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工程学院学院学生干部发展情况调查大致写作安排

2024-05-06

福建工程学院学院学生干部发展情况调查大致写作安排(共2篇)

篇1:福建工程学院学院学生干部发展情况调查大致写作安排

福建工程学院学院学生干部发展情况调查

大致写作安排

一.内容大致写作安排:

1.内容应该包括封面,目录,摘要,关键词,正文,附录,感悟或者总结等内容;

2.先针对调查的内容画出总统计表,分题目的统计表,然后画出统计图,并对所反映的问题进行一个总结,最后再提出一些整改方式,从各个方面的整改方式,比如说国家政策,学校政策,老师的指导,学生的配合等等…… 先大概这样写,然后具体的内容再具体考虑,最后在完善……

我们现在时间紧,任务重,亲们fighting……

篇2:福建工程学院学院学生干部发展情况调查大致写作安排

关键词:大学生,课余时间,利用

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优秀代表和中坚力量, 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然而, 大学阶段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方面与中学阶段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 其中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学生个人支配的时间增多。据了解, 按照每天工作时间从7∶00~22∶00计算, 大学课余时间与课内时间的比例已经超过1∶1 。可见, 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课余时间, 成为影响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进而关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为此, 我们对福建工程学院南校区四个系的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 共发放问卷600份, 回收有效问卷550份, 回收率为91.67 %。通过对有效问卷的分析整理, 结合工作实践, 较为全面地掌握了大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情况, 发现了大学生课余时间利用情况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 以期为完善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进而为推动整个学校的学风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意见。

1 大学生课余时间利用现状调查

1.1 对课余时间认识状况

大学生对课余时间的认识态度是我们全面了解大学生课余时间利用状况的基础, 也是我们采取相应对策的前提。在调查中, 我们了解到有25%的学生认为课余时间过多, 有61%的学生认为课余时间适中, 认为课余时间较少的学生只有14%。由此可见, 大多数学生认为课余生活时间是比较充裕的。

1.2 对课余时间利用态度

调查显示:有446人认为需要对课余时间的利用进行改进 , 占全部人数的81%;认为不需要改进的只104人, 占全部人数的19%。此外, 希望自主安排课余生活的学生有423人, 占总人数的77%;课外活动有详细计划并能很好实施的学生有99人, 占总人数的18%;无安排或是计划落空的学生有451人, 占总人数的82%。

1.3 在校学生课余时间分配

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在忙什么?他们课余时间的活动内容与分配结构怎样?这些指标是反映学生课余生活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 也是象征学生课余生活质量状况的重要依据, 更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的基础和条件。

通过我们的调查, 我们发现大多数的学生课余时间并没有用于学习和参加第二课堂活动, 接近一半的将时间花在网络、睡觉等活动中。 (详见表1)

同时, 我们还对学生的发展志向与课余时间利用情况进行调查 (详见表2)

此外, 我们还对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进行了调查, 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目的差异很大, 其中出于“提高能力”和“丰富生活”考虑参加社团活动的比例最大, 分别为27%与18 %, 因为其他目的参加社团活动的比例依次为“培养爱好”的占15 %, “广交朋友”的占14 %, “扩大知识”与“促进身心”的均为9%, 出于其他考虑的有44人, 占总人数的8%。详见 (表3)

2 大学生课余时间利用情况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课余生活内容广泛、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内容涉及专业知识的学习、知识面的扩大、校园文化活动、体育锻炼、勤工俭学、社会实践、恋爱、上网及其他形式的休闲娱乐等。大学生活已逐步改变了单调的食堂——教室——宿舍三点一线的模式。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正迎来五彩斑斓的时代, 体现了多元化、时代性的特色。但是, 通过调查, 也发现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其一, 受学生自身发展志向的影响, 在课余时间利用上呈两极分化之势。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大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与他们对自身的未来规划有很大关联。调查结果显示, 选择考研深造的学生中, 他们课余时间用来学习专业与外语的比例占了56%, 远较其他类别的学生所占份额大;而在选择毕业后马上就业的学生中, 他们比较注重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乐于参加各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社团、学生工作、勤工俭学等活动的时间安排上占到了43 %的比例;但对于未来发展没有明确定位的学生而言, 他们的课余时间安排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而且睡懒觉、参加各种娱乐消遣活动占用了50%的时间。

其二, 从整体来看, 我校大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情况喜忧掺半 , 计划安排执行力不够, 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课余时间相对充裕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如何合理利用好课余时间对学生发展极为重要。然而, 整体来看, 大学生对课余时间的看法、利用上存在以下情况:认为时间充裕的多, 有效利用的少;认识到位的多, 行动到位的少;发现自身问题的多, 真正改变的少;希望自主安排的多, 希望别人安排的少;得过且过随意挥霍的多, 有目标导向充分利用的少。这些, 从数据中认为“需要改进”的人数占到了81%, 但实际上“有详细计划并很好实施”的人数只有18%得到了体现, 对于绝大部分学生而言, 课余时间计划安排执行力严重不够, 时间白白浪费掉了。

之所以存在上述的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和随机采访的方式, 我们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造成了大学生没有合理分配和利用课余时间。

首先, 大学生自身是决定课余生活水平的关键因素。一般而言, 作为身心已渐趋成熟的大学生, 如何选择自身的课余生活样式是其自身的事情, 有接近77 %的学生认为应该自主安排自己的课外生活的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对于生活在同一所学校, 拥有大致同一的环境, 甚至生活于同一年级或班级, 专业课程设置相同, 因而拥有相同的课余时间的学生, 其课余生活质量却大相径庭, 这也说明了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学生自身。在调查中笔者了解到, 学生的心理是否成熟、自身发展定位是否明确以及对于从高中升入大学角色转化是否到位成为影响学生课余生活质量的三个重要因素。心理上欠成熟的学生 , 往往缺乏自律自控能力 , 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一旦无人管束就恣意而行, 全凭自己的兴趣来安排时间, 对于外界诱惑也不具备应有的抵抗能力, 容易盲从, 行为缺乏自主性和持久性。但对于心理上较为成熟 , 角色转换到位的学生, 课余时间的利用效果明显趋好, 课余生活质量也明显提高。

再次, 社会环境是影响学生课余生活的间接因素。在信息化时代, 开放的学校环境正日益受到来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目前 , 在校大学生被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信息所包围和左右, 无论是作为主动还是被动的受众, 古代读书人所追求的“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 , 事事关心”的境界, 对当今的大学生而言已成为必然。借助于互联网、大众传媒、频繁的人际互动 , 学校、学生正受到来自社会各方位的冲击 , 大学生课余生活也体现了社会作用的影子。随着校园后勤服务社会化 , 校园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复杂 , 各种文化娱乐场所鱼龙混杂, 各种信息良莠不齐 , 主要表现在;网吧、娱乐场所充斥学校周围 , 其内部管理混乱、活动内容低俗等诸多问题 , 必然对大学生的校园生活造成不良影响;社会秩序状况欠佳 , 制假贩假、坑蒙拐骗时有发生 , 使得大学生课余时间的勤工俭学、社会实践等活动事与愿违;社会舆论中某些对时尚潮流、享乐浮华的过度宣传, 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是一种诱惑, 造成一种不健康的、与大学校园不协调的风气。这些负面影响使得大学生课余活动所需的优良环境得不到保障, 大大降低了课余生活的质量。

3 大学生课余时间合理利用的建议

福建工程学院作为一所新生本科院校,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学生课余时间的合理利用对于学校学风建设和学生竞争力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首先, 学校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合理健康安排业余时间。引导大学生合理安排课余时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调查显示:大学生趋向于认为课余时间应由个人去安排, 无须学校去管, 大学生希望对课余活动可以自由安排。学校教育工作者应该采取引导的方式, 利用课堂, 学校的各种传播媒介采取启发诱导方式,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地安排课余时间。我们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着手:

一是要做好大一新生入学教育, 帮助大学生实现角色转换, 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大学在课程设置、时间支配、学习自由度等方面与高中截然不同, 大学普遍是宽松式的管理, 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教多。调查显示, 35%左右大学生不能很好利用课余时间很大程度上与自己没有适应大学生活有关。教育要从大一新生开始, 做好新生的入学教育, 帮助大学生认识大学学习生活规律, 实现角色转换, 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就显得至关重要。

二是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大学生, 一方面需要作为弄潮人 , 熟悉数字化社会;另一方面应该注重自己的学业, 合理调整上网与学习时间比例, 学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广大学生多了解、多掌握关于网络的知识, 网络技能, 减少网络游戏娱乐时间, 为迎接新型数字化社会做准备。

三是要引导大学生课余时间多关注就业信息、现状与动向。由于现在人才竞争激烈, 市场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 就业压力增大, 导致许多大学生产生危机感。引导在校大学生为日后适应社会激烈竞争, 提前做好“充电”工作, 在课余时间主动联系实习单位和进行第二语言、计算机的学习。在校大学生们课余时间“充电热”的现象 , 正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的现实。

四是要引导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勤工俭学, 不仅仅是为了挣钱, 更是走向独立和社会生活的起点。学生通过勤工俭学接触社会, 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也形成以自立为荣的朴实健康的社会风气, 让更多的同学有积极的事可做。担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勤工俭学过程中应该教育学生提高鉴别分析能力, 防止上当受骗。

五是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学生会、社团活动和体育锻炼。依托社团组织学生更多地走出校园, 深入社会, 开展科技文化服务、社区教育、义务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 , 使学生了解社会, 认识自我 , 自觉地修正生活目标、改变生活态度。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体育活动不但能增强学生体质, 同时能够缓解学生学习等压力,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阳光快乐的性格, 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和竞争意识。

其次, 突出学校特色, 培育校园文化 ,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校园文化是感化学生的宝贵资源, 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促进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的健康形成。“风以化人”就是指校园文化对人的熏陶影响的潜移默化和持久稳定性。因此 , 如何挖掘和培育校园的文化特色, 积极组织有特色的课外活动 , 形成具有品牌效应的文化娱乐项目, 是提升学生课余时间利用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此 , 学校的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社团等群体组织的作用, 培育、建立起课余文化中心, 积极地培养校园文化的骨干力量, 利用文化艺术节、科技创新文艺晚会、校运会、学术沙龙、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等各类活动 ,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和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要结合工科学生的特点, 为学生课余生活创造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如增设人文艺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选修课程 , 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品质, 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再次, 学校应为大学生课余时间利用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学校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条件, 为大学生的课余时间的活动提供更多的选择。

一是要加大图书馆的建设投入, 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图书馆是书的海洋 , 是存贮人类知识的宝库。高校图书馆浓郁的文化氛围 , 优雅的阅读环境, 大学生在图书馆轻松、舒适的环境里可以自主地支配课余时间, 探索知识奥秘, 利用图书馆资源继续学习专业知识, 查阅相关资料, 修补自己知识结构中的欠缺 , 拓展知识面, 提高自学能力;同时也可以到图书馆补充课外知识, 文学、历史、理工、音乐等应有尽有。图书馆可以通过一系列新书好书等读书活动的推介扩大自己的影响 , 发挥自己的作用 , 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在课余时间走进图书馆, 利用图书馆。

二是要加大社团硬件建设。社团是由大学生自己发起、管理、策划、运行的组织, 它更接近大学生的生活, 更懂得大学生的需要。通过社团活动能够锻炼大学生处理事情能力, 培养交际能力, 提高大学生素质, 为尽快实现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做出重要贡献。学校应该为社团工作提供充分的硬件条件使学生社团活动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是要加大体育场馆和锻炼器材的投入。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任务之一。近年来随着学校扩招, 学生规模急剧增加, 加之新校区处于建设之中, 学校现有的体育场馆设施难以适应广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 所以建议学校在多安排体育活动的同时 , 加大对体育场馆和锻炼器材的投入。

此外, 创建优良的校园周边环境也是十分必要的。校园周边环境对学生课余生活影响很大, 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 , 坚决取缔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娱乐场所, 还大学一个清洁、文明的校园, 为大学生课余时间的合理利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总之, 在信息社会和“大教育观”的时代背景下, 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时空将不断拓展。如何把大学生课余生活与课堂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 使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相互协调, 互为补充, 形成合力, 共同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服务, 这是一个永远值得去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曾红强.大学生课余时间利用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7, (11) .115-118.

[2]李江, 吴宝利.大学生课余时间支配与身体素质状况调查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3, (1) .53-55.

[3]田伟根, 李雪枫.大学生希望怎样度过双休日[J].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6, (3) .

[4]郭广银.大学生对双休日制度的认识及对策[J].江苏高教, 1996, (3) .

上一篇:浅谈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下一篇: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奖感言(4)_励志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