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2024-05-24

如何看待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精选6篇)

篇1:如何看待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如何看待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一.纵览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市场体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与弊端,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日益发挥作用,使企业和劳动者既有机遇,又有风险,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物价不稳定等问题纷至沓来„„因此,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显得非常必要。自上个世纪末以来,随着全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大潮的推进,社保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低保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表现在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等基本保障方式上,为老百姓的生活提供扶持。

有关部门在这方面似乎已经做得几乎尽善尽美,很多相关的影响评价要素,如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率、各项社会保险缴费的收缴率等,常常都高达95%以上。然而站在市民的角度上看我国各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效果,由于制度与我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社会保障制度在得到了市民的分外关心的同时,也受到了我们褒贬不一的评价。

这就说明,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过程与现状给予人们的两种不完全一致的印象。这种不一致实际上可能表现出的是两种评价体系的差异。其一,政府有关部门是在一个既定的政策框架中来进行自我评估的,只要达到了这个政策框架中规定的目标,他们就完成了任务,因此,以《公报》的形式公诸于世的政绩本应是无可反驳的。其二,社会保障对象是以他们自身所得到的实惠来衡量政策的优劣的,一部分在政策视野之外没有或没有完全得到实惠的个人或社会群体自然不会给予相关的制度好的评价。这种差异也对我们有一个告诫:就社会保障制度而言,已经取得的成绩理应发扬光大,但改革之路尚且任重道远。

二.建议

社会保障作为由国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物质帮助的行为,可以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且对社会收入分配进行再调节的有效经济杠杆,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分配不公、贫富过分悬殊等问题;更多的是,社会保障能够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企业平等竞争,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这都是它需要得到优化与重视的必要性,值得我们全方位斟酌。

A在保障服务方面的努力方向

1.养老制度

展望未来,老年人的生活区域可能走两个极端,集中在老城区,或者是在城乡集合部和卫星城的新兴小区,这些地方的老年服务设施建设应得到特别关注。毋庸置疑,所有的设施都需要配备服务人员,不然,一切“工程”仍是形式主义的空架子。实际上,一个可行的对策是:“政府买岗位” 不一定就局限于“保洁、page1

保绿、保安”,政府大可以购买老年服务的岗位,何乐而不为呢?

2.医疗体系

现应改变现在以大医院为重点的医疗体系建设的思路,而应向重视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建设转变。应该彻底改变坐等病人上门的“坐堂式”服务,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上门服务”作为主要方式。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还应该尽可能近居民延展。

3.失业保障

就国情和市情来看,失业并不是一个在短期内就能够解决的问题。总会有一部分就业困难群体沉淀在社区中。所以,为他们提供就业服务的社区机制必不可少。这些机制既为社区中的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就业信息,也在他们没有找到工作时为他们提供一个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窗口。

B在“发展生计”方面的努力方向

随着城区的扩展,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们成为领取低保的市民,并且他们极有可能沦为城市贫民。对于这两类人,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更加开阔些。让所有的人都去劳动力市场竞争有限的工作岗位并不是一个明智的社会决策,明知其不可为而非要人去为之,这越来越近似于政府的“推托之词”。只要我们把思路打开,以“发展生计”与“社会保障”两条腿来走路,肯定比只有社会保障一条腿的“单脚跳”效率要高。

以下是发展生计具体的建议:

1.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的有关立法。完善有关的法规和政策,使社会保障由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法律手段为主,近而拥有法律的强大保障。

2.建立统一健全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只有提高各项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才能增强抵御和分散风险的保障能力。而做到政策统一、管理制度化;改革原有管理体制的部门分割、政出多门、的弊端;提高社会保障管理的效率是刻不容缓的要求。

3.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现行的社会保障以侧重于救灾济贫为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要求我们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发展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优抚、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社区组织在社会保障对象管理和服务方面的作用;社会保障资金由目前的企事业单位发,改革成社区化、社会化发放。

4.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的社会保障筹资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的范围将不断扩大,使用的社会保障基金也将越来越多。推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社会保障基金制度,有助于形成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合理负担的筹资模式,并拓宽多元化的社会保障基金来源。

5.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会保障干部队伍。加强对社会保障干部的业务培训、法制教育和廉政勤政教育,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政治素质,以适应社会。

page2

三.结论

社会保障制度的确需要改弦易辙,因为目前社会保障仍然只是一部分人的特权,最需要保障的社会弱势群体反而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全部的社会保障责任尽数由政府包揽,负担沉重,效率低下,导致社会保障难以发展;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日益困难,各项保障制度对政府财政的依赖性日益增长;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城市建设的发展,可能使更多的社会群体需要社会保障制度的庇护,如流动人口、失地农民等等。

目前尚且不能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前景作出具有确定性的描绘,更难以给出一个数量化的指标体系。但是,革新需要勇气和胆略,也需要充足的财力做后盾,社会保障的覆盖面需要真正扩大到包括所有有需要的市民,不分户口、不分城乡、不分所有制、不分单位性质;所有的社会保障制度都要分成两个层次:一是基本保障,由政府操作,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政府都要保证兑现承诺;二是补充保障,按个人需求自由选择,以市场的方式运作,政府立法监管;社会保障基金应以个人按工资的一定份额缴纳,企业按利润大小交税,政府在基金出现困难时给予支助的方式筹集;并且政府要提供充分的医疗服务和社会福利服务,以满足所有的人的基本需要,如此老百姓后顾之忧得到解除,满意度有很大提升。

page3

篇2:如何看待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不仅是指具体的采购过程,而且是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过程及采购管理的总称,是一种对公共采购管理的制度,是一种政府行为。本文就政府采购中存在的利弊展开讨论,着重探讨弊端,并且提出如何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的建议。

政府采购的优点:

一、政府采购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益

二、政府采购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

三、政府采购顺应经济国际化的客观要求

四、政府采购是反腐倡廉的重要举措 政府采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采购中的委托代理问题

“采购过程中一般会形成‘纳税人———政府———财政部门———专门政府采购机构———采购官员’这样一条四级委托代理链。”

初始的纳税人由于没有管理权力和决策权力,因此不能通过签订合同作出决策以谋求利润,但是,他们希望享受由于政府采购而带来的福利改善。采购官员作为该委托代理链的最终方,具有采购决策的决定性作用。他们作为理性的经济人,自然要尽可能地利用自己手中的职权谋求利益最大化,因而与代理人(纳税人)产生利益冲突,发生委托代理问题。

二、政府采购的博弈分析

虽然我国政府采购已尽力完善监督机制与评估机制,并通过招标投标公开化来尽力避免贪污、受贿等有损于经济效益的现象在采购过程中发生,但由于“两库建设不完善(技术专家库与供应商库)”、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市场的竞争性并未得到充分发挥。这就直接导致了政府采购市场中存在不完全竞争,从而促成寡头垄断的形成,继而产生形形色色的博弈行为。因此,这个博弈矩阵的最终纳什均衡在于双方都选择合谋,此时,采购官员获得寻租机会,供应商可以通过垄断获得溢价收益。由于合谋对双方都有好处,他们便会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从而自我保护,共同对付纳税人。这也就解释了采购官员贪污受贿现象屡见不鲜的原因。

三、政府采购中的社会福利效益分析

政府作为公共物品的主要提供方,为了发挥公共物品的效用,其必须扭曲市场原来的均衡点。同时,在现实经济社会中,满足政府采购最优解的项苛刻条件是根本不可能的由此便出现了政府公共品采购活动过程的低效性以及活动结果的非理想性,即政府失灵这就使得政府采购并不能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

政府采购制度的完善:

一、加强对政府采购制度的认识。

首先,加强对政府采购制度的意识宣传,提高对政府采购制度的认识。虽然政府采购制度在西方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但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各方面能否对建立这一制度的紧迫性、必要性及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要作用形成统一、深刻的认识,将从主观上影响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建立。

二、明确建立统一的政府采购机构。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政府采购中的集中采购项目应该由一个专职机构如政府采购中心统一组织采购。政府采购中心是由政府组建并根据政府授权负有组织行政事业单位重大和集中采购事务,并直接开展采购业务的部门。政府采购中心要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法规以及其他有关采购政策规定开展业务。政府采购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将一些招标事务委托社会中介组织承办。

三、强化政府采购中的监管工作。

政府采购行为是一项经济活动,涉及到经济利益方面,就会有人以身犯险。针对政府采购制度中的一些违规操作,我们必须要严厉管制,不能任其自由发展,否则政府采购制度将会成为部分掌权人的致富之路。所以我们必须加强政府采购制度监管工作,促进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的建立。首先,我们要在政府采购部门成立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并让其逐渐与政府采购各部门形成既有相互联系又能相互制约的监督体系。其次,进一步对政府采购活动之后的事后监督进行强化再审查,把好每一道关口,杜绝政府采购当中的违规操作。最后,还要逐步加大社会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的力度,加快构建对政府采购工作的全方面、全过程的监督机制。让隐藏在政府采购制度之下的违规活动无法遁形。

四、采购部门专业队伍的建设。

面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政府采购活动,需要采购人员掌握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根据政府采购工作的特点和采购队伍的现状,在当前阶段,采购人员首先要学习政府采购专业知识以及学习政府采购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学习政府采购的国际国内经验和教训,学习有关政府采购的政策和法律知识。然后,将自己所学到的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去,只有在实际操作中遇到问题,才能逐渐弥补自身业务能力的缺陷。并对采购人员进行定期的上岗培训,同时可以邀请专家老师为采购人员进行指导和交流,介绍我国合同法的基本内容、合同形式及签订合同的有关要求以及招标投标程序、招标文件编制、评标方法等。加强采购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争取将我国政府采购队伍建设成为一个专业性强业务能力高的队伍。这样才会有利于我国政府采购的健康发展。

五、政府采购的法律体系的健全。

篇3:如何看待我国贸易顺差

关键词:外贸顺差,现状,趋势,对策

一、我国外贸顺差的基本情况

1981年以来我国贸易平衡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以贸易逆差为主阶段 (1981-1989年) 。这一阶段虽然在1982年和1983年分别出现了30.36亿和8.36亿美元的顺差, 但总体上是以逆差为主, 累计逆差达到424.04亿美元。平均每年逆差为47.12亿美元。

2、较小贸易顺差阶段 (1990-1996年) 。这一阶段虽然在1993年出现了122.15亿美元的逆差, 但总体上是以顺差为主, 累计顺差达到433.08亿美元。

3、较大贸易顺差阶段 (1997-2005年) 。这一阶段各年均为贸易顺差, 且每年顺差均在200亿美元以上, 1997-2004年累计顺差达到2477.74亿美元, 平均每年顺差为309.72亿美元。2005年我国出口额7620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28.4%;进口额6601.2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1 7.6%, 全年贸易顺差达到1018.8亿美元, 约为上年的3.2倍, 为近5年来的最高水平。

二、我国贸易顺差的原因分析

中国贸易顺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外部原因, 也有内部原因;既有直接原因, 也有间接原因;既有长期性因素, 也有短期因素。经分析, 除短期投资、消费变化和汇率变动与预期外, 主要有以下原因:

1、中国的贸易顺差大部分由其他国家转来。

2、中国是消费品生产大国, 消费品很少进口。中国是世界消费品生产和出口大国, 很多商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中国消费品生产不仅能完全满足国内需要, 而且还大量出口。

3、国内产业发展替代了部分商品进口。近年来, 中国钢铁、汽车、集成电路等产业快速发展, 国内生产能力迅速上升, 使部分产品由进口转为国内采购, 一些产品由净进口转为净出口。

4、一些产业生产能力大大超出国内市场需要。一方面, 前两年钢铁、电解铝、焦炭等行业投资快速增长, 形成了过大的生产能力, 通过出口找出路;另一方面, 近几年外商投资持续增加, 以机电产品为主导的国际制造业向中国大量转移, 使我国成为部分电子信息类产品的国际制造中心。

5、中国特殊的进出口结构也是造成大量顺差的重要原因。 (1) 从进出口商品结构来看, 受资源约束, 中国进口产品以能源、原材料、技术设备为主, 出口以低附加值的消费品和机电产品为主。 (2) 从贸易方式看, 中国加工贸易占据半壁江山, 加工贸易存在大量顺差, 使得加工贸易顺差在弥补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方式逆差后, 仍出现较大数量的顺差。

6、中国明显的劳动力优势。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 价格低廉, 素质相对较高, 成为推动中国出口快速增长的有利因素。

三、如何看待中国存在的贸易顺差

近年来, 随着中国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多, 一些经济理论界人士对中国外贸顺差提出质疑, 甚至认为逆差并不可怕。学者认为, 长期过大的贸易顺差, 不仅引起贸易摩擦, 造成资金闲置, 而且对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也会产生不利影响。但从我国经济运行和经济安全角度看, 考虑到服务贸易逆差和资本项目的不稳定性, 维持适度货物贸易顺差是必要的。

(一) 保持适度货物贸易顺差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

综观, 近年来世界各国金融危机, 其共同特点都是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连续多年赤字, 且经常项目占GDP的比重越来越大, 本币贬值幅度越大, 经济滑坡越严重。为避免金融崩溃和恶性通货膨胀, 政府势必采取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 抑制投资和消费, 这虽然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 但必然导致经济大幅度滑坡。

(二) 保持适度货物贸易顺差是保持经常项目收支平衡的需要

经常项目收支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两部分。由于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低, 国际竞争力较差, 随着我国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 服务贸易收支从1992年已转为持续逆差。2003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为85.7亿美元, 2004年增加到97亿美元, 预计2005年服务贸易将超过100亿美元。为了保持经常项目收支平衡, 货物贸易顺差必须要保持在100亿美元以上。

(三) 保持适度货物贸易顺差是保证中国外债还本付息和支付外资分红、股本收益的需要

到2005年3月末, 中国外债余额达到2334.09亿美元, 每年还本付息200亿美元左右。截至2004年底, 已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508941家,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621亿美元。但如果一旦国内投资环境出现变化, 则汇到国外的外资分红和股本收益将会大幅度增加。

四、措施建议

中国商品进出口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对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支撑;另一方面由于贸易顺差也使贸易摩擦加剧贸易环境不正确定性增加。为了实现相对均衡可以考虑:

1、开拓进口渠道扩大进口, 美国、欧盟是世界科技最发达的国家在高技术领域具有很大的优势, 放宽对中国高技术出口的限制五一有助于解决顺差过大的问题。其次, 应该鼓励国内企业进一步增加能源、原材料、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进口。

2、适当调整出口结构控制出口增长节奏。比如, 发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的同时积极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的出口, 逐步减少初级产品出口。

3、积极发展境外加工贸易转移部分顺差。要借鉴日本、韩国、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对中国加工贸易投资的做法在不对中国产业安全、出口、就业造成大的影响前提下鼓励一部分企业把后续加工能力转移出去。

4、适当增加重要资源储备。我国货币形式储存的超过47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存在风险的。笔者建议将一部分外汇储备转为实物储备, 择机进口一些国内短缺、长期依赖进口的重要能源和资源性产品, 用于充实国家重要商品储备。这样一方面有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另一方面也可减少贸易顺差, 缓解与有关国家的贸易摩擦。

参考文献

[1]、薛荣久.国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9)

[2]、王子先, 杨正位.我国外贸顺差的成因、趋势与对策[J].国际贸易, 2006 (12) .

篇4:如何看待当前我国股市

(一)

股票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筹措建设资金,促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有重要作用,股票市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股市是虚拟经济而非实体经济,但股市却与实体经济有着密切关系,股市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股市的涨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与国民经济的基本情况与走势,上市公司本身的业绩及资本市场本身的制度建设都有着密切关系。一般说来,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大量增加,本币升值速度预期加快,有大量外资涌入时,该国家(或地区)的股市便开始上涨;当一个国家(或地区)要举办大型国际活动时(如奥运会),该国家(或地区)的股市也会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例如,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股市发展速度非常快,到1989年12月日经指数达到38912点(截止2008年10月28日为7621点)。二战后香港地区经济高速发展,香港地区股市1965年恒生指数只有100点,到目前为止最高点为32000点(截止2008年10月28为12596点)。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台湾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台北加权指数从1986年的1000点上升到1990年的12685点(截止2008年10月28日为4399点)。

股市的发展不仅与整个宏观经济有关,而且有自身的规律,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出现较大波动,宏观经济需要进行深层调整时,股市会提前作出反映,出现下跌;当股市上涨过快不符合自身的条件,违背了股票市场的客观规律,股市出现“泡沫”时,股市也必然会下跌。一般来说,成熟股市的市盈率(PE)应该维持在30倍以下,股市中市盈率(PE)超过30倍时,便开始形成“股市泡沫”,当股市中市盈率(PE)较长时间超过70倍时股市必然面临深度调整。

股市调整又会影响整个宏观经济包括实体经济,使宏观经济发展受阻。20世纪全球几次严重的股灾对经济的影响便是最好的明证。1929年的美国经济危机首先从股市开始,1987年美国爆发股灾,美国在极短时间内损失近2万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日本爆发股灾,日本经济遭受巨大打击,国家财富损失将近一半。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倒退好多年。

(二)

我国股市(这里主要指大陆股市,下同)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我国国民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快速增长, 2006~2007年我国经济甚至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快速增长。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均GDP增速加快,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居民的投资欲望加强,居民有大量的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与此同时,我国企业的赢利水平不断提高,每年以近30%的速度递增,企业资本不断增加,供应充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引外资一直居世界前列,成为“世界工厂”。2005年7月以来我国实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2005年以来我国实行股权分置改革,我国资本市场发展速度大大加快。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我国股市迅速发展,上证综合指数从2005年6月6日的998.23点上升到2007年10月16日的6124.04点。中国证券化率(一国证券价值总值与该国GDP比重)速度创造世界奇迹,引起世界关注。

但我们应该看到,经过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后,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着巨大挑战。(1)我国经济发展对投资的依赖程度较高,投资扩展在较高的增长水平上,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投资高位攀升,引起总需求加快扩展,价格上涨,诱发经济过热,CPI上涨较大,形成结构性通胀。(2)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薄弱,有些农产品还要大量进口,一旦国际市场上这些农产品的价格有较大的波动,就会对国内经济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有时还会直接对国内经济产生冲击,进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3)我国在经济发展中能源、资源消耗量较大,对环境造成巨大影响,节能减排任务较重,部分地区、部分行业环境污染较为严重,长期发展下去,环境将无法承受。(4)经济对外依赖程度较大,国际市场的经济波动会对国内经济产生影响,2007年以来,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美国经济放缓,我国经济也受到影响。(5)城市化速度加快,房地产行业越来越受到重视,房地产行业在经济中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对金融、消费、产业升级、资金的有效配置都有不利影响。这也表明我国经济中产业创新能力还要大力加强,要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竞争力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国民经济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国民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股市也要进行调整。

另外,从股市本身来看。(1)我国股市经历2006年到2007年的大发展以后,股市市值从原来的3万亿元上升到最高时39万亿元(2008年10月份股市市值为10万亿元左右),股市容量大大增加,政府对股市宏观调控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后,难以收到 “立竿见影”的效果。2008年以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股市发展的政策,但难以阻止股市下跌的趋势。(2)2007年上半年以来,我国股市市盈率不断提高,2007年10月股市市盈率最高时已超过70多倍,出现了明显泡沫,必须进行调整。(3)中国股市还有一个极为特殊的“大小非”问题,按中国证监会2005年9月份的相关规定,持股5%以下的非流通股份在股改方案实施后12个月即可分批上市流通。2008年以来“大小非”解禁股开始集中上市,“大小非”成本低、数量比较多,上市后增加了股市扩容的压力和资金方面的紧张。特别是有些“大小非”在解禁后急于出售获利,进而影响投资者的信心,这也会造成股市的下跌。目前“大小非”对我国股市影响比较大。(4)目前我国股市对外关联度加大,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较大。2005年以前我国股市较为封闭,“独善其身”。2005年以后我国股市与国际市场上股市的关联度加大,国际市场上股市的波动对我国股市也会产生影响, 2007年下半年以来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到2008年下半年事实上演变为金融危机,美国经济放缓,股市下跌,我国股市也受到影响。我国股市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我国股市进行战略性调整也是我国资本市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三)

我国股市在经历大幅调整后将如何发展,如何使我国股市又好又快地发展呢?

(1)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对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只有发展才能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只有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保持良好,股市才能永续发展。

(2)只有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促进股市的又好又快发展。要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一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经济发展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国民经济才能真正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股市才具有更大发展潜力。第二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第三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基础地位巩固了,整个国民经济才能更好应对国际经济的挑战,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股市也会因此而不断发展。第四必须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了,股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必然会增强,股市一定会不断向前发展。

(3)加强资本市场建设。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相比,我国的资本市场是“新兴加转轨”的市场。近几年来,我国从各个方面加大了资本市场的建设力度,但是还有不完善的地方。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一些深层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如“大小非”减持与股票市场稳定问题、上市公司再融资问题和海外蓝筹股(包括红筹股)的回归问题,股指期货及创业板块的推出时间问题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用创新的理念、方法加以解决。

另外,上市公司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实力,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相信,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完成,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资本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不断提高自身的实力以及国际经济的恢复与进一步发展,我国股市也一定会发展起来,有一天会达到“牛市万点”。

篇5:如何看待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进入新世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充满活力,日益开放。我们坚持着引进来和走出去详解和,不断地发展着我国的经济。然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一系类的问题,这样,与此同时,也要求我们进一步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以使我们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时符合客观经济规律,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根据中国当前的实际,我们需要很好掌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

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就必须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和利益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对于非国有企业来说做到这一点较为容易,尽管政府的行政干预至今还不少,需要逐步解决。而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就不容易了。由于政企、政资存在的缺陷,给一些企业走后门提供了机会,这也促使我国的一些政府工作人员贪污腐败。混乱了市场经济的自身规律调节。

二、国家宏观调控主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现代市场经济并不是完全放任由市场机制调节的,而是有国家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这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搞好宏观调控,就要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验的重要总结。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以人为本,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做到五个统筹,就既能有效地保持经济稳定,又能不失时机地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主要采用经济和法律手段。

三、科学评价市场经济活动效果,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政府要科学的对市场进行评价,从而促使市场有目的,有方向的进行努力和改造,进而促进我国经济蓬勃发展。

要想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认识到已经取得成绩和自身仍然存在的不足,在吸取经验和总结教训中,保证我国经济地繁荣。

2、你如何正确理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关系?

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全面部署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高屋建瓴地描绘了未来的发展蓝图,内涵博大精深,是一个科学、系统、严谨的理论体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使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更加生机勃勃。

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国家建设的全过程 要强化党和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治领导力;大力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发展;建立公民社会,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将生态文明等重要的生态价值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环保部门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主力军和主阵地作用。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政策落实和具体化到相关领域。

一、政治领域:强化党和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治领导力

进一步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领导力,以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力保障生态文明政策创新,是目前的紧迫需要。加强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核心领导作用,强化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科学决策作用。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议题作为党中央决策的重大问题,给生态文明建设指明未来发展方向。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决策的执行力度,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经济领域:大力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发展 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领域的核心体现。实现绿色发展,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促进经济结构转型。

三、社会领域:建立公民社会,创新社会管理模式

将公民环境权明确确立在宪法中,提高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参与程度,使社会公众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主体。

四、文化领域:将生态文明等重要的生态价值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逐步完善建设生态文明的道德文化制度,形成广泛、持久的社会意识形态,将生态价值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执政观、政绩观。将生态价值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大力促进生态文化研究与实践,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成熟与完善。

五、环境领域:以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为主题,以加快建设“两型”社会为主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主力军和主阵地作用

篇6:如何看待“社会救助”问题 ?

时事评论背景: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即将于5月1日起施行。全国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电视电话会议4月22日在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批示指出:“编织好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的安全网,发挥社会救助的应有作用,兜住民生底线。”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 社会救助”问题

近年来,社会保障制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社会救助也由过去的补缺型进阶为如今的普惠型。然而,量上的膨胀和面上的扩大并不全然意味着社会救助水平和能力的提升,缺少统筹性的全国性法律法规,成为制约社会救助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的“拦路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应运而生。既高树“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基本原则,又确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和临时救助为基本内容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

社会救助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制度,以法治方式推进社会救助制度建设,无疑为更好发挥社会救助作用提供了法律依循和刚性约束。无论是见危不救、救助不力的社会“冷漠病”,还是救助失准的“养懒汉”问题,亦或是救助资金挪用、骗助骗保等行为,都将被置于法律视野下,这必将大大压缩这些问题的存在空间,确保每一笔社会救助资金、每一种社会救助资源都能真正用之于困难群众。这是法治时代的专利,更是民生保障的必需。

要看到,诸如救助机制漏洞多、救助资金缺乏、待救助人群逐年递增之类的问题,无不带有转型社会、初级阶段的特征。法律真空、制度漏洞需要给予耐心来填补,救助能力需要逐步提升,被急速的城镇化快车甩下的一些寡助失助者,也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来消化。对于社会救助中呈现的问题,要增强冷静看待问题的辩证思想和过程意识。既然需要一个过程,也就必需循序渐进付诸努力。不怕慢就怕站,问题只有在不断解决中才能最终得到解决。如今,《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为社会救助确定了制度方位和努力方向,能不能把社会救助事业推向更为广阔的水域,关键就在于真正将政策落实落地。

再好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不落实就会落空。《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怎样落实?首当其冲就是要着力协调各方,按照“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要求,构筑民政、卫生计生、教育、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各司其职、协调有力的工作协调机制。社会救助曾经深陷“九龙治水而水不治”的困局,无论是贵州毕节5名男孩垃圾箱烤火中毒身亡事件,还是南京女童饿死事件,都照见各方协调不力、相互推诿的问题。虽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可真正要发挥出2+2>4的作用,谈何容易?往往各部门都有本难念的经,家家守着自己的固有利益不撒手、面对责任互踢皮球,能否顺利实现各方统筹协调合作,有赖行政智慧,更有赖继续深化改革,打破利益痼疾。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如何看待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相关文章:

如何看待问题04-18

如何看待中国外交07-13

如何看待腐败问题07-13

如何看待党内腐败07-13

如何看待腐败现象07-13

护士如何看待生命04-19

如何看待莫言获奖04-30

如何看待企业文化05-06

如何看待团队建设05-31

如何看待创业的失败08-23

上一篇:生命的意义400字演讲稿下一篇:古风句子伤感 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