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技巧教案

2024-05-06

记叙文阅读技巧教案(共6篇)

篇1:记叙文阅读技巧教案

阅读技巧一

紧扣记叙要素,梳理情节内容

技巧点拨

一、要点

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根据记叙的要素,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格式

1、根据记叙的两个主要要素:人物(主要人物)和事件,即“谁干什么”或“谁怎么样”。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的意义,也可一并概括出来。

三、方法

1、提取法。即提取文章的中心句、主旨句、总结句作为概括性的文字。

2、组合法。即组合文章中的关键性句子或关键性的词语来进行概括。

3、自写法。即运用自己的语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概括。

例文引路

基础过关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阅读技巧二

整体感知文章,明确主题思想

技巧点拨

一、要点

记叙文的目的一般是抒情明理,在阅读记叙文时,首先要仔细朗读文章,从整体感知,明确文章是以写人为主,还是以记事为主;目的是抒情,还是明理。

二、格式

1、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2、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3、写景状物:采用了„„方法,借助„„描写,赞扬„„

三、方法

1、从分析标题入手。标题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有的标题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主旨,但为我们分析、概括中心思想指明了方向。

2、从分析首段入手。文章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以把握文章的中心。

3、从分析篇末入手。许多记叙文都在篇末点明主题或深化中心思想,分析结尾段的含义常常可以捕捉到文章的中心。

4、从分析议论句、抒情句入手。记叙文中的议论句、抒情句有画龙点睛的功效,我们要善于抓住文章的“睛”来看文章的中心意图。

5、从概括段意和分析人物事件入手。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做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思想。

6、从联系作品背景入手。作品是社会的反映,内容是背景的产物。不少的作品,只有了解了它产生的背景,才可能深切的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概括出它的中心思想。

例文引路

基础过关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阅读技巧三

分清记叙顺序,体会表达效果

技巧点拨

一、知识要点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章不是字词的随意堆砌,而应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条理清晰的文章。”记叙文大多采用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行文的,主要包括顺序、倒叙、插叙、补叙等四种类型。

1、顺叙:即按时间或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其作用:叙述有头有尾,条理清楚,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其作用是:造成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述时暂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其作用是: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补叙:就是对前边说的人和事做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其作用是:补充交代故事情节,让情节更完整,让人不会产生疑问。

二、答题方法

1、提取标志性词语法。尤其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行文的文章,在文章中会出现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抓住这些词语,就可以判断出文章采用的叙述顺序。

2、辨析开篇段落法。文章采用的写作顺序,在开篇的段落都会有所暗示,这类方法对于倒叙的文章尤为适用。

3、抓住关键段落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插叙和补叙的文章,因为插叙和补叙的段落一般都会独立成段,与其他段落有较大的区别。

例文引路

基础过关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阅读技巧四

线索至关重要,贯穿文章始终

技巧点拨

一、知识要点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联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联起来的彩线。在记叙文中,线索极为重要,它是贯穿全文的脉络,它能将文章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的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1、时线,是以时间的先后作为贯穿文章的线索。

2、地线,是以空间、地点的转换作为贯穿文章的线索。

3、物线,是以某一件有意义的实物或事物为线索。

4、人线,是以文章中的某一个人物作为贯穿始终的线索。

5、事线,是以文章的中心事件作为文章的线索来贯穿全文。

6、情线,是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来贯穿全文。

二、答题方法

文章以“„„”为线索,中间串写了“„„”“„„”等几件事,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阅读训练

阅读技巧五 分析人物形象,归纳品质特点

技巧点拨

一、要点

所谓分析人物形象,就是在感知全文、整体把握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作品中人物的精神实质,领悟其深刻的内涵,并对其作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格式

1.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理解。2.立足全篇,领悟人物精神内涵。3.分析文章对人物进行的描写方法。4.结合具体的语境对人物作出客观的评价。5.综合性阅读,提炼概括作品形象的象征意义。

三、方法

1.抓住具体的时间做出整体分析。因为作者的褒贬全在对具体事件的陈述和对人物的描写之中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事件来分析人物形象。2.通过作品对人物的描写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无一不是为表现人物性格、突出文章中心服务的。

3.抓住文章重点评价性词句展开分析那位这些词句往往暗示出作者的描写方向和写作意图。

4.注意文章叙事的详略、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分析作者所要表现的任务的性格特点。

阅读训练

阅读技巧六 揣摩环境描写,作用牢记心中

技巧点拨

一、要点

环境描写,一般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描写两类。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的组合。自然环境描写内容包括人物活动的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

二、格式

这句话或这段话写出了„„的环境,有„„的作用。

三、作用

1.社会环境。主要作用是交代时代背景,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如都德《最后一课》是以普法战争为社会背景;鲁迅的《孔乙己》是以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生活为背景。2.自然环境。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文章的主题

阅读训练

阅读技巧七 选好赏析角度,品味语言效果

技巧点拨

一、要点

语言是文章的外衣,优美的语言往往最能打动读者的心灵,因此,语言赏析类的考题在各类考试中层出不穷,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赏析文章的语言,就是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语言运用的妙处。

二、格式

1.在具体的语境中品析词义,体会句意。2.比较、品析词、句、段的表达作用和效果。3.品析词语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等。

4.品析成语、俗语等的精炼准确及其表达作用。5.品析句式的变化及其表达作用。

6.品析修辞手法的精妙及其表达作用。7.鉴赏段落及全篇的语言特色。

三、方法

1.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赏析。记叙类文章一般用有着较强生命力的词语,来表现人或物的特征。赏析时,应扣住词义、语境仔细揣摩那些富有生命力的语言是怎样表现人或物的特征的。2.修辞手法的赏析。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使人或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对比、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等语句的赏析,应表述出它们的表达效果。3.主旨句的赏析。主旨句的赏析应从主旨句在文中的作用(包括点名中心主题、总结全文)句子本身的作用、说的事理或所表达的具体感悟等方面谈起。

4.词语的感情色彩的赏析。有的文章运用反语或者贬义褒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表达特殊的感情。5.语言风格的赏析。不同作家因其生活经历、性格特征等不同,他们创作出来的文章的语言风格也有着较大的差别:有的文字朴实无华,有的含蓄隽永,有的诙谐幽默„„赏析时一定要注意体现文章语言风格的特点才行。

阅读训练

阅读技巧八 句子段落作用,找准所在位置

技巧点拨

一、要点

在记叙文中,作者往往会在文中设置一些句子或段落,使文章的形式和内容更有利于表达文章的主旨。在分析这些句子或段落的作用时,要把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综合起来分析。

二、格式

这篇文章在“„„”这些句子(段落)中,既“„„”,也写出(表达)了“„„”。

三、方法

1.开头部分。记叙文开头部分的句子或段落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如:有的开头总领全文,点明题旨;有的描写景物,渲染气氛;有的交代背景,明确社会环境;有的开篇抒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有的设置悬念,引起下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结尾部分。记叙文结尾的形式也很多样。如:呼应开头的结尾;形象含蓄、发人深省的结尾;交代故事结局的结尾;总结全文,点名主题的结尾(卒章显志);抒情议论,深化情感主题的结尾。

3.中间部分。句子在文章中间的作用有预设伏笔、承上启下、照应上文等。

阅读训练

阅读技巧九 联系语言环境,理解特殊词句

技巧点拨

一、要点

在记叙文阅读中,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至关重要,这是在阅读训练中十分有必要掌控的内容,在各类考试中也是屡见不鲜。

二、类型

1.在记叙文阅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词语:(1)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2)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3)反映深层含义的词语。

(4)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5)体现作者观点的词语。

2.在记叙文阅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句子:(1)能揭示文章主旨的重点句。

(2)对文章起总起、总结作用的句子。(3)表达含蓄而又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方法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方法。

(1)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一个好的作者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总是紧扣中心思想来选择他所认为最恰当的词语。(2)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就是从人物塑造的高度去把握词语的作用。(3)结合作者的感情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好的文章总是有感而发,因情为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血脉一样贯穿文章始终,在分析重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时,不可不考虑所浸润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尤其是仅靠其前后的内容,捕捉与其相关的信息。

(5)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有时还需要从修辞的角度,从限定的角度去考虑。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方法。

(1)根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来解释重要句子,即“句不离段”。(2)根据句子的位置来分析句子的含义。首括句常常概括段意或者总起全文,过渡句往往总结上段并引起下文,概括句揭示下段内容。(3)抓住相邻句,把握句子的语言背景材料,关注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因为其中往往隐含着重要的信息。(4)根据修辞特点把握句子。

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手法,常常能破解一些的句子的目的。(5)还可以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记叙文中的抒情句、议论句往往起着画龙点睛、解释文章主旨的作用。

阅读训练

阅读技巧十 斟酌文章标题,确定设计类型

技巧点拨

一、要点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我们通过标题,可以把握文章所述之事,可抓住文章行文的线索,可以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明确文章的主要人物等。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文章的标题不止一个作用,所以在分析时要全方位、多角度考虑。

二、格式

这篇文章的标题“„„”极为醒目,它既“„„”,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方法

1.概括文章所述之事。很多记叙文的标题是对文章所述之事的概括,抓住了文章的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如《最后一课》,标题就概括了故事的中心事件: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节法语课。

2.表明文章行文线索。以文章的行文线索作为文章标题的记叙文也很常见。文章的标题如果是一个人,或是一件物,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动作等,这篇记叙文的标题可能就是该文的行文线索。如《背影》就是以付清的背影作为文章的线索的。

3.点名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的记叙文就是以文章的中心作为标题的,抓住了文章的标题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标题就是中心:赞美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4.指出文章的主要人物。有的记叙文是以人名作为标题的,其标题就是文章的主要人物。如鲁迅的《藤野先生》。5.含蓄隽永,具有象征意义。如《掌心化雪》就蕴含着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的含义。再如《倔强的仙人掌》,以物喻人,表面写花,实则象征卖花老人。

阅读训练

阅读技巧十一 写作手法多样,掌握特点作答

技巧点拨

一、要点

写作手法,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在记叙文中,作者为了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突出,表情达意更加准确,避免平铺直叙,常常借助一些写作手法来实现。了解这些,对我们分析文章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格式

这篇文章(或这段文字)采用“„„”的手法,作者通过„„使文章写得„„示例:这篇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使文章疑云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借此得以淋漓尽致的抒发。(茅盾《白杨礼赞》)

三、方法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其作用首先是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其次使文章委婉含蓄,借助眼前之物,寄托深渊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起作用是突出本体的某些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面做比较。其作用是鲜明地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其作用时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而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其作用是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使文章行文有波澜。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人物的某些性格、品行和技能,使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正面和侧面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阅读训练

阅读技巧十二 生发评价感悟,紧扣文章主旨

技巧点拨

一、要求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在阅读一篇文章后,不同人地感受也迥然不同。在记叙文的阅读中,不乏生发感悟类的题型,在做这类题时,最重要的时看清题目要求,解答符合题目的要求。

二、格式

此类题目的设问类型大多要求学生“谈谈你地看法”“你以为„„”,只要符合文题的要求,所谈内容言之有理即可。在解答这类题目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表达时最好有标志性语言。如“我认为„„”“比如„„”等。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人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2.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3.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三、方法

1.感悟主题型。主要是围绕中心,谈自己获得的感受和启示。解答此类题时,只要抓住文章主旨,看清要求,就可以顺利解决。

2.人物评价型。要求是对文中的人物行为做出评价,是赞同还是反对。做这类题时,只要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3.续写文字型。此类题目常常会根据文章内容设置一个具体的情节,然后根据要求续写一段文字。做这类题目,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和叙述角度,如根据语境补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等。4.选择判断型。此类题目一般会给出几种说法或选项,然后根据要求做出选择。这类题目往往没有固定统一的答案,只要能有理有据,自圆其说就行了。

阅读训练

篇2:记叙文阅读技巧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中考继续问阅读的考查题型,合作探究相关题型的答题技巧。

2.重点掌握6个题型的答题技巧,明确记叙文阅读答题步骤。逐渐培养学生分析文章和准确答题的能力。

3.通过阅读记叙文后运用所学到得答题技巧自主答题,小组交流答案并展示。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思考,总结归纳。

结合我们平时的训练,请你总结归纳记叙文阅读考查哪些内容?

1.考查学生对常用汉字字音的掌握情况。尤其是对平翘舌、拼写规则、音准等方面进行考查。2.考查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解词的能力。

3.考查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能力。着重考查常见修辞方法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

4.考查对文章主体内容的把握以及筛选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对相关内容进行准确的提炼概括。5.考查对作品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6.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准确判断某一段落(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7.考查学生领悟作品内涵,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并联系实际感悟生活的能力。

8.其他。(开头、结尾在文中作用;标题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记叙文中的记叙顺序等。)

三、合作探究,互帮互学。

1、今天,我们从以上总结的题型中选出六项题型探究答题技巧。全班分六个小组合作讨论答题技巧。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2、教师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指导与评价。重点解析段落作用题、实际运用题这两种题型的答题方法。

四、课堂演练。

1.布置阅读一篇记叙文《杨绛这一百年》,做相关练习,巩固所学技巧。优先做本组讨论的练习题。2.答案展示,同学互评,教师总评。

五、提炼要点,总结提升。

篇3:记叙文阅读技巧指导

阅读记叙文, 必须注意把握文章的基本要素, 理清记叙的顺序以及线索, 准确理解记叙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只有这样, 才能从整体上全面把握记叙文的内容,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所反映的中心思想。

下面从四个方面介绍阅读记叙文的常用方法。

一、要把握记叙的要素

以记叙为主的文章, 一般都要包含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发生的原因、发展和结果这六个基本要素。当然, 这并不是说, 每一篇记叙文对这六个要素都务必写明, 在有的文章中, 如果六要素中的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 只要不影响表达效果就不必写出来。也就是说:有些要素虽然没有写明, 但实际上文章中已经具备了。 阅读记叙文, 把握记叙的要素, 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只有把文章所写的人物的活动或事件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 才能由材料出发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那么, 怎样把握时间和地点要素呢

1.连续的时间和地点要注意整体过程, 找出这些时间、地点的内在联系。

2.注意背景知识, 把时间、地点要素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

怎样把握人物要素呢

一般的记叙文, 内容比较单一, 人物要素容易把握。但在复杂的记叙文中, 作者着墨较多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 分析人物要素就显得比较困难。其方法是:

1.弄清各个人物之间的主次关系。

2.弄清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

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在阅读时, 理清线索, 抓住全文梗概, 细心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 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特意去写这一人物, 为什么要安排另外的人物等。

怎样把握事件要素呢

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是阅读记叙文的基础。但是, 仅仅了解了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 并不能说是把握住了“事件”这个基本要素。真正的把握还包括挖掘事件的意义, 理解它们与主题的密切关系。

具体方法是:分析文章的选材与材料的详略安排情况, 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倾向。也就是说, 看看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个事来写, 为什么对此详写对彼略写, 这件事表现了什么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 有些文章并非写了一件事, 而是写了多件事。对于这类文章的阅读方法是:先概括每一件事的内容及倾向, 然后事事相连, 看看总体上写了哪些内容, 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总之, 记叙文的各个要素在文中各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彼此间又有着密切联系。阅读时, 一定要注意这种联系, 防止片面、孤立地分析某个要素而忽视其他。同时还要注意, 分析记叙要素应当与对主题的理解结合起来。

二、要理清记叙顺序

记叙文以写人记事为主。为了表达主题思想的需要, 对记叙的材料必然要做主从、先后、详略的安排。记叙人的活动和事件的过程, 可以按照时间先后或事件发展过程来写;也可以打破事物本来的发展顺序, 把最后结局或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突出事件提到前面先写, 然后再回过头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也可以在叙述过程中, 暂时中断, 插入另一段与中心有关的内容, 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这就形成了记叙文的顺叙、倒叙、插叙等几种叙述方式, 成为记叙文体的一个特点。

阅读记叙文, 把握住文章记叙的顺序,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才能获得较好的阅读效果:

1.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

其方法是:仔细读课文, 看看其中有无时间上的先后错落现象, 或者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模式的变动现象。如果有, 那么这些地方就出现了记叙顺序的变动, 可能运用了倒叙或插叙的方式。

2.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文章选择某种记叙方式, 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和写作意图, 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思考:这种叙述方式对文章中心思想的表达有什么好处就是说, 不仅要知其然, 更要知其所以然。这种思考的途径在于联系文中各部分材料之间的关系, 比较其他叙述的方式, 看看文中选取的叙述方式的特点, 并始终与文章主题的表现相联系。

三、要辨析记叙线索

记叙文在组织材料时, 无论运用哪一种记叙方式, 都必须将材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优秀的记叙文都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或以时间的转移、空间的变换、思想感情的发展为记叙线索, 或以具体的问题、物品贯穿全文。阅读时若抓住了统领全篇的线索, 就能对文章的结构条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因此, 把握记叙的线索也是记叙文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的线索, 首先要吃透原文, 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 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 揣测这些材料是凭借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弄清了材料的有机联系, 也就是找到了文章的线索。实际上, 线索就其性质来讲就是联结材料的或明或暗的纽带。其作用就是使材料统一、结构严谨, 便于文章内容的表达, 因此, 线索也就是作者写作思路在文章中的体现。阅读记叙文, 必须揣测作者的思路, 准确地把握文章的线索。

四、要理解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

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 但还常常辅以描写、议论、抒情, 使文章文情并茂, 所记叙的人物血肉丰满, 栩栩如生, 所写事件细致生动, 文章的思想感情更鲜明突出。阅读记叙文, 理解文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 是我们把握全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

1.描写

描写的目的在于给读者以形象鲜明的印象。一篇记叙文如果不加区别地处处都展开描写, 读者的印象反而模糊了, 因此, 描写是有重点的。文章描写的重点, 总是那些最能表现作品思想感情的地方, 起着烘托中心思想的作用。我们在阅读

这些章节时, 不能只着意于作者所运用的词语和技巧, 还必须通过这些描写体会作者的意图和思想感情。

2.议论和抒情

在记叙文中, 议论和抒情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作者对所叙述对象的见解、判断、态度和感情, 一般以议论或抒情的方式表达出来。阅读这种类型的记叙文, 必须把握住两点:一是议论和抒情是从作品的思想内容中提炼出来的, 是对记叙材料意蕴的概括和情感的升华, 是水到渠成之笔而不是空穴来风;二是议论和抒情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倾向, 透露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 阅读时认真领会作者的议论、抒情部分, 是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一条途径。

篇4:浅析记叙文阅读技巧

一、掌握记叙文的考点

掌握记叙文的考点不仅可以有针对性地应对题目, 而且能了解文章的重点,缩小应试的范围。

考点一,了解叙事线索的类型,包括:人物线索、时间线索、感情线索和时间线索等。寻找线索的方法有:根据文章的题目,文章议论的语句,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反复出现的事物等寻找。

考点二,理解关键性词语,把握和感悟关键语句的作用。理解记叙文的关键性词语有助于揭示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文章的中心思想。把握关键性语句对揭示文章主旨、点题、推进文章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考点三,赏析文章的表现手法、方式、技巧等,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性格等特征。文章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等,表达方式一般包括记叙、抒情、描写、议论等。表达技巧一般指善用修辞手法、正确的语言文字及名言等证明自己的观点。

语言类题近年来一直是中考的失分大项, 语言是衡量语文水平的第一要件。写文章一般都离不开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征,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才能把握住人物的整体。

考点四, 结合情境谈体验, 设身处地地思考文章情境环境,结合自己的想法,总结文章的思路和启发。

二、如何加强记叙文答题技巧

1.如何理清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串全文的纲领, 是连接文章内部材料的绳索。抓住了文章的线索,就理清了全文的思路。

2.如何把握文章主旨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及主旨,是为了考查学生通读全文后对整篇文章想要表达的内容如何概括。考生在阅读全文中,要学会用简单、精辟的语句反映全文的主要内容,以便形成对全文的总体印象,把握文章主旨。

3.如何从关键词入手

理解判断关键词语,阐述关键性的意义,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对这些关键词语的分辨主要可以结合词语特定的语境分析词语的真正含义。此外,要注意该词的感情色彩,分析明词、引申词,以及比喻词的含义。另外,要注意把握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等的运用,以及代词的指代内容及对象。

4.如何把握关键性语句

理解、 把握关键性语句的作用和感悟关键性语句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种:描述中的句子主要有直接和暗示时间、地点和环境特点的;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有渲染气氛的;有对文章的中心及主题深化的,等等。其作用主要有:对上下文照应、首尾呼应、总结上文的作用;总领全文,为下文作铺垫,引领下文的作用;承上启下的作用;揭示文章主旨,点明文章中心的作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等。

5.如何赏析作者对文章的表现手法

赏析作者对文章的表现手法, 有助于了解作者对全文的情感思路的表达方式。赏评的角度可以采用从语言文字的角度逐字逐句的方法, 反复默读语句, 找出重点词语与中心语句。也可以分析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写作的目的和意图,设身体验作者思想感情,比较阅读,发现异同。

6.如何赏评文章语言、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赏评的角度可以从语言的表达形式、 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等方面着手进行。写人叙事类的文章都离不开对人物的分析,人物整体上可以分为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和中心人物。正面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都是善良、正直、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等等;反面人物性格特征一般有诡计多端、奸诈狡猾、势利、恶毒、自私自利等;中间人物很少作人物分析,一般中考不列入考试范围。

三、结语

中考记叙文主要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等综合能力,是反映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每一篇文章都有中心思想和主旨,设身处地地思考,逐字逐句地分析考试要点,了解题型对应的答题基本方法,才能轻松把握记叙文的众多知识点。

篇5:初中记叙文阅读技巧

①它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树。之所以说它与众不同。是因为它们不是像其它树木一样生长在肥沃的土地上,而是在贫瘠的山峁上。每每有人看到它们,它们总是像一群长年累月没有人管教的孩子,杂乱无章地生长在一起。它们又瘦又矮,常常不足一米高,但是,它们仿佛从来没有被自己的“长相”负累,在绝壁上的乱石缝间,在其它任何植株都无法生长的地方,欣欣然怒放成一片茁壮的气象!②春天到了,它们在干燥的东风里发出嫩绿的新芽,那样小小的叶片,简直让人担心会不会被一季的风沙吞噬;夏天是风口最嚣张的季节,它们是那样的对自己不负责任,赤条条让自己站立在陡峭的岩壁,因为夏天雨水泛滥,造成山体经常坍塌,所以,它们的根经常大段大段的裸露在外面,像一团团鼓起的青筋。

③它们并不寂寞,因为,它们也像其它植株一样拥有开花的本领,这也许在大多数人的心目当中是不可思议,也是无法实现的,但是,它们竟然奇迹般实现了!那些米粒大小的黄灿灿小花,在绿色的背景上,像是满天异常美丽的星斗。每当这时候,蜜蜂们也会翩然而至,这是最深情的探望,像是久别的情人一般。

④秋天来了,肆虐的狂风拽走了它们的衣衫——叶子,可是,它们并没有伤心,因为,这样一来,恰恰露出了自己的果实。那是怎样的果实啊!尽管只有黄豆大小,却也像红彤彤的灯笼般挂满了枝头!⑤它们大都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山崖,这样的开花结果完全没有取悦他人的意思,圆溜溜的果实,通常在熟透之后,跟随着山口的厉风被摇落,它们一个个像“跳伞运动员”一样悄然滑下山坡,并在土里与杂草一起腐烂。酸枣树就这样在华北的山峁上自生自灭!一季又一季把自己的生命举向陡峭的悬崖,跟随着山口的劲风,飘扬成一面旗帜!绿色的旗帜!还时常有着黄星和红灯的装点,它们是最爱美的旗帜!⑥它们甚至没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只是因为它们的枝叶像红枣树,又有它那样的刺,并且结有红红的、酸酸的果实,所以,人们管它叫“酸枣树”。

⑦在美妙的大自然里,你可以看不到它——因为它们的身高;你可以看到以后立即忘记它——因为它们的长相;而忘记了它你也没有必要遗憾——因为他们 ……

⑧但是,你却不可以看不起它——因为他们拥有一颗火热的开花的心!⑨因了这样一颗开花的心,再贫瘠的土壤也影响不了果实!

(《扬子晚报》2009年3月13日)

1.本文标题为什么不用“酸枣树”,而用“开花的心”?

2.细读第一段,说说“它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树”一句中的“与众不同”表现在哪里?

3.说说第二段中,括号里的“不负责任”的含义。

4.“(这样的)开花结果完全没有取悦他人”,句中括号里的字在文中的具体意思?。

5.告诉了人们怎么样的品质?

6.文中划线句运用了那种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说说划线句的语言特色和表达的感情?)

7.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介绍一下本文的的写作手法。

8.依据上下文给第⑦段的横线上填一个恰当的句子。

《每棵草都有开花的心》

小时候,常在荒沟野坡上跑,在草地上打滚儿。一地茅草。有时恶作剧,拿火烧它,一坡的烟火。春天,就在一地黒乎乎的烟灰间,芧草探也了葱管样的叶片小心地把它拔出来,剥开,中间那根淡绿色的软针就是芧了。乡下的孩子,想念都吃过芧针从沟坡上起过的孩子,哪一个手里不是一大把的芧针?嚼腻了,随手就扔了。

谁能知道,扔的原来是一朵花蕾,一朵藏在叶子中间待放的花。芧针,其实就是芧草的花穗。躲过孩子样手指的芧针,稍后纷纷穿透叶片开出一支细长工的猫尾巴一样的花来,是芦花的迷你版,没有瓣瓣朵朵的形态,没有缤纷的颜色,花期却很长,一直开到花穗的絮都飞尽。一坡的青芧,举着白花花的穗花,让人在春天里望到了秋的影子。

再恶劣的环境也不能阻挡一棵草开花。小时候,老家多芧屋,人家的屋顶上,稍稍塌陷能承接一点雨水的地方,必有一丛草,只要得到一点湿润和尘土,就萌发了。它的生命源于早春,到暮春,太阳稍一发力,它缺水缺土、没根没系的生存窘境立即显现。在所有绿色向人们的视野大举进攻、攻陷大地每一个角落的时候,它耗尽汁液,消然枯萎。然而就在谢幕前,它也不忘开一次花,那黄色的小小的花朵,迅速地开放,迅速地凋谢,迅速地结籽。匆匆又匆匆。它把梦留给了下一个春天。

而你以为根本不会开花的一棵草,它不过是没有开在你的眼前。从未看过蒲子开共。这个夏天,带一个朋友去我老家消暑。晚上,就在屋后,一人抱一个柳树根,数星星,说闲话,不觉夜半。朋友忽然惊异地说:看,花。真的,一转头水塘边密密匝匝的蒲子丝里,数朵白花闪烁。月光正好,一朵朵蒲花如灯如纱,仿佛在【

】。

每棵草都不一颗开花的心,不论这棵草野到怎样逃出人的视线,也不论这棵划有多么卑微。

1、在短文【

】处填上表现笑的词语。()()()()写四个

2、短文中写道的“草”分别是()、()、()。他们虽然卑微,虽然远离人们的视线,但是都有一棵开花的心。他会这样想着:()

3、读了短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简要的写出来。

4、文中A处和B处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晴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说说喜欢它的理由.5、“它把梦留给了下一个春天”中的“梦”具体指什么?

6、文章的标题是“每棵草都有开花的心”,我们从中体悟到每一个人都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芧 zhù 基本字义

三棱草,茎直立,三棱形。芧 xù 基本字义

栎树;亦指栎实:“狙公赋~。”

开 花 的 心-----李丹崖

答案: 1.因为这样更贴切文章内容。

“开花的心”就是酸枣树所象征的热爱生活、追求美好,昂扬奋进的精神,是作者的点睛之笔,形象地点明了文章主旨;它新颖,富有蕴味(富有意味),吸引读者,而“酸枣树”为题太直白,故以“开花的心”为题好于“酸枣树”。2.表现在生长环境、长相、生长情况。

贫瘠的土峁; 又瘦又矮(长相); 欣欣然怒放(茁壮的气象)。

3.不在乎自己是否能够被人们记住,不在乎自己的逝去是不是称得上壮烈,甚至不在乎自己是不是是否生长在危险之地。

4.它们不在乎自己的生长环境,不在乎自己的一切。

它们在干燥的的东风里长出新芽,夏天开米粒大的小花,秋天叶子被风吹走,露出黄豆大小的果实。5.(1)坚毅,在艰难的环境中依然生存。

(2)不求名利,“它们大都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山崖,这样的开花结果完全没有取悦 他人的意思”。

(3)热爱生命,对生命的热忱,“因了这样一颗开花的心,再贫瘠的土壤也影响不了果实。”再艰苦的环境都隐瞒不了对生命美好追求的热忱。

6.贴切新颖的比喻渗透了作者感情,如将酸枣树比作“绿色的旗帜”,是“最爱美的旗帜”,作者的赞美与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7.写酸枣树在人迹罕至的山崖自生自灭却又高扬生命之美的大旗,作者是在托酸枣之“物”而言歌颂生命之“志”。

8.实在太平凡了

每棵草都有开花的心

答案: 1.欢笑 微笑 乐不可吱 喜悦

2.芧草 柳树根 蒲子丝

他会想着:这就是生命,顽强不屈的成长 3.热爱生命,有自强不息的精神,不屈的顽强意志

4、B 这里把月光照耀下的蒲公英比作灯和纱,诗情画意般朦胧,所以我喜欢

5、具体指它要开花的心。

6、热爱生命,有自强不息的精神,不屈的顽强意志。

《开花的心》卫宣利

①春天,刚下过雨,母亲从外面回来,带回来一株细细的幼苗,小心翼翼地栽进门前的菜地里。问是什么,母亲说,不知道,路上捡的。

②这株幼苗,就这样在小菜园里安家了。它的叶子和茎都是暗红色,很像红苋(xiàn)菜,我很怀疑那只是株被人从地里拔出来的野草,却被母亲像宝贝一样宠着。母亲喜欢花草,房前屋后,种满了她从田间地头或者邻居家里移植过来的花草。花很普通,不过仙人掌、凤仙花、向日葵之类的,多数甚至叫不出名字来。母亲却很爱惜,浇水、施肥、松土,一点儿不懈怠。从春末到晚秋,花儿姹紫嫣红,一串串地,将整个园子衬得烂漫多姿。

③因为有母亲的精心照料,小苗开始飞快地长高,变壮。(桃花开罢,牡丹谢了,淡紫的桐花在枝头吹起了小喇叭,它只自顾自地往上长着;槐花落地,向日葵追着太阳张开笑脸,邻居的小姑娘开始向母亲讨凤仙花包指甲,它依然在喧闹的花香蝶舞中沉静安然,像个绅士,从容成长。)淘气的小侄,每天都要跑去和它比个头,到膝盖了,到腰间了,到胸前了,终于有一天,小侄哭丧着脸跑去跟母亲告状:“奶奶,我怎么长这么慢啊,它都比我高了!”母亲笑了。

④我几乎断定,它不过是株不会开花的草,几次都要拔掉它,却被母亲拦住。母亲说,不是所有的植物都一定要开花,难道你没发现,其实它的叶子也很好看啊。

⑤有一天,我早晨起床锻炼,经过菜园的时候,眼前突然一亮,有鲜亮的红色,一闪一闪地晃我的眼,走近,原来竟是那株草。啊,它终于开花了!待仔细看去,却不是花,只是它顶部的叶子全都变成了鲜艳的红色,十几片小小的叶子簇拥在一起,仿佛盛开的花瓣。远远望去,倒真像是一朵娇艳欲滴的花呢!

⑥我在心中止不住地惊叹:原来,原来花还可以这样开啊!慌忙叫母亲来看,母亲用手欣喜地轻抚那些娇柔的叶子,笑着说:“这草,它有一颗开花的心呢!”

⑦此后,它新长出的叶子,全都是灿烂的红色,如同经霜的枫叶,在顶部骄傲地挺立着,倒让园子里其他的花都失色了。每一个从门前经过的人,都会停下来,惊讶于它开花的方式。

⑧是啊,如果一株草有了开花的心,它的叶子也会变成绚烂的花啊!它终于用这样一种极致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美丽。

【阅读提示】有一颗开花的心,即使注定是不能开花的草,即使是被命运抛弃的草,也能把叶子开成别样的花,这也

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成长,是一次华美的旅行,而背景有时却是黑暗的天空,暂时看不到天明。但无论如何,成长者面对自己的境遇,若能像那株无名草一样,“依然在喧闹的花香蝶舞中沉静安然”,“从容成长”,就挡不住有心人。【阅读训练】

1.通读全文,结合母亲的话“这草,它有一颗开花的心呢”,说说题目“开花的心”有怎样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⑥段“原来,原来花还可以这样开啊”中的“这样”指代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这草之所以能开花,是母亲“精心照料”的结果,你的看法呢?

4.这句(打括号的句子)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它的作用是

5.那株草并没有开花,远远望去,倒真像是一朵娇艳欲滴的花呢。这是为什么?

6.这篇文章给我们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有目标、不自弃、要用心专

一、要坚持不放弃等。

2.“这样”指代的是“它顶部的叶子全都变成了鲜艳的红色,十几片小小的叶子簇拥在一起,仿佛盛开的花瓣。远远望上,倒真像是一朵娇艳欲滴的花呢!”

3.示例:固然有母亲的精心照料,但是假如小草放弃了自己、不去用心专一地生长,它一定不会开出“娇艳欲滴的花”。所以,只有通过自我不懈地奋斗,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4.形容有好就有坏,坏不一定坏。

篇6:初一记叙文阅读技巧

1.注意文章标题,他可能涉及到中心或线索,标题类型的题要达到含义和作用两方面。

2.赏析句子,注意修辞及写法,要有关键词,如:比喻拟人用“生动形象”,对比用“突出”;还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尤其是描写性的,根据不同的文章,可以答写出人物怎样的形象、突出了什么中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等;还可以根据描写方法,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环境等方面答。

3.概括文章内容的题模式:X人在X环境下做了X事,结果如何。

(记住答题一定要全面,写多了有些啰嗦也许不会扣分,但没答道点上,就没分)

4.、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5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8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

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对以上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回答。9 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补充:

1: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

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2:记叙的详略: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3: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强调的作用。4:记叙的线索: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

5: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如:“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白杨》首段便交代了地点:使人初步感受到大戈壁的荒凉与贫瘠,为下文爸爸的沉思做了铺垫。

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如“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悲哀的气氛,衬托出人们悼念周总理的极其沉痛的心情。

三、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例如《心愿》一文,在点明“我”在一个假日去巴黎的一座街道公园看书之后,交代了“我”周围的环境以及“我”由花丛联想到北京一事,表达了作者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例如《一夜的工作》一文写周总理工作的环境:“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可以看出,总理生活多么简朴。

五、推动情节的发展。如《边城》中写道:“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翠翠渴望爱情而还没有着落,有孤单失落之感。这时祖父在渡船上忙个不息,顾不上她,杜鹃叫个不息,泥土、草木、各种甲虫类气味,”。这里的环境描写成为人物心里活动的契机并映衬着人物的心情,还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六、深化作品主题

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为了刻画人力车夫祥子的辛苦,揭示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作者极力刻画了日烈雨暴的情景。当日烈到人不能忍受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拉车挣钱;当雨暴到人不能行走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在雨中挣命。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展现了祥子吃苦耐劳、勤劳的本性,从而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疾苦和悲惨的主题。

上一篇:寝室没扫地检讨书下一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生字注音及词语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