翻译的词删去不译。文言文中,有些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或为语气助词,或表停顿,或起连接作用,翻译时可删去不译。如“何厌之有”中,“之”字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起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可删去不译。

“调”,即调整语序。古文中有许多句子是倒装句式,如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翻译时要调整语序,使译文通顺。例如: “夫晋,何厌之有?”一句,“之”字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厌之有”就是“有何厌”,将“何”看作“厌”的定语。再如“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这是典型的状语后置句,翻译时应将状语提前,正确语序是“以其于晋无礼,且于楚贰也。”因此,文言翻译要达到忠实于原文, 需掌握一定的方法和规律,切不可断章取义,死记硬背。

二、巧用成语,掌握语法知识

成语作为一种表意丰富而又言简意赅的语言形式,在人类语言中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语法现象,是联系古今汉语的纽带。巧用成语中遗留下来的文言结构,是帮助学生熟练掌握高中应知应会的文言语法的有效途径之一。从成语中学习文言知识,既可以使古汉语一般规律的学习充满趣味性,同时又能够学习文言知识和成语,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培养能联想、善勾连的意识,进而拓展解题思路,一举多得。

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一句的宾语前置时,可观照“一以贯之”“时不我待”“惟利是图”等成语,其正确语序分别为“以一贯之”“时不待我”“惟图利”;学习“若亡郑有益于君”的状语后置时,可引入成语“相濡以沫”“求道于盲”“判若鸿沟”,其正确语序应为“以沫相濡”“于盲求道”“若鸿沟判”。古文词类活用现象在成语中也可谓信手拈来。如“秦伯说,与郑人盟”中 “盟”字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结盟”,与成语“歃血为盟”中的 “盟”用法相同。再如“既东封郑”中的“东”字是名词用作状语,意为“在东边”,这与成语“东张西望”中“东”字的用法也是相同。另外,许多成语在有些课文中较为有名,甚至就出自这些课文中。如分析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在国家危亡时刻接受使命,表现出胸有成竹的智慧和顾全大局的气度时,可引用成语“临危受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再如分析秦晋联军大兵压境,郑国孤立无援而危于累卵时,引用“危在旦夕”能更好地理解国家危难即在眼前的迫切形势。这种以学生熟知的成语带动古文学习的方式,改变了传统“读—译—抄— 背”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拓展其知识视野,增强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读促译,培养文言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里所说的“读”,应包括教师范读和学生的有感情朗读。教师范读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关键,学生在听中纠错正音,为初步感知课文做好准备。而学生的诵读,目的是把握文言句读和逻辑重音规律。掌握句读规律,可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古今异义入手,如“行李之往来”中的“行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的“夫人”等。重音则是在朗读时,某些词语需要重读。这些词大体分为三类: 一是作谓语的动词,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中重读的词语为“军”; 二是表示程度强烈的状语,如“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中应重读 “必”字;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也常常需要重读,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的“此”字。除以上三种,句子中某些突出或强调的词也需要重读,如“且贰于楚也”中的“贰”字,“何厌之有”中的“厌”字等。

另外,通过反复吟哦讽诵,用语言自身的魅力激发学生兴趣,能够将语感在自我表达中逐步内化,进而提高文言翻译水平。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将文言文教学提升到语言教学的高度。如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在分析烛之武人物形象时,让学生反复朗读人物对话,在诵读训练中把握人物语言暗含的内心活动。这对学生刻画人物和积累语言都有良好的作用。二是运用多种手法,激发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如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入文本意境;站在古人角度,模仿其语气、动作,体会遣词造句的技巧等。

高一学段文言文翻译教学并非易事,教师可以从翻译方法、语法知识以及语感培养入手,培养学生乐读文言、善读文言的习惯,使学生在文言知识大量积累的基础上,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实现知识迁移,从而使文言文教学和学习走出困境。

摘要:在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中,尽管许多一线教师已十分重视文言文翻译教学,但由于缺乏系统有效的指导方法,并没有深入到翻译教学的本质。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为例,从翻译方法、语法知识以及语感培养三个方面,力图在高一学段文言文翻译教学上做一些新的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高一学段,文言文,翻译教学,《烛之武退秦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劲怡.语文有效教学模式探究——以高一文言文翻译教学为例[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04).

篇4:谏吴王书文言文翻译

2、聚,村落。

3、三光,日月星。不绝三光之明,指无日食月食,金木水火土等星运转正常。古人以为日食等现象是上天对帝王的警告;日月星不发生异常现象,这是天下有道所致。

4、王(wàng)术,王天下之术。

5、语见《孝经·圣治》。这里说“父子”下面说“臣”,这是说父子君臣的道理是一样的。

6、这话的意思与邹阳《狱中上梁王书》中的“愿大王孰察,少加怜焉”的意思相近。恻怛(dá),等于说恻隐,有怜悯的意思。

7、任,负担。

8、方,将。

9、系,用如名词,指缕。镇,压,指加上重量。

10、这是说出得来与出不来,其间相差极微。隐喻能不能从灾祸中逃出来,决定于今日,已经很急迫了。

11、脱,指脱离灾祸。

12、累卵,堆叠起来的蛋。

13、天命,天所赋予的。上寿,指百岁以上。

14、弊,尽,指享尽。

15、景,影的本字。《文选》即作“影”。迹,脚印子。

16、阴,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

17、汤,热水。凔(chuàng),冷。

18、扬,指以勺舀起沸水再倾下,使之散热。

19、这是说:我所见甚远,养由基只见百步之内,与我相比,养由基等于是未知操弓持矢。

20、纳,接受。与下文“绝”字为反义词。

21、溜(liù),本指水从屋檐流下来,这里指山水流下山。

22、极,桔槔上的横木。绠 (gěng),汲水的绳子。干(幹),通“榦”, 指井梁。这话大意是说:桔槔上横木所系的绳子可以断干。

23、靡,通“摩”(依王先谦说),摩擦。

24、铢(zhū),古代量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石,一百二十斤。

25、径,直接。

26、如,《文选》作“而”,今依《汉书》。蘖(niè),树木被伐去后新长出来的嫩芽。

27、搔,这里指用脚趾挠。

28、擢,拔,揪。拔,指拔出来。

29、砻(lóng),也是磨。底厉,《文选》作“砥砺”,也是磨。

30、树,动词,栽。

说明:吴国是当时诸侯中的大国,吴王刘濞野心很大,图谋叛乱。汉景帝任用很有才能的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加强中央的权力。刘濞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难免,于是联络其他的几个诸侯准备叛乱。

枚乘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濞进行劝谏。在谏书中,他说:“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磊鸡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翻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

公元前154年,刘濞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起兵叛乱。汉景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

枚乘在此时又写了《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刘濞还是不肯回头。不久,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打败了叛军。吴王刘濞被杀。

篇5:谢曾子开书文言文翻译

谢曾子开书文言文翻译

原文

谢曾子开①书秦

观史院学士阁下,某不肖,窃伏下风之日久矣,顾受性鄙陋,又学习迂阔,凡所辛苦而仅有之者,率不与世合。以故分甘委弃,不敢辄款于缙绅之门。比者,不意阁下于游从之间得其鄙文而数称之。士大夫闻者莫不窃疑私怪,以为故尝服役于左右,而某未尝望阁下之屦舄也。

窃观今之士子,峨冠大带求试于有司殆五六千人,学宫儒馆以教育自任者无虑百数。其因缘亲故以为介绍,谈说道真以为贽献,善词令以干谒者,俯理色以叩阍人,冒污忍耻,侥幸人之知己者,迹相仍、袂相属也。然而得善遇者十无五六,与之进而教诲者十无二三。至于许之国士之风,借之以齿牙余论者,盖百无一二焉。其售愈急,其价愈轻,亦势之然也。

某与阁下非有父兄之契、姻党乡县之旧,介绍不先,贽纳不前,谒者未尝知名,阍者莫识其面;而阁下徒见其骫骳②之文以为可教,因曲推而过与之。传曰:“鸣声相应,仇偶相从,人由意合,物以类同。”呜呼,阁下之知某,某之受知于阁下,可谓无愧乎今之人矣。

前日尝一进谒于执事,属迫东下,不获继见,以尽所欲言。旋触闻罢,遂无入都之期,燕居闲处,独念无以谢盛意之万一。辄因西行之便,略陈固陋,并近所为诗、赋、文、记合七篇,献诸下执事。伏惟既推借之于其始,宜成就之于其终,数灌溉以茂其本根,消垢翳以发其光明,不间疏贱而教之以书,使晚节末路获列于士君子之林。则某与阁下非特无愧于今之人,又将无愧于古之入矣。古语有云:“烹牛而不盐,败所为也。”此言虽小,可以喻大。惟阁下裁之。

【注】 ① 曾子开名肇,曾巩的弟弟,当时任国史院编修,故文中称史院学士。② 骫骳(wěi bèi):风格卑下。

翻译

史院学士,我不才,处于下位已经很长时间了,只是生性粗俗浅薄,加之学习的知识迂腐而不切实际,所有刻苦学习而仅有的一些知识,大概都不符合世事。因此,理应被当世抛弃,又不敢随便登门拜访达官贵人。近来,不料您在交游的人中间见到我的拙作并且多次称赞它们。听到这件事的士大夫都私下怀疑,暗自称怪,认为我之前曾经在您手下做过事情,然而我却一次也没有见过您呀。

我看当今的读书人,穿着礼服在官员那里求被任用的大概有五六千人,把教育当成自己职责的学宫儒馆大概有几百。他们通过姻亲、亲朋、好友等关系来介绍,议论道德学问的真义来当作献赠的礼物,用好言好语来求传达信息使者,不顾义理和脸面来拜见守门人,冒着被侮辱,忍受着耻辱,企求运气好遇到能知遇自己的人,足迹不断,衣袖相连。然而得到善待的十个当中不及五六个,能够被推荐进而得到耐心指导的十个当中没有两三个。至于被称赞为“国士之风”,得到不费力的表扬的(来访者),大概一百个中没有一两个。他们兜售自己的才能越急切,身价就越低,也是形势导致这样的结果。

我和您没有父兄意气相投的关系,没有姻亲同县同乡的.旧情,没有人提前在中间引荐,也不是进献礼物在先,传递信息的人不知道我的姓名,守门的人也不认识我。而您只是看到我的水平拙劣的文章就认为我可以值得教导,于是多方面推荐并给予过分的赞美。书传中说:“鸣声相互呼应,意气相投的伙伴相互随行,人由于精神相同而投合,物品因为属于同一类而在一起。”呜呼,阁下赏识我,我被您赏识,可以称得上无愧于当今的人了。

篇6:掣肘难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二吏归报于君曰:“宓子不可为书。”君曰:“何故?”对曰:“宓子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又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

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6)寡人之乱宓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几过!”遂发所爱(7),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便于亶父者,子决为之矣。五岁而言其要(8)(指施政的简要情况)。”宓子敬诺,(9)得(能够)行其术于亶父。

篇7:宋太宗学书文言文翻译

事实上,中国也有着源远流长的管理智慧,比如《群书治要》这类史书,真实地记录了许多治国案例,可谓管理的范本。《群书治要》这套书是唐太宗李世民命丞相魏征编的一套治国宝典,全书有50万字左右,是上起五帝,从尧舜禹汤那个时代到晋朝,总结了几千年的经典智慧总集,其重点就是讲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给你一个团队,你该如何管理?三流的管理靠权力,二流的管理靠制度,一流的管理靠道德。管理有力量,需以德为先。德是根,是人生成败的根本。而德来源于哪里?就在《群书治要》这样的典籍中。

著名国学教育专家蔡礼旭先生,在《群书治要之管理智慧》一书中,通过深入浅出、通俗幽默和至诚感人的语言,以古代君臣治国必备的教科书《群书治要》为立足点,全面解析了该书中所蕴含的伦理智慧和道德力量,希冀管理者在参悟“礼义廉耻等十二字道德箴言”的过程中,破解人生困局和企业瓶颈,从而成长为一流的领导,带领一流的团队,成就一流的事业。除了阐述《群书治要》中的观点,作者还大量引用了《弟子规》《礼记》《论语》等典籍里面的经典智慧,甚至引用韩国电视剧《商道》里面的故事情节来说明经营管理的大道,从而达到了践行传统文化的目的。

事实证明,一味地迷信西方管理哲学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我国先贤的智慧中蕴藏着巨大的经验和能量,我们的管理者要立志,要去学习,要去领悟。《群书治要》是教师、公务员、企业高管、行业精英等一切管理者必须知道的大智慧,它会指引你怎样管理一个国家,怎样管理你的企业,你的家庭甚至你自己。

学习《群书治要之管理智慧》,领悟祖先的智慧,既是一种缘分,也是一种感应,更是一种福气。假如我们将古圣先贤的智慧和德行背得烂熟,那也只是知识而已。

书名:《群书治要之管理智慧》

作者:蔡礼旭

出版时间:2014年5月

定价:32.00元

篇8:与元微之书文言文翻译

原文:

四月十日夜,乐天白:

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乖隔,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

仆初到浔阳时,有熊孺登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上报疾状,次叙病心,终论平生交分。且云:危惙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起坐,暗风吹雨入寒窗。”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译文:

四月十日夜晚,乐天告白:

微之啊微之!不见你的面已经三年了,没有收到你的信两年了,人生有多少时日,我与你竞这样长久离别?何况把胶与漆一样紧紧相联的两颗心,分放在南北相隔的两个人身上,彼此上前不能在一起。后退不能相忘,牵制隔离,各自都要老了。微之啊微之,怎么办啊怎么办!天意造成这种际遇,对这怎么办呢!

篇9:答谢中书书文言文翻译

2.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

3.山川之美 山川:山河 之:的 美:美景

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翠竹 青林:青葱的林木 翠竹:翠绿的竹林

6.四时俱备:一年四季。 四时,四季;俱,都

7.晓雾将歇 将:将要。 歇:消散。

8.乱: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这里用了借代的手法,鳞指代鱼)竞跃:竞相跳跃。

11.实:确实。

12.是:这。

13.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14.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15 .自:从。

16 .未:没有。

17.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18.奇:指奇山异水。

以上便是小编整理的答谢中书书的原文及译文,供大家了解学习。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答谢中书书解词

2.答谢中书书中首句

3.《答谢中书书》考试复习要点

4.《答谢中书书》佳句欣赏

5.《答谢中书书》“中书省”“行中书省”是什么机构

6.《答谢中书书》作者情感

7.答谢中书书字词解释

8.陶弘景《答谢中书书》读后感

9.答谢中书书分层

篇10:宋太宗学书文言文翻译

宋太宗学书

太宗朝有王著者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遂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注释】

①太宗朝:指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时期。②听政:处理政务。③内侍:此指太监。④规:勉励。⑤益:得益。

【文化常识】

翰林及翰林院。翰本指毛笔,引申为诗文。翰林照字面讲,是诗文高手集中的地方,后成了专有名词。古代在科举考试中,凡优秀者,皇帝除直接任命一部分进士担任某种官职外,把所有人均投入翰林院。翰林院实际上是个人才储备所。上文说到王著曾为侍书翰林,意为他在翰林院做侍书即为皇帝起草各种文件。翰林可被皇帝任命去外地任职,也有长期在翰林院里的,他们的工作是草拟诏书,编撰史籍,校对文史,为皇帝讲文论道,等等。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善②刻意③临

④或⑤遽⑥绝

2、翻译:①数遣内侍持书示著

②又以问著

③书固佳矣

篇11:太宗罢朝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所写的文章。以下是太宗罢朝的文言文翻译,一起来了解吧。

太宗罢朝文言文翻译

原文

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上乃悦。

注释

1、太宗曾罢朝: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时中途散了朝。

2、会:定要

3、田舍汉:乡巴佬,这里指魏征。

4、太宗:指李世民。

5、罢朝:指因生气而散朝。

6、触忤:亦作“触迕”,迕,逆;触,触犯

7、文德后:即长孙皇后,李世民之妻,死后谥文德,故称。

8、不自得:不痛快,指意见被反对而感到难堪(窝火)。

9、具:穿戴

10、是:这样

11、岂:难道

12、过:难道

13、若是:这样

14、故:因此

15、得:能够,可以

16、安:怎么

翻译

太宗有一次下朝后生气地说:“真该杀了这个乡巴佬!”文德皇后问:“谁冒犯陛下了?”太宗说:“难道有谁能比魏征更让我生气?每次朝会上都直言进谏,让我经常不自在。”皇后听了退下去穿上朝服站在庭院里(向太宗祝贺)。太宗震惊地说:“ 皇后为什么要这样呢?”皇后回答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们就忠诚,现在陛下圣明,所以魏征能够直言劝告。妾身(因您的恩宠)幸运地掌管后宫,怎么敢不来祝贺你呢?”太宗才转怒为喜。

寓意

从本文中可以看出,魏征和文德皇后十分正直。在我们生活中,就是缺少像魏征一样能够直言不讳的人。所以太宗便在魏征死之时咏道:“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可见魏征正言直谏很多。尽管如此,也经常会触怒太宗。文皇后能在太宗盛怒之时,指出“君圣臣忠”之道并朝服以贺,也算是独具卓识之人。

人物简介

李世民(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1月28日[1]【一说51月23日[2]】-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3]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并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4]

文德皇后(唐太宗李世民皇后长孙氏)

长孙皇后(公元63月15日—公元636年7月28日),河南洛阳人,小字观音婢[1],其名于史无载。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母亲高氏为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后嫁予李世民。武德末年,她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她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后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皇帝诞下三子四女。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崩,葬唐昭陵,谥号文德皇后。咸亨五年(公元674年),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2]。天宝八载(公元749年)六月,加尊号为文德顺圣皇后。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3]。尝著有《女则》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仅存《春游曲》一首。[4]

魏徵魏征(历史人物)一般指魏徵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人(一说邢台市巨鹿县人,一说是河北省邯郸市馆陶人[1-2]),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宰相、封郑国公,谥号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曾谏二百余事,为太宗所器重,其博学多才,文采飞扬,著有《群书治要》等书。

作为太宗的重要辅佐,他曾恳切要求太宗使他充当对治理国家有用的“良臣”,而不要使他成为对皇帝一人尽职的“忠臣”

篇12:宋太宗学书原文翻译

宋太宗学书原文翻译

【原文】

太宗朝,有王著者学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注释】

1太宗朝:指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时期。朝,临朝,统治。

2听政:处理政务。

3内侍:此指太监。

4规:告诫。

5益:更加。

6者:……的人 。

7法:方法,窍门 。

8余:闲暇·多余的时间 。

9留心:注意,注重 。

10笔札:此处指书法。

11数:数次、许多次。

12遣:派遣。

13示:给…看。

14刻意:专心。

15善:好。

16临:临摹。

17或:有人。

18绝:极。

19遽:马上,立刻

20恐:担心。

21规:规劝。

22固:固然。

译文:

篇13:太宗罢朝文言文翻译注释及启示

(2)会:定要。

(3)此:代词这,指魏征。

(4)田舍汉:乡巴佬,这里指魏征。

(5)文德后:即长孙皇后,李世民之妻,死后谥文德,故称文德后。

(6)触忤:亦作“触迕”,迕,逆;触,触犯。

(7)岂:难道。

(8)过:超过。

(9)不自得:不痛快,指意见被反对而感到难堪(窝火)。

(10)具:穿戴。

(11)是:这样。

(12)故:因此。

(13)得:能够,可以。

篇14:宋太宗学书文言文翻译

贞观四年,太宗谓公卿曰:“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天非不高,地非不厚,朕常兢兢业业,以畏天地。卿等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卿等宜深思此言。”

贞观六年,右卫将军陈万福自九成宫赴京,违法取驿家麸数石。太宗赐其麸,令自负出以耻之。

贞观十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言:“宣、饶二州诸山大有银坑,采之极是利益,每岁可得钱数百万贯。”太宗曰:“朕贵为天子,是事无所少之。惟须纳嘉言,进善事,有益于百姓者。且国家剩得数百万贯钱,何如得一有才行人?不见卿推贤进善之事,又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惟道税鬻银坑以为利益。昔尧、舜抵璧于山林,投珠于渊谷,由是崇名美号,见称千载。后汉桓、灵二帝好利贱义,为近代庸暗之主。卿遂欲将我比桓、灵耶?”是日敕放令万纪还第。

(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 直接

B.朕常兢兢业业,以畏天地 敬服、敬畏

C.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 推举

D.后汉桓、灵二帝好利贱义 以……为贱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乃以博财物耶 今君乃亡赵走燕

B.贤者多财损其志 吾其还也

C.有一于此,岂不灭亡 学于余

D.皆不能以此道求荣 以勇气闻于诸侯

11..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B.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C.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D.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以明珠作比,告诫大臣们,生命是重要的,要爱惜,不可因一时贪念犯法丧身。

B.太宗引用“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意在告诫大家要向贤者学习,积累财富,不可像愚者一样贪财生过。

C.权万纪上言采矿一事被太宗批评,权万纪虽然曾经触犯过法律,但太宗最终还是赦免了他。

D.本文采用比喻论证、例证、引证等多种论证手法,生动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贪鄙,要像尧、舜、桓、灵一样,见称千载。

13..把文言文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①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4分)

②昔尧、舜抵璧于山林,投珠于渊谷,由是崇名美号,见称千载。(4分)

答案:

9 文言实词C 检举、揭发

10.略

11.文言断句B “若……非……”是假设复句,因此,各分句之间宜停顿;“坏公法”与“损百姓”都是做“非止”的宾语,中间应该停顿;“中心”陈说对象转换,也要断开。

12.信息筛选AB“意在告诫大家要向贤者学习,积累财富,不可像愚者一样贪财生过”理解有误,该句强调“多财”对贤者、愚者均有害;C“深得太宗的称赞”“曾经触犯过法律”“最终赦免了他”有误;D“要像尧、舜、桓、灵一样”有误,“桓、灵”没有“见称千载”。

13.(1)

①群臣如果能够全力竭尽忠诚正直,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那么官职爵位立即就可以得到。

得分点:“若”“备尽忠直”“立至”各1分,大意1分。

②过去,尧舜把美玉扔在山林,把宝珠沉没在深渊,因此高尚的美名,流芳千古。

【译文】

贞观初年,太宗皇帝对侍臣们说:“一个人(如果)手中有一颗明珠,没有不以之为贵重之物的,如果拿(它)去弹射鸟雀,这难道不是很可惜吗?何况人的性命比明珠更珍贵,见到金银钱帛不惧怕法律的惩罚,立即直接收受,这就是不爱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拿去弹射鸟雀,何况更加珍贵的性命,竟用它来换取财物?各位大臣如果能够竭尽忠诚正直,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那么官职爵位立即就可以得到。一律不能用这种受贿的手段求取荣华富贵,随便就收受财物。赃物贿赂暴露以后,自身也将受到损害,确实是可笑的。帝王也是这样,任性放纵逸乐,强迫百姓当差服役没有限度,信任小人,疏远忠诚正直的人,犯有其中一件事,哪能不灭亡的?隋炀帝挥霍浪费钱财,过分追求享受,却自认为贤能,自身死在一介匹夫手里,也是很可笑的。”

贞观四年,太宗对公卿说:“我整天都不敢懈怠,不仅仅只忧念爱惜百姓,也想让你们能够长守富贵。天非不高,地非不厚,我长久以来小心谨慎地敬畏天地。你们如果能小心遵守法令,总是像我敬畏天地那样,这样不但百姓安宁,自己也可常得快乐。古人说:‘如果明智贤良的人财多了会影响他奋发向上的志向;如果愚笨的人有很多的钱财,那只会增加他们去犯错的机会’,这话可以深以为戒。如果徇私贪污,不但是破坏国法,伤害百姓,即使事情没有败露,心中怎能不常怀恐惧呢?恐惧多了也有因此而导致死亡的。大丈夫难道能为了贪求财物,而害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使子孙总是蒙受羞耻吗?你们应当深刻地思考这些话。”

贞观六年,右卫将军陈万福从九成宫去京城,他在驿站处违法取得几担麦麸。唐太宗知道后,就把这些麦麸赐给他,让他自己背出宫,以此来羞辱他。

贞观十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书说:“宣州、饶州的大山里埋藏有银矿,如果把它们开采出来,可获得极大的收益,每年可向朝廷上缴钱数百万贯。”唐太宗说:“我贵为天子,这样的事知道得很多,现在,我需要的只是采纳对老百姓有益的忠言,推行对老百姓有益的善事。再说,国家积攒数百万贯钱,哪如得到一个有才行的人?你不推举贤能,表彰善事,也不揭发奸邪之人,肃清豪强,只知道上奏售卖银矿这些有关实利的事情。过去,尧舜把美玉扔在山林,把宝珠沉没在深渊,因此高尚的美名,流芳千古。后汉时,桓帝、灵帝重利轻义,是近世有名的昏聩之君。你这样做,是竟然想把我与桓帝、灵帝相比吗?”就在这一天,他下令将权万纪削官为民。

上一篇:由建党90周年征文活动想到的下一篇:初中春季学期教务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