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文化建设与中职德育

2024-05-08

环境文化建设与中职德育(精选8篇)

篇1:环境文化建设与中职德育

职业学校环境文化建设

德育历来被我校所重视。但如何提高德育实效性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我们职教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德育工作应贯穿到学校各项工作之中,包含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实践活动、校园环境等方方面面。下面我们探讨一下职业学校环境文化建设。

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文化有较强的情境性,对师生思想的启迪、个性的陶冶、情感的升华等都起着积极作用。“环境”作为一种无声的育人工具,能对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修养、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学校环境文化的内涵

校园环境文化是在长期的教育过程和学校管理中不断形成和积淀的校园精神、校园制度和校园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制度、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式。校园环境文化是校园文化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环境文化与学校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共同组成内涵丰富的学校文化环境,成为良好的育人氛围。

二、学校环境文化的功能

从文化内涵显现形式的角度而言,学校文化可以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学校文化的精神形态如科学的精神、优良的风气、深厚的人文底蕴、文明的修养等,一般是比较内在的含蓄的,没有具体的固定的形态,可以称之为隐性文化;而学校文化的物质形态则是比较外在的明朗的,有比较具体的稳定的形态,可以称之为显性文化。学校的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有内在的统一,从显性文化的物质形态看,一方面,显性文化物质形态的建设与发展必然是在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精神的规范制约下,体现着精神形态的意志和要求;另一方面,物质形态建设发展的成果也必然促使学校理念、学校精神的丰富发展,可以积淀转化为精神形态。显性文化是以物质形态为基础,以和谐精神为灵魂,两者共同统一于人与物质相和谐的校园环境之中。

学校环境文化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或者说是多功能的载体。其基本功能为:

第一,凝聚功能。校园环境中的标志性建筑、雕塑、景点、画廊、陈设,沉淀着学校的文化传统,蕴涵着学校历史脉络,彰显出发展成就,成为学校文化象征的意义符号,成为吸引、激励大学人团结奋斗的文化形式和文化象征。如清华大学的“清华园”门楼、北京大学的红楼,都是有着丰富历史积淀、凝聚着几代人光荣和梦想的文化依存,成为学校文化和学校精神的载体,成为学校的物质名片。

第二,导向作用。学校是以文化育人,文化立人的,学校的校史室、成果陈列室、优秀教师、杰出学子的宣传展示廊,可以成为文化育人的要素,能使学生从中找到学校历史的轨迹、发展的成就和自己崇敬的的楷模,建立起学校荣誉感,促使自己成为充满进取激情的强者。

第三,熏陶功能。校园环境文化的熏陶功能是综合的。校园风物、文化设施、绿化景观等既是校园环境的硬件和基础工作,又是陶冶师生情操的因素。物质环境通过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在充满和谐、理性、温馨的校园物质环境中,校园的建筑、设施、绿化、装修,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情一景,都能够陶冶学生品性和心理,学生在美观、优雅和文化内涵丰富的环境中生活,可以养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第四,娱乐功能。校园环境建设是使师生身心健康和学习、工作、生活方便的必要条件,品格高雅、人文氛围浓、实用性强的校园环境是满足学生精神需要的乐园,有利于缓解紧张情绪、恢复精力、平衡心理,以最佳精神状态投入学习生活。

学校那些独具匠心的校园建筑,那些各具特色的雕塑艺术,其实是一种文化符号,它传达着教育者的理念,蕴含着学校的精神,是学校文化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三、职业技术学校的环境文化建设

面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为适应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为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职业学校更加强调学校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更加努力探索多渠道、多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路径。以适应现代企业需求为目的的、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文化为内容的、以学校与现代生产紧密结合的“产学合作、共同育人”的教育模式成为职业学校发展必由之路。产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也促进了职业学校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在由教学文化、育人文化、管理文化、服务文化等要素构成的学校文化中,增加了产学结合文化、工艺文化、技术服务文化、实践应用文化等要素。由此也引发了学校环境文化理念的变革。其重要标志是把企业文化的要素融入学校环境文化理念,将企业文化形态引进校园环境建设之中。

在校园环境建设引进企业文化形态是一个崭新的过程。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是不同,两种异质文化交流融合沟通,必将产生新的理念,推动办学意识、环境的变革,形成一套新的职业学校校园环境文化系统。

其主要之点有:

1、营造面向企业第一线的职业氛围。职业学校在环境建设中,如基础建设、环境设施、教学实训场合、图文宣传区域等,都应该着力营造面向企业第一线的职业氛围。

2、建立企业形象展示区。企业形象是指得到社会认可的企业文化的综合反映和外部表现。企业文化是企业形象的内容,企业形象有其深厚的企业文化内涵。通过企业形象,可以显示企业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经营哲学、精神信条、企业风格、经营策略、产品环境、员工素质等。建立企业形象展示区,可以在环境中突出渲染学校与企业的联系,进一步体现出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的办学理念。

3、突出团队合作,共同发展的特点。学校的教学工作,个体性比较突出,企业经营生产,集体性比较突出,团队合作精神比较强。在校园环境建设引进企业文化形态,一方面可以保持学校文化尊重个性,另一方面可以强调企业文化中团队合作,共同发展的特点,有利于培育团队合作精神,倡导团结协作,共同发展。

四、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特点和原则

校园环境建设是一项包括社会学、美学、心理学、建筑学、教育学在内的综合性工程,其价值层面在于在满足环境基本使用功能前提下的实现文化育人、素质立人的教育价值。要站在时代发展的制高点,全面研究和思考校园建设的整体布局、功能定位、建筑风格,通过精心设计及其实施,进一步传承、创新校园文化特色,把学校文化要素、企业文化要素、团队文化要素融入渗透到校史展览、校园雕塑、图文展示、绿化景点等环境建设之中,打造学品位的“人文校园”,美化高质量的“绿色校园”,建设高标准的“数字校园",切实做到校园规划布局美、工程建设美、生态环境美和人文环境美。

校园文化环境规划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1、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即在梳理、挖掘、综合、提炼学校文化底蕴基础上,进一步创建文化育人环境,突出贴近学业、贴近产业、贴近就业的职业教育特点,凸现产学相结合的办学模式。

2、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则。即在总体规划中把握“文化育人、素质立人”办学理念的不同文化层面、要素、环节的共性,同时也注重不同角度文化环境的特性、特征、特点的个性,体现文化环境育人的共性与个性的交融统一,相辅相成,并行不悖。

3、显性文化与隐形文化相一致的原则。即在对校园环境布局系统规划时,以朴素与雅致的交融、自然与庄重的搭配、沉静与灵动的呼应的设计理念,使学校的景物、标识、图文、绿化等显性文化的要素,被赋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学校精神教育的隐形功能,以环境的高雅促进人的高贵,在美的氛围中推进真善美的教育的积极作用。

总之,校园环境文化是校园物质与学校精神的统一体,体现立意较高、追求颇远、寓意

更深的校园环境文化,形成整体交织交融、相应衬辉、独具个性、鲜活灵动的校园环境建设的文化特色,从而进一步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加快构建和谐校园。

五、我校环境文化具体教育功能

我们学校的校园环境从整体来说布局和谐,规划合理、特色鲜明;绿色植物郁郁葱葱、错落有致,让人心旷神怡。并且学校环境文化子课题组承担了校园整体规划的实践与探索,本着“让每一个空间都会说话,让每一处环境都能育人”的原则,对校园进行了精心改造。

第一、园林景观——修身养性、热爱人生:

原来教学楼中心的“雅苑”,只是一些花草树木,缺乏育人功能,现在已经被改造成了学生课间休闲、娱乐、运动的场所,并取名为“明德园”。其立意是 《大学》中的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既体现了我校“以德立校”的办学方略,又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每当学生课间休息时,喷泉、长廊、小亭与各种花草树木交相映衬,置身其中,让人感觉非常自然温馨;同时明德园的长廊取名为“修身长廊”,两边竖有对联:“修身、强能、报国、为天下,博学、慎思、笃行、达仁心”;明德园里的亭子取名为“思齐亭”,亭上环有出自《论语》的文字:“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园内每一个建筑都无不给人以深刻的道德熏陶和优美的美学感染。

围绕校园四周的不仅有绿草如茵的草坪,而且有百年古树和各具不同文化特色的风景树,如:雪松、丁香、冷杉、合欢、梧桐、连翘、海棠等。每逢大大小小的节日,同学们都会把校园内的风景树用各种自制的装饰品把风景树装饰得五彩缤纷,金光灿烂,并取名为智慧树、许愿树、合欢树等。同学们置身在自己美化的校园里,会有一种家的温馨和幸福。

学校每个月都要在一楼的长廊里组织一两次书画作品展、专业技能作品展,长长的走廊摆满了同学们精心制作的五彩缤纷的作品,构成了校园里一道绝美的风景。同学们每天看着自己的作品,会不自觉地增强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让同学们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提升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热情。

第二、校园标语——提升素质、启迪精神:

走进学校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标语牌:“您彬彬有礼轻声漫步走进校园的高雅举止,不仅是对我们的极大鼓舞和支持,更显示了您良好的人文修养和高尚品质。”一个温馨而又带有人文气息的提示语,让每一个走进校园的人,都会自觉地注重起自己的举止和修养。学校正门的墙上雕刻着红色中英文兼具的楷体校训:“师德捍卫尊严,责任重于泰山”,每天走进学校大门,一抬头就看见庄严的校训,会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增添了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走进一楼大厅,正中墙上挂着 “忠诚、和谐、创新、卓越”的核心价值观牌匾,下面关于价值观的核心理念的号召语,时刻提醒着每一位教师要践行先进的教育理念,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教学楼每一个楼层的楼道和楼梯口都赫然立着主题不同的标牌,有无烟校园戒烟警示语、文明警示语、语言行为提示语等,如:“顺手捡起的是一片废纸,纯洁的是我们的精神;有意擦去的是一块污渍,净化的我我们的灵魂”。每一块牌子的背景图都是我校同学精神面貌的真实再现,这样就更具有说服力,无声的告诉同学们,高尚和文明就存在于我们中间,更多的提醒和感染身边的人,以此为榜样,让爱心陪伴,让文明同行。同时,餐厅的各个楼层的墙壁和立柱上都放置了不同主题的标语牌,如:食堂饭口有“即使饥肠辘辘,也要风度依然”,墙壁上有关于各种食品的营养配餐,且不忘提醒:“食堂饭菜香,买饭多歉让”。优雅的语言提示,温馨的行为警示,让大家在饥饿的时候,也不会丢掉文明和礼让。

第三、校园卫生——洁净心灵、创造文明:

走进我们的校园,给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整洁干净!我们看到的不是随地乱扔的纸屑,不是墙壁上随意踩踏的脚印,只看到洁白的墙壁,明亮的玻璃,干净的地板,美丽的盆景。这一切都与同学们每天两次的卫生清理和自动自发的保持截然不能分开。“细节决定成败,习惯成就未来”,让文明成为习惯,让习惯成为自然——在同学们自动自发的工作中,他们擦拭了尘埃,也洁净了心灵;他们拣起了纸屑,也创造了文明。

第四、校园橱窗——人文陶冶、习惯养成:

校园橱窗的人文因素在整个校园的物质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我校的文化资源管理中心在校园西侧围墙设计了内外30块展牌,对外是学校的文化战略、师生的文化活动、各方面的文化成果以及未来的目标愿景,对内是全国有名的高级技工故事展和师生荣誉以及各项规章制度,可以说这些“文化墙”的设置给整个校园营造了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

第五、班级环境——挑战自我、融炼团队:

为了让同学们把教室当成自己的第二个家,班主任定期多次开展问卷调查,让同学们不记名地讲出自己所想所思。在调查中学生提议要在窗户上贴上自己制作的窗花,挂上自己制作的风铃,墙上贴他们的小制作小发明和一些字画,设计“佳作欣赏”、“小小书画家”等等版块,增加学习氛围;同时课桌上铺上鹅黄色的桌布,窗户上装上窗帘,墙角办个图书角,在教室的黑板报中开设“说说我们的心里话”栏目等。学校经过调研,对合理建议逐一采纳,让同学们真正体验到他们常说的那句话“我的青春我做主,我的舞台我做主”。

中国古代曾有人用“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来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学校环境文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因素,这种物化因子对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思维产生着重要的发散性教育。总之,优美的校园是陶冶学生情操和教育学生做人最好的课堂。

篇2:环境文化建设与中职德育

1.利用智能手机丰富的多媒体功能,储备德育多媒体课件资源

第一,积极开发可在智能手机上使用的德育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具体形式可以是手机杂志、手机视频、手机网站、微信订阅号等;第二,利用智能手机的移动互联网实现教学的及时互动,实现德育管理主客体随时随地的学习沟通;第三,积极设计当今社会关注的德育热点话题的“主题式”多媒体课件资源。

2.开发设计智能手机的微学习系统,加强碎片时间移动学习的管理

碎片时间的概念是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它可能是等车、排队、等人、睡前等情况下的时间,但长年累月下来,碎片时间就会产生一个巨大的时间总量。充分利用这个看似小而分散、实则总量巨大的碎片时间,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管理,是对传统德育管理方法的有力补充。德育管理者可以把目前热点、难点和备受争议的焦点问题,制作成微课、微游戏,二维码发给学生,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下载学习。学生在相对轻松自由的环境中移动学习,大大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二“、反客为主”———旋转课堂

智能手机媒介环境下,旋转课堂具有传统德育课堂无法比拟的新优势。

1.智能手机媒介环境下的旋转课堂,颠覆课堂模式

传统课堂的“教师讲+学生做”的教学模式,旋转为“学生课前自主在线学习+师生课堂交互协作探究”的新模式。该新模式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课前,由教师提供优质适合的教学资源,布置任务,学生自主在线学习。知识内化过程放在课堂上,进行学生作业答疑、小组协作探究,师生深入交流。

2.智能手机媒介环境下的旋转课堂,“反客为主”,转换师生角色

传统思政课堂管理中,教师是传播者、管理者,学生是被管理者,被动地接受知识。旋转课堂下,教师转变为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由台下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教学活动和管理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师生之间原本较为紧张的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慢慢转变为轻松、自由、平等、和谐的关系。

3.智能手机媒介环境下的旋转课堂,加强在线多媒体资源的管理

旋转课堂的实施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课前在线多媒体资源的开发建设。我们应多开发设计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设计特定的思政主题,视频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通过多媒体播放器,自由选择暂停、回放、快进。有了优质资源,还需加强对在线多媒体资源的审核管理与教师学生使用效果的及时反馈。

三、开放课堂———微信平台

篇3:环境文化建设与中职德育

一、立足本位、激发动力,营造全员全面育人的软环境

学校是学生德育工作的主场,承担着全员、全面、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多方式的德育任务。如何激发学校教职工全员育人的意识,让德育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和环境共同作用的成果,让学生德育与学校安全并驾齐驱,这样就形成了德育的立体网格化模式,这样就将学生的学习、生活、实习、就业等环节纳入到了德育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形成德育全员参与,全方位评价,全面考核的软环境体系,为中职学生德育目标的实现编织了多彩的道路,搭建了德育的立交桥,让学生在全程德育的过程中,享受德育素质形成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学校德育体系的制定细化到每个岗位的德育要求,让不同岗位的教职员工都知道自己在学校德育体系中的职责和作用;建立德育工作的指导、监督、检查部门和操作部门,有效保证德育工作的实施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不推诿、不抱怨,“首问负责制”“目标责任制”和“效果监督制”三制度协调发展,共同作用,出现问题,有人问、有人管、有人查。把解决具体问题作为量化考核的一个指标因素,并把影响效果与推广价值联系起来捆绑评价,达成效应。

二、立足本位、发挥特色,加强中职学生职业精神教育

遵循德育工作规律和中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突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特色,强调养成教育、实践教育,加强实训实习期间的德育,企业参与学生实训实习期间的德育工作等。

充分利用中职学校职业特点,帮助学生在不同学习和成长阶段培养不同的职业精神。中职一年级学生了解职业特点,了解专业在社会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知道自己将来所从事的工作性质,了解专业发展方向和所开设的课程;中职二年级学生了解专业内部的技能分工,掌握所学阶段的技能要求,明确职业技能等级鉴定的级别和标准,并树立阶段专业学习目标,获得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储备“双证书”资本。鼓励学习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的专业技能大赛,开拓视野,丰富专业技能;中职三年级进入实习阶段,学生及时了解实习岗位职责和标准,了解岗位安全操作章程,了解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理论,了解专业大师的特长,树立职业发展目标。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职业目标和职业精神指导,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树立不怕吃苦练技能,从基层做起练本领的朴素的就业观念,向师傅要技术,向社会要经验,向自己要提升。这样有规划的逐层发展和提升,保证了学生能够沉下心智,多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更好地融入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的行列,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明确自己的目标,清晰自己的短板,及时补充专业和综合素质的能量,达成理论与专业技能的有效衔接和贯通,给自己出彩创造机会。

三、立足本位、发挥合力,建立校企家社共同德育机制

发挥合力,建立“家—校—企—社”共同参与学生德育体系的载体,建立不同阶段的德育目标和相互协作的共同体,利用有限时间完善和雕琢有德育缺憾的“半成品”为“合格品”,完成对社会的责任。学校定期开放课堂,让家长、企业和社会相关人员能够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和实训场所,了解学生在学校环节中的表现,了解学校教学及课程设置,教学环境和标准,了解学校教学体系与企业工作环境的搭建差距,及时反馈,及时改进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企业定期为学校提供参观、观摩、见习和实习的机会,帮助学校完成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职业精神培养和职业目标实现;建立学校与社区等社会团体、机构的合作,定期带领学生为社区等提供专业服务,让学生体验自身的社会价值,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软环境的建立需要学校承担主体责任,发挥家庭、企业和社会的客体作用,学校在实践和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对学生综合德育的合力,完善学校德育环境和体系、制度建设。同时,相关政策制定部门要为德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和制度保障,形成自上而下的德育保障体系、自下而上的操作体系的“二合一”,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德育的软着陆,为学生的发展和专业技能的传承提供理论和实践保障。

参考文献

篇4:环境文化建设与中职德育

关键词:中职生思想;德育现状;文化环境

一、中职生存在的思想问题

一个人的成长可以分成几个阶段,在中职教育阶段,由于受小学学习环境和学习状况的影响,中职生特别容易在各方面特别是心理方面发生变化。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第一个重要的转折期。然而,中职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在以下几方面普遍存在着思想问题:

首先,由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中职生普遍对于网络比较着迷,非常期望探索网络中陌生的世界,从而导致昼夜颠倒、精神不佳,对学习不感兴趣,整天沉迷在网络环境中。学生在青少年时期本来是个习惯养成的阶段,部分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到学习和生活的关系,厌学情绪油然而生。据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普遍没有学习的存在感,没有阅读的习惯。

其次,网络世界的各种信息,导致很多中职生出现社会问题。可以说,学生是网络的受益者,也是不良信息网络的受害者。网络游戏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也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绚丽的画面和网络存在感让学生无法正常地调整休息时间,无法将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进行区分,新闻报道里各种由于网络游戏导致的违法乱纪事件层出不穷。

同时,由于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特殊时期,对于成功和失败无法正确对待,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自我调节能力欠缺。同时,中职学生通常以自我为中心,没有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当中职学生由于学习能力的缺失,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受到教师的批评教育和同学的打击时,很容易产生偏激想法,从而导致性格孤僻、夜不归宿或者离家出走以及其他极端事件的出现。

二、改善中职生德育现状的办法

1.营造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德育环境

对于新入学的中职学生来说,良好校园的物质文化,各种硬件设施的呈现,是影响学生的首要因素。校园的物质文化,应当从各种设施的角度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个温暖的家。作为学校教育资源和学生学习资源的一部分,是教育目标建设的基础。它作为一种直观的校园文化,是一所职业学校的载体形象。一所学校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归属感。作为促进学生学习和激发灵感的平台,为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形成和内部驱动力的形成提供一种催化剂。

同时,社会和学校所努力倡导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校园美好的环境,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学生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

2.适时改进制度文化,发挥制度文化的德育功能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是一个真实环境,同样存在着各种校纪校规需要我们去遵守。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就在学校制度中体现出来。学生入校后,班主任需要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在入学教育的过程中,对于校纪校规的宣传,实际上就是希望加强学生的纪律意识,并进行道德教育。

学校的校纪校规等各种规章制度,作为一种强制性的手段,一方面使学生进行自我约束,另一方面使学生以一种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中。

同时,作为中职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如何进行德育工作,需要根据新的形势政策和教学改革的进行而与时俱进,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心理的变化而变化。

3.提升教师的素养,进行师德建设

教师作为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业指导和生活指导,对于学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名教师师德的高低,从某种程度上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首先,一名教师的业务水平,对于教育教学的最新动态、新知识新技能发展的关注度,以及自身理论水平、动手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都是应当不断提高的。在提升自身教育教学和德育素养的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

同时,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对身边的人和事进行细致观察,举一反三,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身作则,重视细节。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除了对学生知识的教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使学生能够通过课堂学习、校园生活,对于自身的职业生涯做出相应规划,在今后踏上社会后能真正实现自身价值。

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浪潮和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中,如何正确地分析在中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德育存在的问题,如何正确地通过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建设给学生创造更好的文化环境,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去正视自身存在的弊端,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中职智育、德育教学工作者而言,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谭林平.中职生德育现状调查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3(5).

篇5:环境文化建设与中职德育

摘 要:在素质教育的改革背景之下,职业教育正在朝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向发展,德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逐步延伸其教育范畴,实现校内教育到内外同步的顺利转变。基于此,本文以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其常见类型为主要研究出发点,分析在中职德育工作中渗透企业文化对人才培养的价值,重点探讨企业文化渗透于中职德育工作的途径,以期为中职教育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从而更好的提高德育教育水平,促进人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企业文化 中职学校 德育工作

引言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为职业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与良好社会环境,中职学校以培养适应行业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教育目标,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需要结合行业、企业对人才的客观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全面教育。而在德育方面,应该针对当前社会形势、企业文化、行业规范对人才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探索之间的融会贯通,进而全面提升人才的综合素养。对此,笔者对企业文化渗透于中职德育工作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分析与着重探讨。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其常见类型

1.企业文化的内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之下,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长足发展、品牌的树立、经济效益的提升均具有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1]。从广义方面来说,企业文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主体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精神理念、行为标准及目标追求,如果对其进行逐步延伸可以将企业文化看做市场文化;从狭义上来说,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之下,企?I所形成、拥有并且一直延续的精神理念和物质形态等,其中包括道德规范、管理制度、文化环境、品牌精神等,其中,价值观可以看做是企业文化体系的关键和核心所在,对于企业员工的行为习惯起到强有力的约束作用。

2.企业文化的常见类型

企业文化由环境、价值观念、核心人物、仪式、文化网络体系五方面要素组成,具有独特性、融合性、人本性、创新性、整体性的综合特征,企业文化的常见类型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其一,励志型,主要是指能够以一种激励的方式来对企业人员进行鼓舞,进而使得企业人员形成积极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品质。当前,很多企业都会在显眼的地方挂上激励人心的标语,如“相信自己,你最棒!”、“阳光下做人,风雨中做事”、“坚信自我,人定胜天”等等,这些话不仅可以激烈企业员工,将其引入到中职德育教育活动中来可以激发学生斗志,更好的明确自我存在价值[2]。

其二,团队合作型,一个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则需要企业员工在团结协作当中创设经济效益,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精神落实到实际中。在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中,学生要明确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性,学会与他人分享、合作,从而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其三,创新型,创新是企业文化保有活力的重要标志,是企业不断前进的重要助推剂,如海尔集团的企业文化,其关键构成因素就是创新。特别是在新常态的今天,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3]。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只有具有创新精神才能够使得其在自己岗位中发光发亮,成为行业佼佼者。

二、在中职德育工作中渗透企业文化对人才培养的价值

1.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和道德素养的提升

在中职德育工作中渗透企业文化,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和道德素养的提升,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企业在人才的选择、招聘过程中,看重的不仅仅是人才的文凭学历,更注重的是学生职业能力,即学生在工作过程中能否做到敬岗爱业、能否做到顾全大局、能否做到严于律己等等[4]-[5]。将企业文化带入中职德育工作中,可以实现企业文化与素质教育之间的相互承接,让学生在受教育环节中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企业激烈竞争的现实,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为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服务竞争意识的强化奠定基础。

2.有利于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综合人才

在中职德育工作中渗透企业文化,有利于培养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综合人才,切实有效的提高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说,很多中职学校毕业生因初入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不高,在企业工作过程中无法对自我进行精准定位,进而影响学生自我专业技能的发挥。因此,在实际的中职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的企业适应能力,拉近企业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的满足企业、行业对人才的客观需要。此外,在德育教育中融入企业文化的精华部分,可以吸取其中有价值的成分,进而引导学生在校园环境中对企业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企业发展所服务。

3.企业规范是中职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企业规范是中职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将企业文化与中职德育工作相融合,能够进一步延伸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广度和深度,对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强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从整体上来说,企业规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制度规范、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而中职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若想更好的完成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为企业、社会、行业输送德才兼备的技能人才,则需要学校德育管理与企业管理的相辅相成,将企业文化作为中职德育内容的延伸点。

三、企业文化渗透于中职德育工作的途径

1.科学整合教育内容,规范学生日常行为

中职学校要科学整合德育教育内容,以企业文化为切入点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调整,从而进一步提高中职德育教育水平,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对此,中职学校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要将企业文化纳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体系中来,让学生逐步适应企业文化,让学生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进行深入理解。同时,中职学校还需要践行企业文化赏罚分明的精神品质,做到令行禁止,使得学生能够做到严于律己,更好的减少自己在工作岗位中出现的失误问题,从而积极承受企业制度化管理带来的压力。

2.精准定位教育目标,分阶段逐一落实

中职学校要对德育教育目标进行精准定位,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分阶段教育,并将企业文化贯穿于中职德育教育的始终,将其充分落实和具体践行在实际德育工作中。首先,一年级教育目标要以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为主,了解中职学校、企业、专业的规章制度,从而将其转换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进而为学生的行为约束奠定基础;其次,二年级教育目标要以落实企业、学校行为规范为主,将企业文化带入德育教育活动中,使得学生可以更好的感知自我行为,并且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最后,三年级教育目标要发挥学生的模范表率作用,加强敬业教育,将其与学生实习工作相结合,实现学生学业成长向岗位就业的顺利过渡。

3.注重职业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职学校要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之下更好的适应岗位、行业对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而实现学生职业技能与精神品质方面的双向提升。第一,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中职学校在德育管理过程中要传设公平的竞争环境,从思想行为、学业学习、专业技能方面进行评估,进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竞争空间,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竞争品质;第二,要培养学生的忍耐能力,指导学生逐步强化自身的心理素质,摆正自己在企业发展中的位置,最大限度调整自己的工作心态,进而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4.营造良好教育?h境,引导学生形成企业意识

中职学校要营造优质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借助企业文化来对学生进行观念教育、思想引导、人格培养,从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企业已是,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多元化培养。对此,在对中职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重要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通过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实现学校德育工作与企业文化构建之间的相辅相成,进而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素质能力。例如,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企业的运营方式设置相应的工程车间,以小组比赛的方式来对其进行教育,看看哪组学生可以得到第一,这对学生企业已是的培养具有良好作用,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

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在中职德育教育工作中具有极高的价值,是校内教育到校外教育的扩展,因此,在实际的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对企业文化的应用给予关注,从内容整合、目标定位、能力培养、环境营造四方面入手,不断提高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篇6:环境文化建设与中职德育

让传统文化

在中职德育教育中开花结果

潍坊市机械工业学校 安丘市职业中专刘长芳

安丘市职业中专 潍坊市机械工业学校

让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教育中开花结果

潍坊市机械工业学校 安丘市职业中专 刘长芳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我们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体人民一起努力,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习近平同志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

一、实施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多元文化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一定的

安丘市职业中专 潍坊市机械工业学校

冲击,致使部分青少年的道德缺失、精神贫乏。同时,随着国家教育结构的调整,大学、普高持续扩招,加之现实社会中对人才的使用上出现了盲目追求高学历的现象,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形势越来越严峻,生源竞争日益激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每况愈下。中职学校入学的学生已不仅仅只是文化基础差,而是相当一部分学生日常行为表现较差,心理和身体的承受力差,自信心不足,缺乏学习动力,没有生活目标,法纪观念、劳动观念、勤俭节约观念和集体主义观念淡薄,是非、善恶、美丑界限不分,爱慕虚荣、奢侈浪费、不讲文明礼貌、不讲卫生及损坏公物、破坏环境现象较为严重,厌学逃学、违纪违法、打架斗殴、早恋堕胎、夜不归宿、离家出走、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拉帮结伙,校园暴力行为时有发生,这些不良现象和行为涵盖和准确反映了当前中职生德育教育所存在的现状。

面对目前中职学生的素质状况,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一名教育工作者,为此我们深感困惑、焦虑和痛心。迫切希望用新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认清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以战略性的眼光重新认识德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既要从社会需求出发强调德育的重要性,也要看到学生的自我发展对德育的需求,把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积极探索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学校德育工作新路子。

二、实施条件与现实指导意义

安丘市职业中专 潍坊市机械工业学校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历程不断发展起来的,充满着哲学思理,对人生价值、社会伦理的思考有其独到的见解,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些具有鲜明民族性的精神,对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全面提高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是中职学校德育的根本目的。传统文化中对道德教育大致上可归结为:一是注重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二是推崇仁爱原则,倡扬厚德载物和人际和谐;三是重视人生价值,强调个人在家庭人伦以及社会关系中的义务;四是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五是重视修养践履,强调道德主体的能动作用。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

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道德教育的内容,诸如: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在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与人为善”“诚信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在个人自身修养上,“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慎言力行”等;而且把个人、集体、国家联成一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统文化为载体,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

安丘市职业中专 潍坊市机械工业学校

了答案。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对青少年教育的总体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浩如烟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修养和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源泉,所以传承传统文化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中职教育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爱、自强等民族精神,就必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

三、主要目标

努力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先进教育理论的结合点,进一步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引导青少年学生在承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中,陶冶情操,荡涤心灵,滋润心田,积善行德,促进青少年学生孝亲尊师、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等基本道德品质的形成;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

安丘市职业中专 潍坊市机械工业学校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实施过程

1、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图为学生利用每天“早、中、晚”课前10分钟诵读经典篇目《三字经》

一是每天“早、中、晚”课前10分钟,为全校的经典诵读时间。由班干部带领全班同学一起学习并诵读经典利用。每大周星期2、4、6、8、10为观看中华传统教育论坛《弟子规》的光盘。每周写一篇学习心得体会。对照《弟子规》寻找自己的缺点错误进行改正。经典诵读的内容涉及《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朱子家训》、《诗经》《道德经》、《大学》、《中庸》、《学记》、《论语》、《菜根潭》等国学经典中包含中华传统美德的经典诗赋,图为安丘市职业中专在举行课前10分钟的经典诵读

安丘市职业中专 潍坊市机械工业学校

图为安丘市职业中专举行18岁成人礼

让学生在诵读中学习、理解、自省,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传承民族文化、提高道德素养的自觉性,最终内化为自己的言行,提高学生的修养,培养学生的气质。

图为安丘市职业中专举行全校经典诵读比赛

二是依托中职语文课本中一些文质兼美的文言诗文和近现代诗文,充分挖掘和展示课本中的各种传统文化因素,并广泛而有选择地向课本外辐射,充满激情地讲,浅显明白地教,让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激活了学生自主发展意识。

三是根据不同学期时段设计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如新生入学强化教育、一日常规行为养成、孝道感恩教育、毕业班的职业道德教育等,安丘市职业中专 潍坊市机械工业学校

涵盖学生入学到毕业离校的全程,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在活动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魅力所在,感受人文情感和关怀。

四是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在部内开展“传承中华文明、沐浴传统文化、强化养成教育”主题演讲活动。各班级利用主题班会进行宣讲选拔,专业部一周内举行一次“诵经典、明礼仪、践行动、塑形象”等系列主题教育或大型演讲比赛活动。

以传统节日、法定假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诞辰和逝世纪念日为

安丘市职业中专 潍坊市机械工业学校

图为安丘市职业中专庆祝建党90周年汇报表演

契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开展礼仪教育,让学生真正做到知书达礼;开展诚信教育,让学生养成诚信美德。

图为 安丘市职业中专经典诵读大赛

五是营造“传承中华文明、沐浴传统文化、强化养成教育”的浓厚氛围。一是在学校教室、教学楼、宿舍墙壁、楼道上设置传统文化中关于“立志、修身、劝学、处世、治家、忠孝”等方面的经典章句标语、图片、宣传画等,让孩子们一走进校园、教室,就融入古诗文的浓浓氛围之中。二是在板报开展“道德古训专栏”、“传统文化教育”等专栏,每周更新内容,开展班级文化建

安丘市职业中专 潍坊市机械工业学校

设评比活动,突出传统的和谐儒雅的“人境互动”,让文化在校园飘香。

2、打造一支教师德育工作团队

成立以各专业部部长为组长、副部长为副组长、教研室负责人、班主任为成员的领导督查小组,负责制定相关工作计划、组织实施、协调保障和检查落实等工作,确保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对老师进行训练,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立志、修身、劝学、处世、治家、忠孝等方面的经典章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使教师能很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从而形成一支具有良好道德修养、有独立德育工作能力的师资队伍。

3、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和考核机制。

成立课题研究探索小组,负责制定相关工作计划、组织实施、协调保障和检查落实等工作,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同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建立对学生品行优劣记录的档案袋,定期进行“道德明星”及“五好文明学生”的评选。

五、取得的成效

成效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了学校校风、学风、班风有了根本性转变。在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感召下,学生言行文明,教师爱岗敬业,学校温馨和谐,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传统文化教育永恒的魅力。“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青年。”已成为每一个学生心

安丘市职业中专 潍坊市机械工业学校

中的标杆。

成效二:传统文化教育构筑起浓厚的校园文化教育氛围,传统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相得益彰。校园文化是陶冶情操、美化心灵的信息源。“为创业做准备”的校训;“先做人、后做事”的育人理念;“合作、进取、诚信、创新”是的校风;“创新创业、永不满足”的学校精神;“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成就人生”的学校格言,“立志、修身、劝学、处世、治家、忠孝”等方面的经典章句标语、图片、宣传画等,让学生一走进校园、教室,就融入古诗文的浓浓氛围之中。

成效三:传统文化教育培育了拥有孝心、爱心、责任心一代代职教学子。以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的德育教育,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提供了强大的内驱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在小家庭学生用一颗孝心感恩父母,在学校、社会这个大家庭学生用爱心和责任心回报社会,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交口称赞。

成效四:传统文化教育为毕业生的就业创业、企业社会良好形象的塑造夯实了根基。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共融共通,促进了校企文化和管理的创新,实现了校企的共赢,为学生就业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毕业生就业稳定率大增,离职率降到3%以下。潍坊歌尔电子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说:“安丘职专培养的毕业生的素质我们是非常看重的,在我们公司,职专的毕业生比大专生、本科生都受欢迎。”

安丘市职业中专 潍坊市机械工业学校

成效五:传统文化教育为我们探索出了一条适合现代德育教育的良好途径。青少年通过诵读经典背诵古典文化的精华部分,开发了智力特别是记忆力,陶冶了情操、健全了人格、培养了健康的心性、树立了远大的志向和抱负,提高了修养和气质,对学生人格、心灵、修养、情操、以及创造力产生了积极影响,进而成就了学生的一生。

六、体会与思考

一、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的促进人格完善,促进社会和谐的经典思想,是历经几千年磨蚀、检验而流传下来的我们民族的最高智慧,是中华民族保持民族性和创造力的源头活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更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创建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学校工作任重而道远。

篇7:中职学校德育课程的现状与对策

摘 要:德育观关系着学生思想的健康发展,影响着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从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程教育现状入手,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几点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现状对策

德育课程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目前,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程主要包括《法律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哲学基础知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等,德育课程要求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工作,贴近社会现实。强调实践教学,做到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以全面促进学生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

一、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现状

1.中职学校不重视德育教学。职业学校多是以培养学生的某项专业技能为主,重视专业技术课的学习。却忽视了最基本的德育课程教育,从而学生也不重视对德育课程这种理论学科的学习,通常在学习过程中不用心,导致德育知识学习效率较低。而德育课程作为基础学科,包含了很多人生道理,能够促进学生良好素养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身观。

2.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方式太过于枯燥,大多是理论的叙述,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中职学校过多地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教学,忽略了德育教学的改革和提高,使得德育课程教学方法单

一、枯燥无味,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与中职生的特性有关。现在中职生基本是“90后”,他们的思想比较独立、活跃,他们有的娇生惯养,导致性格孤僻,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都会影响他们,导致他们对德育教学课程的忽视,甚至反感。

二、提高中职德育教学的对策

1.加强专业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中职学生的专业技术比较强,要适应社会发展、适应职场规则。中职生对于以后的职业道路也是比较关注的。所以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德育的着手点,可以将德育的思想贯穿到职业到达教育当中。通过专业课程的实践让学生了解到职场规则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具体工作环境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2.学校要重视德育。把德育作为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在教学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思想沟通。带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德育课程,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在教学中通过专业知识教育和德育相结合的方式,以德育为重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进而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德育当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合理的德育课程检测体系,让学生真正从德育课程的学习中学到人生道理,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3.教师要改进教学方式,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作用,实现由传统的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提问和探究创新。因此,在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中,老师同样要贯穿这一思想,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强德育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思想品德学习的兴趣,以便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比如,开展热门话题的讨论,通过学生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度引发学生对社会事件深层次的思考。这样的方式拉近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距离,加深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德育教学的目的。

总之,德育对于中职学生整个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学校要重视德育教学,提升学生对德育学习的重视和兴趣。同时,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德育教学的效率和目的。

参考文献:

篇8:环境文化建设与中职德育

一、中学德育环境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社会不良文化和观念的影响

1. 商品文化。

商品经济环境下, 惟利是图、尔虞我诈等极端的利己主义、利益主义、拜金主义和排挤他人的观念盛行, 势必对中职生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产生一定影响。中职生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赶潮消费、“面子”消费、超前消费等高消费甚至浪费现象非常普遍。当前学校德育教育面对的困难是社会上安逸享乐、物欲横流和杂乱文化的污染。

2. 杂乱无章的文化市场。

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网络及各种文学艺术作品等大众传播媒介和文化产品, 它们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 在社会道德环境的建设中,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充满色情和暴力与低俗趣味或消遣娱乐性质的文化市场也泛滥成灾。由于一定时期内相当部分社会大众道德选择和道德自律水平还处在较低层次, 加之市场经济中的商品化导向, 各种不良文化传媒让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反动、迷信、凶杀、色情、暴力、赌博等不良文化信息。同时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和社会的不良文化在“寓教于乐”的形式下威胁着成长中的中职生。

3. 社会不良风气。

随着现代人们观念的改变, 生活方式的西方化, 成年人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都对中职生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中职生盲目个性化追求的生活习气的感官刺激和深受低俗情趣的污染。正因为这样, 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加强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这将关系到时代精神的培育, 关系到国魂和民魂的塑造。

(二) 多元化的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

社会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必然衍生家庭教育观念的多元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生起着启蒙和奠基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品质、人格和个性的健康发展无疑上极其有利的, 但社会上过分追求物质利益的功利化倾向和家庭教育的不规范性、随意性, 使家庭教育的效果良莠不分。由于家长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不同, 职业爱好、乐趣等的差别, 家庭教育是多种多样的, 同时, 家庭教育弱化的趋势不容忽视。

1. 溺爱型。

由于物质生活的丰富, 独生子女的现实, 使很多家长们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需要, 对孩子百依百顺, 而轻视对孩子精神生活的关怀和引导。在这样的环境下, 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协作意识、服务意识非常淡化, 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盛行。

2.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型。

随着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惟利是图、“知识无用论”等一些不和谐的家教观念在不少家庭存在。一些父母由于深受拜金主义影响, 唯利是图, 贪图享受, 言行不检点, 恶习严重等思想行为, 成为孩子学习的错误榜样, 助长了学生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心理。另外, 由于受“望子成龙”的普遍社会心态的影响, 许多家长重智轻德, 分数的高低成了评判孩子和惩奖孩子的唯一标准, 而且家长的奖励多数是以物质奖励为主, 这必然助长了学生的拜物主义观念。

(三) 校园德育环境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 校园人际关系的异化。

校园内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生生关系、师生关系。不良的人际关系必然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首先是同学之间的冷漠的同侪关系和不良同辈群体关系。同侪关系是对学生个体的人格和品质发展影响最深刻的同伴关系。本应是相互帮助和共同进步的同学关系,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 使考试、奖励、授予荣誉证书等原本承载激励作用的积极手段和方法渐渐趋向异化。良好的同辈群体交往是一支重要的道德教育力量, 它能满足了中职生的友谊、自尊、认同等多方面自身发展的需求, 促使个体在社会中的平等地位、减少对成年人的依赖。但不良同辈群体产生所产生的直接后果也不可忽视, 如今校园中弥漫的欺负弱小、收取保护费、拉帮结派等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些现象都是同辈群体思想道德尚未成熟的体现, 使一些中学生走上了道德堕落甚至犯罪的道路。其次表现为师生关系的对立。长期以来, 传统的“满堂灌”的德育授课方式使师生之间不可能产生精神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沟通:教师成为了知识传授的工具, 学生也只是德育知识的受灌输者的容器, 德育成为了苍白的条条框框的知识点。师生关系只能成为一种完全脱离精神人格的“我—它”关系。这种不对等的“我—它”型师生关系是不可能激起和促使学生的情感认可和亲自体验。

2. 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一些学校十分重视校园物质文化硬件的建设, 为中职生提供环境优美、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但对具潜在性的校园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则没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一些学校的软件德育建设流于形式, 对校园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重视不够, 投入不足, 致使学校落下德育“短腿”的通病。不良校园文化会导致学生思想堕落、纪律松驰、学习浮躁, 甚至使社会不正之风趁机而入, 形成正不压邪的局面。

3.“防卫型”德育课堂气氛弱化德育效果。

课堂气氛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积极的“支持型气氛”, 师生间处于对等双向关系, 能够相互信赖、沟通、形成良性互助。一种是消极的“防卫型气氛”, 师生之间处于不对等单向关系, 是控制者与被控制者、强制与服从、甚至出现反抗的关系。长期以来, 德育课成为我们传授和强化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 教师对社会上的存在的问题不予以正视剖析, 传授的知识与社会现象大相径庭, 容易造成教育“知”、“行”的脱钩, 甚至使中学生对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和不信任。“防卫型”课堂教学气氛的出现必然会直接影响到德育环境优化。

二、对中职德育环境优化的探索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战略性工程。实施这一战略性工程, 必须要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德育工作主阵地的作用, 并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使德育工作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 形成三位一体的教学网络。

(一) 学校内部德育环境的优化

1. 营造开放型的德育环境和机制。

学校德育由封闭型向开放型机制转变, 是学校教育的特点及社会对教育的影响所决定的。以往的“九年一贯制”素质教育办学模式带有一定程度的封闭性, 它削弱了学生在多种环境中的适应能力。为了能提高教育本身的适应能力、改善德育的效应性与影响力, 客观上要求打开学校教育大门, 营造开放型的德育环境和机制, 多途径地进行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养。

首先, 德育者应更新思想观念, 实现德育工作与时俱进。“空、大、泛”的德育观念影响德育工作的实效。德育建设必须充分运用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思想、新观念、新道德、新风尚来武装学生的头脑, 只有吸收和运用体现社会进步的时代精神来教育学生, 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积极创设“支持型”德育课堂气氛, 德育工作才会爆发出蓬勃生机。其次, “活化”德育内容和优化德育方式。德育内容要把新时期社会主义价值观与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心理成长结合起来, 不仅要倡导符合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价值观, 也要反映学生内心的期望、困惑、追求、心向等等, 更要反映学生内心活动的认识源———社会生活中的各类问题 (如动迁、交流、收入、腐败等等) 。德育是“知、情、意、行”四要素结合和互动的过程, 德育工作除了采用通常的一些德育活动形式, 如参观、公益劳动、自愿者服务等等外, 应走“请进来”的策略, 使不同阶层的成功人士在广大学生中发挥“榜样”的影响作用。最后, 创建自主开放型的校园制度、文化、心理环境。自主开放型的管理制度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增强学生的责任心。高雅、优美的校园环境对学生能起到直观无声的教育作用, 对塑造学生心灵具有重要意义。学校要加强正确引导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开展体育娱乐、阅读欣赏、音乐美术、演讲宣传、穿戴习俗、社团集会活动等, 努力提高课外知识活动的品位。

2. 建立和谐融洽的校园人际关系。

和谐融洽的校园人际关系是青少年道德认知的主要现实来源。一方面,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的各种硬件软件环境平台, 培养学生形成团结合作意识、互助精神。另一方面, 教师应该尊重、理解学生, 对学生的评价不倡导以成绩为标准的单向评价, 而是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正确的评价促进学生自信心的不断增强和人格的不断完善。

(二) 优化外部环境, 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德育辐射作用

学校德育要充分发挥家庭的德育辐射作用, 把家庭教育和学校德育的有机结合起来, 不断探索新的、更为有效的适合自己学校的家校合作方式 (如家长学校、网络沟通等) , 恢复德育在家校合作中的应有位置, 促成学校德育和家庭教育的协调一致, 有针对性开展德育工作, 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促使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寻找家庭教育中的薄弱点, 找到切实可行的提高家庭教育效果的方法。

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多元性给中学生德育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社会对德育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其一, 净化社区环境, 让学生免受不良观念和社会阴暗面的影响;其二, 政府和团委等一些公益性组织应向中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的机会;其三, 社会舆论应该更有针对性地、切合实际地宣传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

摘要:德育环境建设对中职生的道德品质和个人成长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从目前来看, 无论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还是从校园内部的硬件软件德育环境等各方面因素来看, 都存在一些缺陷。因此, 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正视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外部影响, 重视学校德育环境的优化。通过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来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

上一篇:课文雾凇的教案下一篇:营销转诊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