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

2024-04-28

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精选8篇)

篇1: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

结合本地区学生的实际情况,谈谈对初中学生加强法律常识教育的重要意义。

我校地处108国道旁,到朝天区和广元市都只有十来公里路程,交通便利,信息畅通,经济活跃。便利的条件也带来一些不良影响,一些不良思想,行为习惯无孔不入,侵蚀着学生幼小的心灵。

初中阶段是学生一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情绪敏感而不稳定,强烈而又脆弱,同时缺乏足够的理智,与老师和父母之间常因一些小事,产生各种误解、分歧,隔阂,甚至产生矛盾和冲突。而这部分学生,很多家长都不在家,外出打工,学生要么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要么就是亲戚照顾,有的学生还无人照看,周日回家,自己照顾自己,有的还要照顾弟弟或妹妹。这部分学生就成为留守学生。而不良思想和行为的人,大部分都发生在这些学生身上。

一、留守学生

我校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的很多,因此,我校的留守学生多。7---9年级共有学生近600人,而留守学生就有近200人,占到7---9总人数的近1/3!

我校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他们的父母外出,学习由于缺少有效的督促和辅导,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普遍居于中等及以下水平,能够进入优等生行列的少之又少。

我校留守学生行为道德失范。“留守学生”由于父母不在家,而隔代监护人无力履行家庭监护和管教责任,致使许多“留守学生”成了无拘无束的“野马”,并由此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如组织纪性差,经常迟到、早退、旷课,卫生习惯差、生活习惯差、不懂文明礼仪、爱说脏话、抽烟喝酒、有的甚至要他人索要财物等等。其中更为严重的是在许多“留守学生”身上沾染了许多社会不良习气,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我校留守学生心理性格畸形发展。“留守学生”所受到的更深的伤害还在性格和心理方面。调查中我发现,许多“留守学生”的心理和性格呈现出了一些病态和畸形的趋向。如一些“留守学生”在外面受了欺侮,却从不告诉监护人和老师,我班有个叫赵某的学生,在校外受到他人要胁,问他要钱,他害怕竟然去喝农药,幸好发现早,及时送了医院。

留守学生容易遭受伤害。他们作为社会上的一个弱势群体,在失去父母保护的情况下往往最容易成为伤害和攻击的对象。所以他们往往显得对人生疏冷漠,不肯融入集体生活,不善于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二、非留守学生

这部分家长都在身边,家庭经济状况都还不错,有的就比较宠爱学生,使部分学生养成了一种霸气,认为自己了不起,自私自利,看不起不如他的同学,在学校里期侮弱小。也有的受家庭,社会的影响,有许多的不良行为习惯。

大错大恶是由小错小恶逐步发展而来的。如果经常犯小错,有不良行为,又不及时改正,就极有可能一步步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因此,对初中学生加强法律常识教育,关系着公民的素质,社会的和谐,国家的未来,意义非常重大!

篇2: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

双井镇中心校:管明成

一个国家的未来如何,它的命运就寄托在当代青少年的身上。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可作为中国未来的新一代却面临着这样一个惊人的数据。那就是经过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现象呈上升势头,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

这样的一个数据真的是令我们所有人为之惊叹!并为很多刚处于花季就调谢的青少年感到痛惜。一个小学五年级的男生居然打伤邻居的一对母子,并把他家的小女儿当场打死,年龄才十二岁。某校一初一女生在校门口,杀死本校初三一男生。某校五年级的学生结伴到其他学校去收学生保护费。某校的学生结伴去偷老师宿舍的财物。这些犯罪学生的年龄都还小,可以说,正是他们学知识,长身体的大好时机,然而,就这样夭折了,这实在是令人惋惜呀!从这些案件中,让我们站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明白学科渗透法制教育重要性和势在必行。

其实,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有社会、家庭、学校及自身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影响。那么,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当充分挖掘教材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适度渗透法制知识,从而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法制教育。在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方法很多,我就以本人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学科渗透,巧妙地融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等教育于教育教学之中。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法制观念,知道法律可以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同时也知道自己的行为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否则就触犯了法律,要受到法律的惩罚。让学生了解一些法律知识,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大有好处的。

教师作为文明的传播者,知识的向征。在树立每个公民法律意识,遵纪守法,学法、懂法、守法中,我们的教师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的知识技能,还要教他们做人的道理。然而,法就是教师在教育学生中最关键的部分,在人民生活日夜提高的当今社会,法的教育和传播更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我们学校不仅经常开展法制教育课,还要求教师在各个科目中必须渗透法制教育,使学生能从中学会不少法律知识,知道什么是法律,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守法,如何面对周围的突发事件„„老师不仅要经常提醒学生时刻遵守学校、社会制度,还要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在教育实践中实施对青少年的法律意识的教育,我们的小学教师可以从教育实践中做到的实在是太多太多。我们不仅可以从自身的言行举止来引导学生,还可以从教学中落到实处。例如:

语文教师可以在上一年级语文(上)的识字

(二)中第2课的《自选商场》的教学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启蒙教育。数学教师在上二年级(下)的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的教学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的相关内容,从小培养学生“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意识。

英语教师在上三年级(下)的第一单元的《欢迎回到学校来!》的教学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相关内容,其中第四条规定:凡具有中会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义务教育的义务。增强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了解,明白享受义务教育既是自己的权利,又是自己应履行的义务教育的义务。

品德教师在上四年级(上)第一单元中珍爱生命的第2课《我们的生命》的教学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第四十九条:婚姻、家庭、母亲和受国家的保护。

科学教师在上五年级(上)第一单元中生物与环境的第2课《种子发芽实验

(二)》的教学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第四十六条:禁止生产、经营假、劣种子。

音乐的教师在上四年级(下)第一单元《林中的鸟•小鸟请到这里来》的教学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第六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无论是美术、信息技术,还是体育与健康、地方等科目的教学都可以适时地渗透法律的教学,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总之,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不管是哪一学科,都可以根据教材,挖掘教材潜力,适度适量地渗透法制教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法、懂法、守法。让学生知道学法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还可以帮助别人。让学生在法制的蓝天下从一群羽毛未丰满的小鸟,逐渐转换成一群正准备腾飞的雄鹰。以教育为本,预防为主,有效减少青少年犯罪。愿每一个学生在法制的蓝天下健康成长,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栋梁之材!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很重要,同时也很紧迫,希望站在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都能落到实处,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出自己的一份力,从而为祖国培育出更多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施的对象、途径、目标、主体和渗透载体:

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是以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为依托,充分利用学科中固有的法制内容、教育契机和教学便利,在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有机适度地渗透相关法制知识和法治理念的教育,以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激发学生法制情感,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和能力。为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切实把握实施的对象、途径、目标、主体和渗透载体。

(一)实施对象:全省普通中小学在校学生(以下简称学生)。

(二)实施途径:学科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包括其他教学环节。实施学科35个。其中小学阶段9个: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音乐、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初中阶段13个: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历史与社会)、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美术、音乐、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高中阶段13个: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美术、音乐、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

(三)实施目标: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提高学生法律素质,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树立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荣辱观;帮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能力。

(四)实施主体: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科任教师。其中,教育行政部门是实施管理主体,学校是实施责任主体,学科教师是实施操作主体。

篇3: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音乐教育的目的

高校音乐教育是指高等院校通过传授与学习音乐知识、技能来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意识, 陶冶情操, 开拓思维, 促进其素质全面、自出、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 无论是专业或非专业艺术院校的音乐教育都立足于对人文理想、精神层次追求, 不断挖掘大学生审美能力、建构大学生审美心理, 关注社会, 为社会服务, 尊重受教育者, 科学与人文并举;以奥妙无穷的艺术教育启示个体生命走向创新发展, 自觉地不断地学习、推翻、重新审慎、肯定自己。许多成就卓越的人都具备一定的音乐才华, 像贝多芬这样的专业人才自然是只能望其项背, 国家主席胡锦涛的妻子彭丽媛是中国的外交典范, 她同样具有超凡的音乐才华, 美国第一个黑人总统奥巴马, 他的钢琴弹得出神入化, 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表明, 高校音乐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后期发展甚至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 高校音乐教育是对所有的大学生进行的精神层面的、高品味的、不可或缺的大众的人文精神教育。

二、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与认知、发展的不足

高等音乐教育是进一步提高完善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价值观教育。要想深刻认识高校音乐教育的意义, 我们首先要了解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国内外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中期就开始积极酝酿并实施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 1967年美国哈佛大学创立了“零点项目”, 注重发展学生完整的人格;1983年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 把音乐作为人的八大智能之一。麻省理工大学也规定学士学位的获得需要72分的音乐学分。剑桥大学的校长也多次在校训会上提出对音乐教育的加强与重视, 不断完善艺术设施。

转看国内, 我国近几年也逐步重视高校音乐教育。王安国在《从实践到决策—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一书中提出:幸福社会的前提是每个个体都具有体验幸福的能力。这种感性素质的培养只能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现代的社会已经不再是以前的封建社会, 人民更多的关注于精神层次的享受, 高校音乐教育可以很好的培养青年人的音乐涵养, 提高审美层次, 高校音乐教育还改变了专业音乐人士一枝独秀的状态, 让更多的普通人和非专业人士知道并了解音乐。

(二) 高校音乐教育的认知与发展的不足

纵观中外教育史, 从孔夫子到陶行知, 从赫尔巴特到杜威, 从凯洛夫到布鲁纳, 从儒、道、佛到科学主义、人文主义、道德思想主义, 古今中外的各种重要的教育理论和流派, 都曾经对音乐教育的作用及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音乐教育在古代中国的教育体系中不占有重要地位, 如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武则天开创武举和殿试, 以及明清的科举考试, 考的是经史子集和文韬武略, 音乐只属于“末技”, 音乐教育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自然发展缓慢。而在现代社会中, 仍有许多人对音乐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 有人认为音乐教育不就是教唱唱歌, 玩玩乐器, 在闲暇时调节一下生活情趣;有人认为音乐教育除了专业院校开展外, 其他院校没有必要开展, 在校时浪费时间和精力, 毕业后也无用武之地……诸如此类的想法导致音乐教育虽然已经比较普及, 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此外, 我国教育尽管倡导素质教育多年, 但一直是应试教育为主, 小学、初中、高中都有音乐课程, 但因为不是必考科目, 因此总是被其他应试科目所取代, 形同虚设。除了想走艺术道路的人之外, 大多数人是到了大学阶段才开始接受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教育, 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已经基本形成, 此时的音乐教育显得“为时已晚”, 许多人对音乐的认知只简单停留在表面, 使得音乐教育不能更好的促进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 高校音乐教育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 高校音乐教育可以在政治倾向、理想信仰、思想观念、道德情操等方面对其产生影响。高校音乐教育对于思想道德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可以在无形中影响人的思想品行, 对于一个人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需要多方面的配合, 教育占了很大一部分, 虽然“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做法不值得提倡, 却也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音乐教育可以很好的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

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还在于, 音乐审美能力的高低可以影响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具备很好音乐审美能力的人表现得更加乐于助人, 尽其所能的奉献自我;重视亲情、乡情、友情、爱情, 常回家看看, 常望月思乡, 常眷恋故友, 常歌颂挚爱;道德修养也很高, 不会轻易去做违背社会道德、公序良俗的事;心智也更加坚定, 不会轻易被外界的诱惑所吸引而信念动摇;心态更为平和, 在与他人发生矛盾时处理的更加理性。

(二) 高校音乐教育还可以弥补科学文化教育方面的不足

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大多枯燥乏味, 而高校音乐教育可以让学生在享受中学习, 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 增加对科学文化知识的热爱,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感, 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学生也有更多的精力参加各种音乐活动, 高校音乐教育使学生有更多的兴趣和精力去参加音乐活动, 增强自信, 开发智力, 提高成绩。“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技艺是可以学习的, 但是如果事倍功半的学习则是需要我们进行思考的, 高校音乐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的技巧, 对待科学文化知识也能轻车熟路, 这是一种与科学文化知识相通而不悖的教育, 高校音乐教育让学生从另外一个视角来看到科学文化知识, 角度不一样, 看到的也不一样,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换个角度就柳暗花明, 因此, 高校音乐教育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又一路径。

(三) 高校音乐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还体现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音乐教育以音乐的手段来表现和塑造人的情感, 一个人的美是内外兼修的, 而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成败, 在当今的高校教育中, 心理素质的教育十分重要, 许多学校都开设了心理素质的课程, 这其中就涉及到音乐教育的作用。孔子形容好的音乐“尽美矣, 又尽善也”。音乐可以使人在暴躁中冷静下来, 可以使悲观的人变得乐观, 对未来充满希望, 心智更趋于成熟, 做事深思熟虑, 较少患得患失。高校音乐教育可以使人更加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主动表露自己的心声。心态决定命运, 一个好的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就好像孩子睡觉的时候会放摇篮曲, 心情暴躁的时候听慢歌会更好, 高校音乐教育可以使心灵得到更好的慰藉。

四、结语

我们提倡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因此, 高校音乐教育应该成为学生的必修学科。高校音乐教育以情育人, 通过营造认识和热爱音乐的氛围来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 高校音乐教育还可以弥补中小学应试教育的不足, 使学生在关注文化课的层面上, 重视自己的精神需求。高校音乐教育可以全面释放学生的艺术才华, 开发学生的音乐特长, 塑造坚毅、乐观的人格, 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味, 提高学生的人生高度。

参考文献

[1]王安国.从实践到决策—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广州:广东省花城出版社, 2004.

篇4:中小学舞蹈教育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舞蹈 艺术教育 重要性

G633.951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也越来越明显,特别是舞蹈,无论是在什么场合,大型的文艺晚会也好,小型的文艺汇演也罢,都少不了舞蹈的精彩。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能够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有一些有舞蹈天赋的孩子被送进了舞蹈培训班。各类节目的表演也只有这些孩子在展示,而对于广大的喜欢舞蹈去没有条件去学习舞蹈的孩子来说,是很不公平的一件事。在当今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要重视孩子的个性教育和特长发展,这对于那些对舞蹈感兴趣的学生来说是一件好事。上舞蹈班只能培养少数人的要求,如果顺应新课标的要求,各级学校来开设舞蹈课程,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对于学习艺术的兴趣,又能为高一级学府提供专业人才,培养了新时代高素质的才能,实现舞蹈教育的最终目的。

一、时代需要普及舞蹈教育

早在古代的教育体系中就有关于舞蹈教学的记载,当时的人们认为舞蹈是乐舞、诗、道德修养三要素之一,舞蹈的教与同诗礼相结合,可以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并且形成个人对于美 的鉴赏能力。而在现代社会,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一些教育界人士提出要普及舞蹈艺术教学的呼声,现在各级学校都比较重视舞蹈的教学,急需一些有舞蹈专业功底的音乐老师。通过这些专业老师的教学指导和设置舞蹈课程,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整体素质。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舞蹈教学这门艺术课程来培养学生健康的性格和个人修养。

二、舞蹈对于学生的教育作用

(一)学习舞蹈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和坚强的意志

学习舞蹈能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活泼的个性。现在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掌上明珠,所有的家长都是围着一个孩子转,在孩子走出家庭的时候,人际交往能力欠缺,性格内向害羞,不会表达自己。而舞蹈的表现形式是需要当中展示的,教师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运用舞蹈的优势培养学生富有表情的表演,通过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和演出,克服学生胆小怕事的心理,使学生都能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通过舞蹈使学生既增强了自信心,有开拓了视野,性格就会越来越活泼、外向。另外,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他们的好奇心比较强,竞争意识和表现欲都很明显,而舞蹈课的学习能够满足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需求,舞蹈表演训练需要学生付出艰辛的劳动,进行反复的训练,流很多汗水,付出很多的努力才可以完成。这样的训练能够使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二)舞蹈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舞蹈是一门集体艺术,中小学舞蹈教学往往是以群舞的形式进行训练和演出的,队形的变化是否整齐,舞蹈的动作是否到位都是衡量一个舞蹈是否有美感的标准。如果队伍里有一个学生训练不够认真,肢体动作不够协调,就会影响到整个团体舞蹈的完成质量。因此,一个舞蹈的呈现是否成功,是整个团队集体努力的结果。通过这种长期的整齐划一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必然会养成一种自觉遵守纪律、主动互相帮助他人、注重团结合作的行为习惯,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生对于整个舞蹈的团结协作也会渗透到班集体工作的方方面面,甚至渗透到学校的荣誉感,民族的荣誉感乃至国家的荣誉感。

(三)舞蹈教学是学生的性格得到良好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很多家庭都是只有一个孩子,这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思想进步的表现,但是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却成为值得关注的难题。一些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溺爱,形成了性格孤僻、霸道、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孩子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通过舞蹈教学,培养了孩子们的组织纪律性,舞蹈需要团队的合作,这就要求学生不得不学会与人交往和配合,通过互帮互助,使学生改变了自己搞特殊化的坏毛病,学生自始至终都能做到认真听讲和训练,性格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四)舞蹈教學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改变不良姿势

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的时期,身体各个部位都处于生长和发展阶段,他们的身体发育存在着很大的发展潜力,体育课的教学可以使身体的某一个部位得到锻炼和强化,但是并不能做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身体素质。而舞蹈的训练则不一样,舞蹈的形体训练使身体全面均衡发展。有利于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不良坐姿,使学生看起来更精神,体态更优美。

(五)舞蹈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

学生通过舞蹈教学,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尤其是一些民族舞蹈,民族舞蹈有着各自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舞蹈的学习,树立了学生的民族自尊意识,开拓了学生的眼界,形成了保护民族舞蹈文化的意识,并且使学生通过对舞蹈艺术的继承和发扬,受到积极的爱国主义的教育。

(六)开展即兴舞蹈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的涵盖内容总是有限的,而想象力的发挥却是无限的,所以教师要注意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根据对音乐的理解来创作一些舞蹈动作,通过这些动作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情感的抒发,学生的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让孩子在舞蹈的世界里宣泄他们的情感,尽情地享受创造的快乐,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和发展。

三、舞蹈与其他学科相互结合,更适合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

舞蹈和体育有一些相同之处,它们都是以人体的肢体动作和技巧作为表现形式,而且都有提高身体素质的功效,但是体育并不能代替舞蹈,因为舞蹈更注重情感的宣泄和表达,体育更注重动作是否到位和规范,很少和个人感情相联系,所以,中小学教育需要舞蹈的教学。

舞蹈和美术都是一种艺术体现,而美术的教学是通过一种静态的体现来表达感情,可是对于活泼好动的中小学学生而言,舞台上的动态美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舞蹈的魅力就在于此,通过优美的姿态表达,能够使学生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篇5: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学前教育事业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办好学前教育,关系广大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一)学前教育对人的发展十分重要。

学前期是人的认知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 在人一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已有研究证明,早期教育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单调、贫乏的环境刺激和适宜的学前教育的缺乏,会造成儿童的认知方面的落后,适宜的学前教育可以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和终身学习产生重大影响。

学前教育对于人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发展非常重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幼职教育实为人生之基础,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的习惯、趋向、态度多半可以在5岁前培养成功”。诸多研究和事实均反映, 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适宜的学前社会性教育有助于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帮助他们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

(二)学前教育影响到教育事业发展。

学前教育作为我国学制的第一阶段,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与影响。通过帮助幼儿做好上小学的准备(包括社会适应性,学习适应性,身体素质以及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态度和能力等方面准备),学前教育有助于儿童顺利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我国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历时5年合作进行的“幼小衔接研究”,通过儿童入学前半年和入学后半年的连续实验研究发现,对学前儿童做好入学前准备,包括学习适应方面的准备以及社会适应方面的准备,能够使儿童入小学后在身体、情感、社会性适应和学习适应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发展,从而顺利地实现由学前向小学的过渡。我国已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学前教育则可为有效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与效益,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学前教育关系家庭和社会和谐。

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目前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 这就使独生子女很自然地成为整个家庭关注的焦点。众多事实表明, 孩子能否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已成为决定家庭生活是否和谐幸福, 影响家庭生活质量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一个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而每一个幼儿都连接着一个或几个家庭,因此学前教育牵动了全社会,成为大家关注的民生问题。当前幼儿入园率在逐步上升,学前教育机构不仅承担着从实践上为家长参加工作和学习提供便利的任务, 而且在家长普遍重视孩子发展和早期教育的当今时代,学前教育 质量更成为家长关注的核心,直接关系着家长能否安心地工作。所以,学前教育及其质量对家庭生活, 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等具有的重要作用。

(四)学前教育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

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普遍关注,许多发达国家积极采取措施, 优先发展学前教育,在普及学前教育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上作了很多的投入。以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为例,OECD现有30个成员国,包括英国、法国、德国等20多个欧洲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墨西哥等,总人口11.5亿,大多数OECD成员国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据统计,2005年,OECD成员国平均生均教育费高达4882美元,学前阶段的政府预算占各级教育总预算的8%,其中公费占学前教育总花费的比例高达80%。近年来,我国学前阶段的预算只占全国各级教育总预算的1.2%到1.3%,这一数据相对比,只有匈牙利的1/12,西班牙的1/10,法国的1/9。

篇6: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那些优秀的人,一出生就赢了

这几天讨论热度最高的话题之一就是高考成绩,各地高考状元也新鲜出炉。

其中,广西南宁的高考理科状元杨晨煜同学取得了数学、英语双满分,语文140,理综290,总分730分的好成绩。

这是广西恢复高考以来的最高分,不仅刷屏朋友圈和新闻,还登上了微博热搜。

他不仅是学霸,还是兴趣爱好广泛的全能学霸,书法、羽毛球,足球均有涉猎,平时喜欢看纪录片,对科研有兴趣。

有网友在微博下面评论说:学霸大多出自财务自由,家庭稳定的知识分子家庭,只有极少数的寒门,依靠过人的天分通过考试获得阶级跃升。

有人说: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寻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杨晨煜父母都是当地名校毕业的知识分子,他妈妈表示:一定要在孩子没有自主思考能力时,帮助养成习惯,家长要自律,不能把孩子丢一边自己玩手机,定型之后,未来的路会很好走。

平和,稳定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

不得不说,原生家庭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真的很重要,那些很牛逼的人,一出生就赢了。

他们背后,大多都有一对优秀的、擅于引导教育孩子的父母。

2

父母的高度,决定了孩子的起点

原生家庭到底对孩子未来成长的影响有多大?

有媒体采访了全国68个高考状元,发现状元多集中在省会或次省会的名校,来自于家教极好,家境殷实,有素质修养的家庭。

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有人出生就在罗马。父母的高度,已经决定了孩子的起点。

有的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就已经有意识的重视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个性和人格。想方设法为孩子创造优秀的学习环境。

还记得那个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上大放异彩的武亦姝吗?

她凭借强大的实力和淡定的心态,取得了诗词大会开播以来的最高分,成功夺冠,被誉为“国民才女”。

在诗词大会上,她落落大方,对古诗词信手拈来,在飞花令环节上惊艳四座,一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不知打动多少人。

成名后的她不骄不躁,淡薄名利,拒绝了所有媒体的邀约,一心继续放在学业上。

今年她参加高考,上海市660的总分,她考了613,而且还是理科。全市只有77个人过613分数线,她是其中一个。

虽说不是状元,但这样的分数已足够她上清华北大。

她不仅是诗词才女,对于演讲、文学、音乐等都有广泛的兴趣,如今毕业了,她作词又作曲,给母校写了一首歌《红墙边》。

“时光今晨忽然悄悄来叩我门,说将要起航,一切可都收拾妥当,我慌忙起身,细打点行装,一共恰好是三年长。。。。。。”

把校园同窗即将要分别的场景细细描述,温情感人,用文字和音乐向母校,老师同学表达绵绵情意。

诗词第一,文理学霸,学校是清华,不争不抢气质出众,什么样的家庭环境能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女儿?

这离不开爸爸妈妈从小对她的教育引导。

武亦姝出生在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爸爸在科研机构工作,妈妈是美术教师。

早在幼儿园的时候,父母就为她制定了“家教方针”,每天放学回家后,会让她开始认字,背诗词,学绘画。。。。。。

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年龄太小,爱玩好动的她根本坐不住,不想主动学习。

一次,爸妈带小亦姝去朋友家玩,看到别人家的小孩非常喜欢看书,不仅童话故事,连工具书都读得津津有味。

他们家里藏书很多,客厅,卧室,书房、儿童房,随处可见爸爸妈妈,孩子喜欢的书籍。

平时一家人就喜欢一起看书,互相讨论。

和孩子说一万遍好好看书,不如以身作则,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父母的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回去以后,夫妻俩决定一起陪孩子读书,绘画,学习。。。。。。在父母的长期熏陶下,武亦姝已经爱上全家人一起读书,交流心得的温情氛围。

父母经常和女儿一起玩“诗词接龙”游戏,谁输了就要做家务。并且还会让她复述书中的情节,培养她的概括表达能力。

在书香文化中成长起来的武亦姝,诗词从未落下,文笔也越来越好。

在武亦姝家里,学习只是她生活中的一部分,成绩不会太被看重,反而让她有一个轻松的学习心态。

平时她也会去交朋友,去看电影,旅游,玩游戏,和有好感的男生聊天,去乡下陪伴爷爷奶奶,使得她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爱与温情。

谈到教育心得,武亦姝妈妈说: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点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风化雨、自然无为的过程。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它没有声响,它只是让走在前面的人,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然后,任由改变自然发生。

父母的思想高度,提供的资源,眼界格局,培养方式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在优秀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

3

要想培养优秀的孩子,自己先成为优秀的父母

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高考状元来自于城镇家庭,只有极少数来自农村地区。

部分省份高考文理科状元共68人,其中70%以上的孩子家中至少在地级市有套房子,90%左右的孩子家中属于小康家庭,而只有不到5%的孩子来自农村,在城市没有住房,家庭年收入在5万元以下。

去年高考文科状元熊轩昂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曾说过一段话:

“现在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厉害、又有能力的人。

我是中产家庭的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

现实也的确如此,有一位清华的老师曾经在入学第一课上做过一个调查问卷:

你父母的职业是什么?上大学前你到过最远的地方是哪里?

调查结果显示:能够上清华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家庭经济优渥的人,父母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老师对学生们说:你们能上得了清华,很大部分的原因是你们有优秀的父母。

“真正的教育,其实就是拼爹妈。但教育语境下的拼爹,不是官二代、富二代式的寄生和遗传,而是比拼父母所能创造的资源环境,观念,以及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处世方式。”

我们总在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何不反思一下自己能不能成为别人家的父母?

其他父母周末带着孩子去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的时候,有的父母在带孩子玩吃鸡打王者;

其他父母正以身作则带孩子绘画读书培养兴趣爱好时,有的父母边打着麻将玩手机,边赶孩子快去学习;

能给到孩子什么样的思想观念,教育资源,孩子未来的起点就有多高。

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充满亲情温暖,自由尊重,书香浓厚的家庭,父母不说有多高的地位能赚多少钱,但一定通情达理远见卓识;

一个问题学生,所处的原生家庭一定也有问题,父母观念落后,视野狭隘,或缺乏爱和尊重,或太溺爱缺管教;

父母的格局,就是儿女的方向。无知的父母会奴役孩子学习,并且毫不自知,开明的父母则擅于引导孩子,给予充分的尊重与自由。

篇7: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

摘要: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茶与文化关系至深,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当下的中学生喜欢喝五花八门的饮料,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更是知之甚少。在班级中开展茶文化的学习与教育,对学生的文化修养、道德情操、美育乃至健康都有重要意义,同时对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也起到积极作用。关键词:茶文化;传统文化;班级文化;意义

我校是一所体育运动学校,学生都是“体育生”。在这炎炎夏日,我经常看到他们汗流浃背的样子。淌汗之际,他们总是选择爽口的饮料,仿佛此时只有将这冰镇饮品一饮而尽,才解运动后的口渴、燥热。但无论碳酸饮料还是功能饮料中的糖、咖啡因,对正在成长发育中的中学生而言都是极为不利的。逞一时之快,也并不解渴,甚至越喝越渴。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特色文化,是全体师生共同营造的氛围,学生在如此的环境下会受到班级文化带来的潜移默化,同时也能体现出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在一个还没有养成良好行为规范的班级,在一群“动如脱兔”的孩子们中,在他们谈及可乐、咖啡口若悬河,对中国茶却知之甚少的背景下,“茶文化”作为本班的特色班级文化应运而生。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它以茶作为载体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中华茶文化除了物质方面,还包括制度和精神两个层次结构。茶文化的物质层面包括茶叶的栽培、制造、加工、保存,茶,水,茶具等可以直接感受到的茶文化内容。茶文化的精神层面是把茶事活动上升到精神活动,即所谓的茶道、茶德、茶人精神。包括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处世哲学等主观因素,强调不同历史时期这些精神活动产生的背景及原因,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茶文化的制度层面是茶文化精神和物质层面的中介。通过茶的法规和礼俗构成茶文化的个性特征。茶文化教育之于班级的重要意义如下:

一、茶文化提高文化素养

当下中学生对于茶文化匮乏,对中华传统文化同样也是了解不足。茶文化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无论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宗教等各个领域都有渗透。茶的种类多样,如:西湖龙井、信阳毛尖、云南滇红、庐山云雾,不胜枚举,而每一种茶都具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历史故事等。了解茶文化,可以开拓视野,增加人文知识。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优秀代表之一,其历史悠久,融合了儒、释、道各家思想,融合了多种传统文化,是东方哲学和智慧的集中体现。从茶树品种、茶具、茶事活动、茶道等多方面学生可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有特色。比如象征“天、地、人”的三才盖碗,具有中国传统的民族特色。

诗词是我国的经典文化,写茶文化的诗词更是多不胜数。“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描绘的是与知音好友品香茗的情景;“小时冷泉流翠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眼前浮现的是梅尧臣用紫砂壶烹煮着茶„„光是茶诗,便可令学生长久地徜徉在传统文学之中。学生还可以欣赏了解到茶联、茶画、茶舞、茶书等等,从而提高文学素养。

有人曾总结道“茶与儒通,通在中庸;茶与禅通,通在神和;茶与道通,通在自然”。茶文化中蕴涵的人文思想、儒释道文化等更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而这也是学生应该深入理解并掌握的。

二、茶文化提高道德修养

茶文化将简单的品茗升华到了精神层次上来。唐代陆羽著有《茶经》一书,其文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所谓“精行俭德”之人,也就是指那些追求“至道”的贤德之士。“精行”是指行事而言,茶人应该严格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行事,不逾轨;而“俭德”是就立德而说,茶人应该时刻恪守传统道德精神,不懈怠。引陆羽的“精行俭德”对学生的道德修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信念的教育目的。具体而言,则为:

《管子·心术》说“中不精者心不治”。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做事不专心一致,那他的心(道德品行)也就无可救药了。陆羽用一个“精”字,说明有关茶事的各个方面都要求达到此标准。“茶有九难”包括:造、别、器、水、火、炙、末、煮、饮。从种茶,制茶,鉴别,煮茶器具的用法,火候的掌握,水的煎煮,烤茶的讲究、饮时的程序等,无不要求精心而作,要想品饮茶的真香,唯有达到“九难”的精益求精才行。这教给学生凡事皆怕“认真”二字,要求他们做事要专心,这样便会无所不利。

“行”,一是足以表示品质的举止活动,如品行、操行等;二是实际地去做,如行茶道等。让学生做一个品格高尚、操行端正的人。

《易·否象传》说“君子以俭德避难”。可见“俭”是一个人的精神品质,而单非行为而已。《茶经七之事》举例说:晏婴身为宰相,一日三餐只有粗茶淡饭;扬州太守恒温性俭,每宴饮只设七个盘子的茶食。对于如今生活幸福,渐渐淡忘“粒粒皆辛苦”的学生而言,要学会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反对铺张浪费。

不羡黄金罍,不慕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让学生感悟君子的高尚品德,要具有仁爱、善行的道德品行,对自己的品性规范要求。

三、茶文化规范言行举止

茶文化中倡导礼仪、礼俗,让学生养成文明的举止,养成谦和礼让,敬爱为人的良好品格。比如学生在学习铁观音的冲泡过程中,女生身着传统服饰,端坐于前,“恭请上座-焚香安神-丝竹和鸣-叶嘉酬宾-高山流水-乌龙入宫-芳草回春-分承香露-悬壶高冲-春风拂面-若琛听泉-游山玩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茶艺人将冲泡好的茶汤至于闻香杯之中,含笑递于品茶人面前,“三龙护鼎-细闻幽香-品啜甘露”,一起沉浸于幽幽茶香之中。每一个举止都优美自然,每一个动作都端庄优雅,每一道程序都款款有序,每一个环节都彬彬有礼、一气呵成。学生们在学习技艺的同时,注重了仪容仪表、规范了用语和礼仪,提升了行为习惯。

再如,有的学生在习茶中体悟到:做人,不该在背后过多议论。如同玻璃杯中漂浮的根根绿茶,偶有碰撞,但由于水的磨合,使矛盾的对立面轻轻反弹,没有损伤。唯有互动的动态美,摩擦越来越小,茶叶才终沉淀出一分静态和谐之美。人之间的相处莫不如此,多一些正面的沟通,少一些背后的闲言闲语,时时换位,彼此谅解,共同营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

四、茶文化是一种处世哲学

《巢林笔谈续编》卷下云:“炉香烟袅,引人神思欲远,趣从静领,自异粗浮。品茶亦然。”闲则静,静则定,对清茗而遐思,啜茶汁而神清,于是心底渐生出一种悠然自乐的恬怡之情来,恰如宋人释德洪《山居》诗中所云:“深谷清泉白石,空斋棐几明窗,饭罢一瓯春露,梦成风雨翻汇”,吃茶闲暇之中,世间烦恼、人生苦乐乃至什么油盐酱醋柴米,都付之爪哇国去,剩在齿颊间心胸里的只是清幽淡雅的禅意。

茶文化告诫学生:人生之旅不会是一帆风顺,总会有风浪和挫折相伴,要多吃苦,多拼搏。在学习和生活中,要能抛开浮躁的心情,像那根根而立的茶叶沉于杯底这般静下心来,以一种“从容不迫”的心态去迎接各种挑战。

五、茶文化提高对美的欣赏

茶文化是一种怡情文化,包含了丰富的美学内容。如茶艺人仪容仪表典雅之美,举止端庄优雅之美;千姿百态的茶造型之美;茶诗、茶联的意境、韵律之美;古香古色的茶具之美;味甜香醇的茶汤之美等。这些,都在向学生展示一种生动而独特的美。学生在丰富的图片、视频展现中受到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美的教育和熏陶。

茶文化之美,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美。茶文化之美,能启真扬善。学生在茶文化中体会中华传统美德,感受生活的美好和诗意,开启心志,怡情悦性。在茶文化中注意仪表美,语言美,行为举止美,把对美的理解带到学校的言行举止中来,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现给大家,这便是茶文化之于学生的美育,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他们的性情。

六、茶文化具有养生功效

茶之为药用,历史悠久。古籍中有不少记载。唐代大医药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称:“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几乎神化了茶养生功效。其具体功效有: 1.兴奋:茶叶的咖啡碱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帮助人们振奋精神、增进思维、消除疲劳、提高工作效率。

2.利尿:茶叶中的咖啡碱和茶碱具有利尿作用,用于治疗水肿、水滞瘤。利用红茶糖水的解毒、利尿作用能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3.强心解痉:咖啡碱具有强心、解痉、松弛平滑肌的功效,能解除支气管痉挛,促进血液循环,是治疗支气管哮喘、止咳化痰、心肌梗塞的良好辅助药物。4.抑制动脉硬化:茶叶中的茶多酚和维生素C都有活血化瘀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所以经常饮茶的人当中,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病率较低。

5.抗菌、抑菌:茶中的茶多酚和鞣酸作用于细菌,能凝固细菌的蛋白质,将细菌杀死。可用于治疗肠道疾病,如霍乱、伤寒、痢疾、肠炎等。皮肤生疮、溃烂流脓,外伤破了皮,用浓茶冲洗患处,有消炎杀菌作用。口腔发炎、溃烂、咽喉肿痛,用茶叶来治疗,也有一定疗效。

6.减肥:茶中的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和芳香类物质等多种化合物,能调节脂肪代谢,特别是乌龙茶对蛋白质和脂肪有很好的分解作用。茶多酚和维生素C能降低胆固醇和血脂,所以饮茶能减肥。

7.防龋齿:茶中含有氟,氟离子与牙齿的钙质有很大的亲和力,能变成一种较为难溶于酸的“氟磷灰石”,就象给牙齿加上一个保护层,提高了牙齿防酸抗龋能力。8.抑制癌细胞:据报道,茶叶中的黄酮类物质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抗癌作用,作用较强的有牡荆碱、桑色素和儿茶素。

饮茶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只要科学、适量地饮茶,茶对人体健康长寿是百利而无一害的,而这正是茶文化与养生关系密切的物质基础。

茶文化教育是一种渐进的教育,不能期待短期便收到成效。积极地,长期地开展茶文化学习,不仅能促进班级特色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而且对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增加学生的历史、生活知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茶香可以飘逸这个校园!

参考文献:

篇8: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工匠精神”的传统、新时代内涵

《辞海·工部》指出工匠是“有专门技术的某一类工人”, 而“精神”主要指人类的某种意志力。“工匠精神”植根于我国文化土壤, 儒家价值观强调衡量事物的首要标准就是道德, 然后才论及其他。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 我国古代工匠身上无不体现着“先做人, 再做事”“以德为先”的文化特点, 自觉地把“德艺双馨”当做最高理想。

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 “工匠精神”没有离我们远去, 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范围更加广泛, 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不谋而合, 同时还有“淡泊名利、热心奉献”“精益求精、专注执着”等, 讲究的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二、中职教育目前的尴尬境遇

中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目前困难重重, 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首先, 社会对于中职学生和职业学校的认可度还很低下。大部分人喜欢把中职生与不上进的青年划上等号, 对中职学校避之唯恐不及。其次, 中职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教育的关键在于师资, 教师队伍的强弱直接影响教学环节的成败, 但受种种条件的限制, 多数中职教师外出培训与学习的机会较少。教师不了解新的职教精神, 缺乏现代的职业教育理念, 这严重制约了中职教育的发展。再次, 中职教育中的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不健全。中职教育和就业本该是良性互动的过程, 但目前中职教育和就业相互脱节, 不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学校无法为企业输送大量符合要求的、稳定的人才。中职学校里不成熟的就业体系, 严重制约着中职生的发展, 更牵制着整个中职教育的发展。

三、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 “工匠精神”是中职生树立自信心、坚定求学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推手

全国人大代表指出“应该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融合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 同时全社会也应该多弘扬工匠精神, 提升高级技工的社会地位。”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日常教育中, 一方面让学生有了直接而具体的学习目标, 求学之路便会更加坚定, 不会再因为迷茫而轻易放弃学业;另一方面, 让学生明白社会价值和人们的评判是多元化的, 受人尊重和爱戴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只要自己勤奋执着地学习, 扎实锻炼自己的技能, 一样能在社会上站稳脚跟。这样, 就很容易使中职学生树立自信心, 改善压抑、自卑的情况。同时, 中职生学习“工匠精神”, 就是学习那种严谨、耐心、坚持和精益求精的品格。一旦具备这种品质, 过去的不良习惯就会得到改进, 技能也能突飞猛进, 整体的专业素养也会形成, 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 “工匠精神”是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 提高师风师德, 朝专家型教师发展的一剂营养针

在中职教育中引入“工匠精神”, 首先就要求教师自身带头学习和实践。而追求卓越、至善至美的精神内核可以促使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朝专家型教师发展。“工匠精神”真正融入中职教育就要求中职教师把课程教学中的每个细节研究透彻, 把教学这件事情当做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去对待, 不断地琢磨, 不断地重塑和提高。其次, 教师以敬业、专业的工作精神去设计教学环节, 严格采用行业相关专业标准, 以创造出最优的产品为目标, 在培养学生专业、敬业的工作精神的同时, 也使教师一步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所以, 引入“工匠精神”无疑是提高中职教师职业预期、师风师德, 促使教师朝专业化发展的一剂营养针。

(三) “工匠精神”是学校德育教育落实到位,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适应就业形势的有效保证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指出:“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摆在教育的首位。”德育需要一个载体, 而“工匠精神”是一个绝佳选择。中职生动手能力强, 只是在思想上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将“工匠精神”融入德育中, 形成职业精神培育的长效化, 可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觉悟, 增强职业责任感, 同时, 这也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进产教结合、改良就业服务的需要。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精神相契合, 可以培养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 还可以促使中职学校更多地与政府机构、相关企业紧密联系, 不断扩大合作规模, 推进产教融合, 加强实践性, 加快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脚步, 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相关技能人才的培养, 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 适应就业形势,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真正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中职教育是现代教育中重要却薄弱的一环, 中职学校应抓住历史机遇, 引入“工匠精神”, 树立中职生的自信心, 增强师资力量, 做好德育工作,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为国家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 2013 (7) .

[2]徐伟.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职教育教学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 (6) .

上一篇:不满现在的生活说说下一篇:各企业新年贺词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