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会计模式比较与中国的选择

2024-04-11

两大会计模式比较与中国的选择(精选6篇)

篇1:两大会计模式比较与中国的选择

两大会计模式的比较与我国的选择

一、两大会计模式的基本特征

法国社会学家米歇尔。阿尔贝尔在《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一书中把当代资本主义分为两大模式:以美英为代表的美英模式和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模式。与阿尔贝尔资本主义划分模式相应的是,世界会计模式也分为两大模式:一是美英会计模式;一是欧洲大陆会计模式。

(一)美英会计模式的基本特征

美英会计模式在国际上影响最大,美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南非、墨西哥、牙买加、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地区等都属此类。其会计模式突出了如下特征:第一,会计目标主要是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需要,如美国强调“公认会计原则”(GAAP)、英国强调会计要“真实与公允”;第二,实行该模式的国家大都属普通法系,其特点是:法律条文只提供了一个法定架构,其具体内容以大量的法院判例作为补充,判例法是该模式的显著特点。会计实务处理程序及方法往往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注重会计“惯例”,企业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会计处理程序或方法;第三,实行该模式的国家拥有庞大而发达的股票和债券市场,成为公司的主要筹资渠道。该会计模式的最大特点是非常注重股东的利益,企业利润下降,投资者立刻“用脚投票”,抛弃其股票。批评者认为,这会导致企业只顾眼前利润的短期行为,是产生公司假账丑闻的主要原因。

(二)欧洲大陆会计模式的基本特征

该模式在欧洲的大部分国家和日本影响很大,属于这种会计模式的国家有: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芬兰、丹麦、希腊、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埃及、马里、象牙海岸和日本等。法语语系的非洲国家,一般都追随这种会计模式。该模式表现了这样的特征:

第一,会计目标主要不是满足资本提供者的决策需要,而是要满足政府计算所得税的强制性要求(如德国)和服务于国家宏观经济计划(如法国);第二,实行该模式的国家大都属成文法系,其特点是:以成文法为主要形式,法律结构比较完整,内容比较严谨,条款比较原则。会计往往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会计人员所应用的会计原则,一般都体现于政府的法律、法规之中;第三,这些国家的证券市场大大弱于美英模式的国家,筹资主要靠银行借款,企业与银行有着紧密的联系。会计标准化是该会计模式的最突出特征。这一特征发展到顶峰,表现为由政府制定标准会计制度。如法国于1946年政府设立的会计标准化委员会制定了“统一会计方案”。

二、两大会计模式的差异比较

对于会计模式的差异,绝大多数的比较研究侧重于两大会计模式的社会环境因素、会计体制和实务规范等方面的对比分析,而对会计理念的差异研究,往往被人们忽视。笔者认为环境因素和会计体制比较过于空泛,实务规范比较又过于具体,两者都不利于真正理解差异的实质,而从会计理念的差异入手可以很好地克服上述问题。会计模式理念的差异,体现了

两大模式会计特征的不同。

(一)对待“真实公允性”的态度

在美英会计模式中,“公允”优先,允许为达到“公允”而不符合具体的法定要求,只要对其理由和做法作出披露,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一般对企业财务报表所披露信息的最低程度作出规定;而在欧洲大陆模式中,第一位是“合法”,受欧盟第4号指令的“真实公允”要求的影响,为达到公允而将导致不合法的,表内的列报仍要求合法,而只能在报表注释中对公允的情况加以披露,由于“真实公允性”不是欧洲会计的主要特征,因而在法律上对财务信息披露的要求非常有限。

(二)对待会计不确定性的态度

在美英会计模式中,采取的是适度的稳健主义原则。主要体现在“只预计损失,不预计收益”的惯例上,对资产的估价则要求公允而不能任意低估。而欧洲大陆会计模式则往往过于审慎,企业为了尽可能减少税负,故意压低收益,计提大量的、名目繁多的“准备”和“隐匿资产”,秘密准备既合法也不引起股东和有关人士的怀疑。例如,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美国的公认会计准则要求以“市场价格的下跌已不可逆转”为前提;而在欧洲大陆,会计准则对此无限制,有的对市价变动风险较大的存货(比如出口商品),即使在财务报告日市价没有下跌时,也可以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三)对待收益确定的态度

在美英模式中采用的是总括收益观,非常损益和会计政策变更的影响要通过收益表而不能直接计入留存收益,该模式要求明确地按年度分期,反对收益平稳化;但在欧洲大陆会计模式中,允许把非常损益和会计政策变更影响直接作为股东权益的调整而直接计入留存受益,该模式认为,按年度分期过于短暂,因而允许甚至支持在报告年度之间进行某些方式的收益平稳化,在利润分配中预先提留公积(法定的和任意的)的制度,是欧洲大陆会计模式中通常的做法。

(四)对待会计透明度的态度

在美英会计模式中,由于公司股权分散,因此特别强调财务报告的信息要符合“充分披露”原则,达到高透明度,以便使相当慎重的投资者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风险程度。但在欧洲大陆模式中,由于股东权益高度集中,公司的组织结构倾向于保护管理者,企业的有关规章制度一般由银行(有时既是债权人又是所有者)和其他内部人(例如企业集团管理层中的公司成员代表)制定。这些银行和内部人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了如指掌,公司没有必要再向他们提供经过充分披露的信息。如德国在1998年才要求上市跨国公司披露现金流量表、分部报告。整个上看,欧洲模式在对待会计透明度的态度上呈现出较高的保密性倾向。

(五)对待企业债务的态度

在实行美英模式的国家中,短期经营效益和偿债能力在企业理财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在欧洲大陆国家里,重视的则是企业的长期经营效益和财力。由此引发两大模式的众多会计差异,如在资产负债表的项目次序上,美英企业将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置于最上端,而欧洲模式正好与之相反;在财务报告的目的上,美英模式是建立在资本市场发展基础上的会计准则,它把保护投资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因此,它把企业费用、成果按相应期间归属的原则放在了谨慎原则之前,而对于欧洲会计来说,财务报告首先是偿债能力的反映,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财务报告的作用主要反映公司留存部分以及分红部分,在这个前提下,欧洲模式特别强调会计的谨慎原则。会计的谨慎原则以法的形式体现出来,相比之下,会计费用、成果按相应期间归属的原则放在了次要位置。

三、两大会计模式的优劣比较

两大准则孰优孰劣?目前尚无最后定论。应当说,这两大会计模式对美英和欧洲的经济发展都产生过积极作用,但也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一)美英会计模式的优缺点

优点主要表现在:第一,其财务报表是阳光下的报表,上市公司所要求的会计披露是世界上最严格的。第二,美英作为现代财务会计和会计准则的诞生地,直接促进了公司会计和定期审计的发展,并深刻地影响到欧洲会计模式乃至建立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的国际通行会计准则的尝试,在会计准则建设方面留有许多经验。例如会计准则由民间组织制定,具有较高的广泛性、超然性和合理性;会计准则层次分明、数量庞大,以准则为主,解释和技术公告为辅,并注意为财务会计准则建立理论框架。第三,美英是世界上最早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进行立法管理的国家,创立了以法律规范为基础,政府基本不干预的行业协会自主管理模式。缺点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会计准则体系相当繁杂而具体,公司管理者在众多的会计条款中能够找到漏洞,可以通过“交易设计”和“组织创新”轻而易举地逃避准则的约束。比如在安然公司的表外财务利益问题上,准则规定小于3%这一基准可不将“特殊目的实体”列入合并报表范围,这就鼓励了上市公司将所有权结构复杂化,导致上市公司故意隐瞒财务信息,打会计准则的“擦边球”。第二,由于会计准则制定通过民间机构完成,因此会计准则制定具有明显的利益相关者倾向,会计准则制定时间过长、效率有待提高。第三,会计监管的民间主导监管模式本身是自相矛盾的。注册会计师协会既是注册会计师合法权益的“守护神”,又是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的“监管者”。

(二)欧洲大陆会计模式的优缺点

优点主要表现在:第一,会计管理体系框架采用法律条文的形式来规范,分为以下三个层次:一是欧盟的各项法规;二是本国的税法、商法、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条例和公司法对会计的规定;三是各国的会计管理机构、注册会计师协会和注册审计师协会所发布的各项职业规则。这样在会计政策的确定方面既注意到市场对会计信息的灵敏性、公司对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也注意到充分保障国家权益,使国家权益不受侵犯。这是欧洲大陆会计模式的最突出的优点。第二,对社会责任会计极为重视。例如法国早在1977年就颁布有关法令要求企业实施社会会计,要求拥有300人以上的企业必须提供下列事项的信息:雇佣情况、工薪待遇及与之相关的劳动力再生产成本、健康和安全条件、职工培训、行业关系及企业内部的其他生活条件。同时还要求企业注意改善生态环境。第三,会计监管模式采用政府管制模式,权威性强,较易于为社会公众和被管制行业接受,从而降低管制成本。

缺点是:第一,会计监管体制僵化。该模式缺乏自我管制所具有的灵活性与适应性。虽然迄今为止,欧洲还没有发生类似安然这样的大公司垮台事件,但这并非因为欧洲的会计准则十分严格,而可能是因为会计监管不力。这意味着,欧洲监管当局可能无法察觉像安然公司那样的违规行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各公司的资产负债表进行审查,并责令将那些不合规定的报表改进后重新发布。但欧洲没有相同的监管机构,在欧洲各国不同的监管当局中,几乎没有哪个监管部门有这样广泛的权力。第二,出于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需要,欧洲会计模式考虑到与美英会计模式的国际协调问题。这就导致处于变革阶段的欧洲会计的杂乱无章性。公司会计报表既要考虑传统的债权人利益,又要考虑现代的股东利益,这一双重目的会导致某些会计准则的矛盾。如资产的稳健计价有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然而它会导致提取秘密准备,那么向股东提供有用信息的目标就会遭受影响。

四、对建立中国特色会计模式的启示

通过两大会计模式的以上比较,对建立中国特色会计模式的启示是:

(一)会计核算制度在我国仍有必要继续健全和发展,并使其成为会计准则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会计模式的多样性表明:会计准则建设没有绝对的最优模式,只要某种会计准则的形式适合本国国情,就理应得到肯定和发展。因此会计核算制度在我国仍有必要继续健全和发展,并使其成为会计准则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理由为:第一,我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大陆法系国家(如法国)的会计行为规范一般都制定得详细具体;第二,就目前会计实务来说,我国会计准则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企业会计人员尚不习惯自己设计会计制度;第三,从行业、部门和所有制纵向范围来考察,我国的“三分割”统一会计制度构成了世界上最统一的会计。在借鉴国际惯例的同时,保持会计标准的统一性,可能是中国最应当保留的特色之一。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在借鉴、吸收以美英模式为代表的会计思想的同时,也要关注欧洲大陆会计模式的特色。从公司治理结构上看,欧洲大陆国家与我国广大的非上市企业有着更大的相似性,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不应忽视这一部分“国际化因素”。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模式的现实定位应是:成典的会计准则和以会计科目、会计报表为框架的会计核算制度的有机结合。

(二)实行市场经济,并不排除政府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

实际上,以政府对会计的影响来看,美英模式属于准法规型,会计准则虽为民间机构具体负责制订,但准则的权威性仍由政府或法律赋予,仍带有某种强度的强制性;欧洲模式属于制度法律型,会计准则由政府负责制定和实施或寓于法律之中,具有鲜明的强制性和权威性。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设在财政部,国际经验表明,实行市场经济并不排除政府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其理由是:第一,从两大模式会计的实践看,政府在会计准则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人为规定的,而是由市场调控、所有制结构、资本市场特征等因素决定的。中国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客观决定了由政府部门制定会计准则。财政部会计司是既成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也是法律授权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这样,它所制定和发布的会计准则,也就具有了法律强制力,从而为保证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奠定了强有力的权威基础。第二,会计准则是有经济后果的,在我国有能力协调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只有政府,民间团体目前尚不具备这个能力。第三,在我国,政府在整体上是企业最大的投资者,也是最大的企业外部利益主体,与美英模式国家的政府角色不同,中国政府不仅以社会调控者身份对制定会计准则直接施加影响,而且以资产所有者身份直接制定会计准则。可以这样认为,在制定会计准则过程中,中国政府比美英模式国家政府在协调利益关系问题上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关系,它既要超脱又要代表国有资产的利益,实现这一点在国际范围内尚无可资借鉴的现成经验,中国政府在制定及修改会计法规及准则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举棋不定,正是解决这种矛盾的艰巨性的生动表现。

(三)虽然长期以来两大会计模式处于一种相互模仿、补充和竞争的状态,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两大模式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

美英会计模式被认为过于复杂且使用成本太高,而欧洲会计模式在固守司法性建制以统一会计制度方面又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于是融通两大会计模式的国际会计准则日益引人注目。从国际会计协调的实践看,各国都非常重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国际协调工作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积极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是两大会计模式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欧盟已通过决议,要求欧盟内的上市公司从2005年起按国际会计准则编制合并报表。2002年10月29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双方都表示将不遗余力地合作以支持全球会计准则的合并,最终促成一个健康的充满活力的全球资本市场。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推进会计的国际协调是两大会计模式发展的主旋律。就加入WTO之后的我国而言,在未来的会计模式定位上,必须正确认识与体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辩证地处理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关系,博采众长,合理借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会计模式。

篇2:两大会计模式比较与中国的选择

一、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的内涵与比较

(一)两种方法的内涵不同

购买法是假定企业合并是一个企业取得其他参与合并企业的净资产的一项交易,因此应以实际支付的款项或放弃的资产的公允价值来计算购买成本;购买企业的利润包括被合并企业合并后根据成本所计算的利润。而权益结合法是假定企业合并是实施合并的企业与其他参与合并企业的股东间的普通股交换,即把合并看作是两个公司的普通股股东在合并他们的权益、资产和负债。以子公司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计价基础来记录母公司的购买成本,合并后企业的利润包括合并日之前本年度已实现的利润和以前年度积累的留存利润也应予以合并。

(二)两种方法的会计处理不同

购买法视企业合并为购买全部净资产,从而改变了会计计价基础。购买法认为,获得对方全部股权意味着控制权发生了变化,合并业务无非是一方购买另一方的资产并承担其负债。应采用新的会计计价基础,对所获资产和负债按公允价值入账,购买价格超过所获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确认为商誉。如购买价格低于净资产公允价值,则选择调整长期资产公允市价,调整后如还有差额确认为负商誉。购买法下,合并当年利润包括企业全年利润和被并企业自合并后产生的利润,合并前经营成果不需追溯重编。因此,合并前后的会计报表不具有可比性。

权益结合法视企业合并为权益的联合。因此保持原有的会计计价基础,有些合并业务被视为是两家企业所有权的联合而不是控制权的转移。权益结合法通过股权交换实现所有权的联合。因为不存在资源的重新分配,不存在购买,也不改变会计计价基础,合并日资产负债表按账面价值合并。不论合并于何时发生,合并当年的利润包括了合并各方全年实现的利润,对合并前会计报表需追溯重编。

(三)两种方法对合并报表的影响不同

首先,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不同。相同的合并业务由于其采用的会计方法不同,而使得合并后资产负债表产生很大的差异。其差异主要在于是否确认合并交易市价和被合并企业资产、负债的公允市价,因而影响了财务比率。购买法会导致较高的流动比率和较低的长期负债对股东权益比率。由于净资产公允价值一般大于其账面价值,再加上商誉的确认,因此购买法下,总资产和股东权益都较权益结合法高。若部分合并价款用现金支付,其流动比率也会有所降低;若发行债券,其长期负债对股东权益的比率会提高。因此可能总资产虽高,但股东权益数额却有所降低,

这些都将影响以后各期的赢利指标。

其次,对利润表的影响不同。购买法下,要对被合并企业资产、负债按公允价值调整并确认商誉,如果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对于这一差额的摊销,会减少以后各期的利润。而且,商誉的摊销一般不可作纳税扣除。较低的利润与较高的资产及股东权益相比,合并后各期赢利指标会下降。购买法还会扭曲销售收入和毛利率的增长趋势。这是因为在合并当年,利润表中只包括被合并企业在合并日之后实现的利润,而合并后各年却包含了全年的利润,因此分析合并前后各年报表会发现销售收入以及毛利率呈迅速增长态势,会造成误导,权益结合法要对合并前利润表进行追溯重编,因而使得合并前后利润表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二、两种合并方法选择时应考虑的因素

(一)合并方式

购买法适用于实质是购买交易的控股合并。这种合并是一家公司为了取得另一家公司的控股股权,使用现金或其他资产,收买对方全部或大部分股权。此项购买交易过程可视为被购买公司的所有者向购买公司出售其权益。他们为了获得现金等资产而放弃原有的股票,在获得现金等资产后,他们不再是被购买公司的所有者,也不是购买公司的所有者。这种合并行为是一个企业主体通过购买的方式取得了其他参与合并企业净资产的一种交易事项。

权益结合法适用于实质是股权合并的控股合并。这种合并是两个或更多企业所有者决定合并他们的企业,从而形成一个新的而且更有效的实体。通常的做法是一家公司完全用自己新发行的普通股去交换另一家公司股东几乎全部普通股。交换后,两家公司的原股东共同直接拥有合并后的母公司,再通过合并后的母公司间接拥有合并后的子公司。各个参与合并企业的所有者变成新实体——企业集团的所有者。在这种情况下,就应采用权益结合法。

(二)一个国家应从本国现实出发选择合适的合并会计处理方法

会计方法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其选择是由特定的经济环境所决定的。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同为企业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基本方法,权益结合法下的合并利润一般情况下将高于购买法。有时,这种差异是巨大的。因此,权益结合法在使用上有严格的限制条件,而购买法可用于任何企业的合并行为,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是使用权益结合法最多的国家,除美国之外,目前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的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中都允许在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中采用权益结合法,但真正将权益结合法应用于实务的只有美国。

篇3:会计准则两种模式的比较与博弈

关键词:会计准则模式,模式比较,演变趋势

近年来, 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国际资本市场日渐发展, 国际间的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 跨国公司、跨境融资和国际贸易蓬勃兴盛, 客观上要求作为商业语言的会计能够满足不同国家利益相关者的需要。然而各国会计准则的差异使得各国投资者在理解不同国家不同主体编制的财务报表等方面存在困难。因此, 迫切需要一套全球通用的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和大势所趋。

随着会计准则趋同的呼声日益高涨, 美国已经不再坚持采用和推广其独自制定的美国会计准则 (GAAP) , 而转向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合作, 共同完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IFRS) , 以期使其成为一套高质量、可理解和可实施的全球会计准则。截至2009年底, 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宣布采用和接受了IFRS。

一、会计准则两种模式比较

(一) 以规则为导向的美国会计公认会计原则 (GAAP)

美国公认会计原则是以具体规则导向为基础制订而成的。不同的理论基础直接造成了两种会计模式的差异。美国公认会计原则除定义了主体准则外, 还包括了一系列的解释公告、实施指南等。此类会计准则的特点在于整个规范逻辑严密、完备, 使得相关各方对于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及会计方法选取上的争议较少, 便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等监管部门实施监督。同时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敏感性降低, 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不过, 基于规则导向的准则在细化规范、增强可操作性的同时, 也有相应的负面效应, 主要表现在:第一, 极其详细的各种例外、解释说明以及指南使准则过分繁复, 造成企业财务成本增加;第二, 会计指标所含有的大量信息不易被信息使用者理解;第三, 会计人员在长期工作过程中对各种繁琐规定的追求, 以及产生的大量细节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使会计人员对财务报表的整体判断产生干扰;第四, 过于强调细节的准则内容可能被新的交易设计所回避, 而达不到预期目的。此种准则的大量使用可能产生一种倾向, 使得会计人员变得只关注对交易的形式而对交易的实质视而不见, 独立的职业判断被对准则的照搬套用所替代。

(二) 以原则导向的国际会计准则 (IASs/IFRSs)

自2001年起, IASB执行新的准则制定程序, 一方面是对原制定的准则进行修改和补充, 仍成为“国际会计准则” (IASs) , 另一方面, 将随后新准则改称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IF-RSs) 。以原则导向的国际会计准则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准则条文比较简单明晰, 便于会计人员理解及推广, 适应性强。但由于这种适应性, 会计人员在实际应用中有更多的选择, 可能使得企业、信息使用者以及监管部门对会计信息产生不同的解读, 减小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注册会计师将进一步承担更多的责任, 增加其与企业沟通的成本和产生纠纷的几率。由于这些原因, 会计信息使用者可能会要求指定机构对原则进行更多、更具体的说明。与具体规则导向相比, 基于原则导向制订的会计准则尽管在可操作性上稍有不如, 但更能体现出企业经营的经济实质, 使信息使用者了解更多有用的信息, 不过相应的也对相关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更高。

二、会计准则趋同的实质

基于规则导向和原则导向使得两种准则模式在具体操作环节产生了对会计从业人员不同的要求, 经济发展到不同阶段时对企业也提出不同的要求, 从而反映了对于会计和财务报告的不同要求。另一方面, 自美国1929年经济危机之后, 会计准则的进步就紧紧地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联系在一起, 是推动资本市场长期健康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与资本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紧密相连。跨国投资与金融市场的快速兴起提出了构建共同市场诉求, 实际上也符合各国的利益。如此一来, 两种会计模式发展方向的分歧日渐减少, 只是由于其所处的不同环境各有侧重。应当说, 这正是会计模式自身演变的趋势。

事实上, 就会计的本质和职能来看, 不同国家和不同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会计模式在若干基本问题上是基本一致的。它们之间的差异仅仅来自于本国发展和监管经济的需要和准则制定机构对于若干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

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于2008年发布的向IFRS过渡路线图的征求意见稿, 美国将在2014年决定是否强制要求美国证券发行人自2014年起采用IFRS编制财务报表。如果认为采用IFRS可以保护投资者和维护公众利益, SEC将考虑决定采用。这意味着当前世界会计准则形式的两种代表:GAAP与IAS正逐步趋同, 并以IFRS就美国市场做出适应性修改为条件, 向着确立一套世界范围内“制定一套高质量、可理解和可实施的全球会计准则”的目标迈出了标志性的一步。

三、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的博弈与妥协

2008年4月在伦敦举行了的FASB与IASB会谈, 会谈中对2011年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工作做出了规划。以“主要资本市场”采用IFRS的时间为坐标, IASB和FASB商定美国将从2013年起强制施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采用前还将有一年的准则稳定期。

这其中包含了多方面的因素, 最重要的一点是2008年金融危机对美国的资本市场造成了巨大伤害, 其影响不在1929年经济大萧条之下。为了改变这一境况、避免危机更深地波及实体经济, 美国证券委员会SEC方面做出了以IFRS替代GAAP的决策, 并希望能够以此使全球投资者重拾对美国市场的信心。这项政策的出台非常果断, 体现了美国行业管理者敏锐的市场嗅觉.美国以IFRS替代GAAP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 经过近30年的经济全球化, 美国市场对世界的重要性已有所降低。自从20世纪90年代起世界多极化的思想广泛传播, 在经济领域, 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以及巴西、印度等国家与地区的实力不断壮大, 尽管依旧无法与美国相媲美, 但已在局部地区占据重要地位, 这样就在全球化背景下形成了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的经济格局。经济下滑, 相关领域层出不穷的财务欺诈, 让美国资本市场失去了作为世界最可信赖市场的称号, 这些也影响了全球投资者对GAAP的信任。

第二, 宏观环境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压缩了GAAP的生存空间。在全球范围内, 大部分跨国公司已经在使用IFRS, 而且随着不断有国家与地区同意加入IFRS体系, IFRS的影响力持续扩大。另一方面, 针对安然事件出台的萨班斯法案使得GAAP对公司财务报告的要求剧增以至繁复, 进而导致在各国公司在美上市难度提高、财务成本增加。实际上, 已经有大量原本属意美国的企业转向全球其他市场筹集资金。其中许多来自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的企业, 因为其存在两套会计准则等原因而无法或者不愿意在美上市, 使得美国资本市场失去了许多发展迅速的企业。自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爆发、进而席卷世界金融市场以来, 受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 美国企业对流动性的需求越来越无法得到满足, 较好的解决方法就是改善资本市场环境, 继续用全球资金化解美国的发展危机。作为国际商业体系的标准, 会计准则在国际趋同的基础上实现在资本市场之间的等效, 是符合跨国、跨区域经济贸易流通这一趋势的。就当前观察, IFRS己被除美国外世界的其他大部分资本市场用作编制财务报表的标准。

第三, IASB成立后不断扩大其影响力。自2001年实现成功改组后,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 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国际会计准则的权威性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获得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与支持。IASB的目标亦有所转变, 将自己定位于全球会计准则的制定者, 并正式IASB在二十一世纪初完成了战略改组, 在此基础上不断吸纳、采用各国或地区会计组织及其意见, 影响力日渐扩大。

一系列财务欺诈案的揭发和过于复杂、缺乏可操作性的程序使GAAP的权威性受到质疑。此消彼长之下, 通过谋求争取IFRS编制过程中的主导权而非继续坚持以GAAP替代, 就成为延续美国资本市场在全球的地位、保障美国国家及投资者利益的最佳选择。

四、结语

两种代表性会计准则模式是基于不同理论基础和环境因素而形成的。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 二者已经不可能被彻底分开, 只能是在不同的环境下各自有所侧重。在现实利益的驱动下, 两种准则模式如何进行协调与沟通, 共同致力于制定一套高质量、可理解和可实施的全球会计准则, 促进会计发展的国际趋同, 这才是会计模式自身演变的历史趋势。

参考文献

篇4:两大会计模式比较与中国的选择

亚太地区合作框架的多样性使得地区经济合作规则呈现日益复杂化趋势,这一现象又喻为“意大利面条碗效应”。这种效应降低了地区合作的效率和质量,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美国提出了TPP,东盟提出了RCEP。

TPP和RCEP是亚太地区最新的两种区域合作框架,也代表两种不同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亚太轨道”模式和“东亚轨道”模式。本文就TPP和RCEP的异同进行研究,旨在给中国参与亚太经济合作提供一些启示。

一、RCEP与TPP的发展过程及其相互联系

(一)两者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是东盟在“东盟+自由贸易区”基础上提出来的,也被称为加强版的“东盟+自由贸易区”(ASEAN++FTA)。2012 年 11 月,“东盟+6”领导人一致同意加入RCEP谈判。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的前身是“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PSEP)。2009年,奥巴马政府借美国亚太政策调整之机,推出了以TPP为核心的亚太经济政策。今年3月日本宣布加入TPP谈判,包括世界第一和第三大经济体在内的11个国家加入了TPP谈判。

(二)两者的背景相互联系

首先,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促使TPP和RCEP的产生。在多哈回合以后,WTO的发展就陷入了长期的困境,成员国很难统一和协调各方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代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FTA谈判悄然在亚太地区兴起。为顺应这一趋势,美国开始将重点转移到亚太地区,尝试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TPP就是美国建立FTAAP的第一步;而对于东盟来说,为了加强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东盟在“东盟+1”的基础上,推出了加强版的RCEP。

其次,东盟区域合作的成功加速了TPP的产生。2008年以前,美国的经济战略重心并没有放在亚洲,更没有致力于打造在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影响力。二十年间,东盟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在经济上沿用“大国平衡”政策,周旋于大国之中获得了经济合作的主导权。东盟主导的东亚经济合作虽然没有排斥美国,但是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不断加深让美国倍感压力。在美国看来,东亚经济合作虽然由东盟主导,但“幕后推手”却是中国。而且,美国对东亚经济合作的规则和框架设计并不认同,因为加入东亚经济合作必须承认东盟的核心地位,这与美国主导亚太经贸秩序的目标是截然相反的。因此,美国尝试介入东亚合作进程,重新塑造以美国为核心的亚太经济秩序。TPP成为美国重返亚太的最佳选择,美国利用“高质量”的TPP吸引了部分东盟国家的广泛兴趣,也试图通过TPP来分化东盟。

再次,TPP促使 RCEP的产生。虽然“东盟+1”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东盟+1”也陷入了停滞不前的困境,东盟领导东亚经济一体化缺乏动力。美国的TPP战略使东盟雪上加霜,更加动摇了东盟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核心地位。TPP让东盟国家出现了分化,除了印尼明确表示不加入TPP以及缅甸、老挝、柬埔寨不是APEC成员国以外,其他的6个国家都对TPP有不同程度的兴趣。鉴于TPP对东盟凝聚力影响的疑虑,东盟加快了RCEP建设的步伐。东盟决心加强“东盟+1FTA”的建设,提高RCEP的合作质量。

(三)两者的发展都遇到相似的困境

其一,RCEP与TPP陷入竞争性困境。美国贸易代表柯克认为亚太地区有足够空间让TPP和RCEP这两个协定并存。美国认为TPP和RCEP是互补的,但是从现实来看,两者之间的竞争性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TPP排斥中国而RCEP又不包含美国。一个排除中美的经济合作框架能够成功实现,结果令人怀疑。TPP实行申请加入制,但美国以“高标准排除”的方式把中国挡在了TPP合作的门外;RCEP对成员国申请加入持开放的态度,并没有故意排除美国,但是其合作理念和合作原则与美国相左,间接地排除了美国。不少学者认为,TPP和RCEP之争事实上就是美中之争,没有包含世界第一、二大经济体的地区经济合作框架将不可避免的陷入竞争性困境中。

其二,RCEP与TPP都试图结束“意大利面条碗效应”,是否能够挤成“东亚大饼”却是困境重重。从原产地规则来看,TPP以“高标准”原则,试图通过使用简单的原产地规则来代替当前错综复杂的原产地规则体系,但是并不能保证所有国家都能接受这些原产地规则。如在“纺纱前沿”规则中,“美国规定进入美国市场的服装等纺织品,从纺纱、织布、裁剪至加工为成衣的过程都必须在TPP境内完成。由于越南需要从中国进口纺纱等原材料,根据这一原产地规则,越南将无法利用TPP关税优惠和配额等”。不同于美国的粗暴做法,RCEP将采用较为温和的做法来全面照顾成员国的不同需求。RCEP在政治上能够凝聚力量,但是在经济上的建树可能会相对少一些。无论是粗暴的做法还是温和的做法都很难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RCEP与TPP的合作框架比较分析

(一)两者的范围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首先,从成员国的范围来看,TPP成员国的范围以太平洋以东为主,横跨整个太平洋地区。RCEP的成员国以太平洋以西为主,成员国都是东盟周边的国家。从地理范围上来看,RCEP的范围更小和更集中一些,TPP的范围则更大和分散一些;其次,从成员国数量来看,TPP的成员国有12个,RCEP的成员国有16个,TPP和RCEP的成员国有部分出现交叉情况,即既是TPP成员国又是RCEP成员国;再次,从人口比重来看,TPP建成以后将惠及世界7%的人口,而RCEP建成以后将惠及世界30%的人口。

其次,TPP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比RCEP成员国高。从TPP12的成员国构成来看,除了越南、秘鲁、马来西亚和智利以外,其他的8个国家均为发达国家,其中,美国和日本分别为世界第一大和第三大经济体。从RCEP的构成来看,成员国层次参差不齐,RCEP中既有日本和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又有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还有缅甸和柬埔寨等经济落后国家。

表1 地区合作框架范围和水平比较

(二)两者的主导权不同

美国宣布加入TPP的目的并不在于TPP能够给美国经济带来多少回报,而在于如何主导亚太经济合作的进程,用“借壳上市”一词来形容美国的目的是非常合适的。美国不仅加入TPP,而且还“撑大”了TPP,主要表现为:第一,成员国数量的增加。美国加入TPP不仅受到P4国家的强烈支持,也吸引了日本在内的6个APEC成员国的高度关注,当前已有11个成员国加入了TPP谈判;第二,自由贸易协定的质量提升。美国凭借其自身的经济实力,把自由贸易区协定的规格和商品领域扩大,同时以打造“高质量”的自由贸易区标准向其他成员国推广。事实上,美国加入TPP的目的无非有两个方面:一是取得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主导权;二是扭转东亚经济合作趋势。无论从准入标准、内容制定和谈判进程来看,TPP都由美国主导。

东盟牢牢地抓住RCEP的主导权,继续坚持“大国平衡”政策,通过“小马拉大车”的方式来主导东亚经济合作的进程。无论从《东盟宪章》还是《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中,东盟都强调保持经济合作中的“东盟核心”(ASEAN Centrality)作用。RCEP的指导原则与前面两个文件核心内容一脉相承,规定加入RCEP的谈判必须要承认地区经济架构中的“东盟核心”地位。

(三)两者的合作程度不同

其一,TPP与RCEP的议题范围不同。TPP纲领性文件中,谈判议题共由二十章组成,并且美国在加入TPP以后对原本的P4协议做了较大的修改,增加了电子商务、金融服务、投资、电信、纺织品和服装等方面内容。相比之下,RCEP的谈判范围显得狭隘很多。《RCEP纲领性文件》中规定,谈判范围主要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经济和技术合作、知识产权、竞争和争议解决等七个方面内容。TPP的谈判议题范围要比RCEP更为广泛,范围内容也更为细致一些。

其二,TPP与RCEP的准入门槛不同。TPP是APEC进程受阻后的产物,美国加入TPP保持了其在APEC合作中的一贯立场。根据APEC的基本原则规定,APEC采用开放性的原则,即不排他性。TPP规定,APEC成员国可以参加TPP,但是APEC成员国加入TPP需要得到缔约国的一致同意。虽然美国一直宣称TPP成员国并非邀请加入,而是申请加入,强调TPP的高度“开放性”,但不能否认的是,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经济发展程度不高的国家而言,“高标准的开放性”也就代表着“高标准的排除效果”。如赵晋平所言,“TPP发起国之间经过谈判确定的自贸区规则将成为今后其他地区成员加入这一机制的门槛 ”;RCEP也采用“开放性”原则,RCEP指导原则第六条规定:只要认同相关的谈判条款和条件,RCEP将允许其他未参加前期谈判的国家加入。RCEP协议也将会有一个开放的准入条款,无论是在谈判过程中还是谈判结束后,都允许任何与东盟签订自由贸易区协定的外部经济伙伴加入RCEP。虽然 RCEP和TPP的准入门槛原则都强调“开放性”,但“开放性”的程度有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TPP“开放性”范围小,RCEP“开放性”范围大。TPP的参加国仅限于APEC成员国,而RCEP的参加国并没有这一限制,只要有意愿与东盟进行自由贸易区谈判的国家均可加入。另一方面,TPP“开放性”限制较大,RCEP的“开放性”限制较小。TPP规定在谈判开始后申请加入的国家需要已加入国家的一致同意方可加入,这就人为地增加了后入国家的时间成本,而RCEP欢迎任何国家在谈判中或者谈判结束后加入。另外,根据指导原则第三条,RCEP对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加入持欢迎态度,而TPP对加入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求更高,甚至敌视落后的国家。

其三,TPP与RCEP的组织原则不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亚太地区的自由贸易区协定采用的是“排他性”原则和“例外原则”,即两国间的自由贸易区协定是排除第三国的,轮轴国与辐条国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并非采用统一的标准,而是针对不同的国家有“例外原则”。这种错综复杂的规则,就像“意大利面条碗”一样。为了打破现状,TPP宣称坚持“高标准、无例外”的原则,尝试打破传统的FTA模式,建立无例外的综合性的自由贸易区;虽然RCEP的谈判仍然处于准备阶段,但是从指导文件中可以看出,RCEP的组织原则仍然是“灵活性原则”,如“协议可以以连续的形式、单一承诺形式以及其他约定的方式来完成”、“协定应考虑东盟成员国的特殊情况,给予差别待遇”等,这种“灵活性原则”是东盟对外合作中一贯采用的原则,对不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环境。RCEP是建立在“ASEAN+1FTA”基础上的,仍然是基于FTA的原则。相对于TPP的“没高标准、没商量”,RCEP的原则显得更为“务实”一些。

(四)两者的合作规则内容不同

第一,在关税问题上,TPP削减关税力度要明显大于RCEP。由于P4是发达小国之间的协定,所以四个小国之间在贸易自由化方面能够较为容易达成一致。根据“P4协议书”可以发现,新加坡在2006年100%削减关税,新西兰、智利、文莱分别在2015年和2017年完全削减关税。美国在加入TPP以后并没有降低这个标准,而是继续坚持打造“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的原则。TPP规定,成员国将无一例外地分阶段实现贸易自由化,协定生效的时候,缔约国间的关税将全面废止。这也就意味着参加TPP谈判的11个国家必须以完全废除关税,实现区内完全自由贸易。相比于TPP的绝对化和无例外,RCEP体现更多的是加强地区的协调一致,共同提高削减关税的水平。RCEP的关税削减目标位为95%,这符合指导性文件中“消除大部分关税”的原则。事实上,即便是95%的关税削减目标对RCEP成员国来说都是相当困难的。

第二,在原产地规则上,TPP试图通过建立简单的原产地规则来解决“意大利面条碗效应”。美国尝试把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原产地规则植入TPP中,“即以税目转换标准(CTC)为主,辅之以价值增值标准 (RVC)和加工工序标准(SP)。具体而言,以交易价值法计算的区域价值增值成分比例不低于60%,以净成本法计算的增值比例不低于50%”;RCEP的原产地规则将建立在“东盟+1”的基础上,“东盟+1”主要的原产地规则有四个:WO、CTC、RVC、SP。然而,在RCEP成员国内部,存在着不同的原产地认定标准,东盟自由贸易区、澳-新-东自由贸易区以及日-东全面经济关系协定中,RVC(40)和CTH是主要的原产地认定原则,而中-东自由贸易区的原产地认定规则以RVC(40)为主,印-东自由贸易区的原产地规则是以RVC(35)和 CTSH 双重标准为主。相对于TPP而言,RCEP成员国间要采用简单的原产地规则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第三,在知识产权上,TPP规定,所有成员国都必须承诺《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协定》,而且要求无一例外原则。RCEP的指导原则虽然专门有提到关于知识产权的章节,但是其目标与TPP相距胜远。RCEP指导原则指出,RCEP将会致力于“降低贸易和投资中的知识产权壁垒,促进经济一体化和合作的效率,保护和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在RCEP的目标中,保护知识产权并非首要目标,而降低知识产权壁垒成为了首要目标,这与TPP的目标有很大的不同。RCEP成员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看法主要分成两个派别,第一个派别是知识产权的起步国,它们要求对部分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如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药房”迫切需要对药物知识产权进行保护,中国则在对外贸易中卷入了多起的知识产权争端。另一个派别是知识产权的完善国,它们通常是知识产权最高纲领的支持者,如以日本和新加坡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都在对外合作中坚持执行TRIPs。RCEP当前仍然是考虑不同类型国家的需求,把减少知识产权的贸易壁垒作为首要目标,从而兼顾知识产权的保护。

三、RCEP与TPP:中国的路径选择

目前TPP谈判进展迅速,有可能在今年就顺利完成主体部分的谈判,紧迫的形势下,中国应该从四个方面进行应对:

(一)总体思路:立足RCEP,放眼TPP

从短期收益来看,加快RCEP建设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根据彼得等人的CGE模型计算模拟的结果,RCEP框架下中国将在2025年获得249.7万亿美元的收益,TPP框架下中国将在2025年损失20.2万亿美元的收益。但从长期战略的角度来看,中国应该重视TPP。目前并不是中国加入TPP的好时机,中国在RCEP谈判中获得规则制定的主导权后再提出加入TPP,这样将会增加中国在TPP谈判中的分量。

(二)经济战略:增强实力,扩大开放

中国需要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调整经济结构,增强经济实力,只有增强经济实力,使中国市场成为世界重要的市场才能吸引更多的国家加入到RCEP框架中来;同时,应该做好表率,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推进双边自贸区的发展。目前,除了中国和东盟是RCEP的坚定支持者外,其他国家对RCEP的前景信心不足。中国应该率先做好表率,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同RCEP合作的动力。同时,中国应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加紧RCEP和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重视中-印自由贸易区和加入TPP谈判的研究。

(三)国际战略:增强互信,互通有无

中美之间应该增强互信,互通有无,发展新型的大国关系。TPP排除中国,RCEP不包含美国,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美两国在亚太地区的对抗关系。中美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任何一个排除中国或美国的合作模式都很难取得成功,所以中美应该增强互信,建立平等和谐的双边关系,研究RCEP和TPP的互补性,为亚太地区经济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四)具体政策:务实推进RCEP合作

篇5:两大会计模式比较与中国的选择

摘要:从保持距离型融资模式与关系型融资模式的内在效率分析,两者都具有经济合理性;从世界融资模式的发展趋势来看,两者有相互融合的趋势;由于我国的特殊情况,现阶段企业的融资模式应采取过渡模式,即间接融资为主并逐渐减少,直接融资为辅并大力发展的过渡模式;目标模式应符合世界融资模式的趋势,是融两种融资方式于一体的有中国特色的融资模式。

一、导论

两种融资模式―――保持距离型融资模式与关系型融资模式―――究竟哪种更有效率,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国内外一直存在较大分歧:东亚危机之前,由于经济的持续繁荣,以及日本企业在世界市场上强劲的竞争力,主流的观点认为,关系型融资模式在法制和市场环境相对不完善的情况下,较好地解决了市场残缺和市场失灵问题,使信息、产权和激励机制统一起来(青木昌彦,;斯蒂格利茨,;伯格络夫,1995)。东亚危机使东亚金融体制的脆弱性暴露无遗,经济学界批判的矛头指向东亚的融资体制,认为关系型融资模式是政府主导性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它导致了过密的`银企关系和银行体制的脆弱性,并且必然随着金融深化而消失(王跃生,1999;张昌彩,1999),即关系型融资本身是不具备效率的模式。同时,世界市场经济国家的融资模式出现了趋同的势头,英美的融资模式有向关系型融资模式演化的趋势(Moerland,1995)日德的证券市场也日趋活跃,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即关系型融资本身是否具有经济合理性,还是有其他因素影响了其效率。

二、融资模式效率分析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中不确定性的广泛存在,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必须通过某种渠道对企业监督控制,一般来说,有两种典型的融资模式:以英美为代表的保持距离型融资和以日德为代表的关系型融资(控制导向型融资模式)。所谓保持距离型融资是指投资者并不直接`干预经营战略决策,只要他们得到合同规定的支付,信息的收集和对企业的监督靠市场和法律来实施;关系型融资是投资者直接干预经营战略决策来保证其利益的实现,信息的收集和对企业的监督主要在密切的长期的交易关系中进行。投资者对融资模式的选择也就是对信息的收集监督方式的选择,这使投资者必须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权衡:

1.信息租金和信息成本的权衡。所谓信息租金就是通过信息的收集减少投资风险,增加投资收益,其实质是减少代理成本。它大致来源于三个方面的信息收集:事前对企业风险态度的了解和项目风险的估测,避免逆向选择问题;事中对资金使用去向的监督,避免道德风险问题;事后跟踪监督,了解企业经营成果和经营状况,保证利益的实现。信息租金越大,投资者收集信息的动力越强烈。

从市场收集信息要花费成本,其大小取决于以下因素:从制度安排上来看,首先是法律制度的完备性和可置信程度。一般来说,法律制度越健全,规则越细致,人们的行动就越可能被准确地预期;法律制度的执行越严格,司法越公正,法律制度的可置信程度越高,契约的实施执行越有保证;因此,完善的法律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增强社会预期,降低信息收集成本。其次是激励机制的设计。信息的不对称和不确定性的存在使激励机制成为必要,而使契约双方利益相容的激励机制又可以使信息被正确地显示,从而降低信息收集成本(Hart,1995)。第三,产权的清晰程度。按照德姆塞茨的定义,“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其重要性就在于事实上它们能帮助一个人形成他与其他人交易时的合理预期。”(德姆塞茨,1994)产权越明晰,就能提供越多的合理预期,从市场上收集信息的成本就越低。从经济的角度看,一是市场交易规模影响着信息的收集成本。一方面,交易规模的扩大与伴之而来的分工深化,使信息的收集存在分工优势和规模经济(施蒂格勒,);另一方面,产权本身不仅是交易的前提,

篇6:公司治理与会计模式选择

公司治理与会计模式选择

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必须要与公司治理这样一种制度环境相适应,这样才能有助于会计目标的实现.本文分析了不同公司治理结构所选择的会计模式的特点,并对如何选择适应我国公司治理发展趋势的会计模式进行了探讨.

作 者:陈中平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64刊 名: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WEST ECONOMIC FORUM)年,卷(期):“”(1)分类号:F271 F275关键词:公司治理 会计模式 委托-代理关系

上一篇:乖打一个成语下一篇:雨思作文2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