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定风波》有感

2024-05-22

读《定风波》有感(共11篇)

篇1:读《定风波》有感

人生漫漫,淡然处之

--读《定**》有感

学校:赤峰二中 班级:高二二班 姓名:王瑾 指导教师:罗莎

人生是一条风雨路,每个人都要走过。有的人灰心丧气,被风雨阻挡后不敢前行,畏手畏脚。终究,败在了风雨中。有的人坦然自若,勇敢前行,成功的走过这条路。路途漫漫,我们应该乐观面对,泰然处之。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对苏轼来说,既是现实的景色,也是官场上的遭遇。刚被贬谪时,词人在叹息:“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希望“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可希望不等同现实,此时他的心里,有的是对仕途的失望,对未来的迷惘,对人生的无奈,悲观的情绪充盈于词中。三年的谪居生活,使苏轼的心态有了变化。词人在序中写:“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为何“余独不觉“?正是因为苏轼在感受这风雨时,相比刚遭贬的他,此时的他多了一份缓和、宁静、和一颗乐观的心。

有时能摧毁一切,但只要我们有一颗乐观的心,挫折并不可怕,无臂钢琴师刘伟用他的双脚演绎着美。“要么死,要么精彩的活着。”是他的人生信条。可能在我们的生活中难以完全做到“也无风雨也无晴”,但我们能够让它留在我们的心里,存在于我们的思想里。这样我们面对挫折将更加坦然,在风雨的洗礼下我们将更加顽强,所以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把这一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心里,那么我们的人生也将会坦然许多。

失意不惧,得意更要淡然处之。风雨路上也会有晴天,走过时“山头斜照却相迎”。在一生中,得意、失意都是常有的,都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管是顺境、逆境,来了,就坦然面对,从容接受。“无风雨”可贵,“无晴”更是一种境界。中举的范进,听到中举后昏厥,不敢相信,最后丑态毕露。禁不住那份成功的喜悦,这份喜悦最终酿成恶果。乐极必哀,范进没有做到从容面对。我们在面对成功时,也应做到“无晴”。“宠辱皆忘”,才是真正的达者。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在个人的天地之间,唯有心才是真正的主人。怀着那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释怀与坦然的心去迎接困难与挑战吧。每一次困境,便是一次内心的强大。每一次挑战,便是一次人格的历练,更是一次灵魂的沉淀。

人生漫漫,淡然处之。

篇2:读《定风波》有感

这首词作于东坡先生贬谪黄州的一天,他去买地种菜却中途遇雨,由于未带雨具大家狼狈不堪,但苏东坡却平淡旷达,感悟人这一生便是披着蓑衣在烟雨中走过。不得不说,他这种新奇而又贴切的联想真非常人所能及,不愧其文豪之名。

他以雨中前行喻人生,将自己的人生分为了四个阶段,让人感慨万分的同时也深有此感。

少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少年懵懵懂懂,不管不顾,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稚气和朝气,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也像极了东坡年少之时,天纵奇才,在眉山埋下千古流传的种子。

青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说烟雨任平生。人生起步阶段,无所畏惧,对权贵天生的排斥,一心想完成心中的抱负,潇洒一生。

中年: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人道中年才发现,不是所有的理想抱负都是可以实现的,生活不如意十有八九,毕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嘛。但回看还是有山头朋友相迎,余晖还是一样的温暖,世界还是友善的.,要努力抬头看向前,不能仅在意生活的不如意。

晚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看自己的一生,有成就也有遗憾,这是所有人都会有的感慨吧。成功,坎坷,萧瑟,所得。晚年想到这些,感慨万分,大风大浪都经历过了,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无悲无喜,无怨无悔,管他风雨还是晴天。

篇3:苏轼《定风波》阅读体会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 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词《定风波》是新课改后新增入必修四的一首词。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的作品, 记叙的虽说只是出游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 但从中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 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

在某个天朗气清的日子, 苏轼和几个朋友一起去郊游, 正兴起, 却下起了大雨, 同行的人皆抱怨天公不作美, 狼狈不堪, 唯独苏轼, 听着雨打竹叶声, 哼着小曲, 凭着竹杖芒鞋, 悠闲地走着, 任他风雨漫天, 乱云飞渡, 我自怡然自得。于潇洒镇静中透出几分倔强。

当料峭的春风将他的醉意吹醒, 已是雨后放晴, 前面山头的夕阳普照, 好似在招手欢迎他。回头望望刚才遇雨的地方, 真是晴雨无常啊!最后, 苏轼将整首词落脚在一个字———“归”上:回去吧, 不管风吹雨打也好, 阳光明媚也好。全词就此戛然而止, 可是读者的思考却还在继续, “归去”, 苏轼究竟想归向何处?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 首先, 我们要明确, 这首词大量使用了象征的手法。“雨”象征困境, “晴”象征顺境, “乍雨还晴”象征人生的变幻无常, 而“萧瑟处”则象征人生危难处, 暗指苏轼自己所经历的宦海风波。

有一句话说: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还有一句话说:人生就是躲 (淋) 一场雨的工夫。相形之下, 后者要比前者积极、主动。因为其中蕴含人应该主动掌握自己的命运的道理。然而面对人生的风雨, 苏轼又是如何抉择的呢?他没有躲雨, 他说风雨皆无, 他淡化了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一切都像没发生过似的, 本无风雨, 何来晴明?这就大大超出了凡人的境界了。一个沉着、豪迈、通达、随遇而安的苏轼就这样展现在读者面前。

他不惧怕任何风雨, 也不在乎阴晴多变, 一心只想归去。回首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浮沉, 反思的结果仍是———归去!伟大的灵魂在艰苦的跋涉, 无声的探索, 无歌无喜, 无风无雨。阴晴可以等同, 成败荣辱又何足挂齿, 利害得失更可一并泯灭。

诗人用象征的手法, 写出了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 自己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 在穿林竹叶声中吟啸徐行, 不避崎岖, 走入安宁, 走入心灵的坦途, 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自己崭新的位置。

苏轼还曾在词中写道,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吾乡何在?在心安处。人生像什么?苏轼回答“应似飞鸿踏雪泥”, 一切皆为偶然, 何必太较真?余生该如何度过?“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去哪里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 心灵的超脱。

苏轼与李白不同, 李白一辈子也不明白这个社会是怎么回事, 他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所以他是谪仙人。苏轼与曹操也不同, 曹操要的是天下归心, 而他却要自归于心。

他为何不躲雨, 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 人生就是一场雨, 无边无际, 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他要逃离的不是官场, 不是尘嚣, 而是人生。可是, 已经活在世上, 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 还是廊庙江湖, 对于苏轼来说都是“外部世界”, 本无区别。他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首词, 不禁让我想到现在很多的学生, 因为一点挫折而垂头丧气, 因为一件事不如意而郁郁寡欢, 萎靡不振, 这首词无疑给他们打了一针强心剂。其实, 重要的不是这个世界怎样, 而是我们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如果说以静制动, 无招胜有招是功夫中的最高境界, 那么笑对人生, 用乐观释然一切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凡事岂能尽如人意, 但求无愧于心”, 人生起起伏伏, 保持一颗从容乐观的心, 崎岖也会变坦途, 即使有再大的风再大的浪, 也会如蜻蜓点水一般恬静与淡然。面对现实世界的喧嚣与躁动, 我们需要的不也正是这种心境吗?

篇4:《定风波》赏析

苏轼聪明灵秀,才华横溢,二十岁就考中进士,深得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1]可是苏轼的仕途是坎坷的,他所处的北宋时期政局动荡,改革派和保守派斗争激烈。苏轼初任开封推官,写了不少策论,主张政治改革。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他上书反对新法,结果被外调,任杭州通判,后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摘出苏轼讽刺新法的诗句,告他“谤讪朝廷”,苏轼因此被捕下狱,这就是“乌台诗案”。获释后,到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当这样的一个小官简直是对苏轼的一种侮辱。苏轼连遭打击,一颗政治新星并未升腾起来。在黄州做小官,由于官微薪薄,他经常到田间劳作,种庄稼,以补养家糊口之不足。国之栋梁心系国家前途,身在黄州的苏轼路在何方?

四十五岁的苏轼经过艰难跋涉,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大道。《定风波》这首词让我们走进了大文学家苏轼的心灵世界。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此为《定风波》一词的小序,词人在去沙湖的途中遇雨,因没有雨具,同去之人皆显困苦窘迫之态,唯独词人不觉得狼狈。小序交代了作者创作这一首词的原因。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对自己说,不要听那雨滴打叶之声,放开男子汉雄浑的嗓音,长啸一曲吧,不要慌乱,不要急躁,在这风雨中,要照常沉稳地走好每一步。苏轼对自己说,这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和自然界的风风雨雨是一样的,不要怕打击,不要怕污蔑,这两句写出了词人独立坚定的人生追求。“吟啸”彰显了词人开朗、豁达的胸怀,“徐行”绘出了词人淡定、稳健的神态。“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词人手拄竹杖,脚穿草鞋,他自得于这样的打扮,说它比骑着高头大马还要轻快、自在、洒脱。我们仿佛感受到词人那种喜欢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情怀。任凭这风雨怎样肆虐,任凭这风雨怎样打击,他都能披着蓑衣在烟雨中前行,他无所畏惧,处之泰然。生活磨练了苏轼,他有了明确的生存目标,他有了坚强的生存意志,他有了正确的生存思想。“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喝了酒,在料峭的春风里,寒风拂面人渐醒,丝丝寒意入暖怀,那快要落山的红太阳普照着,洒下金光,像是迎接词人的晚归。那些打击、苦难、泪水过去了,苏轼紧握住的是眼下的时光,他心中涌动着热爱生活的滚滚激流,自得于当时的所处,满足于身边朴素的泥土、青青的芳草,还有醉人的红太阳,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杰出文学家的开朗的胸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过头来看看刚才所遇风雨交加的地方,信步而归,他说,对我来说,既没有雨天,也没有晴天,无论晴天、雨天,对我来说,都无所谓;人生路上,遇晴天也好,遇雨天也好,我苏轼都不怕;在京城做官也罢,遭贬处边远之地也罢,我苏轼不以官位浮沉而或喜或悲。他坚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他稳步向前,他豁达、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让我们由衷的钦佩。

词的上片明写词人所遇自然界之风雨,实质重点写人生之风雨,面对挫折,苏轼从容、淡定,镇定自若。词的下片写词人的人生感悟,刚才是风雨交加,转眼是斜阳相迎,宦海人生也如天气变化一样,变幻莫测,苏轼不受外物干扰,超然物外,执着于自己所拥有的生命绿洲,愉悦前行。

《定风波》写的是词人途中遇雨的小事,表现的却是该怎样对待人生政治浮沉的大事。《定风波》是词人直面人生冷静思考后的人生宣言书,是词人生命之舟的方向盘。所以后来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他都没有被打垮,都没有忘记自己喜欢的文学创作事业。可以说,文学创作事业是照亮词人人生征途上的一座高耸圣洁、光芒四射的灯塔,所以他活得充实、豁达,境界高远。在黄州贬所,苏轼还写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这样流传千古的不朽之作!

苏轼的仕途是艰难的、曲折的,他甚至被贬到了 海南岛的琼州,但他战胜了仕途的坎坷,成了一个生活的真正强者。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苏轼遇赦北还,他在渡海北行之前写了《澄迈驿通潮阁》,“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2]词人还是那样的热爱生活,还是那样的乐观。苏轼在广阔的艺术领域里辛勤耕耘,他在诗、词、绘画三个领域里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生命之树枝繁叶茂,高大挺拔!

注释:

[1]姚麒园主编.中学语文教师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2]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陶承良 安徽省天长市职业教育中心 239300)

篇5:定风波讲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词作内容。

2.体会本词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诵读,分析字词含义鉴赏词作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苏轼旷达、坦荡,无惧困难的胸怀和达观的处世态度。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诵读,分析字词含义鉴赏词作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感受苏轼旷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代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话说当年,苏轼官至翰林学士时,问自己的幕僚说:“我的词跟柳永的词这么样?”对方答道“柳永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孩,手执红牙板,吟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的词,必须要找关西大汉,怀抱铜琵琶,手绰铁板,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为什么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只有女孩才能把那种韵味唱出来,而苏轼“大江东去”就必须找关西大汉唱呢?

不同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在诵读时就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做一趟关西大汉,通过诵读来学习苏轼的另一佳作《定**》。

二、展示目标

三、教学过程:

(一)、请同学们看教材p37注释1、2以及诗的小序,了解〈定**〉的写作背景。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地点:沙湖道中。

★天气:雨,晴。

★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故,交代写作缘由。

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招致改革派的不满,当时有人故意曲解他的诗句,大做文章,说他做诗讽刺新法。最终,苏轼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坐牢103天,濒临被杀的境地,史称“乌台诗案”。师:说得简洁准确。这首《定**》就写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被贬黄州时期是苏轼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就说:“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

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贬官)至黄州。同学们想一想:被贬官的人的心情如何?有一天,他出访友人,天公不作美,却在沙湖道中(遇雨),没有雨具,大家极为(狼狈),只有他独(不觉),同学们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苏轼这个人真是„„大家带者省略号,放声朗读〈定**〉

(二)、诵读、理解课文内容情感

1、提要求,找同学朗读课文

2、点评:同学们在字音和节奏上读的都没有问题了,就是感情方面,还不是很到位,可能是对于课文的内容还不是很清楚,我们先看看课文大意,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们在进行诵读。

3、让学生说说这首词作的大意。

明确:不要去听雨点子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不妨一边舒适地吟诗、长啸,一边慢慢地走去。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乘马还要来得轻便。这雨有甚么可怕?虽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

带着寒气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点冷。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好似在招手欢迎我。回头望望刚才遇雨的地方,真是晴雨无常!回去吧,不管风吹雨打也好,阳光四照也好(却可过着平静安定的生活)。

4、简单概括诗的内容。

明确:上片描写苏轼面对风雨的心理感受,表现了词人面对苦难的旷达超脱精神。

下片描写雨过天晴后的景象表达了词人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

5、自读上片并思考:你认为上阕中哪些词语用得好?它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情感,请找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品味,对于这些词我们应该怎样读?

6、自读下片并思考:雨停了,苏轼人生中最大的一场雨也结束了,那么在这场大雨过后,苏轼对人生有了怎样一种新的认识呢?抓住哪些字词?如何读?(抓住“斜阳”“迎“)

7、“苏轼这个人真是„„”请你用一两个词概括。

8、让我们带着感情再读课文。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名家的朗诵,看自己的理解与名家是否相符。(欣赏朗诵视频)

(三)拓展延伸; 思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是苏轼旷达词的代表作之一。词中哪些诗句体现词人旷达情怀?请加以赏析。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几句诗借月之圆缺的“物理”排解人之离合的情理,最后以由衷的美好祝愿收结全篇,表达了作者超逸旷达的情怀。

(四)作业:

请利用书籍或网络搜集苏轼其他旷达风格的词作,并把它作为本周的摘抄作业抄于摘抄本上。

四、小结:

篇6:定风波 苏轼

苏轼

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静,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对客观事物,客观存在不要太在意。不妨去欣赏它。人们都说,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么如何才能善于发现呢?不妨学学苏轼。我们多数人都被外界的各种不顺心的事手烦恼,整天抱怨老天不公,有用吗?没用。我们要学会苏轼的“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态度,“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想象一下,在某个早晨是天高气朗的日子,几个朋友一起去郊游,待到高兴时,却下起了大雨,同行的人皆抱怨连连。怪天公不作美,这是游玩的兴致全无,可是有一人却与众不同。别人都在奔跑找避雨的地方,而他却听着雨打竹叶声,哼着小曲,慢慢的走着。同行的人一定都笑他疯癫。然而,别人笑„痴‟,谁解其中味啊。

我想到了一个故事,突然下大雨,街上的人都在匆匆忙忙的躲雨,但只有一人不紧不慢的走着,旁边的人看到后就问他为什么不跑,他来了一句“前面也是雨跑什么”他的行动和苏轼的是一样的,可是心态就值得我们琢磨了,他这是真的是从容呢,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呢?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一蓑烟雨任平生。”有这样一种解释:“:“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就像给我一把剑我可以笑傲江湖。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寒冷的春风吹醒酒意,身上感到一股寒意但这时却又有阳光照到你身上,不要对生活绝望,只要你把握机会,前方就会有希望的曙光。就像辛弃疾在《青玉案》中感受的“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就像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名著《岳阳楼记》中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思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表示了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处事深远和豁达胸襟。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译文

篇7:定风波备课

苏轼应该是大家都比较了解的一位词人了,那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所学的苏轼的诗,词,文章,不知道那位同学愿意谈一谈。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前赤壁赋》)

同学们说了很多,(但不知还记不记得)其中也包括了 我们上学期所学的赤壁赋,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首词呢和赤壁赋都是在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所作,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 定**

首先,请允许我为大家范读一下这首词

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们在下面有感情的练习朗读这首词,我会请同学来朗读

朗读过词之后,想必大家对这首定**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让我们,下面,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

作者:因为在上学期在学习赤壁赋时,我们已经对苏轼有了认识,那么我就跟大家一起简单回顾一下有关苏轼的知识常识

请同学先打开同步导学23页作家与作品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这些大家都非常了解了,让看投影 苏轼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代——韩愈

柳宗元 宋代——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同时,苏轼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都为豪放派的代表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他是“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画开创了湖州画派。

不得不提的一点是苏词的历史性贡献超过了苏文和苏诗。正如宋朝胡寅《酒边词序》:“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于是花

间为皂隶,而耆qí卿为舆台矣。”

这里皂隶和舆台指的是地位低贱的人,而耆卿是柳永的字,意思是说花间、南唐派词风,在苏东坡面前顿时黯然失色,小气萎靡了许多

苏轼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

接下来在介绍一下写作背景

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由于苏轼对尖锐的社会矛盾的认识没有王安石深刻,所以当王安石提出激进的变法主张并雷厉风行加以推行的时候,他就接受不了了。终于站到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变法的旧党营垒中去了。但是苏轼的反对新法与旧党领袖司马光等人的顽固态度是很有区别的。对新法,苏轼并没 有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为此,他遭到了旧党中顽固派的排斥。激烈的新旧党争,使他遭致了一连串的打

击。,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王安石),最后,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而以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了事。正如余秋雨所写的那样乌台诗案

他从监狱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生活也很贫困,但

可贵的是,挫折和不幸,没有使他消沉颓丧,他总是以豪爽乐观的性格和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把自己从苦闷和失意中解救出来。这首《定**》词就表现了他的这种态度。

接下来,让我们仔细研习一下这首诗

这首定**共62字,不知道同学们是够还能辨别这是小令,中调还是长调呢 在上学期,大家应该记录过

宋词按字数来分,分为小令(58字以下)、中调(59字~90字)、长调(90字以上)。先看小序部分

三月七日①沙湖②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③,余独不觉。已而④遂晴,故作此。

其中“沙湖”是地名 ③狼狈:进退都感觉困难 ④已而:不久。

这个小序,是作者对为什么写这首词作了说明。就是在元丰五年3.7,苏轼去沙湖看田归途遇雨所作

再看上阕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先解释一下词语 何妨: “不妨”

吟啸:吟咏、长啸。表示意态闲适。徐行:慢慢地走。芒鞋:草鞋。谁怕:有什么可怕的平生:指平时,平素 上阕的意思是: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竹杖和草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呢,自己的一生就是披着蓑衣在风雨之中过来的,对此我早就习以为常、处之泰然了。

词开头的第一句,“莫听穿林打叶声”,“穿林打叶声”是指风雨穿过树林在叶子上发出的沙沙声响。用“穿林打叶声”来描写风雨声,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雨下得很大,给人以十分真切的感受。面对风雨,作者用“莫听”一词表现出了自己的无所畏惧和气定神闲。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苏轼在风雨之 2 中独自漫步吟诗长啸,这种表现极富于浪漫色彩,通过这句,就把苏轼鲜明独特的个性一下子突现出来了。

竹杖草鞋:属于闲人和隐士的装束;马:忙人或官员的坐骑。常识都知道,竹杖草鞋怎能比马快,所以这里的轻:非步伐,而是心情,也就是所谓的是无官一身轻;

而在上片结束时,作者用了这么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个不同凡响的惊人之笔!它画龙点睛般地表现出了作者的胸怀、抱负,体现了全词的中心思想。“蓑”本指蓑衣,这里是说以一件蓑衣抵挡自然界和人生旅途的凄风苦雨。强调不借助外力的保护,依靠自己走过艰难旅程。“任平生”三字是指平生饱经风雨,早已听其自然的意思。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描画出了苏轼的气度、旷达超逸的胸襟,以及乐观自信的人生的态度。

下阕

料峭⑧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⑨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料峭:形容春天的微寒。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译文:

早春微寒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都无所谓

下片前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回首向来萧瑟处”,这里的“萧瑟处”,是指作者刚才遇雨的地方。全词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作结束。这样结束,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发人深思。意思是晴天也好,雨天也好,对我说来都是无所谓的。当然,这里的“风雨”,不仅是指自然界的风雨,更重要的是指政治上的风雨。一语双关,苏轼所经受的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实在太多了。他一生长期被贬在外,尝尽了人世的艰辛。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他对来自各方面的打击和挫折早已习以为常了。不惊恐、不退缩、任其自然,坦然处之。这样就同前面的“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前后呼应的,通过这种写法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心胸、志向以及对人生的态度,从而作者的个性也就表现得更鲜明了。

篇8:三品《定风波》

笔者认为,抓住“轻”“任”“无”这几个关键词,品味琢磨,就能一步步走进作品,走进作者内心世界。

先看“轻"和“任”。面对“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作者开门见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莫听”“何妨”表明态度之后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轻”轻快,轻松,你说能胜过马吗,学生当然不信。为了让学生全面深刻地了解这首词,有必要把相关的背景告诉学生。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三月,是作者贬谪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三年前,新任湖州知州的苏轼,忽然被朝廷的使者五花大绑押往京城,莫名其妙地被关进了京城的大牢。在牢中,严刑逼供。罪名原来是他在杭州任职时,常常写些小诗,在诗中发发小牢骚,有时表示出对新法即王安石的变法,有不同意见,有时针砭新法的流弊。而官场的群小却以此为借口,攻击苏轼“毁谤朝廷”。这就是北宋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在牢中受尽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几近死亡的边缘。后来经多方营救,幸免一死,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1080年正月,身心俱受摧残的苏轼经过长途跋涉,踏进了黄州的大地。在这块偏僻但风景优美的楚天荆地,东坡先生,面对自己的遭遇,思考宇宙、人生、社会的各种问题“风波”,经过一番精神的炼狱之旅,终于获得了精神上的大解放。才华横溢的苏轼,赋诗作文,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千古不朽的诗文,表达自己这种精神上的探索和收获。

当学生了解了有关背景之后,便会明白,“轻”是一个夸张,其实是苏轼的内心感觉。离开朝野的政治纷争,尔虞我诈,“轻”是一种超脱。“牙笏紫袍今已矣,芒鞋竹杖任悠然”(元.密兰沙《求仙诗》),接下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就进一层了。苏轼一生坎坷,政治风雨此起彼伏,不曾间断,但作者一声呐喊,“谁怕?”特别是“任平生”,一个“任”字,任由,任凭,顺其自然,与其说是坚韧、坚强,甚至是倔强的表现,不如说是内心苦闷的喷涌,愤懑情绪的宣泄,“谁怕”,不就是在叫板、较劲吗?

这样,走进作品,走进作者,我们会发现,用坚强支撑起来的洒脱旷达,是以愤懑为根基的。在下片,特别是结尾,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明显和充分。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送走了穿林打叶的风雨,迎面而来的是山头的斜照,这自然景物的描绘,虽有作者情绪的点染,但还是一个铺垫,一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却奇峰突起。当然,结合作者的遭际,学生会知道,这里的风雨阴晴有双关意,实指政治风云,人生沉浮。粗看起来,是宠辱皆忘、超然物外的旷达,细细考量,却不尽然。

我们知道,面对反动军阀杀害革命青年的残酷现实,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说,“我已经出离愤怒了”,你能说他没有愤怒了吗?“也无风雨也无晴”,同样是一种极端的说法。另外,前提是“归去”——在被贬谪之后,这是一个时空界限。我们将直线思维掉回头想想,若不“归”不“去”,那会咋样呢。再说,我们换个角度,纵向看看。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三月。同年的七至十月,曾两次携友夜游赤壁的苏轼,兴会淋漓之余,一展胸怀,写下了至今传诵不衰的《赤壁赋》。仰慕周郎丰功伟业背后,对自己命运多舛,磨难屈辱的万般感慨,外人难会。我们有理由相信,压轴的“一尊还酹江月”,人们普遍认为的洒脱旷达,不过是勉强为之。人间可大展宏图,和周郎媲美,何必诉诸江月!其中的无可奈何、愤激之情,不是更加浓重吗?同样,“也无风雨也无晴”,作为此时必然的也是唯一的选择,一种心理调适,权当没发生过一样。这样故作旷达,正是苦闷无奈,愤懑之极的表现。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肯定,坚定;“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否定,淡定。面对反复无常的风风雨雨,苏轼是有中生无,我们也只能在有中品无。

当然,拿得起,放得下,看得开,才能走得远。告别不堪回首的过去,来一句“谁怕”的呐喊,来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感慨,有何不可?但我们切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无限升级,诸如“超然物外”“大彻大悟”之类。

《定风波》是一条路,我们踩着“轻”“任”“无”这几个点,走进作品,走进作者,一路看到的,有不逃避的坚强,有不哀伤的从容,也有故作旷达的自慰,但这条路的尽头最终展现的,是遭受打击的愤懑。

篇9:定风波教师版

年级

高一

学科 语文

课题 《定**》

备课人:马青凤

审批人:刘颖

备课日期:5.11

授课日期:5.21

塔河二中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小组:第 小组【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诵读并背诵本词。过程与方法:学习即事感怀诗词鉴赏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苏轼达观的处世态度。【学习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

【学习难点】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 【知识链接】 1.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2.什么叫张本?

为事态的发展预先做的安排。【学法指导】

1、朗读 看时代背景 课下注释 以及知识链接

2、学方法:即事感怀诗词鉴赏方法

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抒发自己的感慨。鉴赏方法:

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

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 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学习过程】 一.解词释句 芒鞋:草鞋。

吟啸: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 料峭:形容微寒。

④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二、学习小序

1.小序给我们提供了哪些解读这首诗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写这首词的时间、地点、背景、作者的心情。为后边表现自己不惧风吹雨打张本。

三.朗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一)学习上阙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是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

明确:雨骤

2、在遇雨时,行人及作者分别采取什么应对措施?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态? 同行:皆狼狈

作者:独不觉、吟啸、徐行 心态:泰然自若、闲适、坦然

3、“竹杖芒鞋轻胜马”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竹杖芒鞋:表明词人被贬谪后穷困潦倒的处境

马:达官贵人的象征

轻:心情的轻松,愉悦,镇定从容、旷达乐观 4从上阙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形象

5、“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二)齐读下阙,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塔河二中导学案

年级

高一

学科 语文

课题 《定**》

塔河二中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小组:第 小组备课人:马青凤

审批人:刘颖

备课日期:5.11

授课日期:5.21 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3、探讨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以小见大

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冒雨,从容前行。表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并且由眼前的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不畏坎坷淡泊超然的情怀。

双关“风雨”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也是指人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人生中艰难苦难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

比喻“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四.《定**》总结

1、内

容:都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重态度。

2、表达方式:夹叙夹议。

3、艺术手法:多口语;托事言志。

4、风

格:语言质朴,感情平和,境界明快。

【课后训练】

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

1、这首诗叙写了什么事?

描述了作者在清明幽静的雨后东坡悠然自得行吟一事。

2、采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运用对比的手法,“市人”和“野人”“莫嫌”和“自爱”形成对比,作者就是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对比抒发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洋溢着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作业】背诵默写本诗

篇10:定风波教学设计

苏轼

教学目标:

1、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体会苏轼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3、运用并掌握诗词鉴赏的两种基本方法。教学重点:

体会苏轼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教学难点:

准确并且深刻地把握诗歌内容。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初中学过的诗作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在初中的时候曾经学过许多诗词作品,那大家是否还记得那首《江城子〃密州出猎》? 生:记得!

师:有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背一背这首词呢?

生:(背诵)“老夫聊发少年狂……。酒酣胸胆尚开张……”(鼓掌)

师:嗯,不错,看来大家对初中的知识印象还是比较深刻的。通过刚才那位同学的背诵,大家能从这首词中感受到怎样的一个苏轼呢?(生答

略)

二、(一)作者简介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另外一篇佳作《定**》,共同来感受苏轼的豪迈的情怀!

【示2】(板书:定**

苏轼)

师:苏轼的诗作对大家吸引力十足,相信苏轼的个人魅力也一定能让众人所折服。有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所知道的苏轼呢? 生:(介绍

略)

师:看来大家对苏轼还是颇有了解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苏轼是何许人也。【示3】

【插叙】

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本人也非常有才情,特别是在诗词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兼具文学和艺术的天才。

苏轼的一生其实充满了艰辛与坎坷,为官多年,却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在他被贬的那些岁月中,他走过无数穷山恶水,然而每到一处他却都能如处天堂。他曾说过:“此心安处是吾家”;也曾这样描述过自己:“载歌载舞,自得其乐。”可见,苏轼是潇洒超俗的,师乐观开朗的。接下来大家先看看这首词。【示4】

问:请大家告诉我“定**”是什么? 生答:词牌名。

师:那大家认为下面这一行行楷小字是什么呢?(明确:序)

好,那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则小序(师读)

问:大家看看作者在序中都给我们交代了那些内容? 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师:很好。接着请大家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假如你在归途中突然遇到一场大雨,而你既没有带雨伞也没有穿雨衣、雨靴,你会怎么办呢?

场景二:你还没有找到避雨的地方,就被淋湿了,此时的你会做和感觉? 生:(略)

师:那大家回头看看作者在大雨中知如何表现的?(明确:余独不觉)

问:他为什么“不觉”?难道他喜欢被雨淋的感觉吗?

所以,大家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胸襟情怀呢?(明确:乐观、浩方、旷达……)

由此可见,苏轼的这种广阔的胸襟,洒脱的情怀天下之人少有。

(二)写作背景

师: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偏居荒野,过着躬耕自乐的生活。这一年春天,作者到黄冈东南三十里新购的田地,归途中偶遇大雨,心中颇有所感,于是就有了这首千古流传的佳作。

三、朗读

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先自己朗读者首词。(1′)

①生读(1-2人)

纠正字音。②生读(1-2人)

节奏把握。③全班齐读

四、赏析探究

师:

大家看看,对于这首词的字音和节奏方面好有问题吗?好的,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进入这首词的正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来表现他那豪放旷达的胸襟的。【示5】

首先请大家结合屏幕上的注释,理解本词所讲的内容,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讨论。(3′)

师:好了。有哪位同学可以用简短的语言来叙述一下上下阙的内容? 生答:(略)

师:嗯,不错!理解的还是比较到位的,还有没有那位同学想要补充一下呢? 生答:(略)

师:看来大家对本词的理解还是比较准确的,那接着呢,我们就深入的来探析一下这首词。大家先看第一个问题,同桌之间可以交流。生答:(略)【插入问题】

① 怎么理解这个“轻”字?

明确:这个字体现了作者离开官场后的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态。②“烟雨”怎么理解?“任”字作何解释?

明确:“风雨”所所指的不仅是自然界的风雨,还包括政途的风云变幻,人生坎坷;“任”字所体现的是诗人镇定、从容、洒脱、旷达的情怀。师:嗯,很好。大家继续看大屏幕上的第二个问题,思考一下。【示问题2】 生答:(略)

①“归去”,作者要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大自然,归向田园生活。

②怎么理解“风雨”和“晴”?

明确:“风雨”是指人生中的逆境;“晴”是指人生中的顺境。

师:整首词的内容我们就理解到这里,下面我们就怀着对苏轼的崇敬之情将这首词饱含情感的再读一遍。生:齐读(1')

师:

现在苏轼已经站在我们面前了,但是他那种豪放旷达的情怀相信很多同学还是没有深刻的体会到。接下来,我们就来进行一个小小的诗歌朗诵会,请大家结合自己对这首词内容的把握和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自己先试着朗读一下。(1′)

……有哪位同学自信能够将苏轼的豪情通过你的朗读来展现给大家?(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出他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我们来比一比谁能读的最好。)※ 各种形式的朗读。(在此过程中教师予以适当的指导,使学生准确把握词的情感,并给予适时鼓励。)

师:好,刚才大家朗诵的都很棒,咱们的诗歌朗诵会到此结束,与此同时,我们对《定**》的学习就到这里。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对这首词也有更深刻的体会,同时,对苏轼也有更具体的认识了。【作业布置】

背诵《定**》。

【结束语】

苏轼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的风雨无阻。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真理,让人懂得了用开朗、宽

篇11:《定风波》教学设计

课程分析:鉴赏唐宋诗词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感受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苏轼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直臣,也是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他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也成为后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他赢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的普遍喜爱,他的魅力似乎是无穷的。他的这首词是通过对出行遇雨这一件小事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并表达了词人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苏轼,如果诱导得当学生应该是参与积极的。以前也学过许多苏轼的诗、词、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豪放的词风。相信通过平时的诗词鉴赏训练,学生能抓住关键句进行理解的。

学习目标:

1、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词人开阔旷达的胸襟,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

3、把握诗歌鉴赏的角度,试出鉴赏题。

设计理念与整体思路:根据忧思探究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通过老师的诱导,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以实现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首次的意境应通过学生反复读来体会,老师设置一系列的诱导性的问题,实现对词人的理解及词的鉴赏。

一、导入

人们激赏他的文采之美,更赞叹他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他一生融儒道释于一体,诗书画俱佳,他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他甚至是才华的代名词,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不可救药的文人,他就是

苏轼。

请翻开教材71页,我们一起来看《定**》。

二、学习目标:

1、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词人开阔旷达的胸襟,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

3、把握诗歌鉴赏的角度,试出鉴赏题。

那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这首《定**》

放录音

三、朗读指导(见课件)

1、诵读要求:

读准字音

如:同行xíng

吟啸xiào

一蓑suō 烟雨 读出情感:

词语的抑扬顿挫

文句的舒缓轻重

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跟着录音读一遍。男女同学分别朗读

四、整体感知

1、找同学朗读,大家感受一下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从词中找一下答案。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

五、重点探究、拓展

1、那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看看这首短短的词,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如果抓重点,你会抓哪两句来看?大家互相讨论一下。

(根据情况来确定是否介绍写作背景,也可以让学生找出比较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上片重点:“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关键?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

板书:任(“徐行”)

——下片关键:“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有没有雨了?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板书:无(“回首”)

2、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板书):归

——前二者合在一起便是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所在,那就是: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 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 一心渴望退隐,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情。”颇有点超凡拔俗的味道。这也是归。

——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背景)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 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道家的思想又占上风,而道家讲的是无为,所以他又像庄子一样,要逃离这个社会。

3、大家再考虑:东坡为何不躲雨?

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

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庙堂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六、温故知新

我们以前读苏轼的东西是不是都是这个感觉?

(同学可以齐背)

不是。同学举点例子。如: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壮志难酬)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但愿,千里〉(美好祝愿,人间情怀)

七、个性阅读

是不是大家都喜欢苏轼?

是或不是。

那请联系本词来说说。

——风雨本客观存在,他却视而不见,说“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慰藉。你觉得这种慰藉不好吗?

——如果命运强加给他的这种风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应该愤怒,应该抗争,这才是真性情。——高兴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

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

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

八、学习评价

鉴赏中很重要一条就是评价,用一句话说说他的人或他的词。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苏东坡传》)

——“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余秋雨《文明的碎片•苏东坡突围》)带着我们对风雨的理解、对东坡的理解我们再齐读一遍。

九、反馈达标

我们围绕“雨”说了这么多,原文的“雨”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既是自然风雨,又是政治风雨、人生风雨,这么说诗中的“风雨”用了什么手法?

——隐喻义,双关。很好,如果考试,这儿很可能成为考点。最后我们来做一件入世之事:给这首词拟几道赏析题。

——“一蓑„„”刻画了苏轼什么样的形象?(抓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常常是重点)——“归去„„”苏轼要往哪归?结合苏轼生平谈谈苏轼的人生态度。——“轻”怎么理解?竹杖芒鞋行于泥地真比马轻?

——“迎”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抓字词来解读,很符合出题常规)

——本单元标题语说东坡词“新天下耳目”,怎么理解,请举例说明。

十、小结: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读《定风波》有感】相关文章:

读定风波有感范文05-25

定风波-苏轼定04-13

定风波教案04-29

定风波教学反思04-11

苏轼《定风波》赏析05-26

定风波读书笔记范文06-08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06-26

定风波教学设计04-08

定风波读后感05-02

定风波学生版范文05-24

上一篇:祖国——我心中最亮的一颗星下一篇:英语口语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