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末次冰盛期以来良渚地区地貌演化及其对良渚文化的影响

摘要:现今,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海洋三角洲地区咸潮入侵、洪涝、风暴潮等极端气候环境事件频繁发生。为应对未来气候环境对人类造成的可能威胁和危害,维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了解海洋河口三角洲的地貌环境演化历史与古人类的适应策略,能够为预测这些地区地貌环境对气候、海面变化的响应,以及人-地关系的演化趋势提供理论基础。早全新世期间,由于海面快速上升,整个长江三角洲平原、宁波-绍兴(宁绍)平原地区发生海侵。到中全新世时期,由于海面上升速率减缓,沉积物堆积速率超过海面上升速率而出现海退成陆的过程。随后,在环太湖平原地区相继出现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文化。其中的良渚文化更被认为是中华5000年文明的实证,良渚古城遗址于2019年被收录到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因此,该区域是研究全新世海面变化-地貌演化-人类活动的理想区域。本研究在良渚古城遗址内获取钻孔LZ1061,同时在外围的自然沉积区(西良村)获取钻孔LZ1501,两根钻孔均已穿透全新统地层到达属于更新统地层的古土壤层。在获取钻孔岩芯之后,首先对钻孔岩芯进行详细的地层学、沉积学分析以建立地层层序,并通过AMS 14C定年建立地层年代框架;之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孢粉、硅藻、沟鞭藻等分析;最后将分析结果同良渚及其附近区域已发表的研究结果进行多钻孔、多指标综合对比分析,以重建良渚地区末次冰盛期以来地貌演化过程,同时探讨地貌演化对新石器遗址发展演化的影响。取得的主要进展和研究结论如下:1.建立了研究区末次冰盛期以来详细的地貌环境演化过程,认为全新世中期海面上升速率减缓促进了良渚及其附近区域的陆地生长,但其陆地生长过程由于其区域位置的特殊性,其陆地生长过程与长江三角洲平原和宁绍平原有所差异。末次冰盛期到早全新世(约9400 cal yr BP之前),良渚地区同广大的长江三角洲平原、宁绍平原、东海和黄海陆架一样,暴露于海面之上,发育了广泛的古土壤层,在坡麓和山脚地带有一些坡积物的砂砾堆积,在谷地中部低洼地带分布有河流,因此在孔LZ1501与孔LZ1601的岩芯底部含有大量的粗砂、砾石和硬黏土(古土壤)沉积物。早-中全新世(约9400~7600 cal yr BP),良渚地区在9400~7900 cal yr BP期间由于海面快速上升而发生快速地由东向西的海侵,7900~7600 cal yr BP期间,由于相对海面上升速率减缓,导致沉积物供给堆积速率超过了相对海面上升速率,良渚地区发生了由西向东的陆地生长过程,即海退成陆。中-晚全新世(约7600 cal yr BP至今),良渚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成陆后的一段时期内(7600~6600 cal yr BP),良渚地区沉积了厚度数米、具有强水动力特征的海水沉积;经过详细的地层学、沉积学分析,以及将校正后的该段海水沉积物高程同当时期海面高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其形成原因可能是由于古杭州湾中海水发生越岸形成的洪水沉积,而非由海面直接上升引起的海侵。6600~5100 cal yr BP期间,良渚地区为淡水主导、但易受山区洪水影响和咸水入侵的沼泽沉积环境。之后,海岸线进一步东撤,良渚地区进一步变干,以及水利系统的建立,再加上良渚地区受到山丘环绕保护的优越地理条件,良渚地区地貌环境开始适合大规模的人类生产生活,该地区也因此很快发展成为良渚文化的核心区。2.分析讨论了良渚地区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植被气候植被历史。末次盛冰期至约9400 cal yr BP以前,良渚地区植被覆盖率低,气候相对全新世期间较为寒冷干燥。9400~6600 cal yr BP期间,良渚地区森林植被覆盖率较高,以栎林和松林为主,气候温暖湿润。6600~4200 cal yr BP期间,良渚地区气候具有变冷特征,且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森林植被大幅度减少。3.进一步讨论和验证了良渚及其附近区域(杭嘉湖-宁绍平原)全新世以来新石器遗址的时空演化与地貌环境演化的关系。通过对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以及良渚地区地貌环境与新石器遗址时空关系的分析研究进一步的表明:全新世期间,在滨海平原地区,稳定的地貌环境对新石器遗址的发展能够起着决定的作用。一方面,中全新世期间,海退成陆的过程为新石器遗址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稳定的陆地环境直接决定新石器遗址发展的数量和规模。如良渚地区,虽然在7600 cal yr BP已经发生海退成陆,但直到5100 cal yr BP左右才出现稳定的陆地环境,因此该区域的新石器遗址的年代大部分属于良渚文化的中晚期。

关键词:全新世;地貌演化;良渚文化;海面;硅藻;孢粉;XRF

学科专业:自然地理学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全新世海面变化研究进展

1.2.2 早全新世以来中国东部地区海面变化研究进展

1.2.3 全新世大河三角洲发育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区地理环境与新石器文化概况

2.1 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2.1.1 气候

2.1.2 土壤

2.1.3 植被

2.1.4 水文

2.2 区域文化发展概况

2.2.1 马家浜文化(7000~5900 yr BP)

2.2.2 崧泽文化(5900~5300 yr BP)

2.2.3 良渚文化(5300~4300 yr BP)

2.2.4 钱山漾文化(4400~4200 yr BP)与广富林文化(4300~3900 yr BP)

2.2.5 马桥文化(3900~3200 yr BP)

第三章 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

3.1 样品采集

3.2 AMS~(14)C测年与样品的选取及分析

3.3 粒度分析与实验方法

3.3.1 实验过程

3.3.2 参数计算

3.4 XRF扫描分析

3.4.1 XRF元素扫描分析方法与原理

3.4.2 实验过程与数据处理

3.5 硅藻分析方法与鉴定

3.6 孢粉分析方法与鉴定

3.7 构造沉降与地层压实的校正计算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钻孔岩芯岩相描述

4.1.1 孔LZ1501

4.1.2 孔LZ1601

4.2 AMS~(14)C测年

4.3 粒度特征

4.3.1 孔LZ1501粒度特征

4.3.2 孔LZ1601粒度特征

4.3.3 孔 LZ1501与孔LZ1601粒径C-M图分析

4.4 Ca元素与Sr元素结果分析

4.4.1 孔LZ1501

4.4.2 孔LZ1601

4.5 孢粉分析

4.6 硅藻分析

4.6.1 孔LZ1501

4.6.2 孔LZ1601

第五章 良渚地区末次盛冰期以来的古植被变化及气候环境

5.1 孔LZ1501孢粉记录反映的古植被与古气候

5.1.1 阶段Ⅰ(-28.32~ -18.21 m,末次冰盛期到约9400 cal yr BP)

5.1.2 阶段Ⅱ(-18.21~ -3.53 m,9400~7900 cal yr BP)

5.1.3 阶段Ⅲ(-3.53~2.06 m,7900 cal yr BP至今)

5.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末次冰盛期以来良渚地区地貌环境演变

6.1 早全新世及其之前的古土壤沉积(阶段Ⅰ,末次冰盛期到约9400 cal yr BP)

6.2 早-中全新世海侵沉积(阶段Ⅱa~Ⅱc,约9400~7900 cal yr BP)

6.3 中-晚全新世陆地沉积(阶段Ⅲa~Ⅲc,约7900 cal yr BP至今)

6.4 7600~6600 cal yr BP期间古杭州湾海水越岸沉积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海面控制下的成陆作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7.1 早全新世以来杭嘉湖-宁绍平原地区海面变化与地貌演化

7.2 早全新世以来杭嘉湖-宁绍平原地区地貌环境演化与人地关系

7.2.1 杭嘉湖平原地区地貌环境演化与新石器遗址时空分布

7.2.2 宁绍平原地区地貌环境演化与新石器遗址时空分布

7.2.3 良渚地区地貌环境演化与人地关系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孢粉图谱

附录B 钻孔岩芯照片

上一篇:农村集体经济论文提纲下一篇:学术生态分析论文提纲