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叙事技巧

2024-05-23

记叙文叙事技巧(精选8篇)

篇1:记叙文叙事技巧

叙事技巧

一、交代要素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第一要素是时间,可直接交代年月日,也可通过自然景物特征间接交代。第二要素是地点,要写环境和发生事情的地点。第三要素是人物,不写人物是糊涂,第四要素是起因,为何发生找起因;

第五要素是经过,来龙去脉写清楚; 第六要素是结果,交代结局别含糊

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要把事情的经过、因果写明白。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

然而,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不可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如“鸡喔喔叫了起来”,就是指天将亮了;“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指的是傍晚,等等。

二、人称运用

1.第一人称,用“我”或“我们”表示。运用第一人称,作者要以事件中的人物身份出现,并以当事者的口吻来叙述。运用第一人称叙事,可以充分展现人物内心活动,面对面地向读者讲述亲身经历,显得自然亲切,达到真实感人的目的。2.第二人称,用“你”或“你们”。写作中很少用到,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但偶尔也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因为这种对话方式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感情。3.第三人称,用“他(她)”或“他们(她们)”表示,指事或物,可用“它”或“它们”表明。用第三人称长处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写作较自由、灵活,作者可置身事外,以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地向读者叙述他人的经历和事件整个过程。

三、人称变换

记事过程中,为了提高表达效果,增强感染力,便于叙述和抒情,可以采用多种人称交替使用的办法。如《有你真好》,开头你用“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来交代事件,结尾为了抒情,你转回第一人称,写道:啊!朋友,有你真好!四、一文一事

1、审题

2、选好题材,确定要写一件什么样的事来表现主题。

3、认真组材。五、一文几事

按时间顺序叙事。如《无声的爱》

按空间位置的变换叙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花还会再开吗》 在结构上可按“总----分-----总”的方式。

六、顺叙

按照事件本身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

七、倒叙

就是把事情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再按时间的先后秩序叙述时间发生发展的过程。采取倒叙方法,先把结果说出来,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有助于突出文章中心。

八、插叙

在顺叙的过程中插入一段话,交代一些必要的情况,再接着前面写下去,就叫插叙。它的好处是能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如《羚羊木雕》中插入“我”和万芳的友情片段。

九、彩桥过渡

巧妙设置过渡句或过渡段,起到承上启下,穿针引线的作用。

1、要能起到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的效果。

2、要能含而不露地蓄势,增强表达效果。

3、过渡要自然。

4、过渡应揭示主题。或点中题旨,或是点明了上下段的中心意思。

十、有详有略

十一、有总有分

叙事类文章中,总是用一句话概括出基本内容,其余部分则紧紧围绕这一句话多层次多角度来叙事。总写概括,分写使文章生动具体。形式有三种:

1、总分

2、分总

3、总分总

十二、巧设伏笔

前面稍微提到某个细节,却不直接交代是怎么回事,到后面的段落或结尾再交代。

十三、制造悬念 十四、一波三折

整件事的正常发展中不断出现插曲,发生变故,变得曲折。好处: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引人入胜,感染读者。如《三顾茅庐》《三打白骨精》《三打祝家庄》

十五、借景抒情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情感。注意写景和抒情要紧密结合,做到: 要用优美的语言写好景物,这时抒情的基础。写景要动心动情,不动情就不会感人。

十六、夹叙夹议

在讲述事情的时候边以精炼的语言穿插议论来点明题旨揭示中心的方法叫夹叙夹议。就是一边讲述这件事情一边加入你的意见,你的看法 叙事为主,议论要适当。议论要适时、适量。

在哪里插入议论的句子才合适要考量一下,只需用点睛之笔,字少意深,点到为止。

十七、托物言志,象征喻理。

将事物形象化和人格化,要从物的特点联想到人的品格,寄托作者的情感。或选准物,寓以深刻的思想,表明作者的心志。如“行道树”象征了“默默奉献的人”。

十八、含而不露

文章的情节太直露会显得没有水平、一般主张含蓄,造成情节交错变化、曲折含蓄。所以在叙事时应该有收有放,有时引而不发,有时又滔滔不绝,这样才能出现抑扬顿挫,不使读者乏味,感到单调。

十九、先抑后扬

“抑”就是压下去,含有批评之意。“扬”就是扬起,即赞扬。要写好情感变化过程。

注意“抑”要恰如其分,掌握好分寸。批评的分量要少,表扬笔墨要多,这样才能衬托出优点。

篇2:记叙文叙事技巧

记叙文是以叙述人物的经历或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为主的一种文体,是写作训练中最普遍、最基本的一种文体。记叙文要求学生根据所给情景,组织语言材料,编写成文。一般说来记叙文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结果六要素,写作时要表达清楚。记人时,要注意介绍人物的身世、经历和事迹等;叙事时要描写事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及前因后果等。

【写作指导】

叙事类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突出事件发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在写这类记叙文时要做到: ①要认真审题。弄清题干的每一个字,明确要求我们写什么。

②要精心选材。无论是司空见惯的平常事,还是别具特色的偶然事件,都必须具有典意义。③重组材料,确定要点。要分清主次。主要材料要详写,对次要材料要学会概括。

④要学会推波助澜,“文似看山不喜平”,切忌平铺直叙。

⑤要有真情实感。有叙事过程中,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到字里行间,在适当之处或议论、或抒情,使主题得到升华。

⑥要有新颖别致的开头和结尾,注意段落的过渡和呼应,特别是要写好每一段的首句。

⑦人称统一、线索明确。记叙文可用“你、我、他”三种人称,但如果题目要求你使用某种人称,则必须遵循要求;叙事类记叙文一般按照事件发展的前后顺序进行叙述。

⑧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一般的表达方式指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记叙文当然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却并不排除使用其他手段,只是,对它们的使用要特别慎重,可用可不用时,坚决不用;必须用到时,也尽量简省笔墨。千万不能下笔滔滔,掩盖或扭曲记叙文的文体特征。

【常见问题】

1.要点不全。要点是否齐全通常决定文章的档次。书面表达要上档次,要点齐全是关键。要点提示类书面表达一般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看图作文则常会由于学生观察不细心等原因遗漏要点。

2.线索不清。有些短文条理混乱,主要原因是没有确定好写作线索。叙事类文章一般按时间顺序来写。

3.时态不明。叙事时时态混乱是学生常犯的错误之一。叙事类记叙文所记的一般是过去发生的事,原则上用过去时,有时也用现在时。

4.主次不分。有些同学写作时平均用力,面面俱到,写出来的东西主题不突出,显得呆板乏味。

【重点攻克】

一、在记叙的过程中,怎样妥当地安排详写和略写呢?

1、事情的发生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要详写。事情的发生阶段,往往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事情的结果部分,往往是写出事情的结局或点明事情的中心。它们在整个事情中,或者说在整篇文章中,仅仅是枝节部分,所以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是整个事情,或者整篇文章中的主体部分,它往往具体体现中心思想,因而要详写。

2、有点有面地叙事,“面”要略写,“点”要详写。有点有面地叙事,“面”上的内容往往是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烘托的作用。“点”上的内容往往是文章的重点。直接体现中心思想的,所以要详写。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文章中,重点突出详写的部分时,不能忽视略写的部分。略写虽是寥寥几笔,但运用得好,可以对文章重点的突出、主题的表现,起到“绿叶映衬红花”的作用。

二、如何过渡衔接

一篇文章,好比一架运转正常的机器,文章中的一个个段落就好比机器中那些大大小小的零件,这些零件不仅相互照应,而且那些大零件需要小零件把它们连接起来。文章里的段落也需要相互照应,也需要一些“小零件”,即过渡段和过渡句把它们自然、紧密地连接起来。不然,文章就会显得

支离破碎。所以,写文章时,一定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和照应。

一般说,记叙文在下面几种情况需要过渡:

1、由这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需要过渡。

2、记叙的时间发生变化时需要过渡。

3、由倒叙转入顺叙时需要过渡。

4、运用插叙时的起止处需要过渡。

三、如何设置波澜跌宕的情节

“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展开的过程讲求波澜起伏、摇曳生姿,我们除了注意记叙顺序的安排外,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虚实法如李乐薇的《我们空中楼阁》,实写小屋的风景,虚写寄托于小屋的生活志趣。

(2)抑扬法如唐弢的《琐忆》,开头说鲁迅“多疑”、“世故”、“脾气大”、“不容易接近”,这是“抑”,它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思索。接下来讲述几个故事,通过故事表现鲁讯先生对青年平易近人、亲切热情的特点,以及他对那些攀附阔佬的奴才、伪装的道学者、满嘴昏话的骗子、烧杀抢掠的屠伯的“脾气”和“骂”,这些都是“扬”,先抑后扬,很好地表现了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

(3)离合法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主要是怀念藤野先生,开头却用很大篇幅描述上野的樱花、“清国留学生”、中国留学生会馆、仙台几个职员的操心、居室的变换等等。这些似乎“离题”的文字,却显示了藤野先生与“我”交往的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突出了师生之间关系的深刻意义。在记叙了藤野先生对“我”在学习上的种种帮助之后,文章又插进日本学生轻视、嘲弄的一场**,“我”看电影后的变化。这又一次的“离题”,实际上将“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推向高潮,使文章的主题表现因为这些材料更高层次上的“合”更显深沉和厚重。

【他山之石】考场佳作展示

2003年全国卷考的是话题作文,面对“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思辩色彩很强的话题,好多考生写出了记叙体裁的佳作,兹录三篇于后:

例文一:

明天一定记着开窗

河南考生

远远的我望见一个笨粗的身影倚在墙上,脚点在叠成的砖块上,费力地用一竹竿挑着一扇关闭的窗。我知道,又是她在为我开窗,我的眼睛湿润了,心想:明天一定记着开窗。

她是我的房东大娘,我因为在学校里老睡不好觉,才搬到她这里。刚来时,她给我的印象很不好,笨粗的身子,木讷的表情,还有„„总之,不好。

记得刚来的那天中午,天气很热,我跑到水龙头旁大洗了一通,又猛灌起凉水,正感到“淋漓尽致”的时候,她晃着身子,摇着扇子来到我面前:“孩子,不能这样,会病的。”“关你什么事儿?水费我一个子儿都不会少的。”我瞟了她一眼又继续我的“冷水计划”——大洗,猛灌。她只是木在那里一动不动,我当时只是觉得好笑:老人也贪财啊,为了点水费,唉!

可是那天晚上,我的坏运气来了。上吐下泻,一个晚上上了十几趟厕所,当我正“奄奄一息”躺在床上的时候,她推门进来了。我没有好气地说:“以后进门记着敲一下。”她又木在那里了,左手搓着衣襟,右手在口袋里摸了一会儿,伸了出来:“药,药,治拉肚子的药。”她把药放在桌子止,默默地走了。这时我想起了我的母亲,她也曾经在我进行“冷水计划”的时候阻止我,而我却认为母亲是为我好,现在房东大娘也是如此,而我却误解她,伤害她,感情的亲疏对认识一个人、认识一件事的根本原来如此重要。

从吃了那包药以后,我对房东大娘的印象开始好转,但仍然对她提防着,因为“防人之心不可无”嘛,毕竟她不是我妈,可是„„

那天我课间回来取东西时,发现她正站在砖头上,拿着竹竿挑我的窗户,难道„„我喝了一声:“你干什么!”她吓得掉了竹竿,从砖头上跌了下来:“我只是想为你开窗,因为电视上说‘非典’时期,要经常开窗,可你„„”我惊了,感到惭愧,我扶她起来:“对不起。”她布满皱纹的脸露出了笑容。起来后,她坚持要先给我开窗。窗子开了,不仅是房上的,还有我心灵上的。

她现在还在为我开窗,我的泪淌在脸上,滴在心里:明天一定记着开窗。

【点评】本文是一篇优秀的记叙文。作者审题准确,通过记叙“我”和“房东大娘”的一段经历来表现话题的内涵。本文突出的特点是情节曲折,由“印象很不好”到“觉得好笑”再到“误解她,伤害她”直至真相大白,作者一步一步展示房东大娘的精神世界,欲扬先抑,波澜迭出,很是吸引读者。

其次是精当的描写,作者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方法,使得主人公的形象栩栩如生。再次是画龙点睛的议论,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

例文二:

路是月的痕

湖北考生

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在月光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路的那头,连着那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父亲啊,你是否依然执着地坐在岸边,哀怨地吹着笛子,等着儿子的归来?

父亲爱好吹笛。小的时候,父亲的笛声载满了我童年的乐趣,像那条丝带一样的小河,牵引着我的童心在父亲爱的港湾里一晃一悠。父亲很疼我这个唯一的儿子,老喜欢用粗糙的双手捏我的脸蛋,不顾我疼得哭起来,还兀自傻呵呵地笑。每天的日暮,父亲带我到河边的草地上放牛。父亲常常放开牛绳让牛自己吃草,自己便从背后的草篓里摸出笛子,鼓起腮,吹出世间最美妙的音乐。我就靠在父亲腿上,看着天边的夕阳将父亲的头发染上点点金色。我爱父亲,父亲的笛声最美。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讨厌起父亲,讨厌他满嘴烟味,讨厌他的黄牙,讨厌他背个草篓到学校找我,还从窗外傻傻地盯着我看,我还讨厌他没有本事,只知侍弄几亩薄地,连我的学费也没能赚回。我和父亲逐渐隔膜了。在被我吼了几次后,父亲不再打着赤脚去学校看我,不再唠叨着让我好好学习。他保持沉默,而打破沉默的唯一方式就是吹笛,如怨如慕,而在我看来,这又成了不务正业的标志。

我到外地上学去了。离去前一天晚上,我走上那条熟悉的小路,感觉到一丝眷恋与不舍。路像是月光在地上划过的痕,也划过我的心,几年时间里,我未回过一次家。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我走后,父亲整日像掉了魂似的,茶饭不思,只知去河边吹笛子。最终,我应母亲的请求回到了家。回家里已是夜晚,月刚升起,当我怀着无尽的思绪在小路上行走时,遇到了等我的父亲。我忽地一下子哭出来,紧紧抱住了父亲。我请求父亲给我吹笛,父亲答应了。哽咽的笛声又在耳畔响起,响在洒满月光的小路,勾起我的回忆。我感觉到父亲眷眷的爱子之心,感到愧对父亲的笛声,父亲爱我,爱着自己的儿子。他为我吹了十八年的笛子,而我此刻才发现它和我的心竟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

路很美,很美,是月划过的痕。月是路的魂,父亲的笛声是我的心魂!

【点评】本文是一篇非常出色的记叙文,以我对父亲的感情变化为主线,展示了我读懂父爱的过程:小时候,我爱父亲,父亲的笛声很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讨厌父亲,父亲的笛声如怨如慕;到外地求学几年后,我才真正地读懂父爱。笛声,是“我”选定的作为父爱的一种载体。笛声的变化(从最美到如怨如慕到哽咽)载着我对父爱的认识过程,紧扣作文要求。本文语言优美,佳句迭出;构思精巧,仅取三个片断和“几点”笛声,就把凝重的父爱和我感受父爱的心理历程,表达得淋漓尽致,情真意切,是一篇难得的考场佳作。

例文三:

喝茶

河南考生

老李是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的副所长。他有两大爱好:一是品茶,二是逗宝贝孙女玩。

说起品茶,老李是行家,怎么辨茶、闻茶、敬茶怎么区别各种不同种类的茶,什么信阳毛尖啦,清香茉莉啦,牡丹绣球啦,他能跟你说得一套一套的。

说起孙女,老李有两个,大的叫大兰,小的叫小兰。虽然两个女孩一样乖巧可爱,衣着打扮完全相同,但老李私下里更喜欢小兰。不仅仅因为大兰不是他的亲生孙女,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小兰嘴更甜,手脚更勤快。每天老李回家,小兰总是为爷爷捧上一杯浓香可口的茶,而大兰不是正在看书就是躲在房里。“到底是亲生的孩子疼爹妈呀!”李老想。

一天下午,老李紧皱眉头一边思索着工作中的难题,一边往家里走去。刚一进门,就见小兰捧着冒着热气的茶迎上来,脆生生的喊:“爷爷,您喝茶!”然后一边把茶杯捧到爷爷手中,一边把他扶到沙发上。老李打心眼里高兴,工作中的烦恼一下子烟消云散了。他一边抚摸着小兰的头,一边问:“大兰呢?”“她呀,看书呢。”小兰不以为然地朝里屋呶呶嘴。

老李不再说什么,细细地品起茶来。

第二天上午,老李突然回到家中取资料,一进门就见小兰正看电视,见爷爷回来了,小兰习惯性地端起茶几上的杯子,甜甜地喊着:“爷爷,您喝„„”这才发现杯子里什么也没有。她忙倒上茶叶去拎茶壶,只见她晃晃悠悠的举起硕大的茶壶,那壶嘴就像个左顾右盼的蛇头,突然“呼”地一下叶出一股热水,直扑杯底,杯里少得可怜的几片茶叶全被扑出来了。小兰忙放下茶壶,捡茶叶,捡好茶叶却又打翻了壶盖。老李诧异地看着这一切。大兰一声不吭地从里屋走出来了,她默默地洗好杯子,熟练地倒入茶叶,又仔细地倒好了水,然后轻轻吹了吹,把杯子递给小兰,看了爷爷一眼,又默默地转身进屋了。小兰高举着杯子,欢天喜地地喊着“爷爷,爷爷,您喝茶!”

李老一下子明白了。原来每天为自己泡茶的,不是自己视为掌上明珠的亲孙女小兰,而是一直被自己冷淡的大兰。而自己却„„老李木然地接过杯子,却再也品不出先前的味来。他突然找到了那个这几天一直困扰着自己的社会学难题的答案:“感情亲疏不能代替对事物的正确认知”,释然地便放下茶杯,匆匆向所里赶去。

【点评】“大题小做”又能“以小显大”是这篇作文的特色。考生面对“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这个充满哲理的话题,成功地将其“转化”为“喝茶”一件小事;又能以老李“喝茶”为线索,通过老李对两个孙女认识转变的切身感触,艺术地表达了主题:感情亲疏不能代替对事物的正确认知。

【演练平台】

1.请以某种具体的东西为线索,精选事件,写一篇叙事性作文。

要求:(1)题目自拟。

(2)字数不少于800。

2.每个人,都生活在别人的故事中,成长在自己的故事里,同时也在历史的故事中不断地接受营养,这些故事或许在你的心底留下了浓重的痕迹,使你难以忘怀。请记叙一个这样的故事。

要求:(1)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2)题目自拟。

篇3:记叙文叙事技巧

关键词:无情节,作者型叙述声音,视角转换

现代英国文坛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先驱, 她与乔伊斯、沃尔芙、劳伦斯同时代, 以独特的写作风格蜚声文坛。《布里尔小姐》是一个不足四千字的短篇, 却浓缩了主人公布里尔的人生感悟。本文拟从女作家在这篇小说中运用的叙述技巧进行分析, 探讨该作品的现代主义特色。

1“无情节”结构的运用

作为现代小说的先驱者, 曼斯菲尔德创作的小说独具匠心。在她看来, 传统情节所体现的那种关系“会传达一种完成的、绝对的、完全理解的、误导人的意义。”因此, 她开创了一种完全崭新的叙述手法——“无情节”结构, 即情节被截短, 没有说明, 也没有结局, 情节的完整和连贯被淡化。

例如, 《布里尔小姐》的开头, 没有正式的介绍主人公布里尔的年龄职业生活状况, 甚至没有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一切只从一个场景开始。

尽管阳光明媚——蓝天涂上了金色, 巨大的光点犹如泼洒在公共花园里的白葡萄酒——布里尔小姐很高兴自己还是决定戴上了狐皮围巾。空气中一丝风也没有, 但当你张开嘴时, 却有那么一丝丝凉意。那感觉犹如你要吸一小口冰水时从杯子里冒出的凉气那样。不时有一片落叶从无人知晓的地方飘来, 从天空飘来。

这种“中间开头”, 避免了直接切入主人公的现实生活, 而是把读者带入她的内心世界, 作者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思考余地。原文中“花园” (Jardinspubliques) 是一个法语词, 读者不难猜测出布里尔小姐可能是身处法国, 异国他乡, “一丝丝凉意”和从天空飘来的落叶, 也暗示了故事发生在秋末冬始。而“不时有一片落叶从无人知晓的地方飘来”隐约透露出伤感, 为下文埋下了伏笔。布里尔小姐的内心活动是小说情节展开所围绕的中心内容。从小说开头到结尾的前一个段落, 布里尔小姐一直静坐在长凳上, 虽然没有任何动作, 但是, 她的意识却不断跳跃, 随着周围的情景、人们的谈话, 心猿意马, 浮想联翩, 脑海里演绎着不同的人生故事。这种情节构思的随意性很大, 使叙述的时间、空间的跳跃性和随意性也随之增大。曼斯菲尔德不再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的开端、高潮与结尾, 而是把过去和现在的内容穿插在了一起。这与传统小说顺时的、线性的叙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更突显了曼斯菲尔德写作技巧的现代性。

2 作者型的叙述声音

苏珊·S·兰瑟在其女性主义叙事理论的代表作《虚构的权威》中指出, 作者型的叙述声音取代了传统的“第三人称叙述”的提法。在这种叙事模式中, 叙述者不是虚构世界的参与者, 他与虚构人物分属两个不同的本体存在层面。在《布里尔小姐》中, 曼斯菲尔德采用的正是这种作者型叙述声音。由于作者型叙述者存在于叙述时间以外, 在叙述过程中, 他们能进能退, 可近可远, 叙述手法灵活多变, 作者根据自己的意图将读者引入故事中。

在《布里尔小姐》中, 曼斯菲尔德采用限制叙述方式, 而非“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 有限地融入主人公的内心, 只用主人公的思维方式和语气来叙述, 并通过她的视角来体察世界。作者时而采用人物的直接引语, 时而又运用自由的间接引语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叙述。通过作者型叙述声音, 读者时而进入布里尔小姐的内心世界, 以她作为内视点进行观察, 时而又与她拉开距离, 客观地看待周围一切。

当描绘布里尔小姐对乐曲的感受时, 曼斯菲尔德带领读者完全走进了布里尔的内心世界。她从公园乐队的演奏中感受到“娱乐季节”已经开始;长笛“柔和而清澈”的音乐使她想象出“是一串晶莹透亮的水珠”, 令她心驰神往;她还从乐队一遍一遍的鼓声中, 听出了“狠心的人!狠心的人!”的哀怨。这些感受都是从布里尔小姐的视点出发, 凝附了她的内心情感。她欣然想象着自己是这人间大舞台上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时, 两个青年男女当面的讥笑将她残忍地拖回了无情的现实。

“不, 现在不行, ”少女说。“不在这儿, 我不能。”

“但是为什么?因为那头那个老蠢货吗?”小伙子问:“她干嘛要上这儿来?谁要她来了?她干嘛不把那呆傻的老丑嘴脸留在家里?”

“滑稽的是她那条毛——毛皮围领, ”少女咯咯笑着。“它活象像一条油炸牙鳕鱼!”

布里尔小姐所有美好的想象、陶醉在这一刻停止了, 她刹那间明白在旁人的心目中, 她只是个可怜的、多余的人, 是个令人讨厌的老东西。文章此处对青年男女的对话使用了直接引语, 使读者看不到作者 (叙述者) 对人物的评论, 从而更直接地倾听人物对话, 把人物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拉到最近处, 使读者获得身临其境之感, 也使整篇小说更富艺术感染力。

3 灵活的视角转换

韦恩·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一书中提到, 小说中视角的各个层次都受作者的支配, 为其观点服务, 这一观点又是通过对同情的控制表现出来的。而叙事的技巧控制着读者对人物的同情。

虽然《布里尔小姐》自始至终是用第三人称叙述, 但叙述的视角在不断地变化, 故事开头是用叙述者自己的视角, 随后视角转换成人物的视角, 在叙述某一件事的同时叙述者不断地变化叙述视角。作者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第三人称叙述和第一人称内心独白的交替, 控制着读者与人物的距离, 实现外部描写和内部心理描写的相互交融, 达到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小说时而叙述外界情景, 时而袒露内心独白, 客观的描写与主观的外露相互交替。如:

布里尔小姐抬起手, 轻轻地按了按她的毛皮围领。可爱的小东西!又摸到它真是惬意……[2]

她斜瞥了一下那对老夫妇, 也许他们过会儿就会走的[2]。

很显然, 第一句中的前一句是第三人称叙述, 后一句又转为主人公的内心独白。第二句中的前半句是第三人称叙述, 后半句是布里尔小姐的内心独白。反复的内心独白, 意味着叙述者进入了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引领读者通过女主人公的思绪进行思考, 拉近了读者与主人公的距离, 搭建起读者和主人公的亲密关系与心灵沟通的桥梁, 使读者与主人公间结下了同情的纽带。

曼斯菲尔德在《布里尔小姐》的创作中大胆创新, 抛开了传统的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 采用作者型叙述声音;淡化了情节, 着重描写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在第三人称叙述与第一人称内心独白间灵活交替, 视角不断转换, 这些现代性的叙述技巧使作品富于变化, 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为后人展示了更加广阔的视野。

参考文献

[1]陈良延, 郑启吟, 等.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选[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3.

[2]黄必康[译].兰瑟, S·苏珊[著].虚构的权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17-18.

篇4:叙事心理与记叙文的表达

如何提高学生记叙文的表达能力,历来的做法大多在语言方面下工夫,而忽视了对学生写作过程中作为“叙述者”的心理因素的观照,这种心理因素我们称之为“叙事心理”。所谓“叙事心理”是指“叙述者”在记叙文写作过程中,叙事、描写、抒情时所持的情感态度。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解释,就是—个故事的叙述者大多是事件的体验者、回忆者或感受者,“叙事心理”就是“他”回忆或讲述故事背后的心理动机(或动力)。

不同题材的记叙文往往有不同的基本的“叙事心理”。比如,回忆性的记叙文,往往带有或无奈或伤感的追怀的心理基调;校园生活题材的记叙文,则带有青春特质的富有激情而又略显忧伤的心理印记。此外,记叙文的文体特点就是通过叙事的方式来表情达理,因此,在叙事的过程中处处离不开叙述人的情感态度。以两个学生的作文标题为例,“暑假记事”和“2010,我的夏天”,两个文题指向同样的写作内容,但给人的感觉却很不一样,显然,后者更能触发读者的情感参与,这就是“叙事心理”在起作用。可用一个简单的流程图来显示“叙事心理”的动态的体现过程:

从上图可以看出:记叙文写作的最终目标,是让读者获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与理。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经过前两个过程,本文就从记叙文写作过程中“叙事心理”的发生与传达的角度来谈谈如何提高记叙文的表达效果。

一、唤醒“叙事心理”的传达意识

从高中阶段作文教学的现状来看,选择写记叙文的学生,有一小部分确有叙事的特长,但相当多的学生选择写记叙文,只是为了规避更难的议论文的无奈之举。在这样的写作情境下,是写不出有质量的记叙文的。所以,对于这部分学生,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唤醒他们“叙事心理”的传达意识,是提高记叙文写作能力的前提条件。如下例:

一大早去学校,他边骑车边说:“今天星期四,数学有份测试卷要做。”“唉,命好苦呀!”还没来得及继续抱怨,已经到了校门口了。上午的时光一会儿就过去了。本以为今天不会有什么测试的,可是,下午第一节课就开始测试了。试卷一发下来,一股睡意向我袭来,都怪自己不当心,中午只顾看书,忘记睡午觉了……(《打开窗户》)

类似这样平淡无序的叙事在学生作文中并不鲜见。究其原因,是学生在下笔之前没有思考自己要表现怎样的情感态度,只是按照事情发展的一般逻辑,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如果让学生养成下笔前“心理先行”的习惯,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叙事的平淡无力了。如上例,学生经过指导后,明确了这段文字要表达自己“意外”与“悔恨”心理,对这段文字进行了修改:

又是一个与往常一样的早晨,与往常一样的时间,与往常一样的路,与往常一样有点木然的我,木然到连路上同伴发出的考试预警都没在意。上午的时光一如平常地快,下午第一课,当那份视线之外的试卷飘然降临的时候,那种惊愕并没有将我震醒,反而让我昏昏欲睡。唉!时光日复一日,却无法倒流……

修改后的这段文字表达效果截然不同。其实绝大多数学生并不缺少语言能力,而是缺乏将语言能力开发出来的意识。作文能力的提高需要—个相对较长的过程,而作文技巧的掌握却可以立竿见影。这种意识的强化,其实就是教给学生表达的技巧,学生通过教师的点拨,体验到这种思维形式给自己的作文带来的变化,就会在以后的写作实践中形成习惯。所以,在记记叙文训练中,以唤醒“叙事心理”的传达意识为突破口,学生的语言潜能最大限度地得以开发才有可能。

二、掌握“叙事心理”的呈现方式

体会到“叙事心理”在记叙文写作中的意义,只是为提高记叙文表达效果提供了可能。可能变为现实,还需在实践中掌握方法。作者的情感态度与内心世界在文中的呈现方式应该是多样的灵活的,通常说来主要有三种有效的方式:

1.叙事过程中的侧面渲染。叙事是记叙文的基本表达方式,作者的情感态度在叙事过程中的显现,从写作技巧上说,一般不是直接地和盘托出,因为直白往往扼杀文采。因此,叙事过程中“叙事心理”的体现常用侧面渲染的方式。示例如下:

那节体育课,我独自一个人躲到操场的角落,闭上眼,静静地体味略带寒意的春风拂过脸颊的感受。虽然春风敲开了冬的大门,但还没有完全带走冬的气息。我拉了拉衣领,倚靠在操场边的铁栅栏上,我听得见春日的阳光零零碎碎地落在我周围的草地上。那暖人的阳光调皮地在我垂下的眼帘上跳着欢乐的舞,于是,我忍不住阳光的诱惑,抬起头,仰望天空。(《仰望,也是一种享受》)

读完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作者久蛰的心灵缓缓回暖放开的感受。这种感受并不是作者直接的表白,而是紧扣想要表达的心境,通过一系列写景的文字细致地渲染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不仅情真意切,而且创设了优美的意境。侧面渲染可以是景物描写,可以是情境的铺设,还可以因表达需要而采用有变化的句式,一切都建立在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叙事心理”的基础上。

2.描写过程中的直接传达。描写是记叙文的华彩部分,一篇记叙文的最核心的内容,都是通过描写来实现的。因此,记叙文中的描写往往直接传达作者的情感取向,直接体现“叙事心理”。如下例:

要睡了。妈妈带我先去洗脸。她拧好毛巾,顺着水滴的下落,我注视着微微泛开的涟漪。慢慢地,水面静了,映出我的脸颊,额间小星星的贴纸在闪光,煞是可爱。妈妈也看到了,先是赞叹一番,而后劝我把它取下来,粘着会不舒服的。虽不舍,但想想妈妈的话也对,便走到自己的书桌旁,对着镜子,又欣赏了一番。先是缓缓地推,不敢多用一点点力,生怕弄坏了,而后把拇指的指甲慢慢嵌入缝隙中,一点一点地挪位,另一只手轻抚着,尽量不把贴纸弄皱。就这样,完完整整地把它取下来了。(《花落春犹在》)

这段文字中,作者运用细致生动的描写,将幼时对奖品(小星星贴纸)的珍爱之情直接表达出来。描写的方式多种多样,除用心理描写直写心理以外,其他的描写方式也都是为提示描写对象的深层意蕴服务的,就这一点来说,加强多种描写方式的训练,减少描写中的空白点,就能切实有效地提高语言传情达意的效果。

3.抒情过程中的委婉流露。适度的抒情,是记叙文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情由心生,抒情更离不开“叙事心理”。成功的抒情,大多讲究曲尽其妙,在抒情的过程中,将作者想要表达的复杂心理,委婉细致地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且看:

虽然落了。谢了,墙上不能再寻觅它的踪迹,但那面墙依然是温馨的。每当经过时总有一阵惬意,仿佛那里印着我的人生、我的步履。那里是花曾凋谢的地方,而花香却早已钻入,在日后的每时每刻散发出余香,我知道。那是春的余韵。(《花落春犹在》)

对往昔的怀念之意,用淡淡的抒情性的文字传达出来,美丽而有韵致。抒情性的文字不在多,而在于是否紧扣作者的“叙事心理”,不着痕迹,但又充沛浓烈。抒情方式丰富多样,但抒情的核心离不开心理,立足于提示心理的抒情,才是成功的抒情。

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写了那么多年的记叙文,教师采用了各种各样的训练方式,却难以让学生有效提高。究其原因,是没能抓住记叙文写作的关键。本文试图从“叙事心理”的角度,提供一种新的训练思路,以期提高记叙文的训练效果,把学生从重复而低效的写作训练中解放出来。

篇5:叙事记叙文

追求有趣,是孩子最突出的天性之一,在训练写作叙事记叙文的时候万万不可忽视它,要写好叙事记叙文更不能违背它。在童趣里,孩子们最关注的是玩儿之趣,当然还有吃之趣、学之趣、游之趣等等。即便是后者,他们还有许许多多的玩儿心在里边。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过程,无论在教在学在写在评在改的角度,都应该自觉地突出“趣”。这样,就抓住了作文写作的牛鼻子,抓住了作文教学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了,一切问题、难题都迎刃而解了。请看,《逗金鱼》的作者是这样开篇的,“一个人在家可真无聊,干什么好呢?哎——有了,我就来逗金鱼玩儿好了”。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要是那些淘小子一个人在家又会怎样呢?我想可能会玩儿个天翻地覆,有鸡会飞,有狗会跳。玩儿得开开心心,全然不顾后果如何。这就是他们的情趣使然,唯有这样才快乐,才自在,才如意。

有趣的故事,不仅仅在家里有,学校里有,班级里有,课余活动里有,报纸广播电视电脑里有,与人的情感里有。只要我们认真地选择,就会从里边选出可心的“石头、砂子、水泥、钢筋”,盖好自己的“楼”。

二、表现“趣”,分解故事

叙事记叙文的主要特点是:故事完整,叙述清楚。写作要求呢?情节生动,细节独特。因此,写作的过程中,就必须把故事分解开来写。不可能一股脑地一齐上,总要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也就是要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一层一层地写。你看小作者周明君在《逗金鱼》中是按照“三逗”把整个故事分解开来的。

A、我抓起一粒鱼食来到了鱼缸旁边,把鱼食放在水面上,待小金鱼们游了过来迅速把鱼食拿了出来,让它们扑了个空。

B、我把拿着鱼食的手伸进了鱼缸里,引诱它们来吃。它们合伙来咬我的手,我一紧张,撒开了手,鱼食被它们抢走了。

C、可不能让它们占了便宜。我把手伸进了鱼缸里,抓住了最小的那条金鱼崽儿,急坏了金鱼妈妈和金鱼爸爸,它们纷纷游了过来。

更有趣的是作者的结尾段:“门铃响了,是爸爸回来了。我忙三火四地关好了卫生间的门,坐在马桶上看起书来。嘴里念叨着:‘我没干什么,我没干什么……’”虽然作者写的不是直接在逗金鱼,但却是《逗金鱼》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把童趣、童真灵动地展示出来了。

三、突出“趣”,细化故事

所谓细化故事,就是要求作者把读者想知道的详详细细地写出来,而把读者能想到的省略掉。因此,写好段落中的层次(故事发展的脉络)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再来看看《妙笔》编辑在原文间加的关于写作层次的评述:

“这回我把拿着鱼食的手伸进了鱼缸里,引诱它们来吃。(这里是第一个层次,以“我”的视角来写的,描述“我”这一次逗金鱼的方法)它们先是凑在一起合计了一会儿,然后忽地冲上来,一起来咬我的手指头,麻酥酥的,还挺疼呢!(第二个层次,转换成了金鱼的视角,内容上顺承自然,结构上清晰明了)我吓了一跳,忙撒开了手,鱼食就这样被它们抢走了。(第三个层次,又回到了我的视角,看来我已经“败”给金鱼们啦)一条小金鱼宝宝还向我努努嘴,好象在说:“想惹我们,你没有好下场的!”说着,还得意地摇摇它那像公鸡一样的大尾巴,玩儿去了。(这里是第4个层次,仍然是以金鱼的视角来写的,叙述起来有条不紊,条理清晰。)”

四、发展“趣”,创造故事

篇6:高一叙事记叙文

面对困难不要气馁,面对失败不要伤心。不要抱怨自己没有能力,也不要去羡慕别人有多么耀眼。或许看到别人成功,你会抱怨自己。但是你不要忘记了人生是有失败组成的,所以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光荣的,因为他们都是付出了努力的,无论成败皆是英雄。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从此一蹶不振。这样的话或许已经听过无数遍了,但是它确实很重要不是吗?良好的心态会乐于接受失败的结果,从失败中通往成功。无能的人只会一次次的感叹命运是多么的不公平。然而他却忘记了自己是如何对待失败而他人是如何对待失败的。成功的人认为失败一样的重要,因为失败是他们成功的第一步。要用平等的看法看待失败,因为失败和成功同样的重要,有失败才会有成功,而有成功必然经历过失败。

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都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失败催发人的斗志,让人充满信心,可是失败也让有的人一蹶不振,自甘堕落。这些都在于你本身是如何去看待的,你认为失败对你重要那便是好的,那遍可以激发你的斗志。如果你认为失败是可耻的,让你无颜见人,那必定让你失落,从而一蹶不振。所以无论怎么都在于你自己的本心,若是能从失败中接受教训,找到失败的源头,那么成功离你很近。如果因为失败你就把它推得很远,那抱歉,成功是不可能降临在你的头上。一个人如果无法面对自己的失败,那么也就无法享受成功的喜悦。不要嫌弃每一次的失败,失败是很重要的,不然怎么会有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呢?

篇7:高一叙事记叙文

——题记

我每个暑假都会去奶奶家小住,那里就好像是我第二个家一样,亲切、温暖。奶奶家住在一楼,她把向着阳光的那间屋子为我改成了一间普通的书房,因为她明白,就算是暑假,也不能落了功课,所以我每天都会在书房里大战一番。我是很喜欢这间书房的,它向着阳光,面向希望,是个学习的好兆头,只不过,因为是老式房子,又是一楼,所以即便是开一小点窗,也会听到窗外行人们的闲散对话。一天下午,我在屋内背着课文,或许是回家的点儿,行人们的聊天声,孩子们的喧闹声,还有女士们的高跟鞋声,竟通通跑到我屋里来,我很想抑制住自己滚滚而来的怒火,想大叫一声对他们说:“我要学习呢,麻烦你们安静点!”可还是下不了口。索性就静下心来,听听窗外的新鲜事。 其实说是新鲜事,也只不过是些家常琐事,任何人都能聊到的话题,可是不知怎的,被困于屋内的我,竟有些急迫地想知道窗外发生的事情,我想知道每个人的故事,想做他们的聆听者。

每天,许多人从我窗外经过,认识的或陌生的,她们说着什么,笑着什么,为了什么前进,我通通不甚明了,只是听到他们一句话的只言片语,可就是这只言片语,足够让我放松。在放松过后,迎来的就是新一轮苦闷,所以我每天都期待着,都向往着,那个抛开成绩和难题,无忧的时间段。经常会听到学生们在讨论着课外班的习题或是自己的大考成绩,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陷入思考,我在想我的未来,我会去取的得什么样的成绩,我会去往何处,这些未知的东西足矣让人烦恼。我早先在想,我想我前进的终点,是教师的办公室,不是以学生的身份面对,而是希望那里有一间自己的位子,我想成为一名老师。语文或英语,历史或政治,我都无谓,我都喜欢。不过现在,它或许还是像洪水猛兽般血腥残酷,我想如果我会到达那里,我一定会让它变得春风细雨般温润和煦,也许仅仅只是我的领域。

篇8:电视民生新闻叙事技巧探析

新闻加工上的叙事技巧也就是文体上叙事技巧。大体上的归纳主要有四种: (1) 欲扬先抑或者欲抑先扬。 (2设置悬念。 (3) 波澜起伏。 (4) 末生波澜。

欲扬先抑或者欲抑先扬:“扬”即是褒扬, “抑”是贬抑。抑扬法, 就是对所写的人或事物, 或欲扬先抑, 或欲抑先扬, 简单来讲就是要对一件事情进行褒奖首先贬低, 或者先褒奖后贬低, 这样的话能让事件有一种陡然的翻转, 使受众有一点出乎意料, 使事件能够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

设置悬念:悬念, 即是挂念, 悬挂起来, 念念不忘, 又称为“卖关子”。通常是在文中设置一个个悬而未决的“疑问”, 将这些疑问藏在事件的话语中, 让受众去猜测, 去关注, 去担忧, 以引起受众强烈的兴趣和急切期盼的心理, 在对情节的讲述中, 逐步将这些“疑问”解开, 让人恍然大悟。一种是对一个“疑问”的不断的求解, 最后才找到真正答案。

波澜起伏:就如同其形容的一样,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环紧扣一环, 使故事情节紧凑, 密集, 让受众紧紧地跟着事件的发展步伐不断地想了解下去的技巧。

末生波澜:就是在事件的结尾, 或者结束的时候, 突然再度引起一个新的波澜。让情节猛然转到一个受众原本没有想到的结局上, 事件戛然而止, 让人回味无穷。但细细品味, 又是合乎情理的。

2.民生新闻加工上叙事技巧的运用

(1) 在运用欲扬先抑或者欲抑先扬技巧的时候注意的地方是无论褒贬, 一定要是事实的真相, 不能脱离实际。这种叙事技巧很容易能突出事件的主题思想和观点, 特别是在民生新闻导语上或者是在主持人引题时运用得最为广泛。例如在《马后炮》节目中主持人马志海有过这么一句:“发改委一直都处于低迷的状态, 用句俗话说那就是神马都不给力啊。但是我们也不要在这里埋怨发改委, 毕竟近期发改委出台的两个政策是很不错的。对于发改委我们还是需要抱有希望和信心的。”

在这里马志海主要想为发改委解脱一下, 引导受众对发改委抱有信心和希望。但开头却对发改委进行一点点贬义的批评, 后面“但是”一词将整句的中心思想体现了出来, 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 使受众的印象更为深刻。

(2) 在运用设置悬念时首先需注意的是悬念的价值, 悬念的设置必须在精心思考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进行, 要恰当选择文章的起始点和结束点;其次要注意真实性, 不能故弄玄虚, 让人费解, 既要出人意料, 又要合乎情理;再次要注意紧紧围绕文章主题来设置悬念, 在细枝末节上设置悬念, 会削弱作品主旨的表达。最后, 结尾要干净利落, 出人意料, 让人回味。

设置悬念被列为最易见到的叙事技巧, 因为这种叙事技巧有助于整个栏目本身的价值有很大的提高, 并且效果最明显、最显著。例如在《新闻调查》栏目中, 频繁运用到这种叙事技巧。对镜头里未来发生的事情设置一个疑问最后随着事件的发展进行解答。举个例子:“广州一男子刚刚从银行取出工资然后回家, 但是回家后发现, 取的钱里居然有六张假币。难道银行里藏有制造和发放假币的人存在?还是取款机被人做了手脚?带着种种疑问我们进行了以下的调查……”像这样的运用还有很多。节目本身的主旋律可能非常直白, 但是我们通过设置悬念来进行加工就会使整体的节目的旋律变得有起伏有悬念, 从而提高节目的观赏性和吸引力。

(3) 在运用波澜起伏时所需注意的地方是在稿件中所设计的起伏必须是在原本事件的情理之内, 不能超出原来事件的范围。并且尽量做到自然, 减少破绽, 这样才能引导受众去关注, 去思考。

波澜起伏对于民生新闻来说通常需要几种电视表达符号一起运用来体现。例如说获奖新闻《六旬老人救牛》, 新闻报道的是一个六旬的老妇人为抢救他人的牛, 不慎从山上摔了下来受伤。与此同时却有一群人其中有很多身强力壮的青年在旁边看热闹。新闻镜头是这样安排的:第一幕, 老人摔下来。第二幕, 牛在山坡上。第三幕, 老人爬山。第四幕, 旁边看热闹的人群。第五幕, 老人爬山。这样镜头的安排, 在讲述老人的艰难的救牛举动的同时也讽刺了在旁边看热闹的人群。在这里, 老人救牛是一个波澜。围观的人是另外一个波澜。这两个事件同时进行, 并且合理的安排就能体现出整体新闻的流畅感和中心思想。这样对于受众来说, 所接收到的信息更加地具有意义, 对思想更有震撼感。

(4) 在运用末生波澜时首先要抓住情节中的意外点来设置, 如果末生波澜是情节中理所应当的事情的话那就不算是波澜了, 会使整个文章在结尾的时候变得没有价值。其次在叙述中要安排必要的“伏笔”, 否则, 生了波澜, 却让人觉得不合情理。再次波澜顿生之时, 也是文章结尾之时, 不能拖泥带水, 要干净利索。越是拖泥带水所产生的效果就越差。最后就是出现的波澜要与人物性格的发展相一致。如果不同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给人琢磨不透, 会使事件变得跑题。

末生波澜对于民生新闻来说能给受众带来一种意犹未尽、希望继续观看下去的感觉或者是有点遗憾但是引发思考讨论的影响。举个例子:《焦点访谈》中我们就经常在最后能听到“虽然事情结束并不是我们想象的完美结局, 但是我们依然衷心地希望, 他们能……”这样的一句结束语, 运用到了末生波澜的手法。对新闻进行了加工, 使整个新闻产生了一种类似电影一样的悲剧结尾。引起了受众的思考和感叹, 但是同时对于传播效果来说, 起到了加强的作用, 让新闻所带来的思考和警告更加深刻地印在了受众的心里, 从而突出了新闻的价值。■

上一篇:电梯施工技术总结下一篇:银行服务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