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拔尖人才述职报告

2024-04-15

市拔尖人才述职报告(精选8篇)

篇1:市拔尖人才述职报告

袁占舵市拔尖人才个人总结

袁占舵,1966年10月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1985年毕业于沧州第二师范学校,1987年毕业于沧州师范专科学校物理系,1991年函授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物理专业,最高学历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任中学校长,现为沧州市第七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从教29年,多次拒绝转行,甘于奉献农村教育,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每学年坚持听评课200多节,每年有十几万字的读书笔记,在“袁占舵的百度空间”和“袁占舵的新浪博客”学习整理了两千多篇有关教育教学和人生启迪的文章。

2014-2016年,论文《做影响学生一辈子的好老师》、《培养良好习惯奠基美丽人生》、《给老师的几点建议》、《破解名校发展的要素》发表在中国德育第一报《德育报》上(其中《破解名校发展的要素》是头版头条),2014年,《班主任管理心得》发表在《学苑新报》第83期上,《在学校管理中要进行创新》发表在《现代教育教学探索》上,《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表在全国优秀学刊《教育新理念》上。2015年,《新课改下怎样解决学困生问题》发表在《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上,论文《实施民主和谐为背景的合作学习》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获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组织的优秀科研论文评比一等奖。2016年,论文《浅谈如何成为优秀的校长》发表在《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上,论文《总结名校教育推动我校发展》发表在《中国名优校长治校之道》上,论文《浅谈学校管理中的弊端及创新策略》发表在《教育科学》上,论文《教师要潜心探讨解决“学困生”问题的办法》发表在教育启示录丛书《寻找教育之根》上,论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课堂属于学生》和《实施“民主和谐为背景”的合作学习》发表在教育启示录丛书《推开教育之窗》上。

近几年来,先后获河北省优秀家长学校教师、沧州市物理学科带头人、沧州市优秀科研型校长、沧州市青年科技奖、沧州市家庭教育工作先进个人、沧州市法制教育先进工作者、沧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沧州市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先进个人和沧州市学校综合治理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在工作中,注意摆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树立正确是非观、权力观、事业观,坚持胸怀全局、心系群众,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

坚持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坚持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认真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践行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决策能力。用“三严三实”指导自身工作开展,奠定学校工作的全面优化坚实基础。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的具体要求,以硬制度和硬举措反对“四风”,落实开展专门整改、专项整治和制度建设任务,贯彻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以教育实践活动促进中心工作,以工作成绩检验教育实践活动成效,取得思想认识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

加强学校管理、普法教育和道德法治教育。坚持依法育人与以德育人的紧密结合,以“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四有”新人“为重心,以“自编法制教材,开设法律课程”为载体,提高校园普法工作进程,得到各级和社会各界赞誉。近几年来,县电视台先后多次利用各类栏目对学校做法予以宣传报道;法制宣传入课堂得到市、县两级司法部门肯定,成为肃宁县唯一一所获市级法律宣教工作先进单位的学校。河北法制报以《法制宣传入课程》为题刊载学校法制工作先进经验。近几年来,学校连续被评为沧州市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齐抓共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新格局。定期对家长进行《未成年人保护法》法治教育培训,共同商讨、互相交流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利用“六五”普法知识试卷问答活动、“预防中学生违法犯罪图片展”活动、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讲座等机会,邀请学生家长来校旁听、观看,增加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机会,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之间的联系,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中学生法治教育模式。2015年,学校被评为沧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坚持经常抓学生法德教育和班级管理,加强教师依法执教、科学育人的能力培养,落实素质教育和安全工作。2015年沧州市“六五”普法检查验收组莅临学校检查普法工作,对学校依法治校工作予以充分肯定。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教学管理作为一个探索的过程,在探索中不断发现问题 , 解决问题。构建学习型学校,自身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组织的大部分会议,组织教师抓住所有培训的机会,全校师生形成热爱学习的氛围。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实验,在学习全国名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创建了学校独有特色的“10+25+10”(10分钟自学25分钟展示10分钟反馈)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了局领导的一致好评。2015年,学校被认定为全国新学校行动研究实验校。

下一个管理期的方向和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为推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构建充满理解与爱的和谐校园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作用。

注重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倡导理论思考和教学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使学习理论不空洞,工作实践有目标,工作业绩有实效。

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群众路线学习实践活动。

以提升教育内涵、开展有效课堂活动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党风廉政建设。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切以师生发展为本。不断锤炼成一支党性强、理论功底扎实、领导有艺术、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队伍。

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相结合,不断用科学的发展观去思考教育的发展未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提高教学艺术,完善自我品格。

加强师德建设,积极开展“仁爱之师”“增强自主意识,做创新型教师”活动,提高教师素质,引导教师确立“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优良师风。

篇2:市拔尖人才述职报告

关于推荐选拔第八批市管拔尖人才的通知

县直有关单位:

按照《定西市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在全市范围内选拔第八批市管拔尖人才。根据市委组织部《关于推荐选拔第八批市管拔尖人才的通知》(定市组发〔2012〕5号)精神,现就做好市管拔尖人才推荐选拔工作通知如下:

一、政策依据

推荐选拔的对象、条件、程序等严格按照《定西市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市委人才小组发〔2008〕8号文件)执行。

二、推荐材料

1.上报本系统本单位推荐选拔市管拔尖人才的报告1份;

2.填写《第八批市管拔尖人才推荐人选基本情况表》(此表须用Excel形式填写、A4纸打印,其中“业绩”一栏要对照《定

西市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的选拔条件填写)一式2份并附电子版;

3.学历、职称、论著(论文)、成果、表彰材料等证明材料复印件(上报材料时附原件,以备核实)2份并装订成册,封面注明:×××同志推荐市管拔尖人才证明材料(一律用A4纸);

4.相关表格和《定西市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等文件请在陇西党建网人才工作专栏下载。

三、填报时间

所有材料务必于2012年3月12日前报县委组织部205室。

联 系 人:马强

联系电话:6610466

电子邮箱:zzb6610466@163.com

附:1.第八批市管拔尖人才推荐人选基本情况表2.推荐市管拔尖人才证明材料封面(样张)

篇3:市拔尖人才述职报告

南京市坚持多年的在宁院士与市拔尖人才“结对培养”计划不断取得新成果,据不完全统计,仅去年一年,41个“对子”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就达60多项,申请资助经费近8000万元。

南京市委组织部人才处相关负责人介绍,2001年,南京市启动在宁院士与市拔尖人才“结对培养”计划。有了院士们的悉心指导,结对的拔尖人才如虎添翼,在科研水平上有了明显提升。2008年5月,南京市继续扩大结对培养范围,新产生了41个“对子”,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例如,陈达院士与南京新模式软件集成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晓东结对后,用所研究的量子理论帮助公司增加其信息软件的安全性,去年,在陈达院士的指导下,企业成功建立了省企业院士工作站和省数据管理与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公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平台。在赵淳生院士的指导下,南京都乐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志平带领公司科研团队开发了部队地下工程专用蒸发式冷水机组和水环热泵空调除湿机组,其中地下工程专用蒸发式冷水机组通过了总参兵种部组织的鉴定,产品应用后得到用户和验收专家的一致好评。孙忠良院士与熊猫电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朱立锋结对后,多次参加熊猫集团省级科技成果鉴定会并担任主任委员,对集团科技创新工作给予积极指导。

与上批“结对培养”不同,新一批“结对”以一位院士联系一位培养对象作为结对培养的基本形式,在此基础上,根据专业类别,共分化工医药与临床医学、材料机械与电子信息、农林水利与自然资源、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和教育5个培养指导小组,在同一小组内的院士、培养对象的学科专业与应用领域相通,培养对象在组内可以互相交流,或向多位院士进行请教或得到培养指导,培养成效进一步放大。此外,中科院南京分院和江苏省科学技术厅也成立专门培养指导小组,负责对整个结对培养活动提出业务指导意见和培养措施。

篇4:市拔尖人才述职报告

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一)拔尖创新人才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大力培养各个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实现经济科技发展和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据2007年中国科技统计年度报告显示,从2001年到2006年,我国R&D人员总量以及R&D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都呈上升趋势。2006年,我国R&D活动人员按折合全时当量计算为150.2万人年,比上年增长10%。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比重为81.5%,数量达到122.4万人年。从总量看我国R&D人员绝对规模已经超过日本和俄罗斯,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2001年到2006年R&D人员年均增长9.5% ,科学家和工程师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6%,但劳动力总量中的R&D人员强度仍然很低。2006年我国每万名劳动力中投入R&D活动的人力为19人年,而2005年日本、俄罗斯、法国等发达国家该指标都在120人年以上。拔尖创新人才数量上的严重不足,是我国在国际科技竞争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的关键因素。因此,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正在成为当今时代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

(二)拔尖创新人才缺乏是当代高等教育面临的世纪难题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时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人才培养水平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虽然培养了30届大学生,却没有出现我们所期望的在世界科学界崭露头角的创新型人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14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11个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表达了老一辈科学家对我国教育和人才问题的深深忧虑,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道艰深命题。

二、人才培养体制是制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原因

影响人才培养的因素有很多,从根本上讲,高校人才培养体制是制约拔尖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其内容主要包括人才培养观念、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育教学评价制度。

(一)人才培养观念:传统 “应试教育”的负面性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由于受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将教育定位在使受教育者在青年时期一劳永逸地获得一套对特殊行业和特定职位有用的知识和技术的观念上,教育实际上是传授知识和技术,学生则习惯于“应试教育”。中学的“应试教育”模式强调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确性,提倡对现存知识的单纯记忆,且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而学生则把能够顺利地通过考试作为学习的唯一目的。大学阶段的很多教育模式几乎是中学应试教育模式的翻版和延续。这种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传统的“应试教育”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特色和个性化

高校的个性是指高校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它是一所高校区别于另一所高校的重要特色。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几乎都是千篇一律地按一个模式来办学。受此影响,在人才培养方面同样存在着模式化的倾向,过分追求统一: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学制、统一的课程安排和修习程序以及统一的学习评定方式,最后高校培养出的人才都是缺乏个性与特长的“统一产品”。这种缺乏特色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式十分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三)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单一性和片面性

高校现行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和体系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录取标准单一。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录取基本上是看分数。而考试分数仅表现了学生学习基础或专业知识的一种能力,无法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或者潜在的创新能力。第二,过度强化考试在学生评价中的作用。大学的学习不同于中学,更具实践性、探索性和独创性,但大多数高校对学生评价主要依据考试成绩,以考代评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考核成绩往往还与学生奖学金的评定、“三好生”的评比、优秀学生干部的评选、研究生的保送等挂钩,存在片面性。第三,过分看重论文的数量。对研究生,多数高校都规定了必须发表几篇论文,才能获得学位。让学生把过多精力花在 “制造”文章上,而不是致力于学习和研究的质量上,无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畅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渠道

(一)创新教育观念是先导

教育观念是指导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高指导原则。学校的教育教学者和管理者所持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和人才评判标准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要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在继承优秀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建立起全新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和人才评判标准,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科学的思想先导。

一是要转变单一的片面的人才评价观,树立以人为本的多元化的学生评价观。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又是一种综合性人才,他们不仅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科技智能、社科人文修养、个性心理以及身体等素质,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必须转变传统教育中过于强调智力发展和学习成绩的单一的学生评价观,建立多元化的学生评价标准。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创新型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大学要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创新型人才,就必须首先使他们成为一个个性自由、独立发展的人。

二是要转变以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智力和非智力协调发展的教育观点。创新离不开智力活动,但它更离不开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创新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追求创新动力趋势的过程。根据创新的动力可以将科学家分三种类型:功利型、爱好型和信念型。能够最终获得重大科研突破的往往是那些为数不多的、真正对科技事业有虔诚的信念和献身精神的信念型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说,与其讲其智慧和才华发生伟大的影响,莫如讲其人格和道德发生更伟大的影响。这说明与智力因素相比,非智力因素特别是一个人的人格、道德对其科学成就会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我们在人才培养中,不能单纯追求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和教育,同时也要兼顾非智力因素,做到两个方面协调发展。

三是要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继承型的教育观念,树立培养创新精神的创新型教育观念。学校担负着传授知识的重要任务,在知识的传授中,继承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的,知识的继承是创新的基础,没有知识也不可能创新。但传统的继承型教育把学生当做单纯的知识接收器,极大束缚了学生独立思考创新的精神。要树立创新型教育观念,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辩论,正确思辨,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真正做到“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不唯洋,只唯实”。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核心

多年来,高校人才培养一直以知识灌输为主旋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主要表现为:在教学中研究性教学不够,教师教学习惯服从老套的灌输教学模式,导致讲授式仍然是目前相当多高校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接受性学习依然是大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大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不高的现象相当普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点应放在以下几方面:

1. 改革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一体的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决定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课程设置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的具体课程框架。二者直接反映了教学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质量的重心所在,在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高校的教学中,通过课程教学活动,一方面使大学生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培养出创造性的思维、敏锐的洞察力和勤巧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使他们学会运用现代科学工具提高自我获得知识、更新知识和拓展知识的能力,为今后的科研、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要按照拓宽基础、淡化专业、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设计教学计划,改变教学计划中长期存在的过分注重专业需要和偏重知识传授的做法;改变课程体系太窄、人文课程的地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而造成学生的人文素养比较差的问题;改变过去专业教学内容划分过细,各专业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的状况,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要注意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的整合与优化,精选、优选教学内容;在课程内涵上增加创新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既掌握知识又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同时还需加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2. 积极推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改革,构建以研究性教学为主导、探究性学习为主体、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教学方式和方法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大学阶段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在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学习和研究,使大学生具有积极学习的愿望和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开展知识和科技创新。因此,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声音、画面、内容”的有机统一,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教学效果;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构建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用信息化技术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不断革新,压缩教学计划课内学时,为学生自主学习钻研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要特别注意从单一传授知识的教学型向关注创新的研究型教学转变,要普遍运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合理设计具有研究性的教学内容,布置具有研究性的作业,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提高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除基础理论课外,应多开设专题研讨、项目训练、实践课程以及交叉学科的课程,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作用,同时要发挥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等设施获取知识。鼓励学生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建立研究型的学习模式,并能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创新意味着挑战常规,而挑战常规的第一步就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去进行研究,以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

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也要通过实践。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在谈到自己事业成功的体会时说:“在西南联大学会了严谨,到国外学会了创新。”严谨和创新是拔尖人才的突出素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比,我国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比较牢固扎实,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却严重不足,高校实践环节薄弱是主要原因。在中国的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中,从来没有真正缺少过实践环节,问题在于我们的实践绝大多数是“被动实践”。实践的对象、方法、程序等关键要素都是由老师制定的,学生在老师规定的框架中,沿着老师制定的路线去完成实践任务。从严格意义上讲,被动实践只类似于做习题,在这样的框架中,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无法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要尽可能地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主动实践,让学生尽可能真正作为主体参与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对象的确定、方法的制定、程序(路线)的设计以及问题质疑、分析总结等。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质疑力、观察力、协同力等素质都能得到培养。高校应当有计划地为学生提供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学校要鼓励教师结合自己从事的科研项目,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科研平台,努力建立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模式,真正把学生培养过程变成既出高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又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还能完成重大科研项目的过程。通过参与科学研究的过程,在重大课题的实践训练中,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事业成就感,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三)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是关键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要有一批能胜任创新型教育的高素质教师。世界各国著名大学的共同经验证明,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是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指征,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正因如此,耶鲁大学的校长在开学典礼上都要骄傲地告诉新生这样的事实:在耶鲁,教导你们的教师都是各自研究领域中的国际级领先者,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为知识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MIT等名校甚至坚持让如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著名宇航员等一流的教授为一年级新生上课。优秀教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学科专业的指导方面,更在于由他们带给学生的追求科学、献身科学、严谨做学问的精神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以及由他们形成的知识至上、真理至上的优良教风和学风。

(四)建设有利于创新的激励机制和校园文化环境是保障

培养优秀拔尖创新人才,离不开学生的自身素质和努力,更需要创设和营造有利的条件和外部环境。美国哈佛大学原校长陆登庭说,最令哈佛大学骄傲的不是培养了6个总统和36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是为每个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就必须营造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和脱颖而出的科技创新氛围和校园文化环境。

1. 建设宽容的校园人文环境。一所期待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学首先应该有一种能容忍并鼓励学生质疑和批判精神的人文环境。大学正是由于有不同学术思想的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不断交锋,学术才获得发展的条件,学生才能从大学及教师中获得应有的学术精神。杨福家先生曾说过:大学不但要有大师,还要有大爱。大学的包容性体现了“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的博大胸怀和学术自由的大学原则,而且也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学生,有利于学术发展、人才成长的人文环境。目前,不少大学缺乏学术组织特有的而且是必须的包容性,存在那种窒息学术自由空气、压抑学生创造欲望和创新精神的学术官僚现象。德国教育家洪堡认为,学术自由是教育的第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缺乏学术自由,必然导致创新活力的衰竭。创新必然伴随着风险,既然是冒险,就有失败的可能,因此要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保护那些创新的萌芽或者前瞻性的认识。只有改进在创新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培养、使用和评价上存在的一些制度和文化障碍,营造出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文化环境,才能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

2. 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要培养出创新能力强的拔尖人才,活跃的学术氛围是必不可少的。创新的思想需要浓厚的学术氛围去孕育,需要通过交流和借鉴来产生,学术活动可以开阔眼界、产生兴趣、激发灵感与创新思维。为此,必须采取多方面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学术交流,营造创新氛围。例如:定期组织学术沙龙活动以加强教师和学生间的学术探讨,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大型科学技术攻关等。这样,既可以了解学科前沿的研究热点,开拓视野,也可以获取最新的科研信息,提出具有创新观念的学术观点。

3. 建立有利于创新的激励机制。积极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从申报—评估—立项,分层次、分阶段资助—中期检查—资助配套—评审—公开答辩—评奖以及后期的学术报告会、成果巡回展、表彰奖励等,形成激励—努力—绩效—奖励—满足并回馈努力的良性循环。通过设立科研专项基金、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整合校内外资源、落实科研创新实践基地、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等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对于在科技创新方面特别优秀的学生,学校应给予重点鼓励和支持,为学生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提供良好的服务,激励学生做出创造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培根.主动实践是教育的关键[N].中国教育报,2006-7-21.

篇5: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述职报告

扎实做好本职工作 诚心奉献基础教育

高邑三中 耿焕霞

2009年12月,我被县组织部授予 “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面对殊荣, 我感到更多的是责任和压力,我暗暗告诫自己,惟有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工作,谦虚好学,刻苦钻研,把荣誉作为动力,把成绩作为起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处处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才能无愧于“拔尖人才”的光荣称号;才能无愧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下面将我作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一年来的工作情况作一汇报:

一、注重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政治思想觉悟高。认真学习三个代表思想,践行科学发展观,积极参加学校的思想教育活动,关心时事,遵纪守法,身为教育工作者,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工作责任心强。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服从领导,团结他人,有着高尚的职业道德。深知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自觉研修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提高个人的业务素质,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专家型的教师,圆满完成了本的工作目标。无论个人教育教学工作,还是学校教研活动的开展,还是课题研究的进行以及新课题的申报和青年教师的培养都是按照原定计划稳步推进。

二、工作中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

2010年上半年我担任初三9.10班英语课及10班班主任,毕业班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重视,家长关心。教师压力大,干劲足。在工作中,我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加强自身修养。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要求学生遵守校规校纪的同时,自己首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鲜明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天长日久,我不仅赢得了学生们的尊重和信赖,还得到了同事的认可。钻研中考命题方向,让学生尽量少走弯路,在2010年中考中,我班一中公助生12人,重点上线3人。同时作为年级组长,积极做好本职工作,上传下达,真正起到了纽带作用。2010年下半年我担任初二7,8班英语课及8班班主任,当时这两班英语成绩很差,平均分比其他班级低十几分,但我尊重领导,服从安排,我毅然挑起了这副重担,在大家都争着带好班的时候,这样的决心是很难下的,因为你可能出了力气而没有好的结果。凭着对工作的满腔热情,凡事注重亲力亲为,并对自己提出“四勤”的要求,即嘴勤、腿勤、手勤、眼勤。在工作中,与同事们团结协作,紧密联系,关系融洽。经过半年的努力,年终的期末考试中7,8班的英语成绩及班级总评都以赶上其他班级。在这里我可以说接手7,8班我无怨无悔。

三、积极投身教育科研,把握学科发展动态,锐意进取

1、以课堂为主阵地,认真做好校本教研,强化学习,转变观念。

学校进行教研与实践的主阵地是课堂,我们结合本校的英语教学现状,设计解决方案,制定了实施计划,教师们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理论,树立了“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主体,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积极进行了听课,评课,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在教学中,我勤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先后撰写论文多篇,2010年,我撰写的论文《多媒体技术激活英语课堂教学》在河北省第五届教育教学优秀征文活动中获二等奖。

2、认真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充分发挥“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排头兵作用 在教改实验中,我乐于创新,敢于实践。我积极参加学校和教育部门组织的各项教研教学活动,吸收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不断挖掘自身潜能,在教学任务繁重和学校事务多的情况下,努力挤时间,曾多次在校内做公开课,参加县、市组织的赛讲活动。于2010年11月在石家庄市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获初中组英语学科二等奖。作为县教研室英语学会副会长,我都承担了为全县初中英语教师培训的任务,2010年3月在教研室举办的《2010年中考复习与备战策略》讲座,涵盖学法指导、心理辅导、备考策略等诸多方面,受到领导和教师的一致好评,并于2010年10月到四中辅导青年教师李增霞成功举办全县公开课

3、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向课堂教学要效益

目前县教研室管理的《初中英语互动式课堂教学研究》课题以结题。2010年以我为负责人又申报了一个省级课题《初中英语快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通过课题研究,我的教学方法更加科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我接手的底子最薄弱的初二7,8班的学生掀起了英语热,对英语学习重新竖起了信心,四、成果和荣誉激励我更加努力

经过一年的辛勤努力,不仅获得了学术上的荣誉,也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表彰。这会鞭策我更加努力,做一个名副其实的“拔尖人才”。

1,2009年5月获县首届道德模范称号。

2,2009年12月,,被县组织部授予 县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3 ,2009年10月在石家庄市网络环境下初中英语与信息技术整合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获二等奖。

4,2010年3月获政府嘉奖。

5,2010年5月被评为石家庄市“2010年网络教育名师”。

6,2010年6月辅导学生在第九届“探索者”创新实践活动中获市一等奖。7,2010年10月撰写的论文《多媒体技术激活英语课堂教学》在河北省第五届教育教学优秀征文活动中获二等奖。

8,2010年11月在石家庄市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获初中组英语学科二

等奖。

一年来,我恪尽职守,始终以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也许我的事业不那么引人注目,也许我的成就不那么惊天动地,也许我的工作不那么立竿见影。但求真务实,奉献教育,是我不变的信念。成绩永远属于过去,今后只有不断地完美自我,才能继续保持良好的师德师风。在平凡的三讲台,以春蚕的精神、蜡烛的品格奉献自我。以科学的态度、终身学习的思想,力争成为一个新时代的专家型教师,为高邑教育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篇6:市拔尖人才述职报告

袁占舵,1966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91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物理专业,2002年攻读完首都师范大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全部课程,中学高级教师,现任肃宁县于庄中学校长兼党总书记。在工作中我先后获得过河北省优秀家长学校教师、沧州市物理学科带头人、沧州市优秀科研型校长、沧州市青年科技奖、沧州市家庭教育工作先进个人、沧州市法制教育先进工作者、沧州市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我坚持不懈地学习邓小平同志教育理论,认真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践行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决策能力。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率先垂范。在学校工作的重大决策上,能积极、认真听取其他同志的意见和建议,注重班子团结和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求真务实、民主坦诚”的工作作风凝聚了合力,增强了战斗力,为学校工作的全面优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工作中,我坚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提出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求真务实,狠抓常规”的工作思路,加强理论学习和师德教育,狠抓领导教师队伍建设及学生养成教育。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使命感,强化了教师责任心,以良好的师表形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坚持 “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的办学宗旨,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让学生辍学,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学习的乐趣,享受最基本的受教育权利。端正了校风、教风

和学风。

我注重抓学生德育教育和班级管理,以各种形式落实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面对新时期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形势,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法规、文件,在加强教师依法执教、科学育人能力培养的同时,精心设计了“正确处理同学间交往中的纠纷,与人平等和睦相处”;“珍爱生命,正视挫折,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爱我校园,爱我班级,爱我同学,尊我老师”;“正确认识、展示自我,公正评价自我”等活动内容。对每次活动的开展,要求班主任精心组织,学生要写出心得体会,相关处室督促落实。让学生通过发生在身边的鲜活事例,以讨论、演讲、现身说法、谈感想、写体会、表决心等各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讨论和辩论中明是非,鉴言行,增强了他们爱护环公物、环境,热爱集体的主人翁意识,养成了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及服务他人、贡献于社会的高尚情操,从而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在畅所欲言地表述时,对照、发现、思考,形成了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态。有血有肉的德育工作,使素质教育和安全工作落到了实处。

在德育、法制、安全等方面工作的突出表现,使南于庄中学在全国“五五普法”教育活动评比中,被评为沧州市先进集体。个人评为沧州市法制教育先进工作者、沧州市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先进个人。我注重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始终把教学管理作为一个探索的过程,在探索中不断发现问题 , 解决问题。在教师的学习、反思、交流、研究、实践等方面制定了必要的规章制度和

具体措施。每学年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上多节示范课、研讨课。多次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进行观课、议课活动,通过各种课例的分析、交流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现在更多的教师能够积极投入到这些活动中。

我用动态的管理、发展的观点对每位教师的教学做出分析,每次考试后对每个班级、每个教师、每个同学进行剖析, 通过召开学生会、家长会、学情调查等形式 , 给教师提供反思教学的依据, 其目的是要求教师们不断总结课堂教学经验、吸取教训、互相合作、共享智慧。同时加强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管理,尝试把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和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杜郎口中学“三三六”等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到学校,目前学校的教研教改凸显特色,得到了教育局领导的一致好评。

我积极构建学习型学校。以身作则,除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外,参加了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组织的绝大部分会议,同时积极组织教师抓住所有培训的机会,以此全校师生形成热爱学习的氛围。我坚持经常深入教学一线与教师交流、研讨、解决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问题。我每学年坚持听评课200多节,到于庄中学后写了60多个听课记录本,有5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在“袁占舵”的博客空间学习整理了1700多篇有关教育教学和人生启迪的文章。

篇7:拔尖人才总结

1、在安全管理方面

教育职工树立“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最大的安全隐患”,“所有事故与伤害都是可以避免的”安全理念。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井下现场跟班时,重点抓劳动纪律和安全生产,我深深地知道安全是天字工程,安全是职工的最大福利。在拆除潘北矿1222(3)工作面中,由于工作面倾角大,我时刻要求职工注意各项安全环节,严格按章作业,并处处率先垂范,在实际工作中为煤矿综采拆装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2、在传帮带方面

一年来我积极响应集团公司号召的师徒结对子工作,主动选择年轻、技术不熟练职工作为自己徒弟,工作上认真指导,从基本入手,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的交给他,生活上,无微不至,像对待自己晚辈一样对待他,经过细心的培养,现在,徒弟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已经能够独立的施工某个环节。

3、在技术创新方面

拆装七工区所在的潘北矿,工作面角度普遍在30°,大的达到将近50°,在生产过程中,安全威胁相比于其他工区危险性更大,我积极参与工区技术改革,参与《支架脱车、安装一体化平台》、《综采工作面对接技术》及《大倾角工作面铺底拆架》的创新及应用,同时,参与设计档杆门等大倾角工作面的防护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年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如有时工作细节考虑不够全面,平时自身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在创新方面做的工作还不足等。在新的一年里,我会再接再厉,努力工作,为安装公司拆装工程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工区评价:

篇8:市拔尖人才述职报告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项目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教育激励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以及党和国家政策为依据,以拔尖创新人才为研究对象,系统探究在担当“中国梦”重任和创新人才成长理论上两者的深层契合点,研究了“中国梦”理论与拔尖创新人才成才的内在关联,构建担当中国梦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理论,分析二者内在的理论关联,在理论建构的基础上,探究以“中国梦”引领高校创新人才成长的必要性和主要价值,包括阐述“中国梦”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教育内容的包容性,“中国梦”践行与当代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过程的同步性,“中国梦”实现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任务使命的一致性。

在揭示“中国梦”理论和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内在关联的基础上,项目组对担当中国梦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进行了实证研究,包括北大、清华等典型高校创新人才“中国梦”教育开展情况进行研究及方案分析,对2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成长轨迹及成长因素深入剖析,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非智力因素进行进一步分析,同时对25所高校担当实现“中国梦”重任的高校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现状及创新绩效影响关键因素进行问卷调查,总结高校创新人才“中国梦”教育的实践经验,分析担当“中国梦”重任对科学大师成长的引领作用,了解目前高校在“中国梦”教育开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原因。对影响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影响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内外部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对担当“中国梦”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主要内容进行研究分析。

总结拔尖创新人才“中国梦”教育的实践经验,客观把握当前担当中国梦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现状、经验和问题。提出担当中国梦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与路径。从知情信意行五个维度将创新人才成长与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提出针对高校创新人才成长的“中国梦”教育内容。从担当中国梦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的规律和路径出发,以实现“中国梦”为目标,分析担当中国梦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内容,提出担当中国梦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的路径及对策建议,包括基本路径,以及内容、方法、载体的创新,以期为高校“中国梦”教育开展提供理论参照和指导,促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

(二)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认真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了解相关研究最新动态,梳理已有研究成果,为本论文做好文献资料准备。

问卷调查法。选取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25所不同类型高校。选取各高校在校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等,多方面了解可能对大学生创新绩效产生影响的因子,包括性别、学校层次、学段、专业、成绩、导师、理想信念、生源地等情况,并且调查了大学生创新绩效情况(包括获奖情况、论文发表情况、获得专利情况等),作为创新绩效衡量指标,对目前高校担当实现中国梦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关键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分析。

案例研究法。选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三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对其以“中国梦”引领创新人才成长的方案进行案例研究,选取2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成长成才轨迹及他们的成长因素、成长非智力因素进行研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发现规律,得到启示。

分析归纳法。在查找资料、调查研究、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将搜集到的资料、数据,各种调查得到的情况,用科学的态度、加以综合分析,得出担当实现中国梦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主要内容、影响因素、成长规律、实现路径,提出担当中国梦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通过理论建构、思辨分析、调查研究、提出对策等阶段。在全面梳理国内外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研究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唯物史观思想、教育激励理论、人才学人才成长综合效应论、建国以来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中国梦”思想以及中国特色创新人才观为主要理论依据厘定具有时代特征又符合中国国情的高校创新人才的基本内涵、素质要求和成长目标,对“中国梦”的内涵与创新人才成长理论的内在勾连进行研究。结合我国十八大提出的人才战略要求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国梦的现实需要,发现当前高校创新人才成长过程中担当起实现“中国梦”重任的必要性,主要价值,基本功能。分析担当实现中国梦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与路径。根据调查高校创新人才成长的现状,结合典型高校在“中国梦”教育开展过程中的经验、问题及原因,就创新人才成长道路进行深入剖析,调研分析担当实现中国梦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关键因素,找出其呈现的重要规律和一般路径。在广泛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咨询有关专家,综合分析担当实现中国梦重任高校型人才成长面临的挑战,探索培养担当中国梦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方法和路径,提出担当中国梦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二、研究结论与对策

(一)研究结论

要努力培养出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首先就要弄清拔尖创新人才成长之规律。因为只有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有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包括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通过系统研究分析,得出担当中国梦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人才成长的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多层次的子系统,人才成长的外部规律,即人才成长的外在必要条件,研究得出的主要外部规律包括:马太效应规律、时势造就规律、师承效应规律、共生效应规律、有效的创造实践成才规律、期望效应规律;人才成长的内部规律,即人才成长的内部必要条件,研究得出的内部规律主要包括:自身优势基础规律、经验积累规律、环境磨炼规律、范式效应规律、自我修炼规律。

通过系统研究总结,提出以“中国梦”引领高校创新人才成长的实现路径。以“中国梦”引领高校创新人才成长的基本路径,一是明晰寻梦方向,“中国梦”理论引领高校创新人才立志成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梦”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党团组织是“中国梦”理论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教师是“中国梦”理论教育的主要力量;二是激发追梦勇气,践行“中国梦”引领高校创新人才健康成长。文化熏陶是创新人才践行“中国梦”的精神支撑,示范引领是创新人才践行“中国梦”的重要推力;三是实践养成是创新人才践行“中国梦”的主要环节;四是增强圆梦意识,“中国梦”目标引领高校创新人才奋发成才。文化熏陶是创新人才践行“中国梦”的精神支撑,示范引领是创新人才践行“中国梦”的重要推力,增强使命意识、自觉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以“中国梦”引领高校创新人才成长的路径探索,分别从内容层面、方法层面、载体层面的路径探索。从内容层面的路径探索,包括个人需要与国家需要的同时满足是“中国梦”教育重要原则,个人梦想与民族梦想的同向融合是“中国梦”教育内在要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同频共赢是“中国梦”教育价值旨归,远大理想与现实目标的同步相连是“中国梦”教育基本遵循;从方法层面的路径探索,包括正面宣传与排除干扰的同时展开是“中国梦”教育基本方法,思想引导与行为规范的相互协调是“中国梦”教育重要方法,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互补是“中国梦”教育有效方法,社会教化与自教自律的同构并重是“中国梦”教育关键方法;从载体层面的路径探索,包括中国梦与高校日常教育管理相结合、同心共筑中国梦,中国梦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齐抓共推中国梦,中国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发扬光大中国梦,中国梦与新媒体宣传教育相结合、实现精彩中国梦。

(二)研究对策

从担当中国梦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的规律和路径出发,以实现“中国梦”为目标,分析担当中国梦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内容,提出担当中国梦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的路径及对策建议。

教育行政部门对担当中国梦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采取的对策与建议:一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教育部门应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中国梦”引导创新人才坚定理想信念,用“中国梦”促进创新人才牢固思想基础,用中国梦打牢创新人才的共同思想基础,用“中国梦”激励创新人才勇担历史重任,用“中国梦”指导创新人才明确奋斗目标,树立理想信念;二是建设有利于理想信念坚定的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制度。要促使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就应该建设优秀学生选拔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可成立由国内外著名科学家组成的负责审定实施方案、指导各校实施工作和选拔入选学校的专家组。各高校应根据本校学科特点制定拔尖创新人才选拔遴选机制,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术兴趣和发展潜质,注重挖掘有特殊学术专长和有突出培养潜质的学生,尤其要注重选拔理想信念坚定的能够担当实现中国梦重任的学生;三是建立基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在基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上,教育部门可以搭建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形成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三位一体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四是改革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加大理想信念评判比重。高校在改革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选拔录取创新人才时,也应将学生是否具备正确的理想信念作为参考的依据之一,从而选拔出能够担当实现中国梦重任的新世纪拔尖创新人才。

高校对担当中国梦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采取的对策与建议:一是营造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理想信念教育的氛围。创造型人才实际上并不能按任何人预先臆想或确定的模式而被塑造出来,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最重要的是在于如何形成一种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动机和发挥人的创造潜能的宽松、自由、浓郁的科学氛围;二是加强专业课程的渗透与隐性课程的作用。课程教学仍然是拔尖创新人才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主渠道,但课程教学也必须改革创新,以求收到好的成效;三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各种网络教育活动。网络作为深受青少年喜欢的新兴大众传媒,具有多媒体、数字化、实时性和交互性等独特功能。1.建立红色网站,宣传红色文化。2.建立网上党组织。3.注重BBS的导向功能。4.开展网络竞赛活动。5.加强网络文化建设。高校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加强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引导教育。要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倡导师生文明上网,保证网络安全有效地运行,提高页面刷新率和访问量;四是发挥知名创新人才的榜样激励作用。在对拔尖创新人才进行激励,应该把政治性放在首位,即一切激励活动,包括激励的目标、内容、方法、过程,都要坚持政治第一。在对创新人才进行核心价值观塑造的榜样激励中,一定要选择优秀典型,不仅要是成果丰硕的知名创新人才,而且要是政治思想过硬、道德品质高尚、乐于奉献社会的道德楷模。选择这种榜样进行激励定会收到好的成效;五是发挥专业教育、科学研究在创新人才理想信念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在“唯智论”盛行的今天,聪明、天赋等被很多人看作成功成才的前提,似乎一个人如果聪明或者有天赋,他将来就一定会有大作为。这表明人们夸大了智力因素在个人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作用,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导师对担当中国梦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采取的对策与建议:一是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通过教学辅导、科学研究、学术交流、联合培养、出国访学等项目教师可提高自身学术水平,不断的掌握科技领域的最新动向和前沿知识;二是发挥专业导师的表率作用,调动其育人积极性。高校教师应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履行育人职责。尤其针对专业教师而言,自身是否以身作则直接关系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好坏。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其发挥表率作用;三是注重因材施教,充分考虑青年心理发展特点。教师应允许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上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精减教学内容,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上。针对学生个体量身制定翔实的个案辅导,让其优科更优。聘请知名专家学者讲学,让学生与知名专家学者零距离接触,亲聆大师教诲,与大师对话,培养他们勤奋、踏实、求真、严谨的科学素养。在其感兴趣和擅长的领域内提供深入学习和挖掘潜能的机会和平台,开发设置有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修课程,逐步构建起多元开放的课程体系,拓宽学生视野,调动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四是优化课堂教学,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方法指导。课堂教学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积极实行启发式教学和讨论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是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探索理想信念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教师应打破班级教学的单一模式,还要十分重视教法和学法的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注重积极开展并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注重引导学生质疑,发现“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个人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对担当中国梦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与建议:一是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升自身修养。高校学生应用“中国梦”引导自己坚定理想信念,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社会价值的行为规范,在反复的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敏捷能力和判断力,使自己学会生存、善于学习和创新,能够成为21世纪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发展。作为高校的青年学生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三是以知名拔尖创新人才为榜样,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高校学生应以某些著名的拔尖创新人才,如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社会精英和学术大师等,以他们的成长经历为借鉴,努力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先进思想、优良作风等,使自己意识到,创新首先需要正确的理想信念作为引导,而不是盲目的。高校学生应以知名创新人物的先进事迹为榜样,从而激励自己的创新激情;四是加强自我监督与自我约束,规范自身行为。在高校剖析和反思理想信念教育面临问题的同时,大学生自身也应该加强对自我的监督和行为约束,规范自身的行为。在“中国梦”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更要时刻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思想基础,明确奋斗目标,勇担历史重任。

上一篇:《2008相聚北京》品社下一篇:iqc岗位职责及工作流程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