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应坚持四种理念

2024-05-09

中职教育应坚持四种理念(精选9篇)

篇1:中职教育应坚持四种理念

中职教育应坚持四种理念

中职学校如何提高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如何在教学领域解决谁来教、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日前记者带着上述问题,采访了市职教协会会长邓庆宁博士。

要关心每个学生的个体成长和自由发展

记者:如何提高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是我市各中职学校一直在苦苦探寻的问题,请问邓会长在这方面是如何认识的?

邓庆宁:注重学生满意度是有现代教育体系以来最基本的教育理念。我认为提高学生的满意度,要坚持四种理念,即“以人为本的理念”、“育人与科研并重的理念”、“教育要为社会服务的理念”、“建设人类最先进文明的理念”。人本教育理念就是要培养人格和一种学习精神。我们要求学生具有纪律意识、集体精神和整体的社会意识,这些我们其实都做得比较充分了,但是在强调每一个学生的个体精神、人格完善和自由发展成长等方面,我们还做得很不够,这也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职业教育必须对社会进步作贡献

记者:怎样理解这四个理念?

邓庆宁:育人与科研并重的理念,是德国洪堡大学于19世纪提出来的。这一理念,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提出来的,有其社会经济学的背景。其“双中心”的理念标志着教育不是纯粹的精英教育和纯粹宗教意义上的教育,教育必须对社会进步作出贡献。我们现在重视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其源头即在于此。

教育要为社会服务的理念由美国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于上世纪30年代提出来。其直接贡献就是在美国诞生了硅谷以及“两弹”,引领了一个时代的科技进步。

至于建设人类最先进的文明的理念,是把大学作为人类文化交流的中心,教育要传承人类文化的成果,汇聚人类文明的信息,作为人类文明的交流中心,以建设人类最先进的文明作为自己的使命。我们的中职教育一样需要这种理念。

第一个方面即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揭示了教育的核心价值,学校的教育实践就是要提高学生满意度;其余三个方面则是教育的功能扩展,也就是要提高社会和家长的满意度。

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应与产业同步升级

记者:你提出中职学校的教学要解决的问题无外乎“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这三个基本问题,您觉得这三个基本问题如何解决才好?

邓庆宁:谁来教,就是要解决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再优秀的老师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你在这个阶段优秀了,明天你还能保持优势吗?比如广东实施“双转移”战略,产业变化了,你的知识和专业要更新,你跟产业打交道的方式要更新,产业升级了,中职学校的教师也要跟着升级。

我最近到企业考察时发现,企业为了应对人工成本提高、出口成本提高的问题,对生产环节的生产线作业方式进行了管理创新,运用了“CELL—LINE”运作模式,这在管理理论上源于日本精益制造模式,其实就是对“线”式运作进行改良,加上单元作业模式来提高生产率。这些内容在中专和大学的课本上是没有的,老师如果不了解这一前沿信息,就可能成为外行。

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具备四方面素质

记者:就当前来说,你认为中职学校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哪些素质最重要?

邓庆宁:我认为做一个优秀的老师必须兼备四方面的素质。即规范的师范教育;规范的专业教育;了解行业前沿的发展前景、熟悉技艺;会做教育教学的研究。四方面不一定都优秀,但一个教师应该具备师者德行,具有教者风范,掌握规范的教学方法,上好课,教好书,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之所以谓之师范”。欲为人师先修礼,否则岂能为人师表?

一个称职的教师大体还需要三方面条件,一是教,即教学;二是艺,即技艺;三是学,即学术,三方面的协调发展。“教”是教师的基本功。教学必须兼备两个方面的功能,就是传道与启智。就老师的本职来讲,我认为有两个基本职能,第一使命是做好班主任,尤其是在中等职业学校。然后才是怎样把课程上好。这也是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不一样的地方。

营造学校文化魅力,培养有职业魅力的学生

记者:你提出教师要具有“卡里斯马”倾向,你能作进一步阐述吗?

邓庆宁:教什么?中国的学问传统向来有三大系统:一为“人统”,即如何做人,二为“事统”,即学会做事,三为“学统”,即做学问。反观我们中职学校,人统的目标是什么?我想应该就是人的德性,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高尚的情操,完善的人格,正当的行为”。

就教师而言,就是会教学,会科研,会技艺。这是教师的三重板斧。就学生而言,应该具备两方面的能力。主要是人际能力和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又表现为两个方面能力,即关键能力和技术能力。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课程能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什么课程能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这就是确定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的关键点。你的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的确定,必须要有这两个对应的参照。

至于“怎么教”,我更强调做老师要做一个有激情的教师,将你的情感全面投入到教学中去。在你的课上,在你的班上,你必须做一位有卡里斯马效应倾向的老师,教师的教学魅力甚至是能够超过你的专业学识水平、个人品德之外的一种影响力。很多人对早年的记忆可能是模糊的,但对有教学魅力教师的生动教学情景却记忆犹新,这就是卡里斯马效应,学生深受熏陶。如果一个学校的教师群体具有教学魅力,就能营造一个学校的文化魅力,就能培养出具有卡里斯马倾向的学生,这也是教育的魅力所在。(记者王子轩)

篇2:中职教育应坚持四种理念

1.学生立场与教师立场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教育就是服务也成为公知。既然教育是为了服务学生的成长,教师是在帮助学生成长,那么,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就要摒弃传统的站在教师立场来处理学生问题的做法,代之以对学生的利益最大化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就要求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这样,教育的过程出现的教师极尽对学生讽刺挖苦之能事,去抽打、撕剥、伤害学生仅有的一丝尊严等情况就不会出现,因为你是服务者。

站在学生的立场处理问题,教师就能够能体会学生的难处,给学生更多的期待和宽容,同时也能够启发学生在问题行为中省思自己的错误,通过教育行为及其教育的过程还能够让学生从错误的事件中获得生命成长的经验。

2.关注表象与探究原因

许多教师执迷于表象而偏离了对事情深层原因和本质问题的关注和探究。如,他们在对待学生冲突中喜欢动手打架的女学生时,往往只关注于该学生能不能认识错误,能不能向教师检讨错误并做出保证,能不能向对方赔礼道歉等有助于平息事件的表象层面。没有从根本上帮助学生解决喜欢通过武力处理问题这一劣迹,也没有去深究学生这一不良习惯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办法,所以,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该学生在今后不会发生类似的事情。

这只是教师自欺欺人自我安慰的一种心理满足,并没有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的实效性。要从根本上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要持一种探究的态度来对待问题,和学生一起唤醒早期记忆进而分析原因,并让学生承担打架带来的后果,让学生在体验与冲突中自己教育自己,从而自觉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

3.服从教师与服从规则

许多学生问题处理过程中,班主任往往在不知觉之中把自己推向矛盾的焦点。以自己的教师名号为护身符,赤膊上阵,与学生争个面红耳赤,希望对方能够屈从或服从于自己。结果,往往不但得不到预期效果,还使自己颜面扫地。事件转而成为恶化师生关系的导火索。

既然学生的问题行为发生在集体,危害于集体,所以,最有发言权的也应该是集体。作为教师,要从裁判员、审判员向协调员和规劝者的角色转变。学生出现问题行为后,不妨及时组织班级成员进行讨论:他的做法对不对?错在哪里?违反了班级的哪条规则?应该接受什么处理?通过和学生谈行为,讲规则,论纪律,让问题行为者在集体的声讨中主动向道理、规划和制度来妥协,而不是向教师个人来妥协。教师在学生的论辩中还可以保持自己第三方的评说权,做一个矛盾双方的协调者和规劝者,让肇事者感受教师的期待和温存。

4.感性决断与理性思考

教育要求从教者理性和智慧地处理问题,杜绝感性的决断和育人方式。首先,教师要管好自己的嘴巴,不能让自己的不当言辞成为师生矛盾的发酵粉和激化因子。说话是一门艺术,教师要让自己的语言充满魅力,给人美好的回忆或启迪,而不是留下心灵的伤痕。用指责、命令和反问的语气和学生对话,往往不但不会和学生有深入的对话和沟通,反而会引发学生强烈的反抗、辩解和诘难,陷教师于尴尬之地。

其次,教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动不动就将学生的问题行为看作是针对教师个人的态度行为,进而对学生个人品行进行轻易定性和做出结论。如此,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因为教师的情绪化态度将问题发酵,甚至教师本人还成为了问题的制造者。

5.愤怒暴力与温柔友善

温柔友善的力量永远胜过愤怒和暴力。

班主任一定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不要过于强大,动辄盛气凌人,抱着一种改造学生的强大勇气来实施雷霆万钧的教育行为。而应该化身为一个需要帮助的柔弱之躯,遇事待人和颜悦色,言谈话语如春风化雨,帮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让学生自觉认识错误进而获得自主发展。

在学生与自己的观点有背离的时候,也不妨先认同学生的观点和做法,甚至可以和学生一起行走,在此过程中再运用“先跟后带”的方法,在必要的时候“挤”一下,再“挤”一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沿着老师预定的方向前行。

6.批评指责与表扬鼓励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对君主进谏次数过多,就会遭到其羞辱;劝告朋友次数过多,就会被其疏远。更何况学生不是圣明的君主,也不是和教师心心相惜的朋友。如果教师不厌其烦地训诫导学生,或批评指责学生,而学生却不为所动或不思改悔,这时,教师也是在自取其辱。

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火种,让它燃烧起来的是那些添柴火的人。鞭打、责骂、诱惑、贪婪、冷漠的柴火就可能会点燃他们心中愤怒、怨恨、贪婪、嫉妒、悲伤、自卑的火焰;表扬、赞美、鼓励和赏识的柴火可能会点燃他们心中和平、欢乐、希望、善良和爱的火焰。

马卡连柯说过:“教育儿童最好的方法是鼓励他们的好行为。”而人性最深刻的原则,也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赏识。教师要做学生善良火种的添柴人。通过不断地鼓励和赞美,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存在的价值。

现实工作中,我们也发现:教师肯定什么,学生就会不自觉地学习模仿什么。所以,教师要习惯拿起心中爱、鼓励、赞美、肯定、理解、关注的工具,去培养

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和学习兴趣,以及进取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7.配合教师与配合家长

学生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学校、家庭、社会、书籍、网络、朋友等共同塑造的过程。教师要认识到教育的边界问题,知道哪些是自己能做的,哪些是需要别人来做的。在做好学生工作的同时,老师要主动将教育的职责向家长适当延伸。让家长认识到教师其实是学生人生长河中的一个小小的支流,他只能陪伴学生一段而不是全程,所以,是教师在配合家长教育学生,而不是家长在配合教师教育学生。只有家长负责任地担起教育孩子的主要职责,教师才有可能全心地予以配合并帮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8.壁垒森严与人文关怀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所以,在班级工作中,教师要坚持人文关怀的教育立场,重视通过情感激励来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进而达到管理的目的。绝对不能让制度和规章变得壁垒森严、密不透风,而应当让管理充满人性,让规章制度成为激发学生积极性和精神状态的啦啦队,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加油站。

9.注重个别与顾全大局

现实工作中,许多教师是把80%的精力用在了20%的学生身上,所以显得精疲力竭,往往还不见成效或成效甚微,这是教师工作的一个误区。

班级里占绝大多数的基本群众被教师忽视或缺少关注,不利于形成优良的班风和学风。理性的教师应该具有大局意识,要善于将时间和精力更多地分配到组织好班级活动中来,通过活动来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精神状态;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和中等学生的交往上来,了解她们,亲近她们,关注她们的精神成长。“抓中间,带两头”,通过建立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班集体,来带动问题学生和优秀学生的共同进步与成长,才是班级管理和学生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10.无私奉献与专注成长

许多教师只求将自己衣兜中知识的种子撒向学生,却不思种子撒播的均匀程度,埋藏的深浅与否,然后就急急地盼望着来自学生的收获。殊不知农民是通过种地来学会种地的,要想取得更大的丰收,需要播种者不断地去查找原因,也许是施肥不足,也许是浇水不够,又或者是日照时间过长,原因不一而足,但他们唯一不做的事是抱怨和责备。农民获得种植经验的过程,也是一个农民成长的过程,而科学的经验和自身的成长更决定了来年的收成。

教师同样如此,需要关注的不只是学生,更有自己是否在教育的过程中学会了教育,收获了经验,获得了成长。由此,从每一个教育环节中学会反思和总结,让教育的过程变成教师成长的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且非常有必要。惟其如此,教师才能在付出中学会创造,在付出中获得来自学生和自己的双重回报,才能在工作中更多地体会到自身职业的幸福感。

篇3:中职语文教学应突出四种素养教育

一、加强口语训练,提高学生语言素养

叶圣陶先生曾说:“听说读写中说最为重要,可以对学生的口语进行训练,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素养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因为中职生毕业以后就将进入社会参加工作。首先面临找工作,与人交往,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和意义,如果不善于与人沟通,没有语言交流的能力,生活中将处处遇阻。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口语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是摆在中职教育面前的首要任务,在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中,要以说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方式有很多,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新生自我介绍,课堂讨论,即兴发言,专题辩论会等进行训练,让学生有更多的说话的机会,敢于表达,善于表达,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演讲”为例,可以出示一个大家都比较关心的话题,让学生围绕自己确立的观点进行演讲,只要说得有道理,用词准确,表达流畅就行。首先要对他们进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从而克服怯场心理和当众说话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二、强化自我评价,促进人文素质提高

对于中职学生的教育,可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从而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由于教育教学衔接的原因,很多学生在接受中等教育之前,受到了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文化课的成绩比较低下,在心理上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情趣比较失落,对学习没有了信心。进入中职以后,更加迷失了方向,丧失了前进的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情绪容易波动,再加上正处于青春期,更加容易发生偏激的现象。因此对于正处于迷茫期的学生来说,适时进行自我评价显得很有必要,可以在综合实践中引导学生自我认识,把主观上的自我和客观上的自我相互对比,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改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为以后的就业或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自我评价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在学生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师生之间进行,可以把时间安排在课堂上,也可以把交流放在课外活动上。要创设和谐的气氛,让学生产生自信心并畅所欲言,才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三、继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由于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优胜劣汰的势头很明显,造成了中职学生在面临这些压力时不得不考虑到社会竞争所带来的紧迫感、压力感和紧张感,他们就会把很多的时间用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用在专业技能的培训上,很少花费时间在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上。由于学生在心灵上缺少传统文化知识的熏陶,使得他们的鉴赏水平以及审美情趣受到极大的影响,人文素质很难获得全面的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中职语文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渗透,首先应立足于地方的文化特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学习,让学生汲取祖国传统的文化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具体的方式可以从研究古典诗词开始,把学生按照兴趣进行分组,以朗读或名人的逸闻趣事等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传统的文化知识,把握古典诗歌的人文风采。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名人故居,风景名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这些文化知识在学生的心中得到积淀,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为以后参加工作提供借鉴或经验。

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中职学校是中职生迈向社会的一块跳板,在这里受到了各种综合能力的提升之后,才能够顺利地进入社会,变成一名职业的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高包括方方面面,首先是认知能力的提高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另外为了增强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性,还应对学生进行协作能力、社交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习过程中应体现语文性和实践性的特征,注重直观性的语文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尽量多地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同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和生活的美好,在学习语文享受生活的过程中感受语文规律,提升综合素养,进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用更多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可以为生活和专业提供帮助。比如为了增强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奉献青春、点亮人生”等活动,为了让学生适应以后的职业生涯,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感受职业生活”“我的职业设计”等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提升了他们的综合职业素质。

总之,中职语文教学要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的,对学生的教育要注重职业性和实用性,让学生以较高的综合素质进入社会,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自己的工作。语文教师更要树立专业教学的理念,根据时代的特点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要:当今的中职生不受市场欢迎的主要原因除了文化水平低下外,更有缺乏综合素养的原因。文章从提高语言素养、促进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素养、提高职业素养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突出素养教育。

篇4:中职语文教学应突出四种素养教育

【关键词】中职语文;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中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有很明确的职业性特征。所学的内容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具有实用性,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实际工作中具有较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这就突出了中职教育必须首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审美情趣进行教育,为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就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必须以素养教育为主导,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加强口语训练,提高学生语言素养

叶圣陶先生曾说:“听说读写中说最为重要,可以对学生的口语进行训练,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素养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因为中职生毕业以后就将进入社会参加工作。首先面临找工作,与人交往,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和意义,如果不善于与人沟通,没有语言交流的能力,生活中将处处遇阻。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口语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是摆在中职教育面前的首要任务,在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中,要以说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方式有很多,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新生自我介绍,课堂讨论,即兴发言,专题辩论会等进行训练,让学生有更多的说话的机会,敢于表达,善于表达,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演讲”为例,可以出示一个大家都比较关心的话题,让学生围绕自己确立的观点进行演讲,只要说得有道理,用词准确,表达流畅就行。首先要对他们进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从而克服怯场心理和当众说话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二、强化自我评价,促进人文素质提高

对于中职学生的教育,可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从而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由于教育教学衔接的原因,很多学生在接受中等教育之前,受到了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文化课的成绩比较低下,在心理上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情趣比较失落,对学习没有了信心。进入中职以后,更加迷失了方向,丧失了前进的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情绪容易波动,再加上正处于青春期,更加容易发生偏激的现象。因此对于正处于迷茫期的学生来说,适时进行自我评价显得很有必要,可以在综合实践中引导学生自我认识,把主观上的自我和客观上的自我相互对比,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改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为以后的就业或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自我评价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在学生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师生之间进行,可以把时间安排在课堂上,也可以把交流放在课外活动上。要创设和谐的气氛,让学生产生自信心并畅所欲言,才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三、继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由于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优胜劣汰的势头很明显,造成了中职学生在面临这些压力时不得不考虑到社会竞争所带来的紧迫感、压力感和紧张感,他们就会把很多的时间用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用在专业技能的培训上,很少花费时间在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上。由于学生在心灵上缺少传统文化知识的熏陶,使得他们的鉴赏水平以及审美情趣受到极大的影响,人文素质很难获得全面的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中职语文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渗透,首先应立足于地方的文化特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学习,让学生汲取祖国传统的文化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具体的方式可以从研究古典诗词开始,把学生按照兴趣进行分组,以朗读或名人的逸闻趣事等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传统的文化知识,把握古典诗歌的人文风采。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名人故居,风景名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这些文化知识在学生的心中得到积淀,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为以后参加工作提供借鉴或经验。

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中职学校是中职生迈向社会的一块跳板,在这里受到了各种综合能力的提升之后,才能够顺利地进入社会,变成一名职业的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高包括方方面面,首先是认知能力的提高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另外为了增强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性,还应对学生进行协作能力、社交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习过程中应体现语文性和实践性的特征,注重直观性的语文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尽量多地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同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和生活的美好,在学习语文享受生活的过程中感受语文规律,提升综合素养,进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用更多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可以为生活和专业提供帮助。比如为了增强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 “奉献青春、点亮人生”等活动,为了让学生适应以后的职业生涯,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感受职业生活”“我的职业设计”等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提升了他们的综合职业素质。

总之,中职语文教学要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的,对学生的教育要注重职业性和实用性,让学生以较高的综合素质进入社会,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自己的工作。语文教师更要树立专业教学的理念,根据时代的特点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周娇.浅议中职语文教育应注重人文教育[J].新课程(教研),2013(01).

[2]李书平.中职语文教学如何有效融进人文教育[J].新课程学习,2011(01).

[3]杨斌君.挖掘中职校园文化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J].中等职业教育, 2012(04).

篇5:中职教育应坚持四种理念

一、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来简析中职教育现状

数学一直是中职教育中的重要基础课程, 是各类专业必修的文化课之一。就其教学现状而言, 应当引起教育主管部门以及承教单位和相关教师的高度关注。理由主要有三点:一是教材式样基本采用高中模式, 只是注重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从而使得教学重点依然停留在基础知识的加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上。这种缺少实践应用元素的教材早已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要求, 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和及其学生的特点。二是教学方式传统陈旧, 既具有中学教学方式的陋习, 又存在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高等院校教学模式的明显特征, 仅仅把学生当作是一种数学思维的训练机器, 也谈不上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 极端忽视了主体学习地位和学生个性。枯燥无味的教学加快了恶性循环现象。三是从生源素质来看, 大多是暂时“无大路可走”的青少年学生。他们数学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强;在非智力因素方面, 又深刻地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品质落后、自控能力差, 对学习数学严重缺乏兴趣和信心等。据抽象调查, 笔者最近任教几个班学生的中考数学人均分都近超红线一点点。许多学生对诸如韦达定理之类的重要数学知识都几无印象。所以进入职校后压力骤减, 要想让学生能够重视数学学习, 的确“任重道远”。

二、根据实际需要和学生特点优化课程教学

在“以教为本”的传统教育观念下, 中职数学因为长期使用近似化教材, 相同专业的教案教法一用就是多年, 基本没有什么改变, 从而形成了“人面不知何处去, 挑花依旧笑春风。”俗话说, 思想是行动的指导。如今在“以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本教育理念下, 我们一是要根据不同专业课程和学生实际, 对数学课堂教学作出相应调整;二是要以提高学趣为抓手, 围绕社会市场的直接需要, 对教材的内容、结构、难度作出适当调整。三是要努力联系社会实际, 加强数学与所学专业知识的有效整合。如数控专业要用到三角函数知识, 外贸专业要用到四则运算和线性规划知识, 计算机和网络专业要用到等差数列知识, 等等。实行“潜近职业”教学, 不仅能增强实用性, 还会因避免“纯学科化”教学而增强学习兴趣, 从而收获一举两得的效果。当然, 中职数学的基本教法有许多, 如“大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 对此我们要因需而用。有媒体曾经报道:2007年12月21日, 中国人民银行对RMB的存贷款利率作出新的调整, 当时的许多储户对此茫然:定期存款要不要转存?是取出来重存合算, 还是存单到期后取出合算呢?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可以把这件事情作为案例加以引用, 带进课堂交由学生讨论, 让他们就此发表各自的看法。通过这一具体案例, 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深化和把握。

三、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对教程的促进作用

篇6:中职创业教育应坚持以生为本

一、以生为本科学定位中等职业学校创业教育

清晰认识进而准确确定创业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地位,不拔高或降低创业教育,是科学开展创业教育工作的基础。准确定位创业教育,就要以学生为中心正确认识就业与创业的关系、专业知识和能力与创业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创业教育与传统中等职业教育的关系。

1创业是方向,就业是主体

从中职生走上工作岗位的实际看。大部分中职生面对的是就业,成为“员工”;另有一小部分人则面对创业,成为“老板”。从就业方式上看,创业是高层次的就业,对社会的贡献大,开展创业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从中职生就业的实际看。中职生将来成为创业者的是少数,大部分是就业。因此对中职生来说就业是主体、主流,创业是努力方向。

2强调创业知识和能力,应更重视专业知识和能力

创业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心理品质。创业知识包括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综合性知识。创业知识中的专业知识是从事某一专业或职业必须具备的知识。创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性能力。创业能力中的专业能力是从事某种社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本领、技能。显然,创业教育的知识和能力包含专业知识和能力。

创业实践证明,创业者懂得专业知识是创业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中等职业教育对中职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也是在提高他们的创业素质。强化专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也是在强化创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在大力推进创业教育,强调创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

3创业教育比传统中等职业教育更尊重学生自主发展

创业教育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创业教育是以提高学生自我就业能力为目的,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素质为目标的职业素质教育,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白手起家”创办企业的精神和能力,使更多的求职者成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与传统中等职业教育的就业教育相比。它不是直接帮助学生寻找工作岗位,而是重在教给学生寻找或创造工作岗位的方法。学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大多是被动的选择,对将来从事的职业没有充分的认识。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的职业,变学生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显然,创业教育比传统中等职业教育更注重发挥中职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尊重中职生自主发展。

二、以生为本突出创业教育的重点

对中职生开展创业教育应从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能力等实际出发,找准重点,突出重点,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创业心理教育比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重要

尽管创业知识和能力是成功创业的基础,但是如果没有自信心、积极的心态、自主自立意识和执著的精神。再多的创业知识、再强的创业能力也不可能创业。而中职生恰恰在心理方面存在这些缺憾:依赖性强:精神不饱满;自以为是却不自信;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较弱;耐挫能力弱等等。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创业教育要在创业心理品质教育方面下工夫,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中职生学会解决心理问题的技巧和方法;通过榜样、创业典型人物的创业经历、经验与教训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和自信心;通过拓展性活动,培养他们不畏艰苦、敢于拼搏的顽强意志。

2引导中职生自主探究学习创业知识比直接传授更重要

对创业者来说,创业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究学习的过程。创业知识传授不可能、也做不到面面俱到。而中职生在学习能力方面恰恰存在一些问题:缺乏学习兴趣,恐学、厌学,学习习惯不好,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差,学习效率低等。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创业教育要强化自主探究学习,通过项目课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创业知识,探究解决创业过程中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为他们终身创业服务。

3实境演练比课堂教学更重要

对中职生实施创业教育,总体而言是提高认识,掌握初步知识,形成初步能力,养成一些品质,是为将来创业打基础的过程。中职生刚刚由普通教育转向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转向就业为主,对企业竞争的感受和理解还不深刻。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创业教育靠课堂中讲知识和授能力是远远不行的。中职生更需要在实践中充分感受和洗礼,在实践中消化知识、锻炼能力。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努力建立一些投资少、风险小的微型企业或依托社会上的一些小企业,让学生参与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真枪实弹”地模拟创业、过把创业瘾,从而让他们直观、形象地掌握一些基本知识,提高能力。

4“小老板”的创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重要

纵观每一部成功企业的创业史。成功企业都是在创业者的领导下,历经一次次的失败后建立起来的。但每一次失败的后面是丰富的经验,每一次失败之后就更接近成功。从年龄、社会阅历、知识储备、能力水准等方面看,中职生一开始创业大部分只会选择个体创业,创办小企业、小公司,经营的领域大多在服务业。“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也是他们将来创大业的基础。因此,对中职生进行创业教育,无论是典型介绍、案例剖析,还是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都要从小企业、小公司入手,侧重于小企业、小公司的创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在扬州进行职业教育调研

陈光明

2009年6月17日,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前往扬州进行职业教育调研,江苏省教育厅职社处处长马斌、副处长刘克勇等一起陪同前往。扬州市副市长董玉海、扬州市教育局局长余如进、副局长穆光曙等陪同调研。

沈厅长在工作汇报会上认真听取了扬州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他说,扬州人杰地灵,崇文重教是一直以来的传统,扬州的职业教育也走在全省的前列。一是扬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鲜明提出了“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生产力,抓职业教育就是抓产业竞争力”的先进理念:二是扬州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善于创新、勇于实践,坚持以服务经济为中心,以做大规模、做优产业为重点,不断加强校企、区域与国际合作,深入推进骨干学校建设、骨干专业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高技能学生培养,取得了显著成绩;三是扬州职业教育发展成果丰硕,学生就业率高,不仅为扬州,更为江苏乃至全国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

沈厅长还实地考察了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在周俊校长和学校副书记梅纪萍的带领下参观了学校的学生创业园、实训基地。沈厅长逐一参观了学生创业园区里的三味书屋、动漫手绘工作室、诚信会计事务所、创意小食府、骏驰公司等19个“公司”,并与每个公司的负责人亲切交谈,询问他们经营中遇到的问题,经营利润情况。在骏驰公司,沈厅长仔细听取了公司发展历程,指出尽管是校内的创业实验模式,也一定要掌握法律法规、财会税务等知识,才能让创业实践真正达到“仿真模拟”的效果:在创意小食府,沈厅长品尝了同学们制作的糕点,同时提醒创业实践的同学们尤其要注意食品原材料质量安全问题。结束参观时,沈厅长肯定了学校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做法,并赞赏了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和敬业品质。同时指出,模拟创业最关键的是要情境真实,让同学们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优秀的职业品德,同时精通经营管理知识,时刻把行业安全放在心头,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创业者。

篇7:中职教育应坚持四种理念

1 以人为本理念在中职德育工作中的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集中体现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以及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发展定位,同时也指明了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工作原则。以人为本理念落实到中职生德育工作中,其具体内涵应体现在3个方面。

1)教育目标要体现全面化。

2)教育对象要体现主体化。

3)教育途径要体现人性化。

2 以人为本理念对中职德育工作的要求

2.1 德育工作要充满“爱”字

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中职生大多来自农村和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大多是应试教育的被淘汰者,他们很多学习成绩差、自信心不足,人际交往能力欠缺。因此,中职德育工作应该融入情感因素,在中职生学习技能、社会实践、思想认识过程中,德育工作者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贴近学生的心灵深处,了解他们的困惑,时刻关注他们的情感变化,用爱心去打开学生心灵之门,帮助他们重拾信心,与同学和谐相处,正确处理学习与成才的关系。

2.2 德育工作要突出“实”字

中职德育工作不能搞“假大空”,注重“细小实”。要运用学生身边的实例教育学生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着手,教会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把解决思想问题同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时刻关注学生的切身利益,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思想教育更好地为学生所认同、所接受。

2.3 德育工作要强化“导”字

现在中职生完全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在网络环境下,在少姊妹的家庭中成长起的青少年,往往伴随着功利思想严重、任性偏执、年少轻狂、唯我独尊等一些不健康心理特点。他们的道德品质、世界观正处在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缺乏辨别是非能力。面对这样的情况,在中职德育工作中,我们决不能简单粗暴,仅仅采取强制措施进行压制。而应该从中职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循循善诱,采用言传身教、榜样示范、情感激励等方法,引导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

2.4 德育工作要体现“帮”字

当代中职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困惑:贫困家庭的学生面临的不仅是经济压力,还有经济窘迫带来的心理脆弱、自卑感强,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等心理问题。中职德育工作者要找出学生出现思想问题的根源,帮助学生处理好这些现实问题和自身问题。反之,就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很难得到学生的配合和支持,也就很难取得真正的实效。

3 中职德育工作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途径

3.1 建立健全德育工作机制

机制是德育工作的有力保障。各中职学校要高度重视德育工作,要把德育摆在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不断建立健全德育工作机制。

3.2 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培育学生成长的沃土。因此,中职学校首先要加强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文化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这一德育平台对学生道德品质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要重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以校园文化艺术节、三月文明礼貌宣传月、礼仪接待、技能训练、德育讲座等为重要载体,把德育工作融入到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构建满足中职生文化需求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再次,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充分利用广播、展板、墙报、文化墙等形式,大力宣传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和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使德育入眼、入心、入脑,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最后,优化校园自然环境,合理布局教学楼、实训楼、宿舍楼、图书馆、食堂等,搞好学校的绿化,充分发挥舒适优美的环境对学生产生的寓学于情、寓教于景的作用,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3 拓展德育的有效途径

德育工作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要依靠多种有效的途径。因此,中职学校要不断根据时代变化,利用德育课、其它课程、实训实习、心理咨询等途径加强对中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首先,充分发挥德育课的主管道作用。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教育,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其次,发挥文化课、体育与健康、艺术课等其它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和专业理论课的德育功能。再次,发挥实训实习的德育作用。结合实训的特点与内容,进行职业纪律和安全生产教育,增强中职生讲安全、守纪律、重质量、求效率的意识。在实训实习特别是顶岗实习期间,学校必须要安排专人员参加,加强与实习单位的合作,共同做好德育和管理工作,绝不能放任自流。最后,加强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中职生在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和遇到的问题进行教学、咨询、辅导和援助。

3.4 大力开展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使学生思想得到改造和升华的重要载体。中职生正处在思想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要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参观德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参加公益活动,开展勤工俭学等,并加强指导,引导学生把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从而使中职生在实践中深刻感悟,理性思考,积累经验,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并不断磨练意志、健全人格、提高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

[2]李丹.加强中职德育工作就是加强中职生综合竞争力[N].中国教育报,2009-06-27.

篇8:教师应树立起四种教育观念

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

教育有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含教育手段)。学生是受教育者,而教育活动是教育者充分发挥教育措施的功能,使受教育者将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在自己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下内化为自己的智慧、才能、思想、观点和品质的活动过程。因此,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的大小,将决定学校教育成果的好坏。由此,当代教育理论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或教育的本质。”(《教育学新编本》)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当代中小学教育理论界就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学校教育观。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融“人本位”与“社会本位”教育观于一体,主张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群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既要通过教育使学生的自身得到发展,同时又要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培养一定规格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首先要求学校和教师做到三个“着想”和两个“不允许”,即:为全校所有的学生着想,要为学生的各个方面着想,要为学生今后的发展着想;不允许只为少数尖子生着想而放弃对不能升学的或者自己不喜欢的学生的教育,不允许只对学生的智育或者某一方面负责而忽视甚至放弃对学生心理、生理、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教育。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围绕三个“着想”做文章,正如当前一些学校提出的,学校教育要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其次要求学校和教师在施教活动中不能把学生当作可随意处置的、被动的教育对象看待。学生也有思想、有情感,学校教育要重视他们的非智力因素,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要提倡教学民主化,在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突出培养他们的能力,发展他们的个性。那种在施教活动中的高压式、体罚式、训练式、灌输式的做法,要么就是把学生当成了动物,要么就是把学生当成了容器,他们错在不是以学生为本。我们提倡教师“蹲下来”和学生交流,以无限的爱心善待每一个学生。

二、“四有即才”的人才观

什么是人才?人才有没有标准?这涉及到人才观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就会做出许多违背素质教育要求的事来。

中小学生厌学现象的存在就有其深层的原因。他们的语文老师希望他们成为文学家,作文写不好就训斥;他们的数学老师希望他们成为数学家,分数考低了就上门告他们的状,家长就打骂他们;他们的英语老师希望他们成为翻译家,记不住单词就讽刺挖苦他们……他们的老师都希望他们成为某种家,恨铁不成钢,心是好的,但久而久之,他们就厌学了,甚至逃学、辍学。

党的教育方针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方针除了对教育的目的作出了规定外,也提出了人才标准。这个标准除了接班人中的各种“家”之外,还有建设者。专家是少数,建设者是大多数,这说明我们所要的人才是多层次的、多规格的,即便是高级人才济济的美国硅谷,也不能没有中等层次的技术工人和其他服务人员。不能设想,人类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如果所有的人都是本科生或研究生,那么这个社会会是什么样子。那样的话,恐怕也不成其为社会了。

邓小平同志说:“要教育青年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这“四有”实际上是对一个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而每一个合格的公民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可缺少的人才。因此,我们的教师要树立起“四有即才”的人才观念。

有了“四有即才”的人才观,我们教育者的眼光才不會只盯着少数的专家苗子,而会为了祖国的千秋大业,把眼光放在将来可能成为工人、农民和各类服务人员等大多数学生的身上,按照“四有”的标准,公平地教育和培养每一个学生。

三、和谐发展的质量观

质量是事业的生命,一个学校如果办学质量不高,那么这个学校就不会兴旺,甚至可能办垮。那么什么是中小学的质量标准呢?

首先应该是数量,即普及程度。普及程度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就说明这所学校没有完成国家办学的任务,那就谈不上是高质量的教育了。除此之外,就是教育教学的质量了。

对于教育教学质量,现在一般都提倡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观点是马克思的经典理论的提法。但是马克思对全面发展的解释是,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而我们现在普遍对全面发展的理解是,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诸方面都能均衡发展,成为各方面都出众的人。这其实是办不到的,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和天性,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从古到今,全才是没有的,也永远不会有,即便是历史上那些盖世奇才,他们也只是在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出众,永远不可能在各个知识领域都拔尖。

因此,教师应该树立起和谐发展的质量观。所谓和谐发展,就是要求学生在某一方面或者某一学科比较突出,在其它方面虽不出众但比较协调.成为“山”字型的人。你看“山”字,基础平实,一峰突出,他峰相应,十分和谐。这在教学上不仅能办到,而且有利于各类人才的成长。

树立了和谐发展的质量观,我们的教师就不会只希望学生在自己这一科成为“家”;我们的学校也不会为了对付考试,搞什么“治跛”之类的抑学生之长、补学生之短的做法。相反,我们的学校和教师就会因材施教,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全面夯实的基础前提下,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和谐发展的各种专才。

四、“为了不教”的教学观

现在的教学观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千方百计地教给学生知识,即教学目的是完成课时知识目标的任务。为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可以采取很多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教师是一位善教者,他的课堂教学也会十分活跃、丰富,但无论教师教得怎样好,学生只能受益一时,即在教师的引导下,较好或者十分出色地掌握知识。

另一种教学观是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努力教给学生如何自己去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即教学目的不仅是完成课时知识目标任务。更重要的是把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放在第一位,引导学生掌握一种学法,自己去获取知识。因此,学生将终身受益。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总结教育规律的至理名言十分透彻地揭示了教学的本质特征,是科学教学观的高度概括。知识是无限的,学生在小学、中学乃至大学,靠教师传授的知识都是有限的,更何况一个人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后,碰到的都是新知识、新问题。要适应社会。解决问题,要有所作为,有所创新,这就需要自身具有学习、研究的能力。而这种能力需要从小得到开发和培养。因此,我们的教师在教学生的时候,首先要考虑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

篇9:中职教育应坚持四种理念

关键词:学校图书馆,读者工作,服务创新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由于学科之间的不断交叉融合, 出现了不少新的学科, 使人们的知识结构也随之变化。因此, 在新时期网络环境下要求图书馆服务必须不断改进创新, 以适应用户信息的需求变化, 这对图书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战略资源的文献、信息和知识, 在全球知识经济社会发展中, 将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然而, 在社会各行业组织机构的一切主体是人。所以以人的一切需要出发, 是基于人的本性来实现组织机构的管理、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也是人类社会活动实践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则。在2006年10月党的第十六届全会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 其中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就是要求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来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要。因此,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提倡人文关怀, 提供人性化服务, 是21世纪构建和谐社会文明发展的方向。

1 关于图书馆事业发展与服务的探析

在我国古代的图书馆大都称之为藏书楼、藏经阁等, 当时的图书业务工作重点是以“藏”为主, 主要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服务, 社会民众根本无权借阅。解放后,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 全国各地相继兴建了图书馆或资料室, 其藏书规模和数量均有了较大的提高, 为了民众阅读学习的需要, 各省市县级图书馆陆续向社会民众提供闭架、半开架的藏书流通阅读服务。这时期的图书馆服务重点向“藏用”结合的社会需求方向发展, 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 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 其生存权、平等自由权也得到了社会政府的极大重视。随着全球经济、电子计算机、通讯等高科技的迅猛发展, 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的信息需要, 全国各省市、县乡镇都建起了公共图书馆 (室) , 学校、科研和工会图书馆 (室) ,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全国图书馆三大网络体系, 这时的图书馆建设规模和藏书数量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图书馆服务功能逐渐向社会广大群众开放其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 这时的文献流通服务方式也从闭架、半开架服务转变为全流通免费的开架式服务, 从而为社会广大群众的文化学习及科技信息需要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进一步提高了学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教育功能和社会地位。所以, 在新时期各学校图书馆开展的读者 (师生) 服务工作中, 必须努力转变落后的服务观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2 学校图书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2.1 藏书建设与服务设施方面的不足

目前我国的大中专院校图书馆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 如藏书量偏少, 内容质量不高, 管理人员少, 服务质量效率不高等。另外, 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很大的差距, 从各地学校图书馆业务建设与读者服务来看, 不少学校的发展规划始终没把校图书馆的服务纳入其中, 因而造成学校图书馆发展滞后的局面。一般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购书经费无保障;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大中专职业技术院校、中小学图书馆 (室) 等, 由于购书经费没有计划保障。有时候在校领导重视时, 就拨一点购书经费;在不被重视时几年都没有经费购书, 这样就造成了学校馆藏资源严重不足、新书缺乏, 对在校学生的自学辅导十分不利。不象一些省级重点大学图书馆, 其购书经费每年都有计划保障, 有的图书馆多则几十万甚至百万的购书及服务设施经费。二是藏书的质量偏低;有些书可读性强、质量好的书价钱贵。所以只能购入价格便宜、内容一般质量不高的书, 其阅读利用价值不大, 对师生阅读学习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三是入藏图书分类结构不合理;如藏书的种类以及科技类图书收藏偏少;由于采购比较困难, 使得理工科专业师生的阅读用书受到极大限制。另外, 象经济管理类、语言文学艺术类、电子计算机类图书由于出版发行量多, 获利较大而被大量购入, 导致购买图书出现较多的复本, 从而浪费了有限的资金和人力。还有就是藏书载体单一化;如学校馆藏文献多以图书、报纸杂志等纸质材料为主, 对于CD音像资料、缩微文献、光盘等新媒介载体购入很少, 不利于师生的阅读选择。四是服务设施比较缺乏;有的省市高校经费充足, 专门设有电子阅览室, 并且提供电脑、手机等移动互联网电子阅读等先进的服务设施;而中西部地区的学校图书馆, 因缺经费保障, 无法满足在校学生的上网检索、阅读服务的需要。五是馆藏文献资源更新慢利用率低;由于学校图书馆在以往的文献采购中, 都是随意性与盲目性的采购, 使所购书籍的内容质量较低, 导致在流通服务中很多图书无人借阅问津。而且很多藏书变成了旧书, 对于当年新出版的畅销书, 却因无经费购买无法及时入藏, 从而影响到在校师生的求知求学计划用书。

2.2 读者服务管理方面规章比较严厉

各省市县的学校图书馆在开展文献流通与读者借阅服务工作中, 特别是在图书外借处和报刊阅览室内, 墙上挂着一些多年制定的“读者须知”和“借书阅览规章”等各种服务管理制度, 从这些制度条例中可以看出, 是从图书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制定的, 其言辞和处罚语气主要体现出不少是命令式的、缺乏人情味和亲切感的严厉性语言:如“严禁撕扯、偷窃图书资料”、“禁止在室内乱丢废纸、乱吐痰”、“在室内阅读不准高声喧哗”、“借书超半年不还者书证自动失效”、“凡违反者须处以罚款…”等等, 这些制度没有从用户的角度去反映读者的心理需求欲望, 没有从方便读者阅读需要的角度出发, 无法体现出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公平自由的、“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由于管理制度过于严厉, 这让不少读者感到心理不愉快, 有时会产生意见冲突和逆反情绪, 从而影响到一些读者不愿再到图书馆阅读的想法。

2.3 馆员业务素质与服务方面的不足

在学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中, 一些馆员在长期从事文献流通和借书还书的阵地窗口服务中, 产生了不思进取、消极和懒散的思想情绪, 主要表现有二个方面:一是服务态度不够好;如在为读者提供检索咨询服务时爱理不理、要答不答, 或者是不负责任的随便乱答, 否则就是“不知道”、“不清楚”等故意推辞和回避;有的年轻管理员责任心不强, 工作态度不端正, 在提供文献信息借阅服务中表现出不耐烦、有偏见、有歧视用户的思想观念, 如对待读者服务态度不好、语气生硬冷漠和缺乏文明礼貌的服务, 从而影响到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声誉, 造成文献借阅率和读者满意度下降的负面影响。二是不少馆员的业务综合素质不高;在当前电子通信网络科技环境下, 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大多应用了计算机等现代自动化网络技术对馆藏文献资料进行深加工整理, 它要求馆员不但具有文献采购、分编标引、流通管理服务方面的专业知识, 还须有电子通信、网络技术、文学历史等多学科综合知识结构。目前一线服务窗口的员工大多是学历不高、职称偏低、分编检索等业务技能不高。面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图书馆提供越来越专业化、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服务要求, 应积极提高一线服务窗口员工的业务素质。三是馆员的服务态度不够好;面对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不同身份的、不同年龄和兴趣爱好的读者, 他们为了工作学习和精神生活上的需要, 到图书馆来探求知识、开发智力和提高自身素养。如有的读者在查询文献信息和借阅时, 常会遇到个别馆员因业务技能不高在语言表达上:如“没有、不知道、你去问别人…”等语气生硬, 方法简单粗爆而发生口角冲突, 有时为老年读者服务也很不耐烦, 缺乏亲切感和文明礼貌的服务与关心, 这让不少读者对图书馆的文明优质服务感到失望, 从而影响到馆藏文献资料的利用率和读者借阅率。

3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重要意义

首先, “以人为本”服务是和谐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由于人是一切社会发展关系的总和, 也是个体的人与绚丽世界有机整体的统一。所以人的个体靠自身勤奋努力与进步去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当社会进入21世纪时, 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后的社会形态是和谐稳定与繁荣昌盛的面貌。它包括社会与自然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呈现一种非常协调的状态。然而各行业图书馆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根本, 即一切社会活动都要以“人”这个主体为中心, 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以“人”这个主角来提供服务。在学校图书馆的文献流通服务工作中, 就是要体现以师生 (用户) 为中心来提供高效便利的、人性化的服务理念, 去实现图书馆服务社会效益最大化和信息服务读者满意最优化。

其次, “以人为本”服务是以“用户为主”的服务。在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建设过程中, 为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象工商企业、金融、宾馆、餐饮等各行各业的出发点和中心任务, 都是以“用户为主”的需要来提供最好的、最优质的、最满意的文明微笑服务。所以, 对于文献资源收藏中心、具有传播知识信息、播撒文明教育服务的学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来说, 应该努力满足广大读者学习文化知识、增强智慧、以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中的最高境界。因此, 对于图书馆员来说, 首先应学会尊重广大读者用户, 不论读者的身份地位如何, 都应一视同仁, 公平对待;其次应当提倡文明礼貌的、热情微笑的、周到细致的服务;再次学校图书馆员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创新理念, 坚持以“读者为主、服务第一、用户至上”的服务原则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把学校图书馆营造成充满和谐、人文关怀、温馨舒适的校园文化学习氛围, 让每个师生读者在宽松舒适、幽雅宁静的环境中学习, 在图书馆人性化、多元化的服务中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与文化素养。

再次, 加强馆际资源共享是学校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上世纪80年代以来, 各地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科研图书馆等各系统图书馆, 都是各自为阵的开展读者服务工作。在传统观念旧体制的制约下, 各图书馆都在走“小而全、大而全”自我封闭式的发展模式, 开展文献流通闭架、半开架的读者借阅服务方法。因此, 各馆之间缺乏相互的业务交流与协调, 致使文献资源利用率长期低下, 造成大量的馆藏科技信息没能被利用发挥其应有的经济价值。如今在电子通信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信息时代, 随着全球知识经济的到来和文献信息的迅猛增长, 作为文献收藏中心的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 不得不重视管理创新, 积极利用计算机网络等自动化高新技术, 来加工处理丰富的文献资源及网络数据库资源建设。努力与社会各图书馆开展合作, 实现馆际信息资源互利共享服务, 为广大读者 (师生) 提供“跨学科、跨地域、超时空”的快捷、高效、便利的文献检索查询、借阅复制等新的服务手段。因此, 在我国重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方针指导下, 在国家图书馆信息资源网络系统建设中, 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教育服务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去整合各大中专院校的馆藏资源, 努力实现馆际资源的共享服务, 从而推动各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利用。使各馆信息资源在合作共建上, 充分发挥各馆优势互补合作共享共赢的馆际信息服务之好处。这样不但有利于实现各校图书馆之间的业务交流, 学到好的经验与管理服务方法, 还能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文化教育服务的社会职能作用。

4“以人为本”是现代图书馆服务理念的重要标志

在21世纪全球知识经济发展进程中, 为了适应社会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 它要求学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科研图书馆等各系统图书馆都要以读者 (用户) 为中心, 从全馆业务建设大局出发、为提高读者服务效率、延长开放时间, 所推行的一切业务管理制度都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服务原则, 如在读者借阅文献信息服务中, 要求馆员必须遵循图书馆服务宗旨, 改变传统的服务观念, 坚持开拓创新“以用为主、服务第一”和“以人为本、读者第一”开放式的人性化服务理念:一是在开放时间上:要求图书馆从开放8小时到全年无节假日的开放, 保证广大读者随时随地到图书馆来, 特别是节假日都能查询借阅文献信息资料。二是在服务观念上:要求馆员从思想上充分尊重读者、关心读者, 改进服务态度, 及时了解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心理需求, 努力做到换位思考从读者需要的角度着想, 并且多与读者进行相互的交流沟通, 努力建立一种馆读双方和谐互信的、平等自由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友好合作关系。三是在服务职责上:要求馆员在读者借阅、查询信息中提供积极的“为人找书、为书找人”的主动服务。四是在服务对象上:要求馆员多给予中老年师生和小学生读者, 特别是生活困难的弱势群体的帮助, 做到用亲情和爱心去为他们提供方便周到的人性化的信息服务。总之, 在学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理念、改善服务设施上, 不断提高服务效率, 坚持“以人为本”的多元化、个性化服务理念, 倡导人文关怀和人文援助, 这是新时期社会公益文化教育服务的重要体现和发展趋势, 也是我国图书馆界人性化服务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朱禾.图书馆读者服务的新理念[J].四川图书馆学报, 2007, (5) :64-66.

[2]党黎.“以人为本”理念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7, 27 (5) :40-42.

[3]王卫琴.关于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的几点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8, (5) :81-83.

上一篇:今年市老龄委工作计划下一篇:公司个人检讨书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