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

2024-04-22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精选8篇)

篇1: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称新制度),于2013 年1 月1 日开始实施。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公共财政体制建设、部门预算、政府收支分类等财政改革要求,规范了会计核算行为,也解决了旧制度中存在的固定资产价值得不到正确反映、不适应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等问题,但其在部分经济业务处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使会计人员在实施过程中感到困惑与不便。

下面,笔者就新制度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完善提出个人肤浅看法。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问题

(一)部分会计核算无法准确反映预算执行情况新制度明确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而我国新《预算法》规定,预算编制与执行的基础仍然是收付实现制。按照新制度规定,如某事业单位购买材料或预付账款时,按权责发生制借记“存货”或“预付账款”,而不记支出,单位资金已支付,但无法反映单位预算执行情况;按收付实现制借记“事业支出”,而不计“存货”或“预付账款”,则出现反映了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却无法反映单位资产和负债情况。另外,如“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虚提折旧,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贷记“累计折旧”或“累计摊销”,虽解决了资产的消耗问题,但无法解决资产使用过程中的成本费用问题。

(二)“固定资产”科目部分账务处理欠科学1.融资租入(或分期付款购入)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账务处理规定欠科学新制度规定,融资租入(或分期付款购入)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在设备安装完工交付使用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同时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贷记“在建工程”。如:某事业单位融资租入(或分期付款购入)需要安装的专用设备一台,租赁协议约定设备价款为40 万元,首期支付10 万元租金,其余分三年等额支付租金,同时支付运杂费和安装费共计3 万元,按新制度的规定应做如下账务处理:当支付首期租金、运杂费和安装费取得需安装的设备时,借:事业支出130000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或银行存款)130000同时,借:在建工程430000贷:长期应付款300000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130000当设备安装完毕交付使用时,借:固定资产430000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130000同时,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130000贷:在建工程430000如上所述,当设备安装完毕交付使用时,转入“固定资产”科目金额为43 万元,而转入“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金额仅13 万元,借贷双方金额明显不等,若要使借贷双方相等,只能在安装期内将余款全部付清,这显然与融资租入(或分期付款购入)设备的工作实际相矛盾。2.扣留质量保证金的固定资产账务处理欠妥当新制度规定,购入固定资产扣留质量保证金的,应当在取得固定资产时,按照确定的成本,借记“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科目。取得固定资产全款发票的,应同时按照全部支出金额,借记“事业支出”等科目,按照实际支付金额,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或“银行存款”等科目,并按照扣留的质量保证金,贷记“其他应付款”科目。如上所述,扣留的质量保证金在计入“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价值的同时增加“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但新制度对于融资租入或分期付款购入固定资产的规定则是款项未付的部分不增加“非流动资产基金”。

(三)笔者认为,同一会计制度在同一会计科目的账务处理上应保持一致原则,这样“一事一议”的处理方法欠妥当。基建与财务会计双轨运行未得到根本解决长期以来,我国事业单位的日常运行和基本建设投资业务作为两个会计主体,分别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与基本建设相关的资产、负债及收支仅在基建账套中反映,基建账数据长期“游离”于事业单位会计“大账”之外。新制度规定基本建设投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同时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将基建支出成本按月并入单位会计“大账”。

笔者认为,基建支出并账虽然能让基建投资财务信息定期在事业单位会计“大账”上反映,但其实质仍然是执行两种制度设两套账,未从根本上解决基建支出完全并入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问题。这种双轨运行机制不仅增加了会计人员核算的工作量,而且也不符合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不利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实施。

(四)部分收支科目核算内容规定不明确在收支类科目核算方面,新制度规定:在“财政补助收入”科目的核算内容中,对因购货退回等发生国库直接支付款项退回的,属于本支付的款项,按照退回金额,借记“财政补助收入”,贷记“事业支出”、“存货”等有关科目;属于以前支付的款项,按照退回金额,借记“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贷记“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存货”等有关科目。但在“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等收入科目核算中均未提及对支出收回做如何处理。另外,新制度对于收入退还也没有明确规定,导致财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处理此类业务时无据可依。

(五)财务报表体系不够完整新制度借鉴国际惯例建立了新的财务报表体系,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对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的结构进行了调整,还取消了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和支出项目,并在资产负债表中按照流动性和非流动性排列资产负债表项目;同时按照多步式结构设计收入支出表,使其更加接近企业会计的财务报告格式,旨在为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更为科学、准确的财务信息。但是,新的财务报表体系依然没有反映单位的现金收支增减变动情况,如资产负债表只反映期末时点的资产负债情况,收入支出表仅反映收支的变化、结转和结余、结余分配的形成过程和结果,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仍然无法了解单位的现金增减变化、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等方面情况。

二、进一步完善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对策

(一)增设会计科目,扩大“双分录”应用范围为了全面、准确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情况。笔者建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扩大“双分录”应用范围:一是增设“流动资产基金”科目,对存货、预付账款等流动资产科目实行“双分录”核算。如某事业单位购入存货时,借记“事业支出”,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科目,同时,借记“存货”,贷记“流动资产基金———存货”;而领用存货时,借记“流动资产基金———存货”,贷记“存货”。当购买物资需预付账款时,借记“预付账款”,贷记“流动资产基金———预付款项”;同时,借记“事业支出”,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科目。当收到所购物资时,按照相应预付账款金额,借记“流动资产基金———预付款项”科目,贷记“预付账款”;同时按照收到所购物资的成本,借记“存货”科目,贷记“流动资产基金———存货”科目。二是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计提累计折旧实行“双分录”核算。如某事业单位以前购置一项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价格为12 万元,款项一次性付清,预计可使用10 年,无残值,按直线法计提折旧,其会计分录应为:当发生购置支出时,借:事业支出120000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或银行存款等)120000同时,借:固定资产120000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120000每月计提折旧时,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1000贷:累计折旧1000同时,借:事业支出———累计折旧1000贷:财政补助结转结余1000扩大“双分录”应用范围的目的在于,准确反映单位负债、资产及资产使用成本费用等财务状况的同时,能够及时反映单位预算执行情况。

(二)规范融资租入(或分期付款购入)和扣留质量保证金购买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方法(1)融资租入(或分期付款购入)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在固定资产安装完毕交付使用时,应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在建工程”,同时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才符合借贷记账法的规则。如:融资租入(或分期付款购入)需要安装的专用设备一台,租赁协议约定设备价款40 万元,首期支付10 万元租金,其余分三年等额支付租金,同时支付运杂费和安装费共计3 万元,应做如下会计分录:借:事业支出130000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或银行存款)130000同时,借:在建工程430000贷:长期应付款300000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130000当设备安装完毕交付使用时,借:固定资产430000贷:在建工程430000同时,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130000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130000当定期支付租金时,借:事业支出100000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100000同时,借:长期应付款100000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100000(2)购买固定资产扣留质量保证金部分,不管其是否取得全额发票,都不应计入“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而是在支付扣留质量保证金时增加“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金额,从而体现同一会计制度下账务处理方法一致性原则。如购入不需要安装的专用设备一台成本10 万元,扣留质量保证金1 万元,账务处理如下:当购买设备支付款项时,借:固定资产100000贷:其他应付款———扣留质量保证金10000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90000同时,借:事业支出90000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或银行存款)90000当支付扣留质量保证金时,借:事业支出10000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或银行存款)10000同时,借:其他应付款———扣留质量保证金10000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10000。

(三)基建资金账完全并入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为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简化会计核算,笔者建议取消基本建设资金账,将基本建设资金完全并入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增设“基本建设支出”“基建拨款”“基建借款”和“工程物资”等科目,用来核算基本建设投资业务,使事业单位各项经济业务适用一种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从而保证会计核算的完整性。

(四)完善收支科目核算内容规定参照新制度对国库直接支付方式下购货退回业务的处理原则,建议对所有支出收回区分本和以前。如收回本的支出做相反分录,借记“财政补助收入”(或银行存款)等,贷记“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其他支出)等;收回以前的,借记“财政应返还额度”(或银行存款)等,贷记“财政补助结转”(或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存货)等。同时,对所有收入退还也要区分本和以前。如退回本的收入做相反分录,借记“财政补助收入”(或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等,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或银行存款)等;如退回以前的收入时,借记“财政补助结转”(或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等,贷记“财政应返还额度”(或银行存款)等。(五)增设现金流量表,完善财务报表体系随着财务体制的改革,特别是事业单位依法多渠道筹资、投资的发展,单位领导、贷款银行等会计信息使用者非常关心单位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情况,从而掌握单位货币资金的运用和支付能力,防止出现资金紧缺无法正常开展业务和无力偿还债务的情况。笔者建议,将现金流量表纳入事业单位财务报表体系,动态地反映其未来的现金流量,方便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和运用财务报告评估单位偿还债务的能力。

篇2: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会计科目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事业单位接受的投资无法客观、真实地得到反映。目前,事业单位接受其他企事业单位对其投资的经济业务越来越频繁,既有货币投资,又有技术、设备、材料等投资。如新疆库尔勒市一部分中小医院为了提高自身的技术力量和竞争能力,主动与省级技术力量强、信誉好的大型医疗单位合作,接受大型医疗单位技术、设备投资,但接受投资的医院只能将外单位投入的资金、设备和技术记在“其它应付款”、“预收帐款”等负债类科目中,无法正确反映这些经济业务的真实面貌。

(2)某些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不全面。主要表现在对外投资的会计核算上。《制度》中的"对外投资。会计科目只对外投资的帐务处理作了明确的规定,而对投资回收的核算内容没有明确。联营投资占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比重较大,联营实体解体后以固定资产、材料、产成品等收回投资的情况屡见不鲜,显然《制度》对收回投资没有作出帐务处理上的统一规定,将影响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考核和监督。另外,投资收回的资产计量、计价无统一标准,随意性大,还将导致事业单位资产不实,家底不清。

(3)某些会计科目的核算方法不妥当。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其它收入”等科目的核算上。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1)完善科目体系,在净资产类科目中增设“接受投资”或“实收投资”科目,专门核算事业单位接受外单位投资形成的企业净资产。

(2)修改充实“对外投资”科目的核算内容,增加以货币资金、材料、固定资产等收回投资的核算内容。

(3)修改规范某些会计科目的核算方法。在提取“修购基金”增加净资产的同时,按相同金额减少“固定基金”,这时就要增设“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科目的备抵科目。

(4)改革“其它收入”科目的核算方法,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政策、法规相一致。事业单位收到的“国有资产有偿使用增值收入”即房租、利息等收入和“接受捐赠收入“”,应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上缴财政专户时,作相反会计分录。财政按规定返还后再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其它收入“科目。

篇3: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预算管理

1. 预算管理的意识有待增强。

部分事业单位并未建立专门的机构从事预算编制工作,抑或专门机构有名无实,忽视预算管理,不能切实综合考虑单位实际情况和整体发展需求编制科学合理的预算。

2. 预算方法科学性有待商榷。

部分事业单位编制预算仍采取传统的基数增长法,在新会计制度的背景下,传统方法难以满足单位发展的需要。编制预算方法缺乏更为科学的依据,可能导致出现浪费财政资金的情况。

3. 预算监督力度有待加强。

在现阶段,事业单位对单位财务预算监督力度不足,预算监管不到位的情况较为常见。单位缺少针对预算执行事项的专项监督,难免造成预算执行不严和资金浪费的现象。

(二)财务内控管理

1. 内控管理意识薄弱。

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意识有待增强,并未能准确认识到内控管理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同时,事业单位缺少较为全面的内控管理知识,进而影响内控制度的顺利实施。

2. 财务内控体系不健全。

部分事业单位并不设立内审部门,忽视内审工作重要性,或者,将内审部门附属设在财务部门,可能造成财务内控管理流于形式,未能发挥作用的情况。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尚未完善,严重影响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3. 内控管理手段有待提高。

事业单位内控管理手段落后,也可能影响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而造成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

(三)资产核算管理

1. 单位负责人重视程度不足。

事业单位存在资产“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即使部分单位对资产管理给予重视,也是针对资产实物的日常管理,而对于财务核算中是否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采用资产核算方法等问题重视程度不足。同时,事业单位负责人对新会计制度下资产核算重要性宣传力度不足,也间接增加了资产核算管理的难度。

2. 资产管理体系存在缺陷。

部分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体系存在缺陷,无法满足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全面性原则,在现实工作中出现未将全部资产纳入会计核算的情况,导致单位出现资产不实等问题,影响财务信息真实性。

3. 部分流程不明。

新会计制度创新引入折旧的概念,旨在解决原会计制度固定资产管理中的一系列问题。但是,在现实工作中,部分事业单位对于新会计制度尚没有相应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流程。

4. 资产监管力度不足。

部分事业单位未单独设置资产监管部门,而是由财务部门负责,造成资产核算监管工作缺乏独立性。政府监管部门对事业资产核算监管主要依据单位信息数据,不易及时找出实质问题。

(四)财务人员管理

1. 学习动力不足。

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存在缺乏学习热情的现象,一方面,因为部分事业单位整体对财务管理重视程度不足或对财务管理持有的是落后的观念,财务人员感觉不被重视;另一方面,单位也缺乏明确合理的奖罚机制,使财务人员对于新事物缺乏学习动力。

2. 单位专项业务培训不足。

对于新会计制度的实施,部分单位缺少专项业务培训,或者培训流于形式,致使财务人员没有及时更新知识,掌握新会计制度下财务核算的正确处理方法,在新旧转换中出现问题。

3. 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部分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知识较落后,忽视日常学习和对专业知识的提高,同时缺乏获取学习新知识的动力,导致在执行新会计制度后,企业易出现财务问题。事业单位需要完善财务人员培训和管理机制。

二、对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意识

综合上述分析,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内控管理、财务核算、财务人员培养等方面都存在管理意识薄弱的问题。试图改善这种情况,首先要从事业单位负责人层面树立对财务管理的正确认识,进而将财务管理重要性的意识建设提高到全员的层面。

(二)完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

财务管理制度层面的建设和完善,是财务管理工作有效推进的基础。对企业预算管理和内控管理从单位规章制度层面规范操作,明确责任。同时,按照单位内部控制要求工作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原则,在资产管理方面单位应指定专人,明确权责,进行系统化管理,明确各个运行环节中每个部门的责任、需提交的文件和审批权限。完善资产管理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人,以避免相互推诿、业务拖沓等情况的发生。完善的规章制度层面保证了资产全生命周期的财务核算和实物管理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三)强化监督体系

基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各方面的问题分析,可以看出事业单位普遍在监督管理方面力度不足,对于执行新会计制度,新旧交替可能会出现各种财务问题。单位监督体系不完善,难以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与准确,也可能导致财务风险。因此,单位应积极主动建立独立于其他部门的监管部门或者在体系中保持监管工作的独立性。

对财务预算的执行采取合理的约束机制,加强对预算执行各项目的刚性约束,以免单位预算管理流于形式,切实有效保证预算执行的质量。对于新会计制度下的业务核算,特别是资产的核算,应采用全过程监督,及时检查财务部门是否对资产核算采用了适合单位实际情况的折旧方法、是否按照新制度进行了会计处理等。同时,事业单位在必要时,针对资产清查等问题,可以引入社会监督。

(四)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和职业素养是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关键要素。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建立明确合理的奖罚机制,激发财务人员学习新制度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单位应给予相关财务人员足够的培训机会,使其掌握财务核算的最新知识,并针对新制度的账务处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研讨,完善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最后,除了业务能力,单位还应注重对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谢新景.新会计制度下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财经界,2013,(12).

[2]袁开宁.新形势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创新探讨[J].中国外资,2013,(2).

篇4: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问题;对策

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资产管理意识薄弱,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一些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意识薄弱,致使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他们为了谋取本单位或个人利益,故将部分收入纳入“黑名单”,归己所有。例如,将本来必须作为预算外收入的资金列作“其他应付款项”挂账,而不作为预算外收入,并且他们已经做好被查出后的转移收入上交工作思想,如果未被查出他们就长期讲其放在“其他应付款”这个科目中,供事业单位自主使用或者周转使用。甚至有些事业单位将利用职权代收的相关资金在“其他应付款”中长期保留,而不是及时解交,用此手段利用 “其他应付款”这个科目隐留了大量资金,这就严重违反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规定的“核算事业单位应付、暂收其他单位或个人各种款项。如应付统筹退休金、存入保证金、租人固定资产的租金”相关条款,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由于一些事业单位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松散,导致跨级核算的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首先是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一些财务人员缺乏严谨的工作责任心和较强的事业心,工作随意性大。在处理账务时,抱着完成任务或应付的态度。如,①账簿设置不规范,没有依法设账;②部分单位从业人員不具备从业资格证书,缺乏较强的专业素质能力,处理账务效率低、缺乏规范性,将原始凭证没有按相关规定填制,甚至有违法使用白条的现象发生。④票据报销不规范,特别是一些单位报销内容填列不完整;⑤一些单位由于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制定明确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然而在检查时,只是临时拼凑敷衍;⑥一些单位仍沿用传统、老套的、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管理制度;⑦部分单位未办理政府采购手续擅自采购、招待费用过大、未执行收支两线等问题。

二、加强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的事业单位管理制度

古话说的好“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是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人们通过实践鉴定了的真理。会计核算工作亦是如此,只有制定了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用这些科学、合理、严明的规章制度去规范从业人员的言行举止,形成严格管理规章制度。给与那些滥用职权的违法人员严肃忠告,将他们的违规思想在萌芽时期拔除,防止他们误入歧途。只有设立了严格的规范制度,并严格实行,受管理的人员才会严格遵守。

为了防止一些人“钻空子”,事业单位需不断完善管理,强化管理制度,从各方面对财务人员的核算工作进行严格把关和掌控,从而提升财务人员的工作质量。笔者有两种建议:①事业单位可制定事业单位财产物资登记盘存制度,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在年末、每季、每月时间段来进行实地盘存制,同时,对最终核算的结果进行处理;②是可以制定事业单位内部计划的价格制度,事业单位在对材料、办公用品、设备、存货等进行销售或者购进时,可以采用定额管理制度或采用计划价格管理制度规范会计从业人员的行为,并在每个月的月末对成本差异进行分摊。

(二)加强后续的教育培训工作

事业单位需谨慎选拔相关人才,对于一些没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或者专业素质不够的会计人员一律不可入用。事业单位要定期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素质与能力的培训,要让会计从业人员熟识相关法律法规,并做到严格执行和遵守,并对每位会计从业人员严格要求,确保每位会计从业人员对工作能够做到善始善终,有条有序,不断强化和改进,从而使他们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事业单位需加强对报账员及核算中心会计人员队伍的继续教育,进一步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从根本上提高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效益。要从法律意识、思想道德、专业知识,行政事业等方面对他们进行培训教育,使他们明确了解和掌握《会计法》、《预算法》、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相关财政会计法律法规知识;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执行能力培训、预算、决算、《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警示教育等的培训。从而提高本单位财政预算、决算的标准度,使预算能充分满足单位的经济活动要求,促使会计工作的公正、廉洁、高效等优势力量稳步持前发展。

三、结语

总之,为了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质量,事业单位首先需建立完整的管理体制,规范化管理。其次,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升,定期对他们进行相关专业素质与能力的培训,要让会计从业人员熟识相关法律法规,并做到严格执行和遵守。对每位成员严格要求,确保每位会计从业人员对工作能够做到善始善终,有条有序,效率不断上升,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工作人员的动力和竞争力,使他们不断进行学习和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与能力,从而不断创新和健康发展,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康碧琼.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问题和改进建议[J].中国农业会计,2011,01.

[2]郭俊平.浅谈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问题和改进措施[J].财经界(学术版),2011,12.

[3]冷湘.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引入权责发生制问题的探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4]马冬梅.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09,07.

[5]刘华强.事业单位改制对财务和会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6]万雪.浅析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的核算[J].财会研究,2013,08.

[7]郭小凤.关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原则的思考[J].教育财会研究,2010,06.

篇5: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

睢县县委党校

贾小艳

邮编:476900

摘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经济稳定运行的操纵器,也是单位会计控制的核心内容。随着财务管理制度体制改革的深入,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很多问题。本文提出了对现行事业单位中的会计制度存在的相关问题及其对策并提出相应的意见。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问题

对策

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自颁布实施至今,对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事业单位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适用的会计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使得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呈现出一些问题。

一、现行事业会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化步伐的加快,管理理念国际化和会计制度统一化的趋势越发明显。在新的环境下,联系到实际操作,再来看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我们会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主要采用收付实现制存在一定的问题

我国财政部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方面一般应采用收付实现制。这种制度基本上能够满足单位预算管理的需要,从运行情况来看:第一,充分体现了国家预算管理这个重心;第二,及时掌握了财政资金供需状况;第三,在科学分析预算执行速度、检查预算单位执行预算定额、财政财务管理和监督起了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预算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事业单位企业化、市场化逐步加快,收付实现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1、会计信息不全面、不符合实际。一是不能正确反映出事业单位当期实际成本费用;二是对事业单位资产、负债反映不全面。

2、影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收入支出反映数据不配比、不规范,说明不了实质问题,无法用其准确分析事业单位预算经费管理的优劣,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

3、影响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在我国许多事业单位存在附属机构,这些机构开展非独立经营活动发的收支业务又采用收付实现制,与事业单位的事业活动发生对立,从而使得信息的可理解性差。

(二)会计报表反映的信息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据我们所学,企业的会计报表由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以及损益表组成,而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其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公式为:资产+收入=负债+支出+净资产,即表现为财务状况信息与业务成果信息合二为一地进行揭示,从而混淆了时期和时点会计信息的性质,导致会计信息的模糊性。同时,又由于事业单位不编制现金流量表,进而使得事业单位现金的收支变动无法得到准确反映,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也容易造成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的误解。

(三)约束监督机制不够完善,没有发挥应有的

目前,很多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有的单位甚至没有审计机构。在设立内审机构的单位审计机构领导和人员均是单位领导任命,其上下级隶属关系、经济利益均受到单位领导制约,这样势必造成外部监督机制弱化,使内部控制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同时,财政部门重预算分配、轻资金使用的监督,忽视了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对查出问题的处罚,往往就事不就人,重人情而轻规定,执法的刚性被扭曲。从目前市外部监督体系而言,只有市级和区县级两个层面的审计监督机构,事业单位根本没有设立审计部门,受人员编制所限,审计范围也限于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审计,难以形成规范在序的外部监督体系。

(四)财务人员不够专业

就目前财会教育来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内容都没有被提到重要位置,可操作性不强,现在很多事业单位大多数会计是从其他非会计岗位转岗而来,虽然取得了会计从业资证书,但由于后期培训没跟上,又缺乏学习交流,业务能力不强,造成记帐随意、手续不清、差错频繁以及会计资料严重缺失等问题。会计人员编制混乱,一人多岗,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济业务决策人及经办人没有很好的分离。相互之间缺少制约和监督的。更有少数会计人员违反会计职业道德,不履行会计监督职责,发生少列收入或截留各种现金收入、公款私用、私设小金库等贪污挪用舞弊行为。从而直接影响会计工作质量。

二、改进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对策

(一)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核算方式,争取与工商企业会计制度融为一体

虽然如我上面第一条所分析,我国现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主要采用收付实现制虽然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事业单位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也发生较大的变化,权责发生制核算的会计信息更能够从根本上用于评价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更能够全面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资金运行过程,更加符合会计核算的客观性和谨慎性原则。另一方面,随着事业单位投资活动的增多,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核算不仅要满足政府主管部门的要求,也要满足企业外部投资主体和债权人的要求,所以争取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融入工商企业会计制度,就更容易满足企业外部各相关方面信息的要求,提高信息的可比性。

(二)科学编制财务报表

据我们对我国现状的了解可以知道,事业单位的经营性质越来越趋近于一般企业的经营性质,其财务报表制度也应该担负着和一般企业三大报表相同的性质。我个人认为,事业单位应该借鉴企业会计制度中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依据,将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与支出这部分内容去掉,以“资产=负债+净资产”为编制依据。这个会计公式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全面反映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有利于维护债权人利益,也为事业单位管理者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另一方面,也应该高度重视现金流量表的作用,要知道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为基础编制的会计报表,反映事业单位会计期间内事业活动、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对现金资产的流入与流出产生的影响。报表使用者可获得直观准确的会计信息,预测单位现金流量。所以,随着今后事业单位的快速发展,增加现金流量表更能够科学有力地评价事业单位的财务现状,有利于促进事业单位管理效益的提高。

(三)加强事业单位的约束监督机制

在事业单位中,由于会计人员不具有独立地位,其利益关系依附于事业单位及领导,从而使其内部监督软弱。

因此,单位要重视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检查工作,由内部审计机构或者指定专职人员具体负责财务会计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检查职责分工是否明确、全面;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及相关措施是否健全、规范,是否符合内部组织管理实际需要;各项工作中的业务处理与记录程序是否规范、科学和优化其执行是否有效;各项工作中的授权、批准、执行、记录、核对、报告等手续是否完备;各岗位的职权划分是否符合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其职权履行是否得到有效控制;是否有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度和奖惩制度;关键控制点是否均有必要的控制措施,其措施是否有效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在执行中受管理层的影响程度等,确保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

(四)实行会计工作岗位责任制

要加强财务人员的素质,实行会计工作岗位责任制势在必行。首先,我们要针对单位的实际情况,对会计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合理设置会计岗位,明确每个岗位和人员的责任,加强会计人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其次,在设置会计岗位时,要和企业会计一样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会计岗位设置应当与单位内部管理和会计业务相适应;二是各会计岗位都必须有明确的职责并能够进行考核;三是各会计岗位之间分工明确,业务往来,应当有记录,以分清责任;四是实行职务分离,即一个人不能同时兼管可以隐匿自己所犯错误和不轨行为的职务,如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和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五是对各个岗位进行定期考核;六是采取岗位轮换与交接相结合。

参考文献

1.《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1997 2.2.《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1997

3.事业单位核算基础转变探讨[J],财政监督, 2010.4.李洁慧.浅析事业单位权责发生制的推行[J].事业财会,2007,(6)5.刘海波、刘学华《新编预算会计》

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7.12

篇6: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事业单位会计是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会计制度做出了一些调整,以适应新的事业单位的发展形势,事业单位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其会计工作的重要性,我国最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颁布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更加规范和完善,但是在具体的会计核算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与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与完善的对策。

关键字:事业单位 会计核算 问题 对策

事业单位会计是以事业单位实际发生的各项业务活动为对象,记录、反映和监督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的专业会计,是预算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作为公益性的社会机构,其资金的使用和配置不仅关系着自身的发展,也关系着其承载的社会职能的执行。所以,事业单位的会计作为管理资金运行和统计的重要工作部门,要引起相关的管理人员和部门的重视。完善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同时也能够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规范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提高事业单位的行政办事效率,强化事业单位的职能。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的收入和支出总额在逐年增加,在这种形势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结合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实施环境,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对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使其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核算制度存在局限性,不能满足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的复杂化、多元化发展,以及预算会计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经济对政府资金管理的需要。一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虽然能客观地反映事业单位的现金流量,将本期全部现金作为本期的收入,本期的全部现金支出作为本期的耗费。这就使得当期成本费用反映不真实;单位的资产和负债反映不全面,造成不能如实反映单位的资产和负债。二是经常存在每个会计内收支项目不配比的情况。如果某项费用并非每年发生,在发生费用的,支出增大,造成当年结余减少,使当期收支不配比,计算的结余也不是真正的结余;三是在收付实现制下,事业单位只能在实际收到拨款单据时按拨款金额确认和计量购入的材料物资,如果采购过程跨,则不能完整反映该项经济业务活动。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普遍弱化,普遍存在着重资金使用不重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中心注重核算而缺少监督的状况。一是事业单位会计多为记账会计,只要求账务处理无差错,与业务控制脱节,忽略了财务报表与财务分析的重要性,对单位重要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未能对业务部门实施必要的财务控制和监督;二是单位内部控制体制、制度有待完善,单位内部控制体制不畅。相当一部分单位未设立内审机构,已建立内审机构的单位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单位内控制度有待完善。会计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够合理,业务交叉过杂,人员兼职过多,职责不明确。会计事前、事中、事后审核监督流于形式。

(三)部门预算在编制中存在缺陷,预算执行中缺乏应有的约束力和严肃性。一是部门预算编制在项目支出的细化程度、基本支出定额制定的科学性等方面做得还很不够;部门预算编制不够细致严谨,在安排项目支出预算时人为因素较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二在预算执行方面存在资金使用中,支出控制不严,超支浪费现象严重;项目支出资金管理使用中,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界定不清,用项目支出来弥补基本支出经费的不足,用于维持日常公用支出,没有做到专款专用;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没有树立讲求经济效益的理财理

念,重拨款而轻管理,重预算审核而轻实际效果,对项目资金实际使用绩效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等现象。

(四)会计核算方法、费用列支标准横向之间不可比。由于各单位会计对会计制度理解上的不同以及为了人为控制支出,造成各单位对同样性质的款项会计核算方法不尽一致。一是专项资金实际上有些单位列入暂存款核算;二是住房基金、住房维修基金,行政单位单位一般将其列入暂存款核算;三是某些收入类款项,未作收入入帐,将其列入暂存款核算;四是支出列支科目随意性大。

(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不合理,不要求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固定资产的更新是从收入中按比例提取修购基金来补充的,不能及时反映出固定资产真实的使用情况。一是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一直以原值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使固定资产购置直到报废的整个时间段内,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的数值都不发生变化。忽略了固定资产在实际使用中发生的损耗,虚增了资产和净资产总量,造成资产信息的失真,不利于报表使用者正确了解资产、净资产的使用情况。二是由于不计提折旧,随着时间的推移,固定资产原值与净值相差越来越大,发生价值背离。固定资产在报废、毁损、丢失时,按原值冲减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不能真实地反映实际损失,难以划清责任。

(六)核算工作没有按照对应的会计制度开展。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事业单位在在进行会计事务的处理时,有些是根据《事业会计制度》的相关制度执行的,但是有些财务事务的处理却是按照《企业会计制度》中的相关规定执行的。同时,在会计核算工作过程中还存在着核算项目随意编制的问题,例如在对单位的“结余”项目进行处理时,由于前期的财务核算工作存在着问题,导致账务工作不符合实际情况。而在之后对财政专项资金等进行处理时,不能按照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进行处理,依然采用常规的拨款方式进程处理。这种情况导致了财政拨款数目急剧增加,所缴纳的税金在“事业支出”项目中有所反映,但是没有在“应缴税金”项目中得到体现,没有对税款的缴纳情况进行真实反映,导致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失真。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财政监督管理不力。

行政事业单位主要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这种性质对其财务行为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1)看银行存款、花钱。“有钱不花,过期作废”的错误观念比较严重;(2)较少关注资金使用的合理性。行政事业单位很少会通过会计信息资料分析资金支出的合理性。

(二)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直接来源于财经专业的很少,大多数会计人员是从其他岗位转岗而来,或直接由其他岗位人员兼职。部分会计人员连从业资格证都没有,会计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直接影响会计工作质量。

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改进的对策

(一)推行权责发生制,参照企业的权责发生制改进收实现制。

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或提供服务而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和为开展业务或其他活动而发生的资金消耗和损失,不论这部分款项是否已收到和实际支付,都应作为收入和支出全部登记入账;而根据收付实现制要求需要等到款项收到和实际支出才作为收入和支出全部入账,则很可能把本期发生的业务收入计入下期、业务支出转入下期。这样会计报表体现出来的收入、支出并不能准确的反映本期业务的所得和消耗,使得期末收支结余不真实。会计信息的失真会直接影响领导者的决策,有可能导致财政危机。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收入只有在提供服务时才加以确认,而且在接受服务以后,就应该将相应的义务确认为当期费用,并将其作为债务列入资产负债表,这样,财务报表就要完整地反映单位的财政状况和运行成果,同样,权责发生制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所有的经济资源,以便于对有关资产的管理和维护。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会计信息更能全面反映单位财务的实际状况,使事业单位有效的规避风险。

(二)强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完善内部控制体制。

充分发挥财务报表作用,注重财务分析,发挥辅助决策职能作用,通过财务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真实反映经济活动中的问题和矛盾,对财务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预测,为决策层提供真实可靠的分析数据,发挥财务管理的辅助决策职能,积极采取措施,降低风险;、结合单位具体情况,对会计人员加强培训,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组织会计人员参加政策法规、业务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和学习,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大力培养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明确工作职责在单位经济活动中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和监督。设立内审机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控制。

(三)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合理编制单位预算。编制过程中要掌握单位本身方方面面的情况,又要考虑系统、行业状况;既要着眼于需求,又要考虑历史,预测未来;既要满足单位业务发展需要,还要考虑国家财力;既要讲求局部效果,还要考虑社会整体效益等等。预算执行过程中,强化开支计划性,合理安排项目经费;严格经费支出管理,建立严格的经费开支审批制度和经费开支报销程序,杜绝挥霍浪费现象;统筹安排使用各项经费;加强经费开支的事前监督;健全单位财产物资的管理。从单位内建立起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做到有章可循,并且严格按制度办事,以堵塞漏洞,节约资金。定期分析考评,及时了解经费开支进度和发现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总结经验,采取措施,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四)规范会计核算方法,增设相应科目;明确经费开支标准,规范经费支出渠道。在科目体系中增加行政单位“上级补助收入”及“上缴上级支出”等科目。目前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无法核算上级单位对下级单位的经费补助收入和下级单位上缴上级单位的支出。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经费支出标准,在全市行政事业单位统一执行,只有通过执行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才有可能遏制各单位在费用支出上互相攀比,滥发钱物的现象。

(五)改进固定资产核算方法,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现行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量标准不太符合实际,而企业的固定资产准则取消了固定资产价值方面的硬性规定,只是提供了一个确认的基础,有利于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适合于自己的固定资产目录、分类方法等。事业单位应据此调整固定资产的范围,简化工作手续,提高资产质量和会计信息质量。一是由于事业单位费营利组织,具有公共事业和产业双重性质,其固定资产也需要保值增值,在折旧方面应该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可借鉴企业固定资产准则中规定的固定资产核算方法。这样既可以正确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净值并真实、准确地反映事业单位净资产以及盈余情况,还可以兼顾合理避税。二是在会计核算上废止计提修购基金制度,建立事业单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取消“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折旧基金”科目,同时设置“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可采用直线法,借记“事业支出—折旧费”科目,贷记“累计折旧”。同时在固定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项目下,增设“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净值”项目,以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

参考文献: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 曾尚梅、袁继安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

《事业单位会计》 索晓辉 中国宇航出版社 2011

篇7: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

近几年,笔者通过对政府部门单位会计工作的检查与调研,发现当前政府部门单位的会计日常核算工作存在会计行为不规范、信息失真严重等等方面的问题,若不加以纠正及防范会造成不良的后果。本文拟对目前政府部门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

一、政府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人员职责不明,有的领导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失范。部分单位由于未给会计人员明确岗位职责,会计人员自己也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得过且过;个别单位领导人、会计机构负责人法制观念淡薄,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授意、指使会计人员违规操作;个别会计人员职业纪律松弛,职业道德失范,丧失原则,放弃职守;有的会计人员老好人主义作怪,知情不举,甚至共同作弊。

2、会计基础较薄弱,会计核算不规范。一是填制的记账凭证不准确。有的单位填制的会计记账凭证不能准确反映经济业务的内容,会计科目名称不规范,处理业务不及时;二是收受的原始凭证不规范。有些财务人员对原始凭证审核不认真,原始凭证规定的内容填写不全;三是账务处理错误,科目运用不当,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核算不规范。按照财政 部文件规定,单位支出核算要区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同时还要进行明晰的经济分类核算。但很多预算单位没有设立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二级科目,仅经济分类进行核算,在填报决算时随意划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四是长期不进行资产登记和清查,帐实不符;五是支出明细科目设臵不统一。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改革后,重新确定了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财政部也于2006年分别下发了《财政部关于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行政单位会计核算问题的通知》、《财政部关于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的通知》两个文件,但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账目的明细科目设臵要求没能达到统一;六是不及时报送财务报表和财务分析,决策参谋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七是工作不细致,大错不犯,小错不断。

3、收支管理不规范,制度执行不严。对各项收支管理,各级都明确的规定和制度,但少数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却有意无意地违反规定。表现在收入上,一是不使用正规收费票据。二是收入不入帐,或设法截留、隐匿或转移罚没收入、事业性收费收入、租赁收入等,私设“小金库”。三是行政事业性收费超范围、超标准,加大群众负担等等。表现在支出上,一是经费使用不合理,一方面资金紧张,一方面浪费现象严重。二是奖金津贴不按规定发放,变相提高职工待遇。三是有的禁令不执行,假借名义外出旅游观光、相互宴请、馈赠;四是有些单位采用加大采购费用,虚列劳务、工程、运费等虚假手段套取和倒出现金等等。收支管理不规范,制度执行不严。

4、往来不明、资产不清、呆账突出。部分单位的债权债务关系长期没理顺,也未进行清理,应收款项长期不进行催收,对形成的呆账未及时进行会计处理。部分单位对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也未照规定转作收入。个别单位将资金和财产借给与本部门行政和业务活动无关的其它单位和个人长期使用,有的已经形成了呆账。部分单位长期以来没对固定资产进行清理和盘点,没有按照会计凭证进行登记,或者是固定资产不入账,形成账外资产,致使总账与明细账不相符、账面资产与实际资产不相符,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

5、专项资金管理失控,专款不能专用。有的单位将专项资金专账核算错误地理解为要单独建账核算,有的单位甚至将专项资金交由会计机构以外的其它部门进行核算和管理;有的单位对专项资金不进行专户明细核算,笼统放在往来中,不能清晰反映专款的收支全貌;有的单位正常经费不足,想方设法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专项资金管理的失控,使专款不能专用,不能充分发挥效益。

6、财务分析缺乏,参考价值不高。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普遍缺乏适合本单位业务的财务分析制度,财务人员往往用会计报表和年终决算编报说明来代替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 分析报告。有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参与单位管理的机会少、意识不强,对单位的业务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缺乏了解,财务人员在做财务分析时,只能根据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从单纯的会计核算角度进行分析,不能从全局角度看待财务收支的合理性,因而做出的财务分析具很大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找不准问题的要害,导致了财政部门和单位领导都不能全面了解单位财务运行状况。

7、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随心所欲。少数单位尚未建立内控制度,有的单位虽有制度但多数未能遵照执行,流于形式、就连最起码的主办出纳分离、印鉴分离、票据领取与使用分离、制单与审核分离都没有做到。内控制度不健全,往往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二、影响政府单位会计正确进行会计核算的因素分析

1、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政府单位领导,由于对财会工作缺乏了解,认为会计工作不过是“写写算算”“收收支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任用的会计人员,不用说会计基础工作如何达到规范化要求,就连最基本的会计科目和记账方法都搞不明白,人为延缓了事业行政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进程。

2、会计法宣传教育工作薄弱。会计法是依法规范财务制度,确保会计监督工作的重要保证,是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必须要掌握与严格执行的管理法则。但有的单位管理人员 和业务人员对会计法的理解和掌握不够,真正理解和掌握会计法具体内容并能效执行的人员并不多,而且不少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没经过系统的会计专业学习,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使得一些单位的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没意识到会计法的存在。

3、现行的会计制度不能适应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需要。一方面是1997年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财政部根据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分别制定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行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分离。但随着行政单位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综合改革的深入,现有的会计制度已不能适应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许多政府单位内部职能交叉,既是行政管理部门,又是事业管理部门,在单位既有行政经费又有事业经费的情况下,适用哪一种会计制度就难确定。这样,就导致具体单位在选择执行的会计制度时既有执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也有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还有一套账内同时执行两套会计制度的。由于执行不规范、不统一,影响财政年终决算报表的数据统计和对比。

4、财会人员学识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待提高。目前尤溪县的政府单位财会人员中,直接来源于财经专业的很少,大多数会计人员是从其他岗位转岗而来或直接由其他岗位人员兼职。全日制财经院校本科毕业的仅占财会人员的 2%,全日制财经院校专科毕业的也只占财会人员的3%,会计人员的素质与大中型企业的会计人员相比,业务水平、文化层次不高,业务不精,素质普遍较低。

5、忽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有的单位很少重视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内部控制制度不规范、不合理、执行效果较差。一是费用审批程序不合理。目前对经济事项的流程控制过于简单,仅仅局限在事后审批上,缺乏事前控制。很多单位费用开支实行的都是事后“实报实销”,“先审批后审核”的程序。二是部分不相容岗位未适当分离、职责不明。有的单位内部岗位责任不清,存在着谁收费谁领取核销发票、坐收坐支现象。有的没有按票据领销与票据使用岗位相分离原则,收入没有按时解缴。有的单位资产保管、处臵与报账会计职能未分离。有的单位经手人、审核人未分离。

6、有的单位财会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有的单位财会人员中,“懒”、“惰”“拖”的思想较为严重,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在了处理烦琐的日常事务和人际关系上,对现行的各项会计规定知之不多,应把握的会计基础知识也未能真正把握。表现在具体工作上便是不求甚解、囫囵吞枣。

三、加强政府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强对政府单位负责人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会计法的认识。我国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是单位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是单位会计工作责任的主体,单位负责人 对执行会计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一些政府单位负责人对会计法认识不够,各地财政部门应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如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研讨会以及发放宣传资料等,向他们宣传会计法规制度对规范企业会计核算行为,强化单位内部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同时也要使他们认识到实施会计法不仅是我国会计核算制度的重大改革,也是单位负责人自己的法定职责。

2、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工作,努力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要定期开展会计人员参加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学习班,主要讲解《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现金管理暂行条例》、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财政部门制定的财务规范性文件、财务情况说明书和财务分析报告的具体撰写等项内容。通过培训使广大会计人员都能熟练掌握规范的操作技能。

3、合并制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现的政府内行政事业单位进行梳理,对完全企业化管理或政府已决定改制的事业单位,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对一些以事业收入为主的事业单位,如高校、医院等,可暂时先执行行业会计制度,等经济体制改革、财政改革、事业改革全部到位后,再将进入市场运营、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退出预算单位会计系列,适用企业会计;其他行政事业单位则改变现行行政、事业会计制度分开制定的做法,将之合并为一个制度,称为预算单位会计制度。将现行两套制度会计科目,根据日前的核算需要和管理要求,进行必要的归并和调整,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会计科目系统。

4、建立科学、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政府单位应依据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的一般规律,针对其内部控制管理系统运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漏洞,建立健全政府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系统。内部监督制度的建立主要体现在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与执行,各项工作的处理都必须严格照规定的章程办理,推行对会计资料进行定期审核制,做到不同职务的相互分离,以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效实施和管理目标的实现。为了规范会计秩序和保障会计信息真实完整,还要建立违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追究制度,内部追究制度要突出内部性、可操作性和客观性,从而使得内部监督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5、加强资产和资金管理,科学配臵单位资源,防止国资产流失。一是行政事业单位应配备专职人员对资产进行管理,彻底打破目前财产物资分口管理散乱、难以清理、调拨的局面,建立统一规划、统一制度、统一调拨的完善管理体系,完善资产合理流动。二是加强会计核算。单位财务部门应建立固定资产总账、明细账,进行价值管理和恰当的数量管理,对固定资产的购进和转让,原则上应先经评估讨论通过后方可进行;应建立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制度,确保固定资 产账实相符,加强产权管理,防止国资产流失。三是政府单位要及时清理往来款项,特别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和数量较大的欠款要重点清理,通过清理优化单位的资产状况,进一步保证资金的安全。

6、加强政府单位的财务分析。财务分析必须按照《会计法》及《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的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客观、真实的财务分析报告,能够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对防止日常工作中的漏洞、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起到积极的作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的内容涉及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及相关活动的各个方面,主要侧重于财政资金的使用分析上,采用的财务分析指标,可以使用预算完成率、预算拨款增长率、公用支出增长率、人员支出比率、专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经费结余率等财务指标,来评价行政单位的财务开支及预算执行情况。

篇8: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 随着国家公共财政体制的不断深化, 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也逐步推进, 原有会计制度的严重滞后已不能适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新需求。因此, 2012年12月我国发布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并于2013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一年来, 笔者在执行新会计制度的过程中, 也发现了新会计制度的一些不足, 并将部分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文章正是基于这些分析, 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新会计制度的内容变化

(一) 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

过去, 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 主要是基于事业单位大都从事公益服务使用的都是财政预算资金。但是随着事业单位资金来源的多元化, 单一的收付实现制已不能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因此, 新会计制度将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 要求经营性的收付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 从而更加贴近于单位实际。这一手段提高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信息的质量, 真实的反映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 有助于防范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但在实际工作中, 二者的结合往往存在一些问题。

(二) 强化资产核算, 更重视资产价值管理

一直以来, 由于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 购置资产都是采取一次计入支出的办法进行处理。特别是固定资产不管使用的时间, 账面都是采用原值计量, 仅仅表示资产还存在, 核算上“重实物轻价值”。同时因为部分资产没有相关的凭据, 市场价值无法可靠的取得, 资产往往没有入账, 这样的核算既不真实又不完整。因此, 在新会计制度中引入了虚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处理, 和对没有相关入账凭据, 市场价值无法可靠的取得的资产, 采取按名义金额入账的办法处理。促进了事业单位落实“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理念和原则。

(三) 着力加强对财政投入资金的管理

新制度重新界定了财政补助收入的核算口径, 要求在“事业支出”科目下单独对财政补助支出进行明细核算。同时增设了“财政补助结转”以及“财政补助结余”科目, 对财政投入资金的收、支情况和结余形成过程进行一体化的反映。强调财政投入资金结余不能参与结余分配, 从而有助于对事业单位的收、支和结余及分配进行规范和监督。在新的会计制度下, 通过对会计核算的基础和科目、会计报表体系的修改, 为财政资金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三、新会计制度仍存在的问题

(一) 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结合的问题

新会计制度采取了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 对预算资金的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 对经营性资金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这样的处理理论上可行, 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出现矛盾。 (1) 在预算资金中也存在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但仅仅是出于与预算管理相衔接的目的, 新会计制度仍把其中的资本性支出采用收付实现制处理。例如笔者所在的单位曾对部分固定资产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更新改造, 对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发挥了很大作用, 虽然改造之后也增加了固定资产原价, 但因为使用的预算资金, 结果不得不将其所有支出通过在建工程列支在当期。这样的处理使得“实物流与现金流”完全背道而驰, 也未能体现出“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理念。 (2) 就是在经营资金的核算中, 权责发生制也并未得到真正的体现。这里既有事业单位财务人员个人能力的因素, 也与多数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来自于自身或主管部门的行政资源, 成本意识不强有关。 (3) 现在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 一个业务或是项目, 往往既有预算资金来源, 又有其他资金来源, 实际工作往往并没有将其分开各自核算。于是就出现了二者各自都未能完全体现出自身的优点, 更谈不上二者的结合了。

(二) 固定资产折旧处理的问题

新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虚提折旧的处理, 使得会计核算关于资产的信息更加接近于资产实际。但就真实反映资产价值而言还存在不足, 主要表现在: (1) 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单一, 年限模糊。虽然新会计制度设计了折旧, 但是对折旧年限没有界定, 且折旧方法只有直线法, 没有考虑加速折旧的问题, 计算折旧时也没有考虑净残值; (2) 通过虚提折旧固然可以反映出固定资产净值, 但对固定资产的减值却没有反映; (3) 这种对固定资产一次性计入支出后又虚提折旧的处理, 笔者认为其核算本身并无太大的实际意义。

(三) 事业单位通用会计制度与行业会计制度并行的问题

目前事业单位的分类较为复杂, 除大部分为从事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外, 既有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 也有纳入企业管理的事业单位。参公单位与纳入企业管理的事业单位均不执行新会计制度 (即通用会计制度) , 就是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单位也分为执行新会计制度与行业会计制度, 这就形成了同是事业单位但可能执行不同会计制度的局面。这种划分更多的是体现了管理体制和财政口径统计的要求, 而对于会计管理本身的要求考虑不够, 如果过于强调行业的特殊性, 其结果将是不断的细化行业, 不断增加新的会计科目和内容, 甚至不断的出台新行业会计制度, 这样不仅会降低制度的稳定性, 还走回了97年以来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老路。另外, 同是事业单位, 仅仅因为管理模式的不同执行不同的制度也并不可取, 不仅不利于会计信息的可比, 也不利于会计信息公开。

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一) 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

前文所述, 目前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最根本的原因, 主要还在于绝大多数事业单位使用的仍是财政预算资金, 仍是财政决定财务, 财务决定会计的指导思想。认为只有收付实现制才能与预算制度相对应, 人为将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对立起来。但笔者认为, 权责发生制与预算制度并不矛盾, 特别是一些跨会计年度的经济活动, 权责发生制比收付实现制更能完整的反映单位的资产价值与财务状况。其实新会计制度中引入虚提折旧本身就是权责发生制的反映。既然已经认识到权责发生制的优点, 为何还要抱住收付实现制不放, 或是仅仅作一些小修小补呢?文章认为应在事业单位引入权责发生制, 并最终过渡到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核算。同时还可以增设现金流量表作为对预算管理的补充。

(二) 变虚提折旧为实提折旧, 并进行资产的减值测试

前文所述, 新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是采用的虚提折旧, 如果事业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核算基础, 则为实提折旧创造了条件。这样一来, 折旧方法就不止直线法一种, 完全可以根据单位自身的管理要求和区别不同种类的固定资产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 至于折旧年限、净残值等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同样, 固定资产与其他资产的减值测试也成为可能, 其资产价值就可以得到进一步准确的计量。

(三) 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会计规范

前文所述, 现在事业单位处于通用会计制度与行业会计制度并行的局面。笔者认为改变这一局面较好的办法是, 在明确事业单位分类的基础上, 将事业单位统称为非营利性组织, 不管官方或是民间, 制定统一的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 用准则取代制度。参考企业会计准则的形式, 制定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其中具体准则规范各类业务的会计政策、方法, 不同行业的特殊业务均包括在内, 不同单位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执行。鉴于预算管理对一些单位的特殊性, 其实就是预算管理指标与会计核算指标口径衔接的问题, 可以在对预算资金严格监控的条件下, 通过准则来规范。制定相应的报告条例, 即提供特殊格式的会计报表, 严格规范其报告程序等。这就使预算管理与会计自身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 使会计更好地服务于单位管理。

参考文献

[1]孙文娟.浅析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差异及思考[J].中国工会财会, 2013, (8) .

[2]黄文凤.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评析[J].新会计, 2013, (4) .

[3]陈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问题研究[J].中国外资, 2013, (7) .

[4]郭蓉.关于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问题的探讨[J].中国外资, 2013, (7) .

上一篇:毕业登记表组织鉴定范文下一篇:感恩节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