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病老年人生活状况与养老需求调查报告

2024-05-01

患病老年人生活状况与养老需求调查报告(通用9篇)

篇1:患病老年人生活状况与养老需求调查报告

患病老人生活状况与养老需求调查报告 老年人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其生活养老状况一直倍受关注,尤其是患病老人,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满足其养老需求不仅关系国民素质的可持续发展,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社会的要求。

一、调查背景

为深入实际,探寻患病老年人的具体生活状况与养老需求,今年暑假我走访了舒城县各大医院,最后在舒城县中医院结识了大量患病老人。调查采取匿名问卷的方式,在与他们的谈话中我了解了很多情况,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调查内容

1、经济状况:据调查大多老人因患病都无劳动所得收入,其生活来源主要是靠退休金及儿女老伴供给,其中有的老人过得比较宽裕,有的则贫寒一些,但不论哪种情况老人们在经济上都没有太多忧虑,一位奶奶的话恰当地反映出他们的心态:“有就多花些,没有就少花些”。

在经济支出上患病老人的主要支出当然就是看病,不过现在绝大多数老人都参加了医保或新农合,能报销不少费用,个人只需承担一小部分,与过去那种“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相比已有很大提高,但仍有一部分老人对此有所顾虑,若不是家人坚持,他们就会放弃治疗。此外,老年人免

疫能力及康复能力都比较弱,他们的治疗存在着时间长,费用难以预测等问题,尤其是慢性疾病,治疗费用可以说是一个无底洞,因而有不少老人中途中止治疗。

在谈及希望政府在未来的民生作为上,老人们纷纷含泪表示在生活中目睹了不少老人因经济困难而无法看病致死,希望政府能更多地帮助这部分群体,让他们免费看病。

2、身体状况

可以推算当下的老年人绝大部分都是最操劳的八十年代的劳动者,那个时代生活的艰辛、物质的贫乏给他们的身体留下了许多后遗症,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患有慢性疾病。

在患病老人中,按照自理能力来分,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自理能力较好,多半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心脏病,这些病虽然严重危及生命甚至可能出现猝死,但基本不影响日常生活。患这些病的老人个人生活基本还可以完全自理,其中大部分老人还帮助子女料理家务、照看孩子。第二种情况,患病老人只有部分自理能力,他们多常年患有关节炎、腰肌劳损等疾病,久治不愈,时常饱受病魔的折磨。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只能做一些简单的事,而像洗衣服、看病这类有一定难度的事往往就无能为力了。与前两种情况相比,第三种情况显得非常糟糕,这些老人或肌肉萎缩或腰椎间盘严重突出等而卧病在床,成瘫痪状态。日常生活基本上是完全不能自理,需要他人全程照顾。

患病老人一般在家人的支持下都愿意接受治疗,由于多是慢性疾病,老人们更多的是选择中医治疗,但往往治标不治本,只能暂时止住疼痛无法根治。

3、精神生活状况

虽然现在的社区基本都有专门的老年活动场所,社区居委会也会不定期地举办一些老年人活动,但患病老人由于受身体条件的限制,业余生活较贫乏,业余兴趣爱好也不多,对于大多数老人来说,与亲戚朋友们聊聊家常就是主要的业余生活了。不过一些视力较好、有一定知识水平的老人还可以选择在平日里看看报纸、电视之类的。

患病老人中很多人常年忍受疾病的折磨,想吃的东西不能吃,想去的地方不能去,这种生活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在等死,由此可见患病老人们的精神状态不容乐观。此外,在与老人们的沟通了解中我明显感觉到尚有一些自理能力的老人其精神要大大好于那些彻底瘫痪在床的老人,在问及是否有孤独感这个问题时,有些自理能力的老人表示没有或极少有这种感觉,而那些瘫痪的老人却感觉非常强烈。在给一位瘫痪的老爷爷做调查时,他含泪告诉我自己终日躺在床上,子女一周才来一次,天天只能见到几个护士,时间长了,他们也不愿意跟他多说,都快成哑巴了。

4、养老状况

患病老人独自生活困难,一般不会独居,在养老方式上

基本都选择家庭养老,老伴在的与老伴住,老伴不在的与子女住,而对那些社会养老机构表示反感。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受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影响,认为人老了就应该由子女照料,只有不孝的子女才会把老人送到别处。其次,患病的老人有其特殊性,由于身体不便,在情感上更依赖亲人,不愿意离开家人,同样亲人也不放心将患病的老人交给别人照顾。最后一点,一些社会养老机构收费较高,患病老人由于要经常看病一般都有一定经济负担,而没有相应的经济能力去承担这种养老费用。

三、建议对策

1、当前要着力解决患病老年人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养”和“医”的问题,把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城市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及贫困老年人的医疗救助和社会救助真正建立健全起来,使老年人都能享受到最基本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2、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支付能力,适当扩大对患病老人补贴的范围和提高患病老人补贴标准。要加强对患病老人的照料。

3、建议政府制定惠老政策时,充分考虑患病老人的精神需求,规定相关部门给予及时关怀,开展相关活动,以体现改革开放的成果,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篇2:患病老年人生活状况与养老需求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一大趋势,预计在二十一世纪三、四十年代将达到高潮。目前,这一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上海市在80年代末就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90年代以来,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人口老化形势日益严峻,老年人口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都在不断提高,目前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260.78万人,占上海总人口的19.28%,到2010年老年人口总量预计达到312万人,老龄工作面临严峻形势。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龄问题即老年人的需求问题和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日益突出,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本人对大华凤凰小区进行了一段时间调查。目的是为了调查目前老年人现在的需求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调查内容、对象、时间和方法

(一)调查内容

大华凤凰小区老年人生活状况和养老问题

(二)调查对象

大华凤凰居委会干部3人,小区老年人代表50人

(三)调查时间

2010年3月下旬

(四)调查方法

访谈法、文献资料法、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华凤凰小区老年人的生活现状

大华凤凰小区位于丰康路大华凤凰居委,小区内共有住户591户。常住人口1680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共有328人,占总人口的19.5%,在老年人中独居老人有10人,残疾老人有5人,贫困老人有10人,与子女分居的有236人,小区的老龄化程度比较严重。

小区周边没有公园,有一所卫生诊所,在小区内设有一家老年学校,在小

区内的空地上物业公司还建成了一些健身设施,为小区居民的健身提供了帮助。

平时小区里的老年人早上起床后有的老年人在小区的健身设施上进行锻炼,有的老年人就到空地上放上音乐开始跳舞、做操、打拳等,锻炼完后就去买菜。吃完午饭有的老年人会睡个午觉,有的老年人会去一些公司办的免费理疗班里做免费理疗。有一部分老人还在发挥余热,参加工作。

(二)、老年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就调查来看,老年人中有90%的人认为老人最终都希望在家中安度晚年,中华民族是一个重孝道的民族,儿女绕膝、天伦之乐是对老人最大的安慰。望子成龙,养儿防老这一传统的养老观念已是根深蒂固。因此,许多老年人视子女为自己的精神支柱,执意要同子女朝夕相处地生活,认为两代甚至四世同堂才是天伦之乐。另有7.5%的老年人以为老年人和年青人在一起生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

调查显示老年人提及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生活有人照料”,其次是“看病就医方便”,另外,还有一定比例的老年人提出要“增加服务社区”和社区锻炼场地,而提到其它问题的老年人较少。

1.“生活有人照料”

提到这个问题就会想到“空巢老人”,这是现在社会不可忽略的重要现象,由于现在老人和子女不在一起生活的状况越来越多,而子女因为社会压力很重,如工作压力、子女压力等,不可能经常来看老人,这就形成了虽然有子女但就象没有一样的“空巢老人”现象。

2.“看病就医方便”

老年人对看病是否方便需求很大,由于小区内卫生诊所的医疗设施不是很齐备,老人看病难的问题十分突出,老人一般去看病要走很长一段路,有一些老人由于行走不是很方便,只好等子女休息时再带他们去,这样就会耽误病情。

3.“增加服务社区”

小区内针对老年人的服务项目很少,老人因为年老体衰十分需要人来为他们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使老人的晚年生活得到幸福。

4.“社区锻炼场地”

老人因为年纪大了想要锻炼一下身体防止生病,小区周围由于没有锻炼场

地,一到早上老人就到小区的空地上开始放音乐锻炼,这样一来就影响了其他居民的休息,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如我与一位老人在谈起小区锻炼场地时她告诉我,有一次她在空地上锻炼时因为音乐的声音大了一点与楼上的一位居民发生了口角,这位居民就把一个酒瓶从上面扔了下来差一点砸在她的头上,把她吓的心脏病差点出来。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1.“空巢问题”是小区考虑促进老人和子女“分而不离”

面对日益严重的“空巢问题”,小区的领导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建立老人与子女“分而不离”的模式,我们应考虑如何创造适宜条件,合理改善空巢家庭居住格局问题。现在有人提出在今后住宅设计上的“老少户”的思路,是一种富有远见的合理的选择方案。建立与完善集中住宅区的社会服务,解决空巢老人的生活照顾问题。在集中住宅区,社区可以建立完善的服务网络,为那些生活尚能自理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如协助老人打扫卫生、采购物品、家庭就医等;在社区建立一些老年公寓,优先接纳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床位费每月按照不同的房型收取,价格合理,这样就会受老人们的欢迎。组织社会力量,尝试“主干家庭养老方式”。由于独生子女政策造成了“四二一”的家庭结构,年轻人的养老包袱越背越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空巢现象不可避免。可以把一些下岗人员和闲散人员组织起来,对他们进行培训,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和特殊需求,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大力加强社区助老服务。社区应建立高龄、空巢老人情况信息库;建立社区对高龄、空巢老人探望制度;根据条件安装应急门铃或应急呼救装置等。还可以象提蓝桥街道提出的老年护理新概念———劳务储蓄,即成立“老年生活护理互助会”,将会员的劳务储蓄起来,在老人需要护理时可受到等量的护理服务。

2.对与老人看病难的问题我们可以先建立一个社区医疗保障体系:

在社区里开设一家社区医疗中心(站),定时请大医院的专家到社区医疗中心来坐堂门诊,为那些因为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提供服务,还可以为那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可以和药品经营机构商量为老年人提供打电话购药送上门服务,根据我们调查,希望生大病能住医院的占16%;生小病能找社区医疗点看病的占21%;生病能叫社区医生上门服务的占32%;社区能定时体检身体的占23%;其他方式的占8%。由上述数据来看,老人对社区医疗保健服务的期望值很高,占老人总数的76%。

3.小区为老年人提供多种社区服务:

根据调查,在家看电视的老人占26%;与邻居闲谈的老人占22%;参加社区活动的老人占15%;睡觉或无事可做的老人占6%;逛街或游公园的老人占16%;一年中有若干次旅游活动的老人占8%;其他方式的老人占7%。与八十年代相比较,有两点最明显的变化:一是有部分老人参加了社区活动;二是无事可做难已打发时间的老人减少了一半多。这与近年来城市社区建设的开展,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的兴起有着密切关系。由调查来看,小区可以为老年人开设各种兴趣活动班如太极拳班、电脑学习班、文化学习班等。可以经常给老年人组织去各地旅游,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为老年人提供丰富的晚年生活。在小区里建设一个老年活动室,给老年人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活动的场所。平时可以在小区里征集一些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理发、量血压、帮助老人做家务、调解纠纷、帮助购物、家庭修缮等,即可以为老人服务也可以增进邻里之间的关系。

4.增加社区体育锻炼场所:

社区应该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安全的锻炼场所,由于社区条件有限不可能为老人去建造一个锻炼场所,这就需要社区和街道一起与周边的学校、企业商量问他们借一快可以为老人在早上提供健身锻炼的场所。

五、(结论)

篇3:患病老年人生活状况与养老需求调查报告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方法选择深圳市福田区8个社区792例60岁以上老年人为调查对象,年龄60岁~94岁;居住情况:常住297例,暂住495例;入选标准:常住为户籍人口,暂住为非户籍居住6个月以上。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根据文献[2,3,4]结合深圳实际情况设计深圳市老年人家庭护理需求调查表,内容包括老年人基本情况、健康状况和家庭护理需求。请有关专家评审调查表,并进行小样本预调查,对问卷进行反复修改和补充,用SPSS13.0进行信度分析,问卷信度和效度均>0.85。采用入户访谈、集中调查和门诊诊疗对老年人进行调查,调查员由课题组成员和社区健康中心医护人员担任,调查前进行培训统一标准。由调查员向调查对象逐条读出问题,根据回答予以记录,问卷当场收回。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92份,收回有效问卷79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对资料进行统计描述,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状况

本调查显示,508例已确诊慢性病,患病率为64.1%;男230例,女278例;常住206例,暂住302例。一般情况比较详见表1。

2.2 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状况

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64.1%,前5位依次为高血压(29.6%)、糖尿病(14.2%)、心血管疾病(10.1%)、颈和腰椎疾病(8.1%)、高血脂(7.0%);患1种疾病70.4%,2种疾病20.6%,3种疾病5.1%,3种疾病以上3.9%;常住老年人患高血脂相对较多、心血管疾病相对较少;常住、暂住老年人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老年慢性病病人的家庭护理需求

本组86.4%老年慢性病病人对家庭护理有需求,对家庭护理需求的服务内容:血压监测439例,血糖监测269例,健康咨询264例,心理护理143例,服药指导139例,家庭病床132例,静脉输液124例,照顾者指导106例,注射93例,康复训练76例,心电图72例,尿糖监测47例,换药43例,吸氧33例,临终护理21例,伤口拆线15例,会阴护理13例,标本采集12例,压疮护理12例,物理降温9例,器械训练5例,辅助排便4例,口腔护理4例,导尿4例,牵引护理3例,灌肠3例,辅助排痰2例,管道护理2例,膀胱冲洗2例,造瘘护理1例,膀胱训练1例,鼻饲0例。

2.4

慢性病老年人对家庭护理服务项目需求的影响因素(见表3)

3 讨论

3.1 常住、暂住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现状

本调查显示,792例老人中,常住297例,暂住495例,与深圳市民政局的统计数据暂住人口多于常住人口的结果相一致。老年慢性病患病率为64.1%,其中常住206例,暂住302例;患病率前5位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颈和腰椎疾病、高血脂。常住老年人患高血脂相对较多、心血管疾病相对较少,可能与常住老年人经济条件好及当地生活、饮食习惯有关。常住、暂住老年病人在文化程度、居住状态、经济来源、个人收入、医疗费来源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常住老年慢性病病人的经济来源、个人收入和医疗费来源明显优于暂住老年人。

3.2 老年慢性病病人家庭护理服务需求

本研究显示,老年慢性病病人对家庭护理服务总体需求量为86.5%,最需要的服务内容是血压监测、血糖监测、健康咨询、心理护理、服药指导、家庭病床等。血压、血糖的监测需求量最大,其次是健康咨询、心理护理、服务指导均属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类服务,可能与城市老人文化程度高、预防保健意识较强有关。心理护理需求量占第4位,可能与慢性病老人中空巢老人、无配偶老人较多有关,与刘淑香等[5]研究结果一致。疾病的困扰、心理的孤寂易使老年慢性病病人产生心理问题,提示家庭护理服务要重点关注对老年慢性病的预防保健及社会心理支持,采取有针对性的精神抚慰措施,如心理咨询、家庭访视等给予老人心理安抚和关怀。从家庭护理需求的顺位来看,家庭病床也是老年慢性病病人家庭护理服务需求的重点,年龄越大,患慢性病种类越多,经济状况好、支付能力越强的老年人对家庭病床需求量越大。家庭病床作为医院病床的补充形式,病人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休养,在心理、情感和照护等方面得到家庭的支持,可有效的解决老年人群的卫生保健问题[6],有利于老年慢性病的控制、预防复发和防范意外伤害。可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医疗费成本。

3.3 影响老年慢性病病人家庭护理需求的主要因素

本研究显示,影响病人家庭护理需求服务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就医指导、照顾者角色、个人经济状况、医疗费和患病种类,其中影响因素因服务项目需求的不同而异。健康咨询、服药指导、心理护理与就医指导和照顾者角色密切相关,老年人自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需要家人或保姆的照顾。照顾者对慢性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及护理行为对病人的预后可产生极大的影响,护理得当可延缓病情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对照顾者的培训是家庭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康复训练、家庭病床与医疗费和个人经济状况相关,说明医疗费有保障、个人经济状况好的老年慢性病病人对康复训练和家庭病床的需求量大,与吕桦等[6]研究结果一致。血压、血糖监测的影响因素与患病种类和就诊方式有关,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老年人对家庭访视定期测量血压、血糖的需求量大。文化程度高、经济收入高的老年人对自己的健康更为关注,对自我保健能力和心理卫生知识的要求更高。因此,对社区老年慢性病人而言,开展家庭护理服务是必然的趋势,具有广泛的市场潜力。开发适用于社区老年慢性病人的家庭护理服务,定期评估身体健康状态和完善家庭护理服务内容,培训不同层次社区护理人员以满足老年慢性病人潜在的和实际的需要,建立和完善老年人医疗保健体系和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预防控制老年慢性病,提高和改善老年人生命质量的一种有效、经济的医疗模式。

参考文献

[1]黄培.社区老年居民健康状况与护理需求的调查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22(8):84-85.

[2]曾友燕,王志红,吕伟波.社区家庭护理服务内容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5):409-410.

[3]周萍.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19(6):63-64.

[4]张建风,杨尚真,于卫华,等.城市社区老年慢性病患病情况及家庭护理需求基线调查[J].现代护理,2001,7(1):3-4.

[5]刘淑香,杨树娟,李波,等.长春市城乡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与护理需求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8):1515-1517.

篇4:患病老年人生活状况与养老需求调查报告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护理;需求;调查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221-02

对农村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护理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农村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共同人群特征,可以为提供相应的健康宣教服务和护理服务提供一定的参考[1]。本文对某县2816例农村老年患者的护理需求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研究对象,第一阶段首先抽取样本乡镇和行政村,将我县的所有乡镇根据经济水平分为好、中、差三类,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选择10%的村作为样本村。第二阶段抽样为选择调查对象,根据收集的行政村和自然村的数量,对现有的居民进行系统抽样。共选择2个乡镇、2个行政村的居民,共2860人。纳入条件:(1)均为农村居民,在农村居住时间在1年以上,使用农村医疗卫生资源。(2)年龄大于60岁。排除条件:(1)被调查者不同意接受调查。

1.2 调查方法

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研究对象进行入户调查,并通过面对面询问的方式填写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家庭收入、职业、受教育程度等)、慢性病患病情况等。

1.3 质量控制及数据质量评价方法

由项目质量负责人对问卷进行随机抽查,查漏补缺,调查过程严格按照调查手册执行。采用Myer指数(Myer's index)、Delta不相似系数、Gini集中比评价数据的准确性。经测评,本样本数据的Myer指数为9.28,说明被调查者的年龄分布无特殊偏好。

1.4 慢性病的诊断方法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或被调查者正使用降血压药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骨骼和肌肉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依据为:曾在区级以上医院进行检查和诊断,并查阅相应的门诊病历及住院记录,以便对疾病诊断的可靠性进行评价。

1.5 患病率计算方法

慢性病患病率等于调查前半年内慢性病的患病人数除以被调查总人数。慢性病患病情况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

1.6 统计学分析方法

采用Foxpro数据库建库,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 )表示,两组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成组设计秩和检验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采用 检验对率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农村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情况

有62.64%的被调查者患有慢性病(1764/2816),其中40.31%的被调查者患有2种慢性病(711/1764),8.05%的被调查者同时患有3种及以上的慢性病(142/1764)。从慢性病累及的系统来分,慢性病主要为心血管系统疾病,占总患病例数的53.68%(947/1764)。其次为骨骼和肌肉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分别占总患病例数的19.95%(352/1764)和12.07%(213/1764)。

2.2 农村老年人的护理需求

护理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农村老年人的定期免费体检需求較大,构成比为69.92%。其次为健康咨询的护理需求,为53.02%,再次为用药指导的护理需求,占36.86%。具体见表3。

3 讨论

老年患者是慢性病患病的主要群体,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村老年慢性病患者迅速增多,成为危害农村老年人健康的重要问题。有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农村地区的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52.39%,部分地区的患病率可高达72.35%[2]。由于农村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慢性病相关知识缺乏了解和获取途径,因此对慢性病相关健康知识、护理方法及预防措施的需求不断增加[3]。本研究结果显示,农村老年居民的慢性病患病率为62.64%,稍低于我国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平均水平[4]。

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老年人的定期免费体检需求较大,构成比为69.92%。调查中发现老年人普遍对血压检测、血糖监测等检查的需求较大,说明农村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更加重视了慢性病对身体的危害。

综上所述,农村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较高,对护理服务的需求量较大,希望从健康体检、健康咨询等各个方面得到护理服务,这也为今后农村医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数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廖晓春,廖淑梅.人口老龄化与社区老年护理服务[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6,20(7):73-75.

[2]周军燕,王文军,毕振强.农村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情况及医疗卫生保障状况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12,12(1):49-51.

[3]程淑玲,臧小英,赵岳.中国城乡老年慢性病护理现状和需求的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3):66-70.

[4]冯学山,王德耀.中国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1999,16(5):287-289.

[6]徐文竹,王兴洲,李士保,等.威海市农村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07,13(2):99-104.

篇5:患病老年人生活状况与养老需求调查报告

党和政府提出要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战略目标,以及河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经济对农村传统经济的冲击,日趋严重的农村人口老龄化以及农村以家庭和土地养老为主的传统养老制度越来越不能满足农村养老的需要,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迫在眉睫。我县自2010年9月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保试点县以来,认真组织,扎实推进,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为了解我县新农保试点工作开展情况,分析新农保试点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具体困难和问题,提出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根据县委批转的《政协抚宁县委员会2011年工作要点》,县政协在有关单位的支持和配合下,组织调研队伍深入到基层开展调查,并到草冬庄山区进行了对比性考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新农保试点工作开展情况

2010,我县60周岁以下登记在册应参保人数为9.3万(在校学生和在外地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外出务工人员除外),完成参保人数6.7万,参保缴费率达60.45%,基金收入1636.2万元。60岁以上享受待遇人员23658人,累计发放新农保待遇2572.08万元,发放率100%。2010年,我县计划完成80%的参保任务,即8.6万人参保缴费,新农保收入户最低要进帐1970万元。截止11月20日,我县参保人员缴纳2011年费款人数16188人,基金收入168.13万元,参保缴费率为6.7%。

总的说来,我县新农保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得到了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省、州有关部门及领导的肯定。主要做法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了切实加强对新农保试点工作的领导,我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相关县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乡镇(街道)也相应成立了专门机构,明确了负责领导和专抓人员,设立了乡、村两级信息联络员。为确保工作有效开展,加强了经办能力建设,成立了抚宁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服务中心,并将各乡镇(街道)原有的乡镇劳动保障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工作力量进行整合,成立了财政全额拨款的劳动保障站,配备了新农保工作人员和有关设备。

(二)开展学习培训

为提高经办能力,我县先后2次共安排15名业务骨干赴省参加新农保信息系统、工作流程等业务学习,对县直有关单位和乡镇(街道)的60名工作人员进行了政策学习和业务培训。同时,县里还按照行政区划,组建了10多个新农保工作指导组,深入全县12个乡镇(街道)对1000余名乡、村干部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为新农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注重舆论引导

通过采取贴标语、发资料、上电视、上报纸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新农保相关政策;给外出务工人员寄发了《致农民朋友的公开信》;组织业务骨干深入乡村、走进家庭,对农民开展面对面、点对点的政策宣传工作,基本上消除了群众的模糊认识和顾虑,提高了农民的参保积极性。

(四)坚持规范运作

一是严把摸底核查关。组织工作人员进村入户核查农村人口信息,对年满60周岁的人口和所有参保对象进行了以村组为单位的张榜公示,通过再次审核后,最终确定参保对象和享受待遇人员名单。二是严把基金收缴关。在各乡镇(街道)设立了新农保基金管理专户,对辖区内保费进行专户专项专款管理。三是严把待遇发放关。建立生存认证制度,采取乡镇(街道)上报和张榜公示相结合的方法,定期采集因死亡而注销户口的人员名单。领取待遇人员的基本情况定期在乡镇(街道)、村(居)进行公示。同时向社会公布欺诈、冒领新农保基金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五)强化目标管理制定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督查考核办法,将试点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对各乡镇(街道)的文明目标管理考核。县委、县政府督查室组成联合督查组,对各乡镇(街道)和单位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跟踪督查,根据其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警示和通报,对行动迅速、措施得力、工作推进有力的乡镇(街道)和单位予以通报表扬;对重视不够、工作滞后的乡镇(街道)和单位予以通报批评,令其限期整改到位,并追究相关领导责任。

二、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一)如何提高新农保覆盖面和保障水平问题。河北省新农保制度实行以来,一些地方的小城镇户籍居民,由于他们只是改变了户口未离开土地,仍然处在既人不起城保也不能人农保的尴尬境地。新农保使农民养老金从无到有,进步意义很大。但从全省看,覆盖面依旧不高。试点的多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农民人数较少、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较高的地区,而经济欠发达、农民数量较多、人均收入低、未来养老问题突出的地区基本没有开展。河北省新农保缴费标准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和500元五个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参保档次,多缴多得。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缴费年限养老金三部分组成。在不计利息、且现行基础养老金金额及政府补贴标准不变的前提下,假设参保人今年45岁,年缴费100元,连续缴费15年,到60岁时每月能领取养老金104元。而浙江省欠发达地区——衢州市2009年农村低保线是每月188元。也就是说该参保人l5年后所领到的养老金还不及现在秦皇岛市农村的低保金。可见,保障水平依然偏低。(二)如何实现新农保与其他养老保险转续问题。随着河北省农业劳动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失地农民由城保转换到新农保、耕地农民由“老农保”转换到城保或新农保、进城农民工由“老农保”转换到城保、返乡农民工参加新农保等等,势所难免。实现新农保与其他社保在全省范围内规范转续,结算不同社保政策问、不同地区间的基金,承认农民在各个不同时期形成的养老保险权益,还缺乏详细的办法。提高统筹层次,解决地区间因利益关系而影响社保转续,加快信息联网为转续提供技术支持等,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尽管新农保确定了体制转续的相关措施,但并未形成合理的转续成本筹集与分担机制,能否实现农保与城保的平稳过渡,把乡镇企业职工纳入城镇职工的养老体系,试点结果是否具有推广性尚待观察。

三、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措施(一)推进新农保全覆盖。全覆盖并不意味着城乡居民100%的覆盖。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首创的德国,其社会养老保险已经过了120年的发展实践,至今其实际覆盖率也未达到100%,而是9o%左右。近年来河北省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于全国领先位置,但仍未达到建立全民养老保险的经济条件。各地政府应在全省统一制度模式基础上,根据不同市县经济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不同人群的养老方式和保障水平制定具体办法,合理确定参保对象,并通

过探索建立省级财政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体转移支付的分级补贴机制,实施分类保障、梯次推进,以制度优越性吸引农民自愿参保。少数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未必强求建立新农保制度,或许,在这些地区完善最低生活保障,采取社区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增加社会救助资源的配置,提高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可能是更为有效和现实的选择。

二)提高新农保保障水平。保障水平的提高需要个人缴费档次、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标准的提高。如果不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则是盲目和不可持续的,会给农民和地方政府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和负面影响。提高保障水平最有效的方法是提高农民收人,提高农民参保意识。一是大力发展地方经济。政府部门广泛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农村就业水平,制定相关的促农增收政策,从制度上保证农民增收。二是积极宣传与发动,进一步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让社保政策和措施深入人心,为浙江省新农保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三是提高农民参保意识,转变农民传统观念,增强社会养老意识。

(三)建立多元主体筹资机制化解隐性债务。财政实力的相对不足、农村庞大的保障需求和农民养老保险沉重的历史欠账,决定了浙江省不可能由政府承担全部社会养老基金。因此,多元主体共同出资是建立新农保制度的一个重要路径选择。按照政府、集体(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出资筹集基金,这与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原则相一致。社会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化解,需在靠政府财政投入来弥补的同时,将农民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并人职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下统一管理,对未满缴费年限的参保农民实行补缴、延缴等方法来充实基金账户,可以较好地解决社会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问题。

(五)确保基金可持续和保值增值。浙江省各地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放松投资管制,为新农保基金创造更多的投资渠道。根据国际劳工组织提供的资料,允许社保资金投资的国家,其保险基金投资比例一般为:公司股票6o%,公司债券17%,政府债券6%,短期贷款3%,抵押贷款11%,房地产投资3%。借鉴国际经验和依据我国金融市场的现实,养老基金的投资渠道在保留必要的备用金的前提下可以有存人银行、购买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以及房地产等投资渠道来拓宽。为此,要建立相应的新农保基金监管机构,制定新农保基金限制性投资政策,确保新农保制度健康持续发展。

篇6:患病老年人生活状况与养老需求调查报告

为了解厦门市城区老年人10年来的生活状况,探索适合本土特色的养老方式,组织更有效的为老服务,为制订老年政策提供参考,本课题组整合了厦门大学和市老龄办的学者及工作人员,于2007年7-9月对厦门市城区老年人的生活及供养情况进行了一次随机抽样调查。

调查的主要内容有6大主题,分别是: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老年人的经济生活、老年人的生活条件、老年人的社会生活参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与生活照料、老年人的养老意愿。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一、结论与分析

1.老年群体的基本特征

十年来,老年群体的受教育程度有了显著提高,平均受教育年数比10年前调查时提高了4.6年,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老年人比例上升了14%,但仍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最大多数。各个年龄段老年人的文化程度也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呈现出低年龄组的平均受教育年数远高于高龄组的特点。在受教育程度上还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特征,男性老年人的平均受教育年数比女性多3.28年。

老年人婚姻状况与10年前比,未有显著改变,高龄老人丧偶率高、各年龄段女性老年人丧偶比例高于男性老年人是仍共同的特点。

老年人的家庭规模进一步缩小,“空巢”家庭增多。

与10年前的数据相比,老年人的子女数平均减少了1人,为2.99人。

家庭的代际类型以三代家庭为主,占67.9%;代际构成具有明显的社区差异,新型社区老年人的家庭一代户和二代户的比例高于其他类型社区的比例,“村改居”社区中老年家庭以四代户居多,占22.0%。

老年人与子女一起居住的比例也在下降,其中老年人与已婚子女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但与10年前调查数据相比,则降低了近10个百分点;与未婚子女同住的比例也降低了11.8%。老年“空巢”家庭(含独居老人)占30.0%。据此推测,城区的老年“空巢”家庭比例区间为25.7%-34.3%(P0。05)。

2.老年人的经济生活

退休老年人是老年人的主体,但存在性别差异,表现为在占24.3%的无工作或无退休制度的老年人中,女性老年人的比例高于男性老年人18.2%。退休金是大部分老年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老年人的经济状况也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老年人月退休金在1200元以下的人数比例较男性老年人高35.3%;而退休金在3000元以上的女性老年人比例比男性低8.9%;女性老年人月退休金的绝对

数比男性低450元左右。

3、生活条件

从住房来看,老年人自己有房产和单独住房(卧室)的比例较高。从生活设施的配备来看,老年人的家庭生活设施无论从数量和设施的种类都比10年前有了显著改善,家庭基础设施,自来水、煤气、厨房和厕所的拥有率都在98%以上。家庭常用电器,冰箱、洗衣机、电话的拥有率比10年前提高了15%-20%,空调的拥有率提高了60%。

老年人所生活的社区整体环境比较好,服务设施较为完备、方便。从生活服务设施的各种类型分布来看,存在社区差异。总的来说,在四类社区中,为老服务机构都十分缺乏,社区有为老服务机构的比例都只在50%上下

4、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

老年人的生活满意程度较高。88.3%的老年人对自己的生活表示满意,也可以看出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较高。老年人在生活满意度上存在年龄、文化程度以及是否有退休制度的差异。低龄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较高,不满意的比例也较高;高龄老年人的生活满意的比例较低,不满意的比例也较低。中等文化程度(初中)和高等文化程度的老年人(本科及以上)的生活满意度较高,不满意的比例最低。有退休制度的老年人比没有退休制度的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明显要高。已退休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得分为4.19,没有退休制度老年人的满意度得分只有3.86。

5、身心健康与生活照料

老年人的总体健康状况中等,37.4%的调查对象觉得自己的身体健康,48.8%觉得自己的身体状况一般,只有13.4%的人觉得自己的身体不健康。老年人睡眠质量与十年前相比有所下降,但饮食情况有所提升。

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来看,与10年前数据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儿子和女婿不仅进入了照顾者的行列,并且儿子在老年人的照顾中处于第一位的位置。在老年人家务料理和买东西的活动中,儿子和儿媳也代替了保姆和女儿扮演了重要照料者的角色。

7、养老意愿

自己照顾自己是目前老年人主要的养老方式。在家由子女照顾仍是老年人最赞成和希望的养老模式。虽然老年人对住养老院和在家雇保姆照顾的赞成度不高,但在子女不在身边的情况下,老年人最能接受的还是这两种养老形式,分别有37.4%和23.9%的老年人选择这两种养老模式。老年人选择去养老机构养老的主要理由分别是:在养老机构能得到更好的照料(39.7%),担心拖累家人(33.9%)和家人无力照料(13.2%)。

8、老年人对政府的期望

本次调查设置了老年人对政府期望的开放式问题,共有338位的老年人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其中比较具体的期望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位的是医疗保健和医疗保险方面的问题,占28.5%,第二位的是希望提高退休金,占24.3%,第三位是希望增加老年活动场所,占17.5%。

二、对策与建议

从以上数据分析与比较可见,经过10年的社会发展,老年人在生活条件、教育程度、经济收入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其次,城区老年人的支持网络还比较单一,家庭仍是主要的支持资源。但家庭支持面临挑战。

从社会支持来看,总体上老年人的生活方便度较高老年人对社会机构养老的方式认同度还不高,未形成主流意识。此外,老年性疾病中因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比例上升,睡眠质量下降;看病难的问题未得到根本好转等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因此,老年政策的重点与改进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要立足社区,为居家养老提供更全面的政策支持。

实现“社区照顾”提供支持应是当前老年政策的重点。“社区照顾”比起大规模地建设养老机构,不仅服务见效快,而且服务人数多,易为老年人接受。其中,加快社区中为老服务机构的建设应是重中之重。这些机构包括:日间托老所、社区老年服务中心(代理洗衣、送饭、代购等)、老年活动中心(室)、社区卫生院等。

2. 要加强社区教育,丰富老年文化。

持续的社区教育是让老年人保持与社会联系的重要途径之一。社区教育应根据本地区老年的文化状况,针对不同对象的需求开展。社区教育与社区文化是密切相关的,要提高老年活动的针对性,开展更适合老年人的多种形式的活动,积极倡导和吸引老年人参与到这些活动和场所。

3.要加快社区医疗机构的建设。

加快社区医疗机构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使老年人常见病的治疗能够在社区解决。要改进特殊病种用药处方方式,提高处方的开药天数,避免一些老年人因长期用药的特殊病种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经常为开药跑医院。

4.要加快老年服务业的发展。

要通过相关政策,以“准市场”方式开展服务,扶持养老机构的发展。在规划上要注意不同类型机构的分布,形成相互衔接的支持网络。如在院舍建设上,要建设面对生活可以自理的老年公寓、面对生活部分自理的护养院、针对生活不能自理的护理院,以及针对临终老年人的“临终关怀”医院等。当前,应尽快建设好老年医院。

5.要重视对老年群体中特殊困难人群的帮助,老年群体中特殊困难人群主要有:无经济来源的老年人、丧偶的高龄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的女性老年人、高龄老年人。老龄工作应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帮助工作。

来源:市社科研究中心2008年9月18日

编辑:文治平

篇7:患病老年人生活状况与养老需求调查报告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黄石市永安里社区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为调查对象。将符合条件的老年人进行编号,随机抽取510例作为研究样本,所取样本占检测人数的一半以上,样本具有代表性。

1.2调查方法

1.2.1慢性病患病情况调查:以被调查对象的既往市级以上医院诊断的结果或现场体检的结果为依据,所涉及的慢性病主要包括肿瘤、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精神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血液造血器官及免疫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和先天异常等。

1.2.2采用美国芝加哥伊州大学提供的日常生活活动功能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eale,ADL)[2,3],主要内容包括躯体自理量表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量表,共20个项目,如打电话、搭乘公共汽车、购物等,各项以1~5分计分。调查人员按表顺序对调查对象进行详细询问,如本人不能回答时由知情人代答。单项分析时,将其分为2级:1分为正常,2~5分为功能下降。综合分析时,将其分为4级:20~40分为无功能障碍,41~60分为生活能力轻度减退,61~80分为中度减退,80分以上为重度减退。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用t检验和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慢性病患病率

在510例老年人中,70.2%(358例)患有一种或以上的慢性疾病,其中25.3%(129例)患一种疾病,29.2%(149例)患两种疾病,26.4%(135例)患三种及三种以上疾病。居前三位者分别为心血管疾病31.8%(162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15.3%(78例)和肝胆疾病11.8%(60例)。

2.2日常生活能力

在应用ADL问卷中发现,无功能障碍者占65.7%(335例),生活能力轻度减退者占20.2%(103例),中度减退者占11.7%(60例),重度减退者占2.4%(12例)。搭乘交通工具是老年人社会生活能力下降较高的部分,下降率为33.2%(169例),其次是购物占19.9%(101例),上下楼梯占16.1%(82例),剪趾甲占12.1%(62例),自己做饭菜占11.2%(57例)等。而老年人维持基本生活、延续生命的功能,如穿衣、梳头、刷牙、服药、上下床、进食等功能则较好,其功能下降率仅为3.1%,2.9%,2.4%,4.8%及1.9%.

2.3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的因素(年龄、性别、是否患有慢性病等)分析

见表1.

由表1可知,随着年龄的增长ADL分值呈增高趋势,有慢性疾病较无慢性疾病的ADL分值高,因此年龄和慢性疾病是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的主要因素。

3讨论

3.1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状况。本文调查所得老年人慢性病总患病率为70.2%,与文献报道的60.0%~81.6%相近[4]。以心血管疾病占31.8%居首位,与文献报道的32.8%相似[5]。患一种疾病者占25.3%,患两种疾病者占29.2%,患三种以上疾病者占26.4%,与文献报道的29.8%,24.2%,25.5%无显著差异[6]。可见,心血管疾病是威胁老年人生命的主要疾病。

3.2社区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状况。ADL分值的高低与性别无关(P=0.376 3),与年龄呈正相关,即随着年龄的增长与ADL分值呈增高趋势。同时与慢性病的有无有关,说明慢性病的预防和护理与社区居民的生命质量有关,社区老年慢性病护理需求亟待提高。

3.3应对措施。由于健康问题导致老年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支持等方面对家庭依赖性增加,而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随着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和小型化被削弱,老年人迫切需要得到社会服务事业的支持,以补充家庭养老的不足[7]。老年人留在家中,由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医疗护理和生活照顾。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市社区护理迅速发展,如健康体检、宣传防病治病的社区健康教育、开设护理专家门诊、开展出院后患者家庭访视和电话随访服务、指导出院患者的家庭康复护理,受到患者和家属的欢迎。经验表明,老年人对家庭护理方式需求多样,但以医护人员的个别指导与讲解为主,表明老年人更相信从医务人员处得到的信息,更愿意接受医务人员的指导和帮助,如对虚弱、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及其家属进行自助教育方案讲解和指导。交流方式包括发放书面材料、举办学习班、咨询等。如关节炎的自我保健,方案包括每周2 h共6周由患者和家属参加的讨论会,参加者学习与关节炎有关的病理生理和治疗、强度和耐力锻炼、松弛技术、关节保护要点、营养以及与紧张、疼痛的关系。另外,对社区护理方式的选择,更多的老年人喜欢电话咨询,这与目前生活水平提高、通讯事业发展有密切关系。老年人对健康知识的需求偏重于对疾病的防治,忽视了对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和技巧的需求,不利于老年人认知功能的提高与负性情绪的转变。社区老年护理服务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未形成完善的服务体系,由于医院人力资源不足,难以随时随地满足患者的要求,社区护理工作因护理人员短缺,无正规的社区护理教育,医疗保险制度尚不健全等原因,使得社区护理从服务内容、规模到质量,与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8]。

3.4建立规范化的社区老年护理服务体系,满足人口老龄化的需求[9,10]。由于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在诸如面临的医疗情况、可能存在的功能缺陷和生活安排等方面与年轻人存在差别,此外,他们对健康的需求往往超越医疗保健的范围,可能包括与家庭、保健护理人员和社区机构的关系。因此,社区老年护理服务体系应包含以下内容:早期发现患者、个例护理方案、教育干预、支持服务体系以及健康生活质量的评估等,以便达到老年保健目标:增进健康,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和肢体最佳功能,防止可避免的健康状况下降,以及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钟华荪.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南方护理学报,2001,8(5):1-2.

[2]殷蕾,叶葶,邹四海.上海某郊县578名老人日常生活能力的调查[J].老年学杂志,1993,13(增刊):26-28.

[3]黄卫卫,程凯.老年痴呆的康复[J].中国老年病杂志,2004,1(3):181-186.

[4]毕璐璐,张建中,刘军.天平街道老年人综合健康状况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1999,11(8):341-344.

[5]齐玉强,李真,徐焕琴.枣庄市403例老年人健康功能状况多维评价[J].实用精神医学杂志,1999,(2):85-86.

[6]惠蓉,张华丽,张茹英.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评价[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7):57-58.

[7]肖柳红,钟华荪,李宗亮.广州市越秀区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1997,11(6):263-265.

[8]胡玲,欧阳山蓓.我国护理人员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4,4(5):31-33.

[9]彭惠仙.社区护理管理模式探讨[J].护理管理杂志,2002,2(6):52-53.

篇8:患病老年人生活状况与养老需求调查报告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心理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技术的进步, 人类寿命普遍延长。人口老龄化将成为21世纪的热点问题, 也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带有全局战略性的大问题。笔者对我市506例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心理需求进行走访调查, 并对若干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因素做综合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自2009年9月起,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随机选取我市市中区十余个社区, 以65岁以上的老年人 (以2009年7月31日0:00为准) 作为调查对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年龄≥65岁, 性别不限, 无重症精神疾病, 语言表达清楚的老年人。共发放调查问卷520份, 回收有效问卷506份, 问卷有效率为97.31%。

1.2 调查内容及方法

采用简易健康查体及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逐户访问, 调查前对参与研究人员集中培训, 明确调查项目标准。

调查内容包括: (1) 社会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 (2) 健康状况及健康需求: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情况及健康服务需求情况。调查人员入户查体, 测量血压, 所有慢性病必须由二级以上的医院诊断。 (3) 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睡眠、烟酒嗜好、人际交往、参与社会活动等情况。 (4) 健康调查问卷:包括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 、老年抑郁量表 (GDS) 、生活满意指数量表 (LSIA) 、睡眠质量评定量表 (SPQS) 、症状自评量表等。

2结果

2.1 社会人口学资料

受访的506例老年人中男性占57.6%, 女性占42.4%, 平均年龄 (69.8±8.3) 岁, 与本市同期人口资料相符。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文化37.6%, 中学48.8%, 大专及以上文化13.6%。婚姻状况:再婚69.1%, 无偶30.9%。家庭居住状况:独居2.4%, 与配偶同住56.3%, 两代同住28.7%, 三代以上同住12.6%。经济状况较好者占37.8%, 一般56.3%, 贫困5.9%。家庭和睦占86.2%, 一般12.3%, 存在纠纷者占1.5%。

2.2 整体健康水平及卫生状况

2.2.1 身体患病情况:

受访老年人所患疾病经二级以上医院明确诊断并按系统划分, 由高至低依次为: 心血管疾病28.2%, 神经系统疾病18.9%, 呼吸系统疾病11.3%, 泌尿内分泌疾病7.9%, 骨关节疾病6.3%, 消化系统疾病4.2%, 神经症及精神疾病占1.6%, 身体健康无病者21.6%。

2.2.2 对受访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综合评估结果表明:

无功能障碍者 63.2%, 生活能力轻度减退者占21.8%, 中度减退者占10.4%, 重度减退者占4.6%。

2.2.3 卫生状况:

我市老年人市级医院就诊率为92.7%, 区县级以下医院就诊率7.3%。对医疗机构满意程度的问句中, 答完全满意者69.3%, 还可以者占25.6%, 不满意者5.1%。其中对医疗机构改进工作的意见中占第1位的是改善服务质量。 生活习惯健康者占78.2%, 有烟酒嗜好及失眠者占21.8%。

2.3 心理需求相关量表统计结果

经调查发现我市老年人关于社会交往及人际关系、个人生活态度、情绪状态及对未来生活的态度等均比较好, 总体生活满意程度较高。从心理需求的调查结果分析表明, 我市老年人较为关注的问题依次为身体健康、物质保障 (钱) 、子女生活状况。多数老年人注重家庭成员间相互尊重与理解, 渴望增进社会交往, 以淡泊平和的心境安度晚年。导致老年人焦虑、抑郁情绪的原因为不同程度的生活事件引起的心理反应, 如财产被盗、丧偶、子女婚姻失败、下岗再就业等。

2.4 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诸因素分析

本研究用逐步回归分析法筛选出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因素, 包括年龄、日常生活能力、情绪障碍等负性因素, 也包括社会交往等正性因素。

3讨论

3.1 老年人群已经在社会人群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 了解高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可以对合理利用卫生资源, 制定社区老年卫生服务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 促进社会有序持续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本调查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角度出发, 对老年人健康的整体概念进行了探讨, 并以我市老年人生活质量作为核心内容, 试图揭示身体状况、生活习惯及心理因素与老年人整体健康水平的相互关系。

3.2 我市社区老年人大多能够在晚年生活中调整心态, 合理安排, 做到有张有弛, 劳逸结合, 表现出较为积极向上的心态。但是, 慢性疾患和心理问题困扰着老年人, 身体患病率78.4%, 在一部老年人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 与同期国内其他地区数据较为接近[1,2]。

3.3 社会人口学特征也对老年群体健康有一定影响, 大部分老年人家庭关系和睦, 能够得到子女的尊重和关心, 与子女经济上的来往付出大于接受, 这对于保持晚年的良好心境, 维护老年人身心健康有积极意义。但也有部分老人生活成长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 其基本特点主要是文化程度低, 丧偶比例高, 大多与子女生活在一起, 经济收入平均水平低, 就医自费比例高, 其特点决定了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多样性与迫切性, 因此社会保障系统应该对老人特殊的情况予以足够的认识, 并且提出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

3.4 大部分老年人获得医疗保健知识的途径主要是医疗专家、 公共媒体、 社区卫生宣传和就医的体验等形式。因此, 有必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财力,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增加预防保健知识, 减少老年发病的诱因。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 正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老年人口健康的不利因素主要表现为慢性病患病率升高、生活自理障碍和心理疾患。建立健康的老龄化社会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系统工程, 社区医学工作者应积极开展流行病学调研, 深入了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趋势, 为建立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老龄化社会提供理论依据[3]。

参考文献

[1] Aldrich N, Benson WF.Disaster preparedness and the chronic dis-ease needs of vulnerable older adults (J) .Prev Chronic Dis, 2008, 5 (1) :A27.

[2]宋晓飞, 徐凌忠, 等.威海市老年人自感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7, 27 (11) :2130-2133.

篇9:患病老年人生活状况与养老需求调查报告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宁波市江东区白鹤社区和黄鹂社区两个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排除有常住户口但调查时不在该社区或宁波市敬老院1个月及以上者[2],共2 571人。

1.2 调查方法

按当地派出所人口登记册及居民委会人口登记册逐户抄录符合上述纳入标准的人群,事先统一培训调查员,采用统一调查表和标准化调查用语,按名单入户调查。调查采用二阶段法,第一阶段采用痴呆简易筛查量表(Brief Screening Scale for Dementia,BSSD)[3]、社区痴呆筛查量表(CSI-D)[4]进行粗筛;第二阶段为诊断性检查,由研究小组成员对粗选对象进行成套的神经心理测试,并按美国精神病协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R)的标准诊断痴呆。筛查和诊断复查在同一时期内完成,并对确诊老年痴呆患者进行相关人健康状况调查,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居住情况、烟酒嗜好、便秘、是否患有高血压等内容,由家属和陪伴协调完成调查。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Epidata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和逻辑检错,使用SPSS 16.0 for Windows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X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以宁波市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计算老年痴呆年龄性别比标准化患病率。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

名单调查对象中因拒查、外出等原因失访126人,实际调查2 445人,有效应答率为95.09%。共确诊老年痴呆患者145例,患病率为5.93%,按照宁波市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数据进行年龄性别构成标准化,老年痴呆标化患病率为5.53%,其中男性老年痴呆标化患病率为4.94%,女性为6.36%,男女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7,P>0.05)。

2.2 宁波市不同特征老年人老年痴呆患病率水平

老年痴呆患病率在不同年龄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与儿女居住情况、烟酒嗜好、是否便秘、确诊高血压等组别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年龄越高,患病率越高,80岁以上老年组痴呆患病率达14.62%;文化程度越低,患病率越高,其中文盲组患病率达13.99%;老年婚姻状况组中,离婚、丧偶及老年未婚组的老年痴呆患病率高于已婚均健在的老年人,患病率达10.91%;不同居住情况中,单独生活老人患病率为4.19%,低于与儿女同住者;烟酒嗜好组中,烟酒嗜好均有的老年人患病率达12.97%,远远高于非烟酒嗜好者(2.44%);患有便秘的老年人患病率为9.18%,高于无便秘者(3.59%);高血压老人老年痴呆患病率为9.94%,高于无高血压者(3.45%),详见表1。

2.3 老年痴呆患病率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老年痴呆作为因变量(0=无,1=有),将上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10个可能的相关因素作为自变量,建立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以假定参数为基础作似然比概率检验,向前逐步选择自变量方法(Forward:contional)筛选自变量,计算各影响因素的优势比(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发现,影响老年痴呆患病率影响因素按OR值作用强弱依次为:烟酒嗜好(OR=3.78)、高血压(OR=3.09)、吸烟(OR=2.85)、婚姻异常(OR=2.73)、便秘(OR=2.72)、与儿子同住(OR=1.92)、高龄(80岁组以上OR=1.73)、文化程度(文盲组OR=1.70),见表2。

3 讨论

3.1 老年痴呆发生率

国内外老年痴呆发生率报道尚不一致:60岁以上老人的老年痴呆患病率0.8%~8.6%,65岁以上的患病率1.0%~12.1%。本研究调查显示宁波市社区60岁以上老人老年痴呆患病率为5.53%,接近于日本、美国的患病水平[5]。本研究采用可疑病例筛选与初筛后神经心理测验诊断两个阶段进行调查这种常用的老年期痴呆调查方法。在第1阶段的调查采用了社区痴呆筛查量表(CSI-D),该问卷包括被试问卷和知情人问卷两部分,评定结果由被试问卷总分和知情人问卷总分及两部分合起来换算的综合判别函数综合形成,一定程度上利用知情人的信息纠正了被试者所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使得调查结果更接近于人群实际的患病水平。

3.2 关于老年痴呆发生的影响因素

3.2.1 性别及烟酒嗜好

本调查研究显示老年痴呆与性别无关,女性并不高于男性,可能跟老年人群中老年男性有烟酒嗜好者暴露因素偏多有关,烟酒嗜好是本组暴露人群中最危险的因素(OR=3.78),进一步提示吸烟饮酒在老年痴呆患病中的重要意义。

3.2.2 年龄

年痴呆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经多因素回归分析,70岁以上老年人是老年痴呆病的高危人群。

3.2.3 教育程度

趋势χ2检验显示随着学历程度的下降老年痴呆患病率明显增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初中以下学历与老年痴呆的OR值均大于1,与既往研究一致[6],教育程度低者,缺少知识刺激,可使神经元丧失较多,从而易患痴呆症。

3.2.4 婚姻及居住状态

单独生活的老年人群比与子女一起居住的人其患病率低,考虑可能单独生活的老人绝大多数伴侣健在,孤独感较少,生活能力相对更独立,具有较好的自理能力有关。此外,已婚且配偶健在者患病率明显低于丧偶/离异/未婚配者,可能提示精神心理因素在老年痴呆患病中的重要作用。

3.2.5 高血压及便秘

高血压(OR=3.09)和便秘(OR=2.72)是老年痴呆发病的重要的危险因素。社区中高血压诊断人数达40%,老年痴呆患者中65.12%并有高血压,73.33%存在便秘。高血压可引起动脉硬化或血管痉挛,使管腔狭窄,从而脑血流量下降,使脑白质和海马区等神经元损伤,最终导致认知功能障碍。便秘导致体内毒素不能被机体及时清除,超过肝脏的代谢进入血液循环,可透过血脑屏障损害神经中枢。

总之,老年痴呆随着社会老龄化逐渐凸现,但老年痴呆症目前国内外尚无特殊有效药物进行治疗。本研究提示影响老年痴呆发病的危险因素有烟酒嗜好、高血压、婚姻异常、便秘、高龄、低文化程度、精神心理因素等等,提示老年痴呆的防治必须建立综合防治机制,采取积极有效的社区干预措施,对防治老年痴呆发生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Loncarevic,Mehmedika-Sulic E,Majibegovic,et al.Theneurologist’s role in diagnostics and therap)ut theAlzheimer’s disease[J].Mec1 Arc,2005,59(2):106-l09.

[2]马崔,唐牟尼,郭扬波,等.广州市城乡65岁及其以上人群痴呆患病率调查[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5,38(4):27-230.

[3]张明圆,瞿光亚,严和,等.痴呆简易筛查量表(BSSD)的研制和应用[J].上海精神医学,1992,4(1):3-9.

[4]刘津,李淑然,张维熙,等.社区痴呆筛查量表CSI-D在中国的初步测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23-225.

[5]郭峰,张振馨.痴呆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7,40(5):343-346.

上一篇:“京卡互助服务卡”介绍下一篇:中学教学楼方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