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教育

2024-04-30

守望教育(共8篇)

篇1:守望教育

守望教育辛勤耕耘

——2010年副校长年度考核述职报告黄山区耿城中心学校石磊 守望教育,就是守望“人本”;守望“人本”,就是守望教育的梦想与家园。——题记

转眼间,从2004年负责中小学教学的副校长,到2007年负责小学部的副校长至今,已走过七年。2010年,不论是于我个人还是学校,都是一个继续的发展;我们把握机遇,勤奋磨砺,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走过来,收获着鲜花和微笑。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是充实而有收获的,具体工作分以下五方面述职:

一、在副校长的岗位上找准坐标

身为副校长的我,用心谋事、用心做事,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坚持配合为先、执行为先、团结为先、大局为先的原则,在工作上确保做到位,摆正自己的位置,甘当配角,维护校长的核心地位。做到不利于维护核心的话不说,不利于维护核心的事不做,以实际行动做维护核心的模范。善于学习思考,善于调查研究,善于深入实际,为正职的决策提供可靠的理论和事实依据,真正为领导起到“高参”的作用。忠于职守,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门,办好自己的事,尽好自己的责。有清晰的工作思路,使分管工作条理分明,干起来有章可循。根据上级和校长的意图,结合工作实际,创造性地抓好落实,把自己分管的工作做成精品,出工作成果、出经验成果、出人才成果。努力做到了守位到位,让领导满意,下属佩服,圆满完成学部各项工作和中心校下达的年度工作目标。

二、在朴实的教育学习中茁壮成长

副校长要想带好一个学部,就得有丰富的管理才能和超群的业务才能。这就要求副校长,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管理才能,要善于学习,善要向前人学,向书本学,向同行学,向下属学。其次,副校长的业务能力也不可忽视,要业务精通,熟悉一两门课程,要坐得下来,学得下去,要带头学理论,用自己的学者形象去影响教师。

一是坚持学习。一直以来,我都比较注重读书学习,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2010年完成小学校长提高培训的学习,并在校长提高培训班上作了“找准坐标,演好角色——关于如何当好副校长的几点思考“的经验交流;完成省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培训,受聘在2010年4月30日区小学数学新教材研讨会暨六年级“整理和复习”教学交流活动中作“小学数学新课标‘空间与图形’的结构变化与教学思考”专题发言,受聘在2010年8月12、13日区2010年教师暑期继续教育“备好课”“上好课”集中问题指导培训班上作“和学生一起走进数学

乐园”专题报告。同时,我征订了《教师博览》、《小学数学教师》、《现代校长与管理艺术》等教育教学杂志,阅读学习。

二是立足教学。一个好的副校长首先应该是一个好教师,我不论是曾经担任校长期间还是任中心学校副校长几年来,我一直坚守在教育第一线,担任学科教学。我所教的班级,学生学习兴趣浓,成绩优,习惯好,教师爱接班。副校长只有自己业务过硬才能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副校长只有深入课堂,才能体验教师的艰辛,找到教育的幸福感,也只有这样才能与教师同甘苦,共欢乐。一年来本人先后获得区学科带头人、市骨干教师称号,受聘参加省教科所组织的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印制作业小学数学《基础训练》的编写工作。

三、在扎实的教育科研中走向成熟

我们的学校是一所城郊学校,我们提出的目标是追求“精致、飘香”的校园,让校园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

一是营造愿景。努力开创中心幼儿园建设和标准化学校建设。

二是课题研究。我们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激发教师活力,引导更多的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推进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现有省、市级课题各1个,我亲自主持的省级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结构的研究与探讨”取得阶段性成果,主编课题组刊物第三期六万字,撰写的“以新课程的实践再观‘以自学尝试为主线的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结构’的教改实验”论文在课题组刊物第三期上交流。

三是校本培训。在校本培训中,利用课题辐射,分层制订了目标;在校内实施教师打造工程,每学期开展 “青年教师汇报课”、“教学开放周”“骨干教师引领课”,使教师不断地成熟。而我做为黄山区小学数学名教师、学科带头人、市学科骨干,市小学数学兼职教研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研讨活动,在学校里发挥了自己的特长。每学期在校内举行教学开放周活动,执教研究课,示范课,指导教师。“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这一年,方军教师等7人,在省、市、区论文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有6人次教师在区级以上活动中公开教学,王春霞、李荣花老师获市、区农远应用新星评比一、二等奖,王国权老师获区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奖;指导的、李键、陶慧静、方雪娇等六名教师分获黄山区第三届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称号。

四、在踏实的教育实践中感受成功

做为副校长要冷静地思考学校的管理和发展。学习别人固然不是坏事,但正如我们上课,千万不能盲目仿效,人云亦云,墨守前人圣人的框套,是不可能有建树的。不敢站在前人肩上去高瞻远瞩,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度,就不能领导师生去开创新天地。

1、打造校园文化,营造和谐校园。校园环境优美,四季飘香,这一学年我们制作了教师风采录,设计了校名拼音缩写“H”和“C”组成的动感校徽,积极参与校歌的创作,创办了校刊,使学校散发浓浓的文化气息。一学期出刊一期的《金桥》小学生习作4期已出刊,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石磊、、蒋时英、王春霞等12位教师获全国、市、区15人次荣誉表彰。“霞光满林,桃李飘香”,教师们充满爱的教育就像霞光一样洒满耿城校园,孩子们建康成才,处处桃李飘香,2、开展丰富活动,培养多元智能。一是以“阳光体育活动”为工作重点,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深入人心,让锻炼成为师生一种生活习惯,举办了第7届中小学生体育田径运动会。坚持每月一项主题体育阳光活动,大课间活动常态丰富、形式多样,学生“乐于其中,享受成功”。二是开展常规教育活动,召开家长会,形成教育合力;举行“爱我家乡,爱我耿城”主题的现场作文竞赛;坚持一周一诗词早操后集体背诵活动;6月1日儿童节,开展“与经典同行”古诗词诵读,全体师生汇集学校操场,自编自导自演,通过朗诵、吟唱、诗伴舞、相声、校园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了对传统经典文化的热爱,培养了“好读书,读书好”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成绩显著,一年来,周驰阳等二十六名同学在市、区各类比赛活动中获奖。

3、承办校际教研活动,塑造品牌效应。一学年,我们共承办三次区内外校际教研交流活动。接待兄弟学校来访、交流百人次,受到好评。

一位教师在总结中这样写:在耿城学校工作是忙碌的,也是充实的。在忙碌中收获成功,在充实中感受快乐。

五、在严实的教育管理中获得成效

遇事冷静,以大局为重,不因私利而情绪满腹至误公,不为小事而耿耿于怀至寻报复,“多琢磨事,少琢磨人”是我坚守的做人、做事原则。

1、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的规章制度,我总是带头遵守,律已严人,使学校工作有章可循,有章必循。当然也难免出现磨擦,这个时候,我总是“坚持标准,积极引导”,让大伙都明白,只有严格的管理才能换来教师良好的社会形象,也只有这样才来换来耿城学校美好的明天。如今,在全体教师的同心协力下,学校的管理工作逐步正规,井然有序,深入好评。

2、抓教学常规管理,保教育教学工作顺畅有序。抓各类计划的落实,抓教学各环节,组织召开学部教育教学工作会议,落实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提出教育教学具体目标。抓备讲辅批考,抓课堂,明确提出:“主导作用到位,主体全员参与,讲究课堂艺术,师生配合默契,精讲多练,层次分明,因材施教,各有所得”。定期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找出差距与不足,想出改进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学年区统测2/3以上学科班级平均分名列区前1/3,小学毕业班数学统测成绩名列全区前茅,2010年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名列全区中心校第一。

3、以人为本,理解互进。我们学校的老教师们吃苦耐劳,顾全大局,年轻教师朝气蓬勃,敢冲能闯。做为中心学校副校长、学部校长,不专行独断也不旁听旁信,对于教师工作中的意见我总是专心倾听,细心观察,耐心讲解。在工作中,我总是善于听取意见或建议,遇到问题,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她们总是不遗

余力地奔走求解,关注年轻教师的成长,常与他们进行交流,要求教师以宽广的胸襟对待工作和生活上的小事,通过换位思考,促进相互理解;通过校务公开、个别谈话、座谈会、工会活动等,加强沟通、消除干群、同事、师生、家校间的小摩擦、小误会。我们还坚持周一教师会,坚持学习、交流,促进教师之间的团结。

4、安全工作,警钟长鸣。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时刻关注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一是制定《安全工作教育要求》,每周安排一名领导二名教师值周,全天候关注师生安全;二是由学校与教师签订安全工作责任书,落实安全工作责任;三是要求大队部利用多种途径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掌握自救技能,这一学期放假前还特别开展一次以“防溺水”为主题的安全教育活动;四是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五是向家长发放安全教育资料,如期初的《家庭教育须知》、期末《告家长书》,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开展安全教育。实现了全年无一起安全责任事故的安全工作目标。

5、做好教师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中心校的示范辐射作用,时刻关注对村校、教学点工作的业务引领。在工作上指导,在生活上关心,一年来与教师个别谈心百人次,下村校、教学点视导、听课、教学常规检查、座谈交流三十余次,有力保障了全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的点点滴滴谱写了耿城学校的辉煌,一位教师在总结中这样写:学部校长以身作则,积极向上,学校教师辛勤付出,顺势而进,学校工作蒸蒸日上,硕果累累。

回首一年来的工作,和班子成员紧密配合,发挥集体的智慧,认真履行了职责。忙碌而不庸碌,艰辛而不艰苦,平凡而不平庸,欣慰而不忘乎所以,普通寻常但不简单随意。坚持发扬了“增强服务,淡化权力,用人之长,容人之短,公正廉洁,以身作则,团结民主,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

我深深地体会到学校就是一个大家庭,所有工作要相信大家,依靠大家,只有我们齐心协力,学校才会不断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绩,我希望和同事们一起为耿城学校的明天继续执着地坚守,踏实地耕耘。

篇2:守望教育

涂 永 玉

本学期,我又一次认真拜读刘铁芳教授编著的《守望教育》一书。教授对教育事件的人文幽思,对教育问题的理性反思,读后又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他提出,我们不能简单地设定“什么是教育”、“教育该如何行动”、“教育非如此不可”的标准答案和机械化的行动模式,而是把对教育生活提问的权利交还给实践者,让每个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之中不断地去追问: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教育?正是在对现成教育实践的不断质疑、追问过程中,催生一线教育人的教育实践智慧,改善、提升每个教育人的教育生活和质量。

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那时侯读书生活比较单纯。简简单单的几本教材,没有任何别的读物、辅导材料,早上来上课,午后轻轻松松回家,作业尽管有一些,也还有课文的背诵任务,但感觉好象都能比较轻松地应付得过来。不仅如此,愉快经历还有两个重要由来,一是经常有伙伴自由玩耍,一是与自然随意地接触。”说真的,那时电脑离我们好远,更别谈网络游戏了。但我们是那样沉醉在大汗淋漓中。那些是祖祖辈辈曾经的游戏,永不老去的快乐。可以说它们所有都是孩子们乐道的经典。

斯宾塞说:“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此时孩子的学习也是快乐的。”而欧美教育学者在经过多年研究后得出结论:从学习的生理心理过程看,在学习新知识信息时,信息通过感觉进入大脑边缘系统,对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初步评价,进而进入大脑皮层加以深入判断。判断为有意义的知识信息,就会使大脑产生一种活性物质,促使神经系统网络易于接通,信息被接受和储存。孩子们如果感到有意义、认为重要,学得快乐,大脑被激活,能轻松愉快地学,效率高。反之,若孩子们认为知识信息不重要、没有意义,就不愿学。大脑就不释放活性物质,神经网络就不被激活,知识信息就进不了神经网络,储存不牢,记不住。可回首今天的教育,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可谓天壤之别,学生知识训练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可学生的生存状态本身却并不见得随外在条件转变而一道发生着质性的转变。打着提高儿童素质的名义,名目繁多的训练充斥其中,机械刁钻的考试把儿童的思维和想象空间变的十分狭隘,当今的学习成了孩子们不得不承受的苦役。童年时代,成了他们人生中一段紧绷的弦„„当我读到“儿童世界何处寻”这一章节中“当儿童学习不是因本身有乐趣,而是为了考试、升学、恐惧、竞争、奖惩等而学习时,不仅无益于能力发展,也不利于品德进步,更不利于儿童积极健康地生活与成长的心态的养成。”感触颇深

以“升学”为唯一和终极目标的教育价值取向。这是当今我国乡村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我们的乡村教育,我们的城市教育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以“升学”为唯一和终极目标似乎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共识”,也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之痛。

在这样的“教育价值取向”下,“人们只关心你跑得快不快,从来不去关心你跑的累不累”!突然想起前年暑假,快读高三的女儿突然对我说:“妈妈,读书太累了,高三我不想读了。”听了女儿的活,我生气极了,就狠狠地批评了她一顿,说你们这些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只要好好读书,要什么父母就给你什么,哪象我们以前那样,有的人连书都没得读。女儿听了却说:“妈妈,你们那时缺乏的是物质,而我们现在缺乏的是精神。”女儿的话不是没有道理,但我只能无可奈何地说,社会就是这样,没办法。我们很多时候关心的只是怎样才能使她发挥出最大潜力实现升学,却很少去关心她在这一过程中的感受和承受的各种压力。“升学”的一元教育价值取向将这个孩子的美好理想和希望几乎浇灭,也将这个孩子置于“教育”之外。

现在的家长,看重的就是孩子的成绩,分数在他们眼里就是衡量一个学校好坏的标准,他们才不管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有没有得到提高,因为这种能力的提高都不是立竿见影的,而分数却是最外显的。

想想现在的孩子,确实是苦。每天早早到校,进了校门就开始上课、下课、作业、上课、下课、作业„„不断地循环反复。作为教师,我们看着也心疼。有一次,我去瑞安逛街,在一家服装店里听到一位母亲说自己8岁的儿子最讨厌星期六,原因是星期六比上课时还要忙。学这个,学那个,没得好好休息。于是什么儿童故事,什么游戏,统统都靠边站了。即使是双休日,家长们也都早给自己的孩子安排好了,什么奥数啊,英语啊,写作之类的文化补习班,或是一些乐器演奏班。在他们的世界里,除了上课还是上课,除了学习还是学习,这样的世界已经充满了成人的影子,早已不是快乐、自由的世界。所以他们索性就不做了,他们对学习就越来越不感兴趣。对不感兴趣的事情又怎么能做得好呢?一些学生只能在日记和作文中将自己内心的痛苦、委屈和无奈倾诉出来,作为一种宣泄,我想,这可能就是他们所拥有的仅有的一个小小的角落而已。这一切的一切,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

正如书上所说“当我们从一个十几岁甚至几岁孩子的嘴里听到‘我很累的时候,我的感觉不只是心痛,更是一种莫名悲哀,不只是为小孩本身,也为我们这个名族。

篇3:守望教育

霍尔顿的不幸经历向我们折射出了在他那一代青少年的成长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不足和缺失给他们的成长带来的不良影响。这部作品不仅以青少年之口道出了作者塞林格对旧式教育的不满和质疑, 一心追求“麦田守望者”式的理想教育, 凸显出了巨大的思想价值, 更启示我们对当今现实教育的思考, 激发我们对理想教育形态的探索:在教育体系中, 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因素是紧密相连、和谐而统一的, 只有让他们在充分发挥各自教育作用的同时又相互衔接, 才能成就理想的教育。

一、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支点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替代的教育。在《麦田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的迷茫心理与叛逆行为与其家庭教育的缺失有着密切联系。霍尔顿出身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 在他同学眼中, 他所使用的东西全都带有中产阶级味, 然而, 正是在富足的物质生活的掩盖下, 却鲜明地衬托出了霍尔顿苦闷、彷徨、空虚的精神世界。霍尔顿在这个锦衣玉食的家庭里却忍受着淡薄的亲情关系, 父母所关注的是如何致富, 怎样过上上流社会奢华的生活, 对他的生活和学习状况却知之甚少。他们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 对霍尔顿实行的是强迫式教育, 只考虑他长大后也过上富裕的生活能买得起名牌豪车。霍尔顿13岁时, 他因砸碎车库的车窗借此来发泄失去了弟弟艾里的痛苦, 家里人却要把他送去做心理分析。当霍尔顿被学校开除后, 他也不敢贸然回家, 他害怕那极度敏感和精神紧张的父母。因此, 他只能选择到城里去游荡几天逃离那个陌生的家庭, 对于他来说, 家人不是自己的保护神, 家也不是自己停靠的温暖港湾。他极其需要一个支点可以撬起他勇往直前的力量和勇气。

家庭教育是其他教育的支点, 是一切教育的根与源。马克思说过:“法官的行业是法律, 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 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可见教育子女是父母的天职, 而怎样履行这一职责是至关重要的。在《麦田守望者》里霍尔顿的父母缺乏管教他的兴趣和条件, 使得霍尔顿成了无人看管, 缺乏正确引导的人, 就像迷途的羔羊一样到处乱撞。霍尔顿父母的影子在当下的家庭中也比比皆是。父母在教育和引导孩子的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要深刻把握教育规律和学习家庭教育理论去教育孩子, 和孩子要双向互动, 用正确的教育观、人生观引导孩子, 要从教育源头给孩子注入一股清泉, 才能给孩子透明而纯真的精神世界, 才能让孩子过得富足和充实。为了更好地担当教育之责, 父母不仅要有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 更重要的要做到言传身教, 以身立教是家庭教育的生命。父母首先要有乐观、善良、坦诚的心理素质, 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他们的自我完善才能更好地做好孩子健康成长的支撑点。

二、学校教育是人生教育的支柱

霍尔顿的命运注定是个悲剧, 因为他所接受的学校教育是失败的。16岁的霍尔顿, 已辗转多所学校, 潘西中学是第四所, 不是自动退学就是被学校开除。在他的眼里, 学校烦得要命, 里面全是些高谈阔论、装模作样、趋炎附势的家伙。首先, 学校当局给众人灌下了迷魂汤, 做出虚假广告, 欺骗世人, 标榜自己是致力于把男孩培养成出类拔萃、善于思考的年轻人。然而这纯属蒙人, 这个学校的教育工作没有任何高明和可取之处, 根本没有培养出什么杰出人才。校长是一个趋炎附势的人, 学校里的老师也大部分都是势力的伪君子, 他的历史老师嘲弄他功课不及格, 体育老师不守校规, 口头表达课的老师讲课水平低、授课方式呆板, 他发现连他唯一敬佩的一位老师也可能是个同性恋, 这位老师给他灌输的也只是利己主义信条。霍尔顿不能忍受的还有那些玩世不恭、自甘堕落的同学和室友。如室友斯特拉雷德是个自我崇拜、冷漠无情、认识肤浅、整天只想着怎样结识漂亮妞的伪君子;阿克莱是一个不学无术、邋里邋遢、好吃懒做、有偷窥癖的小人。霍尔顿对他们厌恶极了, 想反抗和逃离这学校的一切。

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应该极力扫除像潘西中学那般自吹自擂、抹杀学生个性的庸俗教育。学校是现代人从家庭走向社会的桥梁, 优质的学校教育在个人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理想的学校教育中, 构建有特色的学校是其灵魂, 学校特色是学校发展的生长点, 千篇一律的教育模式是很难立足的, 每所学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地区条件树立正确而适宜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宗旨, 超越功利化的教育观念, 同时, 成功的学校教育还需要建设一支素质高、水平高、业务高的教师队伍和提倡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在学校整体目标和共同理想的基础上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学校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成果的一种方式和途径, 因此, 学校的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知识, 提升能力, 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 另外, 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教导他们要有崇高的理想, 高尚的追求, 要把为社会服务和建设祖国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总之, 学校教育是我们实现人生梦想舞台的支柱, 有了它的支撑, 我们才能在舞台上展现得更稳、更踏实。

三、社会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大舞台

为了放松紧张的精神, 摆脱心灵的桎梏, 霍尔顿毅然决定走出家门与校门, 步入社会去寻求一丝心灵的慰藉。然而, 不幸的是, 他发现自己永远也找不到一个不错而且安静的地方, 因为不存在。这里的成人世界更让他感到烦恼和惊讶, 人们追求的只有物质财富和生活享受, 他们虚伪、招摇、冷漠、堕落。纽约城里到处都是小偷, 即使富裕的家伙也到处行窃。霍尔顿住的旅店是个藏污纳垢的地方, 里面尽是些变态佬和蠢蛋, 他们举止怪异, 荒诞至极。剧院里的电影也是废话连篇, 披着慈善的外衣做虚假宣传来吸引观众。杂志报刊上, 本是可以寻找精神寄托和获得知识的地方, 全是些关于低级而庸俗的荷尔蒙的事, 这让霍尔顿失望至极。就连自然历史博物馆, 在他眼里曾是一方净土, 然而最终也难逃垃圾语言的破坏和污染。而霍尔顿这样一个想做纯真守护者的人, 显然与这个混乱不堪的社会格格不入, 这个物欲横流的成人世界对霍尔顿既有诱惑又有排斥, 让霍尔顿感到更孤单和沮丧, 以致找不到出路, 愤怒和焦虑使他大病一场最终被送进了疗养院。由此可见, 这个社会的丑恶对霍尔顿幼小而单纯心灵带来的是折磨和戕害。

社会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它不像家庭教育那样亲密, 也不像学校教育那样直接, 社会教育是多方面的, 包罗万象, 就像舞台能容纳千姿百态的舞者。现代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青少年是国家民族的未来, 社会在培养优秀的下一代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我们今天的社会应该保护好青少年的安全, 不能让他们像霍尔顿那样跌落舞台, 身心俱伤。社会教育能塑造青少年的独特个性, 规范青少年的行为习惯。因此, 社会在构建理想的教育模式中, 应为家庭、学校和学生个人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社会风气, 创造一个文明的社会教育氛围, 要使他们的目标和价值观念保持一致, 同时要给他们一片天地去发展自我、追求真理。要充分发挥社会上报刊、网络、电视等的监督、约束和舆论作用, 为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宽广而明亮的舞台, 如同霍尔顿期望中理想的麦田, 可以让他们在这片乐土上自由快乐地飞舞, 无忧无虑地成长。

四、自我教育塑造理想的舞台角色

一个人的成长只靠外部的条件是不够的, 还必须有个人自身的努力。因此, 学生自我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霍尔顿的自我教育有缺失的一面, 在他面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种种困惑、虚伪和沮丧的时候, 即使内心在挣扎、在徘徊, 可他还是选择了自我沉沦, 对人生目标没有清晰的概念, 在纽约城肆意放纵, 数次伪装自己想融入那个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成人世界。在遭受社会的排斥和遗弃之后, 他没有自我崛起, 却选择了逃避, 他打算独自一人去西部某个地方扮成一个又聋又哑的人, 不想与任何人交流, 这样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也是造成霍尔顿自我教育失败的重要原因。但是, 在故事即将谢幕的时候, 霍尔顿觉醒了, 他有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在悬崖边默默保护其他的孩子, 不让他们像他那样迷失人生, 跌落悬崖, 霍尔顿决定要做“纯真”的守护神, 让天真的笑容在麦田里绽放。

在今天的教育过程中也有许多霍尔顿式的青少年, 他们需要在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引导下, 通过自我教育来加强个人修养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首先, 要有正确的自我认识, 接受现实的自己, 全面分析自己, 发扬优点, 改正缺点, 弥补不足。其次, 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和越挫越勇的毅力, 面对困难要学会调整自己, 不能陷入迷茫的泥潭, 要努力奔向成功的舞台。再次, 要有清晰的人生目标, 在行为习惯上培养坚持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霍尔顿的蜕变正是他的教育理想唤醒和引领了他, 他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也可以翩翩起舞了, 就像金黄的麦穗在随风摇曳。

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和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 《麦田守望者》所反映出的种种教育问题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 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这“四方”相互协调, 携手共进, 和谐统一, 青少年的人生教育才会更加完善。要实现教育支点、教育支柱、教育舞台和舞台角色“四位一体”, 才能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使他们演绎完美的舞台人生。

参考文献

[1]Salinger, Jerome David.The Catcher in the Rye[M].New York:Penguin Books, 1958.

[2]郭艳先.教育需要更多“麦田守望者”[N].中国教育报, 2007-09-03.

[3]明正.论《麦田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成长历程[J].北方文学, 2011, (7) .

篇4:守望教育的快乐

国王的钱财权势可谓“君临天下”却终日郁闷,少有欢乐,而贫穷的农夫却安然田间放声高歌。

快乐靠啥决定?非金钱,非地位,乃心灵之至也。其实,快乐不过是一个人的心态与感觉。

如果农夫不喜种田耕地,他会快乐吗?快乐离不开一颗热爱之心。如果农夫未遇无脚之人,他会及时摆脱缠身的沮丧吗?快乐离不开正视现实的知足心态。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崛起,人们伴着快节奏的生活似乎已卷入一个飞速运转的漩涡而难以自拔,一些离人类本该很近的东西正日渐悄然远离。比如亲情、诚信、快乐与笑声。

其实,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追求幸福快乐,作为教师更不例外。因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即培养快乐生活的人。

在平凡的教育中,虽时有教师笑脸的绽放,但更多却是充塞视听的历经沧桑的愁容与沉重压抑的“叹息”。有对教育现状的微辞,有对教师待遇的怨恨,有对工作压力的烦恼,有对理想现实的困惑,有对教学无方的苦闷,有对事与愿违的遗憾,有对生活窘迫的无奈。

于是,他们痛并不快乐着。

有想法并无错,关键你得有行动。既无法改变,又要去怨恨,那才是痛苦的根源。

作为教师,唯有心态自然爱岗敬业,方能铸就教师的风采,享受教育的乐趣。

也许,昔日的同伴已飙长为梧桐白杨,身居在肥沃的版图和显赫的位置,而我们此时还是植根山坡的小小桃树;也许,曾经的同行已下海打拼成商贾巨富,出没于灯红酒绿的都市深处,而我们此时还是年复一年乐此不疲的推渡之人。请记住,不要羡慕。因为,小桃树旁,还布满了茂密的小草;下海的同行中,也有淹没的命运。更不必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所以,我们快乐依旧。

教育的快乐是教师享受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一种体验,是教育价值获得认可的情绪流露,更是推动教师成长的力量源泉。

教育的快乐来源于对教育的炽爱与投入,来源于对教育功利的知足与知止,来源于一颗平和坦荡的教育之心,来源于从心灵深处对教育的追念与畅想。

谁耐得住那份平凡,谁就会拥有教育的快乐;谁坚守住教育的那份快乐,谁就有望赢得教育的成功。

守望教育的快乐,就是山村教师几十年如一日早出晚归风雨无阻的匆匆步履,就是下雨天老师用雨伞给学生撑开一片晴空的生动背影,就是老师对教育许下的“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放弃”的朴素愿望和铮铮承诺。

教育的快乐,需要心态来维持,需要爱心来滋润,更需要追求来提升。

怨声载道的人享受不到,急功近利的人享受不到,私心杂念的人享受不到,患得患失的人享受不到,唯有“掏心窝”的教师感悟深切!

教育快乐的至境应是:学生快乐,教师快乐;先学生之忧而忧,后学生之乐而乐。

如果说没有享受到教育快乐的人生是让人遗憾的,那么,没有为学生传递教育快乐的老师将是失败的。

老师们,如果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如果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心态;如果你不可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如果你不能选择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

篇5:读《守望教育》有感

云亭中学

高海江

每当读一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智者交谈,拓展了思维,提供了方法,指点了迷津,在共鸣中不知不觉地提升了自己。在读了教师节三十周年纪念版《守望教育》这本书后,有几分的激动,也有一些共鸣。因为自己的一些谜团在读完了这本书后也日渐明朗。读了这本书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与反思。

一、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是“训练”还是“教育”。

我对本书中一个一个案例和想法印象比较深刻。我曾经在高中教过几年数学,高中就拼一点,学生的分数,学生的练习满天飞,初中也是这样,应试教育的教育价值取向往往会将孩子置于“教育”之外,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训练”。并不注重的是学生各种习惯的养成。但是我觉得在我们的课堂上,训练的成分还是比较多。文本只是一个载体,上面承载着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创新,文化的传递,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文本,走出文本,培养学生的能力,思维与素质。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知识的训练是必须的,但我们不要把知识点的训练作为我们教学的归宿。

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德育途中的一把钥匙。

本书中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故事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示范性的作用,学生去明白一个道理,很多时候,说教远远不如给孩子讲一个故事,一个故事也许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或者是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能一个故事孩子听一遍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且正确地去做,而并不需要我们去耳提面命。更要的是孩子们都愿意听故事,并且听故事对孩子们好处多多。比如说我给孩子讲的一些故事,一遇到类似的问题,好多孩子会一起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这就说明这个故事已经深深地烙在了孩子的心中。

三、学生形成“悦读”的习惯,真正会读书。《守望教育》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阅读见证着一个人的精神成长,阅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人人皆知。怎样让“阅读”变成“悦读”,这让我想起了一本书《悦读是怎样形成的》。方法是做好事情的捷径,这里面有一套比较好的阅读方法。具体方法如下:在学生刚开始课外阅读时,“放任自由”是比较合适的办法,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卡通笑话,全凭学生喜欢,当学生逐渐觉得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和生命的需要时,老师再适当给学生推荐一些比较适合孩子阅读的书刊并提出读书要求,先“放”后“收”,让学生一个适应过渡期,有利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因此,在保证课外阅读数量的基础上,也要保证其阅读的“质量”。在课外阅读的起步阶段,要求不能太高。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对课外阅读的要求必须在质量上和深度上下功夫,要指导学生学会真正的阅读。

四、还给孩子童真童趣。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那时侯读书生活比较单纯。简简单单的几本教材,没有任何别的读物、辅导材料,早上来上课,午后轻轻松松回家,作业尽管有一些,也还有课文的背诵任务,但感觉好象都能比较轻松地应付得过来。不仅如此,愉快经历还有两个重要由来,一是经常有伙伴自由玩耍,一是与自然随意地接触。”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几个铜钱,几根鸡毛和一小段麦管用线一扎便扎成了一个鸡毛毽子;一个瓦片,地上画几个方格子,就是我们玩的瓦房子;天黑了,村子里的草垛,各种杆秸多成了我们躲猫猫的快乐场所„„

可回首今天的教育,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可谓天壤之别,学生知识训练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可学生的生存状态却不容乐观,在阳光体育课上,如果我们能够增加一些富有童真童趣的活动,孩子们可能会是更快乐。

篇6:守望教育读书心得

首先,作者引用了肖川的一句话: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然后作者从以下几方面诠释了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明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也就是这节课要讲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学生应该学会什么。比如我们的音乐课,要学会唱哪首歌曲,然后设定教学目标,目标不宜过大,要浅显,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最后要让学生有哪些收获,是能跟唱,还是能背唱,或者表演唱……

2一定要注意把握学生的学情

学情就是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包括学习氛围,学习表现,只是理解接受程度等。课讲的再好,课堂气氛表面上再活跃,如果学情不真实都是无效的教学。音乐课设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班级学生的接受能力,班与班之间存在差距,学生能力也高低有别,在设计课堂环节时,要考虑学生的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同一节课的教法不能从一而终。

3要科学把握课堂教学时间

书中提到,教师究竟讲授多少时间为好,要看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言堂”,要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参与性。如在音乐欣赏课中,就要多聆听,多提问,多参与,少讲解,只要引导学生把握音乐的内涵即可。在《国之瑰宝—京剧》这一课的欣赏教学中,首先播放了一首FLASH制作的京歌《说唱脸谱》,看着那一副副生动鲜活的脸谱,听着那脍炙人口的旋律,学生们兴致很高,有的同学还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于是我便趁热打铁,有的放矢地提出问题:“刚才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有京味。”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对,这是一首京歌,歌唱了名扬中外的京剧艺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多姿多彩的京剧世界。首先我问问同学们你们对京剧知多少?”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提到了京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有的说到了京剧中的人物的分类,有的介绍了京剧中的乐器。在同学们互相探讨的过程中,我顺势利导跟他们一起讨论了京剧的起源、行当、唱腔、念白等内容。整堂课学生都很投入,学习兴趣和效果超出了我的预料,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声就响了。“多”与“少”看似矛盾,其实只要我们树立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念,它就会统一在我们的课堂中。

篇7:《守望教育》读书摘录

这本《守望教育》2004年第一次出版,我买的是2013年第十三次出版的版本,足见此书的广泛影响和刘铁芳教授的知名度。他对种种教育现象和实践的质疑、追问、探索、建议总有独到之处,他凭着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渴望和对人的完善的关照,对现实的教育和现实中人的命运心怀依恋,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保持一颗平常之心,对细微的教育事件抱持一种深切的人文幽思,对各种教育问题给及理性的批评和必要的反思。他说我们“要以一颗平凡、挚爱、理性的心灵来守望教育,守望我们心中的教育梦想。”

是的,正如孙云晓所言:“今天的教育虽然面临了无数的问题,但并不是说我们就没有希望了,我有一个观点,孩子的年龄越小,微环境越重要。每一个学校、家庭、父母都可以有很大的作为.” 教育的发展进步并不是坐等自上而下的大改革,需要我们教育人一起坚持不懈的努力,也正是这种对于教育的孜孜守望给我们平凡而朴素的教育生涯增加一抹亮色。

以下为读书摘录。

第一辑 行走在理想与现实的边缘

1.教育要不要言及将来,要不要为将来生活做准备?这当然是必要的,任何教育都是要提高个体的文化的、社会的适应性,并最终使个体以健全的方式参与到广泛的社会生活之中,关键在于,教育究竟要以什么方式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让儿童在儿童生活的阶段生活得好,不就是对将来生活的一种准备吗?

2.看看我们今天的教育现实,知识的灌输、技能的训练而不是陶冶居于教育的中心,教育完全不是灵魂转向的艺术,而更多的是人才培养的“加工厂”。

3.在某种意义上,教育并不是让人变得不平凡,他恰恰就是要以平凡的姿态让人首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一个“普通”的人,一个能像平凡人、普通人那样生活的“人”,而不是“神仙高人”,更不是高智商的“机器人”。

4.如果我们的教育条件的改善,教育的发展,只是为了让儿童学得更多更快,也相应承受更大的压力,把童年变成一段紧绷的弦,而不是儿童生存状态的不断优化与提升,那么教育发展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恰恰在我们今天的教育现实中,由于教育不公平所带来的教育的近乎恶性的竞争,大大强化了学生在教育中所承受的压力,并把这种压力不断地迁移……

5.现代教育在提高其科学品格和效率的同时,失却的是那种抚慰个体独特的、其实原本孱弱的生命织体的温情。知识与故事,其实是教育中两个并行的要素,一个让我们获得对世界与自我的认识,一个则凭借真实可感的生命之跌宕起伏来抚慰作为听者的我们的生命。

6.教育叙事,就是讲述我们的教育生活的故事,讲述那些或隐或显地蕴含着教育意义的故事,那影响着学生和我们生命成长的细微脉络就可能在故事叙述过程中清晰地展现出来,同时也展开了我们的教育生活该如何发展与改善的可能途径。……我们讲故事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地回溯、观照、发现我们过去、现在、以至将来的教育生活路径的过程。

7.教育叙事作为一种切近教师日常工作的研究方式,让我们在平凡的、逐步庸常化的教育工作中发现幽微的教育意义,从而获得我们对自身作为教师生命个体存在价值与意义的发现与提升,并可能成为我们走出教育生活惯性思维的重要路径,既提高了我们对自我教育生活反思、批判的能力,也提升了我们教育生活的创造性品格与能力,从而有效地改造、提升了我们的教育生活质量。

8.知识生活是学校生活的基本内容,不断的、开发性的学习,是提升学校生活品质的基础。……怎样吧学校建设成为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的网状学习型组织,就成为了当前我们现代学校建设的重要尺度。

9.……我们长期奉行整齐划一的思维模式,事实上造成了我们在教育取向上的单一化。由于教育的话语权、决策权集中在城市阶层,更潜在地使得我们的教育政策与主流教育话语更多地带有“城市取向”。“希望工程”本身就是一个隐含着“城市取向”的话语模本……

10.我所理解的大学教学应该是一种智识的活动,是一种师生之间双向的心智洞开与灵魂的吸引,我把教学看成是一场师生之间作为知识人的精神相遇于对话。

第二辑 我在,故我说

11.永远保持教育理想的“缺席的权利”,给现实中的每个个体永远地留下想象与探询的空间,保持教育理想与现实的张力,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走向“好教育”的理想——“好教育”的理想恒在远方,我们恒在理想追寻的“路上”。

12.功成名就的魏书生、到处演讲的魏书生、身兼数职的魏书生,实际上已经无法在继续深挖下去,而更多地停留在他80年代的知识视野和教育视野之中,他的学生观、教师观、教育观都没有质性的改变。这样说好象还是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实质之所在。……蔡朝阳的文章中标出的魏书生两大基本的特点是技术主义和权威主义,应该说基本抓住了魏书生教育理念在当代教育发展中的要害。只是魏书生的技术主义决不仅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表现在班级管理等方面。

13。维特斯根坦在《逻辑哲学记》中提出:“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王蒙曾这样说:“凡把复杂的问题说得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者,皆不可信;凡把解决复杂的问题说得如同探囊取物,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

篇8:教育安全的守望

仙女瑶姬与楚襄王分别后, 一直站在巫山之巅, 盼望楚王归来。望而未归, 美女之身最后化作巨石一柱, 人称“神女峰”;渔妇, 立于孤岛, 天天盼望远去海外的渔夫回来, 直到死在山上, 变成了石人, 世传“望夫石”。有诗叹曰:“石作佳人在山岗, 又无枕席又无床。千秋未见亲夫面, 万年不换旧衣裳。”

“神女峰”“望夫石”其实只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对人类一个幽默的安慰。可古往今来, 人们为之命名、吟诗、作赋、说故事, 在她们身上倾注了不尽的瑰丽色彩。何也?就在于她们带血带泪的忠贞, 牵动了我们这个民族的万古情思, 勾连起中华儿女对美好的向往与守望。

由此, 我联想到我们当下的教育———

“安全教育”来了, “教育安全”却成了天空中南飞的大雁!这一说, 你失望了吗?你想守望这大雁———“教育安全”的归来吗?

“安全”, 是“免除了损害风险的美好状态”;“守望”, 是中华民族坚贞的一种姿态。为了“美好状态”, 舞出“瑰丽姿态”, 正是我《教育安全的守望》一文中的唯一诉求。

“安全教育”和“教育安全”, 它们的内涵指向属于两个不同的层面。在我看来, “安全教育”主要指保全生命财产的教育, 出了问题, 罪在当前;“教育安全”主要指师生在双边精神活动中其认知与情感的发展, 最大限度地避免来自内外不良因素的伤害, 出了问题, 罪在将来。

当下的教育, 有些急功近利的色彩, 不安全因素无时无刻不在对教育的安全进行侵害。

先说大的。很多学校都用大幅标语写着“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为了一切学生”。但扪心自问, 我们真的做到了吗?仅举一例, 让我们共做良知的审判。淮北有一个姓刘的“双莠生”, 在不到一学年的时间里, 因其父亲苦苦求情, 先后被三所学校接收, 接着又先后被三所学校赶走……这当然只是个案。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我们一些学校的校长和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 仅以考试分数为标准, 把学生分为“头等生”和“头痛生”。在一个班级, “头等生”坐“正席”, “头痛生”当旁听;在一个区域, “头等生”上“名校”, “头痛生”去“闹校”。这不是个别现象。可除了当事的学生, 很少有人认为, 这是在青少年稚嫩的心尖上播撒不公平的种子, 是对“教育安全”的伤害。

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强调促教育公平。因此, 我们这些做教育的人, 应该广播爱, 厚积德, 公平办教育———“皆为国之花, 花为国之大。教育惠及千万家, 公平堪无价。共享盖天涯, 广爱居一厦。神州遍地报春花, 同在蓝天下。”

再说小的。教学语言, 在教学中一般认为是小事一桩。正因为这样, 在我们的课堂上, 堆积的是“言不由衷的虚伪之言”, “思而无序的拉杂之言”, “晦涩难明的糊涂之言”。

这里有一段文字是某中学一位高一女生对自己老师教学语言的描述:“该先生有一招杀手锏, 若是你数学功底不算好, 数到200以上的数字就犯晕的话, 千万不要妄图统计他每节课说‘是不是’与‘啊呀’的次数。倘若他说了‘是不是’, 教室回应之声不够热烈, 他会挑眉扬声‘啊, 是不是啊’, 直到全教室之人亮开喉咙高呼‘是———’, 他才满意地一笑。在从梦中被吵醒的同学怨恨的目光里, 他施施然地继续着他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这位教师不仅是口头禅的问题, 还有更大的问题。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个问题: (1) 长繁句的俘虏。知识与情感是极其复杂的两大系统, 且多蕴藉于极其复杂的文字、符号系统中。这为教师传授知识、传递情感增加了麻烦与难度。有不少教师束手就擒, 成了两个“极其复杂”的俘虏。他们的教学语言常是照本宣科, 不进行智力加工, 即出现长句任其长, 繁句任其繁的现象。以长繁之句, 向接受、理解能力有限的学生授知递情, 教学效果的安全度有多少呢? (2) 语速的失控者。教学语言, 不同于官员作报告, 不同于艺人说评书, 更不同于朋友之间的散漫交流, 仅从语速的角度来看, 也是有讲究的。有些教师的教学语言速度之快, 如连珠炮一般, 且无抑扬顿挫, 裹着知识, 挟着情感, 一股劲往学生耳朵里灌, 灌得学生耳朵发麻, 头脑发胀。这种教学语言, 对教学效果也是不安全的。 (3) 呆板的作俑人。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是语言, 相随最久的也是语言。由于因多而生烦, 因久而生厌的心理作用, 学生特别反感那些机械呆板、贫乏生硬的教学语言。如果教师只会使用主谓宾定补状的常格, 万死不求一变。那么, 这教学效果的安全性又在哪里呢?除此以外, 教师把句子说破, 把句意说错, 把文意扯散也多如牛毛, 这都是教学效果安全的大敌。

最后说不大不小的———为人师者带菌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人们对“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产生了怀疑。在基础教育阶段, 当前担纲的大多数是学院派、高学历者。但时代特征的恩赐, 为人师者也只有带菌而生。

不安贫, 菌之一。从传统意义来看, 教师应该淡泊名利, 保持清高气质。可当今的教师为把日子过得有尊严, 更幸福, 去当客座教师或做家教等, 获得相应的报酬, 本无可厚非, 毕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教师也要按照市场法则去生存。可这样似乎在颠覆教师的社会职能。教师不应该完全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他们还有更高尚的社会责任, 百年大计, 全在他们那里。这是个“两难”问题, 怎么取舍, 要靠良心与智慧, 更期待国家的良策。除此之外, 还有菌之二, 不守身;菌之三, 乐浮躁等。

“教育安全”是美好的状态。可在当下, 她总像月亮一样, 一会儿满了, 一会儿又亏了;一会儿明亮, 一会儿又隐没了。一个民族的教育, 就像一个人, 在一个有潮有汐、有风有浪的世界, 肯定会有一些苦难。如新中国建立后17年的教育是忆苦思甜教育, 十年动乱的教育是造反有理的教育, 改革开放30多年的教育是市场经济教育。这三个时期的中国式教育哪是满的, 哪是亏的?哪是明亮的, 哪是隐没的?

上一篇:猫状物作文下一篇:个体美容院转让协议(受让方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