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世管理学之心得体会

2024-04-09

治世管理学之心得体会(精选9篇)

篇1:治世管理学之心得体会

治世管理学之心得体会

一、认同的观点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管理者应有的素养,待人要和平有礼,做事要精简有道,论理要中道有分,领导要融合有意。教师要做好“老二”的工作,一要辅助上级领导部门,二要帮助学生进步,三要保护好自己的学生,学生犯错,首先自己要反思,四要功劳与学生一起分享。此外,教师要与学生相处也是很有讲究的:一关心代替干涉,以服务代替要求,一合作代替命令,以勉励代替责怪,说义不宜深而要明,下令不宜繁而要简,教人不宜严而要慈,待人不宜苛而要宽。

二、联系实际

在平时教学工作中,会把大部分思想都集中在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恰恰忽略了学生的德育指导,可以肯定的是教师的专业知识一定比学生好,但是在其他方面就不一定了,古人言: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在对学生的德育指导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其实学生身上也是有很多优点值得教师或者其他学生去学习的。人都喜欢做老大,不喜欢做老二,教师也一样,所以教师最喜欢跟学生处在一起,因为跟学生在一起,教师才可以称得上是老大,对于辅助上级部门,那只是一种执行命令而已,许多教师在其中只起到思想的或工作的传达作用。

如何与学生相处,是一门伟大的艺术,许多教师一开始都会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这就意味着第一堂课十分重要,上好了第一堂课,今后与学生的相处就会很轻松,相反的,有些教师在学生面前没有威信,在平时与学生相处过程中,就会感觉很累,学生不听话,教师经常要发火,此时学生还是不会听话,或者表面做一下。

三、重构

在今后的工作中,首先要正确地评估自己的能力,敢于低头像学生或者其他老师学习,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不断的挑战自己,在收获中寻找学习的乐趣,对班级的管理不能太周到,可以放手让学生去管理,但是教师要做好宏观调控,总则还是要把握在教师手里。积极与上级部门联系,让上级部门时刻掌握学生情况,在上级部门下达通知时,教师在布置学生之前,一定要仔细学习上级部门的思想,通知不圆满的,就要靠教师在布置工程中补上缺口,多给学生创造机会,促使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学生犯错,首先教师自己要反思,然后再与学生好好交流说里,相信学生都是可以教的,教师自己或者班集体有什么成果要跟学生一起分享,可促使学生产生斗志。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不要一点小事就发火,平时要面带笑容与学生见面,一关心代替干涉,以服务代替要求,一合作代替命令,以勉励代替责怪。

篇2:治世管理学之心得体会

一:认同的观点

一个人如果怕做事,偷懒,如何会有成就?人之心会起烦恼心、不安,都是因为不懂得用功、时间太多所致,所以忙是人生的滋养剂。

最好的管理,就是自己管好自己;最坏的管理,就是自己言行不一。

二:联系实际

职校的生源一般都是中考的落榜生,他们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相对较差,各方面素质、能力相对欠缺,这就决定着我们职校教师工作现状:不仅要教书,更要管理;每天忙忙碌碌。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能让自己感到忙,真是一件幸福的`事。人要不忙,除非他让金钱去替自己忙;再要不忙,两手一摊,双脚一神,跟死神打交道,就不会忙了。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自己的这份忙碌工作,用真心、真诚去尊重我们每一个学生;我们应该很好地承担起自己所在工作岗位的责任,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尽己之能管好自己、做好自己分内的事。

三:反思重构

篇3:论曹操之文风与治世思想

关键词:曹操,文风,儒法并用,治世思想

千百年来,对曹操褒者多矣,贬者亦不在少数,很多问题其实已经是盖棺论定了的。我既不是皇帝,又不是史论家,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读史者谈谈对曹操的一些认识。

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在中国文学史上并称为“三曹”。“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又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拓者。他一方面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广泛地搜罗文士,造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之局面,另一方面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曹操的文学创作以诗歌最为著名,内容多为描写亲身经历的战争生活。其中有不少感时之作,反映了汉末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生活的困苦,具有“诗史”的性质。其著名诗篇有《短歌行》、《苦寒行》、《篙里行》、《观沦海》、《龟虽寿》等。如《短歌行》,写出了作者的复杂心情和深沉感概。全诗笔调低回沉郁,“体现了建安文学‘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特色。同时,全诗声音铿锵,换韵自由,袭用《诗经》原句,不着痕迹”。另一首《观沧海》,描写了作者亲临东海观潮的感受,表现了其暮年的壮阔胸怀。词中描写了山海间万物的繁茂和萧瑟秋风中呈现出的大海洪波,那天水相连、波澜壮阔的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吞含日月、孕育星辰的伟大气势,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伟大场面,真是壮观极了。日月星辰都在他的怀抱之中,如此恢宏、壮丽的意境实在令人赞叹。《龟虽寿》直接抒发了诗人的胸怀,节奏急促,顿挫分明。词中从正反两方面咏叹了自然界不可抗据的客观规律,发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誓言。

一、雄壮文风留下千古美名

1. 悲壮而雄浑,总领建安文学之风骚。

曹操文学创作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其诗,古直悲凉,气韵沉雄;其文,清峻通脱,自开风气。曹操在文学上的突出成就有二:首先,其四言诗“于三百篇外自开奇响”(沈德潜),五言诗“借旧乐写时事”,堪称“汉末实录”(钟惺),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诗歌传统;其次,散文创作方面,鲁迅称之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总之,曹操是建安诗风和文风的开创者,在文学史上有着不朽的地位。

曹操的诗有一种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有着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本色质朴但抒情浓郁,表现了他高远的志向、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悲歌慷慨,气韵沉雄。如《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之哉,歌以咏志。”

这是组诗《步出夏门行》的第四章,抒发诗人不服老(此时曹操已五十三岁了)、不信天、奋发有为、老当益壮的雄心壮志。全诗用形象的比喻、生动的语言表达了人定胜天的非宿命论思想,犹如一位饱经世故的哲人,形象地阐释了对生死的看法,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世说新语·豪爽》记载,东晋王敦常在酒后吟咏“老骥伏枥”四句,并用如意敲着酒壶来打拍子,以致壶口都敲缺了。无怪乎南宋敖陶孙称其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曹操把动乱板荡的时局,戎马倥匆的经历,统一天下的雄心,交织在他的诗歌中,形成了他古直悲凉、慷慨沉雄的艺术风格。而且以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爱好提倡诗歌创作,遂使建安诗坛人才之蔚茂,一时彬彬,奠定了他建安文学领袖的地位,开启了建安文学的新风,亦影响了后来杜甫白居易等的文风。

2. 抒情以言志,可表壮怀激烈的雄心。

曹操诗歌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诗史”性叙事诗(《蒿里行》、《苦寒行》);二是政治抒怀诗(《短歌行》、《龟虽寿》);三是写景诗(《东临碣石》);四是游仙诗(《秋胡行》)。概括起来就是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抒发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流露忧思难忘的情绪。

汉末大乱,曹操南征北讨,接触的社会面非常广大,故多有亲身经验和体会,如《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雄。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力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这首诗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现实,展现了战乱造成的悲惨的社会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军阀割据的谴责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故后人谓曹操乐府“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曹操怀有统一之雄图,《短歌行》有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资明证。其进取之心亦可见出,如《龟虽寿》言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言己虽至晚年仍不弃雄心壮志。《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既反映了当时作者东临碣石山所看到的大海的辽阔壮丽,更反映了诗人当时那种叱吒风云的气概,以及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一代袅雄,纵风光一世,亦有星落殒灭之时。曹操对此也感到无能为力,只有作诗感叹,无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伤,《秋胡行》的低沉情绪,《陌上桑》等游仙作品中都可见他的消极情绪。

3. 旧瓶装新酒,开创“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

曹操的诗歌形式是十分创新的。他尤擅写五言体和四言体。《蒿里行》原是杂言,曹操却以五言重写,非常成功。四言诗方面,本自《诗经》之后已见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却继承了《国风》和《小雅》的传统,反映现实,抒发情感。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均是四言诗之佳作,使四言诗重生而再放异彩。曹操诗文辞简朴,直抒襟怀,慷慨悲凉而沉郁雄健,华美辞藻并不常见,惟形象鲜明,如《观沧海》一诗:“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寥寥数笔,即以辽阔的沧海景象,表现诗人的胸襟,不加润饰。

二、曹操的儒法并用思想

漆泽邦认为,曹操的思想是懦法杂用,二者结合。他采用法家思想,一是为了消灭割据,统一全国;二是为了加强对农民阶级的镇压,以巩固地主阶级专政。他十分推崇儒术。在北方统一后,他下令兴办学校,传播儒家思想。他的儒法并用思想是两汉以来封建统治者采用的传统手段。

柳轩《从曹操的诗文看他的政治思想》认为曹操的思想以儒家为主。他为父报仇,屠杀徐州人民,是他尽“孝”的表现。他不是法家,因为他不可能像法家那样废除宗法制度,反对儒家的“亲亲”观点。不管在教育思想上,还是人才问题上,他都以儒家思想为标准。

吴其昌在《曹操思想浅谈》一文中认为,曹操思想中包括儒、法、道、兵、名等各家思想,他是杂家的代表人物。曹操在运用这些思想时,能够根据不同的形势变化,把它们区分为主次两个方面。在他的思想中,有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深刻矛盾。这应该从他的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中去解释。

参考文献

[1]卢弼.三国志集解.中华书局,1982.

[2]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

[3]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四部丛刊本.

[4]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华书局,1985.

篇4:治世管理学之心得体会

可是你是否知道,袁世凯也是坚定的改革派?他早年倾向维新,任直隶总督期间,大力襄赞新政,包括废除科举、兴办学校、督办新军、发展实业、奖设工商等。

就任中华民国首任总统之后,袁世凯在军事、经济、教育、文化、政治等方面都有建树,绝非碌碌无为之辈。

有人说袁世凯一生的悲剧仅在于称帝,即使在臭名昭著的称帝一事上,近年来史学界对此的评价,也不再简单粗暴地一棍子打死,而是试图解释,袁世凯想追求的,到底是大权独揽高高在上的帝制,还是君主立宪制?

这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需要我们从浩如烟海的历史档案中仔细梳理,尽可能还原他的本来面目。为此,我们专访了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编《袁世凯全集》的骆宝善先生。

袁世凯有没有告密?

南都周刊:1898年“戊戌政变”中,袁世凯到底有没有向荣禄告密?根据袁世凯亲信张一麟所著《心太平室集》和荣禄亲信陈夔龙所记《梦蕉亭杂记》,当时情况是,9月21日(八月初六)晚,袁世凯听到北京传来的政变消息,以为密谋已经泄露,为避免自己被牵扯上叛逆罪,于是将情况告知荣禄,这是不是比较接近真实?

骆宝善:八月初一,光绪皇帝第一次在颐和园召见袁世凯,任命袁世凯为候补工部侍郎,升了他的官。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的官职是直隶按察使,光绪皇帝直接升他做候补工部侍郎,等于现在候补副部长的职位。第二天,八月初二,袁世凯第二次去颐和园仁寿殿见光绪皇帝,同时向光绪皇帝请求指示。他还将住处从颐和园搬到了城内的法华寺,离皇宫很近,便于皇上接见。

初三晚上,谭嗣同奉了康有为之命,来法华寺见袁世凯,他们想鼓动袁世凯在天津起兵,包围颐和园,劫持慈禧太后发动兵变。这就是史书上说的“围园劫后”。

袁世凯和谭嗣同长谈后,已经过了凌晨零点,袁世凯深知康梁谭的建议只是军事冒险,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一方面是双方实力的悬殊,袁世凯在小站练兵,只有一个师的兵力,7000多人,而在北京周围,国家的军队不下几十万,无异于以卵击石。更重要的,袁世凯在天津的军队是根本杀不到北京的,因为他们训练的军队平时都不发子弹,只有空枪,子弹在弹药库里放着,只有战争时期才发放子弹,袁世凯根本不可能带着空枪军队杀到北京城里。所以,袁世凯很委婉地拒绝了康梁的书生之见。

这件事,只能说知识分子根本不懂军事,提出了这样的冒险计划。正是因为这样,谭嗣同从袁世凯住处出来,连夜赶奔康有为家,报告说此事不成,康有为才逃跑。

第二天早晨,早朝见了光绪皇帝之后,袁世凯坐火车回天津。当时的火车速度很慢,哪像现在高铁,袁世凯坐了大半天才从北京到天津。有当时准确的火车时刻表可查,有当时报纸的报道,是到了黄昏时才到天津的。

因为他升官了,天津当地的官员要来欢迎袁世凯,所以他们在天津火车站还举办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一直到晚上,他才到荣禄的直隶总督衙门,向荣禄报告觐见皇帝的整个过程。他一定要向荣禄报告谭嗣同这件事的,首先他是荣禄的部下;第二,谭嗣同动员他“围园劫后”,他不报告荣禄,恐怕别人也会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又因为这件事关系太重大,关系到他的政治生命。就当时的实际情况来说,他一定得报告。

他告密是必然的,但是他的告密,不是戊戌政变的导火线,这已经成为学界共识了。

骆宝善: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当然和袁世凯的报告是有关系的。但是他们被杀已经是八月初九的事,已经到了所有事情都尘埃落定的时候了。

袁世凯其实是个维新派

南都周刊:袁世凯一直是倾向于改革维新的?

骆宝善:应该是。袁世凯的政治生涯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如果将袁世凯的人生历程划分为几个阶段,在甲午战争之前,他是个道员,属于中下级军官,还没有决策权。甲午战争、小站练兵之后,他才真正地登上历史舞台独当一面。义和团运动时期,1899-1900年之间,他才成了封疆大吏,从山东巡抚到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在此之后,1907年,他被调到中央,任军机大臣。1908年,光绪、慈禧去世后,他被罢了官,两年多的时间,他赋闲在家。从一个低级的官员,到封疆大吏,再到辛亥革命之前,他都是个改革者,而且是个不错的改革者。

甲午战争之后,戊戌变法时期,他已经表现出维新改革的精神和意图。甲午战争之后,有见识的中国人还没有达到要改革政治制度这样的高度,甲午战争提出的第一道命题是要强国要强兵,只是感觉中国的军队太弱,想要学习西方的军队建设。康有为梁启超也有这样的诉求,但是袁世凯和一般的知识分子、一般的文职官员相比,有他的优势,就是他在朝鲜前线指挥,看到了甲午战争的真实场面,更深切地认识到了军队存在的问题。

当时国家临时指挥军事的机构叫军机处,军机处向光绪皇帝建议,任命袁世凯在小站练兵。可以说,在他成为中华民国总统之前,他就倾向于维新改革,而在他就任总统之后,同样如此。

袁世凯与宋教仁案

南都周刊: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和革命党商定,本来是说要定都南京的,后来因为北京兵变,才定都北京,北京兵变是不是袁世凯授意的?

骆宝善:史书上都说是袁世凯授意的,但是现在学术界对此问题深入研究之后觉得,说北京兵变是袁世凯指挥的,证据不足。有学者就认为:袁世凯当时不去南京就职,在北京就职,实际上当时双方已经达成了共识,袁世凯没有必要再发动兵变以定都北京。袁世凯在北京就职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

南都周刊:还有宋教仁一案,至今仍然迷雾重重,如果袁世凯本人真的不知情,那么国民党内部刺杀宋教仁的可能性是否更大一些?

骆宝善:宋教仁遇刺一案,到现在学术界都没有完全弄清楚。宋教仁主张议会政治,要建立责任内阁,这是他的一贯主张,相当于现在德国的政体模式,掌握实权的是总理,这和孙中山的主张也不太一样,孙中山主张的是总统内阁。

民国二年,国家稳定了,同盟会联合了其它一些小党组成国民党,名义上孙中山是领袖,但孙中山没有担任国民党总理的位置。宋教仁实际上是国民党的党魁,如果要进行议会选举,国民党是议会第一大党,以当时议会的规定,第一大党的党魁就是总理,那么宋教仁当可出任总理一职。宋教仁就以总理的身份到处发表演说。

宋教仁和袁世凯的政治主张不一致,但现在没有确凿证据说明是袁世凯指使人暗杀的宋教仁。宋教仁遇刺后,从凶手那里发现的电报,和北洋政府牵连的内容都在,但是要说这是袁世凯指使的,证据不足,因为袁世凯没有必要杀宋教仁。

现在也有学者在论证,这是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的结果。上海这个地方,并非袁世凯势力范围,而是国民党陈其美的地盘,刺杀宋教仁的应夔丞(应桂馨),是陈其美的人。但是这方面的论证也有它的不足之处,所以还是一个谜案。

袁世凯与“二十一条”

南都周刊:袁世凯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也是他一直受诟病的地方。不过,据我们所知,经过讨价还价后,签订的“二十一条”实际只剩下“十二条”,那么大众知情吗?

骆宝善:大众其实都知道,我们的很多政治运动其实都是给政治家们给鼓动起来的。当时“二十一条”签订了几条,中日双方达成了怎样的妥协都有公布,大部分中国人都知情,怎么能说袁世凯卖国呢?

南都周刊:在袁世凯的努力下,外蒙曾于1915年6月7日取消独立,他在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方面还是做了很多努力?

骆宝善:外蒙古宣布独立时,袁世凯曾想派兵攻打外蒙。正是在北洋政府时期,民国一度将已经独立的外蒙古收回中国。现在保留有袁世凯坚持外蒙古是中国一部分的文件,他一直试图劝服外蒙古不要独立,继续留在中国的大家庭中。

但是,俄国在外蒙驻兵,等于就是依靠武力强行独立,袁世凯也没有办法,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的军事实力与俄国相比还处于下风。如果强行收复外蒙,等于就必须要与俄国决一死战。袁世凯还不敢走这一步,主要还是想以外交手段来处理这一问题,在袁世凯活着的时候,外蒙曾一度取消独立,他派了军队到了现在外蒙古的首都乌兰巴托(当时叫库伦),后来俄国人又让外蒙古分离出去,这是袁世凯去世之后的事情了。

袁世凯为什么要称帝?

南都周刊:那袁世凯为什么一定要称帝,他想要实行君主立宪制?

骆宝善:20世纪初,1905年-1911年,中国出现了一场立宪运动,不只是袁世凯一个人主张立宪,袁世凯只能说是立宪派的领袖。当时中国太落后了,中国的一大批知识分子和官员,看到了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它们都崛起了。他们就想改变中国的君主专制现状,实行西方的君主立宪政体,这是相当了不起的改革举措。

改革,是全国上下一致响应的举动,只是是共和立宪,还是君主立宪,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和以康有为等为代表的君主立宪派,分为两派。立宪,是共识,只是采取革命还是改革的手段,双方有分歧。

南都周刊:袁世凯称帝,是在当时共和政体的民国因事权牵掣造成纷扰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他对多党议会制度对于总统权力的限制是否已经腻烦了?

骆宝善:那样一个年代,不管是革命党人,还是袁世凯,大家对于共和政治、议会制度的了解和认识,都是很浅薄的。民国初年的局势,袁氏当国的几年,所制定的制度和政策,从本质上来看,是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政权,但是具体怎么建设、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规则,他们不了解、不懂得。这种制度的各个方面,中国官员和知识分子都有盲区,都有感到陌生之处。袁世凯有袁世凯的弱点,革命党也有革命党的弱点。

袁世凯觉得,他无法实施作为大总统的职权,遇到很多障碍,这既有他不适应共和制度的一面,也有议会制度造成的困扰。当时在议会制度下,很多议案无法达成共识,无法做出决议,这恐怕是他作出恢复帝制的根本原因。

这里有一个概念,共和议会和君主立宪,都是资本主义制度,所以袁世凯要恢复帝制,并不等于他就是要回到满清的君主专制时期。就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来说,也有总统制内阁、君主立宪内阁之分,现在也是这个样子。

比较客观地说,袁世凯的目标是这样的追求。袁世凯称帝之后,引起举国反对,那是因为大家觉得,已经共和了,恢复帝制就是倒退、就是反动。但在反对声中,袁世凯为什么还坚持要恢复帝制,这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地方,这也不是一个政治历史人物的问题。我的看法是,袁世凯是觉得君主立宪制恐怕比较能贯彻他的立场和主张。

南都周刊:君主立宪制和君主制还不太一样,君主立宪,皇帝是个虚君,没有实权,可是袁世凯应该还是想大权独揽,他的目的真的是实行君主立宪吗?

骆宝善:只能这样说,就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文书,他在民国实行的政治制度,是一种资本主义制度。他当大总统乃至“洪宪”年号之后所公布的政策、政令,本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所有的政治文本都在,可以查阅。其差别,仅仅在于君主立宪还是总统立宪而已。

南都周刊:蔡锷当初多次劝进袁世凯称帝,后来却又起兵讨袁,为什么蔡锷的表现会前后不一?

篇5:治世之道

——于丹《论语》感悟……学习记录

·德政:

①以身作则;

②勤勉谦恭;

·治世五美:

① 惠而不费;“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② 劳而不怨;“择可劳而劳之”

③ 欲而不贪;“欲仁而得仁”……引导欲望

④ 泰而不骄;“君子众寡,无大小,无敢慢”

⑤ 威而不猛;“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

——真君子从不攻击他人,只是拓展自己!

·远离“四恶”:

① 不教化而杀谓之虐;

② 不诫事成谓之暴;“事成”……急功近利

③ 慢令致期为之贼;不交代工期,最后急催促

④ 犹之与人谓之有司;出手不大方,吝啬

篇6:心得体会之《公共管理学》

自从人们开始组成群体来实现个人无法完成的目标以来,管理工作就成为协调个体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了。由于人类社会越来越依赖集体的劳力以及越来越多的有组织的群体规模的扩大,管理人员的任务也就愈发重要了。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认为管理学同样与我们息息相关。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管理工作适用于各种大小规模的组织,盈利与非盈利的企事业单位,制造业以及服务性行业。因此,学好管理学对于学生干部在现在乃至今后步入纷繁的社会,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都有其非常深刻的意义。

管理学潜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首先就一个人而言,他在学习中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必须通过制定一份计划(或长期或短期),然后同过这份学习计划控制自己并且有效的分配自己的时间、精力,还要有效地选择合适的信息,从而达到自己的计划,取得成功;又或者一个人的一生必须经过仔细的规划、组织,要不然这一辈子将浑浑噩噩。大至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小至一个企业,一个家庭,甚至到每一个人都处在管理学的范围之内并受其影响。所以说管理充溢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如在管理学行程中提到,管理活动所引出的一切问题,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这个推动力并继续推动这个社会的发展,正在并将长期影响着人类社会。

对学生干部来说,作为联系老师和同学的桥梁和纽带,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主体,必须具备其应有的素质。首先,应以人为本。在当今中国注重的是一种“和谐”、“含蓄”的管理理念,强调的是一个以感情为基调的传统社会,尊重人,以人为本,强调人的重要性。学生干部在其管理工作中要切实遵循这一原则。

其次,必须处理好人际关系。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修有足够强的人际技能,这是其立足于社会的基本点。而学生干部亦是如此,这就印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学生干部应该树立位同学服务创造良好学习氛围的工作宗旨;要身正为范给同学起到旗帜鲜明的导向作用。要细心、耐心地给予同学们学习生活的帮助和指导。

再次,分工与协作,分工要求各尽其责,协作便是“团队精神”。学生干部应形成一个凝聚力、向心力极强的一个团队,并且各尽其职,互相协作,才能发挥其最大的管理优势。除此之外,学生干部还应具有自我控制能力。首先遇事不慌而要冷静、理智,是其开展工作的前提,这就需要其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要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稳定的情绪,健康的身心,做事要自信。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端正的心态且加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一个好的完善的计划必定能够帮助我们更快更有效的确定行动方向,从而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时代华纳说:“我们力求成为最受尊敬和最为成功的媒体公司——在我们的经营范围内成为领导者;以优质、卓越闻名于世。我们成功的灵魂在于聚集最优秀的人才,包括世界上最好的记者和作家,并使大家创造性的思考和工作。”这些公司都清醒的规划好了其长远目标,这就使得他们之后的经营方向目标明确,并可以因此而调整期相关战略。其实学生干部在工作中完全可以借鉴那些企业、公司的经营策略,规划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工作方向和目标。和其他管理者一样,学生干部应达到几种境界:第一,自知不能;第二,不知有能;第三,能在卓越。必须有自己的一套理念。俗话说:理念为“体”,能力为“用”。“用”不足可以找人帮忙,“无体”则为无头苍蝇。

在《易经》中有一种说法;:生生之谓易,易是指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即是指变化,天地万物随时随地地在一定的自然规律下不断变化的,在这些规律下产生了很多的思想、学派,管理学也随之诞生。人类活动的一切表明“变化”的重要,缺少了“变化”,世界、人类的发展见寸步难行。

在古代的中国,存在着相当多的管理理念和哲学。比较有影响力的儒家学派认为管理应该是“以人为本,道德教化,以仁爱治天下”;而道家学派提出的是“以道为中心,以德治国,无为而治”,老子是怎样阐述这个理念的呢?他极力反对“有为”,他认为国家的禁令越多,人民越贫穷;政府规定越多,社会越混乱。不能为了管理而“管理”,不知所谓“管理”。而他认为“无为”就是:不任意妄为,“无不为”就是:为而不恃,为而不争:而法家则认为管理应“以法为中心,依法治国”,其理念衍发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种种说法不一,众说纷纭。

篇7:学习管理学原理之心得

【摘要】管理是人类各种活动中最普通和最重要的一种活动。近百年来,人们把研究管理活动规律所形成的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统称为管理学。自从人们开始组成群体来实现个人无法完成的目标以来,管理工作就成为协调个体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了。由于人类社会越来越依赖集体的努力以及越来越多的、有组织的群体规模的扩大,管理人员的任务也就愈发重要了。本文就是在学习了管理学原理、了解了许多管理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后,对这门课程的一些心得体会的记录。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心得体会

“在人类社会中,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任何事情成也管理,败也管理。”[1]虽然管理学是在人类社会开始工业化时才应运而生的,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是它发展得特别迅速,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空前巨大。

“管理活动自有人群出现便有之,与此同时管理思想也就逐步产生。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我们均可以找到古代哲人在管理思想方面的精彩论述。现代管理学的诞生是以泰罗的名著《科学管理原理》以及法约尔的名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为标志。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诞生以来,管理学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管理学的研究者、管理学的学习者、管理学方面的著作文献等等均呈指数上升,显示了作为一门年轻学科勃勃向上的生机和兴旺发达的景象。进入21世纪,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管理学仍然需要大力发展其内容和形式。”[2] 进入大学学习以来,自己涉足的第一门管理方面的学科就是《管理学原理》,以前一直对这门学科没什么了解,经过几个月的学习,我有了不少收获,虽然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和了解还是非常少的,但我对这门课程很有兴趣,想在将来继续学习下去。自从人们开始形成群体去实现个人无法达到的目标以来,管理工作就成为协调个人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了。组成群体无非是为了集结个人的力量,以发挥集体的更大作用,这种群体实际上就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组织”现象。所谓组织,是由两个成两个以上的个人为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组织是一群人的集合,组织的成员必须按照一定的方式互相合作,共同努力去实现即定的长一组织目标。这样,组织才能形成整体力量,以完成单独个人力量的简单总和所不能案秤的各项活动,实现不同与个人目标的组织总体目标。组织存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企业是一种组织,任何一个组织,都有其基本的使命和目标,而组织的使命和目标说明了组织存在的理由。以上是我对管理含义的认识及和其重要性的分析。

《管理学原理》这门课是本学期的必修课。作为一名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当初我选这个专业也是基于对这专业的兴趣,将来有意愿成为一个管理者,虽然可能多数是管理工程,但是多多少少也会面临人才问题,面对人才管理问题,曾听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也从侧面说明了管理的重要,因为,要留住人才,关键就在于管理,因此,必须要努力学好这门课。

光阴似箭,时至第十五周,这门课也即将修完。通过这学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多少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管理就是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到即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作为当代大学生,无论学习的专业是否与管理有关,都应该好好学学管理学,看看管理方面的书籍,因为管理学与我们息息相关,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管理工作适用于各种大小规模的组织,盈利与非盈利的企事业单位、制造业以及服务性行业,因此,学好管理学对于我们现在的学生会工作以及以后步入纷繁的社会,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都有其非常重要的意义。

谈其事,必先谈其人。先说说我自己吧,我是学管理专业的,对于我来说这是一门专业课,我有义务学好它,虽然我上课偶尔会发下呆,走下神,但是不管怎么说,我是一定会努力学它的。再说说另一个人,自然就是我们的老师了,她这学期给了我们十一个主题,让大家自己组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寻找资料,制作ppt,然后花了三个星期的时间,让大家展示自己的成果,这种教学方法让我感到非常有意思,大家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同时老师和同学的距离也拉进了许多。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学习,我对管理学这们功课还是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的,管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对组织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我觉得管理是无处不在的。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人际交往、自我发展等等,都会有意无意用到管理学的知识。不管将来会否从事管理事业,但可以坚信管理是生活各个方面必不可少的。管理学分为六篇,主要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部分组成。每一篇都有特定的目标主旨。而计划是所有管理学职能中的首要职能,也让我有比较深的体会。

正如哈罗德·孔茨所言,“计划工作是一座桥梁,它把我们所处的这岸和我们要去的对岸连接起来,以克服这一天堑。”[3]计划工作给组织提供了通向未来目标的明确道路,有了计划工作这座桥,本来不会发生的事,现在就可能发生了,模糊不清的未来也变得清晰实在。在日常生活中计划是无处不在的。计划是指制定组织目标并确定达成组织目标所需的行动方案。计划工作首先就是确立目标,然后,使今后的行动集中于目标,并预测和确定哪些行动有利于达到目标,哪些行动不利于达到目标,从而指导今后的行动朝着目标的方向迈进.没有计划和目标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计划工作的基础是确定目标,计划工作的核心是决策,计划的关键在于实施。管理的其他职能只有在计划确定了目标之后才能进行,并且随着计划和目标的改变而改变。计划在管理职能中是处于首要地位的。现在有很多人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做了计划也只是在做无用功而已,所以他们都不愿意做计划。其实不然,我认为计划是为了有备无患,做了总比没做好。

然而,制定计划要具有预见性、针对性、可行性和约束性。就是在行动之前对行动的任务、目标、方法、措施所作出的预见性确认。但这种预想不是盲目的、空想的,而是以上级部门的规定和指示为指导,以本单位的实际条件为基础。计划一是要根据上级部门的工作安排和指示精神而定,二是针对本单位的工作任务、主客观条件和相应能力而定。总之,从实际出发制定出来的计划,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计划。可行性是和预见性、针对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预见准确、针对性强的计划,在现实中才真正可行。如果目标定得过高、措施无力实施,这个计划就是空中楼阁,反过来说,目标定得过低,措施方法都没有创见性,实现虽然很容易,并不能因而取得有价值的成就,那也算不上有可行性。约束性,计划一经通过、批准或认定,在其所指向的范围内就具有了约束作用,在这一范围内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必须按计划的内容开展工作和活动,不得违背和拖延。

其实在生活中,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无论办什么事情,事先都应有个打算和安排。有了计划,工作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步骤,就可以协调大家的行动,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减少盲目性,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计划本身又是对工作进度和质量的考核标准,对大家有较强的约束和督促作用。所以计划对工作既有指导作用,又有推动作用。大至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小至一个企业、一个家庭,再者到一个人都处在管理学的范围之内并受其影响,所以说管理充溢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如在管理学形成中提到,管理活动所引出的一切问题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这个推动力并将继续推动这个社会的发展,且长期影响着人类社会。在学习管理学中,其实管理学的理论都不难,难的是要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也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虽然我们现在还难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走入社会,走到工作岗位上去,但是我们可以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发现管理的痕迹,或者观察领导是怎么管理别人的,常动脑,多思考,多为以后做准备。

总之,管理学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并且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学科,虽然形成学派的时间较短,但是,对社会的贡献是不可限量的。对于这门学科,短短的几段文字表达、看书都是远远不足的,只有深入的学习,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的改进、创新、累积和学习中国和外国的好的管理经验,这样才能走上成功之路。不断的实践才能完整的去体会、感受这一门博大精深的管理艺术。由于本人未能深入研究这门课程,只是相当浅显的心得而以,以上便是我的心得。

【参考文献】

[1]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页

篇8:治世管理学之心得体会

天下人称曹操奸雄, 主要是因为他为了达到自己的事业不择手段, 心狠手辣。首先在其逃避董卓通缉时, 由于其多疑, 错杀了吕伯奢全家, 并当着陈宫的面, 叫嚣了一句:“宁天下人负我, 莫要我负天下人。”从此, 曹操在天下人眼中就成了疑神疑鬼, 忘恩负义的典范。接着曹操在其生命中又犯了第二次最大错误, 当其父被陶谦部将张阖杀死后, 曹操率军直逼徐州。在战争中由于丧父之痛, 曹操显然有些丧失理智了。他扬言进入徐州后要将徐州之地夷为平地, 鸡犬不留。并在战争途中大肆杀戮百姓和战俘。此事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评到:“曹操父见杀而兴兵报之, 是也;阬杀男女数十万人于泗水, 徧屠城邑, 则惨毒不仁, 恶滔天矣。操之所以任天下之智力, 术也, 非道也。”这事使曹操的名声真正到达了罪恶的极点, 甚至有人开始称曹操为魔王了。真正让他才为汉贼的事件是其挟天子以令诸侯, 并视汉天子与无物, 由于此中事件过多, 我只能通过一些具体事件进行说明, 例如:《三国演义》中记载:打猎之中, “转过土坡, 忽见荆棘中赶出一只大鹿。帝连射三箭不中, 顾谓操曰:‘卿射之。’操就讨天子宝雕弓、金鈚箭, 扣满一射, 正中鹿背, 倒于草中。群臣将校, 见了金鈚箭, 只道天子射中, 都踊跃向帝呼‘万岁’。曹操纵马直出, 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众皆失色。”。天子是天下之主, 作为臣子必须向尊敬自己父亲一样去尊重他, 曹操虽位极人臣, 但始终是大汉王朝的臣子, 对天子如此无礼, 肯定不是一个忠臣应该有的作风, 如此大不敬的罪名奠定了曹操“名为汉臣实为汉贼”的称谓。再加上曹操毒杀伏皇后, 强行立自己女儿为后;屈杀大贤杨修;梦中杀死自己的近卫;为了鼓舞自军士气不惜利用无罪粮官的头颅。这些种种虽然助曹阿瞒成就了千古霸业, 但也让他成为了《三国演义》中号称“奸绝”的第一号奸臣, 为天下人所唾弃。

二、“治世之能臣”的表现

曹操的前期生活, 应该是一个全力为维护汉朝统治的贤吏。例如其在做洛阳北部尉时, 几根五色大棒, 执法无情, 不畏权贵。在其治理下辖区安定繁荣。在董卓作乱之时, 曹操散尽家财, 组成义军力讨国贼。当董卓撤离洛阳, 挟持天子迁都长安时, 只要曹操一人敢率军前往追击, 当各路诸侯为自身利益不在进兵讨贼, 各自吃光粮草后就领军散去后, 悲愤的曹操写下了千古名篇《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 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 乃心在咸阳) 。李傕、郭汜作乱, 汉天子蒙难, 天下诸侯确无人问津, 甚至还有人落井下石。天子为难之时, 是曹操主动站出来奉天子于许都, 结束了献帝饥寒交迫, 身无遮体之衣, 头无挡雨之瓦的悲惨生活。就算这是出于某种目的, 但是作为臣子, 他尽到了自己的本分。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战胜袁绍, 进而统一北方, 结束了北方长期的战乱局面, 让北方的人民免受战火蹂躏, 使他们能专心发展经济和农业。曹操“治世之能”在此时表现的游刃有余。在曹操的强大军事压力之下, 天下那些想趁乱自立为帝的人都被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袁术之流的皇帝梦想便是被这位大汉王朝最后的守护者捏碎的。本来实力足以定天下的曹操最后放弃了这个唾手可得的宝座, 只是将自己立为魏王, 这种表率作用在天下所造成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就如曹操自己所说:“设使天下无有孤, 不知当几人称帝, 几人称王”。曹操之举无疑让本来已经成为空壳的大汉王朝皇帝威仪延续了几十年。虽后来曹操的行为有所僭越, 但是那只是顺应实事罢了。曹操所为昭示了其作为汉朝丞相为大汉做了最后努力。曹操用人不拘一格, 只要你是人才, 不论什么出身他都会予以适当的重用, 就算你是降臣, 如果你有才, 又真心效力的话, 曹操会毫不犹豫的重用你, 贾诩等人就是例子。这符合曹操:“疑人不用, 用人不疑”的选才原则。就是这种“用人唯才”的用人方针才使曹操拥有了一支让他纵横天下的谋士团队。

三、曹操生命在后世的延续

曹操不光影响着中国的某些君主, 在后世日本也为一位伟人提供了指导。这位为伟人就是首先结束日本战国时代的大英雄织田信长。我私人觉得织田信长的成长历程甚至和曹操几乎一样。织田和曹操都是通过一场决定生死的大战奠定了自己的地位 (一个是桶狭间之战, 一个是官渡之战, 且两次战争都是以少胜多) 。织田信长也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主, 为了一个谣言, 其就逼杀了德川家康的长子德川信康。信长为了报复一向宗的背叛, 率军直逼比睿山。在夺下比睿山后, 织田下令杀光所有和尚和比睿山的居民, 并且一把火把比睿山延历寺这个日本佛教的的圣地烧的个精光。此事之后, 他也落下个“第六天魔王”的恶名。为了奠定自己的地位, 他扶持空壳将军足利义昭上洛。从此织田家成为了日本挟天子以立诸侯的第一大家, 在用人方面, 织田信长摒弃了以前世家武士的用人方针, 大胆启用贱民出身的木下藤吉郎 (日后日本的关白大臣丰臣秀吉) 等人, 使本家人才团队更加广阔, 这些被破格提升的人才也为日后织田家成为日本第一家立下了汉马功劳。而且两位英雄都为感叹时光飞逝, 生命短暂而留下墨宝: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织田信长则留下了:“人生五十年, 与天地长久相较, 如梦又似幻;一度得生者, 岂有不灭者乎?” (日本传统戏剧《敦盛》) 的名句。通过简单对比, 我觉得这两位英雄太相似了, 我甚至怀疑织田信长是跟着曹操的脚步走的。他们有着相同的毛病:残忍,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等等。在不同的时代里, 确有着两个如此相似的大人物, 我不禁想问是不是所有的成功人物都有这些坏毛病啊?或者说曹操的处事原则已被这个世界上的其他英雄所接受, 甚至被推崇为他们做事的准则。

四、综述

曹操这个人物至古以来就是一个被毁大于誉的悲剧英雄。他用自己的一生来平定乱世, 虽后来不服王统那也是无可非议的。汉朝早在黄巾大起义时就已经根基尽毁, 加之董卓之乱, 大汉的天下已经不姓刘了。既然刘姓已无天下, 曹操又何来篡汉之说啊。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假, 但这样做, 还是为汉朝延长了二十余年的名义上的国柞。假若操是奸臣的话, 那么, 二袁、刘表、刘备、孙权……谁是忠臣呢?如果找不出一个能维护汉政权的忠臣来, 还能说操是奸臣吗?

《三国演义》是封建时期的小说, 那么封建礼教就是它用来区分好坏的尺度。当时的天下是属于汉朝的, 汉家就算不行了, 没有能力来管理国家了, 皇帝也必须有姓刘的来做。别姓不能问鼎!万一汉家被别姓所篡, 而别姓中有姓刘的起来, 则姓刘的就是正统, 别姓的就是反贼, 天下人人得尔诛之。第八十回回目:“曹丕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就是这个意思。就因为这, 本来是“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的曹操被后人当成了奸贼的代表!这对曹操不公!曹操的一世英明不是毁在了自己所做的事上, 而是毁在了封建传统的君臣价值观上, 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给曹操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最后我想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结束我的论文:“曹操还还算一个英雄”。

摘要:曹操可谓是三国演义中被贬得最惨的人物形象。在世人眼中, 曹操就是一个心狠手辣, 叫嚣着:“宁我负天下人, 莫要天下人负我”的奸雄。就连编撰《三国志》的陈寿也还不客气的送给他“历观古今书籍所载, 贪残虐烈无道之臣, 于操为甚。”的光荣称号。但是, 曹操真的是一个这样的人吗?在我看来这只是封建时代强加给这位英雄的恶名罢了。作为一个现代人, 我们必须用我们的分析来给古人一个客观准确的评价。我仅想通过此文来表现我心目中的曹操。

关键词:曹操,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8.

篇9:”经营管理“培训之心得体会

一转眼四天的经营管理课程已经结束,虽然时间短暂,但凝聚利的经营模式和理念还是给我留下了一定的反思空间和思考的回味。回想这四天的课程,留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考核”二字,正如卢老师所说,一个完善、精致、科学、系统的考核体系会让公司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凝聚利的一天从晨会开始,既是对前一天工作的考核,也是对下一步工作的计划。卢老师的课程着重讲述了”日考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企业要想健康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做到自强,也就是卢老师所说的“强身健体”。他形象的说了四点:

一、文化是牵引力。

二、机制是发动机。

三、方法是各个环节的标准。

四、企业最大的生产力是使企业智能化。这四点意味深长、内涵丰富,无一不指向着“一日工作流程”此根本的重要性,只要是组织就要由经营管理来运转,那何为经营管理,经营管理实质上就是一日工作流程。

卢老师用幽默风趣的言语劝诫老板们不要虚伪。他以邓小平的“发展是硬道理“、”摸着石头过河“为例,倒置为”硬发展没道理“、”有桥为啥摸着石头过河“,诙谐过后不禁让人反思,确实如此,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相对的真理,真理需要适应时代。企业如何做大、做长、做久、做成百年老店,这是老板们骨髓里的需求。说到底就是把”一日工作流程“不流于形式地落实下去。那么如何使”日考核“落地呢,这就涉及到卢老师讲课的重中之重:4422=5+5模式了。第一个”4“为:四种基础基本工资:最低保障工资、年功工资(工龄工资)、学历工资、全勤工资,在讲述这四种基础基本工资的概念和作用时,卢老师提出了一个新颖的建议,他说法律是企业最大的智慧,企业要学法、普法、用法,要愿打官司、乐打官司,学会拿起法律武器保护企业的权益。第二个”4“为:四种考核工资:日考核工资、月考核工资、季考核工资、年考核工资,也就是”培训费“+”竞业限制费“。日考核考的是过程,月考核考的是结果,季考核考的是我们的晋级、晋职、技术问题,年考核又叫岗位股。这四种考核工资既有激励员工的作用,同时又维护了企业的利益,可谓相得益彰。归根结底还是要用”日考核“来解决所有问题,那么到底用什么来落实”日考核“呢,卢老师给出的了答案: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把简单的事情标准化,把标准的事情数字化,把数字植入”日工作流程“。就个人认为这其实就是在强调”责任至个人“的重要性。既可以解决员工上班无计划、懒散的问题,也可以起到把工作细化,做到360度无死角的作用。所以”凝聚利模式“就是一种”考查、考核“的经营管理模式。

其实明月集团是有智慧的,李总坚持的很多管理模式及看重点和“凝聚利“所强调的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相一致。正如重中之重的”一日工作流程”,实质上那香海的每天“六项工作日志“与其相同,总结今日、计划明日,唯一的区别的就是那香海的”一日工作流程“没有做到细化、数字化、考核化,会流于形式,而”凝聚利“的”日考核“做到了与工资挂钩,不流于形式则起到了实质性的作用。这也是李总现阶段所强调的严抓考核管理的原因,卢老师强调每个企业都有成立”考委会“的必要性,这与那香海的”考核办“可谓异曲同工。在培训的最后一天,田老师向学习者具体讲述了”述职“的重要性及具体操作步骤,并传授了管理的”四字经“:有规可依、有规必依、执规必严、违规必究、无规不罚、立即固化、此事再现、按固处罚。总体来说,明月集团的经营管理模式是前卫的、科学的,每年定期的述职大会让各阶层管理者在总结过去的同时又谋划未来,并能够在述职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有相同也有不同,管理模式是相同的,但是具体操作却不尽相同,“凝聚利“讲究的是有因必有果,有惩有罚,公平对待每位员工,没有特权,有标准、有要求。也就是卢老师所讲的”日考核四十字落地方案“,即事事有计划,计划有标准,标准有三量,三量有检查,检查有结果,结果有考核,考核手机化,比学赶帮超。所以说”标准“是尤为重要的,不得不说那香海的管理者是有预见性的,近来在忙完旺季之余杨洁副总经理严抓管理,要求各部门负责人制定相关岗位的详细岗位职责及标准,这正符合卢老师所强调的”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酒店的经营管理也必须制定严密的”标准方案“,这才是支撑酒店健康向上发展的活水源泉。但是,标准不仅仅是体现各岗位各人员需要做什么,而是具体到考核至个人、责任至个人,要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是什么,出现问题具体到考核哪个人、哪些人,及具体的惩罚措施,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标准“,才是真正可实施的”标准“,才是真正使企业进步的持久动力。但这也正是现在大多数企业不尽完善的地方。

上一篇:《羚羊木雕》特等奖下一篇:活了100万次的猫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