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语文说课稿

2024-04-29

小石潭记语文说课稿(共8篇)

篇1:小石潭记语文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二、素质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写作特色,这应是本文学习的重点。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应是学习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务,今天我说的是第二课时。主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和讨论法。具体实施将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在第一课时我们了解了作者与背景资料疏通了文意。所以本课以检查字词句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落实基础知识。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2、整体感知 走近《小石潭记》

朗读 读清文章线索;这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赏读 描绘一幅美景。要求学生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

设计意图: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达到美育的目的。

3、与柳宗元同游

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主要是探讨写景的方法)

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写的?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引导总结)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体会感情,与柳宗元对话

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向学生质疑:前文的“乐”,后文的“忧”一乐一忧,为何?)

第四段中的哪一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如此忧伤你能不能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

设计意图: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他是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在引导时我联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景“小桥流水人家”就是这么温馨的场景越发激起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柳宗元也是一样因美景而生感伤,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所以他有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感慨。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如果学生能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来理解文中包含的情,这就是寓情于景,这样就突破文章的难点。

2)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你能体会柳宗元当时悲凉的心境吗?请以“柳宗元,我想对你说”,与柳宗元对话。

意图: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想听听学生们对柳宗元这一生活态度有什么看法,也想知道他们怎么看待生活中的逆境。这体现了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5、师生共同总结:(谈收获)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写作上借鉴本文描写景物的手法。

6、课外作业:(收集有关山水的名句)

1、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欣赏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提高鉴赏能力,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此板书设计将文章的写作顺序清晰地表现出来;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及写作方法,并较好的理解作者情感。

七、反思

授完本课觉得成功之处是: 分析文章重点时,是引导学生在赏析词句的基础上来理解写景的手法。如第一段对一连串的动词的揣摩,第二段对“潭中鱼可百许头”中 “头”字的探讨,鱼的量词怎么能用“头”呢?引导学生用“条”、“尾”、等量词,联系课文语境进行比较阅读。得出用“头”字,写出了鱼的可爱之态,照应了怡然不动的特定镜头。又思第三段对“犬牙”一词也进行质疑,为何不用“猪牙”,或“猫牙”呢?这里要看哪种牙形容“岸势”最为形象。一比较还是原文最为精妙。

通过揣摩、探讨与分析思考,学生对移步换景,特写镜头,侧面描写,运用修辞这几种手法写景就掌握理解了。本文的重点就迎刃而解了。

不足之处:在难点的把握上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得不够好。

篇2:小石潭记语文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语文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

四、 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人数均在55人以上,且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言语沉默,甚至思维 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二)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篇3:小石潭记语文说课稿

一、语文写作与生活情感的有机融合

柳宗元的著作《小石潭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 (下) ) 是初中语文教学中较重要的一篇文章, 该文章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对景物的描写及感悟生活等, 同时向学生展示了优美的景色, 表达了悲凉的情感, 旨在促使学生对小石潭的优美景色进行品味观察, 积极关注自然和思考人生, 体会当时背景下作者的那种寂寥凄楚, 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及对文人内心世界的体悟。 实现生活情感与语文写作的有机结合,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 本文将结合初中语文《小石潭记》教学实践, 具体探讨怎样实现生活情感与语文写作的密切结合。

二、以《小石潭记》为例分析语文教学和生活情感的深度融合

1.分析背景, 积累写作素材。 《小石潭记 》是名家名篇, 其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基于此, 在教学开始前的新课导入环节, 应当大致总结下以前学过的唐宋八大家及其作品, 向学生讲述古代文人的文学创作, 加深学生对我国优秀文化的深入理解。 紧接着向学生介绍有关之前学过的苏轼的文章, 抓住学生探求未知的心理, 并结合其对名家的好奇心, 提示即将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因为学生对苏轼略知一二, 但对柳宗元不怎么了解,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有听取柳宗元事迹的兴趣, 这样在分析背景的愉快问答氛围中, 对于作者写《小石潭记》的背景形成初步了解, 完善新课导入环节, 这种课前的阅读有利于学生文学方面知识的积累, 为后续的写作奠定基础。

2.仔细阅读, 学习写作方式。 因为 《小石潭记 》是文言文, 初中生不易理解, 针对此, 教师应当积极引导, 结合以往学生累积的文言常识加之课文底下的注释, 对于该篇文章作者的思路、思想感情等进行探讨, 并借此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 在具体实施中, 需要引导学生对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遣词造句方式等进行学习, 如文中写到的“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全句未提水字, 却使读者联想到潭水的清澈见底, 仿佛身临其境, 这种别致的描绘令人回味无穷;另外, 教师应当结合现实生活情感, 融入生活化气息, 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构思行文, 将其转化为对生活的向往, 学会感悟生活, 并注重用文字记录生活, 让学生感受作者的生活, 体验作者的生活经历, 从而帮助认识社会, 积累叙事方法等, 开阔写作视野。

3.教学对比, 提高写作技巧。 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可使用对比教学的方式, 因为以前学过的《桃花源记》、《岳阳楼记》等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在风格与文体上有相似之处, 均写景状物, 借景抒怀, 客观记录是《小石潭记》的特色, 作者的感情则表现为一条暗线, 于侧面体现出自己的内心复杂芜乱情绪, 但鲜有主观情感流露, 针对此, 借助于两篇或多篇类似文章的对比, 综合处柳宗元写作的小而精致、选材的独到, 教师应适时结合学生的日常写作进行探讨, 向他们传授在对自然写作中真情的流露, 更要借鉴作者的思路, 完善自己的写作。 此外, 教师也可结合柳宗元的不同时期作品进行对比, 让学生探索发现不同类别文章中的变化及行文等, 扩大对文体的影响, 有利于其写作技巧的积累。

4.多元教学, 提升写作感悟。 在 《小石潭记 》这篇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应当明白, 课堂教学的基础是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这点极其重要, 尤其是新课改的大环境下, 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是语文课堂应注重关键点, 需要明确并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在具体实施中, 要在《小石潭记》这篇文言文的教学时组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 通过一系列探讨交流形式的开展, 给予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 使得课堂气氛自由活泼, 进而实现课堂容量的扩充。

5.写作训练, 记录生活之美。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会学生写作极其重要, 因为生活之美仅停留在学生课堂记忆里, 终会有烟消云散的时候, 基于此, 初中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进行思维转变, 将自己的记忆和感悟诉诸笔端, 演变成文字, 结合现实生活与所感所想, 让思想插上飞翔和翅膀, 展现文字的不俗魅力, 用心用笔记录和传承大好的风景和飞扬的思绪, 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 所以在《小石潭记》的教学结束后, 应当基于锻炼写作能力考虑为学生留开放型作文试题, 使其能借鉴柳宗元的文字护理方式及对景物的描写等, 从而学以致用, 在写作中描绘美景, 抒发感情, 写出能感动自己的小短文。

综上所述, 生活情感与语文写作相结合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基于此,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并学会记录生活感受, 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 本文以《小石潭记》教学为例, 立足教材分析,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 启发他们亲近自然, 感悟生活, 并最终实现对生活的记录, 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摘要:随着中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初中语文教学策略在不断完善, 情感教学策略是近年来引入课程教学的新型教学方法, 该教学方法通过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更深入地接近教学内容, 尤其是在语文写作教学中, 生活情感能使学生对语文写作产生更深层的理解。本文以情感教学策略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为例, 分析了情感教学策略对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质量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小石潭记》,初中语文,生活情感,语文写作

参考文献

[1]马福海.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教学思考———“以读悟写”[J].语文学刊, 2013, 09 (13) :163, 165.

[2]黄彦红.浅谈初中语文阅读和写作的有机结合[J].小作家选刊 (教学交流) , 2014, 03 (10) :244-244.

篇4:《岳阳楼记》说课稿

一.说文本分析

1.分析教材

《岳阳楼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古代诗文,除最后一课是五言古诗外,其余四课均是古代游记或名胜记,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老友滕子京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着重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又因情而生发议论,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理想。在记山记水的背后,蕴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痴情。其人格魅力,千古传唱!

2.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两个: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范仲淹及写作背景,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激发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教学重、难点

本文是一篇散文,以“记”为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作特色应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另一个重点是疏通文义。

本文语言内涵深刻,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领会文章中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志趣应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二.说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基础,能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懂课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但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本文时应注意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三.说教法设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法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精神的发挥。而心理学研究又表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为二十分钟,所以又要不断的变换教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具体的教学手法我认为应以朗读为本。

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务,所以对重点的突破主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和讨论法。在难点的突破上,引导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写作背景来达成。

四.说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阅读浅近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学习本文的方法主要是自主阅读法、质疑探究法。在疏通文义时,引导学生对照注释及借助工具书学习,采用朗读法和圈点勾画法。学生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在赏析课文内容时采用探究阅读法,这样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岳阳楼近景;

欣赏对联: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同学们,范希文是谁?后乐先忧又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从对《岳阳楼记》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屏幕上古色古香的岳阳楼,典雅唯美的对联,创设出浓浓的文化氛围,从知识的角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先由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范仲淹的资料:可同桌之间交流,也可四人小组之间交流。

学生交流后,多媒体呈现有关范仲淹的资料和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整合资料的能力。对作家生平的介绍、写作背景的了解,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整体感知,走进课文

1.朗读课文,初步把握

从以下三个层面朗读感知文本:首先请同学们默读浏览课文,扫除阅读的文字障碍;然后听磁带中的录音朗读,初步感知文章的大致节奏和情感;最后在教师指导“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读出语气,读出情感”的方法之后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学习诵读是极其重要的。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务。要教会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方法。

2.自读课文,疏通文义

形式: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小组内质疑,记录下不能解决的问题,再交由班内讨论。

教师指导:

a.用“猜”“看”“查”的手段理解词义。

猜:凭借已有的语言积累,根据对上下文大意的把握,猜测关键词的含义。

看:利用好课文下面的注释及文前文后提供的相关材料。

查:查字典,并且还要选准所需的义项。文章读得多了,词语的积累越多,猜测正确率就越高,词典就会翻得越少。

b.采用卡片积累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多媒体呈现卡片)

设计意图:要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师灌输。引导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看课下注释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利用小组合作方式,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新课标提出“评价学生阅读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3.课堂检测,巩固基础

重在词义句义。

多媒体出示: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加点的词:谪守 越明年 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嘱予作文 巴陵胜状 墙倾楫摧 翔集 锦鳞 岸芷汀兰 尝求 或异二者之为

翻译的句子:

①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②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⑥微斯人,吾谁与归?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通过练习落实基础知识,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另外,也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四)研读课文,分析品味

1.岳阳楼的美景“前人之述备矣”,作者侧重于从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入手刻画描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说说三四两段所描绘的两幅画面魅力在何处?

教师指导:美读课文三四两段。先找出原文读一读,再探究思考。可以从内容、感受和表达方式等多角度研究。

设计意图:这两段是全文中写景最为精彩的部分。或阴冷或晴朗的画面,一暗一明,一悲一喜,情景交融,对比强烈,人生境界由此而出。这样的佳段就要引导学生品读、美读,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感受。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文章的重点所在。

2.如此或阴或晴的画面,免不了或悲或喜的情感,但我们从文中分明读出了另外一种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你是如何理解这种古仁人之心的?请分析感受作者的理想追求。

教师注意对学生进行评价引导。

设计意图: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来感受作者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理解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的理想追求。这样就突破了文章的难点。进而引导学生理解全文对比、卒章显志的写法,从而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意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五)探究作品,联系实际

教师创设情境,延伸迁移:“同学们,父母不理解你时痛苦过吗?与同学发生不愉快时悲伤过吗?学了本文之后,你受到了什么启示呢?请你以“……时,我想对自己说……”写一段话,要求结合本文的学习来写。

设计意图:为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更完整、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感情,更准确的把握范仲淹的忧乐观。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课堂小结

说说学习文章后有什么收获,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正确读原文:读出节奏,停顿正确。

2.会读文章: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3.读相关材料:读作者介绍,读写作背景,读文史常识。

4.疏通文义:猜、看、查。

5.理解文意:结合背景,原文中找依据。

(七)课外作业

1.根据本文“先叙事后写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又因情生发议论”的表达方式来背诵课文。

2.课外阅读杜甫的《登岳阳楼》,并与本文比较,从内容、结构、情感等角度对比阅读。

设计意图:记诵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故设计第一题作业。设计第二题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文的写作特色,也进行能力的迁移培养。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既要简洁明了,便于学生识记;又应该是课文的线索图示,能囊括重难点知识。基于此种认识,我特设计了以下板书:

岳阳楼记

——范仲淹

以上是我就《岳阳楼记》从六个方面的说课,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后记:本课曾获2008年郑州市课堂达标公开课一等奖。

篇5:《小石潭记》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写作特色又应是本文学习的另一个重点。

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应是学习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务,今天我说的这一课时主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和讨论法。具体实施将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现一幅图片要求学生看图猜诗,随之教师交互白板展示答案《江雪》,由此引出柳宗元以及本篇《小石潭记》。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小游戏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白板的音频以及图片插入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此环节与后文体会文本感情有密切关联。

(二)、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请学生朗读。教师白板出示课文,要求学生读准老师标注出来的字的音,并将课文读流畅。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白板的文本展示可以客观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冲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更好地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小组交流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预学案中实词虚词的理解练习,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到其他组去讨教,也可问老师。

2)班级交流

教师进行归类实词虚词归类。(白板展示板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两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教师在学生前置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归纳总结。白板显示教师归纳的板书可以让教学环节更紧凑,课堂效率更高。

(三)与柳宗元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白板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移步换景)

②你能说出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潭_小____ 水__清___ 岸__曲___ 境___清___ ③作者用什么办法把这些特点写得让你过目不忘? 白板演示提示文句: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未见其潭,先闻其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侧面描写)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侧面描写 拟人手法 动静结合)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比喻手法)其岸势犬牙差互,(比喻手法)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融情于景)2)学生小组合作,教师适时点拨。

设计意图: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达到美育的目的。而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引导总结,又充分体现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四)体会文本

1、教师出示删改版的《小石潭记》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点评。班级交流讨论结果。

补充“记”。学生可以展示自己预习时搜集的知识信息。

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像《小石潭记》。

教师白板出示文字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情景交融这个手法的运用。“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王国维《人间词话》

寓情于景

即在景色的描写中寄托情感,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样可以避免直白的感情渲泻,显得委婉、含蓄。

2、试着从文中找出哪里是“有我之境”哪里是“无我之境” 作者又是怎样将自己的情感渗透在对景物的细致描写刻画之中的?

(思考 讨论 交流)

3、诵读课文

白板插入配乐朗诵,学生跟读。

(五)与柳宗元对话

1、学生根据预学案的任务要求,交流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师根据情况白板出示作者介绍以补充。

此环节的设计是考虑到新课标提出的“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目标要求。同时作家及作品的相关信息也为下面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铺垫。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他是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在引导时我联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景“小桥流水人家”就是这么温馨的场景越发激起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柳宗元也是一样因美景而生感伤,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所以他有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感慨。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如果学生能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来理解文中包含的情,这就是寓情于景,这样就突破文章的难点。

2、身临其境的体会作者的心境

面对小潭,柳公如是说„„

提示: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①学生讨论,班级交流。

②教师配乐展示自己的理解文字。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想听听学生们对柳宗元这一生活态度有什么看法,也想知道他们怎么看待生活中的逆境。这体现了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拓展思维,积累诗文。

仕途失意时,他们如是说„„ 教师白板出示诗文。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欣赏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提高鉴赏能力,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六)总结。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的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再次有感情诵读课文。

四、作业布置。

写一篇导游词,向游客全方位展现小石潭这一景点。(不少于300字)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此板书设计将文章的写作顺序清晰地表现出来;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及写作方法,官帽的设计形象而生动能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作者情感。

六、反思: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分析文章重点时,是引导学生在赏析词句的基础上来理解写景的手法。通过揣摩、探讨与分析思考,学生对移步换景,特写镜头,侧面描写,运用修辞这几种手法写景就掌握理解了。本文的重点就迎刃而解了。不足之处:在难点的把握上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得不够好。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 交互白板

篇6:小石潭记说课稿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全文不足两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从名家名篇中,学习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培养语言赏析及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提高审美能力。

因此,我给第二课时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景物特点。

学习描写手法,体会作者情感。

2、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语言,揣摩特点方法。

合作探究讨论,理解作者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美好自然的感情,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新课标指出:“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本文就有着细腻的景物刻画、生动的语言描写,引导学生赏析、借鉴很有必要。因此,确立教学重点是:了解景物特点,学习描写手法。

新课标强调:“对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由于八年级学生人生阅历有限,加上本文感情流露又很含蓄,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并正确评价十分重要。因此,确立教学难点是:体会作者感情,培养审美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本文语言优美凝练、感情含蓄复杂,八年级学生学习起来还有一定难度。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本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教学思想,贯彻“诵读文言文,品味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课标要求。我采取让学生多层次、多形式、多角度朗读的方法与文本交流。运用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设计问题启发他们思考,适时给予点拨,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通过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因此,确定教法学法是:朗读法、品味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

三、说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单元教学要求指出“学习文章描写手法,注意读写结合”。此环节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以读促写,学以致用,强化巩固本课重点。

篇7:小石潭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说教材 本课位于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它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情。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被贬居生活的孤寂和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我认为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2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提出的“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为:

1、知识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文词语,掌握实词的用法和意义。

2)了解作家作品的常识,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及已有的文言文知识和能力,疏通文意。3)学习本文对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的描摹的能力。4)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及背诵全文。

2、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而抑郁忧伤的感情。

2)体会作者笔下的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3、教学重难点: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写作特色,这应是学习的重点。其次,疏通文意是重点之二。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作者这种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是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二、说教学法 教法设想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为二十分钟,所以要不断的变换教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认为,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务,所以对重点的突破主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和讨论法。在难点的突破上,引导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写作背景来达成。教学辅助工具是多媒体。

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阅读浅近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学习本文的方法主要是自主阅读法、质疑探究法。在疏通文意时,引导学生对照注释及借助工具书学习,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学生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小组合作、开放式讨论。在赏析课文内容时采用探究阅读法,创造性阅读法。这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三.说教学过程(一)、导入:(导语:中华大地,山川秀美。“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多少文人墨客,倾心讴歌。唐代诗人王勃即兴写就《滕王阁序》,使南昌滕王阁顿生光辉;宋代文豪欧阳修一篇《醉翁亭记》,让滁州醉瓮亭名扬天下;范仲淹的应邀之作《岳阳楼记》借景抒情,让人心旷神怡。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贬居永州期间,他写下了着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珍品。让我们跨越时空,与柳宗元一起同游“小石潭”,去领略永州优美的风景吧。)(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课件出示:作者肖像图片江引出作者,学生参考注释及已有的资料,了解作者作品以及背景资料,并在小组交流。交流之后,课件呈现有关资料。)(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通过对作家的生平介绍,了解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对难点的突破起到关键的作用。)(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朗读为先,诵读是基本方法和基本任务。教会学生读文言文的方法。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配上图片,让学生从直观上领略小石潭的秀美风光。(要求学生听范读,给生字注音,扫清文字障碍,把握句读停顿。)

2、学生自读课文(读熟,读流利。)

3、抽读、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句读、读出语气、读出情感。)(四)、自主探究,疏通文意。

小组合作学习,参考资料和课后注释,疏通文意。圈点勾画疑难句子,小组讨论,如还不能解决的难句,全班讨论,老师再点拨,同时老师强调重点词句的理解翻译。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合作意识。(五)、与作者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2)小石潭有哪些景物?它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小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并板书明确。重点品读第二自然段)(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去探究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

1)选一处文中自己最喜欢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可以发挥想象,做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游览的兴趣。

2)请3——5名同学给全班同学导游。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书面、口头表达能力。)(六)、品味文章,与作者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景,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景。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对小石潭称赞不已。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面对如此美景,作者却是如此忧伤,文中哪句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呢?你能不能结合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伤从何而来呢?(七)、师生共同总结反思:

1、学了这一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八)、课外作业:

1、根据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2、翻译全文。

3、收集已学过的写景的古代诗文,并欣赏 七 板书设计

寂静清幽的山水图画 情景交融

游踪清晰的风光丽影 移步换景

篇8:小石潭记语文说课稿

一、精读文本, 字斟句酌, 发现自然之美

文言文学 习对于部 分初中生 而言是最 薄弱的环 节 , 因此, 教师要注意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不断强化他们的基础知识。首先, 要引导学生通过结合课下注释, 结合已学的文言常识, 结合讨论等方式, 缕清《小石潭记》中作者的写作思路、思想感情等。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结合文章适时引导学生学习柳宗元在文中描写小石潭时所表现的遣词造句的功力。如: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寥寥14字, 竟不着一个水字, 便将潭水的清澈见底描绘到极致, 给人以置身画面般的动态美感, 回味无穷。自然, 这种细腻的文笔还体现在作者对小石潭的逐次发现之旅的每一个细节中。其次, 教师要在此基础上, 融入生活化的气息, 以调节文言课堂的相对沉闷气氛, 如:巧设问题实现过渡。生活之美重在发现, 同学们有什么生活感悟或生活记录呢? 古人对于自然的热爱近乎偏执所以往往能于极细微之处发现奇妙动人之态, 那么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又是一幅怎样动人的山水画面呢?总之, 文言文的教学不能脱离教材, 泛泛而谈。教师必须首先引领学生吃透教材, 才能保证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 对文章的结构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更深的体会, 进而促使学生将思索的过程逐步转化为自己对生活的向往、对文字的追求。

二、对比教学, 强调选材, 强化自然之美

在文体和风格上, 和《小石潭记》相似的篇章不在少数如:欧阳修《醉翁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陶渊明《桃花源记》等, 均是写景状物、借景抒怀的佳作。而究其细节, 则又各有不同, 《小石潭记》里, 作者的描写侧重客观记录, 而鲜有主观情感表露, 但是作者的感情实则是一条暗线, 贯穿始终, 随所见的景致一路更迁, 从侧面体现的是自己内心复杂芜乱 (掺杂了惊奇、喜悦、忧愁、凄清等) 的情绪。因此, 教师在讲授时要注意利用对比凸显柳宗元这篇文章的独特之处。其自然之美取材虽小, 但小而精致, 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给人留下纯净安详的静谧之感。自然, 这样的选材也体现了作者的不拘一格、匠心独运。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就可以适时牵引学生在回归日常写作时, 注意借鉴作者的思路, 最好能“大处着眼、小处落墨”, 就像柳宗元一样, 用真情描写自然, 渗透自己独特的感受。除了与名家大作的横向对比, 教师也可以将本文与柳宗元不同时期的其他写景状物的作品做纵向比对, 在不同类别的对比中让学生学会发现变化的旨趣, 进而加深对于此类文体的印象及对于柳宗元其人其事的了解。

三、个性化、多元化教学, 分享生活之美

教师组织教学, 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是课堂的基石。新课改背景下, 语文课堂应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更要注意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 给予学生更大的发挥和发展空间, 扩充课堂容量, 活跃课堂气氛。比如:组织小组合作, 由小组成员阐述和分享自己内心那份常驻的或偶见的生活之美, 在交换讨论中不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讨论和表达来分享和扩充彼此的生活之美。

四、课后作文, 升华要旨, 记录生活之美

生活之美如果单纯停留在学生彼此的记忆和课堂的讨论中, 便可能只是一抹终归会消散的云烟。生活之美如果能依靠学生的思维成功转换, 演变成走心的文字, 就有可能成为一则永不磨灭的故事, 与思想起飞, 与现世同在, 与心灵为友, 就是文字的不俗魅力, 也体现了江山虽多娇, 需文人点墨的原理再好的风景, 都需要我们用心用笔去记录和传承, 因此, 在《小石潭记》一文的讲授结束之后, 语文教师务必给学生留下开放性的作文题目, 让他们趁热打铁, 学以致用, 在借鉴柳宗元对待文字的精细态度和对待描写的诚挚情感的基础上, 写出能感动自己的小短文。

总之, 中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教学和写作策略源自生活高于生活;教学双方都应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应揣摩文意、雕琢自我;应立足教材取经;应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组织课堂讨论, 分享生活;应遵循教学规律, 不忘课后作文练习升华生活教学的意义。唯有这样, 才能让沉睡在古代的小石潭重焕生机, 发散更大能量, 启发更多的人亲近生活、感悟生活记录生活, 进而兴趣创作, 创作出千千万万个小石潭。

摘要:文言文教学有其内在规律, 初中语文教师应在文言文教学中积极探索实践:在打好学生文言文常识的基础上, 树立生活意识, 融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实现生活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统一起来, 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章、课堂思索, 逐步学会发现生活、热爱生活, 并能将自己的生活感受诉诸笔端, 加以记录。本文以《小石潭记》为例, 介绍中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及写作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教学,写作策略

参考文献

[1]陈连玉.文言文教学的生活化策略[J].文学教育, 2009.

[2]许金炎.语文教学生活化实施策略初探[J].教学时空, 2012.

上一篇:2023年春季学期农忙假清明假安全教育下一篇:四分之一职场人理性拒绝猎头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