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市老年贫困人口的调查报告

2024-04-19

于市老年贫困人口的调查报告(共8篇)

篇1:于市老年贫困人口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老年贫困人口的调查报告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阜新市人口老龄化发展形势严峻。于1999年底进入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每年以3%的速度增长。XX年,阜新市总人口1,920,844人,60岁以上老年人22.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11.6%。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16,034人,90岁以上老年人2,766人,百岁以上老年人24人。

我市贫困老年人基本情况:

据调查统计。全市现有贫困老人11,715户,贫困老人15,457人,占全市老年人口的6.9%。其中:男性7,931人,女性7,526人。

通过调查了解到,这些老年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

1、阜新市是由资源兴起的城市,产业单一,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随着煤碳资源的枯竭,多数煤矿经济效益不景气,拖欠职工工资,加上近几年来几个煤矿的相继破产,大量中青年下岗、放假、经济困难。致使一些子女无力支付老人赡养费或不愿意支付老人赡养费,有的还要靠老人的养老金来维持生活,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窘迫。据调查这类现象的贫困老人所占的比重很大。

2、贫困老人中丧偶女性较多,这部分人无工作,没有养老金,仅靠遗属费或低保金生活。

3、贫困老人中70岁以上老人占贫困老人的4496以上。这些老人年高又多数体弱多病,其中一些老年人有的还没有养老金,生活更加困难。

4、由于阜新市连续几年干旱,使靠天吃饭的农民生活十分拮据。子女对老人的赡养责任互相推诿,家庭矛盾日益突出。农村老人没有低保金。

解决老年人贫困问题采取措施:

阜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关心老年人特别是贫困老年人的生活。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老龄工作,制定了(阜新市老年人优惠优待规定》、《阜新市委阜新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实施意见》、《阜新市扶贫帮困工作实施方案》等具体措施;市领导率先垂范,每年的重大节日,特别是春节和重阳节,都亲自到困难老年人家走访慰问。在近年来全市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扶贫帮困活动中,都把老党员、老红军、老劳模等困难老年人作为重要走访帮扶对象。特别是1998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以来,我市城镇的贫困老年人的生活有了保障。目前已有4346位老年人享受这一制度,约占全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居民总人数的2.496,占全市困难老年人的2.8%。

各级老龄部门十分重视贫困老年人的问题,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采取具体措施,常抓不懈。

一是大力开展农村养老基地建设,积累养老基金,为困难老年人解决实际困难。我市农村养老基地建设是于1995年开始的。几年来的努力,现在已初现规模,并为农村老龄事业发展特别是在解决贫困老年人问题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如阜新县旧庙镇建立养老基地

1660亩,其中耕地1310亩,成林240亩,幼林110亩。1999年养老基金11,206元,解决特困老年人疾病、生产、生活等问题45户,老年人51人。东梁镇东五道桥子村,建立养老基地210亩,每年收承包费8000余元,主要用于为特困老人发生活补贴,保障老人们的生活。

发放标准是70—79岁每人每年60元,80—89岁每人每年80元,90—99岁每人每年100元。对老复员军人、老共产党员还多增加20元。目前,全市农村共有养老基地2万多亩,积累积金100多万元。

二是鼓励低龄健康老人老有所为,参与社会生产,劳动脱贫致富。市老龄委从加强老年思想教育入手,不断提高老年人的政治思想素质,引导老年人克服干一辈子该享清福的思想,经常组织形势任务报告会,使老年人融于社会,与时俱进。如XX年,阜新经济转型的开局之年,市老龄委于3月初举办了“阜新经济转型报告会”,让广大老年人了解阜新经济转型的重大意义。6月份,组织各界老年人代表到市国家高科技园区等地实地参观,让老同志亲眼看看经济转型给阜新带来的变化和美好前景。9月份,组织报社、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单位跟踪报道彰武县养成鸡致富老人刘德祥等7位老有所为致富典型,为全市老年人树立了榜样。现在,我市低龄健康老人老有所为,以为促养之风已经兴起。全市在经济领域发挥作用的有37,800多人。

如阜新县东梁镇东五道桥子村,XX年,低龄健康老人从事种植业的有24人,养殖业11人,庭院经济4人。

三是开展“三个一”活动,即向老年人献一份爱心,伸出一双手,办一件实事好事,号召全社会关注贫困老人,帮助贫困老人解决困难。老年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贫困老人则更是弱视的群体,需要全民的关怀和社会的支持。为引起全社会对贫困老年人的关注,市老龄委抓住国际老人节和重阳节等各种有利契机,下发文件,发表倡议书,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三个一”活动。几年来,市老龄委先后开展了春耕帮扶、重阳助听、春节救勘贫困老人活动。每年都专门下发(关于广泛开展助老解困活动的通知》文件。据XX年末统计;全市救助贫困老人21,104户,救助金314万元,米面等如万斤,衣物等10.32万件。这项活动得到了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团市委、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积极开展“一助一”、“多助一”活动,帮助贫困老年人解决生活问题。XX年,仅阜新县各级团组织组织青年团员于重阳节期间慰问贫困老人50多人次,各学校组织学生为老人做好事XX余件。市博麒电信有限责任公司经理张雷、新华眼镜店经理陈智等我市部分民营企业家纷纷开展帮扶救助贫困老人活动。

面对我市老年贫困人口问题,总体上来说,政府重视,老龄部门工作努力,全社会参与旷但是我市在全省是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作为弱势群体的老年人他们的问题就更为突出,形势严峻。今后,我们将不断采取有效措施,按照“党政主导,全民关怀,社会参与”的工作方针,认真解决好老年贫困人口问题,让广大老年人过上幸福愉快的生活,实现“六个老有”的目标。

简历论文申请书

篇2:于市老年贫困人口的调查报告

我市贫困老年人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了解到,这些老年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

1、阜新市是由资源兴起的城市,产业单一,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随着煤碳资源的枯竭,多数煤矿经济效益不景气,拖欠职工工资,加上近几年来几个煤矿的相继破产,大量中青年下岗、放假、经济困难。致使一些子女无力支付老人赡养费或不愿意支付老人赡养费,有的还要靠老人的养老金来维持生活,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窘迫。据调查这类现象的贫困老人所占的比重很大。

2、贫困老人中丧偶女性较多,这部分人无工作,没有养老金,仅靠遗属费或低保金生活。

3、贫困老人中70岁以上老人占贫困老人的4496以上。这些老人年高又多数体弱多病,其中一些老年人有的还没有养老金,生活更加困难。

4、由于阜新市连续几年干旱,使靠天吃饭的`农民生活十分拮据。子女对老人的赡养责任互相推诿,家庭矛盾日益突出。农村老人没有低保金。

解决老年人贫困问题采取措施: 各级老龄部门十分重视贫困老年人的问题,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采取具体措施,常抓不懈。

一是大力开展农村养老基地建设,积累养老基金,为困难老年人解决实际困难。我市农村养老基地建设是于1995年开始的。几年来的努力,现在已初现规模,并为农村老龄事业发展特别是在解决贫困老年人问题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如阜新县旧庙镇建立养老基地发放标准是70—79岁每人每年60元,80—89岁每人每年80元,90—99岁每人每年100元。对老复员军人、产党员还多增加20元。目前,全市农村共有养老基地2万多亩,积累积金100多万元。

二是鼓励低龄健康老人老有所为,参与社会生产,劳动脱贫致富。市老龄委从加强老年思想教育入手,不断提高老年人的政治思想素质,引导老年人克服干一辈子该享清福的思想,经常组织形势任务报告会,使老年人融于社会,与时俱进。如xx年,阜新经济转型

的开局之年,市老龄委于3月初举办了“阜新经济转型报告会”,让广大老年人了解阜新经济转型的重大意义。6月份,组织各界老年人代表到市国家高科技园区等地实地参观,让老同志亲眼看看经济转型给阜新带来的变化和美好前景。9月份,组织报社、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单位跟踪报道彰武县养成鸡致富老人刘德祥等7位老有所为致富典型,为全市老年人树立了榜样。现在,我市低龄健康老人老有所为,以为促养之风已经兴起。全市在经济领域发挥作用的有37,800多人。

如阜新县东梁镇东五道桥子村,xx年,低龄健康老人从事种植业的有24人,养殖业11人,庭院经济4人。

篇3:于市老年贫困人口的调查报告

一、中国式移民形成的主要原因

人口流动包括居住型流动、就业型流动和政策型流动三种基本形式。居住型流动多数是由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生态保护、城市化等原因引起的城乡人口由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迁移性定居;就业型流动是随着学生上学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而形成的跨区域就业和定居行为;政策型流动是由于国家体制变革和新政策的实施而引起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人口流动和就业转移现象。应该说, 在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人口流动主要是以前两种为主。

但是, 人口流动只是个大概念, 而我国目前在大多数情况下所说的人口流动, 主要是针对农村的区域性的人口转移, 这种转移既包括非定居性转移, 也包括定居性转移, 而后者我们一般又叫做移民。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国家基本建设、工业化、城市化和生态保护的加速进程, 大量农村住户被转化为移民人口, 这样就形成了工程移民、生态移民、项目移民、就业移民、上学移民和灾害移民等。同时, 由于西部地区的许多地方属于地方病多发地区, 为了彻底解决地方病对贫困的影响, 也采取移民的方式来解决。

移民在总体上分为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两种, 集中安置在政策上叫做建制型安置, 分散安置叫做非组织性安置。本调查主要分析建制型安置。需要特别关注的是, 近年来发生在我国西部地区的移民, 不论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其实都属于贫困人口的移民行为。这是因为以下原因:一是人口迁移过程本身就是个低收入人口向高收入地区或者行业的转移过程;二是发生在西部地区的生态移民、工程移民和灾害移民等多数与生存条件有关, 移民甚至是解决生存条件的唯一途径;三是由此所决定的大多数移民本身就是贫困人口的一部分, 移民是反贫困战略组成部分;四是发生在移民集中区的贫困问题实质上是贫困人口和贫困问题的延续现象, 或者说是贫困的转移现象。

二、酒泉市移民集中区概况

酒泉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 河西走廊西端, 南依祁连山, 北望内蒙古, 东通兰州, 西接万里长城的终点嘉峪关;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呈倾斜盆地状态, 海拔1340~2200米。年平均气温7.3℃, 年平均降水量85毫米。酒泉市辖肃州、敦煌、玉门、阿克塞、肃北、瓜州和金塔等7个县区, 总面积19.2万平方公里, 占甘肃省总面积的42.5%, 有汉、回、蒙、哈萨克等24个民族。201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10.07万人。其中, 城镇人口56.23万人, 所占比重51.09%。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81.5亿元, 比上年增长15.5%, 人均GDP为43745元 (约为7000美元) 。地方财政收入21.57亿元,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63.9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65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158元。

从建国到现在, 酒泉市都是甘肃省最大的移民目标区和实际安置区。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酒泉市人口生存资源条件比较优越。一是土地资源丰富, 人口容量比较大, 目前是人口容量只有5.78人;二是水资源相对比较充足, 市内有内陆河疏勒河、黑河、哈尔腾河三大水系, 主要河流有15条, 水资源总量为53亿立方米, 年径流量为32亿立方米, 地下水综合量为23亿立方米;三是地理条件优越, 地势平坦, 开发成本低, 现有耕地面积11.13万公顷;四是林地和草地资源多, 全市现有果园面积1.23万公顷, 林地面积4.86万公顷, 草地面积463.6万公顷。在未利用的土地中, 宜林荒地13.53万公顷, 宜农荒地18.6万公顷, 宜牧条件优越;五是城市化速度快, 农村闲置资源多。在甘肃省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把酒泉市和嘉峪关市的合并发展作为建立甘肃西端100万人口门户城市主要措施, 这就必然引起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短缺。

1982~2011年的30多年中, 甘肃省通过多种安置形式, 先后向以酒泉为中心的河西地区远距离迁移14万人, 向沿黄灌区、引大灌区及有条件的县内就近安置36.43万人, 向省外移民24.47万人 (1) 。根据调查发现, 从1982年到2011年底, 全省通过多种形式向酒泉市共移民3.53万户、15.75万人, 其中, 成建制安置17977户、89685人, 占57.82%。此外还有21100个非组织移民人口。 (2) 又由于新开垦的耕地质量很差、多数移民没有灌溉农业经验、人均耕地面积又很小、对当地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不适应等原因, 大部分移民户的经济发展很慢, 收入非常有限, 2011年酒泉市建制移民区的人均收入只有2206元, 而全市农民平均人均收入是8158元。移民占全市农村人口的25%, 移民人口与当地人口的收入差距实际上在6500元以上。 (3) 由此可见, 在西部移民集中区的发展中确实存在新的人口问题和新的贫困问题。

三、酒泉市的移民过程和开发方式

㈠移民原因 从1982年到现在, 酒泉市始终是甘肃省跨流域移民安置的重点地区, 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移民原因主要有四方面:一是工程性移民, 刘家峡水库和水电站、九甸峡水利工程、引洮等重大工程建设所引起的移民安置;二是项目移民, 最重大的项目是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启动的疏勒河建设项目, 开发了大量的灌溉农田;三是生态移民, 这主要集中在甘肃中南部的高寒阴湿地区、甘南和临夏的深山区生态保护与修复需要等引起的移民;四是贫困移民, 指把以定西为代表的贫困地区的农民搬迁到发展条件比较好的河西地区, 特别是酒泉开发区域;五是地方病移民, 把中南部地方病多发地区的农村人口移民到河西走廊地区。从酒泉市的移民条件来看比较优越, 本地人口比较少, 土地资源丰富, 内流河水资源开发有余地。

㈡移民方式 总体来看, 甘肃省内向以酒泉为核心的移民在形式上主要有两种:一是有组织的移民, 通过各级政府统一组织和安排, 有规划、有政策、有安排的移民;二是自愿和自发移民, 指中东部地区的农村人口向河西走廊移民区的投亲靠友型、自主安排型、打工定居型的移民。根据统计, 到2011年底, 全市移民总户数达到3.53万户、15.75万人, 占全市农村人口的25%。全市成建制的移民乡得到11个 (其中少数民族乡6个) , 行政村60个, 村民小组321个, 百人以上集中安置点57个。其中, 瓜州县移民达到7.64万人、玉门市达到3.57万人, 分别占两县农村人口的73%和38%。 (4)

㈢移民分布 从酒泉市的移民人口结构来看, 基本上是以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少数民族人口和定西市的贫困人口为主的, 不论采取那种移民形式, 实际上都属于贫困人口的移民范畴。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酒泉市在设置移民安置区的时候, 就考虑到需要设立少数民族乡的问题。到2011年底, 全市的移民人口主要集中在瓜州县、玉门市和金塔县三个地方, 并且设立了11个移民乡, 其中少数民族乡有6个。从移民区的经济发展来看, 主要是以土地整理、灌溉设施建设、移民定居房建设、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生产等为基本生产方式。由于各种条件的影响, 早期移民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中期之前) 的发展经过多年的转型发展, 基本走上了正常的发展轨道, 而九十年代后期以来的移民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和影响, 发展还普遍没有在上正常的发展轨道, 产业没有成型、收入非常低下, 生活比较贫困。

注:⑴资料来源:酒泉市扶贫办公室提供;⑵这个表格反映的是政府组织移民和成建制的移民集中区情况, 不包括自愿和自发移民。

㈣移民集中区的发展决策这些年以来, 酒泉市在移民集中区的发展上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加大政策性的投入和扶持。如大型工程移民区的移民户每年每户给予3000元的扶贫专项, 规划安排了24亿元用于实施移民村整体脱贫计划。二是率先解决好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仅2009~2011年的三年时间, 全市移民乡村累计投入国家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行业各类扶持资金5.5亿元, 改良盐碱地5.67万亩, 营造农田防风林带7.7万亩, 新建农田渠道549公里, 完成移民乡村道路建设704公里, 改造翻建危旧住房11217户, 基本解决了8.2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三是突出培育农民增收的产业。实施了“人均1亩稳产田、半亩特色田、1户1圈5只羊、户均输转1个劳动力”的战略。全市移民乡村播种面积达到27.4万亩, 人均达到3.2亩。四是努力提高劳动力素质。通过集中培训、组织输转、定向转移等方式, 近3年以来共完成培训32490人 (次) , 年均培训1.5万人 (次) 以上, 每年输转劳动力2万人以上。同时, 把移民集中区的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作为全市社会各界开展社会援助、对口帮扶、社会救济、民政保障的重点工作, 也取得了明显效果。

四、酒泉市移民集中区的人口发展现状评估

㈠人口和计划生育情况 酒泉市移民区的人口发展和计划生育情况比较正常, 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不是很大。一是因为移民人口在原住地的计划生育工作质量本身就比较好;二是收入太低严重制约了人口增长。到2011年底, 移民集中区的总人口为81492人, 男女性别比为0.984, 人口性别明显偏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6‰, 这个水平比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都要低。移民总户数为17121个, 其中, 双女户有641个, 计划生育户有9739个, 占总户数的60%。

㈡移民区的人口结构特点 酒泉市移民集中区的成建制人口规模是8万多人, 基本结构特点是少数民族人口比重高、低素质人口比重高。根据统计数据反映, 2011年, 该区域的少数民族人口有36000多人, 占总人口的44%, 而甘肃省全省的同样数据是9.38%, 比全省的平均水平高34.6个百分点。更为重要的是, 这些少数民族人口大多数是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另外, 从移民人口的文化结构来看, 文盲和初中以下人口有78000多人, 占88.6%, 其中文盲人口比重高达26%。由此可见, 移民区的人口基本素质是非常低的, 这是影响移民区发展的关键因素。

㈢移民区的劳动力技能水平 因为酒泉移民区的人口基本上都是从甘肃省的中南部贫困地区迁移过来的, 这些地区本来的人口文化和技能素质就比较低, 再加上近年来在移民之后当地的教育和培训事业发展比较慢, 所以, 劳动力年龄人口的基本技能水平普遍非常低, 文盲和半文盲以及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人口的78%, 高中以上的劳动力只占0.04%。近年来, 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扶贫政策的引导下, 经过系统技能培训的劳动力有30000多人次, 占劳动力总数的60%。但是, 由于农民培训的投入比较少, 培训时间一般在10~20天, 所以培训的实际效果不理想。从劳动力的从业结构来看, 68%的劳动力仍然从事农业, 外出打工的农民有9244人, 占总劳动力人口的18%。

单位:人

资料来源:酒泉市扶贫办公室;金塔县的数据指羊井子湾乡

单位:人

资料来源:酒泉市扶贫办公室;金塔县的数据指羊井子湾乡

㈣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水平 由于人口、资源和产业成长期的影响, 酒泉移民集中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慢、水平低、收入少、困难多。2011年, 移民区的人均收入比全国低了5000元 (全国接近6590元) , 比甘肃省的平均水平低了1415元 (甘肃省为3000元) , 几乎比全省低了1倍。虽然有的移民乡村收入达到4000多元, 但是, 这些高收入的人口比重也只有不到移民总人口的10%, 大多数人口的收入是非常低的。在收入结构中又主要靠农业收入, 其中, 农业收入占44%, 工商收入只有6%, 其他收入占50%。

资料来源:酒泉市扶贫办公室;金塔县的数据指羊井子湾乡

五、移民集中区的人口发展难题

㈠难题归纳 当前, 酒泉市移民集中区的人口发展面临许多现实难题:一是移民区的人口基本素质普遍比较低, 甚至比有些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还要低。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移民本身就是原住地的贫困人口和低素质人口, 发展观念和技术技能与当地人口有很大距离。二是移民区人口素质的提升难度大, 技能转型的难度也很大。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移民人口的文化层次低、知识结构老化、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弱。三是人口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太小, 人口教育政策、培训政策、流动政策、保障政策、福利政策等形式比较多, 但是含金量比较低, 许多地方配套的搬迁和定居补贴政策落实不到位。四是自我人口发展能力低, 经济与人口之间的协调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移民区由于耕地质量差、渠道设施不全、移民人口经验不足、产业培育速度慢等原因, 经济发展非常慢, 收入增长乏力。五是人口社会关系紧张, 社会矛盾比较多, 移民人口与当地政府和其他社会团队之间的协调难度大。

㈡难题评价 这些难题的出现和存在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变迁特点, 即移民集中区的人口发展难题实际上是移民原住地人口难题的一种延续, 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 有其新的特点。一是移民集中区的人口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历史问题, 是一种跨区域的延续。二是移民集中区的人口发展难题要比移民原住地的人口问题严重, 这主要是因为移民人群本身就是经济最贫困、素质最低下、市场适应能力最弱的人群, 现在通过移民将他们又聚集到一起了, 是典型的“弱弱联合”。三是移民集中区的人口发展难题不是一个短期难题, 而是一个长期问题。这主要是因为移民区的基本发展资源的培育需要一个过程才能完成, 比如新开垦的耕地需要若干年的熟化过程, 产业培育也是如此。四是移民集中区的人口发展难题反映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移民政策的某些缺陷, 特别是对于移民技能转型、垦荒耕地的熟化时间、新的民族矛盾等估计不足, 在政策上也没有做好准备。

㈢难题试解 酒泉市移民集中区的人口发展难题在全国其他移民集中区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这些难题的存在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对移民政策的研究和创新。一是对于移民不仅要重视搬迁定居问题, 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后续问题的解决, 特别是技能培训、耕地熟化、产业培育等。二是对于移民集中区的人口政策到底应该如何定位是个大问题, 实际上移民集中区的人口是最集中的贫困人口, 如果解决不好, 就有可能将移民区人口问题演变成贫困人口的“塌陷区”和“集中区”。三是对于这些人口应该定位于国家社会保障的主体部分, 整体纳入农村社会保障范畴。四是对于移民集中区的人口发展政策扶持力度需要重新界定, 由于各方面的因素的影响, 对于这些人口的政策扶持力度需要特别加大, 其政策临界点应该以国家新的贫困人口标准为基础, 做适度的提高。

六、扭转贫困人口延续现象的破解对策

㈠城乡同步发展 一是移民集中区的经济社会必须与酒泉市的经济发展总体规划联动, 在总体规划的统一部署下, 规划和安排移民安置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战略、重点和措施。二是在移民安置和管理活动中, 按照以人为本的管理思路, 组织尽可能广泛的移民参与, 争取做到人员安置与思想安置、行为安置、目标安置的统一。三是将移民区的发展与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 在移民安置过程中, 因地制宜地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四是推广农村移民“兼业”安置方式。采用农业与非农业活动兼顾的方式安置移民劳动力, 使部分移民劳动力逐步从纯农业过渡到“兼业”, 最终实现非农业安置。

㈡扶贫产业开发 一是调整战略方向。由于在短期内不可能在农业发展条件上做出大的改变, 所以需要将发展战略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变, 大力发展小城镇和二三产业。二是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立足当地资源优势, 重点围绕棉花、制种、饲草、蔬菜、啤酒原料、奶制口、肉制品、酿造等优势产业, 扶持移民区的实体经济发展, 形成一批小微企业。三是大力发展规模养殖业。加快畜牧业发展步伐, 依靠转化增值增收。推广“一亩草5只羊或1头牛”的发展模式。四是培植特色优势产业。如敦煌葡萄、玉门啤酒花、肃州奶牛、制种、金塔加工番茄和肉羊等, 发挥比较优势, 扩大基地规模, 打造精品名牌。

㈢人力资源开发 一是进一步加大对移民的教育扶持力度, 从提高移民综合素质入手, 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地对移民进行科技教育、文化教育和政策教育。二是大幅度增加对贫困移民人口的技能培训投入, 实施专门的移民人口技能培训计划, 尽快使中青年移民农民能够掌握一两门农业生产实用技术。三是促进干部交流, 在移民乡镇与非移民乡镇之间进行干部交流任职, 实现新老乡镇的协调发展。四是以提升科技含量为手段, 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以肃州、金塔、玉门、瓜州、敦煌等已建成的20个园区为重点, 提高园区建设水平, 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实现移民增收。

㈣移民安置工程 一是实施移民安置和保障体系建设工程, 包括政府保障、组织保障、管理保障、资金与资源管理、社会保障等体系。二是进一步加强移民基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公益服务设施建设, 采取当地筹措和国家投资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建设, 并及时组织当地群众和移民搞好配套建设, 确保项目建设效益的全面发挥。三是要尽快健全移民区行政管理机构和社会服务体系, 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工作, 维护移民区的社会稳定。四是探索建立移民帮扶长效机制, 动员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采取对口帮扶、项目帮扶、科技帮扶、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 从资金、技术、信息、物资、管理等多方面对移民乡村进行帮助。

㈤多项政策扶持 一是积极争取“三西”移民扶持专项资金, 把移民贫困区列为“三西”建设项目的重点扶持对象;二是将以酒泉为中心的河西走廊地区的插花贫困区作为《中国农村扶贫纲要2011-2020》的主要实施对象, 列入“特困片区”重点扶持;三是将移民贫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是水利工程、灌溉设施、土地熟化等列为“新十年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开发项目, 比较彻底地完善移民安置区农业基础设施和公益服务设施;四是争取省上项目主管部门对疏勒河项目后续建设的投资;五是建立移民生产开发基金, 采用小额无息、低息或贴息贷款形式运作, 优先鼓励移民家庭或联户申请使用;六是明晰资金 (产) 和资源权属, 建立收益分配机制, 完善权力运行方式;七是落实好移民扶持政策, 特别是搬迁补贴、土地开发、扶贫和民族政策。

注释

1甘肃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地区处, 关于甘肃省生态移民问题的思考, 2006-08-28。

2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 关于酒泉市移民问题的调查, 送阅件, 2011-04-22。

3酒泉市扶贫办, 酒泉市特困移民2009-2011年扶贫工作情况汇报, 2011-11-30。

篇4:于市老年贫困人口的调查报告

【关键词】 老年贫困 特点 成因

Abstract : The countries all of the world are pay close attention to poverty, and the poverty of the elderly is the core of poverty currently, by the definition of poverty of the elderly, analysis of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ing causes,is premise to further explore the old anti-poverty,so it has important reality significance is.

Keywords : old-age poverty characteristics origin

引言

目前,老年贫困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社会经济现象,2002 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第二届世界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上,通过的《政治宣言》和《2002 年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都涉及到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反老年贫困”。世界卫生组织将60岁作为老年人群的年龄起点,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超过總人口的10%,该国即为老年型人口国家。根据我国200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0%,这表明我国已经迈入了老年型国家人口国家的行列。此外,据最新的人口预测,大约在2025年前后,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数量将历史性地第一次超过0到14岁的未成年人口。理论和实际都证明,老年人口相对较弱的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使其成为贫困率较高的群体,如果说老年人是每个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那么,贫困老年人就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人群,在许多国家都是如此,中国也不例外。因此,关注老年人口的贫困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析我国老年贫困的特点和致贫原因,属于老年反贫困课题的一个基础性研究。

1. 老年人口贫困的内涵及特点分析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由于缺乏“手段”、“能力”、“机会”或与社会环境不适应等原因,部分个体因某些正常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欠缺导致贫困发生。对于贫困的理解,不应仅仅从收入或消费来分析,而应该扩大到包括生活指标在内的其他方面,如健康、寿命、精神、话语权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等。根据贫困包含的上述要点,可将其区分为经济贫困和社会贫困(Sen,1999),经济贫困即主要由收入偏低造成的低于社会公认的最低或最起码生活标准的状态;社会贫困即由于缺乏"物质和服务"引起的包括经济、社会、文化、身体和精神等方面的落后或困难(Sen,1999)。具体来说,老年贫困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高龄老人更容易遭遇贫困。在不存在通货膨胀的前提下,虽然靠固定工资收入生活的老年的名义收入不变,但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越来越差,越来越容易引发更多更严重的疾病和越来越需要别人的照顾,这就使得年龄越大的老人的生活成本增加的越多,从而更容易发生贫困。

第二,女性老年人更容易遭遇贫困。由于城镇女性退休年龄早于男性,农村女性拥有退休金、养老金等社会保障项目的比例极低,而且我国农村大多存在较为严重的“大男人主义”和“重男轻女”的落后思想,因此,老年妇女不仅在经济收入上容易发生贫困,而且在精神层面上也因不能受到充分重视而遭遇社会贫困。

第三,单身老人更容易遭遇贫困。丧偶老人遭遇贫困的风险高于在婚老人和离异老人。从未结婚的老人由于没有子女的赡养而更容易遭遇贫困,而拥有子女的独居老年人要比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发生贫困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第四,老年贫困具有非均衡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老年贫困具有城乡差异,;其二,老年贫困也存在地区差别。

第五,老年贫困的高度延续性。贫困老人往往会陷入“经济拮据-生活水平下降-多病大病-经济更拮据”的恶性循环,从而使其面临的贫困不断延续。

2. 老年人口贫困的成因分析

老年贫困的形成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因素,更有社会的原因。我国特有的社会、经济、文化、体制等因素都直接或是间接造成了目前的老年贫困现象。具体来说:

首先,从宏观层面看,人口转变是引发老年贫困的根本动因。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深刻的人口转变,包括生育率和死亡率的下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人口布局的重构,家庭结构的改变。这种人口的重大转变,直接导致老年人口的增加,从而不仅增加了退休金、医疗费用的支付,还增加了对大量的养老设施、活动场所、老年服务机构等的需求。然而,无论在养老金的储备上、服务于老年人群各层次、各类需求的组织机构、服务项目上,还是在老年相关政策制度上,目前国家和社区对老年人群上述公共需求的供给都十分有限。这种老年人口生活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差额引发了老年贫困。

其次,从微观层面看,老年贫困的根源包括自身因素、制度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几个方面。关于自身因素,老年人身体素质普遍较差,体弱多病比例较高,医疗费用开支大,关于制度因素,城市的老年人主要靠公共转移和社会保障来提供养老支持,农村的老年人主要靠私人转移和家庭保障来提供养老支持,一是计划经济的高就业、低分配政策导致老人无积蓄储备,二是城镇养老金替代率不高,离退休金的增长滞后于物价指数的上涨,三是城镇养老保险政策法规上存在缺陷;四是“以农养工”的政策使得农村地区普遍贫困。关于经济因素,一是经济体制转轨,劳动适龄人口就业难,老年人口再就业更难,经济收入少,二是性比例失衡,高龄女性多,经济难以独立。关于社会因素,一是家庭观念淡薄,子女把赡养老人视为额外负担,二是家庭养育中心由“养老”向“育小”转移,三是传统婚配观念导致老年女性丧偶率高,四是政府决策层缺乏老年权益的代言人。

3.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老年人口贫困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政府必须在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及早准备,采取有力措施,预防和减缓老年人口贫困问题。老年贫困受到年龄、性别、婚姻和地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是集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关于老年贫困特点及成因的分析,能够为老年反贫困问题提供参考,而进一步提出老年反贫困的政策建议也是本课题将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基金项目: 2011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黑龙江省老年人口反贫困问题研究”(12512071)

参考文献:

[1]李建民,原新,王金营.持续的挑战--21世纪中国人口形势、问题及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01,202.

[2]王德文,张恺悌.中国老年人口的生活状况与贫困发生率估计[J].中国人口科学,2005(1).

作者简介:郑岩(1979-),女,内蒙古乌兰浩特人,博士、讲师,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师,从事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研究。

篇5:城乡贫困人口现状调查报告

按照市委办公室《关于开展“扶助贫困群体,建设幸福延安”调研活动的通知》精神,我县及时安排部署,由县委农工部牵头,扶贫、民政、街道办等部门参与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就我县贫困人口情况汇报如下:

一、贫困现状

xx位于延安市南部,属省级贫困县,总面积4182平方公里,辖8镇2乡 1个街道办事处3个社区服务中心、240个行政村,总人口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2万人。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497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498元。

1、农村贫困现状

按照省定1600元的贫困标准,我县农村贫困人口约2.4万人,其中位于洛河峡谷及支流等重点区域19687人、贫困村数128个、辖320个自然村;按照市定1800元的贫困标准,我县农村贫困人口

2.6万人,其中位于洛河峡谷及支流等重点区域21090人,贫困村数128个、辖320个自然村;非重点贫困村中的贫困人口约4910人。

我县农村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在高塬沟壑、洛河峡谷及支流葫芦河等流域,这些地区生存条件较差,主导产业尚未形成,扶贫难度很大。我县农村贫困人口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占全部经济收入的90%以上,从事种植业的贫困人口约85%以上;养殖业占全部经济收入的2%、从事养殖业的贫困人口为5%;工资性收入占全部-1-

经济收入的7%,其中从事服务业的占3%,外出务工人员占7%。农村贫困人口中60岁以上占24%、45岁以上占48.3%、18岁以上占88.4%、16岁以上的89.3%.农村贫困人口中60岁以下高中及其以上学历占

5.7%、初中学历占38%、小学学历占37.3%、文盲19%。

农村贫困人口中享受养老保险8081人、低保7140人、救助10640人。2000年以来,移民搬迁35处、931户、4291人,脱贫2.152万人。

2、城市贫困现状

按照生活保障线标准,我县城镇“三无”人员166人;有一定劳动能力和不固定收入,但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贫困居民2665户6653口人,下岗职工370人,失业人员436人,零就业家庭46户,分别占贫困人口5.6%、6.6%、1.7%,因灾、因病生活困难的家庭292户,城镇贫困户中经营性收入26.5%,工资性收入73.5%。无住房户居民633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共有2005户,5240口人。

3、贫困主要原因

目前,我县城乡贫困因素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原因:一是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条件差,主导产业尚未形成。我县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高塬沟壑、洛河峡谷及支流葫芦河等流域区域。这些地区资源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恶劣,没有形成主导产业,有近30%的农户用水、吃粮、花钱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暖而复寒、饱而复饥的情况也较为严峻,刚刚脱贫不久的群体抗灾能力弱,稍有变故就可能重新返贫。二是贫困人口

多,整体素质差。贫困人口由于知识贫乏,文化水平低,现代科技意识、商品意识不强,自给自足思想严重,再加上大多体弱多病,劳动能力弱,外出务工受限,发展产业项目受限,创收门路非常有限。三是财政投入强度偏低,扶贫成效巩固较难。国家扶贫项目覆盖面偏小,资金投入较少,如今年连片开发的三个贫困村,每村100万元的资金量,50%用于贫困户的产业扶持,30%用于基础设施建设、20%用于村容村貌整治。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的资金只有50万元,只能用于贫困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一年的扶贫结束了,扶贫成效并不明显,一旦没有了国家的支持,现有的成果将很快恢复原状,更难以巩固提高。

城镇贫困人口贫困原因:一是部分企业倒闭,下岗职工增加,并且这一群体大多年龄偏大,职业技能不符合社会需要,再就业难度大,无收入来源。二是城区失地农民,从业难,生活无来源。三是部分家庭因灾因病致使家庭负债,生活困难。

二、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

近年来,县委政府十分重视贫困人口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对城乡贫困人口扶贫优惠政策,大力实施扶贫开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大病救助等工作,使扶贫、居民生活保障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农村扶贫开发工作。2001-2010年,全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793.08万元,共启动实施扶贫重点村72个,农村安全饮水9处,集雨窖灌3394眼;组织实施贫困人口搬迁931户4291人、危房改造78户355人;投放扶贫贴息贷款6390万元,建立互助资金协会11个,投入社会扶贫资金3146.84万元;组织培训转移输出贫困户

剩余劳动力1036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4万多人次,这些有效地改善了贫困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全县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2.63万人下降到 0.478万人(按1196元贫困标准)。二是城市居民生活保障工作,城镇居民截至目前共有2005户,5240口人纳入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占城镇人口的3.1%。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723.8万元,实现了困难居民保障全覆盖,做到了应保尽保。并积极开展了各项救助工作,临时救助126人,发放救助金41.8万元,大病救助121人,发放救助金72.2万元。积极组织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开展各种职业技术、家政培训,组织引导无业居民再就业。

三、意见和建议

1、加大财政投入,着力改善农村基础条件。自然条件差是我县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生存环境仍然是重中之重。政府在工作决策、安排资金项目时,首先要优先照顾到人的生存环境问题,要千方百计帮助贫困地区搞好基础设施规划,加快农业基本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水、电、路综合治理,不断优化农业生产条件,这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基础。加快发展老区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逐步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整体水平,这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保证。同时,加大小额信贷、互助资金支持力度,重点解决贫困人口发展生产资金短缺问题。

2、实施移民扶贫,改善恶劣生存环境的人口居住条件。对那些自然资源匮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极差、交通不便的贫困地区人口实施移民搬迁。按照市上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移民搬迁必须向县城、重点镇、社区集中,而我县重点镇、社区主要集中在塬面乡镇,而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川道乡镇,计划在洛河峡谷地带规划一些社区,把移民搬迁的重点向川道社区辐射。

3、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教育扶助的力度。加大对农业科技培训的投入,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使大多数贫困人口掌握一至二项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为贫困农民发展生产和外出务工创造条件。对贫困农户子女就读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每学年给予一次性补助或提供助学贷款,以此进一步缓解低收入农户的子女教育费用压力,促使贫困家庭子女改变命运,真正解决低收入家庭的脱贫问题。

篇6:于市老年贫困人口的调查报告

2011年农村贫困人口摸底调查情况的分析报告

县扶贫办、统计局:

为了贯彻县委县政府关于我县2011年扶贫工作的最新决策,12月17日,我县召开了2011年农村贫困人口调查前期摸底工作会议。会后,我镇高度重视,迅速动员,组成精干力量,进行摸底排查,圆满完成摸底任务,现将基本情况和分析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高度重视,统一思想。12月19日上午,XX镇召开2011年农村贫困人口调查前期摸底工作专题会议,镇长XXX同志传达了县委县政府相关指示精神,要求与会工作人员高度重视此次贫困人口摸底工作,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克服时间紧,任务重,摸查范围广的诸多不利因素,充分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奉献精神,切实把摸底工作做实、做足、做细,认真统计,据实统计,按时按质完成摸底任务。

2、组织得力,方法科学。我镇成立了以分管负责人XXX副镇长为组长,抽调统计、扶贫、农办及各村报账员为组员的摸底调查工作组。调查范围为全镇范围内人均年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全部农村居民户和享受农村低保政策的全部农户。调查组人员深入到各行政村村民小组,由报账员按人均纯收入由低到高逐户排查,将人均年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农户逐户登记,逐级汇总上报。为确保数据质量,我镇采取

了多项有效措施:一是制定统一调查方案,二是进行填报培训,三是制定规范的工作流程,四是强化数据核实。

3、摸底数据,真实可靠。摸底调查资料显示:截止2011年12月中旬,XXX镇辖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辖区内总户数7467户,总人口数27122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贫困家庭和享受农村低保政策的农户总户数为1724户,贫困总人口数为5097人。其中,贫困户占全镇总户数的23.09%,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18.79%。贫困人口呈现街道贫困人口比重明显低于行政村贫困人口的特点,以全镇人口最多的XXX社居委和人口最少的XXX行政村为例,XXX社居委总户数1992户,总人口数6946人,贫困户数245户,贫困人口数901人,贫困率为12.97%。XXX行政村总户数410户,总人口数1567人,贫困户数159户,贫困人口数386人,贫困率为24.63%。XXX社居委的贫困率比XXX行政村的贫困率低11.66个百分点。

二、致贫原因分析

根据对填报数据中八项主要致贫原因:①水灾;②旱灾;③劳动力素质低;④综营无方或失误亏损;⑤重大病人或残疾人;⑥供养负担重;⑦土地特别少(人均0.5亩以下);⑧其他,出现的频率初步分析得出,造成XXX镇农村贫困人口的原因主要有三种:

1、劳动力素质低。据报表显示,贫困家庭中劳动力最高文化程度多为小学或初中,高、中专文化程度的较少,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极为鲜见。低下的劳动力素质导致家庭主

要劳动力不能很好的掌握科学种田的方法和先进的副业经营管理理念,并由此导致家庭年人均纯收入长年低于2300元。

2、重大病人或残疾人。据报表显示,贫困家庭中劳动力有重大疾病或残疾现象较为普遍,也是XXX镇贫困人口致贫的主要原因之一。

3、供养负担重。农村同时供养老人和子女读书,是很普遍的现象,由此导致的供养负担过重也是贫困人口致贫的主要原因之一。

特此报告

附:2011年农村贫困人口摸底调查汇总表

XXX人民政府

篇7:于市老年贫困人口的调查报告

为进一步做好城市贫困人口社会救助工作,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XX年工作安排,9月12日至14日,民侨工委组织部分市人大代表、咨询专家,对兴庆、金凤、西夏三区的三个街道和社区、两所学校、两个住房安置区等地,采取现场察看、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方式,对我市城市贫困人口社会救助情况进行了前期调研。10月23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左新军带领由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组成的视察组,对我市城市贫困人口社会救助情况进行视察。视察组先后深入西夏区文昌路街道办事处、北方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金凤区黄河东路福通社区和低保户曹传鹏、低收入户郭淑鹃家中,详细询问了解城市贫困人口社会救助情况。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上,听取了市民政、教育、财政、人社、住建、卫计、残联等部门和三区政府的工作汇报,参会人员就做好城市贫困人口社会救助工作进行了座谈交流。左新军主任从政策要改革、救助要精准、认识要科学、数字要精确、效果要突显、部门要共享等六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市委常委、副市长孙学庆代表市政府作了表态发言,常委会副主任袁科、达英参加了视察活动。根据左主任讲话精神及委员、代表的建议意见,结合调研和视察情况,形成了专题报告。

一、我市城市贫困人口社会救助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贫困人口社会救助工作,在市、县(市、区)两级政府成立了社会救助工作议事协调机构,先后制定出台了《xx市特困人员供养暂行办法》、《xx市最低生活保障审核审批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初步建立起了“政府领导、部门尽责、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长效管理工作机制,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救助等为主要内容,互为衔接、各有侧重的社会救助体系。

截止20XX年6月,全市共有城市低保对象xx户xx人;城市居民中符合供养条件的337名特困人员(其中福利院集中供养的xx人,散居的xx人);20XX年上半年,全市共临时性救助困难群众xx人次。累计为xx人次城乡居民提供了医疗救助;,为xx名灵活就业人员核发社保补贴资金6981万元;20XX年,区、市两级购买xx个公益性岗位用于安置就业困难人员,有效地解决了零就业家庭、xx人员等11类特殊群体人员就业。20XX年,为xx名困难家庭幼儿免除了保教费,xx人次得到学前两年教育资助,xx名寄宿学生获得生活费补助,资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xx人次,xx名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家庭子女免除学费和住宿费。先后7次对住房保障条件进行了调整,做到中低收入家庭只要住房困难均能通过保障性住房解决居住问题。截止目前,已解决xx余户环卫职工等特殊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建立租金减免制度,对于纳入实物配租的家庭,符合条件均可申请减免租金,对于廉租保障家庭物业费减半收取,低收入无房困难家庭已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救助覆盖面偏窄与救助项目过于集中的矛盾亟需化解。现行的各类救助政策主要是以低保对象为准入标准“捆绑”实施,因而使得包括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社会救助政策高度聚焦在低保标准以下的困难群体,低保含金量过高,覆盖人群过于集中,缺乏层次与弹性。

(二)城市贫困人口认定难度大,社会救助工作缺乏合力。目前,各级各类资助项目主要针对建档立卡户、低保户、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家庭子女,对于无此类贫困证的城市贫困人口认定难度大,工作措施仍局限于临时救助,给一些接济式的帮扶,虽然投入了不少物力、财力,但只能暂时解决城市困难家庭生活所需,没有从根本上帮助城市困难家庭提高自身解困能力。社会救助工作中部门联动不够,存在各自为政现象,工作没有形成合力,影响救助效果。

(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难社保负担重问题较突出,数据采集信息化水平低。20申请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人数达到15000余人,其中,绝大多数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稳定性差,就业收入普遍低,由于社保缴费基数每年增长,缴费压力大。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等低收入群体就业困难认定、动态信息收集信息化水平低,数据统计、信息采集、跟踪服务等就业服务稳定性差。

(四)保障房动态审核难度大,维修资金短缺影响居住质量。每年对已配租保障房的`家庭进行资格审核,入住家庭逐年增多,配租家庭人员的收入、车辆、住房等进行逐一审核,审核工作量大。目前保障房竣工交付房源规模越来越大,维修需求逐年递增,专项维修资金预算安排较为有限,无法及时进行维修影响保障家庭居住质量。

三、建议意见

(一)进一步构建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按照《xx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和《关于加强经济困难家庭社会救助工作实施意见》,加快开展低收入群体认定工作,精准识别低收入群体,切实做好低收入家庭救助工作,推动社会救助向纵深化、梯度化、多层次延伸。加快建立我市低收入家庭认定管理系统,开展低收入申请家庭家计调查及对象排查,为精准识别低收入家庭,建立低收入家庭数据库奠定基础,缓解基层人力不足的困难。及时修订完善我市社会救助各项政策法规,将专项救助政策向低收入家庭延伸,扩大社会救助政策的覆盖面。

(二)进一步加强就业救助服务。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做细做实就业困难群体摸底调查和认定等工作,分类施策,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帮扶工作。切实将就业困难群体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全力满足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需求。对生活存在暂时困难或家庭困难度相对较小的家庭,其家庭成员有就业能力的,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在购买公益岗位、培训就业、自主创业等方面予以帮助,促进困难群众长期稳定就业。

(三)进一步加强住房救助保障。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好住房保障政策,加强对贫困家庭住房保障力度,加快住房保障资格审核和分配入住工作,切实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配后管理政策体系,切实做好保障房配后动态管理、违规查处等工作。实施多元化住房保障,扩大货币化补贴范围,积极探索对公租房保障家庭实施货币化的保障方式。

(四)进一步提高教育救助效能。全面落实学生资助政策,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将建档立卡家庭学生、低保家庭学生、残疾人家庭学生、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全部纳入资助范围,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组织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家访,结合家访情况评选助学金,实现精准资助。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做好政策宣传工作,提高政策知晓度。教育、民政、残联等部门要加强沟通,比对城市贫困人口数据,避免重复救助或漏评错救情况。

(五)进一步提升社会救助工作合力。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社会救助议事协调机构作用,健全部门协作机制,实现民政、教育、财政、人社、住建、卫计等部门信息互联共享、工作机制有效衔接。强化社会救助能力建设、制度建设,实现社会救助规范化、法制化运行。完善社会救助动态管理机制,实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积极探索创新社会救助政策措施和模式,切实做到救助手段多样化,救助措施具体化,救助效益最大化。要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推进工作力量、工作机制、资金筹措社会化、多元化,进一步提升社会救助工作合力,推动城市贫困人口社会救助工作更加精准高效。

市人大常委会视察组

篇8:于市老年贫困人口的调查报告

苏南地区是江苏省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江阴市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江阴市总面积987.53平方公里,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为1594829人,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0.92亿元。通过对江阴市贫困人口的医疗服务利用情况调查,寻找完善江阴市城镇贫困医疗服务利用的对策,从而对苏南地区的医疗服务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调查组于2011年5月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江阴市城镇贫困居民324户,发放问卷350份,回收率为93%,本次调查贫困人群的界定是选用相对贫困标准,即江阴市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二分之一以下的贫困家庭。

1.2 调查内容

参考第四次国家医疗服务调查结果和城镇贫困人口特点制定问卷,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情况、患病情况、医疗服务需求和利用情况等。

1.3 研究方法

运用Epidata软件进行数据录入,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的贫困人口中,男性人数为469人,占总人数的50.7%,女性人数为456,占总人数的49.3%,男女比例为1.03:1。本次调查的人口中,0-20岁的人口数为103人,占总人数的11.1%,21-40岁组人数为294人,占总人口数的31.8%,41-60岁组人数为382人,占总人数的41.3%,61岁及以上组人数为146人,占15.8%。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分布情况为没上过学人数为82人,占11.1%,小学文化程度者189人,占25.6%,初中文化程度者203人,占27.5%,高中及技校文化程度者为136人,占18.4%,中专技校文化程度者为33人,占4.5%,大专文化程度者36人,占4.9%,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为60人,占8.1%。婚姻状况分布情况为未婚人数占26.5%,在婚人数占65.8%,离婚人数占0.6%,丧偶人数占7.0%。本次调查中,在业人口占61.4%,离退休人口占2.4%,在校学生人口占12.0%,无业失业人口占24.2%。就业人员中机关、企事业单位管理者占1.7%,专业技术人员占13.7%,一般办事人员占17.1%,商业/服务业员工占14.4%,个体工商户占3.6%,非农户产业工人占19.9%,从事非农业劳动的农民占11.8%,农业劳动者占3.0%,其他人员占14.8%。本次调查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加人数占22.4%,公费医疗参加人数占4.5%,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加人数占15.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人数占44.4%,其他社会医疗保险参加人数为占0.5%,没参加任何医疗保险人数占12.2%。

2.2 医疗服务利用情况分析

医疗服务利用可以分为门诊服务利用、住院服务利用。居民的两周就诊情况,未就诊情况以及住院情况是反映居民对医疗服务利用的重要指标。

2.2.1 门诊服务利用情况

2.2.1. 1 两周就诊情况分析

两周就诊率是反映就诊情况的重要指标。两周就诊率=两周内就诊人次数/调查总人数*1000‰。本调查中两周就诊人次数为39人,两周就诊率为42.2‰。

(1)不同性别贫困人群的两周就诊率。如表1所示:调查贫困人群中,男性的两周就诊率高于女性的两周就诊率。

(2)不同年龄贫困人群的两周就诊率。如表2所示,不同年龄的贫困人群两周就诊率呈现“两头大”的状态,20岁及以下的年龄段及60岁及以上的年龄段的贫困人群的两周就诊率较高。

(3)不同文化程度贫困人群两周就诊率。如表3所示,不同文化程度的贫困人群两周就诊率存在着差异性,低学历的贫困人群就诊率高于高学历贫困人群。

2.2.1. 2 两周未就诊情况分析

本文选用未就诊比例作为反映未就诊情况的指标。两周患病未就诊比例为两周内患病未就诊人次数占两周患病人次数的比例,是反映居民就医状况的负向指标。

(1)不同性别贫困人群的两周未就诊情况。如表4所示,本次调查中,两周患病人次数为45人次,未就诊人次数为29人次,未就诊比例为64.4%。未就诊人数男性人数为22人,两周未就诊率为64.7%,未就诊女性人数为7人,占63.6%。按照α=0.05的标准,不同性别的贫困人群未就诊人数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贫困人群中男性未就诊比例略高于女性。

(2)不同年龄贫困人群的未就诊情况。如表5所示本次调查中,20岁及以下年龄组未就诊人数为4人,患病人数6人,未就诊率为66.7%,21-40岁组未就诊人数为7人,患病人数为8人,未就诊率为87.5%,41-60岁组未就诊人数为14人,患病人数为20人,未就诊率为70.0%,61岁及以上组未就诊人数为4人,患病人数为11人,未就诊率为36.4%,按照α=0.05的标准,不同年龄的贫困人群的未就诊人数有差别,21-40岁组的未就诊比例高于其他组。

(3)不同文化程度贫困人群未就诊情况。根据调查结果,未上过学的贫困人群中9人患病,6人未就诊,未就诊率为66.7%;小学文化程度者19人患病,未就诊15人,未就诊率为78.9%;初中文化程度贫困人群中1人患病,未就诊1人,未就诊率为100%;高中技校文化程度贫困人群中9人患病,未就诊5人,未就诊率为55.6%;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贫困人群4人患病,未就诊贫困人群2人,未就诊率为50%。经过卡方检验,按照α=0.05的标准,不同文化程度的贫困人群的未就诊人数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文化程度的低下明显影响了患者对于疾病的严重程度的判断,以及就医的及时性,损害了贫困人口的身体健康。

2.2.2 住院服务利用情况

2.2.2. 1 住院服务利用指标

本文以江阴市城镇贫困人口一年内住院率和未住院比例作为衡量本次调查住院服务利用的指标,住院率的计算公式为:住院率=住院人次数/调查总人数*100%,未住院比例=应住院未住院人数/应住院人数*100%。

2.2.2. 2 住院服务利用情况分析

(1)不同性别贫困人群住院利用情况分析。本次调查中,住院总人数为50人,住院总人次数为57人次,住院率为6.2%,未住院总人次数为24人次,应住院未住院比例为29.6%。其中男性为43人次,住院率为9.1%,未住院比例为33.8%;女性为14人次,住院率为3.1%,未住院比例为12.5%,男性住院率高于女性住院率,男性未住院比例也高于女性,如表6所示。

(2)不同年龄贫困人群的住院利用情况分析。本次调查住院患者中,20岁以下组,住院人数为5人,21-40岁组,住院人数为9人,41-60岁组,住院人数为26人,61岁及以上组,住院人数为17人,60岁及以上组的贫困人群住院率明显高于其他组,而21-40岁组未住院比例高于其他组,如表7所示。

(3)不同文化程度贫困人群住院利用情况分析。本次调查中,没上过学的住院人数为9人,小学文化程度住院人数为15人,初中文化程度住院人数12人,高中或技校住院人数为14人,中专或中技住院人数为2人,大专住院人数为3人,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住院人数为2人,没上过学的人群住院率和未住院比例均相对较高。如表8所示。

3 讨论

3.1 贫困人群医疗服务利用相对不足

结合第二部分数据以及表9、表10的数据显示的第四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中的江苏省部分地区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相比较普通人群,江阴市的贫困人群门诊服务就诊率偏低,而未就诊比例和住院未就诊比例较高,从而反映了贫困人群的医疗服务利用相对不足。对调查人群进行访谈时发现,健康意识淡薄、经济困难、医疗费用过高是影响其享受医疗服务的重要因素。

资料来源:根据2008年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整理.

资料来源:根据2008年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整理.

3.2 贫困人群医疗保障水平有待提高

调查显示,调查贫困人群中仍有12.2%的家庭没参加任何医疗保险,有77.5%的家庭没有参加医疗救助,78.4%的家庭不了解医疗救助政策,86.4%的家庭在一年内没有享受医疗救助政策,85.2%的家庭通过医疗救助单次减免的医疗费用占单次总花费的平均比重低于10%,31.8%的家庭认为拥有医疗救助不一定有好处。这些数据都显示贫困人群的医疗保障水平还有待提高,人们对于医疗保障制度尤其是医疗救助政策的认知程度和满意程度都有待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贫困人群医疗服务利用情况。

4 对策与建议

4.1 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教育

健康教育是一项最廉价的健康投入,是一项最有效益的预防保健措施,是解决当前社会公共卫生问题,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主要手段[1]。2010年江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全年共组织实施三轮幸福江阴参合群众47万人次免费健康体检,并完善更新健康档案,举办健康知识讲座1345余场,收到了一定效果。应该把这样的活动常态化,并针对贫困人口的贫困人口的分布情况,适当加大宣传力度,把这些活动融入到社区服务中,从根本上提高贫困人口的健康意识[2]。

4.2 帮助贫困人口提高收入水平

在贫困人群中很多都是三无人员,或者是因贫致病,因病返贫。要彻底解决城镇贫困人口问题,最重要的是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如果大部分贫困人口都能够成功就业,那么就会大大地减轻国家救济的负担,减少或者缓解一系列的问题[3]。2009年,江阴市认定十二种情形属于“就业困难”可享受就业扶持,其中包括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特困职工家庭人员等,为城镇贫困人口就业增加了机会。2011年,江阴市500余残疾人“家门口实现托养就业”,多个城镇开展工疗站。通过民办公助的方式,全市共建成“幸福家园”23家,遍布全市各镇、街道,为500多名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就近提供就业、托养和康复服务[2]。这种专项针对贫困人口的就业帮助措施应该加大覆盖面,政府应该做好组织安排工作,切实为经济困难人群提供了就业机会。

4.3 降低医疗项目费用

江阴市城镇贫困人口在患病住院后发生的医疗费用,除按规定的标准予以补偿外,再给予补偿部分30%的接报补助,以降低城镇贫困人口在医疗花费上的负担。但是,这项制度要更加具有针对性,政府可以通过调研了解贫困人口在就医时的主要花费项目,例如,药品支出,器材诊断支出,医疗服务支出等各项支出所占的比例,再根据结果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医疗费用补助机制。

4.4 完善医疗救助政策

社会医疗救助作为典型的公共品,需要政府和公共部门义不容辞地承担其服务的责任。但是目前我国对医疗救助的投入总体上是不足的,我国的医疗费用有逐渐由个人负担的趋势[4]。做好医疗救助典型城镇的带头作用,推广成功经验,2010年江阴市顾山镇推行“1+N”社会救助工程,让一个企业或者个体工商户救助多个贫困人口,使弱势家庭,贫困人群得到更多的帮助。地方政府可以针对低保对象开办救助医院,以节约贫困人员的看病费用,控制医疗救助成本[5]。积极探索医疗救助制度创新,针对不同类型的救助对象设计有针对性、多元化的救助体系,使贫困群众真正获益。

4.5 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第27届全球社会保障大会指出,“健康是提高生产力的关键,它不仅是实行有效的经济发展政策的结果,而且自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发展投入。要消除贫困,就必须保障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就医权利。”[6]虽然江阴已经在已参加医保的群众中对贫困人口的已经加大了保障力度,低保人群参加新农合可享有免费,年满80周岁的老人可以减少参保费用,但是仍有地区低保家庭仍然要全额缴纳医保费用,并且参保费用高也成为低保家庭享受医疗保险的瓶颈之一。逐步提高对于城镇贫困人群的医疗保障水平,提高补助比例,降低医疗服务自付比例,提高弱势群体和低收入家庭的参保人数,实现应保尽保,切实满足江阴市贫困人群的医疗服务基本需求。

4.6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镇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7],对于贫困人群社区卫生服务的作用就更加明显[8]。目前江阴全市已有1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96个服务站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社区卫生应该发挥其距离近,贴近群众的优势,提高医疗救治水平,降低医疗服务费用,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医疗服务利用公平性,提高其在群众中的满意度和信任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建设与基础建设,更好地满足城镇贫困居民的需求,提高江阴市城镇贫困人群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率,在改善环境提高医疗水平的同时,能够为宣传健康生活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做一定贡献。

摘要:目的:了解江阴市城镇贫困人口的医疗服务利用情况,提出改善城镇贫困人口医疗服务利用情况的建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江阴市324户城镇贫困居民进行入户调查,共计925人。结果:江阴市城镇贫困人口的两周就诊率为42.2‰,未就诊比例为64.4%,年住院率为6.2%,未住院比例为29.6%。贫困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相对不足,医疗保障水平有待提高。结论: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深入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等方面改善贫困人口医疗服务利用情况。

关键词:城镇,贫困,医疗服务利用

参考文献

[1]杨冬燕.重庆市云阳县医疗服务需要与利用现状分析及影响因素研[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09.

[2]人民网.江阴市500余残疾人“家门口”实现托养就业.[ER/OL](.2011-5-13)[2011-05-29]http://unn.people.com.cn/GB/22220/80078/14626216.html.

[3]曹燕子.河南省城镇贫困人口就业障碍分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3):59-60.

[4]周天绿.城市贫困人口医疗保障问题探究[J].人口与经济,2009:164-165.

[5]中国江阴.江阴顾山镇推行“1+N”社会救助工程.[ER/OL].(2011-05-26)[2011-05-30]http://www.jiangyin.gov.cn/jymh/sitePages/subPages/1350480001264937.html.

[6]刘苓玲.各国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及其对建立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社会医疗救助的启示[J].人口与经济,2006,(1):65-70.

[7]王井霞,张开利,唐四元.国内外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状及启示[J].现代护理,2008,14(5):611-612.

上一篇:六年级总复习数的认识精选习题下一篇:销售发给客户短信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