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NLP理解层次解读亲子教育

2024-04-19

用NLP理解层次解读亲子教育(精选6篇)

篇1:用NLP理解层次解读亲子教育

用NLP理解层次解读亲子教育

作者:黄健辉 NLP专业执行师

一、罗伯特·迪尔茨和理解层次

在学术界,有时人们为了纪念对某个新领域有重大贡献的人,往往把他的名字与他所做的贡献、提出的理论整合在一起,从而得到一个新的称谓,做为他的“名号”,新的名号往往能够让人一眼就感受

到他的身份。

比如说在中国第一个提出破产淘汰理论的学者曹思源,人们尊称他为“曹破产”;大力倡导产权明晰化的学者张维迎,人们称他为“张产权”; 以倡导、推动股份制闻名的厉以宁被称为“厉股份”;大力倡导市场经济、为中国经济改革把脉的学者吴敬琏,人们称他为

“吴市场”。

为特定的人起一个“名号”以显示他的身份的习惯,我们也可以

在NLP领域中看到。

比如对理查德·班德勒、约翰·葛林德,我们都知道他们是“创始人”的身份。罗伯特·迪尔茨是当今NLP学界公认的对NLP贡献最多的人,“贡献最多的人”——这也是人们给他的一个名号和身份;贡献最多,具体的最主要的贡献在哪里呢?这时人们往往会在后面加上一句:他在1990年整理和发表了“NLP理解层次”。

从人们对罗伯特·迪尔茨的介绍,我们就可以知道他在NLP界的影响力和身份,同时,我们还可以得到另一个信息:理解层次在NLP领域里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华人NLP大师李中莹也说过:NLP理解层次几乎可以应用在任

何领域。

今天,我们谈的是NLP理解层次在亲子教育中的应用。

精神:自己与整个世界其他系统的关系。(人生的意义)

身份:自己以什么身份去实现人生的意义。(我是谁,我要怎样度过这一

生)

信念:配合身份,应该有什么样的信念和价值观。(为什么做,有什么意

义)

能力:我有哪些不同的选择﹖我掌握了什么技能?(如何做,懂不懂)

行为:在环境中我们的运作。(做什么,有没有做)。

环境:外界的条件和障碍。(时、地,其它人,其它事物)。

关于理解层次的更详尽的介绍——各层次之间的关系,请参考作者的另一篇文章《用NLP理解层次解读电影<入殓师>的情节发展》 http://bbs.xinzhilv.net/thread-4280-1-1.html

二、为什么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1.聆听问题

①在读书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老师说:XX学生家里很穷,他父母都是农民/普通工人,他/他家几兄弟姊妹都特别能吃苦、很有毅力、学习非常勤奋、成绩特别优秀„„这样的学生之后考上了重点大学,然后出来工作,各方面的表现也都相当优秀。

②我们也会经常听到有些家长对孩子说:你看人家某某家的孩子,他的妈妈才读小学三年级,字都不认识几个,他的爸爸也是才读到小学毕业,他爸妈都是做小生意、打杂工,辛苦得很,根本就没有时间管他,更不用说在学习上帮他、教他了,可是人家在学校各方面都表现得那么优秀!

③一些家长在互相讨论时,也会很来劲地讲到以上这一段话,后面补充上一句:人家父母小学都不毕业,孩子不是照样考上重点大学,找到的工作也不错!

2.回应:

①老师说的,会给人一个错觉:以为穷人家的孩子自然就很优秀,穷人家的孩子理所当然的早当家;甚至还有人为了证明自己持有这个信念是对的,而举很多这样的例子,你看某某家是这样的、某某家的孩子也是这样的。

持有这个信念的人,所使用的方法类似于这样的归纳:中国的企业应该具有国际的眼光,应该向世界一流的企业学习,我们的目标是要成为世界500强!世界500强的企业有什么特征呢?于是派团出国考察,经过一番深入地调查研究发现——世界500强公司都盖有很高很堂皇的办公大楼,所以,如果我们要成为世界500强的话,我们也要盖自己的办公大楼!

直接把“家里穷”和“孩子早当家、能吃苦耐劳、优秀”连在一起,这是犯了归因上的错误;就好像把办公大楼作为世界500强公司成功的原因一样。

②③家长在抱怨孩子不够优秀,同时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卸给孩子,并且为自己在教育孩子上的不作为、没有效果而找到一个很好的借口,从而让自己感受好一点、心安理得;抱着这样的心态,旧有的行为继续下去,孩子终于也没有什么

出息。

如何来识别老师、家长所持有的这个信念是一个限制性的信念呢?最简单的方法是举出一个反例:比如你可以举出很多的穷人家的孩子读书并不聪明、成绩很差、初中不毕业,出到社会处于很劣势的竞争地位的例子。

举出反例是很容易的,但也往往不是最有冲击力和说服力的,因为持有限制性信念的人,他往往是只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部分。

3.案例和理论研究

下面我就用NLP理解层次来解读为什么有些家里非常穷、父母文化很低的孩子能够在学校、社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表现相当优秀。

就以“XX学生”为例来研究,我的家庭情况与“XX学生”完全吻合,我在学校、工作时的表现和他的也完全一样。

但是,当我仔细回顾自己的成长,总结自己的品质和所取得的成绩时,除了感谢自己的努力之外,我把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归功于我的母亲和我成长的家庭。

从身上最重要的品质来说,我觉得在我7、8岁的时候、甚至是上小学之前,就已经基本定型。

我母亲是如何影响我的呢?她教给了我一些什么东西呢?

很简单:她无意识的、但是非常成功的把一些卓越的信念和价值观通过言传身教灌输了给我,并且非常成功的让我认同了她对我在身份层面上的期待。

所以,如果说我是由母亲教育出来的话,她对我最重要的影响是在信念、身

份、精神这三个层面。

每当忆及小时的经历,母亲的那一番话犹如放电影般的历历在目:

“经常跟你们说要听话!在家要懂得干活、照顾自己,在学校要勤奋学习!”

“你妈妈——我!就是因为没得读过书,字不认识几个,出去在外面被多少

人嘲笑、看不起!”

“你爸爸又是这样一个没头脑的人,话不会说几句,你们知道我在外面受了多少的白眼、欺负!为了让你们有个好点的读书环境,我不远千里从农村搬到这小镇,现在你们放学后不用再去种田了,不好好学习,还去跟其他孩子捣蛋!让

别人上门来投诉!”

“经常跟你们说!只要你们读书读得下去,我就是砸锅卖房子,借钱也要送

你们读到毕业!”

“看看你爸、妈没得读过书,现在做工做得多辛苦!多劳累!每天还要回来

跟你们伤心!”

经常是我们兄弟几个在外面捣蛋被别人上门投诉的时候,母亲就会拿根棍子,边教训边打,一边打一边说以上这一番话,当讲到她在外面工作的艰辛、受到的委屈和欺负时,眼泪就如泉水般地涌出来,这时手上的力度会更加重,我们被打得嚎啕大哭,棍子仿佛也敲打在母亲的心窝上,她哭得更是伤心欲绝:“我这条命怎么这样苦啊!”„„扔下棍子就要去寻找绳子,这时,往往是我,就会第一个冲上去,抱住母亲的脚,拉着她的手,不让她走,然后大哭: “妈妈!我知错了!我以后再也不敢了!以后再也不会„„这样了!”

然后,母亲就会紧紧抱着我们,低声哭泣!

现在回想起这情景,心头仿佛有什么东西梗塞着,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

在我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因为在这个小镇里做的工作、小生意无法维持家里的生活,没办法支撑我们兄弟姐妹读书,父母都到广东去打工了。那时大哥读师范、姐姐读初中,都住校;二哥读五年级,和我在家,两个小孩子开始了独立的生活。

此后十几年,父母都长年在广东打工,真的是供养、支持我们几兄妹读书到

毕业。

学习了NLP之后,我才更深刻地认识到,为何母亲、家庭会对我的影响如此

大!

就以上面忆及的这段被母亲教训的情景为例,母亲在无意中非常出色地运用了NLP里重要的技术和理念:下心锚、次感元和理解层次,并且发挥得淋漓尽致!

从理解层次来看,整个下心锚的过程,各个层次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因此,这个心锚也就下得特别重、具有非常大的威力!

环境:家里确实很穷,父母工作很辛苦,文化不多,经常遭受邻人的闲言碎语,我们有时确实是跟其他孩子在外面调皮。

行为:教训、鞭打、感化我们。

能力:叫我们不要捣蛋,要学会做事,勤奋读书。

信念:读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有文化才不会被人看小!只要你们书念得下去,父母多么辛苦都会送你读。

身份:要做一个有出息的人,为家族争一口气。

整个下心锚的过程,充分运用了NLP中所说的各种次感元技术。

视觉:母亲愤怒的神态,伤心、痛苦的表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听觉:母亲的训话、哭声以及鞭打声;听在耳里,记在心里;

触觉:棍子鞭打的疼痛、母子的拥抱;痛在身上,感觉在身上;

嗅觉:家中的气味、母亲身上的气味;吸进肚子里;

味觉:流出的眼泪;尝在嘴里,感觉在心里。

以上所列是当时的情境中最有影响力的次感元;此外,母亲对我们深深的爱和期待,家庭中的气氛、家庭在环境中的遭遇也都是影响我们当时的心情、信念的重要因素。

通过这样的情境(下心锚),一次又一次地重复,我被深深地影响了,我被毫无抗拒的在潜意识中种植了这样的信念:要懂事,非常努力地学习、读书,做一个有出息的人,无论在任何环境中都要争一口气。

以后妈妈不在身边的日子里,我果然是这样的。带着母亲从小给我种植的信念和身份,我从一上学开始就表现出优秀的特性,此后在小学、初中、高中,学习都特别用功,无论是成绩还是其他方面,在学校里都属于佼佼者。也是带着这样的信念和身份,我以坚韧的意志克服人生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努力地发展出更

多的优秀品质和习惯。

从统计学的方法来看:穷人家的孩子有成才的;穷人家的孩子不成才也有一大片;富人家的孩子有非常优秀的;富人家的孩子也有非常拙劣的。

穷与富仅仅是孩子成长环境中的一个特征,这个特征与孩子的成才或不成才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更不是什么决定性的因素。现代行为心理学已经揭示出这样的规律:

结果 ← 行动← 决定←选择←察觉←信念、价值观←身份、定位 [环境][行为] [能力] [ 信念、价值观][身份]

通过案例的分析和理论的归纳,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真正决定一个人成才或不成才,取得什么样的结果、成就,这是由他的行动直接决定的,而他在人生中做什么样的行动、决定和选择,归根结底则是由他持有什么样的信念、价值

观和身份决定的。

这就是NLP理解层次的威力所在!怪不得李中莹说理解层次几乎可以应用在任何领域。

更多有关“家庭中的环境、氛围、父母亲对孩子在信念、价值观、身份层面上的影响”的文章,请参考王东华《发现母亲》中的第六章《习育·面对孩子我们必须重新做人》

http://baby.sina.com.cn/edu/2006-07-11/143017730.shtml

三、你的教育是事倍功半还是事半功倍

(一)亲子教育中的困惑

经常听到有的家长说:现在人们对孩子的教育重视了,社会上突然间冒出了各种各样的早期教育、家庭教育培训机构,组织开展培训课程,宣传、推广各派教育理念和方法,比如有冯德全早教、赏识教育、蒙氏早教、国学经典教育、NLP

亲子教育等等。

有时听各个培训讲师的课程发现,各派间的教育理念和具体方法相差很大,有的甚至是针锋相对,互相责备其它学派的理念或是方法。

比如在以下这些问题上,各派的看法极为不一致:

1.父母是否应该充分发挥对孩子的影响力?

2.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父母应该重点培养哪些能力?

3.如何介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干涉已经影响了孩子的健康、自由成长?

4.父母对孩子的期待、要求、责备到底是害了孩子还是帮助了孩子?

当这些家长通过看书、上网、上课与各派的实践者交流,会发现这样的情况:

①A、B两个学派的讲师各说对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好、是错的。

②A学派讲师展示很多参加自己课程的学员在教育上取得的成果,并且让学员现身说法,让孩子现场展示;家长开始觉得这些方法不错。

③B学派讲师也展示很多参加自己课程的学员在教育上所取得的成果,并且让学员现身说法,让孩子现场展示;观看的家长也开始信服。

④经过与上过A、B学派课程的家长交流,看到他们的孩子,也有很多都不理想,情况很糟糕,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

A ← 针锋相对 → B

A展示很多成功的例子 B展示很多成功的例子

A有很多失败的例子 B也有很多失败的例子

于是家长们思想开始混乱,尤其当看到自己的孩子出问题、教育没有效果的时候,就开始担心、着急,这时导师也不敢相信了,一时间不知道如何是好!

我的观点:关于各派间教育理念、提倡的方法不一致、甚至针锋相对的情况,要彻底弄清楚这个问题,让自己有一个明确的、清晰的育儿思路,家长必须回答

以下问题:

1.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社会上的优秀人才?

2.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是幸福、美满的人生?

3.你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才?

4.你想让自己的孩子拥有怎样的人生?

5.当孩子„„的时候,会有什么情况出现?

6.你如何知道孩子的发展是否在偏离理想效果的航道上?

转化成通用培训课程中的用语就是:

1.你想要的是什么? →精确地介定自己的目标、想要的效果

2.你如何得到它? →落实到自己的做法、行动和策略

3.它会导致什么? →你的目标会带来哪些影响?

4.你如何知道它出现了?→设计检验标准,反省、检讨

[ 出自罗伯特·迪尔茨《语言的魔力·回应术与信念结构》 ]

如果以上的问题你都有一个比较有把握的答案,那么你的育儿思路就会是清

晰的、坚定的。

二、事倍功半的教育

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上花了很多口舌、做了很多工作、也去参加了很多亲子教育的课程,效果却很不理想,为什么?

我的研究结论是:问题出在理解层次上。

对于孩子来说:

①家长参加课程培训,为孩子买各种学习用品:智力玩具、书本、绘画工具、钢琴等等 → 这属于在环境层次上的努力;

②孩子在家长的设计、要求下玩拼图游戏、看书、绘画、学钢琴→这是在行为层次上的努力;

③孩子能够玩各种智力游戏、读书、绘画、弹钢琴→这属于能力层次;

以上的影响仅仅是影响孩子因素中的一部分,到底占多大的比例,那要看各个家庭的情况。

比如说孩子的环境层次上的影响还会有:家长喜欢看电视、打麻将、无所事事„„;

行为层次:孩子也经常看电视、玩电子游戏、拖延偷懒;

能力层次:孩子染上各种不良习惯;

任何事情在人的头脑中都会有六个层次。

而孩子在接受父母、家庭以及其它社会系统在各个层次上影响的时候,他的信念、价值观和身份到底是怎样的,这才是孩子最重要的特征。

事倍功半的教育就是家长感觉自己在环境、行为、能力层面付出较多,孩子好像也有较多的付出,但是孩子在信念、价值观和身份的认同上,却与以上的付出完全相反,相矛盾,而是接受了来自于另外的环境、行为、能力上的信念和价值观,比如:看电视、打麻将才是快乐自由的,学习事实上是很辛苦和痛苦的,做一个偷懒、顽皮的人我就可以得到母亲更多的关注。

当孩子认同了拙劣的信念、价值观和身份,一旦没有了外界的监督,由他的信念和价值观所引导出来的行为和表现也就会是拙劣的。

这就是父母头痛的原因所在。父母在教育孩子上花了很多口舌、付出了很多行动,却没有得到想要的效果,这就是事倍功半的教育。

三、事半功倍的教育

有的家长并没有教孩子玩智力游戏、也没有教孩子认字读书、发展各种优秀的能力,但是他却能够在信念、价值观和身份上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孩子持着这些卓越的信念和身份指引自己的行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这样的教育,就是事半功倍的教育。比如我母亲对我的教育。

还有一些家长,清晰地知道每一件事情中所蕴涵的对人影响的六个层次,并且能够准确地观察孩子在各个层次上的发育情况,具备在各个层次上指导、支持、影响孩子的能力,这样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我把它叫做绝对优秀的教育、最高效率的教育。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想不优秀是很困难的事情!这样的教育是事半功倍的教育,也是可以让其他家长学习和模仿的教育。

总 结

NLP理解层次揭示了人类的神经逻辑分为六个层次,并阐明了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理解层次准确的解释了人类的行为与思想之间的关系。

用NLP理解层次来解读亲子教育,可以很好的解释教育中的各种困惑,也让我们更清晰地知道为什么有的家庭教育会事倍功半,有的家庭教育却能够事半功倍。

NLP是很注重模仿的。懂得了理解层次,聪明的家长,我想你应该明白怎么做了。

祝你成为一个优秀的家长、伟大的父亲、母亲!

本篇原创:作者黄健辉,QQ:1257170631

黄健辉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nlp5398

首发心之旅游学网(http://www.xinzhilv.net/)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2:用NLP理解层次解读亲子教育

1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说

亚伯拉罕·马斯洛 (Abraham H.Maslow) 是美国著名的精神学家, 他在1943年《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五种基本需求层次学说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求在不同时期表现的迫切程度不同, 是从从低级需求向高级需求递进的, 只有低级层次的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后, 高级的需求才能出现并呈金字塔型。如下图1所示。

事实上高级需求的满足程度要比低级需求低的多。社会中的正常人在这五种需求中只能部分满足部分不能满足。而且大部分情况下这几种需求同时存在与人类思想中, 并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但是人们并不是同时有让所有的需求支配, 而是每次由一种最重要的需求支配。马斯洛认为个人需求结构的发展是连贯的, 重叠的, 波状的。波峰表示占支配地位的需求。同时他还认为需求层次的顺序也会因人而异, 不断变换的。正常的健康人主要的动机来自于其潜力与能力的最大实现。本人就试图用这一理论对奥尼尔的《天边外》中罗伯特, 安朱, 露斯三个主要人物进行分析。罗伯特在自我实现需求中受挫, 安朱在爱与归属需求中受挫, 露斯在安全需求中受挫。当然导致他们命运悲剧的还有别的需求没得到应有的满足, 但以上需求的缺失是主要的, 关键的。

2 三个人物的悲剧命运

2.1 罗伯特:在自我实现需求中受挫—梦想破灭的理想主义者

自我实现的需求包括胜任感和成就感等, 是最高等级的需求。马斯洛认为这种需求指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发挥个人能力于极限的需求。满足这种需求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 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 成为人们所期望的人物。也就是说人必须要干称职的工作, 是什么角色就应该干什么工作。作品中的罗伯特就是典型的在自我实现中受挫的年轻人。罗伯特二十三岁, 是位大学生。刚开始衣食无忧, 父母疼爱, 兄长亲密, 临出海前他又收获一份梦寐以求的爱情。几种低级需求, 他基本上都得到了部分满足, 于是他向更高的需求迈进即自我实现的需求。他毅然决然放弃航行, 决定在从头开始学习农业, 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在农庄大展拳脚。成为露斯眼中的称职丈夫, 父母眼中的孝顺儿子, 岳母眼中事业有成的好女婿。结果一个对农产管理一窍不通, 而又不喜欢的知识分子不从事他力所能及的职业, 而是选择与他实际能力相去甚远的农业, 选择成为农民。致使农场经营惨败, 负债累累, 妻子恶语相加, 女儿夭折, 岳母也十分后悔把女儿嫁给他, 母亲对他也是失望之极。罗伯特年纪轻轻就身染肺痨, 最后遗憾离世。他短短一生梦想破灭, 事业失败, 婚姻失败, 家庭不幸。干些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工作, 没有成为家庭成员所期望的人。他的胜任感和成就感屡屡挫败, 自信心一点点的瓦解, 悲剧在所难免。假如他在城市里以写作为生, 能充分发挥自己文学上的潜能和天赋, 或许他的悲剧可以避免。

2.2 露斯:在安全需求中受挫—自私的浪漫主义者

以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看, 只有当生理需求得到足够满足时, 才会产生安全需求。安全需求是指人们渴望获得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的, 安全稳定的、值得依赖的、有秩序的外界环境, 从而克服对危险的焦虑和恐惧, 获得足够的安全感。露斯是位典型的在安全需求中受挫的女性。她和寡母艰难地生活, 本应按照母亲的意愿找一位像安朱一样踏实能干、身强力壮、值得依赖的庄稼汉, 来保证她们两人未来生活稳定, 有保障, 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但她偏偏不顾这一需求, 被罗伯特低沉而又有音乐性的声音, 和那充满诗情画意的话语迷住, 爱上了具有浪漫情怀和诗人气质的文人并坚定的嫁给他。露斯开始抱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重新生活, 殊不知这个仓促的决定正是导致她悲剧命运的转折点。婚后农场经营惨淡, 负债累累甚至还需要用残疾的母亲的积蓄过活。这时她没有鼓励安慰身陷囹圄、生病中的丈夫而是一再侮辱他, 怨恨他。还嫌弃罗伯特游手好闲, 把事情弄得一团糟, 讨厌他, 后悔嫁个他, 整天只知道看书, 甚至还公开宣称爱安朱。结果物质生活失败让她内心充满焦虑和恐惧, 急需找一个可以依恋的人—安朱。于是她把希望寄托在安朱身上, 希望安朱归来继续爱她。当知安朱已不再爱她时, 生活和精神的折磨让她变得一蹶不振, 未老先衰, 精疲力竭, 变得迟钝, 麻木不仁, 绝望余生。她一生注定以悲剧收场。

2.3 安朱:在爱与归属需求中受挫—自我逃避的功利主义者

爱与归属需求中其一是爱的需求。人人都希望得到家人的关怀与爱护, 希望得到美好的爱情。其二是归属的需求。每个人都需要, 希望成为某个团体或群体中的一员并得到相互关心、照顾和温暖。安朱在爱情上失利, 父子关系上僵持。常年的海上生活让他漂泊无依, 因此他是典型的在爱与归属中受挫的人。首先, 刚开始安朱也是衣食无忧, 生活安定。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他开始向往爱与归属的需求, 但得知露斯爱的不是他时, 渴望已久的爱情转瞬间灰飞烟灭, 他自尊心大受打击。面对罗伯特, 他爱情失利。从前的生活规划就此打破, 他不惜与父亲大吵一架, 不顾家人劝阻, 负气出海远行来逃避自己。从次他的悲剧命运开始不断上演。父亲在他离家一年后就郁郁而终, 至死也没有原谅他的决定。八年回家两次, 但每次都是行色匆匆。在遥无边际的海上航行几年, 家的概念早已陌生, 父母离世时, 他都未赶回家奔丧。家也在他眼里早已物是人非。亲人相继离世, 经济条件每况愈下。昔日对露斯的爱早已不在, 常年漂泊让他缺乏归属感。最后他竟背叛了务实的本性, 拿自己喜欢的粮食做赌注做起了投机买卖, 结果八年的心血付诸东流。一个原本天生的庄稼汉, 能够在农场的辛苦劳作中获得满足的, 理想只是跟露斯结婚和梅约家农场改造成本州最好的农场的人, 最后沦为搞投机生意的商人。在爱与归属中受挫, 让他一生注定悲剧。结束语

3 结束语

本文通过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分析了《天边外》三位主人公的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有很强的阐释作用, 不但可以用来解释教育问题, 公司管理问题, 社会学等问题, 而且可以用来分析文学作品, 这点到目前为止国内研究较少, 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参考文献

[1]荒芜译.奥尼尔剧作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

[2]洪秀云.“嘉莉妹妹中女权意识分析—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角下”[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 (4) .

[3]江义群.当代美国戏剧[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2.

[4]李峰.“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浅论”[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 1986 (4) .

[5]李峥.“从马斯洛的层次需求解读潜水鸟中的‘文化边缘人’”[J].大众文艺, 2011 (9) .

[6]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 译.北京: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7]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EB/OL].[2013-01-02].http://baike.bai du.com/view/92972.htm.

篇3:用心灵解读教育的真谛

穿着鲜艳的民族服饰,跳着民族特有的舞蹈,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小学部的学生按班级依次闪亮登场。当每个“民族”队伍经过主席台时,都有一个精彩的展示表演,主持人同步详细介绍这个民族的基本情况。孩子们享受着与一般运动会不一样的快乐,既充满了体育本身的快乐,又真切体验了中华文化和民族情感。而当“羌族”方队经过时,主持人提议:向羌族人民在“5·12”大地震中表现出来的英勇不屈的抗争精神表示敬意,全场爆发出最为热烈的掌声,许多人眼里都闪着泪光。

这是记者来到广州实验学校采访,看到的该校小学部“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的情景。

“知识育人依赖于课堂,而文化育人依赖于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校长雷丽霞断言,“假如让一个孩子当一回旗手,他肯定终生难忘”。

学校要求每项活动都有创意、有主题,一项活动几项成果,“一定要有文化味儿”。为此全校各项活动都要先从征集活动方案开始,而且成为一个常规性工作。为了实施一个满意的活动方案,学校不惜将原定的5周年校庆推迟。于是,“男孩子节”“女孩子节”“民俗小制作展览”等让孩子们从心底接受和喜欢、又具有潜移默化教育功能的活动应运而生。

“这些活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合作探究性。”雷校长认为,这是活动成功的关键。譬如为准备“少数民族运动会”,每个班的教师和学生会共同去了解自己所代表的民族的起源、历史、文化、风俗、服饰、歌舞等,一起学习民族礼仪、制作民族服装、排练民族舞蹈,全面而立体地进行合作探究,这就培养了学生的“中国灵魂”。

雷校长说的“探究”,其实是以课程为载体的。学生应该学习掌握的,无论是唱歌、跳舞、书法、绘画、小制作,都作为课程纳入有组织的教学之中。

“现在研究分数的人多,研究教育的人少。”这是雷丽霞脱口而出的一句话。这反映了她内心一种很深刻的焦灼和忧虑。也许正因为如此,她的头脑多了份难得的清醒,始终把学生的成长,看得比成功重要。她所追求的,就是尽可能多地给孩子“分数之外的东西”。

学校针对学生不同的成长阶段,分步实施培养计划:对小学提出“六年影响一生”,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共有81个好习惯和32个教养细节,激发、提高、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三年改变一生”,重点帮助青春期的学生迈好青春第一步,变关键期、危险期为提升期、飞跃期;“高中三年成就一生”,重点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清晰明确的人生目标。

雷校长说:“培养行为习惯、学习兴趣和人生态度,对孩子要以纵向评价为主,自己和自己比,我们的主张是‘进步就是优秀’,追求每一个孩子、每一天、每一节课上的进步,我们的口号是‘每天进步一点点’。”

这些培养的方法,精致而舒展。对此,雷丽霞笑称她是学物理的,做什么事都讲究点、线、面、体。

让每个教师得到发展,用教师发展学校

金俐大学毕业那年,正赶上北大附中广东实验学校创办,她是第一批进来的教师。金俐说,现在再和大学同学聚会,大家都听她说;参加广州市“名班主任”培训班,她虽然来自民办学校,发言却特别受瞩目,成为了中心发言人。前些天到重庆讲课,有个女教师因故没有听到,回来看了她的课件后,专门通电话和她交流,两人结为朋友。“我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我在广州实验学校成长。”金俐说。

“民办学校的管理实践,使我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多年来的教育模式的优势和弊端。无论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无论薄弱学校还是重点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永远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教师第一是学生第一的前提。”雷校长说,“我坚信校长最主要的职能,就是对自己的团队进行有效的引领,提供最大的有价值的服务,让每个教师得到成长,用教师发展学校。”

学校为教师设计了一个很简洁的成长路径:“干得好、写得好、讲得好。”雷校长认为,教师首先要高效工作,要“干得好”;更进一步要总结反思,要“写得好”;最终要交流提升,要“讲得好”。“只有讲,才能促进想”,“光干得好不行,还要写得好、讲得好”,“光好好干不行,干好了才行”。干、写、讲,由实践到理论,循环往复,不断提升。在讲中反思,在讲中总结,在讲中提升。

“要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要在研究的状态下努力地工作。向课堂要质量,向管理要质量,向科研要质量。”学校这样要求教师,也是这样激励教师的。

学校的课堂教学研究,以研究课为载体,抓好“选、备、上、评、写、讲”的过程训练,探讨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特点的有效教学之路,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以改进课堂学生的学习面貌。对于研究课,雷校长要求研究主题明确,评价标准和追求目标明确,研究点集中,逐步深化,“重结果,更重过程”、“只求突破,不求完美”。

早在北京工作的时候,雷丽霞在教育安全研究上就卓有建树。到广州后她不断发扬自己的优势,引导教师写教育案例,既把它作为一个学校科研的过程,又把它作为教师反思自我、教育自我的过程。雷丽霞要求遵循“近、小、实、急、趣”的原则,引导教师解决实际问题,转变思维方式,提升教师的“学生观”,创设更适合学生的教育情境。她亲自培训学校“教师报告团”团员,主持试讲,点评修改,反复提高,往往让教师的理解产生质的飞跃。学校以班主任班级建设经验报告会,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年级组长工作思路交流会,课题组经验交流会等为载体,开展各种形式的专业技能竞赛,让教师得到充分的锻炼成长。

学校为教师搭设发展平台,聘请优秀管理干部、骨干教师为兼职研究员,成立名师工作室、教改能手实验室,落实名师培养工程,把国内外知名教授院士、专家学者、名师名家引入校园,让师生见名师、见高人,不断提升境界和品位。也把学习者引入校园,广泛交流,互相提高。同时,支持教授走出校园,走出广州,走向全国,应邀到各地作报告、介绍经验,上示范课,让教师在思想碰撞中迅速成长。

雷校长坦言,自己就想把教师都培养成为名师、名家、名人。教师发展了,学生就发展了,学校就发展了,教育就发展了。

要把孩子应该的,变成孩子喜欢的

在广州实验学校,网站是学校一个极其重要的平台。学校的各项管理、教师的学习和交流、学校几乎所有的活动,都依靠网络进行。就连作业也是教师在网上布置,学生在网上答题提交。

“孩子不爱做作业,喜欢玩游戏,我们就对网络进行仔细研究,发现孩子之所以喜欢,是因为它本身有许多吸引人的地方。譬如打游戏有竞争,有情况反馈,有奖励,有挑战性,有排行榜。于是我们就把这些因素设计到作业中,让孩子在网上做作业,一步步闯关,上排行榜。”雷校长说,“我们搞教育,就是因势利导,显示出应有的智慧,要把孩子应该的,变成孩子喜欢的。”

“寻找我们的遗憾,让孩子远离遗憾。”这是学校发起的一个活动。教师们找出了人生和教育中许许多多的遗憾,许多人回忆自己遗憾的时候泪流满面。他们似乎突然发现,那些遗憾往往很小、很简单,譬如学生时代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想上台表演,想当一回班干部,很容易实现却没能实现。从切身体会出发,教师们对教育进行深刻反省,懂得了教育的神圣和庄严,懂得了让孩子远离遗憾有多么重要。

“老师下海,学生上岸。”这是学校对教师一个很独特的要求。学校要求教师到“题海”中遨游,对每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研究,摸索出最简洁和管用的方法,让学生容易吸收和掌握。把学生的作业题量降下来,让他们“脱离题海上岸”,轻松地获得知识,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位教师批改作文时,看到学生进步很大,就情不自禁地给家长报喜。习惯了听老师告状的家长,拿起电话就连声说“对不起”,当知道是报喜的电话时,喜极而泣。雷校长知道后,对教师响亮地提出:“让报喜的电话响起来。”她说对学生就应该这样即时激励,因为教育和培养孩子的主要任务,应该由学校和教师承担,我们要服务于家长的安心工作。

一位学习不好的孩子喜欢体育明星。过生日时,他意外地收到一份来自班主任的特殊礼物——一本厚厚的相册,里面有电脑组合而成的一张张照片,每一张他都在自己喜欢的姚明和乔丹中间。孩子激动得哭了,说他要把这本相册保存一辈子。过母亲节时,孩子在参加“报答三春晖”主题班会后,回家叠了一盒幸运星,放在了妈妈的床前……

这样的教育方式和故事,还在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不断发生着。(摘自《中国教育报》2008年12月30日)■

□本栏责任编辑罗贤良

篇4:用科学发展观解读素质教育内涵

2007年下半年,我开始有计划地到全省各市进行调研座谈,与各地教育行政干部,高中、初中、小学校长代表们进行充分的交流,征求人们对切实推进全省素质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查研究中的一些思考整理出来,供大家批评指正。

一、素质教育是科学发展观在中国教育领域的最本质的体现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回顾我国这3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既享受到了发展给人民带来的实惠,也因为违背科学发展观,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这使我们真正明白了一个道理:发展是硬道理,但硬发展没道理。不发展就没有国家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但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民能够享有幸福的生活,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发展路径。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素质教育是什么?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这是教育改革的主题。我认为,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战线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本质的体现。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

在教育领域坚持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实现教育的优先发展。这是由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决定的。在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国教育承担着为实现社会公平、民族振兴、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而奠基的历史使命。为适应这一要求,我们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提高我国国民的受教育水平,同时提升我国教育自身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实施素质教育。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是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的首要体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就是为学生提供适合其个性发展需要的教育。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根本体现。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是促进教育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教育领域坚持科学发展观,既要坚持教育事业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要坚持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教育事业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条件。归根结底,它是为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的。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没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没有学生自身的和谐发展,更没有学生的持续发展。素质教育切实关注学生的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和谋生的能力,造就学生终身幸福生活的能力。只有素质教育最能体现人的和谐发展的需求,最关注学生的根本利益。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教育和谐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今,影响我国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影响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根本障碍,在于教育价值取向上的功利主义、教育方法上的工具主义、教育方式的反科学精神。素质教育则是对教育功利主义的反动、是对教育工具主义的反动、是对教育反科学精神的反动。正因为如此,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走向内涵发展新阶段的标志,是教育走向科学发展方式的标志。

二、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解

回顾素质教育提出以来人们对其内涵的理解,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1.“三要义”说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曾指出:素质教育有“三要义”,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2.“四有”说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全面发展”说

素质教育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概念。如中国教育学会原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瞿葆奎教授一直强调: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现在进行时。

4.“培养模式”说

2005年12月26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就素质教育问题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指出:“什么是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两大问题,是人的培养模式的一次深刻变革,是教育领域的最核心的一个变革。”

5.“生命”说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素质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的终极追求,不是对单一的模式的寻找。素质教育的实现要比建立一个模式不知要艰难多少。她认为,素质教育最根本目的是要唤醒人的生命自觉。

6.“发展”说

从实践层面看,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一般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把素质教育理解为“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的教育”,另一种则认为素质教育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的教育。

三、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下理解和把握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

笔者认为,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下理解和把握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至少可以有以下5个维度。

1.素质教育具有规范性

所谓规范性,就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是有所遵循的。一是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对素质教育的规范性,二是国家教育方针对素质教育的规范性,三是国家教育政策对素质教育的规范性,四是国家课程方案对素质教育的规范性,五是教育科学对素质教育的规范性。

2.素质教育具有基准性

我认为,素质教育首先要体现在国家课程方案中。全面贯彻和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前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要求。我在调研中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感受,就是参加座谈的校长们的课程意识比较差。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校长们的眼里,所谓全面贯

彻课程方案,就是要全面开齐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至于新课程特别强调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通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等等课程,并没有被他们当做真正的课程来对待。有一位校长向我们介绍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她说:学校培养的学生素质很高,这首先得益于学校坚持开齐开全课程。我就问她:你们学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了吗?她说:开设了。我又问她:每周开设几课时?她说:在生物、化学教学中都开展了一些研究性学习活动。显然,这位在当地有较高知名度的校长,把学科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等同于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了。我想,这样的校长在全省恐怕不在少数。二是在调研中,有不少校长乃至教研人员都谈到了校本课程的开发问题。在谈到学校课程开发的成果时,大家往往都会谈到自己的学校或者所在地区已经开发了多少门类教材。在这里,他们大都把学校课程的开发等同于教材的编写。这又是大家对学校课程理解的一个误区。说到底,学校课程的开发不应以编写教材为目的。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以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开发、共同生成为基本特征的。因此我们反对为学校课程编写教材,只主张编写教师用课程实施指导用书。在教师指导用书中,可以规定课程开设的目的、课程的实施规划、课程实施应该利用的资源,以及如何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等等。

为什么素质教育首先体现在国家课程中?一是国家课程规定了教育的根本目的,规定了教育的目标;二是国家课程通过完整的课程结构确定了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内容;三是国家课程通过规定教材内容,确定了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四是国家课程规定了评价与管理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方式,等等。

3.素质教育具有多元性

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多元性。一是可以从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角度来界定素质教育;二是可以从教育内容入手来界定素质教育,如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三是可以从现实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入手来界定素质教育,比如把素质教育界定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总之,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就其本质特性而言,是具有多元性的,人们可以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人们对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认识的不同,往往体现了人们对教育本质和功能认识的不同。但是,不管人们如何理解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要真正把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到实处,都必须把这些目标具体体现在相应的课程设置上。正因为如此,我在调研中,每当校长们谈起自己的教育主张,我总要问大家:你通过什么课程来保障你的培养目标的实现,你用多少课时来开设你所主张的课程,等等。也正基于此,我们在推出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典型时,学校层面我只主张选择整体性的、真正从课程改革入手的各种改革,而不主张选择那些教师个体的教学改革层面的经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认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最关键的是课程改革,最薄弱的也是课程改革。我一再强调: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当前没有真正的课程改革,只有教学改革。

4.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具有相对性

在素质教育调研过程中,不少同志认为: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条件还不具备。其依据是从整体上看,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和质量,仪器设施的配备等等,都还不能满足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我认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确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我们不否认良好的条件对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但各种条件都是相对的。当年苏霍姆林斯基在山沟里也能办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陶行知那时的办学条件无论如何也无法与现在相比。2003年7月,我到菏泽巨野一个农村小学调研。那所小学办学条件很差,根本谈不上有多少音乐、体育、美术器材,但我在那所小学院子里看到有一根躺在地上的电线杆子,原来这根杆子是学生锻炼身体时练习平衡用的。这让我颇受启发:再好的条件,如果观念不转变,那么同样会搞“应试教育”;条件虽然不好,但只要观念转变到位,照样可以开展素质教育。

5.素质教育具有历史性

在座谈中,不少同志都谈到一个观点:实施素质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这个观点,我是完全赞同的。的确,推进素质教育绝对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的过程。一是推进素质教育是一个伴随着整个中国经济社会现代化的过程,没有中国经济社会的现代化,也就没有中国素质教育的完全实施。二是推进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自身现代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要实现中国教育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又要实现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知识经济背景下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是在工业社会基础上的现代化与后工业社会基础上的现代化叠加实现的过程。三是推进素质教育是国家和个人的教育理想不断实现的过程,是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不断逼近自己的教育理想的过程。

篇5:把握理解层次 提高阅读能力

一、理解是阅读的要旨

阅读是一个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也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从形式上看,阅读似乎是一种单向的言语交际活动,实质上它是一种积极思维的智力活动过程。它包含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一是辨认文字符号的感性认识阶段,二是理解内容、吸收信息、创造性思维译码的理性认识阶段。

阅读的主要目的是理解作者用文字表达的思想,因此理解能力是阅读中最重要的能力。这里就JEFC第70课Standing Room Only为例,具体谈谈如何通过理解课文内容的三个层次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二、阅读理解的三个层次

(一)表层理解(literal comprehension)

表层理解是要求学生掌握文章字面意思。对学生的要求是机械地重复文中主要内容,使课文内容再现。教师对该课可提出下列问题,请学生阅读后回答:

1)About how many babies are born in one minute?

2)How many new babies do people have to find food for in one day?

3)What may be the greatest problem of the world today?

4)How is the population growing?

5)When was the population over 500 million?

6)What will happen in about 600 years?

由于表层理解是深层理解和评价性理解的基础,为了使学生顺利理解掌握文章意思,教师应注意以下两点:

1.教师要清楚地了解学生头脑中是否有与文章相适应的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等知识。背景知识能提高对课文的正确理解。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读者在阅读时,头脑中已贮存的与读物有关的基础知识有助于文章的理解与保持。鲁姆哈特(D.Rumelhart)也指出,读者在进行阅读时,他先前存入的知识往往会随之与文章中的符号产生联系,这对于读者了解文章中的信息内容至关重要。这说明,当书面文章出现在读者面前时,读者不仅需要足够的语言知识,而且还要有关的背景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去填补作者句子间信息的空白,从而理解文章的含义。阅读是读物内容与读者背景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而阅读理解则是读者利用自己的背景知识(含语言知识)对读物内容进行思维的过程。Standing Room Only是关于人口问题的一篇课文,教师可以由问题导入课文,了解学生掌握的背景知识,从而为理解打下基础。

Questions:

1)What's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2)What's the population of the world?

3)Have you ever heard of "population problem"?Say something about what you know.

2.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对课文中的难句略加解释,再让学生复述课文,以促进其提高“说”的能力,并为深层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深层理解(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

深层理解的问题具有创造性。它要求学生利用作者所传递的信息、凭借自己的社会背景知识、生活经验进一步理解和吸收读物中没有明确表述的、却又与主题有联系的思想与信息,即“弦外之音”。这是一种合乎逻辑的、超越读物文字符号所传递的信息而进行的思维推理活动。教师在学生对文章表层理解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提问:

1)What does "standing room only" mean?

2)By what year will the world's population reach 6 billion?

3)What i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the population problem?

4)How does the author show the seriousness of the problem?

5)Why does the author write the artical?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应启发帮助他们在文中找到有利于回答问题的线索(比如语篇标志、主题句等)。本课作者就是通过大量详尽的数字来表现人口的快速增长。作者使用诸如“A UN report says…”来增加文章的可信度与权威性,从而警告世人注意人口增长问题的严重性与解决人口问题的紧迫感。

(三)评价性理解(critical comprehension)

阅读的目的是吸收信息或利用获取的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并对文章作价值判断,提高深层次理解和评价文章的能力,同时也获得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本课评价性问题可设计为:

1)What is your opinion towards the popluation problem?

2)What do you think we should do to solve the problem?

3)Suppose you were a demographer,give a speech on "population explosion".

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要思考问题,洞察问题实质,思考人口急剧膨胀会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对我们的生活构成怎样的威胁?应采取什么手段来解决?并用英语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为了帮助学生顺利评价课文内容,教师要注意三个问题:

1.适当为学生补充交际中急需使用的词汇,如,population explosion, food supply, lack of resources, global problem, family planning等;

2.教师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展开讨论。小组讨论不仅增加学生的发言机会,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集思广益,促进、丰富学生的思维,还有利于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在设计这一层次的问题时,教师应注意挖掘文章的思想性,兼顾语言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寓思想教育于外语教学之中;

3.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同学之间争论,创设一个自由、宽松、活泼、用英语进行讨论的热烈气氛,逐步使学生实现由知识到技能再到交际能力的转化,从而达到理解的最高境界。

三、几点体会

1.理解的三个层次逐步深化。

根据阅读理解三个层次设计的教学过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理解层次不断深入,逐渐实现由知识向技能再到交际能力的转化。

2.教学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这种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程度和接受能力,根据文章篇章结构、内在含义设计问题,并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使学生在进行加工处理信息的创造性活动和交际活动中有大量的听与说的机会。

3.阅读结合写作。

在学生领会并口头讨论课文内容基础上,可让学生缩写课文或写一篇读后感,使学生从阅读理解到口头表达运用,最后落实到写作。这样,阅读与写作密切结合,学生能获得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

4.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学词汇、语法等知识。

篇6:用NLP理解层次解读亲子教育

黄宝国在《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年第6期撰文指出,差点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的提出和实践是基于对教育本质的思考,强调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关注人的个性差异。差点教育理念的内涵可以用“尊重差异、研究差点、缩小差距、共享差别”来概括。教师的使命在于发现学生的“差点”随时准备唤醒、等待和引导孩子,让孩子知道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打败别人”,而是通过学习“成为最好的自己”。差点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强调要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教育环境;提倡平等、宽容的人文精神与师生互动;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习者在自我超越的量变过程中实现羽化成蝶的质变效应;在教育方法上,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土壤和成长空间。1.差点教育理念的实施,要以尊重为前提。尊重不仅是姿态,而且要成为每个教师的生活习惯和职业本能。2.差点教育理念的实施,要以扬长为途径。差点教育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积极有效地挖掘有待开发的潜能,力求让学生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3.差点教育理念的实施,要以纵评为手段。差点教育采取的不是学生之间横向的比较,通过关注学生的纵向发展,强调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掌握和进步情况,激励学生自主地学习。

吴甡:用生命教育创新学校文化建设

上一篇:县专家下基层方案下一篇:鸟和鱼的故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