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学校学习总结

2024-05-06

十一学校学习总结(精选8篇)

篇1:十一学校学习总结

尊重生命成长

回归教育本真

----北京十一学校参观学习之浅感

本月中旬我有幸参加了株洲市教育局组织的“湖南省株洲市应对高考改革推进普通高中转型提质专题研修第二期”的培训活动,到北京十一学校进行了实地参观并认真聆听了北十一学校部分领导和老师们所作的精彩报告,所学所看让我真正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可谓思想震动、灵魂震撼。当我们正困惑于高中教师的职业倦怠、高中学生的厌学情绪、高分低能和绩优质低的输出状况而苦恼无奈、彷徨无助时,北十一学校的育人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实践给我们展示了一副美丽的教育风景画,给了我们一副美好且令人神往的教育愿景图,也给我们树立了工作的目标、确立了努力的方向。北十一的改革既不是简单的课堂教学改革,也不是单纯的课程改革,而是定位于育人层面的改革,着力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尊重个性发展、尊重生命成长,创设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追求并回归了教育的本真。

一、定位培育人、造就人的办学目标

目标是一切行为的指南,教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在北十一学校行动纲要中明确了北十一学校的育人目标是着力于培养志远意诚、思方行圆,即志存高远、诚信笃志、言行规范、思想活跃的社会栋梁和民族脊梁,这是何等的胆略和气魄呀!我想,谁看到都会热血沸腾、激情迸发,必当引发男儿当自强、巾帼须奋进的豪情壮志。学校育人目标的具体内容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职业与人生规划,确立远大目 标,启发学生立志成为某一领域的领军人物或杰出人才;诚信做人,让每一位学生成为值得信任的人;强化学生自律意识,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鼓励独立思考,培养有自己想法的学生。从奋斗目标、做人之本和生存之道三个层面概述了学校培育人的方向和宗旨,阐释了教育的真实内涵和真正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对学生未来负责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注重教育本质、本源,彰显了对学生个性、人性和生命的尊重。

二、树立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

李希贵校长提出,北京十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生第一,学校的教育教学始终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一切为了人的自由发展、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为己任,最大程度地保留学生的学习个性,针对每名学生的个性需求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发现自我、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学习潜能,给学生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让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这是北京十一学校教改的精髓,也是其改革的灵魂所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学生个性化和发现学生的需要作为育人目标,北京十一学校取消行政班、实行走班选课,拆掉讲台、实行导师制,真正实现了教育成为服务的思想转变。具体来说,课程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分类分层开发开设;课堂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室分区、任务分层、课型分设;课外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实践活动和自修活动让学生扬长补短;在硬件方面,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建设了“三室 2 合一”即图书室、实验室、教室融合一体的功能教室,同时普及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移动互联终端设备,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功能,让教室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地方之一,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

三、让自主成为学生成长的内动力

教育的目的不是工业产品的生产也不是统一模型的塑造,而是尊重个性发展,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绽放各自最美的光芒。其关键是给学生以自主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主成长、成才。自主的前提是实施师生关系的平等,将教师从“警察”、“看守”、“门岗”的角色中退出来,变管教为疏导、变说教为沟通、变强制为自主。因此,北十一学校采取了打破行政班、取消班主任,改变班级授课制状态、实行走课选班制,充分给学生以选择的机会和权利,构建真正的师生平等关系,让学生拥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去激发潜能、激扬生命、自主成长。

学生的基础不同、喜爱和兴趣不同、将来的发展规划也不同,一样的课程根本满足不了学生的个性需要和发展,因此北十一学校基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对课程进行了系统开发,几年下来共开发了269门学科课程、34门综合课程、70个职业课程和60个管理课程,组建了268个社团,对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课程进行分层开设,对语文、英语、历史、地理、政治、体育和技术等课程进行分类开设,并且对艺术类学科进行整合开设了综合课程,针对特别学生开设了一对一的特 需课程,利用小学段针对部分学生实际开设了援助课程。丰富的课程就像超市货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需要和特长进行自主选择、自主规划。在这里,4000多名学生,每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课程表,做值日、社团、游学、职业考察随处都有课程,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彰显。在这里,课程价值不再是盯分数、做题,而是重在培养学生思维和能力,注重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探索精神、好奇心等的培养,着眼点并不止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是在不断选择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兴趣、才能和需求,将学习与自己的人生方向联系在一起。

学生的自主还体现在课堂学习方式的选择上,课堂学习分为自研、合作以及导学三种主要形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以及爱好进行自主选择。在学生管理方面学校也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比如期末评语,学生愿意让哪个老师写,就可以选哪个老师;小学段自习,学生可以提前在网上选择自己信任的老师,请他负责指导规划等等。

因为选择所以热爱、因为心动才会行动,自主必然培养起学生自律、自觉的习惯,自主必然能培养学生的责任和担当意识,自主能焕发学生的斗志,自主能挖掘学生的潜能,自主能让学生在青春成长的跑道上越跑越快、越跑越好,自主是学生成长的内动力。

四、让评价引导学生成长

在学生自主成长的过程中,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是必要的保障。尤其是打破行政班级、取消班主任后,开放的、个别化的、多样化的课程开设更需要标准化、专业化的评价。北十一学校变过去单一化的评价为多元评价,变过去终结性为主的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研究制定了评价标准和实施方案,细化了评价项目、突出过程性评价,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评价的过程管理和结果诊断,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引导学生不断进步,为学生自主导航、为学生成长把脉。在北十一学校,学生做什么都会反映在评价上,一堂课的表现如何,教师会在课后进行过程性评价;小学段自习,学校会根据学生自主规划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价;一个学期结束,学生拿到手的不再是几个枯燥的分数,而是一份包含了历次测验分数走势、所处分数段、文字分析、综合实践评价以及下一步改进建议的诊断报告。

同时,利用各种契机、寻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表彰先进,树立校园正气、传播正能量。在校园的廊道、橱窗到处是先进、优秀以及进步学生的表彰图片和事迹介绍,真正做到了让每一扇墙壁说话、让每一副图文育人,为学生的自主成长营造浓郁、积极的氛围。

五、让研究成就教师的专业幸福

只有把教师引向研究的生命状态,教师才会走向真正的专业幸福生活。根据学校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一切工作都服务于学生的需要和成长,由此出发必然带来了许多问题,怎样开发课程?怎样制定课程标准?开发什么样的课程才是学生的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 是学生所喜欢的?打破行政班、取消班主任后怎样管理?怎样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案?„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倒逼着教师和管理干部们不断进行思考和研究,这是管理者的智慧,这是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良药、更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为了创设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李希贵校长提出了“在工作状态下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观点,引导老师们个个做研究、人人爱研究,设置了备课组、工作坊、工作室、研究院等许多非行政的研究机构,为教师们构筑丰富的研究和交流平台。通过研究他们解决了改革途中一个一个的难题,通过研究他们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通过研究成功了学生、更成就了老师。这次聆听了多位教师的精彩报告,颇为他们的理论见解折服,他们自信饱满、汩汩而谈,他们都成为了教育行家,也正成长为教育专家。

总之,北十一学校的教育是基于人的兴趣、需要出发,通过唤醒和发现,尊重个性、挖掘潜能,创设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让学生自由发展、健康成长。这里的教育尊重生命成长、回归了教育本真,这里的教育为我们竖起了一面旗帜,值得我们积极借鉴、努力学习。

株洲县第五中学 王忠

2015.5.19

篇2:十一学校学习总结

昌乐外国语学校

王小健

近来,学校组织我们学习了《向北京十一学校学习》课程,通过学习,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了这所学校的魅力以及时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它的教育模式也十分的值得我们去借鉴、吸收、消化、应用。现在,我将自己的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崇高事业,其终极目标是为了人的自由发展,关乎学生的命运,关乎民族的未来。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改革,全面诠释了该校创新育人模式的真谛,系统展示了改革给学校带来的冲击变革和活力,读后令人振奋,令人鼓舞,令人深思。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考试分数、学校升学率,衡量教师与学生仅有分数这把标尺,课堂教学只注重教师讲,学生只是被动听,这种填鸭式教育教学方式不仅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特别是在当下社会心态浮躁、过分追逐功利化教育和过分强调分数的环境下,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独树一帜,抓住了教育的核心、教育的本质,具有独特的样本意义和示范作用,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十一学校提出,新时期学校的使命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将学生塑造成为一个值得信任的卓越的品牌,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受人尊敬的伟大的学校。学校的文化价值观是:改革创新,敢为天下先;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与共和国一同成长,共和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从学校教育的

核心课程改革入手,给学生多样选择,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以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课程目标是一切为学生成长服务,为每一个学生选择适合生命成长的课程。4000多名学生,每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课程表,做值日、社团、游学、职业考察随处都有课程,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彰显。课程选择已经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路标。你要知道你现在在哪,要知道到哪里去,然后自己决定路线。这就是十一学校课程改革的思路。在这里,课程价值不再是盯分数、做题,而是重在培养学生思维和能力,注重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探索精神、好奇心等的培养。

把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第一位。李希贵校长提出,北京十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生第一。以一切为了人的自由发展、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为己任,最大程度地保留学生的学习个性,针对每名学生的个性需求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发现自我、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学习潜能,给学生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让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这是北京十一学校教改的精髓,也是其改革的灵魂所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学生个性化,发现学生的需要作为育人目标,北京十一学校取消行政班、实行走班选课,拆掉讲台、实行导师制,真正实现了教育成为服务的思想转变。教育上,坚持教育的主体性,实施不被拒绝的教育,着力于培养志存高远、诚信笃志、行为规范、思维活跃的民族脊梁和社会栋梁。教学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创造条件努力让教室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地方之一,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重视教学常规,尊

重教学规律,坚持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实现学生多向成才。把培养人、造就人作为学校的第一要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立德树人,重点在于育人,其本源意义应该是激发人的真善美。北京十一学校教改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理念为指导,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尊重学生主体、对学生未来负责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注重教育本质、本源,彰显了对学生个性、人性和生命的尊重。这是该校教改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其改革呈显出一派生机的关键。

篇3:十一学校学习总结

一人一课表为学生定制个性化课程。十一学校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尝试分层走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课程。一人一课表,走班制学习,真正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让学生在选择中发现自己。

基于过程性记录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十一学校建立了面向学生个体的课程,记录学生课堂表现、行为规范、社会活动、同伴关系等形成性信息,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全过程多维度的记录,形成学生的完整成长报告册。

学业诊断分析为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持。十一学校开展测评时,通过平台智能采集学业数据,并按照教学班呈现多维度分析诊断,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实时了解自己的全科及单科学业分析报告,自动享有专属错题本,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利用平台的分析数据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

移动校园实现家校高效沟通。家校即时通讯以及创新性的过程性记录、班级文化建设、课堂管理、移动办公等功能,使家长通过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孩子在校日常表现,查看教师班级管理情况,促进家校共育。

篇4:十一学校“政变”记

一连好几天,北京十一学校生物教师王春易都没有休息好:她的脑海里一直在盘旋着一个问题:生物学科教室究竟该怎样建?

学科教室需要实现教室资源和课程培养目标的紧密结合。那么,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教室里究竟需要纳入哪些资源以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呢?王春易一直在苦苦思索,慢慢一个想法渐渐明晰起来:把生物教室变成一个学科博物馆!绝不能把学生的学习局限在书本里,更不能机械地把事实和规则从老师的头脑里搬运到学生的头脑里。

有了这个明确的想法,王春易带着生物组的几位教师欣喜地布置起来。教室四周的墙上挂满了生物学科的名言警句,花花绿绿的生物模型,叶绿体的结构示意图,人体器官结构图等,充满了生物学科味儿。书柜里配置了音像、图书资料、外文教材,方便学生借阅使用。100多个大大小小的瓶子,40多种绿色植物,实验器材,标本全部搬进教室。楼道也利用起来了,展板上面是生命科学的重大发现史,下面则是近10年来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和他们的研究成果。几百年的生命科学进程就这样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而语文学科教室,语文教师闫存林思考最多的是让语文、阅读走进学生的生活。在他的语文学科教室,最醒目的是三个书架,其中放了200余种400余本书。再环顾教室四周,墙面上布置了体现语文学科特征的喷图、贴纸。办公桌上,毛笔躺在仿古的书架上,涮笔的器皿静静地候在一旁。靠门口一个高低木头的小格子上,放着极具中国文化象征的兰花。黑板右侧贴着李白的诗歌,左侧挂有古典山水画。整个教室似乎浓缩了中国几千年文化,透着浓浓的语文味、文化味。

9月,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但是十一学校的不少教室还像工地。秦建云穿梭在工地中,干着推桌子、安装黑板、整理窗帘等各种琐碎的事情。周遭的老师经过,总是免不了嬉笑几句:“这也属于课程研究院?”秦建云总是乐呵呵的,笑而不语。他心里透亮,十一学校一场重大的变革正在悄悄进行,“这件事情做不了,课程研究院也就白干了”。

突破首先从闫存林的语文学科教室开始。看到教室讲台上的桌子有些破旧,秦建云笑着对闫存林说:“这么精神的一个小伙子,要一张破桌子?推出去吧。”闫存林不明所以地答应了。撤走了桌子,秦建云又同情地对闫存林说:“没有桌子,讲台那么高,要是腰给闪了,那可是大事。”顺势,又把讲台给刨了。没有了讲台的教室,迅速安装上了推拉黑板,拉进了教师的办公桌。

类似的教室改造工程一间间推进,持续了整个国庆节。国庆节过后,当教师们重新走进学校,赫然发现自己的教室已经变了模样。于振丽老师一周前恰好去了美国,回来后发现所有的教室都已经调整完毕,整个楼道里连一张讲桌也找不到,不由地感叹道:“怎么跟政变似的?”

痛苦地告别

上课了,面对新的教学环境,赵继红老师明显感到不适应。政治学科教室里摆进了大量的学科书籍,教室的前后还各有一台电脑。学生坐在教室里,总是习惯性地抽出一本书来阅读。课堂上一旦遇到问题,学生总会说:“上网查查吧。”

她突然感到,作为教师,她的资源优势丧失了。原来,教师是资源的占有者和控制者,经典的著作,总是教师先读,然后再传达给学生,而现在,学科教室的建设使学生和教师站在了同一个平台上。

她不由感到惶恐,自己该怎样吸引学生呢?在新的环境下,讲还能够吸引学生吗?如果教师的讲还不如书本来得精彩,学生又会听从谁的呼唤呢?

对于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来说,引进仪器设备是学科教室建设的基本内容。邓靖武的物理学科教室非常朴素,里面没有丰富多彩的装饰,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每张课桌上固定的物理仪器。这也造就了一个问题,如果物理课缺少了实验,学生肯定会失望,“如果不做实验,为什么要在这里上课呢?”学生们质疑道。

环境已经容不得教师不变,环境逼迫着教师改变 。物理实验就这样成了邓靖武的物理课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不改,教师面临着挑战。然而,改,教师同样需要面对挑战。赵继红改变了过去爱讲的习惯,实施话题教学后,学生冒出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教师根本无力解释,无法回答。她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到教师的功底、教师自身厚度的重要。她也慢慢地体会到,在教学中,教师更多的需要作为引导者,而不是主导者。在新的课堂上,教师需要做的是围绕着核心问题,凭借自己的智慧、自己的人生经验给予学生指点、启发和引导。

实验的大量加入,也使得原来的物理课堂教学流程不再适应需要。邓靖武只能打破传统做法,课堂以实验为主线,每一节课都设计具体的实验任务和目标,或者学习一个器材的使用,或者探究(验证)一个规律,或者观察一个物理现象,或者设计并完成一个实验,必要的时候再补充必需的物理知识。实验也没有明确的结论,需要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才能获得。邓靖武做过一个统计:一个学期57节物理课中有46节课是以学生分组实验的方式完成的,其余课由于器材限制也大多有演示实验;有时一节课不止一个实验:有时一节45分钟的课40分钟学生都在做实验。除此之外,邓靖武还以实验主题为线索,进行了课程内容的重整。

在充满未知的探索过程中,意外的惊喜常常发生,学生不时有新的发现、新的疑问,这些丰富的生成性内容经常是师生对话的源泉。课堂上大量的时间是师生在讨论、在对话、在分享,学生的思考也充实了赵继红和邓靖武对教学的理解。

闫存林对教室的功能一直有着自己的思考。他关切六个问题:第一,在教室里能否及时进行某个学科的阅读;第二,能否在阅读过程中就某一问题查阅相关的参考书籍;第三,能否随时进行实验;第四,能否迅速进入—个真正的学科环境;第五,能否集中看到学生的学科作品;第六,能否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交流。在他看来,学科教室较好地满足了这些需求。随着语文学科教室的建设,他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变化。教学从—篇篇分散的文章走向一个单元,教师从准备一篇课文的讲解变成设计一个单元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材料或者指定阅读的书籍,成为教师教学准备的重要内容。

nlc202309061940

学科教室的建设还改变了高三的复习状态。带了八届高三的孙京老师明显感觉到高三复习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孙京老师的教室里摆放着仪器设备,还有各种模型,如有机分子模型、无机晶体模型、氯化钠模型、电子云模型,墙上还挂着乙醛知识结构、醇类知识结构、烯和烷代表物的结构及性质、各类有机物衍变关系的图画。很多学生复习化学时都会来到这间教室,他们一边摆弄着模型,一边理解思考,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有些难点问题,过去老师怎么讲学生都不理解,比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而在学科教室里学生可以立即动手做实验,用十分钟就可以全明白了。学科教室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

“第56号教室”

2009年,《第56号教室的奇迹》在大陆出版,美国教师雷夫·艾斯奎斯的事迹打动了无数中国教师。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他坚守在同一所学校同一间教室长达25年之久。第56号教室既是雷夫创造教育奇迹的地方,也是他教育奇迹的见证者。

与之不同,在我国,教师往往有专门的集中的办公室。教室没有历史,不太可能进行文化建设的积淀,因为教师是动态的,而学科教室建设后,教室变成固定的,教师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建设符合自己学科特点的教学文化,并还能长期积累下去。换句话说,十一学校的教师可能像雷夫一样创造出了自己的“第56号教室”。

而学科教室的建设也在孕育新型的教师文化。

记者走进高三化学教室听课,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上课铃已经响过,不上课的陈鹤老师仍然坐在办公桌前,一点没有离开的意思。课后,与她们交谈才知道,这间教室由廖林、陈鹤、李红玉三位老师共用,他们每天都这样,一位老师上课了,其他两位老师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丝毫不受影响,而上课的老师也非常自然。

刚刚参加工作的陈鹤老师是第一年教高三,可她上课一点也不慌。她说,因为团队在,我随时可以求援,心里特别踏实。有时,课上三位老师会全部参与进来,与学生一起碰撞与交锋。师生之间不分彼此,毫无保留。

十一学校地理教师赵蓓在一次发言中坦率地说道,自己虽然在内心里已经意识到教育必须改革,但对于学科教室的建设自己最初并不十分理解。做着,做着,她发现这些好的设想是真正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是受学生真心喜欢的。做着、做着,自己就理解了;做着、做着,就享受了。她感慨地说道:“历史选择了我们,我们必须作出选择。不干,懂不了。”

篇5:北京十一学校考察学习 王建学

从精神层面来讲,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

先进的教育理念。校长李希贵讲:在传统的学校里,教育的全部意义可能就是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可是,如果我们从教育的终极目标看,却应该是通过挖掘他的潜能,培育他们的人性,不断推进孩子们的社会化,让他们走向成熟,学会自我生存。早在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制订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可以说,十一学校较好地实现了这一目标。十一学校制订了自己的《行动纲要》,而且每三年一次提交教代会审议,确定重大原则和基本价值观,同时,每年由校务委员会组织学校相关人员对关键成功因素的具体指标进行修订。《行动纲要》共有十五章116条,涵盖了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要求、管理体制、工作机制等方面的内容。《纲要》中有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比如对教师职业的定位、师生关系的阐述、家校协作的界定等,同时,对课程的设置,课堂的改革,科研的规划都有明确的要求。

之所以说十一学校是基础教育的颠峰,首先就表现在它的思想观念和办学理念的先进性,真正地做到了与时俱进。他们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创造自己、实现自己,给每个学生装上自我成长的发动机;发现、唤醒和帮助是教育的重要任务,发现学生的潜能比发现学生的问题更加重要;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是学生的平台,并非老师展示自我的地方,减少讲听,增加说与做;诊断出问题与考出好的成绩同等重要,及时的反馈是调整教学的重要依据。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让人耳目一新。

科学的思维方式。十一学校的校园面积不大也不小,它的路牌类似动物园的路牌式样,是学校的校园示意图,只标明您现在所在的位置,至于要到下一目的地,路线由您自己选择。在我看来,校园不大,建筑物也不多,完全可以直指目的地方向,之所以路牌如此设计,其实体现了十一学校改革的理念,即由单一的模式向可选择的模式的转变。

十一学校的校门前有三个由小至大的雕塑,造型很简朴,就是斜立着的镂空的内圆外方的红色模块。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是内方外圆,而十一学校反其道而行之,并拟定了“志远意诚、思方行圆”的校训格言,这又是一个逆向思维的案例。

思想决定行为,思路决定出路。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有什么样的行动纲要,有什么样的行动纲要才有什么样的发展方向。十一学校的全新思维并不是华众取宠、标新立异,它没有那些华丽的词藻和空洞的口号,更多的是朴素的语言中包含着深奥的哲理,让人一看就懂,当然,付诸于实践则需要花一番功夫。多元思维,寻找中间地带,“你对我也对”,避免两极思维;当我们不错的时候,我们也不一定就是对的,当我们对的时候,别人也不一定不对;事情的成功不一定按一种思路完成,有时候按我们的想法办,事情会成功,按照别人的思路办,也照样成功。十一学校的行动纲要如此说,而他们也是如此做的。

高超的创新能力。把想法变成做法需要能力来支撑,十一学校就是具备这种能力。改革总会是有风险的,如何回避风险,就需要科学的层顶设计和周密的组织实施。在十一学校创新无处不在,无论是学校管理还是教育教学,面对中国教育共同面临的困境,他们选择了突围。

十一学校的突破是从选择开始的,在李希贵看来,好多问题都是因为有了选择才迎刃而解。没有了粮票布票,买东西就自由了,有了自助餐,吃东西就自由了。于是乎,他们大胆地取消了班级,也不设班主任,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选择的、独一无二的课表,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充分调动,虽然同样很苦很累,但他们是快乐的;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那么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与之相适应,学校的组织结构也必须进行调整,课程的设置也就必须进行重新规划和设计,由此十一学校的一系列改革创新也就应运而生。

在改革创新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也是经常会面临的一大课题。通常的做法是“不破不立,先破后立”,而十一学校则反其道而行之,往往是先立后破,这样才能保证改革的平稳过渡和顺利推进,当然,具体到某一项改革,或许也是不破不立,例如在推行专班制和导师制过程中,他们则采取的是先破后立的办法。“因事制宜,分类指导”是永恒的法则。

勤奋的敬业精神。在十一学校学习期间,我还在思考一个问题,李希贵为什么能成为教育家?十一学校为什么能成为名校?最终悟出的结论是,之所以能够成为名人,是因为他全身心地投入事业。李希贵即使是在火车上,飞机上也在思考教育改革的问题,他舍弃了教育部官员的岗位,还是回到学校担任校长,因为他觉得实践比理论更为重要。之所以能够成为名校,是因为有一批全身心地投入事业的人,在学习期间,我几乎问及所有讲课的老师们,问他们的时间是怎么安排的,他们的回答几乎也是一致的,就一天而言,早晨七点多钟到学校,晚上很晚才回家,中午几乎不休息;就一周而言,周一到周五基本上与学生在一起,周末才能做自己的事情,这里所谓自己的事情并不是指私事,而同样是自己工作上的事情。当我们问及如何克服职业倦怠的问题时,他们说根本没有这个概念。

与此同时,强烈的责任感也是他们成功的关键因素。副校长秦建云在给我们讲课时说到,如果说中国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和缺陷的话,主要出在基础教育领域,而不在高等教育阶段,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姑且不论,这种担当意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一个星期的时间内,李校长两次给我们授课与交流,在学校里天天能够看到他的身影,我们与负责培训工作的金主任商量,想请李校长适当时候来黄冈给我们讲学,但他面有难色地告诉我们只能试试看。李希贵是名人,当下的名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社会活动比较多,出席各种会议,参加各种活动,但据介绍,李校长很少离开校园去从事这些活动,在十一学校连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其为“贵爷”,因为他们太熟悉了。假期有一些空闲时间,他倒是在北京的各处楼盘游走,目的是想了解哪里的价格更便宜一点,拣便宜一点的房子去团购,以解决教师的住房问题,有这么关心教师的校长,谁不愿跟着他去干事创业呢。

从专业的层面来讲,我认为需要学习借鉴的主要是“两改”和“两转”。

“两改”即“课堂改革”和“课程改革”。

课堂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基础。十一学校的转型是从走班制开始的,取消行政班,取消班主任,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胆量的,因为沿袭了几十年的教学模式已经根深蒂固,学生能否适应,教师能否适应,还有家长能否接受,这都是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课堂改革的本质有两点:一是让学生拥有自己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极大地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规划提前到了基础教育阶段。二是让教师都承担育人的责任。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班主任的权力和责任相对集中,实行走班制以后,所有的教师都要承担育人的责任。把选择权给了学生,师生关系就平等了,老师们真正地从学科教学走向了学科教育,他们每天都会遇到新的问题,学生们不断地给老师提出新挑战、新课题,老师们自然无法懈怠。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十一学校坦言他们的课程改革依然处在探索阶段,为实现全面育人的价值,必须构建以培养“学生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的课程体系,这个体系包括课程的内涵、功能、结构、管理、教学和评价等内容。十一学校的课程体系分两类,即理科方面的分层教学和文科方面分类教学,这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他们已经设置的课程高达300余门,其工作量之大难以想像,需要投入的人力、财力和精力可想而知。编制学生的课程表也是一项繁琐的工作,十一学校专门设置了课程研究院,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制订自己的课程表,为此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张课程表。十一学校的《行动纲要》中专门设置了课程一章,提出坚持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各个学科都要加强学科课程的顶层设计,明确学科课程建设的思路,进行系统开发。要求树立处处是课程,时时是课程的意识,确定系统的课程观,制订多元化、个性化的课程实施战略。同时,引进整合国际优质课程,积极开发与实施国际课程,在可能的领域里努力实现中外课程的融合,这也是十一学校的教学走向国际化的标志。

“两转”即“教师转型”和“组织转型”

教师转型必须建立在观念更新上,即教师必须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李希贵校长先后出了两本书,一本叫《学生第一》,一本叫《学生第二》,究竟是第一还是第二,看过以后才知道,他是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这个道理的,其实也是教师转型的理论依据。

教师转型是个痛苦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指挥棒掌握在教师的手中,实行课堂改革以后,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教师就得要时刻准备应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一个人要对付二十多人,即使教师的知识储存量再大,恐怕也是难以应付的,这就迫使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增加知识储备。深层次的还有“师道尊严”的问题,过去教师们的职业尊严来自于课堂上的侃侃而谈,可以自由自在地展示自己的个人魅力,如今讲台被“撤”掉,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新的权威如何树立,这也需要教师们认真应对。

教师转型还体现在课堂的设置和教学的模式上。第一次走进十一学校的课堂时感到很奇怪,一个课堂里有两个老师、一个在台上讲,部分学生在听,一个在后面角落的办公桌前与几个学生轻声交流,还有几个学生在自己看书,既不听讲,也不发问。原来十一学校的课堂也“变脸”了,由传统的教室变成学科课堂,就像司机拥有自己的专车一样,教师拥有自己的专门教室,有时可能是两个教师共同拥有一个教室,交叉授课而已,教师变成某间教室的主人了。当教师成为教室的主人后,教室的布置也就五花八门,物理化学的教室兼有实验室的功能,生物课教室最为漂亮,里面有花花草草,甚至鸟语花香。

组织转型是服从于教师转型的必然结果,其核心本质是实现从“管理”到“领导”的转变,其组织形式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化转变。学校去行政化的提法已经说了许多年,但真正实施起来困难重重,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十一学校则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十一学校《行动纲要》提出:学校将尽可能地压缩学校组织结构层级,减少无效劳动,让师生的需求以最快的速度得以反映;学校将通过调整组织结构,使各层级的管理跨度处于一个合理的范围。为此,他们副校级领导都要兼任一个年级或部门的主管,不是分管,分管就容易增加层级,这种模式强调的是“服务第一”、“师生导向”。

此外,十一学校还创造性地设立了评价诊断机构,并确立了诊断服务于组织的健康发展的理念。诊断区别于评价,而且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诊断结果。诊断涵盖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对作业、学生、教师、年级等,分门别类地进行评价诊断。

十一学校的组织建设还呈现另外一个特点,它的组织体系是完整的,党办、团委、工会等机构一应俱全,而且他们的工作任务同样十分繁重,并不是一般印象中的“一手硬、一手软”的特征。这些组织的工作紧扣中心任务,没有太多的口号和说教,以“润物细无声”的风格发挥自己的作用。他们并不强迫教师过多地搞形式上的集中学习,但教师在授课中也能引用领导人的讲话。十一学校被评为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关键是他们真正体现了党的先进性。

无容置疑,物质保障是推动改革的必要条件。无论是教学的设施设备,还是各种实验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扎扎实实地实行小班教学,需要配置更多的师资力量;在实现与国际接轨,尤其是办好国际部的教学,还需要聘请一定数量的外教;要确保教师的精神不懈怠,职业不倦怠,除了切实解决好待遇问题外,还需要高成本地进行培训,这对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而言,同样责任重大。

经过数年的探索与实践,十一学校取得了明显的改革成效,教育部历史性地以现场会议的形式推广他们的作法。十一学校谦虚地讲他们的改革还在路上,而我们呢?该上路了吧!

篇6:学校十一五文体总结

过去五年,在区管委会的正确领导和事会事业局的关心支持下,我校艺体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机遇,克难奋进,积极探索适我校艺体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广泛深入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艺体活动,促进了我校艺体工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将工作汇报如下:

一、开拓思路,努力实现文艺工作新突破

1.创新机制,服务校园文艺建设。

我校紧紧围绕和谐校园建设,突出重点,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一是深入调查研究。对全校各部门进行了专题调研,特别是对学生进行书面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书面报告。二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根据工作安排,先后印发了《工业学校文艺体育工作意见》、《工业学校文艺工作考核细则》等相关文件,加强对各班级文艺建设的考核力度。2.扩大影响,积极打造文艺品牌。

开展文艺活动是文艺工作的灵魂。我校以各节日活动为抓手,精心组织校园文艺活动。每年组织学校师生到敬老院慰问演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每年一届的“文化艺术节”因其丰富的文艺内容、精彩的表演,成为我校文艺活动的一大亮点,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我们通过在活动质量上抓提高,在活动形式上动脑筋,在打造品牌上做文章,在扩大影响上下功夫,使我校文艺活动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可。

3.立足树人,加大校园文艺培养力度。

文艺社团是校园文艺繁荣的基础。为全面提升我校文艺活动的质量,我们以强化文艺创作为载体,逐步培大培强文艺社团队伍。学校专门下发文件,对学校各文艺社团及进行了明确,同时,出台了《工业学校学生社团管理办法》,鼓励各文艺社团多出精品力作。现在学校成立了书法社、合唱团、春盟诗社、健美操队、舞蹈队、服装设计与展示团等学生社团,使学生在兴趣的激发下,自觉实现素质的综合提高。

二、突出重点,全力推动体育工作新发展

1.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今年我校以活动育人为重点,以全民健身为抓手,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唱响“全民健身”主旋律。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工业学校全民健身实施方案》。年初,每年组织师生参加了“迎新春健身长跑活动”。为把“全民健身”活动办出特色,打造群体活动品牌,校长室,校工会组织开展了一篮球、排球、棋牌、自行车慢骑、跳绳、踢毽子等系列群众体育健身活动。活动期间,我们本着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的原则,立足基层,面向群众,统一部署,精心组织,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层次的需求,开展健身活动,形成全校师生联动的格局。现在学校成立有篮球协会、羽毛球协会、自行车骑游协会、乒乓球协会等组织,组织参加了市村支书、村委会主任乒乓球比赛、市乡镇乒乓球比赛、市体育舞蹈比赛、市残疾人游泳比赛和乒乓球比赛以及市全民健身摄影展等活动,并在多项比赛中名列前茅。

11月份,我们在全区开展了国民体质监测活动,参加测试人数达3000人次,为全面实施《全面健身计划纲要》,构建全民健身体系提供了大量的有效数据。

2.抓实学生体育和业余训练工作。

坚持以《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为抓手,贯彻落实《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中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推行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并使各项活动规范化、制度化。落实省、市体育局和教育厅有关“冬季三项”活动的通知精神,组织参加全区中、小学生跳绳、踢毽子、长跑冬季三项锻炼活动、区运动会、市广播操比赛。

培育学校特色体育活动项目。城东小学建立了围棋兴趣小组,并将围棋的学习作为教学科研项目。泰州实验学校作为目前我市唯一的“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通过强化体育课堂教学管理,细化体育日常活动考核,有力地促进了体育教学质量和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该校朱婷同学在海陵区中小学生运动会跳高比赛中,以1.33米的好成绩打破了小学组的跳高记录。杨桥小学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传统举重项目,以培养和输送人才为己任,遵循“从小培养,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原则,业余训练工作迈出新的步伐。在2007年市中小学生举重比赛中,扬桥小学的运动员们克服年龄小、训练时间短的弱点,以“弘扬传统、奋力拼搏”的精神,最终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目前,该校正积极申报“国家级奥林匹克俱乐部”。此外,四中附中的田径,二中附中的乒乓球,沈毅中学的篮球等项目也都各具特色。

篇7:顺德养正学校十一周工作总结

1、本周获悉,我校学生林嘉豪带着科技创新作品《古长城动物拉力卷扬机演示仪》和《全光路投影蔽光写真仪》赴德国参加2015年第67届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竞赛评审、答辩会,取得一枚金牌一枚银牌的好成绩!这已是我校学生第四次在国际科技创新发明大赛中获大奖!

2、在世界记忆大师杨冠新主任的带领下,我校脑科学研究与潜能开发工作效果显著,硕果累累。11月8日,为期两天的2015年第24届世界脑力锦标赛广州城市赛落下帷幕,我校李健、刘家月、招一天三名同学闯入十强。《珠江商报》记者专程来我校对此进行了采访和报道。

3、11月11日,在大良街道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中,我校史登玲老师的比赛课设计科学,恰当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课堂生动活泼,成效显著,深受评委一致好评,最终荣获一等奖,展示了养正教师的风采。

4、为了更好地拓展我校师生的国际化视野,打造国际化交流平台,11月10日下午,拔萃教育集团邀请了美国犹他州花园市市长、美国EEG教育集团主席John Spuhler、美国EEG教育集团总监Melissa Spuhler、费斯鲁德中学校长Dr.Steven Buuck等一行十人来我校进行交流。广东拔萃教育集团董事长杨冉先生代表集团与美国EEG教育集团主席John Spuhler进行了签约,标志着中美两大教育集团间的友好合作关系正式确立,将进一步推动我校国际化办学的进程。

5、11月12日下午,惠州市麻榨中学领导老师在叶展明副校长的带领下一行十余人前来我校进行观摩交流,我校向客人们开放了三节公开课,并与客人们进行了交流研讨,麻榨中学领导老师对我校的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6、我校高度重视教学质量,为了对上半学期的学习进行检测,及时总结反思,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本周我校小学部进行了期中考试。学校认真组织,考场秩序良好。本次考试同学们的学习成绩又有了新的进步。

7、开学以来,我校小学部和初中部进行了多轮青年教师汇报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同课异构课、科组研讨课,通过这些公开课,加强老师们之间的交流和学习,进一步提高了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水平。

8、为了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锻炼学生的身体,提升学生的体育技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打造学生喜爱的校园,我校小学部和初中部充分利用大课间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深受学生欢迎。

篇8:十一学校学习总结

作为一名初、高中都在北京十一学校就读的学生,我亲历了学校从一个“正常中学”(每班40人、班主任制、 全班统一课表),到现在的“教改中学” (没有固定班级、学生自主选课、分层走班上课、小班制)的转变,借助十一网上选课平台,我们可以自主选定学习时段,每个人都有一张自己的课程表。学校还投入资金按课程要求设置了功能教室、自修教室、答疑室、学生讨论区域等学习场所。功能教室配备有供我们使用的能上网查阅资料的电脑等,使我们能置身在宜于自主学习的环境中。

初中伊始,寒暑假和小学段的作业都是布置预习任务。教师设计较详细的预习提纲,我们先自主研修,返校时首先检查预习效果,不仅提高了自学能力,还使得课堂上同学间讨论、讲解、质疑、辩论,再由教师点评成为可能,进一步强化了我们对知识的理解、 掌握、运用。

上海海事大学魏忠副教授曾质疑十一学校的不可复制性:“所谓的走班制、小班制,美国也走了50年,没有教师、没有校舍,拿什么去实现这种改革?”的确,小班授课使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增加了一倍,会导致很多学校的教师授课任务更加繁重,从而使教师感到身心疲惫。

校长李希贵曾在《让追随者成为领导者》一文中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 他提到未来的学校必须重新定义,它会是O2O的形态,线上有面向世界的学校,面向所有的学生;线下有许多转型后的学校。当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进度、深度都不一样的时候, 我们的学校到底应该做什么?这是北京十一学校今后三到五年第二次转型的战略。回到教育本身,“O2O”(Online to Offline)的概念其实并不新鲜。“翻转课堂”的实践就是基于O2O的探索。

下面我就从十一学校翻转课堂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学生学习效果、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展开阐述。

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翻转课堂教学法

1.翻转课堂相关的掌握学习理论

本杰明·布鲁姆20世纪60年代发现之所以会有部分学生成绩不好,是因为教师为班上所有学生提供的教学指导并不是完全均等的,教师实际上只给予了班上约三分之一的学生良好的鼓励和关注。大多数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更多地表现在学习速度上。他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其中心思想是: 只要提供最佳的教学并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多数学生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而传统课堂是无法照顾到我们所有学生的学习速度的,导致无法保证所有学生都达成学习目标。

这一掌握学习理论虽然很早被提出,但实际操作却难以实施,主要问题是传统的大班授课制与个别化辅导之间的冲突,导致部分学生为了跟上班级群体教学进度不可能按自己的时间和节奏进行学习,最终难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翻转课堂教学法是指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学生课前在家观看教师的MOOC授课微视频完成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把握学习进度,而课堂则为每位学生提供所需的频繁的反馈、检测和个别化的矫正性帮助,协助学生矫正错误,理解、掌握课程内容。

2.翻转课堂教学法模型

在教学过 程中,可汗学院 和MOOC是高中数学学科教学可借助的较好的网络学习平台,学生通过登录网站,加入教师的班级课程就可以进行在线学习。每个教学课堂微课程的时间是8~15分钟,包含原来课堂1学时内容,保证了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利用平台提供的问题交流讨论区和教师进行交流互动。十一学校高中数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法模型如右上图所示。

(1)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

ARCS动机模型。

教师对学生的课前任务进行了规划,那如何布置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 才能吸引学生做这些任务?学生为什么愿意做这些任务呢?

ARCS模型是由美国约翰·M·科勒教授于1987年提出的一个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模型,该模型指出影响学生学习动机有四个主要因素,即注意、关联性、自信心和成就感。而教师们给学生布置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就很好地契合了ARCS动机模型。

注意:学生对新知识的兴奋点都很高,学校提供的课本除了传统教材还有配套的专题读本,很适合自学。就拿一元一次方程这章来说,首先讲述了数学家丢番图的故事,作为知识的引入,娓娓道来,使得我们读数学书像读小说般有兴趣。

关联性:学生学一个知识点的时候,会很实际地关心这个知识有用还是没用,这个知识和我之前的生活和经历有什么关系,如为什么要学三角函数?学了三角函数有什么用?数学教师在微课程中演示弹簧作用下小球的高度是周期性变化的、地理的潮汐是一种周期现象、元素周期表核外电子的排布是周期性的规律,那么用来描述这些周期现象最重要的函数是什么?你们想知道吗?这时教师再引出三角函数。即便同学们以后从事的职业不能与数学密切相关,也会发现学习三角函数对以后理科学习、工程建设是很有用的。

自信心:学校在数学1到数学5五个学生层次设置的学习内容都是以基础知识为主,这无形中降低了我们在自主学习阶段中的学习难度。

成就感:布置一些有些难度而学生又能解答的问题,让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能力“非凡”。

自主学习任务单内容。

学习目标:反映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到掌握学习材料的程度,如观看微视频1、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熟记常用数集及其记法等。

学习方法建议:指明学生自主学习时的路径规划。

学习任务:把通过自主学习、观看微课程视频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一一列出,作为自主学习的向导。教师经常把教学重难点等转换为问题与思考,从解决问题入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原理和掌握方法。

困惑与建议:学生在课堂中往往自觉地把不发言当成一种常态,提问太简单怕被同学笑话,更怕老师的问题有陷阱。把不能理解的知识点或疑难问题写在这里,第二天统一反馈给教师,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建议的提出还促进了教学相长。

(2)微课程视频

受学生欢迎的微课程视频特点。

力求精简:学生对于超过15分钟的网络课堂是很难保持专注度的,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真正的微课, 每一节都应是精品。

实时小测:在微课程中插入与重要知识点相关的小测验,既提示了教师希望学生在看微课程时的关注点, 也能大大提升学生的专注度。

轻松活泼:语言亲和、活泼,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可汗学院式的教学往往比单纯的PPT录屏好得多。因为可汗学院是边画边讲,教师仿佛与学生同坐在一张桌子面前一起学习,犹如我们的良师益友,尤其是数学的讲解,将解题步骤一步步地呈现在一张纸上。

大数据微课程学习分析系统。

过去,学生的课堂表现如何,教师只能依靠“察言观色”。至于这种观察的全面性和准确率就难以评估了。

把微课程发布到MOOC、可汗学堂这样的平台上,教师还能够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并了解他的学习情况, 如每天在线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长短、学习习惯、学习过程中的疑难点、 完成在线学习回答问题与练习题的正确率等。

可以说,在O2O模式和大数据的背景下,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的尝试中正面临的困难。对学生学习情况有更深入的认识,有利于教师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在线学习效果,使得课堂的预设更有针对性,即使在一个教师面对四五十位学生的传统师生比模式下,个别化学习的实现也有了可能。

3.创新性课堂教学

(1)精讲导学

翻转课堂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不讲,而是要精讲,不是把课程内容的精华部分再讲一遍,而是要收集学生的课前学习反馈、存在的问题,讲学生最需要的内容。强调的是对症下药,讲求的是效率。当教师在讲学生自主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时,学生的注意力都非常集中,因为我们迫切地想知道问题的答案。

(2)作业互评

寒暑假和小学段的预习作业都是可以由教师公布答案、同学互评的; 作业可以通过手机拍照插入Word中上传MOOC系统,学生在个人后台可下载同学作业并批改打分。作业互评可设置为至少批阅3位同学的,否则减分。这样既可让教师从繁重的作业批改中解放出来,同时学生的重复批改又强化了自身对知识的巩固。

课堂上的作业、测试互评采用小组之间互评更好,作业成绩计入小组总成绩,调动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不懂的问题有小组内同学的帮助,在帮助同学和解决自己疑问的同时,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帮助他人,成就自我。

(3)协作展示

利用课堂时间开展团队活动。学生感受到团队需要我,自然就会非常投入,当自己想去做点事情的时候,对这些知识和概念就会记得很牢。对于进阶任务,学校数学课堂多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方法完成,教师会请每组一位同学上台解题,另一位同学上台解说,并接受全班同学的疯狂质疑,被问住将会减分。为提高本组成绩、“打压”其他组成绩,课堂中师生互动、同学互动成为常态,我们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教师的讲解也更有针对性。

(4)总结反思

教师在课堂上采取一分钟纸上陈述的方式,帮助我们锻炼总结、归纳各知识点联系、思维导图的能力。思考与反思是学生成长提升和经验总结的重要手段,而教师在后边的保障是重要一环。

学生视角看翻转课堂

1.被动式学习到自主学习的转变需要引导和过程

小学同学和邻居家孩子周末普遍都是上课外辅导班,在很多家长眼里, 自主学习是低效的,即使孩子学习极为优秀,对其自律性和主动性依然不放心,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去记忆,而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去思考。

其根本原因还是部分中学在自主学习方面对学生缺乏有效的指导,另外教师面对四五十人,还谈不上完全个性化教学。教育应当因材施教,翻转课堂的一个重要功效,就是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把课堂变成一个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2.翻转课堂是减负而不是增负

翻转课堂的作业应该安排在课堂内完成,如果课后还留和过去等量的作业,加上自主学习和微课程视频, 反而要占用大量课下的时间,是学生不喜欢的。

3.电子终端无线上网的合理使用

家长最担心孩子变成手机控,如何让学生将平板和手机用在学习上而不是游戏、娱乐上呢?我们在十一网上选课平台选课时会自主安排每天两课时的自习课,学校也通过《移动终端进课堂管理规定》和大力度积极的榜样引导及宣传工作促进学生合理使用电子设备,巡查教师会将合理利用电子终端用于学习的学生的学习画面捕捉下来,发布到“方圆十一”微信公共号平台,同时在楼道的电视里滚动播放。 对于不懂得合理利用的学生,学校会依据管理规定执行“行圆分数”扣减的惩戒并进行教育。

学校也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98%以上的学生认为能够在自习时约束自己,能合理有效地使用移动电子设备。同时,调查结果显示,70%的学生在学校时,电子设备基本是用于学习的, 而只有7%的学生将电子设备用于娱乐。可见,在合理的关注以及榜样的引导作用下,我们能够合理地将电子设备用在学习上,学习也更加高效了。

结语

翻转课堂需要教师有很充分的知识储备和课堂把控能力,对个人的能力要求非常高,很多教师都不愿意教学上有任何变动,排斥新的教学模式或技术,因为重复是最省力的,教改不成功就会有学生成绩下滑的风险。

十一学校目前也只有部分学科的部分章节使用翻转课堂,只有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真正有效降低教师的工作量,O2O下的翻转课堂才能落到实处,否则都只是空谈。校长曾透露,学校下一次的转型就是O2O,正在引入各种资源进入学校,包括来自美国、上海、深圳等地的资源,共同保证学校转型,实现预期目标。

其实不管是翻转课堂还是O2O教育都只是一种手段,重要的是其中所隐含的一个教学思想或者问题: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摘要:本文从学生的视角通过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来分析翻转课堂教学法为什么会有较好的教学效果,随后在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法的模型中,又深入分析了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微课程的大数据运用、创新性课堂教学如何开展。最终得出了有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与电子终端运用能够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结论,以期为我国的中学教学改革、未来教育提供借鉴。

上一篇:信用评估报告样本下一篇:提高班级管理的有效性-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