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小石潭记相关习题

2024-05-25

课文小石潭记相关习题(精选10篇)

篇1:课文小石潭记相关习题

1.用“|”标出下面画线句中最明显的一处停顿。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天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字。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②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

③策杖登岳,面东而上,土岗浅阜。( )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3.翻译下面句子。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和《满井游记》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的感受。试说说你从这三篇课文中看出来三位作者怎样不同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天民。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①像北斗七星 ②喝茶 ③拄着、扶着 ④只是

3、①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接,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②肥沃的土地微微湿润,放眼望去,空旷开阔,好像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天鹅。

4、《小石潭记》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心境。《记承天寺夜游》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满井游记》是一种热爱大自然的喜悦心情。

篇2:课文小石潭记相关习题

小石潭虽然名不见经传,但见到它还是费了一点小周折:先见竹丛,耳闻水声,却不见小石潭的身影。小石潭的显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可称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石潭。真乃是曲径通幽确实景象不凡。这“不凡”是以“怪”的面目出现的,怪就怪在潭是“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为岩”,再加上古树翠蔓的覆盖,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佛国中的一块净土。

接着,笔锋随转,由静写动,写潭中小鱼。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这潭中鱼也极为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然不动”。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转为写动。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鱼之静止,正像电影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这个定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多么富有人情味,这倒触动了作者情怀。在此,这一“乐”字值得注意。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为何能“乐”?乃是因为离开了纷陈烦恼的官场这一是非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带来了片刻的欢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

现实是严峻的。在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环境中,作者感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乐毕竟是暂时的,而凄怆是永恒的。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的大幅度滑坡。这一滑坡的表现也是立竿见影,觉得此地不可久居而赶快离开,倍感凄寒逼人,毛骨竦然。

这篇散文历来被人们誉为精品。它所以能成为精品,归纳起来有这样两条:一是作者敢于选择乱石堆中的无名小石潭作为游记的表现对象,可见作者有过人的艺术胆量;二是作者在写小石潭的景物时能驾驭自如地融进自己的感情,景随情迁,自然地形成一种凄情的艺术境界,这是作者高超的艺术智慧和艺术技能的表现。诚然,归根结底还是一条,作者这样一个人,巧遇这么一块净土,一拍即合,融为一体,真是天助之也,景助之也。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教学建议

1、本课教学可用两课时。

2、本课教学,可引导学生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如有条件,可充分利用朗读教学录音磁带进行范读,还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

3、本课词语、生字可通过预习解决,有些常用词可作练习。特殊语法现象如“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凄神寒骨”(使动)不必涉及,只要明白句子大意即可。

4、本文描写景物特征异常鲜明,除正面描绘外还多处照应,教师应予注意。如为突出“石”潭的特征,作者正面进行了描写:“全石以为底……为、为岩。”还通过 “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等在前后加以照应。小石潭的环境幽静、优美显示出自然的原始风貌,作者也在多处照应以突出这一特征。讲清这一问题对指导写作有一定意义。

5、本文按游览顺序来写,条理清楚。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运用不同形式引导同学把握课文内容。下面提纲可供参考:

⑴发现小潭(闻声→见形)→⑵潭中景物(水→石→树→鱼)→⑶小潭源流(溪身→岸势)→⑷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篇3:《小石潭记》课文感悟

《小石潭记》写了“小石潭”周围“竹树环合”“青树翠蔓”的环境,“卷石底以出”的特点,写了水清鱼欢、源流曲折、岸势参差。

一、谋篇立意

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刻画出凄清的境界,抒发了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情。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5个自然段,分五个层次。

第二层: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层:写潭外的溪流曲折蜿蜒。

第四层:写潭上的气氛和自己的感受。

第五层:写同游的人。

三、写作方法

⑴观察入微,描摹细致

肖其貌,传其神。语言优美,形象生动。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写潭中的游鱼,笔法极妙,无一字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登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⑵情景交融。

写小石潭环境的幽静、凄清,抒发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⑶写作借鉴

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细致,如鱼在水中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学习本文就重在学习作者缌的观察与生动的描绘,以提高作文水平。

四、参考译文

从小土丘向西行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一大片竹林,就听到了流水的声音,(这声音)像玉俩玉环相碰撞时发出的响声那样清脆,我的心里感到很高兴。(于是)砍倒些竹子,开出一条小路,往下走就看到了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澈透明。(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有的像是水中小块的高地,有的像是湖中的岛屿,有的像是凸凹不平的小丘,有的像是高峻的山崖。青葱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吹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都没有似的。阳光透过潭水,鱼儿的影子映现在潭底的石头上,呆呆地一动也不动;忽然又飞快地向远处游去,(它们)游来游去是那样的轻快敏捷,真好像在跟游玩的人一同游乐。

朝小石潭西南方向望去,一条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溪水像蛇爬行那样蜿蜒流动,(随着地势的曲折起伏,)可以看到这一段溪水显露出来,那一段溪水却隐没了下去。那小溪两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互相交错,弄不清它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潭边上,四下里翠竹绿树团团围绕,静悄悄地没有其他人,(这种极为清幽的气氛)使人神情凄凉,筋骨寒彻,忧伤绵绵,既深且远。因为它的环境太冷清了,不能长时间地呆在那里,于是,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就离开了。

和我一起游历的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还有跟随我一同游历的姓崔的两个年青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古代写景记游,借景抒情散文。课文作者通过仔细入微的观察,运用多种技巧,生动地描绘出小石潭的优美景观。从这个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来看,教材的编写意图意在继续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技巧,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所教班级学生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1) 知识目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背诵课文。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景物的技巧。

(3) 美育目标:体会小石潭优美的景色,培养审美情趣。

(4) 情感目标: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景物特征仔细观察,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

这一重点是根据本文的特点所定。

难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确定依据:学生年龄尚小,对生活的理解能力有限,很难体会作者由“乐”而“忧”的感情变化。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确定的教学方法如下:

1.诵读法。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良好的传统教学方法,特别是对这种文质优美散文。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鉴赏的主体。

2.讨论点拨法。在讨论中,使学生得到启发,纠正认识的偏颇。

3.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作品的意境美,进而激发学生想象。

4.迁移练习法,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的写作中。

三、说学法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前布置学生充分预习,培养学生主动自学的好习惯,课堂中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默读去进一步自学课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归纳,总结,识记感知课文的内容,以达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人”的教学效果。

篇4:课文《小石潭记》讲稿

《小石潭记》中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

一、说教学设计

新课标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言语沉默,甚至思维 “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材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三、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课前资料交流、诵读教学、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在课堂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4、人人都来当导游,写写导游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工具:多媒体

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

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现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教师缓缓导入, 随之课件展示课题 。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2、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 的背景);如果学生交流能较好地完成这一环节,教师补充省略。

我设计这一环节,为下面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铺垫。

(三)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范读,教师放伴有音乐的朗读录音并给予听读要求;

3)学生齐读,然后男女学生朗读比赛。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

篇5:小石潭记课文反思

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阅读抒情散文时,要从具体的景物入手,抓景物的特点,令辉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在教学《小石潭记》时,我播放《高山流水》(古筝曲),让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饱含感情的自由朗读,将柳宗元宦海失意的人生经历的资料提供给他们,使学生懂得清脆的天籁之音、自在的鱼儿带给柳宗元淡淡的喜悦是短暂的,而空寂的环境、冰冷的石头勾起的浓浓的愁绪,才是他心头永远抹不去的痛。喜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喜是暂时的,忧才是永恒的。

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中,加深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了思想上的启迪,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

篇6:《小石潭记》课文背景知识

1、作家作品: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县(现在山西省永济县)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被贬为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唐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文学常识:

文言文朗读中应如何停顿。在文言文的朗读过程中,除了在标点处要停顿之外,在句子中也常常会有短暂的停顿,如果这些停顿处理不好,往往会影响对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要把握好朗读的停顿,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主谓结构的句子要在主谓之间停顿,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②在动词和它后边支配的.对象之间停顿,如,“恐/前后受其敌”;

③两个单音词要分开,如,“可/以一战”;

④容易造成歧义的地方要停顿,如,“其一/犬坐于前”;

⑤发议论、推论,反诘语气的句子,句首有发语词,如“夫、盖、其”等,在它们后面要有停顿,如,“其/如土石何”;

⑥句中语气词后要停顿,如,“余闻之也/久”。

总之,文言文朗读时句中的停顿要以不破坏相对独立完整的意思为原则,也就是说一个意义单位是不能分开的。

3、背景知识:

篇7:《小石潭记》课文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面带微笑):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请如实回答——“你们有没有不顺心的时候?”

生(齐):有!

师:那么你们是怎样排解心中的郁闷和烦恼的?谁来说说,让大家分享你的好经验、好办法。

生:我喜欢听音乐来消除烦恼。

生:我的办法是进行体育活动。

生:我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大喊大叫。

……

师:大家刚才谈的办法都很好,遇到不舒心的时候,都有自己的排解办法。现在,老师给大家推荐一种更有效的办法,那就是——走进自然,亲近山水!这个办法是老师从我们的老祖宗那里学来的。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名篇《小石潭记》,看文章描绘了哪些优美的景物,看作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及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步骤、方法:

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疏通文意,赏析优美的景物,培养热爱山水自然的情操。

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借景抒情的写法。

三会:会诵读、会译释、会品析。

师板书课题、作者)

师:在学习课文前,首先了解作者及文章体裁的相关知识。(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下关于作者的介绍,师生一同说出“唐宋八大家”的名字;多媒体展示“记”的诠释,学生集体朗读。)

二、诵读课文

师:文言文学习的第一步或者说首要的方法是“读”。文言文的“读”是有一定讲究的。(出示多媒体幻灯片“诵读指南”:

读准字音;

读好节奏(语速、停顿);

读出情味(文字背后作者跳动的心)。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范读,听读时注意留心字音、节奏,看看老师是否读出流淌在文字中的作者的情感。)

师:听了老师的朗读,觉得怎样?评价一下。

生:(七嘴八舌)没有读错,但好像情味没完全读出来……

师:谢谢同学们的评点,那接下来就请两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男女同学各推荐一名代表,男同学读1、2段,女同学朗读3、4、5段,相信他们一定比老师读得更好!其他同学认真听,按照刚才“诵读指南”提出的标准,看他们读得怎样。

(男生A朗读)

师:大家说说读得怎样?

生:总的来说还行,很流畅,字音好像都对,节奏也没听出什么问题,情味——有一点点。

师:这位同学评点得真全面,也比较中肯。

(女生B朗读)

师:读得怎样?和第一位同学比,谁更好些?大家评一评?

生:她读得好些,读出了起伏感,情味也读出来了。声音很悦耳,不过声音——还可以大些。

师:真是精彩的朗读,精彩的点评。让我们用掌声来赞美、感谢以上四位同学的出色表现!(师生掌声大作。)

师:接下来,一起朗读课文,记住: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生齐声应道)情味!(生齐读)

三、译释课文

(多媒体出示“译释指南”:

译释原则:准确、流畅、简洁;

译释方法:

1。借助课文注解;

2。联系上下文理解)

师: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哪一课都不例外。给大家5分钟时间,根据“译释指南”的提示,先自行疏通、翻译课文,不懂的地方可以问同桌,也可以举手问老师。(生自行疏通文意)

师:时间差不多了。下面,请几个同学用现代汉语来翻译这篇短文。三个同学,第一位翻译第1段,第二位完成2、3段,第三位翻译4、5段,看谁翻译最好。

(生翻译第1段)

师:大家说说他翻译得怎样?按照“准确、流畅、简洁”的标准。这部分你有不懂的词句,也可以提出来。

生:很准确,比较流畅,也还简洁,我找不出毛病。(众笑)

师:想找毛病却找不出!我们说他翻译得好不好?

生:(大声)好!

师:送给他掌声!(师生掌声大作)

师:刚才首发的同学用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大家的掌声。给后面的同学很大压力,接下来的两位同学也不必紧张,再看看“译释指南”,相信你们也能顺利、漂亮地完成任务!

(生翻译2、3段)

师:大家点评一下,翻译得怎样?

生:稍微差一点。

师:差在哪里?

生:“潭西南而望”这一句没翻译好,他好像说“潭西边而望”,应该是西南不是西边。

师:“潭西南而望”是什么意思呢?

生:应该解释为“往潭的西南方向望去”。

师:不错,能够指出并纠正有问题的翻译。接下来请第三位同学翻译4、5段。

(生翻译4、5段)

师:谁来评价他的翻译?

生:很好!很通顺,意思也翻译得很清楚。

师:评价很高,老师的意见和你差不多。

四、赏景探情

师:接下来我们进入本堂课的又一个重要环节——赏美景,探情怀。(多媒体出示相关问题:(1)用“小石潭的美,美在”的句式谈谈自己发现的美点。(2)用一两个恰当的形容词从总体上概括小石潭的美)

师: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读完课文)

师:请大家思考并回答问题(1),可以用文中的句子,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多媒体出示一组优美的风景图片)

生:小石潭的美,美在“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美在“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青树翠蔓、参差披拂”。

师:很好!能抓住文中句子来谈小石潭之美。除了这些,小石潭之美还有哪些方面?

生:还有鱼儿,来来往往,像是和游者相互玩乐;还有小石潭的岸像狗牙一样参差不齐;小溪弯弯曲曲,像蛇和北斗星一样;小石潭的美,还美在四周翠竹和绿树环绕,很清静。

师:真不错!两位同学都有一双识美的慧眼,看到了小石潭美的具体所在。那么,我们再来思考并回答问题(2)——用一两个恰当的形容词从总体上概括小石潭的美。

生:清静美。

师:清静美!大家说概括得好不好?

生(齐):好!

师:的确,小石潭有一种远离尘嚣的——清静美。除了清静(老师特别重读“静”字),小石潭还有没有其他的特点?

生:这里有悦耳的水声和游动的鱼儿。这些都有动感。

师:说得好!我们再来动动脑筋,把“动感”换成一个形容词,保留这个“动”字。那是——

生:灵动!

师:非常准确!小石潭,是清秀的,幽静而又灵动的。

(板书景:清幽灵秀)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小石潭的美,随着文字,进行了一次愉快的心灵旅游。下面,我们来探究作者的情怀。要知道:文字的背后是作者的心灵,作者的情感、思想。(多媒体出示问题(3)——作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生:作者很高兴,很快乐,文章开头就说“心乐之”。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心乐之”是不是一直“乐”下去了?

生:不是,第4段就没有“乐”了。“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说明作者心里不高兴,就像天气变阴了。

师:真妙!用比喻揭示了作者感情的变化。确实如你所说,作者的感情有一个由“乐”到“忧”的变化过程。为什么会这样呢?(多媒体出示柳宗元的身世介绍及情感分析的文字)

(教师板书情:抑郁忧伤)

师: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人写景往往寄托着一定的情感。怎样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情感呢?

生:通过分析写景物的语言来品味。

生:找那些明显渗透作者情感的句子。

师:还有没有其他方法?(众生不语)除了刚才两位同学说的,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通过了解作者的`身世、处境来把握情感。

五、拓展延伸

师:古人登山临水,赏花抚木,往往有所寄托,有所感悟。在中国古代文学领域,写景抒情,托物言志,已经成为一个通用的艺术法则。我们来看看这些句子通过写景,抒发了什么情。多媒体出示一组句子:(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2)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3)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三个大组,每组研究一句,然后每组推荐一名代表站起来回答。

生:第一句抒发了晏殊因为时光匆匆流逝而产生的伤感之情。

生:第二句表达了曹操雄伟的抱负和豪迈的气概。

生:第三句好像是说杜甫自己很孤独,像一只沙鸥在天空飘荡,没有依靠。

师:几位同学都说得很好,准确地把握了诗句的情感。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对写景抒情这种常见的写作艺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吧?

生(齐):是!

(多媒体出示结语)

师:有人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纸上的山水。”大自然是神通广大的美神:壮丽的旭日,古朴的山石,温馨的晚霞,娇羞的荷花,苍茫的林海,缥缈的雾霭,澎湃的浪涛,欢乐的小鸟……可谓美不胜收!

自然——是我们心灵的故乡!同学们,亲近自然吧,那里有绚丽多姿的美,有无私深沉的爱,有激扬生命的智慧与力量!

多媒体出示课外作业:给心灵放放假,去亲近身边的自然,以“我遇到了美”为话题,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时间自己把握)

师:离下课还有一点时间,让我们再来齐声诵读《小石潭记》。

篇8:小石潭记课文写作特点

《小石潭记》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而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

一、本文写景,按游览观察的顺序,非常自然:循声而入发现小石潭,环顾小石潭的全貌和周围环境,观察了小石潭里的游鱼,远望了小石潭的水源,最后写离开小石潭的情景。

二、抓住景物特征,精细生动地描绘

写小石潭,处处从“石”字落笔,又表明了它的小面奇秀。

从听觉、视觉和感受等多角度地描绘。“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此文开笔就有声有感。未见其潭,先闻其声,游兴被激发了。“水尤清洌”“青树翠蔓”“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明灭可见”,景物的色彩、光线的明暗变化真切而清丽。

写景,动静交错。声,是动态的,石,是静态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又是动态的,鱼儿忽静忽动,溪水若静实动,这画面给人以很深的感知度。

写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读者领受着这画卷的美又对作者寄予深深的敬意与同情。这就是艺术的感染力。

三、文笔简练,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写潭,处处透出了潭水的清洌,有很高的透明度,写环境气氛又处处透出这里的寂寥、幽邃。前后照应浑然一体。全文不满200字却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所以说这篇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中的精品。

四、侧面描写,烘托景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运用侧面描写,“皆若空游无所依”写出小石潭水清澈见底、清洌可鉴的特点。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教学构思

一、课外自读

1、探究作者身世了解作品写作背景:

关于作品的写作背景,课文下面有一段一百多字的概括介绍,但对柳宗元的才华、抱负以及政治上的作为和遭受打击后的怨愤却没有作具体介绍。让学生在课外对以上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对于引导学生把握作者寄情山水的初衷,领略作品凄清幽美的意境,感悟作品中突如其来的.凄凉忧伤之情,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我要求学生利用双休日完成一篇500字左右的小论文《柳宗元的身世遭遇和他的山水游记》,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人物形象。

2、自主感知课文指点阅读方法:

为了避免文言文教学中逐字逐句串讲的弊端,提高古典诗文的教学效率,我一贯注重对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放手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进行自主阅读,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重在把握文意,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第一感受。在本课的预习作业中我也贯彻了这一要求。同时,为了落实单元学习目标“了解游记的特点和阅读游记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我要求学生按课文后“方法技能”中关于写景类游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圈划,并把这一阅读方法简洁地归纳为“寻游者踪迹,赏石潭奇景,读作者心语”,既便于学生操作和领会,又强调了作品中景与情的密切关系,为深入理解作品奠定基础。

二、课堂教读

1、激情导入,营造课堂氛围:设计一个富有激情的导入,是为了营造一个与作品情境和作者情感相吻合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跨越时空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我的课堂导入全文如下: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散文家、诗人柳宗元的写景类游记《小石潭记》。我们知道,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他的山水游记在他的散文中成就最高。不过,读者们往往在那些清新秀美的山水游记中读到一种刻骨铭心的幽愤和悲伤。忧愤从何而来?这成了读者们心头的疑问。为了真正读懂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我们有必要对他的身世遭遇作一番探究。前些天老师布置了探究型作业《柳宗元的身世遭遇和他的山水游记》,现在请同学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小论文。

学生小论文交流(略)

贬谪永州,十年磨难,十年孤独,十年忧伤。才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这就是柳宗元的悲哀。那么,亲近山水,与大自然对话,便成了柳宗元排遣内心忧愤和哀伤的无奈选择。荒远地区奇特的自然风景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他心灵的慰藉。于是,在我们祖国的文学史上就有了那些精美绝伦的山水游记。柳宗元个人是不幸的,但中国的文学史却因其不幸而留下了一份瑰丽的遗产。现在,就让我们与柳宗元同行,去欣赏他笔下的山水风光,去走进他的心灵世界吧!

2、倾情范读,整体感知作品魅力:

《小石潭记》不仅文笔清新秀美,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它的语言,恰如柳宗元在《愚溪诗序》中所说,“清莹秀澈,锵鸣金石”。因此,教师如能寓情于声、以声传情地进行范读,那么,不仅有助于学生领略作品文字的音韵美,而且还可以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对于山水游记的阅读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3、合作学习,突破语言障碍:

篇9:小石潭记课文教学案例

本教学设计的《小石潭记》一课是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6课,所用版本为人民教育出版社7月第3版。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

二、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在七年级学习了十多篇文言诗文,在八年级又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到第四个单元的文言文学习时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也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指导思想:

课堂上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为二十分钟,因此本课的设计以趣味为导入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知识的建构与重点、难点的突破。

4、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本课的学习中通过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朗读竞赛帮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加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的建构与重点、难点的突破,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不断发展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最终养成自主积累的习惯,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柳宗元的经历及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的描摹。

方法与途径目标:通过营造氛围激发兴趣、进行朗读竞赛扫清字词障碍,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破重点、难点。

情感与评价目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得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注重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

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使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准备:

1、搜集资料、制作课件;

2、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1)收集有关作者及与《小石潭记》相关的资料。

(2)借助工具书、书下注释,读懂文章大意。

(3)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句。

(4)在阅读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预习笔记上。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你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让我们伴着《潇湘水云》的古琴曲一起走近小石潭。一边欣赏图片中的美景,一边展开想像的翅膀,漫步于青翠的山林间。看清亮透明的泉水欢快地流淌;闻野花淡淡的扑鼻而来的清香;听各种鸟儿啁啾婉转的鸣叫;阳光透过树隙,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

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们感觉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今天我们来到的地方是永州的小石潭,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被贬后的诗人为摆脱抑郁悲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有一天他来到了小石潭……

(设计意图:创设幽深宁静的意境,引导学生走近作者,走近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请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柳宗元的资料。学生交流后,教师评价、补充,多媒体呈现有关柳宗元的资料。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他与韩愈、刘禹锡是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涧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江雪》、《捕蛇者说》等大量诗文。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山水游记,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通过对作者的生平介绍了解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对难点的突破起到关键的作用。)

(三)整体感知、走近作品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字音与断句。

2、自读课文,教师指导,要求: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3、以大组为单位进行朗读竞赛,看看哪一组读完整篇文章的人数最少。规则:出现朗读声音不宏亮、打绊子;字音、断句不准确时换下一位同学接着朗读,教师不发表意见,请其他组来评价。

(设计意图: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务,教师通过示范朗读和方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诵读文言文。然后抓住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进行朗读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快速、高效地扫清文字障碍,为理解文意与背诵打基础。)

(四)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形式: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小组内质疑,记录不能解决的难题。教师请小组的A、B、C、D类学生(异质分组:按学生语文基础与理解能力差异分成四类)进行疑难文句的朗读、翻译、重点词解析并且进行评价。教师点拨,强调重点字词句。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师灌输。引导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看课下注释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利用小组合作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新课标指出“评价学生阅读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对于A、B、C、D四类学生教师要胸有成竹,在每次分配任务时可有不同的侧重点,以便及时反馈课堂学习的落实情况。学生互评的形式不仅能够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而且能够加强他们合作的意识。这一环节在合作、互动中完成知识的建构与重点突破。)

(五)质疑探究、抓住特点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

2、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评价并板书明确,并对第二段重点品读,尝试背诵其中的佳句。

(设计意图: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六)品味文章,对话作者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对《小石潭记》称赞不已,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如此忧伤,文中的哪一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呢?你能不能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设计这个环节,要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来理解文中包含的情,这就是寓情于景,这样达成突破文章的难点的目标。)

(七)畅谈收获、总结全文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谈收获: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获得了那些启示?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巩固所学知识,并能结合生活进行思考。)

(八)我做导游,介绍美景

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致,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做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请4——5名学生为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评评谁的导演最棒。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九)课后回顾,举一反三

1、根据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2、课外你一定看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设计意图:记诵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故设计第一题。设计第二题意在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这是一道拓展性的联系题。)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写作背景

篇10:课文小石潭记相关习题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一、作家研究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西文学村柳家巷),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柳宗元生于京城长安,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21岁中进士后担任过多种官职,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病逝于柳州。

他在柳州的时间虽然仅有4年,但却为柳州黎民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如重修孔庙、兴办学堂书院、破除巫神迷信、开凿饮用水井、释放抵债奴婢、植树造林等,促进了柳州地方文明的发展,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柳州的百姓非常怀念他,给他立祠,千百年来一直祭祀他。

柳宗元在文学上,与韩愈齐名,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他创作丰富,可分为论说文、寓言、传记、山水游记和诗歌五类,各具特色。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推崇先秦两汉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经典及《庄子》、《老子》、《离骚》、《史记》等学习借鉴,博观约取,以为我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在诗歌理论方面,他继承了刘勰标举“比兴”和陈子昂提倡“兴寄”的传统。与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关于讽喻诗的主张一致。他的诗文理论,代表着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

柳宗元一生留下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主要成就在散文上。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这类作品,往往在景物描写之中,抒写了他的不幸遭际和他对于现实的不满。他描写山水之乐,一方面借以得到精神安慰,同时也曲折地表现了他对丑恶的现实的抗议。他的山水游记,文笔清新秀美,富有诗情画意。其中最为脍炙人口,均写于被贬后,以永州之作更胜。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永州八记》作于元和四年以后。那时,柳宗元因政治改革失败被贬永州,即今湖南永州。文章写的都是当时永州附近的一些山水风景,文章短小、轻灵,朴实、顺畅,为历代所传颂。

二、课文研究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最为著名,历来被人们誉为精品。作者通过他的笔向人们描述出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小石潭风景。文章引人入胜,隽咏无穷。

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从而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按照游览顺序来写,条理清楚。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先闻其声,再见其形,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第二段写潭中景物,作者主要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采用“定点特写”。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第三段写小潭源流。重点写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错。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第四段写潭中气氛和感受。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突出“凄清”的氛围,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最后一段交代同游者。

从《小石潭记》全文来看,形似写景,实则写情。如写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这折射了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悦的感情。而观鱼后坐潭上,感到风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也是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反映。文章写“乐”。听到“如鸣佩环”的流水声就“心乐之”,看到“往来翕忽”的游鱼便以为“似与游者相乐”。但好景不长,很快便感到这些“青树翠蔓”、“凄神寒骨”了,心里觉得“其境过清”,就匆匆离开了。这一乐一忧,耐人寻味。这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本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绘形,绘神,绘影,绘色,各尽其妙,艺术高超。更为难得的是:作者在写小石潭的景物时能驾驭自如地融进自己的感情,景随情迁,自然地形成一种凄情的艺术境界。

三、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朗读背诵,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文章写景的方法及借景抒情的特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体味作者思想情感。教学难点:对融情入景写法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一)知识积累

1、导入:有关作者及故事。

2、认知体裁:什么是记?

(二)诵读感知

1、听读——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自学课文,结合注解试译课文。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点拨疑难,积累字词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 ....佁然不动()

斗()折蛇()行 ....其岸势犬牙()差互 以其境过清()...皆若空游无所依().(2)指出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两项()A、以其境过清/清心明目 B、潭中鱼可百许头/牢不可破 ....C、可百许头/一百许里 D、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3)翻译句子:

A、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B、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研读赏析

把握课文作者情感,理解文章写法。学生阅读、思考、动笔完成下列问题:

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找出体现作者行踪的句子。

提示:游览的先后顺序。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潭西南而望 ——坐潭上——乃记之而去。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者)

2、小石潭有点奇特,请从第1、2段中找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句子。

提示:“全石以为底”;露出水面的石头形状不一;潭中鱼可数;影布石上等。

3、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提示: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被贬,内心凄苦,“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四)效果评价

1、直接写水清的句子:《与朱元思书》:

《小石潭记》:

2、间接写水清(衬托水清)的句子:《与朱元思书》:

《小石潭记》:

3、《与朱元思书》运用比喻写“异水”的句子:

《小石潭记》运用比喻写小溪的句子:

4、第4段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五)背诵课文

六、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上一篇:发展对象公示下一篇:酒店周年庆典答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