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球公转教学设计

2024-05-12

七年级地球公转教学设计(精选14篇)

篇1:七年级地球公转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球公转教学设计

在学习地球公转这一课的时候,教师需要提前做好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点疏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地球公转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大家!

篇一:地球公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其他的证据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过程与方法:

在模拟实验中,观察并做出恰当描述。结合模拟实验进行推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和从已知出发进行推理。认识到科学家在获得证据的过程中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

教学难点: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教学准备】

课件,记录纸,两根木杆,一把直尺,一个红色圆纸片,两个蓝色圆纸片。

【教学过程】

师:在第3课时我们学过地球在自转,那么古时候人们是怎样证明地球确实在自转的?

学生回答:傅科摆

师:法国有一位名叫傅科的物理学家,通过傅科摆证明了地球在自转。那么傅科摆是怎样证明地球在自转的,谁来说说傅科摆的原理?

学生回答。

师:地球是怎么自转的呢?方向是怎样的?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师:地球会自转,地球是否同时在围绕太阳在公转呢?

学生回答。

师:什么是地球的公转?你还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

师:以人类现在的科学技术,只要到太空中观测一年,就知道了。那在以前,人们无法直接观察地球运动,他们又是怎么知道地球在公转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在地球上经历一次科学探索之旅。

1、恒星周年视差

师:我们要寻找的证据就隐藏在满天繁星中,哪几位同学观察过星空?现在到外面能看清楚吗?

师:我们在天空中看到的满天繁星大多数是恒星,恒星是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由于恒星离我们非常遥远,所以肉眼看过去好像是不动的,由此古人称之为恒星。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师:如果地球真是围绕着太阳公转,当地球从轨道上的A点运动到B点时,地球上的人观察天空中远近不同的1号星和2号星,会看到怎样的现象?

学生回答。

师:接下来,让我们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种变化。

默读“P84”内容后,教师考问学生:

1、红色和蓝色纸片分别代表什么?

2、为什么在远处的星上要横着挂着一个木尺?

3、为什么要背对着红色圆点转动?

4、我们在圆圈上按什么方向运动?

5、记录表要做几次观测?

师:还有什么疑问?

课件内容:在模拟实验中,当我们从A点运动到B点时,仔细观察1号星和2号星,看看你有哪些发现?并做好记录。

学生汇报表格数据。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

师:这个模拟实验说明了什么?我们把观察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产生的视觉上的相对位置差异叫做——恒星周年视差。

师:那么这个实验对证明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有什么启示?

师:现在让我们阅读一下书中第85页灰色框中的文字资料。从这段资料中你又能知道什么? 学生阅读后交流。

师:恒星离我们实在是太遥远了,所以搞科学研究需要十足的耐心,坚持不懈才能发现真理。

2、星座位置的变化

师:除了观测恒星周年视差,我们还能通过观察天空中的星座,证明地球在公转。

教师出示不同夜晚同一时间北斗七星的图片。

师: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师:在现代社会,人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直接观察到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师:现在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我们将保留哪一种?学生回答。

小结: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在公转的同时还围绕地轴自转,24小时为一个周期;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轴始终时倾斜不变的。

教师演示实验:模拟地球一边自转,一边绕太阳公转。

师:地球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那公转在地球上又会产生怎样的现象呢?我们将在下一次课中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恒星周年视差

篇二:地球公转教学设计

科学概念:

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转。其他的证据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过程与方法:

在模拟实验中,观察并做出恰当描述。

结合模拟实验进行推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和从已知出发进行推理。认识到科学家在获得证据的过程中需付出艰辛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两个铁架台,一把米尺,两只乒乓球,八个夹子。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生活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当我们跑步或乘车的时候,会发现两旁的事物好像在往身后运动,到游乐园坐旋转木马的时候,也能观察到周围事物在朝相反方向运动。这就是相对运动。如果我发现周围很多事物都朝东边方向运动,那我可能在朝哪边运动呢?如果看到周围事物在朝顺时针方向旋转,那我可能在做怎样的运动呢?

师:我们经常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这说明地球在朝哪个方向自转呢?

教师出示一个地球仪,让学生认识地球上的方位,一般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师:现在请一个同学上来让地球转动起来。想想,地球应该怎样旋转? 学生操作后,教师让学生观察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旋转,并要求学生用手比划。师:从北极上空观察,我们发现地球是逆时针方向旋转的。

师:地球会自转,那么地球在公转吗?

学生回答。

师:什么是公转?你还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

师:以人类现在的科学技术,只要到太空中观测一年,就知道了。那以前的人们又是怎么知道地球在公转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在地球上经历一次科学探索之旅。

1、恒星周年视差

师:我们要寻找的证据就隐藏在满天繁星中,哪几位同学观察过星空?现在 到外面能看清楚吗?

师:我们在天空中看到的满天繁星大多数是恒星,恒星是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由于恒星离我们非常遥远,所以肉眼看过去好像是不动的,由此古人称之为恒星。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师:如果地球真是围绕着太阳公转,当它从轨道上的A点运动到B点时,地球上的人观察天空中远近不同的1号星和2号星,会看到怎样的现象?

学生回答。

师:接下来,让我们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种变化。

教师出示铁架台和乒乓球,并介绍:这两个乒乓球就代表地球运行轨道外远近不同的两颗星——1号星和2号星。我们还要创造出一个地球公转轨道,请周围同学将椅子搬到教室中间围成一个圆圈,这就是地球公转轨道。太阳就在这个轨道里面。同学们把自己当成地球,而且是地球上的观测者。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A点和B点分别在哪个位置?

请一个学生当作地球进行演示,教师同时讲解实验要点。

师:我们观察天体时一般都在晚上,也就是阳光照不到的那面,所以请同学们背对太阳。当我们从A点运动到B点时,仔细观察1号星和2号星,看看你有哪些伟大的发现?

师:现在听我口令,全体起立,沿公转轨道一个接着一个进行运动并观察。学生运动一周后,回到自己的座位。

师:大家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例如:1号星位置相对2号星发生了变化,看过去从2号星的左边,跑到了右边;视觉上两颗星之间的距离也发生了变化;两颗星都会运动,而且与我们运动方向相反等等。)

师:为什么1号星相对2号星视觉位置会发生变化呢?

师:我们在A、B两点观察时,视觉中两颗星的位置相差最大,那相差了多少厘米呢?为了方便观察,我在远处的星星上,横着挂上一把尺子,每隔10厘米放上一个夹子。当我们从A点运动到B点时,再次观测两颗星的运动方式和相对距离,同时把观测得到的数据记录在书中第85页的“观星记录表中”。

师:关于这个记录表,大家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可以举手发言。

师:等全部观测完,请同学们分析数据并进行思考:这个模拟实验说明了什么?对证明地球公转有什么启示?

学生听老师口令进行观测,等所有同学绕完一周,教师将“1号星和2号星” 放在离学生更远一些的地方,重复刚才的观测。

进行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表格数据。

师:从数据中你还发现了什么?如果我把这“两颗星”放得更远先,视觉差会有怎样的变化?

师:这个模拟实验说明了什么?我们把观察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产生的视觉上的相对位置差异叫做——恒星周年视差。

师:那么这个实验对证明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有什么启示?

师:现在让我们阅读一下书中第85页灰色框中的文字资料。从这段资料中你又能知道什么?

学生阅读后交流。

师:恒星离我们实在是太遥远了,所以搞科学研究需要实足的耐心,坚持不懈才能发现真理。

2、星座位置的变化

师:除了观测恒星周年视差,我们还能通过观察天空中的星座,证明地球在公转。

教师出示不同夜晚同一时间北斗七星的图片。

师: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师:现在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我们将保留哪一种?

学生回答。

小结: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在公转的同时还围绕地轴自转,24小时为一个周期;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轴始终时倾斜不变的。

请一个学生上台,手拿地球仪,模拟地球一边自转,一边绕太阳公转。师:地球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那公转在地球又会产生怎样的现象呢?我们将在下一次课中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地球在公转吗

恒星周年视差

证据

星座位置的变化

篇2:七年级地球公转教学设计

上完这课后,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美中不足的遗憾,现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整堂课以学生的探究为中心   课一开始我就提问:“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白天过了到了晚上,晚上过了又到了白天,为什么白天和黑夜会交替出现,从不间断?” 现在的学生课外知识较丰富,很多学生说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我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反问一句:“咦!我怎么感觉不到地球在动呢?”   刚开始,学生也懵了一下,是啊,确实感觉不到地球在动。不过没过一会儿,就有学生打破了沉静,“那是因为我们在地球上,如果在宇宙中一定看到地球在动。”紧接着,孩子们就举了坐船,坐飞机的经验,认识到只有通过观察地球以外的景物才能发现地球的运动。那么,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就是有力地见证。地球是运动的在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谈话中得到了求证。我强烈地感到:学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关键看我们老师怎么去开发它、利用它。   “昼夜现象是不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呢?能否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证实?”趁热打铁,我又向学生抛出一个研究课题。不负我所望,一个简单易行的实验方案出台。孩子们带着兴奋地心情开始做模拟实验。实验完毕,他们争先恐后地向大家汇报实验结果: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他们通过自行探究,亲历了探究过程,获得了知识,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使新课改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不足之处   虽然在上课前是做了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的。但上完之后再冷静地回顾、思考,发现还存在很多不足。虽说整个课堂基本上是让学生讲,让学生做,让学生总结,但细思量,还是觉得有些地方并没有完全尊重学生,例如,导入时,有的学生提到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的公转形成的。因为只有个别学生提出,也因为老师设计的课是第一课时,所以就回避了这一问题,现在回想起来,是否可同时研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呢?这样可让学生自选研究,他们有了自已的课题,也会有很高的兴趣,同时也会使他们想办法去设计实验验证自己想法。这样做可能更能开发学生潜力,更有效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总之,经验是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我也将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提升自我。

篇3:七年级地球公转教学设计

关键词:游戏课堂,地球公转,学习兴趣

谈到学习,学生们常叫苦不迭;但是谈到游戏,学生们欢欣鼓舞。如果能巧妙地把游戏应用到教学当中去,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事,将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地球公转》的教学,高中课程与初中课程具有相同的知识点,如地球公转的绕转中心、方向、周期、轨道 形状等基本特征,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等知识学生初中 阶段已经 学过,如果高中 课堂上再 重复,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而如果不回顾,对初三一年没有接触过地理的学生来说显得比较陌生。于是,我想到以游戏的方式来让学生拾起初中已学的知识。

一、游戏设计

游戏规则:把全班学 生分为两 队———红队和蓝 队。首先,红队一个队员选择蓝队一个队员,并选择一个题号,被选中的蓝队队员回答对方所选题号对应的问题。蓝队队员回答完毕之后,作为提问者,选择红队一名队员及一个题号,被选中的红队队员回答对方所选题号对应的问题,如此循环。回答正确记一分,不回答或 回答错误不计分。一个队员只能被提问一次,被选队员回答问题时不准翻书,其他队员不得提示,否则失败。

游戏奖罚:失败队全队成员画一幅地球公转示意图及五带分布图,获胜队在下节课欣赏失败队画的作品。

游戏准备:学生结合课本及参考资 料,找到课件 上题库中所列出题目的答案并记下来。十分钟准备,准备期间可讨论,可询问老师。

主持人:地理课代表

记分员:班上地理成绩较好的学生

公证员:地理教师

游戏结果:两队均得8分,为了分出胜负,临时出了一个抢答题———在地球公转示意图中任意指一个位置,说出其节气。蓝队代表又快又准地说出了答案,获得了最终的胜利,红队也愉快地接受了惩罚,上交了其作品,并向蓝队展示了其作品。

二、游戏课堂效果

1.变枯燥为有趣。《地球公转》是对初中 知识的承接并提升,与初中课程具有相同的知识点,若以讲授的形式重复初中所学知识会显得枯燥乏味,而采取游戏的形式对旧知识进行巩固并检测,学生不但不觉得乏味,反而显得十分愉悦。

2.变被动为主动。本节课改变了 传统的教 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每个学生都非常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去寻找或询问题库中题目的答案。以前课堂上要求学生思考讨论问题,一些学生只是滥竽充数,完全不会自己思考。这次在游戏准备的十分钟内,每个学生都在书上认真地查找答案,或者询问同学及老师。

游戏规定,答题者为对方队员所选 择的对象,这就意味着每个学生都有可能被提问到,而一旦被提问,就关系到整个队的成败。为了自己队的胜率更大,学生往往会选择对方队中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问题。于是,成绩较差的学生更应该努力学习,为自己队争光,为自己队拿分。游戏中彰显出了团队精神。课后,失败的红队队员主动上交了作品,并且画得十分美观。

3.变以教师为主体为以学生为主体。传统课堂上,常见的授课方式往往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讲、做笔记,互动讨论极少,使学生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性,完全是以教师为主体。游戏课堂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包括游戏的主持与记分,而教师在 课堂上只 起一个协 调与监督 作用,还学生一个轻松活跃的环境,使他们在游戏中愉快地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4.课堂活而不乱。游戏规定,被选中队员回答问题时不得翻书,其他队员不得提示,否则失败。这个 规定既是对所选队员学习成果的检验,又很好地维持了课堂纪律,使游戏井然有序。

三、游戏课堂问题后续思考

游戏课堂,使课堂活跃了,学生愉悦了,学生地理学习主动了,但是还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课堂上开展游戏环节,花费时间较长,容易拉慢教学进度。单纯以讲述的形式进行上述地球公转知识的回顾,只需要十分钟左右,但是此次游戏耗时将近二十分钟。

其次,游戏结束后学生难以静下心来进行接下来的学习。游戏当中,学生们身心愉 悦,情绪激动。一 旦游戏结束,学生的心情在短时间内难以平复,仍然沉浸在游戏的喜悦中,对于接下来的学习也无法集中精神。

再次,课堂难以控制。游戏课堂几乎把整个课堂都交给了学生,并且学生情绪比较激动,使得课堂难以控制。“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定行之有效的游戏规则是十分有必要的。

篇4:浅谈演示地球公转实验的教学

关键词:地球公转;激发兴趣;课件演示

在新一轮课改的指引下,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师生互动中实现最佳教学效果,成为当前各科课堂教学共同关注的话题。“地球的公转”这一知识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尤其是“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一部分知识点多、难点多,而且都是重要内容,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仅凭简单的设计、平直的讲述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对空间想象能力和知识理解能力的要求很高,知识点的记忆量也相当大。在加强知识结构分析、图文并茂以求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注重运用多媒体课件、学生模拟实验等形式,突出学生动眼、动手、动脑三大环节。

一、昼夜长短变化

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方向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观察二分、二至点,当地球运动到这4个位置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有什么不一样?在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是怎样移动的?太阳光线每年直射北回归线几次?什么时间?太阳光线每年直射赤道几次?什么时间?太阳光线每年直射南回归线几次?什么时间?一年之中,太阳直射点总是在什么之间来回移动?一年之中,能获得两次太阳直射机会的地区是在哪儿?一年之中只能获一次太阳直射的纬线是什么?赤道上一年有几次太阳直射机会?10°S附近一年有几次太阳直射机会?30°N附近有没有太阳直射现象?在我国的月历(日历、年历)上,一般把每年的3月21日称为春分日,6月22日称为夏至日,9月23日称为秋分日,12月22日称为冬至日。每年3月21日前后,北半球春分日,太阳光线直射赤道,昼夜长短相等。每年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夏至日,太阳光线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昼长夜短。每年9月23日前后,北半球秋分日,太阳光线直射赤道,昼夜长短相等。每年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春分日,太阳光线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昼短夜长。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地球的公转还能引起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什么是正午太阳高度角?就是正午太阳对于地平面的交角,是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刻。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地方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

三、五带划分

以地表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来划分热带、温带、寒带。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机会,接受太阳辐射最多。温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受热适中,四季明显。寒带,极圈与极点之间,太阳高度角低,有极昼、极夜现象。

四、四季

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是非常抽象的内容,也是一个难点,讲授法不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多媒体课件制作难度较大(三维动画,地球公转的同时还要自转),而采用实物图,学生分组操作演示的方法,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又可以在具体的形象演示中化解难点,使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演示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理解所学知识,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并达到目标。接着,我指导学生观看电脑制作的“地球公转”动画课件,力求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帮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要求学生用心观察地球公转的规律,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地球表面的情况差异,我采用了体验式学习法和分组探究法。我先用手电筒分别直射和斜射黑板,使学生明确直射时单位面积获得的热量比斜射时多。利用5个学生,让其中一个个子较高的学生站在其他学生组成的圆圈里扮演太阳,其他个子较低的四位学生扮演太阳在地球上四个不同时间直射点时未知的变化,通过这样的演示,学生对于太阳的公转有了立体空间的理解,地球公转还产生了四季,在北半球,一般按以下月份划分四季: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冬季:12~2月。

通过这一尝试,我发现“学生的潜力很大”,以往我总是怕学生听不明白,一味地讲解,也不知道学生理解的程度,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差。而今天我明白了,应该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学会“忍”,不要急于下结论,让学生去发现。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设计的教学情境与学生生活、经验、兴趣一致时,学生的思维自然就被激活,课堂也就充满活力,一个个问题生成,一个个问题被解决。

篇5:七年级地球公转教学设计

引入:上节课,我们留了一个问题,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本节课,我们重点来

研究这个问题。

学生活动:我们继续用地球运行仪来演示地球的公转,在演示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观察

和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    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其轨 道是什么形状?(椭圆形)地球公转时是斜着身子还是直着身子?(斜着)地球公转时地轴指示的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没有)

太阳直射点最北可以到达哪里?最南呢太阳直射点在一年内几次经过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两次)

注意:演示时速度不要太快,若运行一周学生还没有看清楚的话,可以反复一次。学生回答后,以板图的方式进一步做具体的解释:地球在公转时,是斜着身子的。它斜着身子,是因为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有个夹角,这个夹角是66.5°。正是 因为这个夹角的存在,才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最北到达北回归线,最南到达南回归线,这也是南、北回归线得名的原因。

试想,假如地球不是斜着身子,而是直着身子,也就是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夹角是90°,那太阳直射点还会移动吗?

为使问题更简单明了,将地球运行仪的地球仪取下来,换上一个皮球来演示。学生思考后回答:不会移动,始终在赤道上。

太阳直射点始终在亦道上,那么南北半球在一年中获得的 太阳热量会有变化吗?(没有)没有热量的变化,会不会有气温的变化?(不会。)地球在一年中没有气温的变化,会不会有季节的变化?(不会。)1

由此看来,正是因为地球斜着身子公转,才会有太阳直射点的来回移动,才会使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热量不同,才会有寒暑往来,于是就产生了四季。这就解释了我们上节课留下的疑问。

关于四季的产生,我们结合教材图D“地球公转示意图”来详细具体地解释一下。

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时,大约是6月22日前后,请大家想,这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是否是一年中最多的?

讲述:这一天,北半球的 白 天时间最长,夜晚时间最短,也就是昼长夜短,并且越向北去,白昼时间越长,在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长到24小时都是白天,这就是极昼现象。这一天我们把它叫做夏至日。同时把夏至日前后的6、了、8三个月,规定为北半球的夏季。这一天,南半球的情况完全相反。

 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这一天是12月22日前后,也就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北半球获 得的太阳热量、昼夜长短情况与夏至完全相反。习惯上,规定12、1、2为冬季。

 当太阳直射点两次在赤道上时,分别在3月21日或9月23日 前后,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与南半球相等,昼夜长短也相等,即昼夜平分,因此把这两个节气分别叫做春分和秋分。人们习惯上规定3、4、5月为春季,6、7、8月为秋季。

学生就刚才的解释填表,进行总结并检测学生的 理解情况。

日期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阳光直射的地点

昼夜长短情况

为进一步巩固知识,请学生用实际感受来验证所学。提问:我们当地一年当中,白昼时间一样长吗?如何变化?(不一样。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承转: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别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读教材图F“地球上的五带”,回答:

1、地球上的五带名称分别是什么?(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2、五带的范围是怎样的?

3、五带的划分界线是怎样的?(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是回归线,温带与寒带分界线是极圈)4、五带中有阳光直射的是

,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5、五带分别会有什么样的气候现象?(热带终年炎热;寒带终年寒冷;温带冬季冷,夏季热,四季分明。)布置作业:

画出地球公转示意图和地球上的五带图 板书设计:

3、四季的划分: 3、4、5月为春季 ;

北半球: 6、7、8月为夏季; 9、10、11月为秋季; 12、1、2月为冬季

(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相反............)4、地球上的五带(热量带)

(1)、五带的划分依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2)、五带的名称:人们把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3)、五带的范围:北寒带(66.5°N--90°N):北寒带在北极圈以 北②北温带(23.5°N--66.5°N):北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

③热带(23.5°N--23.5°S):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④南温带(23.5°S--66.5°S):南温带在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 ⑤南寒带(66.5°S--90°S):南寒带在南极圈以南的地区(4)、五带的特点: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无极夜极昼现 象,气候终年炎热; 寒带——有极夜极昼现象,气候终年寒冷;

篇6:七年级地球公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使学生明确公转的方向、周期、特点,进而明确四季的形成。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能力及参与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

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教学重点

公转过程的理解、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教学难点

四季的形成。教学方法

实验操作,观察总结,讨论合作 教学用具

地球仪、三球仪、多媒体、手电筒、黑板纸。教学过程

导入:老师和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时常想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产生春、夏、秋、冬呢?为什么有的季节冷,有的季节热呢?同学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疑问呢?(老师根据同学的回答,接着进入新课)。

看来你们与老师少年时一样有许多迷惘、许多困惑,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春、夏、秋、冬是怎样产生的。

一、地球的公转

请同学们先用5分钟的时间独自学习课本第P13“地球的公转”这一框题下的文字内容和图片内容。用5分钟小组讨论后回答。

情景设置

1.出示课件中的自转和公转模拟图

(1)以小组竞赛的形式问:哪一个模拟图是自转?哪一个模拟图是公转?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明确自转和公转方向、周期;倾斜、北极指向不变等特点)1(2)分小组用地球仪或四人“用身体演示”法来说明所处在地球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太阳的直射情况(在赤道或南北回归线,节气和季节)。

(3)做一个小实验,比较一下:“阳光直射地面获得的热量多,还是斜射地面获得的热量多?”同学们每四人一组,每个小组有一个手电筒、有一张黑纸板,大家用手电筒垂直照射在黑纸上,再用同一手电筒,在同一位置,倾斜照射黑色纸板,比较哪块光斑大,哪块光斑亮。

师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想到什么? 生答:直射比斜射光环小,但亮度大,因此地球表面直射的地方得到太阳热量多,温度高;斜射的地方得到的热量少,温度低。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第P15活动2,得出夏季温度高,白昼时间长;冬季温度低,白昼时间短,这种温度高、低和白昼长、短的变化,决定了太阳光热多少的变化。

出示投影:(认知结构)

(3)同学们每四人一组,每个小组有一个手电筒、有一个地球仪,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直射点在赤道上,观察不同的纬线上亮度有何差异?你想到了什么?(同一时间,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师:所以根据地球表面得到太阳光热的不同,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是哪五带呢? 学生回答: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师:地球上的五带是怎样划分的呢? 二、五带的划分

师:我们一起来看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同时打出投影片,投影片中有冬至、夏至、春秋分三幅不同时刻的太阳光照示意图。)每个小组桌上都有这三幅图,请同学们注意: 1.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的位置。2.太阳直射点的位置。3.极昼、极夜出现的范围。

(1)①当地球位于冬至的位置时,大家对照桌上的冬至图,看这时太阳的直射点,这时极昼极夜的 范围。(2)当地球位于夏至的位置时,大家对照夏至日图,看这时太阳的直射点,这时极昼极夜的范围。(3)当地球位于春秋分的位置时,大家对照春秋分图,看这时太阳的直射点,这时极昼和极夜的范围。

学生:学生完成下表,并由学生代表发言,全班评议。

学生完成表格如下:

老师:根据上面我们的分析,从极圈以内到极圈到回归线之间再到南北回归线之间,热量有什么变化?我们划分热带的根据是什么?我们划分寒带的根据是什么?那么你能概括一下,我们划分五带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从极圈以内到极圈到回归线之间再到南北回归线之间,热量逐渐增高。我们划分热带的根据是有无阳光直射,我们划分寒带的根据是有无极昼极夜现象。那么我们划分五带的根据是:(1)各地获得热量的多少;(2)有无阳光直射现象和有无极昼极夜现象。课堂小结:这节课主要学习了地球的公转。教学板书

一、地球的公转 二、五带的划分

课堂检测:

1.地球的昼夜交替现象产生于()

A.地球的自转 B.地球的公转 C.太阳的照射 D.地球不发光、不透明 2.地球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是()

A.66.5° B.23.5° C.0° D.90° 3.地球的公转产生了下列哪种现象()

篇7:《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1. 观察式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北京天文馆中的傅科摆》景观图,探究傅科摆是如何证明地球自转运动的。

2. 提问式导入:①为什么在地球上看日月星辰是东升西落?

②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

③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

④为什么冬天昼短夜长,夏天昼长夜短?

〖地球自转方向的教学〗

1. 演示:教师转动地球仪,说明地球自转的概念。

2. 提问:学生表述地球自转方向。

3. 演示:转换地球仪的观察角度,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方观察地球仪的转动情况。

4. 提问:从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分别是什么方向?

〖地球自转周期的教学〗

1. 提问: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

2. 演示:任意转动地球仪。

3. 提问:地球自转了几周?(学生回答不出来)

4. 讲解:确定地球自转周期必须选取参照物,参照物就是恒星和太阳,分别为恒星日和太阳日。

5. 板图:《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

6. 启发:恒星并不是恒定不动的,而是在高速运动的。为什么地球上的人们看不出恒星在运动?(学生回答距离遥远)那么试想一下,如果人们处在恒星的位置回首望地球,能否看到地球在运动?(学生回答不能)。

7. 讲解:恒星日是某一恒星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所需的时间是23时56分4秒,这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自转360°)。太阳日是太阳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所需时间是24小时。由于日地距离较地球和恒星的距离近的多,又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所以一个太阳日,地球要自转360°59ˊ,时间上比恒星日多3分56秒。

〖地球自转速度的教学〗

1. 读图:《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2. 计算:地球自转的平均角速度(360°÷24小时 = 15°/小时)。

3. 观察:不同纬度的线速度变化规律。

4. 讲解: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而线速度则由于各纬线圈周长不同出现差异,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两极线速度为零。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周期的教学〗

1. 讲述:开普勒三定律。

2. 读图:《地球公转的轨道》

3. 讲解:地球的绕日运动,称为地球的公转。其方向同地球自转方向一致,也为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向下看,地球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因此,日地距离不断随地球公转发生变化,出现了近日点和远日点,公转速度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4. 读表:《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

5. 讲解:地球公转在每年一月初到达近日点,此时,地球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达到;每年七月初到达远日点,此时,地球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达到最小。

6. 讲解:由于地球绕日公转的同时,太阳也在运动,因此,以太阳作为参照物时地球公转的周期(回归年),要比以恒星作为参照物时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要短,前者为365日5时48分46秒,后者为365日6时9分10秒。

7. 板书:

方向:自西向东

轨道: 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的教学〗

1. 演示:地球公转和二分二至时地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

2. 读图:《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与黄赤交角》

3. 讲解:地球公转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地轴与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保持66°34ˊ的交角;二是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延长线指向北极星。因此,地球自转形成的赤道平面和公转形成的黄道平面构成23°26ˊ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它是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相互叠加的结果。

4. 板书:黄赤交角:23°26ˊ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的教学〗

1. 读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2. 讲解: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太阳直射点位置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纬23°26ˊ(北回归线);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纬23°26ˊ(南回归线)。夏至日和冬至日之间的时段,太阳直射点作往返运动。太阳直射点的这种周期性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板书:

探究活动

拍摄北极星空照片:

⑴准备器材:带有B门的照相机,三脚架,快门线,普通黑白胶卷。

篇8:七年级地球公转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 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 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 培养地理学习能力, 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如何把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经历联系起来, 把课堂教学难点揉入学生实际生活并使之突破。这是我们每个地理教师都应该执着的理念。

案例实录:《地球公转》一课的教与学

过程一:【运用动画演示导入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七年级地理第一章地球公转的知识难度较大, 同学们难以理解, 但同学们很感兴趣。如何引导学生开始新课的学习, 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新课的导入很重要。

【视频展示】地球的公转 (动态视频, 能有效的导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分别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吸引学生进入教学主题, 然后通过让学生自学, 发挥其主动性, 既复习了前面知识又引出本课知识点。

过程二:【联系现实生活, 突破教学难点】

【读图思考】针对学校所在的农村拆迁, 很多学生都搬进了小区, 我就从小区不同楼栋间的间距入手, 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在夏季和冬季阳光照射的角度, 通过同一地区不同季节的阳光入射角变化的切身感受来引出教学难点。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经历, 感受夏季和冬季的温度与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时为下一步分析地球公转产生的季节变化做好铺垫。

【教师讲解】排除其他因素, 就单纯的以地球的热量来源来说, 我们当地夏天热、冬天冷与太阳在不同时间照射地面的角度有关。请同学们比较夏天和冬天太阳的角度高低状况。 (通俗的说, 就是在相同条件下, 太阳高度角越大获得的热量就越多。)

【教师演示】太阳公转运动:利用教学器材———三球仪来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如果学校的地理教学器材不够齐全。经过整理, 我们也可以利用地球仪、手电筒、在黑板上画图相结合及演示一年中地球运动的变化和直射点的位置、时间、产生的现象。 (如书中所示实验)

【学生观察】注意夏至日A (6月22日) 和冬至日B (12月22日) 太阳入射角的变化。

【分析】A图中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北半球获得的热量多。此时北半球为夏季, 直射的纬线是北纬23.5°, 这一天称为夏至日。

B图与A图恰恰相反, 直射在南纬23.5° (南回归线) , 这一天称为北半球冬至日。

【延伸】同理推出, 春分日、秋分日。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加深对文字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帮助学生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

【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来自己动手演示地球的公转, 找到四个节气太阳的直射点。从而为地球五带知识点的学习做好铺垫。

让学生在图中指出四个节气太阳直射点的纬线?分别是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

【教师讲解】我们把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的区域, 称为热带。把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区域称为寒带。

【设计意图】: (通过上述的讲解演示学习, 同学们了解到地球的运动在地球表面所产生的现象。我要求在日常生活中要稍留意就会发现,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在不断变化的, 而且直射点的位置不同所产生的现象也不同。当我在演示时需要同学来当助手, 他们都积极要求当助手, 在演示时他们配合得相当好。)

过程三:【课堂内容延伸, 用已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

1.我们将来在购买套房时, 如果买1楼, 在夏天看房好呢?还是冬天看房好呢?

2.现在去澳大利亚旅游, 你认为带什么衣服合适呢?

3.我们夏季为什么中午要午睡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一直是地理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理念。地球公转所带来的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入射角的变化, 在实际的生活中都能找到运用的例子。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计课堂教学, 只要我们用心思考, 就一定能真正的践行好新课程理念。

教学反思:

联系生活实际, 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地理概念, 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地理成因。阳光直射斜射与地面单位面积获得太阳光热多少之间关系的规律是一个难以理解的地理知识点。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我结合学生对手电筒光线比较了解的特点, 联系起手电筒照射墙壁的实际例子。当我们用手电筒直射墙壁时, 看到的光斑面积很小, 亮度却很大;斜射墙壁时, 看到的光斑面积很大, 亮度却很小;而且, 斜射的程度越大, 看到的光斑面积越大, 亮度却越小。由此可推知, 阳光直射时, 地面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光热多;阳光斜射时, 地面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光热少;而且, 斜射的程度越大, 地面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光热越少。列举了手电筒照射墙壁这个实际例子, 学生们深刻理解了“阳光直射斜射与地面单位面积获得太阳光热多少之间关系”的地理规律。

篇9:《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新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事实、地理现象来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最终使学生们获得有益于终身发展的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因此,一线教师应当让我们的地理课堂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

二、案例分析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这部分内容很复杂很抽象,有自转、有公转,还有其它运动形式。虽然学生们对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已经司空见惯,但很少能真正了解、掌握其变化规律。本节教材在已阐述地球公转特点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该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大。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先建立感性认识?我认为,首先应从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入手,从中发现地理问题,再从中找出规律,理解规律,上升至理性认识。那么,怎样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规律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掌握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三个教学方法:

第一:图表讲解法。鉴于教材中的图像系统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可运用空间想象的思维方法,通过读图(二分二至日光照图)可使学生们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但是,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由于学生们在初中时地理基础比较薄弱,而且空间想象思维能力,特别是女同学的空间想象思维比较差。如果只通过图表结合的方法,凭借学生们的空间想象思维,将其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对于同学们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觉得用这种方法,教学效果不太好。

第二:利用多媒体来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我们学校比较重视各类教学资源的收集,因此学校的地理教学课件比较齐全,经过整理,我合成了一个可以较好地演示地球公转的地理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确比较形象、直观。但问题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发现上课时学生似乎都理解明白了的地理现象和原理,在实际运用中又问题百出。由此看来,仅凭借多媒体的演示很难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又放弃了这种方法。

第三:把日常体育活动中同学们都熟悉的篮球当地球。经过反复思考,我想到了用一个体积比较大的球体---篮球来代替地球,在课堂上演示地球公转与太阳直射点位置变化的关系。

三、案例描述

在上课之前,我从学校体育组办公室借到了一个充气不足的篮球,将篮球的中间一圈用白色粉笔涂成白色,代表赤道,用透明胶在篮球上下侧各固定上一根粉笔分别表示南、北两极,并按比例画出南北极圈和回归线。“咦,老师,你拿的是谁的篮球啊?我们这节课要玩篮球吗?”当我带着篮球走进教室时,一个学生好奇地问我。我笑着说:“不是,是我们这节课上课要用的。”于是,学生们显得热情高涨,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议论开了,并且猜测篮球可能是用来当地球仪的。我故意卖关子,没有跟同学们解释篮球的用途,继续吊他们的胃口,以激起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上课开始,“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由于地球的自转轨道面(赤道平面)与公转轨道面(黄道平面)不重合,随着地球的公转,太阳的直射点在地球表面是移动的。现在我们就来演示一下。”说完这段话后,我拿出了篮球。同学们一片哗然,终于知道了篮球的用途。当我说我需要两个助手来演示地球公转时,班级中的学生反应是不同的。有些活泼的学生积极要求参加演示;有些学生比较安静也不够积极。最后,我在班上选了两名学生来在教室里演示。我先分配好两人的工作,一个人代表站在太阳上的观测者,另一个学生“拿着地球”与站在太阳上的观测者的视线保持同一水平面。在我的指挥下,太阳上的观测者站在教室的正中央,“地球”以同样的姿势绕着太阳不断的移动。我把整个教室四个方位作为地球移动的位置(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位置)。首先,我让“地球”站在春分日的位置,(观测者要随着地球的移动在原地转身,改变观测方向。)让观测者说出他所看到的赤道的形状和南、北两极地区范围的大小。我的工作就是,根据他所說的形状,在黑板上画出图形并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最后大家都发现,每换一个角度,观测者观察到的地球形状与教材中的示意图(或示意图的变化图)总是大致相同的。当这两位同学在演示时,我特别留意了一下其他同学,发现他们都在很认真的观察,并不时对照课本和地图册上的示意图,微笑着满足的点点头。最后,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这部分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也有不足之处,首先,在“地球”移动的方向上,我不应该告诉学生应该如何移动而应该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自己完成。其次,“地球”在移动的过程中姿势容易改变,换用地球仪误差会更小些。在后面的几个班上课时,我及时做了调整。

五、案例评价

这个教学案例来源于生活实际,使教材更贴近生活,激发了学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案例分析的整个过程,调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运用新学的知识来理解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使知识变得生动、有趣。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促进抽象思维,开阔视野。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10:《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

在问题化学习与“一四六”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在分组演示地球公转时,几个小组的学生出现了问题,有的小组公转演示中,没有自传,有的方向弄反了,这些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指导学生正确演示地球公转。

在近期的问题化学习实践中,从学科的角度看,地理学科比较适合开展问题化学习,因为很多地理问题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容易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教师只要引导学生规范提问就可以了。但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既要处理专业知识的问题,又要解决课堂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等的课堂调控能力,问题化学习的课堂调控难度很大,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在“一四六”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学生提问的时间往往太长,导致巩固环节、达标检测环节的时间不足;其次,七年级学生中,有大约四分之一的学生,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但是班级中的人数太多,老师忙不过来;在合作探究中,这部分学生就更跟不上了;尝试组内互助,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继续训练学生如何规范地表达问题的能力。其次,我想尝试让学生把课堂提问环节,作为地理的课后作业,让学生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课后提出问题,课堂展示问题,看看能不能解决达标检测时间不足的问题。关于追问,是提高学生深度思考的环节。有时是展示问题时,受到触动,产生追问;或者是师生梳理问题时,受到启发,产生追问;也或者是在汇报精导环节,在本节课的汇报精导环节,交流如何形成四季这个问题时?

篇11:地理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

一、地球的公转,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四季的更替。

第一个问题,地球公转的概况即方向、周期、速度和轨道等比较简单,可以先安排学生自行阅读课本,然后作一简介即可;而黄赤交角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比较难,需要动一动脑筋。在教学中,黄赤交角我是这么讲的:首先用让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并让其他学生观察,最后由学生共同得出结论:

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

2、地球运动的时候,地轴的空间指向是不变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和公转轨道平面(暂不交待这是黄道平面),得出黄赤不共面有交角的结论,然后再交待黄道平面、赤道平面和黄赤交角等概念,并引导学生读图1-3-3,进一步认识这些概念。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是另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认识太阳直射点。先是用手电照的办法来观察,但效果交不好,后来的两个班换了办法:将一张硬纸板剪出一个半圆形,画出太阳光线上,套在地球仪上,让学生来观察太阳直射点(我觉得后一个办法更好一些)。此时并不交待太阳直射点的概念,而是称之为太阳垂直照射的点,这样便于学生观察和理解,然后再来交待太阳直射点的概念,水到渠成。太阳直射点清楚了以后,再来观察黄赤平面重合情况下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这一点很重要,这样有利于后面学生理解黄赤交角才是导致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根本原因。接下去再来演示存在黄赤交角的情况下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在这一轮的地理教学中,我发现用三角尺来演示的效果非常好。

第二个问题,今年的教学似乎没有好的心得,基本还是老套路老办法,略去。

第三个问题,本轮教学中,我首先板图(包括俯视图和侧视图)介绍昼弧和夜弧的概念和昼长、夜长的计算,然后指导学生分别读图1-3-9的三幅图,分别读取赤道、北/南半球、北/南极圈以内某纬线昼弧和夜弧或昼长、夜长,认识以上纬线的昼夜长短状况,从而得出结论:赤道终年昼夜等长,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冬至日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

篇12:地理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

虽然学生们对地球的运动会对地球表面产生的各种现象司空见惯,但未必能真正掌握其变化规律。如: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什么时间在什么位置,会有什么现象。这一系列问题在新教材中有部分知识没有文字说明。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地球运动(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现象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两个教学方法:

第一,图表结合讲解法。鉴于教材中的图像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可运用空间想象的思维方法,通过读图(地球公转示意图)可使学生们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但是,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由于学生们在小学的地理知识比较薄弱,而且空间想象思维特别是女同学的空间想象思维比较差。如果只通过图表结合的方法,凭借学生们的空间想象思维,将其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用这种方法给他们有个初步的概念。

篇13:四季更替变化,不是地球公转导致

当地球公转轨道有近日点时, 地球夏至的近日点的距离应该小于春分以及秋分到太阳的距离, 此时, 赤道附近热带是最热, 而春分、秋分赤道附近是温和的, 常年四季是属于均衡的热带, 而不是有热有冷的区分, 那么, 地球公转轨是随圆就一定有可疑之处, 只有地球公转轨道是圆形的, 才能分赤道全年是热带。如果, 地球公转是圆形的, 又怎么表达地球四季变化, 五带区分, 南北半球半年昼夜交替变化呢?

这就不是地球公转所致四季更替, 而是地球周期摆动所致。

为什么地球会产生周期摆斗?原因有三种:

1) 地球时时刻刻都受到来至太阳风的影响, 地球南北半球所受的风有强有弱, 而产生的变化。

2) 地球运动是没有固定的轴, 固定在支架上, 是没有稳定自转状况而产生变化。

3) 地球有磁场, 太阳也存在磁场。太阳磁场随时随地都在制约和牵制着地球的运转而产生的变化。

地球磁场, 由于受到太阳的约束和牵制, 地球又在受着太阳风的排斥力, 使地球有着固定的轨道, 不停地绕着太阳公转, 同时给了地球巨大的变化。

根据物理学规律, 两个磁铁结合在一起, 同性相斥, 异性相吸的特点, 地球北极与太阳北极同向, 指的是上方北极星时, 地球南极与太阳南极相向。地球南北极受到太阳南北极相互排斥, 缓冲、惯性、加速度的共同作用, 当地球北极运行越靠近太阳北极时, 排斥力越大, 太阳北极给地球北极达到最大时, 地球再也支撑不了, 就开始往回运行, 运行到地球南北极轴式与太阳南北极轴线平行时, 太阳给地球南北极的排斥力为零, 但此时, 地球的运行还存在着惯性和加速度, 使地球还在返回运行, 此时, 地球的南极受到太阳南极的排斥力越来越大, 达到最大时, 地球南极又开始支撑不了, 又近返回运行, 就这样周而复始的不停来回的运行, 这就是地球的周期摆动。

在这周期摆动中, 它可以不受公转的约束, 不受椭圆轨道的约束, 不受偏心率的约束, 匀可以产生地球南北半球半年的昼半年黑夜, 四季更替和固定的五带区分。

由于, 地球有着这样的周期摆动, 依然会产生一些不可避免的误差, 就会导致南北半球提早或者延迟进入白昼或者黑夜, 这些就会时常发生, 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年之前, 北半球格陵兰岛提前24小时天明, 也应真相大白也吧!

实验证明地球的周期摆动, 用一个有光源的太阳模型, 北极向上, 南极向下, 放在实验平面的中心, 地球模型的南北极所指方向与太阳模型的方向一致, 在赤道上两端作的一轴, 使它固定在支架上, 这轴线与地心, 太阳中心相连的直线垂直, 不论在公转轨做这个实验都是一样的, 将太阳的光源打开, 就可以看到地球模型上, 南半球和北半球所照射的阳光一样的, 平均分配的, 这就是我们农历所说的春分和秋分, 如果北极是春分, 则南极就是秋分, 如果北极是秋分, 则南极就是春分。

北半球是秋分, 南半球是春分时, 北极线继续远离太阳北极线时, 地球南极线则靠近太阳南极线, 地球北半球越来越冷, 逐步进入寒冷的冬季 (冬至) , 南半球则越来越逐步进入炎势的夏季 (夏至) , 当地球北半球到达冬至时, 达到最大值时, 就不在继续运行, 就开始往回运行, 又从最低温度在冬季开始向春季春分温和的温度逐渐升高, 则南半球开始炎热的夏季 (夏至) 向温和的秋季 (秋分) 过渡。

当地球北半球到达春分它还没有到达最大值, 还在继续向前运行, 到最大值, 此时北半球就不断的进入炎热的夏季 (夏至) , 南半球的温和秋分 (秋季) 逐渐转入寒冷的冬季 (冬至) , 地就这样周而复始的周期摆动, 使之不需要公转, 不需要椭圆轨道, 不需要偏心率都可以, 产生的南北半球极圈内半年白昼, 半年黑夜的交替变化, 四季更替, 五带区别, 南北半球就可以产生近日点和远日点的更替, 只有公转轨道是圆形的, 才可能区分出热带, 在四季变化中始终保持热带不变, 在椭圆公转中是不可能区分的, 在椭圆公转中, 区分远近日点也是不可能成立的, 地球南北半球四季更替用椭圆公转也是无法解释的。

篇14:七年级地球公转教学设计

[关键词]游戏课堂地球公转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30124

谈到学习,学生们常叫苦不迭;但是谈到游戏,学生们欢欣鼓舞。如果能巧妙地把游戏应用到教学当中去,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事,将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地球公转》的教学,高中课程与初中课程具有相同的知识点,如地球公转的绕转中心、方向、周期、轨道形状等基本特征,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等知识学生初中阶段已经学过,如果高中课堂上再重复,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而如果不回顾,对初三一年没有接触过地理的学生来说显得比较陌生。于是,我想到以游戏的方式来让学生拾起初中已学的知识。

一、 游戏设计

游戏规则:把全班学生分为两队——红队和蓝队。首先,红队一个队员选择蓝队一个队员,并选择一个题号,被选中的蓝队队员回答对方所选题号对应的问题。蓝队队员回答完毕之后,作为提问者,选择红队一名队员及一个题号,被选中的红队队员回答对方所选题号对应的问题,如此循环。回答正确记一分,不回答或回答错误不计分。一个队员只能被提问一次,被选队员回答问题时不准翻书,其他队员不得提示,否则失败。

游戏奖罚:失败队全队成员画一幅地球公转示意图及五带分布图,获胜队在下节课欣赏失败队画的作品。

游戏准备:学生结合课本及参考资料,找到课件上题库中所列出题目的答案并记下来。十分钟准备,准备期间可讨论,可询问老师。

主持人:地理课代表

记分员:班上地理成绩较好的学生

公证员:地理教师

游戏结果:两队均得8分,为了分出胜负,临时出了一个抢答题——在地球公转示意图中任意指一个位置,说出其节气。蓝队代表又快又准地说出了答案,获得了最终的胜利,红队也愉快地接受了惩罚,上交了其作品,并向蓝队展示了其作品。

二、 游戏课堂效果

1.变枯燥为有趣。《地球公转》是对初中知识的承接并提升,与初中课程具有相同的知识点,若以讲授的形式重复初中所学知识会显得枯燥乏味,而采取游戏的形式对旧知识进行巩固并检测,学生不但不觉得乏味,反而显得十分愉悦。

2.变被动为主动。本节课改变了传统的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每个学生都非常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去寻找或询问题库中题目的答案。以前课堂上要求学生思考讨论问题,一些学生只是滥竽充数,完全不会自己思考。这次在游戏准备的十分钟内,每个学生都在书上认真地查找答案,或者询问同学及老师。

游戏规定,答题者为对方队员所选择的对象,这就意味着每个学生都有可能被提问到,而一旦被提问,就关系到整个队的成败。为了自己队的胜率更大,学生往往会选择对方队中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问题。于是,成绩较差的学生更应该努力学习,为自己队争光,为自己队拿分。游戏中彰显出了团队精神。课后,失败的红队队员主动上交了作品,并且画得十分美观。

3.变以教师为主体为以学生为主体。传统课堂上,常见的授课方式往往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讲、做笔记,互动讨论极少,使学生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性,完全是以教师为主体。游戏课堂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包括游戏的主持与记分,而教师在课堂上只起一个协调与监督作用,还学生一个轻松活跃的环境,使他们在游戏中愉快地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4.课堂活而不乱。游戏规定,被选中队员回答问题时不得翻书,其他队员不得提示,否则失败。这个规定既是对所选队员学习成果的检验,又很好地维持了课堂纪律,使游戏井然有序。

三、 游戏课堂问题后续思考

游戏课堂,使课堂活跃了,学生愉悦了,学生地理学习主动了,但是还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课堂上开展游戏环节,花费时间较长,容易拉慢教学进度。单纯以讲述的形式进行上述地球公转知识的回顾,只需要十分钟左右,但是此次游戏耗时将近二十分钟。

其次,游戏结束后学生难以静下心来进行接下来的学习。游戏当中,学生们身心愉悦,情绪激动。一旦游戏结束,学生的心情在短时间内难以平复,仍然沉浸在游戏的喜悦中,对于接下来的学习也无法集中精神。

再次,课堂难以控制。游戏课堂几乎把整个课堂都交给了学生,并且学生情绪比较激动,使得课堂难以控制。“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定行之有效的游戏规则是十分有必要的。

游戏课堂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还学生主体地位,使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大大激发了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死气沉沉的课堂顿时变得活跃了。但是,游戏课堂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并解决。

上一篇:信息技术让小学美术课堂多姿多彩下一篇:汗水为话题的中考满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