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谈谈你对教育概念的理解

2024-04-25

1 谈谈你对教育概念的理解(共16篇)

篇1:1 谈谈你对教育概念的理解

谈谈你对教育概念的理解? 答:教育的概念是指教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一个过程,伴随着对教育对象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即能增进人们知道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教育也是一种方法,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传道授业的一种手段;教育也是一种社会制度,所谓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的培养在教育,一国若要发展,教育是基础。

教育这个概念上来看,首先教育是指某一类开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是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教育”必然有其明确的目的,因为人类任何的实践活动都是有目的性的,没有目的性的,偶然发生的外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就不能称之为教育。其次,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情感,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人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

日常生活中的“抚养”“养育”行为严格来说不能称之为教育。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答: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教育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并不为人们的主观意志所转移,教育工作者只有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才能搞好教育。历史经验证明,教育规律早在人们认识它之前,就已经存在并起作用了。遵循它,教育事业就发展,就前进,就成功;违背它,教育事业就受挫,就倒退,就失败。

二、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三、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四 建构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3简述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答:教育就是通过个体的社会化和个体的个性化,促使一个生物体的自然人成为一个生活在社会 中的具体的人。因此,教育对个体的发展的正向功能表现 为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和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大致来说,社会 化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学习生活技能。掌握个人成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社会生活技能和职业技能。二,内化社会文化。接受和认国一个社会 的文化价值观念与社会行为规范;三,形成社会性的发展目标。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个人追求的目标与社会要求相一致;四,学会认同身份和在每一场合下自己所处的角色,自觉按照所献宝的行为规范为事,这是个体社会化的最终体现。例如,学校就在促使个体社会化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教育促使个体思想意识社会化;在一方面教育促使个体行为的社会化;别一方面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学校在促使个体个性化上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一,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二,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三,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4简述教育的社会功能?

答:教育的社会功能表现在教育对其它社会子系统的作用,包括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教育的个体功能,要转化成政治,经济功能,首先要通过教育提高人口的素质来实现。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教育社会功能中的一个基本功能,与人类教育共始终。而对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而言,教育社会功能的发生是由政治功能到经济功能,而学校教育的出现一开始就是统治阶级的特权。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有对人口的正向功能,对人口,文化,经济,政治的正向功能。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有二种情况:一为当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二为当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但也同时某些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局部负向功能。

5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国教育目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答:教育的目的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为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要求和指向。从所含内容指向来看,教育的目的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是整体教育意欲达到的根本所在。广义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具有指向教育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系列。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有四点:一,社会主义——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二,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三,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6,试述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个体内涵?

答: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老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包含了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其具体的内容是,一,专业理想的建立;二,专业知道的拓展;三专业能力的发展;四,专业自我的形成。

7简述教师的职业形象? 答:教师的职业形象是指教师群体或个体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其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与行为方式的整体反映。教师的职业形象是通过其内在精神和外显事物显现出来的,其内在精神包括职业的精神风貌,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创新精神等外在事物表现为教师节日,教师组织,教师着装等。教师个人形象包括对学生的态度,工作态度,道德水平,教学水平,人际关系等。教师的职业形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师的道德形象,二教师的文化形象,三教师的人格形象。

篇2:1 谈谈你对教育概念的理解

答:PCK是教师个人独一无二的教学经验,教师独特学科内容领域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是教师对自己专业理解的特定形式。舒尔曼的观点把PCK作用教师最有用的知识,能够区分教师与学科专家,并且是最有效的类推、阐述、示范和解释。总之,舒尔曼对PCK的定义实际上是将PCK作为多种知识的综合,包含教师对学习者的知识、课程知识、教学情境知识和教法知识等,它是“用专业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的综合去理解特定单元的教学如何组织、呈现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能力”。格罗斯曼(Grossman)则定义PCK由四部分组成:“关于学科教学目的知识、学生对某一主题理解和误解的知识、课程和教材的知识、特定主题教学策略和呈现知识”。

PCK是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简称。教师必须拥有所教学科的具体知识:事实、概念、规律、原理等,还应该具有将自己拥有的学科知识转化成易于学生理解的表征形式的知识。

教师的PCK是教师关于如何将自己所知道的学科内容以学生易理解的方式加工、转化、表达与教授给学生的知识。因此,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虽不同于学科内容,但其指向于特定学科及其内容的加工、转化、表达与传授,与特定主题紧密联系即与学科内容息息相关。教师的PCK是关于如何教的知识,是教师基于课堂实践以及在生活与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并对其进行反思、归纳与总结,经过综合、转化

而不断获得与丰富的。因此,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离不开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环境中所获得的经验及其基于经验的有目的、有重点的反思。而获得PCK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教师工作、生活的专业场景。正是在这种由实践→经验积累→反思→再实践→再经验积累→再反思„„的不断往复的知识结构重组与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获得了成长与发展。其离不开教师的实践,所以PCK具有实践性。

PCK是教师个人在自己所任学科和所在班级的特定范围内,不断将各方面知识综合、创新的探究过。具体而言,教师必须通过自身对社会所倡导的学科教学论这种理论形态的“公共知识”(public knowledge)的理解、概括与系统化,并通过与教育实践行为之间的不断互动,才能逐步内化为自己所拥有的、真正信奉并在实践中实际应用的知识,即教师的“个体知识”。此外,不同个体在对其已有知识结构进行重组与学习时,由于其已有经验与背景不同也会导致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所以教师的PCK具有明显的个体性,不同的教师的PCK是不同的。

教师的PCK涉及教师如何教的知识,而教学是不可能脱离具体的情境而产生的,情境是整个教学与学习中的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成分,情境不同,所产生的教学与学习也不同,教学与学习受到具体的情境特征的影响。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正是这样一种反映教师所处教学现场的特点、与学科内容紧密相关的“视情形而定”的知识。所以教师的PCK具有情境性的特点。

PCK是学科和教学两种知识的融合的产物,具有融合性或整合性。莱

德曼和拉茨认为,教师只有在不断的教学与持续使用个人的学科专业知识于教学活动中,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才能融合起来形成学科教学知识。PCK本质上并非是单独存在的知识体系,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合学科与教学知识而形成的知识。

2.请结合教育某一具体内容,如何实现知识序、思维序和教学序的有机融合。

答:知识序是一堂课的主题,例如《压强》这一节课的教学,就要先让学生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而其中哪些力可以使受力物体发生形变,得出压强就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这一结论;

而思维的顺序也要结合知识顺序来引导学生,先让他们在思想上接受并理解为什么要研究压强,才能让学生与之前牛顿第一定律的知识衔接;

篇3:1 谈谈你对教育概念的理解

一、从课程观出发, 遵循教学规律, 推促全体学生的感知能力

全纳教育的课程教学观认为“教育应该向所有学生提供相同的教育”。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儿童7-12岁左右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在运算时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只能把逻辑运算应用于具体的或观察所及的事物, 而不能把逻辑运算扩展到抽象概念中。这就需要教师在研读教材的同时要认真分析学生实际, 并通过合作、游戏等形式, 让他们感知概念, 让整个概念教学变得充实。在具体过程中可以为全体学生提供相同的学习资源, 让学生自己动手, 通过找一找、比一比、想一想等系列体验活动, 让概念教学变得具体、形象, 让概念更加具体, 推促每位学生去亲身感知概念, 从而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

例如, 在教学“1 立方厘米”这一概念时, 笔者没有直接讲授, 而是为学生提供1 立方厘米的木块。先让每位学生直接摸一摸, 感知一下1 立方厘米立方体木块的大小。接着, 让学生动手去量一量1 立方厘米小正方体的棱长, 并用手掂量掂量, 估算一下1立方厘米的重量。在此基础上, 再让学生到生活中去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 看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 立方厘米。这样, 学生通过摸一摸、量一量、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多种形式的感知活动, 逐步建立了“1 立方厘米”的概念模型, 从而由具体感知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这样的教学, 一方面可以为学生们搭建探究平台, 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另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把静态的概念化为动态的探索, 学生在主动参与、小组合作、交流汇报等活动中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 从而能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便于学生在实践中运用。

二、从价值观出发, 借助实物学具, 提升全体学生的实践能力

全纳教育的价值观在于让每位学生都能有自我满足的价值感。大量的研究证明, 儿童的认知规律不是一成不变, 而是不断变化的, 从感知到表象, 再到概念。概念, 如果纯粹是文字理解, 对于学生来说有点难度。因此, 针对数学概念教学, 最好的方法就是采用学具来进行。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强化直观形象, 帮助学生从感知表象到理解概念, 让学生有个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也符合小学生好动喜玩的天性,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并在合作中投入到学具的具体操作与感知过程中。通过学具进行教学, 可以引导学生从事物的表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 经过自我总结、自我探索, 获得概念, 并且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提升实践能力。

例如, 在教学“一定”这个概念时,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 笔者设计了“摸球游戏”。借助具体实物, 让学生逐步认识“一定”的具体含义。具体操作如下:第一步, 先给学生准备三个盒子, 分别标上“1”“2”“3”, 其中第一个盒子里全部是红球, 第二个盒子里有红有蓝, 第三个盒子里全部是绿球。让学生观察三个盒子里分别有什么颜色的球。接着让学生思考:可以从哪个盒子里任意摸都能摸到1 个红球, 并接着说明理由。最后, 再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摸进行验证。结果, 在第一个盒子里学生无论怎么摸, 都能摸到红球。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进行提问:“无论怎么摸, 结果都是红球, 那么我们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呢?”从而引出“一定”这个词。这样, 通过摸球游戏这个具体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操作验证等途径, 充分培养他们动眼、动脑、动手、动口能力, 从而使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逐步理解“一定”这个词, 并最终形成概念。这样不仅便于学生理解概念, 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也能满足学生爱玩的心理需求, 从而提升学生自我满足的价值感。

三、从民主观出发, 强化教学层次, 发展全体学生的理解能力

全纳教育的民主观在于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协同发展。新课标也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分层推进。一是在教学内容上要有层次性, 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二是教学方式需要有层次, 比如, 提问优秀学生可以有一点难度, 提问学习困难的学生则可以简单一点。这样可以让所有学生都能有所发展, 并准确理解把握概念。当然, 针对分层教学, 教师也要有个原则和底线, 那就是必须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

例如, 在教学“梯形面积”这一概念时, 笔者采用了分层教学。对于优等生, 让他们直接通过推导、小组合作求出计算公式, 并且用这个计算公式来求解, 算出复杂图形的面积。中等生在推导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 就让他们在自行转化的基础上, 进行公式推导, 从而形象理解概念, 并且进行综合运用。至于学困生, 则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 在借助旋转、拼接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予以指导。最后, 各小组在不同层次探究的基础上进行汇总, 并且展示交流。在这过程中, 教师需要的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点拨。这样, 学生在学到知识、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还能享受数学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 教师需要认真研读教材, 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 在分层教学的同时, 还要把重点与难点融入其中, 这是其一。其二, 分层教学并没有严格的限制, 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 可以是同步学习, 也可以是个别指导, 实现多元互动, 从而有效提升各层次的教学效果。第三, 针对概念教学, 分层教学仅仅是一种措施, 一种手段, 而不是全部, 教师需要针对具体内容进行适当运用, 这才是重点。

篇4:谈谈你对孩子的爱

真正的爱是无为。它没有要求,没有任何恐惧的阴影,它不隐藏任何掌控的企图。它像太阳给予万物光和热一样,给出本性的能量。你不期待他,不要求他和本来的自己有所不同,不试图改造或修正他。真正的爱是完全无条件的。无论如何你都爱他,怎么样你都爱他,你的爱甚至和他无关。这才是真正的爱。这爱像老天对万物的态度一样,给予你但对你没有要求、没有期待,他对你无为。

如果把这个标准称为真爱的标准,那么来检验一下你对孩子的爱是不是真爱。你期待他学习好,你期待他做个好儿子或好女儿,但你知道你的期待曾经暗地里带给他多少压力吗?你越期望他好,越形成他的压力。这对小孩的成长有好处吗?我们对我们的孩子没有期待,他怎样我们都爱他;我们尽己所能,但不要求他。这才是真正觉悟的父母之爱。

对孩子没有期待的教育,并不比对孩子有更多所谓良好期待的教育更差。思考一下,你觉得是这样吗?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来重新思考一下你的爱,那是不是真正的爱?

爱,就是自省

我们对人生问题深入探索就会发现:当你没问题了,整个世界的问题就结束了。如果我还发现世界是有问题的,那一定是我还有问题。当我不能百分之百地接纳这个世界的时候,那说明我的心还没有实现它自己的圆满。看到世界是圆满的,只是见证自己内在圆满的一个结果。

如果我在孩子问题上,存在着焦虑、担心或要求,那一定说明我的内心还深藏恐惧、狭隘的见解、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等无明之相。当我不是安守在觉知上,我问题重重。当我问题重重时,我一定正在我的念头上生死翻滚。无论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只要我还痛苦、焦虑或担心,就一定没有看破生命的幻象,没有看到存在的真相。

教育是一种自省,是一种人类的自省,一种你的自省。在完成自身生命圆满之途上,孩子及其教育是一座桥。踩着这座桥,你回到了你自己。孩子是你的投射之物,教育是你的投射手段。在实现孩子的圆满之中,你必圆满你自己。同样的道理,你在圆满自身的过程中,你的孩子也必圆满。外在世界是内在世界的结果,内在世界给予外在世界美好的能量。

借着你有一个孩子可以教育,在你自己身上下工夫吧,以此来实现整个存在的圆满。教育是一种自醒的途径,向外劝导你的孩子,向内劝导你自己。

篇5:谈谈你对师德的理解与认识

师德是社会公德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一种行业公德。它又是社会文化长期积淀的特定的一种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行为的综合体。同时,作为社会的一种道德观念,它与其他的观念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新时期的师德内涵也应体现新时代的精神风貌。因此,人们应从时代特点看待教师形象,教师更应以新的风貌展现于改革的浪潮中,社会应赋予师德以新时期所特有的内涵。否则,错误地理解师德内涵不仅会影响教师队伍的建设,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造成不良后果,还将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业。

清楚的理解师德的内涵,对新时期的师德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新时期的师德应表现为一种对社会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是为建设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奉献自己取之于社会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这种使命和责任着眼于对全体学生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全面发展。

其次,新时期历史时期虽为师德加入了新的内涵,还应认识到师德也表现为一种文化传统、道德传统,教师的形象有历史赋予的光环。率先垂范、为人师表、有学问等素质便是历史赋予师德形象的必要因素。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又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而最能起到深远影响的是教师的人格因素。有人将教师喻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是十分有道理的。

第三,教师还应认识到教师本身在时代的社会价值,“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因此,作为教师要看重自我,懂得自重。陶行知先生说:“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首先师自重。

篇6:谈谈你对中国玉文化的理解

玉石,科学定义是自然界中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质细腻、色泽洁润、坚韧耐磨,以致密块状产出的透明或不透明状的矿物或岩石(多晶)。《说文解字》有言:“石之美者,玉也”。早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前,玉就已经出现,甲骨文出现的时候才有三千年的历史,而玉的历史已有一万多年。并且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开采、加工和利用玉的国家。中国一直都有玉石之国的美称。玉有五德,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自古以来,玉就代表着美好,带玉的字词一定是一个好字词。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所谓玉之五德----即,仁、义、智、勇、洁。“润泽以温,仁也;鰓里自外,可以知中,义也;其声舒扬,博以远闻,智也;不挠而折,勇也。”,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用玉、爱玉、佩玉、崇玉、藏玉的情怀,君子玉不离身。可见,从古时候开始,人们对玉石就怀着一种崇敬之情。在中国石器时代,玉一直被视为一种有着丰富灵性的自然崇拜物,作为古人类美化自身的装饰和一种逢凶化吉、避邪去灾的吉祥物。而远古时代先民对于玉的崇拜更多是源于古人类对玉器工具有着深厚情感。其中,有一种特别有光泽的白玉被他们视为心目中神圣的主宰者给予的馈赠品而小心收藏。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又逐渐丰富了这种大自然赐予崇拜物的内涵。中国玉文化最初的启蒙思想正源于此。

那么玉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山海经》最早就指出彘身而载玉,在一万两千多年前玉就被作为工具使用或者是被做成好看的首饰佩戴了。但真正能称之为玉器时代的时期,是八千年左右,在兴隆洼出土了一系列上百件玉器。这时候开始玉器已经深深和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相结合,开始成为信仰、权力、地位的象征。而要说玉的历史发展长卷中最突出的时期,那就不得不说“红山文化”时期了。红山文化的最显著标就是c型玉龙的成型,这是这个时期最典型的玉器,这也是我国最早的龙标志物,被誉为“天下第一龙”。而与之可以并称的青白玉雕太阳神,在其简洁奇妙的形体无形中就透露着威严和神圣。良渚文化中的青玉琮、玉璧反映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表现了先民们对神灵和祖先的敬仰。在盘古开天、黄帝、尧舜禹时代,白玉以其珍贵、稀有、坚韧的特质,成为皇权、财富、尊贵的象征。商周春秋时期,玉器与政治、宗教、伦理、道德、文化融为一体,“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比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六瑞、六器、组佩与吉、凶、军、宾、嘉结合,以礼用玉、以玉节礼,出现了大量浮雕、圆雕人物、动物玉器,并以独特的结构、几何形纹饰、流畅的线条、准确生动的造型,使各种玉器富有宗教与文化的意义。汉代玉器则采用写实与夸张的创作方法,将人们想象中富有浪漫色彩的仙人生活与现实中有生活气息的人间世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玉器的造型上,采用粗旷豪放、高度概括、舍弃细节的手法,把握对象的神韵气势,注重整体效果。道教是思想、教旨、文化都源于中华本土的民间宗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从东汉末年形成,南北朝时期已发展成为能与儒、佛教抗衡的重要宗教流派。道教对中国玉文化的贡献就是使玉文化在儒家礼玉制度逐渐衰落的背景下能顽强地延续下去,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而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主要传承载体。唐代是中国玉文化、玉器极为重要的转折时期,摆脱了上古玉器以 “礼”为中心和以丧葬玉为主的传统,开创了以实用玉器为中心的新时代,唐代玉器玉料精美,数量丰富,种类多样,工艺细腻、精湛,内涵丰富。玉带是最具代表性的玉器,使用者受身分等级的制约。宋代玉器纹饰综合发展,各种深浅浮雕、圆雕、镂雕均有特色,其中平浅刻和镂空技艺空前高超,具有鲜明的特点。玉带板的正面、背面纹饰以多层次、复杂又整的镂空纹饰表现出来。元代玉器除陈设用品愈见功夫外,当时的玉雕艺人已经在雄浑天然的子玉上动脑筋。《渎山大玉海》是中国玉文化中第一个山子玉佳作,采用深浅浮雕技法,黑绿白变织纹路,怪兽和海水的完整画面,气势磅礴,风格浑厚,显示出较高的工艺水平。明代玉器内容繁多,寓意丰富,构思巧妙,技艺精湛。清代的玉器具有淳朴、简古、精工、细致的典雅风格,尤以山子玉器为世人瞩目。

玉石文化给我国历史从不同方面带来了不同层次的影响。首先。玉文化促进了文明社会的产生,为国家产生打下了基础。在国家形成之前,首先是文明社会的产生。文明社会所包含的现象和内容很多,而玉器和其他文化产物相比,具有其独特的影响意义。其次,玉意识能够演化成国家意识。从村落社会到村群社会再到国家政治的过程,这是国家产生的一般轨迹,这其中国家意识的产生和形成是关键。玉图腾作为一个氏族和部落的象征,代表了当时人们已有了氏族、组织和地域组织的意识,而且这种意识必然要进一步发展扩大,青铜器的使用,推动了这种发展进程。当玉器的产生和对其的追求进一步发展时,人们赋予了玉器更为丰富的观念形态和内容,这些观念和内容不再是一个氏族或一个村落所独有,它大大超越了氏族地域的界线,成为相当大范围内人们共同的信仰,共同的崇拜,便产生了国家建立之初的意识现象。再之。玉的性质推动社会的发展。玉本身的性质推动了私有制社会的发展历程:玉由于难得和稀有,成为当时人们为数不多的奢侈品之一,是权力、地位、财富的象征,为了得到这些东西,便开始了掠夺和占有,谁掠夺和占有的越多,谁的地位就越高。这种过程逐步演化,人与人之间就产生了奴役和被奴役的关系,于是就产生了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玉推动了古代国家上层建筑的发展:国家的产生需要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包括政治理论、思想文化意识、军队和武器。而在所有的上层建筑的方方面面,玉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后,玉器文化还体现在古代关于玉的一些概念和学说上,包括万物主宰说,这一学说认为玉能代表天地四方及人间帝王,能够沟通神与人的关系,表达上天的信息和意志,是天地宇宙和人间福祸的主宰。还有天地之精说,这一学说是用天地之精化生万物的思想来解释玉的起源,用阴阳对立的观点来说明玉的本质和作用,从而把玉推崇为事物之尊者,赋予其神奇的魅力。道德楷模说,这一学说的内容是将玉石本身所固有的物理性质与当时社会中对于善恶、是非、荣辱、美丑等观念糅合在一起,加以拟人的解释,作为评价,判断人们行为的标准。辟邪除祟和延年益寿说,这一说法相信玉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认为将玉制品供人佩饰或使用,可增加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抵抗力量,防御邪气的侵袭,扫除鬼祟的祸患,保障人和物的安全和吉祥。

篇7:谈谈你对我国治国方略的理解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2011年3月10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证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有法可依,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前提和基础,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制度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经验制度化、法律化的集中体现,具有十分鲜明的特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经过各方面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到2010年底,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意志,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法制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法制保障。它的形成,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社会实践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社会实践永无止境,法律体系也要与时俱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同样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必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不断向前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总体上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对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提出了更为突出、更加紧迫的要求。中国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加快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只有实行依法治国,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篇8:1 谈谈你对教育概念的理解

1. 对于“数学理解”的认识

数学需要理解.从教学实践和现代教育观念看, 即使对于像历史、文学这样记忆多于理解的学科, 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 何况对重在思维、理解、顿悟的数学学科.学数学需要理解, 教数学更需要理解.然而在现实的数学教学中, “照本宣科”、“按规定办”的事却屡见不鲜.

数学理解的含义.建构学说称:“我们通过自己的经验构造自己的理解……是我们自己的注意、选择与建构, 为理解现实提供了构造.”这里的“经验”、“注意”就是我们已掌握的数学双基或三基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 “现实”就是要学习的新的数学对象, 而选择、建构、构造, 就是理解 (的过程、举措、结果) .在这里, “理解”既是联系未知与已知间的纽带或桥梁, 又是这桥梁的建造过程, 图1是数学理解结构模型图.

由此可见, “理解”同现有认知结构有关, 是它的一个功能, 而理解的过程, 就是建构过程, 包括对信息摄取、加工和纳入 (已有结构) .

2. 强化数学概念正确理解的方法分析

笔者以数学概念的展开过程为根据, 去研究数学理解的教学流程设计.根据不同特点的数学概念所对应的理解过程和方式之间的差别, 通过对数学概念的系统分析, 来达到展示学生不同理解过程的目的.

(1) 叙实式数学概念的定义及其理解分析

叙实式数学概念一般指的是那些原始概念, 不定义的概念, 或者是那些很难用严格定义确切描述内涵或外延的概念.这类概念包括平面、直线等原始概念, 包括算法、法则等不定义概念, 还包括数、代数式等外延定义概念等.此类概念所共有的一个特点是无法直接确定其内涵或外延, 或者其定义当中存在着较容易造成多方面理解的非数学词汇.叙实式数学概念的认知表征是从人们所认识世界的现实背景中抽象出来的, 与实际背景有一定的差异性, 所以其现实背景的丰富性与表征的单一性之间也就会产生较大的矛盾.

(2) 推理式数学概念的定义及其理解分析

推理式数学概念是指能够对概念与相关概念的逻辑关系本质的表述的数学概念.此类概念的特点为:前有因, 后有果, 同层有联系.“前有因”指的是它们是在一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后有果”指的是它还能推出或定义出一些概念;“同层有联系”指的是与它所并列于同一个逻辑层次上的其他概念有着一定的逻辑相关性.所以推理式数学概念的认知表征是以逻辑关系确定下来的网络式为特点的.

(3) 变化式数学概念的定义及其理解分析

变化式数学概念包括以原始概念为基础定义的, 包括那些借助于一定的字母与符号等表述, 经过严格的逻辑提炼而形成的抽象表述的数学概念.其特点为经过逐级抽象后, 在其应用时很难看出原形.这类数学概念的认知表征拥有着千变万化的形式, 学生所需认知的正是通过对各种形式的演变的不断总结而达到理解目的的.

二、基于理解的中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实践

1. 教师讲授概念中不良现状的理解性对策

数学概念的产生离不开实践活动,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数学概念的引入上, 尽可能地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例, 情景的设计应能自然的来自生活, 自然的为本节课的教学服务.

2. 基于理解的中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六项措施

(1) 展示直观、抓住本质、理解概念

由于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 为了准确理解概念, 可以通过对符合实际的感性材料的抽象、概括, 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 因此在教学中, 要密切联系数学概念在现实世界中的实际模型, 通过对实物模型的观察, 对图形的大小关系、位置关系、数量关系的比较分析、在具有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入概念.充分利用图形与实例, 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模型化、具体化, 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 充分提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概念

数学概念是提示现实世界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内涵和外延是构成数学概念的两个重要方面.数学概念的内涵是反映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总和, 外延是数学概念所反映对象的全体.充分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助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 重视概念的发生过程, 理解概念

一个数学概念的建立和形成, 必须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主动建构.为此, 从引进新概念开始就要创造启发式的态势, 促进概念的本质属性和简单的文字表述, 再对概念进行结构分析和概念的应用, 形成一个生动的概念发生的过程.

(4) 抓住关键、突破难点、理解概念

数学概念本身就较为抽象, 在课堂教学中, 有些概念的定义中某些关键字眼不易被学生所理解或容易被忽视;有些概念的条件较多, 学生常顾此失彼, 不易全面掌握;有些概念与它的邻近概念相似, 不易区别, 使学生认识模糊, 易疏漏;有些概念还需逆向分析、多方思考.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对概念的难点进行认真分析, 突破难点.

(5) 把握概念教学的层次性、理解概念

一个数学概念的建立和形成需要一个过程, 须分层次递进, 低层次的理解是高层次理解的基础, 各层次之间最好不要越级, 任何急功近利的想法或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一个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应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6) 重视概念的系统化和网络化、理解概念

由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有一个反复加深的过程, 有些概念的理解, 一般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 教师应有计划地使学生不断丰富和加深理解所学的概念.可以通过单元复习或阶段复习的方式使所学有关概念系统化和网络化, 在纵横联系中对概念加以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肖锋.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

[2]马忠林.数学思维论.

篇9:1 谈谈你对教育概念的理解

谈谈你对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理解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学工作的开展中,在学习和实践中,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阅读、说话、书法、组织教学、科研等基本技能:

一、阅读技能。语文教师需要有较高的阅读技能,每个语文教师天天都要进行大量的阅读:钻研课文,看参考书,看学生的各种作业,读报刊,学习各种文件和专业进修材料等,还要指导学生阅读。这样,语文教师没有较高的阅读技能是不能很好地担负起教学任务的。

二、说话技能。语文教师的口头表达技能至关重要。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说普通话,力求标准、熟练,语文教师应该是语言大师。因此,不善于口头表达,不能掌握教师语言的人,是很难指导好学生的口头表达的。

三、书面表达技能。教师要教会学生写作文,教师自身必须具有丰厚的写作素养,必须掌握写作规律,通晓训练程序,精于执教之道,语文教师只有会写、善写,用自己的写带动学生去写,才能体会写作的甘苦,向学生提出恰当的要求,才能切实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才能在批改、讲评写作时,抓住关键,批在点子上,改在关键处。

四、书法技能。尽管语文教师不是书法家,语文课也不是书法课,但是,语文教师天天在写字:写教案、板书、写计划、写总结、写日记也是常事。特别是教师的板书,对学生的影响极大。

五、设计教学的技能。教学设计主要是指对一单元或一篇课文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设定,它是教学计划的具体化。教学有了通过教学设计形式的教学方案。就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活动,也便于事后检查和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改进教学。

篇10:谈谈你对中国梦的理解及看法

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这是习近平同志在当选国家主席之后的就职宣言。

在我看来,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现代化最终要实现的是人的现代化。这从理论上解释了为何“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因为这个梦想,它是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这样一种宿愿,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一种共同的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的个人前途命运,都是和这个国家的前途命运,和这个民族的前途命运密切相关的。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我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我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我更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对于这个梦想的实现,离不开我们大家的一起努力,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应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也要为自己的梦想负责。

(1)首先,要树立远大的志向,以远大的志向为前进和发展鼓足动能;(2)要做到自强,树立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3)要做到自立,勇于承担人才强国的重任

篇11:谈谈你对教学设计师的认识和理解

(1)教学设计师(Instructional Designer)就是负责组织教学内容以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人,也称为信息设计师(information designer)、教育设计师(educational designer)。其主要职责是根据用户的需求,确定学习内容和范围,制定教学策略,采用合适的传输媒体,测试最终产品的可用性,评估修正产品。分为高级设计师和低级设计师。

(2)做为一个教学设计师应具备三种基本技能:

1、艺术技能,能够把握非线性交互产品的实质,了解图形设计原理。

2、专业技能,即掌握学习理论和认知科学的基本知识,熟悉信息图示和流程图分析和具有分析可用性的实践经验,精通数据库和程序设计。

3、组织技能,具备优秀的组织技能,能够和团队成员协同工作以及具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设计师教学设计师就业领域很广,涉及行业包括教育、IT、新闻业、金融业等各行各业。例如,教学设计师在企业的角色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项目管理、设计开发、顾问。

(4)之前,我从没听说过教学设计师这种职业。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认为,教学设计师是老师的老师,要比老师具有更全面的知识,不仅要熟识教学内容,还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方法以及要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有深入地研究和独特的见解,所设计的教学内容不仅要符合教学方针和教学目的,还要符合老师和学生的具体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辅,取得预期中的教学效果。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学设计师,我觉得应该要熟练运用各种多媒体软件,如flash、authorware、dreamwaver等多媒体软件,掌握各种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学和心理学理论等,要有广阔的知识面和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还要时刻关注新媒体的发展方向,把最新的技术与教育结合起来。另外,教学设计师还要具备很强的教学系统设计能力,从设计、开发、管理、运用和评价五方面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制定策略和方法。设计师除了要拥有设计开发的能力,还要具备管理和评价的能力,能在团队中表现出领导能力,对一个项目进行高效的管理,能进行需求评估、效果评估等。无论是高级的还是初级的教学设计师都应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教学设计思想。

(5)在国外,教学设计师是个很热门的行业,而且工资待遇高,毕竟别人的国家很重视教育,在教育方面的投资也是巨大的。可是在我国的话,教学设计师算是一门新兴的行业,目前社会需求也是存在的,但是就业前景不是很乐观。假如国家能够加大教育的投资,落后贫穷的地区也能配备完善的多媒体设备和师资力量,那么教学设计师的前景会更大一点。能够把教学设计师的设计成果广泛运用在全国各个地区,对缩短学生水平差距有很大的作用。除此之外,很多企业并没有注意到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对员工的培训也仅是HR的工作范围,没有聘请教学设计师,往往是有经验有能力的HR就可以对员工进行培训了。所以,想要在企业从事工作相比于教育行业来说更加难一点,毕竟现在企业的对教学设计师的需求不是很多。我觉得,应该加大对教学设计师的推广,培养更多的教学设计师,但是也要注意设计师的水平要往高水平发展。

篇12:谈谈对公司僵局司法解散的理解

关键词:公司僵局,司法解散

一、公司僵局产生的原因

有限公司封闭性和人合性是公司僵局产生的基础。有限公司日常运营管理活动, 无论是经营方针和目标的制定、重大经营决策、高管人员选聘, 还是财务、人事、物资管理, 都需要公司股东之间的高度信任和充分合作。如果, 股东之间处于矛盾对立面, 那很多事项的决策都会意见不一, 甚至冲突不断, 导致公司经营管理不能正常进行, 从而形成公司僵局。

二、公司僵局司法救济途径的法律规定

2005年修改后的《公司法》首次采用立法的形式, 直接规定了公司僵局的两种司法救济途径, 为公司僵局的当事人选择解决途径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

第一, 股东异议请求权。《公司法》第75条规定, 当股东会决议对股东的利害关系产生重大影响时, 持有异议的股东享有要求公司以公平合理价格购买自已所持有的公司股份的权利。

第二, 提起公司僵局的司法解散诉权。《公司法》183条规定, 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 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 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 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 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

三、提起公司僵局司法解散的条件认定分析

如果通过司法途径提起解散公司的诉讼, 公司多年经营赢得商誉就会毁于一旦, 股东、董事们曾倾注的大量心血将付之东流, 而且公司解散必将对公司的职员、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产生或大或小的不利影响。因此, 法律在给予股东公司僵局司法解散救济权的同时也规定了严格的提起条件。

根据梳理《公司法》183条以及2014年《关于修改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决定》修正) (以下简称《司法解释二》) 的法律条文, 可以清晰的看出提起公司僵局司法解散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一) 公司僵局司法解散的形式条件

1.提起司法解散的原告主体资格

有限公司表决权通常是股东按照出资比例决定的, 全体股东按照“多数决”方式形成决议。因此, 为保护股东权利, 持有出资份额少的小股东可以将其所持有的股份合计使用。在公司僵局产生时, 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有提起解散公司的权利。

2.提起司法解散的被告主体资格

《司法解释二》明确规定提起司法解散的被告主体应当是公司。因此, 在提起司法解散时, 不能把股东单独作为被告或把股东和公司共同作为被告。笔者认为, 公司的其他股东可以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

(二) 公司僵局司法解散的实质条件

1.僵局一般产生于股东之间或者董事之间

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是公司治理的三驾马车, 公司的正常运转需要三个机构的配合, 通过管理机构行使职权以及股东行使股东权利实现的。一旦公司股东之间或董事之间因其利益冲突而产生矛盾, 往往就会导致公司不能正常运转, 而陷入僵局。

2.僵局的判断标准

不是股东或者董事内部发生矛盾、对抗就可以申请司法解散, 而是规定了严格的审查判断标准———公司经营管理是否发生严重困难。

首先, 该困难的源泉侧重于公司内部的管理存在严重障碍, 如股东会机制失灵、无法就经营管理进行决策等, 而不是外部性的经营障碍, 如公司资金缺乏、严重亏损等经营性困难。

其次, 该困难有其特定的表现形式。一是体现在股东之间:公司在两年以上无法召开股东会, 或者公司股东表决时无法达到法定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比例, 持续两年以上不能做出有效的股东会决议。二是体现在董事和董事之间:在公司运营管理中长期产生冲突, 且无法通过股东会解决。

最后, 该困难要达到“严重程度”。该严重程度的判断标准, 一是时间判断标准, 两年无法召开股东会或者持续两年无法做出有效股东会决议。二是公司解决机制的功能完全丧失, 董事会出现冲突, 而无法通过股东会解决。

3.如果不解散, 股东利益将遭受严重损失。

如果公司持续僵局下去, 提起诉讼股东的股权诸如分红权, 决策权、表决权、知情权等, 也无法实现, 其利益也将受到严重损失。

四、提起公司僵局司法解散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举证责任分配及证明主张方面

《公司法》及其司法解释并未对提起司法解散的举证责任分配进行特殊规定, 因此, 应当按照“谁主张, 谁举证”的原则, 由提起司法解散诉讼的股东承担举证责任。但是, 实践中, 股东究竟向法院提出什么样的证据, 才能认为尽到了举证责任呢?

笔者根据最高法院审委会2012年4月9日发布的指导案例8号“林某清诉常熟市凯某实业有限公司解散公司案” (以下简称“指导案例8号”) 梳理分析得出, 股东提起司法解散需要提交以下证据来证明自己的主张:

第一, 提交公司内部运营管理机制已经陷入瘫痪、停滞的僵局状态的证据材料。

第二, 提交认定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 如不解散, 股东利益将遭受严重损失的证据材料。例如, 最后一次召开股东会的文件日期显示, 至起诉已经满两年, 这期间没有召开股东会;或者尽管召开了股东会, 但一直无法形成有效的股东会决议。

第三, 提交已经穷尽其他救济途径的证据材料。公司因发生僵局走到司法解散这一最后救济途径, 说明股东之间已经发生了根本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如果能通过“股东改选董事、监事或任命选聘新的高管”来化解矛盾, 或者通过“股权转让、请求公司收购股权、请求确认董事会或股东会决议无效或撤销决议等等”途径来解决僵局, 就不能说股东已经穷尽了其他救济途径。

因此, 笔者认为, 提起诉讼的股东还需要向法院提交已经为缓解僵局做了实质性努力的证据材料。同时, 法院审查时也不必拘泥于上述“救济手段”是否逐一全部用尽。

第四, 必要时可以向法院申请证据保全。公司僵局发生后, 如果起诉的股东认为放置在公司的某些证据存在可能被销毁的可能, 股东可以向法院申请证据保全。

(二) 法院审查时是否应当考虑提起诉讼的股东方在公司僵局中具有的过错

实践中, 公司往往以股东对公司僵局的产生存在过错为由, 认为法院不应当支持股东解散公司的诉求。例如, 提起诉讼的股东擅自离职, 不参加公司董事会的会议, 不参加股东会的会议, 人为制造公司僵局等等。

笔者认为, 能否采取司法解散救济途径取决于公司是否存在僵局以及是否符合《公司法》183条规定的实质条件, 而不取决于公司僵局产生的原因和责任。《公司法》183条没有限制过错方股东提起解散公司的权利, 因此即使提起诉讼的股东对公司僵局原因的产生具有过错, 其仍然有权请求解散公司。

五、公司僵局司法解散的法律风险和预防

与其在发生纠纷后对簿公堂, 不如防患于未然。结合审判实践经验和相关文献, 笔者认为股东们在合伙设立公司时, 应当将未来公司僵局风险考虑进公司章程。

首先, 设置表决权时, 尽量避免持股比例对等的股权结构, 比如说两方各持股50%。

其次, 一旦公司发生经营管理僵局, 可以由某个中立的第三方机构或者个人来居中调解, 也可以是由特定机构或人员暂时接管公司事务, 以防公司经营因决策僵局而遭受破坏。

最后, 章程还可以规定, 一旦形成僵局, 冲突的一方可以要求公司回购股权, 或者冲突一方退出公司, 公司通过减资来解决矛盾。

六、结语

由于提起公司解散是有可能引起公司终结的法律后果, 因此, 在股东行使该项救济权利时, 要慎之又慎。在开始设立公司时, 要慎重选择合作伙伴。

参考文献

[1]史际春.企业与公司法 (第四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2]李瑞缘.公司僵局的司法解决之道:困境解析与路径重构[J].兰州商学院学报, 2015 (1) .

篇13:1 谈谈你对教育概念的理解

我的中国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我从初中第一次看到这句周总理的话之后,一直用来鞭策自己在学习的道路上不要放弃,不要怕苦的座右铭,他也给了我应对挫折的无尽动力。

中国是一个用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古来国度,万里长城,汉唐盛世,四大发明,秦腔京剧曾是她强大的见证。可是那一年,八国联军像强盗一样闯入了圆明园,掠走了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然后一把大火将这个皇家园林毁于一旦;可恨的日本侵略者残忍地制造了南京大屠杀,对中国人民进行非人的折磨„„当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我们壮丽山河的时候,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被激怒了,被唤醒了,为了心中神圣不可侵犯的祖国,他们在黑暗中摸索,在屈辱中抗争。无数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大众一起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华民族崭新的发展篇章。

祖国曾经所拥有的辉煌已成为的过去,侵略者的战争使我们的祖国大地满目疮痍。新中国的一切百废待兴,重建祖国的重担落在了万千中华儿女的肩上,中国人不屈服与命运,我们奋起斗争,我们掌握命运。我们都有同一个梦想,那就是新中国的复兴之梦——让祖国重现昨日的繁荣强大。为了祖国的复兴之梦,我们努力前行,不畏牺牲。

新中国成立六十三年来,我们在经济、科技、军事、体育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高速道路四通八达,机场港口一派繁忙,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这一切无不在昭示着:中国的无限发展生机和活力。“神舟飞船”、“嫦娥奔月”、“蛟龙下海”,见证着中国日益强大的科技实力。“两弹一星”、“歼20出击”、“航母下水”,让祖国不再受列强欺凌。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伦敦奥运中国健儿创造的佳绩,从此,中华民族不再是“东亚病夫”。这是一个除旧立新的祖国,这是一个沸腾上升的祖国,这是一个如日中天的祖国。中华民族这个“东方睡狮”已经苏醒,正已稳健的步伐,走在复兴的大路上„„我们离梦想的实现越来越近了。

篇14:1 谈谈你对教育概念的理解

一、正确理解三维内涵

1、知识与能力目标。新课程是对知识与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基本依据。我们要深入钻研新课标,了解新课标中的知识能力要求与旧大纲比较有什么变化,从而正确把握新课程“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这是新课标所特有的。程与方法的要求是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过程”,重在“亲历”。让学生亲历过程,在过程中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方法”,应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如影随形,而不能游离其外。中外教学史说明,独立于具体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方法”是很难产生迁移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内涵比起旧大纲“思想性”目标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涵盖传统的思想教育的精华,以及生命意识、现代意识、多元文化、国际理解和学习兴趣、信心、习惯的培养。

二、理清三维之间关系

在新课程中,三维目标是主要矛盾,知识与能力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产生怀疑或动摇,将使教学无所适从,也将使教学质量严重滑坡。假如把语文素养比做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基座稳固了,语文教学的根基才不会产生动摇,“上层建筑”也才能发展得越高。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重要的一维,没有它,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没有“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也将难以落实。在兼顾其他二维的情况下,知识和能力的坚实牢固,是新课程追求的目标。

三、整合三维目标

篇15:1 谈谈你对教育概念的理解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并且说:“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马克思还深刻地指出:“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要真正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必然要求确立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是科学的必然;是否自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遂成为是否真正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标志。

重新认识科学技术,把对科学技术的认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首先是要深入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本质含义。“第一”主要是指:

一、它在生产力诸要素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它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使科学理论变为国家战略。根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确立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是一个飞跃。现在,许多同志没有认识到这种飞跃,仍受认识惯性支配,仍然把科教兴国战略当作部门战略,因而严重影响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坚决全面有效实施,这是当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认识上的关键问题,“瓶颈”问题。因而,首先要明确科教兴国战略是关系国家生存与发展全局性、长远性、关键性或决定全局的战略,确立科教兴国战略是国家战略的观念。国家以及各级各地各行各业必将以这一国家总战略为指导,重新制订自己的发展规划和计划,藉以动员组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振兴经济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从而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其次.把科教意识变为国家行为。过去,把科教放在什么位置,人们往往会说是由于某人某组织的科教意识强弱。而今,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已是国家行为。如何对待科教兴国战略,如何对待科学技术和教育,对一个干部来说,已经不仅是一个认识问题、觉悟问题,而且是一个组织问题、一个政治原则问题。

再次.使科学技术自身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从仅作为工具性的措施性的角色,变为导向性、关键性的、战略性的、决定性的、首要推动力量的角色。在实现科学从资本的奴婢地位解放出来的进程中迈出了辉煌的一大步。

最后.使我们的党和国家在依靠什么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决策上,从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发展到逐步完善的新阶段。改革是一场革命,是一种社会革命,解放生产力要改革,发展生产力也需要改革。然而,这种社会革命只有同技术革命结合起来,才更加全面,更加完善,才能实现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实现更大的飞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恰恰是有效实现这种结合、实现这种飞跃的战略。

篇16:谈谈对《气体压强》这一节的理解

笔者看来, 对初中知识点的挖掘, 重点应在于“怎么挖”和“向哪儿挖”。“怎么挖”即教师在课堂上应如何去讲解才能够让学生更明白, 印象更深刻。“向哪儿挖”即是要考虑如何完成知识点之间的过渡和连接。下面, 笔者将以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中的“气体压强”这一节为例, 具体谈谈对教材的理解和想法。

一、思前想后, 弄清地位与作用

教材第十章的标题为《压强与浮力》, “气体压强”位于该章中的第三节。该章从固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开始引入压强的定义:即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力, 介绍了计算压强大小的表达式, 了解了影响压强的相关因素。因为第一节中将压强和力紧密联系在一起, 所以接下来的两节也由力展开。教材通过液体的重力展示了液体内部压强的相关规律, 又由大气的重力知道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和特点。

然而在第四、第五节中介绍的却是“浮力”和“物体的浮与沉”。咋一看, 貌似和前面介绍的压强的概念有点脱节, 其实不然。通过浮力的学习, 我们知道原来浮力的本质原因是处在某一环境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形成了一定的压强差, 也就是物体的上下表面受力不平衡了, 所以才表现出向上的合力, 也就是所谓的“浮力”。而这些知识点间的联系都是在学习了本章之后, 再一次回顾全章的前提下所挖掘出来的。如果单看每个章节, 它都是一个独立的模块。教材采用的都是只局限于本节内容的实验和现象, 继而用探究的方式将本节要求的结论得出。例如, 在《气体压强》这一节中只谈论大气的存在效果, 而在“浮力”这一节中也只涉及对液体浮力的控制变量探究。既看不到承前, 也想不到继后。但是我们能隐约感觉到, 如果不学习前面的知识, 后面好像开展不下去。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在学了一遍之后, 从统领全章的角度, 挖掘其间隐约的逻辑链条, 从而达到对知识点理解上的一次升华。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查找, 就会发现教材编撰者们在章节之间搭建的隐秘桥梁。“气体压强”这节最后一个知识点是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通过活动展示气体流动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其本质原因就是由气体流动所造成的上下表面的压强差导致受力不平衡。而这一知识点既是对上面压强知识的延伸也是对下节浮力出现的一种揭示。

二、巧换模型, 找到形象与共性

在气体压强这一节, 由于气体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性, 给教师在讲授上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时, 我们需要一个形象常见的模型来代替大气模型, 而液体正好满足这样的需要。由前一节的学习, 学生已经能够理解液体的重力是造成其内部某一深度处压强的原因。那么大气也是一种物质, 也会受到地球的引力。所以, 大气压强也可以理解为是由于地球表面上方堆积气体的重力造成对内部物体的压力所产生的。这样也就连带解释了, 为什么海拔越高压强越小。因为越往高处, 空气越稀薄, 也就是高处物体上方的大气重力较小, 当然压强也就较小。

关于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书本上举了多个例子:在物体一侧吹气、飞机的机翼、两船并行等。当对着物体一侧吹气的时候, 相当于将物体一侧排空, 这样周围的气体就会补充进这个位置。而另一侧气体要补充进这个空位, 就会推着物体, 造成物体向空位处偏斜;飞机的机翼是前宽后窄的造型, 当飞机水平运动时由于前方宽部的阻挡, 形成了机翼窄部上方的空气空位, 所以当下方空气想要补位就会推动机翼向上, 实现了飞机的上升;两船并行时, 两船中间水的流速大于补充进去水的流速, 导致了船中水量的缺失, 即产生空位。船外侧的水在补充空位的过程中就会将两船向中间推进, 易发生相撞事故。

三、大胆质疑, 摒弃无关与多余

本章节中, “生活、物理、社会”栏目中介绍了高压锅的原理, 即温度的高低对气体压强的影响。根据分子动理论的解释, 这是因为温度的高低影响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 使得气体分子对器壁的撞击力度和频繁度变化所导致的。但我们在这一章的主导思想是介绍由于气体的重力所造成的压强, 也就是大气压强和封闭空间内的气体压强, 他们的产生原因完全是两回事。因此, 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也就不会相同。但是将这一栏目放在本章节中, 学生会习惯性地用前面得到的知识去解释, 结果当然是行不通的。这就会导致学生信念的动摇, 对以后的探究学习是不利的。所以对于这种脱离教材主体逻辑链的知识点, 教师可以大胆地选择舍弃, 这也对提高学生探究关注度, 稳固已有知识是有益的。

上一篇:土默特左旗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工作方案下一篇:写忧愁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