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读后感

2024-05-02

定风波读后感(精选8篇)

篇1:定风波读后感

定**

1三月七日,沙湖2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3,余独不觉,已而4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119

7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弟弟苏辙。词句注释

⑴定**:词牌名。

⑵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⑶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⑷已而:过了一会儿。

⑸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⑹吟啸:放声吟咏。⑺芒鞋:草鞋。

⑻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⑼料峭:微寒的样子。⑽斜照:偏西的阳光。

⑾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⑿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白话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篇2:定风波读后感

这首词展现了苏轼被贬黄州时的基本心境:泰然、旷达,自解、思“归”。我们当以字词句意为立足点,意境理趣为突破点,反复吟咏,体会其疏朗刚健之风、旷达深邃之境以及深刻透辟之人生哲理。【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句,感知本词内容。

2.反复咏诵,体会本词意境和作者胸怀。

3.探究本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教学模式】

咏诵式自主探究式读写结合式

咏诵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有针对地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的精美诗词,领略词句中的音韵和谐之美,熏陶渐染,形成和积累丰富的语感,并以此基础上体会文本的内涵。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质疑、探究、归纳、整合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学习愉悦的方法。【教学过程】

诗词和作者经历导入:

师: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一生宦海沉浮,他被贬到杭州的时候,写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被贬到儋州时写道“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渺茫”;被贬到惠州的时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被贬黄州时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看出,苏轼的心胸与境界,旷达与乐观。

师:今天我们学习苏轼一首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他的诗词,一起走近苏轼,走进他的《定**》。

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赠刘景文》

2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南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说说你从这些诗句中读出了什么?

生1: 第二首表达了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生2:第一首表达了孤傲高洁,乐观向上的精神,生3: 第三首他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诵读感悟整体感知

师: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词人情感,把准词的缓慢轻重,抓住关键词句,感知本词内容。

(学生先听范读,然后自由诵读,展示诵读,教师指导)生:读

师: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教学实录

牡丹江第三高级中学

王馨婵 师:小序在全词中的作用?删去有何影响? 生1:交代时间、地点、事件及写作缘由。师:词中写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生1:沉着。生2:通达。生3:随遇而安。生4:豪放

师:自主探究品味语言,学生之间自己去探究、发现、质疑,归纳、整合。“莫听”为何不是“不听”?

“穿林打叶声”写出风雨什么状态? “何妨”是什么意思?

“吟啸且徐行”是雨中漫步,且歌且行吗?

“竹杖芒鞋”为什么“轻胜马”?“轻”是指行走轻快吗? “谁怕”与“怕谁”有什么不同?你能想象“怕”什么? 学生自主探究生成 生1: 生2: 生3: 生4: 生5:

“吹酒醒”说明词人曾喝过酒,说明前文的行为是属于什么状态?这与“微冷”有什么内在联系? “微冷”仅仅是酒醒后的内心状态吗?

“斜照却相迎”映照词人什么心态?有人认为这是很经典的情景交融的句子,应作如何解读? 雨过天晴,词人为何还要“回首向来萧瑟处”?“萧瑟处”仅仅是泥泞的沙湖田中吗?“萧瑟”有的版本写成“潇洒”,你认为哪一个词更好/

“归去”,归哪里去?是沙湖田园还是江海之上还是归于自我?为什么?与“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是一样的归去吗?“归去”后的标点句号好还是叹号好,为什么?

“也无风雨也无晴”,而小序中有“道中遇雨”“已而遂晴”,如何理解“风雨”晴“?联系上下句,表明词人一种怎么的人生情怀?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鉴赏《定**》这首词的关键,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

读到“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会想到谁曾有过类似的归去?他们的归去一样吗?

篇3:苏轼《定风波》阅读体会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 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词《定风波》是新课改后新增入必修四的一首词。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的作品, 记叙的虽说只是出游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 但从中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 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

在某个天朗气清的日子, 苏轼和几个朋友一起去郊游, 正兴起, 却下起了大雨, 同行的人皆抱怨天公不作美, 狼狈不堪, 唯独苏轼, 听着雨打竹叶声, 哼着小曲, 凭着竹杖芒鞋, 悠闲地走着, 任他风雨漫天, 乱云飞渡, 我自怡然自得。于潇洒镇静中透出几分倔强。

当料峭的春风将他的醉意吹醒, 已是雨后放晴, 前面山头的夕阳普照, 好似在招手欢迎他。回头望望刚才遇雨的地方, 真是晴雨无常啊!最后, 苏轼将整首词落脚在一个字———“归”上:回去吧, 不管风吹雨打也好, 阳光明媚也好。全词就此戛然而止, 可是读者的思考却还在继续, “归去”, 苏轼究竟想归向何处?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 首先, 我们要明确, 这首词大量使用了象征的手法。“雨”象征困境, “晴”象征顺境, “乍雨还晴”象征人生的变幻无常, 而“萧瑟处”则象征人生危难处, 暗指苏轼自己所经历的宦海风波。

有一句话说: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还有一句话说:人生就是躲 (淋) 一场雨的工夫。相形之下, 后者要比前者积极、主动。因为其中蕴含人应该主动掌握自己的命运的道理。然而面对人生的风雨, 苏轼又是如何抉择的呢?他没有躲雨, 他说风雨皆无, 他淡化了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一切都像没发生过似的, 本无风雨, 何来晴明?这就大大超出了凡人的境界了。一个沉着、豪迈、通达、随遇而安的苏轼就这样展现在读者面前。

他不惧怕任何风雨, 也不在乎阴晴多变, 一心只想归去。回首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浮沉, 反思的结果仍是———归去!伟大的灵魂在艰苦的跋涉, 无声的探索, 无歌无喜, 无风无雨。阴晴可以等同, 成败荣辱又何足挂齿, 利害得失更可一并泯灭。

诗人用象征的手法, 写出了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 自己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 在穿林竹叶声中吟啸徐行, 不避崎岖, 走入安宁, 走入心灵的坦途, 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自己崭新的位置。

苏轼还曾在词中写道,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吾乡何在?在心安处。人生像什么?苏轼回答“应似飞鸿踏雪泥”, 一切皆为偶然, 何必太较真?余生该如何度过?“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去哪里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 心灵的超脱。

苏轼与李白不同, 李白一辈子也不明白这个社会是怎么回事, 他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所以他是谪仙人。苏轼与曹操也不同, 曹操要的是天下归心, 而他却要自归于心。

他为何不躲雨, 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 人生就是一场雨, 无边无际, 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他要逃离的不是官场, 不是尘嚣, 而是人生。可是, 已经活在世上, 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 还是廊庙江湖, 对于苏轼来说都是“外部世界”, 本无区别。他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首词, 不禁让我想到现在很多的学生, 因为一点挫折而垂头丧气, 因为一件事不如意而郁郁寡欢, 萎靡不振, 这首词无疑给他们打了一针强心剂。其实, 重要的不是这个世界怎样, 而是我们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如果说以静制动, 无招胜有招是功夫中的最高境界, 那么笑对人生, 用乐观释然一切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凡事岂能尽如人意, 但求无愧于心”, 人生起起伏伏, 保持一颗从容乐观的心, 崎岖也会变坦途, 即使有再大的风再大的浪, 也会如蜻蜓点水一般恬静与淡然。面对现实世界的喧嚣与躁动, 我们需要的不也正是这种心境吗?

篇4:《定风波》赏析

苏轼聪明灵秀,才华横溢,二十岁就考中进士,深得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1]可是苏轼的仕途是坎坷的,他所处的北宋时期政局动荡,改革派和保守派斗争激烈。苏轼初任开封推官,写了不少策论,主张政治改革。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他上书反对新法,结果被外调,任杭州通判,后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摘出苏轼讽刺新法的诗句,告他“谤讪朝廷”,苏轼因此被捕下狱,这就是“乌台诗案”。获释后,到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当这样的一个小官简直是对苏轼的一种侮辱。苏轼连遭打击,一颗政治新星并未升腾起来。在黄州做小官,由于官微薪薄,他经常到田间劳作,种庄稼,以补养家糊口之不足。国之栋梁心系国家前途,身在黄州的苏轼路在何方?

四十五岁的苏轼经过艰难跋涉,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大道。《定风波》这首词让我们走进了大文学家苏轼的心灵世界。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此为《定风波》一词的小序,词人在去沙湖的途中遇雨,因没有雨具,同去之人皆显困苦窘迫之态,唯独词人不觉得狼狈。小序交代了作者创作这一首词的原因。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对自己说,不要听那雨滴打叶之声,放开男子汉雄浑的嗓音,长啸一曲吧,不要慌乱,不要急躁,在这风雨中,要照常沉稳地走好每一步。苏轼对自己说,这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和自然界的风风雨雨是一样的,不要怕打击,不要怕污蔑,这两句写出了词人独立坚定的人生追求。“吟啸”彰显了词人开朗、豁达的胸怀,“徐行”绘出了词人淡定、稳健的神态。“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词人手拄竹杖,脚穿草鞋,他自得于这样的打扮,说它比骑着高头大马还要轻快、自在、洒脱。我们仿佛感受到词人那种喜欢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情怀。任凭这风雨怎样肆虐,任凭这风雨怎样打击,他都能披着蓑衣在烟雨中前行,他无所畏惧,处之泰然。生活磨练了苏轼,他有了明确的生存目标,他有了坚强的生存意志,他有了正确的生存思想。“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喝了酒,在料峭的春风里,寒风拂面人渐醒,丝丝寒意入暖怀,那快要落山的红太阳普照着,洒下金光,像是迎接词人的晚归。那些打击、苦难、泪水过去了,苏轼紧握住的是眼下的时光,他心中涌动着热爱生活的滚滚激流,自得于当时的所处,满足于身边朴素的泥土、青青的芳草,还有醉人的红太阳,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杰出文学家的开朗的胸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过头来看看刚才所遇风雨交加的地方,信步而归,他说,对我来说,既没有雨天,也没有晴天,无论晴天、雨天,对我来说,都无所谓;人生路上,遇晴天也好,遇雨天也好,我苏轼都不怕;在京城做官也罢,遭贬处边远之地也罢,我苏轼不以官位浮沉而或喜或悲。他坚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他稳步向前,他豁达、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让我们由衷的钦佩。

词的上片明写词人所遇自然界之风雨,实质重点写人生之风雨,面对挫折,苏轼从容、淡定,镇定自若。词的下片写词人的人生感悟,刚才是风雨交加,转眼是斜阳相迎,宦海人生也如天气变化一样,变幻莫测,苏轼不受外物干扰,超然物外,执着于自己所拥有的生命绿洲,愉悦前行。

《定风波》写的是词人途中遇雨的小事,表现的却是该怎样对待人生政治浮沉的大事。《定风波》是词人直面人生冷静思考后的人生宣言书,是词人生命之舟的方向盘。所以后来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他都没有被打垮,都没有忘记自己喜欢的文学创作事业。可以说,文学创作事业是照亮词人人生征途上的一座高耸圣洁、光芒四射的灯塔,所以他活得充实、豁达,境界高远。在黄州贬所,苏轼还写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这样流传千古的不朽之作!

苏轼的仕途是艰难的、曲折的,他甚至被贬到了 海南岛的琼州,但他战胜了仕途的坎坷,成了一个生活的真正强者。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苏轼遇赦北还,他在渡海北行之前写了《澄迈驿通潮阁》,“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2]词人还是那样的热爱生活,还是那样的乐观。苏轼在广阔的艺术领域里辛勤耕耘,他在诗、词、绘画三个领域里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生命之树枝繁叶茂,高大挺拔!

注释:

[1]姚麒园主编.中学语文教师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2]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陶承良 安徽省天长市职业教育中心 239300)

篇5: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乌台诗案了结了。你的政敌为你在黄州画定了一方的窄窄的水土,判你一个“监视居住”,然后窃笑。看你不羁的灵魂如何沉默,看你傲岸的头颅如何低垂。

中国诗人的心弦的确如风中的芦苇,脆弱、敏感,更何况是你这位被贬谪的流放诗人呢!

不是吗?三月的一天,你与朋友走在通往黄州郊外三十里沙湖的半路上。一场不期而遇的雨突然袭来,没有挡风的蓑,没有遮雨的笠,更没有避雨的茅店,满耳只有风吹山林、雨打竹叶的声音。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同行的朋友一个个叫苦不迭,你却依然且行且歌,一双草鞋一竿竹杖跋涉在泥泞中。为什么你能如此从容,因为你刚刚遭遇过一场政治上的不测的风雨,你也不正是在气定神闲中一路走过来了吗?

不过,毕竟那些日子还是如梦魇般在你的心头挥之不去。春天来了,但温暖不是属于你的,料峭的风还是把你从酒神赐与你的微醺中唤醒了,于是你的触觉神经告诉了你两个字——“微冷”。

篇6:定风波 苏轼年谱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定**2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写作背景:

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为受到使苏轼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王巩北归,出柔奴(别名寓娘)为苏轼劝酒。苏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词中以明洁流畅的语言,简练而又传神地刻画了柔奴外表与内心相统一的美好品性,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抒发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

苏轼年谱

宋仁宗景佑三年丙子(1037)一岁。苏轼生于四川眉山县城纱谷行。时为十二月十九日,依公历推算,是1037年1月8日。

庆历二年壬午(1042)七岁。始读书。知欧阳修、梅尧臣文名。

庆历三年癸未(1043)八岁。入小学,师为天观道士张易简。

庆历五年乙酉(1045)十岁。听母程氏讲授《汉书·范滂传》,奋发有当世志。至和元年田午(1054)十九岁

娶四川青神县进士王方之女王弗为妻。

至和二年乙未(1055)二十岁

到成都,谒张方平。张待以国士。

嘉佑元年丙申(1056)二十一岁

与弟辙随父赴汴京(今河南开封)应试。

嘉佑二年丁酉(1057)二十二岁

春,与弟辙应试礼部,兄弟同科进士及第。深受欧阳修赞赏,谓“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是时苏氏父子三人名震京师。四月,母程氏卒于眉山,奔丧归里。

嘉佑四年己亥(1059)二十四岁

与弟辙及父洵再赴汴京,途中所作诗文为《南行集》。是年长子苏迈生。

嘉佑五年庚子(1060)二十五岁

至京。授河南福昌县主簿,弟辙渑池县主簿,俱未赴任。

嘉佑六年辛丑(1061)二十六岁

参加制科考试,中第三列三等。除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十一月与弟辙别于郑州,作《和子由渑池怀旧》。十二月到任。

嘉佑七年壬寅(1062)二十七岁

在凤翔。春,赴宝鸡、虢、郿、盩屋四县减决囚犯。

嘉佑八年癸卯(1063)二十八岁

在凤翔。始识陈慥。慥为新任凤翔知府陈希亮第四子。

英宗治平元年甲辰(1064)二十九岁

在凤翔。与文同订交于歧下。同字与可,善画竹。十二月罢凤翔任,赴长安,游骊山。

治平二年乙巳(1065)三十岁

正月还朝。判登闻鼓院,直史馆。五月,妻王弗卒于京师。

治平三年丙午(1066)三十一岁 在京师。四月,父苏洵卒。

治平四年丁未(1067)三十二岁 与弟辙护父丧返川。

神宗熙宁元年戊申(1068)三十三岁

十月,续娶王弗堂妹、王介幼女王闰之为妻。冬,与弟辙携家赴汴京,途中在长安度岁。

熙宁二年己酉(1069)三十四岁 二月还朝,在京任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是年王安石始行新法。

熙宁三年庚戌(1070)三十五岁

在京师。弟辙以议新法忤王安石,自三司条例司属官出为陈州学官。第二子苏迨生。

熙宁四年辛亥(1071)三十六岁

春间,自判官告院改权开封府推官。上书神宗,论朝政得失,忤王安石。四月奉命通判杭州。七月出京,赴阵州见苏辙,初识张耒。九月与弟辙赴颍州谒欧阳修。十一月到杭州任。作《游金山寺》、《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戏子由》等诗。

熙宁五年壬子(1072)三十七岁

在杭州。冬间,赴湖州相度堤岸利害,晤湖州太守孙觉。作《吴中田妇叹》、《山村五绝》等诗,反映民间疾苦,有所托讽。少子苏过生。

熙宁六年癸丑(1073)三十八岁

在杭州,行部富阳、新城,始识晁补之。协助陈襄修复钱塘六井。在常州、润州赈饥。作《法惠寺横翠阁》、《饮湖上初晴后雨》、《山村五绝》等诗。

熙宁七年甲寅(1074)三十九岁

在杭州。纳妾王朝云。行部至于潜,识诗僧参寥。十一月改知密州。是年郑侠上《流民图》,王安石罢相。

熙宁八年乙卯(1075)四十岁

知密州。重葺超然台,作记。作《江城子.记梦》,悼念亡妻王弗。二月王安石复相。

熙宁九年丙辰(1076)四十一岁

在密州。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十二月以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移知河中府,离密州。是年王安石再罢相,不复出。

熙宁十年丁巳(1077)四十二岁

改知徐州。四月到任。七月河决澶渊,亲率军民防洪,徐州得以保全。作《河复》等诗。

元丰元年戊午(1078)四十三岁 在徐州。建黄楼,重阳大会宾客。秦观来谒。与参寥游百步洪。作《九日黄楼作》、《百步洪》等诗。

元丰二年己未(1079)四十四岁

三月改知湖州。四月到任。七月御史李定等交章弹劾所作诗文言涉讪谤,被逮。八月下御史台狱。十二月出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元丰三年庚申(1080)四十五岁 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州守徐大受待之厚。初居定惠院,后迁城南临皋亭,筑南堂。作《梅花》等诗。

元丰四年辛酉(1081)四十六岁

在黄州。躬耕东坡。陈师仲自杭州来书,告以编成《超然》、《黄楼》二集。撰《易传》、《论语说》成。

元丰五年壬戌(1082)四十七岁

在黄州。筑“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两游赤壁,写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大江东去》。

元丰六年癸亥(1083)四十八岁 在黄州。参寥来访。

元丰七年甲子(1084)四十九岁

迁汝州团练副使。游庐山、石钟山。过金陵访王安石。年底到泗州,上表求常州居住。作《题西林壁》、《石钟山记》。

元丰八年乙丑(1085)五十岁

得神宗诏旨,允许常州居住。六月自常州起知登州。十月到任才五日,被召还朝任礼部郎中,迁起居舍人。

哲宗元佑元年丙寅(1086)五十一岁

在京师。自起居舍人升为输林学士,知制诰。对司马光尽废新法有所保留。是年王安石、司马光相继去世。

元佑二年丁卯(1087)五十二岁

在京师。因政见不洽,四上札乞外任,不许。

元佑三年戊辰(1088)五十三岁

在京师。因言遭新旧两党攻击,又连上札乞郡,仍不许。

元佑四年己已(1089)五十四岁

在京师。连章请郡,三月以龙图阁学士充两浙西路兵马钤辖知杭州军事。五月过南,都谒张方平。七月到达杭州任所。时方旱饥,疏浚茅山、盐桥二河,以工代赈。

元佑五年庚午(1090)五十五岁

在杭州。春夏间,疏浚西湖,建堤桥,即苏堤。秋,大雨,太湖泛滥,上疏请求救灾。作《赠刘景文》等诗。

元佑六年辛未(1091)五十六岁

三月被召入京,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还京时绕道视察湖州、苏州水灾。八月出知颖州军州事。

元佑七年壬申(1092)五十七岁

在颍州。春,疏浚颍州西湖。被命移知扬州军州事。八月以兵部尚书召还。十一月迁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

元佑八年癸酉(1093)五十八岁

在京任端明殿学士,左朝奉郎、礼部尚书。八月,妻王闰之卒于京师。九月出知定州军州事。

绍圣元年甲戌(1094)五十九岁

在定州。四月以讽斥先朝罪名贬知英州。未至贬所,八月再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十月二日到达贬所,时詹范守惠州。苏迈、苏迨归宜典,苏过与朝云同行。

绍圣二年乙亥(1095)六十岁 在惠州。作《荔支叹》等诗。

绍圣三年丙子(1096)六十一岁

在惠州。买白鹤观地筑屋。助修惠州东西二桥。七月,朝云病故。作《悼朝云》等诗。

绍圣四年丁丑(1097)六十二岁

在惠州。白鹤峰新居落成。子苏迈来惠探望。四月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属今海南岛)安置。五月遇弟辙于藤州。六月渡海。七月抵贬所,儋守中待之甚恭。

元符元年戊寅(1098)六十三岁

在儋州。被逐出官屋,在城南桄榔林下买地筑屋,名曰桄榔庵。潮州人吴子野渡海从苏轼学。

元符二年己卯(1099)六十四岁

在儋州。琼州进士姜唐佐从苏轼学。从惠州至儋州,除继续修改《易传》、《论语》外,又作《书传》十二卷。着《志林》,未完稿。

元符三年庚辰(1100)六十五岁

在儋州。五月量移廉州。施改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行至英州,得旨奉朝奉郎提举成都玉局观。年底越南岭归。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辛巳(1101)六十六岁

正月抵虔州。五月至真州,作《自题金山画像》诗。暴病,止于常州。六月上表请老,以本官致仕。七月二十八日卒。

篇7:定风波 讲稿

请大家默读《定**》,结合书下注释,弄懂字面意思。(学生默读、勾画。)找一个同学来为大家朗读一下。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学生朗读,纠正字音。)老师范读,现在请大家自由诵读作品,声音可以稍大一些。(学生自由诵读。)我们一起朗读一下。那么情感应该如何把握呢,当然对情感的把握是建立在对词作的了解的基础之上,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词,究竟透露出什么样的情感呢。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这首词主要是写苏轼遇雨后的感叹。提示一下,一件事情应该有时间、地点、经过等等。

大体上的经过就是苏轼与一些人同行,在途中遇雨,和他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他一个人有与众不同的感觉,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词。

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抓住了这首词前面的“序”的内容,词前小序大体上告诉了我们诗歌写作的背景。刚才我们说苏轼和一行人到沙湖,去干什么呢?

生:看田。

师:你从哪里得到的答案呢? 生4:注释中讲的。

师:很好。读一首诗词,小序和注释我们都不能忽略。作者到沙湖买田,买田干嘛?注释中还有两个字——“终老”,“终老”是什么意思呢?

生:养老,安享晚年。(这个是我们读小序里面所得到的很重要的信息)这里我们围绕词作前面的序大体上了解了一下这首词的基本内容。可是,有一个问题,苏轼写这首词,仅仅是因为在半路上遇雨,然后雨过天晴,所以通过词来表现自然界的风雨变化吗?(生:不是)如果不是,那么他到底为什么要写这首词,他要表达什么呢?(板书:风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到发生了什么事啊,天气发生什么变化?(下雨了)哪里可以看出来(穿林打叶声),雨下得大还是小?(大)用穿林打叶声来描写风雨声,很形象,给人以十分真切的感受。风雨来临是作者正在野外出游,身边没有雨具,一般的人在这样的境遇下一定很狼狈,会急于慌慌忙忙地去寻找避雨场所。事实也是如此,作者的小序就提到:“同行皆狼狈”。可是苏轼却一反常人之所为,没有一点惊慌狼狈之态,我们从这两句词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啊?从“莫听、何妨、吟啸、徐行”等词语可以看出苏轼处变不惊,笑对风雨。所以我们就在想苏轼心里在想些什么呢,不躲风不避雨,极富个性,但至少从这几个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从容不迫,悠然自在。(板书:不避眼前的风雨)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可以联想和陶渊明的对比。

明确:想象“东坡手持竹杖,脚穿草鞋,一袭布衣,漫步田间”,大家很自然地想到一个相似的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代表作《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完全一个农民的身份向大家阐述,可以看到这个举动和苏轼的上述表现是何等相似!所以刚才一说起“手持竹杖,脚穿草鞋,一袭布衣,漫步田间 ”还能荷着锄头的诗人大家就很自然的想到了陶渊明。再看一下这句话读来有点俏皮的味道,用东坡的话就是“别看我我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可是在这风雨横行的沙土路上,要比骑马舒服自在多了。”这不仅是东坡幽默个性的体现,也是他应对风雨的良方。在许多介绍苏轼的作品中,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尤为出名,书中对苏东坡作了这样的概括:“苏东坡最可爱,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这时他成了自然中伟大的顽童。”苏东坡的“童心”最突出的表现是对“人生的美”和“艺术的美”的执著追求。执著于“美感”的人,必须要有超脱之道,这样才能维持心理上的平衡。愈是执著,就必须愈是超脱。

赏析:“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重点加入对“蓑衣”的理解以及乌台诗案的历史背景。

明确:这是我整首词最喜欢的一句,没有之一。为什么呢?请大家来说一说。我先开个头,能不能这么理解’我有我的蓑衣在身,以后在自然界中遇到再大的风雨也不怕了?”“烟雨”就是指他人生中的那些坎坷。(加入他的人生坎坷路的介绍,重点突出乌台诗案。)无论他的人生困难有多大,遇到的坎坷有多少,他都不会因此而感到失落,而是坦然自若的面对。如“任平生”三字是指平生饱经风雨,早已听其自然。我有一蓑在身,任凭那平生的烟雨淋湿。他把他所有的坎坷都比喻为“烟雨”,可以这样解释。可是他身上有蓑衣吗?不是“雨具俱去”了吗?实际上是因为他心中有“蓑衣”。那么他心中的蓑衣是什么呢?(理想、人生态度。苏轼有一种乐观豁达、安然自适的人生态度。)他在遇到雨之后,同行“皆狼狈”,而他却能“不觉”,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这也暗示着此时虽然被贬,但是仍然对生活充满了积极的情绪,他在沙湖买田,希望在此安度晚年,生活有一个新的开始。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了,即使在他面前有再多的人生的风雨,人生的坎坷,人生的困难,只要心中的蓑衣尚存,只要我还饱有乐观豁达,安然自适的人生态度,那么再多的风雨也会被过滤。所以他面对人生的风雨也是从不躲避的。(板书:人生的风雨)对于人生的态度他是豁达乐观,特别是这一句读来有东坡的些许潇洒。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明确:这一句话里面有一个字很惹人注意,在古代诗歌里面经常出现——酒,原来苏轼在去沙湖之前喝了点小酒。那么,说道酒,大家很容易想起“愁”,喝酒是为了消愁,但是往往愁更愁,所以我们看一下苏轼的愁究竟是什么呢?——被贬黄州的哀愁。所以这个透露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苏轼被贬黄州之后,借酒浇愁,在酒中寻找他的日月乾坤,但是文中却几乎看不出他的些许哀愁,为什么呢?别人喝酒愁更愁,苏轼却很难让人看出他的愁,甚至根本就没有愁。——那是因为他顿悟了,他觉醒了,有句话叫“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因为苏轼是清醒的,所以再经风这么一吹,他便更加清醒了,古代的文人喝酒是常见的现象,来到黄州惊魂未定的苏轼,酒可以去消解内心的忧愁。被贬以后才清醒的意识到自己在官场上所做的是不对的,来到这里才有一种如醉方醒的感觉。但总的来说,苏轼酒量不大,稍许喝酒就容易醉,况且古人习惯上借酒浇愁,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甚至其他的一些诗文,我们就会知道苏轼是一个爱喝酒的人,所以林语堂说他是一个“酒量不大但是饮酒成瘾者”。

同时也写出了自然界天气变化之快,刚刚自己还在风雨中行进,现在迎着他的却是山头的斜阳了。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而政治舞台上的晴雨表也是升沉不定,社会上的政局犹如自然界的气候一样,变幻莫测。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意思很明了回头看看风雨吹落的地方,归去吧,风雨天气和晴朗的天气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差别。当然这里面的“萧瑟处”说的是回头看看自己坎坷的人生路,很不平坦,但是如今都走过来了,心中更多了一份坚定和豁达。但是有一个问题,“归去”究竟是归向何处呢?可不可以理解为官场,因为他看透了人生的风雨,所以他明白今后要如何在官场上立足,如何应对官场上的生活,所以是回归官场。不可,从开始可以看到作者苏轼到沙湖买田终老。就是说他准备在这里安享自己的晚年。显然 “归去”一词不能理解为回到朝廷。

可不可以理解为自然?看透官场险恶,一心回归自然。那么我们来看一下东坡这一生有没有真正地归隐过,有没有想陶渊明那样很彻底地回归自然啊真正地出世,逃离尘世,与外界隔绝呢?实际上没有,我们知道后来苏轼在被贬之后还陆陆续续被升迁和贬谪。先是司马光任宰相,升至翰林学士,二品大元,后来被贬惠州,最后再贬儋州,死前又被升迁。可以看到他的这一生都是在这样的日子里度过的,他可能想过归隐,但是真正为民为国谋福祉的信念却不允许他这么做,所以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说:“苏东坡一生并未归隐,也从未真正地归 田,但他通过诗文表现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比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归隐、归田的人更深刻、更沉重。他是一个真正的智者。”

那么我们现在把两个可能的答案都排除了,那究竟他要归向何处呢?哪里才是他的栖息地,哪里才是他的避风港,他的归属哪里呢?所以我们前面的第一个问题就能够得到解决了,苏轼心里在想什么呢,为什么不躲雨,在这里面我们可以找到答案,原来是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归”字贯串于词中,是词人精神世界的缩影。“莫听”“徐行”,拒风雨于身外,这种心安是归;“竹杖”“蓑衣”,这种退隐之思是归;“也无”,这种超凡拔俗也是一种归。有人统计,苏轼360首词中,归字出现100多次。或许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田园,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庙堂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是心灵天空的无风无雨。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板书:无风无雨的心灵的净空)因此特别是我们对这一句话的把握应该是潇洒自如,有心灵的超脱。让我们再次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林语堂《苏东坡传》篇末的一段话:“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呈形,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哲人已逝,诗卷长存。人生短暂,艺术永恒。”苏东坡给这个世界留下了诗,但为这些诗,他却付出了整个一生。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是这样概括的:“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用一句话或几句话说说他的人或他的词。教师示例,如“莫听风雨,我且徐行”、“ 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吟啸且徐行吧!”教师以自己化用的句子与学生交流。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当然仅仅靠我们刚才的几次朗读是不够的,现在大家花一点时间当堂背诵这首词。词中多次写到了雨——“穿林打叶”之雨; “一蓑烟雨”; “也无风雨也无晴”;前者写的是眼前自然界中的雨,后者写的是人生中的风雨,最后写的是他心灵的天空无风无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有什么样的情怀,持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豁达开朗,安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七、作业布置

1、朗读背诵《定**》

2、以《走近苏轼》为题写一篇随笔。

最后在朗读声中结束我们这堂课,读的时候要注意朗读的时候应当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附】板书设计:

穿林打叶 一蓑烟雨任平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

(眼前的风雨)(人生的风雨)(无风无雨的心灵的净空)

篇8:苏轼《定风波》的症候解读

苏轼写于元丰五年(1082)即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的第三年春天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主要含有悖逆症候(指看似荒谬有悖于生活逻辑却符合情感真实的现象)和含混症候(指作品中模糊不清的表述,一般是作者故意为之),下面试就此作一解读。全词(含小序)如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通过该词上片“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等字眼,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有意识地与外界环境抗衡。从苏轼的洒脱、从容里,读者可以发现其可爱的倔强。其实,他在极力调整自己的心态。这说明作者仍然在乎外物之变,表面上好像是外物不足以萦怀,而内心里却是执着一念、难以宁静。风声雨声的强劲之势,引起了作者的强烈反应,任凭作者怎么掩饰,还是留下了抗争的痕迹。心底波澜终难平,一腔幽愤究可哀!迫于无奈的作者只能以隐者、闲人的角色来遮蔽自己的用世之志,也只能以佛老思想的清静无为来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这种深广、持久的人生体验,阅历尚浅者很难与之共鸣,说不定还会被作者外在的实则又违心的言辞所迷惑,最终只知道用“旷达潇洒”的词语来分析作者的心境。如此一来,所谓旷达、潇洒、从容、淡定诸类词语的色彩将显得何其苍白!若如此解读文本,则很难抵达作者的内心深处。因此,有必要分析其文本的症候,进而探寻作者最真实的创作意图。

“竹杖芒鞋轻胜马”便是典型的悖逆症候,手拄竹杖,脚著草鞋,行走在崎岖的山间小路,怎么会比骑马轻快呢?这是悖于生活常理的。但,透过此一症候,我们得知个中之“轻”,实则是作者的轻松、闲适心态的真实反映。在作者看来,乡野闲人无案牍之劳形,无名利之纷争,的确是远胜于那些策马驰骋于污浊官场的达官贵人。是所谓“无官一身轻”!此时的苏轼虽有“黄州团练副使”的头衔,但这仅仅是一冷曹闲职,并无“签书公事”的权力,戴罪之身,落了个清闲。作者不能改变困厄的现实处境,那就只好改变自己的心态,随缘自适且悠闲。作者明确表示的“轻”,在我们读者看来,还是非常沉重而可悲的,有什么比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更悲哀呢?如果是心性平庸,那也罢了,反正造化常常是为庸人设计的;然而偏又是才情卓荦、极富理想的词人遭遇了“乌台诗案”之政治风雨的摧折,其内心果能风平浪静而无丝毫反应?他果真是物我两忘,遁入了逍遥之境?恐怕未必尽然。苏轼自己曾经说过:“处患难不戚戚,只是愚人无心肝尔,与鹿豕木石何异!”(《苏轼文集》卷五七《与赵晦之》之四,第1711页)他固然生性旷达,善于自我调剂,排解苦闷;但其心灵上的雾霾是很难彻底廓清的。闲适与旷达的表象,那是留给政敌们看的;痛苦与压抑,最终只能留在自己的灵魂深处。因此,透过“轻胜马”的悖逆症候,我们既可以看到苏轼的兀傲、旷达,还可以看到他的压抑、苦闷。这才是真正的苏轼。他的超出常人之处是善于为自己调制精神上的止痛膏,其所用药材便是老庄思想。作者始终在以隐士的角色来抵抗外在的影响,自然界有穿林打叶的风雨之声,他便故意用隐士的吟啸之声来表明自己的心志,在潜意识里,他把自己当成了“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陶渊明。“啸”历来是隐士或有归隐情怀者的行为举止,心有怨怼,发而为啸,乃“啸”之本意,后为名士借用以发抒苏世独立、高蹈傲然之情。作者的“吟啸徐行”也正是一种傲岸不屈的姿态,在大劫大难面前,他并没有倒下,而是兀自立在自己的内心抵御着外界的风风雨雨。回归内心的力量的确是强大无比的,“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作者长啸而出的震古烁今的宣言,有什么好怕的?我政治上的风雨经历得还少吗?这一路坎坎坷坷的,还不是走过来了?但这层意思,作者在词作中是绝不可能明确表达的,他一下笔便故意在“烟雨”(风雨)上运用了含混不清的表述,究竟是自然的风雨,还是政治的风雨?其实,在作者的意识里,早已将这两种风雨进行了巧妙的置换。这就致使“一蓑烟雨任平生”呈现出了悖逆和含混的综合症候。该词的小序中明明已说“雨具先去”,那这里的“蓑”从何而至?这便有悖于生活逻辑。分析此一悖逆症候,我们得知这是作者由自然的层面跳到了政治的层面来说事,即借题发挥说出心中无限事!作者从张志和那里借来“青箬笠、绿蓑衣”这一属于隐士的道具,表明对“风雨”的毫不畏惧。再者,这“烟雨”,从表象看,仿佛是眼前的自然界的烟雨,其实它仍是具有隐逸色彩的意象。这一含混症候已折射出作者的政治态度:贬谪生活并不可怕,看你们这帮巧以酝酿、无端生事的鼠辈小人(指搜寻作者诗句、罗织罪名的政敌),其奈我何?!我充其量做个生活在自己内心的隐士罢了!揣摩整个上片的口吻,作者也确实是旷达得豪气冲天,尤其是通过对悖逆症候和含混症候的分析,我们发现,这里已经透露了作者对政治风雨毫不在乎的在乎。简言之,上片实际上全是作者的醉中言辞,尽显其醉态、醉情和醉中之豪、醉中之真!试问,如果作者对自己的政治遭遇,真的不在乎的话,何以会寻春而醉、冒雨扶醉而归?

过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承上片而来,但已有明显的转折,春寒料峭,经风一吹,上片的酒意醉态皆已消散殆尽。这意味着作者的心态将有极大的改变。寒意让作者更加清醒了———先前的冒雨徐行以及“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言壮语多少有些作秀的成分,此即“不在乎的在乎”。现在是雨歇风起,乍觉微凉之际又“山头斜照却相迎”,些许暖意,不期然泛起。但作者并无太多的惊喜,他已从自然界的阴晴不定中参悟到这世间的祸福相因、仕途的或浮或沉,原本是如此平常。此时的作者真的是非常平静了,他的情绪已经没有了先前的亢奋激动,在清醒、冷静中,他开始反思。“回首向来萧瑟处”———这又是含混症候的表现,是回首此前冒雨徐行的经历,还是回首已经走过的人生道路?恐怕更主要的应在后者。作者不便明确地说出对仕途的认识,免得又惹出无穷事端,遭人暗算,因而采取了含混的表述策略。他的一言一行,仍在监视之中,是没有自由可言的。尤其是写诗作文须格外谨慎,由不得率性而为。作者反思的结果是“归去”二字。至此,苏轼的思想已进一步滑行至老庄。儒、佛、道三家思想在他那里始终是杂糅交融的状态,外界环境的变化将会导致其不同方向的“滑行”———这里,绝对不能说成某种思想变成了某种思想,其实,苏轼的佛老思想早在年轻的时候就已具备。那么,作者究竟要归向何处呢?结合其思想实际来看,不可能是故山之归,也不可能是田园之归,只能是心灵之归隐。作者在表述其反思结果的时候,也是非常模糊的,这仍是含混症候。该词多处出现含混症候,实际上说明作者儒家思想的根基是不可动摇的,即其用世之志只是暂时被遮蔽而已。作者表示欲回到自己的内心深处,那里才有可能“也无风雨也无晴”。从客观的角度看,自然界肯定是“也有风雨也有晴”的;但是,从主观的角度看,却可以相反。因为你可以不在乎外界的变化。“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处主观与客观互相矛盾的悖逆症候,正好说明了作者想完完全全地回到忧乐两忘的真我。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定风波读后感】相关文章:

定风波-苏轼定04-13

定风波教案04-29

读《定风波》有感05-22

定风波教学反思04-11

苏轼《定风波》赏析05-26

读定风波有感范文05-25

定风波读书笔记范文06-08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06-26

定风波教学设计04-08

风波读后感04-26

上一篇:没错我很喜欢初二作文下一篇:酒店总经理年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