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守望阅读答案

2022-08-10

第一篇:孤独的守望阅读答案

《孤独的熊猫咪咪》阅读附答案

阅读并完成问题。

孤独的熊猫咪咪

在一座高高的山上,长满了密密的竹子。这里住着熊猫的家。家里有熊猫爸爸、熊猫妈妈和他们的小宝宝——咪咪。

因为只有咪咪这么一个孩子,爸爸妈妈把他看做是掌上明珠,对他百般宠爱。咪咪要什么,就给他什么,恨不得把天上的星星也摘下来给他。从早到晚,爸爸妈妈都围着他转,听他使唤,咪咪简直成了家里的小霸王。

一个晴朗的日子,黑熊妈妈带着小黑熊来到熊猫家做客。熊猫妈妈十分热情地接待了他们,还拿出一串黄澄澄的香蕉请小黑熊吃,咪咪猛地从妈妈手里夺下香蕉:“这是我的!”他把香蕉全抱在怀里,一根接一根地剥着吃,嘴里还故意发出“叭叭”的声响。

爸爸又拿出花皮球给小黑熊玩,咪咪扔下香蕉,又抢过皮球:“不给!不给!”

“咪咪,不许这么没礼貌!”妈妈生气了。

看着爸爸妈妈今天没依着他,咪咪放声大哭,遍地乱滚,无论对他说多少好话他都不肯起来。

真扫兴!黑熊妈妈只好带着小黑熊回家了。

咪咪这般无礼,谁也不愿再到他家做客了。可是,咪咪偏偏爱热闹,家里太寂寞了,他就跑出去找小伙伴玩。

刚走出门,他听见一只百灵鸟在歌唱:“圆溜溜的太阳爬上坡„„”

他朝东边一看,鲜红的太阳才露出一半儿,明明是扁的嘛!这小小的百灵乌竟敢乱唱,咪咪大喝一声:“住嘴!太阳是扁的,不是圆的。”

“什么,太阳是扁的?哈哈哈!”树上的百灵鸟大笑起米。

“你敢笑我?”咪咪抱着树猛摇起来,一边摇一边叫:“我说扁的就是扁的。”

百灵鸟被吓跑了。

咪咪来到草地上,一群小猴子正在那里骑车玩。咪咪走过去:“我们来比赛骑车!”

比赛开始了。小猴子们把车蹬得飞快,咪咪笨拙地蹬着丰,远远地落在了后面,他把车重重地摔在地上:“骑车不算数,我们来比爬树!”

一、

二、三„„”咪咪才爬了三步,小猴子们已上了树顶。

“咪咪输了!咪咪输了!”

咪咪恼羞成怒,他一掌打在一个小猴子的脸上,小猴子捂着脸呜呜直哭,他却像一个胜利者似的,大摇大摆地走了。

从此,没有谁再理睬咪咪了,只要见他来了,大家都躲得远远的。味咪失去了所有的朋友,感到十分孤独。他找到老象爷爷,向他诉说心中的痛苦,还流下了伤心的眼泪。老象爷爷慈爱地看着他,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好好想一想,大伙为什么不愿和你在一起?想明白了,你就不再是孤独的咪咪了。”

1.文中一个词语形象地表现出咪咪的性情,请将这个词语写在下边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咪咪养成这种性格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黑熊妈妈为什么“只好带着小黑熊回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伙为什么不愿和咪咪一起玩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咪咪这种毛病当然需要我们大家的帮助,下面请你构思一个简要的“行动计划”(5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小霸王

2.“因为只有咪咪这么一个孩子,爸爸妈妈把他看做是掌上明珠,对他百般宠爱。咪咪要什么,就给他什么,恨不得把天上的星星也摘下来给他。从早到晚,爸爸妈妈都围着他转,听他使唤”

3.咪咪太不礼貌(意对即可)

4.咪咪太霸气,不讲理(意对即可)

5.“略”。

第二篇:《听寂寞在唱歌:孤独的鲸》阅读题及答案

①在北太平洋,有这样一个声音独自存在了二十余个寒暑。声音的基本频率是50-52赫兹,类似男低音的最低声部,或略高于大号的最低音。以52赫兹为主的声音一直在重复:3-10秒的声音重复几次为一组,每一组又多次重复,构成歌声的系列。歌声从不会重叠,而且只有唯一来源。有时一天之中歌声的时间累积起来会超过22个小时。②这样的歌声自1989年被发现起,每年都会被美国海军的声纳系统探测到。在追踪它12年之后,人们可以确切地知道声音的主人平均每天旅行47千米,却无法知道它旅行的目的:在北太平洋里,它的行踪或东西,或南北,或毫无头绪,但它从不留恋某处,从不长期驻足。没有人看见过歌声的主人,人们只能把它叫做52赫兹。科学家们认为它是一头鲸,因为这样低沉、重复的声音与人类了解的鲸歌的规律相同。

③52赫兹唱的是什么歌呢?全世界不同海域的蓝鲸,都有属于自己群体的独特歌声。它也许有着复杂的社交作用,是基本的通讯手段。比如在蓝鲸中,快游大概是几声短啸加上一声长吟的重复,而去吃东西则是不同的唱法。要想融入鲸群,唱歌不走调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可是,12年来,52赫兹的歌声竟完全不在调上:它不属于人类已经记录过的任何一群鲸。52赫兹 是孤独的,没有来自一个同伴的回应。52赫兹这些年来到底是经日不休地诉说着孤独的悲哀,还是一路高歌为自己鼓劲助威,谁也不知道。从发现52赫兹至今,20多年过去,52赫兹也老了,它的频率渐渐降低,现在只有50赫兹左右。它到底是谁?谁也不知道。我们唯一能确定的就是这个声音会在将来某一天彻底消失,那时如果我们还没有找到答案,就再没可能知道答案了。

④鲸歌逐渐低沉,还发生在很多其它的鲸群里。对全球7个海域的蓝鲸的10种歌声长达50年的记录显示,所有海域的蓝鲸歌声的频率都在降低。没有人知道蓝鲸们降低歌声频率的确切原因,也许是全球变暖的影响由于中上层海水水温升高,水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提高了0.3米/秒。另外,由于一些海域的噪声污染,蓝鲸不得不提高歌声的音量,才能达到原有通讯效果。所幸,我们暂时不用担心这些沉重的鲸歌,会在某天像52赫兹的声音那样消失。捕鲸已经在大多数地方被禁止,这些巨大的生物被保护了起来。

⑤如果我们善待这颗星球,蓝色的海洋里,就会一直有鲸歌相伴,就总会有人被它们吸引,希望去听懂它们。但愿某一天我们真能听懂鲸歌,不被自身物种的言语局限,我们在这颗星球上,才不孤独。

14. 52赫兹是孤独的吗?为什么?(3分)

15.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3分)

16.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52赫兹每天唱歌的时间累积起来会超过22个小时。

B.全世界不同海域的蓝鲸,都有属于自己群体的独特歌声。它肯定有着复杂的社交作用,是基本的通讯手段。

C.52赫兹很容易被声纳系统长期追踪,相比之下,其他的鲸群只能作为一个群体来进行追踪,个体之间很难区别。

D.对全球7个海域的蓝鲸的10种歌声长达50年的记录显示,所有海域的蓝鲸歌声都在慢慢消失。

17.请根据文意并结合下列链接材料,说说你由52赫兹及相关信息而生发的认识和感悟。(3分)

材料一:由于航运业产生的大量海洋噪声和每年排放大量的压载水,且人类大量地向海洋中倾倒垃圾,大约有10万种化学药品也通过污水的排放和空气到达海洋里,难以分解的有机氯化物增加了海洋有机物含量,海洋污染越来越严重,并且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材料二:日本有400余年商业捕鲸的历史,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捕鲸、食鲸国。对鲸鱼的屠杀,从每年的9月份一直持续到次年3月。由于人类的捕杀,目前全世界13种鲸鱼中已有至少5种濒临灭绝。

参考答案:

14.是的。52赫兹的声音独自存在了二十余个寒暑,从不会重叠,而且只有唯一来源;它没有来自一个同伴的回应;它不属于人类已经记录过的任何一群鲸, 52赫兹的行踪与任何已知鲸群的运动规律都没有显著联系。(3 分,判断1分,分析2分)

15.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鲸歌也许有着复杂的社交作用,是基本的通讯手段。(2分,说明方法1 分,表达作用1分)

16.C (3分)

17.海洋污染越来越严重,且存在大量的捕食活动,鲸鱼濒临灭绝。我们应保护、善待鲸鱼,能一直有鲸歌相伴。(3分,联系材料2分,结合文本1分)

第三篇:永远孤独的守望者

——关于张承志的主题阅读

李丽山东邹城兖矿一中

【编者按】

“我的微渺文学,不过是三片大陆的沙土石砾。我用一生履历,否定了寄生强权和屈从金钱的方式。” 因为秉持的思想立场,多年来张承志独自承担着孤独的境遇;因为言说的锋芒毕现,有人说他是孤独的异端,有人说他是无援的思想。他是个天马行空的人,行踪无定;他是个决绝坚强的人,思想丰盈;他是永远孤独的守望者,坚定执着。

【凝视守望】

与张承志先生的约定

雪夫

说起来,我与张承志先生是有一种约定的,这个约定类似于佛教的缘分。最初接触他是在上大学的时候,我看到了他的那篇有名的小说《北方的河》。说实在的我当时并不习惯张承志先生那种带有浓郁苦涩和坚韧滋味的表述方式,许许多多的文字让人阅读起来感到困惑和头痛。真不明白那些熟悉不过的文字,被他那么一排列组合就似乎变得不熟悉了。那时候就深刻地感觉到我与张承志先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与他的交流不是在一个平台上,当时觉得这个差异就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路标。如果能够像他一样把朴素的文字玩成高雅的享受,的确是人生的一件幸事。

当我艰难地行走在他那崎岖坎坷的文字山道的时候,有一个地名让我的眼前一亮。我对那段文字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确定那个地名就是我的家乡的时候,我的心里感到温暖和惭愧。温暖的是张承志先生来过我的家乡,而且把那个默默无闻的地方写进了他的作品,走进无数读者的视野;惭愧的是作为被那片热土养育的孩子,我和我的乡亲们几乎没有只言片语的赞美,更没有把它写进我们的作品,报答它的养育之恩。

在这种复杂感情的驱动下,我对于张承志先生产生了越来越浓郁的感情,我逐步地适应和习惯他的表述方式,再被他带领着走进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品味从他的内心深处散发出来的精神的芳香。当人们在迷恋另一个回族作家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的时候,我却在民和县川口镇大姐家鲜花怒放的院子里,捧着张承志先生的《心灵史》热泪盈眶。太多的感动让我向往与张承志先生的会面,我想看看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模样的人,竟然从豪迈奔放的蒙古草原走来,带着奶茶的香味,一头扎进贫瘠的黄土高原,投进哲赫忍耶的怀抱,成为独树一帜的作家。

我想他是一个带有凝重面孔的人,他的心里好像承载了比黄土高原更加厚重的思考。可是我看到的张承志与我的想象截然不同,他说话时就像一个大孩子,不时露出略带羞涩的笑容。

我们在宾馆大厅的沙发上聊天,他说他要补充修改《心灵史》,他说把信仰与名利挂钩,必然把信仰带进死胡同,那种传统的父传子的伊斯兰信仰方式没有前途,唤醒人们理性的信仰非常紧迫和必要。我似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夜深了,张承志先生说他要去做礼拜了,“引沙安拉(奉真主的志意),我们还会见面的。”握着他宽大而温暖的手,我就像一匹远行的骆驼,被一片荒原之间的绿洲所感动。

出了宾馆,柴达木的夜色那么美丽,我想我和张承志先生下次的见面会是什么时候呢?

【经典对话】

致先生

张承志

当身为后辈,却真切地感到某种把握在沉静中逼近时,那感受是新鲜的。也许确实应当放纵这种瞬间的感受。他身边纠缠着那么多无聊至极的异类,如成群苍蝇在纠缠一具死骸。

1991年的我突然觉得应当站出来了,应当有人将心比心,以血试血。

这样,对自己的"类"的孤立的自信和无力感,便在每一夜中折磨灵魂。

我坚信,我读着《野草》、《故事新编》、《药》、《伤逝》、《故乡》、《狂人日记》这几篇时,我相信有了一种把握。我不愿重读。中学生教室里念一遍而如今却日觉鲜烈的印象,也许错,也许对,也许是关于先生上述作品的印象,也许不过是自我感觉--都无关紧要。如果我有能力出版先生一本选集,我只选上述几篇。其中《野草》和《故事先编》只选半部左右--我此刻寄人篱下,身无分文,资料全远在彼岸中国,但是我有如上把握。

就像王蒙依据他汉族型作家的内心体验戏作《红楼梦》研究,我也只凭自己的内心体验写这篇关于先生的随笔。

曹雪芹固然伟大,但是太中国人味了。或许曹雪芹是满洲族人,但满人比汉人更北京化、更市井化、更充溢着孔孟之道的霉味。中国从来只能由曹雪芹型的人物代表;但中国需要的却是另一种人。腐朽的中华文明不该再增添什么"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之类陈言滥调。中国需要公元前后那大时代的、刚刚混血所以新鲜的"士";需要侠气、热血、极致。

先生弱也,丈夫气短。但是现代中国仅先生一人属于这个类型,因此,我遵循中国人称"主席"则不言而喻即专指毛泽东主席、称"总理"则不言而喻在周恩来之用语习惯,以上以下,文中以"先生"二字尊称特指鲁迅先生一人。

弦外之音:张承志的文字纵横恣肆,是灵魂的嘶鸣,是热血的发散。他固执地在文学的荒芜英雄路上,抗击世俗,抗击潮流,用不断超越的文字捶击心灵、逼视生命。这篇文章就是“一篇摄人心魄的文字,一篇流血的文字,是冥冥之中孤独灵魂的隔世对话,”那些文字穿越时空形成与先生的经典对话,又直抵我们的心灵的深处。

【他山之石】

爱也草原,恨也草原

——张承志《黑骏马》赏析

雨山亭

“哪怕我现在正踏在古歌《黑骏马》周而复始,低徊无尽的悲怆节拍上,细细咀嚼并吞咽着我该受的和强加于我的罪过与痛苦,我还是觉得:能做个内心丰富的人,明晓爱憎因由的人,毕竟还是人生之幸。”

《黑骏马》一出版,就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了读者,获得了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小说以辽阔壮美的大草原为背景,以一首古老的民歌《黑骏马》为主线,描写了蒙古族青年白音宝力格的成长历程,描写了他和索米娅的爱情悲剧。

这是一篇唯美的作品,小说以舒缓的节奏,优美的笔法,再现了草原民族的风俗人情。歌颂了草原人民善良、朴质、勤劳的美德。要比力度,张承志的《北方的河》无疑更胜一筹,但其艺术韵味实在难以比拟。文中有两条线索,第一是白音宝力格,索米娅,奶奶的生活琐事;第二是古歌《钢嘎•哈拉》作音乐背景,与作品实现了完美的情景交融。

主人公白音宝力格是一个追求文明进步的蒙古青年,他的追求体现了蒙古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奶奶和索米娅即是勤劳、善良、纯朴的蒙古人民的象征。但她们对一些传统愚昧的认识和认命式的接受,又可见传统的积淀深深地烙印在她们身上,古老的草原文化中对创造与生命的喜悦这一古老的意识与现代文明在这里发生了冲撞。主人公面对这强烈的冲撞,感到苦闷、徘徊、失望。他愤然出走。9年以后,经过现代文明的陶冶后。他内心还时刻被“ 黑骏马”这首沉郁、优美的古老民族牵引着,时常产生自己也说不清的萌动。是什么呢?作者在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渐渐感到,那些过于激昂和辽远的尾音,那此世难缝的感伤,那古朴的悲剧故事;还有,那深沉而挚切的爱情,都不过是一些倚托或框架。或者说,都只是那灵性赖以音乐化的色彩和调子,而那古歌内在的真正灵魂却要隐蔽得多,复杂得多。就是它,世世代代地给我们的祖先和我们以铭心的感受,却又永远不让我们有彻底体味它的可

能。”主人公似乎感受到这些正是其民族文化的底蕴、深层的民族文化的积淀,它就是草原的古老生活。

我想说的是,白音宝力格迟到了九年!他在繁华都市流浪了九年才领悟草原的真谛,回来寻找这份久违的感情。但奶奶已经长眠地下,索米娅也历尽沧桑,远嫁它乡,过着不如意但她不抱怨的生活。这个一生善良的姑娘对白音宝力格唯一的控诉与心酸是;“如果其其格是你的该多好!”

白音宝力格身上的“现代文明”与草原不能融合。当他发现心爱的索米娅遭遇不幸,激动得想杀人时,奶奶却只淡淡地说:“女人不都这样过来?也好,至少知道索米娅能生养也是件不错的事。”奶奶的话带着浓浓的草原气息,代表大草原对生命尊重。但白音宝力格并不明白,他只当奶奶冷漠,把索米娅怕他伤害孩子而躲避他的行为理解为爱情的终点,于是很不理智地选择自我放逐。

我对这部作品的理解是:这,就是生活。除了接受,你别无选择。

第四篇:读《活着》有感作文:孤独的守望者

孤独的守望者

——读《活着》有感

甘欣雨

人活着就是为了离别,只有经历了离别才懂得珍惜。

——题记

常言道:富贵有命,生死在天。中国人自古相信这句话。然而,仅仅是相信而已,他们是不肯服从于天命的,他们尽着自己的力量与"天意"做着斗争。他们多在取名上寄托着对生活的希望与讨好。或许,这就是"福贵"这一名字的由来:福贵,一生大富大贵。地主老徐可能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终是应了这个名字:福分太贵,享之不起,只得在漫漫岁月里孤独的守望,无声的长叹!

人生短短数十载,红颜弹指老,仅刹那芳华。若说人活着只是为了最后的死亡,那活着,又有何意义?数载岁月,最后,怕也只落得个"唯有泪千行"的无助与孤独。或许,对福贵来说,这一生活着,只是为了经历一次次的离别。父亲、母亲、春生、家珍、有庆、凤霞、二喜、苦根,他们的接连离去使得福贵即使欲望再多,却也连哭泣都显得可怜无力。上天从来都吝啬赐予,对于福贵,或许人生的歌词还未填好,却已弥漫悲伤;或许,他想象过美好,心中也曾怀过期冀,只是愿望与现实背道而驰的痛苦还未消散,风就从旁边叹息着走过。

读完《活着》,"我不知道我心里有什么在动荡——我不懂它的意义。"我的心,在文字中摸索着,那是震撼,是困惑。人,到底为什么活着?对于福贵,又有什么支撑着他活着?对于三毛,荷西的意外去世让她痛不欲生;而福贵呢,亲人,朋友无情的离去,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绝望?对于三毛,迷茫的温馨使她想望得心痛,但,因为有爱,因为伤口结了痂,她振作起自己的精神。因为心中有对荷西的爱与念,她放弃悲伤,写下《万水千山走遍》。或许,正是因为福贵心中有爱,他选择了活着,选择了用生命的活力与力量点亮爱的灯火;选择用自己心中最后的光来守望那心底最后一丝的美好。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这是文章末尾福贵的台词。那时的他,或许穿着破敝的衣服,在贫贱的人群里歇足,那流离失所的心也无安放之处。谁也不知道,独坐在田坎上的福贵眼中凝望着何等的空虚。他守望着,以近乎麻木和执拗的方式守望着心中那最后一点光,守望者残酷现实所带不走的回忆。他的心平静地跳动着,只是这个给予他力量的地方,是你我永远也到不了的远方。或许,在福贵心中,家珍他们并没有远去。他们活着,以福贵所以为的方式活着,活在福贵的心中。

福贵,这个孤独的守望者,在回忆中挣扎,在岁月中摸爬,只求在静寂无边的黑暗中唱出生与爱的献歌。他不求任何人的可怜,只是在自己的心魔中盼一场梦碎花落,渴望在人生的旅途中与自己终生守望着的一切携手共行,直至月落楼头,芳华日落。

作者简介:甘欣雨 邻水中学高2018届16班学生

指导老师:曹祥文

第五篇:春节恐归族除夕夜守望孤独 父母在家很寂寞

春节渐近,当许多离乡在外的游子捆好行囊、备齐礼物准备回家团圆之时,在很多城市里却存在着这样一群特殊的年轻人——他们盼望春节却又害怕回家,渴望团圆但又顾虑重重,这群在“归与不归”之间徘徊的年轻人被人们赋予了一个特殊称谓“春节恐归族”。

“春节恐归族”过年为啥不回家?

据了解,“春节恐归族”一词兴盛于网络,由“互动百科”网站公布的2010年1月互联网十大热词,“春节恐归族”就名列其中;而“百度”对该词语的解释为:“春节恐归族”是指春节时那些离家在外工作,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回家团圆的人们,“恐归族”的恐惧,并非对回家本身有所抗拒,而是在节日回家的种种烦心事折磨之下,一种本能的反应。

说起春节回家,电话里的王庆祝显得有些郁闷:“我已经两年没有回家过年了,今年也不想回去,主要是因为老家太远,折腾不起。”

老家在黑龙江省农村的王庆祝当兵转业后选择了去南方闯荡,如今在广州做推销员,月薪不足2000元,他所说的“折腾不起”实际上有两层含义:“春节七天假,路上坐车来回就要花费三四天时间,而广州到哈尔滨的火车票很不好买,到了哈尔滨后还要转乘客车,弄不好还要在外面住一宿;此外,回家一次的路费、食宿、礼物、给晚辈的压岁钱等费用没有几千元根本下不来,凭我的收入真的难以承受。”

除了感到春节回家“折腾不起”外,在哈尔滨市某计算机公司工作的李博涛对于春节“恐归”却有着另一种无奈和尴尬:“俗话说三十而立,可我如今既没成家也没立业,平时工资一分钱也没攒下,而在家乡亲戚朋友们的眼里,我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大学生,每次春节聚会大家都说我给家人争了光,有出息,可现实反差却很大,现在一想到过年回家我就很忧虑,和读小学时考试不及格不敢回家的感觉很像。”

据了解,“春节恐归族”不愿回家过年的原因主要包括,事业无成、囊中羞涩、交通不便、父母逼婚逼子(逼迫生孩子)等。

“恐归族”父母:我只是太寂寞

国内某网站开展的一项题为“你为何不敢回老家过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2.1%的网友投票“怕春运压力大”;32.4%的网友投票“回家过年开支太大,承受不起”;25.5%的网友投票“怕父母逼婚事”。虽然“春节恐归族”过年不回家的理由多种多样,但他们给父母增添的却是同一种寂寞。

随着“80后”“90后”独生子女逐渐步入社会,在我国出现了大批“空巢家庭”,这些“空巢家庭”对于过春节是既盼望又害怕——盼望的是过春节子女

能够回家团聚;害怕的是子女由于诸多原因不能回家过春节,他们会比平时更寂寞。

哈尔滨市民王凤琴的儿子在武汉工作,春节临近老人很早就盼望孩子放假回家团聚,可是前些天儿子打来电话说,“春运火车票不太好买,回家路上时间长、人又多,太遭罪,今年春节就不想回家了”,一家人团聚的梦想就这样在王凤琴的心中破灭了。王凤琴说,孩子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在外面过春节,她和丈夫还挺牵挂。而亲属又都不在他们身边,如果只是老两口在家过年会非常寂寞,所以他们决定到同事家过春节,缓解念子之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是父母最思念子女的时候,对于那些子女不在身边的“恐归族”父母,虽然在物质方面可能比较富足,但缺少了亲情的春节却让他们心情非常低落。“孩子不在身边的除夕夜真难熬,干什么都没有心情,看着空荡荡的屋子心里总像少了点什么,即便和孩子通电话也只能互相安慰几句,但还是特别挂念他。”一位母亲说。

专家:“恐归族”,别做除夕夜孤独的守望者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董鸿扬认为,“春节恐归族”是传统习俗与现代观念磨合碰撞的产物。他说,造成都市年轻人产生“恐归”心理的原因很多,除去当今城市生活成本高、工作竞争激烈等因素,中国的传统思想和社会习俗与当代年轻人自由、叛逆的个性在春节发生碰撞,也许才是产生“恐归”心理的根本原因。

董鸿扬表示,团圆是中国春节文化的精髓,而“恐归族”同样渴望利用春节假期放松心情与家人团圆,但他们更加排斥一些传统礼数和传统观念给他们带来的种种不适,为图一时“心安”或者“安逸”,他们决定放弃团圆。这种对春节从“盼归”到“恐归”的变化,也反映出现代年轻人对待传统民俗的心态正发生变化。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春节恐归族”不应该做除夕夜孤独的守望者,这样无论对自己还是家人都非常不利。对于“恐归族”来说,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尤为重要,都市年轻人一定要放下思想包袱,不要为自己制订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目标,要怀着一颗平常心看待身边的事物,只是把春节当作一个放松休闲的假期,有什么心事与亲友多沟通也许会收获意外的惊喜。而对于“恐归族”的父母而言,在与孩子团聚时,要多一些安慰少施加压力,一旦孩子不能回家也要多理解,同时要想办法自我调节,放松心情。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是中国人最难舍弃的情结。有一年我因为工作原因一个人在外过春节,那种孤独感是我有生以来从未体会过的,从此无论怎样春节我都要回家!”新华网网友“加菲猫”说。

上一篇:工地实习生感悟总结下一篇:高等数学一复习提纲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