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情感运用到作文之中

2024-05-08

如何把情感运用到作文之中(共9篇)

篇1:如何把情感运用到作文之中

报送:小学语文专委会

如何把情感运用到作文之中

周宗芳

重庆市万州区翠屏小学

作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写好作文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情感因素则是作文教学的一个关键。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在我对作文教学的体验中,情感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要正确而深刻地认识事物,并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就必须靠真挚的情感去体验。从心理学的角度情感和认识过程紧密联系,认识是情感的基础,情感依赖于认识。客观事物只有当它被人们认识了的时候,才有可能引起人的情感。但情感又作用于人的认识,既可以推动,也可以阻碍认识过程的发展。

我们要认识事物,肯定就带有感情色彩。而带上感情色彩的事物,往往更容易为我们认识和接受。例如:在《早发白帝城》一诗中,由于李白当时是途中遇赦,满怀喜悦,所以使选种也充满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快、欢乐气氛。又如,小语第七册中的《古井》一文,作者由于喜爱古井,而觉得乡亲们取水经过家门前时,“桶儿叮叮当当,扁担吱悠吱悠像一支支快乐的乡间小曲。”“门前的路面湿漉漉的,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似的。”这样,就使原本抽象、呆板的事物变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文章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所以说,语文不但具有工具性,而且有情意性。一篇好好的文章总是倾注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没有情感的文章就如同一个没有灵魂的人一般。而许许多多的文章都是在作者激情如注的情况下诞生的。例如选入小学课本第十册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被称为唐朝著名爱国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当时由于“安史之乱”,国家四分五裂,民不潦生。作为因战而流离失所的诗人,渴望祖国统一,返回故里的心情是非同一般的,当听到“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祖国得于统一的消息,而极流泪,欢喜欲狂,于是挥笔写下了这流传千古、饱含激情的好诗,可见,情感对文章来讲是至关重要的,缺乏情感是不可能写出好文章的。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情感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人的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由于小学生情感容易受到具体事物的支配,所以,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有关教学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辅导学生写一篇介绍暑假生活的作文。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爱听故事、讲故事的心理,以故事的形式告诉学生自己暑假生活里经历过的一些事,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然后让学生想想自己暑假生活里经历过的事情,这时学生往往就有一种跃跃欲试,不吐不快的心理。这时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引导把自己的小故事讲出来。当然,事情一旦叙述清楚,再动笔把它写下不来,就不再困难。

二、引导实践,培养学生情感。

实践是情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观察实践,认识生活,才能为作文解决源头问题。例如写一个劳动场面的作文,首先必须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劳动锻炼。只有经常参加劳动,才能对劳动的艰辛有所认识,对劳动成果的甘甜有所体验,对劳动快乐有所感受,文章的内容才比较真实、充分,而且有真情实感。如果平常没有参加劳动,只能三言两语写自我服务劳动,或者从有限的几次卫生大扫除中去搜索枯肠,就写不出饱含激情的好作文。作文同生活的关系是密切的,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直生活作文的道路,克服作文教学脱离生活,脱离学生实际的弊病,把各种实践活动引进作文中来。组织学生参观访问、旅游、搞科技小制作和小实验,参加各种活动和体育活动等,从而丰富学生习作的内容,培养学生作文的情感。

三、教师带头写好“下水”作文,熏陶学生情感。

教师的“下水”作文对学生的写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爱好作文,文章写得情趣盎然,鞭辟入理,学生也会情动而辞发,逐步写好作文。

四、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稳定学生情感。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是保持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一个外在要让学生喜欢写作文,首先要让学生热爱教作文的老师。为此,教师应以一个朋友的身份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帮助他们解除苦恼,和他们一起阅读课外书,一起讨论读后感,获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这样,学生在作文时就敢于大胆地把一些真实的事情、心理真实的感受写到作文中去。从而做到作文内容的真实具体,有真情实感,也使学生更加喜欢写作文。

五、肯定成绩,深化学生的情感。

根据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即成就需要。小学儿童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学业成就范围内。在作文过程中,肯定学生成绩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有效措施之一。对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热情鼓励原则、区别对待原则和个性培养原则。注意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个好词,一个好句都予于热情鼓励和适当表扬。为使学生有更多成功的体验,我们可以经常创设一些让他们表现的机会,如:片断练习、即兴作文、口头作文、活页作文等。一旦发现学生的进步和优点,就给予肯定,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作文中成就需要得到满足,就一定会更深层地喜欢一写作文。

由此可见,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喜欢作文的情感是至关重要的。做到了这一点,师生都会体会到作文教学成功的喜悦

篇2:如何把情感运用到作文之中

史逸雁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学校把多媒体技术引入了课堂教学,和各科进行整合。在作文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从优化训练内容出发,运用多媒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听觉、视觉、触觉,都参与感知活动,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由于现代教学媒体的介入,能够创设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加上计算机所特有的功能,使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收到教师乐教善教,学生乐学善学的效果,调动起学生学写作的积极性,并扩大训练容量,会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活跃思维,发展智力,巩固写作能力的效果。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1、借助媒体,激发作文的兴趣

爱恩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皆知之,学生只要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学习。没有兴趣就没有写作的欲望,小学生由于受阅历、年龄的限制,就感觉没东西可写,没内容可写,如果再没有写作的兴趣,对作文就会感觉头痛。多媒体情境下的作文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提高写作能力。多媒体技术能将图片、声音等教学的资源结合起来,把枯燥、乏味、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作文的兴趣。逐步形成爱动笔、喜欢写的良好习惯。老师可根据习作的需要,上网去查找或去拍摄作文教学的资源,把学生难以目睹而又十分感兴趣的现象或过程制作成课件展示给学生,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变怕写为乐写,以写作为乐事。利用多媒体软件进行教学,声画并茂,视听结合,令学生入情入景,激励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提高写作能力。

教“描写动物”这个内容,让学生明确这次写作“要抓住动物的特征,要有条理、生动、形象的描写”后,先声像引路,观看电脑里储存的录像《小白兔》。接着出示例文,学生自读,进行例文分析,提出两个问题:

1、小作者抓住了小白兔的哪些特征来写的?

2、小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让学生说说。再观看电脑中储存的构思:提示:“

1、你准备选择哪一种小动物来观察、描写?这种小动物有哪些特点?

2、你打算按什么顺序来描写这种小动物?”然后,播放有小猫、熊猫、象、小鸽子这几种动物的录像,让学生选择一种动物来写,学生兴奋起来聚精会神地观看。录像放完了,选择绝大多数同学都喜欢的动物录像重播放一次,再让同学一边看一边说这动物的特点。通过老师的引导,然后让同学同座练习说话,最后让学生按习作要求写作。这样,大多数同学都能抓住这一动物的特点,生活习性来写,写出语句生动、形象的文章。

2、巧妙再现,使作文生动活泼

运用多媒体技术,巧妙地重现相适应的情景或氛围,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为指导作文提供极大的便利。

指导学生记一次高兴的游戏,作文前先组织学生玩“盲人贴鼻子”的游戏,并将游戏的过程摄影下来,指导作文时,重现重点和细节的部分,把学生将鼻子贴到不同的位置时那逗人发笑的样子和同学们作出的反应放映出来,让学生细致观察,认真思考,进而准确地表达。还可慢放画面,将瞬间即逝的现象或过程清晰地重现在学生面前,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还可以更好地照顾后进生,让他们认真地观察、补充和修改,从而使文章表达得具体生动、活泼有趣。

3、借助声乐,使作文声情并茂

多媒体技术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不仅有五彩缤纷的屏幕,生动丰富的画面,还可配以言简意赅的解说旁白,悦耳动听的音乐增添了作文教学的魅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开拓他们的视野,引发他们的思维,促进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卸下害怕写作文的心理负担。

《记一次小运会》可把当时的场面拍成录像,写作之前放给学生看,再现当时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了具体可感的形象,调动了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学生仿佛又来到了运动场,听到了充满节奏的运动员进行曲和同学们的呐喊声、助威声,身有感触,使文章写得声情并茂。

二、引导观察,培养创新思维

1、利用视频 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思考问题往往离不开事物的具体形象。利用信息技术与作文整合,教学时不仅能教给学生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

指导学生写〈校园一角〉时,看完视频后问,如果你是校园一角里的一棵柳树、一朵小花,微风吹过时,你会说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已被这种生动有趣的视频吸引住了,再通过图文的有机结合,学生的学习动机被充分调动起来,创造思维得到了培养,对这些思维性较强的问题充满兴趣,都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训练,使学生的作文教学得到了最优化。

2、利用视频观察 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

多媒体电脑创作的作文情景,对学生有深深的吸引作用,使学生对作文对象本身更加关注,更加亲和,观察也就更加细致,在头脑中留下的烙印很深,动笔写出来,也就觉得有话可讲,滔滔不绝了。学生的作文是周围的事物在他们头脑中的反映,如果不会观察,没有养成观察的习惯,写作时就不会有具体实在的内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为学生的观察事物提供了丰富的表象,小学生平时观察事物往往是囫囵吞枣,浮光掠影,如果要他们马上说清所看到的事物有哪些特点,学生就会感到不知从何说起。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尤为重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让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进行整合,并进入课堂,学生借助多媒体通过声、光、、形、色和动画等传载多种信息,它能把大千世界的真情实景变成图像和声音显示给学生,并能使显示的事物在大小、远近、快慢、动静、虚实之间互相转化,还可超越时空界限,使不可知的事物变成丰富生动的表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多媒体,对事物观察得更清楚、更具体,使描写对象或事物生动形象地跃然于课件之中,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的可控性和反复性进行有效的指导,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让学生有序而细致的观察引起积极、活跃的思维,积极、活跃的思维带动学生具体生动的表达。

指导学生写《校园一角》时,就先把有关校园景物的录像反复播给学生看,再放慢录像的速度,有次序、有重点地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让学生首先说出校园一角有哪些景物,哪些景物应该简略地说,哪些景物应该重点地说,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通过仔细认真地观察多媒体画面,有了丰富的直观,说起校园一角来,就头头是道,有声有色,正因为有了信息技术和作文的这种有机整合,使学生写起作文来,不再感觉无从下笔,言之无物,而是使学生根据画面内容的观察,产生感觉、知觉和联想,以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三、展示修改,提高评价的效益

篇3:如何把情感运用到作文之中

关键词:积极作用,案例分析,合理的建议

0 引言

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 学生开始注重潮流的发展, 流行音乐的兴起就代表着一种潮流, 大对数初中学生都很喜欢流行音乐, 老师在音乐课堂上进行一些比较古典的音乐教学, 大对数同学对其都不感兴趣, 甚至不愿意学习古典音乐, 所以为了适应时代的潮流以及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应该把流行音乐融合到初中教学之中, 这样不仅符合了时代的潮流, 也促进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1 流行音乐融入到初中音乐教学的积极影响

1.1 能不断的提高学生音乐创造力

初中的学生都处于青少年时期, 是身体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 也是培养他们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在音乐课堂上, 老师也注重学生兴趣和爱好的培养, 正确的引导他们学会感受音乐、加强对音乐的理解, 积极的表现音乐以及创造音乐。流行音乐和一些比较古老的音乐相比较而言, 本身具有独特的艺术创造性, 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音乐灯光以及演唱的氛围都具有较多的高科技手段, 呈现出比较活跃的氛围, 这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一种趋势。而音乐课堂上, 完全都体会不到这种时代的潮流, 所以流行音乐就会比较受到初中生的喜爱, 所以老师可以在课堂上, 把一些比较古典的音乐和当代的流行音乐及进行有效的结合,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喜爱以及对音乐的创造能力, 全面的培养学生音乐素质。例如:老师在课堂上教学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时, 大多数的同学都会认为这样古老的歌曲没有任何趣味, 老师就可以说首先我们今天学的音乐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音乐主题, 同学们可以在比较熟悉的流行音乐中, 寻找出今天我们学的音乐主题, 那到底运用的是哪个流行音乐呢?同学们可以根据老师试唱的流行音乐猜出, 下面的同学们开始议论起来, 有的猜出是SHE唱的《remember》, 还有的同学猜出是韩剧《My girl》电视剧中的插曲, 课堂的气氛十分热烈, 这时老师就可以充分的把握住同学们的热情, 引进今天课堂上的《天鹅湖》, 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对流行音乐的掌握, 还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的兴趣, 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

1.2 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视野

一些比较优秀的流行音乐都具有一定的美学特征, 也是我们在欣赏音乐时不能缺少的重要素材, 流行音乐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其主要的针对性就是一些年轻人, 不同状态的年轻人所欣赏音乐的感受是不同的。每一个听音乐的听众感觉都是在唱着自己目前的心理状态, 只有这样才会不断的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感受和欣赏的视野。所以老师在音乐课堂上, 要合理的引进一些流行的音乐, 比如成龙演唱的《生死不离》这是汶川地震之后写的一首歌曲, 这样的流行音乐, 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人间有真爱的感受,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1.3 提高学生的对音乐的兴趣, 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老师在课堂上教学音乐的过程中, 老师要掌握学生对那音乐的兴趣, 并适当的引进流行音乐,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让学生学会欣赏音乐真正的内涵, 不仅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创造能力, 还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 也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和了解音乐。

2 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2.1 在音乐教学中要对融入流行音乐的目标进行明确

老师在音乐课堂上融入到流行音乐, 让学生通过对流行音乐的欣赏和学习, 可以真正的体会到音乐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当中, 有着一个正确的情感态度;无论是比较古典的音乐还是当代比较流行的音乐, 其都有着比较高的难度, 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对话的方法进行教学, 虽然在开展的过程中, 可能有些难度, 但是对于当代比较流行的音乐来说, 就会显得简单些。比如说:流行音乐相关的乐理方面, 不仅给带来学生较大的创造实践, 还给学生带来了对音乐探索的兴趣, 同时也能让学生通过对歌曲知识技能的掌握, 让学生对歌曲的含义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着正确的理解, 并能对歌曲进行演唱, 并对歌曲进行合理的改编, 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水平。

2.2 做好相应的筛选

不仅对艺术性较高的音乐作品进行大开绿灯, 还要对思想性比较高的作品进行大开绿灯, 对于相对来说比较粗俗的音乐作品以及不健康的音乐作品, 要进行比较严格的抵制, 这不仅和中学生的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 还和他们的思想水平有着一定的联系, 因为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 对爱情比较懵懂, 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正确的选择流行歌曲, 比如《让世界充满爱》、《蜗牛》、还有就是比较流行的筷子兄弟的《父亲》等等, 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歌曲的内涵以及其真正的意义, 让学生学会感恩。

2.3 要进行多样的引入

老师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 要积极的引进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 让学生对音乐作品有着正确的认识, 比如说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是想教学生《走进西藏》这首歌曲, 老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一些最近比较流行关于西藏的歌曲, 比如说韩红的《天路》、凤凰传奇的《吉祥如意》等等, 通过对比较流行的歌曲进行引入本节课教学的《走进西藏》, 让学生通过对流行音乐的欣赏, 进一步的体会古典音乐, 让学生对两者之间产生相应的对比, 不仅促进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还提高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

3 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 流行音乐已经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一种潮流, 大多数的初中学生都对流行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所以学生在上音乐课时, 一些比较古老的音他们并不感兴趣, 所以为了让学生对音乐的喜爱, 要合理的利用流行音乐的元素, 并积极的融入到初中音乐教学当中,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以及学生对音乐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浩.当议流行音乐的教化功能及其异化[J].中国音乐学, 2007, 23 (03) :113-122.

[2]郑洋洋.关于当代流行歌曲在普通初中音乐课堂多元化应用的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 2007, 25 (01) :108-113.

[3]解晓静.试析新时期大众音乐中女性意识的形成与社会环境[J].中国音乐学, 2007, 15 (01) :102-106.

篇4:如何把情感运用到作文之中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村;英语教学;应用手段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076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社会和知识时代。教育必须适应国际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和国家政治、经济和科技进步的需要。要适应这样的大变化,必须培养出一代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具有创新精神、高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公民必备的生活、工作条件之一。在科技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教育面临重大改革。发展“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呼唤新的教育模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将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进行合理整合,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也是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由喜欢学习到情感上愿意学习,发展到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

一、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

把真实生活带进课堂,使语言自然的融入视听背景之中,为学生更直观地接触英语,了解讲英语国家的人的表达方式和举止行为,创造条件,使学生置身于英语的环境中,这是一种真实、自然地感知语言的手段。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系统,使其多听、多看。通过图象、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使其如临其境,丰富视、听内容和强化视、听训练。可视的语境不仅有助于口头信息的采集、理解和记忆,还有助于激发学生开口讲话的欲望,帮助学生进行表达,为语言交流创造良好的条件。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客观情境的反映,没有情境就没有语言的意义,语言的交流活动离不开语言情境。所谓语言情境即情景和语境。是指用语言进行听、说、读、写时相互交流信息的社会环境。任何有意义的,任何形式的语言交流,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的。交际是学习语言的目的,而情境是交际活动的基础。由于情境还决定语言表述的内容和意义,所以说创造良好的语言情境即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又是语言学习的途径。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介绍英语国家人民的文化、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的真实材料,吸引学生的兴趣,了解英语与母语的不同点,从而培养学生能运用英语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在使用英语时才能掌握。在用中学,在学中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精心备课,找好切入点,使学生饶有兴趣的不知不觉随教师进入文章所设计到的话题。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语言能力,积极参与自由发挥,开阔学生的思路使之畅所欲言,就某一话题各抒己见,这样可以提高语言的应用和表达能力。

二、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构建自主学习模式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际工具,需要教师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参加操练,同时培养语言能力、语用能力、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功能性目标交际者,能超越具体结构和功能,成为语言创造者,达到交际目的和丰富自身同时,创造或创造出内涵深刻、形式多样的语言,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在这个整合过程中,把英语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要尽可能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是学习的主体。在语言课堂中,学生利用英语学习环境,积极构建知识意义,进行语言运用练习。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所特有的集声、光、色彩、图片、动画和影像等于一体的影音效果,使学生接受多种途径的感性刺激,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而通过网络所获得的有益教学的信息则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将所学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通过探究和发现进行学习,拓宽视野,培养创新精神。这样,学生从传统的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发现者、建构者。与当前中学英语课本及其相关练习和阅读材料相比,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所提供的资源是超乎人们想象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已经在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收集和整理相关课题的资料作为教材课题的拓展学习资源,可以通过文本阅读讨论,或以幻灯片形式学习使教学信息得到极大扩充,知识范围广泛拓展,课堂结构更趋开放。同时,学生的视野得以开拓,思路更加开阔,利于创造力的培养。传统教学中课本就是世界,而今世界成为课本,学习资源可以随时随地选取。这是信息技术与教材整合的优势。

信息技术与学习的整合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上。通过信息技术学习英语是一条全新而有效的途径。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学习中,对学习策略的指导犹为必要,一方面是对英语语言学习规律的把握,另一方面则是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来辅助学习。通过计算机技术作成电子作品,丰富课堂学习内容,使英语学习饶有兴味。在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英语学习和教研的过程中,师生能够教学相长。许多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能够帮助教师解决信息技术运用中相关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一方面向学生学习技术和应用。

三、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高层次表现,是高素质人才应具备的必要条件和发展的必然结果。英语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贯穿于英语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具有创新个性的学生对事物能产生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他们富于想象、敢于挑战传统习惯,不怕冒险,具有创造动机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是融合在长期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的,是体现在每个教学步骤和每项活动中的,教师应刻意去做的是将凝聚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因素发掘出来,展现开来,在教学活动中随时随地去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其创新个性。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认知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培训学习策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学好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创新个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的“分层指导下的任务型”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同时也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探究式的相互合作学习,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我们进行信息技术和英语学科整合时,就是创造性地利用它们之间的结合点来完成课程整合的,即在通过完成“英语学科任务”的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这个特殊的“载体”驱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还会不断地使学生获得持久的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竞争和合作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开拓创新的能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师生间、学生间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都能被激活,确保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全身心的参与,促进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通过每次任务的完成,使学生拥有不断的或多或少的“成就感”,使学生持久产生对英语的兴趣,使外语学习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同时使学生积极的情感发展促进外语学习。任务与信息技术相互渗透的教学模式。

总之,把信息技术同英语学科教学结合起来,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优化英语学科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会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为学生学习知识和锻炼语言运用能力创造条件。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将会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5:如何把情感运用到作文之中

长葛市第一小学 王菊芬

终生学习是教师的职业特点,“学而不厌、习而不倦”也就成了很多教师的优秀品质。新课改以来,教育理念的不断变化,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让更多的教师有了更多的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教师们学习的方式更加多样、便捷。学习机会的增多,学习方式的变化,拓宽了老师们的视野,调动了老师们工作的积极性。很多教师为了深入了解专家们讲的教育理论,不仅认真做了笔记,还从网络上观看有关专家的讲座视频和理论著作。特别是最近几年,一些专家自创的高效课堂模式在全国轮回讲座,很多教师开始纷纷效仿。各地教育、教研部门也鼓励教师学习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杜郎口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刚引进,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又要全面普及,如今创新课堂、翻转课堂、群文阅读等一些新课堂模式犹如春笋般快速萌发起来。面对空前百花齐放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在开心的同时也有了很多新的困惑。是不是每一种课堂教学模式都是适用于每个地域、每个学校、每个教师、每个学科、每个学段呢?有的老师听听这个专家讲着有道理,那个专家讲的也不错,不知道到底该按照谁讲的去做?还有的老师随着学习的机会增多,倒不是越来越会驾驭课堂,相反越来越不知道课堂怎么上了?尤其是我们的语文课堂,课堂上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份量如何把握,让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陷于混沌状态之中。如何把专家理论合理地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以此促进我们的课堂教学呢?

一、结合实际,勿要专家理论的“神化” 老师们对每一次学习机会都非常珍惜,对每位专家都抱着敬畏的态度去学习。于是就出现了专家的每句话都是圣旨,都是金玉妙言。为了达到专家所谓的教学境界,很多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花费大量心思分解专家倡导的课堂模式,甚至出台一些固定的教学模式让老师们套用,并以此作为考核老师们教学工作的标准。最近几年,全国各地都在提倡“学案导学”。为了严格按照这个模式去操作,一些三四千名的大学校每上一节课最少要用去几千张纸去打印学案内容,一月下来要用去四十多万张纸,这对于经费本来就比较紧张的学校来说是一项不小的开支。创造了洋思中学神化的蔡林森校长加入我们河南永威中学以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又迅速在我们中原教育的沃土上扎根发芽。为了落实“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提倡的“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很多老师开始挤占学生活动时间,牺牲自己的课余时间。学生的达标测试,教师的课堂过关,似乎有些大运动的感觉。永威是一所私立学校,教师为了“天天清”、“周周清”可以延迟学生的放学和离校时间,可是我们公办学校能这样做吗?另外为了“堂堂清”而去挤占一些其他学科的教学,这样做有利学生全面发展吗?

“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的道理我们都懂,面对专家的理论讲座,我们应该作为一个有头脑的老师,不能“神化”专家的理论,更不能全盘拿来效仿。专家们自身的教育智慧是长久的积淀,专家们提倡的教学模式是结合自身的素质,结合学校的校情,结合学生的学情摸索出来。犹如橘生淮南一样,专家提倡的教学模式和理论在某种环境下对提高课堂教学确实很有效很高效。如果效仿专家的我们没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学校没有良好的科研氛围,教师之间没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恐怕只能起到东施效颦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教研部门,在进行教学研究的时候不要盲目追风,我们每位教师在进行课堂变革的时候不要忙于跟风。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神化专家的理论,都要在认识自己的前提下去汲取专家理论的“精华”。

二、善于取舍,汲取专家理论的“精华”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专家们的教育观点和好的做法,会让我们少走弯路,会给我们指引迷津,会让我们茅塞顿开,会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积极影响。不管做什么事,我们都要提倡用科学的方法来做,注重效果和结果,教学研究也不例外。如何发挥教育专家引领作用的最大化呢?那就是我们在学习专家理论的时候,要善于取舍,汲取专家的理论 “精华”。虽然专家们都著有大量的理论著作,但每个专家的理论支撑点却只有一个核心内容。很多时候,专家们的理论核心支撑点甚至是相同的,只是在研究的时候侧重点不一样,呈现的方式不一样罢了。前面我们说的杜郎口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和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其实这两种课堂教学模式,依托的核心教育理论就是“注重学生的学”,这里面的精华也就是“关注学生的学”。至于每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流程,我们未必完全效仿,也未必都很科学合理,更不可能完全适合自己。

专家们的理论精华也不是拈来就可以用的,因为这些理论精华其实我们也都知道,只是我们平时太善于忽视,不善于关注。专家之所以成为专家,就是他们把我们常常忽略的教育现象和教育理论进行了深入了的研究和总结。我们语文教师都知道,现在作文教学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学生不喜欢作文课。很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加大写作的强度,加强指导的力度,然而苦口毒婆心,学生对习作的厌倦情绪不升反降,学生的习作内容依旧东拼西凑,毫无新意。江苏无锡市的教育专家张赛琴老师,就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入手,课堂上创设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进而激发孩子们的写作兴趣。她创设的系列课堂习作模式,无一不是从兴趣入手,无一不是以活动为载体进行的。我们学习张赛琴老师不是她设计的写作活动内容,而是她习作的教育理念精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不仅把张赛琴老师的理论精华运用到我们的习作教学中,也可以运用到其他教学中去。

三、勤于反思,加强专家理论的“内化”。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澳柯玛电器的广告语,这句广告语现在又被转化为一句教育名言“教育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这句教育名言告诉我们:教育是一个永不满足的追求过程,教师是一个永不停息的探索者。专家们创设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即使很实效、高效,仍算不上教育的最高境界,更谈不上教育的更好境界。他们的研究也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再改进和再改善,我们也应该抱着不满足眼前的心理学习他们研究的成果。借助专家的研究成果,来提升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但是要站到巨人的肩膀上从塔尖上去看到的广袤、壮美的风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必须静下心来,勤于反思,把教育专家的理论“精华”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思想。

人们常说“内化于心强理论”,我们在汲取专家思想 “精华”的同时,要围绕理论“精华”,激发智慧的光芒,不断提升自我认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其理论精华就是关注学生的学,如何做才是真正地关注学生的学呢?永威中学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课堂上把学习时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但是教师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去学,怎么让学生学得有法、学得有趣、学得主动、学得有效,是我们永远研究的教学课题。永威中学强调学生对新知的学习都必须在课堂内完成,课前不让学生预习。“凡事预则立”,预习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关注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同样是关注学生的学,而且预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凡是参观过永威中学的老师应该有这样的感受:虽然课堂上老师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但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感觉非常地压抑。学趣的培养,有助于学生长远学习,借助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评价的多元化,同样是关注学生的学。一个“学”字包含着太多的教育话题,把“学”内化为我们教育理念,引导我们的教学工作。我们不求把“学”研究得最好,只求做得更好。

四、敢于进取,落实专家理论的“外化”

我们把专家的理论精华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思想,还要“外化”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去。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往往被繁琐的教学工作所缠绕,懒于尝试;或者被一些教育传统所束缚,不思进取。很多教师学习现场激动万分,学习回来信心十足,学习过后原地不动。也有些教师总感觉自己就是一名普通教师,和专家的差距太大,专家们提出的理论自己高不可攀,其实这是一种懒的借口,更是为自己不思进取找的幌子。专家们也是从一线教师中走出来的,他们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也是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明白知行合一的道理,更应该懂得行知教育的内涵。我们只有把学到的专家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去,才能发现自身不足,才能检验自己内化的对与错,才能提升自己的教研能力,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因为地域的差异,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在“外化”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挫折。教师要敢于面对、乐于接受,积极应对挫折,战胜挫折。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我们要明白“用则行,舍则藏,惟我与尔是夫’’的道理,在挫折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学校曾经推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教学方法是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整齐划一的学习,连学习方法也是整齐划一。这种整齐划

一、片面追求分数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我们没有怀疑该教学方法的优势,也没有因此中断对该种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学习。通过反思与研究,我们把课堂中的“先学”拓展到课前的预习学习,课后的延续学习,把“当堂训练”变为“交流质疑”,把教师的检测分解给学生自己、小组、家长,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篇6:如何把情感运用到作文之中

浙江省温州实验中学

一、学校简介:

温州实验中学创办于1944年,原名为私立建华中学,1956年转为公办,曾称“温州第二初级中学”“温州市第六中学”;1989年正式定名为“温州实验中学”,撤销高中,专设初中。1997年温州实验中学和温州十中实行联合办学,并在南浦筹建分校。

温州实验中学现设东区、西区和分校三园区,有两个校办企业和一个农场,占地面积95亩,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都实施绿化。现有72个班级,学生3500多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在职教职工292人,其中高级教师55人,一级教师120人。校内教学设备齐全,设有体育馆、塑胶运动场、图书馆、天文台、舞蹈厅、音乐室、书画室、电教室、多媒体语音室、演播室。校内还设有自己的卫星地面接收站、远程环境教育设备,电脑网络和闭路电视系统。借助这些设备,使师生们得以及时了解各种最新科技文化信息,有利于继续学习进修,有利于与国内外同行交流信息和科研成果。

学校目前是“温州市环境教育基地”、“温州市示范学校”、“浙江省文明学校”、“国家教科院健康教育实验基地”、“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单位”、“全国体育卫生先进单位”、“中英远程环境教育实验学校”。

二、学校环境教育发展历史

温州实验中学的环境教育活动始于1995年,当时按市教委要求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调整课程结构,增加选修课比重,为21世纪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人,在校内开设十几个活动课,而环境教育就是其中重要课程之一。

95年最初阶段,学校主要是以成立环保兴趣小组为主,开展活动,请市环保局专家来讲座,参加绿化植树,出黑板报,校广播站播出环保知识,写小论文等活动。96年我们又进一步开设了第二课堂环境教育课,系统全面讲授环境知识,并参加一些社会上组织的环保实践活动,组织学科竞赛及漫画、黑板报,手抄报比赛,参加市全国性论文比赛,并获奖。由于我校开展环保活动声色并茂,于1996年12月通过市环保局验收合格,于1997年春学校被定为“温州市环境教育基地”。此后,校领导根据我校在温州市各校中的地位,作用和实际情况,将环境教育定位在各学科渗透的教育形式,在校内全面铺开。1998年我校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中英合作远程环境教育实验学校”。98年8月,远程教育设备技术人员到北师大授课中心进行短期培训。99年7月学校组织包括理化生、语文、数学、社会、公民、劳技等学科30多位骨干教师,参加为期半个月的远程环境教育培训。99年11月至2000年4月,各学科老师陆续开出以探究式方法为主的环保公开课,并制作多媒体课件。1998年9月至今,完成校西区改造工程和东区室内外绿化等工程。2000年5月,该项目通过国家教委教育司、英国开放大学、英国雷丁大学、北师大等专家的评估。多年来,我们的环境教育在组织教师网上培训,落实环境教育内容,开展师生环保教育活动,改善校园环境,提高师生环保意识诸方面均取得了可喜成绩,而且也与英国文化委员会、北师大、市环保局建立友谊和良好的合作关系,为我市教育走向世界,进行国际文化交流打下基础,也为我市各中学今后普遍开展环保教育提供启示和积累经验。

三、创建绿色学校主要活动和事迹

1、环境教育与教科研相结合95年初,环保授课老师自学、钻研乡土教材,并进行教学活动。99年7月学校组织教师进行远程环境教育培训后,老师们的观念,思路,方法手段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大家都完成了以下几项教研工作:(1)温州环境问题的调查和讨论。(2)师生撰写环境问题小论文。(3)设计环境教育目标,(4)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设计教案。(5)设计绿色校园方案。环境教育推动了我校教科研,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气息,新活力。

语文教师陈柳在《大明湖》教学中,先分析大明湖的景色,然后引用作者的一句话“如此佳景,为何无游人”作为切入点,组织学生讨论,利用课件让学生欣赏祖国山水,如温州的南麂、楠溪江、雁荡、仙岩等,画面优美。又用九山河、南塘河的污染状况与之对比,说明环保的迫切性,整个过程自然流畅,珠连璧合,非常生动,既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又加深了学生对环保的认识。

劳技教师吕黎阳利用《垃圾的处理和利用》一节活动课,指导学生利用废料、旧料进行环保小制作,教育学生节约资源,温州电视台还作了专门采访和报道。

朱纯老师的英语《种树》一课,先讲植树节,然后围绕以为什么植树和森林有什么作用的问题,运用“头脑风暴”法,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植树的步骤,分析理解单词、语法……,即完成了英语教学目标,又渗透了环保知识。

数学教师包淑婉利用数学活动课,让学生讨论一次性筷子和森林资源的关系,使学生受到一次很深刻的教育。

而自然学科的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见缝插针,随时渗透环境知识,是环境教育的主力军。将环境教育与教科研结合,增加了教师环保知识,扩大了视野,提高了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特别是对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和应用,已收到了教师论文30多篇,教案设计20多个,环境课件20多个,编辑一张各学科的环境教育课件光盘。我们还自办绿色论坛,已刊出二期,选登了部分学生有关环保的获奖论文和教师教案。

2、环境教育与班集体活动相结合:

班级经常性开展环保活动是增强环保意识最直接、最有效途径。朱俐老师所带的每届学生都到景山公园和温金铁路进行植树活动,每位同学还写下环保一句话,吴曾玫老师组织全班栽种小盆景,美化校园,写观察日记活动。胡珏老师的班级拥有自己的环保班刊。

3、环境教育与政教处活动相结合(1)利用校级晨会,宣传环境知识,总结本周环境情况(如保持地面干净、课桌整洁、如何处理垃圾、随地吐痰影响健康等问题),及时提醒同学,注意保持环境清洁、卫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以段为单位,组织学生观看环保录像,每学期保证三课时。(3)以班为单位,每年“世界环境日”进行评比,写环保小日记。(4)请市环保局宣教中心专家来进行环保知识讲座.(5)组织漫画比赛,在美术课中统一布置,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优秀漫画在校刊上展出。(6)组织环保小制作比赛,评出一、二、三等奖。(7)利用暑假,组织学生阅读《我们共同的家园》一书,并写出读后感或小论文。

4、环境教育与社会活动相结合(1)97年,我们组织了80多名学生参加了省六家电视台联合举办的“你丢我捡”活动,同学们

分组到码头,车站,街心花园,立交桥等处清理垃圾,不少学生还接受了电视台的采访。(2)每年植树节之际,组织部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3)6.5世界环保日时,开展爱我家园大行动,组织学生参加自然环境游。(4)500人次配合市环保局参加环境知识竞赛活动。(5)参加市环保征文比赛,初三木霄易同学的获市一等奖,林乐、陈琳同学获市二等奖,木霄易同学还代表温州市队参加首届“全国绿色论坛”竞赛获探索奖。(6)参加温州电视台举办的利用废旧料制作贺年卡活动,温州电视台对此作了新闻报道。(7)组织每一年级段学生前往新桥观看《水族馆》、《科技馆》。(8)组织学生参加市电视台、环保局联合举办的“把美好带给二十一世纪宣传活动”,向市民分发宣传资料、有奖竞答等。通过以上社会活动,既提高学生兴趣,又增强了环保活动能力。

5、环境教育与学生会活动结合(1)团委学生会组织了30多人的志愿者去江滨路,参加“还绿于江滨路”活动。(2)组成绿色宣传队到朔门小学、广场路小学去演讲,开设《拯救地球,就是拯救生命》的主题班会。(3)参与鼓楼街道与城办联合举办的《关注绿色,关注生命》的宣传活动,走向社会。(4)发出倡议书,宣传《减卡救树活动》,号召同学们少用一张卡,多增一片绿,自觉参与环保活动。

(5)团委学生会向全体团员学生发出倡议,积极“装扮蓝色的地球”的环保活动。(6)参加“跨入新世纪,营造青年林”植树活动;(7)参加“废旧电池回收,节省能源,减少污染的活动”;

(8)让同学认识到汽车废气的污染,提倡骑自行车,举办“骑车周”活动。

6、环境教育与科技、艺术活动相结合(1)每年的艺术节板面设计项目是学生们大显身手的好机会,而近两年来引人注目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同学们都利用废角旧料进行小制作,经过科学的设计,件件精致的手工艺品点缀着板面,为展览大增风采。

(2)同学们积极参加每年由市教委、科协、环保局联合举办的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竞赛,特别是对温州市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垃圾处理问题的探讨写出了较优秀的论文。99年共收到论文88篇,其中获市一等奖4个,二等奖8个,优秀奖3个,并获得了市唯一的一个优秀组织奖。2000年4月共有84篇论文参加市科技节创新设计比赛,获特别奖3个,入选奖32个,参与奖17个,其中初三的《绿色建筑》一文,获市一等奖,省答辩二等奖,入选参加今年8月的全国比赛。通过活动,使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了环境现状,人口问题、资源、能源问题,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力地推进了我校的环境教育。

四、创建绿色学校取得经验

1、领导重视,亲自抓环境教育。校办专门印发了温实97(0014)号文件《关于成立环保领导小组的决定》,由主管校长、教学校长、教科研室主任、政教处主任等人组成领导小组。1997年8月,实验中学实施联合办学,学校人事变动较大,校新领导班子又及时调整了环保教育领导小组,保证了这项教育和活动的顺利进行。

多年来,环保教育一直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学校领导小组经常讨论和研究环保工作,并采取措施,从教材、人员、经费、组织等方面把环境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

2、加强环境教育队伍建设:要求环保领导小组成员全部经过中英远程培训,都具有大学学历和高级职称。30多位受培训老师均有大专或本科学历,具有环境专题研究能力,能够胜任环境教育教学。

3、保证必要的经费,创设绿色校园氛围。学校重视环境教育,投入几十万元。如开办第二课堂活动,请专家讲座,组织学生外出活动,期末评优奖励,绿化校园,美化环境等。98年起,我校环境教育支出列入经费预算。学校千方百计节省其它开支,确保环境教育及活动顺利开展。

4、保证环保课时的基准数,抓环境教育内容落实。刚起步时,我们开设选修课、举办兴趣小组、第二课堂让学生自愿报名参加。97年后,学校总结经验,将环境教育定位在各学科渗透式教育,并在全校铺开,分知识点落实到各年级段中,这样做的优点是:(1)覆盖面广,面向全体学生;(2)周期性长;(3)从浅到深,循序渐进,初一到初三学生分层次落实知识点。

(4)不受第二课堂活动时间有无的限制。使三个年级段的全体学生都受到环境教育。

篇7:如何把情感运用到作文之中

第09期

西吉县第一小学2012年03月01日

西吉县第一小学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落实到实际工作之中

西吉县第一小学把学习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并把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工作真正落实到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学校给每个年级组发放了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认真自学,做好学习笔记。学校网站也随同进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宣传,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党支部还专门组织党员和党员积极分子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一步提高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党支部要求全体教师结合工作实际,写一份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心得体会。

篇8:如何把新闻素材运用到地理课堂

一、更新教材内容

从研究对象上看,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随着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不断提高,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特别是人文地理环境中的要素变化尤为明显, 如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主要包括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技、旅游等因素也成了影响城市的重要因素, 涌现了一大批“科技城”和“旅游城”。地理知识的发展变化十分迅速, 而教科书的编写又有一定的滞后性, 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收集一些最新的材料来更新教材的内容, 这样才能适应地理科学飞速发展的要求。除此之外, 更重要的是教师还要经常收集最新的材料对教材加以更新, 能够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动态地分析问题, 以培养他们分析复杂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闻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一个“新”字。首先是题材新。新闻记者往往对社会热点和焦点具有独特的敏感性, 能以最快的速度加以报道, 而且对社会的热点和焦点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分析, 分析具有独到的见解, 并且具有一定的深度, 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如关于西气东输工程, 在《平顶山晚报》上作了连续报道, 既有西气东输工程的线路、价格听证会, 还有普通市民对用天然气代替液化气的一些想法, 分析得合情合理, 使同学们认识到西气东输工程的重要意义:使用天然气既降低大气的污染程度, 又降低居民的生活消费, 是一项利国利民工程。把这些材料融合在《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中, 既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其次是标题新。为了吸引更多读者的眼球, 记者们对新闻的题目往往是标新立异。如《北京人要喝贝加尔湖水?》等鲜活的标题, 一下子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另外新闻材料比较贴近生活实际, 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也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如在讲气象灾害台风时, 我引入2009年8月的“莫拉克”台风的资料:“莫拉克”台风最大风速达40米/秒, 降水最大的基隆市达600mm, 给台湾造成重大破坏, 共造成461人死亡, 192人失踪, 经济损失145亿新台币。这些数字比较直观地反映了台风带来的巨大灾害, 而报道《“莫拉克”之殇》则反映了台湾人民抗击自然灾害的顽强精神。这则新闻使学生似有亲身体验, 对灾害的理解也比较深刻, 新闻报道中的一系列预防台风的措施如发布台风警报、台风到来前的居民和财产的大转移等也深深地留在了同学们的脑子中, 教学的效果十分显著。

三、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在《考试大纲》中明确提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侧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即在提供新情境的条件下, 能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在选材和设计上追求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关注与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 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 注重运用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知识分析、阐述、评价实际问题, 启发和展现辨证、鉴赏、逻辑等研究性思维过程。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 近几年高考命题都表现出了以问题为中心, 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的主体设计思想。题目往往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收集试题信息, 明确试题的测试目的和意义, 并能够对信息进行整合, 在综合信息的基础上, 对信息进行理性认识和合理的发挥。对提供的素材学生能否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归纳、分析是考试成败的关键。如2004年西南文综卷第39题, 以“2002年全国有12个省级行政区出现拉闸限电, 2003年全国有更多的省级行政区出现拉闸限电”为材料, 要求学生回答:一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能源紧张的原因;二是能源输出省份四川和广西能源短缺产生的原因。这两个问题一方面揭示了我国能源供求现状, 另一方面也为如何有效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进行了铺垫。这说明在文科综合考试中, 学生只有具有较强的信息提取能力, 经常阅读新闻和分析新闻, 才能增强他们对新闻的敏感性, 提高他们的信息提取能力, 而这种能力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才能达到。经过一段时间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和训练, 学生拿到一则新闻材料就很快能够与政治、历史、地理的学科知识点联系起来。

四、用新闻剪贴本积累新闻素材

在新课程理念下, 要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师首先要具备这种能力。地理教师应能够迅速有效地发现并把握对自己教学有价值的信息, 并把这些有效的信息整合到地理教学中去。如何搜集新闻素材, 我认为新闻剪贴本能起很大的作用。每年我都要准备两本剪贴本, 一本是自然地理新闻剪贴本, 一本是人文地理新闻剪贴本, 每天我花15分钟的时间用来浏览新闻报刊, 然后把我认为有用的材料裁剪下来贴进剪贴本, 这些素材成了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由于一个人收集素材的时间和途径比较有限, 于是我在任教的班级中每班挂了一本地理新闻剪贴本, 发动学生收集材料, 要求每个学生每个月给我收集一条新闻材料。在学生的热情参与下, 地理素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如学生给我收集的素材中既有旅游新闻、名胜古迹介绍, 还有旅游广告、旅游名词解释等。在收集素材的过程中, 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 也增长了知识, 同时对教师也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

篇9:如何把情感运用到作文之中

【关键词】直接经验  数学活动  一日活动  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26-01

引言

有效的将数学活动融入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是教师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对于幼儿来说,直接进行数学教学只会让他们觉得数学是一门枯燥且乏味的学科,难以提起他们的兴趣,如果能够从他们的日常生活入手,就可以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并且还能够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此,本文将主要探究将数学活动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具体措施。

1.贴近幼儿生活,选择多种多样的学具

皮亚杰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他曾经提出:过早强调抽象符号与图画表象的教育,将会导致幼儿的数学学习变成纯粹的记忆,然而为幼儿提供实物操作材料能够决定幼儿的数学学习及其思维发展。所以。教师提供给幼儿的操作学具应该是生动有趣、丰富多彩且是他们比较熟悉的。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他们自制的操作学具,如拼图、数卡接龙、大转盘、数学棋谱等;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一起收集自然物或者是废旧物品,如冰棒棍、珠子、石头、盒子、瓶子等。利用多样化的学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操作兴趣。幼儿反复摆弄这些学具,丝毫没有感觉到枯燥乏味。比如,教师为了巩固幼儿对形状的认识,就可以设计“喂食”游戏,即让幼儿将圆形小方块喂给圆形娃娃,正方形小方块则喂给正方形娃娃,幼儿在展开这种生动有趣的操作活动时,就获取了相关经验。针对幼儿的学习特点,有目的地将相应的数学活动材料创造出来并提供给他们,让他们能够在玩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其实幼儿在操作活动中就能够感知数学,并对其形成一种亲近感,最终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

2.创设数学学习的适宜环境

在幼儿中建立数学常识和经验,主要依靠实际生活实践。生活中的数学不仅具有形象性还具备启发性,它可以将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唤醒,促使幼儿的学习动机和信心都得到增强,能够有效引导幼儿进入数学情境,还可以发展幼儿的思维[1]。幼儿数学教师要具备挖掘数学内容中生活画面的能力,从而让将数学融于生活。为幼儿创造出宽松、和谐、自由、愉快学习环境,让他们通过实际体验与操作来进行数学学习。比如要让孩子区分“1”和“许多”的概念。教师可以提前将小何、大树等图片布置在教师的一角,“1”位教师带领“许多”幼儿国游过“1”条小河,看到“许多”小鱼,“1”名学生爬上“1”棵树,发现有“许多”小草和消化,在活动中反复提起“1”和“许多”的字眼就能够让幼儿认识到其的概念。在这种既亲切又和实际生活相贴近的环境中分享了学习乐趣,是原本抽象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起来,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进行经验的积累

一般情况下,幼儿都是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和经验,其实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处处都暗藏着数学知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各门学科都应该相互实现融合,课堂中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不仅是要对活动进行引导,同时还要与幼儿合作共同完成活动,教师应该促使幼儿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促使幼儿的学习情趣得到激发。”[2]所以,教师在对各领域教学任务加以完成的同时,还需要有意识地融入数学教育的相关内容。比如,对于小毛巾、小床、小桌子、小凳子等一些幼儿在一日活动中经常会使用到的东西,都用颜色不同的数字为其编上号,这样一来,幼儿不仅能够对颜色进行辨别同时能够帮助幼儿认识数字。或者在幼儿吃点心的时候,让他们将点心的形状和数量都说出来。幼儿能够通过泥工、绘画等活动获取形状、空间、重量、体积、以及对称等感性经验。幼儿通过体育活动能够获取更多的机会去意识空间方位等知识,幼儿通过科学教育,能够自然而然的运用数数以及测量等方式去挖掘物体之间存在的数量和空间关系,促使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得到提高,促使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幼儿对自然界中蕴含数学美的物体进行欣赏,如蝴蝶、花朵、向日葵花盘、植物的叶子、蜂房、贝壳等,让幼儿对排列形式的和谐美及秩序美进行感知,从而感受到数学具有的魅力。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当中,可以促使幼儿自发地对数学知识进行运用,从而获得有益经验[3]。比如,在饭点的时候,请值日生将碗筷分发给幼儿们;在商店中,让幼儿分类摆放商品,并在付钱的时候,让幼儿进行数的加减运算。通过运用这些方式,能够促使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知识。所以说,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数学知识是能够占据很大空间的,幼儿在日上生活中可以做到自主、轻松的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在幼儿的实际生活中有效的渗透数学知识,使幼儿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最终促使幼儿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学习数学的信心都得到增强。

结语

总之,将数学活动有效地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能够让幼儿真切的意识到数学存在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促使幼儿体会到生活是难以脱离数学的,数学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因此,教师们今后更应该将数学活动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参考文献:

[1]刘振霞.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策略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 2015(01)

[2]赵晓光.幼儿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思考[J].学周刊. 2015(04)

上一篇:活动方案元旦活动策划下一篇:和谐社区建议书材料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