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技巧指导一

2024-04-10

记叙文阅读技巧指导一(精选6篇)

篇1:记叙文阅读技巧指导一

(一)、先审文章标题 题目作用的归类:

一、1、记叙文题目的作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

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4、具有象征意义及双关义。如《爸爸的花儿落了》文题一语双关。“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

结合文末主旨句揣摩标题深意,“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因此文题也暗含着另一层含义:我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5、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

[提示]文章的题目如果是一个人,或是一件物品,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动作等,很可能就是该文的行文线索。

二、课文简要例析:(结合学过的文章谈谈对下面题目的理解)《背影》:充当全文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来表现父子深情。《智取生辰纲》《最后一课》《阿长与〈山海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的品质;表达“我”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再塑生命 》:的深层含义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正是文章的主旨,文题点明主旨

《变色龙》: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心声》:语带双关——表层意义是李京京在课堂上十分渴望读课文。层意思是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需要父母和好,家庭温暖,需要亲情和友情。

(二)、紧扣记叙要素,梳理情节内容

一、格式

1、对事件的完整叙述,我们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结局”的格式加以概括,概括时还要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要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答题样式:

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二、方法

1、提取法。即提取文章的中心句、主旨句、总结句作为概括性的文字。

2、自写法。即运用自己的语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概括。

(三)、整体感知文章,明确主题思想

一、要点

记叙文的目的一般是抒情明理,在阅读记叙文时,首先要仔细朗读文章,从整体感知,明确文章是以写人为主,还是以记事为主;目的是抒情,还是明理。

二、格式

1、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表达了„„

2、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歌颂)了„„表现了„„

3、写景状物:采用了„„方法,借助„„描写,赞扬„„

三、方法

1.在阅读语段时,可以在重点地方(说明文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首括句、尾结句,文中的设问句、过渡句;记叙文开头和结尾句、议论抒情的句子、景物描写的句子、人物描写的句子、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议论文中标志中心论点的词语,如“我认为”、“所以”、“总之”、“可见”、“综上所述”等)用铅笔画线,以利于了解、分析问题,同时也节省了再次整体阅读的时间

2、从分析题目入手:标题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有的标题没有直接点明主旨,但为我们分析、概括中心思想指明了方向。初中记叙文阅读专项训练(技巧篇)

3、从分析首段入手:文章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以把握文章的中心。

4、从分析末段入手:许多记叙文都是在篇末点明主旨或深化中心思想,分析结尾段落的含义常常可以捕捉到文章的中心。

5、从分析议论句、抒情句入手:记叙文的中心句、抒情句有画龙点睛的功效,我们善于抓住这个“睛”来看文章的中心意图。

6、从概括段意和分析人物事件入手: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思想。

7、从联系作品背景入手:作品是社会的反映,内容是背景的产物。不少的作品,只有了解了它产生的背景,才有可能深切第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概括它的中心思想。

8、温馨提示: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没有原文词语可以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生

(四)、分清记叙顺序,体会表达效果

一、格式

1、顺叙:即按照时间或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其作用是:叙述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其作用是:造成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述是暂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其作用是: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称分叙,指平行地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同时发生的事件。

(五)、线索至关重要,贯穿文章始终

一、格式

文章以“„„”为线索,中间串写了“„„”“„„”等几件事,选材典型,脉络清楚,主旨鲜明。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为线索。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春》以作者的感情发展为线索,即“盼春”“绘春”“赞春”。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二、方法:

• ①看文章的标题

• ②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 • ③看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 ④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 当然,也有的文章不止有一条线索,而是灵活地巧妙地运用了多条线索,如明线和暗线、主线和副线相互交织。

(六)、分析人物形象,归纳品质特点

方法:

1、抓住具体的事件作出整体分析。因为作者的褒贬全在具体事件的陈述和人物的描写之中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事件来分析人物 形象。

2、通过作品对人物的描写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无一不是为表现人物性格、突出文章中心服务的。

3、抓住文章重点评价性词句来展开分析。因为这些词句往往暗示出文章的描写方向和写作意图。

4、注意文章叙事的详略、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分析作者所要表现的人物的性格特点。

5、温馨提示:一用两字或四字词语概括,尽量用到三个以上,还要注意从多个角度概括。(一般从全文看)

(七)、揣摩环境描写,作用牢记心中

一、作用

1、社会环境。主要作用是交代时代背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如都德《最后一课》是以普法战争为社会背景;鲁迅的《孔乙己》是以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的生活背景。

2、自然环境。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文章主题。

(八)、选好赏析角度,品味语言效果 方法:

1、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为原则。

2、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方法:

(1)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及词语的感情色彩。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2)联系文章中心思想理解词语在文章的含义。一个好的作者唉遣词造句的过程中,总是紧扣中心思想来选择他认为最恰当的词语。(3)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就是从人物塑造的高度去把握词语的作用。

(4)结合作者的感情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好的文章总是有感而发,因情而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血脉一样贯穿文章的始末,在分析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时。不可不考虑所浸润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5)联系上下文理解在文中的含义。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尤其是紧靠其前后的内容,捕捉与其相关的信息。

(6)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有的还需要从修辞的角度,从限定的角度去考虑。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方法。

(1)根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来理解重要句子,既“句不离段”。

(2)根据句子的位置来分析句子的含义。首括句常常概括段意或总起全文,过渡句往往总结上段并引起下文,概括句揭示下段内容。

(3)抓住相邻句,把握句子的语言背景材料,关注与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因为 其中往往隐含着重要的信息。

(4)根据修辞特点把握句子。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手法,常常能破解一些句子的目的。

(5)还可以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记叙文中的抒情句、议论句往往起着画龙点睛、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

(6)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

4、段落的作用、(1)、开头部分。记叙文。记叙文开头部分的句子或段落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如:有的开头总领全文,点明主旨;有的描写景物,渲染气氛;有的交代背景,明确社会环境;有的开篇抒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有的设置悬念,引起下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结尾部分。记叙文结尾的形式也很多样。如:呼应开头;形象含蓄、发人深省的结尾;交代故事结局的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主旨的结尾(卒章显志);抒情议论,深化情感主题的结尾。

(3)、中间部分。句子在文章中间的作用有预设伏笔、承上启下、照应上文等。

(九)、写作手法多样,掌握特点作答

一、格式 这篇文章(或这段文字)采用“„„”手法,作者通过„„,使文章写得„„示例:这篇文章采用了象征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使文章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借此得以淋漓尽致的抒发。(矛盾《白杨礼赞》)

二、方法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其作用 首先是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其次使文章更委婉含蓄,借助眼前之事,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主体。其作用是突出本体的某些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的相对立的两个面做比较。其作用是鲜明第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其作用是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而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其作用是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 特征,使文章有波澜。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人物的某些性格、品行和技能,使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正面和侧面描写方法相结合运用,可以使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十)、生发评价感悟,扣紧文章主旨

一、格式

此类题目的设问类型大多数要求 学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符合问题的要求,所谈内容言之有理即可。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表达时最好有标志性语言。如“我认为„„”“比如„„”等。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第表明自己的观点。再如“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人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2、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3、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二、方法

1、感悟主题型。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抓住文章主旨,看清要求,就可以顺利解决。

2、人物评价型。要求是对文章的人物行为作出评价,是赞同还是反对。做这类题时,要鲜明第亮出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3、续写文字型。此类题目常常会根据文章内容设置一个具体情节,然后根据要求续写一段文字。做这类题目,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和叙述角度。如根据语境补写人物心理活动等。

4、选择判断型。此类题目一般会给出几种说法或选项,然后根据要求作出选择。这类题目往往没有固定统一的答案,只要有理有据,自圆其说就行了。

(十一)、其它

1、言之有据,持之有理。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凭空瞎说。

2、值得注意的是,解题时不要边看阅读理解的问题边从阅读理解的文中查找答案,因为用这种方法难以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深层理解阅读理解的文章

3、在答题之后,如果时间允许,要重读全文内容,充满信心地进行复查。所有答案全部做完后,携带阅读理解的成果回归原文,检查答题有无疏漏,研究其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对照各题目推测判断,确保无误。

4、弄清问题的意思。如“根据上下文”“请结合全文探究”“结合文章”“从全文看”“请根据文义”“用原文回答”等。

5、做课外阅读,需要书写的文字较多,一些考生常怀有侥幸心理,答案写得非常详细,以便阅卷教师从中找到正确答案,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所以,考生回答问题时,应言简意赅。

6、生应在每一条答案前标明序号,以便阅卷教师一目了然地抓住答案中的几个采分点

篇2:记叙文阅读技巧指导一

1、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词语才是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2、再举例,再让学生了解中考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考题的常见类型。

湖北省黄冈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课改实验区)

记叙文阅读《水塘边的鸟窝》 15小题: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结合语境说哪一句的表达效果要好,并说明理由。(2分)

(1)一个关于“窝”的战栗包裹着我的魂魄,走过了很长很长的岁月

(2)一个关于”寓”的故事包裹着我的魂魄,走过了很长很长的岁月

湖南省长沙市20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记叙文阅读《母亲的贺卡》23小题: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说说表现人物怎样的心理状态。(4分)

(1)一双本来就有些哆嗦的手更哆嗦了。

(2)他的眼里常常会涌满泪水。

年广东省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记叙文阅读《词典的故事》( 阿来)17小题: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6分)

(1)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

(2)但上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汉语成语词典”。

2、教师举例引导。

3、练习《母亲的贺卡》23小题。

(二)、向学生介绍中考记叙文语言品析试题第二种类型:赏析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

1、先举例

眉山市2006年课改实验区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

记叙文阅读《坐在最后一排》 (乔叶) 18小题:请从第⑨⑩加曲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从修辞运用方面来说说表达作用(2分)。

A 每当她带着清香的气息在我身后停下时,每当她弯下腰接近我低低地说话时,每当她带着微微的笑容慢慢离去时,我都感到从未有过的紧张、激动、惭愧和快乐。

B 我有什么资格向老师提要求?

记叙文阅读《祖母的葵花》11小题:从上文加方框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文句中蕴涵的语言运用的美或情感表达的美。(4分)

①祖母伺弄土地,就像她在鞋面上绣花一样,一针下去,绿的是叶,再一针下去,黄的是花。

②扁扁的绿叶在风中婆娑,那些小黄花,就开在叶间,很妖娆地笑着。

2、指导学生练习《祖母的葵花》11小题

3、总结此类试题的答题技巧。

(三)、向学生介绍中考记叙文语言品析试题第三种类型:赏析主旨句

1、 先介绍考题类型

(1)06年 长春市 «走过阴霾»第22题: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以他独特的生活阅历,告诉读者“只要悲痛不是一个接着一个,生活便都是可以好好珍惜的”。此语曾在第1自然段和第20自然段两次被引用,请你谈谈它的作用。

(2)06年 沈阳市 «献你一束花»

第17题: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4分)

(3)广东省江门市2006年中考语文试卷

记叙文阅读《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24小题:品读文章的结尾,简要说说好在哪里?(3分)

2、再让学生根据《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24小题答案总结此类试题的答题规律。

篇3:记叙文阅读技巧指导

阅读记叙文, 必须注意把握文章的基本要素, 理清记叙的顺序以及线索, 准确理解记叙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只有这样, 才能从整体上全面把握记叙文的内容,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所反映的中心思想。

下面从四个方面介绍阅读记叙文的常用方法。

一、要把握记叙的要素

以记叙为主的文章, 一般都要包含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发生的原因、发展和结果这六个基本要素。当然, 这并不是说, 每一篇记叙文对这六个要素都务必写明, 在有的文章中, 如果六要素中的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 只要不影响表达效果就不必写出来。也就是说:有些要素虽然没有写明, 但实际上文章中已经具备了。 阅读记叙文, 把握记叙的要素, 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只有把文章所写的人物的活动或事件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 才能由材料出发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那么, 怎样把握时间和地点要素呢

1.连续的时间和地点要注意整体过程, 找出这些时间、地点的内在联系。

2.注意背景知识, 把时间、地点要素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

怎样把握人物要素呢

一般的记叙文, 内容比较单一, 人物要素容易把握。但在复杂的记叙文中, 作者着墨较多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 分析人物要素就显得比较困难。其方法是:

1.弄清各个人物之间的主次关系。

2.弄清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

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在阅读时, 理清线索, 抓住全文梗概, 细心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 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特意去写这一人物, 为什么要安排另外的人物等。

怎样把握事件要素呢

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是阅读记叙文的基础。但是, 仅仅了解了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 并不能说是把握住了“事件”这个基本要素。真正的把握还包括挖掘事件的意义, 理解它们与主题的密切关系。

具体方法是:分析文章的选材与材料的详略安排情况, 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倾向。也就是说, 看看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个事来写, 为什么对此详写对彼略写, 这件事表现了什么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 有些文章并非写了一件事, 而是写了多件事。对于这类文章的阅读方法是:先概括每一件事的内容及倾向, 然后事事相连, 看看总体上写了哪些内容, 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总之, 记叙文的各个要素在文中各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彼此间又有着密切联系。阅读时, 一定要注意这种联系, 防止片面、孤立地分析某个要素而忽视其他。同时还要注意, 分析记叙要素应当与对主题的理解结合起来。

二、要理清记叙顺序

记叙文以写人记事为主。为了表达主题思想的需要, 对记叙的材料必然要做主从、先后、详略的安排。记叙人的活动和事件的过程, 可以按照时间先后或事件发展过程来写;也可以打破事物本来的发展顺序, 把最后结局或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突出事件提到前面先写, 然后再回过头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也可以在叙述过程中, 暂时中断, 插入另一段与中心有关的内容, 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这就形成了记叙文的顺叙、倒叙、插叙等几种叙述方式, 成为记叙文体的一个特点。

阅读记叙文, 把握住文章记叙的顺序,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才能获得较好的阅读效果:

1.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

其方法是:仔细读课文, 看看其中有无时间上的先后错落现象, 或者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模式的变动现象。如果有, 那么这些地方就出现了记叙顺序的变动, 可能运用了倒叙或插叙的方式。

2.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文章选择某种记叙方式, 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和写作意图, 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思考:这种叙述方式对文章中心思想的表达有什么好处就是说, 不仅要知其然, 更要知其所以然。这种思考的途径在于联系文中各部分材料之间的关系, 比较其他叙述的方式, 看看文中选取的叙述方式的特点, 并始终与文章主题的表现相联系。

三、要辨析记叙线索

记叙文在组织材料时, 无论运用哪一种记叙方式, 都必须将材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优秀的记叙文都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或以时间的转移、空间的变换、思想感情的发展为记叙线索, 或以具体的问题、物品贯穿全文。阅读时若抓住了统领全篇的线索, 就能对文章的结构条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因此, 把握记叙的线索也是记叙文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的线索, 首先要吃透原文, 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 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 揣测这些材料是凭借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弄清了材料的有机联系, 也就是找到了文章的线索。实际上, 线索就其性质来讲就是联结材料的或明或暗的纽带。其作用就是使材料统一、结构严谨, 便于文章内容的表达, 因此, 线索也就是作者写作思路在文章中的体现。阅读记叙文, 必须揣测作者的思路, 准确地把握文章的线索。

四、要理解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

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 但还常常辅以描写、议论、抒情, 使文章文情并茂, 所记叙的人物血肉丰满, 栩栩如生, 所写事件细致生动, 文章的思想感情更鲜明突出。阅读记叙文, 理解文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 是我们把握全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

1.描写

描写的目的在于给读者以形象鲜明的印象。一篇记叙文如果不加区别地处处都展开描写, 读者的印象反而模糊了, 因此, 描写是有重点的。文章描写的重点, 总是那些最能表现作品思想感情的地方, 起着烘托中心思想的作用。我们在阅读

这些章节时, 不能只着意于作者所运用的词语和技巧, 还必须通过这些描写体会作者的意图和思想感情。

2.议论和抒情

在记叙文中, 议论和抒情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作者对所叙述对象的见解、判断、态度和感情, 一般以议论或抒情的方式表达出来。阅读这种类型的记叙文, 必须把握住两点:一是议论和抒情是从作品的思想内容中提炼出来的, 是对记叙材料意蕴的概括和情感的升华, 是水到渠成之笔而不是空穴来风;二是议论和抒情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倾向, 透露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 阅读时认真领会作者的议论、抒情部分, 是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一条途径。

篇4:记叙文阅读方法指导

一、整体感知

1、理清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一般来说,每篇记叙文都应具备这六要素,把这些要素交待清楚,内容才显得完整,眉目才清楚。

2、理清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和插叙。倒叙往往出于作者表达的需要;或是为了突出中心;或是为了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是为了结构的变化,使叙述有波澜;或是为了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有两种:一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二是插进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如2005年山西临汾市中考试题《喝得很慢的土豆汤》一文中的第二题“请按事情发生的本来顺序,为本文另写一个开头。”本文采用了倒叙的顺序,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能力以及对素材进行重组的能力。只要熟悉文章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性格,进行合理的想象,就会写出符合要求的答案。再如2006年沈阳市中考试题《献你一束花》一文中的第三题“选文第4、5两段在记叙的顺序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里采用了插叙的顺序,只要理清了事件,再联系上下文就不难回答。

3、理出记叙的线索。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作为叙述线索,可以有多种,如以时间发展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某人为线索,以见闻为线索,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等等。如2006年浙江温州市中考试题《不落别处》一文的第一题“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本文是以“奖券”为线索,只要通读全文,联系文题,理顺内容,此题不难作答。

二、分析综合

1、分析记叙文的表达方式。采用综合表达方法是记叙文的主要特点之一,即除了以记叙为主之外,还要运用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描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以及环境进行描写,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说明是记叙的一种补充,它要交代解释记叙文中需要加以说明的部分;议论是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直接发表作者的见解,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抒情是指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作者难以抑制的感情。弄清这些特点,有助于提高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2、分析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①过渡。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分析:第一,分析过渡的方法和规律。常见的过渡方法有用词语过渡、用句子过渡、用段过渡。第二,了解过渡的作用。人们常说,写文章要承上启下,这就离不开恰当的过渡。穿针引线,组织成篇,可以说是对过渡重要作用的恰当比喻。②照应。阅读时要注意分析作者的照应技巧,做到四看:一看起段与题目的照应,二看开头与结尾照应,三看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层层推进,多处照应,四看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叠式照应。复叠式照应对突出文章中心,标明文章线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③悬念。悬念是写作中为加强表达效果,吸引、感染读者常用的手法之一。④ “抑扬”的表现手法。巧用扬抑则是使笔底波澜陡起、摇曳生姿的常用手法之一。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可以是贯穿于作品整体的,也可以出现于作品的局部,但作者同样根据目的与手段安排好了轻重、主从、详略,阅读时应注意把握。⑤衬托。衬托是用一些别的人或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某一人或事物的写作手法。如2005年辽宁沈阳市课改区中考试题《月光饼》一文中的第4题“作者在台湾生活多年,可她仍感觉台湾的各种月饼‘做得比大陆更腻口,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象还在嘴边呢!’从全文看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此题考查写作上的特点和运用的手法,这里用了对比(或衬托),其用意十分明白,就是表达思乡情怀。

3、把握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是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含义。二是试用同义或近义词语替换作比较,理解词语的含义。理解得对不对,还可通过朗读体味,通过工具书来查证。三是注意句中隐含的意思(即言外之意)。如沈阳市2006年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题《献你一束花》一文中第4题“选文第⑿段中‘奇异的力量’指什么?”此题考查对文中短语的理解,这类题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不能简单地割裂地理解词语。

4、归纳记叙文的中心。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从分析标题入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使读者获得总的印象,有的可从中窥出文章的中心。二是从分析材料入手。材料是表现文章中心的基础,可以通过材料蕴含的意义总结中心。三是从分析段首入手。文章常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以把握文章的中心。四是从分析篇末入手。许多记叙文都是在篇末点明主题或深化中心意思的,分析结尾的含义常常可以捕捉到文章的中心。五是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入手。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个“睛”来“看”文章的中心意思。六是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作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意思。如沈阳市2006年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题《献你一束花》一文中第五题“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 此题考查对文章最后一段作用的分析,记叙文最后一段从内容上看通常有点明(或突出)中心、深化中心等作用;从结构上说通常有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等作用。

三、鉴赏评价

1、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还可以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有些作品除了中心人物之外,还有其他人物,分析时我们既要抓住中心人物,又要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2、分析写作技巧。分析记叙文的写作技巧,除了注意体裁的特点之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从文章的取材方面看,选择材料是文章写作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有的文章,作者善于紧紧围绕中心选择材料。从文章结构布局方面看,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要着眼于全文的整体构思,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分析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从文章的表达方式看,可以研究其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综合表达方式运用得怎样,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对括描写、心理描写以及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怎样为表现中心思想服务等。从文章的语言运用看,可先看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形象性、鲜明性、生动性,成语典故的运用,句式的变换,修辞方法的运用等等。还有语言风格,有的朴实自然,有的清新流畅,有的含蓄蕴藉,有的通俗晓畅,有的幽默辛辣等等。如河南省2005年中考试题《宝石项圈》中的第二题“从第六段第七段的甲、乙两处句子中任选一处,具体分析其在表达上的好处。”做这类题目要求答全两个方面:一是句子运用的手法,二是表达的内容。回答此类题,学生很可能只答一个方面,或仅说明使用的手法,或单纯说明句子的作用,使答案不全面,而不能得满分。再如2005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试题《奔跑的火焰》中的第四题“文中对茫茫雪原上红狐奔逃的情景,描写得非常精彩。请从第4、5、10三段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赏析。”此题考查了对作品艺术手法的赏析,具有选择性和开放性,体现了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篇5:记叙文阅读技巧指导一

曹晓琴

一、学习目标

1、明确记叙文阅读考点。

2、掌握记叙文阅读题的解题方法、答题格式和一些常用语。

3、提高记叙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记叙文解题方法、答题格式和一些常用语。

2、运用所学的技巧来完成练习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复习

记叙文阅读主要知识要点

1、记叙文的“六要素”和贯穿全文的线索 2、记叙的顺序。

3、记叙的人称。

4.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三)、概括记叙文常见题型

1、题目的特点与作用

2、概括课文内容

3、字词句的赏析

4、某段的作用

5、结合文章谈感受

(四)、记叙文的阅读步骤

1、阅读全文:对文章内容 全面感知。

2、浏览考题: 了解考察内容。

3、再读文章:仔细阅读与题目相关的内容。

4、解决问题:找准答案并做补充。

(五)、答题技巧:

1、标题特点标题运用的修辞手法等。例如:《不要让一粒沙成为你的阻碍》

作用:⑴、交代文章的写作内容。(鲁迅《一件小事》)⑵、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胡适《我的母亲》)⑶、交代写作顺序。(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⑷、交代文章主题、情感。(聂华芩《亲爱的爸爸妈妈》)⑸、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位梦华《旅鼠之谜》)⑹、是文章行文的线索。(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3、字词句的赏析 常见答题形式: ①

”一词(等词),写出了

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② “

”一词(等词),形象地表现了

(人物)的性格特点,体现了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

例如: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朱自清《春》)

“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已悄然破土而出的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句子的赏析

常见答题形式:

运用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

的特点,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例如: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紫藤萝瀑布》)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紫藤萝花开的茂盛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紫藤萝花的喜爱之情。

4、文章第~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2)明确重要段落的基本作用

(3)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答题格式:

结构(包括表现手法)+ 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开头段的作用

(1)开篇点题,总括全文

(2)点明主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例:《野菊花》:文章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①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②有谁见过这般豪放壮烈的花云?有谁闻过这么沉郁凝重的药香?那样泼泼辣辣地开。一簇一簇,一滩一滩,一坡一坡,灿烂辉煌!

„„„„

⑥野菊花自有野菊花不惑无悔的性格和气质。

⑦她不禁锢自己„„

⑧她不固守现状„„

答案:它不仅总括全文,开篇点题,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和对野菊花的赞美之情。

结尾段的作用

解题思路:

(1)照应题目、呼应开头

(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表现作者的情感。例: 《锈损了的铁铃铛》:请分析最后一段的妙处。

„„勉儿常常梦见那总不在家的爸爸。勉儿梦见自己坐在铁铃铛的小锤上。

„„ „„ „„

勉儿最后一次抱住它,大滴眼泪落在铃身上,经过绿绣、裂缝和长长短短的线路波纹,缓缓缓缓地流下来。答案:

(1)以勉儿落泪铁铃铛这一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照应题目、呼应开头全文。

(2)深化主题,抒发了他对爸爸的怀念和伤痛之情。中间段的作用

作用:承上启下(答出上下文的内容)。

例:《泰山很大》:第⑹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⑸描写泰山是很困难的。它太大了,写起来没有抓挠。三千年来,写泰山的诗里最好的,我以为是《诗经》的《鲁颂•閟宫》:“泰山岩岩,鲁邦所詹。”

……

⑹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徐志摩写泰山日出,用了那么多华丽鲜明的颜色,真是“浓得化不开”。

⑺我是写不了泰山的,因为泰山太大。……

答案: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不同;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

5、观点类开放性试题

答题技巧:

(1)、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2)、通过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和其他细节等方面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例:文中父亲的形象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评价他是个怎样的人。

……下过雨后,气温骤然下降了许多。一天的颠簸,实在是太累了,躺在床上不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突然,辅导员老师把我叫醒。她说,我父亲为了省15元的住宿费,竟然睡在外面的水泥乒乓台上。此刻,即使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被感动。我扑过去,抚摩着他那青筋凸起的双臂,亲吻着他那精硬的双手,哭着求他:“为了我,父亲,请您爱惜自己。” …… 答案:略

(六)、小结

(七)、作业

1、完成威海市模拟试卷。

2、背记相应的古诗和文学常识。

篇6:记叙文阅读技巧指导一

1. 问文章体裁

答:此文是一篇。备选答案有: 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 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 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4. 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5. 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6.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7.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 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 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11. 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 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12. 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 2 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F、开门见山。G、倒叙

13. 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14. 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116. 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答:

一、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二、在结构上 :在文章开头:

(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17. 表达方式 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 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方法——①时间推移法 ②空间变换法 ③稳步换景法 ④分门别类法

19. 领会写景的作用和写物的目的。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以“状物”为主记叙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20. 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

(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种类: 一是人物描写:A、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

(7)心理描写 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B、侧面描写 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二是环境描写:

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 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21.分析人物形象:

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22.小说三要素

人物(主要要素)、环境、情节。其中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23.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的作用:增强表达效果。24.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25.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26.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答: 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27.语言赏析或广告:

类型

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见第13个知识点.结合第28答题点回答.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

28.文章用典的赏析:

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29.品味句子和关键词。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30.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答:A、能或否

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C、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31.问文章写作特色:

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④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⑤表现技巧:

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

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

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32. 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 性格 思想 个性)。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

①文章通过 的叙述;②本文 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33.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上一篇:起名字精选的字下一篇:1秋天的图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