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课堂实录

2024-04-27

《小石潭记》教学课堂实录(共8篇)

篇1:《小石潭记》教学课堂实录

《小石潭记》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教学不仅是一种知识的教学,而更多的是一种生命的体验,生活的积累和文化的熏陶。课程标准还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程标准对初二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而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从文体上看,本文首先是一篇文言文,然后才是一篇游记性散文。基于此两点,我确定本课的学习重点,首先要引导学生积累文言实虚词,特殊的文言句式,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其次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用自己的视角来品味小石潭,深入体会柳宗元当时抑郁悲凉的心境,领会作者移步换景、寓情于景、以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学习目标】

一、积累文言实虚词,特殊的文言句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品味生动细致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通过此游记表达的凄苦忧伤的感情。

【授课过程】

一、情景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生:(齐声)喜欢。

师:一次畅快的旅游能让你们收获到什么呢?

生1: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生2:在旅游中能忘掉生活中不愉快的事。

生3:旅游时可以欣赏到不同的景观而且还可以陶冶情操。

师:的确,风和日丽时,与好友结伴而行遍访祖国名山大川,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今天我们要和唐代代文学家柳宗元先生去一个地方,那就是位于今湖南省境内的一个小石潭。板书课题、作者。

(情景导入,让学生从自身旅游经历谈起,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创设轻松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形成阅读期待。)

二、叩响生字之门 师:跟着古人游名胜,有两道门槛我们必须迈过去。那就是读准字音和疏通文义。让我们先来扣响生字之门,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读准字音,读的通顺、流畅。

学生自由阅读,标注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音。(屏幕显示初读要求)

师:让我们在初读文章时遇到的拦路虎请同桌帮我们解决,现在同桌轮读,纠正字音。

生生轮读,纠正字音。

老师提示重点字词的读音,尤其是一些多音字、通假字、生僻字的读音。(屏幕显示重点字词的注音)

生推选代表范读课文,其余学生以流畅度为标准评价。

生齐读课文。

(通过自读、互读、范读、评价、齐读多种读的形式,创设浓厚的阅读古文的氛围,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这一环节,也让学生初步领会到自主互助学习的乐趣。)

三、叩响词句之门

师:在同桌的帮助下,我们已经成功迈过了第一道门槛,相信这第二道门槛也不在话下。请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自由译文,译文要求:忠实于原文,表述要明确,语句要通畅。(屏幕显示译文要求)

学生根据课下注释自由译文。用横线标出自己的疑难词句。

师:同学们,把自己在译文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词句交给小组内其他成员吧。

学生小组合作互相解决译文中的疑难。

全班交流小组内没有解决的疑难词句。

师: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小组合作的成果如何。我来读,你来译。(屏显重点词句的翻译。)

学生正确而流畅的翻译句子。老师强调特别注意“西”“可”“犬牙”“以”等实词的意思。

从检查的效果来看,老师要适时纠正学生在翻译文言文中的一些不足和误区,并适当评价此环节小组合作的情况。

(在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发挥小组合作这一大优势,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质疑、释疑中再次体会到互助合作学习的乐趣,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老师的负担。文言文翻译的三个基本原则上“信”、“达“、“雅”。对于中学生来说,能做到“信”、“达”就可以了。不必过多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此环节完成学习目标一。)

三、梳理行程

师:现在老师将课文范读一遍,同学们在听读的过程中,把自己手中的笔想象成一部DVD,而你自己就是一位摄影师,请把握好你的镜头,理清柳宗元领我们游览的路线。

师范读课文,生梳理行程。

小组合作交流。(学生热烈讨论)

师:(引导学生回答)柳宗元带着我们从“隔篁竹,闻水声”的竹林中“伐竹取道”时发现小石潭,然后将远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让我们看到了潭底的全石,近岸旁如坻、如屿、如堪、如岩的卷石。又让我们欣赏了覆盖缠绕摇动连接随风飘荡的青树翠蔓。他又渐渐走近到潭中,对潭中的鱼儿进行了特写,然后又把我们带到潭水的西南方向去探寻源头,他并没有在此过多停留,反而将我们带到了四面竹树环合的潭上,他想小憩片刻,没想到这里不容他久留,他“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看来,柳宗元先生为了让我们更全面的欣赏到小石潭的美景,他不是停留在一点上,而是移动自己的脚步,向前走去,引领我们欣赏到不同的景点,他在无形中已经交给了我们游记散文的一种写法——“移步换景”(板书——移步换景)

(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适时点播,让学生轻松了解移步换景的写法。)

四、驻足赏析

师:但这种走马观花的欣赏大家对小石潭的印象一定不很深刻,那就让我们放慢我们的脚步,根据自己的喜好,尽情欣赏小石潭。请调动你的感官,找出你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触你展开想象的景物,用散文的语言将你看到的景色描绘出来。

生描绘自己看到的小石潭美景。

师:让我们把自己欣赏的美景说给你的同伴听,然后组里选一个说得最好的,一齐润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读。

生分四人小组活动,或说或写,老师随堂指导。

师:瞧,几个小组都很投入,有的已经写好了,有的还在不断地润色。下面我们请一些同学来把他们的“作品”读一读。哪一个组来?

组1:我们组想来欣赏潭中鱼,我们想“它们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活地摇着尾巴。鱼儿们似乎与阳光玩着捉迷藏,有的静静地倚在岩石上,透过清澈的水,阳光似乎找不到它们。忽然,鱼儿们全游开了,透过斑斑驳驳的树影,它们张开嘴,调皮地对着阳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气,还不忘了与潭边陌生的人摇尾问好呢!”

师:哈,展开了想象,拟人的手法让小石潭的鱼儿也仿佛游进了我们的思维中了。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一小组的同学多次强调潭水的“清澈”,文中第二段好像并没有写呀。

生:(齐答)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实也表现了水之清。师:同学们真有眼光,这种描写也叫——

生:侧面描写。

师:对!真聪明!那你们能体会柳宗元当时的心情吗?

生:(齐答)高兴,快乐。

师:同学们不仅写的好,而且悟的妙,一句“似与游者相乐。”让我们体会到了柳宗元内心的兴奋与愉悦。(板书——乐)

第一组的同学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表率,还有哪一组?

组2:我们选的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我们欣赏到“四周的树林静静地伫立着,它们紧紧地挨着、靠着,似乎除了彼此便失去了依靠,那青翠的脸庞被冷风拥护着,在瑟瑟地颤抖呢?”

师:同学们听到没有?这一小组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树木写活了,这里的树木虽然繁茂,但不够坚挺,它们在这少有人来的地方好像靠着“挨着、靠着”来互相安慰。这好像透出一种隐隐的凄凉。再请另一个小组,请选的不是这两种景物的小组来说说。

组3:我们组想在“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的竹林溪水边驻足片刻。我们写的是“沿着小丘走了百二十步,匆匆的竹林挡住了我们前行的脚步,大家决定就此返回。此时,成片的竹香扑鼻而来,几声清脆的鸟鸣传入耳际,叮咚的溪流驱走了我们的疲惫,那是窗前的风铃吗?那分明是一群翩翩飘来的仙女,她们身上的佩环似乎也难与这清脆的流水相媲美了。我们不禁加快了脚步。”

师:多有创意的描写啊!不仅让我们闻到了竹叶的清香,还让我们聆听了泉水的清脆,真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小石潭边,从你们加快的脚步声中,我们体会到了你们心情的迫切和愉快。我相信“心乐之。”也让我们和柳宗元的心拉的很近。还有哪个小组想展示你们的作品?

组4:我们组选的是“溪水”,我们这样写的:“溪水顺着崎岖的山路弯弯曲曲地流来,一会儿溪水被巨大的山石遮住,只听到潺潺的水声,但是,延伸而来,穿过了一段山石后,在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又熠熠闪光。”老师,我们猜想此时作者也会有感想,不知对不对? 师:什么感想?说说给大家听。

生:他应该想,人生何尝不与这溪水一样,曲曲折折,挫折应该是暂时的,总会也有突破的时候。

师:大家认为呢?

生:有一定道理吧。

师:有些牵强,但很有创意,这是这一小组同学所闪耀出来的思维火花。我们应该给予掌声吧。(学生鼓掌)

师总结:看来,作者的笔下是“一切景语—— 生:——皆情语”

师:对,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难怪有人称赞他是继《水经注》郦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还甚至称他为“游记之祖”。(屏显——寓情于景)

板书:寓情于景

师:非常感谢大家精彩的表演,这里的小石潭可观、可闻、可听、可触,这里的小石潭石异、水清、鱼乐、树青、蔓翠,这真是一个旅游休闲的世外桃源,而柳宗元为何却说”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他怎么了?

生:因为这里“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所以他受不了这种透彻心骨的凄凉,他不忍独自品味那种孤独和无奈,他离开了。

师:同学们的分析很到位,在此我有必要把柳宗元当时的处境告诉大家。柳宗元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满腹才华,并想用自己的智慧和谋略为朝廷出力,因此他积极参与政治改革,但不幸的是,改革失败,一纸调令将他发配到了偏远的永州地区,并让他做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司马。没想到祸不单行,此时他老母病故,居处遭火,但他不想把自己蜷缩在悲痛和无助中,他逸逸而行,漫漫而游,他把自己流放到了永州的山水中。所幸的是,永州的山水接纳了他,也读懂了他的快乐与悲哀,更可幸的是,他在永州的小石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一个秀丽奇特的地方,却无人问津,这难道不是自己的写照吗?难怪有人说,读《小石潭记》就如同品一杯淡淡的苦丁茶,清香在前,仔细品味却有一种悲苦在后。(板书——忧)

让我们再一次重游小石潭,尽情欣赏小石潭的美景,也仔细品味柳宗元内心丰富的情感。

生齐读《小石潭记》。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与文本有一次更为亲密的接触,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用自己的想象来描绘欣赏到的美景,很细腻,很生动。这里作者、读者、文本之间有了一种深层的交融,学生在品味中走进了小石潭,走进了柳宗元的内心。顺势展示写作背景,突破学习目标二。)

结束课堂:感谢柳宗元,带我们去看了一个秀丽奇特的小石潭;也感谢小石潭,让我们体会了一个失意文人内心丰富的情感;柳宗元的时代已经过去,让我们忘掉柳宗元的悲哀,尽情欣赏小石潭的美景吧!

【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柳宗元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的情感。在教此文之前,我反复阅读文本,并认真研读对文本进行解读的其他资料,也认真研究了新课程标准对初二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些要求,最终将本课的学习重点确定下来。在授课模式上,我努力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感悟能力。

从整体上看,我认为我所设计的教学思路是非常清晰的。首先,从学生自身旅游的经历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然后,引导学生在自读互读中扫清字词障碍,接着又让学生在自译互译中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老师顺势范读,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移步换景”的写法,接着让学生品读文本,欣赏美景,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最后老师酝酿情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坐在潭边环顾四周时所见景物的特点,进而领悟作者这时的凄凉悲苦心境。一前一后的乐忧变化,是全文的重点,我用课件展示了柳宗元创作此文时前的背景资料,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难点顺势突破。最后在学生齐读《小石潭记》中结束了本节课。

这次教学虽说经过精心的准备,力求有所突破,有一些优点,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发现自己在授课过程中的一些不足,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学生的互助学习决不能仅仅流于形式,学生在合作探讨中不仅仅是几个人簇拥在一起,各抒己见,滔滔不绝,学生也应该在倾听,在交流,在反思,在纠正,在质疑,这样的互助才是更有效的。自己应该在小组互助的有效性上做进一步的规范和指导。

第二:学生的自主也绝不是放任自流,课堂也不应该是天马行空,老师适时的调控课堂,使学生的活动始终有一条主线牵制,这样才会让课堂向广度深度发展。我觉得自己调控课堂的能力是有待提高。

第三:语文课堂展示的是学生的魅力和风采,做为老师,如果只是一味的倾听和肯定,这样的课堂只能说热闹,绝对谈不上精彩。我觉得自己应该准确把握“三讲三不讲”的尺度,中肯的评价,客观的点评,多种形式的引导和鼓励,让自己的语言更精炼,也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篇2:《小石潭记》教学课堂实录

生:(纷纷)高雅……还有很高深……

师:是啊,艺术是高雅的,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说说看──

生:(七嘴八舌)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

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

师: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学生点头默许)我中学时读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边说边板书)很喜欢,后来读起时,总会有一首曲子在我心中似水般流过。我想请大家静静地、轻轻地吟诵一下这篇文章,看看仅仅是你我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是作家高超的文学魅力唤起了我们同样的艺术感受。

生:(自读课文,且读得很投入)

师:听到你心灵的的曲子没有?……是怎样的调子?怎样的节奏?又是怎样的器乐弹奏出来的?

生(甲):很缓的,很低的。

生(乙):应该是古筝或琵琶或……总之,比较古典的。

生(丙):好像又有欢乐,但并不欢快。

师:三位同学描述的跟你们内心听到的一样吗?(学生点头)那么你们是从文中哪些文句读到的?

生:(纷纷)“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

师:(出示课件思考题)那么,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联想柳宗元的相关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江雪》、《黔之驴》)

生(甲):初一时课外背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头就写“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一直因被贬而失落抑郁,应该是“凄”多。

生(乙):他在《江雪》中写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就是他失意孤独的写照。

师:是啊,柳宗元与刘禹锡一起参与变革,也一起被贬。还记得刘禹锡写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怎么写的?

生(齐背)“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师;对,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运也差不多,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华之时,一呆就是,后又被贬柳州。在永州时,他不被重视,只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写成《永州八记》。如果说,李白是苦闷时“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则是──

生:(齐答)“借景消愁愁更愁”

师: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

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的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老师暂时以一首相似的古筝相配,让我们以这样的情调一起读一读全文,感受作者的失意与哀伤吧。

(生齐读全文。)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首……曲。(抑郁寡欢的情感)

师:读得真好,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了。 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

篇3:《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写的文章《小石潭记》。 (板书课题) 什么是“记”?哪位同学知道?

生:“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写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师:我们以前学过《核舟记》是记什么的?

生:记物。

师: 《小石潭记》呢?

生:写景抒情。

师:那么柳宗元描绘了小石潭怎样的景致, 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二.读课文, 正字音, 明停顿

师投影重点字词检测学生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三.读通文意

师:学习文言文, 疏通文意是前提。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不明白的小组交流, 再不明白的标记出来。

生读书。质疑, 举手提问。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了解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向读者展现小诗潭景物。

四.读赏美景

师:如果让你把其中一个画面画下来, 你最喜欢画什么?结合写景的句子谈谈你的想法。

师:我先来说。 (投影:示例我想画水:从“闻水声, 如鸣佩环、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翕忽、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这些句子中我觉得水很纯净、很清澈。我想画两幅:由“水尤清冽”句, 我想从正面画水的清;由“潭中鱼可百许头”句, 我想从侧面写它的清澈。)

请同学们按照这种方式, 小组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后展示。

一生:我喜欢画鱼, “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写出鱼的敏捷、活泼等特点, 我很喜欢。

师:你准备画几幅游鱼图?

生:两幅。

师:怎样的两幅?

生:画一幅静态的游鱼图, 一幅动态的, 还要有石头和水草的映衬。

师:你的构思好极了!还有喜欢画鱼的请举手, 构思有不同吗?

二生:我喜欢画竹树:“隔篁竹、四面竹树环合、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作者对竹树的描写, 突出树的颜色、形态的特点, 也写出树繁茂的特点。我想画一幅, 用绿色画出树的繁茂, 还要画出它随风摇摆的姿态。

师:你真是一位丹青高手啊!

三生:我喜欢画石:“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为坻, 为屿, 为堪, 为岩、影布石上、其岸势犬牙差互。”写出石头“奇”的特点, 先写近处的, 在写远处的。我画的石头有大有小, 有远有近, 千奇百态, 应该很美。

……

师:大家谈得都很好, 千奇百怪的石头、遮掩缠绕的藤蔓、生动活泼的游鱼, 一幅幅画面展现在大家的眼前, 就是这些美景构成了作者笔下的小石潭, 大家能用一两个词语形容一下小石潭的特点吗?

生:幽美、幽静……

师:你在画这些的时候, 心情怎样?

生:高兴、快乐……

五.读悟感情

师过渡:柳宗元看到这些的时候, 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你能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吗?

生:“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师:你怎样理解他的这种感情?

生:作者应该是触景生情吧?

师:说的好极了!但是同学们不觉得作者的感情变化也太快了吗?一“乐”一“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生:……

师投影作者简介以及写作背景。

生:啊, 原来是因为作者被贬了, 心情郁闷。

师:作者游览小石潭的目的是什么?

生:排解心中的郁闷。

师:李白是“举杯消愁”, 作者这是“借景消愁”啊!他的目的达到了吗?

生:没达到, 应是“借景消愁愁更愁”吧?

师:说的太好了, 作者在大自然的美好景物面前也乐 , 但是这种“乐”最终掩盖不住内心的悲苦, 只能“借景消愁愁更愁”。他这种郁闷的心情在文中到处可见。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生机, 却人迹罕至, 无人赏识, 这不正像作者的处境吗?你还能从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

一生:“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应该是作者对前途茫然的写照……

二生:“皆若空游无所依”应是作者被贬后无所依靠的写照。

师:同学们理解的都很深刻。这是情中有景, 景中有情。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作者的这种郁闷失意之情在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 如《江雪》

生齐背《江雪》。

师:一个“独”字, 一个“孤”字足以说明作者内心的孤独无助、寂寞失意之情。

六.师小结

《小石潭记》这篇文章, 作者以简练的文笔, 按照游览观察的顺序, 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描绘, 文字充满诗情画意, 同时又寄托作者凄苦忧伤的感情。让我们再次来读文章。

篇4:《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写的文章《小石潭记》。(板书课题)什么是“记”?哪位同学知道?

生:“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写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师:我们以前学过《核舟记》是记什么的?

生:记物。

师:《小石潭记》呢?

生:写景抒情。

师:那么柳宗元描绘了小石潭怎样的景致,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二.读课文,正字音,明停顿

师投影重点字词检测学生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三.读通文意

师:学习文言文,疏通文意是前提。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不明白的小组交流,再不明白的标记出来。

生读书。质疑,举手提问。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了解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向读者展现小诗潭景物。

四.读赏美景

师:如果让你把其中一个画面画下来,你最喜欢画什么?结合写景的句子谈谈你的想法。

师:我先来说。(投影:示例 我想画水:从“闻水声,如鸣佩环、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翕忽、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这些句子中我觉得水很纯净、很清澈。我想画两幅:由“水尤清冽”句,我想从正面画水的清;由“潭中鱼可百许头”句,我想从侧面写它的清澈。)

请同学们按照这种方式,小组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后展示。

一生:我喜欢画鱼,“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写出鱼的敏捷、活泼等特点,我很喜欢。

师:你准备画几幅游鱼图?

生:两幅。

师:怎样的两幅?

生:画一幅静态的游鱼图,一幅动态的,还要有石头和水草的映衬。

师:你的构思好极了!还有喜欢画鱼的请举手,构思有不同吗?

二生:我喜欢画竹树:“隔篁竹、四面竹树环合、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作者对竹树的描写,突出树的颜色、形态的特点,也写出树繁茂的特点。我想画一幅,用绿色画出树的繁茂,还要画出它随风摇摆的姿态。

师:你真是一位丹青高手啊!

三生:我喜欢画石:“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影布石上、其岸势犬牙差互。”写出石头“奇”的特点,先写近处的,在写远处的。我画的石头有大有小,有远有近,千奇百态,应该很美。

……

师:大家谈得都很好,千奇百怪的石头、遮掩缠绕的藤蔓、生动活泼的游鱼,一幅幅画面展现在大家的眼前,就是这些美景构成了作者笔下的小石潭,大家能用一两个词语形容一下小石潭的特点吗?

生:幽美、幽静……

师:你在画这些的时候,心情怎样?

生:高兴、快乐……

五.读悟感情

师过渡:柳宗元看到这些的时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你能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吗?

生:“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师:你怎样理解他的这种感情?

生:作者应该是触景生情吧?

师:说的好极了!但是同学们不觉得作者的感情变化也太快了吗?一“乐”一“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生:……

师投影作者简介以及写作背景。

生:啊,原来是因为作者被贬了,心情郁闷。

师:作者游览小石潭的目的是什么?

生:排解心中的郁闷。

师:李白是“举杯消愁”,作者这是“借景消愁”啊!他的目的达到了吗?

生:没达到,应是“借景消愁愁更愁”吧?

师:说的太好了,作者在大自然的美好景物面前也乐,但是这种“乐”最终掩盖不住内心的悲苦,只能“借景消愁愁更愁”。他这种郁闷的心情在文中到处可见。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生机,却人迹罕至,无人赏识,这不正像作者的处境吗?你还能从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

一生:“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应该是作者对前途茫然的写照……

二生:“皆若空游无所依”应是作者被贬后无所依靠的写照。

师:同学们理解的都很深刻。这是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作者的这种郁闷失意之情在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如《江雪》

生齐背《江雪》。

师:一个“独”字,一个“孤”字足以说明作者内心的孤独无助、寂寞失意之情。

六.师小结

《小石潭记》这篇文章,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照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描绘,文字充满诗情画意,同时又寄托作者凄苦忧伤的感情。让我们再次来读文章。

生齐读,下课。

篇5:《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设计理念:

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设计灵感:

1、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 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

2、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 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本次实录为第二课时。

授课班级:深圳石岩公学初二(1)班

授课时间:12月17日星期三第一节 授课老师:阮秋红

师: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 生:(纷纷)高雅……还有很高深…… 师:是啊,艺术是高雅的,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说说看—— 生:(七嘴八舌)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

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

师: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学生点头默许)我中学时读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边说边板书)很喜欢,后来读起时,总会有一首曲子在我心中似水般流过。我想请大家静静地、轻轻地吟诵一下这篇文章,看看仅仅是你我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是作家高超的文学魅力唤起了我们同样的艺术感受。

生:(自读课文,且读得很投入)

师:听到你心灵的的曲子没有?……是怎样的调子?怎样的节奏?又是怎样的器乐弹奏出来的? 生(甲):很缓的,很低的。

生(乙):应该是古筝或琵琶或……总之,比较古典的。

生(丙):好像又有欢乐,但并不欢快。

师:三位同学描述的跟你们内心听到的一样吗?(学生点头) 那么你们是从文中哪些文句读到的?

生:(纷纷)“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

师:(出示课件思考题)那么,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联想柳宗元的相关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江雪》、《黔之驴》)

生(甲):初一时课外背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头就写“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一直因被贬而失落抑郁,应该是“凄”多。

生(乙):他在《江雪》中写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就是他失意孤独的写。

师:是啊,柳宗元与刘禹锡一起参与变革,也一起被贬。还记得刘禹锡写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怎么写的?

生(齐背)“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师;对,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运也差不多,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华之时,一呆就是10 年,后又被贬柳州。在永州时,他不被重视,只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写成《永州八记》。如果说,李白是苦闷时“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则是——

生:(齐答)“借景消愁愁更愁”

师: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 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的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老师暂时以一首相似的古筝相配,让我们以这样的情调一起读一读全文,感受作者的失意与哀伤吧。 (生齐读全文)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首……曲。(抑郁寡欢的情感)]

师:读得真好,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了。 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

生:(纷纷)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

师:那是时代的悲剧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如果有兴趣,我想请大家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近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解读失意文人应是很有品味的事。 那么,《小石潭记》能不能是一幅画?

生:可以。

师:有那些景物?

生(纷纷数出)水、石、树、竹、鱼、蔓……

师: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把什么景物写出?

生:树和蔓。

师:对,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四个字,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下面我们来试一试,找出你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触你展开想象的景物,加以描绘,说给你的同伴听,然后组里选一个说得最好的,一齐润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读。

(生分四人小组活动,或说或写,老师随堂指导)

师:瞧,几个小组都很投入,有的已经写好了,有的还在不断地润色。下面我们请一些同学来把他们的“作品”读一读。哪一个组来?

生:我们组选的是“鱼”,我们想那儿的鱼应是:“它们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活地摇着尾巴。鱼儿们似乎与阳光玩着捉迷藏,有的静静地倚在岩石上,透过清澈的水,阳光似乎找不到它们。忽然,鱼儿们全游开了,透过斑斑驳驳的树影,它们张开嘴,调皮地对着阳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气,还不忘了与潭边陌生的人摇尾问好!”

师:哈,展开了想象,拟人的手法让小石潭的鱼儿也仿佛游进了我们的思维中了。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一小组的同学多次强调潭水的“清澈”,文中第二段好像并没有写呀。

生:(齐答)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实也表现了水之清。

师:同学们真有眼光,这种描写也叫——

生:侧面描写。

师:对!第一组的同学做得好,还有哪一组?

生:我们选的是“树林”。“四周的树林静静地伫立着,它们紧紧地挨着、靠着,似乎除了彼此便失去了依靠,那青翠的.脸庞被冷风拥护着,在瑟瑟地颤抖呢?”

师:同学们听到没有?这一小组用了几个动词来表现树林的茂盛?

生:(齐)“挨着、靠着”。

师:这两个动词除了表现树林的茂盛外,还可以表现什么?

生:它们在这少有人来的地方好像靠着“挨着、靠着”来互相安慰。

师:第二小组的同学,他这样品味你们的用词对吗?(学生点头)这从中也传达出作者的失意之情。写得真好!再请另一个小组,请选的不是这两种景物的小组来说说。

生:我们选的是“溪水”,我们这样写的:“溪水顺着崎岖的山路弯弯曲曲地流来,一会儿溪水被巨大的山石遮住,只听到潺潺的水声,但是,延伸而来,穿过了一段山石后,在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又熠熠闪光。”老师,我们猜想此时作者也会有感想,不知对不对?

师:什么感想?说说给大家听。

生:他应该想,人生何尝不与这溪水一样,曲曲折折,挫折应该是暂时的,总会也有突破的时候。

师:大家认为呢?

生:有一定道理吧。

师:有些牵强,但很有创意,这是这一小组同学所闪耀出来的思维火花。我们应该给予掌声吧。(学生鼓掌)我还建议这一小组的同学去参与“柳文化”的研究。“柳文化”中“山水游记”是重要部分。不过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想大家一起探讨的,“小石潭”并非名胜之地,只是幽静之所,“小石潭”也只是作者给它起的名字,文中写的景物不少,为什么唯独以“石”为其命名?“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等名可以吗?

生:因为文中写道“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师:对,潭以石为底,这是一个原因,还有吗?

生:“如鸣佩环”应该水冲击石而发出的。

师:又一位同学闪出了思维的火花,还有吗?

生:(抢着答)“蒙络摇缀”中“蒙”与“络”应是树、蔓覆盖、缠绕在石头上。

生:“影布石上”也是写石头。

生:“其岸势犬牙差互”也是写岸边的石头。

师:很好,作者既然起名为“石”,描写的笔墨也关注到这上面,潭因石而美。还有吗? (学生讨论后不少举手)

生:“凄神寒骨”应该是作者坐在石上,寒气刺骨、“石”的冰凉刺骨。

生:然后由此而感慨身世而内心也凄寒。

师:是啊,潭以石为底,潭因石而美,人由石而感,于是“石”就成为潭之名。看来,作者的笔下是“一切景语——

生:——皆情语”

师:对,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难怪有人称赞他是继《水经注》郦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还甚至称他为“游记之祖”。

《小石潭记》的确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那么请我们展现相关的画面,跟随着音乐,或背或读全文。 (学生齐读)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是一幅……画(寓情于景的写法)]

师:多么令人向往的美景。柳宗元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不幸者,今天我们在欣赏他带给我们艺术美的同时,也想欣赏自然风光。假如要拍摄一部“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片,你是一位摄影师,你如何忠实于原作,把握好你的镜头。请小组再次合作,这一次你们是摄制组了,好好地找出作者游览的线路。 (学生热烈讨论)

师:(引导学生回答)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潭周,并渐近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 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教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部……风光片(游踪清晰的顺序)]

师:老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 (放课件,学生试着背诵)

篇6:小石潭记获奖课堂实录

小石潭记获奖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师:林语堂说“文章是纸上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穿越到唐朝,跟着柳宗元一起去永州的小石潭看一看。(板书课题及作者)此行我们有三个目的,一是欣赏小石潭的美景,二是体悟柳宗元对小石潭的情感,三是让同学们学到写作的技巧。(板书:景,情,技)

二、朗读课文,欣赏美景。

1、一读,读准字音,分享新知。

师:欲知小石潭的景色美在何处,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将自己学到的新的字词知识圈点勾画出来,一会儿在全班分享。(生自由朗读,圈点勾画)

师:我们开始分享你获得的新的字词知识。从这个小组开始,每个人至少说一个,不重复,开始!

生1:篁竹,篁huánɡ,竹林的意思。

生2:清冽,“冽”是两点水。

(生3-10分别分享了参、差、俶、悄怆、翕、卷、龚等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2、二读,读准节奏,读出美感。

师:刚才大家自由读了,老师无法判断大家朗读水平究竟如何,请同学们把书拿起来,老师给大家放段音乐,我们一起美美地朗读,读准停顿,注意节奏。(播放《出水莲》古筝音乐,生大声齐读课文)

3、三读,观赏画面,体悟情感。

师:读得非常准确,可是老师觉得缺少一点情味。假如你是柳宗元,游了小石潭写下这篇文章,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你写得这么美,读的时候应该是什么感觉呢?

生:自我欣赏!

师:对啦!下面老师给大家范读一遍,请大家听着音乐,看着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一下什么叫自我欣赏。(师诵读课文,大屏幕展示小石潭美景图画及文字,配乐。生齐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带着这种情感,看着画面再读一遍?

生(齐):想!

师:好!给你们机会! (生齐带着感情朗读)

师:这次老师觉得你们读得很投入,不但读出了自我欣赏的感觉,而且读出了对美景的喜爱之情,令人陶醉。

4、四读,寻访美景,概括内容。

师:那我们读完了,发现《小石潭记》其实就是将柳宗元去小石潭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了,如果老师让你给题目加一个字,哪个字最恰当?

生(齐):游!

师:它其实就是一篇游记。顾名思义,谁给大家说说何谓游记?

生11:我认为就是去一个地方游玩,然后把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

师:说得很正确。那么我们一般去哪儿游玩?

生(七嘴八舌):景色优美的地方,名胜古迹……

师:去游玩以后,我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下来,就是一篇游记。倘使我们在写游记时善于抓住景物特点,并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写,那绝对就是一篇优美的游记。那么柳宗元游小石潭时见到了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迅速在课文中寻找美景,每种景物用一个字表示出来。发现什么就说什么,不要重复,从这位同学开始说。

生12:竹。

师:竹(板书)

(生13—19,依次说了潭、溪、鱼、石、树、岸、水等)

师:这些景物都集中在哪几段?

生(齐):1-3段!

师:那么,就让我们再读读1-3段,看这些竹,树,石,水,鱼,溪、岸都有什么样的特点。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景物,在书上做旁批,写出它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做一个示范,我最喜欢水:“小石潭的水是多么美啊!它的声音如鸣佩环,清脆悦耳。你看,连鱼游动都好像在空中一样,它是多么的清澈啊!”

师:请同学们抓住特点,写下你的观点。如果哪位同学觉得只可意会无法言传,你可以举手示意一下,老师就会给予你帮助。绝对不允许别人在行动,而你只心动。

(生在旁批书写)

生20:我读了关于树的描写,联想到了:青翠的树林郁郁葱葱,走进树林,精神气爽,心情一下子好了起来,

师:你写得太好了。能调动自己想象和感官,写出树的郁郁葱葱让你感到心旷神怡,心情一下子就变好了,融入了感受。

生21:我觉得溪水描写的非常的好,因为他说溪水像蛇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明灭可见。它就像一条透明的带子一样,十分的清澈,一直飘向远方,给人一种柔和柔美的感觉。

师:你抓住了溪水的形和色,运用比喻,把小溪比作透明清澈的带子,一个“飘”字,轻盈而有动感。

生22:我写的是石。石头在岸边,露出水面,石面光滑,鱼儿从石底钻出,青苔长在石头底下,石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水里的石头被水洗的五彩斑斓,让人联想到了橱窗里美丽的宝石。

师:哇!老师觉得你的想象力好丰富,你的词汇量真的很棒,掌声送给小才女。

生23:我写的是小石潭的小溪,作者在写小溪的时候,小溪的优美。给人一种清美的感觉。

生24:我写的是小石潭的小溪。作者在写小溪的时候,小溪的优美,给人一种清美的感觉。

师:什么感觉?小溪是什么样子的?

生:蜿蜒曲折的。

师:文中用哪四个字形容的?

生(齐):斗折蛇行。

师:那么“斗”的意思是什么啊?

生(齐):北斗星。

师:蛇就是蛇,那它在这里就是一个比喻,说谁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

生(齐):溪水。

师:同学们可以在前面加一个字“溪”,溪斗折蛇行,那么注意这个“斗”和“蛇”,因为它是比喻,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看一看还有没有类似的用法呢?

生25:“犬牙差互”的“犬牙”,像狗牙那样。

师:这其实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比喻嘛!在古汉语中这种现象叫做“名词作状语”。

师:美景赏得不错。现在老师再给个难题挑战一下,请将景物特点浓缩成一个字加在景物前面。竹的特点是什么?

生(齐):翠!

(生依次在“树”前加“青”,“石”前加“怪”,“水”前加“冽”)

师:鱼呢?

生(齐):多!

师:哪一句说鱼多?

生(齐):潭中鱼可百许头。

师:“百”是什么意思?

生:一百。

师:“许”呢?

生:大约。

师:噢,是大约的意思啊?那“可”呢?

生:大约。

师:“可”是大约的意思,“许”是什么意思呢?大家看今天来听课的老师挺多的,我说“听课者可二百许”,啥意思?

生:听课的有二百来人。

师:那“许”表示什么意思啊?

生:来。

师:“许”表约数,在这里可以解释为“来,多”。《核舟记》中描写核舟时说“高可二黍许”,“可”和“许”我们都学过了,要会迁移,经常举一反三,积累的文言词汇就越来越多。那么小个潭,鱼确实很多,鱼的主要特点是多么?

生28:乐!

生29:曲!

师:你思维很活跃。曲折嘛!(在“溪”后面添上“曲”)当然弯也可以,只是我们追求最佳!那么岸是什么样子?

生:犬牙差互,差!

师:“参差”是个词语,不能单独使用,那个词能表示它的乱和交错呢?

生30:杂!

师:可以,但是“杂”不能表示出互相交错的意思啊!

生31:交错,错开,错!

师:后面的同学说“错”并作了解释,我觉得有道理。(在“岸”后面板书“错”)这些景物的特点大家都概括出来了,可是大家看黑板,老师觉得不工整,读读看。

生(齐):竹翠树青;石怪水冽鱼乐;溪曲岸错。

师:加一个词,都变成六个字,例如:石潭竹翠树青。

生32:有“石怪”了,用“小潭”更好。

师:你有善于发现的眼睛,还有善思的头脑,改得好!小潭竹翠树青。(板书:小潭)“溪曲岸错”前加什么好呢?

(生交头接耳,抓耳挠腮状)

师:问渠那得清如许?

生(齐):为有源头活水来。

师:柳宗元之所以看到“溪曲岸错”,是因为他在寻找源头啊!

生33:寻源!寻源溪曲岸错。

师:思维敏捷!(板书:寻源)让我们齐读思维劳动的成果,凝练地感受小石潭的美景。

生(齐):小潭竹翠树青,石怪水冽鱼乐,寻源溪曲岸错。

三、游记寻踪,学习写法。

师:这么优美的景色,作者是从哪里出发,去欣赏美景的?

生(齐):小丘!

师:我们跟着柳宗元“从小丘西行”,“西”是什么意思呢?

生(齐):向西!

师:很好!文中还有哪些方位词需要这样解释?

生34:“潭西南而望”的“西南”要解释成“向西南”。

生35:“下见小潭”的“下”要解释成“向下”。

师:方位名词放在动词前面的时候,表示行为的方向,也是名词作状语的一种形式。好!我们从小丘向西走了一百二十步,景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36:出现了篁竹!听到了悦耳的水声!

师:为了欣赏水,柳宗元怎么做的?

生: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师:大家看,刚才出发的地方是小丘,现在站在潭边,一路走来,景物不断变化,在游记中这种写法叫什么?

生37:移步换景。(板书)

师:知识面很广!现在我站在小石潭边,向下看到了水和鱼,寻找源头向西南又看到了溪、岸,(情景模仿)这个时候我移动了没?

生:没有!

师:我没动,可是看到的景物变了没?

生:变了!

师:什么原因?

生38:眼睛在变!

师:老师的眼睛变成外国人的啦?(生笑)说准确。

生39:视线在变。

师:对呀,一定要表意清楚准确。我向后看,看到这么多老师;我向左边看,看到这么多戴眼镜的小博士们。(肢体语言辅助)我人没有变,脚步也没移动,可是我看到的景物变了,这种写法你们知道吗?

生40:定点观景。(师板书)

师:在写景物的时候,你还发现有什么写法?(生面面相觑)

师:比如鱼,刚去的时候鱼是什么状态?用文中的词句表述。

生(齐):佁然不动。

师:什么意思?

生41:呆呆地停在水中不动。

师:鱼在做什么?猜猜看!

生42:睡觉!

生43:思考!

师:鱼儿要么睡觉,要么若有所思的样子。这是对它们的一种什么状态的描写?

生(齐):静态!

师:正在这时人来了,听见脚步声了,它们怎么做的?

生(齐):俶尔远逝!

师:怎么理解?

生44:忽然向远处游去。

师:发现人来了,害怕呀,赶紧逃!为什么后来又“往来翕忽”?什么意思?

生45:来来往往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师:为什么呢?

生46:因为柳宗元他们没有恶意。

师:太对了!所以呢,这时候鱼就仿佛在和人在嬉戏。哪一个词表现出了这种情态?

生47:悠然自乐。

师:鱼的乐和人的乐自然地融在了一起。描写鱼的时候从“佁然不动”到“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什么写法?

生(齐):动静结合!

师:所以我们在描写景物的时候既要写它的静态,也要写它的动态,做到动静结合,这样的话就更具情态,更有趣味。写鱼的时候,柳宗元只是写了鱼吗?

生48:还写了水的清澈。

师:从哪些词句看出水清?

生49: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生50:皆若空游若无所依。

师:就好像在空气中游一样。看不到水,透明清澈。柳宗元在这里提到水了吗?

生(齐):没有。

师:写鱼是为了写水的清澈。他通过描写鱼的影子和鱼游动的状态表现出水的清澈,这种方法应该是什么?

生51:里外结合。

师:有点意思,不够准确。比如现在你们很安静,可是我不直接说安静,而是说连老师喘气声都听得到,这是用什么方法?

生:侧面描写。烘托。

师:对啦,以鱼烘托水,就是侧面烘托。(板书)其实这种写法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给我们展现过。想想看在描写哪种景物的时候用到这种方法了?

生(齐):月光。

师:苏轼没有一个字提到月,但通过院子里的树影让我们感受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和美好。我们写作时可以尝试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四、借景品情,感悟心境。

师:我们经常说情景交融,用这样出色的方法描写出如此美景的柳宗元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呢?

生(七嘴八舌):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乐!

师:“乐”很恰当,因为眼前的景用一个最通俗的概括就是?

生(齐):美!

师:景美人乐。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做啊?

生:拍照留念。流连忘返。

师:那时照相机还没发明,柳宗元没得拍,那他是不是流连忘返?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生(七嘴八舌):不是,从“不可久居”可以看出来。

师:对!那“不可久居”什么意思?“可”是大约的意思吗?

生(齐):不可以长时间的停留。不是,是“可以”!

师:对,这就是一词多义。如此美景却不能长时间的停留,为何?

生52:因为“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作者坐在潭边,四周静悄悄的没有什么人,寒气透骨,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师:这种忧伤是因为什么造成的?

生53:以其境过清!“以”的意思是“因为”。

师: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冷清了,柳宗元明明站在潭边没动,眼前的景客观上也没有变,那为什么感受突然就不一样了呢?是什么变了?

生(齐):心情变了。

师:是啊,其实景还是那个景,只是我们的心情变了,眼中的景也就变了。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柳宗元的心情是由乐转凄。(板书)为什么看着眼前的美景,柳宗元的心情会发生了变化呢?

生54:因为柳宗元被贬官了!

师:柳宗元被贬官,他能高兴么?你了解的柳宗元是什么样的人?

生55:胸怀大志,心系天下苍生。

师:他胸怀大志却被贬官了,心情不好。开始心情还好着呢,看着美景怎么一会就突然转变了?

生56:他觉得自己和小石潭相似。

师:怎么相似?

生57:小石潭有优美的.景色却没人欣赏,他是一个人才却无人赏识。

师:你像一个演讲家,说得真好!小石潭这么优美的景色无人来赏,柳宗元才华横溢,胸怀大志,不但得不到赏识,反而被贬成一个无事可做的柳州司马,他的境遇和眼前的小石潭很相似。刚才这个同学把二者的相似点抓得很好,由小潭美景联想到自己的遭遇,空有满腹经纶却得不到施展,柳宗元眼前的美景都变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柳宗元眼中的景不再优美,而是怎样的?

生58:凄清!

师:这个词捕捉得很好。从哪个词可以表现出柳宗元的感受?

生59:忧伤,人忧伤!

师:明明去了去了几个人?

生(齐):六个!

师:六个人,怎么说寥寥无人?那是他自己特别的郁闷,得不到赏识,得不到别人的理解。他此时的感受应该是?

生60:孤独寂寞!

师:“人忧伤”准确还是“人孤独”贴切?

生(齐):孤独!

师:景凄清,人孤独!(板书)说到孤独,我想到柳宗元的一首诗《江雪》,齐背一下。

生(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注意这首诗里有两个字,一个是“孤”,一个是“独”。当时柳宗元被贬幽州,心情是格外的孤独,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景为情生”。同学们还能找到这样的例子么?(生一时无语)

师:举个例子,比如说:秋天了,刘禹锡满怀豪情,他看到是什么样的景?

生(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师:漂泊天涯的游子马致远看的是什么样的情形?

生(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同样是在秋天,因为心情的不同所以看到情景不同。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齐):春天。

师:鸟语花香的时候,但是在饱经离乱之苦,忧国忧民的杜甫眼中,是什么样的?

生(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师:正确。同样是春天,谁能说两句表现心情好的时候眼中的景象诗?

生61:杜甫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师:诗句说的极好,作者却张冠李戴啦!这是《钱塘湖春行》中的诗句,作者是?

生62:白居易。

师:同样的季节,看到的不同的景象,原因何在?

生(齐):心情不一样。

师: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五、小结全文,力争成诵。

师:这节课我们跟着柳宗元一起欣赏了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了柳宗元情绪的变化,学到了这些写作的方法技巧,最后,让我们一起走近失意、郁闷却不颓废的柳宗元,在音乐声看着大屏幕上的美景,朗读或者背诵,盘点收获。

生:(齐读课文)

篇7:《小石潭记》的课堂实录及反思

1、识记篁、洌等10个文言实词和以、其2个文言虚词的意义。

2、理解作者笔下小石潭的特点。

3、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篇8:《小石潭记》教学课堂实录

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艺术的课堂是情感具有生活真情性, 结构具有散文性的课堂。带着这份启发, 我总是极力组织课堂的每一分钟让师生处于生活真实细节的交流, 整个课堂都使得孩子们有话可说, 有感可发, 有情可思, 有乐可寻的轻松氛围之中, 话题符合孩子的心智, 内容的传授新鲜自然, 孩子脑力劳动参与性处于被吸引的积极状态。时刻预计好孩子的心理需求, 把握好孩子们的心理感应的效果, 犹如风筝飞得再高再远, 也有线儿系着他, 课堂再活跃也不失课堂主题灵魂的显现。

教学内容

U nit9 H appy birthday! (FU N W ITH EN G LISH 1B)

教学对象:低段一年级八岁儿童。

教学目标:1.立足于八岁孩童的心理需求与所能具有的心理接受能力, 带领孩子感受“生日”氛围, 引领孩子初步感知“生日”概念及含义, 预想自己能够表达庆祝“生日”方式。

2.认读英文文字H appy birthday!Thank you.H ow old are you?I'm seven.并能将文字形成自身语言, 懂得语言的实质性语境功能, 形成生活中的交流语言。

教学策略:课堂主流是讨论生日话题, 回忆曾经历过的生日庆典, 预想设计自己即将来临生日聚会, 在孩子初步感知“生日”概念和含义的同时, 为自己的家人生日调查一翻, 脑中形成亲人生日的记忆, 并以力所能及的表达方式向亲人朋友表达一份温馨的问候 (自我手工卡片, 手工画片, 手写贺语, 信箱留言等等) , 形成轻松、和睦、愉悦的生活氛围。

教学过程: (含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说明、所用时间)

The bell is ringing.The class starts with the greetings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the pupils.铃声响了, 课堂在互相问好中拉开了序幕:

Step1 G reetings 3′T:G ood m orning, boys and girls.Ps:G ood m orning, M iss Peng.T:H ow are you?Ps:I'm fine, and you?T:I'm fine, too.Thank you. (The teacher says it with a bow.) H ow m any units have we learnt? (直接步入课堂教本, 孩子在数秒中之内能穿越整册书本的课题, 预热良好的英语课堂知识需求性的基础氛围。) Ps:Let's have a count, U nit1, U nit2, U nit3, U nit4, U nit5, U-nit6, U nit7 and U nit8. (Countthem with showing their fingers.数一数数字, 为新授H ow old are you?句型中所需数词而服务。) T:Can you read them loudly?Ps:Y es, we can. (学生很乐意接受挑战, 提出的要求是属于孩子伸长膀臂, 跳一跳便能实现的, 处于孩子的脑力最近发展区域。)

Step 2 R evision 10′

1.G et the Ps to read and point the books by themselves. (Tellthe pupils that R eading is happy.师生热情洋溢共读, 自由动听的读书声让孩子感受到语言的美感, 原来读书是那么的快乐。)

2.Countthe num bers in two differentways. (M ake the pupils feel that Counting is happy. (以逆向思维方式数数, 让孩子形成智力挑战成功感, 使得孩子从心底感受到数数原来也是那么的乐趣无穷。)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2, 1;1, 2 3-3, 2, 1;1, 2, 3, 4-4, 3, 2, 1;1, 2, 3, 4, 5-5, 4, 3, 2, 1;1, 2, 3, 4, 5, 6-6, 5, 4, 3, 2, 1;1, 2, 3, 4, 5, 6, 7-7, 6, 5, 4, 3, 2, 1;1, 2, 3, 4, 5, 6, 7, 8-8, 7, 6, 5, 4, 3, 2, 1;1, 2, 3, 4, 5, 6, 7, 8, 9-9, 8, 7, 6, 5, 4, 3, 2, 1;1, 2, 3, 4, 5, 6, 7, 8, 9, 10-10, 9, 8, 7, 6, 5, 4, 3, 2, 1

(Play this num ber gam e with the Ps in a long queue first.Then ask two pupils to say it, a boy and a girl)

3.Sing som e songs (the pupils sing, act and dance.Everyone gets to know that Singing is happy.口中欢唱多首歌曲, 当孩子唱起“H appy Birthday to Y ou”时, 从歌曲中自然走进“生日”的话题) The nam es ofsongs are:a.H ow are you?b.W hat's your nam e?c.M y nice ruler.d.Little M ouse (sing and act唱歌中有表演) e.Eightyellow duckies (sing and act表演唱满足了孩子心智上的需求) f.A BC song.g.W ho are you?h.H appy N ew Y ear!i.H appy birthday! (孩子自然地唱出了生日歌, 书本中的第九课有这首曲子, 孩子课前有所预习, 此曲家喻户晓, 人人都爱唱, 孩子们唱得轻松而有余, 老师带着学生唱出了多种唱速, 孩子们唱得特别开心。)

Step 3 Presentation 13′

1.Lead-in.T:W hen som eone's birthday is having, we can sing the song'H appy birthday to you'for her or him.N ow let M iss Peng tell you, today is H elen's birthday.Let's sing a happy birthday song to H elen, O K? (G ive the m usic aboutbirthday.在动画中享受音乐。)

Step 4 W atch and discuss 8′

1.T:Let's have a look at how H elen's birthday is going, and repeatafter the tape.

2.G et the Ps to discuss the birthday party of H elen's in pairs freely.

3.Som e questions to the Ps:W hat will you say to H elen? (H appy birthday!) W ho are celebrating H elen's birthday? (Su H ai, Su Y ang, M ike, W ang Bing, A m y, Tomm y) W hatare they saying to H elen? (H appy birthday!) H ow is H elen expressing her feeling? (She says'Thank you'happily.) H ow old is H elen? (She is seven.) H ow do you know? (Because she says'I'm seven.')

注:以层层相扣的提问与讨论, 让孩子有了冷静的思考与自我语言组织表达的空间, 自然间精读了文本内容。)

Step5 Talking 4′T:M iss Peng's birthday is com ing, next M onday is M iss Peng's birthday, it's on the 16th of M ay. (教师先抛开自我的生活真情话题) (I rem em ber when I was as young as you, I always had gotnothing except an egg from m y grandm other on m y birthday, but I loved it very m uch, I knew how deeply m y grandm other loved m e!当我与你们一样大还是小孩的时候, 每逢过生日除了祖母给我一只鸡蛋, 我什么也得不到, 但我深深地知道祖母是多么的爱我。) 注:孩子惊讶声一片, 但很爱听取, 因为老师的语言带有强烈的真实性。 (W hen I was a pupil, I had always got som e books from m y parents on m y birthday, I had got a lot of fun from these books, I knew m y parents wanted m e to learn m ore.I should thank m y parents very m uch all the tim e of life.当我成了一名小学生的时候, 每逢生日的时候, 父母亲总能带给我一些书, 我从书中获得了许许多多的乐趣与道理, 我知道我的父母亲想要让我多学一些知识文化, 在我生命中我应该永远感谢我的父母亲。) 注:孩子不再有惊讶声, 但听得十分的认真, 因为老师的语言构起了他们的生活真实感知和自我的真情感受。

2.The pupils hand up and wantto say a lot.

P1:W hy did you get an egg from your grandm a only? (为什么你的奶奶只给你一只鸡蛋?) 注:此话题透出了孩子对老师童年的生活时代产生了好奇, (由于物质条件生活低, 一只鸡蛋已深深表达出奶奶的深情之爱) 听了老师的解释后, 一片惊讶声后是一阵长时间的沉默。

P2 W hatbooks have you gotfrom your parents? (你的爸爸妈妈给你买了些什么书?)

注:显然孩子与老师的话题产生了共鸣, 他们从小有阅读的丰富经历, 也有与老师相同的“生日”礼物细节, 他们对老师儿童时代所读的书特感兴趣, 当我列出《汤姆·索亚历险记》《安妮日记》等儿童经典名著时, 又是一阵沉默, 让孩子在老师已远去的生活真情里感悟到:原来一个人的成长是永远离不开儿童经典阅读的, 就这样一代又一代的重演与传递。

P3 W here are your students now? (如今你的学生们在哪里?) 注:天真的孩子就是说着纯天真的话, 引得在场的听课老师捧腹大笑, 但我没有丝毫的慌张, 我以亲切的话语告诉他们, 我的许多学生都在从事社会中各行各业的工作, 有在国外的, 有在银行的, 有在医院的, 只要逢着某人生日时, 近距离的总是聚在一起Party一翻, 距离远的我们以手机信息或E-m ail传去生日的问候, 总是向对方贺一声:H appy birthday!H appy everyday!唱一曲H appy birthday to you!

Step 6 Singing 2′

Sing another happy song together with the m usic. (show m any pictures to tell the pupils what you had better send when your grandparents'birthday is com ing, when your parents'birthday is com ing, and so on.)

课后反思与心得

坚持课堂不能失真的原则, 坚持文化引入熏陶的理念, 坚持以周边生活走入英语学科的思维, 经过充分的准备, 制作了一份课件去贯穿整合课堂, 将课堂分四大版块:第一版块热身练R eading is happy!Counting is happy!Singing is happy!第二版块新授感知H appy birthday!Thank you.H ow old are you?I'm seven. (由生日歌曲引入) 第三版块祝福H elen (Sing another happy song.) 第四版块介绍生日文化 (唱歌, 说祝福语, 赠送卡片等等) , 巧得很, 老师的生日就在下周一来临, 试探孩子预想有什么样的祝福行为。

当代儿童心理专家刘晓东向一线教育者大力倡导:儿童课堂要充满真情实感, 教学话题要引起孩子的生活共鸣, 不能沉湎于言说, 更不能一味带着政治色彩而演说, 既不及物又不作为。本堂课我让孩子从老师自身的孩童真实生活中联想到他们自己的生活情节, 尤其是生日中以“鸡蛋、书、贺卡”为礼物的赠送情节触发起他们的丰富言语的诉说, 触发起他们对自我人生路途的思索等等, 我想这些都是生活真情细节效应。

叶澜的《教育论》告诉我们一线教育者, 无真情生活, 无智力挑战的课堂是颓废孩子心智的课堂, 于是我对本堂课的设计初衷是摒弃往日空中花架、空中楼阁式的华丽英语课堂, 一反由教师充当语言主角, 学生被动单向接受知识的沉闷状态的课堂, 而是诚挚地去追求生活真实细节去评价, 去讨论, 去提炼语言, 去展开想象, 去预设未来行为的育人目标, 本课老师语言来自老师自身的生活细节, 朴素而又真实, 点评不失真情, 在真情实感的交流中又大力的充入了智力挑战性的活动, 孩子心智上的满足是一波又一波, 一澜又一澜, 推波助澜, 孩子发挥有余, 表达出的语言都是他们的生活经验之言, 流露出的情感都是他们的生活实感, 肺腑之情, 无丝毫的矫柔做作与渲染, 让孩子成长在自然状态, 他们是在感受中获悉英语, 长期坚持这样的生活真情的英语课堂, 孩子获得的语言信息量会以云涌般速度递增, 并能灵活运用在生活中, 教学实效性将得到空前绝后的倍增。

摘要:我总是极力组织课堂的每一分钟让师生处于生活真实细节的交流, 整个课堂都使得孩子们有话可说, 有感可发, 有情可思, 有乐可寻的轻松氛围之中, 话题符合孩子的心智, 内容的传授新鲜自然, 孩子脑力劳动参与性处于被吸引的积极状态。

上一篇:4生命的意义学案下一篇:记与忘之间高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