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国际理解教育问卷

2024-04-27

学生国际理解教育问卷(精选8篇)

篇1:学生国际理解教育问卷

读《国际理解教育小学生读本》有感

汪亦正妈妈

每天工作繁忙,不是开会,就是出差,平时在家也仅围着孩子的成绩与作业。今天孩子的家庭作业其中一项是“家长读《智慧课堂》、《国际理解》的读后感。真新鲜,学校给家长们布置了家庭作业。

翻开第一页便是石少波校长为本书作的序言,《我从这里走向世界》,从文中感受到一位教育者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对孩子们的殷切期盼。他希望每一位外小的孩子能健康成长,树立全球概念,拓展视野。

是呀!如今飞机、高铁、网络把地球缩小了,拉近了地球人之间距离,可是我们这些大人们忙于工作,平时只过问孩子的作业与成绩,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陷于培优教育,忽略了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书面知识,更重要有一颗健康的、积极乐观向上的心。学校真地是体贴入微,为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精心编写了一套《国际理解教育》读本。

翻动每一页书,都折射了编者的尽心。书中图文并茂:色彩鲜艳的插图、简洁明了的解释,中间或插的提问,带着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

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不曾知道的非洲历史、风俗文化、禁忌、传说与神话,也更深刻地理解中非人民友谊的伟大。为非洲的原始生态动植物欣慰;为非洲人民的疾病、饥饿而痛心;为陆地沙漠化而焦灼。更为作为一名中国人能帮助他人而骄傲!

篇2:学生国际理解教育问卷

403班 韩彦殊家长

如今的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小村落,孩子们成长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爆炸化的当下,他们未来要面对的是一个环境更加复杂更加多元、国际联系更为紧密的世界。很庆幸我的孩子走进了外小,外小培养“具有民族灵魂、国际情怀、素质全面的现代学子”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管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个中秋节在热闹的家庭聚会之余,我认真阅读了外小相关课题组编写的《走向非洲,走向大洋洲》国际理解教育读本,没读几页,马上被书中丰富的知识点、多彩的插图、趣意盎然的描述所吸引,印象中风沙弥漫的埃及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广袤的非洲大草原似乎也在向我招手,五彩斑斓的大洋洲,风情各异的海洋与岛屿正款款走来。除了介绍自然景观,对人文环境的关注、与中国关系的概述、孩子兴趣点的关联都让我对编写组的用心精心深感敬佩!难怪我家小子也爱不释手。

儿子从小对地理天文知识甚感兴趣,家里的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早从幼儿园就一直相伴成长,七大洲四大洋也能略知一二,在对这些知识的涉猎中,孩子逐渐知道了他所在的地球有多大,中国和世界是什么关系,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孩子主动的求知欲望和出行欲望。每个暑假因为工作便利也会精心选择几个地方带孩子实地探索,在行万里路中长知识、立志向、炼品质。

篇3:学生国际理解教育问卷

历史发展表明, 东西方文化和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 一直伴随人类文明的进程, 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2009年11月世界教育创新峰会上提出:“21世纪的教育需要重大创新, 这是因为我们的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融合, 知识驱动性也越来越强。在这种情势下, 我们必须就教育的目的、学习的内容、为什么学习以及如何学习开展批判的、持续的交流和对话。”2010年7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提出了“加强国际理解教育, 推动跨文化交流, 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可见, 在基础教育中, 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已成为共识, 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当今世界多元文化背景需要国际理解教育

从文化的发展来看, 世界各国文化由于所处的地域环境不同, 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 并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和丰富, 使文化得到发展, 形成了特有的民族文化, 这其中不乏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中国的文化发展, 也是在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逐步丰富发展起来的。正是多样的文化, 使我们的世界展现出了无穷的魅力。正如陶西平先生所说:“没有差异, 没有文化的多元发展, 就不可能出现今天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由此我们看出, 文化始终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社会。

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一体化、科学技术标准化、信息网络高度发达, 将世界各地紧紧地联在了一起, 形成了“地球村”。国际交往、国际竞争、国际合作日益频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也为当代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成长环境。他们置身于世界之中, 成为“世界人”、“地球村人”, 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世界息息相关。因此, 国际理解成为每个人的必需。它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最基本的全球意识、国际视野, 要有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教育局于2001年召开了主题为“学会共同生活”的国际教育大会, 组织编写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以提升各国青少年的国际理解、国际交往、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能力, 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共同生活、和平进步。英国于2005年颁布了《置世界于世界一流教育之中》, 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并维持一个世界的一流教育体系, 就要首先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我们必须为我们的儿童、青年和成年人提供国际装备, 这样他们才能够在全球生活, 他们才能够在全球竞争中工作”。“如果不将国际维度作为年轻人学习经历中一个非常重要和真实的组成部分, 就不可能真正地教育好青年一代”。世界各国都把国际理解教育和人才培养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我国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了到2020年, 要把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一个民族只有具备了整合世界资源的能力———国际化能力, 才能成为世界强国。而国际理解能力是国际化能力的前提。通晓国际规则, 参与国际事务, 是国际化能力的标志。所以, 在基础教育中, 加强国际理解教育, 培养国际型预备英才更显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这是当前基础教育必须正视和重视的问题。

二、国际理解教育所蕴含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使命的体现, 是对教育的理解, 决定着教育行为。国际理解教育最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 并得到了大多数成员国的响应与支持。国际理解教育为培养具有各国文化间相互尊重和吸纳精神与能力的国际公民, 从而促进人类的进步和世界的和谐发展。其实质应该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基于教育国际化的国际理解教育应该是对民族文化的弘扬。因为教育是国家化的, 每个国家的教育都承载着其民族精神、价值观, 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 国际理解教育首先要教育学生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培养学生深入了解本国文化, 发展本国文化传统, 认识本民族在世界发展中的地位, 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此基础上了解世界、学习他国、他民族先进的文化。二是国际理解教育是一种跨文化理解教育, 它以尊重不同国家文化差异为前提, 以包容的心态看待不同国家的文化, 培养与其他国家人民平等交往、和谐共处的修养和技能, 探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追求, 增进对不同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的相互理解与宽容, 形成各国、各民族间团结、互助乃至人类与自然的和睦共处, 促进共同繁荣与发展。也就是说, 国际理解教育是让学生形成从全人类利益、全球观点出发思考问题, 实现民族性与国际性的内在统一。

我们要通过国际理解教育, 让中国了解世界, 让世界了解中国。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充分融入国际化, 才能最终走向国际社会的广阔舞台。

三、加强国际理解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国际化人才培养问题, 是近年来我校办学思考最多的问题。为了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应对国际社会的挑战,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我校的办学理念逐渐明晰。我们把“培养国际型、复合型预备英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把“中外文化融合, 人格知识并重”作为育人模式;把“走国际化办学道路, 办国际化外国语学校”作为办学目标。为此, 我们重点在课程建设、活动建设、校园环境建设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的探索与实践。

1. 课程建设。

(1) 多语种的外语课程。我们开设了英、日、德、法、西五种外语, 供学生多样选择, 提供了多元的“文化餐”, 为各种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能。

(2) 多种国内外教材。我们既采用国家统编教材, 更引进国外各语种原版教材, 同时还用全国外国语学校实验教材。从不同的视角, 优化教材结构, 因材施教, 丰富学习内容, 让学生学到更纯正、更鲜活的外语及外国文化。

(3) 辅修外语课程。除了为学生开设多语种科目之外, 为了让学生适应国际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我们提出了“一主一辅”的多语种人才培养模式, 即每个学生要主修第一外语, 辅修第二外语。高中阶段第二外语变为开放式, 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能力, 选学第二外语或第三外语。高中毕业时, 学生主修外语达到大学二年级水平, 辅修外语达到高中毕业水平。

(4) 多种选修课程。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丰富知识, 了解各国文化, 我们开设了中外文学作品导读、国际热点研究、数学与当代生活、英美文学对比、中西饮食差异、德国教育研究、日本文化、法语电影赏析、个人网站制作、兵器知识等几十种各类选修课程, 每周五下午作为全校选修课程时间, 扩展知识和能力, 提高学生修养和国际化水平。

2. 活动建设。

(1) 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青年学生交流互访是培养学生国际意识、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好途径。我们常年聘任外籍教师, 与多个国家的学校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 每年派出多批师生到各国学访, 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学生们不仅有机会进行语言实践, 还与外国学生建立了友情, 更多地了解了各国的风土人情及文化。我们每年接待多国师生的来访, 为他们开设汉语、书法、针灸、太极拳等课程, 使中外文化相互交融。我们还积极开展“国际交换生”项目, 招收国际留学生。这些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给学生“国际化”体验。

(2) 中学生模拟联合国社团。这是一项国际理解教育, 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极好载体。社团的学生每两人一组, 分别模拟不同国家的官员, 严格按照联合国的规程, 就国际事务展开讨论。特别对国际热点、焦点问题的讨论,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们在激辩的活动中, 学会了包容与理解, 培养了修养与多种技能, 增强了国际意识, 提升了对国际事务的理解, 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我校学生不仅每年参加北京大学、哈佛大学在中国组织的中学生模拟联合国会议, 还前往美国参加哈佛大学及常青藤联盟世界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 并多人次获杰出代表奖、最佳演说奖、最佳立场奖、最佳风尚奖、最佳领袖才能奖等。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既开阔了眼界、了解了国际事务, 又培养了学生语言、沟通、表达能力, 培养了学生组织、演讲、领导等多方面的才能。

(3)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每年一届的校园“文化艺术节”, 是学生锻炼才能、施展才华的机会。校园“文化艺术节”上, 各种活动精彩纷呈:外语类有外语口语演讲比赛、国外电影赏析、外国电影语音模仿、外文短剧、外国歌曲演唱等;汉语类有辩论赛、歌曲、舞蹈、管乐、戏曲、话剧、小品、相声以及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等, 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搭建了舞台。学校电视台、广播站、记者站, 完全由学生自主管理;每周一多语种的国旗下演讲, 异常精彩;文学社、话剧团、合唱团、管乐队、舞蹈队、美术社、健康心理社、军事社、篮球社、网球社等社团在学生中有着深深的影响力。由学生主编的《阳光心旅》、《天外》文学期刊以及全外文的《亮点报》、《天津外大附校报》每期都是学生的热捧读物。

(4) 社会实践活动。走进社会大课堂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课。带领学生参观文化古迹, 使学生懂得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带领学生参观圆明园、大沽炮台等遗址, 让学生不忘国耻、发愤读书;带领学生到敬老院、儿童福利院参加志愿者行动, 教育学生关爱社会、热心慈善;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宣传低碳生活, 培养学生珍爱自然、保护环境;让学生与贫困家庭孩子建立“手拉手”关系, 使学生养成关爱他人的美德;让学生与国外姊妹校学生建立“一对一”伙伴关系, 加强了各国青少年之间的友谊, 进一步增强国际理解和信任。

3. 校园环境建设。

篇4:学生国际理解教育问卷

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scratch软件运用

联合国宪章第二条为:“发展国际空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的友好关系,并采取其他适当办法,以增强普遍和平。”第三条为:“增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文化及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这些精神最好体现是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然而做好国际理解教育可以通过教育活动来不断强化和深入。

一、什么是国际理解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指各国在国际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增强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种族的、不同宗教信仰的和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和宽容;加强他们之间相互合作,以便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促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知来了解自己和他人。

二、什么是scratch软件

Scratch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研究开发的图形接口程序设计语言。它的工作环境简洁清晰,便于使用,学生利用这个平台拖拽鼠标就可以很容易地组合程序模块,从而创作出交互的故事、动画、音乐舞蹈、游戏等作品。学生可独立完成或合作完成scratch作品并在网上与全世界编程爱好者进行共享和交流。

三、scratch运用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优势

Scratch程序在国外教学运用已好几年了,他们在中小学课程教学中依靠scratch软件的易操作来呈现带有专业知识的交互作品,通过网络作品共享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渗透彼此之间的创作意图。

(一)scratch是一种跨国度的语言,易学易懂

Scratch通过拖动鼠标来移动模块搭建交互程序,就像小时候大家玩过的搭积木,易学易懂,这也为软件的普及做好了铺垫。打开scratch软件后,scratch能快速地根据系统的语言来设置软件显示的语言文字,这也为浏览者消除了语言障碍。

(二)快速发展的网络提供了作品交流的平台

随着电脑和网络的运用与普及,为scratch作品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可以这么说,大家可以带好自己的IPAD或笔记本电脑在有网络的地方随时随地地开展scratch作品交流和研讨。

(三)scratch课程的普及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中国scratch教学普及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我们欣喜地发现,在国内如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区两年前就有很多教师着手研究scratch软件,更可观的是有很多地区今年已经开始在中小学课堂开设了scratch课程,这为scratch知识普及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撑。

四、如何在scratch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

(一)编好教材,在教材中渗透跨国文化

现行的中小学教材有意识地加入了国外文化与风情的不多,为此,我们在编写教材时候,可以广泛征集国外scratch作品,从中挖掘具有典型国外文化和风情的作品作为课堂教学的实体开展教学,这样能有效提升国际理解教育。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1.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张扬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主张通过生动活泼的场景和方式,经过学生的自我体会、自我思考、自我升华及行为锻炼,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和愉快的感觉。这在scratch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和接受能力,开拓国际视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任务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是交际式语言教学的方法之一,强调“做中学”“学中做”,通过学生参与活动、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自然地掌握新知,并体验如何用scratch操作作品或解决问题、处理矛盾,促进scratch探究。

(三)以课堂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态度

教师除了要使学生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信仰和风俗等之外,还要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挖掘蕴藏在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在跨文化的对比与建构中,形成良好的国际理解态度。

以scratch作品中的角色交流之称呼为例,在英语文化中学生一般可以直接称呼教师的名字,而汉语文化中要称呼某某老师,直接称呼教师的名字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这种文化差异现象反映了英汉语文化的不同观念。

(四)利用网络,依靠作品,开展交流渗透文化促进理解

Scratch作品具有非常强的时代特征,也体现了设计者不同阶层的生活及心理变化。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依靠网络的发达与国内外中小学生开展作品交流,从而让他们增进理解,有效促进文化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总的来说,在未来人的生活中,人的生活范围将越来越不局限于时间和地点的约束,为此,培养具有国际眼光和胸怀的小公民将是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在scratch教学与运用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有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为培养国际小公民提供了很好的语言和环境。

参考文献:

[1]逄超.小学语文教科书国际理解的教育要素文本分析[J].课程教学研究,2012(11).

[2]熊嘉,徐楚知.建构面向世界的小学课程体系的探索[J].教育导刊,2010(8).

[3]唐海涛.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4]楚琳.全球化背景下美国国际理解教育改革策略的新发展[J].外国教育研究,2009(10).

篇5:国际理解教育阶段总结

推进国际理解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试点工作阶段总结

学校通过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开设校本课程、组织文化交流活动、开展校园文化宣传等途径,在国际理解教育方面作出初步探索。

一、高度重视,多层面支持国际理解教育。

为确保国际理解教育扎实推进,学校成立了国际理解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在国际理解教育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通过成立国际理解教育校本教研及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小组、国际交流工作小组、“学生外语特色活动课程化”工作小组、外语教学硬件建设工作小组四个工作小组来推进项目实施,从师资队伍、硬件设施等多个层面为国际理解教育提供支持。

1.优化配置,提供充分物质条件保障。

学校以教学综合用房整体改造为契机,在校园环境布置设计方面,增强外语元素,营造良好的外语学习氛围。同步考虑配套设施、信息化设备等教学装备的建设,建设语言实验室,开发基于网络、人机对话系统的多语种外语学习的平台。利用大量的图片、录音、影像,最大限度地模拟真实的语言实战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弥补传统教学语言环境匮乏的不足,提供适应不同水平学生外语学习的“异步教学”平台。学校外文图书馆、阅览室的随时开放,给学生创造外语学习环境。

2.教师为本,建立优秀教师培养机制。

国际理解教育的推进关键在教师。学校建立并不断完善优秀教师培养机制,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形成具有国际教育视野、国际教学思维的校本化优秀外语教师团队。

一方面,学校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有计划地与高校及专业培训机构合作、定期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国际教学培训和交流等方式,学习与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开展旨在提高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二次培训。

另一方面,学校不断加大优秀教师(包括外籍教师)的引进力度。今年学校引进对外汉语硕士研究生1名、英语硕士研究生1名。

校英语教研组是一支师德崇高、业务精良、勤于钻研、氛围和谐的教育教学团队,组内现有专任教师21名,其中中高级职称16人,占76.2%,师资结构合理。有地市级骨干教师2名,常州市教学能手3名。英语学科是“常州市教育科研学科基地”。

3.教研引领,提供持续发展动力支持。

学校坚持围绕外语教学开展教科研工作,特别邀请各级各类的英语教育专家指导学校外语教科研工作,英语教研组开展了《如何有效开展活动,提高高中学生英语口语能力》校级专项课题的研究。教科研成果让国际理解教育产生出更大的教育效益。

二、开放办学,多渠道推进国际理解教育。

我校是美国人文学会合作学校、英国盖普项目学校,学校重视国际交流,先后与澳大利亚勒秋勃大学附中、意大利罗斯米尼高中、泰国兰是大学结为友好学校。

学校是中意两国政府“马可波罗计划”常州地区生源基地,通过与南师大外院联合办学的“6+6+3”计划,已有七批170余名高三毕业生通过“马可波罗计划”留学意大利,就读于比萨大学、米兰理工大学等世界著名高等学府,部分第一批赴意大利留学学生已经顺利完成本科学业,取得本科学历,现在意大利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学校与加拿大国际学院进行教育合作洽谈,正式签约缔结姊妹学校,在师生学术交流、教师培训、国际课程的本土化以及学生赴加拿大留学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为师生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使学生们在感受着多元先进文化熏陶之时,逐步培养自己的国际意识,全球视野,增强学生关注世界,善于交往,敢于竞争的能力。学校将适时成立对外国际交流中心,在教育局国际交流中心指导下,拓宽与国外名校的合作,进一步为本校学生到国外名校留学提供机会。

三、发挥优势,多维度构建国际理解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是一流教育的特征,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基本目标为:课程与活动引领,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先进文化,帮助他们形成海纳百川的国际理解态度,培养他们掌握求实创新的国际竞争本领和诚信儒雅的国际交往品格。

1.拓宽外语教学内容,设计开发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

我校根据高中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合理确定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目标,突出课程资源建设的开放性、多元性和生成性,服务于学生的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学校开发并开设了《日语》、《意大利语》、《旅游英语》、《看电影学英语》、《听歌学英语》等校本课程,旨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于外语的使用,让外语“活”了起来。

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建立完善Sunshine stage英语剧社、“模拟联合国”等一批社团组织,组织开展了英文原版影片欣赏、英文歌曲教唱等一系列英语学科课外活动,创设英语学习氛围,开阔学生国际视野。

为挖掘有语言天赋学生的潜能,我校在外语教学上“加码”,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开设小语种特色课程,拓宽外语学习领域,开设了意大利语、日语等小语种校本课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开展多彩的特色活动,营造语言学习氛围。学校充分利用暑期,积极参与苏教国际学生境外修学旅行,丰富学生暑期生活,体验异国生活方式与风俗传统,拓宽学生视野。

学校以校园整体改造为契机,统筹规划环境布置设计,增强外语元素,墙面、板报专栏、英语角,外语渗透在每一个空间。英语角、英语朗诵会、英语演讲、校园英语剧,英语实用于丰富的活动,英语的运用贯穿每一天。英语节更是英语和文化的盛会,师生共同演绎世界经典文化的交融,展示和辐射英语教育成果。

四、强化宣传,多角度展现国际理解教育。

学校外语教育的长足发展,吸引了多家媒体的高度关注,多次从不同角度对学校外语教育特色办学的实践和经验进行了报道。学校还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内展板等多种形式,开设相应的外语专栏,充分展现学生外语学习的过程与成果,宣传学校在推进国际理解教育方面的举措和取得的成绩,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篇6:国际理解教育培训总结

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加强他们之间的相互合作,以便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共同问题;促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将事实的相互依赖变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第 44 届国际教育大会宣言》中指出,在青少年中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是为了使青少年在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了解别国历史、文化、社会习俗的产生、发展和现状;学习与其他国家人们交往的技能、行 为规范和建立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观;学习正确分析和预见别国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对本国发展的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竞争与合作、生态环境、多元文化共存、和平与发展等方面的国际问题;培养善良、无私、公正、民主、聪颖、热爱和平、关心人类的共同发展的情操,担负起“全球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无疑,国际理解的理念是全新的,它适应了国际形势的需要,适应了国际小公民的教育需要。

我主教的是《品德与社会》学科。在学习了基本理论后,我结合我的学科有了如下思考:

1、不要妄自菲薄,认识到我国光辉的过去

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会涉及到一些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这些题材主要是一些我国历史上的成就。经过学习后,我的认识有了提升:客观公正地对待本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历史,尽可能客观地描述本国的历史和其他国家的历史,重视不同的观点和解释。不美化本国历史,同时也不丑化别国历史,客观公正地再现历史。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了解我国光辉灿烂的过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加深他们对自文化的认同。同时了解我国当前相对贫穷落后的根源,增强其为祖国努力奋斗的信心。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文化差异从古至今一直存在,文化无好坏之分,应客观对待文化差异,学习他文化的优秀之处,补充自文化的落后之处,共同发展进步。

2、不要妄自尊大,世界上还有其他国家的存在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也会涉及到一些文化题材的教育内容。这些文化题材涉及不同地区的人文、地理、风俗等。经过培训,我认识到应该避免学生出现

妄自尊大的错误,应该避免发生我国古代皇帝出过的笑话——不知道世界上有其他国家存在,以为中国就是中间之国、中心之国。我国只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 分,不可或缺,但是同时又是依赖于其他国家而存在与发展的。“天朝上国”在当今根本不存在。

篇7:多元·共存:论国际理解教育专题

陶华坤 著

内容概要:

国际理解教育,旨培养具有多元文化之间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精神与能力的“地球村民”,促进世界的持续和谐发展。国际理解教育是一种贯穿于所有课程的教育理念,被视为一种新的学习领域,是一种培养全球公民意识的终身教育。国际理解教育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是对素质教育的拓展与延伸,是对素质教育理论和内涵的充实和丰富。国际理解教育是高于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具有思想引领作用,是上位的、高层次的学习。国际理解教育具有一流教育的特征。

作者简介:

陶华坤:安徽蚌埠人,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不同地市任20年中学校长,曾任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教育学院中学校长培训客座教授、师范大学兼职研究员,现从事教育科学研究。2000年市政府通过报省政府《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省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科研先进教师。著作13部:《校魂》《校长谈治校》《校长发展学》《电视剧本-校魂》《“规范+特色”办学模式》《新教育学校全面质量管理》《学校教育力》《走进名校:构建以学为基点的组织新模式》《区域教育发展战略与运行机制》《都市教育》《多元·共存:论国际理解教育》《“质量-效益”型教育》《教育家-思想的接生婆》。入选《世界优秀专家名典》《世界名人录》《世界人物辞海》等;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教育电视台报道其事迹。

目录

导论 民族融合:“共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国际理解教育与教育国际化

二、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研究

三、探讨学校国际理解课程的理论框架

第一章 天下大乱的根源在于人心的丧乱

第一节 全球视野——价值观认同

一、国际理解教育的起点和归宿

二、国际理解的意识与能耐是衡量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三、文化可以是一种有意识地被培养和操纵的工具 第二节 多元文化:五大学习领域

一、让教育植根于“和平文化”之中

二、反对国际理解教育中的霸权主义

三、“和平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

第三节 民主精神—自由存在于精神和心灵之中

一、中国梦·美国梦·俄罗斯梦

二、民族精神是支撑一个民族生存的基石

三、教育需要“外行者来搅局”

第二章 在阵痛中寻找国际理解教育的解药

第一节 治学者不纠缠说不清的学问

一、以事件作为加强国际理解教育的契机

二、寻找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平衡点

三、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概念本身是不断发展的 第二节 国际理解教育是高于知识与技能的教育 一、四大支柱:学知、学做、学会发展、学会共同生活

二、在课程里与世界“对话”

三、基础教育面临“国际化”大考 第三节 寻找教育改革的实践领袖

一、国际理解教育的能力目标

二、思考是语言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用国际化思维管理学校

第三章 构建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体系 第一节 将国际理解教育当作国家事业来推行

一、大学应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聚合体” 二、一切文明成果,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三、课程研究:在选择中拓展,在拓展中发展 第二节 学校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体系

一、中学生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开发与建构

二、为了未来:走在与世界“对话”的路上

三、探索培养国际公民素养的有效途径 第三节 国际理解教育贯穿人的终生

一、梦想与责任:在学会合作中彰显个性

二、再长的光荣榜也遮挡不住应试的“短”

三、在成人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思考

第四章 培养确立国民意识前提下的全球公民 第一节 换位思考:创新思维方式

一、先瞄准再射击:用远大理想来指导思维

二、团队思维与个体思维——孙悟空斗不过白骨精的原因

三、重视法理的“契约精神”

第二节 兴趣培养:善于思考者终将成功

一、智力革命:在学术研究中自己培养自己

二、形象思维的研究是“思维科学的突破口”

三、考试的目的是大家一起求进步 第三节习惯养成: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一、商界领袖: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二、天公疼憨人: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三、实现培养“中国人·世界心”的目标

结语 社会和谐:在求同存异中生存与发展

一、相互依存:世界是靠冷静和智慧来维持

二、和谐世界:民主、和睦、公正、包容

三、合作共赢:大家不同大家都好

思考题 参考文献

序言

国际理解教育,旨培养具有多元文化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吸纳的精神与能力的地球村民,促进世界的持续和谐发展。国际理解教育是一种贯穿于所有课程的教育理念,被视为一种新的学习领域,是一种培养全球公民意识的终身教育。国际理解教育是高于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具有思想引领作用,是上位的、高层次的学习。国际理解教育具有一流教育的特征。

一、走出“国门”的教育 冲突•建构•融合。《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在全球化进程中,多元文化和不同的价值观既冲突又融合,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根基是学会“理解”与“共存”,共创和平环境。国际理解教育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理解其他国家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价值观等,引导学生尊重多元文化,具有国际视野、全球共同生存发展意识和理念。

“走出国门”体现文化张力。一个民族对世界的贡献,应看对世界输出了多少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数字化时代的公民素养和责任同样重要。21世纪的学习意味着学生在精通知识内容的同时,能够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出发,以一种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方式,制造、整合、评估各种信息。汇聚向上的力量,在理性与经验间攀升。

二、视教育为改变社会的力量

教育是国家凝聚力形成的重要依托。当全世界的公民都理解全球问题和掌握解决冲突的技巧,愿意为正义而进行非暴力抗争,以保护人权和平等的标准而生活,尊重地球和每个人时,和平文化才会被接纳。教育就是传授社会共有的知识、价值、行为规范和信念,只有把和平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和组织原则融入到家庭、学校和社区中,才能从根本上夯实和平的文化根基。

不健康的学校教育将威胁到社会的生存。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学校就在不断强化效忠天皇、尚武和绝对服从、称霸亚洲的军国主义教育体制。据统计,“二战”结束前夕,包括师范学校在内,当时高等教育机构的男女学生总数约28万人,其中18万人属于战争动员对象,大批青年学生走上前线,从而沦为法西斯主义的帮凶。

三、教育之道,道在心灵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是“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人的心灵是一个极其宽广、复杂、多变的世界,“教育之道,道在心灵,而不是被动的知识传递和技能训练”。教育的全部秘密在于解放,在于尝试着放弃控制之心,渐渐地,不仅解放了孩子,也解放了自己。“教育就是生长”。让我们在生长的教育过程中,抓住教育的道,教育的根,回归教育的本质。

思想力是人类行为的碑石。开辟的教育家是教育思想的传播者,脑际有星河宇宙,笔底涌万顷波涛。教育人怀着对教育的真诚情怀,为生活而教。教育是精神唤醒、潜能显发、内心敞亮、主体弘扬、个性彰显与灵魂感召。教师应具备多元文化教育素养、学校要采用知识管理建构新文化。著作《多元·共存:论国际理解教育》以理论研究的范畴思维,准确理解和把握国际理解教育之本真,搭建新的国际理解教育理论框架,能为建构我国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体系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是图书馆藏之珍品。

国际理解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新亮点和教育发展的新生长点。国际理解教育注重“理解”,理解是注重认识和体验的心理过程。写作的过程是心灵和精神的炼狱,为拓展国人的教育视野,著作《多元·共存:论国际理解教育》穿越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弘扬中华精粹、瑰宝,为读者留下拓展与思索的空间、享受思想的盛宴。

2015.12

篇8:学生国际理解教育问卷

国际理解的内涵是什么?我认为是从人类的角度理解, 跨越国界、种族、文化的理解。人类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文明, 有的消亡了, 如玛雅文明, 有的存活下来了, 成为主流文明。这是我们教育要把握的。因此, 国际理解教育要关注的是, 主流文明如何健康发展。主流文明消亡, 人类也将会消亡。存活到现在的主流文明, 一方面具有科学精神, 即善于处理人和物、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是一种科学精神。一个民族没有科学精神, 必将消亡;第二方面, 人文精神, 善于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人际冲突是正常的, 每个人都要占有更多的资源, 民族、国家也是如比, 这是天性, 意味资源总是稀缺的, 因此产生纠纷一点也不奇怪。问题是如何处理好这些冲突, 特别是因为资源引起的矛盾和冲突。文明应该有两个翅膀, 一个是科学精神, 一个是人文精神。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就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今天我们眼前发生了很多事情, 比如有人宣扬的绿豆包治百病, 居然得到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信任, 这就是缺乏科学精神;再如, “我爸是李刚”, 压死人还要耀武扬威, 这是缺乏人文素养, 只把自己当人, 不把别人当人。因此, 我们的教育, 第一要使人理智、理性, 这就是科学。第二要有同情心, 讲人道。教育要健康发展, 就要张开文明的双翼。

国际理解教育要怎么做?我认为就是要发挥作为受教育者的“人”的主体性。中国传统文化把成人放在第一位, 把成才放在第二位, 成人是基本的价值。要“成人”就要发挥“人”的主体性。《周易》的六十四“化”, 其中“盟化”, 即教育, 非我求蒙童, 蒙童求我。所有的教育都要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让他主动的学, 学生不学, 老师就不教。教育就是让学生动起来。今天的教育, 到处看到的是家长要学、老师要学, 而不是学生要学。方向错了。要激发被教育者主体性, 滋生教育需求。

摘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出版的《学会生存》中就曾以“团结之路”为题, 专门论述教育的国际合作。而它在24年后出版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又再次提出, “教育机构拥有利用国际化来填补‘知识空白’和丰富各国人民之间与各种文化之间对话的很大优势。”今天, 伴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出台, 教育国际化再次触及理论和实践界的兴奋点, 国际理解教育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鉴于此, 我们编辑一组关于国际理解教育的文章, 以飨读者。

上一篇:优秀初中生事迹材料下一篇:创意月饼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