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人一个改错的机会

2024-05-01

给人一个改错的机会(通用10篇)

篇1:给人一个改错的机会

汤姆.米勒上尉是鲍威尔将军曾经的领导,在鲍威尔年轻时任步兵军官期间,因一次疏忽使帐篷失火,差点波及附近油库。鲍威尔硬着头皮等待发落,汤姆.米勒却说,“小子,看在老天爷的份上,别让同样的事情在发生了。”后来,鲍威尔将军回忆时说;“这件事或许会以军法处置,但米勒给了我机会,让我从自己的过错中吸取教训,让我明白,一个人跌倒,你揣他几脚不会有任何好处,

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给别人一个改错的机会,让有心改过的人有‘机’可乘。”

给人一个改错的机会,就是给他一个冷静思考、清醒头脑、反思错误、正视自我的空间。让他人有“机”可乘,其实就是给他们一份理解和宽慰,让他们有勇气面对嘲讽和冷漠,有适当的“理由”或“借口,”跨过那道难堪的“坎”,收回那只迈错的脚,拥有一个重新奋起的“跳板”。

篇2:给人一个改错的机会

李攀龙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他虽然生性疏放,但却恪守君子之礼节,尤其注重一个人的品性。如果一个人品性差,即使再有才华,李攀龙也不喜与之结交。

有一次,李攀龙与友人在一起對酒当歌之时,因一些小的分歧,席间一人对李攀龙大声斥责,风度尽失。此人叫周参,此前在友人的带领下来过几次,一直都很有礼节。周参走后,众人议论纷纷,言语间尽是指责周参失礼的行为,还有人说道:“凭此一事,可知周参乃无礼之人,断不可交。”不过,李攀龙却似乎没有生气,只是摆摆手,制止了众人的议论,然后微微一笑,并无言语。而几日后,在另外的场合,不知因何,周参再一次对李攀龙发了脾气。

中秋之夜,友人在李攀龙家里聚会,周参此次竟也在邀请之列。很多人对此非常不解,李攀龙一向注重一个人的品性,却为何不计较周参两次失礼的行为呢?面对众人的疑问,李攀龙笑着说:“人在一天里可能遇到各种事情,有喜乐,也有哀怒。当一个人对我发脾气的时候,可能是他一天里心情最差的时刻,而这一刻并不是他的全部,更代表不了他的品性。我不会生气,反而会一笑了之。当这个人两次对我发脾气时,也许恰好是一种巧合,我仍会选择不计较。但是,当他第三次这样做的时候,我会认为这就是他的品性了。所以,我会给人三次发脾气的机会,这样也许会更公正一点。”

篇3:给脚印一个开发的机会

●虚拟中的脚印饱含实在的经验

人们习惯将网络上的记载说成虚拟。教师们留在网上的档案, 就是自我发展过程中虚拟的脚印。别小看这些虚拟, 它不仅保存了当时喁喁前行的历史, 而且它携带的信息里也深藏着对今天实践的启迪, 甚至还有对明天探索方向的暗示。

小程, 本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学转岗教师, 你问他的特长是教语文还是数学, 他脸红了好一阵都做不出选择。七年前, 他开始写博客, 将自己的教育生活和学生之间的经典互动, 一一记录在“让我们一起成长”里, 今天, 他的博客已经是34级, 日志总量已超过1200篇, 每天浏览的“粉丝”都能达到400人。七年的“博”中“客”, 让他从一位专业模糊的小学教师, 成了区第一初中的语文教研组长和把关教师;没几年, 他又成了省重点高中的当红语文教师, 成了培训全区语文教师的土教授;而且还当选为武汉市十佳班主任, 是网上炙手可热的教师明星……

倘若问他迅速成长的秘诀是什么, 他会不无自豪地告诉你, 借助博客, 自观自检自矫正, 向脚印要营养, 向脚印要发展, 向脚印要成功。

这“三自”“三向”虽然朴素, 但揭示出了一个在新课改与信息技术交互背景下教师成长的规律。众所周知, 博客中的文章是根据张贴的时间, 以倒序方式由新到旧排列, 而且依不同主题分类存储。正因为详细的分类存储功能, 给了博主极大的回望方便, 不仅可以方便地纵向浏览日志中的专业发展轨迹, 还可以横向比较不同博客里相关主题间的差异。而就是这些“轨迹”与“差异”, 构成了教师自觉反思、自我发展最好的资源库。

小程老师就是从这些资源里, 挖掘出了“课堂上的有效互动”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提炼出了“教师敬业是教育学生最好的资源”, 感悟到了“民主化经营是班主任的制胜法宝”;形成了“配套钻研教材能迅速提高专业素质”的个性化经验, 他甚至从多次的“一课四讲”的讲稿中品味出重新认识自己是教师发展的必需……

博客里的脚印是虚拟的, 但经验却是实在的。虚拟的脚印如果不去挖掘, 那就永远是虚拟的;实在的经验只有不断挖掘, 不断整理, 不断再实践, 它才会越来越实在。

●第三种对话

专家说,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专家又说, 教师的成长必需依托于反思与实践。我从专家一次又一次的“谆谆”里, 发现了我们探索的脚印不仅系着自己的专业化, 而且与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 与学校的发展密切相关。

我们过去的教育是“学生是适应教师”的教育, 而教师则是在不断适应知识,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每个人只有遵循教育的预先安排才能找准位置, 得到相应的发展。但是新课改后, 教育变了, 它成了师生实现自身发展的平台。不仅学生要发展, 教师也得发展;教育必须适应学生, 教师也必须紧跟学生的变化。只有千千万万的师生都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个体, 这种教育才能满足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变化。

显然, 新课改是在倡导一种文化, 这种文化的主流价值, 就是要关注学校内每个个体的发展, 关注不同的经验怎样形成, 怎样共享。在这样的背景下, 学校怎样才能成为有生命力的组织, 课堂怎样才能成为师生经验的生长摇篮, 教学怎样才能从灌输中心转化为对话中心, 教师怎样才能由孤独的职业人转化为伙伴式的实践团队, 都成了关注的焦点。就在这些焦点的映衬下, 教育思想的“革命”渐渐渗入校园, 也扎扎实实地改变了当前学校的日常教育模式。

不能否认, 眼下的中小学师生的生活状态已经发生了变化。而在这诸多变化中, 教师们的第三种对话就是最突出的一种。

什么是第三种对话?这是我“山寨”出的一个概念。我将教师与教材的对话称为第一种对话;与学生的对话叫第二种对话;教师与“自我”之间的对话叫第三种对话。这种对话在传统教学里是少见的, 但是, 新课改却离不开这种对话, 甚至可以说, 没有这种对话, 就不可能实现教师的专业化, 不可能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

第三种对话, 是依托“脚印”进行的一种良心性对话。众所周知, 教育质量是依靠教师的创造性来实现的。要保证自己的创造性, 自然有与昨天的自己告别, 有与今天新自我的对接。但是这种“告别”与“对接”是自觉进行的。这种发生在教师内心世界的对话, 外人是很难知道的, 所以它是教师良心的体现, 是教师师德的内化。尽管今天校本研究将教师的自我对话以“教育叙事”或者“教学反思”的形式显化出来, 但是显化的只是能显化的部分, 那些“痕迹”式的微型反思和那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感悟, 依然只存在于教师的内心深处, 存在于近乎手工式的劳动瞬间。

第三种对话, 是依托“脚印”进行的一种追求性对话。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会自觉与新自我对话的, 只有不断追求进步, 追求专业发展的教师才开展这种对话。

第三种对话, 是依托“脚印”进行的一种检讨性对话。回望与反思是第三种对话的基本形式, 所以它具有很强的检讨性。“教育叙事”与“教学反思”这样的草根性研究, 其实就是这种总结性与检讨性的物化。

第三种对话, 是依托“脚印”进行的一种体验性对话, 只有新旧两个自我都亲临其境, 才有进行对话的和谐心境与语境。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新资源不断生成的过程, 只要有新资源生成, 就已经与“固有”发生了矛盾, 在这矛盾面前, 师生的提高是相互的, 然而面对这种矛盾, 许多教师却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教育过程也是一个动态过程, 与学生的交往, 即使没有行动, 没有语言, 哪怕只有眼神交递, 双方就已经在发生变化。如果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捆绑在一个固定的时间点上, 那么这种教学就失去了生成性, 失去了鲜活性, 就不会受到学生欢迎。联系新课程实践中诸多教师的表现, 其实我说的“发现不了新自我”的现象实在是太多太多。为什么许多教师在灵动的课堂上面对那么多鲜活的资源无动于衷?原因就在于教师上课前就让自己僵化了, 拒绝承认自己的变化, 拒绝与新自我对话, 有这两个“拒绝”, 拒绝采纳用生成性资源来展开新课程, 拒绝生成性就是必然的了。所以, “理念是用理念来更新的”, 因为只有使用新理念才能发现自己头脑里的旧, 将陈旧换成崭新, 向来都是以另一个新理念为武器的。

我们的新课程实践就是要点亮每个家庭的希望, 就是要追赶每位师生的理想, 就是要酿造每天生活的芬芳。这实际上就是要体现新课改里科学追求的真, 教育伦理的善与教学艺术的美。所以, 新课改不仅是提升学生的过程, 同时也是教师发展自己、成就自己的过程。这与“理念是用理念来更新的”、“方法是由方法来改变的”具有一样的逻辑。

怎样实现第三种对话来收获教育成果?窃以为, 记住脚印, 时时回望, 不以善小而不为。

我在与教师们长期的接触中, 曾获得过一组数据, 139位普通教师 (没有获得任何骨干称号的教师) 告诉我, 他们中常与自己对话的人, 只有21位, 占15.2%, 每学期能写1~2篇“教育叙事”的有18人, 占12.9%;而在67位县区市级以上的骨干教师中, 说自己常与自我对话的占68.2%, 每学期能写3~4篇“教育叙事”的占41.3%;在19位不同级别的首席教师里, 有17位告诉我, 他们长期坚持了与自己的对话, 常年坚持了撰写教育论文和参与课题研究, 而且还能在相关杂志上发表一些作品;可惜的是, 各种骨干教师与首席教师之和也只占全体教师的8.96%。

我们从这三个群体中获得的数据里看到了什么?这些数据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什么关系?在新课改中, 核心价值是否应该变成教师的自觉追求?是不是已经变为了这种追求?

篇4:给人一个“多看”你的机会

想起我当红娘的一次经历。我是女方线人,朋友是男方线人。看他们迟迟没有进展,我打电话给朋友:“那女孩可是人尖儿,一堆人在后面候着呢!”朋友不急不徐:“没到时候吧,可能他们都很忙。”又过了一个月,和朋友吃饭,我声讨:“你那牛粪是怎么回事,我这儿鲜花可等着呢!”朋友回:“什么世道,牛粪不急鲜花都急了。”

回头一想,自己也有同样的倾向—觉得自己的朋友无可挑剔,別人都是高攀。

越熟悉的东西越喜欢,越是亲近的人越觉得赏心悦目,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多看效应”,简而言之就是,看得越多越喜欢。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查荣茨就类似的现象做过一个实验:

他向参加实验者出示一些人的照片,有些照片出现了二十几次,有的出现十几次,而有的只出现一两次。之后,他请看照片的人评价对照片的喜爱程度。结果发现,参加实验的人看到某张照片的次数越多,就越喜欢这张照片。比起只看过几次的照片,他们更喜欢那些看过二十几次的照片。与人们惯常以为的“喜新厌旧”相反,看的次数增多反而增加了喜欢的程度。

无怪乎,我们都觉得自己的朋友是“极品”,而不熟悉的人都属“残次”了。一个人就算你最初不怎么感兴趣,相处久了也觉得他总有可取之处。不信,看看办公室里的同事们,是不是个个都挺顺眼的?再看看身边的朋友们,是不是都怪不错的?还有你的父母,你的亲戚,怎么每一个都那么慈眉善目?

人际交往中,如果你足够细心,可能会发现,那些人缘很好的人,往往很会利用“多看效应”,他们善于利用机会接触对方,提高彼此的熟悉度,继而提高自己的人际吸引力。

读大学时,系里有一个八面玲珑的女孩,人缘好得让人羡慕。可以说,系里的每个人,无论男女,跟她都很铁。后来发现,她的秘诀就是“串门”,经常到各寝室串,几乎和每个人都聊过天、谈过心、逛过街、出过门。男生宿舍那边,她也是常客,打牌、唱KTV,从来没少过她。

好处是,不管什么选举,她的票数总是遥遥领先,用当时的话讲,就是群众基础极好。

今天想来,她可是将“多看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在大学里随机找几个寝室,发给她们不同口味的饮料,然后要求这几个寝室的女生以品尝饮料为理由,在这些寝室间互相走动,但见面时不得交谈。一段时间之后,心理学家评估她们之间的熟悉和喜欢的程度,结果发现:见面的次数越多,互相喜欢的程度越大;见面的次数越少或根本没有,相互喜歡的程度也较低。

所以,作为大学生,如果你想改善自己的人缘,不妨多在寝室间走动,即使只是露个脸,借瓶开水或者换本书。在来来往往中提高自己的人际吸引力,同时获得你所期待的群众基础。

作为职场人士,埋头苦干也并非明智之举。只管自己眼前那个小摊子,不与人交往,遇事喜欢往后撤,发言喜欢往后错,开会喜欢往后坐,这样只会让一个人的职业发展之路止步不前,这个人也会变得越来越边缘。

有一个词叫做“职场透明人”,说的就是那些严重被忽视、被忽略的人,活儿没少干,但就是不在同事和领导的视野内,说的话不被重视,做的事不被肯定,就连同事生个孩子、周末聚个会,都故意不通知他。总而言之,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不能引起别人的重视和关注。时间久了,你可能会忘了这个人的存在。

归根结底,都是不善于经营自己的职场形象,生生把自己与周围隔开了一道墙。

经常与人聊天,拉拉家常,带点小礼物的同事,是不是人缘要好许多?经常在领导身边出现的人,是不是往往比较讨领导欢心?当然,不是鼓励溜须拍马,露脸也要讲技巧,比如吃饭时的礼貌招呼,电梯里的寒暄问候,会议上的相视一笑,某次活动中的出色表现……只要你不再低头走过,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当然,“多看效应”并非万能钥匙。它发挥作用的前提是,首因效应要好,即给人的第一印象不是很差。如果第一印象就很差,那么见面越多就越惹人讨厌,“多看”反而让人“多厌”,那就得不偿失了。所以,一切的前提还是认清自己,理顺了,再拿给别人看。

关节点:多看效应

越熟悉的东西越喜欢,越是亲近的人越觉得赏心悦目,简而言之就是,看得越多越喜欢。

与人们惯常以为的“喜新厌旧”相反,看的次数增多反而增加了喜欢的程度。

露脸也要讲技巧,比如吃饭时的礼貌招呼,电梯里的寒暄问候,会议上的相视一笑,某次活动中的出色表现……

篇5:给孩子一个“破坏”的机会

在我看来, 拆玩具正是聪明孩子玩玩具的表现。许多富有创造性的孩子并不满足表面的摆弄、按规范操作, 他们更大的兴趣是通过“破坏”玩具, 从中了解它的内部结构和原理。儿童的这种“破坏行为”都是有原因的, 即孩子头脑中有疑问。如:“青蛙为什么会跳?”“小猴是怎么翻跟头的?”……孩子观察到许多非常奇妙的现象, 继而会产生许多疑问, 他们希望能尽快找出答案, 所以不知深浅地拆开了玩具, 甚至家中的贵重物品。孩子的这种“破坏行为”正是他们探索世界的开始, 也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如果父母为了爱护玩具, 不许孩子任意摆弄玩具, 这个玩具对孩子来说就失去了许多重要意义, 不仅会压抑孩子探索世界的兴趣, 而且会扼杀孩子的创造性潜能, 孩子所失去的价值远远超出了玩具的价值。不明了这一道理的家长常常本末倒置, 只知心疼玩具, 却不痛惜孩子能力的丧失。

这种对孩子智慧潜能的摧残, 还表现在对孩子问不完的“为什么”的厌烦以及强行中断孩子感兴趣的活动, 不许孩子做一些违反规则或出格的事等等。那么, 做家长的应该如何对待及引导孩子这种“破坏性”行为呢?

1.了解孩子“玩”的真正意义所在。

其实, 玩也是一种学习方式, 孩子在玩中学习、增长知识、培养能力。许多父母不了解儿童玩的特点, 认为孩子游戏是不务正业、不增长知识、浪费时间, 甚至将大人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只让孩子学习课本上的东西。这种做法使孩子的活动范围过早地局限在狭小的领域里, 强化他的思维定势, 影响了儿童智力的开阔性与广泛性, 特别是创造潜能的发展。

2.为孩子选择适当的“玩具”。

首先, 让孩子知道哪些玩具可以拆, 哪些不能拆, 贵重物品、带电等危险物品都不能拆。其次, 要为孩子选择可拆装的玩具。家长在选择玩具时, 要以是否能开发孩子智力、锻炼孩子动手能力作为选择标准。另外, 家长可以将家里准备淘汰的东西让孩子去拆, 如坏钟表;还可以给孩子买一些组合模型, 如拼图等。

3.引导孩子将拆开的玩具组合起来。

当孩子组装完一个玩具或物品时, 他们会体验到巨大的成就感, 了解到玩具的内在价值。通过玩具组装孩子不仅可以学到知识, 增强自信与探索欲, 也会知道珍惜玩具。同时, 将拆坏的物品重新组装好, 可以纠正孩子的破坏性行为, 使知识教育与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4.不要限制孩子自由玩耍。

我们的父母常常对孩子处处不放心, 特别是对那些有拆玩具“前科”的孩子, 更是严加管教, 一旦发现孩子有“越轨”行为就严加制止。看见孩子玩泥沙, 就训斥他们把衣服和手脚弄脏了;看见孩子爬树, 就生怕孩子摔坏了……其实孩子正是在玩耍过程中随心所欲地拓展着自己的想象天地。所以, 父母应放心大胆地让孩子突破常规地玩, 给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 让孩子自由地想象、自由地创造, 使其获得父母常常不能给他们带来的知识与独立操作能力。

兴趣是孩子潜能的显示器, 也是培养孩子智慧与能力的营养品。只要父母正确认识, 创造良好的条件, 加上合理的引导, 可能在孩子拆装玩具的过程中就塑造了一个未来的工程师, 在玩泥沙的过程中就培养了一个未来的建筑师……

篇6:领导要给人成长的机会

“我授权给下面,他们不知道怎么做,也不知道能做成什么样子。到头来,一塌糊涂,还得我去善后。真是劳民伤财,还不如不授权呢?”

“不是我不想授权,是火候没到,下面的人能力不够,授权后可能还要我重新去做,等什么时候他们的能力达到了再授权吧。”

……

不少领导把事情交给下属。一边交代得很仔细,一边又怀疑对方能力。担心下属在工作中“出事”或拿不到成果。于是,不是在被授权人的工作中“频频支招”,就是把权力收回,使得被授权人手足无措。这就好比母亲担心孩子碗刷不干净,被子叠不好,衣服洗不干净是一个道理。这个时候,有的母亲会指点孩子,有的母亲则让孩子放弃,自己直接去操作。

其实,所有的害怕都是自我想象出来的,都是不存在的。如果在授权方面,你一直畏畏缩缩,那么你的团队永远不可能有所成长。

企业管理界有一个古狄逊定理说:一个累坏了的领导者,是一个最差劲的领导者。领导者的本事不是自己做成多少事,而是能让别人做成多少事。

我的一位好朋友在中国服饰界风生水起,独树一帜。这家有着30年历史的企业是她辛辛苦苦创建起来的,她事必躬亲,甚至很多日常性的工作都被披上“重大工作”的外衣,非亲自操刀。下属一见她,事无巨细全要汇报,连请假、客户投诉这样的小事也找她。她成了名副其实的“救火队长”,一个全公司最忙的人。她每个月有大半时间出差在外,整日疲于奔波,回公司后,很多事情都等待她处理。在上完“总裁执行风暴”课程后,她立刻和总经理召集所有中高层开会,重新调整了组织架构,让每个管理者明白自己的责任在哪里,遇到问题自己解决;公司所有项目开始之前,相关责任人必须签订责任书。不仅如此,对于工作上的事情,一旦授权下去,就充分信任下属。短短几个月下来,她觉得轻松了很多,很多事情并不需要自己亲力亲为,也不需要自己重做,她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规划企业战略发展方面的大事,在服饰上吸取西欧版式精华,坚持“做精品休闲男装”,走上国际化道路。

领导对下属能力的担心根本就没有必要:如果他可以培养,而你却不给他独立解决问题的锻炼机会,那是你用人失败;如果他不可调教,那你更失败,因为你根本不该选择这样的人。其实,下属一些小的失误并不影响大局。给人成长的机会,当下属出现“偏差”时,作为领导,应该站在高处给予点拨,毕竟新手上路要扶一把、送一程,否则他永远也成长不起来。

篇7:给学生一个机会,还你一个奇迹

关键词:教育案例,创业生涯,提升

看到身边年轻职校教师为了成功融入班主任工作队伍中来,在职校“招到学生、留住学生”是永恒的话题,回想起自己一路走来的历程,有这样一则教育案例想与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有那么一点点共鸣。

一、案例背景

在两年前,笔者担任某汽车类班级的班主任。开学伊始,班里的小杰同学很快就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大扫除时他就展现出比其他同学成熟的一面,能带领本组同学合理分工,团结协作完成劳动任务;再有,他思维敏捷,对笔者布置的每一项工作都能产生共鸣,且积极主动完成。因此,笔者委派小杰担任临时副班长。但过了开学初期的新鲜感后,小杰隐性的一面就逐渐表现出来。比如:一次周末,小杰未能按时到班,电话联系其家长,母亲说小杰下午已经离家去学校,后经过多方寻找,发现小杰在县城已工作的初中同学租住的宿舍内玩网络游戏;某次计算机实习,实习老师发现小杰未到实习场所,后经过寻找发现其想逃避指法练习而躲在篮球场上观看其他班级学生上体育课;有部分同学通过周记反映小杰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语言粗鲁,方式简单、粗暴,伤害不少同学的自尊心,同学关系不和睦。

通过与小杰同学交流,与家长沟通,同学侧面了解,多渠道,多途径,笔者对其基本信息有了重新认识。小杰同学原已在江南某汽车专业学校就读过高一,后因殴打其他同学致伤被学校劝退。事后,家长通过初中班主任介绍到本校高一读书。其次,小杰父亲为某建筑公司项目经理,常年在外;母亲为纺织企业车间主任,一天上12小时班;爷爷前段时间刚从乡镇企业管理岗位退休。家庭条件在当地所处上等,但从小父母工作压力大,在家时间短,所以他大多数时间和奶奶生活在一起,所受隔代关爱较多。当然,这次家庭和本人都想通过新的学校,告别过去,重新开始,为人生谱写新的乐章。

二、教育措施

针对小杰特点,笔者有计划地采取了一些措施:

第一步,明确方向,规划人生。针对小杰同学具体情况,笔者到图书馆借阅了部分成功人士的自传书放在办公桌上,课后主动约他到办公室,从他的理想引出比尔盖茨、李嘉诚等著名企业家,并适时向他介绍自传书,并要求下周要及时归还。当小杰同学归还图书时,笔者有意询问其实现理想的途径,并适时在班级开展高一专题教育———《我的创业生涯设计》,引领全体学生合理分析自己特点,扬长避短,提出自己长远目标以及实现该目标的具体步骤及措施,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拟定每个阶段需要做什么。利用课余时间,逐一与学生推敲创业计划实施的难度与可行性,逐步完善,力求完美。小杰同学的创业计划比其他同学的目标更实际,措施更明确,并代表班级参加市举行的职校创业生涯设计比赛,获得二等奖的优异成绩。

第二步,耐心辅导,稳步推进。通过笔者多次对小杰的肯定与帮助,小杰同学对笔者逐渐信任。但是,小杰同学仍有令人担忧的地方: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和周围同学嬉闹;班级工作偶有情绪化;对老师的批评偶有顶撞行为等。虽然改变不良习惯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必须迅速,否则会影响最终效果。于是,笔者再次做了充分的准备后,利用晚自习与小杰同学进行了一次更深入的交流,肯定他的长处及对班级的贡献,引导其认识自身不足,让他明确:1.人生是短暂的,不能在同样的地方摔两次跤,且没有多少时间留给他去探索,过去的历史不能重演。2.老师和家长都没有、也不会放弃你。在班主任眼里,你相对其他同学多上了一年学,阅历更丰富点,应比其他同学更能理解班级管理工作,你一定会带领其他同学共同进步。3.人生坎坷,遇到挫折,要学会调适自己的心理,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生活的风风雨雨。4.身正言顺,这样你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班级工作是你施展自己才华,实现自己抱负的实验性舞台,这样你才能在以后工作中少走弯路。每一次班级活动,笔者都有意地选小杰同学做小组长,让他品味成功的喜悦。逐渐,小杰同学找回了自信,努力去品尝学习生活中的乐趣,工作积极主动,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同学诚恳待人,积极为老师分忧解愁。同学和老师已经完全接纳了现在的小杰,母亲多次在电话家访时反映亲戚朋友表扬小杰同学的进步,最后在高二班委会改选时,他一举击败班级其他候选同学,当选为班长。

三、思考提升

职业高中阶段正是学生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和转型期,有些学生遇到挫折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处理。作为新时代的班主任,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给他们提供真诚的帮助。班主任与学生相处亦师亦友,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善待每一位学生,要用科学的态度、发展的眼光和合理的方法帮助学生去跨过成长过程中的坎坷。

1.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勤下班、多观察,努力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发展定型阶段,有较大的可塑性和矫正的可能性,班主任要努力寻找并及时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赏识激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2. 班主任工作要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重视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并加强学生耐挫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勇于担当。班主任工作还要学会换位思考,捕捉学生心理特征,心理辅导更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篇8:给人一个改错的机会

那时,我还在非常努力地练习写诗歌,我细读了能在图书馆找到的所有欧美及华人诗歌,还在一本练习簿上练写了数百首长长短短的作品,我把它们工工整整地誊抄在稿纸上,分别投寄给几乎所有国内的文学杂志。八分钱的邮票费在当时的复旦可以买半块猪排,四年里,我省下上百块猪排去实现我的诗歌梦,结果是,一直到毕业那天,我从来没有在正式刊物上发表过一首诗歌。

王尔德说,除了才华,我一无所有。

这个世界一定是有天才存在,否则,你很难解释从来没有谈过恋爱的张爱玲怎么能写出《第一炉香》,为什么是一位叫爱因斯坦的土地测绘师发现了相对论,有人对过去二十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进行了一个统计,他们发表得奖论文的平均年龄是37岁,他们中的很多人应该是天赋异禀。可是,绝大多数的人应该跟我这般,资质平凡,际遇寻常,在万千众生中挣扎着放出一点微弱的灵光。那么,才华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到底占去了多少的权重?

三宅一生被认为是日本战后最有才华的服装设计师。1973年,35岁的三宅一生第一次参加巴黎时装展,带去了“一块布(A-POC)”的新设计概念,从此成为标志性人物。可怕的是,从此以后,三宅一生每年都会去巴黎参加两次发布会,四十多年来,从未中断。

时装设计被认为是一个只与天才有关的疯狂职业,但是,每隔半年就要向世界证明一次自己,这应该只与偏执性的毅力有关了。在三宅一生看来,一年参加两次发布会,就好像是定期去医院做全身检查,既考验设计师新的想象力,同时又考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贯性,“每年两次,我都要证明我的创造力,证明我还立在当下。”

1996年,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作品,它的印刷量是6000本,其中的三分之一还是被我送出去的。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要求自己每年写出一本书,到今天,这个“自我约束”已经长达二十年。写作一本财经作品,从酝酿选题、收集材料、形成结构性观点及最终成稿,一般约需两到三年的时间,而每年写一本书,便需要同时开展三个以上的选题准备,在这个漫长而枯燥的过程中,比才华更重要的,是规划、时间管理,以及足够的耐心和体能的储备。

在我看来,这个世界上最不可靠的能力便是才华,它若只是激情或灵感乍现,则只可能短暂地燃烧。才华是上帝给人的一个礼物,却也同时是一个惩罚。才华会让一个人变得缺乏韧劲,不乐意有艰苦而持续的投入。自我的智力上的优越感,会让他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所有的获得都是理所应得,从而不懂得对平凡人的感恩。有才华的人往往会被各种诱惑所缠绕,在一次次的选择中虚耗岁月。尤为可怕的是,才华让人脆弱,对挫败没有自我嘲笑和化解的能力。

篇9:学校要给学生一个犯错的机会

为什么在这种大理石地面、白净的墙壁、不锈钢栏杆镶嵌的环境中,还会出现与此极不和谐的画面?在周末的行政例会上,他首先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再次恳请班子成员就这一问题献计献策。

声音一:取消小卖部。小卖部占用了几个人,管理费用高,管理难度大。特别是它给学校的环境卫生带来了不少麻烦。况且,学校小卖部有零食卖,学生就有吃零食的欲望,他们就会编造各种理由向家长要钱。还有一些学生不吃饭,只吃零食,对身体发育也不好。

声音二:只进学习用品,不进零食。建议小卖部进货时,只进一些文具、生活用品方面的东西,不再进零食。这样既减少了每天打扫卫生的工作量,又有利于校园的环境保洁,两全其美。

声音三:设一个“吃零食区”。吃零食,确实对身体无益。但是,一刀切地用“堵”的办法恐怕也行不通的。即便是我们能完全阻止学生在学校小卖部买零食,但他们还可以在礼拜天回家时买好,返校时带到学校,所以彻底禁止学生不在学校吃零食的确有困难,所以,建议将校园设为“无零食区”,将教室、寝室、小卖部设为“吃零食区”。学生吃零食只能在教室、寝室、小卖部三个区域内,推行自主管理。

校长听了与会人员的发言,不时地频频点头。他觉得老师们的分析和建议,都能站在不同的角度,深入剖析问题的两面性,既看到了现象,又看到了本质。究竟怎么办呢?他决定在星期一升国旗时,进一步征求同学们的意见。

周一升国旗。校长对同学们说:“同学们,大家知道,我们学校办学理念是什么吗?下面一个男生大声地说:“宣传栏里有啊,‘让更多的学生在更优的环境中更好的发展!’”

“很好,看来这位同学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校长接着说:“是啊,环境对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很重要,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大集体。可是,现在学校在环境卫生方面遇到了困难:我们在大会小会上多次强调,不能随地乱扔垃圾,但是还总是有少数同学做不到。大家下去不妨留意一下我们的校园,看看哪些地方食品袋、饮料瓶、卫生纸之类的丢弃物最多?为什么这些地方最多?”

“有人说‘这就是零食惹的祸!’。他们建议学校小卖部不再进零食了。不进零食,行不行?进零食了,又怎么管理?今天我在这里征求全体老师和同学们的意见。每一名同学都发表自己的看法,将你们的建议写好交给班主任或者直接投入校长信箱。”

接下来的几天,来自班级和信箱的建议如雪片飞来。周五,校办室将所有的建议一一进行了细致统计和查看。校长在周末降旗时当众公布了收到建议的情况。“同学们,下面我把周一布置的‘关于进零食问题讨论’情况给老师和同学们汇报一下,全校应到学生676人,本次收到建议513条。经校办统计,支持不再进零食者26张,他们一致认为,吃零食既花钱又污染环境,建议不让零食进校园;反对不再进零食者487张,他们大多认为,饿了吃点零食是可以的,只要每个人把自己管好就行了。因此,我们决定采取大多数同学们的建议:在校园设为‘无零食区’,教室、寝室和小卖部设为‘吃零食区’,并且实行自主管理模式,由同学们自己管理自己。大家同意吗?”异口同声的回答响彻在校园上空。接着,校长宣布安福寺中学校园“无零食区”正式设立。接下来的几个星期,值周老师反映,楼道内、校园里确实很少再有废弃食品袋之类的东西了。

篇10:为孩子营造一个改错的空间

活动开始了,孩子们纷纷捐出自己的零花钱。活动结束的时候,一群学生涌到我的办公桌前,七嘴八舌的告诉我;小A没有捐款,是因为小A的捐款钱在中午上课之前被班级的同学拿去了,并提供了几个“嫌疑”对象,叫我马上搜查,以免“赃款”转移。

唉,真是让人头疼。当班主任十几年来,让我感到最棘手的班务工作就是处理学生失窃事件。由于“嫌疑人”是学生这个特殊身份,又不能以公安机关的办案方式来解决,只能是重在“治病救人”,找回钱物。但这样又容易使“嫌疑人”蒙混过关甚至再伸“黑手”,失窃学生愤慨难平,学生之间相互猜疑,进一步导致班风受污,会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这能不叫我心烦吗?

一打上课铃,我便调查起“案件”来,经过仔细调查,目标锁定在班级的几个男孩子身上。我并没有采纳学生的建议——逐个搜,而是要求每个学生和我对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更何况孩子的眼睛里是藏不住秘密的。

我的目光从一个个孩子脸上扫过。此时,教室里安静极了,连空气也紧张得快要凝固了。时间一秒秒过去,孩子们大气都不敢出。当我的目光扫到坐在教室东北角的小B时,还没有来得及捕捉到他的眼神,他却马上把目光闪开了,脸也一下子涨红了,随即低下了头。凭经验,我断定拿小A钱的同学应该是他,当他再次抬起头的时候,我愕然了。他的目光里充满了惊恐,充满了害怕,本来被课前冻的通红的小脸也由于内心极度的痛苦,极度的恐慌而变得苍白。怎么办?经验和许多的案例告诉我,此时如果把他揪出来,失窃事件有可能就水落石出了,但却会毁了小B同学。因为这将成为他永远抹不去的污点,会影响他的一生。这对他而言是一个多么大的伤害。不能这么做 ,这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所不相悖的,虽然,在成长历程中,有些学生有时会走一段弯路,人性中的真、善、美暂时的缺失。然而,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职责是教育学生,尽可能把所有的学生导向真、善、美,而不是惩戒。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告诫我们:“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思前想后,我决定用爱去洗涤小B灵魂中的污点,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搭建一个改错的平台。苏霍姆林斯基不是也指出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更强。”于是,为了不让其他学生察觉,我赶紧把目光扫向另外的同学。

当我和其余的同学对视完以后,我立即从钱夹子里拿出了80元钱给小A,好让他不要再着急。就在他们面面相觑的时候,我郑重的宣布:“班上谁也没有丢钱了,当然也就不存在有人偷过钱。只是有人现在欠老师80元钱,因为刚才下课的时候他纯洁的心灵打了一个盹,是钱的诱惑,使他一时冲动做错了事情。我相信这位同学一定能把钱找回来还给老师。找回多少就给老师多少。如果不好当面说也可以悄悄地放在我的抽屉里,我会替你保密的。不过,请这位同学记住:80元钱不算什么,但诚信却是你人格的试金石。只要勇于认错改错,你就是好孩子。你什么时候改错了,你的人格也就得到了完美。”说罢,我就向小B投去了宽容、期待的目光。

下午放学以后,班级的孩子全都离开了教室,只有我还在教室里批改作业,这时,小B同学不知道从哪里冒了出来,来到我的面前:“老师,我错了,这是我拿小A同学的钱,我只拿了15元,还有的被……”孩子你不要说了,老师相信那个同学也会和你一样的!“原来,这个孩子他家是农村的,家庭条件比较差,父母在街上做一点小生意,孩子特别想在班级中得到老师的夸奖,所以就……我和那个孩子交流了好多,从他的谈话中看出来他是一个非常懂事聪明的孩子,我怎么忍心伤害他?”事后,我用同样的方法,教育帮助了其他两位同学。通过这件事以后,班级里再也没有丢失过东西,大家跟没有发生过那件事情一样,个个活泼、开朗。还有同学经常拾到东西交德育处,受到学校表扬。

教育的功能在于引导、纠偏和提高。对于这些犯错误的学生,教育者既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又要使之受到教育。有一种观点,我很赞同,就是说:“错误,也是一种资源。”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教育理念。作为老师而言,能宽容学生就是热爱自己学生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尤其是我们小学老师,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活泼,对一切又充满好奇心的祖国的未来,在他们的生活、学习上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而当出现错误的时候,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学生的道歉与认错,而是老师你以一种怎么样的心态去对待。老师的心态决定着学生对错误的接受程度和认识程度。所以我认为,当我们的学生有了错误,尤其是在学习,生活上出现了错误的时候,老师在发火时请自己先做个深呼吸,平静自己的心情,用宽容的心去对待。我挺庆幸自己当初用爱和宽容为孩子营造了一个改错的空间,否则就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

上一篇:奔马图演讲下一篇:老狼老狼几点了小班体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