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问题

2024-06-10

作文教学问题(共6篇)

篇1:作文教学问题

培养什么样的写作能力

讨论中学的作文教学,首先要明确中学语文教学应当培养学生具备什么样的写作能力。

中学毕业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要走上工作岗位,去参加工业、农业、文化教育等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时常需要动手写点什么,比如写个工作报告,经验介绍,以及读书心得,信札日记等。他们天天要用笔作为工作和生活的工具。那么,中学的语文教学就应当培养学生具备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动笔的能力。中学毕业生还有一部分要升入高等学校去学习专门的科学技术。在学习中,他们更是常常要动笔――写写读书日记,写写实验报告,写写论文等等。那么,中学的语文教学就应当培养学生具备进一步学习专门知识的时候所需要的一般写作能力。

总起来说,中学语文教学所要培养的,是一个青年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须具备的一般的写作能力,也就是内容正确、文从字顺、条理清楚、明晰确切,能够如实地表达自己的有用的知识见闻、健康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而不是专门从事写作的文学家的文艺创作能力。虽然也不应当排斥少数中学毕业生日后从事文艺创作活动的可能性,并且应当注意发现具有这方面才能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

解决什么问题

要培养上述那样的写作能力,需要解决几个什么问题呢?我们知道,无论写什么文章,要写得好,先决的条件是具有正确的思想认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见闻,相当的思维能力。在学校里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各科知识教育,思维的训练,都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关。决不能把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从思想修养、经验学识之中孤立出来;那么,也就决不能把作文教学从各方面的教育之中孤立出来。不过,思想修养、经验学识、思维训练等等并不能代替写作能力。各方面的教育也不能代替作文教学。作文教学必须在与各方面的教育密切结合的前提之下,解决与写作能力直接有关的若干特定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之中,我认为有三个是最关紧要的。

首先是态度和习惯问题。在写作这件事情上,不少中学生有两种不好的态度和习惯。一是怕作文,至少是不爱作文;一是写文章马虎草率,不严肃,不细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和习惯呢?应当向教学工作中探查原因。“作文太难,不知道写什么,也不知道怎样写。”这是很多中学生常常说的话。这个话值得重视。我觉得命题作文这个办法之中大有值得研究的问题,批改作文的办法也很值得推敲。老师出的题目叫学生没话说,或者不知从何说起,憋了半天,好容易憋出一篇来,又让老师画了大堆的红杠子,批了些“不简洁”“不生动”“中心不突出”之类的评语,这一次是这样,下一次还是这样,总摸不到什么门道。这样下去,学生对作文哪能不怕!我认为,作文这件事情上,教师万万不能做“难服侍的婆婆”,也不能老做“医生”,而是要做“园丁”。他不光注意到剪莠除草,更注意到按时施肥浇水,帮助幼苗迅速地发育成长。只有这样,学生对作文才会不怕,才会喜爱。“作文永远得不了一百分,也不至于不及格。”这是中学生常说的另一句话。我觉得这句话也很值得分析。这句话反映出,在作文这件事情上,我们缺少明确的尺度,要求也不严格。如果有明确的尺度,并且严格地运用它,那就可以有一百分,也一定有不及格。“一百分”并不意味着尽善尽美了,到头了,只是意味着,写到这个样子,已经符合这个阶段所定尺度的最高一头的要求。“不及格”也不意味着一无是处,只是意味着,这样还达不到这个阶段所定尺度的最低一头的要求。有了明确的尺度,而且严格地运用它,学生才会严肃认真地对待作文,改变马虎潦草的态度和习惯。

第二是思路问题。今天的青少年,思想原是非常活跃的。我们这些中年老年的人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的情况,就更会感到今天的孩子们是多么生气蓬勃,敏捷机智,比自己小时候真不知高明几倍。可是,说来奇怪。一到作文的时候,不少中学生好像头脑变得迟钝起来,文思很枯涩.也不大有条理了。于是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是干干巴巴的那么几句,铺陈不开,发挥不畅,甚至于前言不搭后语,连个通顺条贯都做不到。什么道理呢?我想,还得到作文教学工作中去寻找原因。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打破“做”文章的观念,学生的思路才能开展起来。必须在命题、批改、指导等各项具体工作中采取适当的办法,使学生习惯于如实地、自然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而不是对着一个无所见。无所闻,或者虽有见闻而无所思,无所感的题目,挖空心思地硬“做”,也不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硬“装”进什么“突出中心”,“前后对比”,“倒叙、插叙”种种框子里去。只有当学生习惯于如实地、自然地写的时候,他的思路才能打开,才能得到锻炼。只有让学生的思路得到充分的开拓,变得越来越加活泼而缜密,他的写作能力才会更好更快地发展起来。

有个初中学生写《暑假里的一天》,文章的开头说:这一天天气很好,他一大早就起来,先到户外做了早操,然后回到屋里,拿起一本《唐诗三百首》来,正读到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时候,两个小朋友跑来找他了。我几乎可以断定,这位同学是在做文章,因为《唐诗三百首》里根本没有杜甫这首绝句。不要以为这样随便说说是件容易的事,完全可以设想,他“做”这个开头是相当费劲的。费这种劲,并不起开拓思路的作用,正相反,倒有束缚思路的开展的作用。中学生作文,没有多少艺术虚构的问题,因为中学的作文课不是艺术创作实习,即使说,也应当锻炼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那也得有个分寸――无论如何,写暑假里自己某一天的生活,这里边没有虚构的余地。我们今天的学生,绝大多数的品质都是好的,并不习惯于说谎。那么,为什么他在作文的时候喜欢虚构呢?很值得我们从作文命题和指导方面深入思考一下。

有一本作文本上有这样的批语:“描写不生动。”又有一本作文本上有这样鼓励学生的批语:“这篇文章,对比的手法用得好。”我不知道,这两个学生下次作文的时候会不会为了怎样写得生动点或者再用一用对比手法而伤脑筋,甚而竟至也去虚构点对比或者别的什么材料。

我以为,鼓励学生说实实在在的话,不鼓励说空话,说现成话,更不允许说假话,不在于内容方面提出过高的要求,比如强调必须“中心突出”“说得全面”等等;不在于技巧方面多所挑剔或者多所约束。有计划地做一些构思练习,比如,出个题目,要全班学生思考片刻之后,指定几个说说各自打算怎样写法。这样,可能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有些好处。

应当重视学生作文的内容,以及从那些内容之中反映出的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好的,应当鼓励;有错误的,应当帮助,教育。应当,也有可能通过作文练习来加深学生在某些方面的思想认识。在作文教学中,这些都不容忽视。我们不能满足于学生在不论什么文章的结尾,总是加上那么几句跟内容不见得有联系的“冠冕堂皇”的话。我们更不能在有意无意之间替学生的作文制造出框子。如果那样,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没有好处的;对于确切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从而有效地进行教育,也将是不利的。

第三个是基本功问题。字、句、篇章的训练,是写作的基本功。作文教学必须解决这个问题。这一点,大家近来都比较重视了(虽然也许有的还做得不够或者不恰当),这里不再多说。

把上边说的意思总起来,是不是可以这样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抓紧两个方面,一是基本功方面,一是“功夫在诗外”所说的那种诗外的功夫,包括思想水平,活泼而缜密的思路,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习惯,等等。这两个方面是根本的,至于写作的方法技巧等等,当然也需要训练,然而相对地讲,那是比较次要的,枝节的。现在大家都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必要的。可是我有一个感觉:有的教师似乎在枝枝节节的方面用力过多(比如大讲什么顺叙、倒叙、插叙,形容、比喻、夸张、衬托和对比,开头和结尾,等等),而对根本的方面考虑得很少,或者,请恕我用个不恭的说法,有些舍本逐末。舍本逐末的结果至少会是事倍功半,甚至于更坏。

要解决态度和习惯问题,思路问题,基本功问题,不能专靠作文课。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中各项工作共同担负的一项任务,而阅读教学是这各项工作的中心。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适当的饮食营养,单靠体育锻炼并不能保证身体健康、强壮,虽然体育锻炼是很重要的}同样,没有良好的阅读教学作基础。单靠作文课并不能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虽然作文教学决不容忽视。

主要应当注意什么

中学的作文教学主要是指导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呢?还是解决怎么写的问题?中学的作文教学主要解决学生应当写什么内容、什么范围之内的事情等问题呢?还是主要解决学生在有了需要写的事物之后怎样整理思路,怎样用语言文字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这个问题?就是说,主要解决认识事物的问题,还是解决反映事物的问题?当然,这二者密切相连,不能截然分开,这里是说“主要”,就是说,教学重点应当放在哪一方面。

要回答这个问题,应当先看一看工作和生活中实际写作的情况。

完成了一项工作任务,想写个总结。有没有“写什么”的问题?显然没有。要写的就是完成任务的经过,取得的成绩,有些什么经验教训等等:这些,都是事实,无需等到提笔写总结的时候临时设想。当然需要善于分析,善于概括,才能把成绩肯定下来,才能提出经验教训。那是思想问题,对事物的认识问题。如果不会写总结,或者写得不好,原因不出两端:或者是思想不对头,思路不清楚,对于作过的事情理不出头绪,作不出评价,或者是语文的基本功不够,遣词造句都没有把握,也就是不知道“怎么写”。总之,不存在“写什么”的问题。生活里有件什么事情需要写封信给别人,这时候有没有“写什么”的问题?显然也没有。既然要写信,当然是有事情需要写,决不会把信纸铺在桌子上才去想“写什么呢”?也有时候,只是由于跟家人或者朋友很久不通信,有些想念,于是要写封信问候一声,报报平安,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事情要写。那么,把这个意思写出来就对了,这就是应当写的那个“什么”,无需乎到写信的时候编造个什么事情来写。

这就是说,一个青年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当他提起笔来要写东西的时候,经常遭遇的不是“写什么”的问题。如果没有什么事情,没有什么意思要写,他干脆就不会提起笔来,因为到那时候,再也没有语文老师要他交作文了,无事可写,何必去搜索枯肠呢?他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倒是有了要写的事情而不知道“怎么写”。升入高等学校的学生也一样。作了一次实验,要写份报告。这时候并没有“写什么”的问题。实验报告写不好,也是由于不知道“怎么写”。

如果中学生在毕业后写作的实际确是这样,那么,中学的作文教学就应当着重指导学生解决“怎么写”这个问题,至少要为他们解决这个问题打好必要的、结实的基础。

讨论作文教学,需要先明确这一点。因为我感到,我们的作文教学在指导“写什么”这方面花的力气比较多,而在指导“怎么写”这方面花的力气太少。――这主要表现在命题上,其次也表现在批改上,下边都会谈到。学生将来不常遇到的问题,我们拼命去搞;学生将来会有困难的地方,我们偏不多管。这种现象,不知是否可以认为反映出作文教学有某些脱离实际的问题存在。

需要补充两点意思。第一,这里所谓“怎么写”,并不完全指写作技巧之类的问题,而首先是指思路问题和语文的基本功问题。不知道“怎么写”,就是已经有了要写的意思,而不能把这意思很好地安排组织起来,不能很确切地用语言文字把它表达出来。第二,为了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适当地在“写什么”这个方面加以指导,还是必要的,而且“写什么”和“怎么写”也有密切的联系。问题在于,必须根据中学作文教学的任务,针对青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写作实际,把作文教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搞清楚,不能主次不分,重点不明。

关于命题

出一个题目,叫学生照题目的意思写成一篇文章,这叫“命题作文”。命题作文在我国有长久的历史,现在仍然是作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乃至主要的方式。

传统的命题作文,如果运用得当,对于锻炼学生的构思和想象能力有一些作用。但是,这种方式包含着相当严重的毛病。第一,老师所命之题,学生不一定有话说,那就得没话找话,硬“做”文章。姑无论八股文时代那种从四书五经里随便抓一句话甚至一两个字作为题目的办法,就说二三十年前流行的一些题目吧,很多都是这一类的。1935年左右,清华大学招生考试出过《梦游清华园》的题目。要是学生从来没有想象过清华园里是什么样子,坐在考场里临时去“作梦”,那可够受的。不仅如此,有时候出的题目还很不好懂,得揣摩一番才能摸到“题旨”,这叫作“审题”。如果审题审错了,审偏了,写出文章来就会“走题”。这是写文章呢,还是打哑谜?第二,即使出的题目还平实,不怎么难为人,仍旧有问题,那就是:要求学生无对象、无目的地写文章。比如,《论为学之道》,像这样的题目,一个高中学生不至于完全没话说。可是,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写给谁看?解决什么问题?命题的人不管这些。韩愈写过《师说》和《进学解》,他是有为而发的;教科书里有时候也选彭端淑的一篇《为学》,那是写给他的孩子们看的,原题就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此刻要学生来谈为学之道,是以谁为对象?以什么为目的?这些都不管。于是学生只好用“夫人生天地之间”开场,把自己所懂得的有关为学的道理扯一扯,敷衍成篇。

以上两个问题合起来,可以这么说:传统的命题作文的办法,如果运用得不当,里边就有很坏的东西:使写作神秘化,让学生视写作为畏途;另―方面,又把写作庸俗化,形成学生一种无对象、无目的,为写作而写作,视写作为文字游戏的态度。这跟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是连在一起的,而跟我们的语言观点和语言教育观点恰相对立。我们认为语言文字是一种工具,写文章不是一件难事,然而是一件严肃的事。我们反对无病呻吟,反对为写作而写作。我们所要培养的能力是正确地运用语言文字,作为生活和学习的工具,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工具。近十年来,命题作文的办法有了很大的改进,突出地表现在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绝少有人再出那种云里来雾里去的题目了。只是在另一个问题上注意得还不够,那就是写作的对象和目的问题。比如,北京的老师时常出“北海”之类的题目,这当然可以。不过,为什么要写北海?写给谁看?还是不大管。我认为。不管不好。写北海可以有各种写法,要看写作的对象和目的来定。自己游了北海,游得很愉快,想写篇日记,是一个写法;游北海有所见,有所感,想写篇文章在《少年报》《青年报》,或者学校的墙报发表,另是一个写法;跟友好的国家的小朋友通信,向他介绍一下北海的景物,又是一个写法。如果我们出“北海”这个题目的时候,这样明确一下写作的对象和目的,我相信,这次作文将不是枯燥的,而是有趣的;不是困难的,而是容易的;不是憋着学生想话说,而是确确实实地在锻炼他的思路。我曾经发现,尽管北海是个熟地方,而学生还是对着《北海》这个题目发楞。本来嘛,既无对象,又无目的,叫他从何处说起?换言之,他不知道该“写什么”。其结果,学生只好硬憋出一些话来说说,并不能在“怎么写”的方面受到有益的锻炼。

近些年来,有些教师感到过去常出的题目有点一般化,容易引导学生说些照例的话,于是多多少少又出现了一种苗头,想把题目出得“文艺性”一点。有的教师出了“路”“窗”之类的题目,并且得到另外一些教师的赞赏。我觉得,这很值得警惕。“文艺性”的,能够锻炼学生某种想象能力的题目,偶尔出一次,未始不可。然而,要是老出这种题目,那是有问题的。“审题”的说法,近来也常被提起。如果说,我们现在讲的“审题”,意思正是要学生先明确写这篇文章的对象和目的,那我赞成。如果“审题”的意思是要学生把题目看清楚了再写,不要粗心大意,驴唇不对马嘴地瞎说,我也赞成。如果“审题”的意思跟从前差不多,还是指题目出得得“深”,甚至出得“玄”,出得“绝”,得让学生去揣摩老师出这个题目的用意,那我是不赞成的。为什么不把题目出得一看就明白,还得让学生去“审”呢?练习作文,最好是让学生心中先有个“什么”要写,然后着重去考虑“怎么写法”,着重注意把语言写通,不要让他去搜索枯肠。试想,我们的学生毕业之后,哪里还会有什么题目让他去“审”?他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写东西的时候,不是写别人出给他的题目,而是写他自己知道的事情或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等写好以后,由自己给文章安上个题目。那么,为什么要花很大力气去教给他一套终生用不着的“审题”的本领,而不用这份精力教给他终生要用的“怎么写”的本领呢?

那么,到底应当怎样命题?第一,无对象,无目的的那种作文题目,可以出,但是不宜于多;有对象、有目的的写作,应当作为训练的重点。前者就是只出个“北海”“我的邻居”“为什么早起”之类的题目,不确定写给谁、为什么写,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命题作文。这种办法可以用,因为能够进行有关记叙、描写、议论和布局、谋篇的一般训练;不宜于多用,因为这种作文比较难,往往使学生不知道从哪儿说起,而作得多了,容易养成为作文而作文、敷衍虚构、矫揉造作、甚至形式主义的写作态度和习惯。后者不是仅仅写出几个字作题目,而是根据一种实际情况,明确一种具体目的,让学生去写文章。下边举几个例子。

1.有一个没到过北京的亲戚最近要来北京,并且要到学校来看你。写一段文章,告诉他下了火车之后怎样找到你的学校。注意把学校所在的街道和学校门口的情形写清楚,使他根据你的说明很容易地找到地方。

2.写一篇文章向学校的墙报投稿,介绍西郊动物园(或者你最近去过的其他公园)近来有些什么新的景色,劝同学们在星期日去游览。

3.弟弟(或者妹妹,或者邻居家的孩子)爱淘气,不用功。写一个你所认识的刻苦努力、品质和学习都好的同学,作为榜样,劝你弟弟向他学习。

4.写你某一天的生活和学习的情况,向外国的少年报刊投稿,让外国的少年们知道我们社会主义中国中学生的学习生活。

5.你喜欢读小说吗?有人很不赞成读小说,理由是:读小说只是知道些故事,对思想和学习没有什么帮助;读小说容易入迷,以至影响学习,甚至妨碍健康。你同意吗?如果你同意,写篇文章支持他;如果你不同意,反驳他。

出这类的题目,天地是非常广阔的。写人,写物,记录,记事。说理,辩论,小而至于日常生活的琐事,大而至于国际和国内的大事,凡属学生接触到的,能理解的,都有题目可出,并且是有趣味的和有意义的。这样的题目,不难作,因为对象和目的明确,有话说;有趣味,因为确确实实地触及学生的生活和思想;有好处,因为能使学生感觉到周围的事物样样都值得观察,值得思考,久而久之,会培养成良好的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使思路趋向于活泼而缜密;有意义,因为这是在确实地训练学生把语言文字和写作当作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工具来掌握,运用。适当地采用这种方式,可以破除学生怕作文的心理和为作文而作文,硬“做”文章的习惯。

其次,需要正确地处理模仿和创造的关系。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不仅初入学的孩子爱模仿,中学生,大学生,以至早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都在有意无意之间模仿自己认为好的事物。创造,也是一个必然的活动。两个人比着同一个葫芦画瓢,照着同一只猫画虎,画出来决不会完全一样,每个人画的都有自己的个性在内。并且,创造是目的,模仿既然只是个学习过程,不是目的,就不能以教学生会模仿为满足,而要不断地从模仿之中跳出来,把学到的好东西化为自己的,在自己的创造活动中去活用。教过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教师往往也给学生出个“一件小事”的作文题;教过朱自清先生的《春》,有的教师就出了个“夏”。这样命题未始不可,但是要有选择,有节制,不能太多。更重要的是,要有指导,最好跟前边说的对象和目的问题联系起来考虑,不能流于纯粹形式上的抄袭。

关于批改和评分

要不要“精批细改”,这是个有争论的问题。我认为,应当精批细改。不过,必须加个说明:“精”“细”云云,不是从数量上说的,而是从质量上说的。――解决问题、对学生确有帮助的批改就是“精批细改”,不在于教师在学生作文本上写的字数多少。草率马虎,信手拈来,随便抓几个错字改一改,随便批上一句不痛不痒的评语,诸如“通顺”“中心意思很好”之类,这自然不是精批细改;为批改而批改,吹毛求疵,繁琐支离,红字连篇,学生看都看不明白,这样的批改,教师苦则苦矣,“细”则未必,“精”尤其谈不到。只有针对作文里重要的优点、缺点、错误,切中肯綮,要言不繁,富有启发性,能收到举一反三的功效的批改,才是精细批改。

批什么?我想,三类东西需要批。第一,作文里有突出的优点,必须让学生意识到.自觉地去巩固和进一步发扬的,或者有严重的缺点(包括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必须让学生认识清楚,自觉地去纠正的,要批。第二,全文在结构组织方面的重要毛病,例如前后不连贯,结构混乱,自相矛盾等等,要批。这种问题是重要的,不能放过;然而不能由教师越俎代庖,替学生重作,只能批出来,要他自己去考虑。第三,重要的修改,而学生可能意会不出修改的道理的,要用旁批说明。如果这三种情况都没有,我看就可以不批。为批而批,硬“做”文章,于教师是件苦事,批出来的必然不痛不痒,于学生毫无益处。这种事情,何必去作?

改什么?当然是把错的改过,把不好的改好。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第一,确是错的才改,确是很不好的才改。可此可彼的,宁可不改。古人说,“辞达而已矣。”定尺度,不要不切实际地高,运用既定尺度,则应当严格,严肃,一丝不苟。有关基本功方面的,宜于从严,错字连篇、文理不通、语无伦次的现象,不能容许;有关方法技巧方面的,宜于从宽。教师尤其不能凭主观好恶办事。有的教师喜欢简洁朴素,见到作文里多用了个形容词就给删去,“因为”“所以”之类的虚词,尽量不留,略微长些的句子,总要想法改短。也有的教师恰恰相反,总觉得学生作文“干巴”“幼稚”,总想替他添补些东西,搞得“丰富”些,“美”些。这些,我看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作法。第二,拿起一篇作文,得先通读一遍,对它有个看法,然后动手改。如果这篇作文里基本的语言错误还很多,那就可以着重从正误方面来改,好坏问题先不多管,但求通顺而已;如果本来已经相当通顺,那就可以在一些紧要处去多推敲一下,把一些说得平常的话改得好一些,有力一点。如果不太麻烦,把正误方面的修改和好坏方面的修改,或者说把“改正”和“润饰”区别开,让学生也能知道,比如用墨笔改正,用红笔润饰,我想会有好处。一个学生如果看见自己的作文本上黑字很多,他会注意一下,“原来我的作文里还有许多不通的地方!”如果他看见有一些红字,他会有兴趣来比一比,看看老师改的比自己的原话好在哪里。为了使修改有明显的重点,能针对学生的主要问题,对学生多有些帮助,我觉得最好先批后改。先批,使自己明确地抓住了这篇作文的特点,下笔修改就会心中有数,这比眉毛胡子一把抓地改了一通之后再想批语的办法要好些。

修改的详略不一定篇篇一样。问题比较少的作文可以通篇细改;问题比较多的可以通篇粗改,局部细改,就是说,某一两段逐字逐句地修改,别的段落就只大致通顺一下,不细改;问题太多的甚至可以只改一段,其余各段都不改,至多用旁批指一指重要的问题。局部细改,学生可以把这一段的修改情形仔细看看,揣摩揣摩;问题多而通篇细改,势必红字(或黑字)满纸,而面目全非,学生想揣摩揣摩也无从下手,就只好往抽屉里一塞了事。

应当养成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两种作文特别适宜于发还自改,改后再交。一种是写得潦草马虎,不太用心的作文:卷面很乱。有许多不当有的错别字,不当有的病句和不合事理的话。这种作文不能接受,可以批一下,用符号指出那些不应有的错误,发还自改。一种是写得好的作文:文字清通,没有什么错误,并且有一定的意境,只是发挥得不畅,或者还有某些缺点。这种作文可以用批语建议一些改进的办法,发还自改,这样倒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大的启发,受到更多的锻炼,因而提高进步得更快。对于基础好、喜欢作文的学生,这比替他修改更能满足他的需要。有些作文,可以三番两次地发还自改。间或可以这样办:学生交了作文,先搁起来,搁上一两个月再发还学生自己去检查,修改。学生自己发现了一两月前作文里有某些错误和缺点,自己修改了,而老师肯定了他的修改的时候,学生将会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并且巩固了学习的收获。

这里可以连带考虑一下评分问题。给作文评分是件难事。我了解,教师为了给每篇作文画个公允的分数,花费的时间是很不少的。学生呢?拿到作文本把分数一看就完事。得了个好分数,满意了;得了个坏分数,叹口气而已,反正事已如此,无可奈何了。总之,教师花在评分上的时间,不能取得多少积极的功效。不仅如此。如果一个学生连着得好分数,当然也可能提高了积极性,更高地要求自己,但是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至少产生放心之感的可能性,也是不小的。如果一个学生连得坏分数,当然也可能激起发愤努力,迎头赶上的思想,可是打击了信心,或者产生了不在乎的情绪,这种可能性也是有的。因此,有些学生的作文可以不每次评分。发还自改的作文,可以等到改回来再评;不用功的学生,甚至评他一两次坏分数之后再也不评,一直留到学期末尾总评。没得分,学生就认为没完事,没过关,他还得加油。

当面批改是个好办法。现在班大,学生多,经常这样作有困难。每个学生每学期轮上一次,应该办得到。就这么一回,尤其是在反复自己修改两次之后,效果会是很大的。

把学生写得好的和写得不好的一两篇作文拿到堂上作示范批改,能对全班学生有启发作用,间或用一用这个办法,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批改作文的问题上,特别用得上“因势利导,,这个原则。无论是批,是改,都不能离开学生的实际,又不能没有个明确的方向和准则。针对实际,就是“因势”;合乎正确的方向和准则,才能“利导”。真正作到因势利导,教师能少作许多无谓的工作,节省不少的时间精力,而于学生则大有_裨益。“以身作则”是批改作文中另一个重要原则。教师写的字工整.一笔一画,一个标点都不苟且。决不写不通的句子,不说似是而非的或者虚应故事的话,这对学生有极大的示范作用。反之,如果教师自己在这些地方马虎随便,而要求学生严肃认真,那怎么能办得到呢!

上边说的一些办法,未必都好,有的甚至不对头。还过得去的,请参考;不对的,请指正,至少不去理它。千万不要不加选择地“全盘接受,照搬照用”。我之所以敢于把一些很不成熟的看法提出来,只是基于这么一种想法:要改进作文教学,第一要好好研究些问题,第二在方式方法方面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总之,不能一味地抱着一些老框框办事。传统的作法中有好经验,例如精批细改和当面批改等,要吸取;有的有毛病,例如命题作文的某些方面,要分辨;更需要根据教学目的,针对实际情况,多创造些新酌经验。这个想法,倒是愿意提供同志们多加考虑。说到最根本处,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得从阅读教学入手,从基本训练入手。阅读教学搞得好,基本训练搞得好,学生一定会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作文教学的根本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作文教学问题]

篇2:作文教学问题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平罗城关第八小学 李淑芳

作文教学是一直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语言教学在普通教育过程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问题,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言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也就是说作文教学是‘老大难’中的‘老大难’”。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两难”问题,具体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分析。

(一)教师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严重脱离生活实际,脱离学生实际;指导上存在严重问题,指导不到位,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指导过于具体,束缚了学生自由想象的思维,从而学生的写作趋向雷同,干瘪、乏味、缺乏创新;不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致使学生的作文中假话连篇,假故事、假感情频频出现。

(二)学生方面:

学生写作文感到无从下手,往往会出现乱编的情况;语言积累少,干巴巴的,难以写具体;对周围事物缺少留心的观察;缺乏想象力;题材千篇一律,难以表达真情实感。

二、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激发兴趣,鼓励实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写作的愿望,那么习作的教学目的是很难达到的。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因此在作文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鼓励实践,调动写作积极性。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1)要把老师的架子放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学生用商量的语气和学生讨论并适当引导学生该写什么,怎么样写。(2)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写熟悉的内容。作文命题应开放,出宽题,仅限定范围而不限定题目,紧紧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以他们周围的人或事、景或物作为作文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感到有一种表达的愿望,有一种冲动想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表达出来。(3)以成功的喜悦,激发写作欲望。要使学生坚持不懈地自觉作文,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并逐步养成习惯,满怀乐趣地去学习。在教学中我经常会采取拿学生的作文当作范文来宣读,鼓励学生向期刊投稿,将学生的习作打印成册,举行作文比赛等方式来鼓励学生,让他们又被认同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写作的兴趣。

(二)立足生活,学会发现

作文是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的需要而作,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生活化作文的训练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探索。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睁开双眼,去观察、去比较。风土人情,雷电风雨、日落月出的大自然景观,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事,都是学生习作的极佳素材。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加强观察的指导,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特点的习惯,从而克服“无材料可写”的缺点。应经常带领学生们亲近自然,了解自然,认识自然,赞美自然,从大自然中寻找作文素材。如春忙时带领学生观察农民伯伯下田种地银锄翻飞的神态、动作;秋收时带领学生体察农民伯伯金镰舞动,麦浪声中唱丰收的喜悦,让学生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使他们懂得生活中无处不美的道理,进而激发他们表现美的强烈欲望。

(三)提倡个性,鼓励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这是一个倡导个性的时代,中国的传统教育往往会泯灭学生的个性需求,而把他们都改造成相同的人,以至作文中全部是相同的一个“我”。小学生的想像能力发展较早,他们常借助幻想的方式来观察理解和解释他们生活世界中的事物。提倡个性,鼓励想象,恰好可以学生潜在的想像力激发出来。

在作文教学中,诱导学生进行想象,不但能开阔视野,丰富写作内容,还能使文章生动活泼,意境更加深远,蕴涵更加丰富,同时还能使学生认识得以升华,思想得以提高,性情得以陶冶。同样一个富有新意的题材,构思不好,它也不会吸引人。适当的想象发挥比一般的记叙在语言方面具有优势,学生具有广阔的表现空间,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而且,富有想象力的文章使得学生在语言表达上更加富有个性化。

(四)注重阅读,以读促写。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没有大量的闭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有懒于多读多背,实践证明,运用语言文字,写作能力的的形成,也需多读多背,课内多读,课外也需多读多背。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读训练。要求正确朗读好词句篇,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还要适当增加背诵的量。通过读、背使学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提起笔来就不会难了。因此教师在做好正常教学工作的基础上,一周应该专门拿出两节课让学生静心读书。阅读时事新闻、报刊杂志,同时诵读古诗词、中华经典名录、现代优秀诗文等。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读书时做好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写读书笔记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具体的方法在阅读时摘录书中的优美词语,妙语妙句,精彩片段……并反复吟诵,只有经过长期积累,语言才会丰富,写作时大量生动的语句就会涌向笔端。阅读是学生获得作文范例的基本途径。学生可以从读中学到“怎样写”,但这也需要我们老师们长期有目的地培养,让学生从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读中学写,读写结合,提高写作能力。

(五)注重评价,自我修改。

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好学生作文的评价、鉴赏工作。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这样做,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获得持久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在把自己会说的话都写出来以后,还要学会修改,使它更具有表达书面语言的能力,这也是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一种表现。教师要逐句逐段地与学生一起分享修改作文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己修改文章,这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

篇3:农村作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一、课堂作文安排没有周密计划

语文新课标对写作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任务, 其中, 初中作文每学年不少于14次, 其它练笔不少于一万字。各学段, 各年级都有明确的界定, 具有极强的操作性。为此, 各种语文教科书的编者们都精心设计, 科学安排了作文教学的板块。基本上每篇课文都有写作练习, 每单元结束都安排了“写作实践”活动。作文内容、技法指导和提供的作文话题、题目和本单元知识非常贴近。但在实际教学中, 许多教师并没有认真研究各学年、各学期的写作实践的题目和内容, 不能从整体的角度, 循序渐进的设计写作教学。普遍存在着作文题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直接导致了作文教学缺乏针对性, 脱离学生生活, 脱离学生认知水平。尤其是课堂作文, 有些教师更是随便说出一个题目布置给学生, 完全不管学生的经历的体验。日久天长, 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越来越淡, 作文的态度越来越敷衍了事, 作文水平也越来越差。试想, 学生不能从作文中享受到独到的喜悦和快乐, 不能感受到创作的兴奋, 还何谈作文, 更遑论提高。

二、作文过程欠精心指导

如今的农村中学生, 越来越不会思考, 不愿思考。特别是在作文过程中表现的尤为突出。作文内容陈旧, 了无新意, 思想感情的发掘和提炼也是人云亦云, 多为鹦武学舌, 或为无病呻呤。而我们的大部分教师面对这样的形势, 并没有及时的, 有效的给予内容上的提示点拨和技巧上的相关指导。而实际上, 立足文本, 联系生活, 进行这样的点拔和指导是非常必要的。河北版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共编选了《送董邵南序》、《父亲的谜语》、《我的母亲》、《合欢树》、《麦琪的礼物》五篇文章, 通过学习, 学生很快能体验到生活中的浓郁深情, 感受到生活的温馨和美好, 了解了综合运用各种描写手法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妙处。但是要学生写“家, 也有一份瞬间的感动”这一命题作文, 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许多学生感到没有材料可写。这时, 学生非常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 恰恰是在这个环节上, 我们的许多老师都忽视了, 并没有指导学生怎样收集家里的人和事, 包括一个眼神, 一个手势, 一个细节。怎样用心感受生活, 用心体会每一件小事。因此, 学生写不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也就不足为奇了。再说写日记, 农村中学的教师对学生都有这方面的要求, 但是记什么, 怎么记, 记得怎样, 教师都无心问津, 记日记当然也就成为一种形式, 而失去了它的意义。

三、机械背诵, 引发抄袭恶果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加强背诵是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 教师精选一些古代、现代、当代著名作家的名言、名句、优秀作品, 对加强语感的领悟和消化, 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为我所有, 为我所用, 起着其它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所以, 语文新课标要求1—6年级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 (段) , 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 (段) , 同时, 新课标还适当照顾了任课教师的选择权。提出中国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可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补充推荐, 对背诵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问题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过量地让学生背诵, 错误地认为学生只有大量的背诵就能写出好文章, 有例可循, 有法可依, 所以除背诵规定篇目外, 还让学生选择一些所谓的优秀作文背诵, 犯了过泛过滥之嫌。另一方面, 学生们为了完成任务, 只能进行机械的背诵, 并且理解为只要准备几篇不同文体, 不同格式的文章, 就可以应对作文和考试了。孰不知, 这样就把作文装进了一个个套子里, 没有自己的思考, 没有自己的感受, 套出来的作文丝毫没有鲜活感, 这无疑是变相抄袭。在我所在的农村, 无论是小学, 还是中学, 这一风气普遍盛行, 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更有甚者, 部分老师不注重作文教学的研究, 不注重对学生作文的辅导, 一味地把宝押在背诵上, 客观上助长了这一变相抄袭的盛行, 结果是耽误了自己, 更害了学生的终身。

造成农村作文整体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我个人觉得, 以上三个方面原因是极其普遍的, 其危害也是相当严重的, 已经严重到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做为最基础的教学内容, 作文教学关乎农民整体科学文化的进步和提高。因此, 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 改变这一现状。

一.加强组织领导, 深入开展教学研究

鉴于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缺少计划性, 学生作文训练没有形成科学系统, 各学校要组织精干力量, 以学科带头人挂帅, 各位语文老师积极参与, 就作文题目的拟定, 作文过程的适时指导等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 以期制定出一个详细完整的, 符合校情、班情的作文路线图。这个路线图应体现由易到难, 由低到高的原则。各年级, 各学期既要突出特点, 又要紧密联系, 形成整体。同时, 各语文老师要加大研究力度, 根据这一路线图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全程跟踪, 全程服务。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写作知识的教学要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 让学生在作文实践中学会写作。

二、立足文本传授知识, 发现生活真善美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就给语文老师的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语文老师和学生必须通过对每一篇课文的探究学习, “授之以渔”, 使学生掌握文本中的写作知识和专业技巧, 变成自己的能力, 帮助自己对生活观察, 发现, 捕捉, 判断, 得出自己的独特感悟来。而不是像以前那样, 总以为没有生活, 没有材料。例如:学生学了张洁的《拣麦穗》就可以联想到自己做为一个农家子弟在农田里劳动的情景和故事。学了《童稚记趣》, 学生不仅可以想起儿童嘻戏玩耍的快乐时光, 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语文老师必须在文本和生活两者之间找出合适的联接点, 对学生进行精当的指导, 发现生活的真善美, 写出生活的真善美。

三、完善评价机制, 促进学生发展

目前, 在农村中小学校里, 绝大部分的中小学教师在自己的作文教学过程中, 没有建立评价机制, 缺乏对评价的研究。此问题的存在, 充分暴露了作文教学过程中的环节缺失, 导致了学生作文不能从老师那里得到直接的、必要的鼓励, 从而丧失了写作的动力。

我个人认为, 建立评价机制必须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和安排:一是写作兴趣和良好习惯的评价。二是关于占有材料的评价。不仅考察学生是否占有材料, 占有何材料, 而是要考察学生占有材料的方法。三是要通过评价尽可能地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材料。四是鼓励学生自改和他改作文, 促进学生了解合作, 共同提高。另外, 完善评价机制应做到书面评价和口头评价相结合, 评语和个别谈话相结合, 普遍现象和典型案例相结合。尽可能的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写作档案, 并向学生公开。除了留存学生的课内作文外, 还应留存有关学生本人作文方面的分析记录。老师从这些档案中可以了解学生写作的明确方向。

篇4:小学作文教学问题探析

【摘 要】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学生对生活认识的再创造。毫不夸张地说,作文能力训练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主要分析探讨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字】 小学 作文教学 问题 对策 在实际教学中只要老师布置作文,学生就直叫头疼,那如何进行作文教学,才能让学生喜欢上作文,爱上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结合本人的教育经验,我们可以做好一下几个方面:一、充分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语文知识的前提,特别是写作兴趣。第一,要指导学生“看”,鼓励学生“说”。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发扬民主,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大胆的说出来,说他们生活见闻、学习感受。教师要注意倾听,用赞许的语言表扬孩子,用欣赏的目光注视孩子,使他们得到尊重。我认为从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再到作文,是小学生写作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二,写作训练,还应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家庭情况,还应鼓励孩子观察身边的事物和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并把它们写下来。教师要给学生以及时指导和启发,指导他们合理地运用词语进行表达,帮助他们纠正语法和思想上的错误,使学生一步一步、扎扎实实进行写作训练。从“看”到“说”再到“写”的训练,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观察往往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教师在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启发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去感知和认识事物。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媒体的重现力,教学生观察的方法。媒体的重现力,指媒体可不受时空限制,将记录存储的内容随时重新使用的能力。小学生的感知较笼统,总是满足于观察事物的整体,获取对事物的综合印象,而忽视对事物的更为具体细致的把握而录音、录像都具有极强的重现力,以此为媒体,有利于教学生观察的方法。三、注重学以致用,结合实际及时指导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大家都知道《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包含深情的文章,我在教完这篇课文后,举行了一次“我思念的××”为主题班会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最思念的亲人用几句话描述出来。同学们踊跃发言,其中有一位女同学是这样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啊,转眼间一年的中秋节又到了,半年前与妈妈分别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记得妈妈要去广东的前一天夜晚,我总跟在妈妈身旁,她出去我跟着,她睡觉我伴着,而且我还紧紧地捏着她的手,生怕她即将离去。第二天,我早早地起床了,发现妈妈提着包已跑出了家门,我连头也没梳,散着发就在后面追,我边追边喊,妈妈也边跑边抹泪。到了夜晚,我觉得房子里空荡荡的怎么也睡不着,只好抱着妈妈睡过的枕头闻闻她留下的体味。”这样的描写最感人,学生也能说真话、实话。四、要切实重视学生的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平时积累的素材较少、词语就不够丰富,写出来的文章,必然是内容空洞.语言贫乏,甚至“无话可说”。要使文章有可读性、深刻性和实效性。就要积累资料和信息,做到“物”为我用。一是要重视词语的积累。二是要重视名言警句、古诗词的积累。三是要重视指导学生阅读。四是要重视生活积累。五、教学中要处理好“主体作用”与“主导作用”动态平衡 要有效地发挥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练笔中的主导作用。不能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是由小学生认识特点决定的。要大面积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离不开教师有效的指导。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习作教学必须与学生现实的交际行为和身心、语言能力发展的规律相适应。作文教学需要进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精神领域,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都在进行哪些主导的交际活动,他们是怎样感知世界和认识自我的,现有的阅历和语言储备情况怎样,进行书面表达交流时有哪些困难需要克服,有哪些潜能可以开发利用。六、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动态平衡小学作文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教师“教”的动态过程和学生“学”的动态过程。努力实现两个动态过程的平衡,使两个动态过程同步展开,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理想境界。要充分发挥学生习作练笔的主体作用。教师在作文教学时,要走出教师导、学生作的“奉命作文”和“应试作文”的怪圈,充分发挥学生习作练笔时的主观能动性。作文教学必须增强开放意识,这种意识关键在于教师转变观念,即有大语文观的观念,有让学生写放胆文的观念,有让学生自由表达的观念。总之,我们只要做好以上几点,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出发的,将人的性格培养、情感陶冶、审美情趣、个性发展、习惯养成等人文教育因素与写作能力培養,写作技能技巧获得统一起来,将课内外有机统一。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丽芳,小学作文教学的困惑及对策,《都市家教:创新教育》2009年 第B08期[2]魏秀丽,浅谈新课程下的作文教学,《文学教育》2009年 第2期[3]刘洋,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四种途径,《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09年 第8期

篇5: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樊战红

目前,我们小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有的教师为获取高分,让学生进行枯燥乏味的纯技术训练,致使语文教学效率低下。有的上一堂公开课,课堂的花里胡哨让人觉得不实用。还是吕淑湘先生一语道破:“相当多的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能力比较差,写字潦草,错别字多,词汇贫乏,说话和作文词不达意,语句不通等现象还比较普遍”。而作为我们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作文教学则更是满目苍夷惨不忍睹这种状况着实让人忧虑。怎样改变这种令人担忧的现象,现来我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1、教师的教法陈旧导致学生没有观察力、想象力

(1)、我们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凡是要学生写一篇新体裁的文章,都往往去组织学生学习几篇范文,或给学生写个样子来,让学生模仿着去写;另一种作法是从审题、选材、列提纲教师都进行详细的分类指导,这本无可厚非。本来嘛!模仿是儿童的天性,示范是最佳的语言。但时间一长,我们将哭笑不得,我们种瓜不会得豆,不少学生的习作思路受到了束缚,不少学生的作文活动并不是“真实的作文”而是编造的,学生的作文活动不是出于一种表达的需要,而是为文而文。

(2)有的教师,为了应付考试,教学生背已发表的优秀作文,这早已成为语文教师公开的秘密。由于原《大纲》中只规定学生写记叙文,于是有的教师布置学生把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作文各背几篇,以应付考试。有的教师更有改头换面,移花接术的“绝招”,将学生背下来的作文稍作改装,一篇作文便可应付多个题目。作文教学走上了“背”这条捷径,并有可能获得好的成绩,于是造成了一部分学生放松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这样在作文时,学生的作文出现了千率一篇的现象。长此以往,谈何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说教师追求短期效应,急功近利,不利于学生的好习惯养成。

2、教师的期望值过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不见提高

纵观目前教师的批改,罗列问题的多,肯定成绩的少。翻开学生的习作练习,满眼的红圈和杠子,什么错别字,病句,标点等一一纠正过来,有的还是整段话的改写,以为发现问题越多,越说明我们批改认真负责,本本如此,人人如此,篇篇如此。这样的批改方法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一次次的习作中尝到的是一次次失败和痛苦的滋味,连习作兴趣都荡然无存,还谈什么创新能力的培养?

3、教师评讲作文过于偏激,缺少肯定和鼓励

篇6:高中作文评价教学问题与建议

专业: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学号:姓名:王彦芳

201311000261

中学作文评改中的问题与建议

摘要:作文评价是一个直接指向作文教学、直接调控作文教学发展趋势与进程的过程。特别是在中学作文教学中,作文评价是对学生写作兴趣、写作水平、写作问题最直接的回应。但现在中学作文教学中的作文评价存在这明显的问题,如语文教师未能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及时或适当的评价,评价脱离具体的写作目的,评价标准不尽合理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国外与国内作文评价标准,教育名家的作文评改方法,对作文评价提出几点建议。关键词:作文教学;评价;评价标准;建议

一、作文评改的目的

作文评价是对学生作文的系统描述及其优缺点或价值的评定。从对教育评价和作文评价本质的考察中,我们可以概括出作文评价的目的,首先在于“发展”,一方面是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作文教学自身的发展,其次才是“选拔”,即为汰劣选优提供客观、准确的实证材料。张志公先生在《谈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作了很好的概括:“中学语文教学所要培养的,是一个青年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须具备的一般的写作能力,也就是内容正确、文从字顺、条理清楚、明晰确切,能够如实地表达自己的有用的知识见闻、健康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而不是专门从事写作的文学家的文学创作能力,虽然也不应当排斥少数中学毕业生日后从事文学创作活动的可能性,并且应当注意发现有这方面才能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使学生作文“内容正确、文从字顺、条理清楚、明晰确切”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如实地表达自己的有用的知识见闻、健康的思想感情的能力”的基本措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作文评改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写作态度与习惯,进一步掌握写作方法,领悟写作规律,提高写作水平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作文评改的现状

从我国一线教学的现状看,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批评式的作文批改,甚至是不评改。评改标准可操作性差,作文评价缺少科学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文评价标准(以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为例)中存在的问题 中学作文教学中,特别是高中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是按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来实施的,因为在高中阶段,作文教学目的直接与高考作文挂钩。从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看:作文评分准则是一种“分级分项分等评分”,是在原来的“整体评分”和“分项分等评分”基础上发展来的。这种“大而全”的评分便准,实则“多而无用,大而不当”,更有逻辑上的硬伤,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之间是无法绝然分开的。比如:“符合文体要求”与命题中“体裁不限”的要求相矛盾。《考试说明》要求“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但是,依据内容决定形式的写作原则,学生完全有可能根据表达的需要创造出一些“变异”的文体来。在“合体”的基本要求和“创新”的发展要求之间,评分者该怎么取舍,所以表现在具体操作上作文批改,教师给予学生的往往只是一种单纯的文字性评价。在这种评价中,教师的指导又常常不够清晰明确,比如 “主题不够鲜明突出”,用这样笼统的语言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反馈,既不能明确指出为何不够“鲜明突出”,又没有为学生“如何做”指明方向。于是,很多点评对于学生来讲不痛不痒,不过是过眼云烟,往往不能使学生对问题有一个更明确、深刻的认识,学生很难在这样的评价中获得提高。

(二)作文评改的封闭性

对于评改作文,叶圣陶也曾明确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本人,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传统上对作文批改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而现在,这个认识依然有很大的影响力,很多老师都把作文批改视为一个封闭的、由教师独立操作的环节,认为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参与,不方便操作,且收效甚微。所以,尽管作文批改让很多老师觉得十分辛苦,但大家既不敢也不愿让学生“越雷池一步”。于是,作文批改就变成了一个由教师指向学生的单向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学活动成了只有教师意见的“一言堂”,而学生只扮演了一个被动接受者的角色。学生游离于作文评改这一学习活动之外的现状,无疑是造成“作文批改”低效率的重要原因。

(三)作文评改中“懒”的问题

在现在的中学作文教学中,“懒”的现象非常明显,一方面表现在教师自身的“懒”。由于面对着升学的压力,中学语文教师的日常工作量非常大,教师在作文批改中就非常懒,我曾在辽宁鞍台安高中实习,在高一的一个学期中,共写过两次作文,一次是月考,一次是期中考试,在一个学期的语文教学中,没有作文教学,所以更谈不上作文评改。另一方面表现在学生的懒惰。高二年级的作文训练中,由于训练量大,教师不可能进行仔细评改,这就出现了学生互评的现象,在互评作文中,大部分学生相当认真,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评改,但有一些学生在评改中马虎、敷衍了事,认为别人的作文不值得看。评作文的时候就是应付老师,应付同学,评语就是“结构完整、语句通顺、中心明确”之类的套话。这类同学评改作文时处于被动状态,潜在的评改欲望没有被挖掘出来。高一的学生还有一定的评判、赏析能力。他们的潜意识里有一种错误的思想指导着,即同班同学的作文比自己高不了多少,自己的作文如果有不好的地方他们也看不出来,只有老师才能看出来,所以干脆不作为。

总之,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没有合理的评价标准,作文批改流于形式,无疑将失去对学生作文最有效的评价与反馈,使学生失去了一个改进与提高的机会。学生写作得不到教师准确或者是有效的回应,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会被降低。

三、关于作文改的建议

如何将作文批改的效果最大化,在作文教学的这一重要环节中实现有效教学,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这也是现在一线语文教师和即将走向教师岗位的准教师们要思考的问题。

(一)关于评改标准

作文评改需要一个可操作性的评改标准。针对中国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多而无用,大而不当” 可操作性差的问题,我们可以吸收国外作文评改标准的优点。例如美国的SAT(学术能力评估考试)评分标准就有我们可以吸取的地方。美国的SAT(学术能力评估考试)评分标准可以概括为有六项:考生的批判性思维;文章是否能够发展自己的论点,考生自己能否可以有逻辑、清晰的例证来说明自己的论点;文章的首尾一系列的推演中,能否使论点深化;文章的组织有序;论题的主旨是否突出以及文章能否灵活自如的推进;文章的结构发生变化,所用语词要丰富。由美国的SAT(学术能力评估考试)评分标准看出有一个主要的线索贯穿其中,那就是对考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判断能力的考查,简洁并且实用,可操作性强。例如我们看美国的满分作文评改,而从2005年美国满分作文的评语看,美国作文评改的重点集中在短文使作者的写作能力得到明显而充分的体现,表现出了过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再有是“作者流畅地以时间为序叙述了马里奥•勒米厄的故事,有力地支持了这个观点”。最后对总体评价,这篇短文条理清晰,前后一致, 用词多样, 准确而灵活, 句式结构也很丰富, 体现了作者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最后这篇优秀短文获得满分,非常自然。美国的评分准则有我们学习的空间。比如针对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分开评价,内容和形式也是分开评价的不足,应该把评价标准的“发展等级”与“基础等级”相结合,评价作文的形式和评价作文内容相结合,以评价作文思想内容为主。虽然在短时间内无法真正做到发展等级与基础等级的紧密结合,但可以通过分值的调整来实现。如2007年湖南形成的“内容25分+表达25分+特色10分”的新评分标准就是分值调整一个很好的范例,强调了对基础的考查,避免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把注意力过多的集中到“特色分”上来,不注重考生的个人情感。再有提高作文评分准则的可操作性,评论的重点要突出等。

(二)吸收大家作文评改的方法

目前中学作文评改的现状是封闭性,针对教师封闭性的评改现状,我们可以学习教育名家的评改方法。例如江苏省特级教师蔡明针对作文教学中的四个重要步骤,即“初作、互批、反批、重作”进行了相关作文教学法的实验。追求各个层次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结合,认为批改作文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心理综合体。而其中的“互批”强调层次的处理。讲究人文解道、因道悟文以及品文求佳三个层次。要求层层推进,拾级而上。学生通过批而学会自批,在互批与自批的过程中培养阅读理解和鉴别欣赏的审美能力。反批是针对已经批过的作文,通过修改和评语进行反驳,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作到无疑处生疑。

上海特级教师肖家芸提出:作文评价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认为学科的发展在于互动共进,作文的批改应该以作文的安排为前提,好的安排出现好的的批改。重点突破,讲究实效,作文的评价应全程一致,作与得相结合,步步为营。让学生重点从量的积累、质的解剖、感的体验、规则的把握入手,进行重点突破。在以实践为基本的情况下,领悟到作文的真谛。确保作与得相结合的实效,又不会加重老师的负担,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详批与讲析的方法为团队“导一作一改一评一补”一体化的案例法。

这些教学名家他们的观点都对作文评价这个课题提出了精辟的见解,给我们提供了坚实的作文评价教育改革的实践基础。

(三)作文评改中评语要有温度

人都是从中学走过来的,每当一篇作文交到语文老师手上,无论是教师评改还是学生互批,学生最期待的是教师或同学给自己的回应——评语。教师和同学是怎样在作文评改中对待学生稚嫩心灵的呢?这是很值得拷问教育工作者的问题,然而现实未免令人很痛心。在各种各样的繁忙和烦躁的面前,我们教师失去了对待纯净灵魂的耐心,而且毫无罪恶感。学生作文本上的评语是“主题鲜明,文章完整,注意个别句式和错别字”等毫无温度的语言。所以教师在做评语时,一定要有好的导向,积极培养学生的写作顺序。例如上海市学生优秀作文《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教师评语是这样的:“这是一篇限时的考场命题作文,该生在短时间能构思出这样内容丰富,层次分明,文笔流畅的作品,和小作者平时的细心观察是分不开的。更难能可贵的是,小作者通过儿童清澈的双眼,来观察成人的社会,有些疑惑,也是思考,但无时不在跳动着一颗的童心,天真而可爱。篇末,小作者又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真切而自然,从而升华了整个文章的立意。”这位老师对学生的作文做了积极的回应,肯定了学生所做的努力。“更难能可贵的是,小作者通过儿童清澈的双眼,来观察成人的社会,有些疑惑,也是思考,但无时不在跳动着一颗的童心,天真而可爱。”评语触摸到学生的心灵,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更容易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

上一篇:人力资源管理助理下一篇:文档定点帮扶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