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人才建设,开创我系新局面

2024-04-19

引领人才建设,开创我系新局面(通用4篇)

篇1:引领人才建设,开创我系新局面

引领人才建设,开创我系新局面

人才兴校、质量强校是高校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办学层次的关键,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优化、高效精干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一直是我系党支部的一项重要工作,我系始终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充分把握人才动向,积极发挥党组织在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努力为人才建设搭建各种平台,打造一流的学术团队、学术梯队,培养知名专家教授、优秀毕业生。

一、措施

1.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作用

党支部在人才队伍建设中起着总揽全局的作用。它是政治的核心,在人才建设的过程中起着规划、制订政策,协调系统,做好服务的职能。我系党总支始终坚持用宏伟的发展目标凝聚人,用优良的传统激励人、真挚的感情关心人、良好的环境吸引人,全面体现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艺,努力做到谋划发展同时考虑人才保证,制定计划同时考虑人才需求,部署工作同时考虑人才措施,研究政策同时考虑人才导向。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着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团队,有意识催生一批具有凝聚力、创造力、高水平的强势学术群体,并在学术群体建设的基础上,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坚持师德建设常抓不懈,教育引导广大教师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教育事业,勤业敬业,诲人不倦。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修养,激励教师严谨治学,团结协作,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增强依法执教、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心学生的意识。3.积极创建学习型党组织

以党员干部和师生为主体,增强全员学习意识,培养学习素养,形成一种党员干部带头学、引导大家共同学、个人自觉主动学、学生发奋刻苦学的浓厚氛围。引导广大职工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业务知识、科学技术知识、实践知识等内容。着力提高教职工的政治思想理论水平、教书育人水平、科研水准、实践能力等。并要求党员干部每年写至少一万字的学习心得体会。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学习习惯”、“创新思维能力”、“实践操作技能”等,营造崇尚学习、勤于学习、坚持学习的校园氛围。在全系开展“与时俱进、借鉴创新、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班集体、学习型校园”的活动。让我系师生在学习中开阔视野、开阔胸襟、开阔思路、创新发展,开创我系工作的新局面。

4.深化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健全、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落实教师培训计划,加大继续教育力度,拓宽培养培训渠道,通过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研究生,加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双语”教学培训、教育技能培训、国内外进修等多种形式,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优化学历(学位)结构。建立培训考核机制,把教师参加在职培训同教师资格认定、职务晋升、聘任挂钩。加强教师岗位培训、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促进教师知识更新,重点加强对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和现代教学手段运用能力培养,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度,选派师德好、学术造诣高、责任心强的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作为青年教师的导师,负责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指导,帮助他们尽快通过“教学关”和“科研关”。按照“择优遴选,积极扶持,严格考核,确保质量,动态管理,滚动发展”的原则,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开展学术研究,促进他们多出、快出成果。

加大开展学术交流的力度,鼓励教师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建立出国学术交流专项资金,鼓励教师开展对外学术交流。邀请全国教学名师以及国内外学术名流来校讲课以及学术交流。

以素质高、水平高、贡献大为奋斗目标,通过加强团队建设,培育教师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鼓励教师开拓视野,各尽所能,各挥其长,在教书育人、学术研究、竞赛指导、技术开发、考研辅导、双语教学、创新实验、社会服务等工作中形成特色,多方位拓展教师的能力。

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注重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中青年教师利用假期及课余时间到三所附属医院进行临床实践活动或临床学习;选派临床经验丰富的教师到医专第二附属医院专家门诊坐诊;2010年选派十名青年教师到医院轮岗学习一年,以提高我系教师的实践工作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5.实施分类管理,扶优扶强扶特,造就拔尖和创新人才

实施名师、名医工程。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弘扬科学精神为核心,加速培育造就一批在国内、省内有一定影响的具有较深学术造诣的教学名师、名医和学科、学术带头人。

实施“优秀教师支持计划”。遴选一批学术基础扎实、具有创新能力和突出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作为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的后备力量重点进行培养。实施副教授晋升教授培养计划。对在近三年内有望晋升教授的教师,在学术交流、课题申报、培训进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晋升的教授和引进的硕士创造更好的教学、科研平台。

在教师配备上,优先扶持重点学科、精品课程、重点实验室和基础学科(课程),为有重大项目、有重大贡献的教师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条件。

二、成效

我系党支部积极打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关心人才成长,注重凝聚人心,众多人才脱颖而出。

1.组建省级教学团队

没有高水平的重点学科,学校难以发展,没有群体作支持,学校的重点学科也难以得到新的提高,2008年我系党总支在校领导的领导下广纳群贤、组建省级教学团队,以形成人才合力,充分发挥人才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并被批准立项。我系党组织自团队建立以来,在团队运行机制的建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优秀团队。

2.形成省级特色专业

中医专业2010年4月被批准立项为省级特色专业,中医学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教学和科研研究水平、教学管理模式等方面已初步开始各项建设,部分目标建设已初见成效。

3.师资队伍建设卓有成效

人才资源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我系党政领导班子多次组织召开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专题会议和人才工作大会,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近4年来,我系教师共发表教学、科研论文60多篇,承担课题11项,主编及参编的专著、教材等14余部;有

名教师或省教育厅优秀教师称号,名教师被选拔为市级学术带头人及拔尖人才;名教师获得优秀党员称号;名教师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4.优秀学生一展前途

学生是否成才,教师是关键。近四年来,我系学生在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引导下每年都有十几个至二十几个学生考取研究生,专升本升学率逐年递增,至2010年中医学医专计划录取率为76%;中医学理工计划录取率为100%。

篇2:引领人才建设,开创我系新局面

——全省技能人才工作宣传培训班圆满结束

初冬的东津,寒意浓浓,天空飘着蒙蒙细雨。襄阳技师学院学术报告厅却暖意融融,这里正在开展全省技能人才工作宣传培训。根据安排,今天的培训在学院举行,来自全省的专家领导以及相关院校的宣传工作负责人齐聚一堂,聆听专家们的精彩讲座。

11月29日上午九点整,我院院长马永军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开创技工院校宣传工作新局面》为主题,向全体参训学员介绍了我院宣传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分享了宣传工作的相关经验。

随后,来自《湖北日报》的高级记者杨宏斌围绕写作的技巧,向大家讲解了机关材料与新闻报道的十三个区别,并对大家在写作中存在的几大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朴实的语言、鲜活的实例,引起了参训学员的强烈共鸣,培训现场不时传来热烈的掌声。

培训结束时,来自省人社厅职业能力建设处,本次全省技能人才工作宣传培训班的负责人范栋,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点评,并指出此次培训过程中专家的讲课很精彩,学员的学习很认真,完成了所有的工作安排。同时,他还代表人社厅对大家今后的宣传工作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要做政治上的清醒者、明白人。通过此次培训要学有所成、学有所获、学有所思,全面推动宣传工作。二是要做思想上的引路人、护林员。认真领会上级的政策、精神,及时做好传达。三是要做业务上的研究员、推动者。尤其要认真研究《省委办公厅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建设技能强省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文件精神,在宣传工作中要把握站位、注重技巧、热爱本职。他还希望大家把学习到的经验、方法、技巧带到自己的工作中,促进提高!

篇3:引领人才建设,开创我系新局面

一、深刻思考, 确立学校鲜明的办学理念

从普通教育的角度审视职业教育, 我深知后者有着特定的内涵和职能——培养、输送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这当中, 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开展学校工作的基本思路——让学校为社会服务, 让社会接纳学校, 学校才能有更大的发展前途, 培养的学生才能有更好的未来。

在此之前, 学校一直以“以人为本, 质量立校”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经过深入分析, 笔者认为, 这一理念只是体现了学校办学过程中、所有教育工作者普遍认同的教育思想——教育事业当然需要“以人为本”, 当然需要“质量立校”, 而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核心内涵, 没有体现“前瞻性、创新性、务实性、独特性”。经过审慎的思考和学校师生的一致认可, 笔者为学校提出和确立了新的办学理念——“服务社会, 成就未来”。

二、创新管理模式, 打造落实办学理念的保障机制

2006年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经过深入地分析、论证, 我校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特征、所开设专业的行业属性、教学特点等, 将原来的各教学专业划分归类, 组合成几大“专业部”, 实行各“专业部”教育教学管理一条线的自主管理新模式。其中将数控技术、汽车维修等机电、加工制造类专业组合成“工程制造部”, 将计算机、财会等传统专业与韩语、日语等语言类专业组合成“基础部”, 将烹饪、旅游服务、饭店服务等现代餐饮服务类专业组合成“旅游管理部”。另外, 根据需要, 还组建成立了以推动校企合作、举办短期培训为主要职责的“企业部”和以开展国内外教育交流为主要职责的“国际教育交流部”。与此同时, 我们逐步完善了各专业部的工作制度, 赋予各部独立的教育教学管理职权, 各部部长负责本部的人事任命、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课程设置等重要事务, 形成了各教学专业部对几个相关专业的教学管理工作分别抓和校级领导、学校教学督导室、学校学生工作处对全校教育教学工作统一抓相结合的双层落实机制。

这种模式, 一方面, 实现了将相关属性的专业、职责集中, 以各教学专业部工作的相对完整性取代原有学校管理机制下各个工作环节的独立性、制衡性, 便于各部管理者形成统一、集中的工作思想, 形成了各部以部长为核心, “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集思广益, 发掘智慧, 积极谋划本部大发展、大突破的有利局面, 充分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这种“层级管理、分部负责、权利下放、抓大放小”的管理模式, 也使得校级领导拥有更为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去统筹、谋划学校的整体、长远发展。

三、统筹教学改革, 夯实落实办学理念的基础条件

只有将办学理念深入贯彻到日常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才能培养出具备真才实学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劳动者。为此, 我们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推动专业设置、教学模式、校企联营、交流合作等各方面的改革实践。

首先, 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社会需要什么人才, 学校就开设什么专业。例如, 在较为前瞻地了解到市场对加工制造类技术人才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时, 我们果断地开设了机电专业;随着加工制造业生产设备的升级、数控设备在企业使用量的不断增加, 我们及时地将机电专业改造成数控技术专业;而当企业对数控人才的工种有着细分需求时, 我们再次将数控技术专业细分为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和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几个专业。真正做到了专业“应时而生”、“顺时而变”, 以对市场先机的精准把握拉动了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工作。

其次, 全面推行“模块化教学”改革实践。传统教学模式下, 理论与实践结合较为松散, 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弱。随着国内外职业教育理论、实践的不断发展成熟, 实施“模块化教学”已经成为各类职业院校的共同选择。2007年, 我们在威海地区、在各个教学专业率先全面推行了“模块化教学”的改革实践, 既得到师生的普遍欢迎, 又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显著提升, 在省市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再次, 通过“校企联营”拓展学生实训。一方面, 学校与威海的大宇船厂、三星电子、华东数控、白天鹅宾馆等企业合作, 完善专业教师、学生赴企业实习机制;另一方面, 本着“依托优势专业办产业, 办好产业养专业”的思路, 我们建立了威海市开源精密机床厂和威海市志凯模具有限公司两家校办企业, 他们通过各个生产环节为车、磨、刨、铣各工种的学生提供真实的生产实践机会, 既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又通过创造的经济利润支持了学校的建设。

最后, 通过“内引外联”打造专业优势。2006年以来, 我校先后与鲁东大学建立合作关系, 以增强成人继续教育、学前教育、旅游管理等专业的育人能力;与浙江大学合作, 依托其技术支持, 将学校数控培训基地打造成“十佳培训基地”;与全国最大的IT技术人才培训机构——北京大学青鸟集团合作, 引进其“ACCP启蒙星”课程, 推动计算机专业的改造;通过与世界韩国语认证考试委员会合作建立“世界韩国语烟威地区认证考试中心”, 推动学校三年制韩国语教育和韩国语短期培训教学的开展。

篇4:引领人才建设,开创我系新局面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全区科技工作会暨园区建设推进大会。首先,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获得科学技术奖励和重点实验室、创新工作室授牌的单位表示热烈的祝贺!

刚才,重点企业和园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代表做了交流发言,大会还发布了相关文件,各单位要抓好落实。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深刻认识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在促进我区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

科技和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在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就把科技和教育作为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先导,摆在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1988年,小平同志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成为基本国策。2007年,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今年初,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就“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更加已经成为全党、全国推动科学发展的工作重点。

北京是全国教育、科技和人才资源最密集的地区,发展科教事业,促进自主创新,北京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党中央、国务院对北京寄予厚望,希望北京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火炬手和标兵,走在全国最前面。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求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载体。同年,市委市政府制定了《“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对充分发挥首都科技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民生科技服务水平作出了全面安排。今年初,国务院批复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出台了支持中关村的“1+6”政策,“1”即搭建中关村创新平台,“6”是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创新发展的6项改革政策,进一步加大了中关村体制机制创新和先行先试力度,对北京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给予了重大支持。我们要深刻认识科技和创新在全国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深刻认识北京在推进创新发展中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依托首都资源,抓住难得机遇,更好地推进我区转型升级。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区推进转型的首要任务,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是我区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当前,北京已进入到后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正在加快从工业社会的有形产品生产中心向后工业社会的无形产品生产中心转变,发展动力更多地转为知识、人才和创新依赖。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加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力度,主动采取调控车市房市、对首钢实施全面停产等措施,上半年全市GDP增幅8%,增长速度全国偏后,但发展质量全国第一。首都经济正沿着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产业方向,着力发展服务经济、总部经济、知识经济、绿色经济,着力塑造“北京服务”、“北京创造”的品牌。自2005年以来,我区在全市率先实施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我们积极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占得了先机、赢得了主动,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等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我区先后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特色园区等国家级牌子,在全市“十二五”规划“两城两带、六高四新”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中,石景山园和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也纳入到“六高”和“四新”当中。今年市政府1号文出台了《关于加快西部地区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并且正在研究制定全市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和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规划方案,为我区加快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大动力。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型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充分发挥科技和创新的先导引领作用,充分利用首都的丰富资源和我区的政策优势,重点打好实验区、试点区、示范区建设这“三张牌”,按照“服务主导、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要求,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进传统工业石景山向绿色生态石景山转型。

二、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不断开创我区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推动我区创新发展,要抓住科技支撑、园区带动和人才引领三个重点,加大工作力度。

第一,坚持解放思想,在科技支撑区域转型上加大力度,增强科学发展能力。一要注重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石景山区的发展放到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大视野中去谋划,抓住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科技北京建设的机遇,突出科技和创新的作用,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产业选择上做到有取舍,在制度建设上做到有保障,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努力推动全区又好又快发展。二要营造创新环境。要把创新环境建设融入到政府工作的各个环节,体现到服务意识、服务环境、基础建设等各个方面,转化为促进企业壮大、促进产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作为全区科技创新的龙头,园区要认真落实好中关村“1+6”先行先试系列改革政策,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优化创新服务环境,努力打造成为创新环境的一流载体和平台。三要做到科技惠及民生。一方面要加强科技成果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生态文明等方方面面的广泛应用,构建资源共享、部门协同、服务公众的服务体系。另一方面要推进科技在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为安全监控、综合防灾、应急指挥等工作中提供有力支撑,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第二,发挥龙头带动,在打造科技园区动力引擎上加大力度,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一要在招商引资上下功夫。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是迅速壮大园区经济总量最有效的抓手。我们的园区发展势头非常好,增长速度一直居中关村“一区十园”的前列。但是我们的总量还是不足,园区企业不管数量还是规模都还存在很大差距。我们要大力推进“两大一特”招商引资工程,促进大企业落户、大项目落地和特色产业集聚;要大力实施“个十百”企业培育工程,壮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在园区乃至在全区形成有特色、有创新、支撑区域发展的高端企业集群。二要在特色产业上下功夫。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充分发挥科技和文化生产力的作用,构建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科技和文化融合发展一直是我区新兴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还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在信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领域努力寻求新的突破点。要加快建设创意产业集聚区、创意谷、中国动漫游戏城、中国绿能港等项目,丰富发展载体,进一步扩大“中国数字娱乐第一区”的品牌影响力,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三要在重大项目建设上下功夫。要紧紧围绕科技园区、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等重点区域开发,统筹推进土地一级开发,以及水、电、气、热、道路等配套重大项目建设,大力提升城市承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为产业集聚营造良好环境。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以这次下发的《推进园区发展“十二五”一期工程》为重点,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为加快园区发展打下良好的硬件基础。

第三,注重人才引领,在落实人才发展规划上加大力度,积极打造创意人才特区。实现创新发展,必须下更大的力量做好人才工作,建设人才资源宝库,发挥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为增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中央为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确定了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的任务。中央组织部等15个部委与北京市共同印发了《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7月12号,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了“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工作大会”,刘淇、李源潮等领导同志作了重要讲话。我们要把握这一有利契机,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和激情。一要深入推进人才规划落实。着眼我区建设“创意人才特区”的目标,尽快制定“创意人才特区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创意人才特区建设工程” 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加快形成创意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二要进一步健全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调整充实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大力推进以“常青藤高端人才集聚区”为重点的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大力推进人才市场、人才资源开发等服务平台建设,统筹优化各类人才资源,提升人才服务水平。三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加强对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相关政策的研究,贯彻落实并用好用足。同时,立足我区实际,健全在资金奖励及财政扶持、高端人才集聚、人才培养、人才住房等方面的政策,着力构建既与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政策相配套,又具有我区特色的人才政策体系。

三、加强领导,凝聚合力,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第一,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区科技领导小组和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对转型发展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及时向区委区政府提出工作建议,积极协调推进工作,努力破解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园区土地开发建设市场化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形成多元化资金投入的格局,逐步建立起政府服务与市场服务分工协作的推进体系。

第二,要进一步整合资源。继续推进与驻区单位的合作共赢,发挥首钢等驻区单位的资源优势,广泛开展深层次的交流合作。继续发挥科委、园区和知识产权局三位一体的体制机制创新优势,进一步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继续发挥全区各部门通力合作的良好传统,发挥行政力量的集成优势。

第三,要进一步优化环境。不断完善“服务重点企业绿色通道”、“CRD绿卡”和区领导联系重点企业等制度,提高服务水平。认真实施好我区贯彻落实中关村“1+6”政策的相关办法,以政策集成优势推进特色产业在我区的集聚发展。这次大会将相关支持科技和创新发展的文件汇编成册发给大家,希望各驻区企业能够用足用好这些政策,各单位各部门要贯彻好、落实好、服务好,切实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上一篇:满分做家务心得日记下一篇:二力平衡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