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业和层次培养目标的方剂学教学大纲的分化教育论文

2024-04-10

基于专业和层次培养目标的方剂学教学大纲的分化教育论文(共5篇)

篇1:基于专业和层次培养目标的方剂学教学大纲的分化教育论文

【摘要】 针对目前中医人才培养的需要和方剂学学科本身分化的要求,在现行方剂学大纲的基础上,进行了教学大纲的分化工作,以解决目前方剂学教学课程体系和内容内涵广、指导性和针对性不强的状况。

【关键词】 方剂学;教学大纲;分层次教学

教学大纲是课程的主干和灵魂,合理的教学大纲是贯彻教学内容的纲领性文件和中心指导思想。由于专业和层次的人才培养的目的的不同,教学内容上应有所区别,这就要求对教学大纲进行分化。近年来,上海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研室开展了不同专业和层次的方剂学教学大纲的分化工作,兹述如下。方剂学教学大纲分化的必要性

1.1 市场对不同专业和层次人才的需求的变化

由于市场需求在不断的变化,由于社会对中医人才需求的多层次、多规格性,要求方剂学的传统教学体系尤其是教学大纲也要不断更新、与时俱进。因此教学大纲也应该根据人才培养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而制定,使其更适合社会的需求。

1.2 方剂学科本身的分化的要求

方剂学科目前已经事实上分化为理论方剂学、临床方剂学和实验方剂学,但是还没有专门的教材出现。基于这种现状,我们应首先对不同专业和层次的方剂学大纲进行相应分化,在此基础上,编写新教材,突出方剂学理论体系的继承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大纲的具体要求如下。

(1)理论方剂学:注重经典方剂的理论探讨与挖掘,达到以点代面,拓宽思路的目的。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学术继承型人才。

(2)实践方剂学:密切结合实践,突出方剂的实用性特点,着重掌握关键药物在方剂组方中的特殊作用或配伍作用。培养能够学以致用,具有较强的临床辨证施治能力的临床型人才。

(3)实验方剂学:突出现代医学与方剂学的学科交叉特点,注重方剂现代研究内容的掌握。培养勇于创新开拓的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及相应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的科研型人才。教学大纲分化的指导原则

总的原则应该是突出各个专业和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解决目前方剂学教学内容单一,针对性不强的弊端。

首先,注重专业特点。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特色化是解决单一的中医人才的根本途径[1]。近年来我校除了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等传统专业外,还相继开办了中医护理学、医学美容、养生康复、运动等专业,有些新兴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将来并非从事临床诊疗工作,其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都与传统的中医药各专业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方剂学》课程学习的要求也必然不同。由于现行各版本《方剂学》教材都是根据传统中医药专业培养人才的要求设计编写的。这就使得这些新兴专业在开设《方剂学》课程时感到教材的选用存在较大问题。其次,注重层次特点。我校的针灸、美容、康复等专业有本专科层次的差别。专科层次教学更强调技能的培养,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良好的专业保证。而本科或更高层次的中医人才培养更注重理论的提升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为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提供支撑。教学大纲分化具体实施

3.1 中医学专业

(1)七年制:突出中医高级人才培养的目标,临床、基础和实验并重。①临床方剂学:掌握目前临床常用的方剂、古方临床新用和中成药处方用药。②理论方剂学:掌握100首方剂,熟悉50首方剂,了解65首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和制方理论③实验方剂学:掌握方剂的现代研究概况、参与方剂药效学实验。

(2)五年制:突出基础与临床的临床人才培养目标。①理论方剂学:掌握100首方剂,熟悉40首方剂,了解48首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

3.2 中药学专业

(1)七年制:①理论方剂学:掌握方剂100首方剂,熟悉50首方剂,了解65首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②临床方剂学:尤其是目前临床常用和市场流通领域中常用中成药的处方,对于这些方剂的君臣佐使和禁忌的配伍要着重掌握。③实验方剂学:熟悉方剂的现代药学和药理学方面的研究概况,参与中药方剂药效学实验。

(2)五年制①理论方剂学:掌握方剂80首方剂,熟悉50首方剂,了解48首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②临床方剂学:尤其是目前临床常用和市场流通领域中常用中成药的处方,对于这些方剂的君臣佐使的配伍和禁忌要着重掌握。

(3)大专班①理论方剂学:掌握方剂60首方剂,熟悉50首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②临床方剂学:尤其是目前临床常用和市场流通领域中常用中成药的处方,了解这些方剂的君臣佐使和禁忌的配伍。

3.3 针灸推拿专业

(1)七年制:①理论方剂学:掌握100首方剂,熟悉50首方剂,了解65首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②临床方剂学:掌握目前临床常用的方剂和中成药(尤其是外用药)处方用药。了解古方临床新用概况。

(2)五年制:①理论方剂学:掌握80首方剂,熟悉50首方剂,了解48首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②掌握目前临床常用的方剂和中成药(尤其是外用药)处方用药。了解古方临床新用概况。

3.4 运动医学

(1)五年制:①理论方剂学:掌握80首方剂,熟悉50首方剂,了解48首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②临床方剂学:掌握目前临床常用的方剂和中成药(尤其是外用药)处方用药;了解古方临床新用概况。

3.5 非中药医专业(含护理、康复等专业)

护理、康复等相关专业的教学内容可参照其专业的特点,掌握与熟悉常用方剂的功效、主治、煎煮、服用方法、用药禁忌、药后调护等方面的知识,使之更符合专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邓远美.多样化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4(12):5556.

篇2:基于专业和层次培养目标的方剂学教学大纲的分化教育论文

(一) 毕业生就业环境要求高校重视校外实习环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竞争日趋激烈, 人才成为了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一方面给高校会计专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 毕业生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 人才市场供过于求, 使得企业进一步提高招聘员工的门坎, 具体表现在选聘会计人员时, 往往要求应聘人员具有实际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走出校门时就具备企业的实际要求技能和条件。学以致用是高校实习环节的基本目的, 作为以应用型为主的会计专业本科教育, 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校外实习是真正接触社会, 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技能的重要环节。但在高校会计专业实习尤其是校外环节的实践中, 普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二) 企业客观环境使高校缺少校外实习条件

目前, 愿意接受高校会计专业实习的企业日益减少, 会计专业实习基地日益萎缩, 即使有的单位愿意接受实习, 但积极配合的也很少。这是因为:一方面, 由于企业的财务信息具有一定的保密性, 企业大多不愿意接收学生在本单位进行会计实习。即使接收学生实习, 也大多是以介绍企业情况和讲解核算体系及方法为主, 至多拿一两本账和几本凭证给学生传阅。另一方面, 长期以来会计人员的培养都是国有企业的责任, 在实习中, 主要是国有企业单方面的付出。在计划经济时期, 会计专业学生实习可以做到了解系统, 查阅全面, 接触实际, 顶职顶岗。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和企业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发展, 为了在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即使是国有企业, 也必须为自身利益考虑, 加上计算机会计的广泛应用, 工作效率的提高, 企业会计人员人数减少而工作量加大, 就更加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培养会计专业学生, 进行无偿义务劳动。此外, 由于一般企业的会计人员配备有限, 在一带一或一带二的传统实习模式下, 很少有实习单位能够容纳一个班或一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会计实习。这些都导致了实习基地的日益萎缩, 使高校缺少实习条件。

(三) 相关因素影响使校外实习流于形式

会计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但一直以来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存在着动手能力差的现象, 究其原因, 一是会计实务零星琐碎, 但工作要求既高且细致, 二是实习环节安排不够科学合理, 使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影响了学生在实习中学习提高的积极性。由于实习单位不够配合, 一次实习的容纳量小, 加上实习经费有限, 校外集中难以为继, 故高校会计专业多采用学生个人联系、独立进行的分散实习方式。即使是集中实习, 在组织过程中通常采取按岗位按地区分散安排到企业各个会计岗位的方式, 使有限的几个指导教师难以进行全程跟踪监管, 而且很多指导老师在承担指导实习任务的同时, 还承担了其他教学科研任务, 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全过程监管, 因此, 通常寄希望于实习单位承担评价监管责任, 并且最后由实习单位出具实习鉴定表来评价学生的实习表现。由于实习单位既没有监管学生的义务, 也不愿意监管学生, 而且实习鉴定表通常内容笼统, 实习单位不知道具体应该从何处评价监管学生, 因此出现有的实习单位让学生自己起草填写实习鉴定表, 单位只负责盖章以应付学校的现象。在没有良好的监管评价体系的情况下, 实习主要靠学生的兴趣。但由于传统的校外实习多是以核算型实践为主, 企业具体岗位的核算实践又是日复一日、枯燥的重复劳动, 而且实习单位出于会计责任并不允许实际顶岗操作, 这就使许多学生只实习了一两天以后, 很快失去了实习的兴趣, 其结果导致目前的校外实习往往流于形式。

二、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相适应的校外实践体系构建

(一) 实习定位和体系重构

校外实习作为高校会计专业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标定位应该与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与高职高专的核算型培养目标相区别, 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一般定位于高层次分析型人才。分析的基础是核算, 而核算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实践过程。传统的校外实习只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 忽视了应用能力的层次性。目前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的理论教学集中于高层次的会计管理理论, 而实践多在低层次的会计核算中徘徊。这种高理论低实践的教学体系, 使学生过于重视理论, 容易形成眼高手低的毛病;就业或校外实习后, 理论与实践相差太大, 影响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 甚至得出“课堂所学知识无用”的结论。因此, 必须提高校外实习的运行层次, 将其目标定位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此, 需要对传统的校外实践体系进行重构, 建立与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校外实习体系, 如表1所示。

(二) 实习要求和内容

从高校校外实习计划的编制和实地实习的内容来看, 目前校外实习要求仍只是掌握会计部门各岗位实务, 实践内容也是以核算型为主。而高校的理论教学主要集中于会计管理而不是会计核算方面, 但作为会计教学体系重要构成部分的实践教学却没有跟上这种转变, 仍然停留在会计核算上。这与我国目前急需高层次管理人才的现实极不相符。因此, 在校外实习计划制定时, 应增加会计管理实践的要求, 如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合理标准成本、成本差异分析等管理会计实践、财务竞争力分析等财务管理实践、内部控制制度、会计制度设计等。具体落实时, 可结合会计基层科室参观进行会议室沙盘演练。

(三) 实习类型与形式

传统的校外实习是以验证性实习为主, 主要按实习计划和会计核算的理论流程进行实践操作, 最终验证性的观察、记录实际的会计核算流程, 可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证账表获得一些感性的认识和体验。但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是管理型会计实践, 这种实践内容通常是千差万别的。学生必须根据实习要求和企业实际, 自行确定实习方案, 而且目前企业重会计核算轻会计管理, 因此会计管理实践相对落后, 学生甚至可以进行企业会计管理实践的创造, 把所学到的先进的会计管理理论和经验引入企业中去, 这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为以后走向高层次的会计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同时也为企业发现自身问题和解决问题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渠道, 创建学校和专业的品牌效应。此外, 校外实习通常涉及到几乎所有会计专业课程, 既需要会计知识的综合, 也需要跨学科的管理经济类知识的综合。因此, 新型校外实习应以综合式探究式实习为主。

就目前高校校外实习的实践而言, 有学校统一安排实习 (也称集中实习) 和学生自主联系实习 (分散实习) 两种。分散实习情况下, 学生的实习时间安排相对比较灵活, 由于一般单个企业或单位能够接受实习人员的容量有限, 因而分散实习更好安排。但由于分散实习不能及时解决在实习过程中遇到问题, 而且很难接触到高层次的会计实践, 其实习效果也很难考评, 因此一般只适合于核算型实践的开展。在集中实习的情况下, 更利于学生之间的讨论, 而且有老师的指导, 可以有效地针对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灵活地落实实习计划、实现实习目标。因此, 集中实习更利于高层次的管理型实践的开展和主动性学习目的的落实。高层次的管理型实践因为重视个体观察、提问、团体交流讨论等自主协作模式, 从而可以将实习地点由具体核算部门转移到会议室, 即使是在较小规模的企业单位实习, 也可以通过分批参观以了解实务、集中解答和交流以掌握全局的方式, 达到既解决实习单位容量小, 又使实习真正奏效的问题。

(四) 实习手段与方式

一对一的指导带来的是知识片段, 普通会计人员由于岗位分工的职能划分, 使其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受限于会计工作的某一环节或方面, 而且出于会计责任和商业秘密的考虑, 往往使实习流于形式。而高级会计人员又不可能实行一对一的讲解。因此, 可采取以总括整体的经验传授为目的的高层次管理型人才培养方式, 这要求有高级会计人员的指导, 并辅以校内有系统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带队老师的沟通和启发式引导;鉴于时间的有限性, 可以采取讲座, 实践、理论、提问和讨论等多种形式交叉地进行。

目前高校的理论教学体系, 由于学时少, 学生学习习惯多是被动性地接受老师讲授, 这种习惯带到校外实习中, 学生认为获得知识的途径仍然是老师讲授, 而指导实习的通常是单位基层会计人员, 往往并不能胜任这一工作。在带学生实习时多采取一般性的介绍加学生提问给以解答的方式, 而学生习惯了被动式接收知识, 缺乏主动学习意识, 往往拿着凭证账簿报表不知该从何处看从何处问, 实习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更何况, 基于我国会计实践至今普遍存在重核算轻管理的思想, 实习单位会计人员对理论掌握不够透彻, 通常只懂得会计核算工作, 对于会计管理工作大部分并没有涉及。如果学生仍带着被动学习的思维, 最多只能掌握不完全的核算实践知识, 而很难达到高层次的实践目的。实践教学的最终实施取决于进行实践学习的人, 因此, 必须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增强主动学习能力。这一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需要, 另一方面也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时, 其一, 要深入学习, 明确实践教学的目的, 领会主动学习的思想, 这样才能保证校外实习的效果;其二, 学生要把握实习的内容, 掌握相适应的广泛深厚的理论知识, 在校外实习开展前, 把相关的理论知识梳理一遍;其三, 要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 变被动为主动, 一方面加强其融入社会的能力, 另一方面加强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并培养学生对工作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质;其四, 教师要进行实时指导, 并提倡讨论等协作学习模式。

(五) 实习指导人员

建立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相适应的实践体系是以管理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 这种实习的指导显然不是单位基层人员能够胜任的。受自身知识和工作经验所限, 单位基层会计人员一般从事分岗位的核算工作, 尚能胜任会计日常分岗位核算的指导, 但远远达不到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实践中, 只有企业高级财务人员才能接触高层次应用实践, 且对日常核算实践有全面系统的认识, 对高层次管理型实践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但高层会计人员通常工作责任更重, 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全程实习指导。因此, 为了掌握高层次管理型实践, 可以通过两个途径:一是请高层会计人员做阶段性讲座。实习前期的讲座, 有助于系统了解单位会计实践工作的全貌, 引导核算型实践的展开;实习中期讲座, 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及时调整校企双方的期望偏差, 引导管理型实践的开展;实习后期的讲座和交流, 有助于对实习环节和单位会计实践进行总结、建议和展望, 达到校企双赢。二是通过实习带队老师主持讨论和总结, 讨论和论证高层次管理理论在企业中运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提出实施方案, 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实现沙盘模拟的真实。

(六) 实习考评

传统的实习以核算型实践为主, 要求的创新能力和会计知识并不高, 一般来讲, 实习态度谦逊、认真的学生, 应该比较容易掌握会计核算流程, 进行相应的核算处理, 实习完成情况较好;反之则完成较差。而新型实践中更重视管理型实践, 在这种情况下, 通常要求学生有丰富宽广的知识面, 而且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创新能力。此时, 良好的实习态度只是实习成功的一环, 还需要学生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理论结合实际能力。这种能力的考评最终取决于实习单位的评价。通过实习单位参与评价, 可以更好地让其对实习的目的和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更好地通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双赢互利。为了便于操作, 可以采用表格设计, 分项评价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如表2所示。这种细分的考核评价体系, 一方面可以使实习目的和内容更加明晰, 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类似的学生自评表、校内老师评价表和实习单位评价表, 实现全面有效的激励和约束。

三、校外实习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一) 在双赢互利基础上创造与实习单位的关系价值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如果实习仅是企业单方面的利益输出, 必将导致实习资源和基地的枯萎。只有建立在双赢互利基础上的校外实习体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达到人才培养和知识输出的良性循环。实习环节不仅要承担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而且还要担负起传播先进的理论、方法和经验, 推动和促进企业会计实践科学化的重要任务。这是高校与实习单位关系价值的立足点。因此, 高校既可以了解实习单位所需, 运用自身的学科优势、技术优势, 帮助实习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如以横向科研项目为媒介创建实习主题;也可以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 帮助实习单位选拔优秀人才、降低人才使用成本;还可以利用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 帮助实习单位开拓市场, 创建品牌效应, 如帮助会计软件公司推广运用软件等。只有加强双方的沟通交流, 了解各自所需和各自优势, 才能建立基于双赢互利基础上的稳定的实习基地。

(二) 将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

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共同构筑了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校内实习是真实的模拟, 可以模拟出接近企业实际的会计工作, 如会计手工模拟实习、计算机会计模拟实习等, 尽管其离真实性要求有较大差距, 但可以满足实习的系统性要求。而校外实习希望实现模拟的真实, 即把所学的会计知识、先进会计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引入到企业实践中, 使理论构想一一实现。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 可以很好地进行“模拟”和“真实”的转换, 开放性地实现会计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此外, 校内实习也应该加大探究型综合型实践的比重, 培养学生的创新分析决策能力, 为校外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双师型实习教师队伍的培养

校外实习指导老师一般由本专业的老师担任, 虽然具备理论知识, 但大多缺乏企业实践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其实, 无论是事前的沟通、实习流程的把握, 还是事后的讨论总结, 在实习效果的提升中, 校内指导老师的作用无疑是关键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与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校外实习, 对带队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既强调指导老师的理论知识体系的科学性, 也强调其实践知识体系的完备性, 还强调其良好的沟通能力, 既要善于同实习单位沟通, 将实习单位的需求和学校实习环节的内容相结合, 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 了解学生的需求并引导学生构筑合理的实习预期。要培养双师型的实习教师队伍, 可以通过对现有师资队伍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沟通知识培训, 从而建立一只稳定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实时指导, 确保校外实习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张奋勤、郭奉元、杨丽萍主编:《实验教学运行与管理研究》,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邵瑞庆主编:《会计教学法研究》, 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年版。

[3]张明瑜、张慧德、金静红、黄海瑛:《高校会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 《理工高教研究》2005年第6期。

[4]印荣:《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科技信息》 (学术版) 2007年第2期。

篇3:基于专业和层次培养目标的方剂学教学大纲的分化教育论文

关键词:专业技能发展;大学生生涯规划;体育专业大学生;四层次目标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9-0109-06

Research on the Four levels Learning Objectiv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Career Planning Based on Professional Skills Development

WANG Dao-jie1, CHENG Zai-kuan2,YU Qing-ding1

(1. P. E. Dept.,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31, Jiangxi China;2.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There is a general decline in the level of expertise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graduates, An Outline of the National Medium-Long Term Planning for Education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2010-2020)clearly puts forward a strategy that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professional skills. According to observation and investigation, college career plann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levels from the level of professional skill. The point of view has a certain value of innovation to the current theory. The perspective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practice. Used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case study and brainstorming and so on,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practical background and research statu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progressive capability and credit hour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a technical ability go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students, four levels learning objectives, that is, to meet the basic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to obtain more qualifications, to engage in internship to gain experience in social practice, to display three kinds of characteristic skills in nine minutes. And at last, the research gives some opinions on the outlook of research.

Key words: professional skills development;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four levels learning objectives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理论背景 近些年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国内关于大学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成果大幅增加,据国家图书馆,书名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图书,2008年为38种,2009年为43种,数量可谓非常庞大。研究内容方面,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1-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3-4]等图书,从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特点、意义、内容,再到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等等,此类研究对大学生生涯规划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有研究中,已有少数学者对大学生生涯规划的目标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比如温多红、姚苗苗(2007)提出了“目标有效性”理论,认为制定有效的目标是进行成功的大学生学业规划的保障和核心,并举例阐释了目标有效性的实施途径[5]。此类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创新性,对大学生的学业规划有着重要的理论创新和现实指导意义。

由上可知,虽然关于大学生生涯规划的研究在大幅增多,但目前为止,专门关于(体育专业)大学生生涯规划“目标”的研究甚少,而更鲜有从专业技能发展的角度对大学生生涯规划进行的研究。

1.2 现实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明确提出了重点扩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强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6]。由此可见,高等院校加强大学生专业技能发展的相关研究,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据杜志强[7]、穆天楠[8]、孙燕[9]、朱虹[10]等人的研究发现,我国高等院校许多专业都存在着大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下降的严峻现实;据相关的研究调查[11-14]和我们的实践观察,体育专业毕业生专业技能水平下降的现象也令人堪忧。

1.3 研究意义 一方面,目标在大学生生涯规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有目标未必能够成功,但成功必须要有明确目标”[15];另一方面,当今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着会计、计算机、自动化、戏曲艺术、展示设计、体育等专业的大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下降的现象[12,16-18],故从专业技能发展目标的角度进行大学生生涯规划的研究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为此,本研究将基于专业技能发展的视角,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生涯规划学习目标进行研究,以求对体育专业学生培养和大学生生涯规划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参考。

1.3.1 丰富大学生生涯规划理论,促进《纲要》的理论研究 本研究从专业技能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大学生生涯规划“四层次目标”,并深入探讨了体育专业大学生专业技能“四层次目标”的划分原则,有着较强的普适性,不仅适合于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体育管理等体育专业,也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于其他专业,照应了《纲要》提出的“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

才”发展战略,丰富了大学生生涯规划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1.3.2 丰富体育专业大学生培养理论,促进培养方案的改革 本课题以社会经济需求、学校培养需求、学生自身需求为原则,从专业技能发展的角度,分析了体育专业大学生生涯规划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的目标,并明确“四层次目标”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专业技能发展的作用,构建“四层次目标”理论体系,从专业技能发展角度提出体育专业培养方案修订意见,丰富了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培养理论,更好地促进体育专业学生培养方案的改革。

1.3.3 利于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促进体育人力资源建设 技能型人才是人力资源强国构建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方针[19]。基于专业技能发展的多四层次目标来源于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培养实践的思考,本课题提出的“四层次目标”和具体实施模式,对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专业技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奠定了现实基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北京体育大学和南昌大学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专业的部分学生为调查对象,以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专业技能发展目标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国家图书馆、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南昌大学图书馆查阅了“大学生生涯规划”方面的图书60余本;通过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下载并阅读了“体育专业培养”、“大学生生涯规划”方面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100余篇,学术期刊论文300余篇;通过因特网查阅了相关资料。

2.2.2 个案调查法 为了解北京体育大学在校学生的实际课程、学时、证书、实践等情况,在2005、2006、2007、2008等4个年级中各调查了6名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为了解南昌大学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访谈了12名2008、2009、2010级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

2.2.3 头脑风暴法 为了尽可能全面地了解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大学生活情况,运用头脑风暴法,借《学校体育学》课堂学习之便,以课堂提问、自由发言、即时记录的形式,记录了南昌大学2010级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专业共60余名学生的答案。

3 体育专业大学生专业技能发展目标层次的划分

大学各个专业均有各自的培养目标,系统地划分不同层次目标是培养目标的重要补充。大学生专业技能是逐步提高的,在发展过程中有不同的层次之分,明确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对大学生技能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1 目标层次划分的依据 对于大学生的技能发展目标,从不同的角度可划分不同层次的目标。对于体育专业大学生专业技能发展的目标的划分,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是技能水平发展的角度,对应的是技能水平由低级向高级依次发展,我们将其称为“能级递进原则”;一是学习生涯规划的角度,对应的是学期时间由低年级向高年级依次发展,我们将其称为“学时递进原则”。

3.1.1 能级递进原则 能级递进原则,即技能级别递进发展原则,无疑是首要的划分依据,被应用于许多领域。比如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依据的是笔试成绩,CET-4得分425分以上的考生才有资格报名CET-6的考试,则笔试能力的高低成为划分大学英语等级考试的重要标准;运动员等级标准制度的建立,也是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比如田径、游泳等项目是按照时间、长度或远度的成绩来进行划分,篮球、乒乓球等项目是按照比赛的名次来进行划分不同的级别。但三级运动员、二级运动员、一级运动员、健将级运动员、国际健将级运动员,以及不同等级的裁判员依次有不同的标准,均是依据能级递进原则来划分的。

3.1.2 学时递进原则 学时递进原则是从大学生生涯规划的角度来讲的,是指大学生生涯规划目标按照学生所处于的不同年级来划分,即由大学一年级开始,依次向高年级发展的原则。学时递进原则已被一些学者运用于理论研究当中,比如储璧茜(2011)对大学生四年生涯教育划分为:“一年级为适应期,二年级为定向期,三年级为冲刺期,四年级为分化期”[15];权芳华(2010)提出了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四个发展阶段生涯规划:“面向大一新生,面向大二学生,面向大三学生,面向大四毕业生”[20]。

3.2 体育专业大学生专业技能发展的“四层次目标”

针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大学生涯主要活动的问题,运用头脑风暴法,以60余名南昌大学2010级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为访谈对象,调查结果显示,当代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主要活动主要可分为四类:生活类活动包括吃喝拉撒睡等;学习类活动包括学习、考试、实践、毕业、就业等;体育类活动包括训练、比赛、裁判等;娱乐类活动包括上网、旅游、聚餐、KTV、谈恋爱等。综合以上列举的活动内容,从专业技能发展的角度,学习类活动的内容可以作为学习/培养目标的内容,即学习(上课、自习)、考试(期中/末考试、资格证书考试)、实践(教学计划内/外社会实践)、毕业、就业(投简历、面试、签约)等。

根据作者的实践经验和个案调查,结合学生实际的状况和需求,对于体育专业大学生,以技能水平的高低为出发点:1)从“毕业”的角度分析,达到基本的毕业要求可以看作是最基本的层次;2)从“学习——考试——证书”的角度,考取足够多的资格证书可以看作是比达到基本的毕业要求更高的层次;3)从“理论——实践”的角度,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实践比仅获取资格证书更高一个层次;4)从“入学——毕业——就业/应聘”的角度,拥有展示自我的良好能力则是最高的层次。为了表述美观和直观,我们将这四个层次概括为:达到基本的毕业要求、获取更多的资格证书、经历丰富的社会实践、具备展示个人魅力的3个3 min,分别简称为毕业要求、资格证书、社会实践和3个3 min(图1所示)。

4 “四层次目标”的内涵及实现途径

4.1 第一层次——达到基本的毕业要求

4.1.1 层次目标的内涵 学习目标的第一层次,做一名合格的大学毕业生,也即经过四年的学习达到了基本的毕业要求,比如完成规定的学分、专业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等,但这只是一般水平,毕业的一般要求,是基本层次。

4.1.2 实现目标的途径 达到基本的毕业要求,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都不是困难的事情,而且是很普通的事情。只要按照学校、老师的基本要求去做(比如上课、考试,获得规定的学分;完成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活动;完成教育实习;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完成相应的手续等),即便是随大流,也能够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4.2 第二层次——获取更多的资格证书

4.2.1 层次目标的内涵 在第一个层次“达到基本的毕业要求”上如果还想提高一个层次,那就是从一、二年级开始,积极准备考取各种资格证书。四年大学结束,区别于他人的基本特征是拥有足够多的资格证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可以获得的证书有运动员等级证书、裁判员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外语等级证书等等,如果和毕业证、学位证加在一起,约有9种之多(表1)。

毕业证、学位证、普通话等级证、教师资格证等证书体现不出来太大的区别,由表1可知,要想突出自己的特色,学生应该在运动员技术、裁判员、外语、计算机、社会体育指导员等证书上努力,尽可能好、尽可能多地考取各种证书。

证书代表着什么?证书代表资质,证书代表水平,证书就是专业水准,证书就是知识面的宽窄,证书就是打开就业之门的钥匙。拥有的证书越多,种类越全,在一定程度上也证明该生越有能力。求职过程中,说运动水平高、裁判水平好,根据什么呢?二级运动员、一级裁判员,简洁明了。两个人各自说英语好,一个四级,一个六级,四级的说得再响也不行;同样是六级外语水平,其中一个人具有口语等级证书,其水平高下一目了然。

4.2.2 实现目标的途径 在考取体育专业技能资格证书方面,高等体育院系均有丰富的资源,比如北京体育大学给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有的证书在课上就可以考取。首先,在专项上,学校为学生提供了通二级运动员的机会,提供了通二级裁判员,甚至一级裁判员的机会;其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大二和大三两个学年可以选修两个副项,学校为学生提供了通副项三级、二级运动员的机会;再次,在许多项目上,学校还提供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运动员通级赛、裁判员考试;还有,在训练上,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训练条件,如学校为学生提供了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体操、健美操、舞蹈、武术、导引养生等项目的室内训练馆以及篮球外场、足球场、排球外场、网球场、田径场等室外训练场地[21]。有的同学很好地利用了学校的资源,考了专项考副项,考了副项考其他项目,在学校里面尽可能多的考取证书。各种资格证书考试有相关的时间规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各种证书的适宜学期见表2所示。

从表2来看,外语四级考试自大学二年级开始才可以报考;关于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北京市有专门的培训班,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也可以在大二下学期报考。这个表格看起来似乎没有其它特别之处,但是真正建立考取证书的意识,规划考取证书的时间,设计考取证书的途径,并为考取证书而努力就不是容易的事了。如调查中有一位2006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说:“考取证书也有技巧,或者称战术,大一选专项,专项学生可以直接报考本专项的二级运动员和二级裁判员,那就应该在大一时就争取考其它项目的运动员三级技术等级证书和三级裁判员等级证书,然后继续考这些项目的二级证书。对于副项,应该刻苦训练,争取把副项的二级运动员证拿下来。”

中国有句民谚——艺多不压身,同样,证书多了也不压身。反过来讲,假如本应在学校就可以考取的证书,毕业之后再去考,社会上谁给创造如此好的条件,社会上哪有如此丰富的资源,学校的优势是任何机构都替代不了的。所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读期间,应该仔细规划一下自己的学习目标,从专业技能证书上来说,首先应该建立起证书的概念,其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努力考取更多的证书。大多数证书是在课外学习中获得的,考取证书的过程就是自我完善的过程,经历了多次考取证书,学生的技能必定上升一个层次。

4.3 第三层次——经历丰富的社会实践

4.3.1 层次目标的内涵 能力水平再高一个层次,如图3所示,就是社会实践了,参加丰富的社会实践,是比获得多种资格证书更高的一个层次。证书的最大作用就是资质证明,但是获得了证书,拥有了资质,并不等于就能胜任该方面的职位。比如运动技术好,获得了运动员一级证书,却不懂教学,或不会教法,也不算水平高。所以,获得证书之后,得把自己拿到社会上去检验,用实践来证明自己的水平,用实践来完善自己的能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社会实践有许多不同的形式,比如社会调查、义务劳动、慰问演出、勤工助学、挂职锻炼等。

4.3.2 实现目标的途径 不同的实践形式、不同的实践内容对大学生的作用也不相同,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对学生专业学习作用较大的就是专业性社会实践了。专业性社会实践,即大学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最普通的是教育实习。现在专业性社会实践越发受到重视,比如北京体育大学07本科培养方案明确提出:“培养方案以构建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为基础,以培养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为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延长实习时间”[22]。

体育专业学生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是指体育专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地运用本专业知识、技能进行的一种创造经济价值的、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实践形式具有自发性、自主性、专业性、有偿性和长期性等五大特点,对体育专业学生的运动、教学、管理等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23]。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建立起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的概念,明确该实践对自己综合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平时要努力学习、刻苦训练,打好基础,为自己能够进行、能更好地进行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做准备,进而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发展自己。

当然,在从事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时,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一定要树立正确观念,坚持正确原则,要做到为“能”动而不为“利”动,应以锻炼为主,挣钱为辅,有偿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了更好地实践;还要明确安全大于一切;要加强防骗意识;应注意想同学、朋友、老师请教,借鉴经验,经验包括寻找实践时的经验以及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应能够战胜学业和实践相互矛盾的双倍压力;还应该利用好寒暑假进行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24]。

4.4 第四层次——具备展示个人魅力的3个3 min

4.4.1 层次目标的内涵 一名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在四年专业学习中,虽然获得了足够多的资格证书,具有了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要想顺利地在激烈就业竞争中充分展示出自己的实力与水平,还应该具备另一种基本功——3个3 min(图1)。

“3个3 min”是技能展示中一种被形象化了的代名词,指学生在技能展示时,可以用10 min左右时间做三种不同技能的展示。当然这是一种对广大学生毕业时应该达到的理想标准。如果一个毕业生在用人单位考察时,在适当的时机和适当的场合,用10 min时间,展示最拿手的代表自己水平的教学、训练、裁判、科学运用健身器材、外语、计算机等某几种技能,会更有说服力。

4.4.2 实现目标的途径 基本功来自于四年不断学习积累和实际探索,是四年学习的积淀与升华,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瞬间精彩的背后隐藏着长时间艰辛的磨练,自我发展的第四层次——展示个人魅力的“3个3 min”,是“一专多能”[25]的最高境界,是新形势、新时期、新时代的要求。比如一名篮球专项求职的同学,除了首先让用人单位满意其专项技术和水平外;还能用3~5 min展示排球的传、垫、扣、发等技术及教学基本功;还能再用3~5 min展示一套难度虽然不大,但动作姿态良好,并具有一定韵味的健美操;若还能奉上代表其计算机水平的课件作品,估计用人单位不会再对其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有任何疑问了。当然,这只是其中一种技能搭配展示方案,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项、副项和“最近发展区”找到自己擅长表演的项目和方法。

5 小 结

本研究从专业技能发展的角度,依据“能级递进原则”和“学时递进原则”,试探性地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生涯规划学习目标划分了四个层次:达到基本的毕业要求、获取更多的资格证书、经历丰富的社会实践、具备展示个人魅力的“3个3 min”,以期对体育专业学生培养和大学生生涯规划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参考。

不论从研究现状,还是从实践表现来看;不论从学生需要、学校需要,还是从国家需要、社会需要来看,基于专业技能发展的大学生生涯规划学习目标层次研究具有以下趋势:专业技能发展是进行大学生生涯规划多层次目标研究的一个新视角,针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专业技能发展及其生涯规划的多层次目标研究是以后体育教育领域亟需加强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谢永川,袁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 刘学景,丁木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3] 刘斌,宋专茂,戴馥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4] 卞成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 温多红,姚苗苗.大学生学业规划的国际借鉴及目标有效性分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0):76-78.

[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 .人民日报,2010-07-30(013).

[7] 杜志强.论大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11):149-150.

[8] 穆天楠.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弊端及对策[D] .西安: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24.

[9] 孙燕.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颇多难题待解[N] .中国文化报,2007-12-18(002).

[10] 朱虹.仓储业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初探[J] .中国储运,2005(1):32-33.

[11] 蔡皓,崔国红.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中若干问题的反思——基于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现实[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5):238-240,254.

[12] 林顺英.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保障[D] .厦门: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108,154-155,167.

[13] 赵永军.山东省体育人才需求现状及对策研究[D] .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2.

[14] 卢竞荣,胡水兰.关于体教专业本科专业理论课程设置改革研究[J] .浙江体育科学,2006,28(5):67-69.

[15] 储璧茜.独立学院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报业,2011(5):124-125.

[16] 孙联.高职《财务会计》课程的问题与改革对策[J] .职业教育研究,2009(3):98-99.

[17] 何秋生,孙志毅,李虹.高校自动化专业实践环节问题及改革思路[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4(3):104-106,114.

[18] 赵鹏飞.关于高校展示设计专业建设的思考[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5):148-149.

[19]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N] .人民日报,2007-10-25(001).

[20] 权芳华.浅谈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学业生涯规划[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0(7):152-153.

[21] 北京体育大学场馆设备处.场馆设备处为学生提供体育活动场馆的通知[EB/OL] .北京体育大学,2008-11-16[2009-05-28] .http://web.bsu.edu.cn/zxdt/zxdt_xxfb_view.asp?xxxh=8433.

[22]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G] //北京体育大学教务处.北京体育大学2007本科培养方案,2007:前言,1.

[23] 王道杰,程在宽.体育专业学生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的个案研究——对北京体育大学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创造经济价值的思考[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9):1243-1246.

[24] 王道杰.论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9:36-42.

篇4:基于专业和层次培养目标的方剂学教学大纲的分化教育论文

现阶段教学方法评价

现阶段该课程根据现有的教学素材, 制定具有特色的教学方案:

1. 采用全程多媒体教学、结合案例教学和动画演示等。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2.组织进行课堂讨论和自由发言。有助于发现学生学习时的难点, 以便随时修正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

3.课后作业为读书笔记或小论文。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方法和能力。

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对教学方法的改革

1. 教学过程中穿插实践课。

安排学生在施工现场亲身体验, 按照要求做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调查和观察。在教学的过程当中, 适当布置一些要与实际相结合的作业, 要求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和实践内容完成作业, 结合部分案例, 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 也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

2. 建立立体化教学模式。

将该课程设置为立体化教学模式, 以《土木工程概论》教材和课堂教学为基础, 结合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 以实践参观和网络QQ群课后答疑为辅助, 在课堂内外和网络上下建立师生的交流平台。

3.改变传统授课形式。将本课程的授课形式设置为讲座形式, 讲座后该课程负责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和练习。

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对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上具有前瞻性, 明确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方向, 了解土木工程行业的前沿问题, 让学生具有一种行业使命感, 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述:

1.建筑材料向高强高性能方向发展。混凝土是现代工程结构的主要结构材料, 我国每年混凝土和钢筋用量居世界前列。可以预见钢筋混凝土仍将是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一种重要的工程结构材料。物质是基础, 材料是发展, 必将对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方法、施工技术、实验技术以至维护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 建筑结构逐渐趋于“绿色环保工程”。

对同样规模的建筑物, 采用钢结构方案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或砖石结构方案在有害气体和有害物排放量方面, 相差较大, 钢结构建造过程中有害物的排放量只相当于混凝土结构或砖石结构的50%-75%。在很多发达国家, 特别是国际大都市中, 新建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等大都采用钢结构, 他们已经把钢结构看作“绿色环保工程”来发展和应用。

3. 现代化建筑的新趋势——智能建筑物。

在现代建筑物内综合利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4C (现代计算机技术computer、现代控制技术control、现代通信技术communication、现代图形显示技术CRT) 技术, 建立一个由计算机系统管理的一元化集成系统, 即智能建筑管理系统。其智能建筑物管理系统应涵盖和体现三方面的管理内容和服务功能: (1) 确保大厦内人身和财产的高度安全, 以及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防御能力; (2) 提供舒适的小气候环境空间, 并相应的节省能源和人事成本; (3) 建立信息高速公路, 提供方便快捷以及多样化的通信方式。

4.信息化施工技术的应用。信息化施工技术是当代建筑业技术进步的核心, 在业务范围方面涵盖了建筑管理、工程设计、工程施工三方面的信息化任务, 在应用技术上包括三个领域:以互联网为中心的信息服务应用;施工经营管理的应用;施工涉及到的专业技术的应用。

课程改革后教学方法的特点

1.针对性及概括性强。该课程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 并很好地覆盖及归纳了土木工程专业的各学科知识。

2.知识面广、内容全面。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分别讲授不同的章节, 反映课程的最新发展, 全面介绍学科前沿信息, 做到教学资源齐全、新颖、先进。

3.资源共享性。通过立体化教学等多种方式引入丰富的动态学习资源。

4. 自学及协作性。

教学设计思路紧紧扣住支持学生自主学习, 设置了许多自学思考题及讨论题, 帮助及引导学生课外自学的同时相互讨论, 创设通过协作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5. 注重交互性。

通过课内外、网络等手段, 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交互, 通过课后的网络交流平台和网络通信, 使师生交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加强了对学业的分类指导。

6. 注重开放性, 为课程内容的调整与更换提供方便。

以不断扩充着的素材库为基础, 以教师的个性化为立足, 以网络技术为依托, 让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方便地进行体系和内容的增减整合。

7. 教学手段的可操作性及先进性。

教材适应各种教学方式, 有经典的文字版、多媒体教学、上网学习的网络版等等, 使学生有多样性选择。《土木工程概论》教学上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活动:既有主讲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结合工程实例、工程录像、幻灯片、图片等系统地讲授的理论, 也有课程负责教师在讲座后对学生进行总结和辅导, 还有全方位支持学生自学、使学生多视角地了解土木工程的概况的案例教学和网络QQ群答疑的第二课堂。

小结

应用型教育是以就业市场为导向, 培养能够适应行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这是应用型教育的成功标准。目前, 《土木工程概论》在以应用型教育为前提的背景下, 采取多种教学改革措施, 力争达到更优的教学效果。

摘要:文章阐述了土木工程概论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及特征, 分析总结了现有教学方法, 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和人才培养方案, 提出了该课程基于“应用型”人才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立体化教学,讲座式授课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智令, 李天佑, 白茂瑞.《土木工程概论》西安地图出版社, 1994.

[2]刘光忱.《土木建筑工程概论》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9.

篇5:基于专业和层次培养目标的方剂学教学大纲的分化教育论文

[摘 要]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明确了工程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的就业及职业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对照认证标准,介绍了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制定情况。

[关键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05-0020-02

一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宽厚的电气工程学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开发基本能力,可以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规划设计、设备制造、电厂与电网建设、系统调试与运行、信息处理、保护与系统控制、状态监测、维护检修、环境保护、经济管理、质量保障、市场交易等领域工作,成为具有技术开发与组织管理能力的应用型电气工程技术人才。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基础上,高校应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1],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和实践训练后,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电气工程问题,具有终身学习能力、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养。毕业5年后,经过实践锻炼达到电气工程师的职业要求。

培养目标在不断完善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注重个性化培养,不断转变观念,树立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理念,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加强和拓宽学科和专业基础,加强素质教育。

此外要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要有行业或企业专家的参与[2]。

二 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电气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电气应用系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2)问题分析:能够运用所学数学、自然科学及电气工程基本理论知识,分析企业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综合运用电气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并在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3]。(4)研究:能够针对复杂电气工程问题依据科学原理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采用科学分析方法对复杂问题进行研究,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电气工程问题,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电气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电气类专业相关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评价专业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环境保护问题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能够在电气应用系统的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8)职业规范: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重视生命和健康,有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10)沟通:能够就复杂电气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12)终身学习:对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能够通过不断学习而适应发展。

三 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

本专业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可以用矩阵图的形式说明。

目标1:具有宽厚的电气工程学科基础知识。

目标2: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开发基本能力。

目标3:可以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规划设计、设备制造、电厂与电网建设、系统调试与运行、信息处理、保护与系统控制、状态监测、维护检修、环境保护、经济管理、质量保障、市场交易等领域工作,成为具有技术开发与组织管理能力的应用型电气工程技术人才。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和实践训练后,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电气工程问题。

目标4: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养。

四 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为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专业教学以培养工程应用创新能力为主线,注重工程思维、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建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依据专业认证标准,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模块构建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本专业对各门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按照高、中、低三档分别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总结形成反馈信息,用于教学计划的修订和各教学环节的持续改进中,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五 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

1 评价方法

直接评价:通过直接观察或检查成效来评价毕业要求及分解指标点的达成情况,包括学习成果、考试成绩、课堂表现、作业等,测出学生能力达成程度。采取以下方式:(1)考试(口试或面试)/测验成绩分析法;(2)实验或实践表现评价法;(3)第三方专业证书考试成绩测量法;(4)专题报告审查;(5)实习单位的考核评价。

间接评价:通过不定期进行的各类型毕业生问卷调查进行间接评价。主要由用人单位、校友会、辅导员、专业教师及二级学院领导参与完成。例如(1)毕业校友的跟踪与调查;(2)雇主对毕业校友的工作满意度调查;(3)校友毕业后的成长自评;(4)学生学习经验问卷调查;(5)学生访谈、模拟测验。

2 数据来源

(1)任课教师提交的正式考核成绩;(2)学生管理部门对学生在管理能力、社会实践能力、领导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能力给出的综合表现数据;(3)学生管理部门每学期的综合成绩排名数据;(4)企业实习鉴定数据,用人单位给出的评定数据等;(5)问卷调查;(6)第三方技能水平鉴定结果。

3 评价机构

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学院督导组及第三方。

4 评价周期

课程评价每学期完成,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每年完成。

5 结果反馈

根据制定标准与毕业要求达成度进行评价,综合分析,通过学院和专业教学主管部门通知相应教师,针对性改进相应的教学环节。

6 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

其次,由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评价内容制定专人、用人单位,企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等,根据毕业要求设定支撑每条指标点的3-4门课程,根据支撑强度设置权重值(达成度评价目标值),权重值之和等于1。

六 结论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毕业要求指标的细化分解,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的相互支撑及毕业要求达成度,这些是关键。专业认证不是质量水平评估,而是合格求证,要求最差生达到要求即为合格。培养学生具有相当的工程实践能力师工程认证的根本,也是出发点,是毕业生具有国际水准的关键。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建立了培养电气应用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并对毕业要求的达成度分别从直接和间接的角度做出了评价。完善了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模块的课程教学体系,支撑了毕业要求的达成。

参考文献

[1]贾阳,周小乐.基于市场需要的工科高校大学生就业能

力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4(3):93-94.

[2]陈平.专业认证理念推进工科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J].

中国大学教学,2014(1):42-47.

[3]熊怡.承百年电气学科积淀,育时代优秀专业人才[J].

上一篇:有形下一篇:说说家庭住址中班语言活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