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发展生态农业论文

2022-04-21

福建发展生态农业论文 篇1:

利用旅游乘数效应,延伸福建文化旅游产业链

摘要:文化旅游产业是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福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条件优越,经济学中的乘数效应对于福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影响很大,应充分利用乘数效应,延伸福建文化旅游产业链。

关键词:旅游 乘数 效应 福建 产业链

文化旅游产业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产业,是指通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从而形成的增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一种行业,因其关联度高、涉及面广、辐射力强、带动性大而成为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所创造的经济价值不容忽视,文化旅游产业是唯一无法外移的产业,具有累积与增值的效果,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重要的外汇来源之一,超过许多单一产品出口的创汇水平;就产业发展趋势而言,文化旅游产业所需外部成本较小而创造就业机会最多,能为金融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旅馆餐饮业、珠宝特产业、零售商业等相关服务行业注入活力,是带动经济景气的灵丹妙药。

一、福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条件

1、地理位置独特,自然环境优越。福建位于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临近港澳,北连长江三角洲,南连珠江三角洲,交通便捷,航空海运、铁路、公路交通连接三地,沿海有大小港湾125处,天然深水良港6处(约占全国深水港湾的1/6)。福建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具有优质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地貌,依山傍海,动植物资源丰富,且多珍稀品种。经国家权威部门的综合评价,福建人居生态名列全国前茅。福建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2.96%,位居全国首位;城市生活环境和水环境均排位第一。生态环境居优的区域占85.37%,其余14.63%的区域为良,优良率全国第一。

2、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早在五千年前,福建的先民们就在此生息繁衍,创造了昙石山文化。由于福建内陆地理上多丘陵,古代交通相对闭塞,形成了众多不同习俗和语言,使得文化多样性很强,山海文化差异性大。福建航海歷史悠久,在我国最早通过海洋走向世界地区,观念较开放,包容性大,对外交往频繁,航海文物与多种宗教遗存颇丰。福建名人辈出,如朱熹、郑成功、林则徐、严复、施琅、冰心等一大批名人源自福建。福建海洋文化、闽商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侨乡文化、茶叶文化、畲族文化、船政文化、朱熹文化等在全国独具特色。福建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资源实体总数2930处,其中自然资源1423处、人文资源1507处。截至2010年12月,福建有世界地质公园2个,国家地质公园4个;国家森林公园10个,省级森林公园26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个,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248个;自然保护区38个,历史文化名城36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8个;旅游度假区、旅游经济开发区10个,5家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评为4A级旅游区15个、3A级旅游区2个、2A级旅游区2个。

3、华侨华人众多,海外资本丰厚。福建是著名的侨乡,许多闽籍的商人漂洋过海,成为不同地域商界中的浪尖人物。近年来闽籍海外侨胞人数超过1000万人,众多的侨胞资源及世界各地的闽商资源为福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丰富的民间资本,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多元化的资本保障。

4、旅游交通便利。旅游交通有了较大改善。首先,实现了省会福州至各设区市的“4小时交通经济圈”。福建已建成多条高速公路,至2010年12月,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350公里,“三纵八横”的格局基本形成,全省83%的县市可在1小时内上高速。其次,多条出省通道缩短了福建与邻近省份之间的旅行时间,京福高速公路福建段全线开通,赣龙铁路客运列车已经开通。再者,打通了福建各景点与省外一些景点之间的快速通道。还有,一大批小景区旅游公路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省内各景点之间的旅游交通。

但是,福建省从战略层面上对旅游资源的文化特性进行挖掘,对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进行设计,近年来才刚刚开始。我省文化旅游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在旅游项目建设中,对产品的独特性、文化性、主题性、原生性等有利于提升产品品位的因素考虑不足,造成旅游文化精品和高端产品不多,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福建省旅游资源最吸引游客的仍是山水风光,文化旅游产品欠缺。

二、乘数效应对于福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影响

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在经济学中,乘数效应更完整地说是支出/收入乘数效应,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概念,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是指支出的变化导致经济总需求与其不成比例的变化。凯恩斯乘数理论的内涵乘数效应的理论支撑源于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的收入乘数原理。乘数越大,乘数效应也随之增大。旅游收入乘数是指旅游业收入增长对与之相关联的其他经济部门收入增长的作用。同理,旅游收入乘数越大,对相关经济部门的带动作用越大。在中国,旅游业是乘数效应较大的产业,带动力较强,能够直接影响或间接影响到衣、食、住、行、购、游、娱等66个经济部门。国际旅游组织研究发现,旅游业收入增长1个单位,将带动相关行业收入增长4.3个单位。

福建省的旅游收入乘数低于全国水平。“十五”期间,福建省旅游收入乘数1.15,比全国低2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尽管福建省旅游收入乘数上升了约1.05个百分点,但全国旅游收入乘数上升了4.45百分点,两者差距进一步拉大,比全国低5.4个百分点,具体情况见表1。

(数据来源:根据《福建经济年鉴》整理)

提升旅游收入乘数的可以通过加大投资、提高投资效益、延伸产业链等方式。推动旅游业的增长,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投资效应相同的情况下,资金投入越多,旅游收入增长越快。在投资效益相同的情况下,资金投入越多,旅游收入乘数增长越快。“十一五”期间,福建旅游业投资700亿元,旅游收入乘数比“十五”期间增长了1.05个百分点,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很强。《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把旅游和现代物流业培育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新的主导产业”。2011年福建省文化旅游产业增长迅速,具体情况见表2。

(数据来源:福建统计局《统计分析报告》2012年第21期)

因此福建省应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加大文化旅游业的招商引资力度,争取未来5年文化旅游业投资突破2000亿元,使文化旅游业以更快的发展速度,实现旅游乘数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凸显新兴主导产业的作用,更好地带动全省相关行业的共同发展。

三、利用乘数效应,延伸福建文化旅游产业链的对策

福建省积极推进文化与旅游结合,作为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福建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建设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深入挖掘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品”。福建省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闽委办发[2009]3号)文件指出:“到2020年,建成文化旅游大省,文化旅游成为海峡西岸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撑”。根据《福建统计年鉴2011年版》提供的数据整理得出,2010年全省入境旅游人数3681353人次,比2009年3120348人次增长了17.98%,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97824万美元,比2009年259900万美元增长了14.59%,国内旅游收入1135亿元,比2009年955亿元增长18.85%。全省现有655家旅行社,其中,国际社60家,进入全国百强的5家;厦门建发国际旅行社由2006年排名28位跃居至第20位。

福建省近年来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增强旅游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延伸产业链。注重把文化旅游业与发展生态农业相结合,发展农业风光旅游、农家乐体验游、农业生态因此,福建省应充分利用政策支持,发挥旅游乘数效应,完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加快开发一批住食娱购项目,加强文化旅游业产业链建设。旅游、农村度假养生旅游等项目。注重文化旅游业与工业、第三产业结合。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加快各类酒店的建设

2010年住宿和餐饮业法人企业1073家,比上年增长6.34%,住宿和餐饮业营业收入197.63亿元,比上年增长24.42%。住宿业法人企业521个,其中旅游饭店399家,一般飯店104家,其他住宿服务企业18家。餐饮业法人企业552个。全省现有星级饭店433家,其中五星级14家,四星级76家。截至年底,全省共评定绿色旅游饭店58家,其中,获金叶级绿色旅游饭店的26家,获银叶级绿色旅游饭店32家。“十二五”期间,要加快三星级以上酒店的建设,大力发展经济型饭店、家庭旅馆等各种形式的旅游住宿设施,提升旅游接待能力。

2、开发美食文化旅游项目

福建饮食文化享誉海内外,因为依山傍海,山珍海味一应俱全,著名的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还有独具特色的美食,如福州肉燕、连江鱼丸、闽西八大干、沙县小吃、武夷山熏鹅、安海土笋冻、石码五香条等等数不胜数,令游客们流连忘返。这些文化旅游资源,成为对中外旅游者有较大吸引力的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应积极开发以闽菜为代表的福建特色餐饮和小吃,比如重点培育福州小吃、沙县小吃、闽东小吃、闽南小吃、闽北小吃、闽西小吃等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餐饮精品,打造“福建美食”的品牌。

3、传承传统文艺项目

福建省的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民间文学——霞浦县畲族小说歌;民间音乐——宁德市畲族民歌、龙岩市福州市十番音乐、泉州市南音、泉州市泉州拍胸舞;传统戏剧——福州市闽剧、漳州市厦门市歌仔戏、泉州市漳州市木偶戏;曲艺——福州市福州伬艺;杂技与竞技——福建宁德市宁德霍童线狮;民间美术——福州市寿山石雕、福建漳州市漳州木偶头雕刻;传统手工技艺——龙岩市客家土楼营造技艺、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福建武夷山市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民俗——福建莆田市妈祖祭典。应积极保护这些资源,发展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演艺和娱乐活动,使福建的杂技、闽剧、高甲戏、莆仙戏、木偶戏等演艺项目产业化,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4、引入现代文化娱乐项目

利用现代娱乐手段,打造精品文化旅游演艺项目。2003年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专题栏目走进安溪,推动了铁观音的宣传。由范冰冰主演的电视连续剧《婀娜公主》,剧中融入了厚重的闽南风土人情和茶文化,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演绎了丰富多彩的安溪茶文化。目前,武夷山《印象大红袍》是全世界唯一展示中国茶文化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武夷山借助著名导演张艺谋等人的高水平创意策划,把悠远厚重的茶文化内涵用艺术形式予以再现,使之成为可触摸、可感受的文化旅游项目,不仅首次展示了夜色中的“双世遗”武夷山之美,同时还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今后要积极引入现代高科技手段,开发具有科技性、趣味性、参与性、互动性、观赏性的文化旅游娱乐项目,推出更多高质量的文化旅游文艺演出,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大型文化旅游演艺活动,不断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满足游客旅游文化活动的多样化需求。

5、发展旅游购物产业

着力提高福建旅游商品、纪念品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在旅游目的地和景区景点重点发展福建地方特色农副产品购物、特色工艺美术品购物、休闲运动服装鞋帽购物等旅游购物市场。

6、培育工业文化旅游项目

制造业集中的地区可以将发展文化旅游业与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业相结合。例如泉州地区作为国内重要的轻纺工业基地,可以讲文化旅游业与轻纺工业结合,把发展轻纺工业文化旅游与轻纺工业产品购物相结合,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

7、建立文化旅游教育基地

可以将文化旅游与教育相结合,将科技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与旅游相结合,为大学生和中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基地。各地区可将特色产品进一步宣传包装,与文化旅游相结合,打造游购一体产业链。

参考文献:

1、《福建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版;

2、林惠滨,《中外旅游资源集锦赏析》,国际华文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

3、杨华基,《两岸共同市场与闽台文化合作》,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文化、贸易和全球化:问题与答案》,联合国出版社,2000年版。

5、搜搜百科http://baike.soso.com;

6、《闽台旅游业合作透视》,http://www.fccra.org.cn/haixia福建海峡文化研究会;

7、《文化与旅游结合 福建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福建日报》2010年9月14日;

8、吴声怡、郑淼茜,《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研究》,《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9、 百度http://www.baidu.com;

10、《文化与旅游结合 福建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福建日报》2010年9月14日。

作者:郭莉

福建发展生态农业论文 篇2:

乡村振兴背景下福建产业兴旺的发展策略

摘 要:通过分析福建乡村发展现状、产业基础与存在问题,提出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实现福建乡村产业兴旺的发展总体思路,发展高质量现代农业、农村产业融合、农村非农产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新型经济利益共同体、产业融合平台等六大策略,以及提出规划引领、组织建设、项目支撑、要素保障等政策建议,以期加快构建和完善福建乡村产业新体系,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推进福建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乡村振兴;福建;产业兴旺;总体思路;高质量发展

DOI: 10.13651/j.cnki.fjnykj.2019.07.010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Industry Prosperity in Fujia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CHEN Jin hua, ZHANG Li ling

(Fujian Evaluation Center of Government Investment Projects, Fuzhou, Fujian 350003, China)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Fujian; Industry prosperity; General idea;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是统籌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也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福建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按照中央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从省情实际出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完善农村产业结构,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民全面发展、农村全面振兴,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1-2]。

1 福建乡村发展现状与产业基础

1.1 乡村与乡村产业概念

乡村是指主要从事农业、人口分布较城镇分散的地方。所以,乡村的范畴基本涵盖了除城市以外的广大区域,包括乡镇和农村,居民以主要从事农业为经济活动基本内容。

顾名思义,乡村产业是指乡村范畴内所有产业的总称,包括农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与农业关联产业(二三产业)、手工业等非农产业。

1.2 福建乡村发展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进展。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持续改善,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农村水、电、路、气、房和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速;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农村改革发展的“四梁八柱”基本建立;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显著加强;农村党执政的基层基础更加牢固,社会更加安定稳定。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三农”工作积累的丰富经验,为福建省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

1.3 福建乡村产业发展基础

2017年,福建省农业增加值2.442.4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7.6%。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02.44亿元,乡村常住人口1.377万人,占总人口35.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335元。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种植面积达117.94万hm2,全年粮食产量665.40万t,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3.47万hm2,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61%。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七大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超过1.10万亿元,其中蔬菜、水果、畜禽等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均跨越千亿元大关。创建了安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9个,特色产业向适宜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进一步形成。建成高效设施农业13.07万hm2,建设高标准农田36.33万hm2。农产品质量和品牌持续提升,新建标准化规模生产基地3.163个,“三品一标”农产品达3 724个,主要农产品质量抽检总体合格率居全国前列。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荣获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福建百香果等6个农产品获第十五届国际农交会金奖,永春芦柑等4个农产品被评为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清新福建·绿色农业”品牌效应初步形成。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新增长点,已形成了以福州、漳州为代表的水产品和果蔬加工业,以沿海港口城市为代表的食用植物油加工业,以内陆山区县为代表的茶叶、肉类加工业等,并相应地建设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区和发展一批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科技创新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59%。农村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已培育建宁、武夷山两个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68%,农村电商、产销联盟、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发展壮大。

1.4 福建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福建乡村产业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农业仍以农户和小农经济为主,农田基础设施不健全,农业机械化程度偏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二是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农村主劳力外流较严重,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尚未形成,农民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三是农村集体经济不强,农村集体资产缺乏有效管理,权责不清,权益被侵占,村财实力较弱,服务现代农业发展能力不强;四是乡村治理体系不完善,乡村治理能力各地差别较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产业的健康发展。

2 乡村振兴背景下福建产业兴旺的总体思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央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从其逻辑结构来看,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治理有效是基础,乡风文明是保障,生活富裕是根本,五位一体同步推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3-5]。

围绕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产业兴旺的要求,福建省要以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创新驱动、融合增值和服务支撑为重要抓手,依靠机制创新强化平台型龙头的带动作用,依靠组织创新激发链式集群的参与活力,依靠路径创新构建综合服务的价值体系,依靠广大农民智慧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多层次、组织型、交叉型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新业态,构建新模式,打造新产业,形成农村发展新动能,促进乡村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和升级,从而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图1)。

3 实现乡村振兴的福建产业兴旺的基本策略

3.1 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产业

现代农业产业是乡村产业兴旺的根本所在。福建省要根据农业资源禀赋条件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在确保粮食生产任务(每年播种面积53.33万hm2)完成的前提下,重点发展茶业、水产、花卉苗木、林竹、水果、畜禽、蔬菜、食用菌等八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不断壮大产业规模。一要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基本制度,促进土地流转和集中,大力发展农业(林业)规模化经营;二要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复垦改造山垅田1.33万hm2,继续实施“地力提升1112工程”;三要发挥海洋资源优势,结合海上风电场规划建设海洋牧场,大力发展大型深海网箱等海洋水产养殖,发展海洋捕捞特别是远洋捕捞业;四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和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精准农业及数字农业,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现代农业;五要加大形象宣传力度,努力培育名优品牌,促进农产品增值。

3.2 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农业生产、生态、生活和文化等多种功能,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福建乡村发展新动能。一要依托福建八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和产业规模,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丰富农产品、食品的种类和品种,满足人民改善生活的需要;二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交通工具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动线上线下互动融合,构建全方位销售新模式,促进农产品和农用物资流通顺畅;三要发挥福建生态和环境的“清新福建”品牌优势,大力发展乡村绿色美食、科普教育、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文化旅游等新业态、新产业;四要构建以优势优质农产品如茶业、海洋水产、花卉苗木、林竹及林下产品、亚热带水果、特色畜产、高山蔬菜、食用菌等为核心的若干个全产业链条,加快补齐短板环节,加大项目投资和建设,完善现代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产品价值最大化。

3.3 因地制宜发展农村非农产业

农村非农产业是乡村产业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有沿海、平原和山区,耕地和人口分布不均,生态环境各有差异,特别是沿海和平原地区人多地少,农业资源十分有限,必须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才能解决农民就业和收入问题。如泉州市2017年工艺制品企业达到4.000多家,从业人员40多万人(大部分为农民),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产值855.56亿元,工艺美术产业已发展为该市十大支柱产业之一。莆田市工艺美术产业也已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因此,福建省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一要发挥各地农民传统技艺和特色资源,大力发展雕刻工艺、红木家具、油画、金银首饰、陶瓷制品、藤铁工艺、香制品、树脂工艺品、佛教用品等工艺美术产业和创意产业;二要发挥现有产业基础和人才优势,发展制鞋、服装、交通运输等传统民营产业,以及民营医院、健康养老、加油站、电商微商、现代物流等新兴民营产业;三要利用农村田野生态、传统文化和闲置旧民房等资源,大力发展民宿服务业和乡村旅游业。

3.4 培育壮大新型产业生产经营主体

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主力军[6]。福建省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要针对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和生产组织单位弱小的现实情况,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培育和壮大一大批新型的产业生产经营主体。一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型农民队伍,在培训教育提高“老农人”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的基础上,引导知识青年回乡、城市青年下乡、经营工商成功者到农村创业,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即“新农人”,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以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二要发展“新乡民”,吸引一批对美丽乡村康体疗养有需求的“回归乡民”和有创新创业创造需求的“情怀乡民”到农村生活,重聚和激活乡村人气,以带动乡村新兴产业发展;三要创立和发展具有较强实力的产业生产组织,扶持一批管理规范、运营良好、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引进和壮大一批产业基础好、发展前景足、引领动力强的農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家庭农场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四要扶持和发展一批功能较全的生产性服务组织,提高社会化服务专业水平,促进服务行为规范,覆盖农业产业链条,提高乡村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经济适应性和竞争能力,促进乡村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3.5 创新和构建乡村产业经济利益联结机制

创新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构建联结紧密、利益共享的命运共同体,确保农民有合理稳定的收入,调动农民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灵魂。农民生存与生活依赖于土地,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要注意维护农民对土地等资源的承包权和经营权,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一是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中,要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龙头企业以资金入股,农民以土地(资源)入股,通过产业链的构建和合理分工,正确处理好各方利益关系,保证农民通过土地租金、效益分红以及劳务所得获得多重收益;二是在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中,要按照政策规定加快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工作,把集体资产量化到每位成员,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实行股份合作制经营,保证农民通过资本分红和劳务所得获得多重收益;三是要强调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的社会责任,适度让利给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通过乡村产业发展加快实现精准扶贫和稳定脱贫奔小康。

3.6 加快创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平台

构建乡村产业发展平台和服务体系,是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载体和保障。乡村产业发展平台包括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小镇、渔港经济区和电商产业园等。福建省要在现有基础上规划创建一批不同层次的发展平台:一要建设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在积极推动武夷岩茶等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的同时,规划建设50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二要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在推进安溪国家现代茶业产业园、平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基础上,组织古田县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推进59个省级、100个市级、300个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提升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福建农民创业园、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水平;三要在对福建省已创建两批48个特色小镇进行评估验收的基础上,对建设质量高、符合条件的特色小镇予以正式命名挂牌,如仙游仙作小镇、永春香都小镇等,树立典型示范,推动福建省特色小镇和特色产业向纵深发展;四要在总结福建省创建东山大浦、石狮祥芝渔港经济区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已列入全国规划的福鼎、三沙湾、三都澳东冲半岛、黄岐半岛、平潭岛群、莆田、泉港、惠安、石狮、晋江、厦门、龙海、漳浦-云霄、东山、诏安等15个国家级渔港经济区建设;五要充分发挥供销社综合改革的政策优势,扶持发展一批不同层级的农村电商产业园,促进农特产品和农用物资营销渠道畅通,促进生产要素集聚和供给,以支撑和推进福建省乡村产业加快融合发展。

4 实现乡村振兴的福建产业兴旺的政策建议

4.1 强化规划引领,促进科学发展

福建省各级政府在研究编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时,要深刻认识加快推进产业振兴的重要意义,把实现产业兴旺作为重要内容和主要任务写入乡村振兴规划。县特别是镇(村)要因地制宜,制定产业振兴专项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乡村产业振兴,建立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机制,形成齐抓共推强大合力,以规划为引领,促进科学发展,把产业振兴工作落到实处。

4.2 加强组织建设,增强服务能力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党对“三农”工作的统一领导,构建乡村党建、自治、法治和德治“四治一体”的治理体系,切实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水平。鼓励乡贤积极参与乡村管理,成立乡村振兴促进会,给予乡村产业发展的人力、智力、财力、信息、市场等支持。按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基本要求,加强农村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恢复和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全面提升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4.3 实施项目支撑,提高发展质量

坚持构建和完善全产业链的原则,策划生成一批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特别是产业平台和补链项目,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核心价值。加强重点项目服务,引导企业等主体到乡村产业平台投资兴业。开展项目全过程服务,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务服务环境。建立健全重大项目推进机制,确保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的实施。建立科学的中期评估制度,确保项目适时落地实施,提高乡村产业发展速度和质量。

4.4 创新体制机制,落实要素保障

统筹整合政府各类涉农资金使用及绩效监督,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发挥引导和杠杆作用,撬动更多金融资本、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投向乡村产业振兴。充分发挥农业融资担保机构的作用,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力度。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稳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规模,探索创新信用互助模式。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优先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产业平台和项目落地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福建省委 福建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EB/OL]. (2018-03-26)[2019-04-16]. http://www.fujian.gov.cn/zc/zxwj/szfwj/201803/t20180326_2254176. htm.

[2]福建省农业厅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特色现代农业的意见[EB/OL].(2018-03-02)[2019-04-16].https://www.8yp.com/754-2/.

[3]林峰.乡村振兴规划战略规划与实施[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

[4]卢凤君,刘晴,卢凤林.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产业融合的路径与实践[J]. 中国工程咨询,2018(5):24-29.

[5]张宇飞,黄宇婷,陈博仡. 新时代乡村振兴规划的探索:以湖北省英山县某库区村为例[J]. 中国工程咨詢,2018(5):7-13.

[6]张天佐:乡村产业发展的思路与重点[EB/OL].(2019-03-25)[2019-04-16].http://www.agriplan.cn/experts/2019-03/zy-3622_21.htm.

(责任编辑:柯文辉)

作者:陈锦华 张丽玲

福建发展生态农业论文 篇3:

规模化养猪场粪污水处理工程的应用研究

摘 要:该文以福建阳光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污水处理工程为例,介绍了厌氧红泥塑料+接触氧化处理养殖污水的相关工艺概况。

关键词:养猪场;粪污水处理;应用研究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规模化养殖场越来越多,养殖场大量粪污水的外排,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如何彻底解决规模化畜禽养殖废水的污染问题,已成为畜禽养殖企业规模化发展的重中之重。该类污水处理现多采用厌氧+好氧达标排放工艺,用于畜禽养殖污水的厌氧处理工艺包括:完全混合式厌氧反应器、厌氧滤池、厌氧复合反应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内循环厌氧反应器、红泥塑料厌氧反应器等[1-3];好氧工艺包括A/O、SBR、MBR、接触氧化等。本文以福建阳光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污水处理工程为例,简要介绍了厌氧红泥塑料+接触氧化处理养猪污水的相关工艺概况。

2 工程概况

福建阳光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养猪场位于福建省平潭县芦洋乡野鹅山,基本母猪存栏4 000头。该猪场实行严格的雨污分流,采用全冲粪工艺的清粪方法,根据福建阳光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的数据,本工程设计日处理粪污水量为800t。

3 工艺设计

3.1 工艺流程 本污水处理工程前处理采用固液分离+调节池+初沉池+沉淀酸化池;厌氧处理采用(CSTR+ABR)工艺;好氧处理采用缺氧+生物接触氧化工艺;深度处理采用滤池+氧化塘+消毒工艺。该处理工艺能够很好的解决畜禽养殖污水水量波动大,有机物及病原菌多等问题。工艺流程如图1。

3.2 工艺系统

3.2.1 前处理系统 养猪场污水水质、水量波动较大,悬浮物高,因此需设置前处理系统对污水进行预处理,以便后续生物处理。该处理系统由格栅、固液分离机、调节池、初沉池等组成。

3.2.1.1 集污调节池 共1座,规格:9.0m×23.0m×3.5m,最大有效容积约620m3,砖混结构。用于贮存污水,调节水质、水量。安装空气搅拌管、污泥提升泵和液位时控装置以实现自动化控制。

3.2.1.2 初沉池 共2座,规格一:5.0m×5.0m×5.2m,沉淀区有效容积约为50m3,砖混结构;规格二:5.0m×4.0m×5.2m,沉淀区有效容积约为40m3,砖混结构。通过该沉淀池,可进一步去除固液分离机未能分离的SS,降低后续处理的负荷及对后续处理设备管道的影响。

3.2.1.3 沉淀酸化池 共2座,总有效容积为660m3。

3.2.2 厌氧处理系统 厌氧发酵采用CSTR+ABR工艺,该工艺通过厌氧微生物将有机物降解转化并产生沼气。

3.2.2.1 CSTR工艺 CSTR反应器内装有搅拌装置,能使进水和厌氧微生物完全混合,有利于处理高悬浮物污水,且可避免出现分层状态。该工程CSTR池是经罐体改造而来,共12口池,每口规格12m×3m×3m,合计有效容积约为1 350m3,池子结构为半地埋式砖混结构。池体内设有浮渣槽和排浮渣口,以便后续浮渣的排出。通过沼气定时搅拌创造一个厌氧环境,同时有利于提高产气率。经过CSTR处理后的出水进入后续厌氧处理,大大降低了后续厌氧的负荷及水中的悬浮物。

3.2.2.2 ABR工艺 ABR反应器具有独特的分格式结构及推流式流态,这样的结构促使污水在整个反应器中不断的经过完全混合作用,使得每个反应室中驯化培养出与该反应室中的污水水质、环境条件相适应的厌氧微生物群落,从而导致厌氧反应产酸相和产甲烷相沿程得到分离[4]。通过该工艺的上下折流及混合作用,使得有机物不断的降解并产沼气。ABR池有效容积约为2 750m3,池子结构仍为半地埋式砖混结构。

3.2.3 好氧处理系统 经过厌氧处理后出水仍难达到排放标准,且沼液和沼渣是很好的有机肥,因此需要采取比较有效的资源回用方法及进一步的处理。该工程厌氧池出水暂时进入贮液池,贮液池的小部分沼液用于周边果园的施肥,大部分沼液进入接触好氧系统处理。该工艺是通过在曝气池内挂填料,以提高相关的污泥负荷及容积负荷,最终提高其处理效果。

3.2.3.1 贮液池 共1座,规格:21.0m×40.0m×1.5m(有效水深1.0m),有效容积约840m3,砖混结构。将原有贮液池中间加一道挡墙,改为2口贮液池,以提高贮液池的容积利用率。同时在第一口贮液池内布设排泥装置,定期将贮液池中污泥抽至污泥浓缩池,实现厌氧处理的进一步减量化,降低后续处理设施的处理负荷。

3.2.3.2 中间池 共1座,有效容积约80m3,用于控制好氧池进水的流量。

3.2.3.3 缺氧池 共1座,规格:8.0m×6.0m×5.0m,有效容积约220m3,钢砼结构。池内增设潜水搅拌机,二沉池回流污泥、硝化混合液、厌氧池出水及调配池超越污水至此的预进行泥水混合,在缺氧(DO<0.5mg/L)条件下,通过反硝化菌实现脱氮,并补充后续处理所需的部分碱度。

3.2.3.4 接触氧化池 采用推流式,总有效容积2 300m3。新建接触氧化池内设微孔曝气器和组合填料,填料层高度3.0m,总填料体积约1 100m3,通过曝气同时起到供氧和搅拌作用,保证好氧菌活性和泥水混合效果,促使水中有机物被充分降解得以去除;同时通过硝化细菌及聚磷菌实现脱氮除磷。

3.2.3.5 回流泵井 共1座,规格:3.5m×1.8m×2.5m,有效容积约13m3,砖混结构。设置硝化液回流泵及泵回流自控装置,硝化混合液回流至缺氧池进水端(硝化液回流比约200%~300%)。

3.2.3.6 二沉池 共1座,规格:3.5m×14.0m×5.0m,底部设置锥形污泥斗,沉淀区有效容积约127m3,砖混结构。接触氧化池出水在此进行泥水分离,回流活性污泥至缺氧池进水端(污泥回流比100%),并排除剩余污泥,出水进入后续的深度处理系统。

3.2.4 深度处理系统 为了进一步的降低COD及水中的致病菌,需要进行深度处理。(1)升流式渗滤池:共8口,有效容积约72m3;通过渗滤池的过滤作用进一步降低水中的SS。(2)氧化塘:共2口,最大容积约16 000m3;(3)消毒池:共1座,已建;采用NaClO消毒,自动控制加药,用于杀死水中的致病菌;(4)回用水池:共1座,已建。

3.2.5 污泥处理系统 污水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泥,需要进行收集处理,以防造成二次污染。新建污泥浓缩池1座,规格:5.0m×5.0m×5.2m,底部设置锥形污泥斗,最大有效容积约90m3,砖混结构。收集初沉池、贮液池污泥、生化处理系统剩余污泥。

4 调试运行效果

工程于2014年4月投入试运行,好氧采用低负荷启动,经过1个月的污泥培养驯化,好氧系统运行达到稳定状态。经过3个月的工程调试厌氧也已成功启动并大量稳定产气,日均产沼气量约为750m3。现该污水处理系统已稳定运行并达标排放,年处理29.2万t水,部分出水进行灌溉果园。出水COD、氨氮的变化情况见图2。

5 成本及效益分析

5.1 运行成本 该污水处理系统年总运行成本约为52.268万元。

5.2 效益分析 主要效益包括以下几方面:(1)沼气效益:厌氧发酵池年产沼气27.38万m3,沼气主要用于食堂,按沼气价格1元/m3计算,则年沼气效益27.38万元;(2)污水效益:处理后污水用于自有菜地果园24hm2,每hm2每年节约化肥约2 250元,则年效益为5.4万元;(3)猪粪效益:年生产猪粪15 000t,市场价格30元/t,则年销售收入45万元;(4)年经济总效益77.78万元;(5)间接经济效益:果园增产增收效益。

6 小结

该场污水处理系统运行稳定,且经厌氧发酵+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后,出水各项指标均已达到《国家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596-2001)中规定的排放标准,同时部分沼液可用于灌溉,实现了畜禽养殖污水的综合利用,最终通过该工艺的稳定运行可实现年净效益25.512万元。

参考文献

[1]李荣平,李秀金.用于牛粪液厌氧消化的推流式和完全混合式反应器性能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9):186-190.

[2]Andreadakis A.D.Anaerobic digestion of piggery waste[J].Wat.Sci.Tech.,1992,25(1):9-16.

[3]黄惠珠.红泥塑料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沼气,2007,25(3):23-26.

[4]胡纪萃.废水厌氧生物处理理论与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责编:张宏民)

作者:刘小丽

上一篇:控制工程机械制造论文下一篇:变电站自动化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