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2024-05-22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共9篇)

篇1:《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关于《小石潭记》教学记片段

上周五用了十五分钟读了两遍《小石潭记》,今天早读和第一节课,我们在联系背诵这篇文章。

有些孩子周末已经背熟了,自然充当了小老师的身份。

我经常想尽可能照顾那些后起的孩子,就兼顾不到那些自觉用功的孩子啦。但是,大班制授课,只能如此。我只能这样安慰自己:让那些十分熟练的孩子一遍遍地陪着那些后起的孩子,其实对优秀的`孩子也是一种磨砺吧。在诵读中,一遍遍体悟文字的能量,这一遍跟上一遍的功效也应该不是一样的吧。你看,课堂上那些总是充满热情读书的孩子,他们从不会因为老师让他们多读一遍而心生怨气,反而觉得是一种荣耀。

今早读时,我的眼睛扫过全班,发现大概有10个孩子是周末没有读过这篇文章的,因为即使在同伴如此清脆的琅琅书声中,他们依然目光涣散,嘴角只能不合节奏地抽气般蠕动。于是,只能一遍遍反复带读。

尽管已经对全文解释过,还是不断提示那些文字顿感读较强的孩子:“日光下澈——日光照耀下,水底如此清澈,你眼前有什么画面出现?”不用我解说,自有学生代答:“水底很清,每条鱼都看得很清楚。”

“影布石上——是什么的影子在石上?‘布’这个词,在此跟‘夏夜,星星布满天空’的‘布’是一样的意思吗?”不懂,就再讲讲,再读读。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中的“境”是怎样的“清”?——“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我们学过的哪一篇写景的文章跟这篇文章的意境有相似之处?

有孩子说是《桃花源记》,种民和彦皓都说是《与朱元思书》。

那些地方相似呢?

孩子们复习了一遍《与朱元思书》。有五六个孩子不记得原文了,于是,好的同学又带着大家再读一遍。

大家找出写树、写水的句子进行了比较。只是泛泛地杂议,并不是严格地区分,有感觉就够了。

这篇文章,你对哪几句话特别有感觉?不少孩子都说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海洋只说了一句:“如鸣佩环”,我说:“我也喜欢这句。真会打比方呀!”

认识“奉壹”中的这个“壹”,顺便把汉字中表示数字的大写壹贰叁肆伍……全认了一遍。区分“壹——噎”时,问“噎”这个字在哪见过吗?孩子们马上说:“黍离”中“中心如噎”!于是,吟诵了一遍《诗经·王风·黍离》。声音真好听!尤其是吟诵到“悠悠苍天”时,我觉得这是一班美声训练过的孩子。

再读,再根据老师的图示练习背诵。基本上过了,我们就再复习背诵《诗经·小雅·节南山》。全班背,小组背,基本上熟练了。这个南山的节啊,终于拔过去啦。

篇2:《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柳宗元的经历及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的描摹。

方法与途径目标:通过朗读竞赛扫清字词障碍,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破重点、难点。

情感与评价目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得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注重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

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使用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3、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1、搜集资料、制作课件;

2、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1)收集有关作者及与《小石潭记》相关的资料。(2)借助工具书、书下注释,读懂文章大意。(3)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句。

(4)在阅读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预习笔记上。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这样的诗我们很熟悉,题目是《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师生齐背)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生:柳宗元。

师:寒江、冰天、雪地,一位孤独老者独处孤舟,默然垂钓。悲凉孤独的处境正是诗人内心的写照。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永州期间所写,在此期间,他还写了大量寄情山水的作品。今天我们所学的《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一。(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请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柳宗元的资料。学生交流后,教师评价、补充,多媒体呈现有关柳宗元的资料。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他与韩愈、刘禹锡是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涧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江雪》、《捕蛇者说》等大量诗文。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山水游记,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三)整体感知、走近作品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字音与断句。

2、自读课文,教师指导,要求: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3、以大组为单位进行朗读竞赛,看看哪一组读完整篇文章的人数最少。规则:出现朗读声音不洪亮、打绊子;字音、断句不准确时换下一位同学接着朗读,请其他组来评价。

(四)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形式: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小组内质疑,记录不能解决的难题。教师请小组的A、B、C、D类学生(异质分组:按学生语文基础与理解能力差异分成四类)进行疑难文句的朗读、翻译、重点词解析并且进行评价。教师点拨,强调重点字词句。

生1:“水尤清洌”中的“尤”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可以帮助他? 生2:是“特别”的意思,这句应该翻译为“水特别清澈、甘冽” 师:这位同学不但助人为乐,还一助到底,把整句话的意思也翻译了,非常好

生3:“斗折蛇行”,课文注释翻译为“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我不理解

生(七嘴八舌地):就是呀,没有哪个字翻译为“像”呀? 师(面带微笑地):同学们很细心,这里的“斗”和“蛇”两个字用法很特殊,分别解释为“像北斗七星~ 样”,“像蛇一样”,它们本身是名词,现在作状语了(师边说边板书)师:老师要考考大家,文中和这个用法一样的字句还有吗?找一找,看看谁的眼力最好? 生4(犹豫地):是不是“犬牙差互”里的“犬”? 解释为“像狗的牙”

师:找得很准,就是这句,翻译也很准确(师生共同鼓掌)师:另外,在这篇文章里还有一些方位名词的用法很特别,也作状语比如“下见小潭”中的“下”,要解释为“向下,或者往下”大家学着举一反三,看看还有哪些方位词语的用法和这个一样?可以相互交流(生讨论交流)生5:“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中的“西” 生6:“目光下彻”中的“下”

生7:“潭西南而望”中的“西南”

师: 同学们真是独具慧眼,又快又准地找出了这些词语,自行决了困难下面由老师提问,你来翻译,好吗? 师(众):“潭中鱼可百许头”

生(众):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师:记住这一句中“可”的意思注意与其他句中“可”的意思进行比较如“不可知其源” 中的“可”。

生1:这里的“可”是“大约”的意思,“不可知其源” 中的“可”是“能”的j还有“不可久居” 中的“可”,“明灭可见”中的“可”

师:好,学会比较记忆也是掌握文言词汇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下面把这几个“可”的用法记一下。

(生自由记诵“可”的意思)师: 我.继续我们的翻译提问下一句是:“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生(众):坐在潭边,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人来往,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忧愁悲伤的情感也更深了。

师:这一句中也有两个词的用法有点特殊,大家注意到了吗?看“凄”和“寒”,它们本来是什么意思? 在这儿该怎样解释它们呢? 生(众):“凄”是“凄凉”,“寒”是“寒冷”的意思。

师:确切地说,是该这样解释:“使···凄,使···寒”这叫使动用法,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提问暂告一段落,还有疑难的地方我们在下面的研读品味中继续攻克。

(五)质疑探究、抓住特点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2)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

2、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评价并板书明确,并对第二段重点品读,尝试背诵其中的佳句。

(六)品味文章,对话作者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对《小石潭记》称赞不已,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如此忧伤,文中的哪一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呢?你能不能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七)畅谈收获、总结全文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谈收获: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获得了那些启示?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八)我做导游,介绍美景 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致,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做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请4——5名学生为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评评谁的导演最棒。

(九)课后回顾,举一反三

1、根据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2、课外你一定看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附板书设计

发现小石潭: 闻其声

见其形

潭中景物:水清(侧面描写)

相乐

石 柳 鱼乐(动静结合)潭

宗 小潭源头:形象比喻

(寓情于景)记 元 潭中气氛:幽静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篇3:《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一、语文写作与生活情感的有机融合

柳宗元的著作《小石潭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 (下) ) 是初中语文教学中较重要的一篇文章, 该文章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对景物的描写及感悟生活等, 同时向学生展示了优美的景色, 表达了悲凉的情感, 旨在促使学生对小石潭的优美景色进行品味观察, 积极关注自然和思考人生, 体会当时背景下作者的那种寂寥凄楚, 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及对文人内心世界的体悟。 实现生活情感与语文写作的有机结合,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 本文将结合初中语文《小石潭记》教学实践, 具体探讨怎样实现生活情感与语文写作的密切结合。

二、以《小石潭记》为例分析语文教学和生活情感的深度融合

1.分析背景, 积累写作素材。 《小石潭记 》是名家名篇, 其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基于此, 在教学开始前的新课导入环节, 应当大致总结下以前学过的唐宋八大家及其作品, 向学生讲述古代文人的文学创作, 加深学生对我国优秀文化的深入理解。 紧接着向学生介绍有关之前学过的苏轼的文章, 抓住学生探求未知的心理, 并结合其对名家的好奇心, 提示即将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因为学生对苏轼略知一二, 但对柳宗元不怎么了解,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有听取柳宗元事迹的兴趣, 这样在分析背景的愉快问答氛围中, 对于作者写《小石潭记》的背景形成初步了解, 完善新课导入环节, 这种课前的阅读有利于学生文学方面知识的积累, 为后续的写作奠定基础。

2.仔细阅读, 学习写作方式。 因为 《小石潭记 》是文言文, 初中生不易理解, 针对此, 教师应当积极引导, 结合以往学生累积的文言常识加之课文底下的注释, 对于该篇文章作者的思路、思想感情等进行探讨, 并借此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 在具体实施中, 需要引导学生对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遣词造句方式等进行学习, 如文中写到的“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全句未提水字, 却使读者联想到潭水的清澈见底, 仿佛身临其境, 这种别致的描绘令人回味无穷;另外, 教师应当结合现实生活情感, 融入生活化气息, 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构思行文, 将其转化为对生活的向往, 学会感悟生活, 并注重用文字记录生活, 让学生感受作者的生活, 体验作者的生活经历, 从而帮助认识社会, 积累叙事方法等, 开阔写作视野。

3.教学对比, 提高写作技巧。 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可使用对比教学的方式, 因为以前学过的《桃花源记》、《岳阳楼记》等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在风格与文体上有相似之处, 均写景状物, 借景抒怀, 客观记录是《小石潭记》的特色, 作者的感情则表现为一条暗线, 于侧面体现出自己的内心复杂芜乱情绪, 但鲜有主观情感流露, 针对此, 借助于两篇或多篇类似文章的对比, 综合处柳宗元写作的小而精致、选材的独到, 教师应适时结合学生的日常写作进行探讨, 向他们传授在对自然写作中真情的流露, 更要借鉴作者的思路, 完善自己的写作。 此外, 教师也可结合柳宗元的不同时期作品进行对比, 让学生探索发现不同类别文章中的变化及行文等, 扩大对文体的影响, 有利于其写作技巧的积累。

4.多元教学, 提升写作感悟。 在 《小石潭记 》这篇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应当明白, 课堂教学的基础是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这点极其重要, 尤其是新课改的大环境下, 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是语文课堂应注重关键点, 需要明确并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在具体实施中, 要在《小石潭记》这篇文言文的教学时组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 通过一系列探讨交流形式的开展, 给予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 使得课堂气氛自由活泼, 进而实现课堂容量的扩充。

5.写作训练, 记录生活之美。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会学生写作极其重要, 因为生活之美仅停留在学生课堂记忆里, 终会有烟消云散的时候, 基于此, 初中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进行思维转变, 将自己的记忆和感悟诉诸笔端, 演变成文字, 结合现实生活与所感所想, 让思想插上飞翔和翅膀, 展现文字的不俗魅力, 用心用笔记录和传承大好的风景和飞扬的思绪, 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 所以在《小石潭记》的教学结束后, 应当基于锻炼写作能力考虑为学生留开放型作文试题, 使其能借鉴柳宗元的文字护理方式及对景物的描写等, 从而学以致用, 在写作中描绘美景, 抒发感情, 写出能感动自己的小短文。

综上所述, 生活情感与语文写作相结合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基于此,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并学会记录生活感受, 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 本文以《小石潭记》教学为例, 立足教材分析,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 启发他们亲近自然, 感悟生活, 并最终实现对生活的记录, 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摘要:随着中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初中语文教学策略在不断完善, 情感教学策略是近年来引入课程教学的新型教学方法, 该教学方法通过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更深入地接近教学内容, 尤其是在语文写作教学中, 生活情感能使学生对语文写作产生更深层的理解。本文以情感教学策略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为例, 分析了情感教学策略对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质量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小石潭记》,初中语文,生活情感,语文写作

参考文献

[1]马福海.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教学思考———“以读悟写”[J].语文学刊, 2013, 09 (13) :163, 165.

[2]黄彦红.浅谈初中语文阅读和写作的有机结合[J].小作家选刊 (教学交流) , 2014, 03 (10) :244-244.

篇4:《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关键词]小石潭记 古代写景散文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80025

一、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名篇,文章按照“发现小石潭——观赏小石潭——感悟小石潭” 的理路布局内容,脉络清晰,顺理成章。其中描写潭水、岩石、树木、游鱼等景物时,作者善于抓住特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使人如临其境。

二、教法学法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临水聘怀,写了潭水、瀑布、海潮、春游等,调动视觉、听觉、触觉,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觉、人生感悟,以及对自然的观感,对社会的思考。所节选的文章都是优美的写景散文,自然教学的重点就是不灾抓住景物描写的方法,学习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同时体会作者借描写景物所表达的情怀。出于这种考虑,我设计从四个方面来指导学生学习这篇古代游记散文:一要明意,二抓析景,三品情怀,四学语言。而教学方法则采取“问题探究式阅读法”,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教师先借助多媒体频屏幕出示一组图片,这是学生熟悉的家乡山水风光的画面,在显现每一张图片时,让学生简单描述一下画面的景物特点,之后教师简单给予指导,比如学生描述时大多都会拿几个词汇略作概括,这时教师就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描述,同时明确指出,本文学习中,我们就会接触到古代写景高手柳宗元写景状物时所运用的方法。

(二)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出写景的顺序以及情感线索,并且自觉掌握重点字词。

(三)找出对小石潭景物描写的重点段落,概括景物特点。

(四)诵读文章,请学生合作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1.小石潭给你怎样的印象?请用下面的句式表达你的感受。

“小石潭很—— ,因为它—— ”(让学生初步领略小石潭千姿百态、美妙如画的整体形象,同时归纳出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

2.作者是如何抓住小石潭的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一抓景物特点;二巧妙的运用描写方法)

以第二段为例,这一段,作者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了潭水和游鱼的美景,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用的是特写镜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像是在空中游动。“皆若空游无所依”与吴均“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与朱元思书》)和郦道元的“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水经注》)有异曲同工之妙。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这显出了水的清澈。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3.柳宗元用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景画,透过这幅画卷,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为什么 ?(分析归纳“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之所以写得突出,是因为他不像一般人游山玩水那样,只是浮光掠影,得到一点浮泛的印象,他是把自己的性格、遭遇写到了山水之中去,创造出新的境界。比如第四段就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的竹子和树木密密环抱着,非常寂静,见不到来往的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不宜久留,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小石潭的“幽静”,并把环境中的幽静深入到人心灵中去,把景物与心情结合起来,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心境透露出作者被贬后的凄苦心情,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遭遇的曲折反映。

4.这篇山水游记的语言极为精美,这样的文章魅力何在?

作者描写景物虽不见刻意技巧,却又有深层的技巧,像“皆若空游无所依”,用“空游”形象地写出水的透明,话说得极精炼。再如“斗折蛇行”四个字,却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静态和动态,含义丰富而不深奥。再像“明灭可见”,用光线的明暗来说明视线和溪身的交错,说明水面的光亮等等。这些话简练、丰富,写出了作者经过深刻观察后的独特体会,很有意味。

篇5:《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历来为广大读者所传诵。它的特点就是在文字上洁净有力,很精细地刻画出山水的鲜明形象。但是他长期在政治上受迫害,就寄情山水之间,用简洁清隽的语言,刻画荒远地区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叹息它的被埋没,寄托自己愤懑不平的苦闷心情,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以,在课堂预设上,我的教学目的是品味本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作方式,在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同时,带领学生感受柳宗元山水游记的魅力。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阅读文章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点

2、仔细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感悟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的特征移步易景的写法

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感受到了苏轼被贬谪后的一段心路历程。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古文,它也是作者被贬谪到地方之后所作的,也传达出了作者的一段心路历程。它就是《小石潭记》。板书课题、作者

柳宗元,我们以前学过他的哪篇文章?介绍一下他。

柳宗元不仅寓言写得好,他的山水游记也写得妙,历来都被广大读者所传诵。他的山水游记特点就是文字洁净有力,能够很精细地刻画山水的鲜明形象。今天,就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跟随柳宗元的笔记,探寻一处幽静的美景。(5分钟)

二、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解决字音、句读。

2、小组合作,疏通文意(10分钟)

三、串讲课文,学生为主体

1、由题目可知这篇山水游记的主角是小石潭。柳宗元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

先听见水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西”,向西;“乐”,以……为乐,含有“感到快乐”“觉得快乐”之类的意思。

再见小潭——“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尤”,特别。“清冽”,清澈。

2、依据课文来画一幅作者眼中的小石潭的画,说明如此画的依据。小组合作探究,评选优秀画作,各组代表展示、说明。教师从旁引导。

潭底——整条石头、潭周——各种形状的石头

潭周围的树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第二段”——可,大约;许,表示约数;空,在空中;所依,所依靠的东西。佁然,愣住的样子;俶尔,忽然。

潭水来源——西南,向西南方向;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长蛇爬行那样。明灭,或现或隐。其,指示代词,那。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其,它的,指溪水的。

潭上四周景色给人的感觉——寥,空虚,寂静。凄和寒在这里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使……寒。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邃,深。以,因为。清,凄清。居,留,停留。乃,副词,就。之,代词,指代小石潭的景物。去,离开。

3、齐读课文,理清思路,

发现小潭,概写全貌——潭中景物,突出水鱼——潭水源头,曲折明灭——潭周气氛,寂寥凄清

4、用一两个字总结景物的特征。并且说明理由。

潭——石质——石奇

水——尤清

树——青

鱼——活

溪水、溪岸——曲折

5、本文主体为小石潭,作者是如何写出“石质”的特征的?

侧面写石——水声清脆,水特别清澈

正面写石——潭底、潭周

6、本文又是怎样写水尤清澈这个特征的?

正面写水——“水尤清冽”,侧面烘托——游鱼的状态

7、齐读第2段,看这一段如何写鱼的?

先写观者的感觉“若空游无所依”,再写日光下的鱼影、和游动的状态清清楚楚,明写鱼的一静一动,暗写了水的清澈透明。

8、看到这样的景色,作者的心情如何?

乐——“似与游者相乐”

9、后来作者为什么又离开了这里?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0、小石潭这里的景物如此清幽,为何作者却认为不可长久停留呢?联系写作背景,说说你的见解。

所以,作者见到小石潭周围的景色,有怎样的感受?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景中寓情

小结:由此可见,小石潭如此优美的景色也无法磨灭作者心中的忧郁。所以,忧凄是柳宗元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虽是为了摆脱这种感情,但是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

11、请大家带着这样悲凉的心境朗读第四段。

总结全文:

篇6:《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细致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对景物细致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2、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工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诵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课文,不要漏字)

2、教师范读提示,学生再读课文。(想象在欣赏自己的作品)

3、出示标题。(多媒体显示)

(1)小石潭记

(2)小石潭记

4、释题

(1)解释“游记”

(2)回忆《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体验孤独的情感。

5、体验情感,再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分段朗读,疏通文意。(多媒体显示)

2、重点字词理解。(多媒体显示)

清冽、参差披拂、蒙络摇缀、往来翕忽、犬牙差互、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探究发现

1、学生自读课文,词句探究。

(1)欣赏“闻水声,如鸣佩环”

提示:明写水,暗写石。

(2)欣赏“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提示:明写鱼,暗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

(3)“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是写外界景色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写人物内心的感受的。

(4)欣赏“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提示:巧妙地运用比喻,把溪流比作北斗星那样曲折,又比作蛇行那样弯曲,让人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

2、写法探究。(多媒体显示)

五、拓展延伸

(一)趣味欣赏课文,把握写景特点。

从文中任选一处造句,必须要用含有“清”字的一个词。

(1)“水尤清冽”形容水“清澈”透明。

(2)“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环境是“清寂”的。

(3)流水撞击两岸发出“清脆”的声音。

(4)“清凉”的竹林里飘散着“清新”的气息。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景物很“清幽”。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气氛显得很“清冷”,内心很“凄清”。

(二)《小石潭记》趣味欣赏。学生记录并朗诵。(多媒体显示)

(三)根据图片背课文。(多媒体显示)

六、课堂总结: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清脆

清澈

清新

清清秀

清幽

清凄

清冷

篇7:《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清、佁然、去、邃等;虚词:以、为等,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掌握移步换景、正侧面描写结合、借景抒情等写法。

3.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学会豁达的面对人生。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学习综合运用多种写作技巧,掌握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分析造成文章前后感情基调不同的原因,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2.体会古代文人的落寞,学会直面人生,豁达地面对身处的逆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首课以指导诵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点拨法。在讨论中,通过点拨使学生得到启发,纠正认识的偏颇,弥补缺漏。

3.品读鉴赏法。通过对重点词语、句子的品读让学生学会赏析文章。

4.延伸拓展法。引导学生在理解本文的基础上,能学习作者的写法进行相关创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这样一首诗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是谁创作的?(学生答:柳宗元)谁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描绘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学生答,教师补充)这首诗很美,寥寥数语就勾勒出整个世界在大雪覆盖下,万籁俱寂,天地合一,唯有孤独的人雪中独自垂钓的情景。给人以孤寂的感觉。柳宗元写诗能点滴笔墨勾勒宏观世界,他的文章又如何呢?下面我们来欣赏他的《小石潭记》。

二、朗读课文

我们来朗读这篇文章,哪位同学先尝试朗读本课?

一同学朗读,大家点评他的朗读,并指出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这一环节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正音、一是停顿。

……

同学们齐读。

教师、学生轮流读。

反复朗读后,教师提问:谁能说一说,初读这篇文章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学生:快乐、忧伤……

通过讨论我们发现作者的情感前后发生了变化,这是什么原因呢?那么我们先要了解作者,知道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才能更好地体会文章表现出来的情感。

三、介绍作者

有谁查阅了作者的相关资料,可以和大家共享。

一同学介绍,其他同学补充。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秀美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通过大家的介绍我们知道了《小石潭记》的创作背景,也就能理解了为什么作者看到小石潭的之后会有先乐后忧的情感变化。那么要想通过这篇文章走进柳宗元的内心世界,必须要熟读精读这篇文章。谁能为大家翻译一遍这篇文章。

四、翻译课文

此环节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在自己领悟基础上和小组同学合作疏通文意,教师对重点词语作点拨,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一)在整理学生翻译的同时,强调下列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翻译课文的同时,整理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学生概括,教师补充)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体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再一次朗读课文。

同学们,还记得前面老师布置了两个思考题吗?我们来检验一下你是否做了思考。问题:柳宗元在本文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为什么有从“乐”到“忧”的变化,“乐”与“忧”的原因是什么?(藉此进入到赏析文章的环节)

五、赏析文章

首先谁来说一说:柳宗元在本文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为什么有从“乐”到“忧”的变化?

学生回答:“乐”是因为看到了小石潭(或小石潭的景色美),“忧”是因为作者是被贬之人,心情不好。

此问题一个学生回答不到位可以引导大家讨论。

第二个问题:作者心情“乐”与心情“忧”的原因是什么?能否结合文章内容解读?我们先来谈谈“乐”字。

学生回答:

“乐”是因为小石潭的发现过程很神奇,还因为小石潭水很清,小石潭里的鱼儿很快乐,小石潭的源头曲折蜿蜒……

(学生可能不会一下子全说出来,教师可一点一点引导)

篇8:《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一、精读文本, 字斟句酌, 发现自然之美

文言文学 习对于部 分初中生 而言是最 薄弱的环 节 , 因此, 教师要注意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不断强化他们的基础知识。首先, 要引导学生通过结合课下注释, 结合已学的文言常识, 结合讨论等方式, 缕清《小石潭记》中作者的写作思路、思想感情等。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结合文章适时引导学生学习柳宗元在文中描写小石潭时所表现的遣词造句的功力。如: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寥寥14字, 竟不着一个水字, 便将潭水的清澈见底描绘到极致, 给人以置身画面般的动态美感, 回味无穷。自然, 这种细腻的文笔还体现在作者对小石潭的逐次发现之旅的每一个细节中。其次, 教师要在此基础上, 融入生活化的气息, 以调节文言课堂的相对沉闷气氛, 如:巧设问题实现过渡。生活之美重在发现, 同学们有什么生活感悟或生活记录呢? 古人对于自然的热爱近乎偏执所以往往能于极细微之处发现奇妙动人之态, 那么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又是一幅怎样动人的山水画面呢?总之, 文言文的教学不能脱离教材, 泛泛而谈。教师必须首先引领学生吃透教材, 才能保证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 对文章的结构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更深的体会, 进而促使学生将思索的过程逐步转化为自己对生活的向往、对文字的追求。

二、对比教学, 强调选材, 强化自然之美

在文体和风格上, 和《小石潭记》相似的篇章不在少数如:欧阳修《醉翁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陶渊明《桃花源记》等, 均是写景状物、借景抒怀的佳作。而究其细节, 则又各有不同, 《小石潭记》里, 作者的描写侧重客观记录, 而鲜有主观情感表露, 但是作者的感情实则是一条暗线, 贯穿始终, 随所见的景致一路更迁, 从侧面体现的是自己内心复杂芜乱 (掺杂了惊奇、喜悦、忧愁、凄清等) 的情绪。因此, 教师在讲授时要注意利用对比凸显柳宗元这篇文章的独特之处。其自然之美取材虽小, 但小而精致, 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给人留下纯净安详的静谧之感。自然, 这样的选材也体现了作者的不拘一格、匠心独运。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就可以适时牵引学生在回归日常写作时, 注意借鉴作者的思路, 最好能“大处着眼、小处落墨”, 就像柳宗元一样, 用真情描写自然, 渗透自己独特的感受。除了与名家大作的横向对比, 教师也可以将本文与柳宗元不同时期的其他写景状物的作品做纵向比对, 在不同类别的对比中让学生学会发现变化的旨趣, 进而加深对于此类文体的印象及对于柳宗元其人其事的了解。

三、个性化、多元化教学, 分享生活之美

教师组织教学, 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是课堂的基石。新课改背景下, 语文课堂应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更要注意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 给予学生更大的发挥和发展空间, 扩充课堂容量, 活跃课堂气氛。比如:组织小组合作, 由小组成员阐述和分享自己内心那份常驻的或偶见的生活之美, 在交换讨论中不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讨论和表达来分享和扩充彼此的生活之美。

四、课后作文, 升华要旨, 记录生活之美

生活之美如果单纯停留在学生彼此的记忆和课堂的讨论中, 便可能只是一抹终归会消散的云烟。生活之美如果能依靠学生的思维成功转换, 演变成走心的文字, 就有可能成为一则永不磨灭的故事, 与思想起飞, 与现世同在, 与心灵为友, 就是文字的不俗魅力, 也体现了江山虽多娇, 需文人点墨的原理再好的风景, 都需要我们用心用笔去记录和传承, 因此, 在《小石潭记》一文的讲授结束之后, 语文教师务必给学生留下开放性的作文题目, 让他们趁热打铁, 学以致用, 在借鉴柳宗元对待文字的精细态度和对待描写的诚挚情感的基础上, 写出能感动自己的小短文。

总之, 中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教学和写作策略源自生活高于生活;教学双方都应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应揣摩文意、雕琢自我;应立足教材取经;应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组织课堂讨论, 分享生活;应遵循教学规律, 不忘课后作文练习升华生活教学的意义。唯有这样, 才能让沉睡在古代的小石潭重焕生机, 发散更大能量, 启发更多的人亲近生活、感悟生活记录生活, 进而兴趣创作, 创作出千千万万个小石潭。

摘要:文言文教学有其内在规律, 初中语文教师应在文言文教学中积极探索实践:在打好学生文言文常识的基础上, 树立生活意识, 融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实现生活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统一起来, 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章、课堂思索, 逐步学会发现生活、热爱生活, 并能将自己的生活感受诉诸笔端, 加以记录。本文以《小石潭记》为例, 介绍中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及写作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教学,写作策略

参考文献

[1]陈连玉.文言文教学的生活化策略[J].文学教育, 2009.

[2]许金炎.语文教学生活化实施策略初探[J].教学时空, 2012.

篇9:说说《小石潭记》的教学

《小石潭记》,两百余字的记游短文,描摹了小石潭的位置及周围景物——分层描写了潭水、潭石、潭岸青树、潭中游鱼和潭外小溪,并以水、石、鱼为重点描写对象表现了小石潭及其周围清幽秀丽的风景。同时又从对景物的寂寥幽邃气氛的渲染上,来寄寓自己长期被谪贬的孤寂凄清的失意心情,是一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佳作。

作品之美,层现叠出:

丰美的线条。

从整体阅读的角度看,我们可“拉”出众多的线条,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

如,可以“石”为线,串起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全石、卷石、坻、屿、嵁、岩明写“石”,“如鸣珮环”“其岸势犬牙差互”暗写“石”;“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翠蔓附石而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寒气刺骨,也有石的冰凉,等等。同样,我们也可以根据下面很多线条,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对课文尽情地赏析,如《小石潭记》中的“水”,《小石潭记》中的“动”与“静”,《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小石潭记》中的写景短句,《小石潭记》中的“观察点”,《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小石潭记》中的“清”等等。可以说,从上述的每一线条中,我们都能拎出不少的美点。深入地品读,神游在《小石潭记》中,小小的“石潭”会在我们的面前到处闪现出令人惊叹的美的波光。

秀美的文笔。

用“秀美”二字牵动对课文的阅读,你会感叹:又有多少美点尽收于我们的眼底!请看,课文美在段落小巧,布局匀称,移步换景,首尾圆合,文面清秀;美在多用短句,多用四字词语,节奏和谐,读音清朗;美在有记事,有描写,有抒情,文笔精到,用语清雅;美在“如鸣珮环”绘声,“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斗折蛇行”“犬牙差互”绘形,“青树翠蔓”绘色,“明灭可见”绘光,“悄怆幽邃”绘神,全文就像一幅青绿山水之画,画面清纯;美在景物点染,水石树竹、坻屿嵁岩、下澈日光、蛇行溪流、翕忽小鱼、犬牙岸势都是作者笔下风光,一处一景,一笔一景,有时甚至是一词一景,景物清幽;美在潭中游鱼的小景细描,虚实相生,“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实写鱼游,虚写水清,以实衬虚,描画清丽;美在文中景物有动有静,动静交错,游鱼忽而“佁然不动”,忽而“俶尔远逝”,溪流“斗折”是静静的,“蛇行”则有明显的动感……可以说,全文的秀美就像盆景的玲珑雅致,充满了诗情画意。

凄美的心境。

全文着意突出的,就是文中的“清”字,我们可以感到,景物在作者笔下全是那样的幽美清新:“下见小潭”,就“尤”有清凉之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多么的清秀;耳边水声叮咚,清越动人;鱼儿在清澄的水中“往来翕忽”,水声清脆、水色清亮、水质清澈的小溪消失在远方。然而,为什么作者听水时“心乐”、观鱼时“相乐”的感受竟一时全无了呢?为什么他感到小石潭“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呢?原来作者是政治革新失败、降职被贬的人,潭上“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太清幽了,太寂静了,它触动着作者的心绪,受压抑的阴影笼上了心头,他感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于是景物在他眼里就是清冷的、“凄神寒骨”的了。这凄美的心境的流露,表达了作者心境的清凄,给全文增添了情景交融的浓重色彩。这也就印证了冰心先生教我们读散文的一句话:“古今中外写景状物的诗文,都是作者从自己主观眼光和心情中,赋予了他所接触的景或物以特殊的性格和生命。”(《〈自然·生活·哲理〉序》)

这是至今传诵不衰的山水游记散文,曾令多少人击节赞赏,这篇200余字的短文,是匠心独运的艺术珍品,文中的美点俯首即得。

下面说说《小石潭记》的教学创意。

教学创意:精细阅读。

要完成这个教学创意,必须做到:进行足够的教学铺垫,进行扎实的字词教学,进行充分的概说训练,进行细腻的欣赏品析。

完成此教学创意需要两个课时的时间。

进行足够的教学铺垫是为了基本解决作家作品与学生之间的时代间隔,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文景情关系的需要。

教学铺垫需要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柳宗元简介。

②柳宗元被贬永州简介。

③《永州八记》简介。

④《小石潭记》简要评论。

进行扎实的字词教学是为了从整体上了解、理解、熟悉课文内容,也是为了通过大量认读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真正进入到课文学习之中。这个环节可以做这样一些事:

①读音准确地朗读课文,并解决生字认读的问题。

篁huáng珮pèi冽liè

坻chí嵁kān怆chuàng

邃suì佁yǐ俶chù

②语流顺畅地朗读,并解决字词理解的问题。

篁竹:竹林。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蒙络摇缀: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披拂:树枝藤蔓参差不齐,随风飘拂。佁然:呆呆的样子。俶尔:忽然。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寂寥:寂静寥落。凄神寒骨: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悄怆幽邃: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③起伏有致地朗读,并解决四字词语感受的问题。

如鸣珮环 伐竹取道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日光下澈 往来翕忽 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犬牙差互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④“身临其境”地朗读,并解决对课文内容进行翻译的问题。

进行充分的概说训练一方面是为了多角度多侧面的认识课文和理解文意,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为了在概说训练中训练学生对文意进行概括并简洁表达的能力。

教学中可设置4个话题,全班四个学习大组每组集中思考一个话题。

话题1:用类似于“水清”“石奇”这样的二字的短语对全文内容进行概括发现。

话题2:用类似于“有水有石”“有水有鱼”这样的短语对课文1~4段的每一段进行概括发现。

话题3:从游记的角度对课文的各段进行概说。

话题4:用自己喜欢或自己创造的语言新形式对课文1~4段进行优雅的概说。

这样的概说训练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以利于与学生进行课堂上流畅的师生对话。如下面的材料就是:

第一段:移步换景,动静结合。

第二段:定点特写,一笔两用。

第三段:由近及远,留有悬念。

第四段:环视四周,情景交融。

又如:

第一段:小小的石潭,奇丽的景色

第二段:清澈的潭水,快乐的游鱼

第三段:蜿蜒的小溪,参差的石岸

第四段:凄清的景物,孤寂的感受

第五段:同游的朋友,跟随的小生

每一个话题的讨论,教师都应当进行课堂学习小结或者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

进行细腻的欣赏品析是为了文学作品的教学与文言经典作品的教学,是为了审美的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的能力,也是为了充分利用课文的教育教学价值。

进行细腻的欣赏品析,可以将教学视点更加集中一点。如:课文中的特写镜头欣赏: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话题是:这一段文字美在哪里?

师生的讨论交流之中,可能涉及到如下审美的内容:

画面之美,动静之美,色泽之美,氛围之美,描写之美,语言之美,情感之美等等,教师在对话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发言进行优化与细化。

这个话题的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应当作一点更加高雅的课中讲析,以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升华。如: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册的文言课文中,有两例极美的描写片段:

例一是《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一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例二是《小石潭记》中的一段: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它们美在哪儿?美在景物的清静?美在景物的秀美?美在淡墨轻描的点染?是的,这些都是它们所表现出来的美。但最美的是:它们都运用了美妙的“一笔双写”描绘方法。

例一写的是水吗?不,它是在借水写月,是写了美丽的月色而并不言及美丽的月。

这与直接描写月色相比,有什么好处呢?

好在创造,好在新颖,好在写出了作者在那刹那间的真实感受,写出了一种非常幽雅的情味:既写了那清幽澄明的就像水下宫殿一样的奇美环境,又写了月色的皎洁和月光的柔和。

例二写的是鱼吗?是,又不尽然是,它是在借鱼写水,是写了清澈的潭水而全然不言及清澈的水。

这与直接描写池水相比,有什么好处呢?

同样好在创造,好在新颖,好在写出了作者在那一瞬间的真实感受,写出了一种很是洁净的境界:既写了鱼儿自由生活的就像水晶宫一样的奇丽环境,又写了水质的清莹和水色的清亮。

前者是用水来写月,后者是用鱼来写水,真是有趣。

不仅仅只是有趣,而且是一种表达艺术 ——对某物一个字儿也不写,而在文中可以处处见到某物。

上一篇:有关工作感悟的随笔:望着淅沥的雨下一篇:广电贯彻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