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组团行政服务中心

2024-04-30

良渚组团行政服务中心(通用4篇)

篇1:良渚组团行政服务中心

良渚组团行政服务中心启用仪式主持词张俊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良渚组团行政服务中心启用仪式。前阶段,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重视和区行政服务中心的大力支持下,经过紧张筹备和试运行,今天良渚组团行政服务中心正式启用了,这是加快完善良渚组团投资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优化政府服务,方便群众办事的具体体现。首先,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仪式的各位领导和来宾,他们是:

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沈昱同志;

良渚组团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陆春良同志; 区行政服务中心主任卢红星同志;

区委办、区府办、区监察局,进驻良渚组团行政服务中心各职能部门的领导以及进驻职能部门派驻良渚组团机构负责人;区行政服务中心、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管委会、良渚街道、仁和街道和美丽洲实业公司的领导;良渚组团党工委、管委会全体人员;良渚组团行风效能监督员。在这里,我代表良渚组团党工委、管委会向出席今天仪式的各位领导和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

下面,请区行政服务中心主任卢红星同志发言。

下面,请良渚组团管委会主任陆春良同志作表态发言。

下面,有请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沈昱同志

宣布“良渚组团行政服务中心正式启用”。

谢谢大家,仪式到此结束。下面请大家参观良渚组团行政服务中心。

篇2:良渚组团行政服务中心

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今年以来,良渚组团坚持“四高、一现代”理念,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以构建“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为着力点,凝心聚力、真抓实干,促进组团区域统筹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以理顺体制机制为支撑,不断壮大发展基础 今年以来,我们进一步理顺和完善体制机制,以打好区域规划编制、产业发展布局、招商引资引税这套“组合拳”为重点,以唱好加快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这台“重头戏”为支撑,不断壮大组团发展基础。一是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政策和规划编制。围绕区委、区政府总体发展要求,我们制定完善了组团三年行动计划、招商引资及产业发展、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工作机制,协调编制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先进制造业基地控规、运河新城核心区控规等重点规划,统筹加快组团区域发展;二是进一步理顺与有关单位关系。积极处理好与良渚遗址管委会、乡镇及农副物流等单位的关系,认真落实参谋服务、统筹协调等职能,努力实现协助区委、区政府更加精细化管理基层、精准化服务基层的目标;三是搭建组团投融资平台。美丽洲公司和良渚组团投资有限公司为组团加大投融资力度发挥了重要主体作用;四是落实有关行政管理职责。通过加强与区级有关部门的联系,按照

空交房,腾空房屋已拆除,剩下6户未签约户已报区拆迁办,申请行政裁决。奉口村燕湾组73户农户拆迁工作于9月底启动,目前已完成房屋评估,力争年底完成拆迁;三是基地首期1000亩地范围内的矿山整治取得成果。进一步督促相关企业加快开采,并对已完成开采的超深开采区域实施回填平整。经调查了解,由于金钢建材公司土地因价格问题尚未完成回购,今年年底可基本完成近700亩土地出让前的各项基础工作。四是着眼于基地后期发展,展开对整个洛山矿区近3000亩矿山土地分界情况进行调查,计算出各村矿山土地投影面积,为加快基地明后年的征地及建设工作打基础。五是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按照“超前谋划、不留遗憾”的要求,统筹考虑基地的空间分布,明确基地道路建设“三纵三横”的道路主要路网建设。“三纵”分别为獐山路(经一路)、仁和大道、杭行路(经四路),在地理空间上,三条道路分别位于基地的西部、中部、东部,能有效打通基地南北方向交通,并与杭州主城相连接;“三横”分别为高新大道、仁超路、疏港大道,在地理空间上,三条道路分别位于基地的北部、中部、南部,能有效解决基地东西方向交通问题。目前,仁和大道延伸工程已累计完成工程量的75%,计划于今年12月正式通车;獐山路涉及农保外移调整工作已与区国土分局进行衔接,并已委托市交研中心开展道路线形研究;高新大道、高新大桥项目已启动招投标工作,计划于今年12月中旬先行启动高新大桥工程建设。

仁和基地工业设计及高新技术板块招商工作进展顺利。目前,在谈内资项目24个,外资项目9个。每个项目在评审前,对业主提交的可研报告初稿进行初审和初步更改、细化,通过严格把关审查后再报区专咨委组织专家论证。目前,已有6个项目通过论证,其中2个为合资项目,1个为外资项目,2个为高新技术项目,1个工业设计类项目。另外的项目正在抓紧进行可研报告的修改或已完成编报并等待专咨委安排评审日期。

四、以大项目辐射为动力,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一)启动运河新城核心区开发建设。运河新城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20个新城项目之一,将力争建设成为兼具运河特色、杭州特点、时代特征,集生活居住、商务办公、商贸物流、旅游休闲、文化创意、总部经济为一体的城北城市副中心,形成“一岛两岸、轴向生长,一主两副、核心带动,四体六片、东西共融”的新兴城市综合体。运河新城开发建设围绕能早尽早、年内启动这一中心,分解落实,倒排计划,积极推进各项前期筹备工作,全力实现农居安臵项目、储运路(勾运路至金昌路段)年内启动,力争迪凯项目年内动工,做到农居安臵先行、基础设施先动、产业项目联动。在良渚镇的支持配合下,各项筹备工作稳步推进。

一是加强组织,建立机制。成立了运河新城前期工作办公室,建立工作机制,倒排工作计划,先后组织赴临平新城、运河新城东区考察取经,推动各项筹备工作有序开展。二是

河新城建设序幕。

(二)启动良渚新城概念性规划方案国际招标工作。为科学引导良渚新城开发建设,切实提高良渚城市化建设水平,形成“以中心镇为依托,以西部生态区为保障,形成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网络化新都市”,组团会同良渚镇共同组织完成了《良渚新城概念性规划》方案的国际招标工作,并于9月20日召开了专家评审会。通过专家评审,确定杭州市规划院提交的方案为首选方案,下一步将根据评审会议要求,继续做好深化工作,待方案进一步修改完善后送区政府报批。

(三)良渚玉文化产业园顺利开园。良渚玉文化产业园项目是大美丽洲旅游综合体的重点工程,也是2010年区重点文创项目之一。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经过半年的精心组织、精细施工、精致布展,良渚玉文化产业园于10月30日盛大开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四)加快良渚组团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库工作。按照项目储备库的工作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城市化引领,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落实,做好良渚组团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库的管理工作,用好、用足资源,扎实推进组团各项建设。

五、以大企业培育为重点,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政策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和市场配臵力“三力合一”作用,大力引进、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规模效益好、带

篇3:良渚组团行政服务中心

关键词:安藤忠雄,良渚文化村艺术中心,半室外空间,多义表达,自然要素,精神情感,容器

良渚文化村位于杭州市西北,距市中心16公里,这里一面临山一面近水,自然环境得天独厚。良渚文化村艺术中心坐落在文化村的东北部,从玉鸟路进入文化村的入口位置。为避免基地北面的104国道对建筑产生噪声干扰,安藤在建筑与国道之间设计了一片密集的树林。基地东南紧邻东苕溪,河流及沿河的绿带成为了建筑最重要的景观条件。基地西面为文化村的配套商业设施——玉鸟流苏以及规划中的创意村落建筑集群,南面为城市干道玉鸟路,自其引入一条道路到达建筑西面的主入口。作为自然、文化与人三者交融的场所,艺术中心在一个巨大屋顶的覆盖下分为三栋二层的单体,从南至北的功能分别是展示、文化和教育。展示栋由大小不同的展厅组成,用以展示相关的展品;文化栋主要包含了图书室与观演厅,承担文化传播功能;教育栋内部为一系列教室,可以供该区域及周边的孩子参加教育培训。所有的设备、管理用房及停车设施均设在地下。(图1,图2)

1. 建筑的构成要素和组织步骤:

文化中心体形丰富、方向多变,但从操作的角度入手,我们依然可以很清楚地将其分为四个层次的构成要素,并伴随着四个步骤将其组织起来。

1.1 长方体——并置与偏转

艺术中心的三栋单体虽然内部功能和空间性质不同,但在形体上均保持了三个纯粹的长方体体量。实际上除了北侧长方体局部有形体凸出,其余两个长方体都保持了纯粹的形体特征,且整体上它们都遵照着极少主义的准则,做到建筑形体的最大纯化,并在体量上存在着明确的数量关系,宽度2:2:1,长度5:7:10。三个长方体的并置决定了这个建筑的主要空间构成方式。三栋建筑各自拥有相对独立的空间和物质形体,同时在两两之间出现了存在一定张力的半室外空间。如果我们拿一个中国传统的三进院落空间做一比较,可以看到两者相似的“室内——半室外——室内——半室外——室内”的空间变化节奏。而东西两侧建筑体量的消失,使得原来封闭内向的院落空间转变为开放外向的半室外空间;中间一个长方体沿顺时针方向的角度偏转,使它与东面的河流走势近乎垂直,而两个半室外空间的东、西端口一个收紧,一个放宽,使这两个空间具有了内在的方向性,一个迎向从玉鸟路引入的道路成为主入口,另一个向东开放,成为观望东向河景的最佳区域。(图3(a)(b)(c)(d))

每个长方体沿长度方向的竖向界面以实墙为主,开窗较少,显示了建筑师有意弱化其内外视线联系,以降低长方体相互之间和室内外之间的干扰;沿长方体宽度方向的竖向界面全部为玻璃幕墙,视线可完全通透,室内空间可最大程度地纳入外界景观。(图4(f)(g))

1.2 大屋顶——覆盖

建筑的三个长方体体量被覆盖在一个巨大的屋顶之下,该大屋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两坡或四坡屋顶,而是放置在三个长方体整体之上,平面呈多边形的大屋顶。屋顶的坡度很缓,顶面由多个三角形斜面组合而成。它的水平延展性和融入自然的状态令人联想起中国传统建筑坡屋顶深远的出檐和在其下形成的巨大阴影。(图4,图5(a))由于屋顶的边界与下部三个长方体墙面之间并不是简单的重合或平行关系,而是存在着多种出檐距离和多种角度关系,从而使得屋顶下的半室外空间边界模糊、层次丰富。屋顶的覆盖加强了半室外空间的围合感,使其更多地具有了室内空间的特点,这在多雨和夏季酷热的杭州,无疑会大大增加空间被使用的频率。(图3(e))

大屋顶上不均匀分布着许多三角形天窗,主要集中在半室外空间正上方,三角形天窗的边与其下的长方体墙面平行。在阳光照射之下,戏剧性地给半室外空间引入了光斑,打破了大尺度屋顶覆盖造成的黑暗与压抑,使得这里的空间氛围变化非常丰富。(图5(b))

1.3 柱子、平台和阶梯——放置与联结

柱子、平台和阶梯被谨慎地置入由长方体和大屋顶所限定出的半室外空间。柱子的排列延续了单体的柱网规律。平台以嵌入的姿态介入,并在西侧保持了边界的对位关系,在南侧穿出长方体形成一个三角形挑台,在北侧延伸并演化成直下一层的大台阶,从而以一个连续的水平面的形态将三个长方体体量联结起来,不仅形成了不同功能之间进行转换的过渡空间,也为各种丰富的文化活动提供了空间上的可能性,就如同城市的客厅或活动的舞台。(图1,图6)

圆形的旋转楼梯、方形的电梯和依附于垂直片墙的双跑楼梯,这些要素被建筑师刻意地独立出来,保持着与长方体体量及大屋顶之间的距离,并如同雕塑般矗立着,丰富着空间。而一日之内屋顶覆盖下的光影变幻,四季之中自然界的风霜雨雪和色彩更迭,更令这半室外空间拥有无数种不同的氛围,从而成为整个建筑中最动人的部分。(图6(a))

1.4 水池、休闲广场——自然的介入

在水池和广场的花坛布置中,三角形的主题再次出现,呼应了大屋顶的三角形斜面和长方体的偏转角度,令整个建筑在秩序中充满灵动和活力。正如安藤所说,“光和风之类的自然要素,只有当它们以一种不同于外部世界的形式被引入房屋时才具有意义”[1],三角形的水池和花坛以一种人工化的自然的形式介入建筑。浅浅的水池与展览栋之间留下一条窄窄的通道,使广场上的人能沿着水边到达半室外空间A(图1);而文化栋与教育栋的东端则伸入水池,令半室外空间B的大台阶在降到地面标高后,变成了一片完全临水的大平台。人工化的自然——水面以一种突然的方式介入,截断了顺大台阶而下、继续前行的可能,却借着水中的柱子和延伸的大屋顶,引导人的视线继续向前,而情感、思绪也随之飘向远方。(图1)

通过对人流的绕行引入以及花坛的设置和基面的微微抬高,休闲广场并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集散广场,而是对玉鸟路相对封闭,具有内向的特性,可以容纳大型的集会和文化活动。(图1)

2. 空间序列:

良渚文化村艺术中心是一个开放的建筑,适应它的功能特点和使用要求,建筑实际上有多个入口、多条路径,可以方便地抵达建筑的各个使用空间。但不难看出,建筑师仍精心安排了一条穿越半室外空间的路径,形成一串“抑扬顿挫”的空间序列。借用对语调的描述,“抑”为降低,“扬”为升高,“顿”为停顿,“挫”为转折。(图7)

“抑”:无论是从西侧道路进入,还是从地下车库沿旋转楼梯上行,首先到达的都是半室外空间A。在此,映入眼帘的是巨大的屋顶和屋顶覆盖下灰暗的空间,给人一种亲近和宁静的感受,似乎这灰暗之中有多个通往室内空间的入口。斜向的墙面呈现欢迎的姿态,而远处缝隙中渗入的光线也吸引着人走进这个灰暗的空间。但前方端口处空间的收束阻碍和抑制了人前行的欲望,而迎面出现的楼梯吸引着人去往二层一探究竟;(图1,图8(1))

“扬”:通过双跑楼梯上到二层平台后,人前进的方向与之前的完全相反。人的正前方是豁然开朗的视野,能够看到远处的玉鸟流苏。空间和视野的开敞,光线的由暗转亮,令人的情绪也随即由“抑”转“扬”,变得宽松畅快;(图8(2))

“顿”:平台上右侧墙面有一个窄窄的洞口,那是一条既窄又深的过道,尤其灰暗,但端头微弱的亮光却吸引人不由自主地进入,行进在这过道中,空间似乎停顿,一切都变得无趣,情绪被极度压抑,为后面的转折突变做足了铺垫;(图8(3))

“挫”:走出过道,眼前突然明亮起来,右面有阳光扑面而来,吸引人转身,面前立刻涌现拾级而下的大阶梯、顺势而下的柱列和远处美丽的自然风景。不仅如此,由下而上迎来的气流穿行在柱列之间,让人不由得想起风的教堂里那穿越柱廊的风。继续沿着阶梯走下,视野越来越开阔,最终脚步停止在一片波光粼粼的水池之前,一幅好似由水面、柱子和清水混泥土墙体及其倒影构成前景,由樱花树、草坪和人物构成中景,以及由远处半隐半现的建筑构成远景的画面映入眼帘,该场景成为了空间序列的高潮。(图8(4))

3. 半室外空间的意义:

从住吉的长屋到小筱邸,从日本兵库木材博物馆到良渚文化村艺术中心,在安藤的建筑中,由建筑实体所界定出的半室外空间一再出现,而且无一不是建筑中最重要的部分,它们是与自然连结的纽带,是生活的中心,也是精神的载体。

3.1 对功能的多义表达

安藤曾说“我的作品有两个特点:用有限的、显露自身真实质感的材料和对功能的多义表达。”[2]又说“为此,我强调与人的情感相连的不确定空间,以及那些位于确定功能之间的过渡空间。”[3]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所谓“不确定空间”或“过渡空间”的重视。在小筱邸住宅,这是内院;在文化中心,即是大屋顶下的半室外空间。它们是确定的——展示、文化、教育——功能之间的不确定的过渡空间,正因其不确定,因而具有功能的多义性。在这里,平台和大阶梯上可以有自由的穿行、热切的交流、老人们的健身、孩子们的嬉戏,还可以举行临时展览和非正式的表演。建筑为村民的文化生活预留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使文化中心超越了既定的有限功能,从而楔入人们的生活。

3.2 对自然要素的运用

如安藤所言,“我思想中的自然是与原生的自然不同的。对我而言,神圣空间所关联的是一种人造自然或建筑化的自然。我认为,当绿化、水、光和风根据人的意念从原生的自然中抽象出来,它们即趋向了神性。”[4]经过三角形天窗投射下来的光斑就是建筑化的自然,在灰暗之中显得格外夺目。水也是安藤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因此当我们走下大台阶,停在一片平静的水面之前时,虽有出人意料的惊喜,似乎又有一种似曾相识的错觉,这一空间安排与水的教堂何其相似,当我们坐在台阶上,面对水面、柱子的倒影和阳光的反射,远处的自然风景,甚至于间或的微风、鸟叫、虫鸣……这一切确乎将空间变成了自然的容器。

3.3 对精神情感的承载

“情感本位空间是与精神的较深层面相关的,它是独特的。它为与之相对的普遍空间注入新鲜的气息,使它们变得活跃和有生气,它与观者的心灵对话。”[5]这句话道出了安藤对空间的深度思考和表达。艺术中心在大屋顶的覆盖之下,其半室外空间的灰暗基调赋予了村民们融入其中的温暖感觉,而从空间序列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半室外空间借助着自然的力量,一步步将人的情感推向高潮,引导着人精神的升华。这一自然的容器不仅承载着人们物质层面的文化生活,也承载着人们的精神情感。

4. 结语

通过对建筑的构成要素、组织步骤的分析和空间序列的呈现以及对半室外空间意义的探讨,可以看到在艺术中心的设计中,安藤秉持了一贯的设计理念和手法,依然是冷峻的清水混泥土、简洁有力的几何体量和承载自然与生活的人工容器——那些充满意义的半室外空间。然而更引起我们思考的是,作品是如何在保持现代建筑营建方式的同时,找寻传统建筑空间的韵味,创造出适应当地气候、融入村民生活的公共空间。作品对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和城市公共生活的融入与重构对今日之建筑界有特别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张彤.安藤忠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Yoshio Futagawa.TADAO ANDO RECENT PROJECT2[M].Japan:A.D.A.EDITA Tokyo Co.,Ltd.2013

[3].马卫东.安藤忠雄全建筑1970-2012[M].日本:东京大学出版社

篇4:良渚组团行政服务中心

八个组团:

英雄孟良崮纪念区。包括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景区、南北岱崮保卫战遗址、“沂蒙六姐妹”纪念地等,以孟良崮战役纪念地为龙头,规划建设百里红色文化长廊。

红色首府纪念区。包括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暨省政府旧址纪念馆、山东新华书店诞生地、山东省第一个团支部诞生地、中华抗日第一村渊子崖、鲁东南革命烈士陵园等。

华东野战军诞生地暨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区。以新四军军史、革命时期的文化生活以及乡村民俗为主要内容,建设红色文化与民俗旅游区。纪念区规划450亩,形象定位为华野诞生地、红色新丰碑。

红嫂故里、《沂蒙》拍摄地纪念区。包括八路军第一纵队、山东纵队、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抗大一分校旧址、山东战工会纪念馆、“沂蒙红嫂”明德英故居、“沂蒙母亲”王换于故居、火线桥旧址、马牧池突围遗址、歌曲《跟着共产党走》诞生地、鲁中革命烈士陵园、电视连续剧《沂蒙》拍摄基地等。

中共山东分局纪念区。包括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部、野战医院旧址,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旧址,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分局党校旧址,《大众日报》创刊地、印刷厂旧址,孟良崮战役陈毅指挥所旧址,沂蒙地区第一个党支部——沂水支部诞生地,王庄烈士陵园等。

滨海革命文化纪念区。包括新华社山东分社旧址、滨海革命烈士陵园、刘少奇旧居等,打造滨海红色文化基地。

大青山战斗遗址纪念区。包括大青山战斗遗址、抗大一分校旧址、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纪念馆、革命烈士陵园等。

鲁南革命文化纪念区。包括苍山暴动、鲁南战役纪念地、鲁南革命烈士陵园、银厂惨案、八路军115师旧址等。

上一篇:抓鸡趣事学生命题作文下一篇:打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