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蓝诗歌

2024-04-14

藏北蓝诗歌(共9篇)

篇1:藏北蓝诗歌

登上雪山、高原

我扯下来一块藏北蓝

并把它缝制成一件时髦衣衫

要想做你的新郎

就不能穿得太寒酸

挂起两片藏北蓝

划着月牙寻找你心海的岸

不必担心星星会把思念撞翻

因为有爱做导航

命运就会一路平安

天和地只轻轻地一吻

便羞红了情窦初开的晨

树没拦住风的好奇心

光就敲打开了时间的`门

世界挣脱了夜的围困

醒来的生命,都是诗人

过客

心是一处偏僻的宿舍

那里面寡居着我的寂寞

金钱和权利的钥匙

都无法打开它门上的锁

但如果我愿意

你可以不费一点周折

就能进入它的夜色

做一次我生命中的过客

踏雪寻梅

久违的一场降雪

让天地间一片白茫茫

我想去踏雪寻梅

又恐沾满了世俗的鞋子

把雪的纯洁踩脏

脱掉鞋子光着脚丫

小心翼翼地踩在雪花上

回头看一看

身后留下一行熊掌

原来,我和野兽一样

篇2:藏北蓝诗歌

一把蓝雨伞,

拉近了你我的距离。

你梦咏,我心许,

朵朵红霞映雨滴。

一把蓝雨伞,

携莲步轻移。

集一缕幽香,

谱一阕宋词的清丽。

一把蓝雨伞,

笼住了你的气息。

你的一声低语,

摇落我三秋的心绪。

一把蓝雨伞,

撑开了相思的雨季。

风声起,

倾泻的心事

都化成漫天的雨滴。

一把蓝雨伞,

收起多少雨的秘密?

并肩游的美丽,

都锁进了巫山云朵里。

一把蓝雨伞,

至今我不愿丢弃。

那是你留给我的`

爱的凭记,

伞,带来的暖意

远远胜过那件金缕衣。

那把蓝雨伞,

亲爱的,你是否还记起?

今生我住在有你的回忆

哪也不想去!

爱情诗歌《擦亮第一个黎明的情歌》

昨天,一只喜鹊

抚摸了苍凉的情感

年轮,恰到好处地

长出了新绿

搂住旧历遗漏的一缕寒风

让它切割骨头的时候

消磨掉全部刀锋

等它吹向远方

落在你身上的时候

温柔得像我的吻

向你投去一支

和敲钟锤一样的玫瑰

敲响你内心

最柔软的新年钟声

唱情歌的人

坐在快马车上

驶向新年第一个黎明

左边的车轮摇摆

记录着一些颠簸的往事

右边的轮子颤栗

猜测你,会不会

让今年第一朵太阳

篇3:天很蓝爱情诗歌

你如蓝天上的一朵白云

从天际的边缘

飘入到我的心间

你白白的是那样地好看

云卷云舒

就像一朵温柔的棉

我想把你纺成千丝万缕的线

织成我心爱的衬衫

穿在我身上

我的心会如你一样飘然

天很蓝

蓝得陶醉了我的心田

可你总是虛无缥缈

你的情感却是变化万千

那丝丝缕缕都是迷团

想去揣测你

你的心我看不见

想去追寻你

你还是那样地遥远

我只能在梦中感叹

期盼我那干涸的心田

篇4:一把蓝雨伞的诗歌

如今,这把伞还像伴娘一样

死心塌地的伴着我的新娘

快二十年了!

尽管新娘已不再是新娘

伞已经是一把旧伞

但她们在我记忆里、在心里

篇5:生命那抹蓝诗歌

静静地等待,从十八岁到二十四岁

曾有

多情的雨吻过,温柔的风抚摸

也有

烈日无情的炙热,寒雪冰冷的裹挟

她悄悄地收起美,尘封所有的颜色

隐匿一朵花的温柔,只为那抹黛蓝色

十八岁的年龄,美得如水晶般清澈

纯纯地等待,从十八岁到二十四岁

七年的春去秋来

曾有

绽放点点红的悸动

也有

孤独、无助、渴望停泊

逝去的时令,又有谁会懂?

她默默地收起伤

夏日里那浓浓绿,是她最好的坚强

夜深了,月光下

闪烁一朵花的冰冷,只为盈满那抹黛蓝光

十八岁的年龄,出水芙蓉的纯

痴痴地等待,从十八岁到二十四岁

翩翩地走来,却在岁月里轮回七载

曾有

白玉兰的洁白、紫荆花的孤高,美人梅的冷艳

也有

石楠的红、栀子的绿、含笑的涩

好一个花开未央

却憔悴了一地枯黄

她淡淡地收起惘

忘情地吮吸雨露,忘却迷茫

沉浸在想象的未来

谱写一朵花的旋律,只为那抹黛蓝绽放

篇6:当蓝玫瑰盛开的时候的爱情诗歌

也许是你无意间扔下的,也许是你的手颤抖不小心落下的!

也许,也许是你真心诚意播下的!

无论怎样都好,都好!

种子发芽,生根,扎进我的心房,有一点点痛,有一点点喜!

它与我连为了一体!

那么,让我用来自心灵的血液来浇灌!

那么,让我用心中全部的地盘来培养!

让它好好地生长!

让它好好地生长!

就让它永远住在我的心房!

夜,深了!

夜,静了!

悄悄地,人们都睡了,它趁我睡着的时候,静静地含苞怒放!

发出了绽放时疼痛的声响,这小兽般地嚎叫惊醒了梦中的我,它并没有发现我,我就这样悄悄地、悄悄地守候着它,让它完成最后的绽放!

终于,它露出了完美的体态!

是那么的艳丽、那么的妖娆!

像一道浅蓝色的光!

我让你永远住在我的心房!

永远住在我的心房!

那么,外界的风和雨,让我一个人为你阻挡!

篇7:《藏北草原》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藏北草原》是鄂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以“江山如画”为话题,安排了三篇课文,要求学生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感受祖国山河的美丽。《藏北草原》是一篇文辞优美的文章,作者从景和人两方面具体描写草原,向我们展现了藏北草原的美丽以及草原人的热情好客、美丽善良,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设计理念:

构建高效课堂,致力于高效课堂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应是名师工作室全体学员的不懈追求,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的课堂即是目标。所以,要以致力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根本,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本质,通过课堂教学手段,真正让学生体验到生命的狂欢,成长的幸福,变苦学为乐学、肯学、会学、学会,教学本节课时,我在刘老师的指导下设计教学,力求打造出精品课。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很多写景的文章,但对于草原却很陌生,去过草原的学生很少,草原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这对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草原之美有一定难度,为了引领学生走近草原,真切感受草原景和人的特点,课前我准备了大量资料、多媒体课件、配套音乐等学习资源,开课前进行资料介绍,让学生对藏北草原有了一些了解,激发了他们对草原的向往,迫不及待地想走近文本。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让课堂变得“有声”,“有色”。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乐在其中。首先,通过复习导入、质疑,将学生的注意力、思路引入文本,如饥似渴地研读文章,感受作者笔下的草原景和人的特点,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得知识。受到情感的熏陶,如在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景美、人美时,也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的学习方法,展开讨论与交流,从“绿绿的草地,雪白的羊群,轻轻的歌声,五颜六色的花朵,飘香的酥油茶”等词句感受草原的美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时以读促悟,以读悟情,在读中发展语言,入情入境,释放情感,品味语言文字的优美。二是在学习印象深刻的丰收节的两个场景中引导学生感受草原人的好客、勇敢,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献哈达、看画面、表演读”加深对丰收节的印象。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整节课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开发者。

篇8:电视纪录片藏北人家创作谈

91中国四川国际电视节已落下帷幕。我们创作的《藏北人家》(以下简称《藏》)获最佳纪录片金熊猫大奖。这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它引起我们深思,引导我们去回顾,探讨创作该片的心路旅程。

《藏》片是四川电视台和西藏电视台合拍的系列片《西藏》中的一集,拍片过程说来简单:摄制组6个人都是30岁上下的年轻人,碰巧其中一半是北京广播学院毕业生。王海兵、赵坚是82届,韩辉是83届,3个人挑起了编、摄、撰稿的担子。为了寻觅拍摄题材,我们这支小小的制作队伍几乎走遍了西藏。90年8月下旬,我们来到藏北腹地的纳木湖畔,在那里结识了牧民措达一家。以后的日子里,措达的帐篷旁多了三顶小帐蓬,我们和措达早晚相处,用自然跟踪手法不分昼夜地拍了200多分钟素材,回拉萨很快写出本子,又转入另一题材。直到91年6月,长达47分钟的《藏》片才编辑制作出来。

《藏》片值得探讨的首先是题材的选择。中国西部瑰丽多姿,青藏高原神奇迷人,要猎奇,尽可以去拍风光和民俗风情(我们也拍这样的题材,如《羌塘盛会》等)。为什么要这样去拍藏北?一户普通的牧民,一些平凡的生活细节,没有一点轰轰烈烈的戏剧性和高潮。

面对青藏高原巨大的空间体积,面对“第三极”的冰天雪地和常年不停的西风,我们想,得有多大的决心,人们才敢去青藏高原旅行;得有多大的勇气和毅力,人类才能在这里生存下来!

正是这一思维方向引导我们去拍摄人。我们把思维的焦距始终对准生于斯长于斯的藏北人。我们想探寻藏北人在与大自然生死搏斗中创造的独特文明的内容和本质。中国画画人、画动物讲究画“眼”。我们拍藏北也要画“眼”,这只“眼”就是普通牧人的生活和命运。

这一构思酝酿了二、三个月。早在5月份进藏之初,我们就有拍这样一部片子的想法。但是迟迟没有动手拍,是因为没有找到准确的切入点。

除了我们,很多人都拍西藏。总感到浮光掠影的多,热热闹闹的多,猎奇的多,真正带着一种关注和同情的态度去反映实实在在的生活的片子太少。当前纪录片创作,又热衷于“文学体”的样式,过份追求解说词的华丽和镜头的技巧,而这些,恰恰不是我们和藏北所需要的。我们在西藏牧区生活了三个月,所体验到的,是一种生活的朴实,是大自然的感染力,追求自然和朴实,是生活对我们的启示。三个月来,我们反复讨论这种片子的主题和风格,把拍摄内容限制在一户牧民一天的生活里是我们最终构思的结果。这一构思基于两点:其一,尽管藏北荒凉寂寞,但有人的存在就有社会,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最基本的形态。要观察藏北人,观察他们在如此险恶的自然环境下究竟是怎样生存下来的。最好的途径是观察一户家庭。其二,我们追求朴实自然。我们对创作手法的规定是纪实性的。我们试图把观众带入一个完全真实的环境中,以一天的生活流程为主线来反映一家人的生活,是体现我们意图的最佳选择。

纳木湖海拔4718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湖的周围是草场。我们来到这里寻找拍摄对象。措达一家是偶然选中的。他们家庭结构较齐全,有年青夫妇、老人、小孩;牛羊财产为中等水平,具有代表性。

藏北牧人很豪爽,我们很快就成了朋友。他们帮我们扎帐蓬、做饭。毫无保留地告诉我们一切。对我们的拍摄,他们毫不介意。他们从未见过摄像机。也不懂

得其中的奥秘,因而连小孩在内,对我们的摄像机都不感兴趣,这对我们的拍摄是一个很有利的条件。

我们的观察从一个个生活细节入手。我们采用一种近似自然主义的拍摄手法,对拍摄对象绝不进行人工摆布,自然、真实、纯朴,是我们对全片的艺术把握,让镜头的造型美与生活细节的真实自然美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对镜头的美学追求。我们并不刻意追求单纯的画面效果。无论是晚霞中的牛羊,火塘前的笑脸,还是夜色中的帐蓬,月光下的牦牛,一切都忠实于生活的真实。我们把镜头当成一支笔,真实地记录、记录、再记录,让生活静静地流动,让镜头像生活本身那样真实自然。

每一个生活细节,都深深地打动着我们——吃饭、打扮、放牧、剪羊毛,正是这些活生生的细节,构成了藏北游牧文明的内容,将这些细节串起来,就是藏北牧人的真实生活。我们追求细节,用一系列细节来结构全片,这是《藏》片的独特之处。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在海拔近5000米的高原,氧气稀少、行动困难。要完整地记录生活细节,又不靠摆布而靠抓拍,必须时时机器不离手,随时处于倚马待发的状态,这就注定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摄制组都是年轻人,大家劲头十足,完全处于一种忘我的创作境界之中。我们以似乎疯狂的热情不停地拍摄,忘记了洗脸,顾不上吃饭,从早上五点忙到太阳落山,我们的发电机24小时不停地工作,仍然满足不了电池充电的需要,这样的拍摄对我们来说平生是第一次。

我们把自己观察到的东西都力图用镜头表达出来。当然,完美的纪实创作风格并不是照搬生活。我们等待,有选择的记录,留心思考,不断完善对全片的总体把握和艺术构思。

我们对《藏》片纪实风格的把握还表现在对解说的处理上。对解说词,我们追求的是朴素、平淡、隽永,对解说词与画面的关系,我们要求它从属于画面。换句话说,不要像某些片子靠解说词来结构全片,解说一贯到底,光彩照人,而画面成了可随意组合的附属物。我们以生活本身的流程,以镜头的内在逻辑来组接镜头,发展情节,充分利用电视本身形象化的特点,还电视的本性于创作之中。对纪实性纪录片来说,我们的理解应该是记录生活,而不是评价生活。我们相信观众的理解,许多内容,都深藏在我们的画面中,而不是通过解说喋喋不休地去加以评述。我们力图维护全片的真实、客观,追求它的可信性、可视性。纪录片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应该说是画面,而不是别的。只不过这些画面是经过选择,可以表情达意融进了创作者思考的画面,而不要单纯的客观再现。

《藏》片不是生活的简单记录,我们可以从措达一家的生活细节中,引出很多思索,从中发现一些人类学、社会学的东西。我们不是专家,但我们能感觉到,措达一家极为简单的生产方式生活形态非常古老。几百年,上千年的藏北牧人祖先的生活,同措达的生活相差极小。而且今后,尤其在现代文明的触觉难以企及的藏北腹心深处,牧人生活要有多大的改变也是很困难的。然而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毕竟保留了下来,这正是它的价值所在,也是人的价值所在。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抗争和适应中,必须与大自然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这是藏北游牧文明给人的启示。从措达一家成员的不同分工,他们之间的朴素感情,措达与邻人及哥哥的联系等等细节上,我们不能不发现一种最基本的社会形态,并从中悟出社会的本质:社会是人与自然联系的纽带,是人类组织起来对抗、利用、改造自然的形式。在藏北,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简单明确,没有社会,孤独的个人在大自然中无法生存。

所有这些理解都是片子以外的。对《藏》片本身来说,重要的不是外界怎样评述,而在于生活本身是怎么一回事。我们为自己规定的任务,就是不加矫饰地向观众提供一部真实的、材料丰富的纪录片。有些内容,如措达妻子罗追一早一晚进行动人的祭神仪式,措达夫妇的宿命观点,他们不打算送孩子上学,游牧文明的停滞等都忠实地保留了下来,删掉这些,藏北游牧文明就成了一种残缺的东西。藏北画“眼”的尝试得到了殊荣,它给了我们许多启示:电视纪录片的重要任务,是记录人的价值、人的命运,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宜遵循以人为中心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藏》片的获奖,不仅仅在于它那牧歌般的异域情调。“金熊猫奖”国际评委、美国影视权威人士托马斯斯金纳认为:《藏北人家》和经典纪录片《北方的爱斯基摩人》以及1990年获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大奖的《巴卡丛林中的人们》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或许表明了《藏》片成功的原因。因为这些纪录片都反映了一个人类共同关心的主题:“人与大自然”。

篇9:藏北蓝诗歌

藏北高原夏季典型天气大气边界层特征分析

利用加密探空资料,分析了藏北高原那曲和安多地区夏季典型晴天与阴天边界层风速、位温与比湿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发现:在夏季8月,上述地区东西分量风速(切变)晴天均比阴天小,安多地区盛行偏西风,那曲地区盛行偏东风;南北分量风速(切变) 晴天比阴天大.边界层晴天和阴天白天(晚上)的对流(稳定)边界层特征明显,阴天稳定边界层的`厚度和对流边界层的高度较晴天时的都低;比湿夜间比白天大,阴天比晴天大.在安多地区和那曲地区都出现了逆湿现象,强逆湿主要出现在午夜或正午.

作 者:谷良雷 胡泽勇 吕世华 姚济敏 GU Liang-lei HU Ze-yong L(U) Shi-hua YAO Ji-min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刊 名:冰川冻土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年,卷(期):28(6)分类号:P406关键词:藏北高原 风速 位温 比湿

上一篇:因上课看小说保证书下一篇:《伯牙断琴》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