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守望议论文

2024-04-07

谈守望议论文(通用6篇)

篇1:谈守望议论文

一重复练说, 生“句式”之根

德国哲学家狄慈根说:“重复是学习之母。”其实不必谈到重复就联想到枯燥、机械。薛老师在这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室、班级、集体、委员”这个词串, 不厌其烦地反复操练。

老师说:我们要把课文中的生字词读熟, 只有这样, 才能正确、流利地阅读课文。这里有个词“委员”, 我们班级有哪些委员啊?学生回答:体育委员、劳动委员……语文委员、数学委员。 (众笑) 老师说:这叫“课代表”。那么, 这些课代表都归哪个委员领导?学生说:学习委员。老师接着说:现在啊, 谁来介绍一下我们班的这些委员分别是谁?介绍时要声音响亮, 落落大方……

心理学研究表明, 简单的重复让儿童更具安全感。其秘密在于, 儿童觉得容易理解, 更易于把握。重复的教学价值正是在于可以让学生轻松地习得规范的语言。

二巧妙建构, 萌“学法”之芽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薛老师这节课中,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就在几个孩子或长或短的介绍中自然生成了。

学生说:沈晨杰是我们班的体育委员, 他是负责中午放学排队的;蔡子文也是我们班的体育委员, 他是负责晚上放学排队的。老师纠正说:放学一般都是在傍晚, 晚上就太晚了。这样就把话说清楚了!又有学生说:刚才那个同学说的时候, 体育委员后面漏了一个我。老师说:哦, 漏了一个你吗?那你给大家做个自我介绍, 来!学生说:我是我们班的文艺委员, 叫丁毅。老师说:掌声! (生鼓掌) 怎么能把丁毅忘掉了呢?小朋友, 刚才我们学习的方法, 叫介绍;丁毅自己介绍了自己, 叫“自我介绍”。现在, 小朋友们给老师介绍一下你的同桌、朋友吧! (学生们各自介绍) 老师说:现在终于认识了, 握握手。你看, 介绍多重要啊!小朋友们要记住啊, 既要学会自我介绍, 也要学会介绍别人。

三妙用故错, 开“解读”之花

一个好的老师, 可以是自身的无所不知, 锋芒毕露, 也可以是课堂上懂得适当藏巧、激发学生潜能的“笨”老师。薛老师在这一课中变身“笨老师”, 在范读中一连读错了三个地方, 这让学生们从字音、句意和感情上, 以反例的形式充分理解了这篇课文:

老师说:谢谢小朋友们!老师继续读第三自然段:大家都愣住了。李老师亲切地说:王明, 说说吧, 你为什么选自己? (生笑, 迫不及待地举手。) 老师说:笑什么?学生说:“亲切地说”应该是“笑眯眯地说”, 你这是“很凶地说”。老师又说:“亲切”和“恶狠狠”的语气不一样, 语态也不一样。学生说:“亲切”应该像花儿笑眯眯的, 而“恶狠狠”就像老虎一样。老师接着说:小朋友看到这些词时, 脑海里都有形象了, 真好!……

四迁移情境, 结“思考”之果

在心理学中, 对迁移的定义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而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一课中薛老师以掌声来引导孩子思考的途径:掌声表示什么态度?这又涉及我们课堂上的老话题:只有几个思维活跃的孩子参与思考, 大多数孩子在等待别人的答案, 怎么办?薛老师索性跳过“思考—回答”的环节, 从大家的一次鼓掌后直接提问, 实现了情境的正迁移, 达到了让孩子领悟“思考的途径”的成果:

老师说:课文读完了, 你们有什么问题?学生疑惑地说:为什么王明的话刚说完, 教室里就响起一片掌声?老师说:对啊!你们想用掌声表示什么呢?学生说:表示他读得好。学生们纷纷地说:表扬他;鼓励他;肯定他;赞扬他……老师又说:掌声代表了我们对某一个人的态度。王明的话刚说完, 小朋友们都鼓掌了, 这个掌声表明小朋友对王明的什么态度呀?……

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说, “语文教学更多地像农业, 而不是工业”。语文课堂应是陪伴孩子慢慢成长的庄稼地, 语文教师应是庄稼地里守望的农夫, 语文教育是春种秋收的整体协作, 师生是一起期盼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的伙伴, 只有一起辛勤地浇灌, 才能结出最美的幸福之花。

摘要:一般认为, 低年级的课文大多内容简单, 语言易懂, “一眼能看到底”。除了教生字词, 课文读几遍学生就懂了, 常常觉得没什么教的。在学习了薛法根《我选我》一课后, 深深觉得, 课堂中的孩子们就是一颗颗待发芽的种子, 教师能做的不是机械的流水作业, 而是耐心地浇灌、及时地除虫、巧妙地引导, 等待他们长成为一棵棵参天大树。

篇2:谈守望语文本色

【关键词】语文课改 感性教学 语文本色 真实高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122-01

新课改、新理念给小学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让语文教师如沐春风,大批语文教师积极投入课改实验中。一时间,“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语文课堂上遍地开花。在小学语文课改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不关注探索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盲目崇尚表演、学科无效整合,片面追求创新等造成语文课缺少语文味,教学效益低下等问题。

小学阶段的孩子的心理发展正处于感性时期,心理特征往往是形象关照长于抽象演绎,情感体验胜于理性把握,直觉顿悟优于逻辑分析,想象再现强于实证推理,感性能力是小学生的优势,是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感性和小学生学习方式的感性直接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也以感性为主,守望语文本色,追求真实高效而又活泼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

一、回归本位,还原语文本色

学生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不管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是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学生必须成为真正的主体。教学中只有学生全身心的参与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体验到独特的感悟,迸发出可贵的创新。这样才能达成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也只有达成这样的目标,学生的参与才有意义。关注学生达成度,让学生真正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自我实践、自我体验、自我实现!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情感体验,让语文教学回归本位。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在“全国中小学语文本体教学展示报告会”上指出:语文教学要回到语文的本位上来。学语文就是学习语言,能正确理解、运用祖国文字;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真正的语文课堂不是形式上的精彩,应该是学生趣味盎然地学习语文的乐园:里面充满着理解的愉悦、体验的惊喜、创新的快乐。语文教学要始终如一地把握住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让语文教学回归本位。

二、复活感性,倡导本色语文

语文课程内容是感性的,语文教学也应是感性的。复活感性是回归语文本位,还原语文本色的有效途径。王菘舟老师在《诗意语文》中这样表述感性语文教育:“语文是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浪漫的情怀,一种自由的精神,一种高贵的灵魂,一种书写生命、寄托生命、实现生命自身尊严和价值的感性存在。”感性语文教育更有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精神的发展。

感性的语文教育,是形象鲜活的语文教育;感性的语文教育,是真情洋溢的语文教育;感性的语文教育,是智慧灵动的语文教育;感性的语文教育,是个性张扬的语文教育;感性的语文教育,是潜能勃发的语文教育。本色语文教学,呼唤感性教育。

复活感性是一种形象化的教学,它要求我们还语文以画

面、还语文以旋律、还语文以意象。这里的“还”,即还原。记得于丹《庄子心得》中曾谈到:人以大地为法,地以苍天为法,天以道为法,而道法自然。每一个人在世间,每件事之间的比较,没有单纯技巧高低之分,只有境界优劣之辨。而境界取之于什么?

我们来看王菘舟老师在《慈母情深》教学运用的还原技术在一个教学实例。

师: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背

生:极其瘦弱的,弯曲的背

……你看到了

生:弯曲的背

生:脊柱突出的背

师:瘦骨嶙峋的背你看到了,带着你们的想象读这句话

记忆中,我母亲的背不是这样的

生:我母亲的背是挺拔的

师:而我现在看到的是……读

师: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师:我看到了母亲的脸,那是一张怎样的脸

生:一张粗糙的脸

生:疲惫的脸

生:瘦弱的脸

师:捧着想象,融进去,再读这句

师: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师:这是我的母亲吗?我的母亲曾经拥有一张怎样的脸

生:光洁的脸

生:红润的脸

生:洁白美丽的脸

师:这才是我母亲的脸啊,她曾经是……可如今却是……读

师: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吃惊地看着我

师:那是怎样地一双眼睛

生:布满血丝地眼

生:疲惫的眼

师:这是我母亲的眼吗?母亲的眼睛曾经是

生:炯炯有神的眼睛

生:清澈的眼睛

因为还原,“母亲”那张沧桑、粗糙、疲惫的脸,“母亲”那双布满血丝、疲惫的眼睛,“母亲”那弯曲的、瘦骨嶙峋的背便复活了。更有意蕴的是,这个教学片断还叠加还原,“母亲的脸曾经是怎样的脸”“母亲的背曾经是怎样的背”,这样的深情回望,使得在生活重负下老去的母亲的那份深沉的母爱便复苏于学生心中,荡气回肠。

总之,复活感性,还原语言文字以画面,以意象,复活感性,披文入情,情动而辞发,复活感性,尊重独特体验,张扬学生个性。复活感性就是回归语言原点,就是坚守语文本位,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褪去钻华,反璞归真,才能守望语文的本色,才能实现真实高效的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王菘舟.《诗意语文》[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1.

篇3:谈守望议论文

关键词:翻译,异化,归化,关系,麦田里的守望者

第一章异化归化的由来及概念

翻译从本质上说, 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的转换与交流。在处理文本中具有文化因素的问题上, 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和策略——异化和归化。

异化和归化的概念是由劳伦斯·韦努蒂于1995年在他的名著《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中提出的:异化以原语或者原文作者为归宿, 归化以目的语或者译文读者为归宿1。异化提倡译文应尽量向原语文化及原作者的表达习惯靠拢, 保存和反映原语的民族特性和语言风格特色, 力求让读者感受不同的民族文化。而归化则相反, 提倡把目的语读者置于首位, 尽量采取其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第二章异化归化的关系

异化和归化, 是就译者的倾向性而言的, 即或异化为主或归化为主。绝对的异化和归化是不存在的。英国学者泰特勒曾经提出过“翻译三原则”, 即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2。这就要求译者在采取翻译策略时, 既要突出原文的异质性, 又要保证译文的可读性, 过度异化或过度归化都是不可取的, 二者在翻译中应该是和谐统一的。

由于异化译法承载的异域文化较多, 可以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 所以, 随着各国人民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和相互间了解认识的不断加深, 异化译法将被越来越多的译者及读者接受, 并在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第三章《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异化归化的体现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极具特色的小说, 语言生动独特。译者既要尽量表达原著的写作风格与表现手法, 又要考虑到本国读者的接受能力, 还要顾及译作的整体风格, 这就涉及到了翻译中策略的选择问题, 即异化与归化。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 施咸荣与孙仲旭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两个译本各有千秋。

一、异化翻译取得的好效果

1. 在文化方面

例1:He said the play itself was no masterpiece, but that the Lunts, of course, were absolute angels.Angels.For Chrissake.Angels.That killed me.3

施译:他说那戏本身不怎么样, 可是伦特夫妇, 当然啦, 完完全全是天仙下凡。天仙下凡。老天爷, 天仙下凡。我听了差点儿笑死。4

孙译:他说这出戏本身算不上大手笔, 可伦特夫妇当然绝对是天使。天使, 岂有此理, 天使, 逗死我了。3

施译本采用了归化译法, 将“angel”译为“天仙”这个源自中国文化的词汇, 但是事实上这两个词有着完全不同的概念。“angel”是指基督教或天主教堂中的美好的神, 我们中文称之为“天使”。然而, “天仙”则是中国道教里的一个形象。二者包含着强烈的宗教涵义, 不能将其混淆。孙译本用了异化译法, 不但忠实的传递了原文信息, 而且保护了原语文化, 使得目的语读者可以自然地感受到西方国家的宗教文化。

例2:But it was just that we too much on opposite sides of the pole, that's all.3

施译:但问题是我俩一个在南极一个在北极, 相距太远, 就是那么回事。4

孙译:只是我们之间有十万八千里的差距, 如此而已。3

“十万八千里”是典型的归化译法。虽然可以表达出相似的意思, 但是文化背景却大不相同。“十万八千里”源自中国经典神话《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所以, 出现在这个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或许会使读者感到困惑。而施译本中的“一个在南极一个在北极”则可避免这种误解。

例3:“Listen, ”I said, “do you feel like playing a little Canasta?”He was a Canasta fiend.3

施译:“听着, ”我说, “你愿意跟我玩一会儿卡纳斯塔吗?”他是个卡纳斯塔迷。 (注释:卡纳斯塔是一种纸牌游戏。) 4

孙译:“喂, ”我说, “我们玩会儿扑克怎么样?”他可是个扑克迷。3

“Canasta”是美国的一种纸牌游戏。孙译本将其译为“扑克”, 大概是因为在汉语中没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词, 但这样便扭曲了原文要传达的信息, 且欺骗了读者。施译文直接将其音译为“卡纳斯塔”, 随后加上注释, 这样既忠于原文又满足了读者想要了解原语文化的心理。很显然, 异化译法可以有助于推动文化交流。

2. 在语言方面

例1:He never exactly broke your heart when he went back to his own room.3

施译:像他这号人离开你回他自己的房间去, 你决不至于为他心碎的。4

孙译:他能回自己的房间, 我才真的是求之不得呢。3

“你决不至于为他心碎的”看起来好像翻译得太过死板, 但事实上译者是有意为之。在原文中此句暗示了Holden希望Ackley赶快离开房间, 但是Ackley却无意离开甚至连动都不动。主人公是一个反叛青少年, 说话方式幽默夸张, 这样译恰好符合人物形象。

例2:He got it off Stradlater's chiffonier, so he chucked it onthe bed.3

施译:他是从斯特拉德莱塔的五屉柜里拿出来, 却往他的床上扔。4

孙译:他是从壁橱里拿出来的, 所以要往床上扔。3

原文中Ackley有一种奇怪的习惯, 就是把东西拿起来再放到跟原来不同的位置上, 粗鲁又无理。施译文将“so”以为“却”, 目的大概是想更清晰的表达Ackley的古怪毛病, 但效果却并不理想。孙译本按字面翻译为“所以”, 用这个表示因果关系的词来传达Ackley愚蠢的逻辑和行为。这样更忠实于原文而且幽默意味更浓。

二、必要时归化译法做补充

例如, “old”一词在小说中多次出现, “old Spencer”, “old Phoebe”, “old Maurice”等等。施译文采用异化译法, 将其译为“老”, 比如“老斯宾塞”, “老菲比”, “老毛里斯”。但这样一来, 读者或许就会困惑, 难以理解主人公对这些任=人物的感情及态度。而孙译本采用归化译法, 选了许多恰当的词来代替“老”, 比如“斯宾塞老先生”, “菲比这妞儿”, “莫里斯这厮”。这样便不会引起读者误解, 且更好地反映了主人公的叛逆性格。

结语: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不同译本, 不管是采用异化还是归化, 都是为了更好的翻译出这部经典的文学作品。翻译是为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译本不仅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义, 而且要体现隐含的文化内涵, 这样才能让译文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总之, 异化归化都是翻译策略, 对其的选择应该是灵活的, 要将二者有机结合, 在翻译中以异化为主, 归化为辅, 定能对今后的翻译事业及国际间的文化交流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London andNew York:Routledge.1995.

[2]Alexander Fraser Tytler.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translation.London:Neil&Co.1813.

[3]孙仲旭.《麦田里的守望者 (中英对照)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篇4:谈品德课堂中的三个“守望”

一、守望孩子的道德情感

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不仅是教学过程顺利推进的“催化剂”,也是品德课程所关注的一个重要目标。对成长中的孩子而言,他们的心灵还很稚嫩,他们的人格需要我们去维护,他们的自尊需要我们去尊重。在教学过程中只有真心守望孩子的道德情感,这种保护才会得以实现。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会不自觉地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教材上,而忘记了孩子们是如何思考的,有什么样的感受。那么,让我们从倾听、唤醒和等待开始,理解孩子、守望孩子的道德情感。

1.善于倾听

实践证明,有效的沟通是道德教育取得实效的前提。因此在品德课堂上,我们不能垄断教学的话语权,要鼓励孩子发表不同的意见,要善于倾听孩子发出的不同声音,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并以此为突破口,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让孩子在彼此碰撞的对话中明白道理。

教学《节约用水》一课,一切都按部就班地进行着。突然一个学生说:“我认为节约用水没必要!”老师没有批评他,而是笑着说:“说说你的理由。”受了鼓励的孩子大声说:“老师,缺水的地方当然应该节约用水,可我们这里不缺水,再说,我一个人也节约不了多少水呀!”

老师不慌不忙地引导:“是啊,我们这里是鱼米之乡,靠近运河和长江,现在还不缺水。可是,我们国家的许多城市都缺水。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国家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要把长江水调到北方去。如果我们多节约一吨水,就可以多把一吨水送到北方,北方也就会少一份干旱;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节约用水,北方就会有好多地方不再干旱。所以——”

学生很自然地齐声回答(包括刚才那位持不同意见的学生):“我们水乡人也应该节约用水。”

这位老师对课堂生成的处理方式是民主的,尊重的,更是智慧的。的确,当课堂上听到“不同的声音”甚至是“不和谐的音符”时,我们首先应该持认真聆听、真诚理解的情感态度,而不是回避、否定或敷衍,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感受到尊重,感受到老师对于他们提出的不同观点的欢迎,然后引导学生在对话沟通中委婉而自然地校正错误认识。

2.善于唤醒

从一定意义上讲,品德课堂就是一块情感共鸣的教育艺术园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唤醒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塑造品德,才会使品德课堂充满活力。那么,我们该如何有效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呢?

一位教师在教学《我和动物交朋友》一课时,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课本上的儿童是怎么做的,我们要向他们学习什么,而是通过课本中的小女孩聚精会神地观察自己养的金鱼的事例,引发孩子们讲出自己养兔、养蚕等小动物的生活经历,以此唤醒孩子真真切切的感受,激发出实实在在的情感,让孩子的生活经验不断地与教材所蕴含的思想观念相融合,让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孩子相依相伴、共同成长。

3.善于等待

真实情感的酝酿、引发,有时会比较缓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等待,再等待。课堂教学中情感的等待,并不是教学的中断,而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展开,让学生的情感潜流缓缓流淌,让学生心底最珍贵的东西,慢慢浮出水面,凝结成美丽的珍珠。

在教学《家人关怀我成长》一课时,老师先问学生是怎样过生日的,学生都快乐地做了回答。老师又问学生,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他们是怎样过生日的?这时,全班沉默了。老师也和学生一起沉默着、等待着。在等待中,在沉默中,孩子们懂得了自己应回报父母的爱;在等待中,在沉默中,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

二、守望孩子的道德智慧

道德智慧是一种生活体验性智慧,是指向生活本身的,是在生活体验、经验和经历基础上升华而来的。守望孩子的道德智慧,就要求我们的品德教学关注孩子的心灵,注重孩子的体验感悟。

1.适时提供帮助,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孩子正确道德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老师的帮助和引导。老师应在课堂上以自己相对丰富的人生经验,用饱满的热情和活跃的思路引领学生。

课程内容源于生活。尽管教材向学生叙述了一个个生活事件,但它终究无法在有限的时空内展示生活的全部,而且学习教材内容也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我们应鼓励学生袒露自己的真实思想,把生活中的问题、困惑和现象吸收到教学内容中,以此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并适时给予他们帮助,最终促使正确道德价值观的形成。

一次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如果不小心买了过期的商品,该怎么办”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有学生建议“可以把过期的商品送人”,部分同学对此表示赞同。此时,老师给予了及时的帮助和引领,通过“为什么要把礼物送给别人”和“如果是你收到了过期的礼物心情会怎样”这两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换位思考,从而对“能不能把过期商品送给别人”这个问题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2.创设实践情境,提高道德选择能力

道德智慧是在活动、体验、交往中获得的,然而,小学生的阅历、经验、知识、意志力等尚不足,他们的活动感受常常停留在生活的表层上,在面临两难甚至多难道德冲突时,往往会陷入道德困惑。要守望孩子的道德智慧,教师就应创设可亲历的实践情境,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考虑不同选择带来的不同后果,说出赞成和反对的理由,在此基础上选择道德行为,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

现实生活中的两难情境很多,比如:做了错事,说假话吧,那会是一个不诚实的孩子;说真话吧,要受到大人的责备,甚至还要遭受皮肉之苦。把自己心爱的水彩笔借给同学吧,有些舍不得;不借吧,那又显得对同学不够友好,等等。面对这些两难情境,教师要抓住机会引导,让学生内心在真实的冲突中,获得体验、建构知识,展现智慧,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守望孩子的道德理想

孩子的精神世界是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融合。守望孩子的道德理想,其实就是守望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根。守望孩子的道德理想,需要引导孩子树立这样的观念:“人和世界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和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更加接近我们的理想。”因此,当学生对事物有不同的观点时,教师可以把正面、反面甚至是多面的相关事例呈现出来让他们进行判断、选择。守望孩子的道德理想并不是要刻意回避负面教育,当然,在进行负面教育时,我们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要把握好负面教育的时机。负面材料一旦处理不当就会给学生留下心理阴影,因此把握好教育时机非常重要。最佳的时机,笔者认为应该是学生在了解到负面材料后,思想受到冲击,产生困惑、矛盾之际。二是要善于挖掘负面材料中积极的一面。我们不能只是浮在表面讲讲反面事例的情节,也不能听任学生发泄抱怨、牢骚等消极情绪,而应该从中挖掘出积极的因素,相机引导、教育学生。

总之,品德教师要不断引导孩子在求真中唤醒,在求善中体验,在求美中感悟,使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认识能基于现实,而又能不断地超越现实、高于现实,真正形成对道德理想的自觉和不懈的追求。

(作者单位:浙江嵊州市爱德外国语学校)

篇5:科协系统代表议报告谈科普话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这是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也是对全体科技工作者发出的时代号召, 作为党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 中国科协党组已经就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相关工作做了精心安排。”谈起在科协系统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中贯彻十八大精神, 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徐延豪代表深感责任重大。

中国科协是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群众组织, 是党和政府联系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 多年来在促进我国科技繁荣发展, 促进公众科学普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徐延豪说:“在党的群众工作和国家科技事业中找准着力点、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就, 这是科协努力的方向。”

他介绍说, 中国科协接下来的工作, 将紧紧围绕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科协将以加强学会能力建设为抓手, 不断增强科技社团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能力和水平;以落实全民素质工作目标为抓手, 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确保“十二五”末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超过5%的目标;以深入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大力宣传优秀科技工作者为抓手, 努力为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环境和氛围。

中国科技馆办公室主任钱岩代表——为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尽责

中国科协是我国推动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十八大报告中有关科普的内容让中国科技馆办公室主任钱岩代表印象深刻。

“胡锦涛同志的报告高屋建瓴、总揽全局、深受鼓舞, 衷心拥护, 特别是报告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部分, 明确提出‘普及科学知识, 弘扬科学精神, 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作为基层一线的科普工作者听了以后感到十分振奋, 更体会到科普工作责任重大, 时间紧迫。”钱岩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目前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仅为3.27%, 要在“十二五”末达到5%的目标, 钱岩深知还有很艰巨的工作需要去完成。谈到自己从事的科技馆事业, 钱岩满怀深情:“科技馆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中有着独特的, 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当说最近十年是科技馆发展最好的十年, 全国已经从2000年的11座达到目前近百座科技馆。我所在的中国科技馆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科技馆, 新馆开馆三年接待观众已经超过1000万。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从提高观众的参观质量出发, 实现实体馆、数字馆、流动馆三馆共同发展, 建设国际一流的科技馆, 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江苏省科协党组副书记陈惠娟代表——积极发挥科技社团独特优势

中国科技网北京11月13日电对于团结科技工作者, 为创新驱动发展贡献智慧, 来自地方科协组织的十八大代表、江苏省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陈惠娟深有体会。

“江苏省科协现有134个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 个人会员27.1万人, 13个省辖市科协, 此外还建有35个高校科协, 覆盖理、工、农、医和综合学科等多个领域。”说起省内的科技社团, 陈惠娟如数家珍。

篇6:小学语文教学导议技能点滴谈

导议,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是最常用最活跃的一种教学方式。导议技能是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议论的技巧和能力, 如议题的确定、引出, 议论方式的选择, 议论过程中学生思维受阻时的点拨诱导, 对学生议论的评点、引申、归纳、小结, 以及使议与读、训、练有机结合, 等等。

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弊端是教师讲, 学生听, 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运用导议技能, 它最突出的一项功能, 就是能有效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教学实践证明, 学生参与教学实践的程度越高, 求知欲就越旺盛, 思维就越活跃, 主体地位就越明显, 师生关系就越融洽, 教学效果就越好。

如何动用导议技能, 是教学中很值得探索的课题。我认为, 精心设置议题导议过程, 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索、释疑解难的过程。有疑问, 才能产生探索的欲望, 才能产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内驱力。如何设置议题呢?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精通大纲与教材, 深入了解学生, 准确把握大纲要求、教材特点、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实际, 才能确保议题的精准与得当。

例如, 在新课标人教版的三年级《蜜蜂》一课中, 有这样一段话:“这时候起风了, 蜜蜂飞得很低, 几乎要触到地面, 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我想, 它们飞得这么低, 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教学时, 在学生理解了句子的意思以后, 我并没有继续往下进行, 而是抓住这个句子挖掘下去。“这句话看起来和蜜蜂找家没有什么关系, 作者为什么要写呢?”学生在联系上下文, 讨论交流后, 得出了让人惊喜的答案:“作者这样写, 是为了告诉我们蜜蜂在有阻力的情况下还能找到家, 更能说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我们以后习作中也要用这样的写法为习作的主题做铺垫, 做反衬。”这样恰当地培养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能力, 最后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设计议题时还要巧妙, 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挑战他们的思维。还以《蜜蜂》一课为例, 在理解了全篇课文后,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在试验之前是怎样设计的呢?”学生很快说出:“在每只蜜蜂的背上做好标记, 记好一共有多少只蜜蜂。然后, 把这些蜜蜂装在袋子里, 带着它们走出很远再放飞。家里边, 作者的女儿等候飞回家的蜜蜂, 看看能飞回多少只。由于事先做好了记号, 所以很容易辨认出来。”学生的回答相当于概括了作者的试验过程, 也相当于为课文的重点部分的构思写了个提纲。可见, 巧妙的议题能够打开学生智慧的大门, 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

当然, 教师在提出议题后, 也会碰到这样一些情况:学生有时沉默不语, 有时答非所问, 远离议题;有时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看法不一, 各持己见等等。遇到这些情况, 教师要及时点拨, 相机诱导。例如, 《月光曲》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盲姑娘听得入了神, 一曲完了, 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熟练啊!感情多深啊!您, 您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 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有位教师设疑导议:盲姑娘怎么知道弹琴的人是贝多芬呢?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以后, 为什么决定再给她弹一首呢?学生说:“因为弹得好, 所以盲姑娘认为弹琴的人是贝多芬。”由于学生受知识局限, 思维“卡壳”了。这时再让学生冥思苦想, 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因此, 这位教师就及时相机诱导, 提供有关知识, 为学生“铺路”“搭桥”。她向学生讲述了古代俞伯牙和钟子期关于“高山流水”的故事, 并告诉学生, 后来人们把特别了解自己的人叫“知音”。这时, 学生顿悟, 明白了盲姑娘也是贝多芬的知音。难点突破了, 思路疏通了, 大家争先发言, 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实践证明, 诱导点拨得当, 具有针对性、启发性, 学生就能自明其义、自解其理。学生经过多动脑探索而获得的认识, 比教师讲解灌输的印象要深刻得多。而且, 在“山重水复”之时, 得到教师指点, 重见“柳暗花明”, 学生必然会产生愉悦的体验, 刺激学习兴趣。同时, 在领悟探索过程中, 学生还受到了极好的思维训练, 增加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谈守望议论文】相关文章:

用梦想守望梦想初中生议论文04-18

乡土守望中的审美文化论文04-21

守望教育04-30

守望诗歌05-06

守望记忆05-16

麦田守望范文05-17

守望心灵范文05-17

《守望者》09-11

守望先锋营销05-11

守望相助05-09

上一篇:黑化肥绕口令带拼音注释下一篇:集贸市场改造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