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现句的句型王智杰

2024-04-08

存现句的句型王智杰(共8篇)

篇1:存现句的句型王智杰

你想研究某一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水域污染程度、某地空气污染源,弄清某奇石奇山的演化过程、某范围动植物资源及分布情况等,你就得实地考察。通过调查、访问、实地勘探等考察方式为主要研究手段写出的小论文称为科学考察小论文。有时也称为科学考察报告、科学调查报告。

荣获第五届全国青少年科学讨论会一等奖的《愿胜天水库的水常绿》一文中,小作者们对水库的地理生态环境、库容等作了实地考察,并力所能及地进行了实测,找出水库存在的隐患,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建议。文中除写明了考察时间、对象、内容及综合分析得出的结论外,还绘出了“胜天水库集雨图”、“强烈侵蚀中山示意图”,加上一些实际数据,使读者对考察对象有比较概括清晰的认识。

写科学考察小论文时,有时还应将有关动植物、岩石、土壤等标本或照片附在文后,以增强说服力。说明小论文

科学说明小论文是指作者通过利用详实可靠的资料对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进行解释和说明的一类小论文。一般来说,它并不直接采用观察、实验、考察等研究手段,而主要是从书刊资料、师长等地方获取丰富的第二手材料,并经过自己的综合分析、逻辑推理,用自己所理解的语言阐明某一观点。

《为什么说贵阳是祖国的第二春城》是获第二届全国青少年科学讨论会三等奖的小论文,该文作者的研究方法有其特别之处,一是利用广播、电视,坚持记录整理贵阳与昆明两地的天气和温度;二是利用现成的科研成果《中国气候图集》找出有代表性的重庆、北京的气温情况来同贵阳、昆明相比较;三是从书上查证昆明与贵阳1、4、7月和10月的平均气温,进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这类文章虽然没有前三类的亲自实践得到论据,但它毕竟是通过作者精心地收集整理资料,综合分析提出了新的观点,新的见解,所以也承认它是科学小论文。

特别提醒的是,写科学说明小论文是,千万不要提出一个问题后就赶忙查资料,再不加分析地原本照抄、作出解释,这样没有新意,没有新的见解的文章只能算是一般性科普文章,不能称为科学小论文,更不能培养自己研究问题的能力。

篇2:存现句的句型王智杰

关键词:存现句 存在句 隐现句 语义特征

存现句作为一种特殊的动词性谓语句,它的动词最复杂,特点也最多,对不同类型的存现句式的语义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就从存现句的基本特点出发,来分析它的动词的语义特征。

一、存现句的基本特点

(一)存现句的定义

存现句是表示某个地方存在、出现或消失了某人或某物的一种句型。从纯语序结构观点来看,存现句的主语表示存现的地点,通常由处所词语来充当。宾语表示存现的主体,通常是不定的,一般由带有数量短语的定中短语来充当。

(二)存现句的格式

我们用下面这个公式来表示存现句:(NP1LOC)+(VP)+NP2加括号的两个结构成分是存现句前的处所词语或动词,在一定情况下可以隐去,但二者不可以同时不出现。如:例1.来了一位客人。(隐去了句首的方位名词)例2.桌上三本书。(隐去了句中的动词)(三)存现句的分类存现句根据表意的作用,可分为存在句与隐现句。

1.存在句的基本特点

存在句是表示某地存在什么人或事物的一种句型。存在句的主语必须出现,并且必须是处所词语。谓词在一定情况下可以隐去。存在句的宾语是存在的主体,通常是数量短语构成的偏正短语。我们将存在句的格式表示为:(NP1LOC)+Vc+NP22.隐现句的基本特点隐现句是表示什么地方出现或消失了什么人或物的一种句型。隐现句句首一般是处所词语,可以隐去,如例1。但隐现句的动词必须出现。宾语表示消失或出现的主体。我们将隐现句的格式表示为:(NP1LOC)+VP+NP2

二、存在句动词的语义特征

“语义特征”最早来自语义学,又叫“语义成分”或“区别特征”,是一个词区别于其他词的最小意义单位。从语法学上看来,语义特征是指某一类词在具体的句式里临时组合所产生的共同的概括特征。

(一)(NP1LOC)+Vc+NP2中Vc的语义特征

1.用“有”或“是”充当用“有”或“是”作动词的存在句,表示某地存在某物或某人。

“有”可以表示“领有“”存在”。“领有”之义用在一般主谓句中,存在句通常用“有”表示“存在”。如:整个房间只有一张床,一把椅子。

“是”在战国后期广泛用于判断句式中,它是用来联结主谓语的,断定两者是属于同一类事物。但在现代汉语中“,是”除了用于判断句式外,还运用于存现句中,表示“存在”。存现句中“是”后表示存在的事物。如:窗外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

2“.V+有”充当

用“V+有”充当谓语的存现句是一种特殊的存现句,我们通过以下几个例子来看看它在语义表达上的特点。

例3.身子上涂有五颜六色的彩画。

例4.操场上站有一大群人。

例5.对这个决定,他的心里抱有看法。

例6.水里含有丰富的矿物质。

看以上的几句话,在句法结构上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NP1LOC+V+有+NP2,但是在语义上却有细微的差别:①前两句中的谓词“V+有”都是临时组合,而后两句中的“V+有”形式已较为固定。

②前两句中的动词都有“附着义”,而后两句的动词本身都具有“含有义”,后面加上“有”跟汉语的双音节化趋势有很大的关系。

③前两句我们可以变换成NP1LOC+V+着+有+NP2,而后两句则不能。即:身子上涂有五颜六色的彩画。身子上涂着有五颜六色的彩画。

操场上站有一大群人。操场上站着有一大群人。

我们可以看出:前两句的动词在句中都说明了存在的方式或状态后两句的动词不具有这种表意的功能,只是单纯的“存在”,没有指明存在的方式或状态。

3.用“V+着”充当

用“V+着”充当动词的存现句一般表示动作的进行或状态的持续。看下面几个例子:例7.墙上挂着画。

例8.河流中停着几只小木船。

例9.庙中前殿戏台上演着社戏。

例10.篝火边跳着热情的圆圈舞。

以上几句话,句法结构都相同,动词形式都相同,但它们所表达的语法意义有所差别:前两句能变换成NP2+V+在+NP1LOC,而后两句则不能:墙上挂着画。画挂在墙上。

河流中停着几只小木船。几只小木船停在河流中。

后两句能变换成NP1LOC+正在+V+NP2,前两句则不能:庙中前殿戏台上演着社戏。庙中前殿戏台上正在演社戏。

篝火边跳着热情的圆圈舞。篝火边正在跳热情的圆圈舞。

我们来看这几种不同句式在表意功能上的差别:前两句是一种静止的存在,侧重于“状态”,表示状态的持续,我们称之为静态存在句。后两句是动态的存在,侧重于“动作”,表示动作的正在进行或持续进行,我们称之为动态存在句。

(二)NP1LOC+NP2的句式分析

这类存在句中没有动词,后面的定中短语作它的谓语,我们称之为定心谓语句。如:街道上一片寂静。

我们将这种存现句前的处所词看作背景,后面的主体是存在于这个广义空间中的具体概念或抽象概念。这种类型的存现句不表示判断,只表示空间里的一种状态。

三、隐现句动词的语义特征

隐现句是表示某地出现或消失了某人或某物的一种句型,即(NP1LOC)+Va+NP2。根据表意的作用,可分为表示出现的隐现句,如:例11.书架上又多了几本书。

例12.学校今年增加了二百名学生。

例13.车里上来了三个人。

例14.屋里走进了三个人。

表示消失的隐现句,如:

例15.家里顿时少了往日的欢笑。

例16.天边消逝了最后一抹残霞。

(一)分析隐现句中的变化

消失类动词无———→有———→增加—————→(表示某地增加了某物)←—————(表示某地减少了某物)←—————(表示某地消失了某人或某物)表示变化消失类的动词语义基础都是表“存在”,它们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表示数量的增加、减少或消失,是一种静态的描述,着重于结果。如例11、12、15、16。

(二)分析隐现句中的动作行为类动词

在隐现句中的分析:无———→有———→增加—————→(表示某个地方出现了某人或某物)。

—————→(表示某地出现了某人或某物)←—————(表示某地消失了某人或某物)显然,通过图我们不能确定“出现”义动词的语义基础。它可以有预先的“存在”义,不过现在“出现”的与原来“存在”的可能是不同的主体,也可能是在原来什么都不存在的情况下突然出现的主体。如例13、14。

但是“消失”类动词的语义基础是明显的,预先的“存在”是“消失”的基础。

这类动词的基本语义特征是“位移”,能说明位移的方式或状态。但加上趋向补语,谓语动词都是瞬间性的,不能持续,表示动作的发生或完成。

(三)分析隐现句中的趋向类动词无———→有———→增加—————→(表示某个地方增加了某人或某物)—————→(表示某地出现了某人或某物)←—————(表示某地消失了某人或某物)趋向类动词本身都含有“位移”义,它既可以表示“出现”,也可表示在原有基础上的数量的“增加”。趋向动词是瞬间性的,它不能说明“位移”的方式,但是指明了“位移”的方向。动作不能持续,也不能表示某种状态,这是一种动作描述。

四、小结

篇3:存现句的句型王智杰

目前, 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就是对资金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认为资金管理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 平常不注意企业效益, 不注意开源节流, 增收节支;不注意财务风险, 不积极组织收入的回笼。等到资金周转出现问题时, 就想方设法去银行贷款, 这时就不顾资金成本了。这种企业不可能把资金管好, 也难以有好的效益。

因此, 企业必须要在资金管理上以“清、统、控”为原则, 苦练内功。

所谓“清”, 就是清理资产、资金。在清产核资工作的基础上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资产清理, 将闲置的资产充分利用起来, 将不合理的超储积压材料处理掉。及时清理债权债务, 禁止出现呆账、坏账, 使死钱变活钱, 增加企业资金流量, 加速资金周转。

所谓“统”, 就是对下属各分公司、各科室、各部门实行统一核算, 撤销分公司的财务核算, 将分公司的骨干力量统一抽调到财务部, 全面实行集中核算制度, 材料由物资部门进行统一采购, 修理、加工、科技等费用也由相关部门专统专控, 这样避免了重复储备、盲目采购的现象, 减少了资金沉淀。同时, 也改变了以往结算分散、资金分散的状况, 也便于更好地进行财务监督管理。

所谓“控”, 是指在费用支出上实行分级负责, 分口把关: (1) 严把审批关, 各项费用的支出由业务部门主管领导、归口费用管理部门主管领导、财务部门主管领导、公司主管财务领导等负责人层层把关、审批。 (2) 严把结算关, 在结算上实行归口管理。对于材料采购由采购部门提供合同或协议, 经主管领导审批后到财务部办理结算对于工程结算, 由相关部门依照工程计划, 提供合同、会签单及竣工单经审批后由财务部办理结算;对于技改和科技开发项目, 由技术部门及其主管领导把关立项;对于大修项目, 由设备管理部门审查批准通讯费由办公室统一调配使用;对于教育经费、福利费等由公司总额包死, 专款专用。

二、加强成本管理, 压缩成本开支, 增加企业盈利

企业的成本控制要借着企业的财务监督机制来实现, 否则成本控制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成本控制的措施和方法多种多样, 比如预算管理、目标成本管理、计划管理等等, 不管采用何种管理模式, 根本着眼点是要加强财务控制力度, 财务管理部门要负责把好控制关, 企业内部机制也要着眼于财务控制力度的加强, 不能把控制的责任全部推到财务部门去, 而要围绕财务目标的实现制定管理措施, 包括考核和激励机制、决策模式等等。只有这样,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财务监督的功能, 把成本控制措施落到实处。

目前, 在财务管理上较为普遍地存在着成本意识淡薄、重产值轻成本、“家大业大浪费点没啥”等错误观念。为从根本上扭转这一错误观念, 单位要把降低成本、控制消耗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年初, 做好成本预算, 实行成本指标定额管理, 将材料及各种费用指标层层分解, 落实到各个分公司、各个科室、各个部门, 并和各个分公司签订承包合同;年中, 每季度召开一次由基层主管财务领导和财务人员参加的经济活动分析会, 及时查找成本升降原因, 以采取措施, 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年终, 对各基层单位成本消耗情况认真考核, 并视节、超情况, 依合同约定的比例予以奖励和处罚, 这就真正把降低成本工作和职工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 促使职工人人关心公司的效益、关心成本的升降, 并把节省开支、挖潜增效变为职工的自觉行动。同时, 还建立了设备维修控制制度, 凡能内修的决不外修, 设备的维修要签订合同, 依照合同进行审查和结算, 减少一部分不合理支出, 也纠正了那种任意立项、不讲工效、反复维修、随意外委的浪费现象。

笔者认为, 成本控制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 是经济行为的基础, 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工作举足轻重。因此, 如何在财务管理的成本控制方面有所加强, 是在我国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加强会计核算, 夯实会计基础工作

发展经济离不开会计, 经济越发展, 会计越重要。要加强会计核算, 必须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业务过硬、素质较高的会计队伍。会计人员必须要持证上岗, 经过专业培训、考核。

在会计基础工作中, 充分发挥会计反映和监督的职能作用。会计核算好比是一面镜子, 如实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情况, 做到真实、准确、不隐瞒、不谎报, 企业可以利用反映出来的资料通过总结分析, 揭露矛盾, 提出合理化建议, 采取措施, 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会计的监督职能就是把关, 正如交通规则一样, 没有红灯的约束, 就没有绿灯的自由。在企业自我约束机制中, 充分发挥财务监督作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监督的核心就是干预经济活动, 对每一项经济活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监督, 以评价其是否真实、正确、合理合法。

为了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 要对每笔业务把好三关, 即“审批关” (事前) 、“报销关” (事中) 、“审核关” (事后) , 特别是在差旅费报销上, 要有严格的审批手续, 严肃出差纪律, 严禁以学习、考察为名搞公款旅游, 对于那些乱开发票的 (住宿费发票日期比往返车票上的日期多出几天甚至十几天) 、有的不符合坐软卧的坐了软卧、借出差之机游山玩水绕道而行的人毫不留情面, 按制度内给予限额报销。另外, 要求财务人员应具有辨别发票真伪的能力, 严禁以转移、变通等手段套取现金, 对于超标准、超范围支出进行曲线处理的、造假据 (招待费变成会议费) 等掩盖事实真象的发票应拒绝报销。同时, 建立各项规章制度, 完善财务监督机制, 加强各级财务组织的自我约束能力, 防止资本体外循环的产生和蔓延。

四、结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 其财务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要, 有一套科学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 会给企业带来好的经济效益, 这一点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企业要生存、要发展, 必须获得经济效益, 而提高经济效益, 必须控制成本费用的支出。因此, 必须不断强化财务管理、增强企业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 推动企业稳步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邵天营、陈复昌, 财务管理学,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10

[2]张显国, 财务管理,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篇4:汉英存现句结构的对比分析

关键词:存现句 对比 认知

在汉语、英语中都有一种特殊的句型——存现句。这个概念是依据意义而定的,即表示某处存在、出现或消失某人或某物含义的句型。例如:

1.表“存在”

(1)桌子上有一本书。

(2)There is a book on the table.

2.表“出现”

(3)屋里跑来一只老虎。

(4)There came a tiger into the room.

3.表“消失”

(5)昨晚他们村跑了一头牛。

(6)There run away an ox from their village last night.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尽管都表示“存现”意义,但是在结构上,英语和汉语的表现是不同的。英语存现句的结构通常表示为“there+be/其他动词+名词(NP)+处所结构(NL)”,而汉语中存现句的结构表示为:“处所结构(NL)+动词+名词(NP)”。其中相同的是,它们都具有“处所结构、动词、名词”三部分,不同的是,英语中的处所结构由“there”与后面的“介词结构”一起担当,而汉语中的处所结构由“处所词或短语或介词结构”担当。除此之外,汉、英两种语言中可以进入存现句的动词和名词也不尽相同。那么,为什么英语中一定需要“there”与其后面的“处所结构”一起表示“某处所”的含义呢?汉语、英语毕竟是两种类别的语言,存现句中的“处所结构、动词、名词”在两种语言中有什么异同呢?对此,本文将两种语言中的存现句按照表处所义的部分、动词部分、名词部分分别进行了比较,并运用句法、语义、以及认知方面的知识对其进行了分析。

一、表处所义部分的比较

在结构上,英语存现句中,句首非重读的“There”被称作引导词或形式主语(动词后边是实义名词,或叫做”实义主语”),名词后面有介词结构(由介词+名词构成),如例(2)中的“on the table”、例(4)中的“into the room”。

语义上,句首“there”不再具有“那儿”的实际意义,只是一个虚化的语法词,但是它并非只是个语音符号,它仍然保留着虚化以前的“表示处所”的含义(不然,它应该可以与it互换),提示大家共知的地点、方位或处所,继而描述处所发生的事情。如:

(7)There is a bottle rolling on the floor.

(8)There stands a boy in the room.

(9)There arrived some guests.

另外,句首“there”在篇章中能起到转换读者视角的作用,使读者明白下面所描述的内容是某个地点、处所发生的事情,介词结构“on the floor”“in the room”则进一步对事情发生的处所进行限定。例(9)中的介词结构因承前省略,所以表示处所义的只有“there”一词,这充分展现了“there”提示方位的作用。

汉语存现句与英语不同的是,表示处所义的只有一处,就是位于句首的处所结构,常常由方位词或名词加方位词构成。如:

(10)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11)棚下有土台。作为茶桌,旁边放着长方桌,上边有茶壶、茶碗和小酒坛子、酒菜和少许的烟。(《家》)

(12)房子很矮小,也很小,大约只有六七平方米。房中间还支着一根柱子,柱子上挂着一盏明亮的马灯。 (《绿化树》)

介词和名词组成的介词结构也可以放在句首作主语,但是数量比较少。如:

(13)在斜对面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故乡》)

(14)靠墙是一排书架。 (《现代汉语八百词》)

(15)迎面跑过来一个人。

英汉两种语言表达处所义时所用的结构不同,英语用两处结构,而汉语只用“名词加方位词”表示,甚至很多句子连介词也不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第一,是汉语中“名词+方位词”结构所体现出来的地点含义,其实就相当于英语中的“介词+名词”所表现的地点含义。英语中没有方位词,所以在表达方位概念时只能用介词和名词共同表达。而汉语词性丰富,单是方位词已足够表达处所的含义,如果介词(如“在”)只是起到了“定位”的作用,即表示“在此处而不在别处”的意义,就可以省去,否则,介词和方位词一起使用,会使表达显得不够简练。如例(12)中的方位词“中间”,已经表明了“物体内”的概念,“上”也表明了“上面”的概念,就不需要加上介词“在”了。又如:

(16)(在)胡同里跑着一辆车。

(17)(在)我的脑海里出现了一个男人的形象。

这种情况也是由汉语的意合特点和语言的经济原则决定的。因此,汉语中的大多数存现句句首的处所都不再保留介词“在”。如果保留,则凸显的是“在”在语篇中集中视觉、话题转换、提示焦点变化的作用。如果句首介词省掉之后不能准确说明事情发生的处所,介词就必须保留,如例(14)、(15)的介词“靠”“迎”。

第二,是英汉两种语言的认知特点不同。相比较而言,从认知的角度说,汉语是一种象似性更强的语言,语言结构的表达方式更符合人们认知世界的顺序。存现句是典型的体现。以例(16)为例,一个人走到胡同里,他首先感知到的是他在胡同里,接着他会觉察到有东西在动,最后他注意到是一辆车。汉语存现句是直接循着认知心理的顺序完成的。而英语的象似性则比汉语要低。英语更注重形态结构、规则性较强,当语义内容不符合形式结构规则时,要借词首先满足形式上的要求。英语强调主谓结构,主语是名词结构,介词结构通常只能作状语,因此存现句中表处所义的介词结构只能放在动词后边作状语,句首借用 “there”作形式主语,以满足英语主谓结构的形式要求。

二、动词部分的比较

(一)动词语义的比较

韩景泉认为,英语“there be”结构中,动词除了用be外,还可以包含以下三类语义动词:

1.表示存在或位置的动词,如“exist、live、stand、remain”等。如:

(18)There exist several alternatives.

2.表示运动或方向的动词,如“come、go、walk、run、fly”等。如:

(19)There walk an old man along the river.

3.描述某时间发生、发展或实现的事件动词,如“develop、arise、appear、emerge”等。如:

(20)There arose a conflict.

相比英语存现句来说,汉语存现句中包括的动词范围比英语广。可以出现在存现句中的动词不仅包括上述英语存现句中可以出现的三类动词,还有一些实义动词。如存在句包括的动词除了“有”“是”外,还有8种类型(李临定,1986):“坐”型、“垂”型、“长”型、“挂”型、“绣”型、“戴”型、“飘”型:

(21)屋里坐着两个人。

(22)手里抱了一摞书。

(23)枕头上绣着一枝梅花。

(24)窗台上摆放着一个花瓶。

(25)墙上已经挂了一幅画。

(26)院子里开满了牡丹花。

上述8种动词构成了静态存在句。存在句还包括动态存在句,在这种存在句中,动词展现的是事物在一定范围内的动态活动。主要有运动动词类(游、跑、荡漾、飞翔、弥漫等)、涉受动词类(蒸、煮、烤等)。如:

(27)空气里弥漫着晚香玉的芬芳。

(28)炉子里烤着几块红薯。

隐现句中的动词主要是表示出现类的动词和消失类的动词,如“出现”“发生”“丢”“塌”“灭”等。如:

(29)他家来了两个客人。

(30)村子里死了两个人。

实义动词后面加上趋向动词“来、进去、起、出来”等,也可以表示隐现的概念。如“前面开过来一辆车”“井里跳出来一只青蛙”,隐现句中能适用的动词范围比汉语存在句中的动词还要广泛。

(二)动词与名词的语义关系比较

在语言结构中,动词与相关联的名词常形成一定的语义关系。动词的语义特征不同,形成的语义关系也不同,如“他走了。”在这句话中,“他”是“走”这个动作的发出者,是“走”的“施事”,“走”是一价单向动词。在“我打他。”这句话中,“打”这个动作必须带两个必有名词性成分(包括代词),一个是动词的发出者“我”,一个是动作的承受者“他”。因此,“打”是二价双向动词,“我”是“施事”,“他”是“受事”。

存现句中,动词与事物名词(NP)之间的语义支配关系不像一般主谓句那么突出,但是它们的语义施受关系并未消失,依然客观地存在着。如:

(31)沙发上躺着一个人。

There lies a man on the sofa.

“躺(lie)”这个动词和“人(a man)”这个名词性成分关联,“人”是“躺”这个动作的发出者,因此,“人”是躺的“施事”,“躺”是一价单向动词。在英语和汉语的存现句中都有一价单向动词,如“躺(lie)、站(stand)、走(walk)”等,语义上只关联一个名词性成分,动词与名词形成动词和“施事”的关系。语义结构可表示为“there+V+施事+NL”(英语)和“NL+V+施事”(汉语)。

但两种语言不同的是,在英语存现句中主要是一价单向动词,动词与名词通常是动词与施事的关系。而在汉语存现句中不但有一价单向动词,还有二价双向(绣、戴等)、三价三向(摆、放等)动词,如例(19)、(20)、(21)、(22)中的动词,而且它们与名词也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语义关系。如例(19)中的“抱”和名词“书”是动词与“受事”的关系,“书”是动词“抱”的接受者。而例(20)中的动词“绣”和名词“梅花”是动词和“成事”的关系,“梅花”是“绣”的结果,在动词“绣”出现以前,“梅花”是不存在的。

可见,汉语存现句因为所选用的动词范围更广泛,种类更加丰富,所以数量上也比英语存现句多得多。

三、名词部分的比较

英语、汉语存现句中的名词结构都出现在动词的后面,而且一般表示不定指的人或物。它的语用功能主要是场景描写、外貌介绍,传递的是当人或物第一次出现时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即从“已知信息”到“未知信息”、由“背景”到“目的物”的认知过程。吴为章(1999:141)认为:“当人们从‘背景知识’中识别‘目的物’时,‘目的物’是重要的、出乎意料的信息,因此要集中更多的注意力。反映到语言中,就是时间、处所在前,语义的核心部分在后。”所以,我们感知未知的“目的物”时,通常先感知的是其数量,并感知到它属于一定的类别,然后进一步判断它的特征、具体情况,准确认知目的物。丁声树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句:“远远地走来了一个人,走近了才认得是小福。”我们先看到从远方走过来一个人,这个时候我们最先发现的是一个人在走,只能确定是“人”,但是并不知道他是谁,直到近了,才认出是“小福”。这个句子体现出了存现句是与认知结构相一致的,处所在前,名词在后(英语存现句根据英语形态要求做了调整),名词前通常是数量词。但是,这并不排斥有些存现句中的名词是定指性的。如:

(32)前面横卧着龙涎河。

(33)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34)镜子里,是一个变了模样的她。

(35)there was sitting my sister Carol among the audience.

定指性的名词常常是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人名或代词(确指的)前面也有定语或数量词,如“(一)个”,例(35)中的“她”是一个变了模样的“她”,是读者不熟悉的“她”,因此也是一个未知的新信息,可以出现在存现结构中。

参考文献:

[1]郝冉.英汉存现句的认知特点[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3).

[2]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3]栌山健.介句首处所词语带“在”的存现句[A].第三届国际汉语

教学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北京语言出版社,1991.

[4]吴为章.新编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篇5:王智 《定风波》教案设计

——《定**》赏析

绵阳外国语学校 王智

【教学背景】:

在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教材中,已经学过《记承天寺夜游》《浣溪沙》,本课作为拓展课教授。【教学创意】:

1.既有横向的板块连接,也有纵向的逐层推进;

2.以“读”带“解”,在“读”中求“解”。标句读,辨标点,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学目标】:

1.体味《定**》寄情于景、寄情于事的手法。2.通过品读词的节奏、意象、情感,琢磨词的解读方法。3.感受苏轼豪迈、豁达的性格,全面认识作者真实的人性人情。【教学步骤】:

一、切入: 同学们,参与我们今天课堂的,还有一位朋友: 【屏显1:他一生频频遭贬,历典八州,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乡;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在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他仍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他就是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宋代词人苏东坡!。我们这学期学过他的《记承天寺夜游》《浣溪沙》。有谁来说说,你对苏东坡有怎样的了解,看谁说得最完整。

千百年来,苏东坡的魅力光耀文坛:

【屏显2: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王国维 东坡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蔡嵩云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林语堂】

我们心中的苏东坡、名家眼中的苏东坡、苏东坡自己眼中的苏东坡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留下的那些文学作品,依然耀眼。今天,我们走进他的《定**》,来领略他的风采。

二、品读:

1.一读:断句

不过,大家看看手里的卡片,今天的词与教材可不一样,老师并没有给大家分出词的上下阕,也没有给它添加标点。现在,请同学们前后左右,自由组合,小组合作,分出该词的上下片,并为它断句——用句号标出停顿。

【卡片一: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二读:正音

【 卡片2: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三读:会意

通过朗读,置疑没有读懂的地方,落实词意。归结:读词的关键——由“品字词”到“抓意象”。4.四读:悟情 改断句为加标点符号

【卡片3: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探讨:

【屏显3:比较每组所用标点符号,谈谈自己的看法: A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A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B1.也无风雨也无晴。B2.也无风雨也无晴!】 归结:

【屏显4:读词——“品字词”“抓意象”“悟情感”

本词——寄情于景、寄情于事;豪迈洒脱、乐观旷达。】

5.五读:传情

鲍国安范读,同学自己读。力争读出节奏、重音、语气、语势、情感。

三、迁移:

1.过渡:同学们,谪居黄州,本是一段沮丧的时光,苏轼却在人生不如意之时,写出了最好的诗歌。苏东坡在逆境中的豁达、乐观、豪迈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但是,苏东坡的乐观并非天生,而是来自修炼。下边,我们看看他同样写于黄州的《卜算子》。

【卡片4: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2.一读:标出节奏、重音。

3.二读:老师范读该词;同学圈画意象,连缀意象。4.三读:诵读该词。

5.活动:探讨—— 两首词几乎作于同时,《卜算子》的孤高和《定**》的旷达,《记承天寺夜游》的自嘲与《浣溪沙》的达观,它们矛盾吗?为什么都可以统一在苏轼的身上?

归结:东坡词,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读词,读音韵,读节奏,读感情,读世事人生。苏轼被贬黄州,生活苦难,在住所之东坡开荒种地,并自号为“东坡居士”,从此,东坡成了苏轼的符号。他既丰厚,又单纯,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而鲜活的文人。

6.活动:背诵这两首词。

四、荐读: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说:“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其实,他还有很多名篇作于此段时间,大家下来以后,可以读一读他作于黄州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篇6:纪律作风整顿自我剖析王智洲

-----王智洲

在开展的纪律作风整顿中通过自己找、同志帮、领导查,发现自己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工作中因循守旧、按部就班,对待工作不够主动、积极,缺乏积极主动的自觉性。

2、业务知识钻研不够,有时只满足于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平时对业务知识钻研不够,不注重业务知识的全面性,等遇到问题才临时抱佛脚,到处想办法解决。认为自己所学的已经能够适应目前简单的行政执法工作,却不知自己所学的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行政执法工作。

3、工作中不严谨,存在庸、懒、散现象,偶有立案不及时,调查不及时、导致结案不及时,案件录入不及时、归档不及时。

3、工作缺乏长远计划,存在边整边干,领导交办就干、领导没交办的发现问题自己就算看见了也装没看见,存在怕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

4、在组织纪律方面存在执行制度不严,偶有有迟到现早退现象,下半年由于个人家庭原因导致请事假较多。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虽然有一定的客观因素,但更主要的还是主观因素所造成。在这段时间,自已结合理论学习,对自身存在的主

要问题和不足也多次进行认真反思,深刻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与危害,从主观上查找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学习不够,理论功底浅薄,平时只满足于读书、看报,参加单位集中组织的学习多,自学少,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使学习变得形式化、教条化,因而不能准确把握形势。

2、开拓创新精神不够。没有深刻意识到业务水平的高低对工作效率和质量起决定性作用,业务水平要有提高,必需要对业务钻研,而自己在业务方面存有依赖性,认为上级领导会有指示,我不用先急着干,上面有安排再开展工作,害怕自己先做做不好,缺乏一定自信。

3、工作作风还不够扎实,仅面上的事情做的多,但是还对工作还缺乏系统化和高质量的要求。

三、今后的整改措施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纪律教育学习是终身的事情,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今后我不仅要学法律政策知识,更要认真学习领会党的文件精神,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修养,坚定自己的政治信念。进一步增强纪律观念,增强纪律意识,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加强党性煅炼,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以勤勤恳恳、扎扎实实的作风,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各项任务。

2、要积极开拓进取,提高工作水平。要不断加强学习,加强锻炼,努力提高业务素质;讲究方法,注重实际,加强自己工作能力和

修养;要想办法,办实事,把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3、模范遵守各贡规章制度。明确自己的职责,告诉自己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以中国共产党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向先锋模范看齐,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工作,以热诚的态度对待同志。

4、加强自我改造,自我完善,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对学习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自觉、刻苦地钻研各项业务,夯实基础,灵活运用合理的方法和措施。遇到问题多看多问多想,工作扎扎实实、提高工作效率,当日事当日毕。

篇7:王智莹民族常识教学工作总结

王智莹

民族教育,是搞好民族团结教育的可靠保证,开设民族常识课是提升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手段,加强实践体验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是民族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要求。现就将本学期的民族常识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利用教材,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作用。

为了极大地提高学生对民族政策常识的认知水平,教师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教案,具体教学中,贯彻“以教材为主,突出常识,联系实际,生动有趣”的教学原则。突破教材的结构局限,结合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心理,先从少数民族英雄人物的故事讲起,如:康熙皇帝大有作为,成吉思汗驰聘疆场,图尔扈特决心东归,马本斋英勇抗敌等。结合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理,向学生介绍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风情,使学生体会到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学生精神饱满地体味收获知识的喜悦,充满了对少数民族同胞的敬佩和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神往。

在民族常识课教学中,积极开展教学案例研究,努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使各种音像信息资料融合于一体。对于直观性较强的内容一般先看录象,再做讲解,对于那些学生比较生疏的内容一般是先讲后看,一些独立性较强的内容往往是边讲边看,比如介绍传统节日可以介绍一个节日,让学生看一段录象,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常识教育,是民族教育的必要补充和延伸。让学生在欣赏与参与的过程中,了解民族风俗、地域风情,增进民族交流,培养各民族学生间的感情。

二、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有趣的活动是最能吸引学生的。如何设计和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他们在参与中体味教育的内涵并且受到鼓舞,这是我们一直关注并努力探索的重点。为此,我们努力抓好民族团结教育与民族传统节日、民族体育、艺术之间的结合。让学生自己搜集有关民族精神的人物,事件和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中寻找和发现其体现的民族精神。说出自己的感想,写出自己的心得。

三、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我们注意到,仍有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大家共同去思考、去实践、去解决。1.民族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加强每位教师的民族团结意识。

2.开展民族教育专项活动时,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不确定的干扰因素较多,教育效果容易受到削弱,教育活动难以持久有效地进行。

篇8:汉语存现句的信息组织模式

关键词:存现句;信息;篇章功能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4)05007904

存现句是表示某时某地存在或出现、消失某物的句子,从结构上看,由三部分构成,即处所词(或时间词)、存现动词以及存现主体。存现句的类型很多,典型的存现句包括“有”字句、“是”字句,“着”字句,“了”字句等。如:

(1)村子里有一条小河。

(2)柜子里是书。

(3)墙上挂着一幅画。

(4)衣服上绣了一朵梅花。

我们知道,汉语信息组织遵循已知信息在前,未知信息在后的原则,和其他句式相比,存现句的这一特征更加明显。下面我们拟具体探讨存现句的信息组织模式,揭示其在篇章信息推进中的具体模式。我们在具体探讨时,将以近代汉语中的存现句为主要对象,这是因为近代汉语时期是存现句发展的成熟期,和现代汉语相比,近代汉语的叙述方式更传统,更符合读者的接受方式与习惯,而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作者有时会为达到特殊的表达效果而故意采用新奇怪诞的表达方式。

一、汉语存现句的承前启后功能

在具体的语篇中,存现句常用来引入篇章中的重要实体,后文将以这一实体为主题展开说明。屈承熹[1]指出,话题的形成具有三个阶段——导入、选取和接续,在连贯的语篇中,很多宾语都具有话题或主题的连续性的功能,存现句尤为如此,它往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5)一日会骸山岭上,忽然有一根幡竿,逼直竖将起来,竿末挂着一件物事。这岭上从无此竿的,一时哄动了许多人,万众齐观。罕上之物,俱各不识明白,胡猜乱讲。(《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四)

(6)燕青听了,径来迎恩桥下看时,见桥边栏杆子上坐着二三十个相扑子弟,面前遍插铺金旗牌,锦绣帐额,等身靠背。燕青闪入客店里去…… (《水浒传》第七十四回)

例(5)中有两个存现句,一为“有”字句,一为“着”字句。这里的“有”为动态之“有”,有“出现”含义,这从前面的“忽然”能看出来,先用“有”引入“幡竿”,“幡竿”第一次出现,是未知信息,前面使用了“一根”表示其无定性,下文“逼直竖将起来”是以“幡竿”为主题对其陈述。在“竿末挂着一件物事”中,处所词“竿末”承接前面的“有”字存现句的存现主体“一根幡竿”,在这里出现已变为已知信息,存现主体“一件物事”又是最新引入的实体,是未知信息,这一未知信息在后文再次出现,当它再次出现时,又变为已知信息,所以可以放在句子前面作为主题来陈述。例(6)有两个连续的主题链:第一个主题链是燕青,“听”、“看”、“见”是其一连串的行为,“见桥边栏杆子上坐着二三十个相扑子弟”是承上启下的一个关键环节,其宾语是一个存在句,通过这个存在句引入了一个新的实体“二三十个相扑弟子”,这个实体又构成了下一个主题链。这个例子很好地向我们展示了存在句在句中的承前启后功能。语篇先以某一人物为主题链,这一主题就是当前语篇的叙述主线,也是下文存在句景象描绘的目击者,所以存在句通常具有目击性的特点。存现句的存现主体又被选作下文的主题来陈述,形成一个一个新的主题链,在对存现主体陈述之后,仍然回到上一主题,还以它为叙述主线。

这种已知信息在前未知信息在后的线性排列方式有心理学的理据。当我们在阅读文献时,头脑中会创建一个虚构的世界,这一世界称为“语篇模型”,语篇中使用的名词短语在这一世界建立起来的实体被称为“语篇实体”,在对语篇的理解中,弄清语篇所提及的各个实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作者的信息编码方式。Sperber&Wilson认为,作者的信息编码方式通常与其目的有最佳关联,所谓的关联原则是Sperber&Wilson。提出的“每一个明示性交际行为都传递其自身具有最佳关联性这样一个假定信息。简单地说,就是以最小的努力达到对其指称对象的确认”[2]。

存现句中采用处所词出现在前,存现主体出现在“动词+着”之后的信息编码方式是和这种关联原则紧密相关的。根据Ariel等[3],篇章上文已经提到过的实体的激活程度,即在读者大脑记忆系统中的可及性,取决于四个因素:1.间隔距离;2.竞争度;3.显著性;4.一致性。间隔距离指先行语和回指语在篇章中出现的前后间隔距离。举例说明:

(7)说犹未了,只见把关的番兵飞跑而来,报说道:“南朝人到我们的关外竖一根高竿,高竿之上悬挂着西总兵的首级。首级上插着一面红旗,红旗上写着‘迟降者以此为例七个大字,号令关中,出言无状。”(《三宝太监西洋记》第六十三回)

这里使用存在句原因有二:1.存在处所和存在主体相比较而言,存在处所的可及性更高,是上文中最近出现的实体,采用存在句便于篇章的衔接。2.这里的存在主体又被下文选作主题,这样又构成了新的衔接。3.连续的三个存在句共用,增强了描写性。第一个存在句的处所词“高竿之上”承接上文的“一根高竿”,“高竿”是最近引入的一个实体,在大脑记忆系统中的储存深度最低,最容易被唤出,虽然“西总兵的首级”也具有一定的已知性,但相比较而言,“高竿”的可及性更强。而“西总兵的首级”又正好作为下文的主题构成新的存在句,同样地第二个存在句的存在主体“红旗”也作为下文的主题构成第三个存在句,其中第二个存在句和第三个存在句的存在主体都是语篇首次引入的一个新的实体,在大脑记忆中根本不存在,当然也不存在唤出的问题,所以不适合出现在动词前的位置。连续的几个存在句环环相扣,增强了表达效果。

二、存现句中处所词的已知性等级

我们说存现句中的处所词是已知信息,但并不完全等同于前文中提到的事物,在上文出现时它是一个普通事物,在存在句中出现时,它后面往往加上了方位词,负载了一定比重的新信息。虽然这些处所词后带上了方位词,负载了一定的新信息,但其主体毕竟是已知信息,所以相对于存在主体所代表的全新信息来说,它还是适应于出现在句前位置。

(8)池上又有三间亭子,亭子中近后壁放着一张八只脚的板凳。(《西游记》第七十二回)

(9)一日,走到坑厕上疴屎,只见壁上挂着一个包裹,他提下来一看,乃是布线密扎,且是沉重。(《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一)

例(8)中,“三间亭子”先是用存现动词“有”引入,“有”前的处所词“池上”也是上文出现过的事物。下面的“着”字存在句的处所词“亭子中近后壁”中的“中近后壁”都是新信息,但由于冠以“亭子”,就具有了可定位性。例(9)的“壁上”在上文中没有出现,但很显然前面的“坑厕”暗示了这里的“壁上”是“坑厕”的壁上而不是其它的“壁上”,因为我们的常识告诉我们,“坑厕”是有壁的,它又是上文最近引入的实体,具有最高的可及性。存在主体“一个包裹”在后文再次出现,用零形式回指,体现了存在句的启后性的功能。

再有:

(10)忽一日到后花园中看景,行至树下,见桌上放着一张琴,巢近前抚罢一曲,则见东南风起,巽地云生,天风过处,闪出一仙女,立在黄巢面前道……(《五代秘史》第四回)

(11)玳安应诺,走到前边铺子里,只见书童儿和傅伙计坐着,水柜上放着一瓶酒、几个碗碟、一盘牛肚子,平安儿从外拿了两瓶鲊来。(《金瓶梅》第五十回)

例(10)中,“桌子”和“琴”都未在上文提及,但为什么采用存在句的形式呢?这是因为桌子虽不是上文中已出现的事物,但花园树下常有桌子,这有赖于读者自己头脑中形成的常识,所以“桌子”可以充当存现句的处所成分。“琴”放在存现动词的后面。原因有二:一、和“桌子”相比,它承载更多的未知信息,它不是花园树下的常出现的事物;二、“琴”具有一定的启后性,后面的“抚罢一曲”很显然是和“琴”有关的。例(11)的情况和例(10)相同,“水柜”虽然在上文没有出现,但也是一个可推测的实体,所以适合于充当存在句中的处所成分。

三、存现句在篇章中的层次结构

存现句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介引预期主题或预期副主题的功能,一是描写功能,我们先看前者:

(12)佛在之日,有一善女,也曾供养罗汉,虽有布施之缘,心里便生轻贱。不得三五日间,身死。(《敦煌变文集·金刚丑女因缘》)

(13)一日,在市上看见一个老人家,一张桌儿上摆着许多零碎物件,多是人家动用家伙,无非是些灯台铜杓、壶瓶碗碟之类,看不得在文墨眼里的。(《二刻拍案惊奇》卷三)

(14)却如今取不得水了,向年来了一个道人,称名如意真仙,把那破儿洞改作聚仙庵,护住落胎泉水,不肯善赐与人。(《西游记》第五十三回)

例(12)中,用“有”引入一个新的预期主题,“善女”是文章首次出现的实体,这种情况最适合用存在句引入。例(13)用“着”字存在句介引预期主题,和例(12)的存在主体为指人名词不同的是,这里的存在主体是具体事物,这一事物被选为后文的主题。例(14)是用隐现句来介引预期主题。

也有的是作为副主题出现。

(15)天师转眼一看,只见丹墀里面站着一个和尚,忙忙的又奏说道:“陛下既已灭僧兴道,怎么又把这个和尚放进朝门之内?这叫做是‘己身不正,焉能正人……” (《三宝太监西洋记》第11回)

(16)哪晓得树下,一个樵夫在那里砍柴,猛然间抬起头来看一看,只见树上坐着一个人,一会儿看见,一会儿又不看见。(《三宝太监西洋记》第52回)

例(15、(16)“着”字存在句的存在主体在后文再现于介词宾语或动词宾语的位置,可以看作副主题。

这种存现句在语篇中的层次关系可标示为:

存现处所——存现主体

以存现主体为主题或副主题进行陈述

存现句单独使用时,常常突出的是其启后性;而当存现句尤其是存在句并列使用时,其描写性增强;在多数情况下,这两种功能是同时体现的。我们具体分析几个例子。

(17)即时间,一手掀掉了圆帽,一手把个顶心上摸两摸,只见万道金光一迸而出,现出了丈六紫金身。左有阿难,右有释伽,后有护法韦驮天尊。 (《三宝太监西洋记》第四十三回)

例(17)先用一个隐现句引出存现主体,然后以这个存现主体为主题进行陈述,接连的三个存在句并列使用。其在语篇中的层次关系为:

存现处所1——存现主体1

存现处所2——存现主体2

存现处所3——存现主体3

存现处所4——存现主体4

(18)城门之下,只见他叠石为城,城下开着一个门,城上是个楼,城楼上挂着一面黑葳葳的牌,牌上粉写“金莲宝象国”五个大字。(《三宝太监西洋记》第二十二回)

例(18)中有四个存在句,两个“着”字存在句,一个“是”字存在句,一个行为动词存在句。这几个存在句的处所词也都是已知信息,具有承接前文的作用,“城下”、“城上”承接前面的“城”,前两个存在句属于同一个层次,第三个存在句的处所词“城楼上”承接前文的“楼”,第四个存在句的处所词“牌上”承接前文的“牌”。存现主体出现时都是未知信息,是最新引入的一个实体,其中,“楼”和“牌”在下文都有出现,具有启后性,“门”和“金莲宝象国五个大字”在后文未再现。其在语篇中的层次关系为:

存现处所1——存现主体1

存现处所2——存现主体2

存现处所3——存现主体3

存现处所4——存现主体4

(19)正行到一座酒楼前过,仰面看时,旁边竖着一根望竿,悬挂着一个青布酒旆子,上写道:“浔阳江正库”。(《水浒传》第三十八回)

这里的存现主体都是事物名词,连用的三个存在句一环扣一环,第一个存在句的处所词“旁边”承接前面的“一座酒楼”,通过存在句引入存在主体“望竿”;第二个存在句的处所词实际上就是上个存在句的存在主体,这里承前省略了,第二个存在句引入存在主体“青布酒旆子”;第三个存在句的处所词“上”就是指上一个存在句存在主体所指事物的上面。其语篇的层次关系如下:

存现处所1——存现主体1

(存现处所2)——存现主体2

存在处所3——存现主体3

值得指出的是,描写功能是存现句尤其是存在句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当几个存现句连用时无论它们在不在同一层次,这种描写性都会得到增强;而存现句的启后功能则必须在具体的篇章中才能得以体现,单独的存现句是谈不上启后性的。参考文献:

[1] 屈承熹.汉语篇章语法[M].潘文国,译.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203.

[2] 许余龙.篇章回指的功能语用探讨——一项基于汉语民间故事和报刊语料的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汇演主持开场白下一篇: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